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5483A -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5483A
CN105235483A CN201510690143.4A CN201510690143A CN105235483A CN 105235483 A CN105235483 A CN 105235483A CN 201510690143 A CN201510690143 A CN 201510690143A CN 105235483 A CN105235483 A CN 105235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iling
connecting rod
stage casing
rear window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901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35483B (zh
Inventor
钟相强
张轩
杨艳红
梁利东
许永康
刘益军
王宇航
何金路
李晶晶
方慧林
游政
涂德江
王雷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6901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354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35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5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35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5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包括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顶棚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后窗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同样处于折叠状态的后窗组件可移动至同一收纳位置,在该同一收纳位置时,顶棚组件并位于后窗组件上方。本发明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硬顶能够实现平稳、快速的打开和闭合,工作可靠,寿命长;结构简单,运动灵活、精确,不会发生干涉,噪音小;外形美观,不破坏选定轿车的风格,低成本。

Description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敞篷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背景技术
车顶盖通常分为固定式顶盖和敞篷式顶盖两种,固定式顶盖是常见的轿车顶盖形式,属于轮廓尺寸较大的大型覆盖件,车身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固定式顶盖具有刚性强,安全性好,汽车侧翻时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缺点是固定不变,无通风性,无法享受到阳光及兜风的乐趣。
敞篷式顶盖一般用于档次较高的轿车或跑车上,通过电动和机械传动移动部分或全部顶盖,可以充分享受阳光和空气,体验兜风的乐趣。缺点是机构复杂,安全性和密封性较差。现有的敞篷式顶盖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硬顶”,可移动顶盖用轻质金属或树脂材料做成。另一种称为“软顶”,顶盖用篷布做成。硬顶敞篷技术只有少数厂家掌握,而且有些厂家比如标致的硬顶还来自于专业顶篷厂法国厂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于敞篷车辆且结构简单的车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包括:
顶棚组件,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以及
后窗组件,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
其中,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可移动至同一收纳位置,在该收纳位置时,顶棚组件位于后窗组件上方。
所述收纳位置是位于处于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的下方,且位于车辆行李舱中。
所述顶棚组件包括:
中段顶棚;以及
后段顶棚,其通过顶棚连杆与中段顶棚连接,且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的上方,该展开位置是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上方,且位于中段顶棚的后侧。
所述顶棚组件还包括通过侧梁连杆与所述中段顶棚连接的车顶侧梁,车顶侧梁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的左右两侧,该展开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的前侧。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所述顶棚组件提供使其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力的顶棚驱动组件,该顶棚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中段顶棚连接的四连杆机构和与四连杆机构连接的第一驱动器。
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中段顶棚固定连接的顶棚板件、与顶棚板件转动连接的内连杆和外连杆以及与内连杆和外连杆转动连接且为固定设置的基础板件,所述第一驱动器与内连杆连接。
所述后窗组件包括:
后车窗;以及
C柱,其通过C柱连杆与后车窗连接,且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后车窗的后侧,该展开位置是位于后车窗的左右两侧。
所述后窗组件还包括通过侧窗连杆与所述C柱连接的侧车窗,侧车窗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C柱的外侧,该展开位置是位于C柱的前侧。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后窗组件提供使其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力的后窗驱动组件,该后窗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后车窗连接的后窗连杆和用于对后窗连杆提供使其转动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器。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还包括与车体转动连接且为U型的一后盖板,后盖板可活动于一开启位置与一关闭位置之间;后盖板处于开启位置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方可移动至收纳位置;后盖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后盖板与处于收纳位置的顶棚组件相配合封闭车辆行李舱。
本发明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硬顶能够实现平稳、快速的打开和闭合,工作可靠,寿命长;结构简单,运动灵活、精确,不会发生干涉,噪音小;外形美观,不破坏选定轿车的风格,低成本。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具有本发明车顶装置的敞篷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车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处于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处于初步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顶棚组件的车顶侧梁运动到中段顶棚两侧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完全折叠后的顶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顶棚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后窗组件与后窗驱动组件的装配图;
图9是后窗组件与后盖板的装配图;
图10是顶棚组件与后窗组件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11是顶棚组件与后窗组件折叠过程侧视图;
图12是顶棚组件与后窗组件收纳进行李舱内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为:
1、天窗;2、车顶侧梁;3、中段顶棚;4、后段顶棚;5、侧车窗;6、C柱;7、后车窗;8、后盖板;9、车体;10、第一侧梁连杆;11、第二侧梁连杆;12、第一顶棚连杆;13、第二顶棚连杆;14、第一基础板件;15、第二基础板件;16、第一驱动器;17、内连杆;18、外连杆;19、顶棚板件;20、凸台;21、第一侧窗连杆;22、第二侧窗连杆;23、第一C柱连杆;24、第二C柱连杆;25、第三基础板件;26、第四基础板件;27、第二驱动器;28、方位连杆;29、后窗连杆;30、第一枢轴;31、第三枢轴;32、第二枢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包括顶棚组件、后窗组件、后盖板8、顶棚驱动组件和后盖驱动组件。顶棚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后窗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同样处于折叠状态的后窗组件可移动至同一收纳位置,在该同一收纳位置时,顶棚组件并位于后窗组件上方。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12所示为具有本发明车顶装置的敞篷车辆,该车辆包括内部空间,称作乘客舱,乘客舱由展开状态的车顶装置包围。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可遮蔽下方的乘客舱,展开状态的后窗组件与顶棚组件和后盖板8相配合可遮蔽乘客舱的后部。该车辆还包括位于车体9尾部的储物空间,也就是行李舱,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可收纳于行李舱中,也即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所处的收纳位置是位于车辆行李舱中,也可以说收纳位置是位于处于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的下方。在展开位置时,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均处于展开状态,展开位置位于收纳位置上方,顶棚组件所处的展开位置是处于乘客舱的正上方,后窗组件所处的展开位置是处于车辆尾部行李舱的上方。
如图2至图6所示,顶棚组件主要包括中段顶棚3、后段顶棚4、车顶侧梁2和天窗1。后段顶棚4是通过顶棚连杆与中段顶棚3连接,且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在顶棚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后段顶棚4所处的折叠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3的上方,即后段顶棚4堆叠在中段顶棚3的上方。在顶棚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后段顶棚4处于展开位置处,该展开位置是位于收纳位置的上方,且位于中段顶棚3的后侧。
如图3和图4所示,顶棚组件处于展开状态,后段顶棚4处于展开位置,后段顶棚4位于中段顶棚3的后侧,且中段顶棚3的后端与后段顶棚4的前端贴合,两者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以遮蔽下方的乘客舱。本发明车顶装置形成敞篷车辆的硬顶车顶,后段顶棚4和中段顶棚3为刚性、大平面部件,后段顶棚4通过顶棚连杆与中段顶棚3连接,顶棚连杆包括第一顶棚连杆12和第二顶棚连杆13,第一顶棚连杆12和第二顶棚连杆13的一端与中段顶棚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后段顶棚4转动连接,且第一顶棚连杆12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位于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的前侧,第一顶棚连杆12与后段顶棚4的连接点也位于第二顶棚连杆13与后段顶棚4的连接点的前侧。第一顶棚连杆12、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和后段顶棚4的铰接点的轴线与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从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后段顶棚4移动至中段顶棚3的上方。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顶棚连杆为成组设置,各组顶棚连杆设置一个第一顶棚连杆12和第二顶棚连杆13,且后段顶棚4可通过多组顶棚连杆与中段顶棚3连接,以提高后段顶棚4移动和支撑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后段顶棚4可通过两组顶棚连杆与中段顶棚3连接,即后段顶棚4可通过两个第一顶棚连杆12和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连接,两组顶棚连杆为以中段顶棚3宽度方向中线为对称线对称布置。而且,第一顶棚连杆12与后段顶棚4的连接点位于后段顶棚4的前端,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位于中段顶棚3的后端,这样有利于减小折叠后的顶棚组件的体积,有利于其布置。
如图2至图6所示,顶棚组件还包括通过侧梁连杆与中段顶棚3连接的两个车顶侧梁2,两个车顶侧梁2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在顶棚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车顶侧梁2所处的折叠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3的左右两外侧,该左右两外侧是指中段顶棚3长度方向的两侧,即与顶棚连杆位置相邻,且位于顶棚连杆外侧。在顶棚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车顶侧梁2处于展开位置处,该展开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3的前侧,即两个车顶侧梁2朝向中段顶棚3的前方伸出,直至接触车体9上的A柱顶端。
如图2至图6所示,车顶侧梁2通过侧梁连杆与中段顶棚3连接,侧梁连杆包括第一侧梁连杆10和第二侧梁连杆11,第一侧梁连杆10和第二侧梁连杆11的一端与车顶侧梁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中段顶棚3转动连接,且第一侧梁连杆10与车顶侧梁2的连接点位于第二侧梁连杆11与车顶侧梁2的连接点的前侧,第二侧梁连杆11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也位于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的前侧。第一侧梁连杆10、第二侧梁连杆11与中段顶棚3和车顶侧梁2的铰接点的轴线与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第一侧梁连杆10、第二侧梁连杆11与中段顶棚3和车顶侧梁2的铰接点的轴线与第一顶棚连杆12、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和后段顶棚4的铰接点的轴线在空间上也是相垂直,从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两个车顶侧梁2沿水平方向朝外分别移动至中段顶棚3长度方向的一侧。
如图2至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各个车顶侧梁2分别通过一个第一侧梁连杆10和一个第二侧梁连杆11与中段顶棚3连接,而且,第一侧梁连杆10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位于中段顶棚3的前端,第一侧梁连杆10与车顶侧梁2的连接点靠近车顶侧梁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第二侧梁连杆11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靠近中段顶棚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第二侧梁连杆11与车顶侧梁2的连接点位于车顶侧梁2的后端,这样有利于减小折叠后的顶棚组件的体积,有利于其布置。
本发明车顶装置的顶棚驱动组件是用于对顶棚组件提供使其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力,如图7所示,该顶棚驱动组件包括与中段顶棚3连接的四连杆机构和与四连杆机构连接的第一驱动器16,四连杆机构包括与中段顶棚3固定连接的顶棚板件19、与顶棚板件19转动连接的内连杆17和外连杆18以及与内连杆17和外连杆18转动连接且为固定设置的基础板件,第一驱动器16与内连杆17连接,在第一驱动器16的作用下,内连杆17转动,内连杆17作为四连杆机构的主动件,与外连杆18相配合,可以使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摆动,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如图4、图7和图11所示,顶棚驱动组件是位于处于展开位置的后段顶棚4的下方,且位于行李舱内。作为优选的,第一驱动器16为液压缸,第一驱动器16的缸体与第一基础板件14转动连接,第一驱动器16的活塞杆与内连杆17转动连接。内连杆17和外连杆18的下端与第二基础板件15转动连接,内连杆17和外连杆18的上端与顶棚板件19转动连接,顶棚板件19并与设置于中段顶棚3底面上的凸台20固定连接,凸台20的位置靠近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的连接点。活塞杆与内连杆17的连接点位于内连杆17的两端之间,第一基础板件14和第二基础板件15为固定设置于车体9的行李舱内,第一基础板件14并位于第二基础板件15的下方。而且,内连杆17位于外连杆18内侧,内连杆17和外连杆18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顶棚连杆12和中段顶棚3的铰接点的轴线相平行,内连杆17、外连杆18、顶棚板件19和第二基础板件15形成的四连杆机构为双摇杆机构。
作为优选的,如图4、图7和图11所示,顶棚驱动组件共设置两个,两个顶棚驱动组件沿车体9宽度方向为并排设置于行李舱内,两个顶棚驱动组件上端的顶棚板件19与中段顶棚3底面上所设的两个凸台20焊接连接。两个第一驱动器16、两个内连杆17和两个外连杆18均为相平行的,两个第一驱动器16位于两个内连杆17之间,两个内连杆17位于两个外连杆18之间。通过设置两个顶棚驱动组件,共同对顶棚组件提供驱动力,以提高顶棚组件移动时的稳定性,支撑强度高,可靠性好。
后段顶棚4通过第一顶棚连杆12和第二顶棚连杆13与中段顶棚3连接,车顶侧梁2通过第一侧梁连杆10和第二侧梁连杆11与中段顶棚3连接,均构成四连杆机构,在顶棚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各个四连杆机构刚好达到死点位置,后段顶棚4、车顶侧梁2与中段顶棚3保持自锁固定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顶棚组件所具有的天窗1为可移动设置的,中段顶棚3内部具有收纳天窗1的空间,在折叠顶棚组件时,将天窗1向后移动至中段顶棚3中,天窗1两侧的车顶侧梁2移动到中段顶棚3两侧。在顶棚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天窗1从中段顶棚3中向前伸出,天窗1并位于两个车顶侧梁2之间。
如图7至图9所示,后窗组件包括后车窗7、两个C柱6和两个侧车窗5,后车窗7为与车体9前端所设的前车窗相对设置的车窗,后车窗7位于车体9尾部与处于展开位置的后段顶棚4之间。C柱6是通过C柱连杆与后车窗7连接,且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在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C柱6是处于展开位置,该展开位置是位于后车窗7的左右两侧,即其中一个C柱6为与后车窗7的左侧,另一个C柱6为与后车窗7的右侧,且两个C柱6位于车体9与处于展开位置的后段顶棚4之间。在后窗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C柱6是处于折叠位置,该折叠位置是位于后车窗7的后侧。
如图2所示,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后窗组件处于展开位置,此时两个C柱6位于后车窗7的左右侧,两个C柱6的后端边缘分别与后车窗7的左右侧的前端边缘贴合,以遮蔽乘客舱后部空间。如图8所示,两个C柱6通过C柱连杆与后车窗7连接,C柱连杆包括第一C柱连杆23和第二C柱连杆24,第一C柱连杆23和第二C柱连杆24的一端与C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后车窗7转动连接,且在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C柱连杆23与后车窗7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对应第二C柱连杆24的两端之间的位置,第二C柱连杆24与C柱6连接的连接点位置对应第一C柱连杆23的两端之间的位置。第一C柱连杆23、第二C柱连杆24与后车窗7和C柱6的铰接点的轴线大致处于竖直平面内,从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两个C柱6水平移动至后车窗7的后侧。
如图7至图9所示,后窗组件还包括通过侧窗连杆与C柱6连接的两个侧车窗5,各个侧车窗5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在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侧车窗5是处于展开位置,该各个侧车窗5所处的展开位置是分别位于一个C柱6的前侧,即两个C柱6为与两个侧车窗5与后车窗7之间,且两个侧车窗5位于车体9与处于展开位置的后段顶棚4之间。在后窗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侧车窗5是处于折叠位置,该折叠位置是位于C柱6的外侧,即与左侧C柱6连接的侧车窗5位于该C柱6的左侧,与右侧C柱6连接的侧车窗5位于该C柱6的右侧。处于展开状态的后窗组件,且处于展开位置时,两个侧车窗5、两个C柱6和中间位置的后车窗7形成一个U型的遮挡结构,以遮蔽乘客舱后部空间。
如图8所示,各个侧车窗5通过侧窗连杆与一个C柱6连接,侧窗连杆包括第一侧窗连杆21和第二侧窗连杆22,第一侧窗连杆21和第二侧窗连杆22的一端与C柱6转动连接,另一端与侧车窗5转动连接,且在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侧窗连杆21与C柱6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对应第二侧窗连杆22的两端之间的位置,第二侧窗连杆22与侧窗连接的连接点位置对应第一侧窗连杆21的两端之间的位置。第一侧窗连杆21、第二侧窗连杆22与侧车窗5和C柱6的铰接点的轴线大致处于竖直平面内,从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使两个侧车窗5水平移动至C柱6的外侧。
C柱6通过第一C柱连杆23和第二C柱连杆24与后车窗7连接,侧车窗5通过第一侧窗连杆21和第二侧窗连杆22与C柱6连接,均构成四连杆机构,在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各个四连杆机构刚好达到死点位置,后车窗7、侧车窗5与C柱6保持自锁固定状态。由于展开状态的后窗组件与车体9边缘一样宽大,故将后窗组件拆解为几个部件,分别是侧车窗5、C柱6和后车窗7,折叠时侧车窗5先折叠到C柱6表面,然后C柱6折叠到后侧窗表面,完成后窗组件的折叠,减小后窗组件的宽度与长度,减小体积,才便于后窗组件收纳于行李舱中。
本发明车顶装置的后窗驱动组件是用于对后窗组件提供使其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力,如图8所示,该后窗驱动组件包括与后车窗7固定连接的后窗连杆29、与后窗连杆29固定连接的方位连杆28和用于对后窗连杆29提供使其转动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器27。方位连杆28为可旋转的设置,第二驱动器27与方位连杆28连接,在第二驱动器27的作用下,方位连杆28转动,方位连杆28并带动后窗连杆29同步转动,后窗连杆29带动其上的后车窗7转动,从而可以使处于折叠状态的后窗组件前后转动,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如图8和图11所示,后窗驱动组件是位于处于展开位置的后段顶棚4的下方,位于行李舱内,且位于顶棚驱动组件的后方。作为优选的,第二驱动器27为液压缸,第二驱动器27的缸体与第三基础板件25转动连接,第二驱动器27的活塞杆与方位连杆28的上端转动连接,方位连杆28的下端与第四基础板件26转动连接,方位连杆28的上端并与后窗连杆29固定连接。第三基础板件25和第四基础板件26为固定设置于车体9的行李舱内,第四基础板件26并位于第三基础板件25的后上方。而且,方位连杆28和第二驱动器27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驱动器16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作为优选的,如图8和图11所示,后窗连杆29为U型结构,第二驱动器27和方位连杆28均设置两个,两个第二驱动器27和两个方位连杆28均为沿车体9宽度方向为并排设置于行李舱内,后窗连杆29位于两个方位连杆28之间,后窗连杆29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方位连杆28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窗连杆29中部与方位连杆28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的直杆段与上方的后车窗7固定连接。两个方位连杆28并位于两个第二驱动器27之间,通过设置两个第二驱动器27和两个方位连杆28,共同对后窗组件提供驱动力,以提高后窗组件移动时的稳定性,支撑强度高,可靠性好。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顶装置还包括与车体9的尾部转动连接且为U型结构的一个后盖板8,后盖板8可活动于一开启位置与一关闭位置之间。后盖板8的旋转中心线位于水平面内,与方位连杆28和第二驱动器27的旋转中心线以及第一驱动器16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如图11所示,后盖板8向后转动直至处于开启位置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处于折叠状态的后窗组件方可向下移动至行李舱中的收纳位置。后盖板8处于关闭位置时,完成硬顶敞篷的收纳,后盖板8且与处于收纳位置的顶棚组件相配合封闭车辆行李舱,后盖板8与堆叠的顶棚组件一起形成车尾的盖合组件,如图12所示。
如图2所示,后盖板8处于关闭位置且后窗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后盖板8位于车体9与后窗组件之间,后盖板8并为从一侧的侧车窗5前端边缘处开始沿U形延伸至另一侧的侧车窗5的前端边缘处的结构,后盖板8在中间位置处与车体9转动连接,后盖板8的旋转中心线位于后车窗7的后方,从而后盖板8可以向后车窗7的后方转动进行开启,避免影响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的折叠和收纳。
本发明的车顶装置,在需要折叠收纳时,先折叠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完成折叠后,后盖板8向后转动至开启位置,在顶棚驱动组件和后窗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折叠状态的后窗组件先进入行李舱中的收纳位置处,然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再进入行李舱中,顶棚组件并堆叠在后窗组件的正上方,收纳完成后,将后盖板8向前转动至关闭位置。
本发明的车顶装置,将顶棚组件拆分成三段,为了充分保留行李舱的空间,将顶棚组件的第一段又拆分成了天窗1和左右两段车顶侧梁2。顶棚组件与后窗组件分别独立运动,既将敞篷机构分为两个独立运动的机构,通过电子系统控制两个机构的组合运动,先将行李舱盖打开,再将堆叠好的敞篷机构收回的方式。因为后窗组件与车体9衔接部分的宽度与长度相同,所以后窗组件不能直接收进行李舱内,必须先减小后窗组件的宽度与长度,才能进行后窗组件的收回运动,将后窗组件分成三段,通过侧车窗5与C柱6的堆叠来减小后窗组件的长度,通过C柱6与后车窗7的堆叠来减小后窗部分的宽度,来达到减小后窗组件的体积。将堆叠的顶棚组件作为盖合的组件,首先尾部的U型后盖板8打开,堆叠的顶棚组件通过四连杆机构收回行李舱内,后盖板8合上,与堆叠的顶棚一起形成车尾的盖合组件。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棚组件,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以及
后窗组件,其设置成能够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可活动于一收纳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
其中,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可移动至同一收纳位置,在该收纳位置时,顶棚组件位于后窗组件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位置是位于处于展开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的下方,且位于车辆行李舱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组件包括:
中段顶棚;以及
后段顶棚,其通过顶棚连杆与中段顶棚连接,且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的上方,该展开位置是位于所述收纳位置的上方,且位于中段顶棚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组件还包括通过侧梁连杆与所述中段顶棚连接的车顶侧梁,车顶侧梁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的左右两侧,该展开位置是位于中段顶棚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顶棚组件提供使其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力的顶棚驱动组件,该顶棚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中段顶棚连接的四连杆机构和与四连杆机构连接的第一驱动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中段顶棚固定连接的顶棚板件、与顶棚板件转动连接的内连杆和外连杆以及与内连杆和外连杆转动连接且为固定设置的基础板件,所述第一驱动器与内连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窗组件包括:
后车窗;以及
C柱,其通过C柱连杆与后车窗连接,且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后车窗的后侧,该展开位置是位于后车窗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窗组件还包括通过侧窗连杆与所述C柱连接的侧车窗,侧车窗可活动于一折叠位置与一展开位置之间,该折叠位置是位于C柱的外侧,该展开位置是位于C柱的前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后窗组件提供使其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力的后窗驱动组件,该后窗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后车窗连接的后窗连杆和用于对后窗连杆提供使其转动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所述的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车体转动连接且为U型的一后盖板,后盖板可活动于一开启位置与一关闭位置之间;后盖板处于开启位置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顶棚组件和后窗组件方可移动至收纳位置;后盖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后盖板与处于收纳位置的顶棚组件相配合封闭车辆行李舱。
CN201510690143.4A 2015-10-19 2015-10-19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Active CN105235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90143.4A CN105235483B (zh) 2015-10-19 2015-10-19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90143.4A CN105235483B (zh) 2015-10-19 2015-10-19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5483A true CN105235483A (zh) 2016-01-13
CN105235483B CN105235483B (zh) 2017-07-11

Family

ID=55033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90143.4A Active CN105235483B (zh) 2015-10-19 2015-10-19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3548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9319A (zh) * 2016-03-18 2019-09-17 伟巴斯特日本股份公司 汽车的顶棚构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5375A (en) * 1993-12-29 1998-07-28 Asc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hard-top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CN1293123A (zh) * 1999-10-12 2001-05-02 迪拉可转换系统有限公司 可收折汽车车顶及具有该车顶的汽车
CN1293122A (zh) * 1999-10-12 2001-05-02 迪拉可转换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的可收缩硬顶和具有该硬顶的汽车
CN101138957A (zh) * 2006-09-08 2008-03-12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折叠车顶
CN102333663A (zh) * 2009-01-08 2012-01-25 菲斯科汽车公司 敞篷车顶
CN205220313U (zh) * 2015-10-19 2016-05-11 安徽工程大学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5375A (en) * 1993-12-29 1998-07-28 Asc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hard-top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CN1293123A (zh) * 1999-10-12 2001-05-02 迪拉可转换系统有限公司 可收折汽车车顶及具有该车顶的汽车
CN1293122A (zh) * 1999-10-12 2001-05-02 迪拉可转换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的可收缩硬顶和具有该硬顶的汽车
CN101138957A (zh) * 2006-09-08 2008-03-12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折叠车顶
CN102333663A (zh) * 2009-01-08 2012-01-25 菲斯科汽车公司 敞篷车顶
CN205220313U (zh) * 2015-10-19 2016-05-11 安徽工程大学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9319A (zh) * 2016-03-18 2019-09-17 伟巴斯特日本股份公司 汽车的顶棚构造
CN110239319B (zh) * 2016-03-18 2022-09-13 伟巴斯特日本股份公司 汽车的顶棚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5483B (zh) 201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72175B2 (en) Lowerable roof of a convertible
JP4562397B2 (ja) クーペ型自動車の折りたたみ屋根
JP4766785B2 (ja) コンバーチブル車両ルーフ
JP3101612B2 (ja) ハードトップ車のルーフ構造の収納装置
JP2004338713A (ja) 自動車用格納式ハードトップ及びハードトップを備える自動車
US7559596B2 (en) Soft-top convertible roof
US7100963B2 (en) Roof retractable into the rear trunk of a vehicle, and including movable side elements
EP1912815B2 (en) Car with a sun roof
US6439642B2 (en) Retractable hard top for passenger cars
US20050269832A1 (en) Convertible roof for vehicle and associated vehicle
CN205220313U (zh)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CN101844503B (zh) 一种非同步可滑动车顶和车门的开启装置
US20150042123A1 (en) Drive wheel arrangement for two pivot components of a top of a convertible vehicle
CN107471979A (zh) 一种汽车顶装式全景天窗
CN105235483A (zh) 适于敞篷车辆的车顶装置
US9586463B2 (en) Top for an openable vehicle roof
US6722724B1 (en) Four section retractable hard top
US9895962B2 (en) Drive wheel arrangement for two pivot components of a top of a convertible vehicle
CN202863101U (zh) 一种敞篷车顶组合件
US7226109B2 (en) Movement of vehicle top over recessed accessible storage area lid and method to preserve vehicle profile
CN207128579U (zh) 一种汽车顶装式全景天窗
JPH07237452A (ja) 引込式ハードトップ屋根
US7229122B2 (en) Motor assisted movement of vehicle top with storage area lid
CN107433840A (zh) 一种汽车内装式全景天窗
EP2921329B1 (en) Convertible car with a hard-top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