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壳温度较低的电子烟雾化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烟雾化器,包括外壳、上盖组件、下盖组件和雾化电极组件,所述外壳密封连接于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下盖组件之间,所述雾化电极组件置于所述下盖组件的内腔中,所述上盖组件开设进气孔,所述电子烟雾化器还包括内管组件,所述内管组件具有中通孔;所述内管组件包括上管组件和下管,所述上管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中,且与所述外壳形成第一烟油腔,所述上管组件内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烟油腔和所述中通孔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开口连通所述进气孔;所述下管位于所述下盖组件的内腔中,所述下管的内腔与所述雾化电极组件密封连接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油腔,所述第二烟油腔连通所述第一烟油腔形成烟油通道;所述下管与所述下盖组件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另一端连通所述中通孔的下端;所述中通孔的上端为出气口;
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烟油腔形成进气通道;
所述第二烟油腔和所述中通孔形成出气通道。
其中,所述电子烟雾化器还包括吸嘴管,所述吸嘴管插接于所述上盖组件上,且与所述中通孔的出气口形成气流贯通连接。
其中,所述吸嘴管的周面开设冷气孔,所述冷气孔贯通所述出气通道。
其中,所述电子烟雾化器还包括冷气调节套,所述冷气调节套套设于所述吸嘴管上且相对所述吸嘴管转动,所述冷气调节套开设冷气调节孔,所述冷气调节孔与所述进气孔对应。
其中,所述上盖组件包括进气螺杆、进气上盖和进气下盖,所述进气下盖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进气螺杆具有一体连接的连接部和外露部,所述连接部螺纹连接于所述进气下盖的内腔中,所述外露部的周面开设进气孔;所述进气上盖位于所述进气螺杆的内腔,与所述进气螺杆的内腔形成进气腔,所述进气腔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气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所述进气上盖的内腔中插接有吸嘴组件,所述吸嘴组件的内腔与所述进气腔相互独立。
其中,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进气调节套,所述进气调节套套设于所述外露部上且相对所述外露部转动,所述进气调节套开设进气调节孔,所述进气调节孔与所述进气孔对应。
其中,所述进气调节套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纵向条纹。
其中,所述上管组件包括油气分流套和上内管,所述油气分流套包括套筒部和突设于套筒部周面的凸起部,所述套筒部套设于所述上内管上,且与所述上内管的外周面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凸起部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凸起部开设与中心轴所述套筒部的中心轴平行的第一导油孔;所述下管一体连接于所述上内管,所述下管与所述上内管的连接处为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开设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孔对应,以连通所述第一烟油腔和所述第二烟油腔。
其中,所述第一导油孔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导油孔均匀排布于所述凸起部上。
其中,所述雾化电极组件包括雾化正极组件和雾化负极组件,所述雾化正极组件包括雾化套、发热组件和梅花冷凝片,所述雾化套为阶梯轴套,所述雾化套直径较小的轴部套设于所述上内管上,所述雾化套直径较大的轴部位于所述下管的内腔中,所述发热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雾化套直径较大的轴部的内腔中,所述雾化套内腔中的台阶处设置梅花冷凝片,所述梅花冷凝片正对所述发热组件;所述雾化负极组件密封连接于所述下管上,且电连接于所述发热组件。
其中,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导油管、导油件和发热丝;所述导油管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下管的中心轴,所述导油管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烟油腔,所述导油管的周面开设若干个进油孔,所述导油件套设于所述导油管上且遮盖所述进油孔,所述发热丝设置于所述导油件上。
本发明提供的电子烟雾化器通过在上盖组件设置进气孔,且在外壳中增设内管组件,使得电子烟雾化器的内部形成三层隔离通道:处于最外层的烟油腔、处于中间层的进气通道和处于最内层的出气通道;其中,出气通道位于最内层,离外壳最远,并且进气通道包围出气通道,较佳的将热量与外壳隔绝开,从而有效降低外壳上的温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烟雾化器100,包括外壳1、上盖组件2、下盖组件3和雾化电极组件4,所述外壳1密封连接于所述上盖组件2和所述下盖组件3之间,所述雾化电极组件4置于所述下盖组件3的内腔中,所述上盖组件2开设进气孔212a。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为管状的筒体,外壳1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连接端11和下连接端12。
上盖组件2密封连接于上连接端11上。上盖组件2开设进气孔212a,以便于气流从电子烟雾化器100的上方进入,再流至电子烟雾化器100的下方,避免出现电子烟雾化器的下部烫手的现象。
下盖组件3密封连接于下连接端12上,因此,上盖组件2、外壳1和下盖组件3的连接结构来使得外壳1内腔形成封闭的上腔。
请参见图2,下盖组件3包括下底座31和套管32,套管32的下端套设于下底座31上使得下盖组件3具有一个较大的内腔可以容置下管5122和雾化电极组件4。套管32的上端密封连接于下连接端12上形成一个封闭的下腔,雾化电极组件4设置于下腔中。
电子烟雾化器还包括内管组件5,内管组件5具有中通孔5123。
在本实施例中,内管组件5设置于上腔和下腔中。
请参见图2和图4,内管组件5包括上管组件51和下管5122,所述上管组件51设置于外壳1中,且与外壳1形成第一烟油腔13,请参见图3,所述上管组件51内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烟油腔13和所述中通孔5123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X1,所述第一气流通道X1的开口连通所述进气孔212a。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上管组件51置于上腔中,其中,上管组件51与上腔的内周面形成第一烟油腔13。即第一烟油腔13中的烟油包围内管组件5的中通孔5123。请参见图3,上管组件51的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X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气流通道X1位于第一烟油腔13和中通孔5123之间。
请参见图2,所述下管5122位于所述下盖组件3的内腔中,所述下管5122的内腔与所述雾化电极组件4密封连接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油腔5122a,所述第二烟油腔5122a连通所述第一烟油腔13形成烟油通道;请参见图3,所述下管5122与所述下盖组件3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X2,所述第二气流通道X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X1、另一端连通所述中通孔5123的下端;所述中通孔5123的上端为出气口。
在本实施例中,下管5122设置于下腔中。下管5122中设置有前文所述的雾化电极组件4,且雾化电极组件4密封连接于下管5122的端部上,使得下管5122的内腔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即第二烟油腔5122a。
其中,上管组件51与下管5122组件的连接处设置有能够贯通第一烟油腔13的结构,使得第一烟油腔13的烟油能够流入第二烟油腔5122a,让雾化电极组件4吸附第二烟油腔5122a中的烟油进行雾化反应。
另一方面,请参见图2和图3,下管5122与下腔的内周面形成第二气流通道X2,第二气流通道X2的一端连通第一气流通道X1、另一端连通中通孔5123的下端来形成进气通道X。综上,请参见图3,出气通道Y位于最内层,离外壳1最远,并且进气通道X包围出气通道Y,较佳的将热量与外壳1隔绝开,从而有效降低外壳1上的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雾化器100通过在上盖组件2设置进气孔212a,且在外壳1中增设内管组件5,使得电子烟雾化器100的内部形成三层隔离通道:处于最外层的烟油腔、处于中间层的进气通道X和处于最内层的出气通道Y;其中,出气通道Y位于最内层,离外壳1最远,并且进气通道X包括出气通道Y,较佳的将热量与外壳1隔绝开,从而有效降低外壳1上的温度。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上管组件51包括油气分流套511和上内管5121,所述油气分流套511包括套筒部5111和突设于套筒部5111周面的凸起部5112,所述套筒部5111套设于所述上内管5121上,且与所述上内管5121的外周面形成第一气流通道X1;所述凸起部5112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1上,所述凸起部5112开设与中心轴所述套筒部5111的中心轴平行的第一导油孔5112a;所述下管5122一体连接于所述上内管5121,所述下管5122与所述上内管5121的连接处为台阶面5124,所述台阶面5124开设第二导油孔5124a,所述第二导油孔5124a与所述第一导油孔5112a对应,以连通所述第一烟油腔13和所述第二烟油腔5122a。
通过将内管组件5设置为上述结构,优化内管组件5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油气分流套511基本为一级阶梯轴套。油气分流套511直径较小的部分为套筒部5111,油气分流套511直径较大的部分为凸起部5112。凸起部5112密封连接于下连接端12,以封闭第一烟油腔13。
优选的,为了合理控制第一烟油腔13中的烟油流入第二烟油腔5122a的流速,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在凸起部5112上均匀开设四个第一导油孔5112a,能够使得烟油的流速更为合理。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油孔5112a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比如说,第一导油孔5112a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上内管5121与下管5122一体连接形成出气管512。
出气管512基本呈一级阶梯轴套。出气管512的内腔即内管组件5的中通孔5123。
其中,出气管512的较小部分的外径为上内管5121,上内管5121小于油气分流套511的套筒部5111的内径,因此,请参照图3,当出气管512内设于油气分流套511的套筒部5111中时,与出气管512与套筒部5111之间设置有间隙形成第一气流通道X1。
请参照图4,出气管512的较大部分为下管5122,下管5122的外径大于油气分流套511的套筒部5111的内径、小于下盖组件3的内径。为了使得第一烟油腔13的烟油能够导入第二烟油腔5122a即下管5122的内腔中,出气管512的台阶面5124对应凸起部5112的第一导油孔5112a设置第二导油孔5124a。
其中,通过密封套设置于第二导油孔5124a和第一导油孔5112a之间,使得烟油不会从第一导油孔5112a和第二导油孔5124a以外的部位流出。
请参照图2和图3,下管5122与下腔的内周面形成第二气流通道X2。
其中,虽然有密封套设置于第二导油孔5124a和第一导油孔5112a之间,但是由于出气管512的台阶面5124即上内管5121与下管5122的连接处位于下腔中,使得第二气流通道X2的一端依然能够连通第二气流通道X2。
当气流自上盖组件2的进气孔212a给吸入后,气流通过进气通道X首先到达位于中通孔5123的下端的雾化电极组件4,再继续沿着出气通道Y上行直至被吸出中通孔5123的上端即出气口。
请参照图3,上述内管组件5的结构较佳的实现了:处于最外层的烟油腔、处于中间层的进气通道X和处于最内层的出气通道Y的三层隔离通道的结构,出气通道Y位于最内层,离外壳1最远,并且进气通道X包围出气通道Y,较佳的将热量与外壳1隔绝开,从而有效降低外壳1上的温度。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请参阅图2和图5,所述雾化电极组件4包括雾化正极组件41和雾化负极组件42,所述雾化正极组件41包括雾化套411、发热组件412和梅花冷凝片413,所述雾化套411为阶梯轴套,所述雾化套411直径较小的轴部套设于所述上内管5121上,所述雾化套411直径较大的轴部位于所述下管5122的内腔中,所述发热组件412固定设置于所述雾化套411直径较大的轴部的内腔中,所述雾化套411内腔中的台阶处设置梅花冷凝片413,所述梅花冷凝片413正对所述发热组件412;所述雾化负极组件42密封连接于所述下管5122上,且电连接于所述发热组件412。
通过将雾化正极组件41设置为具有梅花冷凝片413的结构,起到避免发热组件412反应时由于反应较剧烈而将烟油溅入客户的口中。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套411基本呈一级阶梯轴套。雾化套411的较小部分内设于套筒部5111中,雾化套411的较大部分内设于下管5122中。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优化雾化正极组件41的结构,所述发热组件412包括导油管4121、导油件4122和发热丝4123;所述导油管4121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下管5122的中心轴,所述导油管4121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二烟油腔5122a,所述导油管4121的周面开设若干个进油孔4121a,所述导油件4122套设于所述导油管4121上且遮盖所述进油孔4121a,所述发热丝4123设置于所述导油件4122上。
具体的,导油管4121为筒体。进油孔4121a为条形孔,其长度方向沿着导油管4121的中心轴方向延伸。保证了导油管4121的烟油的渗出量,增大了发热组件412产生的烟雾量。
进油孔4121a开设于导油管4121的中间位置。进一步保证从导油管4121两端进来的烟油能够以差不多速度流至导油管4121中间的进油孔4121a,从而使得发热组件412上的各个雾化点的烟油分布均匀,避免某个部位因烟油的缺失而烧焦。
具体的,导油件4122为筒状结构,导油件4122套设于导油管4121上,且遮盖住进油孔4121a,使得进油孔4121a中有烟油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导油件4122接触,保证导油件4122上的烟油量。
具体的,发热丝4123缠绕于导油件4122上,且电连接于雾化负极组件42。
当发热组件412设置于下管5122中时,导油管4121的中心轴与中通孔5123的中心轴垂直,即导油管4121的两端部直接连通第二烟油腔5122a,第二烟油腔5122a中的烟油能够直接通过导油管4121的两端流入导油管4121的内腔中,再从进油孔4121a中渗至导油件4122上。
发热丝4123通电发热,导油件4122上的烟油受热发生雾化反应产生烟雾,从吸嘴管6被吸出。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油件4122还可以多孔陶瓷导油件4122或硅藻土导油件4122。相应的,发热丝4123嵌套在导油件4122。位于导油管4121与导油件412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梅花冷凝片413设置于雾化套411的台阶处,防止雾化套411的直径较大部分的烟油溅入上内管5121中或者飞溅至用户的嘴中。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负极组件42包括电极座421、隔热环422、电极组件423和绝缘环。电极座421的一端部设有外螺纹、螺纹连接于下管5122中,使得下管5122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油腔5122a。电极座421与下底座31的内腔之间设置隔热套,进一步降低外壳1上的热量。电极座421上设置连通孔421a,以便于第二气流通道X2的开口连通于电极座421的内腔中。
电极组件423设置于电极座421的内腔中,且电连接于发热丝4123,以与发热组件412电连接,使其发热产生烟雾。电极组件423开设电极孔423a。使得第二气流通道X2的另一端能够通过该连通孔421a和电极孔423a连通中通孔5123的下端。当然,雾化负极组件42还可以卡扣或者粘接于下管5122的端部上。
使用时,气流通过进气孔212a进入进气通道X,再依次流经连通孔421a和电极孔423a直至进入中通孔5123的下端即出气口,继而使雾化正极组件41产生的烟雾通过中通孔5123的上端即出气口流出。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请参阅图2,所述电子烟雾化器100还包括吸嘴管6,所述吸嘴管6插接于所述上盖组件2上,且与所述中通孔5123的出气口形成气流贯通连接。
通过设置吸嘴管6,便于客户吸食电子烟雾化器100产生的烟雾。
在本实施例中,吸嘴管6为管状的筒体,吸嘴管6插接于上盖组件2上,吸嘴管6的内腔与中通孔5123的内腔连通。吸嘴管6包括吸嘴61和吸嘴座62,吸嘴61插接于吸嘴座62中形成吸嘴管6,吸嘴座62的下端内嵌于上盖组件2中。因此,烟雾从中通孔5123的上端即出气口出来后,会继续进入吸嘴管6的内腔,直至被用户吸入中,方便用户吸食烟雾。其中,吸嘴管6的内腔与进气通道X相互隔离,防止电子烟雾化器的进气影响烟雾的吸食。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嘴管6还可以螺纹连接或者卡扣连接于上管组件51中。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吸嘴管6的周面开设冷气孔62a,所述冷气孔62a贯通所述出气通道Y。
通过设置冷气孔62a,使得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冷气孔62a流入吸嘴管6的内腔中,空气同时与吸嘴管6内腔中热腾腾的烟雾一起进入用户的口腔中进行混合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吸嘴座62靠近上盖组件2的周面均匀排布设置四个冷气孔62a。冷气孔62a贯通吸嘴座62的内腔。用户吸食烟雾时,气体会从冷气孔62a进入,与吸嘴管6中热腾腾的烟雾进行混合冷却,再进入用户的口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冷气孔62a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等。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电子烟雾化器100还包括冷气调节套7,所述冷气调节套7套设于所述吸嘴管6上且相对所述吸嘴管6转动,所述冷气调节套7开设冷气调节孔7a,所述冷气调节孔7a与所述进气孔212a对应。
通过将冷气调节套7套设于吸嘴管6上,控制进入冷气孔62a中的空气,以进一步调节出气通道Y中的烟雾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冷气调节套7套设于吸嘴座62上,且可相对吸嘴座62转动。冷气调节套7上开设与冷气孔62a对应的冷气调节孔7a。控制冷气调节孔7a与冷气孔62a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控制进入冷气孔62a中的空气。比如,用户需要烟雾的温度最低时,将冷气调节孔7a与冷气孔62a完全对准,连通,保证冷气孔62a中能够进入最多的空气来与出气通道Y中的烟雾冷却。用户需要烟雾的温度最高时,将冷气调节孔7a与冷气孔62a完全错开,避免有空气进入出气通道Y,从而保证烟雾的温度能够达到最高。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请参阅图2和图6,所述上盖组件2包括进气螺杆21、进气上盖22和进气下盖23,所述进气下盖23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1上;所述进气螺杆21具有一体连接的连接部211和外露部22,所述连接部211螺纹连接于所述进气下盖23的内腔中,所述外露部22的周面开设进气孔212a;所述进气上盖22位于所述进气螺杆21的内腔,与所述进气螺杆21的内腔形成进气腔22a,所述进气腔22a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气孔212a、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X1;所述进气上盖22的内腔中插接有吸嘴61组件,所述吸嘴61组件的内腔与所述进气腔22a相互独立。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下盖23为管状,进气下盖23的第一端部密封连接于外壳1的上连接端11、进气下盖23的第二端部套设于油气分流套511上,以封闭第一烟油腔13的上端和封闭进气通道X。当需要往烟油腔中注入烟油时,只需将进气下盖23从上连接端11上拆装下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螺杆21的连接部211设置外螺纹、通过密封件螺纹连接于进气下盖23的第一端部中;外露部22的进气孔212a与进气螺杆21的内腔连通。进气上盖22为基本呈倒转的“几”形,进气上盖22压合于外露部22的内腔中,且与外露部22的内腔之间设置有间隙形成横截面为倒转的“几”形进气腔22a,以将进气通道X与进气孔212a连通。气流的途径为:进气孔212a行至进气腔22a,沿着进气通道X下行,依次进入连通孔421a和电极孔423a中,再沿着出气通道Y中上行,紧着继续沿着吸气管8的内腔上行直至被吸出。
通过上述上盖组件2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了进气孔212a与进气通道X的连通结构。
为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盖组件2还包括进气调节套24,所述进气调节套24套设于所述外露部22上且相对所述外露部22转动,所述进气调节套24开设进气调节孔24a,所述进气调节孔24a与所述进气孔212a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调节套24套设于外露部22上,进气调节套24对应进气孔212a对应开设进气调节孔24a,通过调整进气调节套24与进气孔212a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控制出气通道Y的烟雾量。
为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气调节套24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纵向条纹24b。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进气调节套24的外周面设置多个均匀排布的纵向条纹24b,使得用户在旋转进气调节套24时更为方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用波浪条纹24b代替纵向条纹24b。
电子烟雾化器100还包括吸气管8,吸气管8包括相对设置的拢气端82和吸气端81,拢气套插接于上内管5121的内腔中,吸气端81内嵌于进气上盖22,且与进气上盖22密封连接,进一步使得进气通道X与出气通道Y各自独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雾化器开始使用时,气体从进气孔212a中进入,行至进气腔22a,沿着进气通道X下行,依次进入连通孔421a和电极孔423a中,再沿着出气通道Y中上行,紧着继续沿着吸气管8的内腔上行直至被吸出;其中,发热组件412发热,与吸附于其上的烟油发生雾化反应产生烟雾,如上所述的气流带动烟雾从吸嘴管6中被吸出;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冷气调节套7来调节入嘴的烟雾的温度,还可以通过调节进气调节套24来调节入嘴的烟雾量。综上,温度较高的出气通道Y位于最内层,温度较低进气通道X包围出气通道Y,有效的减少外壳1的热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雾化器100通过在上盖组件2设置进气孔212a,且在外壳1中增设内管组件5,使得电子烟雾化器100的内部形成三层隔离通道:处于最外层的烟油腔、处于中间层的进气通道X和处于最内层的出气通道Y;其中,出气通道Y位于最内层,离外壳1最远,并且进气通道X包括出气通道Y,较佳的将热量与外壳1隔绝开,从而有效降低外壳1上的温度。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