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0438A -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0438A
CN105210438A CN201380076442.8A CN201380076442A CN105210438A CN 105210438 A CN105210438 A CN 105210438A CN 201380076442 A CN201380076442 A CN 201380076442A CN 105210438 A CN105210438 A CN 105210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epartment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4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太田好明
相川慎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CT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659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272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10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04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04W36/023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04W36/023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H04W36/0235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by transmitting sequence numbers, e.g. SN status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装置(3)具有:通信部(31),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无线通信装置(1)进行多元通信;以及通知部(34),其向无线通信装置(1)通知数据关联信息。无线通信装置(1)具有:第2通信部(11),其发送数据;以及控制部(14),其通过从控制部(34)接收数据关联信息,对第2通信部(11)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增大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送容量(下面有时称为“系统容量”),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在3GPPLT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RadioAccessNetworkLongTerm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中,进行了除了“宏小区”以外还应用“小小区”来增大系统容量的技术的相关议论。这里,“小区”是指为了使无线终端发送接收无线信号而由无线基站覆盖的范围的用语,但是,由于无线基站和小区是大致对应的概念,所以,在以下说明中,可以适当改写“小区”和“无线基站”。而且,“宏小区”是能够以较高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的基站、即射程区较大的基站的小区。并且,“小小区”是以较低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的基站、即射程区较小的基站的小区。
在3GPPLTE中,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例如,研究了在宏小区中包含有多个小小区的结构。而且,研究了移动台与宏小区和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技术。除此之外,还研究了移动台与不同的2个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技术。这样,移动台与2个不同小区双方连接而实施通信的通信有时被称为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二元连接)。此外,作为双连接,也有基站与上位层的装置直接连接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该结构,双连接一般是指,终端与多个基站连接而分别与它们同时进行通信,由此与各个基站之间同时发送或接收不同信息。在这里的说明中,对双连接进行说明,但是,在三元以上的多元连接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议论。因此,以下说明中的双连接可以捕捉为包含多元连接的概念,也可以将双连接改写为多元连接。
在移动台与宏小区和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进行用于传送数据的传送路径的设定和越区切换的控制等的控制面与宏小区连接,该控制面是发送L3控制信息的呼叫。并且,数据面与小小区连接,该数据面是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呼叫。这里,控制面也被称为C-plane、SRB(SignalingRadioBearer:信令无线承载)等。并且,数据面也被称为用户面、U-plane、DRB(DataRadioBearer:数据无线承载)等。
并且,在移动台与不同的2个小小区同时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考虑控制面与一个小小区连接并且数据面与另一个小小区连接的结构、或者使数据面与两个基站连接的结构。如上所述,双连接一般是指,终端与多个基站连接而分别与它们同时进行通信,由此与各个基站之间同时发送或接收不同信息。
这样,在双连接中,有时将控制面所连接的无线基站称为主无线基站(小区)。并且,有时将与主无线基站(小区)协作进行数据通信的数据面所连接的无线基站(小区)称为辅无线基站。并且,有时也分别称为锚无线基站(小区)、协助无线基站(小区)。有时还分别称为主无线基站(小区)、从无线基站(小区)。这里,在双连接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通信特性,在无线通信终端具有从2个无线基站接收数据的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从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双方均向无线通信终端输出数据。但是,各个无线基站的称呼方式不限于这里记载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如现有的LTE通信系统那样,如果连接有控制面和数据面双方而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是主要基站,则在不脱离该意图的范围内,可以使用各种称呼。下面,为了简化而使用“主”和“辅”这样的用语。
作为双连接的结构,根据在哪个层中分离数据面而提出了各种结构。
例如,存在在PDCP(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的前级分离数据面的结构。并且,例如,存在在PDCP层与RLC(RadioLinkControl:无线链路层)层之间分离数据面的结构。并且,例如,存在在RLC层与MAC(Medium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之间分离数据面的结构。不限于此,还可以采取在层内进行分离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主基站进行PDCP层的一部分功能、辅基站进行PDCP层的其余功能的结构。并且,RLC层和MAC层也同样。
在采取双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主无线通信站和辅无线基站利用有线或无线链路连接。而且,在分离数据面后,数据经由连接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的链路向辅无线基站发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36.932V12.1.0(2013-03),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ScenariosandrequirementsforsmallcellenhancementsforE-UTRAandE-UTRAN(Release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双连接中,在辅无线基站中,考虑根据从PHY(Physical)层通知的所发送的数据量而使MAC层从RLC层取得可发送的量的数据并进行发送。或者,考虑根据与从PHY层通知的无线质量对应的可发送的数据而使MAC层从RLC层取得可发送的数据量的数据并进行发送。该情况下,PDCP层取得RLC层的数据的滞留量后,向RLC层发送与所取得的滞留量对应的量的数据。在该结构中,PDCP层经由连接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的链路取得RLC层的数据的滞留量。但是,考虑到连接主无线基站和辅无线基站的链路的通信质量不高,该情况下,基于PDCP层的RLC层中的数据的滞留量的取得可能滞后。该情况下,可能未适当控制从PDCP层发送的数据量,来自PDCP层的数据配送可能延迟。并且,由于RLC层的数据滞留量无法反映最新状态,所以,超过RLC层中可收容(可缓存)的数据量而从PDCP层向RLC层配送数据,因此,还可能产生数据的废弃。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在一个方式中,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第1通信部,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第2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以及通知部,其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数据关联信息。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具有:第2通信部,其发送数据;以及控制部,其通过从所述通知部接收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个方式,发挥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是总结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结构的概念图。
图3是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双连接的概略图。
图4是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规则地附加了编号的用户数据流的图。
图7A是12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PDCPStatusReport)的一例的图。
图7B是15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的一例的图。
图7C是7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PDU类型(PDUType)中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数据的配送量控制的整体流程的序列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通信系统中的针对小基站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时的用户数据的发送的图。
图11B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时的用户数据的发送的图。
图12是基站的硬件结构图。
图13是移动台的硬件结构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双连接的概略图。
图15是示出在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
图17是示出在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
图18是发送数据包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示出RLC状态报告的格式的图。
图20是示出与CPT中存储的值对应的内容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数据滞留量的计算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RLC状态报告的发送的整体流程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并不由以下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首先,对双连接的实现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对作为现有的LTE系统中规定的技术的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进行研究。载波聚合通过捆束使用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Carrier)或小区,实现高速且大容量的通信,其中,所述分量载波是无线基站与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频带。LTE系统中支持的带宽存在最大20MHz这样的限制,但是,通过导入载波聚合,例如通过捆束2个20MHz的CC,能够使用40MHz的带宽。
在载波聚合的框架中,例如宏小区使用一个CC、并且小小区使用另一个CC,由此认为能够实现双连接。但是,由于如下所述的理由,认为根据载波聚合来实现双连接是很困难的。
这里,尝试以LTE系统中的协议栈的观点来考虑载波聚合。关于LTE系统的协议栈,从下位层起依次为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还存在上位层级,但是这里省略)。当与惯用的OSI(OpenSystems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参照模型进行对应时,LTE系统中的PHY层对应于OSI参照模型的第1层即物理层。并且,LTE系统中的MAC层、RLC层和PDCP层对应于OSI参照模型的第2层即数据链路层。MAC层承担调度器功能等,RLC层承担序列控制等,PDCP层承担安全等。
在以协议栈的观点来观察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在物理层中分离要发送的数据。并且,可以说是在物理层中合并要接收的数据。这意味着,在载波聚合中,在发送接收侧的双方,物理层的实体为多个,并且其上位的MAC层等实体为一个。这里,实体是表示逻辑(或虚拟)处理主体的用语。实体存在于协议栈的各层中,不限于与物理的处理主体即装置一对一,可以N对一。例如,如上所述,根据载波聚合,在发送接收侧的双方,物理层的实体为多个。
这里,在LTE系统中的一般数据通信中的协议栈中,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各自中,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的实体串联成一列进行工作。
与此相对,在LTE系统中的基于载波聚合的数据通信中,在无线基站和无线终端各自中,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的实体也进行工作。但是,在基于载波聚合的数据通信中,与LTE系统中的一般数据通信的不同之处在于,仅物理层分离为2个实体。这样,在以协议栈的观点来观察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在PHY层中分离要发送的数据,在PHY层中合并要接收的数据。
但是,如上所述,LTE系统中的MAC层承担调度器功能。调度器功能是确定以哪个定时的哪个频率发送数据的功能。之前叙述了在载波聚合中MAC层的实体为一个,但是,这意味着调度器为一个。
当假设要利用载波聚合来实现双连接时,例如宏无线基站中存在的MAC实体(调度器)针对宏无线基站和小无线基站各自存在的PHY实体(CC)进行调度。从无线基站之间通信的等待时间的问题来看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需要以设1毫秒(1子帧)为单位的非常微小的周期来进行LTE系统中的调度。因此,根据载波聚合,一个无线基站能够使用多个载波进行发送接收,但是,认为多个无线基站使用多个载波进行发送接收是不现实的。如上所述,认为根据载波聚合来实现双连接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根据与如上所述的载波聚合有关的考察,为了实现双连接,需要在物理层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中分离数据。如上所述,在LTE系统中,数据链路层还细分为MAC层、RLC层、PDCP层这3层。例如如果在MAC层中分离数据,则MAC层的实体为多个。由此,调度器为多个,例如宏无线基站和小无线基站可以分别具有独立的调度器。因此,通过在MAC层中分离数据,能够避免基于所述无线基站之间通信的等待时间的问题,能够实现双连接。与其同样地,即使在RLC层或PDCP层中分离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双连接。
另外,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分离不与双连接等效。这是因为,如一个无线基站具有多个MAC实体的情况那样,还存在即使在数据链路层中分离数据也为一元连接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1对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通信装置1、无线通信装置2、无线通信装置3和上位层通信装置4。
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进行双连接。无线通信装置1是双连接中的主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2是双连接中的辅无线通信装置。
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例如以有线的方式连接。而且,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使用连接彼此的有线链路相互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并且,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与无线通信装置3通过无线连接。
无线通信装置1具备控制部14以及具有接收部12和发送部13的通信部11。
接收部12从上位层通信装置4接收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接收部12向发送部13输出所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控制数据可以是无线通信装置1自身生成的数据。
并且,接收部12从无线通信装置3的发送部33接收无线通信装置3的接收部32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例如表示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数据的接收状况等与数据有关的信息)。然后,接收部12向控制部14输出从发送部33接收到的数据关联信息。
发送部13向无线通信装置3的接收部32发送控制数据。并且,发送部13从控制部14接受针对无线通信装置2的数据配送量的通知。然后,发送部13以从控制部14通知的数据配送量经由有线链路向无线通信装置2发送数据。
控制部14对包含接收部12和发送部13的通信部11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并且,控制部14从接收部12接收无线通信装置3的接收部32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然后,控制部14使用从接收部12接收到的数据关联信息决定针对无线通信装置2的数据的数据配送量。然后,控制部14向发送部13通知所决定的针对无线通信装置2的数据配送量。
无线通信装置2具备控制部24以及具有接收部22和发送部23的通信部21。
接收部22经由有线链路从无线通信装置1的发送部13接收数据。然后,接收部22向发送部23输出所接收到的数据。
发送部23从接收部22接受数据的输入。然后,发送部23向无线通信装置3的接收部32发送所接收到的数据。
控制部24对包含接收部22和发送部23的通信部21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无线通信装置3具备控制部34以及具有接收部32和发送部33的通信部31。
接收部32从无线通信装置2的发送部23接收数据。然后,接收部32向控制部34发送自身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例如表示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数据的接收状况等与数据有关的信息)。
发送部33从控制部34接收接收部32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然后,发送部33向无线通信装置1的接收部12发送接收部32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
控制部34对包含接收部32和发送部33的通信部31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并且,控制部34取得接收部32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然后,控制部34向发送部33发送接收部32所具有的数据关联信息。
进而,图2是总结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结构的概念图。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1-1~1-N相当于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1和3。如图2所示,能够在各实体及其前后的任意场所分离数据流而成为双连接,任意情况下,能够使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适当地进行自适应。并且,如图2所示,不分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而能够使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自适应。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等无线通信装置3向无线通信装置1通知缓存中的信息(例如表示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数据的接收状况等与数据有关的信息),根据被通知的信息,无线通信装置1控制针对无线通信装置2的数据的配送量。由于无线通信装置3和无线通信装置1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所以,与无线通信装置2对无线通信装置1通知经由有线链路可接收的信息(例如表示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数据的接收状况等与数据有关的信息)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高速地向对配送量进行控制的无线通信装置1进行通知。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使用经由有线链路接收到的信息向无线通信装置2发送数据的情况相比,无线通信装置1能够以更加适当的配送量向无线通信装置2发送数据。即,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高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效率。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3是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双连接的概略图。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宏基站1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1。并且,具有小基站2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2。并且,具有移动台3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
移动台300与作为主基站的宏基站100连接。移动台300通过实线箭头所表示的控制面350和虚线箭头所表示的用户面351而与宏基站100连接。并且,移动台300与作为辅基站的小基站200连接。移动台300通过用户面351而与小基站200连接。图3的用户面351表示进行越区切换的情况下的、连接移动台300和小基站200的各用户面351。控制面350相当于“第1逻辑处理主体”的一例。并且,用户面351相当于“第2逻辑处理主体”的一例。
为了实现业务的分流和越区切换次数的减少,大多采用图3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4对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关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图4中,具有与图1相同的标号的各部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具有相同功能。
宏基站100的小区即宏小区包含有多个小小区,该多个小小区包含小基站200的小区。而且,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将宏基站100作为主无线通信装置,将小基站200作为辅无线通信装置,与移动台300之间进行双连接。
并且,宏基站100、小基站200和移动台300例如使用与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等多个链路层对应的链路层协议进行通信。
因此,这里,参照图5对按照每个链路层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这里,在本实施例中,以移动台300从宏基站100和小基站200双方均取得用户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
宏基站100的通信部11中的接收部12和发送部13使用PDCP层、下行RLC层、MAC层和PHY层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记载了通信部11用于实施通信的各层中的PDCP层101、RLC层102、RLC层103和MAC层104。RLC层102是下行的RLC层,RLC层103是上行的RLC层。
另外,在这种结构中,构成为在RLC层中使用RLCAM(AcknowledgedMode:确认模式)。在RLCAM中,由于需要针对下行数据接收上行反馈(针对发送的数据的发送确认(ACK或NACK)、通信的控制信息),所以,使用(映射)双向承载(Bi-directionalBearer)作为承载。与上行通信的情况同样,由于针对上行数据接收下行反馈,所以使用(映射)双向承载。在明示承载种类的情况下,有时称为AM-DRB。
作为RLC层的另一个结构,存在使用RLCUM(UnacknowledgedMode:非确认模式)的结构。在RLCUM中,存在与RLCAM同样使用(映射)双向承载的情况和使用单向承载(Uni-directional)的情况。在单向承载的情况下,在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和上行通信的情况下,PDCP层、RLC层和MAC层均分别仅使用(映射)一个。在明示承载种类的情况下,有时称为UM-DRB。
作为RLC层的又一个结构,存在使用RLCTM(TransparentMode:透明模式)的结构。该结构是实质上不使用RLC层的结构,在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和上行通信的情况下,PDCP层的数据均直接配送至MAC层。
在RLCAM中被映射例如使用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应用,该TCP提供具有可靠性的通信。在RLCUM中被映射例如使用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应用,该UDP提供要求实时性的通信(例如VoIP)。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主无线通信装置的宏基站100在PDCP层101与RLC层102之间分离数据面。具体而言,数据面在PDCP层101与RLC层102之间被分离,一方进入宏基站100的RLC层102,另一方进入小基站200的RLC层201。
(宏基站的处理)
对针对移动台300的用户数据发送时的通信部11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11从上位层通信装置4接收PDCP层101的用户数据。然后,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规则地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附加编号(例如按照升序附加连续的编号)。该编号还用于越区切换。在本实施例中,例如,通信部11对送往本装置的RLC层102的数据依次附加奇数编号。并且,通信部11对送往小基站200的RLC层201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依次附加偶数编号。进而,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针对用户数据进行头压缩、安全校验和加密。
然后,通信部11从PDCP层101向RLC层102发送附加了奇数编号的用户数据。并且,通信部11经由有线链路向小基站200的RLC层201发送附加了偶数编号的用户数据。
这里,参照图6对基于通信部11的用户数据的分配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规则地附加了编号的用户数据流的图。图6的虚线所示的四边形表示被发送的用户数据。而且,用户数据内部的编号表示对各用户数据赋予的编号。例如,#1表示赋予了1的编号的用户数据。
如箭头111所示,通信部11向RLC层102发送在PDCP层101中赋予了1、3、5、7的编号的数据。并且,如箭头112所示,通信部11向小基站200的RLC层201发送在PDCP层101中赋予了2、4、6、8的编号的数据。
进而,对基于通信部11的针对小基站200的RLC层201的用户数据的发送进行详细说明。
通信部11从移动台300的通信部31接收表示示出了移动台300的缓存状态(例如数据滞留量、数据的接收状态)的信息的PDCP状态报告。然后,通信部11向控制部14发送所接收到的PDCP状态报告。然后,通信部11从控制部14接收针对小基站200的RLC层201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通知。然后,通信部11以从控制部14指定的配送量向小基站200的RLC层201发送用户数据。
返回图5继续进行说明。通信部11在RLC层102中从PDCP层接收用户数据(PDCPPDU)。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的分割或合并来变更数据包的尺寸。进而,通信部11在RLC层102中对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PDCPPDU)依次赋予RLC层用的编号。然后,通信部11在RLC层102的缓存中蓄积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RLCPDU)。
然后,通信部11从MAC层104受理能够向移动台300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数据量。然后,通信部11从RLC层102的缓存向MAC层104发送与从MAC层104受理的数据量对应的用户数据。
通信部11在MAC层104中使用从RLC层102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组成发送量的数据(例如进行MAC头的附加等而生成MACPDU)。然后,通信部11在MAC层104中进行数据发送的调度,向移动台300输出按照调度而组成的数据。这里,在图5中,记载了通信部11的MAC层104和移动台300的MAC层301进行通信,但是,实际上经由PHY层等进行通信。
接着,对从移动台300接收用户数据时的通信部11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11在MAC层104中进行用户数据接收的调度,按照调度而从移动台300的MAC层301进行接收。接着,通信部11在MAC层104中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再次构筑(重装)(例如从MACPDU中去除MAC头并取出RLCPDU)。然后,通信部11从MAC层104向RLC层103发送(配送)用户数据(MACSDU)。
通信部11在RLC层103中进行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的分割或合并。进而,通信部11在RLC层103中使用附加给数据包的RLC层用的编号对数据包的顺序进行修正。然后,通信部11按照序列号的顺序从RLC层103向PDCP层101发送(配送)用户数据(RLCSDU)。
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针对用户数据(PDCPPDU)进行解密、安全校验和头压缩的解除。
然后,通信部11从PDCP层101向上位层通信装置4发送用户数据。
并且,在产生了越区切换的情况下,通信部11解除多元连接,迁移到仅单连接的通信。然后,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从RLC层等下层取得存在于下层的数据包。然后,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按照编号顺序重新排列所取得的数据包并进行编号保障。
在产生了越区切换的情况下,移动源的基站向移动目的地的基站转发(转送)未完成发送的数据包。然后,移动目的地的基站向移动台300发送通过转发而接收到的数据包。
接着,对控制部14的动作进行说明。控制部14经由通信部11向移动台300通知用于通知移动台300的缓存的状态(例如数据滞留量、数据的接收状态)的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这里,在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中包含有通知周期和用于判定是否进行通知的滞留量阈值等。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14将滞留量阈值存储为移动台300的PDCP层307中的缓存的10%。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14存储100ms作为通知周期。但是,滞留量阈值和通知周期也可以取其他值,优选按照运用来决定。
然后,在基于双连接的无线通信开始后,控制部14从通信部11接收移动台300的PDCP状态报告。图7A是12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的一例的图。并且,图7B是15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的一例的图。图7C是7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的一例的图。PDCP状态报告的序列号的尺寸根据要发送接收的数据而不同。例如,在VoIP(Voiceof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语音协议)等中,有时使用7bit的序列号。
在各PDCP状态报告400、410和420中,表示未到达的数据包中的最早的数据包的序列号的FMS(FirstMissingSequencenumber:第一次缺失序列号)401、411和421的尺寸不同。下面,以图7A所示的12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为例进行说明。
图7A所示的PDCP状态报告400的格式用于从移动台向基站通知PDCP序列号。FMS401存储有未到达的数据包中的最早的数据包的PDCP序列号。这里,由于PDCP状态报告400面向12bit的PDCP序列号,所以,FMS401使用12bit。并且,Bitmap1~BitmapN用作任选项。
在FMS401中存储有未到达的数据包中的最早的数据包的序列号。换言之,在FMS401中存储有未从小基站200到达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中应该最早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下面,有时将未到达的数据包中的最早的数据包称为“FMS数据包”。进而,在PDCP状态报告400的Bitmap1~BitmapN中存储有表示与FMS401对应的数据包以后的数据包的到达状态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在PDCP状态报告400的Bitmap1~BitmapN中存储有设表示到达的bit为“1”、设表示未到达的bit为“0”的信息。例如,在某个数据包未到达、此后的6个数据包按顺序重复到达和未到达的情况下,在Bitmap1~BitmapN中存储有101010这样的信息。
并且,图8是示出PDU类型中存储的信息的图。在表430中记载有PDCP状态报告的PDU类型的各比特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PDU类型的内容。在PDU类型的各比特为“000”的情况下,表示是示出了移动台300接收到的用户数据的PDCP序列号的PDCP状态报告。并且,在PDU类型的各比特为“001”的情况下,表示是零散ROHC反馈数据包(interspersedROHCfeedbackpacket)。零散ROHC反馈数据包包含针对从接收侧传送的PDCPPDU的反馈信息。然后,PDU类型的各比特预备保留“010”~“111”。在本实施例中,在PDCP状态报告400的PDU类型中存储有“001”的比特串。
但是,还能够重新指定不同值的PDU类型以表示示出缓存状态(例如数据滞留量、数据的接收状态)的信息的通知。例如,也可以将预先决定了“010”~“111”中的任意一方作为各比特而得到的值存储在PDU类型的比特串中。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C那样制作7bit的序列号用的PDCP状态报告420。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使用RLC的UM(Unacknowledgemode:非确认模式)承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PDCP状态报告,能够提高数据包的顺序保证的可靠度。
控制部14从接收到的PDCP状态报告400的FMS401中取得FMS数据包的编号。进而,控制部14从PDCP状态报告400的Bitmap1~BitmapN中取得FMS数据包以后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然后,控制部14根据具有FMS401所存储的编号的数据包以后的数据包量求出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
然后,控制部14向通信部11通知所求出的缓存的状态。
这里,以如图6那样对用户数据的数据包赋予序列号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图6中的序列号为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移动台300。
该情况下,由于具有奇数的序列号的数据包从宏基站100发送,所以,序列号1、3、5、7的数据包到达移动台300。与此相对,由于具有偶数的序列号的数据包从小基站200发送,所以,2号以后的偶数的数据包即序列号4、6、8的数据包未到达移动台300。这是因为,在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PDCP层的情况下,此后的编号的数据包滞留在下层而未到达PDCP层。
但是,在越区切换的情况下,即使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PDCP层,序列号4、6、8的数据包也被回送至PDCP层。然后,在PDCP层中实施针对数据包的编号保障。
另外,假设最差的情况,能够将该越区切换时的动作应用于双连接(多元连接)的情况。即,在第2号的数据包未从宏基站配送至小基站的情况(例如产生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在小基站侧检测到比特错误等的情况)时,序列号4、6、8的数据包未被回送至PDCP层而陷入停滞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上位层即TCP层或应用层中必须端到端地实施重发。
因此,即使存在序列号的遗漏,通过向PDCP层回送数据包,也能够在PDCP层中掌握哪个数据包未到达。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在序列号2的数据包未到达PDCP层的情况下,PDCP层的缓存的状态成为“1、3、4、5、6、7、8”,可知数据包2未到达。假设如上所述在数据包2未配送至小基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成为停滞的状态。因此,为了消除该状态,考虑定时器控制。
具体而言,例如,当检测到序列号2的数据包未到达时,起动定时器。然后,在所设定的时间内第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而定时器届满的情况下,假设定时器2未到达小基站,将全部数据包回送至上位层。
通过进行这种控制,能够稍微提前消除停滞状态,能够实现端到端的重发的高速化(能够缩短重发之前所需要的延迟时间)。
另外,定时器的设定值可以在线路设定时预先设定,也可以在实施双连接(多元连接)时设定。并且,定时器可以在PDCP层中进行管理,也可以在其他层(MAC层或RLC层)中进行管理。宽泛地讲,利用终端进行定时器控制。
该情况下,控制部14接收在FMS中存储有序列号2的信息、在Bitmap1~BitmapN中存储有“101010”这样的信息的PDCP状态报告。然后,控制部14取得FMS中存储的2号作为FMS数据包的编号。然后,控制部14根据此后的比特串,确认在移动台300的缓存中蓄积有序列号3、5、7的数据包、序列号4、6、8的数据包未从小基站200到达。移动台300的缓存中蓄积的序列号3、5、7的数据包和未从小基站200到达的序列号2、4、6、8的数据包成为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然后,控制部14使用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计算从宏基站100向小基站200发送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
关于该数据的配送量的计算,例如,控制部14可以预先存储如果数据滞留量较多则配送量较少、如果数据滞留量较少则配送量较多的函数,使用该函数来计算配送量。并且,可以固定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配送量,如果数据滞留量大于预先确定的阈值,则控制部14停止数据的配送,然后,在数据滞留量低于阈值的阶段,重新开始进行数据的配送。进而,也可以阶段地存储数据滞留量与配送量的对应,控制部14按照所存储的对应关系来决定配送量。
控制部14通过预先存储对发送到宏基站100和小基站200的各数据包赋予的序列号,能够根据接收到的PDCP状态报告计算小基站侧的数据滞留量,能够计算数据配送量。
(小基站的处理)
返回图5继续进行说明。对小基站200中的针对移动台300的用户数据发送时的处理进行说明。在图5中,仅记载了小基站200的层中用于说明的RLC层201、RLC层202和MAC层203。这里,RLC层201是下行的RLC层,RLC层202是上行的RLC层(下行附带的RLC层)。
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接收从宏基站100的PDCP层101经由有线链路发送的用户数据。
接着,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PDCP层接收用户数据(PDCPPDU)。根据需要,通信部21也可以进行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的分割或合并来变更数据包的尺寸。进而,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对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PDCPPDU)依次赋予RLC层用的编号。然后,通信部21在RLC层201的缓存中蓄积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RLCPDU)。
然后,通信部21从MAC层203受理能够向移动台300发送的户数据的数据量。然后,通信部21从RLC层201的缓存向MAC层203发送与从MAC层203受理的数据量对应的用户数据。
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使用从RLC层201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组成发送量的数据(例如进行MAC头的附加等而生成MACPDU)。然后,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进行数据发送的调度,向移动台300输出按照调度而组成的数据(RLCSDU)。
接着,对小基站200从移动台300接收用户数据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进行用户数据接收的调度,按照调度而从移动台300的MAC层302进行接收。接着,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再次构筑(重装)。然后,通信部21从MAC层203向RLC层202发送(配送)用户数据(MACSDU)。
通信部21在RLC层202中进行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的分割或合并。进而,通信部21在RLC层202中根据附加给数据包的RLC层用的编号对数据包的顺序进行修正。然后,通信部21经由有线链路按照序列号的顺序从RLC层202向宏基站100的PDCP层101发送(配送)用户数据(RLCSDU)。
(移动台的处理)
接着,对移动台300进行说明。在图5中,记载了移动台300的层中用于说明的MAC层301、MAC层302、RLC层303~306和PDCP层307。这里,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台300具有从2个基站并行接收用户数据的功能。MAC层301、RLC层303、RLC层304、PDCP层307是用于与宏基站100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各层。RLC层303是下行的RLC层,RLC层304是上行的RLC层。并且,MAC层302、RLC层305、RLC层306、PDCP层307是用于与小基站200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各层。RLC层305是下行的RLC层,RLC层306是上行的RLC层(下行附带的RLC层)。
对移动台300从宏基站100接收用户数据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31在MAC层301中进行用户数据接收的调度,按照调度而从宏基站100的MAC层104进行接收。接着,通信部31在MAC层301中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再次构筑(重装)。然后,通信部31从MAC层301向RLC层303发送用户数据(MACSDU)。
通信部31在RLC层303中进行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的分割或合并。进而,通信部31在RLC层303中根据附加给数据包的RLC层用的编号对数据包的顺序进行修正。然后,通信部31从RLC层303向PDCP层307发送(配送)用户数据(RLCSDU)。
通信部31在PDCP层307中针对用户数据进行解密、安全校验和头压缩的解除。
然后,通信部31针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数据的显示和使用数据的运算等数据处理。
接着,对移动台300向宏基站100发送用户数据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31在PDCP层307中规则地(例如升序地连续地)对要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附加编号。进而,通信部31在PDCP层307中针对用户数据进行头压缩、安全校验和加密。
然后,通信部31从PDCP层307向RLC层304发送用户数据。
接着,通信部31在RLC层304中从PDCP层接收用户数据(PDCPPDU)。通信部31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的分割或合并来变更数据包的尺寸。进而,通信部31在RLC层304中对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PDCPPDU)依次赋予RLC层用的编号。然后,通信部31在RLC层304的缓存中蓄积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RLCPDU)。
然后,通信部31从MAC层301受理能够向宏基站100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数据量。然后,通信部31从RLC层304的缓存向MAC层301发送与从MAC层301受理的数据量对应的用户数据。
通信部31在MAC层301中使用从RLC层304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组成发送量的数据(例如进行MAC头的附加等而生成MACPDU)。然后,通信部31在MAC层301中进行数据发送的调度,向宏基站100输出按照调度而组成的数据。
对移动台300从小基站200接收用户数据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31在MAC层302中进行用户数据接收的调度,按照调度而从小基站200的MAC层203进行接收。接着,通信部31在MAC层302中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再次构筑(重装)。然后,通信部31从MAC层302向RLC层305发送(配送)用户数据(MACSDU)。
通信部31在RLC层305中进行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的分割或合并。进而,通信部31在RLC层305中根据附加给数据包的RLC层用的编号对数据包的顺序进行修正。然后,通信部31按照序列号的顺序从RLC层305向PDCP层307发送(配送)用户数据(RLCSDU)。
通信部31在PDCP层307中针对用户数据(PDCPPDU)进行解密、安全校验和头压缩的解除。
然后,通信部31针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数据的显示和使用数据的运算等数据处理。
接着,对移动台300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时的处理进行说明。
通信部31在PDCP层307中规则地对要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附加编号(例如按照升序附加连续的编号)。进而,通信部31在PDCP层307中针对用户数据进行头压缩、安全校验和加密。
然后,通信部31从PDCP层307向RLC层306发送用户数据。
接着,通信部31在RLC层306中从PDCP层接收用户数据(PDCPPDU)。根据需要,通信部31也可以进行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的分割或合并来变更数据包的尺寸。进而,通信部31在RLC层306中对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PDCPPDU)依次赋予RLC层用的编号。然后,通信部31在RLC层306的缓存中蓄积作为用户数据的数据包(RLCPDU)。
然后,通信部31从MAC层302受理能够向宏基站100发送的用户数据的数据量。然后,通信部31从RLC层306的缓存向MAC层302发送与从MAC层302受理的数据量对应的用户数据。
通信部31在MAC层302中使用从RLC层306接收到的用户数据(RLCPDU)组成发送量的数据(例如进行MAC头的附加等而生成MACPDU)。然后,通信部31在MAC层302中进行数据发送的调度,向小基站200输出按照调度而组成的数据(RLCSDU)。
接着,对表示移动台300中的针对宏基站100的数据的状态(例如数据滞留量、数据的接收状态)的信息的通知进行说明。
控制部34经由通信部31接收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然后,控制部34使用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设定定期通知的通知周期和滞留量阈值等的PDCP状态报告的各种参数。
在用户数据的接收时,控制部34监视PDCP层307接收到的数据包针对PDCP层307中的缓存的滞留量。然后,当滞留量超过滞留量阈值时,控制部34取得未从小基站200到达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中的FMS数据包的编号。进而,控制部34取得FMS数据包以后处理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
然后,控制部34使用所取得的信息生成具有图7A所示的格式的PDCP状态报告400。
这里,以如图6那样对用户数据的数据包赋予序列号、序列号为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移动台300的情况为例,对基于控制部34的PDCP状态报告的生成进行说明。
该情况下,序列号1、3、5、7的数据包到达移动台300,但是,序列号4、6、8的数据包未到达移动台300。这是因为,在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PDCP层的情况下,此后的编号的数据包滞留在下层而未到达PDCP层。
但是,在越区切换的情况下,即使2号的数据包未到达PDCP层,序列号4、6、8的数据包也被抽出至PDCP层。然后,在PDCP层中实施针对数据包的编号保障。
因此,控制部34取得2号作为未从小基站200到达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中的FMS数据包的编号。进而,控制部34取得序列号1、3、5、7的数据包已接收、序列号4、6、8的数据包未接收这样的信息作为FMS数据包以后处理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这里,控制部34也可以取得未从宏基站100到达的用户数据中的FMS数据包的编号,取得FMS数据包以后处理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
然后,控制部34在PDCP状态报告的FMS的区域中存储是序列号2的数据包这样的信息。进而,控制部34在Bitmap1~BitmapN的各比特中从开头起存储101010。进而,控制部34在PDU类型的区域中存储表示是如下的数据包的数据,该数据包用于通知表示缓存滞留量的信息。
然后,控制部34向通信部31发送所生成的PDCP状态报告。
通信部31向宏基站100发送从控制部34接收到的PDCP状态报告。
并且,控制部34按照所存储的每个周期而生成PDCP状态报告。然后,通信部31向宏基站100发送PDCP状态报告。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缓存的滞留量的通知定时,使用超过阈值的情况和定期的情况这2个定时,但是,通知定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部34也可以仅使用定期的情况作为通知定时。并且,控制部34也可以使用超过阈值的情况作为通知定时,此后每隔一定期间进行通知直到低于阈值为止。
接着,参照图9对双连接时的数据的配送量控制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图9是用于说明数据的配送量控制的整体流程的序列图。这里,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当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超过阈值时,宏基站100停止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然后,当移动台300的缓存为空时,重新开始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这里,图9中的状态501~503表示移动台300的缓存的数据滞留状态,状态511~514表示宏基站100的缓存的数据滞留状态。进而,状态511~514中的箭头和数据的记载表示此时从宏基站100的缓存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
宏基站100经由有线链路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小基站200向移动台3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2)。
此时,如状态511那样,在宏基站100的缓存中蓄积数据。然后,从宏基站100的缓存发送用户数据。并且,如状态501那样,在移动台300的缓存中蓄积少于缓存容量的量的数据。
进而,宏基站100经由有线链路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3)。小基站200向移动台3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4)。但是,此时,从小基站200到移动台300的数据发送产生延迟。
因此,该情况下,在移动台300的缓存中,如状态502那样,所蓄积的数据的量增加。在该状态下,如状态512那样,在宏基站100的缓存中蓄积用户数据,并且从宏基站100的缓存发送用户数据。
然后,当移动台300的缓存的数据蓄积量超过阈值时,移动台300向宏基站100发送表示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步骤S5)。宏基站100接收该信息,停止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
由此,如状态513那样,在宏基站100的缓存中蓄积数据,但是,不从宏基站100的缓存发送用户数据。然后,移动台300通过从小基站200接收延迟的数据并实施数据处理,缓存的数据滞留量减少。然后,如状态503那样,在移动台300的缓存中不存在滞留的数据。
然后,移动台300在定期的数据滞留量的通知的定时向宏基站100发送表示缓存的数据滞留量为0的信息(步骤S6)。
当确认到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为0时,宏基站100重新开始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7)。此时,如状态514那样,在宏基站100的缓存中蓄积数据,从缓存发送所蓄积的用户数据。然后,小基站200向移动台3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8)。
接着,参照图10对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的从宏基站100到小基站200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控制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例2的通信系统中的针对小基站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控制的流程图。
宏基站100的控制部14指示通信部11通过附加规则的序列号而对针对小基站200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进行管理(步骤S101)。
发送部13在PDCP层101中规则地对用户数据的数据包附加序列号,经由有线链路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02)。小基站200向移动台300发送从宏基站100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发送部13向移动台300发送包含阈值和通知周期等的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步骤S103)。
移动台300的接收部32从宏基站100接收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步骤S104)。
控制部34从接收部32取得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设定。然后,控制部34设定阈值和通知周期等PDCP状态报告的参数(步骤S105)。
控制部34判定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是否超过阈值或通知周期是否到来(步骤S106)。在未产生数据滞留量超过阈值和通知周期到来双方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定),控制部34进行待机直到产生数据滞留量超过阈值和通知周期到来中的任意一方为止。
与此相对,在产生了数据滞留量超过阈值和通知周期到来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步骤S106:肯定),控制部34生成用于通知表示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的PDCP状态报告。然后,发送部33向宏基站100发送由控制部34生成的PDCP状态报告(步骤S107)。
宏基站100的接收部12从移动台300接收用于通知表示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的PDCP状态报告(步骤S108)。
控制部14从接收部12取得PDCP状态报告。然后,控制部14使用PDCP状态报告计算移动台300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步骤S109)。
接着,控制部14根据计算出的数据滞留量决定针对小基站200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步骤S110)。
发送部13接受控制部14决定的针对小基站200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通知。然后,发送部13将针对小基站200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变更为所指定的配送量(步骤S111)。然后,发送部13以变更后的配送量向小基站200发送附加了规则的序列号后的用户数据。
这里,在图10的流程图中,说明了进行一次变更处理的一连串流程以说明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变更的处理,但是,实际上,宏基站100和移动台300反复进行图10的步骤S106~步骤S111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1A和图11B对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的从宏基站100到小基站200的用户数据发送与现有的双连接的比较进行说明。图11A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时的用户数据的发送的图。图11B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通信系统中的双连接时的用户数据的发送的图。
图11A中的宏基站110与小基站210之间的连接和图11B中的宏基站100与小基站200之间的连接是虚线箭头所示的连接,假设使用有线链路进行连接。
如图11A所示,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小基站210的MAC层取得由PHY层根据无线质量(被称为UCI:UplinkChannelInformation(上行信道信息),相当于由移动台测定的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即CQI(ChannelQualityInformation:信道质量信息)或上行链路的无线质量即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探测参考信号)等。)决定的数据尺寸。然后,小基站210的RLC层取得从MAC层发送的数据尺寸,向MAC层发送该数据尺寸量的用户数据。
然后,从小基站210的RLC层向MAC层发送的用户数据的尺寸经由有线链路通知给宏基站110。宏基站110的PDCP层根据从小基站210的RLC层送出的用户数据的尺寸,向小基站210的RLC层发送用户数据。
该情况下,宏基站110使用经由有线链路从小基站210发送的信息决定向小基站210的RLC层发送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关于有线链路,根据通信的质量,信息的发送可能产生延迟。即,经由有线链路从小基站210发送的信息可能延迟,在产生了延迟的情况下,宏基站110可能无法适当地按照小基站210的发送状态来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
与此相对,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小基站200的MAC层取得由PHY层根据无线质量决定的数据尺寸。然后,小基站200的RLC层取得从MAC层发送的数据尺寸,向MAC层发送该数据尺寸量的用户数据。
并且,从移动台300对宏基站100以无线方式发送表示移动台300的PDCP层中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然后,宏基站100根据移动台300的PDCP层中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决定用户数据的配送量,以所决定的配送量向小基站200的RLC层发送用户数据。
该情况下,宏基站100使用以无线方式从移动台300发送的信息决定向小基站200的RLC层发送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与通信质量较差的有线链路相比,无线成为高速。即,在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与以往相比,宏基站100能够迅速取得用于决定向小基站200的RLC层发送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信息。因此,本实施例的宏基站100能够适当地按照小基站200的发送状态来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双连接中,使用移动台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决定从主无线通信站向辅无线通信站发送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由此,主无线通信站能够以适当的配送量从主无线通信站向辅无线通信站发送用户数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
并且,由于沿用作为现有信号的PDCP状态报告来通知缓存的数据滞留量,所以,仅对现有系统施加较少变更就能够实现以上说明的各种功能。即,能够容易地构筑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
(硬件结构)
图12是基站的硬件结构图。基站例如是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1和2以及图4所示的宏基站100和小基站200等。
基站具有天线901、控制部902、RF电路903、存储器904、CPU905和网络接口906。
控制部902例如实现图1和图4所示的控制部14的功能。
网络接口906是用于连接基于有线链路的网络的接口。例如,宏基站100和小基站200经由网络接口906通过有线链路连接。
CPU905、存储器904和RF电路903实现图1和图4所示的包含接收部12和发送部13的通信部11、以及包含接收部22和发送部23的通信部21的功能。
例如,在存储器904中存储有用于实现通信部11或通信部21的功能的程序等的各种程序。
CPU905读出存储器904中存储的程序,通过与RF电路903等进行协作而实现通信部11或通信部21的功能。
图13是移动台的硬件结构图。移动台例如是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3和图4所示的移动台300等。
移动台具有天线911、控制部912、RF电路913、存储器914和CPU915。
控制部912例如实现图1和图4所示的控制部34的功能。
CPU915、存储器914和RF电路913实现图1和图4所示的包含接收部32和发送部33的通信部31的功能。
例如,在存储器914中存储有用于实现通信部31的功能的程序等各种程序。
CPU915读出存储器914中存储的程序,通过与RF电路913等进行协作而实现通信部31的功能。
(变形例)
在以上的实施例2中,对设主基站为宏基站100、辅基站为小基站20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基站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在图14的系统结构中,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也能够进行动作。
图14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双连接的概略图。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小基站200A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1。并且,具有小基站200B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2。并且,具有移动台3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
移动台300与作为主基站的小基站200A连接。移动台300通过实线箭头所表示的控制面350和虚线箭头所表示的用户面351而与小基站200A连接。并且,移动台300与作为辅基站的小基站200B连接。移动台300通过用户面351而与小基站200B连接。
为了改善上行通信的特性,大多采用图14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并且,在图14中,小基站200与宏基站100连接,但是,小基站200也可以与宏基站100的上位层通信装置直接连接。
实施例3
接着,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RLC层与MAC层之间分离数据面。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说明具有相同功能的各部。
图15是示出在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
在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宏基站100的通信部11向RLC层102发送在PDCP层101中规则地附加了编号后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
然后,通信部11从控制部14接受用户数据的配送量。接着,通信部11在RLC层中进行数据包的分割或合并以及编号的附加等处理。然后,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提取作为向小基站200发送的数据包的附加了编号的数据包。然后,通信部11经由有线链路,以从控制部14指定的配送量向小基站200的MAC层203发送所提取出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并且,通信部11向MAC层104输出作为在本站内处理的数据包的附加了编号的数据包。
在上行通信的情况下,通信部11在RLC层103中从小基站200的MAC层203经由有线链路接收用户数据。然后,通信部11对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数据包的分割和合并等并按照编号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通信部11从RLC层103向PDCP层101发送从小基站200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在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小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从宏基站100的RLC层102经由有线链路取得用户数据。然后,通信部21从MAC层203向移动台300发送用户数据。
在上行通信的情况下,小基站200的通信部21从MAC层203向宏基站100的RLC层103发送从移动台300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这样,在RLC层与MAC层之间分离数据面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移动台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来决定针对辅无线通信站的数据的配送量。即,主无线通信站能够以适当的配送量从主无线通信站向辅无线通信站发送用户数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
实施例4
接着,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PDCP层的前级分离数据面。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说明具有相同功能的各部。
图16是示出在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
在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宏基站100的通信部11从控制部14接受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然后,通信部11以从控制部14指定的配送量向小基站200的PDCP层204发送从上位层通信装置4接收到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包。此时,通信部11以维持在PDCP层101和204中附加的编号的顺序的方式分配用户数据。例如,当决定在本站中附加偶数编号、在小基站200中附加奇数编号的情况下,通信部11向小基站200发送在排列数据包时被分配了奇数编号的数据包。
并且,通信部11向本站的PDCP层101发送其余的用户数据。
接着,通信部11根据在PDCP层101中决定的规则,对用户数据的数据包附加编号。例如,通信部11对数据包附加偶数编号。然后,通信部11从PDCP层101向RLC层102发送用户数据的数据包。
在上行通信的情况下,通信部11从小基站200的PDCP层204经由有线链路接收用户数据。然后,通信部11向上位层通信装置4发送所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在下行通信的情况下,小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PDCP层204中从宏基站100经由有线链路取得用户数据。然后,通信部21根据在PDCP层204中决定的规则,对用户数据的数据包附加编号。例如,通信部21在PDCP层204中对数据包附加奇数编号。然后,通信部200从PDCP层204向MAC层203发送用户数据。
在上行通信的情况下,小基站200的通信部21从RLC层202向PDCP层204发送用户数据。
然后,通信部21在PDCP层204中对用户数据进行解密和安全校验。然后,通信部21从PDCP层204向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
这样,当在PDCP层的前级分离数据面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移动台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来决定针对辅无线通信站的数据的配送量。即,主无线通信站能够以适当的配送量从主无线通信站向辅无线通信站发送用户数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
实施例5
接着,对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RLC反馈信息来通知小基站的RLC缓存的数据滞留量。
图17是示出在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各链路层执行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以在宏基站100中在RLC层与MAC层之间分离数据面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下面,省略说明与实施例2相同的功能。
宏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RLC层102之后分离数据面,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此时,通信部11以从控制部14指定的配送量发送用户数据。
在双连接开始时,控制部14经由通信部11对移动台300通知作为RLC反馈信息的RLC状态报告的设定。
然后,控制部14利用计数器来管理在双连接执行中发送的数据包数,当计数器成为一定值时,在向移动台300发送的数据包中设定标志。图18是发送数据包的格式的一例的图。例如,控制部14将图18的发送数据包700的P(Pall)701的标志设定为“1”。P701是设定轮询命令的比特。控制部14通过向移动台300发送设定了标志的数据包,向移动台300通知RLC状态报告的发送。在通常的数据中,例如,在P701中设定“0”作为标志。
并且,控制部14计算所发送的数据量,当所发送的数据量超过规定值时,与计数器成为一定值的情况同样设定标志。该情况下,控制部14在设定了标志后,清除所发送的数据量,然后反复计算所发送的数据量。
除此之外,RLC状态报告的发送请求的定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控制部14可以以预先确定的一定周期来设定标志。
控制部14从通信部11取得RLC状态报告。然后,控制部14从RLC状态报告中取得移动台300中未接收的最早的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而,在产生了数据包的丢失的情况下,控制部14取得分割后的数据包中的丢失的数据包的序列号。
这里,对用于发送表示移动台300中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的RLC状态报告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RLC状态报告的格式的图。RLC状态报告600包含ACK_SN601。ACK_SN601表示下一个未接收的RLCdataPDU的序列号。但是,表示在STATUSPDU中没有通知未接收的RLCPDU(RLCdataPDU)的序列号。即,当一次性利用STATUSPDU报告“未接收”时,其序列号不会设定为ACK_SN601。
并且,RLC状态报告600包含NACK_SN602。NACK_SN602表示在AMRLC实体的接收侧检测到丧失的AMDPDU(或其一部分)的序列号。
进而,SOstart表示具有在AMRLC实体的接收侧检测到丧失的序列号(NACK_SN、例如与SOstart相关联的NACK_SN)的AMDPDU的一部分。并且,SOend表示具有在AMRLC实体的接收侧检测到丧失的序列号(NACK_SN、例如与SOend相关联的NACK_SN)的AMDPDU的一部分。
并且,RLC状态报告600包含CPT(CarrierPacketType:载波分组类型)。
图20是示出与CPT中存储的值对应的内容的图。如图20所示,如果CPT的值为“001”,则表示辅连接的反馈信息。并且,如果CPT的值为“002”,则表示第三连接的反馈信息。而且,CPT的值的“003”~“111”备用。在本实施例中,在RLC状态报告600的CPT中存储有“001”的比特串。
但是,还能够重新指定不同值的CPT以表示示出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的通知。例如,可以预先决定作为CPT的“003”~“111”中的任意一方作为表示移动台300的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在表示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的通知的情况下,将预先决定的值存储在CPT中。
控制部14确认所取得的RLC状态报告600的CPT的值是否是预先决定的表示是RLC状态报告的值,该RLC状态报告用于发送表示移动台300中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的信息。然后,控制部14确认ACK_SN601,取得未到达移动台300的最早的数据包的序列号。然后,控制部14确定未到达移动台300的最早的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后的数据包,求出小基站200的RLC缓存的数据滞留量。并且,控制部14例如求出NACK_SN、SOstart、SOend所示的区域的二进制换算的总量,求出小基站200的RLC缓存的数据滞留量。
图21是用于说明数据滞留量的计算方法的一例的图。在图21中,设斜线部分是无法确认送达的数据。在发送侧接收到RLC状态报告的情况下,可以如下进行计算。
即,RLCPDU的滞留量=(b1+h3)+(b4+h2)或(SOend+h3)+(b4+h2)。并且,RLCSDU的滞留量=B1+B3。并且,PDCPPDU的滞留量=B1+B2。并且,PDCPSDU的滞留量=(B1-H1)+(B2-H2)。
然后,控制部14决定与小基站200中的缓存的数据滞留量对应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然后,控制部14向通信部11通知所决定的配送量。另外,上述滞留量中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的决定中所使用的滞留量可以使用任意一个。
在双连接开始时,移动台300的控制部34从宏基站100接收RLC状态报告的设定。然后,控制部34设定RLC状态报告的通知。
然后,在双连接执行中,控制部34从宏基站100接收设定了RLC状态报告的发送请求的标志的数据包。然后,控制部34使用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列号和检测到丢失的数据包的序列号生成RLC状态报告。然后,控制部34经由通信部31向小基站200发送所生成的RLC状态报告而进行RLC反馈,并且向宏基站100发送RLC状态报告。
接着,参照图22对RLC状态报告的发送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RLC状态报告的发送的整体流程的序列图。这里,图22中的状态801和802表示小基站200的RLC缓存的数据滞留状态。进而,状态801和802中的箭头和数据的记载表示此时从小基站200的RLC缓存输出用户数据。
宏基站100向移动台300发送将标志设定为“0”的数据包,以通知不进行RLC状态报告的发送请求(步骤S11)。进而,宏基站100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2)。小基站200向移动台3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3)。
此时,如状态801那样,在小基站200的RLC缓存中蓄积数据。然后,从小基站200的RLC缓存输出用户数据。
然后,在数据包数超过一定值的情况下或发送数据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宏基站100向移动台300发送将标志设定为“1”的数据包,以通知RLC状态报告的发送请求(步骤S14)。然后,宏基站100继续向小基站2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5)。小基站200继续向移动台30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6)。
此时,也如状态802那样,在小基站200的RLC缓存中蓄积数据。然后,从小基站200的RLC缓存输出用户数据。
然后,移动台300接收到标志为“1”的数据包后,向宏基站100发送RLC状态报告(步骤S17)。进而,移动台300向小基站200发送RLC状态报告,进行RLC反馈(步骤S18)。
然后,宏基站100根据接收到的RLC状态报告求出小基站200中的RLC缓存的数据滞留量,根据所求出的数据滞留量来控制针对小基站200的数据的配送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主无线通信站根据使用RLC状态报告通知的辅RLC缓存的数据滞留量,决定针对辅无线通信站的用户数据的配送量。由此,主无线通信站能够以适当的配送量从主无线通信站向辅无线通信站发送用户数据。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效率。
(变形例)
在实施例5中,宏基站100发送设定了标志的数据包,请求RLC状态报告的发送。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小基站200发送设定了标志的数据包,请求RLC状态报告的发送。
该情况下,小基站200的控制部24可以与实施例2的宏基站100的控制部14同样地监视数据包数和数据发送量,判定是否设定标志。
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也可以在宏基站100判定了是否设定标志后,向小基站200发送设定了标志的数据包,小基站200向移动台300转送该数据包。
进而,在实施例5中,移动台300以无线方式向宏基站100发送RLC状态报告,但是,发送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有线链路向宏基站100发送RLC状态报告。
并且,在实施例5中,为了进行RLC状态报告的发送请求,使用以往作为数据包的格式而规定的轮询命令,但是,发送请求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规定新的轮询命令来进行发送请求。
并且,也可以不执行RLC级的状态报告,通过使移动台300进行PDCP状态报告,也可以使宏基站100求出辅无线通信站的RLC缓存的数据滞留量。
关于以上公开的实施例,只要不脱离发明范围,则可以分别自由组合实施。进而,在说明中,以下行通信为主还说明了其中附带的上行通信,但是,在以上行通信为主而其中附带有下行通信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也能够同样实施。
标号说明
1、2、3:无线通信装置;4:上位层通信装置;11、21、31:通信部;12、22、32:接收部;13、23、33:发送部;14、24、34:控制部;100:宏基站;200:小基站;300:移动台;101、307:PDCP层;102、103、201、202、303~306:RLC层;104、203、301、302:MAC层。

Claims (14)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
第1通信部,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第2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以及
通知部,其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数据关联信息,
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具有:
第2通信部,其发送数据;以及
控制部,其通过从所述通知部接收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还具有第3无线通信装置,该第3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向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发送从所述第2通信部接收到的数据的第3通信部,
所述第1通信部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
所述第2通信部向一个以上的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通知部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第2通信部向一个以上的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部和所述第3通信部通过一个以上的链路层协议进行通信,
所述第3通信部在所述链路层协议中的任意一个中从所述第2通信部接收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和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以有线的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部将从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的数据蓄积在缓存中,并从所述缓存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通知部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缓存中的数据滞留量,
所述控制部随着所述数据滞留量的增加而使所述第2通信部向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数据量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部在所述数据滞留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进行通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部每当经过规定的时间时进行通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部规则地对所述数据附加编号而向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发送,
所述通知部根据缓存中存储的数据的编号来确定未从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的数据,通过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发送所确定的数据的信息,通知所述缓存中滞留的数据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通知部通知用于通知数据量的设定信息,
所述通知部根据从所述控制部接收到的设定信息进行数据量的通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部向所述第3通信部的RLC层发送数据,
所述通知部使用PDCP状态报告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所述数据关联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部向所述第3通信部的MAC层发送数据,
所述通知部使用RLC反馈信息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所述数据关联信息。
12.一种移动台,其特征在于,该移动台具有:
通信部,其具有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与基站进行多元通信;以及
通知部,其向具有第1通信部和控制部的基站通知数据关联信息,其中,所述第1通信部发送数据,所述控制部通过从移动台接收数据关联信息而对所述第1通信部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1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
通信部,其发送数据;以及
控制部,其通过从具有接收部和通知部的移动台的所述通知部接收数据关联信息,对所述通信部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其中,所述接收部通过与基站进行多元通信而接收数据,所述通知部向基站通知所述数据关联信息。
1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具有第1无线通信装置和第2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使用第1逻辑处理主体和与所述第1逻辑处理主体相关联地进行工作的第2逻辑处理主体而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多元通信,
使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数据关联信息,
通过使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从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接收所述数据关联信息,对要发送的数据量进行控制,
使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按照所控制的数据量来发送数据。
CN201380076442.8A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52104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65977.3A CN109327247B (zh)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3218 WO2014181477A1 (ja) 2013-05-10 2013-05-10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5977.3A Division CN109327247B (zh)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0438A true CN105210438A (zh) 2015-12-30

Family

ID=518669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442.8A Pending CN105210438A (zh)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N201811165977.3A Active CN109327247B (zh)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5977.3A Active CN109327247B (zh) 2013-05-10 2013-05-10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0212749B2 (zh)
EP (2) EP3621348B1 (zh)
JP (1) JP6142920B2 (zh)
KR (2) KR101850664B1 (zh)
CN (2) CN105210438A (zh)
WO (1) WO201418147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154A (zh) * 2016-09-30 2017-01-0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pdcp实体的数据传输方法及pdcp实体
CN108400842A (zh) * 2017-02-04 2018-08-1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接收方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20048355A1 (zh) * 2018-09-04 2020-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界面ui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279770A (zh) * 2017-10-25 2020-06-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0859B2 (ja) * 2013-09-26 2017-11-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
US9755726B2 (en) * 2014-04-21 2017-09-05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EP3222072B1 (en) * 2014-11-17 2022-04-2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apability signaling for dual connectivity
CN107950048B (zh) 2015-04-10 2021-03-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lte-wlan聚合系统中将数据分组路由到用户设备的装置和方法
CN107736051A (zh) * 2015-08-13 2018-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JP6717322B2 (ja) * 2015-12-08 2020-07-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
WO2017134196A1 (en) * 2016-02-05 2017-08-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ceipt status reporting
WO2018203622A1 (en) * 2017-05-02 2018-11-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data unit
WO2020079734A1 (ja) * 2018-10-15 2020-04-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状態報告方法
JP6732147B1 (ja) * 2019-07-05 2020-07-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
US11463547B2 (en) * 2019-12-12 2022-10-04 Google Llc Reliable transport protocol and hardware architecture for datacenter network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0487B2 (ja) * 2003-11-06 2009-10-21 Kddi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端末
JP4639145B2 (ja) 2005-12-05 2011-02-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1171471B1 (ko) * 2007-08-09 2012-08-07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과 무선 기지국 및 무선 단말기
ES2463095T3 (es) * 2008-02-04 2014-05-27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para transmitir una secuencia de unidades de datos entre un dispositivo inalámbrico y una red
CN101926154B (zh) 2008-02-05 2013-07-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帧丢失测定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WO2009107221A1 (ja) * 2008-02-28 2009-09-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0032314A1 (ja) * 2008-09-19 2010-03-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2010135909A (ja) * 2008-12-02 2010-06-17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560696B2 (en) * 2009-04-28 2013-10-15 Intel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advanced-MAP information elements in mobile networks
US8576714B2 (en) 2009-05-29 2013-11-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 node flow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461257A (zh) * 2009-06-19 2012-05-16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在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接入节点处具有s1端接的中继切换期间的数据处理机制
US8885545B2 (en) 2010-04-09 2014-11-11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from multiple base station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8891356B2 (en) * 2010-06-28 2014-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oint HSDPA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a multi-link RLC sublayer
CN102340888A (zh) * 2010-07-23 2012-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基站协作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主服务基站
EP2501057A1 (en) * 2011-03-17 2012-09-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Dynamic PUSCH deactivation/activation for component carriers of a relay node
CN102984794B (zh) * 2011-09-05 2017-11-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点传输系统数据发送的方法、系统、基站和终端
EP2761922B1 (en) 2011-09-27 2018-07-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KR20140068887A (ko) * 2011-09-30 2014-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사용자 기기, 그리고 채널상태정보 수신방법 및 기지국
US20130088960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formation Delivery with Multiple Point Transmission
US9838089B2 (en) * 2011-10-07 2017-12-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point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5802107B2 (ja) * 2011-10-21 2015-10-2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3139764B (zh) * 2011-12-01 2015-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调度方法及装置
GB2502954B (en) * 2012-05-23 2014-10-15 Nvidia Corp Processing data unit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154A (zh) * 2016-09-30 2017-01-04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pdcp实体的数据传输方法及pdcp实体
CN106304154B (zh) * 2016-09-30 2019-07-26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pdcp实体的数据传输方法及pdcp实体
CN108400842A (zh) * 2017-02-04 2018-08-1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接收方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1279770A (zh) * 2017-10-25 2020-06-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1279770B (zh) * 2017-10-25 2023-08-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20048355A1 (zh) * 2018-09-04 2020-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户界面ui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1903060B2 (en) 2018-09-04 2024-02-1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User interface (UI) display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02327B2 (en) 2021-12-14
KR20150139599A (ko) 2015-12-11
CN109327247B (zh) 2022-02-25
US20190110328A1 (en) 2019-04-11
CN109327247A (zh) 2019-02-12
KR20170056024A (ko) 2017-05-22
EP3621348A1 (en) 2020-03-11
US11589408B2 (en) 2023-02-21
JP6142920B2 (ja) 2017-06-07
JPWO2014181477A1 (ja) 2017-02-23
KR101737257B1 (ko) 2017-05-17
US20220078866A1 (en) 2022-03-10
EP3621348B1 (en) 2023-07-05
KR101850664B1 (ko) 2018-04-19
US10212749B2 (en) 2019-02-19
US20160066362A1 (en) 2016-03-03
EP2996419A1 (en) 2016-03-16
EP2996419A4 (en) 2016-04-20
WO2014181477A1 (ja) 2014-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10438A (zh)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03511B (zh) 监测被丢弃数据包的系统和方法
CN10570419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500341B (zh) 基于窗的内容同步的网关和基站及其方法
US11778491B2 (en) 5G user plane packet dela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WO2017173923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79346A (zh) 用于在多无线电设备异构网络中进行承载拆分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03596212A (zh) 异构网络下的层二测量及结果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9548085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199541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53382B (zh)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以及基站
CN10370382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489243A (zh) 远程通信设备和方法
KR20080095727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EP3641389B1 (e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3944880B (zh) 一种ZigBee数据传输的方法
TW201019778A (en)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nd transmitting packets with MIMO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9392012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18014607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processing mode for data packet
CN109673021A (zh) 业务时延确定方法
WO202218868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WO2018133625A1 (zh) 一种针对空口协议数据面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809540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
US20240015580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4902575A (zh) 一种多媒体传感网实时调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04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Fujitsu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tsu Ltd.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