CN105310470B - 压力锅 - Google Patents

压力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0470B
CN105310470B CN201410351622.9A CN201410351622A CN105310470B CN 105310470 B CN105310470 B CN 105310470B CN 201410351622 A CN201410351622 A CN 201410351622A CN 105310470 B CN105310470 B CN 1053104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anel
air channel
annular
pressure cooker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16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0470A (zh
Inventor
谢攀
陈瑞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516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104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10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0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0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04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锅。所述压力锅包括外锅,外锅的下端具有向内延伸的翻边,翻边限定外锅的底部开口,翻边上设有多个弹片;环形支撑件,环形支撑件支撑在多个弹片上以沿上下方向可移动;线圈盘,线圈盘安装在环形支撑件上且位于环形支撑件的下方,底部开口与线圈盘适配;风道支架,风道支架设在外锅的外底壁上,风道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朝向线圈盘凸出的外环形凸起,外环形凸起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外环形凸起、风道支架的上表面、线圈盘的下表面以及外锅共同限定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以及风扇,风扇设在出风口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线圈盘散热效果好,外锅结构强度高,内锅支撑稳定的压力锅。

Description

压力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力锅。
背景技术
在电磁加热电压力锅相关技术中,内锅可相对外锅上下移动,线圈盘位于外锅内,且内锅通过弹性结构支撑在外锅上,压力锅工作时,线圈盘不能承压,且内锅需要承受很大压力,同时线圈盘散发大量的热量,风扇设在线圈盘之下,风扇的吹风无法掠过整个线圈盘,对线圈盘的冷却效果差存在改进空间,因而线圈盘散热结构以及内锅的支撑结构、外锅的结构强度均需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线圈盘散热效果好,外锅结构强度高,内锅支撑稳定的压力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包括:外锅,所述外锅的下端具有向内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限定出外锅的底部开口,所述翻边上设有多个弹片;环形支撑件,所述环形支撑件支撑在所述多个弹片上以沿上下方向可移动;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安装在所述环形支撑件上且位于所述环形支撑件的下方,所述底部开口与所述线圈盘适配;风道支架,所述风道支架设在所述外锅的外底壁上,所述风道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朝向所述线圈盘凸出的外环形凸起,所述外环形凸起在径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线圈盘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所述外环形凸起、所述风道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线圈盘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外锅共同限定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以及风扇,所述风扇设在所述出风口处。
这样,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压力锅的内锅可以放置于外锅内且位于环形支撑件上,环形支撑件将压力锅的内锅和线圈盘间隔开,工作过程中,内锅、环形支撑件与线圈盘一起上下移动,避免内锅向下移动时压到线圈盘,也就避免了线圈盘承压,还能够使内锅和线圈盘之间的距离不变以保证加热效果,且环形支撑件不会阻挡线圈盘的磁力线,压力锅加热效果好,同时环形支撑件与内锅的接触面积大,对内锅的支撑稳定。此外,外锅的翻遍限定出的底部开口与线圈盘适配,从而不仅外锅的结构强度高能够更好地支撑环形支撑件,且由于底部开口尽可能的大,增大了散热面积,更有利于线圈盘散热,从而提升压力锅的安全性能。同时,在风道支架、外锅、外环形凸起以及线圈盘之间限定出用于为线圈盘散热的风道,通过设置外环形凸起在不改变风道支架安装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减小风道支架与线圈盘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风道支架与线圈盘之间空气流动的速度以改善散热效果,通过风扇的抽吸作用将外界的空气吸入风道,同时在风道支架上设置与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的外环形凸起,可以减小空气在流动中的扩散,即空气流经外环形凸起的上表面与线圈盘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隙后仍能够保持贴近线圈盘下表面流动的趋势,从而提升线圈盘的冷却效果。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外锅既满足线圈盘的散热效果,又可以很好地支撑内锅,且内锅通过环形支撑件稳定地支撑在外锅内,线圈盘散热效果好,压力锅加热效果好且结构简单。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压力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优选地,所述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为7毫米-11毫米。
可选地,所述外环形凸起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阻挡所述线圈盘的硅胶阻挡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环形凸起包括:彼此间隔开设置的第一外周壁和第二外周壁,所述第一外周壁、所述第二外周壁和所述风道支架的上表面限定出上端敞开的环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内环形凸起,所述内环形凸起位于所述外环形凸起内,所述内环形凸起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内周壁和第二内周壁,所述第一外周壁和所述第二内周壁之间限定出环形区域,所述线圈盘为环形且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环形区域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线圈盘的面积的比值为0.15-0.4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支架与所述底部开口的内边沿共同限定出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风道支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支架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管状通道,所述管状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且所述管状通道的下端面为斜面,所述风扇设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管状通道的下端面沿所述压力锅径向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锅还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设在所述风道支架上,所述电源板具有分别与外界和所述风道连通的散热风道,所述风扇用于抽吸所述风道和所述散热风道内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源板上设有IGBT,所述IGBT的散热片与所述管状通道的外壁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和所述风道通过设在所述管状通道的外壁上的通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锅还包括:防水隔离件,所述防水隔离件设在所述环形支撑件的中心孔处且位于所述线圈盘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水隔离件为板状且从该防水隔离件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所述防水隔离件的中心设有中空柱,所述中空柱向下穿过所述线圈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线圈盘的下方且偏离所述线圈盘的中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翻边设有与所述弹片一一对应且为所述弹片的弹性变形提供避让空间的避让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避让凹部为通过将所述翻边的一部分向下凹形成的避让槽,所述弹片覆盖在所述避让槽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避让凹部由从所述翻边向上凸出的凸出部的上表面限定出,所述弹片支撑在所述凸出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翻边设有所述避让凹部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翻边的其余部分的径向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支撑件包括:环形本体;多个支撑柱,多个所述支撑柱沿环形本体的周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环形本体的下表面上且分别一一对应地支撑在所述弹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力锅的爆炸图,不包括风道支架和风扇。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力锅的剖视图,不包括风道支架和风扇。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力锅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力锅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力锅的风道支架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的外锅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E-E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的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压力锅100、
内锅1、
外锅2、翻边21、折边211、避让凹部22、凸出部221、避让空间222、底部开口23、
线圈盘3、
环形支撑件4、环形本体41、支撑柱42、螺钉柱43、中心孔44、
防水隔离件5、中空柱51、
弹片6、
螺栓71、螺柱711、螺母712、弹簧72、
风道支架81、管状通道811、管状通道811的外壁8111、通孔8112、
外环形凸起821、第一外周壁8211、第二外周壁8212、
内环形凸起822、第一内周壁8221、第二内周壁8222、缺口8223、
环形区域820、进风口8201、出风口8202、
导水槽823、水槽壁8230、第一连接壁8231、第二连接壁8232、
风扇83、
电源板9、散热风道91、散热片92、
上盖101、密封圈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包括外锅2、环形支撑件4、线圈盘3、风道支架81以及风扇83。
如图1-图5和图7-图9所示,外锅2的下端具有向内延伸的翻边21,也可以说外锅2的下沿具有向外锅2的中心延伸的翻边21,翻边21限定出外锅2的底部开口23,也就是说翻边21的内沿限定出外锅2的底部开口23。
如图1-图5所示,翻边21上设有多个弹片6,环形支撑件4支撑在多个弹片6上,由此环形支撑件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可选地,如图1所示,环形支撑件4可以为圆环形。当然本发明中的环形支撑件4的具体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环形支撑件4可以为方环形或者外方内圆的环形或者外圆内方的环形,只要环形支撑件4可以起到对内锅1的良好支撑作用即可。
线圈盘3安装在环形支撑件4上,且线圈盘3位于环形支撑件4下方。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压力锅100工作时,内锅1放置在外锅2内且支撑在环形支撑件4上。环形支撑件4具有中心孔44,线圈盘3的磁力线可以穿过中心孔44辐射到内锅1上以对内锅1进行加热。具体而言,线圈盘3产生变化的磁场,内锅1的底部在变化的磁场作用线产生电流,形成涡流热效应,以对锅内的食物加热。
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压力锅100工作时,线圈盘3以及内锅1均可随环形支撑件4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环形支撑件4将压力锅100和线圈盘3间隔开,即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1支撑在环形支撑件4的上表面上,而线圈盘3位于环形支撑件4的下方。
这样,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压力锅的内锅1放置于外锅2内且位于环形支撑件4,环形支撑件4将压力锅100和线圈盘3间隔开,工作过程中,内锅1、环形支撑件4与线圈盘3一起上下移动,避免内锅1向下移动时压到线圈盘3,也就避免了线圈盘3承压,还能够使内锅1和线圈盘3之间的距离不变以保证加热效果,且环形支撑件4不会阻挡线圈盘3的磁力线,压力锅100加热效果好,同时环形支撑件4与内锅1的接触面积大,对内锅1的支撑稳定。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内锅1的底壁无需很厚,节省材料且制造成本低。
如图1和图2所示,底部开口23与线圈盘3适配。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底部开口23与线圈盘3适配,是指在翻边21起到支撑环形支撑件4的前提下,底部开口23尽可能大。由此,不仅翻边21的结构强度高,环形支撑件4的支撑更稳定,且可以增加线圈盘3的散热量。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环形支撑件4通过多个弹片6支撑在外锅2的翻边21上,且外锅2的翻遍限定出的底部开口23与线圈盘3适配,从而不仅外锅2的结构强度高能够更好地支撑环形支撑件4,且由于底部开口23尽可能的大,增大了散热面积,更有利于线圈盘3散热,从而提升压力锅100的安全性能。
可选地,线圈盘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可以位于底部开口23在水平面的投影之内,也就是说,线圈盘3的待散热面积小于底部开口23的面积,且线圈盘3与底部开口23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由此进一步便于线圈盘3散热,且结构简单、制造容易。
当然,本发明的压力锅100并不限于此,如图9所示,底部开口23为不规则形状且在底部开口23尽可能大的前提下,线圈盘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可以部分超出底部开口23在水平面的投影,这样即有利于线圈盘3散热又可以提升线圈盘3的加热面积,提升压力锅100的加热效率。
风道支架81设在外锅2的外底壁上,例如,风道支架81可以通过螺钉螺纹连接至外锅2上,从而便于安装和拆卸。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上设有外环形凸起821。也就是说,如图4和图5所示,线圈盘3设在外锅2内,风道支架81设在外锅2外,且风道支架81位于线圈盘3的下方,外环形凸起821从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朝向线圈盘3凸起。通过在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上设置朝向线圈盘3的外环形凸起821,在不改变风道支架安装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减小风道支架81与线圈盘3之间的距离,即减小了风道支架81与线圈盘3之间风道的截面积,在通风量不变(即风扇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风道支架81与线圈盘3之间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改善散热效果。
由于线圈盘3沿上下方向可移动,线圈盘3的下表面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变,且必须保证线圈盘3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能够大于等于线圈盘3向下移动的距离,同时还要使线圈盘3的下表面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尽量减小,这样有利于线圈盘3的散热。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线圈盘3的下表面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平行,线圈盘3位于最高位置时,线圈盘3的下表面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3毫米-8毫米,优选地,线圈盘3的下表面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5毫米。由此即可以保证线圈盘3在向下移动过程中不会与风道支架接触又可以使线圈盘3的下表面与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线圈盘3下移过程中与外环形凸起821发生碰撞而损坏线圈盘或风道支架,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阻挡线圈盘3的硅胶阻挡件(图未示出)。由此可以防止线圈盘损坏影响加热效果或风道支架损坏影响散热效果,使得上述散热结构更加可靠。
外环形凸起821、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线圈盘3的下表面以及外锅2共同限定出具有进风口8201和出风口8202的风道,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风扇83设在出风口8202处,也就是说风扇83起到抽风的作用,用于抽吸风道内的空气。
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是指在外环形凸起821的任一横截面上,通过外环形凸起821的中心的任一直线与外环形凸起821的外周面的交点和该直线与外环形凸起821的内周面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例如图5中的X2)。
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可以作广义理解,如图4和图5所示,线圈盘3的横截面为环形,则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是指在线圈盘3的任一横截面上,通过线圈盘3的中心的任一直线与线圈盘3的外周面的交点和该直线与线圈盘3的内周面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例如图5中的X1)。如线圈盘3的横截面为圆形,则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是指线圈盘3的半径。
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是指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在保证加工的便利性的同时,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又能有效地改变空气的流向,增加线圈盘3的散热效果。具体而言,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与线圈盘3的下表面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由于空气的流动具有扩散性,即空气流经凸起821的上表面与线圈盘3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隙后具有远离线圈盘3的下表面并向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扩散的趋势,当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适当时,可以减小空气在流动中的扩散,即空气流经凸起821的上表面与线圈盘3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隙后仍能够保持贴近线圈盘下表面流动的趋势,使线圈盘3的冷却效果更好。
可选地,进风口8201可以由外锅2和风道支架81限定出,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进风口8201可以由外锅2的底部开口23的内边沿与风道支架81共同限定出。当然,本发明中的进风口8201可以为多个,且进风口8201也可以是设在外锅2上的孔或设在风道支架81上的孔。如图4和图5所示,出风口8202可以设在风道支架81上。具体地,出风口8202位于线圈盘3的下方且偏离线圈盘3的中心,从而更加有于风掠过线圈盘3的表面,线圈盘3的冷却效果更好。
也就是说,当需要对线圈盘3进行散热时,在风扇83的抽吸作用下,空气从进风口8201进入风道,风掠过整个线圈盘3的表面与线圈盘3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8202排出。空气在风道内的流动方向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在风道支架81、外锅2、外环形凸起821以及线圈盘3之间限定出用于为线圈盘3散热的风道,通过风扇83的抽吸作用将外界的风吸入风道,同时在风道支架81上设置与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的外环形凸起821,使空气可以紧贴线圈盘3的下表面流动,从而提升线圈盘3的冷却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为0.03-0.25。由此,不仅风道支架81的加工更容易,且可以保证空气紧贴线圈盘3流动使得线圈盘3的冷却效果好。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形凸起在径向上的宽度通常为7毫米-11毫米。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外锅2既满足线圈盘3的散热效果,又可以很好地支撑内锅1,且内锅1通过环形支撑件4稳定地支撑在外锅2内,线圈盘3散热效果好,压力锅100加热效果好且结构简单。
下面参照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压力锅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压力锅100包括内锅1、外锅2、线圈盘3、风道支架81、风扇83、电源板9、环形支撑件4、防水隔离件5、多个弹片6、螺栓71和弹簧72。
如图4所示,外锅2具有底部开口23,线圈盘3设在外锅2内且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底部开口23与线圈盘3适配,风道支架81设在外锅2的外底壁上,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上设有外环形凸起821,外环形凸起821、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线圈盘3的下表面以及外锅2共同限定出具有进风口8201和出风口8202的风道,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与线圈盘3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
如图5和图6所示,外环形凸起821包括第一外周壁8211、第二外周壁8212。第一外周壁8211和第二外周壁8212的上表面共同构成了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由此即可以保证外环形凸起821适当的径向宽度又降低了外环形凸起的加工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第一外周壁8211和第二外周壁8212彼此间隔开设置,第一外周壁8211、第二外周壁8212和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限定出上端敞开的环槽,环槽内设有填充件(图中未示出)。填充件封闭环槽的敞开端,这样构成了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从而便于风贴着该上表面流动,有利于风掠过线圈盘3的表面以提升线圈盘3的散热效果。
填充件可以仅填满环槽的敞开端,从而节省填充件的材料,且可以降低风道支架81的重量。当然,填充件也可以填满环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上设有内环形凸起822,内环形凸起822位于外环形凸起821内,内环形凸起822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内周壁8221和第二内周壁8222,第一外周壁8211和第二内周壁8222之间限定出环形区域820,线圈盘3为环形,且线圈盘3在上下方向上与环形区域820相对。也就是说,环形区域820为风道的一部分,且环形区域820与线圈盘3相对,更有利于线圈盘3的散热。可选地,风道支架81、外环形凸起821和内环形凸起822一体形成。
有利地,环形区域820的面积与线圈盘3的面积的比值为0.15-0.40,由此风道支架81的制造更容易且线圈盘3的散热效果更好。
如图6所示,所述内环形凸起822具有缺口8223,缺口8223处连接有径向向外延伸超出外环形凸起821且限定出导水槽823的水槽壁8230,水槽壁8230的两外侧设有连接在第一外周壁8211与第二内周壁8222之间的第一连接壁8231和第二连接壁8232。也就是说,内环形凸起822的第一内周壁8221内的区域用于接水(从如图2所示的中空柱51流出的水),水从缺口8223流向导水槽823,并经导水槽823流向外界。
电源板9设在风道支架81上,电源板9具有分别与外界和风道连通的散热风道91。风扇83用于抽吸风道和散热风道91内的风。
也就是说,当需要散热时,在风扇83的抽吸作用下,风从进风口8201进入风道,风掠过整个线圈盘3的表面与线圈盘3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8202排出,同时在风扇83的抽吸作用下,风还从进风口8201进入散热风道91与电源板9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8202排出。换言之,散热风道91和风道均采用同一风扇83进行散热,因此压力锅100的散热结构简单合理且制造成本低。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的散热结构中,通过同一风扇83的抽吸作用同时将外界的风吸入风道以及散热风道91,完成了线圈盘3和电源板9的散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电源板9可以通过螺钉紧固到风道支架81上,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电源板9与风道支架81可以通过卡接固定,例如,电源板9上设有卡扣,风道支架81上设有卡扣孔。
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支架8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管状通道811,管状通道811与出风口8202连通,且管状通道811的下端面为斜面,风扇83设在斜面上。可选地,风扇83可以通过螺钉螺纹固定在所述斜面上。也就是说,出风口8202与风扇83之间还设有管状通道811,从而更利于风的汇集,便于风从风道排出。具体地,管状通道811的下端面沿压力锅100径向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由此,风道支架81的结构更合理,更便于布置。
电源板9上设有IGBT,IGBT的散热片92与管状通道811的外壁8111之间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91,散热风道91和风道通过设在管状通道811的外壁8111上的通孔811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IGBT为电源板9上最热的位置,且IGBT本身设有散热片9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通过在散热片92与管状通道811的外壁8111之间共同限定出散热风道91,并将散热风道91与风道连通,从而通过一个风扇83同时对线圈盘3以及IGBT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且提升了压力锅100的安全性能。
环形支撑件4设在外锅2内,线圈盘3安装在环形支撑件4上,且线圈盘3位于环形支撑件4的下方,压力锅100工作时,内锅1和线圈盘3可一起随环形支撑件4沿上下方向移动,且内锅1支撑在环形支撑件4上且与线圈盘3间隔开。
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盘3通过螺钉紧固到环形支撑件4上,环形支撑件4的下表面上设有沿该环形支撑件4的周向间隔开的多个螺钉柱43,螺钉穿过线圈盘3紧固到螺钉柱43上。由此,线圈盘3的安装简单方便且安装牢固。有利地,多个螺钉柱43可以沿环形支撑件4的周向均匀布置。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防水隔离件5设在环形支撑件4的中心孔44处,且防水隔离件5位于线圈盘3的上方,从而防止内锅1外的水进入线圈盘3内,提高了压力锅100的安全性能。可选地,防水隔离件5为塑料件,当然防水隔离件5并不限于此,只要可以阻挡水,且不阻挡线圈盘3的磁力线即可。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防水隔离件5为板状,例如,圆环形板状,且从防水隔离件5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由此内锅1外的水可以更容易地顺着防水隔离件5流向防水隔离件5的中心。防水隔离件5的中心设有中空柱51,且中空柱51向下穿过线圈盘3,由此流向防水隔离件5的中心的水可以通过中空柱51导出,从而避免线圈盘3沾湿或受潮。具体地,内锅1外的水可以通过防水隔离件5的中空柱51排向压力锅100的底座外。
进一步地,环形支撑件4包括环形本体41和多个支撑柱42。多个支撑柱42沿环形本体41的周向间隔开地设在环形本体41的下表面上。具体地,内锅1支撑在环形本体41的上表面上,螺钉柱43设在环形本体41的下表面上,支撑柱42支撑在外锅2内,线圈盘3的外周上设有避让支撑柱42的凹槽,由此线圈盘3通过螺钉安装到螺钉柱43上,且线圈盘3位于外锅2内。这样环形支撑件4的结构更合理,更简单且加工容易。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可以实现环形支撑件4上下移动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外锅2内的底部上设有多个弹片6,环形支撑件4支撑在多个弹片6上,具体而言,环形支撑件4的多个支撑柱42分别一一对应地支撑在弹片6上。换言之,支撑柱42的个数与弹片6的个数相等,且一个支撑柱42支撑在一个弹片6上。如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弹片6为三个且支撑柱42为三个。
可以理解的是,弹片6在受力后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变形。具体地,当内锅1支撑在环形支撑件4上,环形支撑件4支撑在弹片6上给弹片6施加一定的力,从而使环形支撑件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使内锅1随环形支撑件4一起上下的移动。优选地,多个弹片6可以沿外锅2的周向均匀地间隔开地设在外锅2内且位于外锅2的底部,由此环形支撑件4的支撑更稳定且更均匀,防止环形支撑件4倾斜。
如图1和图2所示,外锅2的下端具有向内延伸的翻边21,也可以说外锅2的下沿具有向外锅2的中心延伸的翻边21,翻边21设有与弹片6一一对应且为弹片6的弹性变形提供避让空间222的避让凹部22。也就是说,避让凹部22为多个,弹片6为多个,且避让凹部22的个数和弹片6的个数相等,且一个弹片6与一个避让凹部22对应,即弹片6发生弹性变形时,避让凹部22为弹片6的弹性变形提供避让空间222,从而使环形支撑件4可以通过弹片6顺利地实现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翻边21上设有避让凹部22的部分的径向尺寸(例如,图9中的W2)大于翻边21的其余部分的径向尺寸(例如,图9中的W1),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W2>W1,由此进一步提升了翻边21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支撑环形支撑件4。
有利地,如图1-图7和图9所示,翻边21的内沿具有向上延伸的折边211,由此,翻边21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利于支撑环形支撑件4。折边211与翻边21可以一体形成。
在如图1-图3的一些实施例中,避让凹部22由从翻边21向上凸出的凸出部221和翻边21的上表面限定出,弹片6支撑在凸出部221上,由于凸出部221是向上凸出的,因而不会增加外锅2的高度,从而节约材料,制造成本低,且使压力锅100的体积小,便于放置。有利地,凸出部221与翻边21可以一起冲压或铸造成型,从而外锅2的结构强度更高。
当然,避让凹部22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避让凹部22可以为通过将翻边21的一部分向下凹形成的避让槽(图未示出),弹片6覆盖在避让槽上。具体而言,避让槽与翻边21一体形成,弹片6可以支撑在位于避让槽两侧的翻边21的上表面上。由此,加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螺栓71的上端从下向上依次穿过翻边21和弹片6螺纹紧固到支撑柱42上,弹簧72套设在螺栓71上,且弹簧72位于螺栓71的下端的头部与翻边21之间,由此当环形支撑件4在弹片6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弹力驱动下向上运动时,弹簧72被压缩,从而产生一定的阻尼力,避免环形支撑件4过快地向上运动,使环形支撑件4运动平稳,避免产生异响以及歪斜。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螺栓71包括螺柱711和螺纹配合在螺柱711上的螺母712,其中螺栓71的下端的头部也就是指螺母712,且弹簧72套设在螺柱711上,并位于螺母712与翻边21之间。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锅100,通过设置环形支撑件4将内锅1与线圈盘3隔离开,且通过环形支撑件4更稳定地支撑内锅1,使压力锅100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压力锅100包括上盖101和密封圈102,上盖101设在外锅2的上,密封圈102设在上盖101与内锅1的上沿之间,从而密封内锅1与上盖101之间限定出的烹饪空间,防止压力锅100泄气。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8)

1.一种压力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2),所述外锅(2)的下端具有向内延伸的翻边(21),所述翻边(21)限定出外锅(2)的底部开口(23),所述翻边(21)上设有多个弹片(6);
环形支撑件(4),所述环形支撑件(4)支撑在所述多个弹片(6)上以沿上下方向可移动;
线圈盘(3),所述线圈盘(3)安装在所述环形支撑件(4)上且位于所述环形支撑件(4)的下方,所述底部开口(23)与所述线圈盘(3)适配;
风道支架(81),所述风道支架(81)设在所述外锅(2)的外底壁上,所述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上设有朝向所述线圈盘(3)凸出的外环形凸起(821),所述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线圈盘在径向上的宽度适配,所述外环形凸起(821)、所述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所述线圈盘(3)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外锅(2)共同限定出具有进风口(8201)和出风口(8202)的风道;以及
风扇(83),所述风扇(83)设在所述出风口(8202)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形凸起(821)在径向上的宽度为7毫米-11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形凸起(821)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阻挡所述线圈盘(3)的硅胶阻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形凸起(821)包括:
彼此间隔开设置的第一外周壁(8211)和第二外周壁(8212),所述第一外周壁(8211)、所述第二外周壁(8212)和所述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限定出上端敞开的环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架(81)的上表面上设有内环形凸起(822),所述内环形凸起(822)位于所述外环形凸起(821)内,所述内环形凸起(822)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内周壁(8221)和第二内周壁(8222),所述第一外周壁(8211)和所述第二内周壁(8222)之间限定出环形区域(820),所述线圈盘(3)为环形且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环形区域(820)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区域(820)的面积与所述线圈盘(3)的面积的比值为0.15-0.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架(81)与所述底部开口(23)的内边沿共同限定出所述进风口(8201),所述出风口(8202)设在所述风道支架(8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架(8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管状通道(811),所述管状通道(811)与所述出风口(8202)连通且所述管状通道(811)的下端面为斜面,所述风扇(83)设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管状通道(811)的下端面沿所述压力锅径向从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板(9),所述电源板(9)设在所述风道支架(81)上,所述电源板(9)具有分别与外界和所述风道连通的散热风道(91),所述风扇(83)用于抽吸所述风道和所述散热风道(91)内的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9)上设有IGBT,所述IGBT的散热片(92)与所述管状通道(811)的外壁(8111)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散热风道(91),所述散热风道(91)和所述风道通过设在所述管状通道(811)的外壁(8111)上的通孔(8112)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水隔离件(5),所述防水隔离件(5)设在所述环形支撑件(4)的中心孔(44)处且位于所述线圈盘(3)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隔离件(5)为板状且从该防水隔离件(5)的径向向内向下倾斜,所述防水隔离件(5)的中心设有中空柱(51),所述中空柱(51)向下穿过所述线圈盘(3)。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8202)位于所述线圈盘(3)的下方且偏离所述线圈盘(3)的中心。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21)设有与所述弹片(6)一一对应且为所述弹片(6)的弹性变形提供避让空间(222)的避让凹部(2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凹部(22)为通过将所述翻边(21)的一部分向下凹形成的避让槽,所述弹片(6)覆盖在所述避让槽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凹部(22)由从所述翻边(21)向上凸出的凸出部(221)的上表面限定出,所述弹片(6)支撑在所述凸出部(221)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21)设有所述避让凹部(22)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翻边(21)的其余部分的径向尺寸。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件(4)包括:
环形本体(41);
多个支撑柱(42),多个所述支撑柱(42)沿环形本体(41)的周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环形本体(41)的下表面上且分别一一对应地支撑在所述弹片(6)上。
CN201410351622.9A 2014-07-22 2014-07-22 压力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04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1622.9A CN105310470B (zh) 2014-07-22 2014-07-22 压力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1622.9A CN105310470B (zh) 2014-07-22 2014-07-22 压力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0470A CN105310470A (zh) 2016-02-10
CN105310470B true CN105310470B (zh) 2017-06-06

Family

ID=55239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162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10470B (zh) 2014-07-22 2014-07-22 压力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104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6493A (zh) * 2016-08-03 2017-10-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CN107296494A (zh) * 2016-08-03 2017-10-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EP3332676B1 (en) * 2016-08-03 2020-11-18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CN107684336A (zh) * 2016-08-03 2018-02-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和电压力锅的支撑件
CN107684337A (zh) * 2016-08-03 2018-02-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CN107684340B (zh) * 2016-08-03 2020-12-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CN107684338A (zh) * 2016-08-03 2018-02-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CN107684339B (zh) * 2016-08-03 2022-02-2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
CN107440482A (zh) * 2017-09-26 2017-12-08 深圳市创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保鲜冷藏的电煲
CN110754913B (zh) * 2018-07-27 2021-08-24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
CN110754912B (zh) * 2018-07-27 2021-08-24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CN110754932B (zh) * 2018-07-27 2021-11-02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
CN112294107B (zh) * 2019-07-30 2022-10-0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110353496B (zh) * 2019-08-21 2021-07-09 苏州鑫利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智能高压锅
CN115597149B (zh) * 2022-10-24 2024-05-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的风道组件及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3076C (zh) * 2004-06-08 2007-12-05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散热风扇的壳座
CN2862901Y (zh) * 2005-05-26 2007-01-31 王永光 一种电磁加热压力烹饪装置
JP4970080B2 (ja) * 2007-02-23 2012-07-04 株式会社クリヤマ 圧力調節用鍋蓋
CN203302880U (zh) * 2013-05-22 2013-11-2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饭煲
CN203987551U (zh) * 2014-07-22 2014-12-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压力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0470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0470B (zh) 压力锅
CN203987551U (zh) 压力锅
CN207627136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空气炸锅
CN104006523B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装置
CN107514392B (zh) 流体泵送装置和家用电器
US20160278564A1 (en) Electric Rice Cooker
CN205433401U (zh) 电蒸箱排汽冷凝结构
CN105266579B (zh) 压力锅
CN105310471B (zh) 压力锅
CN107514391A (zh) 流体泵送装置和家用电器
WO2018041537A1 (en) Cooking appliance with steamer
CN105841229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433274U (zh) 烹饪锅具
CN203987552U (zh) 压力锅
CN206896243U (zh) 压力锅及其锅盖组件
CN203709828U (zh) 一种豆浆机冷却机构
CN105011733B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CN206295268U (zh) 烤箱
CN206809173U (zh) 空气炸锅
CN105832169A (zh) 排气阀组件
CN204232868U (zh) 压力锅
CN207145275U (zh) 用于电磁烹饪器具的风机和具有其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8579514U (zh) 空调器的接水盘、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585818U (zh) 底壳及烹饪器具
CN206709456U (zh)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