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0800A -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50800A
CN105150800A CN201510535662.3A CN201510535662A CN105150800A CN 105150800 A CN105150800 A CN 105150800A CN 201510535662 A CN201510535662 A CN 201510535662A CN 105150800 A CN105150800 A CN 105150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threshold value
circulation
gas concentration
concentration lw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56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沙建龙
李光明
王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ADLINE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ADLINE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ADLINE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ROADLINE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3566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508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150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08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ir qua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 B60H1/00849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for selectively commanding the induction of outside or inside 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首先在车内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在车内外均设置烟雾传感器;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否则获取车外的烟雾浓度,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否则获取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否则获取汽车空调系统的状态,如果汽车空调系统处于开启状态,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本发明设计简单,使用方便,自动进行汽车内外循环切换,保证了空调的效果,同时保证了车内空气的清新程度。

Description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称。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ECU)。汽车电子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娱乐性。用传感器、微处理器MPU、执行器、数十甚至上百个电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组成的电控系统。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把汽车电子产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2008年的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线技术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网络化的设计,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
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将使汽车发生以下主要变化:
一、汽车的机械结构还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汽车的各种操纵系统向电子化和电动化发展,实现"线操控"。用导线代替原来的机械传动机构,例如"导线制动"、"导线转向"、"电子油门"等。
二、汽车12伏供电系统向42伏转化。随着汽车电子装置越来越多,消耗的电能正在大幅度地增加。现有的12伏动力电源,已满足不了汽车上所有电气系统的需要。今后将采用集成起动机-发电机42伏供电系统,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将会由2005年的1千瓦提高到8千瓦左右,发电效率将会达到80%以上。42伏汽车电气系统新标准的实施,将会使汽车电器零部件的设计和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机械式的继电器、熔丝式保护电路将被淘汰。
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将使汽车更加智能化。智能汽车装备有多种传感器,能够充分感知驾车者和乘客的状况,交通设施和周边环境的信息,判断乘员是否处于最佳状态,车辆和人是否会发生危险,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在城里行车遇到拥堵的情形时,车内会充满尾气味,这是由于使用外循环造成的,而车内有人抽烟时,开外循环能迅速将烟雾散去。
内循环状态是关闭了车内外的气流通道,不开风机就没有气流循环,开风机时吸入的气流也仅来自车内,形成车辆内部的气流循环。内循环主要是及时有效地阻止外部的灰尘和有害气体进入车内,比如行使中通过烟雾、扬尘、异味区域或车辆密集紧凑行驶时,阻挡前车排出的有害尾气。另外的一个作用就是保温。使用方法堵车用内循环高速用外循环采访中专家告诉记者,内、外循环的使用,应结合空调、暖风进行。
利用外循环,可以呼吸到车外的新鲜空气,高速开车,时间长了就觉得车内空气浑浊,人不舒服,又不能开窗,就应该利用外循环打点清风进来;冬天送暖风感觉太热,可关掉风机,打开外循环,既保持车内温度,又有新鲜空气,感觉会更舒服。
但如果开空调是为了降低车内温度,此时就不要开外循环,可隔段时间开一下外循环,更换点新鲜空气。有人在夏天用空调老抱怨制冷效果不好,其实是一不小心设置成了外循环状态,车外的热空气源源不断流进车内,温度当然就降不下来。
现有汽车的内外循环一般都是手动切换的,但是人们经常会忘记切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在车内外设置烟雾传感器;
步骤2),在车内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
步骤3),获取车内的烟雾浓度,将其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1),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
步骤3.2),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获取车外的烟雾浓度,将其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2.1),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
步骤3.2.2),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获取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其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2.2.1),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
步骤3.2.2.2),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获取汽车空调系统的状态,如果汽车空调系统处于开启状态,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
作为本发明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烟雾传感器采用MQ-2气体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用TGS4161型CO2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的范围为900PPM到2000PPM。
作为本发明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的范围为1300PPM。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设计简单,使用方便;
2.自动进行汽车内外循环切换,保证了空调的效果,同时保证了车内空气的清新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在车内外设置烟雾传感器;
步骤2),在车内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
步骤3),获取车内的烟雾浓度,将其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1),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
步骤3.2),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获取车外的烟雾浓度,将其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2.1),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
步骤3.2.2),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获取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其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2.2.1),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
步骤3.2.2.2),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获取汽车空调系统的状态,如果汽车空调系统处于开启状态,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
所述烟雾传感器采用MQ-2气体传感器。
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用TGS4161型CO2传感器。
所述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的范围为900PPM到2000PPM,优先为1300PPM。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在车内外设置烟雾传感器;
步骤2),在车内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
步骤3),获取车内的烟雾浓度,将其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1),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
步骤3.2),如果车内的烟雾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一烟雾浓度阈值,获取车外的烟雾浓度,将其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2.1),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
步骤3.2.2),如果车外的烟雾浓度小于预设的第二烟雾浓度阈值,获取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其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进行比较;
步骤3.2.2.1),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等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外循环;
步骤3.2.2.2),如果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获取汽车空调系统的状态,如果汽车空调系统处于开启状态,将汽车空气循环切换至内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雾传感器采用MQ-2气体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采用TGS4161型CO2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的范围为900PPM到2000PPM。
5.根据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的范围为1300PPM。
CN201510535662.3A 2015-08-28 2015-08-28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Pending CN1051508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5662.3A CN105150800A (zh) 2015-08-28 2015-08-28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5662.3A CN105150800A (zh) 2015-08-28 2015-08-28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0800A true CN105150800A (zh) 2015-12-16

Family

ID=54791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5662.3A Pending CN105150800A (zh) 2015-08-28 2015-08-28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50800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4899A (zh) * 2018-04-02 2018-09-18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换气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8569097A (zh) * 2018-05-21 2018-09-25 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车辆空调内循环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
CN108705911A (zh) * 2018-04-21 2018-10-26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整车空气监测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8891225A (zh) * 2018-06-19 2018-1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进风模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177692A (zh) * 2018-10-24 2019-01-11 姚晓宁 车内空气质量预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33160A (zh) * 2019-02-26 2019-05-10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0203039A (zh) * 2019-05-21 2019-09-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汽车的控制方法及汽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9880A1 (de) * 2007-04-27 2008-11-13 Denso Corp., Kariya-shi Fahrzeugklimatisierungssystem
CN203236997U (zh) * 2013-04-09 2013-10-16 同济大学 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
CN103465749A (zh) * 2013-08-27 2013-12-2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环境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4670120A (zh) * 2013-11-26 2015-06-03 西安联控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用换气控制系统
CN104691273A (zh) * 2015-01-13 2015-06-10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汽车智能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9880A1 (de) * 2007-04-27 2008-11-13 Denso Corp., Kariya-shi Fahrzeugklimatisierungssystem
CN203236997U (zh) * 2013-04-09 2013-10-16 同济大学 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
CN103465749A (zh) * 2013-08-27 2013-12-2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内环境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4670120A (zh) * 2013-11-26 2015-06-03 西安联控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用换气控制系统
CN104691273A (zh) * 2015-01-13 2015-06-10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汽车智能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4899A (zh) * 2018-04-02 2018-09-18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换气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8705911A (zh) * 2018-04-21 2018-10-26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整车空气监测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8569097A (zh) * 2018-05-21 2018-09-25 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车辆空调内循环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
CN108891225A (zh) * 2018-06-19 2018-1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进风模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177692A (zh) * 2018-10-24 2019-01-11 姚晓宁 车内空气质量预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33160A (zh) * 2019-02-26 2019-05-10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0203039A (zh) * 2019-05-21 2019-09-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汽车的控制方法及汽车
CN110203039B (zh) * 2019-05-21 2021-10-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汽车的控制方法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50800A (zh)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方法
CN105216577A (zh) 汽车内外循环自适应切换系统
US10374448B2 (en) Vehicle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CN108284727B (zh) 自适应气候控制系统
CN102452312B (zh) 经由使用单根导线的双向通讯控制遮板
CN107472169B (zh) 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和汽车
CN209534966U (zh) 一种车载网络拓扑结构
JP6351301B2 (ja) 車両用制御装置
WO2014112320A1 (ja) 車両用空調制御装置
CN105059226A (zh) 基于人体感应的汽车控制方法
CN112776562B (zh) 车内空气的净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4678602U (zh) 车载空调控制设备及车载空调系统
US20220258572A1 (en) Method of climate control for an autonomous vehicle
CN105216576A (zh) 基于温度感应的车载空调辅助方法
CN213291919U (zh) 汽车通风装置
CN109720170A (zh) 一种基于车载操作系统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CN105128803A (zh) 基于人体感应的汽车控制系统
CN102101428A (zh) 一种设置在公共汽车上的换气系统
CN105150927A (zh) 基于雷达传感的超车盲点监测系统
JP2006341666A (ja) 車両用換気装置
CN104943704A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通过制冷功能实现湿度控制的方法
CN112706576A (zh) 车辆的空气调节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14103836B (zh) 多域控制车载系统以及汽车
CN210653104U (zh) 一种新型的轨道车辆空调冗余控制系统
CN206181694U (zh) 一种轨道车辆屏柜通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