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98871A -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98871A
CN105298871A CN201410284939.5A CN201410284939A CN105298871A CN 105298871 A CN105298871 A CN 105298871A CN 201410284939 A CN201410284939 A CN 201410284939A CN 105298871 A CN105298871 A CN 105298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hamber
bearings
housing
centrifugal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849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98871B (zh
Inventor
张海洲
刘平平
吴昕
李镇杉
茹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8493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988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98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8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98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98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叶轮、传动组件以及关于竖直平面左右对称的润滑油路系统,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一轴承支撑在壳体内,传动组件与输出轴相连,传动组件的传动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二轴承支撑在壳体内,叶轮套设在传动轴上,其中传动轴与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润滑油路系统设在壳体内,润滑油路系统用于分别对两个第一轴承和两个第二轴承进行润滑。根据本发明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重心位于中心面上,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支撑壳体的结构简单,润滑油路系统简单,润滑效率高、可靠性高,传动组件的加工装配要求低、成本低。

Description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传统悬臂离心式压缩机的结构不够紧凑,占用空间较大,重心偏离中心面,支撑壳体的结构复杂,润滑油路系统复杂、效率低,传动组件的加工装配要求高、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臂离心式压缩机,所述悬臂离心式压缩机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润滑油路系统简单、润滑效率高,传动组件的加工装配要求低,生产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一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内;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叶轮;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输出轴相连,所述传动组件具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二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叶轮套设在所述传动轴上,其中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及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的润滑油路系统,所述润滑油路系统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润滑油路系统用于分别对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和所述两个第二轴承进行润滑。
根据本发明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重心位于中心面上,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支撑壳体的结构简单,润滑油路系统简单,润滑效率高、可靠性高,传动组件的加工装配要求低、成本低。
具体地,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上方,其中所述润滑油路系统包括:供油腔,所述供油腔位于所述输出轴的上方,其中所述供油腔通过供油通道将润滑油分别输送至所述两个第一轴承;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设在所述两个第一轴承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之间、以将所述两个第一轴承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上的所述润滑油输送至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以及回油腔,所述回油腔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下方,其中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和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上的所述润滑油通过回油通道回流至所述回油腔。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润滑效率以及润滑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回油腔包括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所述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前后彼此连通,其中所述两个第一轴承上的润滑油回流至所述第一回油腔内,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上的润滑油回流至所述第二回油腔内。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回油效率以及回油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离心式压缩机进一步包括:油泵,所述油泵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回油腔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腔连通。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润滑循环效率以及润滑循环的可靠性。
具体地,所述壳体包括:罩壳,所述罩壳上形成有进气口;蜗壳,所述蜗壳设在所述罩壳的一侧,其中所述叶轮设在所述蜗壳内;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设在所述蜗壳的远离所述罩壳的一侧,且所述蜗壳和所述支撑壳体之间限定出容纳腔,其中所述传动轴和所述电机的所述输出轴均支撑在所述支撑壳体内;以及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蜗壳和所述支撑壳体之间以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前后间隔开的前腔室和后腔室,所述后腔室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其中所述输出轴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后腔室内下方。由此,极大地简化了壳体的结构,提高了加工和装配效率,降低了成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后腔室内设有油雾分离器,所述油雾分离器设有进口、出油口和出气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前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后腔室连通。
可选地,所述油雾分离器为两个且所述两个油雾分离器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布置。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油雾分离效率以及油雾分离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后腔室与所述进气口通过平衡管连通,所述平衡管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由此,提高了平衡管内气体流动效率,保证后腔室与进气口的气压常处于平衡状态。
优选地,所述支撑壳体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由此,进一步简化了壳体的结构。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的剖面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11:罩壳;111:进气口;112:第一平衡气孔;
12:蜗壳;
13:支撑壳体;131:补油通路;132:第二平衡气孔;
14:隔板;
151:前腔室;152:后腔室;
2:电机;21:输出轴;211:第一轴承;
3:叶轮;
4:传动组件;41:传动轴;411:第二轴承;42:齿轮;
51:供油腔;
52:回油腔;521:第一回油腔;522:第二回油腔;
53:供油通道;531:第一供油路;532:第二供油路;533:第三供油路;
54:连通通道;541:第一连通路;542:第二连通路;543:第三连通路;
551:第一回油池;552:第二回油池;553:第二回油孔;
6:油泵;7:油雾分离器;8:平衡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中所提到的术语“中心”、“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电机2、叶轮3、传动组件4以及润滑油路系统。
具体地,如图1所示,电机2具有输出轴21,传动组件4具有传动轴41,输出轴21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一轴承211支撑在壳体内,传动轴41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二轴承411支撑在壳体内,传动组件4与输出轴21相连,可选地,输出轴21位于传动轴41的上方,且传动轴41与输出轴2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润滑油路系统关于该竖直平面左右对称,以用于分别对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进行润滑。
参照图1,壳体大体形成为左右对称的结构,电机2设在壳体内的后上方,传动组件4设在壳体内的前下方,电机2的输出轴21自后向前水平延伸,传动组件4包括传动轴41和齿轮42,传动轴41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齿轮42套设在输出轴21前端且与传动轴41相互配合,其中,输出轴21的轴线与传动轴41的轴线均设在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上,从而电机2的输出轴21与传动组件4分别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可选地,传动轴41可以为齿轮轴,且传动轴41的后部可以具有与齿轮42相互啮合的齿轮部,从而输出轴21可以通过齿轮42驱动传动轴41旋转。由此,方便加工和装配,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叶轮3套设在传动轴41上且由电机2驱动旋转。如图1所示,壳体内的前部形成有多个压缩腔,传动轴41的前端套设有多个前后间隔开的叶轮3,多个叶轮3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多个压缩腔内,这样,当输出轴21通过齿轮42驱动传动轴41旋转时,传动轴41可以带动其上的多个叶轮3旋转,以使得多个叶轮3分别压缩对应压缩腔内的冷媒。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传动轴41上还可以仅设有一个叶轮3。
这样,由于多个叶轮3套设在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的传动轴41上,且壳体、传动组件4以及电机2分别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从而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的重心可以位于中心平面上,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
参照图1,润滑油路系统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且润滑油路系统连通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由于电机2的输出轴21与传动组件4分别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且输出轴21和传动轴41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内,从而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分别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这样,通过采用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的润滑油路系统润滑关于壳体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的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的润滑效率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重心位于中心面上,稳定性高,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支撑壳体13的结构简单,润滑油路系统简单,润滑效率高、可靠性高,传动组件4的加工装配要求低、成本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壳体包括:罩壳11、蜗壳12、支撑壳体13以及隔板14,其中,蜗壳12设在罩壳11的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后侧),支撑壳体13设在蜗壳12的远离罩壳11的一侧(例如图1中所示的后侧)。可选地,支撑壳体13为左右对称结构。
参照图1并结合图3,罩壳11、蜗壳12、支撑壳体13自前向后顺次连接,其中罩壳11的后端与蜗壳12的前端相连,蜗壳12的后端与支撑壳体13的前端相连,其中,罩壳11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进气口111,蜗壳12内限定出与进气口111相连通的压缩腔,叶轮3设在压缩腔内,蜗壳12和支撑壳体13之间限定出容纳腔,隔板14设在蜗壳12和支撑壳体13之间以将容纳腔分隔成前后间隔开的前腔室151和后腔室152,其中,隔板14设在支撑壳体13上部的前端面处,从而后腔室152位于隔板14的后侧、且设在支撑壳体13的上部,前腔室151位于隔板14的前侧和下方、且设在蜗壳12的后部和支撑壳体13的下部。
进一步地,参照图1,两个第一轴承211设在支撑壳体13内的后上部,两个第二轴承411设在支撑壳体13内的前中部,从而传动轴41和输出轴21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支撑在支撑壳体13内,且齿轮42和输出轴21的自由端(例如图1中所示的前端)均位于后腔室152内的下方,两个第二轴承411均位于前腔室151内。由此,因润滑油路系统以及传动组件4与叶轮3、电机2配合等处润滑及内漏等原因,前腔室151内会含有油气混合物。
可选地,参照图1,润滑油路系统包括:供油腔51、回油腔52、供油通道53、连通通道54以及回油通道,其中,供油腔51位于输出轴21的上方,回油腔52位于传动轴41的下方,回油腔52包括第一回油腔521和第二回油腔522,第一回油腔521和第二回油腔522前后彼此连通。
如图1所示,供油腔51形成在支撑壳体13的顶部的中心处,且自支撑壳体13的后表面向前凹入,供油腔51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由于输出轴21和两个第一轴承211也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从而供油腔51可以位于输出轴21的正上方,进一步地,第一回油腔521和第二回油腔522均属于前腔室151的一部分且相互连通,其中,第一回油腔521形成在支撑壳体13的下部的中心处,且自支撑壳体13的前表面向后凹入,第一回油腔521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第二回油腔522形成在蜗壳12的下部的中心处,且自蜗壳12的后表面自后向前凹入,第二回油腔522也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由于传动轴4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也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从而第一回油腔521和第二回油腔522可以位于传动轴41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供油腔51通过供油通道53将润滑油分别输送至两个第一轴承211。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轴承211的外周壁上分别形成有向内凹入的环形储油槽,供油通道53包括:第一供油路531、第二供油路532以及第三供油路533,其中第一供油路531从供油腔51前部底壁的中心处竖直向下贯通至前侧的第一轴承211的储油槽,第二供油路532从第一供油通道53的中部向后贯通至后侧的第一轴承211的正上方,第三供油路533从第二供油路532的后端竖直向下贯通至后侧的第一轴承211的储油槽。
由此,供油腔51内的润滑油可以沿着第一供油路531润滑前侧的第一轴承211,第一供油路531内的润滑油进一步通过第二供油路532和第三供油路533润滑后侧的第一轴承211,这样由于供油腔51、第一供油路531、第二供油路532、第三供油路533以及输出轴21和两个第一轴承211均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从而润滑油可以对称、及时且充分地润滑两个第一轴承211,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润滑效率以及润滑的可靠性。
连通通道54设在两个第一轴承211中的至少一个和两个第二轴承411之间、以将两个第一轴承211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润滑油输送至两个第二轴承411。如图1所示,两个第二轴承411的外周壁上分别形成有向内凹入的环形储油槽,连通通道54包括:第一连通路541、第二连通路542以及第三连通路543,其中第一连通路541从支撑壳体13上位于前侧的第一轴承211的储油槽的正下方的表面竖直向下贯通至后侧的第二轴承411的储油槽,第二连通路542首先从支撑壳体13上位于后侧的第二轴承411的储油槽的正下方的表面竖直向下贯通,然后再水平向前贯通至前侧的第二轴承411的正下方,第三连通路543从第二连通路542的前端竖直向上贯通至前侧的第二轴承411的储油槽。
由此,前侧的第一轴承211内的润滑油可以沿着第一连通路541润滑后侧的第二轴承411,后侧的第二轴承411内的润滑油可以沿着第二连通路542和第三连通路543润滑前侧的第二轴承411,这样由于第一连通路541、第二连通路542、第三连通路543以及传动轴4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均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从而润滑油可以对称、及时且充分地润滑两个第二轴承411,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润滑效率以及润滑的可靠性。
两个第一轴承211和两个第二轴承411上的润滑油通过回油通道回流至回油腔52,具体地,两个第一轴承211上的润滑油回流至第一回油腔521内,两个第二轴承411上的润滑油回流至第二回油腔522内。参照图1并结合图2,回油通道包括:第一回由池551、第二回由池552、第一回油孔(图未示出)以及第二回油孔553,其中,第一回由池551形成在支撑壳体13上,且第一回由池551位于传动轴41的后侧和两个第一轴承211之间的下方,第一回由池551与两个第一轴承211和输出轴21之间具有连通的通路,第一回油孔(图未示出)沿上下方向贯穿支撑壳体13的一部分,且连通第一回由池551和第一回油腔521。由此,两个第一轴承211以及输出轴21上喷出的润滑油可以通过通路进入到第一回由池551内,然后再通过第一回油孔(图未示出)流入至第一回油腔521。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传动轴41、齿轮42以及第二轴承411甩出的润滑油也有可能进入第一回由池551并通过第一回油孔(图未示出)流入至第一回油腔521。
进一步地,参照图1,第二回由池552形成在支撑壳体13上,且第二回由池552位于传动轴41的正下方和两个第二轴承411之间,第二回油孔553沿上下方向贯穿支撑壳体13的一部分,且连通第二回由池552和第二回油腔522,由此,两个第二轴承411、传动轴41以及齿轮42上喷出的润滑油可以进入到第二回由池552内,然后再通过第二回油孔553流入至第二回油腔522。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输出轴21和第二轴承411甩出的润滑油也有可能进入第二回由池552并通过第二回油孔553流入至第二回油腔522。
可选地,第一回油孔(图未示出)和第二回油孔553可以分别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回油孔(图未示出)与两个第二回油孔553分别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另外,第一回由池551、第二回由池552、也可以分别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从而润滑油完成润滑工作后可以对称且及时地流回回油腔52,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回油效率以及回油的可靠性。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进一步包括:油泵6,油泵6设在壳体上,且油泵6的进油口与回油腔52连通,油泵6的出油口与供油腔51连通。如图1所示,油泵6设在支撑壳体13上且油泵6的前部伸入回油腔52内,进油口形成在油泵6的伸入回油腔52内的部分上,以便于油泵6从回油腔52内抽油,支撑壳体13的顶部的中心处形成有从支撑壳体13顶壁向下贯穿且连通供油腔51的补油通路131,油泵6具有输油管(图未示出),输油管设在压缩机的外侧,且输油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油泵6的出油口和补油通路131。由此,油泵6可以将支撑壳体13底部回油腔52内的润滑油抽回到支撑壳体13顶部的供油腔51内,以及时补充供油腔51内的润滑油,满足循环润滑的要求。可选地,油泵6可以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设置,且油泵6的进油口优选设在油泵6的下部的中心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油泵6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可靠性。
由此,通过设置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的润滑油路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润滑效率、回油效率以及循环润滑效率,进而提高了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后腔室152内设有油雾分离器7,油雾分离器7设有进口、出油口和出气口,进口和出油口与前腔室151连通,出气口与后腔室152连通。也就是说,此时后腔室152和前腔室151通过油雾分离器7导通,油雾分离器7具有对油雾及气体的混合物进行油雾分离的作用。在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中,后腔室152和前腔室151均为左右对称的相对封闭的空间。
具体而言,在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运行过程中,前腔室151中会产生润滑油雾,因润滑及内漏等原因,进入到前腔室151中的冷媒与润滑油雾混合,产生油雾及气体的混合物,此时进入到前腔室151内的混合后的油气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先进行第一次油雾分离以分离出粒径较大的润滑油,经过第一次油雾分离的冷媒通过进口进入到油雾分离器7中进行第二次油雾分离,油雾分离器7中分离出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出油口排入到前腔室151内,经过第二次油雾分离的冷媒经过出气口排入到后腔室152中,此时进入到后腔室152内的油雾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进行第三次油雾分离,分离出的润滑油经过油雾分离器7流回前腔室151。
如图2所示,油雾分离器7可以为两个,从而可降低从前腔室151进入到油雾分离器7中的冷媒的流速,增加了冷媒在前腔室151和油雾分离器7中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提高冷媒的油雾分离效果。优选地,两个油雾分离器7左右对称设置,从而可以保证进入到两个油雾分离器7中的冷媒的流量相同,进一步保证了冷媒的油雾分离效果,同时通过采用对称结构设计,可以使得两个油雾分离器7的内置空间小且紧凑。由此,提高了冷媒的油雾分离效率。
进一步地,后腔室152与进气口111连通,后腔室152与进气口111通过平衡管8连通,平衡管8关于支撑壳体13左右对称。如图1所示,罩壳11顶壁的中心处形成有向下贯通的第一平衡气孔112,第一平衡气孔2112连通至进气口111,支撑壳体13顶壁的中心处形成有向下贯穿的第二平衡气孔132,第二平衡气孔13连通至后腔室152,第一平衡气孔112与第二平衡气孔132分别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
如图1所示,平衡管8设在壳体的顶部,且平衡管8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平衡气孔112和第二平衡气孔132,从而平衡管8关于支撑壳体13的纵向中心平面左右对称。由此,后腔室152内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平衡管8流回至进气口111,不仅有效平衡了后腔室152和前腔室151与进气口111之间的压力,同时也分离了前腔室151中的油气混合物,将润滑油留在前腔室151中,满足了产品可靠运行要求。
其中,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叶轮3、油雾分离器7、传动系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中的叶轮3、油雾分离器7和传动系统,因此这里就不对叶轮3、油雾分离器7和传动系统的结构做具体限定。
下面参照图1并结合图2和图3,简要介绍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的工作过程:
在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传动组件4在电机2的驱动下旋转并传递动力,从而驱动叶轮3压缩压缩腔内的冷媒,传动轴41由安装在支撑壳体13上的两个第二轴承411支撑,输出轴由安装在支撑壳体13上的两个第一轴承211支撑,润滑油路系统向第一轴承211和第二轴承411提供循环润滑油,具体地,供油腔51内的润滑油通过供油通道53和连通通道54输送至第一轴承211和第二轴承411进行润滑,然后再通过回油通道55回到回油腔52内,油泵6将回油腔52内的润滑油送到供油腔51内,从而完成润滑循环,在润滑循环过程的同时,回油腔52内会产生大量油气混合物,对称布置的油雾分离系统将对油气混合物进行分离,并将分离后的润滑油留存在回油腔52内,将分离后的气体输送至前腔室151内、并通过平衡管8输送至悬臂离心式压缩机100的进气口111,从而完成油雾分离。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Claims (9)

1.一种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机,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一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内;
由所述电机驱动旋转的叶轮;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输出轴相连,所述传动组件具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通过沿其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第二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叶轮套设在所述传动轴上,其中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输出轴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及
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的润滑油路系统,所述润滑油路系统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润滑油路系统用于分别对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和所述两个第二轴承进行润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上方,其中所述润滑油路系统包括:
供油腔,所述供油腔位于所述输出轴的上方,其中所述供油腔通过供油通道将润滑油分别输送至所述两个第一轴承;
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设在所述两个第一轴承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之间、以将所述两个第一轴承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上的所述润滑油输送至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以及
回油腔,所述回油腔位于所述传动轴的下方,其中所述两个第一轴承和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上的所述润滑油通过回油通道回流至所述回油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腔包括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所述第一回油腔和第二回油腔前后彼此连通,其中所述两个第一轴承上的润滑油回流至所述第一回油腔内,所述两个第二轴承上的润滑油回流至所述第二回油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油泵,所述油泵设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回油腔连通,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罩壳,所述罩壳上形成有进气口;
蜗壳,所述蜗壳设在所述罩壳的一侧,其中所述叶轮设在所述蜗壳内;
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设在所述蜗壳的远离所述罩壳的一侧,且所述蜗壳和所述支撑壳体之间限定出容纳腔,其中所述传动轴和所述电机的所述输出轴均支撑在所述支撑壳体内;以及
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蜗壳和所述支撑壳体之间以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前后间隔开的前腔室和后腔室,所述后腔室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其中所述输出轴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后腔室内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室内设有油雾分离器,所述油雾分离器设有进口、出油口和出气口,所述进口和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前腔室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后腔室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雾分离器为两个且所述两个油雾分离器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腔室与所述进气口通过平衡管连通,所述平衡管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臂离心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关于所述竖直平面左右对称。
CN201410284939.5A 2014-06-23 2014-06-23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Active CN1052988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84939.5A CN105298871B (zh) 2014-06-23 2014-06-23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84939.5A CN105298871B (zh) 2014-06-23 2014-06-23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8871A true CN105298871A (zh) 2016-02-03
CN105298871B CN105298871B (zh) 2018-04-03

Family

ID=55196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4939.5A Active CN105298871B (zh) 2014-06-23 2014-06-23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9887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8510A (zh) * 2017-07-19 2017-09-19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离心式压缩机
CN110966228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离心压缩机
CN113090572A (zh) * 2021-05-10 2021-07-09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集成多功能的轴承外套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225A (zh) * 2004-01-05 2005-07-2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高速悬臂离心式压缩机转子机构
CN101210574A (zh) * 2006-12-29 2008-07-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离心式压缩机转子机构
CN202971272U (zh) * 2012-11-21 2013-06-05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悬臂整体式离心压缩机传动系统
CN203962430U (zh) * 2014-06-23 2014-11-2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918556A1 (ru) * 1980-08-08 1982-04-07 за вители . . / . / . г , f Система смазки турбокомпрессор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225A (zh) * 2004-01-05 2005-07-2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高速悬臂离心式压缩机转子机构
CN101210574A (zh) * 2006-12-29 2008-07-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离心式压缩机转子机构
CN202971272U (zh) * 2012-11-21 2013-06-05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悬臂整体式离心压缩机传动系统
CN203962430U (zh) * 2014-06-23 2014-11-2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8510A (zh) * 2017-07-19 2017-09-19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离心式压缩机
CN110966228A (zh) * 2018-09-28 2020-04-07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离心压缩机
CN113090572A (zh) * 2021-05-10 2021-07-09 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集成多功能的轴承外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98871B (zh) 201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2329A (zh) 涡旋式压缩机
US20130177404A1 (en) Compression device, and a thermodynamic system comprising such a compression device
CN203962430U (zh)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CN105298871A (zh) 悬臂离心式压缩机
EP2437006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2312837B (zh) 干式真空泵
CN104314813B (zh) 卧式压缩机
KR102312541B1 (ko) 건식 섬프를 구비한 냉각 윤활 시스템
KR102312538B1 (ko) 건식 섬프를 구비한 냉각 윤활 시스템
CN105134326A (zh) 一种发动机机油泵及其润滑系统
CN204003477U (zh) 卧式压缩机
CN103775343B (zh) 卧式压缩机
CN203835746U (zh) 具有油雾分离系统的压缩机
CN106382227A (zh) 多级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5020152A (zh) 具有油雾分离系统的压缩机
CN108590804A (zh) 干式油底壳的润滑系统
CN106574619A (zh) 涡旋式流体机械和其维护方法
CN104105881B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04508435A (zh) 液面显示装置、涡轮压缩机以及涡轮冷冻机
CN106246887A (zh) 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器润滑结构
CN105351243A (zh) 离心压缩机
CN202301883U (zh) 变速器用冷却润滑系统
CN204140424U (zh)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组件
CN106567833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提高其润滑效果的方法
CN202746896U (zh) 一种油雾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