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901B - 场效应晶体管 - Google Patents

场效应晶体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0901B
CN105190901B CN201480014315.XA CN201480014315A CN105190901B CN 105190901 B CN105190901 B CN 105190901B CN 201480014315 A CN201480014315 A CN 201480014315A CN 105190901 B CN105190901 B CN 1051909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ethyl
gate insulating
insulating layer
a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43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0901A (zh
Inventor
村濑清郎
村濑清一郎
山本真衣子
真多淳二
清水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190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0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1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 H01B3/3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 H01B3/46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plastics; resins; waxes silic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5Alcohols; Metal alcoh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56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i.e.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metal-to-carbon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68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gate dielectrics
    • H10K10/471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gate dielectrics the gate dielectric comprising only organ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Abstract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具有栅极绝缘层、栅电极、半导体层、源电极及漏电极,其特征在于,上述栅极绝缘层包含含有硅‑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的金属化合物,在上述栅极绝缘层中,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的含量为10~180重量份。根据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提供迁移率高、阈值电压低且漏电流被抑制的FET。

Description

场效应晶体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场效应晶体管、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可适用于半导体元件、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绝缘层的组合物等。
背景技术
能够以低温并且通过大气压工艺(atmospheric process)形成的场效应晶体管(以下,称作FET)通过使用树脂等挠性衬底而能实现显示器的轻质化和挠性显示器,因此近年来其开发较活跃。特别是期望能够以低成本且简便的印刷工艺来形成FET,对易于油墨化的有机半导体、碳纳米管等原料的研究昌盛。
为了以所述低成本且简便的印刷工艺形成FET,优选不仅半导体材料就连栅极绝缘材料等全部构成要素均能够通过印刷等涂布工艺形成。
作为可溶于有机溶剂的涂布型栅极绝缘材料的例子,可举出聚乙烯基苯酚(polyvinylphenol)(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聚酰亚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等聚合物。但是,将聚合物用于栅极绝缘膜的FET虽然挠性优异,但是迁移率、阈值电压等FET特性不充分。
作为在聚合物中加入有添加成分的绝缘组合物,公开了在聚硅氧烷中添加有金属醇盐化合物、金属螯合物的例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3)。通过加入上述金属化合物,聚硅氧烷的聚合、绝缘膜的固化得以促进。此外,为了通过利用高介电常数的绝缘膜使FET特性提高,已知在聚合物中添加介电常数高的钛化合物、锆化合物、铪化合物、铝化合物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5)。另外,通过在聚合物中添加金属原子和有机分子而具有高介电常数和绝缘性的涂布型栅极绝缘材料已为人们所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9/116373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11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5416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11186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26765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PPLIED PHYSICS LETTERS”,vol.82,p.4175-4177(2003年)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尚未得到能够适用低成本且简便的涂布工艺、并且可发挥充分的FET特性的材料。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迁移率高、阈值电压低且漏电流被抑制的FET及用于制作该FET的材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构成。即,为具有栅极绝缘层、栅电极、半导体层、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栅极绝缘层包含含有硅-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的金属化合物,在上述栅极绝缘层中,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的含量为10~180重量份。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及(c)溶剂,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为5~90重量份。
R1 xM(OR2)y-x (1)
(此处,R1表示一价二齿配位体,存在复数个R1时,各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2时,各个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表示y价的金属原子。y为1~6。x表示1~y的整数。)
进而,本发明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将上述组合物涂布在衬底上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栅极绝缘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适用低成本且简便的涂布工艺、并且迁移率高、阈值电压低且漏电流被抑制的FET。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FET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的FET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场效应晶体管(FET)>
本发明的FET是至少具有栅极绝缘层、栅电极、半导体层、源电极及漏电极的FET。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FET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图1中,在具有栅电极2(其被栅极绝缘层3被覆)的衬底1上形成源电极5及漏电极6,之后,进一步在其上形成半导体层4。图2中,在具有栅电极2(其被栅极绝缘层3被覆)的衬底1上形成半导体层4,然后进一步在其上形成源电极5及漏电极6。
作为衬底1中使用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硅晶片、玻璃、氧化铝烧结体等无机材料,聚酰亚胺、聚酯、聚碳酸酯、聚砜、聚醚砜、聚乙烯、聚苯硫醚、聚对二甲苯等有机材料。
作为栅电极2、源电极5及漏电极6中使用的材料,只要是通常可用作电极的导电材料则可以使用任何材料,例如,可举出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铟锡(ITO)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或铂、金、银、铜、铁、锡、锌、铝、铟、铬、锂、钠、钾、铯、钙、镁、钯、钼、无定形硅、多晶硅(polysilicon)等金属、它们的合金;碘化铜、硫化铜等无机导电性物质;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聚乙烯二氧噻吩与聚苯乙烯磺酸(polystyrenesulfonic acid)的配位化合物等通过碘等的掺杂等提高了电导率的导电性聚合物等;碳材料等,但并不限定于此。所述电极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复数种材料进行层合或混合而使用。
本发明的FET中,栅极绝缘层3包含含有硅-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的金属化合物。作为有机化合物,可举出后述的通式(3)表示的硅烷化合物、后述的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或它们的缩合物或以它们为共聚成分的聚硅氧烷等。所述化合物中较优选聚硅氧烷。另外,金属化合物只要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例示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金属化合物中含有的金属原子只要能够形成金属螯合物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镁、铝、钛、铬、锰、钴、镍、铜、锌、镓、锆、钌、钯、铟、铪、铂等。其中,从容易获得、成本、金属螯合物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铝。
栅极绝缘层3中,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的含量为10~180重量份。通过为该范围,能够同时实现FET的低阈值电压和低漏电流。较优选的范围是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为10~60重量份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地,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为17~30重量份的范围。通过为该范围,漏电流减少效果、阈值电压的减少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栅极绝缘层中上述金属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的重量比可以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进行判定。
栅极绝缘层3的膜厚优选为0.05~5μm,更优选为0.1~1μm。通过为该范围的膜厚,容易形成均匀的薄膜,进而可以抑制利用栅极电压所不能控制的源极·漏极间电流,高开关电流比(on/off ratio)成为可能。膜厚可以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椭圆率测量法等测定。
上述栅极绝缘层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后述的组合物应用后述的方法来制作。例如,可以由下述组合物形成下述栅极绝缘层,所述组合物含有后述的(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及(c)溶剂,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为5~90重量份;所述栅极绝缘层大致包含含有硅-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的金属化合物,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的含量为10~180重量份。优选地,由下述组合物形成下述栅极绝缘层,所述组合物中,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为10~30重量份;所述栅极绝缘层中大致包含含有硅-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的金属化合物,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上述金属原子的含量为17~30重量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组合物与栅极绝缘层中的原子的含有比率的关系为大致的趋势,例如由于金属原子的种类等原因,未必满足上述关系。
半导体层4中使用的材料只要是显示半导体性的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载流子迁移率(carrier mobility)高的材料。此外,优选为可适用低成本且简便的涂布工艺的材料,作为优选例可举出有机半导体、碳材料。作为有机半导体,具体可举出聚-3-己基噻吩、聚苯并噻吩等聚噻吩类、聚(2,5-双(2-噻吩基)-3,6-双十五烷基噻吩并[3,2-b]噻吩)、聚(4,8-二己基-2,6-双(3-己基噻吩-2-基)苯并[1,2-b:4,5-b’]二噻吩)、聚(4-辛基-2-(3-辛基噻吩-2-基)噻唑)、聚(5,5’-双(4-辛基噻唑-2-基)-2,2’-二噻吩)等主链中含有噻吩单元的化合物、聚吡咯类、聚(对苯撑乙炔)(poly-phenylene vinylene)等聚(对苯撑乙炔)类、聚苯胺类、聚乙炔类、聚二乙炔类、聚咔唑类、聚呋喃、聚苯并呋喃等聚呋喃类、吡啶、喹啉、菲绕啉、噁唑、噁二唑等以含氮芳香环为构成单元的聚杂芳基类、蒽、芘、并四苯、并五苯、并六苯、红荧烯等稠合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呋喃、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吡啶、喹啉、菲绕啉、噁唑、噁二唑等杂芳香族化合物、以4,4’-双(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为代表的芳香族胺衍生物、双(N-烯丙基咔唑)或双(N-烷基咔唑)等双咔唑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茋系化合物、腙系化合物、铜酞菁等金属酞菁类、铜卟啉等金属卟啉类、二苯乙烯基苯衍生物、氨基苯乙烯基衍生物、芳香族乙炔衍生物、萘-1,4,5,8-四羧酸二酰亚胺、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等稠合环四羧酸二酰亚胺类、部花青、吩噁嗪、罗丹明等有机色素等。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上述物质。
作为碳材料,可举出碳纳米管(以下,称为CNT)、石墨烯、足球烯等,从对涂布工艺的适合性、高迁移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为CNT。作为CNT,可以使用将1片碳膜(石墨烯·片材)卷成圆筒状而成的单层CNT、将2片石墨烯·片材卷成同心圆形而成的双层CNT、将复数片石墨烯·片材卷成同心圆形而成的多层CNT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使用它们中的2种以上。从显示半导体的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单层CNT,其中更优选单层CNT含有90重量%以上的半导体型单层CNT。进一步优选单层CNT含有95重量%以上的半导体型单层CNT。半导体型单层CNT的含有比率可以通过可见光一近红外吸收光谱的吸收面积比算出。CNT可以通过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激光·烧蚀法等方法得到。此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附着有共轭系聚合物的CNT(以下,称为CNT复合体)在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优异,可获得高迁移率,所以特别优选。
所谓共轭系聚合物附着在CNT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是指CNT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被共轭系聚合物被覆的状态。就共轭系聚合物能够被覆CNT而言,推测是由于来自各共轭结构的π电子云重叠从而产生相互作用。对于CNT是否被共轭系聚合物被覆,可以基于被覆盖后的CNT的反射色是否从未被覆盖的CNT的颜色变得接近共轭系聚合物的颜色这一原则来进行判别。可以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等来定量地鉴定附着物的存在和附着物相对于CNT的重量比。此外,就附着于CNT的共轭系聚合物而言,可以使用任何聚合物而与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结构无关。
使共轭系聚合物附着于CNT的方法可举出(I)在熔融后的共轭系聚合物中添加CNT并进行混合的方法;(II)将共轭系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在其中添加CNT并进行混合的方法;(III)预先用超声波等将CNT预分散在溶剂中,然后添加共轭系聚合物并进行混合的方法;(IV)在溶剂中加入共轭系聚合物和CNT,对该混合体系照射超声波从而进行混合的方法等。本发明中,可以组合复数种方法。
本发明中,CNT的长度优选短于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的距离(沟道长度)。CNT的平均长度虽然取决于沟道长度,但是优选为2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下。通常市售的CNT存在长度分布,有时含有比沟道长度更长的CNT,所以优选增加将CNT制成短于沟道长度的工序。例如,通过利用硝酸、硫酸等进行的酸处理、超声波处理、或冷冻粉碎法等切割成短纤维状的方法是有效的。另外,从提高纯度的观点考虑更优选并用基于过滤器的分离。
此外,CNT的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nm以上10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
本发明中,优选设置将CNT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并利用过滤器对分散液进行过滤的工序。从滤液中得到小于过滤器孔径的CNT,由此可以效率良好地获得比沟道长度短的CNT。在该情况下,作为过滤器优选使用膜滤器。过滤中使用的过滤器的孔径只要小于沟道长度即可,优选为0.5~10μm。
作为上述被覆CNT的共轭系聚合物,可举出聚噻吩系聚合物、聚吡咯系聚合物、聚苯胺系聚合物、聚乙炔系聚合物、聚对亚苯基系聚合物、聚对苯撑乙炔(poly(p-phenylenevinylene))系聚合物、重复单元中具有噻吩单元和杂芳基单元的噻吩-亚杂芳基(heteroarylene)系聚合物等,上述物质可以使用2种以上。上述聚合物可以使用单一的单体单元并列而成的聚合物,不同的单体单元进行嵌段共聚而成的聚合物、进行无规共聚而成的聚合物、以及进行接枝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等。
此外,半导体层4可以混合使用CNT复合体和有机半导体。通过在有机半导体中均匀地分散CNT复合体,能够维持有机半导体本身的特性并且实现高迁移率。
含有CNT复合体和有机半导体的半导体层中的CNT复合体的含量,相对于有机半导体100重量份而言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3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重量份以下。
另外,半导体层4可以进一步含有绝缘性材料。作为此处使用的绝缘性材料,可举出本发明的绝缘材料组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合物材料,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半导体层4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复数层,膜厚优选为1nm以上2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nm以下。通过为该范围的膜厚,变得容易形成均匀的薄膜,进而能够抑制无法由栅极电压控制的源极·漏极间电流,进一步提高FET的开关电流比。膜厚可以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椭圆率测量法等测定。
作为半导体层4的形成方法,虽然也可以采用电阻加热蒸镀、电子射线、溅射、CVD等干式方法,但是从制造成本、适合大面积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涂布法。作为涂布法,可使用与上述组合物的说明同样的方法,可以根据涂膜厚度控制、取向控制等想要得到的涂膜特性来选择涂布方法。此外,对于形成的涂膜,可以在大气下、减压下或非活性气体气氛下(氮、氩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
此外,也可以在栅极绝缘层3和半导体层4之间设置取向性层。取向性层可使用硅烷化合物、钛化合物、有机酸、杂有机酸(heteroorganic acids)等已知的材料,特别优选为有机硅烷化合物。作为上述有机硅烷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举出苯基三氯硅烷、萘基三氯硅烷、蒽基三氯硅烷、芘基三氯硅烷、苝基三氯硅烷、晕苯基三氯硅烷、噻吩基三氯硅烷、吡咯基三氯硅烷、吡啶基三氯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萘基三甲氧基硅烷、萘基三乙氧基硅烷、蒽基三甲氧基硅烷、蒽基三乙氧基硅烷、芘基三甲氧基硅烷、芘基三乙氧基硅烷、噻吩基三甲氧基硅烷、噻吩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甲基三氯硅烷、苯基乙基三氯硅烷、苯基丙基三氯硅烷、苯基丁基三氯硅烷、苯基己基三氯硅烷、苯基辛基三氯硅烷、萘基甲基三氯硅烷、萘基乙基三氯硅烷、蒽基甲基三氯硅烷、蒽基乙基三氯硅烷、芘基甲基三氯硅烷、芘基乙基三氯硅烷、噻吩基甲基三氯硅烷、噻吩基乙基三氯硅烷、氨基苯基三氯硅烷、羟基苯基三氯硅烷、氯苯基三氯硅烷、二氯苯基三氯硅烷、三氯苯基三氯硅烷、溴苯基三氯硅烷、氟苯基三氯硅烷、二氟苯基三氯硅烷、三氟苯基三氯硅烷、四氟苯基三氯硅烷、五氟苯基三氯硅烷、碘苯基三氯硅烷、氰基苯基三氯硅烷等。
取向性层优选由含有有机硅烷化合物的单分子层或分子的集合体形成,但是若考虑到取向性层的电阻,则取向性层的膜厚优选为1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单分子膜。另外,含有硅烷化合物的取向性层还包括硅烷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与栅极绝缘层表面进行化学键合而形成的取向性层。通过上述官能团(例如,三氯甲硅烷基)与栅极绝缘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可以形成致密且牢固的膜。在反应后的牢固的膜上层合有未反应的硅烷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清洗等来除去未反应的硅烷化合物,得到上述官能团与栅极绝缘层表面进行化学键合而形成的单分子膜。
作为取向性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CVD法等气相法、旋涂法、浸渍提拉法等使用了液相的方法。
可以在形成取向性层之前,利用UV臭氧法、氧等离子体法等方法对将成为其基底的栅极绝缘层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上述官能团与栅极绝缘层表面的化学反应。
本发明中,在相对于半导体层4而言与栅极绝缘层3相反的一侧可以具有第2绝缘层。此处,所谓相对于半导体层而言与栅极绝缘层相反的一侧,例如,在半导体层的上侧具有栅极绝缘层的情况下,是指半导体层的下侧。由此,能够减少阈值电压、滞后(hysteresis),可获得高性能的FET。作为第2绝缘层中使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举出氧化硅、氧化铝等无机材料、聚酰亚胺、其衍生物、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偏氟乙烯、聚硅氧烷、其衍生物、聚乙烯基苯酚、其衍生物等聚合物材料、或无机材料粉末与聚合物材料的混合物、有机低分子材料与聚合物材料的混合物。上述物质中,优选使用可以通过喷射等涂布法制作的聚合物材料。特别是若使用聚氟乙烯、聚降冰片烯、聚硅氧烷、聚酰亚胺、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它们的衍生物、聚丙烯酸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衍生物、或含有它们的共聚物,则阈值电压及滞后的减少效果变得更加显著,故优选,特别优选为聚丙烯酸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衍生物、或含有它们的共聚物。
第2绝缘层的膜厚通常为50nm~10μm,优选为100nm~3μm。第2绝缘层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复数层。此外,可以由复数种绝缘性材料形成1个层,也可以将复数种绝缘性材料进行层合而形成。
作为上述第2绝缘层7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电阻加热蒸镀、电子射线、溅射、CVD等干式方法,但是从制造成本、适合大面积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涂布法。作为涂布法,可使用与上述组合物的说明同样的方法。
形成的FET可以通过改变栅极电压来控制在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流过的电流。FET的迁移率可以使用下述(a)式算出。
μ=(δId/δVg)L·D/(W·εr·ε·Vsd) (a)
其中,Id为源极·漏极间的电流,Vsd为源极·漏极间的电压,Vg为栅极电压,D为栅极绝缘层的厚度,L为沟道长度,W为沟道宽度,εr为栅极绝缘层的比介电常数,ε为真空介电常数(8.85×10-12F/m)。
阈值电压可以由Id-Vg图中的线性部分的延长线与Vg轴的交点求出。此外,将Vg=-20V处的栅极电流值作为漏电流。
<组合物>
本发明的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及(c)溶剂,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为5~90重量份。
R1 xM(OR2)y-x (1)
此处,R1表示一价二齿配位体,存在复数个R1时,各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2时,各个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表示y价的金属原子。Y为1~6。X表示1~y的整数。
所谓R1所表示的一价二齿配位体,是指具有一个与金属(其用作配位的对象)共价键合的基团和一个与该金属配位键合的基团的化合物。所谓共价键合的基团,可举出羟基、巯基、羧基等通过脱质子而可以与金属原子共价键合的基团。所谓配位键合的基团,可举出羰基、硫代羰基、腈基、氨基、亚氨基、氧化膦基等。R1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形成膜时的热分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3以上20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12以下。
所谓R2中的烷基,例如,表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环丙基、环己基、降冰片基、金刚烷基等饱和脂肪族烃基,它们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具有取代基的情况下,所追加的取代基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烷氧基、芳基等,所述取代基还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此外,烷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容易获得、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以上20以下,更优选为1以上8以下。
所谓R2中的酰基,表示乙酰基、己酰基、苯甲酰基等羰基键的一方被脂肪族烃基或芳香族基团取代而成的官能团,所述脂肪族烃基或芳香族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酰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40以下的范围。
所谓R2中的芳基,例如,表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菲基、三联苯基、芘基等芳香族烃基、及呋喃基、噻吩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吡啶基、喹啉基等芳香族杂环基,它们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芳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40的范围。
另外,所谓上文中作为取代基列举的烷氧基,例如,表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将醚键的一方用脂肪族烃基取代而成的官能团,该脂肪族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烷氧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以上20以下的范围。
作为y价的金属原子,只要能够形成金属螯合物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镁、铝、钛、铬、锰、钴、镍、铜、锌、镓、锆、钌、钯、铟、铪、铂等。y为1~6,为根据金属原子的种类而确定的值。其中,从容易获得、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从铝、钛、锆及铟中选择。
金属螯合物中,稳定性优异的下述通式(2)表示的铝螯合物是优选的。
R1 3Al (2)
此处,R1与通式(1)中相同,各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于通式(1)和(2)而言,因为能够以低成本获得并可以形成稳定的螯合物,所以其中优选R1为β-二酮衍生物或β-酮酸酯衍生物。
作为β-二酮衍生物,具体而言可举出2,4-戊二酮、2,4-己二酮、2,4-庚二酮、3,5-庚二酮、2,4-辛二酮、3,5-辛二酮、2,4-癸二酮、2,4-十二烷二酮、2,6-二甲基-3,5-庚二酮、2,2,6-三甲基-3,5-庚二酮、2,2,6,6-四甲基-3,5-庚二酮、2,2,6,6-四甲基-3,5-辛二酮、3-甲基-2,4-戊二酮、3-乙基-3,5-庚二酮、苯甲酰丙酮、二苯甲酰甲烷、1-(吡啶-2-基)-1,3-丁二酮、1-(吡啶-2-基)-2,5-戊二酮、1-氨基-2,4-戊二酮等。
作为β-酮酸酯衍生物,具体而言可举出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异丙酯、乙酰乙酸叔丁酯、乙酰乙酸正丁酯、乙酰乙酸苯酯、丙酰基乙酸乙酯、丁酰基乙酸乙酯、戊酰基乙酸乙酯、己酰基乙酸乙酯、辛酰基乙酸乙酯、癸酰基乙酸乙酯、十二酰基乙酸乙酯、2-甲基丙酰基乙酸乙酯、2,2-二甲基丁酰基乙酸乙酯、苯甲酰基乙酸乙酯、对茴香酰基乙酸乙酯、2-吡啶乙酸乙酯(ethyl-2-pyridyloylacetate)、丙烯酰基乙酸乙酯(ethylacrylylacetate)、1-氨基丁酰基乙酸酯、α-乙酰基丙酸乙酯等。
通式(2)表示的铝螯合物中,若考虑到螯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组合物的稳定性,则优选通式(2)中的3个R1中的至少1个与其他2个不同。基于同样的理由,优选R1中的至少一个为β-酮酸酯衍生物。
作为上述列举的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具体而言可举出以下的例子。作为铝螯合物,可举出二乙氧基铝(2,4-戊二酮)(diethoxy aluminum(2,4-pentanedionato))、二异丙氧基铝(2,4-戊二酮)、二乙氧基铝(2,4-己二酮)、二乙氧基铝(3,5-己二酮)、二乙氧基铝(2,4-辛二酮)、二乙氧基铝苯甲酰丙酮、二乙氧基铝(1-(吡啶-2-基)-1,3-丁酮)、二乙氧基铝乙酰乙酸甲酯、二异丙氧基铝乙酰乙酸甲酯、二乙氧基铝乙酰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铝乙酰乙酸异丙酯、二乙氧基铝-乙酰乙酸叔丁酯、二乙氧基铝丁酰基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铝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铝双(2,4-戊二酮)、异丙氧基铝双(2,4-戊二酮)、乙氧基铝双(2,4-己二酮)、乙氧基铝双(3,5-己二酮)、乙氧基铝双(2,4-辛二酮)、乙氧基铝双(苯甲酰丙酮)、乙氧基铝双(1-(吡啶-2-基)-1,3-丁酮)、乙氧基铝双(丙烯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铝双(乙酰乙酸甲酯)、异丙氧基铝双(乙酰乙酸甲酯)、乙氧基铝双(乙酰乙酸乙酯)、乙氧基铝双(乙酰乙酸异丙酯)、乙氧基铝双(乙酰乙酸叔丁酯)、乙氧基铝双(丁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铝双(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铝双(丙烯酰基乙酸乙酯)、三(2,4-戊二酮)铝、三(1,1,3,3-四氟-2,4-戊二酮)铝、三(2,4-己二酮)铝、三(3,5-己二酮)铝、三(2,4-辛二酮)铝、三(苯甲酰丙酮)铝、三(1-(吡啶-2-基)-1,3-丁酮)铝、三(2,6-二甲基-3,5-庚酮)铝、三(2,2,6-三甲基-3,5-庚酮)铝、三(2,2,6,6-四甲基-3,5-辛二酮)铝、三(1-氨基-2,4-戊二酮)铝、三(乙酰乙酸甲酯)铝、三(乙酰乙酸甲酯)铝、三(乙酰乙酸乙酯)铝、三(乙酰乙酸异丙酯)铝、三(乙酰乙酸叔丁酯)铝、三(丁酰基乙酸乙酯)铝、三(戊酰基乙酸乙酯)铝、三(2-甲基丙酰基乙酸乙酯)铝、三(苯甲酰基乙酸乙酯)铝、三(2-吡啶乙酸乙酯)铝、三(1-氨基丁酰基乙酸酯)铝、三(α-乙酰基丙酸乙酯)铝、三(丙烯酰基乙酸乙酯)铝、乙氧基铝单(乙酰乙酸乙酯)单(乙酰乙酸异丙酯)、乙氧基铝单(乙酰乙酸乙酯)单(3,5-己二酮)、双(乙酰乙酸乙酯)单(乙酰乙酸异丙酯)铝、双(乙酰乙酸乙酯)单(3,5-己二酮)铝、三(丙二酸二乙酯)铝、三(丙二酸二辛酯)铝、三(甲基丙二酸二乙酯)铝、三(苯基丙二酸二乙酯)铝、三(乙基硫代乙酰乙酸酯)铝、三(2-乙酰基苯酚盐)铝、三(2-(吡啶-2-基)苯酚盐)铝等。
作为锆螯合物,可举出三乙氧基锆(2,4-戊二酮)、三异丙氧基锆(2,4-戊二酮)、三乙氧基锆(2,4-己二酮)、三乙氧基锆(3,5-己二酮)、三乙氧基锆苯甲酰丙酮、三乙氧基锆乙酰乙酸甲酯、三异丙氧基锆乙酰乙酸甲酯、三乙氧基锆乙酰乙酸乙酯、三乙氧基锆乙酰乙酸异丙酯、三乙氧基锆-乙酰乙酸叔丁酯、三乙氧基锆丁酰基乙酸乙酯、三乙氧基锆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锆双(2,4-戊二酮)、二异丙氧基锆双(2,4-戊二酮)、二乙氧基锆双(2,4-己二酮)、二乙氧基锆双(3,5-己二酮)、二乙氧基锆双(苯甲酰丙酮)、二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甲酯)、二异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甲酯)、二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异丙酯)、二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叔丁酯)、二乙氧基锆双(丁酰基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锆双(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锆三(2,4-戊二酮)、异丙氧基锆三(2,4-戊二酮)、乙氧基锆三(2,4-己二酮)、乙氧基锆三(3,5-己二酮)、乙氧基锆三(苯甲酰丙酮)、乙氧基锆三(乙酰乙酸甲酯)、异丙氧基锆三(乙酰乙酸甲酯)、乙氧基锆三(乙酰乙酸乙酯)、乙氧基锆三(乙酰乙酸异丙酯)、乙氧基锆三(乙酰乙酸叔丁酯)、乙氧基锆三(丁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锆三(苯甲酰基乙酸乙酯)、四(2,4-戊二酮)锆、四(2,4-己二酮)锆、四(3,5-己二酮)锆、四(苯甲酰丙酮)锆、四(2,6-二甲基-3,5-庚酮)锆、四(2,2,6-三甲基-3,5-庚酮)锆、四(乙酰乙酸甲酯)锆、四(乙酰乙酸甲酯)锆、四(乙酰乙酸乙酯)锆、四(乙酰乙酸异丙酯)锆、四(乙酰乙酸叔丁酯)锆、四(丁酰基乙酸乙酯)锆、四(2-甲基丙酰基乙酸乙酯)锆、四(苯甲酰基乙酸乙酯)锆、四(丙二酸二乙酯)锆、四(甲基丙二酸二乙酯)锆、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乙酯)单(乙酰乙酸异丙酯)、乙氧基锆双(乙酰乙酸乙酯)单(3,5-己二酮)、双(乙酰乙酸乙酯)双(乙酰乙酸异丙酯)锆、三(乙酰乙酸乙酯)单(3,5-己二酮)锆等。
作为钛螯合物,可举出三乙氧基钛(2,4-戊二酮)、三异丙氧基钛(2,4-戊二酮)、三乙氧基钛(2,4-己二酮)、三乙氧基钛(3,5-己二酮)、三乙氧基钛苯甲酰丙酮、三乙氧基钛乙酰乙酸甲酯、三异丙氧基钛乙酰乙酸甲酯、三乙氧基钛乙酰乙酸乙酯、三乙氧基钛乙酰乙酸异丙酯、三乙氧基钛乙酰乙酸叔丁酯、三乙氧基钛丁酰基乙酸乙酯、三乙氧基钛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钛双(2,4-戊二酮)、二异丙氧基钛双(2,4-戊二酮)、二乙氧基钛双(2,4-己二酮)、二乙氧基钛双(3,5-己二酮)、二乙氧基钛双(苯甲酰丙酮)、二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甲酯)、二异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甲酯)、二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异丙酯)、二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叔丁酯)、二乙氧基钛双(丁酰基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钛双(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钛三(2,4-戊二酮)、异丙氧基钛三(2,4-戊二酮)、乙氧基钛三(2,4-己二酮)、乙氧基钛三(3,5-己二酮)、乙氧基钛三(苯甲酰丙酮)、乙氧基钛三(乙酰乙酸甲酯)、异丙氧基钛三(乙酰乙酸甲酯)、乙氧基钛三(乙酰乙酸乙酯)、乙氧基钛三(乙酰乙酸异丙酯)、乙氧基钛三(乙酰乙酸叔丁酯)、乙氧基钛三(丁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钛三(苯甲酰基乙酸乙酯)、四(2,4-戊二酮)钛、四(2,4-己二酮)钛、四(3,5-己二酮)钛、四(苯甲酰丙酮)钛、四(2,6-二甲基-3,5-庚酮)钛、四(2,2,6-三甲基-3,5-庚酮)钛、四(乙酰乙酸甲酯)钛、四(乙酰乙酸甲酯)钛、四(乙酰乙酸乙酯)钛、四(乙酰乙酸异丙酯)钛、四(乙酰乙酸叔丁酯)钛、四(丁酰基乙酸乙酯)钛、四(2-甲基丙酰基乙酸乙酯)钛、四(苯甲酰基乙酸乙酯)钛、四(丙二酸二乙酯)钛、四(丙二酸二辛酯)钛、四(甲基丙二酸二乙酯)钛、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乙酯)单(3,5-己二酮)、双(乙酰乙酸乙酯)双(乙酰乙酸异丙酯)钛、三(乙酰乙酸乙酯)单(3,5-己二酮)钛等。
作为铟螯合物,可举出二乙氧基铟(2,4-戊二酮)、二异丙氧基铟(2,4-戊二酮)、二乙氧基铟(2,4-己二酮)、二乙氧基铟(3,5-己二酮)、二乙氧基铟苯甲酰丙酮、二乙氧基铟乙酰乙酸甲酯、二异丙氧基铟乙酰乙酸甲酯、二乙氧基铟乙酰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铟乙酰乙酸异丙酯、二乙氧基铟乙酰乙酸叔丁酯、二乙氧基铟丁酰基乙酸乙酯、二乙氧基铟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铟双(2,4-戊二酮)、异丙氧基铟双(2,4-戊二酮)、乙氧基铟双(2,4-己二酮)、乙氧基铟双(3,5-己二酮)、乙氧基铟双(苯甲酰丙酮)、乙氧基铟双(乙酰乙酸甲酯)、异丙氧基铟双(乙酰乙酸甲酯)、乙氧基铟双(乙酰乙酸乙酯)、乙氧基铟双(乙酰乙酸异丙酯)、乙氧基铟双(乙酰乙酸叔丁酯)、乙氧基铟双(丁酰基乙酸乙酯)、乙氧基铟双(苯甲酰基乙酸乙酯)、三(2,4-戊二酮)铟、三(2,4-己二酮)铟、三(3,5-己二酮)铟、三(苯甲酰丙酮)铟、三(2,6-二甲基-3,5-庚酮)铟、三(2,2,6-三甲基-3,5-庚酮)铟、三(乙酰乙酸甲酯)铟、三(乙酰乙酸甲酯)铟、三(乙酰乙酸乙酯)铟、三(乙酰乙酸异丙酯)铟、三(乙酰乙酸叔丁酯)铟、三(丁酰基乙酸乙酯)铟、三(2-甲基丙酰基乙酸乙酯)铟、三(苯甲酰基乙酸乙酯)铟、三(丙二酸二乙酯)铟、三(丙二酸二辛酯)铟、三(甲基丙二酸二乙酯)铟等。
作为镁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镁、双(乙酰乙酸乙酯)镁等。
作为铬螯合物,可举出三(2,4-戊二酮)铬、三(乙酰乙酸乙酯)铬等。
作为锰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锰(II)、双(乙酰乙酸乙酯)锰(II)、三(2,4-戊二酮)锰(III)、三(乙酰乙酸乙酯)锰(III)等。
作为钴螯合物,可举出三(2,4-戊二酮)钴、三(乙酰乙酸乙酯)钴等。
作为镍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镍、双(乙酰乙酸乙酯)镍等。
作为铜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铜、双(乙酰乙酸乙酯)铜等。
作为锌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锌、双(乙酰乙酸乙酯)锌、三(2,4-戊二酮)锌等。
作为镓螯合物,可举出三(乙酰乙酸乙酯)镓等。
作为钌螯合物,可举出三(2,4-戊二酮)钌、三(乙酰乙酸乙酯)钌等。
作为钯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钯、双(乙酰乙酸乙酯)钯等。
作为铪螯合物,可举出四(2,4-戊二酮)铪、四(乙酰乙酸乙酯)铪等。
作为铂螯合物,可举出双(2,4-戊二酮)铂、双(乙酰乙酸乙酯)铂等。
(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例如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在金属醇盐中滴入规定量的配体后,通过加热回流将来自醇盐(alkoxide)的醇成分馏出,由此可以合成所期望的金属螯合物。此外,通过依次滴入2种以上的配体,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配体的金属螯合物。
本发明的组合物含有(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所述重均分子量(Mw)为通过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换算为聚苯乙烯的值。若Mw小于1000,则对制膜性所起到的效果小,难以形成品质良好的膜。Mw越大膜形成性越好,故优选。但是,若过大,则涂布工艺中的过滤器透过性可能恶化。因此,Mw优选为50万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万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在5~90重量份的范围内。通过为该范围,可以确保良好的膜形成性,可以同时实现将组合物适用于FET的栅极绝缘膜时的低阈值电压和低漏电流。若(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大于90重量份,则无法同时实现将组合物适用于FET的栅极绝缘膜时的低阈值电压和低漏电流,相反,若小于5重量份,则膜形成性降低,难以得到品质良好的绝缘膜。较优选的范围是,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在5~60重量份的范围内。通过使聚合物的含量为60重量份以下,漏电流减少效果变得更加显著。更优选的范围是,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在10~60重量份的范围内。通过使聚合物的含量为10重量份以上,可以在不增加工艺数的情况下确保对于减少漏泄来说所必需的膜厚。更优选的范围是,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在10~30重量份的范围内。通过使聚合物的含量为30重量份以下,阈值电压的减少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作为(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优选在重复单元中具有选自羟基、硅烷醇基、羧基、氨基及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所述官能团在组合物的热固化时与金属螯合物反应,因此可以抑制漏电流,形成耐溶剂性也优异的牢固的膜。作为所述聚合物,具体而言可举出纤维素、聚环氧乙烷、聚硅氧烷、聚酰亚胺、聚乙烯醇、聚乙烯基苯酚、聚苯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氟取代聚乙烯及它们的衍生物、聚丙烯酸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及含有它们的共聚物等。所述物质中,聚硅氧烷的绝缘性高,可以进行低温固化,故较优选。
上述聚硅氧烷中,特别优选至少以通式(3)表示的硅烷化合物及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作为共聚成分的聚硅氧烷。
R3 mSi(OR4)4-m (3)
此处,R3表示氢、烷基、杂环基、芳基或链烯基,存在复数个R3时,各个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4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4时,各个R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表示1~3的整数。
R5 nR6 lSi(OR7)4-n-1 (4)
此处,R5表示在链的一部分上具有1个以上环氧基的烷基,存在复数个R5时,各个R5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6表示氢、烷基、杂环基、芳基或链烯基,存在复数个R6时,各个R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7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7时,各个R7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l表示0~2的整数,n表示1或2。其中,l+n≤3。
R3~R7中的烷基、酰基及芳基的说明与上述R2中的说明相同。
所谓R3及R6中的杂环基,表示例如由吡喃环、哌啶环、酰胺环等在环内具有碳以外的原子的脂肪族环衍生的基团,其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杂环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20以下的范围。
所谓R3及R6中的链烯基,表示例如乙烯基、烯丙基、丁二烯基等含有双键的不饱和脂肪族烃基,其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链烯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以上20以下的范围。
所谓R5中的在链的一部分上具有环氧基的烷基,表示在链的一部分上具有由相邻的2个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键合而形成的3元环醚结构的烷基。其包括下述情况中的任一种:利用烷基中主链(其为碳连接最长的部分)上含有的相邻的2个碳原子的情况,和利用主链以外的部分即所谓的侧链上含有的相邻的2个碳原子的情况。
通过引入通式(3)表示的硅烷化合物作为聚硅氧烷的共聚成分,能够在保持可见光区域中的高透明性的同时提高使用组合物而得到的膜的绝缘性、耐化学药品性,并且能够形成绝缘膜内的阱(其是将组合物适用于FET的栅极绝缘膜时产生滞后的原因)较少的绝缘膜。
此外,若通式(3)中的m个R3中的至少1个为芳基,则绝缘膜的柔软性提高,能够防止裂纹产生,故优选。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通式(3)表示的硅烷化合物,具体可举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甲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苄基三甲氧基硅烷、α-萘基三甲氧基硅烷、β-萘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氯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三甲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异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三异丙氧基硅烷、三氟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三氟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三氟乙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三氟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三氟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三氟丙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对三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等。
上述硅烷化合物中,为了提高交联密度,提高耐化学药品性和绝缘特性,优选使用m=1的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甲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苄基三甲氧基硅烷、α-萘基三甲氧基硅烷、β-萘基三甲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甲氧基硅烷、对三氟苯基三乙氧基硅烷。此外,从量产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R2为甲基的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己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甲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苄基三甲氧基硅烷、α-萘基三甲氧基硅烷、β-萘基三甲氧基硅烷、三氟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甲氧基硅烷。
此外,作为优选例,可举出组合2种以上的通式(3)表示的硅烷化合物。其中,通过组合具有烷基的硅烷化合物和具有芳基的硅烷化合物,可以同时实现高绝缘性和用于防止裂纹的柔软性,故特别优选。
通过引入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作为聚硅氧烷的共聚成分,可以使向绝缘膜上涂布抗蚀剂、半导体涂液的涂布性良好。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具体可举出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甲基二异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乙基二异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
上述物质中,为了提高交联密度、提高耐化学药品性和绝缘特性,优选使用n=1、l=0的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此外,从量产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R7为甲基的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基环己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
上述聚硅氧烷除了通式(3)及(4)表示的硅烷化合物以外还可以含有其他硅烷化合物作为共聚成分。作为其他硅烷化合物,可举出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二乙氧基二苯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等。
此外,聚硅氧烷中,来自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的构成单元的含量优选相对于作为聚硅氧烷的共聚成分的硅烷化合物的全部构成单元为0.1摩尔%~40摩尔%。若为0.1摩尔%以上,则能够得到抑制了有机半导体涂液的凹陷的良好的涂布性,更优选为1摩尔%以上。
上述聚硅氧烷可以通过例如以下方法得到。将包括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在内的全部硅烷化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向其中经1~180分钟添加酸催化剂及水后,于室温~80℃进行水解反应1~180分钟。水解反应时的温度更优选为室温~55℃。将该反应液于50℃以上、溶剂的沸点以下的温度下加热1~100小时,进行缩合反应,由此可以得到含有环氧基的聚硅氧烷。在该情况下,为了在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的环氧基上加成水而形成二醇,除了必须加入与全部硅烷化合物中的烷氧基等量的水以外,还必须添加与环氧基等量以上的水。
对于组合物含有(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和(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可以通过单独进行下述分析手段或组合复数种下述分析手段来判定: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等各种有机·无机分析手段。
作为(c)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具体可举出乙二醇单甲基醚、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甲基醚、丙二醇单乙基醚、丙二醇单正丁基醚、丙二醇单叔丁基醚、乙二醇二甲基醚、乙二醇二乙基醚、乙二醇二丁基醚、二乙二醇乙基甲基醚等醚类,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3-甲氧基丁酯、乙酸3-甲基-3-甲氧基丁酯、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乳酸丁酯等乙酸酯类,乙酰丙酮、甲基丙基酮、甲基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2-庚酮等酮类,丁醇、异丁醇、戊醇、4-甲基-2-戊醇、3-甲基-2-丁醇、3-甲基-3-甲氧基丁醇、二丙酮醇等醇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所述溶剂单独使用或使用2种以上均可。
本发明的组合物优选进一步含有(d)4官能硅烷、或使4官能硅烷进行水解、缩合而得到的4官能硅烷低聚物(以下,称作“4官能硅烷或4官能硅烷低聚物”)。通过含有4官能硅烷或4官能硅烷低聚物,可以于更低的温度形成高密度的膜。作为4官能硅烷,具体而言可举出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异丙氧基硅烷、四叔丁氧基硅烷等。作为4官能硅烷低聚物,具体而言可举出Methyl Silicate51、Methyl Silicate 53A、Ethyl Silicate 40、Ethyl Silicate 48、EMS485(以上为商品名,COLCOAT CO.,LTD.制)、M Silicate 51(商品名,多摩化学工业(株)制)等。
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以进一步含有(e)粒子。从绝缘膜的平坦性的观点考虑,(e)粒子的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nm以下。所谓粒径,是指以数平均计的平均粒径,将粒子干燥后进行烧结,测定得到的粒子的比表面积,之后将粒子假设为球,由比表面积求出平均粒径。所使用的设备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ASAP2020(Micromeritics公司制)等。此外,从与聚硅氧烷的相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溶胶状态。作为(e)粒子的具体例,可举出二氧化硅粒子、二氧化钛粒子、钛酸钡粒子、氧化锆粒子、硫酸钡粒子等。
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以进一步含有(f)利用光产生酸的化合物(以下,称为“光酸产生剂”)。作为(f)光酸产生剂,可举出鎓盐化合物、含有卤素的化合物、重氮酮化合物、重氮甲烷化合物、砜化合物、磺酸酯化合物、磺酰亚胺化合物等为例。
作为鎓盐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重氮鎓盐、铵盐、碘鎓盐、锍盐、鏻盐、氧鎓盐等。作为优选的鎓盐,可举出二苯基碘鎓三氟甲磺酸盐(diphenyliodonium triflate)、二苯基碘鎓芘磺酸盐、二苯基碘鎓十二烷基苯磺酸盐、三苯基锍三氟甲磺酸盐(商品名“TPS-105”,Midori Kagaku Co.,Ltd.制)、4-叔丁基苯基二苯基锍三氟甲磺酸盐(商品名“WPAG-339”,和光纯药工业(株)制)、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锍三氟甲磺酸盐(商品名“WPAG-370”,和光纯药工业(株)制)、全氟丁基磺酸三苯基锍盐(triphenylsulfonium nonaflate)(商品名“TPS-109”,Midori Kagaku Co.,Ltd.制)、三苯基锍六氟锑酸盐、三苯基锍萘磺酸盐、(羟基苯基)苄基甲基锍甲苯磺酸盐等。
作为含有卤素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含有卤代烷基的烃化合物、含有卤代烷基的杂环状化合物等。作为优选的含有卤素的化合物,可举出1,1-双(4-氯苯基)-2,2,2-三氯乙烷、2-苯基-4,6-双(三氯甲基)-s-三嗪、2-萘基-4,6-双(三氯甲基)-s-三嗪等。
作为重氮酮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1,3-二酮-2-重氮化合物、重氮苯醌化合物、重氮萘醌化合物等。优选的重氮酮化合物可举出1,2-萘醌二叠氮基-4-磺酸与2,2,3,4,4’-五羟基二苯甲酮形成的酯、1,2-萘醌二叠氮基-4-磺酸与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形成的酯等。
作为重氮甲烷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苯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对甲苯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2,4-二甲苯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对氯苯基磺酰基)重氮甲烷、甲基磺酰基-对甲苯磺酰基重氮甲烷、环己基磺酰基(1,1-二甲基乙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1,1-二甲基乙基磺酰基)重氮甲烷、苯基磺酰基(苯甲酰基)重氮甲烷等。
作为砜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β-酮砜化合物、β-磺酰基砜化合物等。作为优选的化合物,可举出4-三苯甲酰甲基砜、2,4,6-三甲基苯基苯甲酰甲基砜(mesityl phenacylsulfone)、双(苯基磺酰基)甲烷等。
作为磺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烷基磺酸酯、卤代烷基磺酸酯、芳基磺酸酯、亚氨基磺酸酯等。作为具体例,可举出苯偶姻甲苯磺酸酯(benzoin tosylate)、焦棓酚甲磺酸酯(pyrogallol trimesylate)、9,10-二乙氧基蒽-2-磺酸硝基苄基酯等。
作为磺酰亚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丁二酰亚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二苯基马来酰亚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7-氧杂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酰亚胺、N-(三氟甲基磺酰氧基)萘基二甲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丁二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二苯基马来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7-氧杂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双环[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酰亚胺、N-(樟脑磺酰氧基)萘基二甲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丁二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二苯基马来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7-氧杂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酰亚胺、N-(4-甲基苯基磺酰氧基)萘基二甲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丁二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二苯基马来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7-氧杂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酰亚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酰氧基)萘基二甲酰亚胺、N-(4-氟苯基磺酰氧基)丁二酰亚胺、N-(2-氟苯基磺酰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4-氟苯基磺酰氧基)二苯基马来酰亚胺、N-(4-氟苯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4-氟苯基磺酰氧基)-7-氧杂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N-(4-氟苯基磺酰氧基)双环[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酰亚胺、N-(4-氟苯基磺酰氧基)萘基二甲酰亚胺等。
除上述化合物以外,作为(f)光酸产生剂,可举出5-降冰片烯-2,3-二羧酰亚胺基三氟甲磺酸酯(商品名“NDI-105”,Midori Kagaku Co.,Ltd.制)、5-降冰片烯-2,3-二羧酰亚胺基甲苯磺酸酯(商品名“NDI-101”,Midori Kagaku Co.,Ltd.制)、4-甲基苯基磺酰基氧基亚氨基-α-(4-甲氧基苯基)乙腈(商品名“PAI-101”,Midori Kagaku Co.,Ltd.制)、三氟甲基磺酰基氧基亚氨基-α-(4-甲氧基苯基)乙腈(商品名“PAI-105”,Midori Kagaku Co.,Ltd.制)、9-樟脑磺酰基氧基亚氨基-α-4-甲氧基苯基乙腈(商品名“PAI-106”,MidoriKagaku Co.,Ltd.制)、1,8-萘二甲酰亚胺基丁烷磺酸酯(商品名“NAI-1004”,MidoriKagaku Co.,Ltd.制)、1,8-萘二甲酰亚胺基甲苯磺酸酯(商品名“NAI-101”,Midori KagakuCo.,Ltd.制)、1,8-萘二甲酰亚胺基三氟甲磺酸酯(商品名“NAI-105”,Midori Kagaku Co.,Ltd.制)、1,8-萘二甲酰亚胺基九氟丁烷磺酸酯(商品名“NAI-109”,Midori Kagaku Co.,Ltd.制)等。上述物质中,特别优选TPS-105、WPAG-339、WPAG-370、TPS-109、二苯基碘鎓芘磺酸盐、NDI-105、PAI-101、NAI-105。
进而优选将(f)光酸产生剂与(g)敏化剂组合使用。因为光退色反应的原因,(g)敏化剂不产生着色,所以即使残留在栅极绝缘膜中也能够维持高透明性,并且能够实现高灵敏度化。作为敏化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已知的材料,特别优选为9,10-二取代蒽系化合物。
作为9,10-二取代蒽系化合物,可举出9,10-二苯基蒽、9,10-双(4-甲氧基苯基)蒽、9,10-双(三苯基甲硅烷基)蒽、9,10-二甲氧基蒽、9,10-二乙氧基蒽、9,10-二丙氧基蒽、9,10-二丁氧基蒽、9,10-二戊氧基蒽、2-叔丁基-9,10-二丁氧基蒽、9,10-双(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基)蒽等。上述物质中,特别优选的化合物为9,10-二甲氧基蒽、9,10-二乙氧基蒽、9,10-二丙氧基蒽、9,10-二丁氧基蒽。
本发明的组合物根据需要可以含有粘度调整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
作为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举出氟系表面活性剂、有机硅系表面活性剂、聚环氧烷系表面活性剂、丙烯酸系表面活性剂等。
作为氟系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可举出1,1,2,2-四氟辛基(1,1,2,2-四氟丙基)醚、1,1,2,2-四氟辛基己基醚、八乙二醇二(1,1,2,2-四氟丁基)醚、六乙二醇(1,1,2,2,3,3-六氟戊基)醚、八丙二醇二(1,1,2,2-四氟丁基)醚、六丙二醇二(1,1,2,2,3,3-六氟戊基)醚、全氟十二烷基磺酸钠、1,1,2,2,8,8,9,9,10,10-十氟十二烷、1,1,2,2,3,3-六氟癸烷、N-[3-(全氟辛烷磺酰胺)丙基]-N,N’-二甲基-N-羧基亚甲基铵甜菜碱、全氟烷基磺酰胺丙基三甲基铵盐、全氟烷基-N-乙基磺酰基甘氨酸盐、磷酸双(N-全氟辛基磺酰基-N-乙基氨基乙基)酯、单全氟烷基乙基磷酸酯等。此外,作为市售品,可举出Megafac F142D、同F172、同F173、同F183(以上,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制)、Eftop EF301、同303、同352(新秋田化成(株)制)、Fluorad FC-430、同FC-431(住友3M(株)制))、Asahi Guard AG710、Surflon S-382、同SC-101、同SC-102、同SC-103、同SC-104、同SC-105、同SC-106(旭硝子(株)制)、BM-1000、BM-1100(裕商(株)制)、NBX-15、FTX-218((株)Neos制)等。
作为有机硅系表面活性剂,可举出SH28PA、SH7PA、SH21PA、SH30PA、ST94PA(均为东丽·道康宁·有机硅(株)制)、BYK-333(BYK-Chemie Japan(株)制)等。作为其他表面活性剂的例子,可举出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聚氧乙烯十八烷基醚、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聚氧乙烯二硬脂酸酯等。
就本发明的组合物而言,从使用其而得到的膜的绝缘性、膜形成性、耐化学药品性高的观点考虑,也可以广泛用作绝缘膜形成用材料。其中,若用作FET中的栅极绝缘膜用材料,则能够减少FET的阈值电压、漏电流,可以发挥理想的FET特性。本发明中所谓的绝缘膜,是指体积电阻率(其为电流过困难程度的指标)为108Ω·cm以上的膜。
<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给出图1所示的FET的制造方法。该FET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组合物涂布在衬底上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栅极绝缘层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制造方法不限于下述方法。
首先,在衬底1上形成栅电极2。形成方法可举出例如金属蒸镀、旋涂法、刮刀涂布法、缝模涂布法法、网板印刷法、棒涂法、铸型法、印刷转印法、浸渍提拉法、喷射法等已知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掩模等直接形成图案,也可以在形成的栅电极上涂布抗蚀剂,将抗蚀剂膜进行曝光·显影为所期望的图案后进行蚀刻,由此将栅电极图案化。
接着,在上述衬底上形成栅极绝缘层3。将组合物涂布在玻璃衬底、塑料衬底上进行干燥,根据需要对得到的涂布膜进行热处理,由此可以形成绝缘膜。作为栅极绝缘层3的形成方法,可举出旋涂法、刮刀涂布法、缝模涂布法法、网板印刷法、棒涂法、铸型法、印刷转印法、浸渍提拉法、喷射法等已知涂布方法。作为涂布膜的热处理温度,优选在100~300℃的范围内。从在塑料衬底上形成绝缘膜的观点考虑,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下。此外,为含有(f)光酸产生剂的组合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涂布膜曝光、显影后进行热处理而形成绝缘膜。干燥温度优选为50~150℃。
栅极绝缘层3由单层构成或者由复数层构成。对复数层的情况来说,可以将本发明的绝缘膜层合为复数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绝缘膜与已知的绝缘膜层合。作为已知的绝缘膜,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氧化硅、氧化铝等无机材料、聚酰亚胺、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偏氟乙烯、聚硅氧烷、聚乙烯基苯酚(PVP)等聚合物材料、或无机材料粉末与聚合物材料的混合物。
可以在如上所述得到栅极绝缘层的过程中对涂布膜或绝缘膜实施图案化。作为一例,对使用含有(f)光酸产生剂的组合物而得的涂布膜的图案形成进行说明。通过具有所期望的图案的掩模,从涂布膜的上方照射(曝光)化学射线。作为曝光中使用的化学射线,有紫外线、可见光线、电子射线、X射线等,本发明中优选利用汞灯的i线(365nm)、h线(405nm)、g线(436nm)。接着,对曝光后的涂布膜进行显影。作为显影液,优选为四甲基氢氧化铵、二乙醇胺、二乙基氨基乙醇、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三乙胺、二乙胺、甲胺、二甲胺、乙酸二甲基氨基乙基酯、二甲基氨基乙醇、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环己基胺、乙烯二胺、六亚甲基二胺等显示碱性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此外,也可以在所述碱水溶液中混合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γ-丁内酯、二甲基丙烯酰胺等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等醇类、乳酸乙基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等酯类、环戊酮、环己酮、异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等进行使用。显影后通常利用水进行冲洗处理,但也可以将乙醇、异丙醇等醇类、乳酸乙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等酯类等加入到水中进行冲洗处理。
另外,也可以在绝缘膜上涂布抗蚀剂,将抗蚀剂膜曝光·显影为所期望的图案后,利用氢氟酸等蚀刻液进行处理,由此将绝缘膜图案化。若为该方法,则即使为不含(f)光酸产生剂的组合物也能进行图案化。
接着,形成源电极及漏电极。作为源电极5及漏电极6的形成方法,与上述栅电极2同样地,可举出例如金属蒸镀、旋涂法、刮刀涂布法、缝模涂布法法、网板印刷法、棒涂法、铸型法、印刷转印法、浸渍提拉法、喷射法等已知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掩模等直接形成图案,也可以在形成的电极上涂布抗蚀剂,将抗蚀剂膜曝光·显影为所期望的图案后进行蚀刻,由此将源电极及漏电极图案化。
接着,利用上述形成方法形成半导体层4,制造FET。进而,也可以追加下述工序:利用上述形成方法形成栅极绝缘层3与半导体层4之间的取向性层、在相对于半导体层4而言与栅极绝缘层3相反的一侧形成第2绝缘层。
本发明的组合物及绝缘膜可以有利地用于薄膜的场效应晶体管、光电元件、开关元件等各种器件的制造。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以下的(1)~(3)来说明实施例中的各评价法。
(1)固态成分浓度测定
称取1g想要测定的溶液至铝杯(aluminum cup)中,使用加热板于250℃加热30分钟使液态组分蒸发。对加热后的残留在铝杯中的固态成分进行称量,求出溶液的固态成分浓度。
(2)重均分子量测定
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如下求出:利用孔径为0.45μm膜滤器对样品进行过滤后,使用GPC(TOSOH(株)制HLC-8220GPC)(展开剂:四氢呋喃,展开速度:0.4ml/分钟)通过换算为聚苯乙烯而求出。
(3)元素分析
在超高真空中对想要测定的膜照射软X射线,通过检测从表面释放的光电子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PHI公司制Quantera SXM)对膜中的元素信息、元素量进行分析。
实施例1
(1)半导体溶液的制作
将0.10g聚3-己基噻吩(Aldrich Chemical Co.,Inc.制,Regioregular,数均分子量(Mn):13000,以下称为P3HT)加入到已加有5ml氯仿的烧瓶中,在超声波清洗机(井内盛荣堂(株)制US-2,输出功率120W)中通过超声波搅拌得到P3HT的氯仿溶液。接着,将用滴液吸管(spuit)吸取该溶液并以每次0.5ml的方式滴入到甲醇20ml和0.1N盐酸10ml的混合溶液中,进行再沉淀。利用孔径为0.1μm的膜滤器(PTFE公司制:四氟乙烯)将成为固体的P3HT滤出并捕集,用甲醇充分涮洗后,通过真空干燥除去溶剂。进而再次进行溶解和再沉淀,得到90mg的再沉淀P3HT。
接下来,将1.5mg CNT(CNI公司制,单层CNT,纯度95%)和1.5mg上述P3HT加入到15ml的氯仿中,一边进行冰冷一边利用超声波均化器(东京理化器械(株)制VCX-500)以输出功率250W进行超声波搅拌30分钟。在进行了30分钟超声波照射的时刻暂时停止照射,补加1.5mg P3HT,进而超声波照射1分钟,由此得到CNT分散液A(CNT复合体相对于溶剂的浓度为0.1g/1)。
接下来,制作用于形成半导体层4的半导体溶液。使用膜滤器(孔径为10μm,直径为25mm,Millipore Corp.制Omnipore membrane filter)对上述CNT分散液A进行过滤,除去长度为10μm以上的CNT复合体。在5ml得到的滤液中加入45ml二氯苯,制成半导体溶液A(CNT复合体相对于溶剂的浓度为0.01g/1)。
(2)组合物(绝缘材料溶液)的制作
将甲基三甲氧基硅烷61.29g(0.45摩尔)、2-(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12.31g(0.05摩尔)、及苯基三甲氧基硅烷99.15g(0.5摩尔)溶解在203.36g丙二醇单丁基醚(沸点170℃)中,一边搅拌一边向其中加入54.90g水、0.864g磷酸。将得到的溶液于浴温105℃加热2小时,将内温升至90℃,使主要含有副产物甲醇的成分馏出。接着,于浴温130℃加热2.0小时,将内温升至118℃,使主要含有水和丙二醇单丁基醚的成分馏出,然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固态成分浓度为26.0重量%的聚硅氧烷溶液A。得到的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为6000。
量取10g得到的聚硅氧烷溶液A,与13g双(乙酰基乙酸乙酯)单(2,4-戊二酮)铝(商品名“Alumichelate D”、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制,以下称为AlumichelateD)和42g丙二醇单乙基醚乙酸酯(以下,称为PGMEA)混合,于室温搅拌2小时,得到绝缘材料溶液A(固态成分浓度为24重量%)。本溶液中的上述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D 100重量份而言为20重量份。将上述绝缘材料溶液A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
(3)FET的制作
制作图1所示的FET。通过电阻加热法利用掩模在玻璃制的衬底1(膜厚0.7mm)上真空蒸镀5nm的铬及50nm的金,形成栅电极2。接着,将按照上述(2)中记载的方法制作的绝缘材料溶液A采用旋涂法涂布(800rpm×20秒)在上述形成有栅电极的玻璃衬底上,于120℃热处理5分钟后,再次采用旋涂法涂布(800rpm×20秒)绝缘材料溶液A,在氮气流下于200℃热处理30分钟,由此形成膜厚为400nm的栅极绝缘层3。接着,通过电阻加热法,真空蒸镀金以使得膜厚成为50nm,在其上采用旋涂法涂布(1000rpm×20秒)光致抗蚀剂(商品名“LC100-10cP”,Rohm and Haas Company制),于100℃加热干燥10分钟。使用平行光光刻机(佳能(株)制PLA-501F)将制作的光致抗蚀剂膜经由掩模进行图案曝光后,使用自动显影装置(泷泽产业(株)制AD-2000)利用作为2.38重量%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的ELM-D(商品名,三菱气体化学(株)制)进行70秒钟喷淋显影,接着,用水清洗30秒钟。然后,利用AURUM-302(商品名,关东化学(株)制)进行蚀刻处理5分钟,然后用水清洗30秒钟。在AZ Remover 100(商品名,AZ Electronic Materials Corp.制)中浸渍5分钟将抗蚀剂剥离,用水清洗30秒钟后,于120℃加热干燥20分钟,由此形成源电极5及漏电极6。
使上述两电极的宽度(沟道宽度)为100μm、两电极的间隔(沟道长度)为10μm。使用喷射装置(Cluster Technology Co.,Ltd.制)在形成有电极的衬底上滴入400pl的采用上述(1)中记载的方法制作的半导体溶液A,在加热板上在氮气流下于150℃进行30分钟热处理,形成半导体层4。得到FET。
接下来,测定改变上述FET的栅极电压(Vg)时的源极·漏极间电流(Id)-源极·漏极间电压(Vsd)特性。就测定而言,使用半导体特性评价系统4200-SCS型(KeithleyInstruments Inc.制)在空气(气温20℃、湿度35%)中进行测定。由在Vg=+20~-20V变化时的Vsd=-5V处的Id的值的变化求出线性区域的迁移率,结果为0.42cm2/V·sec。此外,由Id-Vg图中的线性部分的延长线与Vg轴的交点求出阈值电压,结果为0.5V,Vg=-20V处的漏电流值为6.9pA。进而,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此时的栅极绝缘层,结果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铝原子为21.0重量份。
比较例1
使Alumichelate D为2.6g、PGMEA为52.4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B。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100重量份。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B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特性。将上述绝缘材料溶液B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由在Vg=+20~-20V变化时的Vsd=-5V处的Id的值的变化求出线性区域的迁移率,结果为0.38cm2/V·sec。此外,由Id-Vg图中的线性部分的延长线与Vg轴的交点求出阈值电压,结果为0.5V,但Vg=-20V处的漏电流值为56.5pA,是较大的值。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此时的栅极绝缘层,结果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铝原子为9.5重量份,是较小的值。
比较例2
使Alumichelate D为1.3g、PGMEA为53.7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C。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200重量份。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C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特性。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C,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由在Vg=+20~-20V变化时的Vsd=-5V处的Id的值的变化求出线性区域的迁移率,结果为0.39cm2/V·sec。此外,由Id-Vg图中的线性部分的延长线与Vg轴的交点求出阈值电压,结果为1.2V,但Vg=-20V处的漏电流值为43.1pA,为较大的值。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此时的栅极绝缘层,结果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铝原子为7.5重量份,是较小的值。
比较例3
使Alumichelate D为0.13g、PGMEA为54.4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D。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2000重量份。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D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特性。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D,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由在Vg=+20~-20V变化时的Vsd=-5V处的Id的值的变化求出线性区域的迁移率,结果为0.27cm2/V·sec。此外,由Id-Vg图中的线性部分的延长线与Vg轴的交点求出阈值电压,结果为10.5V,是较大的值。Vg=-20V处的漏电流值为9.1pA。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此时的栅极绝缘层,结果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铝原子为2.5重量份,是较小的值。
比较例4
不使用聚硅氧烷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E。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E形成栅极绝缘层,但是无法得到均匀的膜,制作的FET短路。
比较例5
使用Ethyl Silicate 40(商品名,COLCOAT CO.,LTD.制,重均分子量为800)来代替聚硅氧烷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F。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F形成栅极绝缘层,但是无法得到均匀的膜,制作的FET短路。
实施例2
使聚硅氧烷溶液A为5g、Alumichelate D为13g、PGMEA为47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G。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D 100重量份而言为10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G,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G,采用旋涂法涂布3次从而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3
使Alumichelate D为8.7g、PGMEA为46.3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H。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30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H,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H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4
使Alumichelate D为5.2g、PGMEA为49.8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I。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50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I,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I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5
使聚硅氧烷溶液A为2.5g、Alumichelate D为13g、PGMEA为49.5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J。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5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J,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J采用旋涂法涂布4次从而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6
使用三(乙酰乙酸乙酯)铝(商品名“ALCH-TR”,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制)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K。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K,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K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7
使用三(2,4-戊二酮)铝(商品名“Alumichelate A(W)”,Kawaken Fine ChemicalsCo.,Ltd.制)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L。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L,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L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8
使用四(2,4-戊二酮)钛(商品名“Orgatics TC-401”,Matsumoto Fine ChemicalCo.,Ltd.制)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M,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M,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M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钛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9
使用四(2,4-戊二酮)锆(商品名“Orgatics ZC-150”,Matsumoto Fine ChemicalCo.,Ltd.制)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N。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N,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N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锆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10
使用三(2,4-戊二酮)铟(和光纯药工业(株)制)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O。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O,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O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铟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11
作为聚合物,将下述SPCR-69X(商品名,昭和电工(株)制,重均分子量为15000)2.6g、Alumichelate D 13g、PGMEA 49.4g混合,于室温搅拌2小时,得到绝缘材料溶液P(固态成分浓度为24重量%)。本溶液中的SPCR-69X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20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P,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P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化学式1]
实施例12
使用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代替2-(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2)同样地操作来合成聚硅氧烷溶液B。得到的聚硅氧烷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量取10g得到的聚硅氧烷溶液B,与Alumichelate D 13g和PGMEA 42g混合,于室温搅拌2小时,得到绝缘材料溶液Q(固态成分浓度为24重量%)。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20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Q,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由于上述绝缘材料溶液Q中使用了不具有环氧基的硅氧烷,所以在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Q形成的绝缘膜上涂布了抗蚀剂,结果在抗蚀剂显影时一部分抗蚀剂发生剥离。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Q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13
将聚硅氧烷溶液A 4g、Alumichelate D 13g、PGMEA 47g、作为(d)成分的MSilicate 51(商品名,多摩化学工业(株)制)1g混合,于室温搅拌2小时,得到绝缘材料溶液R(固态成分浓度为24重量%)。本溶液中的聚硅氧烷的含量相对于Alumichelate D 100重量份而言为20重量份。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R,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R,在氮气流下于150℃进行加热处理30分钟,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14
使用ALCH-TR来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S。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S,结果即使经过1个月也未观察到析出物,是稳定的。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S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15
使用Alumichelate A(W)来代替Alumichelate 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操作来制作绝缘材料溶液T。在空气中于室温保存上述绝缘材料溶液T,结果1周后固化为凝胶状。接着,使用上述绝缘材料溶液T形成栅极绝缘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化学式2]
实施例16
使用CNT(KH Chemicals公司制,单层CNT,纯度90%)的半导体型纯度为95%的物质,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操作制作半导体溶液C。接着,使用半导体溶液C形成半导体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来制作FET,测定栅极绝缘层中的铝原子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的含量和FET特性。
实施例1~16及比较例1~3的FET评价结果示于表1。实施例1~16及比较例1~5的绝缘材料溶液组成示于表2。
[表1]
附图标记说明
1 衬底
2 栅电极
3 栅极绝缘层
4 半导体层
5 源电极
6 漏电极

Claims (11)

1.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具有栅极绝缘层、栅电极、半导体层、源电极及漏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绝缘层包含含有硅-碳键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有金属原子-氧原子键的金属化合物,在所述栅极绝缘层中,相对于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总量100重量份而言,所述金属原子的含量为21.0~30重量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金属原子为铝。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栅极绝缘层的膜厚为0.05μm~5μ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半导体层含有单层碳纳米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单层碳纳米管含有90重量%以上的半导体型单层碳纳米管。
6.一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及(c)溶剂,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为5~60重量份,
R1 xM(OR2)y-x (1)
此处,R1表示1价的二齿配位体,存在复数个R1时,各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2时,各个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表示y价的金属原子;y为1~6;x表示1~y的整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物,其中,相对于(a)通式(1)表示的金属螯合物100重量份而言,(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的含量为10~30重量份。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组合物,其中,(b)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合物为聚硅氧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硅氧烷至少将通式(3)表示的硅烷化合物及通式(4)表示的含有环氧基的硅烷化合物作为共聚成分,
R3 mSi(OR4)4-m (3)
此处,R3表示氢、烷基、杂环基、芳基或链烯基,存在复数个R3时,各个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4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4时,各个R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m表示1~3的整数;
R5 nR6 lSi(OR7)4-n-l (4)
此处,R5表示在链的一部分上具有1个以上环氧基的烷基,存在复数个R5时,各个R5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6表示氢、烷基、杂环基、芳基或链烯基,存在复数个R6时,各个R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7表示氢、烷基、酰基或芳基,存在复数个R7时,各个R7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l表示0~2的整数,n表示1或2;其中,l+n≤3。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螯合物为下述通式(2)表示的铝螯合物,
R1 3Al (2)
此处,R1与通式(1)中的R1相同,各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1.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是具有栅极绝缘层、栅电极、半导体层、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将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涂布在衬底上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所述栅极绝缘层。
CN201480014315.XA 2013-03-14 2014-03-11 场效应晶体管 Active CN105190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1218 2013-03-14
JP2013-051218 2013-03-14
PCT/JP2014/056280 WO2014142105A1 (ja) 2013-03-14 2014-03-11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0901A CN105190901A (zh) 2015-12-23
CN105190901B true CN105190901B (zh) 2018-12-04

Family

ID=51536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4315.XA Active CN105190901B (zh) 2013-03-14 2014-03-11 场效应晶体管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35457A1 (zh)
EP (1) EP2975649A4 (zh)
JP (1) JP5874819B2 (zh)
KR (1) KR102067205B1 (zh)
CN (1) CN105190901B (zh)
TW (1) TWI604016B (zh)
WO (1) WO20141421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22771B2 (en) 2014-12-01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osi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JP6809223B2 (ja) * 2015-04-01 2021-01-06 東レ株式会社 整流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08140484A (zh) * 2015-10-21 2018-06-08 东丽株式会社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无线通讯装置
EP3410468B1 (en) * 2016-01-25 2024-07-10 Toray Industries, Inc. N-type semiconductor element, complementary typ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which the same is used
US10177326B2 (en) 2016-05-12 2019-0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lymeric dielectrics,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s including the same
EP3514822B1 (en) * 2016-09-16 2023-04-26 Toray Industries,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332573B1 (ja) * 2016-11-22 2018-05-30 東レ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商品タグ
JP6485593B2 (ja) * 2017-03-27 2019-03-20 東レ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相補型半導体装置、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商品タグ
KR102136449B1 (ko) * 2017-09-21 2020-07-21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양친성 고분자 사슬을 가지는 다리걸친 유기실리카 전구체를 이용한 게이트 유전체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성능 유기 박막 트랜지스터
EP3690956A4 (en) * 2017-09-29 2021-06-30 Toray Industries, In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FORE AND ITEM LABEL
JP6954310B2 (ja) * 2017-11-20 2021-10-27 東レ株式会社 n型半導体素子、n型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商品タグ
KR102026811B1 (ko) 2018-03-23 2019-10-01 인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탄소 나노 튜브 기반의 상보형 전계효과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868091B (zh) * 2018-10-18 2024-04-09 东丽株式会社 场效应型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21005625A (ja) * 2019-06-26 2021-01-14 メルク、パテント、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Merck Patent GmbH ゲート絶縁膜形成組成物
JP7002517B2 (ja) 2019-11-15 2022-01-20 花王株式会社 半導体型単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JP6900453B2 (ja) 2019-11-15 2021-07-07 花王株式会社 半導体型単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7685A (zh) * 2003-10-15 2005-04-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有机绝缘体的组合物
CN101012334A (zh) * 2005-12-06 2007-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绝缘体组合物、有机绝缘膜、有机薄膜晶体管和电子设备以及形成这些产品的方法
CN102089870A (zh) * 2008-03-18 2011-06-08 东丽株式会社 栅极绝缘材料、栅极绝缘膜及有机场效应型晶体管
JP2012111864A (ja) * 2010-11-25 2012-06-14 Kaneka Corp 硬化性組成物
JP2012119423A (ja) * 2010-11-30 2012-06-21 Toray Ind Inc ゲート絶縁材料、ゲート絶縁膜、および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1591A (ja) 2001-04-18 2002-10-23 Clariant (Japan) Kk 層間絶縁膜の形成に用いられる感光性組成物
JP4798329B2 (ja) * 2004-09-03 2011-10-19 Jsr株式会社 絶縁膜形成用組成物、絶縁膜、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JP4834972B2 (ja) * 2004-09-17 2011-12-14 東レ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用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5212596B2 (ja) 2006-05-24 2013-06-19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トランジスタ
JP2010502548A (ja) * 2006-08-30 2010-01-28 ノースウェスタン ユニバーシティ 単分散単一壁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集団およびこの集団を提供するための関連の方法
WO2008075642A1 (ja) * 2006-12-18 2008-06-26 Nec Corporation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22267B1 (ko) * 2008-06-12 2013-10-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262974B2 (ja) 2009-05-12 2013-08-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絶縁性薄膜、絶縁性薄膜の形成用溶液、絶縁性薄膜の製造方法、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26727A (ja) * 2009-12-16 2011-06-30 Toray Ind Inc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体、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体分散液、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体分散膜および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US8932671B2 (en) * 2010-12-01 2015-01-13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System Polymer nanocomposite precursors with carbon nanotubes and/or graphene and related thin films and patterning
JP2012160698A (ja) * 2011-01-13 2012-08-23 Kaneka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用ゲート絶縁膜および該絶縁膜を備え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素子
JP5821313B2 (ja) * 2011-06-20 2015-11-24 東レ株式会社 絶縁膜形成用印刷インキ組成物、該絶縁膜形成用印刷インキ組成物から形成された絶縁膜。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7685A (zh) * 2003-10-15 2005-04-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有机绝缘体的组合物
CN101012334A (zh) * 2005-12-06 2007-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绝缘体组合物、有机绝缘膜、有机薄膜晶体管和电子设备以及形成这些产品的方法
CN102089870A (zh) * 2008-03-18 2011-06-08 东丽株式会社 栅极绝缘材料、栅极绝缘膜及有机场效应型晶体管
JP2012111864A (ja) * 2010-11-25 2012-06-14 Kaneka Corp 硬化性組成物
JP2012119423A (ja) * 2010-11-30 2012-06-21 Toray Ind Inc ゲート絶縁材料、ゲート絶縁膜、および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4016B (zh) 2017-11-01
KR102067205B1 (ko) 2020-01-17
WO2014142105A1 (ja) 2014-09-18
EP2975649A1 (en) 2016-01-20
EP2975649A4 (en) 2016-11-23
KR20150131074A (ko) 2015-11-24
US20160035457A1 (en) 2016-02-04
TW201441308A (zh) 2014-11-01
CN105190901A (zh) 2015-12-23
JPWO2014142105A1 (ja) 2017-02-16
JP5874819B2 (ja)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0901B (zh) 场效应晶体管
JP5407860B2 (ja) ゲート絶縁材料、ゲート絶縁膜、および有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KR102121960B1 (ko) 전계 효과형 트랜지스터, 그의 제조 방법, 그것을 사용한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상품 태그
CN109716491A (zh) 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及无线通信设备的制造方法
WO2016148170A1 (ja) 有機半導体組成物、及び、有機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275874B2 (ja) 有機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有機半導体組成物、並びに、有機半導体膜
EP3690956A1 (en) Field effect-transis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same, and product tag
WO2016129479A1 (ja) 有機半導体膜形成用組成物、有機半導体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48652B2 (ja) 有機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トポケミカル重合性有機半導体化合物
JP2013115162A (ja)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JP5728908B2 (ja) ゲート絶縁材料、ゲート絶縁膜、および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JP2013062391A (ja) 有機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JP2019117884A (ja) 積層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