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2820A -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2820A
CN105202820A CN201510731128.XA CN201510731128A CN105202820A CN 105202820 A CN105202820 A CN 105202820A CN 201510731128 A CN201510731128 A CN 201510731128A CN 105202820 A CN105202820 A CN 105202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evaporator section
fluid hole
refrigerant pipe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11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强
刘艳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3112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28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02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28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其中,蒸发器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分流器、蒸发器本体和集气装置,其中,分流器倾斜或水平布置在空调室内机中,且多个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本发明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其上设有孔径不同的多个出液孔,可具体根据蒸发器本体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设计相应地出液孔孔径与之匹配;此基础上,通过将分流器倾斜或者水平安装,并使多个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可利用冷媒重力的驱动作用对细管段管路分支中的压力损失进行补偿,从而综合蒸发器本体内冷媒流量、流速等影响因素,从根本上提高冷媒在蒸发器本体各段管路分支中的分配均匀性,进而提高产品的整体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室内机中均配置有分流器,用于将换热器总管路系统中的冷媒均匀地分配到换热器各段管路分支中,以通过提高换热器表面各处换热均匀性的方式来保证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效率,由此,在提高换热器表面各处的换热均匀性的目的上,本领域对分流器的分流均匀性提出了相应地设计要求;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控制分流孔孔径保持一致来提高分流器的分流均匀性,然而,对于越来越多样化的换热器管路系统而言,该设计使得冷媒在换热器各管路分支中的流动均匀性不升反降,且由于换热器各管路分支中冷媒的流量大小和流速大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控制分流孔孔径保持一致的手段根本无法保证各支路中冷媒能够均匀地进入换热器,故而,对于如何解决该技术问题需另辟途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均匀的蒸发器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蒸发器组件的空调室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空调室内机,包括:蒸发器本体,设有多个冷媒管回路;分流器,具有进液孔和多个出液孔,且一所述出液孔与一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连通;集气装置,与多个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出口连通;其中,所述分流器倾斜或水平布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中,且多个所述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其分流器具有多个孔径不同的出液孔,具体地,设计人员可根据蒸发器本体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设计相应地出液孔孔径来与对应的管路分支匹配,以此削弱由于蒸发器本体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不同带来的冷媒分配不均匀的影响;此基础上,本方案中将分流器倾斜或者水平安装,并使多个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一方面,利用冷媒重力的驱动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细管段管路分支中的压力损失进行补偿,从而综合蒸发器本体内冷媒流量、冷媒流速等影响因素,从根本上实现冷媒在蒸发器本体各段管路分支中的“均匀”分配,即实现冷媒流量按各段管路分支的设计需求分配,且实现各段管路分支之间冷媒流速均匀,而非现有技术中冷媒仅在分流器中均匀分配的表象;另一方面,在分流器水平或者倾斜时,该出液孔的排布方式可减小由于冷媒重力造成的分流不均匀影响,且在实现分液均匀性的前提下,该设计有效拓展了空调室内机中分流器的安装方式,这可提高对空调室内机内安装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便于进一步优化对产品的外观设计。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蒸发器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分流器倾斜安装在所述空调室内机中,且所述分流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液孔的一端向下倾斜。
通过此设计可降低冷媒在分流器内的静压能损失,且可利用冷媒重力的驱动作用,以确保冷媒呈射流状在分流器中流动,以此进一步提高产品内部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与位于下端的所述出液孔连通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为St,与位于上端的所述出液孔连通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为Sd;其中,St<Sd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上端和下端指代的是,重力方向上相邻两个出液孔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特指位于最上端和最下端的两个出液孔。
本方案中通过适当缩短与小孔径的出液孔连通的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来减小其沿程阻力,以此补偿减小出液孔孔径部分增加的沿程阻力,这样使得出液孔处的流动阻力与与之连接的冷媒管回路中的沿程阻力相协调,从而平衡蒸发器本体内各个管路分支中的阻力大小,以此降低蒸发器本体中各个管路分支的冷媒流量和流速差异,提高蒸发器本体表面各处的换热效率和换热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蒸发器本体包括多个蒸发段,且一所述蒸发段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冷媒管回路,多个所述蒸发段呈半包围状分布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的外侧;其中,所述蒸发段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正对面积越大,与所述蒸发段内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相连的所述出液孔的孔径越大。
可以理解的是,与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正对面积越大,该蒸发段上的换热过程进行得越剧烈,本方案设计与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正对面积较大的蒸发段,与其冷媒管回路的入口相连的出液孔的孔径越大,以通过增加该蒸发段内冷媒流量的方式来避免该蒸发段内冷媒温升过高的问题,同时也确保该蒸发段能够有效完成其换热任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蒸发段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位于所述蒸发段上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一端。
通过此设计,可保证从回风口进入的回风在流经该蒸发段表面时风温均匀,以此可降低风道内的冷凝水量,从而避免空调吹水等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蒸发段为内排U形管和外排U形管的双排式结构,且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设置在其所在蒸发段的所述外排U形管上,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出口设置在其所述在蒸发段的所述内排U形管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蒸发段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出口位于所述蒸发段上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一端,且所述蒸发段内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冷媒流程路线呈U形。
该方案中,冷媒从入口进入后,首先在U形的冷媒流出路线中,沿着该蒸发段的外排U形管在蒸发段的外表面流动,然后在U形的冷媒流回路线中,沿着该蒸发段的内排U形管在蒸发段的内表面流动,因回风主要与外排U形管内的冷媒换热,通过此设计可有效提高蒸发器本体的换热效率,且在蒸发段上同时设置外排U形管和内排U形管,这有效提高了冷媒在蒸发段内的流通路径,从而保证冷媒的换热充分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蒸发器本体包括三个所述蒸发段,分别为第一蒸发段、第二蒸发段和第三蒸发段,且所述第一蒸发段和所述第二蒸发段位于所述风机上侧,并与所述回风口相对应,所述第三蒸发段位于所述风机的前侧;其中,所述第三蒸发段设有一个所述冷媒管回路,且所述第三蒸发段的所述冷媒管回路与位于最底端的所述出液孔连通。
因第三蒸发段位于风机的前侧,其表面的回风量相对较小,相应地热负荷也相对较低,本方案设置第三蒸发段的冷媒管回路与位于最底端的出液孔连通,且可在此基础上相应地缩短第三蒸发段上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以此在确保满足第三换热段换热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协调第三蒸发段中冷媒管回路沿程阻力与出液孔阻力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第一蒸发段、第二蒸发段和第三蒸发段之间冷媒的流量分配与三者上的热负荷相适宜,从而确保每一蒸发段内冷媒的换热率,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蒸发器本体的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出液孔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出液孔的孔径相同,且孔径相同的所述出液孔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当蒸发器本体内包含至少两个热负荷相近,且冷媒管回路的沿程阻力相当的相似蒸发段时,通过设计多个出液孔中的至少两个出液孔的孔径相同,可使这些相似蒸发段内的冷媒管回路分别与这些孔径相同的出液孔连接,且通过设计孔径相同的出液孔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上,以确保这些孔径相同的出液孔之间,在冷媒流阻、冷媒重力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均保持充分的相似性,以此,在实现分液均匀性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了蒸发器本体中对各蒸发段的布局方式,以便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任一所述出液孔的孔径不小于4.8mm。
本方案中设置出液孔的孔径不小于4.8mm,以避免冷媒流经出液孔时由于流通通道过窄而发生节流的情况,从而确保了分流器的分流效率和可靠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开设有出风口和回风口,且所述机壳内形成有由所述回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风道;风机,安装在所述风道内;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蒸发器组件,所述蒸发器组件的蒸发器本体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回风口之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其工作状态下,可实现蒸发器本体表面各处的热量均匀,即产品工作过程中蒸发器本体上的换热均匀性,从而保证产品的能效。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蒸发器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分流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分流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室内机,10机壳,11出风口,12回风口,20蒸发器组件,21蒸发器本体,211第一蒸发段,212第二蒸发段,213第三蒸发段,22分流器,221第一出液孔,222第二出液孔,223第三出液孔,224进液孔,23内排U形管,24外排U形管,30集气装置,4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4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蒸发器组件;并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20,用于空调室内机100,包括:蒸发器本体21、分流器22和集气装置30。
具体地,蒸发器本体21设有多个冷媒管回路;分流器22具有进液孔224和多个出液孔,且一出液孔与一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连通;集气装置30与多个冷媒管回路的出口连通;其中,分流器22倾斜或水平布置在空调室内机100中,且多个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例如,如图5和6中所示,重力方向朝下,且d3<d2<d1。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20,其分流器22具有多个孔径不同的出液孔,具体地,设计人员可根据蒸发器本体21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设计相应地出液孔孔径来与对应的管路分支匹配,以此削弱由于蒸发器本体21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不同带来的冷媒分配不均匀的影响;此基础上,本方案中将分流器22倾斜或者水平安装,并使多个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一方面,利用冷媒重力的驱动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细管段管路分支中的压力损失进行补偿,从而综合蒸发器本体21内冷媒流量、冷媒流速等影响因素,从根本上实现冷媒在蒸发器本体21各段管路分支中的“均匀”分配,即实现冷媒流量按各段管路分支的设计需求分配,且实现各段管路分支之间冷媒流速均匀,而非现有技术中冷媒仅在分流器22中均匀分配的表象;另一方面,在分流器22水平或者倾斜时,该出液孔的排布方式可减小由于冷媒重力造成的分流不均匀影响,且在实现分液均匀性的前提下,该设计有效拓展了空调室内机100中分流器22的安装方式,这可提高对空调室内机100内安装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便于进一步优化对产品的外观设计。
优选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分流器22倾斜安装在空调室内机100中,且分流器22上设置有多个出液孔的一端向下倾斜。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此设计可降低冷媒在分流器22内的静压能损失,且可利用冷媒重力的驱动作用,以确保冷媒呈射流状在分流器22中流动,以此进一步提高产品内部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蒸发器本体21包括三个蒸发段,分别为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和第三蒸发段213;此处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和第三蒸发段213上分别设有一个冷媒管回路,当然,根据使用需求,每一蒸发段上还可设置多个冷媒管回路;其中,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和第三蒸发段213呈半包围状分布在空调室内机100的风机40的外侧,且第一蒸发段211和第二蒸发段212位于风机40上侧,并与回风口12相对应,第三蒸发段213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风机40的前侧,且如图3所示,第一蒸发段211与回风口12的正对面积、第二蒸发段212与回风口12的正对面积、第三蒸发段213与回风口12的正对面积依次减小。
相应地,分流器22上具有三个出液孔,分别为与三个蒸发段对应连接的第一出液孔221、第二出液孔222和第三出液孔223,其孔径依次为d1、d2和d3,其中,d3<d2<d1,且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出液孔221、第二出液孔222和第三出液孔223由上向下依次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受与回风口12的正对面积大小影响,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和第三蒸发段213上的热负荷依次减小,本方案通过设计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和第三蒸发段213上的冷媒管回路分别与第一出液孔221、第二出液孔222和第三出液孔223相连,以根据蒸发段的热负荷大小分配进入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和第三蒸发段213中的冷媒量,通过此设计可确保多个蒸发段之间冷媒的换热率相当,从而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蒸发器本体21的换热效率。
上述具体实施中,优选地,与位于下端的出液孔连通的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为St,与位于上端的出液孔连通的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为Sd;其中,St<Sd。
具体而言,该实施例中进一步设置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第三蒸发段213内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依次减小,以在确保满足各个蒸发段换热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缩短与小孔径的出液孔连通的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来减小其沿程阻力,以此补偿减小出液孔孔径部分增加的沿程阻力,这样使得出液孔处的流动阻力与与之连接的冷媒管回路中的沿程阻力相协调,从而平衡蒸发器本体21内各个管路分支中的阻力大小,以此降低蒸发器本体21中各个管路分支的冷媒流量和流速差异,提高蒸发器本体21表面各处的换热效率和换热均匀性。
在以上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例如,蒸发器本体21为15U蒸发器的场合,可设计其U形管数量配置为6-5-4,并依次对应到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第三蒸发段213上,将其与分流器22连接后,在产品的调试过程中,还通过调节分流器22倾斜角度的方式微调冷媒的流动参数,确保产品处于最高效的运行状态。
当然,以上不对蒸发器本体的U形管数及其配置进行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需求设计蒸发器本体为14U、16U、17U或18U的蒸发器,并根据以上设置思路,具体设计出液孔的数量和孔径、分流器的倾斜角度等参数与U形管数量配置相匹配,此处不进行一一列举,但均应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具体实施中,优选地,蒸发段的冷媒管回路的入口位于蒸发段上靠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回风口12的一端;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三个蒸发段上,每一蒸发段的冷媒管回路的入口均位于蒸发段上靠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回风口12的一端。
通过此设计,可保证从回风口12进入的回风在流经该蒸发段表面时风温均匀,以此可降低风道内的冷凝水量,从而避免空调吹水等问题。
上述具体实施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蒸发段为内排U形管23和外排U形管24的双排式结构,且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设置在其所在蒸发段的外排U形管24上,冷媒管回路的出口设置在其在蒸发段的内排U形管23上。
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蒸发段的冷媒管回路的出口位于蒸发段上靠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回风口12的一端,且蒸发段内冷媒管回路的冷媒流程路线呈U形。
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二蒸发段212为例说明,如图4所示,冷媒从分流器22的第二出液孔222流出后经连接管从第二蒸发段212上的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进入第二蒸发段212,且在第二蒸发段212中,从其侧面可见冷媒的流程路线呈U形,即图4所示中箭头指示的路线,首先在U形的冷媒流出路线中,冷媒沿着第二蒸发段212的外排U形管24在第二蒸发段212的外表面流动,然后在U形的冷媒流回路线中,冷媒沿着第二蒸发段212的内排U形管23在第二蒸发段212的内表面流动,因回风主要与外排U形管24内的冷媒换热,通过此设计可有效提高蒸发器本体21的换热效率,且在第二蒸发段212上同时设置外排U形管24和内排U形管23,这有效提高了冷媒在第二蒸发段212内的流通路径,从而保证冷媒的换热充分性。
当然,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多个出液孔中的至少两个出液孔的孔径相同,且孔径相同的出液孔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在该实施例中,当蒸发器本体21内包含至少两个热负荷相近,且冷媒管回路的沿程阻力相当的相似蒸发段时,通过设计多个出液孔中的至少两个出液孔的孔径相同,可使这些相似蒸发段内的冷媒管回路分别与这些孔径相同的出液孔连接,且通过设计孔径相同的出液孔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上,以确保这些孔径相同的出液孔之间,在冷媒流阻、冷媒重力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均保持充分的相似性,以此,在实现分液均匀性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了蒸发器本体21中对各蒸发段的布局方式,以便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例如,蒸发器本体21为14U蒸发器的场合,可设计其U形管数量配置为5-5-4,并依次对应到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第三蒸发段213上,另外,通过控制第一蒸发段211与第二蒸发段212对称设置在回风口12处,以使两者与回风口12的正对面积相当;相应地,分流器22上设置第一出液孔221、第二出液孔222和第三出液孔223,通过设计第一出液孔221与第二出液孔222的孔径相同,并均大于第三出液孔223的孔径,且在分流器22安装过程中,使第一出液孔221与第二出液孔222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上,则将第一蒸发段211、第二蒸发段212、第三蒸发段213分别与第一出液孔221、第二出液孔222和第三出液孔223连通后,可实现将冷媒均匀地分配到各个蒸发段上。
当然,以上不对蒸发器本体的U形管数及其配置进行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需求设计蒸发器本体为14U、16U、17U或18U的蒸发器,并根据以上设置思路,具体设计出液孔的数量和孔径、分流器的倾斜角度等参数与U形管数量配置相匹配,此处不进行一一列举,但均应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任一出液孔的孔径不小于4.8mm;具体地,如图6所示,d1、d2和d3均不小于4.8mm。
本方案中设置出液孔的孔径不小于4.8mm,以避免冷媒流经出液孔时由于流通通道过窄而发生节流的情况,从而确保了分流器22的分流效率和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风机40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蒸发器组件20。
具体地,机壳10开设有出风口11和回风口12,且机壳10内形成有由回风口12向出风口11延伸的风道;风机40安装在风道内;蒸发器组件20的蒸发器本体21位于风机40与回风口12之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在其工作状态下,可实现蒸发器本体21表面各处的热量均匀,即产品工作过程中蒸发器本体21上的换热均匀性,从而保证产品的能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其分流器具有多个孔径不同的出液孔,具体地,设计人员可根据蒸发器本体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设计相应地出液孔孔径来与对应的管路分支匹配,以此削弱由于蒸发器本体中各段管路分支的沿程阻力大小不同带来的冷媒分配不均匀的影响;此基础上,本方案中将分流器倾斜或者水平安装,并使多个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一方面,利用冷媒重力的驱动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细管段管路分支中的压力损失进行补偿,从而综合蒸发器本体内冷媒流量、冷媒流速等影响因素,从根本上实现冷媒在蒸发器本体各段管路分支中的“均匀”分配,即实现冷媒流量按各段管路分支的设计需求分配,且实现各段管路分支之间冷媒流速均匀,而非现有技术中冷媒仅在分流器中均匀分配的表象;另一方面,在分流器水平或者倾斜时,该出液孔的排布方式可减小由于冷媒重力造成的分流不均匀影响,且在实现分液均匀性的前提下,该设计有效拓展了空调室内机中分流器的安装方式,这可提高对空调室内机内安装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便于进一步优化对产品的外观设计;而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该蒸发器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发器本体,设有多个冷媒管回路;
分流器,具有进液孔和多个出液孔,且一所述出液孔与一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连通;
集气装置,与多个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出口连通;
其中,所述分流器倾斜或水平布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中,且多个所述出液孔的孔径沿重力方向由大到小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器倾斜安装在所述空调室内机中,且所述分流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液孔的一端向下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与位于下端的所述出液孔连通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为St,与位于上端的所述出液孔连通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管路总长度为Sd
其中,St<Sd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本体包括多个蒸发段,且一所述蒸发段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冷媒管回路,多个所述蒸发段呈半包围状分布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的外侧;
其中,所述蒸发段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正对面积越大,与所述蒸发段内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相连的所述出液孔的孔径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段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位于所述蒸发段上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段为内排U形管和外排U形管的双排式结构,且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入口设置在其所在蒸发段的所述外排U形管上,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出口设置在其所述在蒸发段的所述内排U形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段的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出口位于所述蒸发段上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回风口的一端,且所述蒸发段内所述冷媒管回路的冷媒流程路线呈U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本体包括三个所述蒸发段,分别为第一蒸发段、第二蒸发段和第三蒸发段,且所述第一蒸发段和所述第二蒸发段位于所述风机上侧,并与所述回风口相对应,所述第三蒸发段位于所述风机的前侧;
其中,所述第三蒸发段设有一个所述冷媒管回路,且所述第三蒸发段的所述冷媒管回路与位于最底端的所述出液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出液孔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出液孔的孔径相同,且孔径相同的所述出液孔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任一所述出液孔的孔径不小于4.8mm。
1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开设有出风口和回风口,且所述机壳内形成有由所述回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风道;
风机,安装在所述风道内;和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所述蒸发器组件的蒸发器本体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回风口之间。
CN201510731128.XA 2015-10-30 2015-10-30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Pending CN1052028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1128.XA CN105202820A (zh) 2015-10-30 2015-10-30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1128.XA CN105202820A (zh) 2015-10-30 2015-10-30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2820A true CN105202820A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50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1128.XA Pending CN105202820A (zh) 2015-10-30 2015-10-30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0282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3067A (zh) * 2016-10-28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352728A (zh) * 2016-09-27 2017-0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403400A (zh) * 2016-05-31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换热器集气管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06568216A (zh) * 2016-10-31 2017-04-1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668215A (zh) * 2018-12-20 2019-04-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175424A (zh) * 2019-05-31 2019-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的管路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2135A (ja) * 1996-02-26 1997-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WO2007052515A1 (ja) * 2005-10-31 2007-05-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室外ユニット用熱交換器
CN102062499A (zh) * 2010-12-22 2011-05-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1983540U (zh) * 2011-01-14 2011-09-21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冷媒分流三通
CN202813902U (zh) * 2012-09-03 2013-03-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蒸发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3206815A (zh) * 2013-03-21 2013-07-17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双向均衡流量分配器
CN103822408A (zh) * 2012-11-19 2014-05-28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多路分流蒸发器及采用该蒸发器的空调器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2135A (ja) * 1996-02-26 1997-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WO2007052515A1 (ja) * 2005-10-31 2007-05-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室外ユニット用熱交換器
CN102062499A (zh) * 2010-12-22 2011-05-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1983540U (zh) * 2011-01-14 2011-09-21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冷媒分流三通
CN202813902U (zh) * 2012-09-03 2013-03-2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蒸发器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3822408A (zh) * 2012-11-19 2014-05-28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多路分流蒸发器及采用该蒸发器的空调器室内机
CN103206815A (zh) * 2013-03-21 2013-07-17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双向均衡流量分配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400A (zh) * 2016-05-31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换热器集气管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06352728A (zh) * 2016-09-27 2017-0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323067A (zh) * 2016-10-28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568216A (zh) * 2016-10-31 2017-04-19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668215A (zh) * 2018-12-20 2019-04-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175424A (zh) * 2019-05-31 2019-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的管路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175424B (zh) * 2019-05-31 2020-09-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的管路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2820A (zh)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JP7049765B2 (ja) 熱交換器
JP63524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417675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6104893B2 (ja)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空気調和機及び熱交換方法
JP654527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2196711A (zh) 空调系统
CN216693750U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861838U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6288893A (zh) 换热器系统
CN205090668U (zh)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05939594A (zh) 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14006393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5389227B2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7621058A (zh) 室内机冷媒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104180564A (zh) 空调器及其换热器
CN20410065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3810549U (zh) 落地式空调器
CN106016850B (zh) 一种空调、干式壳管式蒸发器及其冷媒分配器组件
CN206709485U (zh) 一种蛋糕柜的冷气循环结构以及蛋糕柜
CN106642415A (zh) 多联机辐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9484888U (zh) 一种蒸发器的分流路布置结构及空调器
CN105299966B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08377631A (zh) 一种集成t型树状送风管道系统的地板送风数据中心空调系统
JP543653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