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8395A -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8395A
CN105218395A CN201510741692.XA CN201510741692A CN105218395A CN 105218395 A CN105218395 A CN 105218395A CN 201510741692 A CN201510741692 A CN 201510741692A CN 105218395 A CN105218395 A CN 105218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synthetic method
formula
mol ratio
following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16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18395B (zh
Inventor
张妍
杨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Shuangqi Fine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7416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18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18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8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18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8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式(IV)所示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中,于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存在下,下式(I)化合物、下式(II)化合物和下式(III)在70-80℃下搅拌反应7-10小时,反应结束后经后处理,从而得到所述式(IV)化合物,其中,R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6烷基、C1-C6烷氧基或卤素。所述方法通过合适的三组分反应底物,并使用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以及有机溶剂组成的复合反应体系,从而可以高产率得到目的产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Description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更尤其是涉及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化学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过渡金属参与的催化C-H键形成的反应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由于其在合成化学中的便捷性、高效性等。因而,开发多种适用于不同底物的新型C-H键形成的催化反应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
乙酸烯丙酯是一种重要的烯丙基化试剂,其常用于有机化学中的构型转换之中,但是乙酸烯丙酯及其衍生物在C-H键形成反应中往往产生烯丙基化或烯烃化的产物,并且许多现有技术均已见诸报道,例如:
WangHonggen等(“MildRhodium(III)-CatalyzedDirectC-HAllylationofAreneswithAllylCarbonates”,Angew.Chem.Int.Ed.,2013,52,5386–5389)报道了一种由Rh(III)催化的C-H烯丙基化反应方法,其反应式如下:
FengChao等(“Oxidant-FreeRh(III)-CatalyzedDirectCHOlefinationofAreneswithAllylAcetates”,OrganicLetters,2013,15,3670-3673)报道了一种芳烃与醋酸烯丙酯的催化C-H烯烃化反应方法,其反应式如下: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多种乙酸烯丙酯参与的反应,但使用乙酸烯丙酯参与的偶氮化合物的合成却少有报道。因此,对于该类偶氮化合物的合成仍存在继续研究的必要,这正是本发明得以完成的基础和动力。
发明内容
为了寻求偶氮化合物的新型合成方法,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付出了足够的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内容涉及一种下式(IV)所示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中,于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存在下,下式(I)化合物、下式(II)化合物和下式(III)在70-80℃下搅拌反应7-10小时,反应结束后经后处理,从而得到所述式(IV)化合物,
其中,R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6烷基、C1-C6烷氧基或卤素。
其中,Ac即为常规所指的乙酰基。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C1-C6烷基的含义是指具有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非限定性地例如可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或正己基等。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C1-C6烷氧基的含义是指具有上述含义的C1-C6烷基与氧原子相连后得到的基团。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卤素为卤族元素,例如可为F、Cl、Br或I。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催化剂为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有机镍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有机镍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2,例如可为1:1、1:1.5或1:2。
其中,所述有机镍化合物为二(三苯基膦)氯化镍(NiCl2(PPh3)2)、二(三环己基膦)氯化镍(NiCl2(PCy3)2)或双(1,5-环辛二烯)镍(Ni(COD)2)中的任意一种,最优选为NiCl2(PCy3)2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助剂为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促进剂为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其中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摩尔比为1:2-3,例如可为1:2、1:2.5或1:3。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碱为碳酸钠、碳酸铯、磷酸钠、磷酸钾、乙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叔丁醇钾、乙醇钠等中的任意一种,最优选为碳酸铯。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例如可将1质量份的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加入到8质量份的1,4-二氧六环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得所述有机溶剂)。
其中,所述有机溶剂的用量并没有严格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选择与确定,例如其用量大小以方便反应进行和后处理即可,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式(I)化合物与式(II)化合物的摩尔比,以及所述式(I)化合物与式(III)化合物的摩尔比均为1:1.4-2,例如可为1:1.4、1:1.6、1:1.8或1:2。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式(I)化合物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5-0.1,即所述式(I)化合物的摩尔用量与构成所述催化剂的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有机镍化合物的总摩尔用量的比为1:0.05-0.1,例如可为1:0.05、1:0.07、1:0.09或1:0.1。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式(I)化合物与助剂的摩尔比为1:0.1-0.2,例如可为1:0.1、1:0.15或1:0.2。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式(I)化合物与促进剂的摩尔比为1:0.1-0.2,即所述式(I)化合物的摩尔用量与构成所述促进剂的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总摩尔用量的比为1:0.1-0.2,例如可为1:0.1、1:0.15或1:0.2。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所述式(I)化合物与碱的摩尔比为1:1.2-1.8,例如可为1:1.2、1:1.4、1:1.6或1:1.8。
在本发明的所述合成方法中,反应结束后的后处理具体如下: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所述式(IV)化合物。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合适的三组分反应底物,并使用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以及有机溶剂组成的复合反应体系,从而可以高产率得到目的产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140mmol上式(II)化合物、200mmol上式(III)化合物、5mmol催化剂(为2.5mmol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2.5mmolNiCl2(PCy3)2的混合物)、10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10mmol促进剂(为3.3mmol频哪醇硼烷与6.7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2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70℃,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10小时;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8%。
1HNMR(CDCl3,400MHz):δ7.96(d,J=7.2Hz,2H),7.72(d,J=8.0Hz,1H),7.55-7.48(m,3H),7.44-7.32(m,3H),4.17(t,J=6.4Hz,2H),3.24(t,J=7.6Hz,2H),2.10-2.04(m,5H)。
实施例2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170mmol上式(II)化合物、170mmol上式(III)化合物、7.5mmol催化剂(为3mmol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4.5mmolNiCl2(PCy3)2的混合物)、15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14mmol促进剂(为4mmol频哪醇硼烷与10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5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75℃,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8小时;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5%。
1HNMR(CDCl3,400MHz):δ7.89(d,J=8.4Hz,2H),7.73(d,J=8.8Hz,1H),7.02(d,J=8.4Hz,2H),6.84-6.81(m,2H),4.15(t,J=6.4Hz,2H),3.89(s,3H),3.87(s,3H),3.22(t,J=7.6Hz,2H),2.09-2.02(m,5H)。
实施例3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200mmol上式(II)化合物、140mmol上式(III)化合物、10mmol催化剂(为3.4mmol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6.6mmolNiCl2(PCy3)2的混合物)、20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20mmol促进剂(为5mmol频哪醇硼烷与15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8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80℃,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7小时;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4%。
1HNMR(CDCl3,400MHz):δ7.61(d,J=8.0Hz,1H),7.42-7.38(m,2H),7.31-7.28(m,1H),7.23-7.19(m,3H),4.07(t,J=6.4Hz,2H),2.91(t,J=7.6Hz,2H),2.73(s,3H),2.39(s,3H),1.97(s,3H),1.95-1.91(m,2H)。
实施例4
室温下,向适量有机溶剂(为质量比为8:1的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mol上式(I)化合物、150mmol上式(II)化合物、180mmol上式(III)化合物、8mmol催化剂(为4mmol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4mmolNiCl2(PCy3)2的混合物)、13mmol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18mmol促进剂(为7mmol频哪醇硼烷与11mmol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和160mmol碱碳酸铯,然后升温至75℃,并在该温度下搅拌反应9小时;
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滤液调节pH值为中性,然后用饱和食盐水充分震荡洗涤,再用二氯甲烷萃取2-3次,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过滤、减压浓缩,残留物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等体积比的丙酮与石油醚的混合物作为洗脱液,从而得到上式(IV)化合物,产率为96.6%。
1HNMR(CDCl3,500MHz):δ7.86-7.84(m,2H),7.67(s,1H),7.48-7.46(m,2H),7.38(d,J=8.4Hz,1H),7.30(d,J=8.0Hz,1H),4.11(t,J=6.4Hz,2H),3.18(t,J=7.6Hz,2H),2.05-1.97(m,5H)。
实施例5-20
实施例5-8:除将催化剂中的NiCl2(PCy3)2替换为NiCl2(PPh3)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5-8。
实施例9-12:除将催化剂中的NiCl2(PCy3)2替换为Ni(COD)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9-12。
实施例13-16:除将催化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13-16。
实施例17-20:除将催化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NiCl2(PCy3)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17-20。
结果见下表1。
表1
由此可见,在所有的有机镍化合物中,NiCl2(PCy3)2具有最好的催化效果;也可以看出,当单独使用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或NiCl2(PCy3)2时,产物产率均有显著降低,尤其是单独使用NiCl2(PCy3)2时急剧降低至27.5-28.4%,已经失去了生产的可能和意义。还可以看出,当仅仅使用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时,其产率要低于使用其与任何有机镍化合物时的产率,这证明有机镍的存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率。而NiCl2(PCy3)2则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产物产率,具有最为意想不到的协同催化效果。
实施例21-24
除将助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予以省略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21-24,结果发现产物产率为91.2-92.1%。由此可见,助剂的存在,能够显著地提高产物产率,
实施例25-36
实施例25-28:除将促进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频哪醇硼烷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25-28。
实施例29-32:除将促进剂替换为用量为原来两种组分总用量之和的单一组分三氟化硼乙醚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29-32。
实施例33-36:除将促进剂予以省略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33-36。
结果见下表2。
表2
由此可见,当使用单一组分作为促进剂时,产率相对于使用复合组合均有明显降低。而令人惊讶的是,当不使用任何促进剂时,其产率与仅仅使用三氟化硼乙醚时的产率相差不大,这证明当仅使用三氟化硼乙醚时并没有起到促进效果,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效果。
实施例37-44
除使用如下的碱来代替碳酸铯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得到实施例37-44。所使用的碱、实施例对应关系和产物产率见下表3。
表3
结合实施例1-4的数据可见,在所有的碱中,碳酸铯具有最好的效果,即便是与其非常类似的碳酸钠或碳酸钾,其产率也显著低于碳酸铯,而其它碱降低更为明显。
实施例45-48
除将有机溶剂替换为单一组分1,4-二氧六环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了实施例1-4,顺次得到实施例45-48。发现其产率为91.3-92.1%,比使用1,4-二氧六环与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的混合溶剂时降低了4个百分点左右。这证明当使用两者的混合溶剂时,能够取得最好的溶剂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合适的三组分反应底物,并使用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以及有机溶剂组成的复合反应体系,从而可以高产率得到目的产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意欲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下式(IV)所示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有机溶剂中,于催化剂、助剂、促进剂和碱存在下,下式(I)化合物、下式(II)化合物和下式(III)在70-80℃下搅拌反应7-10小时,反应结束后经后处理,从而得到所述式(IV)化合物,
其中,R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6烷基、C1-C6烷氧基或卤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有机镍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二氯化钯与有机镍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为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促进剂为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混合物,其中频哪醇硼烷与三氟化硼乙醚的摩尔比为1:2-3。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碳酸钠、碳酸铯、磷酸钠、磷酸钾、乙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叔丁醇钾、乙醇钠等中的任意一种,最优选为碳酸铯。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与式(II)化合物的摩尔比,以及所述式(I)化合物与式(III)化合物的摩尔比均为1:1.4-2。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5-0.1。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与助剂的摩尔比为1:0.1-0.2。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与促进剂的摩尔比为1:0.1-0.2。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与碱的摩尔比为1:1.2-1.8。
CN201510741692.XA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Active CN105218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1692.XA CN105218395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1692.XA CN105218395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8395A true CN105218395A (zh) 2016-01-06
CN105218395B CN105218395B (zh) 2017-07-07

Family

ID=54987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1692.XA Active CN105218395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1839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57360A (en) * 1964-11-13 1967-02-01 Rhone Poulenc Sa Derivatives of dihydrocinnamaldehyde useful in perfumery
CN104230747A (zh) * 2014-09-25 2014-12-24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一种不对称芳香偶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57360A (en) * 1964-11-13 1967-02-01 Rhone Poulenc Sa Derivatives of dihydrocinnamaldehyde useful in perfumery
CN104230747A (zh) * 2014-09-25 2014-12-24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一种不对称芳香偶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NG, HONG 等: "A Unique Alkylation of Azobenzenes with Allyl Acetates by RhIII-Catalyzed C-H Functionalization", 《ORGANIC LETTERS》 *
RAFFAELLO FUSCO等: "Non conventional syntheses of heterocyclic compounds.3.synthesis of indazole derivatives", 《J. HETEROCYCLIC CH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8395B (zh) 2017-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2792A (zh) 含二氟亚甲基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98841A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多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4774174B (zh) 一种不对称合成s‑卡比沙明的方法
CN103664769A (zh) 一种联吡啶衍生物或类似物的合成方法
CN105218395A (zh) 一种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085272A (zh) 一种芳基或杂芳基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669746A (zh) 一种二芳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330690A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芳基酮磷酸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801336A (zh) 一种应用三氟乙酸钯合成医药中间体菲化合物的方法
CN104744514A (zh) 一种手性磷烯配体、合成方法及其在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
CN105481768A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二芳基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330621A (zh) 一种呋喃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367465A (zh) 一种医药中间体羰基取代芳基硫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384710A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10627831A (zh) 二联芳缩醛膦、它们的制备方法及在偶联反应中的用途
CN100546718C (zh) 一类亚磷酰胺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218553A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吡咯并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9627184A (zh) 一种2,6-二乙基-4-甲基苯基丙二腈的制备方法
CN105001133A (zh) 一种医药中间体二芳基硫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4387409B (zh) 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05017189A (zh) 一种稠合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503672A (zh) 一种药物中间体芳基砜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859527A (zh) 轴手性环二酚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152967A (zh) 一种医药中间体三氟甲基取代环己烷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5111072A (zh) 一种苯甲酰氧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Zixing

Inventor after: Zou Yong

Inventor after: Chen Changl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Yan

Inventor before: Yang Haixia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22

Address after: 239000 Anhui City, Chuzhou Province garden road, No. 3, plant No. 555

Applicant after: CHUZHOU PINZHIDA 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12 Minhang District Pu Pu Road, Lane 598, Lane 201, room 12, No.

Applicant before: Yang Haixi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7

Address after: No.566, Huizhou South Road,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239000

Patentee after: Anhui Chengqia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39000 No. 3, No. 555 Huayuan East Road, Chuzhou, Anhui.

Patentee before: CHUZHOU PINZHIDA 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15

Address after: 113000 Lanshan Industrial Park, Dongzhou District, Fushu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Business premises: Wuwei Village, Lanshan Township, Dongzhou District, Fushu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AONING SHUANGQI FINE CHEMIC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566, Huizhou South Road,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239000

Patentee before: Anhui Chengqia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