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9770A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9770A
CN111279770A CN201780096173.XA CN201780096173A CN111279770A CN 111279770 A CN111279770 A CN 111279770A CN 201780096173 A CN201780096173 A CN 201780096173A CN 111279770 A CN111279770 A CN 111279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ata
distribu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61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9770B (zh
Inventor
太田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178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822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79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9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04W40/125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using a measured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as a link metr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无线通信装置(2)将从无线通信装置(1)发送的数据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3)。无线通信装置(1)具有通信部(11)和控制部(14)。通信部(11)将以无线通信装置(3)为目的地的数据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2),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控制部(14)根据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增大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容量(以下,记作“系统容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例如,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Network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长期演进)中,进行了与除了除了宏小区(Macro cell)以外还灵活使用小型小区(Small cell)(小小区)来增大系统容量的技术相关的探讨。这里,小区(cell)是指为了使无线终端收发无线信号而由无线基站覆盖的范围。这里,由于无线基站与小区是大致对应的概念,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可以将“小区”和“无线基站”适当地替换。宏小区是指发送功率比较高、电波到达范围比较大的基站的小区。此外,小型小区是发送功率比较低、电波到达范围比较小的基站的小区。
在3GPP LTE-Advanced(LTE-A)中,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如,研究了在宏小区中包含多个小型小区的结构。还研究了移动站与宏小区和小型小区同时连接的技术。除此以外,还研究了移动站还与不同的2个小型小区同时连接的技术。这样,移动站与2个不同的小区同时连接而实施的通信有时称作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以下,记作“DC”)。这里对DC进行了说明,但是,相同的探讨也能够在3址以上的多址连接中进行。因此,以下的说明中的DC可以作为包含多址连接的概念来理解,也可以将DC替换为多址连接。
此外,在下一代通信标准(例如,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或NR(New Radio:新空口))中,也将DC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个结构来考虑。特别是,LTE-A、5G中的DC也称作Multi-RAT DC。预定还探讨与下一代通信标准对应的结构。
在移动站与宏小区和小型小区同时连接的情况下,与宏小区的基站(以下,记作“宏基站”)之间收发例如包含有传输线路的设定、切换的控制等的层3的控制信息的控制面(control plane)的信号。此外,与宏基站和小型小区基站(以下,记作“小型基站”)双方之间收发例如包含有用户数据的数据面(Data plane)的信号。这里,控制面有时称作ControlPlane(C面)或SRB(Signaling Radio Bearer:信令无线承载)等。此外,数据面也称作用户面(User Plane:U面)或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等。
另一方面,在移动站与不同的2个小型小区同时连接的情况下,例如,与一个小型基站之间收发控制面的信号,与另一个小型基站之间收发数据面的信号。也可以与双方的小型基站之间收发数据面的信号。
在这样的DC中,有时将与控制面连接的基站称作“主(Primary)基站”。此外,有时将与主基站协作地进行通信并与数据面连接的基站称作“辅(secondary)基站”。此外,这些基站还有时也称作锚(anchor)无线基站和辅助无线基站、主无线基站和从无线基站。另外,在LTE-A的最新动向中,分别称作“主基站”和“辅基站”。
关于DC中的对主基站和辅基站的功能分担,根据使数据面的信号在哪个层中分支,提出有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具有在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的前级使数据面的信号分支的结构。此外,例如,具有在PDCP层与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之间使数据面的信号分支的结构。此外,例如,具有在RLC层与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之间使数据面的信号分支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各层内使数据面的信号分支的结构。此外,例如,还可以是将PDCP层的一部分功能分配给主基站、将PDCP层的剩余功能分配给辅基站的结构。该结构关于RLC层和MAC层的功能也同样如此。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功能分担的主基站和辅基站相互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链路连接。而且,经由该链路,将在主基站中分支后的数据面的信号发送到辅基站。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300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1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212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4:3GPP TS36.213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5:3GPP TS36.214 V14.2.0、2017年3月
非专利文献6:3GPP TS36.321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7:3GPP TS36.322 V14.0.0、2017年3月
非专利文献8:3GPP TS36.323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9:3GPP TS36.331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0:3GPP TS36.413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1:3GPP TS36.423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2:3GPP TS36.425 V14.0.0、2017年3月
非专利文献13:3GPP TR36.912 V14.0.0、2017年3月
非专利文献14:3GPP TR38.912 V14.1.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5:3GPP TR38.913 V14.3.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6:3GPP TR38.801 V14.0.0、2017年3月
非专利文献17:3GPP TR38.802 V14.1.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8:3GPP TR38.803 V14.1.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19:3GPP TR38.804 V14.0.0、2017年3月
非专利文献20:3GPP TR38.900 V14.3.1、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21:3GPP TS38.300 V0.6.0、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22:3GPP TS37.340 V0.2.1、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23:3GPP TS38.201 V0.0.1、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24:3GPP TS38.202 V0.0.1、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25:3GPP TS38.211 V0.1.3、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26:3GPP TS38.212 V0.0.2、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27:3GPP TS38.213 V0.0.3、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28:3GPP TS38.214 V0.0.1、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29:3GPP TS38.215 V0.0.2、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30:3GPP TS38.321 V0.2.0、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31:3GPP TS38.322 V0.2.0、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32:3GPP TS38.323 V0.2.1、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33:3GPP TS37.324 V0.1.1、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34:3GPP TS38.331 V0.0.5、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35:3GPP TS38.401 V0.2.0、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36:3GPP TS38.410 V0.3.0、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37:3GPP TS38.413 V0.2.1、2017年8月
非专利文献38:3GPP TS38.420 V0.2.0、2017年7月
非专利文献39:3GPP TS38.423 V0.1.1、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40:3GPP TS38.470 V0.2.0、2017年6月
非专利文献41:3GPP TS38.473 V0.2.0、2017年6月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3GPP中,关于DC的探讨才刚刚开始,还没有那么深入地进行探讨。因此,在考虑DC的新的用例(use case)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某些未知的问题或不良情况。例如,是否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特别是,为了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防止不需要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到目前为止未对这些内容进行探讨。因此,作为DC的新的用例,以往不存在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的方法。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第1无线通信装置和第2无线通信装置。第2无线通信装置将从第1无线通信装置发送的数据发送到第3无线通信装置。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通信部和控制部。通信部将以第3无线通信装置为目的地的数据发送到第2无线通信装置,从第2无线通信装置接收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控制部根据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在1个侧面中,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层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6是示出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框图。
图7是示出作为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在LTE-A中从辅基站通知给主基站的分组的格式的图。
图8是示出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作为DC的数据发布、以10ms为间隔以10Mb/s的速率进行数据发布的情况(分组长度为1500B)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框图。
图11是示出作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在LTE-A中从辅基站通知给主基站的分组的格式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作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以10ms为间隔以10Mb/s的速率进行数据发布的情况(分组长度为1500B)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图11的变形例中的通知分组格式的图。
图15是示出图11的变形例中的通知分组格式的图。
图16是示出图11的变形例中的通知分组格式的图。
图17是示出图11的变形例中的通知分组格式的图。
图18是示出基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移动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例。另外,该实施例不对公开的技术进行限定。
【实施例1】
[无线通信系统]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通信装置1、无线通信装置2、无线通信装置3和高层通信装置4。
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进行双连接。无线通信装置1是双连接中的主的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2是双连接中的辅的无线通信装置。
无线通信装置1与无线通信装置2例如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而且,无线通信装置1与无线通信装置2使用将彼此相互连接的有线链路相互进行数据的收发。此外,无线通信装置1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与无线通信装置3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
无线通信装置1具有通信部11和控制部14。
通信部11与无线通信装置2、无线通信装置3以及高层通信装置4进行通信。即,通信部11与无线通信装置2以及高层通信装置4之间进行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装置3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具体而言,通信部11具有接收部12和发送部13。
接收部12从高层通信装置4接收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然后,接收部12向发送部13输出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另外,控制数据也可以是无线通信装置1自己生成的数据。此外,接收部12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与从无线通信装置2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3的用户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
发送部13将从接收部12输出的控制数据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3。此外,发送部13将从接收部12输出的用户数据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2。
控制部14对包括接收部12和发送部13的通信部11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此外,控制部14根据与接收部12接收到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用户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无线通信装置2具有通信部21和控制部24。
通信部21与无线通信装置1以及无线通信装置3进行通信。即,通信部21与无线通信装置1之间进行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装置3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具体而言,通信部21具有接收部22和发送部23。
接收部22从无线通信装置1经由有线连接而接收用户数据。然后,接收部22向发送部23输出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发送部23将从接收部22输出的用户数据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3。此外,发送部23将与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3的用户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1。
控制部24对包括接收部22和发送部23的通信部21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无线通信装置3具有通信部31和控制部34。
通信部31与无线通信装置1及无线通信装置2同时连接,与双方的基站同时进行无线通信。即,通信部31与无线通信装置1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实施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以下,记作“DC”)。
具体而言,通信部31具有接收部32和发送部33。接收部32从无线通信装置1以无线的方式接收控制数据。此外,接收部32从无线通信装置2以无线的方式接收用户数据。发送部33将与用户数据的接收相关的信息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2。
控制部34对包括接收部32和发送部33的通信部31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
图2是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通信的协议栈的示意图。例如,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1~1-M相当于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和无线通信装置2。
这里,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1~1-M成为M址连接。即,在图1中,无线通信装置3与无线通信装置1以及无线通信装置2双连接(DC),但是,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于3址以上的多址连接。此外,如图2所示,也能够应用于下行通信和上行通信。
此外,如图2所示,在无线通信装置1-1~1-M和无线通信装置2中的协议栈中包含作为逻辑的(或者虚拟的)处理主体的实体。实体存在于协议栈的各层,实体与作为物理的处理主体的装置不限于一对一,也可以为m对一。即,实体能够应用于2层以上的m层结构。
通过以上的说明,无线通信装置1的通信部11将以无线通信装置3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无线通信装置2,从无线通信装置2接收与从无线通信装置2发布至无线通信装置3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而且,无线通信装置1的控制部14根据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这里,在考虑了DC的新的用例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某些未知的问题或不良情况。例如,是否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特别是,为了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防止不需要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因此,在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通信装置1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由此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实施例2】
[无线通信系统]
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如图3所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主基站1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1。此外,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辅基站2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2。此外,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移动站300,作为图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3。
移动站300通过控制面(参照图3所记述的实线的箭头)以及用户面(参照图3所记述的虚线的箭头)与主基站100连接。因此,主(master)基站100也称作主(Primary)基站或宏基站等。此外,移动站300通过用户面与辅基站200连接。因此,辅基站200也称作小型基站等。
图4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如图4所示,主基站100与高层通信装置4连接,主基站100与辅基站200例如利用X2接口以有线的方式连接。而且,主基站100以及辅基站200与移动站300进行无线通信。只要未特别说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图4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标记的各部件具有相同的功能。
此外,主基站100、辅基站200和移动站300使用与多个链路层对应的链路层协议进行通信。例如,使用与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和PHY(Physical:物理)层等对应的链路层协议。
因此,参照图5,说明按照每个链路层执行的处理。图5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层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具有PDCP层101、RLC层102、103和MAC层104。RLC层102是下行线路的RLC层,RLC层103是上行线路的RLC层。另外,主基站100也可以具有例如PHY层等未图示的层。
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接收从高层通信装置4发送的控制数据,经由RLC层102和MAC层104发送到移动站300。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接收从高层通信装置4发送的用户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
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具有RLC层201、202和MAC层203。RLC层201是下行线路的RLC层,RLC层202是上行线路的RLC层。另外,辅基站200例如也可以具有PHY层等未图示的层。
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接收从主基站100发送的用户数据,经由MAC层203发送到移动站300。
移动站300的通信部31具有MAC层301、302、RLC层303~306和PDCP层307。RLC层303、305是下行线路的RLC层,RLC层304、306是上行线路的RLC层。另外,移动站300也可以具有例如PHY层等未图示的层。
通信部31在MAC层301中以无线的方式接收从主基站100发送的控制数据,经由RLC层303输出到PDCP层307。此外,通信部31在MAC层302中,以无线的方式接收从辅基站200发送的用户数据,经由RLC层305输出到PDCP层307。
[数据发布]
这里,对双连接(DC)的数据发布进行说明。
在3GPP中,在DC中,主基站100将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辅基站200将从主基站100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到移动站300。这里,为了保持吞吐量,避免辅基站200的缓冲器泄漏变得重要。
图6是示出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框图。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接收从高层通信装置4发送的用户数据(数据)。而且,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对接收到的数据的分组赋予序列(sequence)编号。序列编号是表示数据的发布顺序的标识符。例如,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对接收到的从第1个到第n个的数据分别赋予“1”~“n”作为序列编号。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将被赋予了上述序列编号的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
例如,如图6所示,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的第1个数据,经由MAC层203发送到移动站300。此外,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分别被赋予了序列编号“2”~“n”的从第2个到第n个数据,存储到未图示的缓冲器中。即,从第2个到第n个数据残留在辅基站200中。
此外,如图6所示,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欲将被赋予了序列编号“n+1”的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
图7是示出作为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在LTE-A中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的格式的图。该格式记载于3GPP TS36.425(非专利文献12)的第5.5.2.2节中。
例如,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包含有表示辅基站200的缓冲器大小(参照图7的“E-RAB的所需缓冲器大小(Desired buffer size for the E-RAB)”)的信息。由于时延带宽积(bandwidth delay product)对于提高吞吐量重要,所以从辅基站200将优选量的数据缓冲通知给主基站100。
例如,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包含有表示移动站300的最小缓冲器大小(参照图7的“UE的最小所需缓冲器大小(Minimum desired buffer size for theUE)”)的信息。由于时延带宽积对于提高吞吐量很重要,但是减少缓冲延迟也很重要,所以从辅基站200将移动站300整体的数据残留量通知给主基站100。
例如,在从辅基站200向主基站100通知的分组中包含有表示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最大的序列编号(参照图7的“成功发送的最高PDCP序列编号(Highest successfullydelivered PDCP Sequence Number)”)的信息。以下,将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最大的序列编号记作“H-PDCP SN”。
如图6所示,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的第1个数据,经由MAC层203发送到移动站300。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将序列编号“1”通知给RLC层202。接着,RLC层202将该序列编号“1”通知给X2用户面(X2 UP)协议。X2 UP协议是对X2接口中的用户面进行控制的协议。最后,X2 UP协议构建控制消息,将该序列编号“1”通知给主基站100。即,将序列编号“1”作为H-PDCP SN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
这里,H-PDCP SN表示“1”,因此,在主基站100中,通信部11欲将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的情况下,控制部14能够推测为队列长度Q为(n-1)。即,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能够推测为从第2个到第n个数据残留在辅基站200中。一般地,不仅考虑该队列长度Q,还考虑无线链路质量等而进行数据发布。
图8是示出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流程图。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接收从辅基站200通知的分组(步骤S100),控制部14通过分组中包含的H-PDCP SN,估计队列长度Q。而且,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估计出的队列长度Q是否大于设定队列长度Qth(步骤S101)。
这里,在队列长度Q比设定队列长度Qth大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对辅基站200的数据发布(步骤S102)。即,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不将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然后,执行步骤S100。
另一方面,在队列长度Q为设定队列长度Qth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执行向辅基站200的数据发布(步骤S103)。即,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将被赋予了序列编号“n+1”的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然后,执行步骤S100。
这里,在队列长度Q比设定队列长度Qth大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主基站100避免数据发布,在队列长度Q为设定队列长度Qth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主基站100执行数据发布,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队列长度Q为设定队列长度Qth以上的情况下,主基站100避免数据发布,在队列长度Q比设定队列长度Qth小的情况下,执行数据发布。
[课题]
这里,说明考虑DC的新的用例的情况下的课题。该课题是发明人作为研究DC的新的用例的结果而新发现的,应当注意该课题是以往未知的。
作为DC的新的用例,例如,考虑面向超高可靠性低延迟通信(Ultra-Reliable and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以下,记作“URLLC”)的DC。在面向URLLC的DC中,是否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特别是,为了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防止不需要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
但是,在上述的DC的数据发布中,主基站100根据从辅基站200通知的H-PDCP SN估计出队列长度Q,但是,难以使用估计出的队列长度Q,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图9是作为DC的数据发布、以10ms为间隔、以10Mb/s的速率进行发布数据的情况(分组长度为1500B)的说明图。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发布分别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50”的从第1个到第50个数据。这里,假设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H-PDCP SN为“50”。在该情况下,在DC的数据发布中,将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最大的序列编号“50”作为H-PDCP SN通知给主基站100。但是,主基站100未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即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
例如,在图9中,在主基站100接收到H-PDCP SN“50”时,在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发布失败最小次数)为0的情况下,错误率为0%。但是,H-PDCP SN“50”是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最大的序列编号。因此,在主基站100接收到H-PDCP SN“50”时,在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发布失败最大次数)为49的情况下,错误率为98%。
这样,在上述的DC的数据发布中,主基站100即使作为H-PDCP SN而接收到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最大的序列编号的通知,也由于未考虑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所以难以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期望在通信质量良好时,从主基站100发布数据,在通信质量发生劣化时,避免主基站100的数据的发布。
[解决对策]
因此,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作为与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主基站100根据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即,进行数据的发布或避免。
由此,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DC的新的用例,能够实现面向URLLC的DC。即,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防止不需要的数据发布。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框图。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接收从高层通信装置4发送的用户数据(数据)。而且,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对接收到的数据的分组赋予序列编号。序列编号是表示数据的发布的顺序的标识符。例如,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对接收到的从第1个到第n个数据分别赋予“1”~“n”作为序列编号。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将被赋予了上述序列编号的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
例如,如图10所示,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的第1个数据,经由MAC层203发送到移动站300。此外,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分别被赋予了序列编号“2”~“n”的从第2个到第n个数据,存储到未图示的缓冲器中。即,从第2个到第n个数据残留在辅基站200中。
此外,如图10所示,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欲将被赋予了序列编号“n+1”的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
图11是示出作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在LTE-A中从辅基站通知给主基站的分组的格式的图。
例如,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包含有表示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参照图11的“发送失败的PDCP序列编号的比例(Rate of failed deliveredPDCP Sequence Number)”)的信息。以下,将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记作“F-PDCP SN”。在该情况下,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替代表示H-PDCP SN(参照图7的“成功发送的最高PDCP序列编号(Highest successfully delivered PDCPSequence Number)”)的信息,而包含有表示F-PDCP SN的信息。
如图10所示,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的第1个数据,经由MAC层203发送到移动站300。此外,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RLC层201中,从主基站100接收分别被赋予了序列编号“2”~“n”的从第2个到第n个数据,依次经由MAC层203发送到移动站300。这时,例如,作为对移动站300的数据发布,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0”的第10个数据和被赋予了序列编号“22”的第22个数据的发布中失败。在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在MAC层203中,将2个序列编号“10”、“22”通知给RLC层202。接着,RLC层202将该序列编号“10”、“22”通知给X2用户面(X2 UP)协议。最后,X2 UP协议构建控制消息,将该序列编号“10”、“22”通知给主基站100。即,将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2”作为F-PDCP SN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
这里,由于F-PDCP SN表示“2”,所以在主基站100中,在通信部11欲将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的情况下,控制部14识别为作为数据发布失败的次数、失败次数N为2。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作为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的、识别出的失败次数N,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对辅基站200的数据发布失败的情况下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图10中,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监视通信部21,在将数据发送到移动站300时检测错误。这里检测出的错误例如为即使在从向移动站300发送数据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也未从移动站300接收到数据的接收确认(ACK)的错误、数据的重发次数到达规定的最大重发次数的错误等。在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识别为数据的发布失败。在该情况下,根据作为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的失败次数N,对主基站100的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例如,在图10中,移动站300的控制部34监视通信部31,在接收从辅基站200发布(发送)的数据时检测错误。在该情况下,移动站300的控制部34将通信部31控制成将与数据的接收相关的信息(接收错误信息)通知给辅基站200。这里检测出的错误例如为即使在从辅基站200接收到数据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也未接收到期望的数据的错误、数据的重发次数到达规定的最大重发次数的错误等。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监视通信部21,在从移动站300接收到接收错误信息的情况下,识别为数据的发布失败。在该情况下,根据与数据的接收相关的信息(接收错误信息),将与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并且,根据作为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的失败次数N,对从主基站100向辅基站200的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图12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流程图。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接收从辅基站200通知的分组(步骤S200),控制部14根据分组中包含的F-PDCP SN,识别失败次数N。而且,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识别出的失败次数N是否比失败次数的设定失败次数Nth大(步骤S201)。
这里,在失败次数N比设定失败次数Nth大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向辅基站200的数据发布(步骤S202)。即,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不将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然后,执行步骤S200。
另一方面,在失败次数N为设定失败次数Nth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执行向辅基站200的数据发布(步骤S203)。即,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在PDCP层101中,将被赋予了序列编号“n+1”的第(n+1)个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然后,执行步骤S200。
这里,在失败次数N比设定失败次数Nth大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主基站100避免进行数据发布,在失败次数N为设定失败次数Nth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执行数据发布,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失败次数N为设定失败次数Nth以上的情况下,主基站100避免进行数据发布,在失败次数N比设定失败次数Nth小的情况下,执行数据发布。
图13是作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以10ms为间隔以10Mb/s的速率进行发布数据的情况(分组长度为1500B)的说明图。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发布分别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50”的从第1个到第50个数据。这里,作为与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假设从辅基站200向主基站100通知的F-PDCP SN为“2”。即,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中,将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2”作为F-PDCP SN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因此,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主基站100通过接收从辅基站200通知的F-PDCP SN“2”,能够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
例如,在图13中,作为对移动站300的数据发布,辅基站200在被赋予了序列编号“10”的第10个数据和被赋予了序列编号“22”的第22个数据的发布中失败。在图13中,主基站100在接收到从辅基站200通知的F-PDCP SN“2”时,识别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失败次数N)。在该情况下,由于失败次数N为2,所以错误率为4%。
因此,在失败次数N为设定失败次数Nth以下的情况,即数据的通信质量良好的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另一方面,在失败次数N比设定失败次数Nth大的情况,即数据的通信质量发生劣化的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的发布。
根据以上的说明,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中,主基站100通过接收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的通知作为F-PDCP SN,能够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送到辅基站200,从辅基站200接收与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SN)。而且,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因此,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主基站100通过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由此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这里,在实施例2中,为了使说明简便,主基站100将从第1个到第50个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根据从辅基站200通知的F-PDCP SN“2”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即,为了使说明简便,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作为错误率的4%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也可以根据作为错误率的10-5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以提高可靠性。
使用图12,对该情况进行说明。首先,从辅基站200将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通知给主基站100(步骤S200)。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将多个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因此,发布数据的次数成为计算错误率时的分母。因此,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从辅基站200通知的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计算错误率。然后,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错误率是否大于设定错误率10-5。错误率和设定错误率10-5分别相当于图12的失败次数N和设定失败次数Nth(步骤S201)。这里,在错误率为设定错误率10-5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步骤S203)。另一方面,在错误率比设定错误率10-5大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的发布(步骤S202)。
另外,为了判定错误率是否比设定错误率10-5大,需要分母最少为100,000个数据。因此,在不满足该个数的情况下,将分母设定为100,000,在该个数以上的情况下,将分母设定为实际测量次数即可。
这样,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主基站100根据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而考虑错误率,由此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此外,在实施例2中,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对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赋予表示数据的发布顺序的标识符(序列编号)。由此,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不限定于数据的发布失败的序列编号的数量(F-PDCP SN),也可以表示数据的发布成功的序列编号的数量。
在该情况下,在图10中,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将通信部21控制成将数据的发布成功的序列编号的数量作为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而通知给主基站100。
使用图12,对该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将数据的发布成功的序列编号的数量作为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步骤S200)。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从辅基站200通知的数据的发布成功的序列编号的数量,计算错误率。然后,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错误率是否大于设定错误率10-5。错误率和设定错误率10-5分别相当于图12的失败次数N和设定失败次数Nth(步骤S201)。这里,在错误率为设定错误率10-5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步骤S203)。另一方面,在错误率比设定错误率10-5大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的发布(步骤S202)。
这样,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主基站100根据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数据的发布成功的序列编号的数量)而考虑错误率,由此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此外,在实施例2中,主基站100根据与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对数据的发布进行了控制,但是,不限定于此。主基站100还根据作为与辅基站200的无线资源相关的信息的、例如辅基站200的资源利用率,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在面向URLLC的DC中,能否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因此,在辅基站200中业务量的负荷高的情况下,在辅基站200中调度有可能变得困难。在该情况下,在图10中,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监视通信部21中的资源利用率。而且,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将通信部21控制成除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以外,还将所监视的资源利用率通知给主基站100。在该情况下,如图14所示,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除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以外,还包含有表示资源利用率的信息。
使用图12,对该情况进行说明。首先,从辅基站200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通知给主基站100。此外,从辅基站200将辅基站200的资源利用率通知给主基站100(步骤S200)。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从辅基站200通知的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计算错误率。然后,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错误率是否大于设定错误率10-5。错误率和设定错误率10-5分别相当于图12的失败次数N和设定失败次数Nth。此外,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辅基站200的资源利用率是否大于设定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设定资源利用率分别相当于图12的失败次数N和设定失败次数Nth(步骤S201)。这里,错误率为设定错误率10-5以下,并且资源利用率为设定资源利用率以下(步骤S201;否)。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步骤S203)。另一方面,错误率大于设定错误率10-5,或者资源利用率大于设定资源利用率(步骤S201;是)。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的发布(步骤S202)。
这样,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主基站100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和与无线资源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率),由此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此外,在实施例2中,主基站100根据与从辅基站200发布至移动站300的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对数据的发布进行了控制,但是,不限定于此。主基站100也可以还根据作为与延迟相关的信息的、例如在URLLC中被容许的延迟时间,对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在该情况下,在图10中,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监视通信部11向辅基站200发送数据时的延迟时间。这里被监视的延迟时间例如为从开始向辅基站200发送数据起(从进行数据的初次发送起)到从辅基站200接收到数据的接收确认(ACK)为止的时间、从进行数据的重发起到从辅基站200接收到ACK为止的时间等。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除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或错误率))以外,还包含有表示延迟时间的信息。
另外,在图10中,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监视通信部21向移动站300发送数据时的延迟时间。这里被监视的延迟时间例如为从向移动站300进行数据的初次发送起到从移动站300接收到ACK为止的时间、从进行数据的重发起到从移动站300接收到ACK为止的时间等。而且,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将通信部21控制成除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Sn)以外,还将所监视的延迟时间通知给主基站100。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除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或错误率))以外,还包含有表示延迟时间的信息。
使用图12,对该情况进行说明。首先,从辅基站200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通知给主基站100。此外,主基站100监视向辅基站200发送数据时的延迟时间。或者,从辅基站200将辅基站200向移动站300发送数据时的延迟时间通知给主基站100(步骤S200)。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根据从辅基站200通知的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SN),计算错误率。然后,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错误率是否大于设定错误率10-5。错误率和设定错误率10-5分别相当于图12的失败次数N和设定失败次数Nth。此外,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判定在URLLC中被容许的延迟时间是否比设定延迟时间大。延迟时间和设定延迟时间分别相当于图12的失败次数N和设定失败次数Nth(步骤S201)。这里,在面向URLLC的DC中,是否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因此,例如,在RAN(Radio AccessNetwork:无线接入网络)中,设想1ms作为设定延迟时间。这里,错误率为设定错误率10-5以下,并且延迟时间为设定延迟时间以下(步骤S201;否)。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步骤S203)。另一方面,错误率比设定错误率10-5大,或者延迟时间比设定延迟时间大(步骤S201;是)。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的发布(步骤S202)。
这样,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主基站100考虑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和与延迟相关的信息(延迟时间),由此能够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此外,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除了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SN(错误率))以外,也可以将与无线资源相关的信息(资源利用率)和与延迟相关的信息(延迟时间)组合。在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从辅基站200通知给主基站100的分组中,除了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或错误率))以外,还包含有表示资源利用率和延迟时间的信息。
例如,错误率为设定错误率10-5以下,并且资源利用率为设定资源利用率以下,并且延迟时间为设定延迟时间以下(步骤S201;否)。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将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辅基站200(步骤S203)。另一方面,错误率比设定错误率10-5大,或者资源利用率比设定资源利用率大,或者延迟时间比设定延迟时间大(步骤S201;是)。在该情况下,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将通信部11控制成避免进行以移动站300为目的地的数据的发布(步骤S202)。
这样,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主基站100将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与无线资源相关的信息和与延迟相关的信息组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更加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
在面向URLLC的DC中,为了实现有可靠性的数据发布,防止不需要的数据发布变得重要。这里,分别设主基站100和辅基站200各节点中、无法满足URLLC的所需条件的概率为x和y。例如,一般地,在DC的数据发布中,通过x×y+x×(1-y)+(1-x)×y=x+y-(x×y)来表示无法满足设定错误率10-5的概率。此外,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中,通过x×y来表示无法满足设定错误率10-5的概率。因此,设想RAN的设定延迟时间(1ms),设进行初次发送时的错误率为10-2、数据的重发次数为1次的情况下,设无法满足URLLC的所需条件的概率x、y为10-4。在该情况下,在一般的DC的数据发布中,通过0.2×10-3来表示无法满足设定错误率10-5的概率,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中,通过0.1×10-7来表示无法满足设定错误率10-5的概率。因此,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DC的数据发布与一般的DC的数据发布相比,能够防止不需要的数据发布的概率成为其2倍以上。
这里,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除了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SN(错误率))以外,也可以组合资源利用率、延迟时间和移动站300(UE)整体的数据残留量。在该情况下,如图17所示,在从辅基站200通知到主基站100的分组中,除了F-PDCP SN(或错误率)以外,还包含有表示资源利用率、延迟时间和UE整体的数据残留量的信息。作为还通知UE整体的数据残留量的理由是,为了减少URLLC的延迟时间,减少缓冲延迟也很重要。
此外,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列举图14~图17所示的组合作为一例,但是,不限定于此。如果是和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F-PDCP SN或错误率)的组合,则除了与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以外,也可以组合资源利用率、延迟时间和UE整体的数据残留量中的任意方。
[其他实施例]
实施例中的各结构要素在物理上不一定需要如图所示那样构成。即,各部的分散/合并的具体方式不限于图示,能够根据各种负荷和使用状况等,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或物理上将其全部或一部分分散/合并而构成。
并且,由各装置进行的各种处理也可以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t:中央处理单元)(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单元)、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器单元)等微型计算机)上执行其全部或任意的一部分。此外,各种处理也可以在由CPU(或MPU、MCU等微型计算机)进行分析执行的程序上或基于布线逻辑的硬件上执行其全部或任意的一部分。
主基站100、辅基站200和移动站300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所述的硬件结构来实现。
图18是示出基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18所示的基站例如对应于主基站100和辅基站200,具有天线501、控制部502、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503、存储器504、处理器505和网络接口506。
控制部502例如实现主基站100的控制部14和辅基站200的控制部24的功能。
网络接口506是用于通过有线连接与其他基站连接的接口。例如,主基站100与辅基站200经由网络接口506而有线连接。
处理器505、存储器504和RF电路503例如实现主基站100的通信部11和辅基站200的通信部21的功能。
作为处理器505的一例,可举出CPU、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此外,作为存储器504的一例,可举出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等。例如,在存储器504中存储有用于实现通信部11或通信部21的功能的程序等各种程序。而且,处理器505读出存储器504中所存储的程序,通过与RF电路503等协作,实现通信部11或通信部21的功能。
另外,这里,由实施例的基站进行的各种处理通过1个处理器来执行,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多个处理器来执行。
图19是示出移动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19所示的移动站例如对应于移动站300,具有天线511、控制部512、RF电路513、存储器514和处理器515。
控制部512例如实现移动站300的控制部34的功能。
处理器515、存储器514和RF电路513例如实现移动站300的通信部31的功能。作为处理器515的一例,可举出CPU、DSP、FPGA等。此外,作为存储器514的一例,可举出SDRAM等的RAM、ROM、闪存等。例如,在存储器514中存储有用于实现通信部31的功能的程序等各种程序。而且,处理器515读出存储器514中所存储的程序,与RF电路513等协作,由此实现通信部31的功能。
另外,这里,通过1个处理器来执行由实施例的移动站进行的各种处理,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多个处理器来执行。
标号说明
1 无线通信装置
1-1~1-M 无线通信装置
2 无线通信装置
3 无线通信装置
4 高层通信装置
11 通信部
12 接收部
13 发送部
14 控制部
21 通信部
22 接收部
23 发送部
24 控制部
31 通信部
32 接收部
33 发送部
34 控制部
100 主基站
101 PDCP层
102、103 RLC层
104 MAC层
200 辅基站
201、202 RLC层
203 MAC层
300 移动站
301、302 MAC层
303~306 RLC层
307 PDCP层
501 天线
502 控制部
503 RF 电路
504 存储器
505 处理器
506 网络接口
511 天线
512 控制部
513 RF 电路
514 存储器
515 处理器

Claims (9)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第1无线通信装置和第2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具有:
通信部,其将以第3无线通信装置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接收与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发布至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与所述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所述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与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表示所述数据的发布失败的次数或所述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部对以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为目的地的所述数据赋予表示所述数据的发布顺序的标识符,
与所述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表示所述数据的发布失败的所述标识符的数量或所述数据的发布成功的所述标识符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根据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资源相关的信息,对所述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根据与延迟相关的信息,对所述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信部,其将数据经由其他基站发布至移动站,从所述其他基站接收与从所述其他基站发布至所述移动站的所述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与所述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所述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信部,其将从其他基站发布的数据发送到移动站;以及
控制部,其将与发布至所述移动站的所述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通知给所述其他基站,
所述其他基站的所述数据的发布根据与所述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而被控制。
8.一种移动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信部,其接收从第1无线通信装置经由第2无线通信装置发布的数据;以及
控制部,其将与所述数据的接收相关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
根据与所述数据的接收相关的信息,将与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发布至所述移动站的所述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给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
从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向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数据的发布根据与所述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而被控制。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方法是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第1无线通信装置和第2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无线通信方法中,执行以下处理:
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将以第3无线通信装置为目的地的数据发布至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将从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发布的所述数据发送到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将与发布至所述第3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数据的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通知给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1无线通信装置根据从所述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的与所述通信质量相关的信息,对所述数据的发布进行控制。
CN201780096173.XA 2017-10-25 2017-10-25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11279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17813.7A CN116782292A (zh) 2017-10-25 2017-10-25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8583 WO2019082319A1 (ja) 2017-10-25 2017-10-25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17813.7A Division CN116782292A (zh) 2017-10-25 2017-10-25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770A true CN111279770A (zh) 2020-06-12
CN111279770B CN111279770B (zh) 2023-08-29

Family

ID=662473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17813.7A Pending CN116782292A (zh) 2017-10-25 2017-10-25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N201780096173.XA Active CN111279770B (zh) 2017-10-25 2017-10-25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17813.7A Pending CN116782292A (zh) 2017-10-25 2017-10-25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736976B2 (zh)
EP (2) EP4262321A3 (zh)
JP (2) JP7088205B2 (zh)
CN (2) CN116782292A (zh)
WO (1) WO20190823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8205B2 (ja) * 2017-10-25 2022-06-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6633941A (zh) * 2022-02-11 2023-08-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目标面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77509A (ja) * 2014-03-18 2015-10-05 株式会社Kddi研究所 基地局装置、通信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5210438A (zh) * 2013-05-10 2015-12-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8387B2 (ja) * 2003-03-26 2009-02-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無線リンク品質情報補正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US8295162B2 (en) * 2006-05-16 2012-10-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to achieve sub-second routing performance
JP4785671B2 (ja) * 2006-08-18 2011-10-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325627B2 (en) * 2007-04-13 2012-12-04 Hart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daptive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2026618B1 (en) * 2007-08-14 2012-08-01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with data forwarding from source to target evolved node-b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5877623B2 (ja) * 2008-07-23 2016-03-08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送信端末、受信端末および情報配信システム
WO2010090179A1 (ja) * 2009-02-03 2010-08-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収集制御装置、情報収集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測定制御方法
US8472943B1 (en) * 2010-06-03 2013-06-25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multiple channel elements
CN102143137A (zh) * 2010-09-10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流发送及接收方法、装置和系统
JP5545162B2 (ja) * 2010-10-15 2014-07-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監視プログラム、監視装置、および監視方法
JP5842641B2 (ja) * 2012-01-31 2016-0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生成装置
JP6175308B2 (ja) 2013-08-20 2017-08-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
CN106105308B (zh) * 2014-03-20 2019-12-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1998016B1 (ko) * 2015-05-13 2019-07-08 텔레폰악티에볼라겟엘엠에릭슨(펍) 데이터의 전송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US10911185B2 (en) * 2015-09-10 2021-02-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372003B1 (en) * 2015-11-04 2021-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flow control in a split bearer environment
JP6695068B2 (ja) * 2016-03-24 2020-05-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9076395A (zh) * 2016-04-29 2018-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业务的处理方法及基站
KR102549780B1 (ko) * 2016-06-16 2023-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링크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9992123B2 (en) * 2016-06-30 2018-06-0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valuating voice over Wi-Fi (VoWiFi) call quality
CN107733577B (zh) * 2016-08-11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进行重传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17029B (zh) * 2016-12-30 2023-05-12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承载配置方法、及相应的ue和基站
US10159107B2 (en) * 2017-02-01 2018-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dual connectivity in an uplink
US11019554B2 (en) * 2017-04-14 2021-05-25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Wireless channel access restrictions
EP4307588A3 (en) * 2017-06-20 2024-02-28 Apple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low-control triggering and feedback
JP7088205B2 (ja) * 2017-10-25 2022-06-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0438A (zh) * 2013-05-10 2015-12-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JP2015177509A (ja) * 2014-03-18 2015-10-05 株式会社Kddi研究所 基地局装置、通信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R3-173188", 《3GPP TSG-RAN WG3 #97 》 *
ZTE CORPORATION: "R3-172052 "Introduction of EN-DC in 36.425"", 《3GPP TSG_RAN\WG3_IU》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36976B2 (en) 2023-08-22
CN111279770B (zh) 2023-08-29
CN116782292A (zh) 2023-09-19
US20200252829A1 (en) 2020-08-06
EP3703441A1 (en) 2020-09-02
EP3703441B1 (en) 2023-10-11
US20230284088A1 (en) 2023-09-07
WO2019082319A1 (ja) 2019-05-02
JP7088205B2 (ja) 2022-06-21
EP4262321A3 (en) 2024-01-03
JP7363970B2 (ja) 2023-10-18
EP4262321A2 (en) 2023-10-18
US11950132B2 (en) 2024-04-02
JPWO2019082319A1 (ja) 2020-11-05
EP3703441A4 (en) 2020-09-30
JP2022120097A (ja)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5106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EP302015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ocol layer enhancements in data offload over small cells
US11864022B2 (en)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95013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370523B (zh) 来自接收分流承载的用户设备的流量控制反馈
WO2018127985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00322094A1 (en) Submitting a PDCP PDU for Transmission
CN116326142A (zh) 小数据传输的配置
CN111713057B (zh) 用于处置通信的传送装置和其中执行的方法
EP3864930B1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409729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349259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JP2023510974A (ja) 第2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端末装置及び方法
CN112703766A (zh) 由无线通信节点执行的方法、无线通信节点
CN111406393B (zh) 参数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3085995A1 (en) Handling of survival time during handover
WO2022238613A1 (en) Survival time aware mobility
CN114270943A (zh) 基站装置、中继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KR20160143590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