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00650U -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00650U
CN204100650U CN201420488249.7U CN201420488249U CN204100650U CN 204100650 U CN204100650 U CN 204100650U CN 201420488249 U CN201420488249 U CN 201420488249U CN 204100650 U CN204100650 U CN 204100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partition
heat exchanger
parallel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882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龙贵
吴广平
蒋金龙
罗羽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Group Wuhu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Group Wuhu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Group Wuhu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Group Wuhu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882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00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00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00650U/zh
Priority to BR202015020171U priority patent/BR202015020171U2/pt
Priority to ARM150102704U priority patent/AR101677A4/es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内设有第一种隔片,将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内的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的腔体以及多个扁管连通构成冷媒通道,冷媒通道的下端口与液体进出管连通,上端口与气体进出管连通;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内设有第二种隔片,且一第二种隔片与一第一种隔片相对应,相对应的第一种隔片与第二种隔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别位于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内,且第二种隔片上开设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个通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冷媒通过第二种隔片的通孔时形成喷射,有利于冷媒的分流均匀,改善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和包括该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由于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成本较普通铜管翅片式换热器更具有优势,已作为单冷机冷凝器广泛应用于家用和商用空调领域。但是,现有的平行流换热器作为冷暖机冷凝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由于受重力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气液分层,气态冷媒易于向集流管的上部空间集聚,液态冷媒易于向集流管的下部空间堆积,导致集流管内部冷媒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进入到各扁管内的冷媒流量差异非常明显,集流管上部空间对应的换热单元冷媒供应不足,造成蒸发严重过热,下部空间对应的换热单元冷媒供应过量,造成蒸发不完全,导致平行流换热器各部分换热面积没有充分利用,使得平行流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下降。因此,垂直集流管内气液两相冷媒均匀分布的问题成了平行流换热器作为冷暖机冷凝器发展的瓶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垂直集流管内气液两相冷媒均匀分布的平行流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平行流换热器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扁管;竖向设置的第一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一端相连通;竖向设置的第二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液体进出管;和气体进出管;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体内设有第一种隔片,将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内的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所述第一集流器的腔体、多个所述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体连通,构成冷媒通道,所述液体进出管与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气体进出管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体内设有第二种隔片,且一所述第二种隔片与一所述第一种隔片相对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种隔片与所述第二种隔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且所述第二种隔片上开设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体内设有第二种隔片,且第一集流器的腔体、多个扁管和第二集流器的腔体连通,构成冷媒通道,即第二种隔片位于冷媒通道内,当平行流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制冷运行时,气态冷媒从冷媒通道的上端口进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进行换热、相变,变成干度减小的气液混合的冷媒,由于第二隔片上通孔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体的截面积,因此,当冷媒流经第二隔片的通孔时,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减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形成喷射效果,气液混合的冷媒在喷射过程中重新混合,减弱了气液分离的程度,进而有利于实现冷媒的均匀分流;空调器制热运行时,冷媒的流向与上述制冷运行时的流向相反,气液两相的冷媒从冷媒通道的下端口进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进行换热、相变,变成干度增大的气液混合的冷媒,当冷媒流经第二隔片的通孔时,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减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造成喷射效果,气液混合的冷媒在喷射过程中重新混合,减弱了气液分离的程度,进而有利于实现冷媒的均匀分流。
此外,冷媒流经第二种隔片的通孔时,流速加快,这样制热运行时,冷媒喷射后可到达冷媒通道的上壁处,使得临近冷媒通道上壁处的扁管内冷媒的流速与临近冷媒通道下壁处的扁管内冷媒的流速差别小,进一步有利于实现不同扁管内冷媒的均匀分流。同样地,制冷运行时,喷射有利于减小冷媒通道内上下层冷媒的流速差,进而有利于实现不同扁管内冷媒的均匀分流。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交替设有第一种隔片,并将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的腔体均分隔成多个腔室,且任意两所述第一种隔片位于不同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内,所述第二种隔片和位于其上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种隔片之间的所述扁管的数量不小于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中,一个内设有的所述第一种隔片的数量与另一个内设有的所述第二种隔片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种隔片和所述第二种隔片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共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且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种隔片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共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且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上开设的通孔的截面积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从上到下的方向,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交替设置的相邻两所述第一种隔片之间的所述扁管的数量逐渐减少或者数量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右端相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集流器的上端和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平行流换热器为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平行流换热器,10扁管,11第一集流器,12第二集流器,13液体进出管,14气体进出管,15第一种隔片,16第二种隔片,160通孔,17翅片,180~187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平行流换热器1,包括:多个水平设置的扁管10、竖向设置并与多个所述扁管10的一端相连通的第一集流器11、竖向设置并与多个所述扁管10的另一端相连通的第二集流器12、液体进出管13和气体进出管14。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的腔体内设有第一种隔片15,将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的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所述第一集流器11的腔体、多个所述扁管10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的腔体连通,构成冷媒通道,所述液体进出管13与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气体进出管14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的腔体内设有第二种隔片16,且一所述第二种隔片16与一所述第一种隔片15相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种隔片15与所述第二种隔片16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所述第二种隔片16上开设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个通孔160(如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体内设有第二种隔片,且第一集流器的腔体、多个扁管和第二集流器的腔体连通,构成冷媒通道,即第二种隔片位于冷媒通道内,当平行流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制冷运行时,气态冷媒从冷媒通道的上端口进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进行换热、相变,变成干度减小的气液混合的冷媒,由于第二隔片上通孔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集流器和/或第二集流器的腔体的截面积,因此,当冷媒流经第二隔片的通孔时,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减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形成喷射效果,气液混合的冷媒在喷射过程中重新混合,减弱了气液分离的程度,进而有利于实现冷媒的均匀分流;空调器制热运行时,冷媒的流向与上述制冷运行时的流向相反,气液两相的冷媒从冷媒通道的下端口进入,然后沿冷媒通道流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进行换热、相变,变成干度增大的气液混合的冷媒,当冷媒流经第二隔片的通孔时,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减小,造成冷媒的流速加快,造成喷射效果,气液混合的冷媒在喷射过程中重新混合,减弱了气液分离的程度,进而有利于实现冷媒的均匀分流。
此外,冷媒流经第二种隔片的通孔时,流速加快,这样制热运行时,冷媒喷射后可到达冷媒通道的上壁处,使得临近冷媒通道上壁处的扁管内冷媒的流速与临近冷媒通道下壁处的扁管内冷媒的流速差别小,进一步有利于实现不同扁管内冷媒的均匀分流。同样地,制冷运行时,喷射有利于减小冷媒通道内上下层冷媒的流速差,进而有利于实现不同扁管内冷媒的均匀分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交替设有第一种隔片15,并将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的腔体均分隔成多个腔室,且任意两所述第一种隔片15位于不同的高度;
且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中,一个内设有的所述第一种隔片15的数量与另一个内设有的所述第二种隔片16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种隔片15和所述第二种隔片16一一对应。
如图1所示,冷媒在制冷运行时,沿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此时平行流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依次流经腔室180~187,冷媒每次换向时,均会通过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形成喷射效果,有利于气液两相的冷媒在喷射过程中重新混合,减弱了冷媒气液分层造成的冷媒分流不均的现象,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且喷射提高了冷媒的流速,使得腔室的上部和下部的冷媒的流速趋于相同,避免了冷媒流速不同造成的分流不均。制热运行时,冷媒的流向与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交替设有第一种隔片15,并将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的腔体均分隔成多个腔室,且任意两所述第一种隔片15位于不同的高度;
且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所述第二种隔片16和位于其上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所述扁管10的数量不小于8,换言之,当所述第二种隔片16和位于其上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所述扁管10的数量小于8时,该第二种隔片16可以省去。
图3所示的示例与图1所示的示例的区别点在于,图3中的平行流换热器1省去了图1中右下侧的第二种隔片16,由于图1中右下侧的第二种隔片16与其上方的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扁管的数量小于8,即腔室185所对应的扁管10的数量小于8,制热运行时(冷媒的流向与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即便不存在第二种隔片16带来的喷射效果,冷媒也可以很容易地到腔室185所对应的所有扁管10中,因此,图3中省去了图1中右下侧的第二种隔片16,在改善气液两相冷媒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平行流换热器的制作方便,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平行流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且在制冷工况下的冷媒的流向。
图4所示的示例与图1所示的示例的区别点在于,图4中的平行流换热器1不仅省去了图1中右下侧的第二种隔片16,还省去了左侧第一集流器11内的第二种隔片16,由于图1中右下侧的第二种隔片16与其上方的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扁管的数量小于8,左侧第一集流器11内的第二种隔片16与其上方的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扁管的数量小于8,即腔室185和183所对应的扁管10的数量均小于8,制热运行时(冷媒的流向与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即便不存在第二种隔片16带来的喷射效果,冷媒也可以很容易地到达腔室185和183所对应的所有扁管10中,因此,图4中省去了图1中右下侧的第二种隔片16和左侧的第二种隔片16,在改善气液两相冷媒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平行流换热器的制作更加简单方便,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平行流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且在制冷工况下的冷媒的流向。
图1所示的示例中的平行流换热器1,可以看作是在平行流换热器1的第一集流器11和第二集流器12内均设置多个隔片,且第一集流器11和第二集流器12内隔片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相对应的隔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不对应的隔片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然后,从上往下,对于第一集流器11内的隔片,奇数个不打孔(即第一种隔片15),偶数个隔片打孔(即第二种隔片16),对于第二集流器12内的隔片,奇数个隔片打孔(即第二种隔片16),偶数个隔不打孔(即第一种隔片15),这样,两个集流器内,第一种隔片15和第二种隔片16一一对应。其中,第二种隔片16上打的通孔(圆形孔)的直径可以一样大,也可以沿着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逐渐增大,且从上向下,隔片分隔成的腔室逐渐减小,腔室所对应的扁管的数量逐渐减少。
优选地,在第一集流器11或第二集流器12内,当第二种隔片16和其上方相邻的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扁管10数量小于8时,取消第二种隔片16,保留第一种隔片15,即由图1所示的平行流换热器得到了图3和图4所示的平行流换热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种隔片16和位于其上方、并与其相邻的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扁管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限于上述的不小于8。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共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16,且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种隔片16的所述通孔160的截面积逐渐增大。
进一步,沿从上到下的方向,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交替设置的相邻两所述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所述扁管10的数量逐渐减少。
如图1所示,从上到下,第一集流器11内,腔室180、183、184和187所对应的扁管10的数量逐渐减少,相应地,第二集流器12内,腔室181、182、185和186所对应的扁管10的数量逐渐减少,即靠近液体进出口端的腔体所对应的扁管的数量少(靠近液体进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积小),靠近气体进出口端的腔体所对应的扁管的数量大(靠近气体进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积大),由于同等质量的液态冷媒相较于气态冷媒的体积小,靠近液体进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积较靠近气体进出口端的冷媒通道的截面积小,能够很好地适应冷媒在平行流换热器内相变造成的体积变化;同时第二集流器12内位于上方的第二种隔片16、第一集流器11内的第二种隔片16和第二集流器12内位于下方的第二种隔片16上通孔的截面积逐渐增大,即腔室所对应的扁管的数量越多,其对应的第二种隔片的通孔的截面积越小,这样冷媒流经第二种隔片的通孔时的喷射效果越剧烈,喷射的路径相对较长,冷媒能够喷射进入腔室内的所有扁管内,保证了冷媒分配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共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16,且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16上开设的通孔160的截面积相同。
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内,沿从上到下的方向,交替设置的相邻两所述第一种隔片15之间的所述扁管10的数量相同,即腔室180~187所对应的扁管10的数量均相同,由于第二种隔片16上通孔160的截面积相同,这样冷媒通过通孔160后的喷射路径的长度相同,可以到达腔室180~187所对应的所有扁管10内,以实现冷媒的均匀分流,且使得平行流换热器1的制作方便,第二种隔片16的通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种隔片16的所述通孔160的截面积也可以逐渐减小,即靠近液体进出口端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的截面积小,靠近气体进出口端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的截面积大,能够很好地适应冷媒在平行流换热器内相变造成的体积变化。此外,冷媒向上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冷媒的流速减小,通孔的截面积逐渐减小,通孔造成的喷射效果增强,提高了冷媒的流速,使得冷媒在整个平行流换热器内流速趋于一致,有利于平行流换热器的上下换热效率一致;冷媒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冷媒的流速会增加,而通孔的截面积增大造成喷射效果减弱,对冷媒流速的提高减小,同样有利于实现平行流换热器内上部和下部的冷媒流速趋于一致,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集流器11与多个所述扁管10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器12与多个所述扁管10的右端相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集流器11的上端和下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集流器11和所述第二集流器12为集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1为冷凝器。当然,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1用作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1,并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平行流换热器1的全部有益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气体进出管14和液体进出管13均固定在第一集流器11上,气体进出管14、液体进出管13与第一集流器11可以焊接固定,或者气体进出管14、液体进出管13与第一集流器11一体成型。气体进出管14连通第一集流器11上部的腔室180,液体进出管13连通第一集流器11下部的腔室187。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1用作冷暖空调器的冷凝器,在空调制冷运行时,气体进出管14可为输入管,液体进出管13可为输出管。在空调制热运行时,气体进出管14可为输出管,液体进出管13可为输入管。
具体地,当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气态冷媒通过气体进出管14进入第一集流器11上部的腔室180内,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一换热部分中冷凝换热,再进入第二集流器12上部的腔室181内,然后通过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进入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2,冷媒继续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二换热部分中冷凝换热,变成干度更小的气液状态进入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3,然后通过第一集流器11里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进入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4,冷媒继续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三换热部分中继续冷凝换热,变成干度更小的气液状态进入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5,然后通过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进入第二集流器12下部的腔室186内,冷媒继续在由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四换热部分中冷凝换热,完全冷却成液态冷媒,并进入第一集流器11下部的腔室187内,最后从液体进出管13进入到空调器的节流部件。冷媒的流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运行时,冷媒流动方向与上述制冷运行时相反。气液两相的冷媒从液体进出管13进入第一集流器11下部的腔室187内,在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四换热部分中蒸发换热后进入第二集流器12下部的腔室186内,然后通过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向上喷射输送冷媒,气液两相的冷媒在通孔160的作用下重新混合加速向上喷射,进入到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5内,然后在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三换热部分中蒸发换热后进入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4内,然后通过第一集流器11里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向上喷射输送冷媒,在通孔160的作用下,气液两相的冷媒重新混合加速向上喷射,进入到第一集流器11的腔室183内,然后在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二换热部分中蒸发换热后进入第二集流器12的腔室182内,然后通过第二集流器12里的第二种隔片16的通孔160向上喷射输送冷媒,在通孔160的作用下,冷媒的作用下重新混合加速向上喷射,进入到第二集流器12上部的腔室181内,然后在扁管10和翅片17组成的第一换热部分中蒸发换热后进入第一集流器11上部的腔室180,最后通过气体进出管14流出平行流换热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通过合理设置平行流换热器上各腔室所对应的扁管数量以及第二种隔片的设置位置和其上通孔的截面积,使得冷媒在每个扁管里能够较为均匀的分配,改善了空调器处于制热或制冷状态时冷媒的气液分离现象,使得冷媒可以较均匀地输送到各扁管内,改善了冷媒由于重力影响无法均匀输送到扁管内的问题,从而改善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水平设置的扁管;
竖向设置的第一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一端相连通;
竖向设置的第二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液体进出管;和
气体进出管;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体内设有第一种隔片,将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内的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所述第一集流器的腔体、多个所述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体连通,构成冷媒通道,所述液体进出管与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相连通,所述气体进出管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的腔体内设有第二种隔片,且一所述第二种隔片与一所述第一种隔片相对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种隔片与所述第二种隔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且所述第二种隔片上开设有可供冷媒流通的至少一个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交替设有第一种隔片,并将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的腔体均分隔成多个腔室,且任意两所述第一种隔片位于不同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或所述第二集流器内,所述第二种隔片和位于其上方、并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种隔片之间的所述扁管的数量不小于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中,一个内设有的所述第一种隔片的数量与另一个内设有的所述第二种隔片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种隔片和所述第二种隔片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共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且从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向所述冷媒通道的下端口,所述第二种隔片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共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且多个所述第二种隔片上开设的通孔的截面积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沿从上到下的方向,所述第一集流器和所述第二集流器内,交替设置的相邻两所述第一种隔片之间的所述扁管的数量逐渐减少或者数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器与多个所述扁管的右端相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集流器的上端和下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行流换热器为冷凝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1420488249.7U 2014-08-27 2014-08-27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Active CN204100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8249.7U CN204100650U (zh) 2014-08-27 2014-08-27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BR202015020171U BR202015020171U2 (pt) 2014-08-27 2015-08-21 trocador de calor de fluxo paralelo e ar condicionado
ARM150102704U AR101677A4 (es) 2014-08-27 2015-08-24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de flujo paralelo y acondicionador de ai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8249.7U CN204100650U (zh) 2014-08-27 2014-08-27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00650U true CN204100650U (zh) 2015-01-14

Family

ID=52269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88249.7U Active CN204100650U (zh) 2014-08-27 2014-08-27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00650U (zh)
AR (1) AR101677A4 (zh)
BR (1) BR202015020171U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421A (zh) * 2016-07-08 2016-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813425A (zh) * 2015-11-30 2017-06-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辐射制冷的组合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14517993A (zh) * 2022-02-09 2022-05-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卧式管壳式换热器及换热机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13425A (zh) * 2015-11-30 2017-06-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辐射制冷的组合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06813425B (zh) * 2015-11-30 2019-10-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辐射制冷的组合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06168421A (zh) * 2016-07-08 2016-11-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168421B (zh) * 2016-07-08 2019-04-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517993A (zh) * 2022-02-09 2022-05-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卧式管壳式换热器及换热机组
CN114517993B (zh) * 2022-02-09 2024-02-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卧式管壳式换热器及换热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R101677A4 (es) 2017-01-04
BR202015020171U2 (pt)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4391505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03323459U (zh) 热交换器
CN103267390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098011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7299621U (zh) 一种布液器及降膜蒸发器
CN104457034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276220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0410065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3807936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01621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09801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6131527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4596154B (zh) 空调器及其平行流换热器
CN210980114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5299966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2777709U (zh) 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
CN212538118U (zh) 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
CN20527953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2538117U (zh) 具有喷淋冷却系统的空调机组
CN104406332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422776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4373273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3501556U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104501470B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