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4541A - 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 Google Patents

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4541A
CN105144541A CN201480022559.2A CN201480022559A CN105144541A CN 105144541 A CN105144541 A CN 105144541A CN 201480022559 A CN201480022559 A CN 201480022559A CN 105144541 A CN105144541 A CN 1051445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entioned
battery
circuit arrangemen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25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畑中武蔵
津田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4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5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using passive battery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 H02J7/0004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using passive battery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in response to measured battery parameters, e.g. voltage, current or temperature profi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using passive battery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 H02J7/0004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using passive battery identification means, e.g. resistors or capacitors using switches, contacts or markings, e.g. optical, magnetic or barc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provisions for charging different types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具有:变压部(124),其以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3)的充电电力;充电部(112),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电池(3)进行充电;识别部(125),其识别电池(3)的种类;以及充放电控制部(127),其根据电池(3)的种类对充电部(112)进行控制来切换充电方式。

Description

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以与电池种类相应的充电方式进行充电的功能的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各种电路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充放电控制电路,该充放电控制电路具备对二次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以及与以二次电池驱动的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单元,在从以二次电池驱动的设备接收到表示长期间停止的含义的信号的情况下,停止来自充电器的输入,且以使SOC为规定的SOC值以下的方式控制放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9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以往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是以对相同种类的电池进行充电为前提的,不具备对不同种类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功能。关于电池,即使是相同尺寸、相同形状,也会由于由各种材料、结构形成而充电规格不同,或者还存在无法充电的一次电池。因而,以往的充放电控制电路所能够充电的电池是有限制的,因此,理想的是,如果能够对各种电池进行充电,则能够扩大能够用作驱动部件的电源的电池的选择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与电池种类相应的充电方式进行充电的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发明是一种电路装置,具有:变压部,其以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的充电电力;充电部,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上述电池进行充电;识别部,其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以及充电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电池的种类对上述充电部进行控制来切换上述充电方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根据电池的种类来切换充电方式,因此即使在各种电池的充电规格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作驱动部件的电源。
另外,第一发明中的上述充电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充电部: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一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不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二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用作驱动部件的电源。
另外,第一发明中的上述识别部也可以基于放电电压来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
根据上述的结构,基于输入到变压部的放电电压来识别电池的种类,由此,易于识别并且能够使电路装置小型化。
另外,第一发明的电路装置也可以具有:探测部,其探测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以及切换控制部,其仅在通过上述探测部探测出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时,将上述变压部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不搭载手动式接通断开机构或利用机械触点的自动式接通断开机构,也能够具备充电/驱动停止功能。即,根据是否存在来自外部的供电来在充电时禁止各驱动部件工作和充电停止时允许各驱动部件工作之间切换。由此,如果搭载上述结构的电路装置,则能够省去手动式或利用机械触点的自动式的接通断开机构,因此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制造的容易化。
另外,第一发明的电路装置也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装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具备充电部、变压部等的电路装置被单片化为集成电路装置,由此能够实现搭载电路装置的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
第二发明是一种电路装置,具有:变压部,其以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的充电电力;充电部,其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对上述电池进行充电;识别部,其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以及充放电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电池的种类对上述变压部和上述充电部进行控制来切换充放电方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根据电池的种类来切换充放电方式,因此即使在各种电池的充电规格、放电规格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作驱动部件的电源。
另外,第二发明中的上述充放电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充电部: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一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不进行充电的充放电方式,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二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进行充电的充放电方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用作驱动部件的电源。
另外,第二发明中的上述识别部也可以基于上述放电电压来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
根据上述的结构,基于输入到变压部的放电电压来识别电池的种类,由此,易于识别并且能够使电路装置小型化。
另外,第二发明也可以具有:探测部,其探测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以及切换控制部,其仅在通过上述探测部探测出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时,将上述变压部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不搭载手动式接通断开机构或利用机械触点的自动式接通断开机构,也能够具备充电/驱动停止功能。即,根据是否存在来自外部的供电来在充电时禁止各驱动部件工作和充电停止时允许各驱动部件工作之间切换。由此,如果搭载上述结构的电路装置,则能够省去手动式或利用机械触点的自动式的接通断开机构,因此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制造的容易化。
另外,第二发明的电路装置也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装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具备充电部、变压部等的电路装置被单片化为集成电路装置,由此能够实现搭载电路装置的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
第三发明是一种电源模块,具有: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中的电路装置;以及受电模块,其通过非接触方式被从外部供给电力,将该电力作为上述外部电力输出到上述充电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由此能够提高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的操作性。
第三发明的电源模块也可以具有:受电模块,其利用谐振现象被从外部供给电力,将该电力作为上述外部电力输出到上述充电部;以及根据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其中,上述电路装置配置于利用上述谐振现象形成的磁场强度比其它部位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并且通过采用谐振现象能够进行供电距离比电磁感应方式的供电距离长的供电,由此,能够扩大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的设计规格的自由度。并且,具备利用谐振现象被供给电力的受电模块,由此在受电模块的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将该空间部分有效地用作电路装置的配置场所。由此,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并且只需进行将电源模块组入设备中的作业就能够完成电路装置等的配置。
第四发明是一种便携式设备,具有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路装置、作为上述外部电力而输出到上述充电部的受电模块以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电池。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得到便携性优良的小型化的便携式设备。
第四发明的便携式设备具有第三发明的电源模块以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电池。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得到便携性和操作性优良的小型化的便携式设备。
第五发明是一种充电系统,具有:第四发明的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装置,其具有将电力供给到上述受电模块的供电模块。
第六发明是一种人体佩戴设备,具备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路装置。
第七发明是一种助听器,具备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电路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电路装置具有:变压部,其以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的充电电力;充电部,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上述电池进行充电;识别部,其识别上述电池的充电规格;以及充电控制部,其根据由上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上述电池的充电规格对上述充电部进行控制来切换上述充电方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以与各种电池的充电规格相应的充电方式来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将各种电池用作驱动部件的电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与电池种类相应的充电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充电系统和电路装置的框图。
图2是充电系统和电路装置的框图。
图3是电力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4是电力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5是电源控制电路的详细框图。
图6是空气电池-LiB交换电路的框图。
图7是表示空气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空气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8B是表示空气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LiB-镍氢电池交换电路的框图。
图10A是表示LiB-镍氢电池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0B是表示LiB-镍氢电池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是表示LiB-镍氢电池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1B是表示LiB-镍氢电池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框图。
图13A是表示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3B是表示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是表示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5A是表示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银锌电池-LiB交换电路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17是表示耳背式助听器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18A是电源模块的俯视图。
图18B是电源模块的前视图。
图19是表示充电装置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多种电池交换电路的框图。
图21是充放电数据表的说明图。
图22是充放电控制例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路装置1的结构:充电方式切换功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包括具备以与电池3的种类相应的充电方式进行充电的功能的电力控制电路。电力控制电路具有:变压部124,其以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3的充电电力;充电部112,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电池3进行充电;识别部125,其识别电池3的种类;以及充电控制部126,其根据电池3的种类对充电部112进行控制来切换充电方式。由此,电路装置1能够根据电池3的种类来切换充电方式,因此即使在各种电池3的充电规格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作驱动部件5的电源。其结果,对于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的电池3,能够扩大选择的余地。
此外,识别部125只要能够识别电池3的充电规格即可。另外,充电控制部126只要能够根据由识别部125识别出的电池3的充电规格对充电部112进行控制来切换充电方式即可。即,电力控制电路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变压部124,其以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3的充电电力;充电部112,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电池3进行充电;识别部125,其识别电池3的充电规格;以及充电控制部126,其根据由识别部125识别出的电池3的充电规格对充电部112进行控制来切换充电方式。根据该结构,能够以与各种电池3的充电规格相应的充电方式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将各种电池用作驱动部件5的电源。
在此,“充电方式”包括不进行充电的状态。具体地说明,若电池3是二次电池,则充电方式是以适于电池3的种类、充电规格的电压、电流、充电循环进行充电的方式,若电池3是一次电池,则充电方式是不进行充电的方式。
电池3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作为一次电池可以例示出空气电池。作为二次电池,能够适用能够充放电的电池的全部种类。例如,能够将铅蓄电池、控制阀式铅蓄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钛酸-锂电池、镍-镉蓄电池、镍-氢充电池、镍-铁电池、镍-锂电池、镍-锌电池、充电式碱性电池、钠-硫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硅电池、银锌电池(Silver-Zinc)等例示为电池3。
作为一次电池的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是1.2V~1.4V。在此,“标称电压”是作为在通常状态下使用电池时得到的端子间电压的目标而决定的值,在接近满充电的电池中,得到高于标称电压的端子电压,在放电不断进行的情况下、将大的电流供给到负载的情况下,成为低于标称电压的端子电压。
镍氢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与空气电池同样地为1.2V~1.4V。作为标称电压超过空气电池的标称电压的二次电池3,能够例示出铅蓄电池、控制阀式铅蓄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锂二氧化锰二次电池、钛酸碳锂二次电池等。
另外,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的标称电压是3.6V~3.7V。锂二氧化锰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是3.0V。钛酸碳锂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是1.5V。另外,锂离子电池中的“放电终止电压”和“充电终止电压”的电压范围是2.7V~4.2V。“放电终止电压”是能够安全地进行放电的放电电压的最低值的电压,“充电终止电压”是能够安全地进行充电的充电电压的最高值的电压。
二次电池3优选为锂离子电池。在该情况下,由于锂离子电池的标称电压为3.6V~3.7V的范围,因此超过空气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的标称电压1.2V~1.4V。另外,示出了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电压随着放电而从4.2V左右下降至2.7V左右的放电特性,但由于能量密度比空气电池、镍氢二次电池高,因此与使用空气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长时间地驱动设备。
变压部124是变压电路,作为执行将电池3的充电电力变换为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力并输出该电力的信号处理的变压部而发挥功能。作为变压部124,在降压用途时,能够应用线性调节器,在升压和降压的用途时,能够应用开关调节器。此外,关于这些各个调节器,能够例示通过半导体元件以高速接通/断开电流的方式等。
充电部112是恒流/恒压线性充电用的IC(充电电路),具有通知充电电流已减少至设定值的规定值的功能、利用计时器的充电结束功能、利用热反馈的充电电流稳定化功能、高功率动作时或高周围温度条件下的芯片温度限制功能等。此外,充电部112也可以具备多个充电电路,以将电池3的充电规格划分为规定阶段,在各划分中以最佳的效率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进行充电。
识别部125具有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电池3的种类的功能。由此,基于输入到变压部124的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该电池3的种类,由此易于识别并且能够使电路装置1小型化。
此外,除了基于上述放电电压来进行识别的功能以外,识别部125也可以组合地具有以下各种识别功能等中的一种以上的识别功能:基于对电池3供给识别电力时的充电行为来进行识别;通过利用光学传感器探测电池3表面的反射光的不同或读取记号来进行识别;通过经由未图示的输入按钮等手动输入电池3的种类来进行识别;基于使交流电流流过电池3内时的内部电阻来进行识别。在该情况下,根据所搭载的设备、使用环境来组合识别功能,由此能够得到提高了电池3识别精度的识别部125。
充电控制部126具有以如下方式控制充电部112的功能:若电池3的种类是一次电池,则控制充电部112使得该充电部112为不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若电池3的种类是二次电池,则控制充电部112使得该充电部112为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由此,电路装置1能够通过充电控制部126的控制功能来以能够更换的方式使用包括一次电池的电池3和包括二次电池的电池3。并且,充电控制部126具有以下功能:对充电部112进行控制使得该充电部112为以适于二次电池3的种类的电压和电流来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由此,即使在由于更换包括二次电池的电池3而电池3的种类(充电规格)发生变更的情况下,电路装置1也能够高效地对电池3进行充电。
(电路装置1的结构:充放电方式切换功能)
说明了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路装置1具备对充电部112进行控制的充电方式切换功能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除了充电方式切换功能以外还具备对变压部124进行控制的放电方式切换功能。即,电路装置1也可以具备对充电部112和变压部124进行控制的充放电方式切换功能。
具体地说明,如图2所示,电路装置1具有:变压部124,其以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3的充电电力;充电部112,其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对电池3进行充电;识别部125,其识别电池3的种类;以及充放电控制部127,其根据电池3的种类对变压部124和充电部112进行控制来切换充放电方式。即,电路装置1具有充放电控制部127以代替图1的充电控制部126。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根据电池3的种类来切换充放电方式,因此即使在各种电池3的充电规格、放电规格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作驱动部件5的电源。
(电路装置1的结构:充电时的变压部124的工作停止功能)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具备图1的充电方式切换功能的电路装置1和具备图2的充放电方式切换功能的电路装置1优选具备将充电时的变压部124的工作停止的工作停止功能。
以具备充电方式切换功能的电路装置1为例来进行说明,优选的是,如图3所示,电路装置1具有:探测部123,其探测外部电力向充电部的输入;以及切换控制部122,其仅在通过探测部123探测出外部电力向充电部112的输入时将变压部124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
具体地说明,电路装置1具有:整流/稳定化部111,其通过对经由输出交流电力的受电部4从外部供给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来输出直流电力;充电部112;变压部124;探测部123,其探测向充电部112的电力输入;以及切换控制部122,其仅在探测部123探测出向充电部112的电力输入时将变压部124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而且,电路装置1能够连接于通过电池3的充电电力而工作的驱动部件5。
如果是具备上述结构的电路装置1,则即使不搭载手动式接通断开机构或利用机械触点的自动式接通断开机构,也能够具备充电/驱动停止功能。即,根据是否存在来自外部的供电来在充电时禁止各驱动部件5工作和充电停止时容许各驱动部件5工作之间切换。由此,如果搭载上述结构的电路装置1,则能够省去手动式或利用机械触点的自动式的接通断开机构,因此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制造的容易化。
上述受电部4可以采用有线供电方式和无线供电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作为无线供电方式,能够例示出电磁感应方式、电磁共振方式等。具体说明整流/稳定化部111,能够如图4所示那样使用整流/稳定化IC。整流/稳定化IC是将全桥式同步整流、电压调整和无线电力控制、针对电压/电流/温度异常的保护功能等各功能集成于单芯片而成的IC。此外,在从受电部4输出的电力是直流电力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整流/稳定化部111。
探测部123是输出表示从整流/稳定化部111向充电部112输出了直流电力的探测信号的探测电路。探测部123也可以由晶体管等模拟电路形成。具体地说明,探测部123将NPN晶体管的基极端子123a连接于整流/稳定化部111与充电部112之间的输出电力线1111,将发射极端子123b连接于地。另外,将集电极端子123c经由电阻器连接于电池3的正侧而设为高阻抗状态,并且将集电极端子123c连接于切换控制部122的输入端子122a。
由此,在未从整流/稳定化部111输出直流电力的情况下,探测部123的基极端子123a为低电平而发射极端子123b与集电极端子123c之间为非导通状态,因此高电平的探测信号输入到切换控制部122的输入端子122a。另一方面,在从整流/稳定化部111经由输出电力线1111向充电部112给送直流电力时,基极端子123a为高电平,其结果,集电极端子123c和发射极端子123b为导通状态,集电极端子123c变化为接地电位的低电平的探测信号。其结果,在从整流/稳定化部111向充电部112输出了直流电力的情况下,低电平的探测信号被输入到切换控制部122的输入端子122a。此外,探测部123也可以由数字电路形成。
切换控制部122是如下的切换控制电路:在被从探测部123输入低电平的探测信号时使变压部124为停止状态,另一方面,在被输入高电平的探测信号时(未输入低电平的探测信号时)使变压部124为工作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低电平的探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停止条件,将高电平的探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工作条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低电平的探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开始条件,将高电平的探测信号作为变压部124的停止条件。
驱动部件5是在变压部124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电池3的充电电力而工作的设备。作为驱动部件5,能够应用如电动机、扬声器、发光器、显示器、微型计算机等那样通过电力而工作的所有种类的设备。
由此,电路装置1形成为能够根据是否存在从外部对电池3的供电来自动在电池3充电时禁止驱动部件5的工作和充电停止时允许驱动部件5的工作之间切换的集成电路基板,能够以简单的电路结构来高密度地形成电路装置1。此外,电路装置1既可以应用于汽车(包括EV)、摩托车、飞机等运输设备,也可以应用于后述的便携式设备。
另外,电路装置1优选形成为集成电路装置。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具备充电部112、变压部124等的电路装置1单片化为集成电路装置,能够实现搭载电路装置1的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
(电路装置1的具体例)
例示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电路装置1的具体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电路装置1具有控制部128、充电部112、整流/稳定化部111以及变压部124。在整流/稳定化部111上连接有受电部4的受电模块61。变压部124具有线性调节器(LDO)1241和DC/DC转换器1242。控制部128具备图1的识别部125的功能,并且具有对变压部124中的线性调节器1241和DC/DC转换器1242进行选择的变压器选择功能。变压器选择部的功能是如下的功能:对线性调节器1241和DC/DC转换器1242进行选择,使得高效地将电池3的放电电压变换为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
(电路装置1的具体例:空气电池-LiB)
在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为1.2V~1.4V、电池3为锂离子电池(LiB)和空气电池的情况下,能够应用图6的电路结构。在图6的电路结构中具有整流/稳定化部111,该整流/稳定化部111包括将来自受电模块61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后输出到充电部112的AC/DC部。电池3的放电电压能够通过控制部128来检测。而且,控制部128具有与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电池3的种类的图3的识别部125相同的识别功能。并且,控制部128从多个变压部124(线性调节器1241、DC/DC转换器1242)中选择适于所识别出的电池3的种类的变压部124,将选择出的变压部124的使能引脚(EnablePin)设为高电平,由此使选择出的变压部124为活动(active)状态。另一方面,控制部128具有如下的变压部工作停止功能:将未选择的变压部124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由此使未选择的变压部124为关闭(shutdown)状态(停止状态)。
另外,同时,控制部128选择适于所识别出的电池3的种类的充电部112,将选择出的充电部112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由此使选择出的变压部124为活动状态。另一方面,控制部128具有如下的充电部工作停止功能:将未选择的充电部11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由此使未选择的充电部112为关闭状态(停止状态)。
另外,整流/稳定化部111与充电部112之间的供给电压能够通过控制部128来检测。控制部128具有与通过检测供给电压来探测充电状态的图3的探测部123相同的充电探测功能,并且具有在探测出充电状态时将活动状态的变压部124的工作停止以禁止充电中的放电的功能。此外,控制部128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由此通过执行程序来实现各功能。另外,控制部128也可以通过硬件来构成各功能。
说明在上述结构中使用空气电池的情况。如图7所示,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空气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而不选择DC/DC转换器1242的处理,并执行不选择充电部112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DC/DC转换器124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DC/DC转换器1242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线性调节器1241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为活动状态。另外,控制部128将充电部11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充电部112为关闭状态。
由此,包括空气电池的电池3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线性调节器1241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另一方面,在通过检测供给电压而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电池3为空气电池,因此通过维持充电部112的关闭来禁止充电电力从充电部112供给到电池3。即,在电池3为空气电池的情况下,将充电功能设为关闭。
接着,说明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情况。如图8A所示,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锂离子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DC/DC转换器1242而不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的处理,并执行选择充电部112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线性调节器1241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DC/DC转换器1242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DC/DC转换器1242为活动状态。另外,控制部128将充电部112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充电部112为活动状态。由此,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电池3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DC/DC转换器1242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在通过检测来自整流/稳定化部111的供给电压而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维持线性调节器1241的关闭,并将DC/DC转换器124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由此关闭DC/DC转换器1242。由此,进行充电部112对电池3的充电,并禁止放电。
(电路装置1的具体例:LiB-镍氢电池)
在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为1.2V~1.4V、电池3为锂离子电池(LiB)和镍氢电池的情况下,能够应用图9的电路结构。在图9的电路结构中,作为充电部112而具有锂离子电池用的第一充电部1121和镍氢电池用的第二充电部1122。另外,在变压部124中,线性调节器1241被设为镍氢用,DC/DC转换器1242被设为锂离子电池用。
说明在上述结构中使用镍氢电池的情况。如图10A所示,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镍氢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而不选择DC/DC转换器1242的处理,并执行在充电部112中选择第二充电部1122而不选择第一充电部1121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DC/DC转换器124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DC/DC转换器1242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线性调节器1241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为活动状态。另外,控制部128将第一充电部1121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第一充电部1121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二充电部1122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二充电部1122为活动状态。由此,包括镍氢电池的电池3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线性调节器1241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通过检测供给电压而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维持DC/DC转换器1242的关闭,并关闭线性调节器1241。即,在电池3为镍氢电池的情况下,进行第二充电部1122对电池3的充电,并禁止放电。
接着,说明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情况。如图11A所示,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锂离子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DC/DC转换器1242而不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的处理,并执行在充电部112选择第一充电部1121而不选择第二充电部1122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线性调节器1241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DC/DC转换器1242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DC/DC转换器1242为活动状态。另外,控制部128将第二充电部112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第二充电部1122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一充电部1121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一充电部1121为活动状态。由此,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电池3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DC/DC转换器1242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在通过检测供给电压而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维持线性调节器1241的关闭状态,并将DC/DC转换器1242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由此使DC/DC转换器1242为关闭状态。由此,进行从第一充电部1121对电池3的充电,并禁止放电。
(电路装置1的具体例:银锌(Silver-Zinc)电池-LiB)
在驱动部件5的驱动电压为1.2V~1.4V、电池3为银锌电池(Silver-Zinc电池)和锂离子电池(LiB)的情况下,能够应用图12的电路结构。此外,银锌电池具有在1.5V~2.0V的放电电压与1.2V~1.5V的放电电压这两个阶段中变化的放电特性。示出这种放电特性的放电电压能够通过控制部128所具备的AD转换器等电压检测电路来检测。在图12的电路结构中,作为充电部112而具有锂离子电池用的第一充电部1121和银锌电池用的第三充电部1123。在变压部124中,线性调节器1241被设为1.2V~1.5V的放电电压时的银锌电池用。另外,变压部124具有1.5V~2.0V的放电电压时的银锌电池用的第一DC/DC转换器1243和锂离子电池用的第二DC/DC转换器1244。
说明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内置于控制部128的AD转换器而判定为使用了1.2V~1.5V的放电电压的银锌电池的情况。如图13A所示,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1.2V~1.5V的放电状态的银锌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而不选择第一DC/DC转换器1243和第二DC/DC转换器1244的处理,并执行在充电部112中选择第三充电部1123而不选择第一充电部1121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线性调节器1241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为活动状态,另一方面,控制部128将第一DC/DC转换器1243和第二DC/DC转换器1244的使能引脚分别设为低电平,使这些转换器1243、1244为关闭状态。
另外,控制部128通过将第一充电部1121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来使第一充电部1121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三充电部1123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三充电部1123为活动状态。由此,包括银锌电池的电池3的1.2V~1.5V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线性调节器1241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在通过检测从整流/稳定化部111输出的供给电压而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维持第一DC/DC转换器1243和第二DC/DC转换器1244的关闭状态,并将线性调节器1241设为关闭状态。即,在该情况下,进行从第三充电部1123对电池3的充电,并禁止放电。
接着,在银锌电池为1.5V~2.0V的放电电压且处于放电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1.5V~2.0V的放电状态的银锌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第一DC/DC转换器1243而不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二DC/DC转换器1244的处理,并执行在充电部112中选择第三充电部1123而不选择第一充电部1121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第一DC/DC转换器1243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一DC/DC转换器1243为活动状态,另一方面,将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二DC/DC转换器1244的使能引脚分别设为低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二DC/DC转换器1244为关闭状态。
另外,控制部128通过将第一充电部1121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来使第一充电部1121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三充电部1123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三充电部1123为活动状态。由此,包括银锌电池的电池3的1.5V~2.0V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第一DC/DC转换器1243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通过检测供给电压而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维持第二DC/DC转换器1244和线性调节器1241的关闭状态,并将第一DC/DC转换器1243设为关闭状态。即,在该情况下,进行从第三充电部1123对电池3的充电,并禁止放电。
接着,说明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情况。如图15A所示,在判定为处于放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28基于电池3的放电电压来识别为电池3的种类是锂离子电池。其结果,控制部128执行在变压部124中选择第二DC/DC转换器1244而不选择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一DC/DC转换器1243的处理,并执行在充电部112中选择第一充电部1121而不选择第三充电部1123的处理。
具体地说明,控制部128将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一DC/DC转换器1243的使能引脚分别设为低电平,使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一DC/DC转换器1243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二DC/DC转换器1244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二DC/DC转换器1244为活动状态。另外,将第一充电部1121的使能引脚设为高电平,使第一充电部1121为活动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三充电部1123的使能引脚设为低电平,使第三充电部1123为关闭状态。由此,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电池3的放电电压的电力通过第二DC/DC转换器1244被变换为驱动电压的电力而输出。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在判定为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维持线性调节器1241和第一DC/DC转换器1243的关闭状态,并关闭第二DC/DC转换器1244。即,在该情况下,进行从第一充电部1121对电池3的充电,并禁止放电。
(便携式设备6:电路装置1的应用例)
接着,具体说明将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电路装置1应用于便携式设备6的情况。
如图16所示,便携式设备6具有:受电模块61(受电部4),其利用谐振现象被从外部供给电力;电池3,其能够充放电力;控制基板63,其组入有上述的电路装置1和接口部631;扬声器、发光部件、显示器等输出部65(驱动部件5);以及麦克风、开关等输入部66(驱动部件5)。在此,“谐振现象”是指两个以上的线圈在谐振频率下调谐。这样构成的便携式设备6通过充电装置7被充电。
充电装置7具备供电模块71,该供电模块71利用谐振现象对便携式设备6的受电模块61供给电力。而且,便携式设备6和充电装置7构成充电系统8,该充电系统8利用谐振现象从供电模块71对受电模块61供给电力(无线电力传输)。
控制基板63安装有电路装置1和接口部631,并连接于输出部65和输入部66。接口部631具有以下功能:对输出部65输出控制信号;接收来自输入部66的输入信号;以及对与便携式设备6的驱动部件5的使用目的相应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电路装置1和接口部631的控制基板63配置于利用谐振现象形成的磁场强度比其它部位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即,便携式设备6具有以下结构:在利用谐振现象供电时,在供电模块61的内侧位置、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将该空间部分作为控制基板63的配置场所。由此,便携式设备6通过抑制由配置于空间部分的控制基板63中的磁场引起的涡流的产生,来防止错误动作、规定温度以上的发热,其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此外,在后面记述关于“磁场小的空间部分”的详细内容。此外,除了控制基板63以外,也可以将电池3、输出部65、输入部66配置于空间部分(磁场空间)。
受电模块61具有受电谐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作为用作受电谐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的线圈的种类,能够例示出螺旋型、螺线管型、环型。
本实施方式1中的“便携式设备6”也包括“手持(能够用手拿)”和“可穿戴(能够佩戴于身体:人体佩戴设备)”中的任一种设备。具体地说,便携式设备6能够例示出便携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PC等)、摄像机、音响设备、AV设备(便携式音乐播放器、IC记录器、便携式DVD播放器等)、计算器(口袋型计算机、电子计算器)、游戏机、计算机周边设备(便携式打印机、便携式扫描仪、便携式调制解调器等)、专用信息设备(电子辞典、电子记事本、电子书、便携式数据终端等)、便携式通信终端、声音通信终端(便携式电话、PHS、卫星电话、第三方无线、业余无线、特定小电力无线、个人无线、民间无线电等)、数据通信终端(便携式电话、PHS(功能型手机、智能型手机)、袖珍无线电传呼机等)、广播收发机(电视、无线电)、便携式无线电、便携式电视、One-Seg(数字电视)、其它设备(手表、怀表)、助听器、手持式GPS、防犯罪蜂鸣器、手电筒、笔型电筒、电池组等。另外,“助听器”能够例示出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眼镜式助听器。
(充电装置7)
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便携式设备6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7具有能够载置便携式设备6的充电台。另外,充电装置7具备利用谐振现象对载置于充电台的便携式设备6供给电力的供电模块71。供电模块71具备供电谐振线圈711和电力供给线圈712。作为用作供电谐振线圈711和电力供给线圈712的线圈的种类,能够例示出螺旋型、螺线管型、环型。另外,充电装置7具有将交流电力供给到供电模块71的电源部72以及控制电源部72的控制部73。
通过载置于该充电装置7的充电台,充电装置7所具备的供电模块71与便携式设备6所具备的受电模块61相向配置。而且,只需将便携式设备6载置于充电装置7的充电台,就能够开始对电池3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从便携式设备6的电池3向输出部65、输入部66等驱动部件5的电源断开。另外,只需将便携式设备6从充电装置7的充电台拿起,就能够停止对电池3进行充电,并且能够使从便携式设备6的电池3向输出部65、输入部66等驱动部件5的电源接通。
此外,充电装置7也可以与便携式设备6同样地具有如下结构:在利用谐振现象供电时,在供电模块71的内侧位置、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将该空间部分作为电源部72、控制部73的配置场所。在该情况下,除便携式设备6以外还能够实现充电装置7的小型化。
(磁场小的空间部分)
接着,主要对便携式设备6中作为控制基板63的配置场所的“磁场小的空间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
便携式设备6构成为在期望位置形成“磁场小的空间部分”。能够通过设定与充电装置7的位置关系、供电状态、内部结构等供电条件来实现在期望位置形成空间部分。
例如,便携式设备6也可以构成为:在利用谐振现象从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谐振线圈711对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谐振线圈611供给电力时,在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的期望位置形成具有比该期望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空间部分”出现在受电模块61的充电装置7侧的附近位置,因此通过将受电模块61的配置位置设定于比外壁构件的充电装置7侧的前端部略靠后侧的位置处,能够确保外壁构件的前端部侧作为控制基板63的配置场所。
如果对“空间部分”的形成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则能够例示如下方法:在利用谐振现象从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谐振线圈711对便携式设备6的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谐振线圈611供给电力时,以使流过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谐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设定供给到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力的频率。
根据上述形成方法,在利用谐振现象进行电力传输时,通过将供电模块71中的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模块61中的受电谐振线圈611接近地配置,表示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的耦合的强度的耦合系数变高。当在这样的耦合系数高的状态下测量传输特性“S21”(成为从供电谐振线圈711向受电谐振线圈611输送电力时的输电效率的指标的值)时,其测定波形的波峰分离在低频侧和高频侧。而且,通过将供给到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力的频率设定为该高频侧的波峰附近的频率,流过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受电谐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方向,在供电谐振线圈711的内周侧产生的磁场与在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内周侧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由此,在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内周侧,磁场所产生的影响减小,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比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内周侧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另外,作为“空间部分”的其它形成方法,例示如下方法:在利用谐振现象从供电谐振线圈711对受电谐振线圈611供给电力时,以使流过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受电谐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设定供给到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力的频率。
根据上述形成方法,在利用谐振现象进行电力传输时,通过将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接近地配置,表示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的耦合的强度的耦合系数变高。当在这样的耦合系数高的状态下测量传输特性时,其测定波形的波峰分离在低频侧和高频侧。而且,通过将供给到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力的频率设定为该低频侧的波峰附近的频率,流过供电谐振线圈711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受电谐振线圈611的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在供电谐振线圈711的外周侧产生的磁场与在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外周侧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由此在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外周侧,磁场所产生的影响减小,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比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外周侧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另外,也可以改变与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相关的调整参数,根据在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的强度来设定“空间部分”的大小。例如通过相对减弱在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能够扩大磁场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增强在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能够缩小磁场空间的大小。由此,能够形成最适合于便携式设备6的尺寸的“空间部分”。
此外,也可以将供电谐振线圈711的配置关系以及受电谐振线圈611的配置关系设为调整参数,改变该调整参数来变更在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产生的磁场耦合的强度,由此变更磁场空间的大小。
另外,也可以将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形状设为调整参数,使这些线圈的形状改变为期望的形状来变更在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以及周边产生的磁场耦合的强度,由此将“空间部分”的形状设定为期望的形状。在该情况下,通过使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为期望的形状,能够以按照线圈的形状的期望的形状形成磁场强度相对较弱的磁场空间。
另外,也可以将供电谐振线圈711与电力供给线圈712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电力取出线圈612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的第二距离中的至少一个距离设为调整参数,根据该调整参数而设定“空间部分”的大小。例如,通过相对缩短供电谐振线圈711与电力供给线圈712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电力取出线圈612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的第二距离,能够使磁场耦合相对变弱而扩大磁场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延长供电谐振线圈711与电力供给线圈712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电力取出线圈612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的第二距离,能够使磁场耦合相对变强而缩小磁场空间的大小。
并且,关于“空间部分”,也可以是,以覆盖受电谐振线圈611和供电谐振线圈711的除相向面以外的面中的至少一部分面的方式配置磁性构件,在供电谐振线圈711与受电谐振线圈611之间改变磁场来进行电力传输,由此在期望位置形成具有比该期望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例如,磁性构件也可以以覆盖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内周面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内周侧产生的磁场切断,从而在受电谐振线圈611的内周侧形成具有比较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另外,磁性构件也可以以覆盖供电谐振线圈711和受电谐振线圈611的与相向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受电谐振线圈611的与相向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附近产生的磁场切断,从而在受电谐振线圈611的与相向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附近形成具有比较小的磁场强度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
这样,便携式设备6能够基于上述空间部分的形成方法的一个以上的组合而有意图地在受电模块61的内侧、附近的期望位置形成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作为“空间部分”,并且能够设定“空间部分”的大小、形状。即,便携式设备6能够通过受电模块61的设置方式来形成期望的空间部分。
(助听器)
接着,详细说明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便携式设备6应用于作为人体佩戴设备的助听器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耳背式助听器9用作助听器的一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作为助听器,能够例示出袋式(盒式)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BTE(Behind-The-Ear))、耳内式助听器(ITE:In-The-Ear)、耳道式助听器(ITC(InTheCanal))、CIC式(CompleteInTheCanal:深耳道式)助听器(CIC)、开放耳式助听器、RIC式助听器(RIC(ReceiverInCanal:耳道内置受话器))、骨传导式助听器、嵌入式助听器。另外,作为人体佩戴设备,能够列举出如上述助听器、音乐播放器等那样佩戴于耳朵的设备、如将便携式计算机搭载于眼镜组件(眼镜等)的设备那样佩戴于脸上的设备、如手表那样佩戴于手腕的设备、还有嵌入于人体来使用的医疗设备等。
(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9)
如图17所示,耳背式助听器9具备:助听器主体91,其被佩戴于耳廓;耳模92,其抵接于耳孔开口或耳孔开口的附近;连结部93,其将助听器主体91与耳模92连结;控制基板63,其具备电路装置1和接口部631;以及输出部65及输入部66,该输出部65及输入部66连接于控制基板63。输出部65是输出声音的扬声器651等。输入部66是用于控制音量水平和电源接通/断开的操作按钮661、将外部声音变换为电性的声音信号的集音麦克风等。
助听器主体91具有从顶部至底部以沿着耳廓的根部的方式弯曲的六面体的壳体(外壁构件)。即,助听器主体91的壳体具有:上表面部911d,其位于顶部;底面部911c,其位于底部;头抵接面部911a,其抵接于头;耳廓抵接面部911e,其与头抵接面部911a相向配置,并抵接于耳廓;内侧抵接面部911b,其沿着耳廓的根部呈面状抵接;以及外侧面部911f,其与内侧抵接面部911b相向配置。另外,助听器主体91能够分割为头抵接面部911a和耳廓抵接面部911e这两个部分。由此,头抵接面部911a作为盖体而发挥功能,耳廓抵接部911e作为收容体而发挥功能。
在助听器主体91的上表面部911d连接有连结部93的一端部。连结部93形成为中空的管状。连结部93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耳模92。由此,耳背式助听器9能够将在助听器主体91中收集以及放大后的声音从扬声器651经由连结部93输出至耳模92,而使耳背式助听器9的佩戴者听取清楚的声音。
(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9:电源模块10)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耳背式助听器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在规定位置具有电源模块10。电源模块10具有:受电功能,利用谐振现象进行受电;二次电池功能,能够充放电;充放电功能,对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控制功能,使耳背式助听器9的各部工作。
如图18A和图18B所示,电池模块10具有平板状的控制基板63以及设置于控制基板63上表面的电路装置1及电池3。电路装置1也可以形成为控制基板63的一部分。电路装置1具备上述的整流/稳定化部111等,并且具备接口部631。另外,在控制基板63的周围设置有壁构件101。壁构件101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壁构件101的外周面设置有受电谐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作为受电谐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使用带绝缘覆膜的铜线材。
由此,通过以覆盖受电谐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的内周面的方式配置作为磁性构件而发挥功能的壁构件101,使配置于受电谐振线圈611和电力取出线圈612的内周侧的电路装置1存在于磁场强度比较小的磁场空间。其结果,设置于控制基板63上的电路装置1难以受到受电模块61受电时的磁场的影响。
另外,壁构件101的内周侧以覆盖电路装置1和控制基板63的方式填充并固化有树脂。由此,电源模块10的电路装置1和电池3等不容易因冲击、漏水而受到损伤。
在控制基板63的端面处突出有端子部631。端子部631连接于接口部631,形成有各种控制信号端子、GND端子、电源端子等。而且,端子部631作为阳连接器而发挥功能,并能够装卸阴连接器662。阴连接器662连接于扬声器651等输出部65和操作按钮661、集音麦克风等输入部661。
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电源模块10,在制造、修理耳背式助听器9时,能够通过以电源模块10为单位进行装卸来完成各作业,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简单地进行制造、修理。并且,通过对尺寸、形状、端子部631进行标准化,电源模块10能够共用于很多种类的助听器等便携式设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为利用作为磁性构件而发挥功能的壁构件101覆盖控制基板63周围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磁性构件覆盖电源模块10的下表面(控制基板63的下表面),还可以利用磁性构件覆盖电源模块10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控制基板63上的各部件存在于磁场强度更小的磁场空间。
(支持耳背式助听器9的充电装置7)
上述耳背式助听器9通过支持耳背式助听器9的充电装置7被充电。充电装置7是例如如图19所示那样具有保持台13,该保持台13用于以规定的供电姿势且装卸自如的方式保持耳背式助听器9。具体地说明,保持台13具有能够收容耳背式助听器9的凹部13a。凹部13a形成为在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对耳背式助听器9进行定位。此外,高度方向的定位是通过将耳背式助听器9载置于凹部13a时耳背式助听器9的下侧面因重力作用而与凹部13a抵接来进行的。
由此,在将耳背式助听器9载置于保持台13的凹部13a时,通过凹部13a在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上保持耳背式助听器9,由此将耳背式助听器9的受电模块61与充电装置7的供电模块71的距离及位置关系维持固定,能够以适于电池3的充电特性的电压进行充电。另外,保持台13的凹部13a的形状是应用于耳背式助听器9的情况下的例示,根据助听器的种类或尺寸而变化。
此外,充电装置7具有能够覆盖保持于保持台13的耳背式助听器9的露出部(上表面侧)的盖构件14。盖构件14设置成能够开闭保持台13的上表面。将利用谐振现象对保持于保持台13的耳背式助听器9的受电模块61供给电力的供电模块71设置于盖构件14。供电模块71配置成在盖构件14覆盖耳背式助听器9的露出部时与耳背式助听器9的受电模块61相向。由此,仅在以盖构件14覆盖耳背式助听器9时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将是否以盖构件14覆盖耳背式助听器9用作充电执行中及充电停止中的确认手段。即,能够通过盖构件14的开闭方式容易地进行充电装置7的充电执行中及充电停止中的辨别。
另外,供电模块71也可以设置于保持台13。另外,充电装置7能够与耳背式助听器9同样地设为如下结构:在利用谐振现象的供电时使供电模块71的内侧位置、附近位置出现磁场小的空间部分,并将该空间部分作为控制部73等的配置场所。在该情况下,除了能够实现耳背式助听器9的小型化以外也可以实现充电装置7的小型化。
通过将耳背式助听器9载置于上述充电装置7的保持台13的凹部13a,而使充电装置7所具有的供电模块71与耳背式助听器9所具有的受电模块61相向配置。而且,在通过识别部125判定为电池3是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通过充电控制部126使充电部112成为工作状态。由此,如图3所示,仅将耳背式助听器9载置于充电装置7的保持台13,就开始对电池3的充电。
另外,探测部123探测充电时从整流/稳定化部111输入至充电部112的直流电力,并将表示探测出的探测信号(低电平的探测信号)发送至切换控制部122,接收到探测信号(低电平的探测信号)的切换控制部122通过将变压部(处理部)124设为停止状态,能够将从耳背式助听器9的电池3向扬声器651等输出部65及操作按钮661、集音麦克风等的输入部661(驱动部件5)的电源设为断开。即,仅进行对于充电装置7的耳背式助听器9的安装操作,即可进行充电开始并将助听功能切换为关闭(OFF)。
另一方面,在通过识别部125判定为电池3是空气电池等一次电池的情况下,通过充电控制部126使充电部112成为停止状态。由此,即使将耳背式助听器9载置于充电装置7的保持台13,也不会进行对包括一次电池的电池3的充电。其结果,无论在搭载一次电池及二次电池中的哪一个电池3的情况下,均能够放置于充电装置7,因此能够扩大能够使用的电池3的种类。
另外,在电池3为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通过从充电装置7的保持台13拿起耳背式助听器9,停止对电池3的充电,并且探测部123探测出充电停止时未从整流/稳定化部111向充电部112输出直流电力,将表示探测出未输出直流电力的探测信号(高电平的探测信号)发送到切换控制部122,接收到探测信号(高电平的探测信号)的切换控制部122将变压部(处理部)124设为工作状态,由此能够使从耳背式助听器9的电池3向扬声器651等输出部65和操作按钮661、集音麦克风等输入部661(驱动部件5)的电源接通。即,只需进行对于充电装置7的耳背式助听器9的卸除操作,就能够停止进行充电并且将助听功能切换为打开(ON)。
(变形例)
以微型计算机形成控制部128的电路装置1也可以被设为参照充放电表来进行控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追加、更新充放电表中的电池3的种类等数据,能够使电路装置1的动作容易地应对电池3的种类的增加。
详细地说明,如图20所示,电路装置1具有第一充电部1121和第二充电部1122来作为充电部112。另外,电路装置1具有稳定化部1245、第一降压部1246以及第二降压部1247。另外,这些各部是例示,只要在充电部112中具有输出电压不同的多个充电电路即可,只要变压部124具有变压程度不同的多个变压电路即可。
控制部128在图21的充放电表中保存各种充放电数据。充放电数据表具有电池种类以及与电池种对应的各种数据。具体地说明,充放电数据表将表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分类数据、标称电压数据、表示放电状态时稳定化部等的工作和停止的放电状态数据、表示充电状态时稳定化部等的工作和停止的充电状态数据与电池种类相对应地保存。
另外,如图22所示,控制部128存储使用充放电数据表来控制电路装置1的充放电控制例程,并且以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执行。当执行充放电控制例程时,首先,判定电池3是否被更换(S1)。在被更换的情况下(S1:“是”),确定电池3种类(S2)。判定确定出的电池3是否为空气电池等一次电池(S3)。如果是一次电池(S3:“是”),则执行充电禁止处理(S4)。即,参照图21的充放电数据表。接着,获取与空气电池等一次电池相对应的充电状态数据。例如在空气电池的情况下,获取稳定化部1245、第一降压部1246以及第二降压部1247停止的充电状态数据,将图20的电路装置1设定为空气电池的放电用电路。
之后,在检测出放电电压时(S5),参照充放电表来执行电压变换处理(S6)。即,如果判定为电池3是空气电池,则通过将稳定化部1245设定为工作状态来将电池3的电力经由稳定化部1245输出到驱动部件5。之后,结束本例程。
另外,在没有更换电池3的情况下(S1:“否”)、电池3不是一次电池的情况下(S3:“否”),判定是否处于通过将便携式设备6放置于充电装置7的充电状态(S7)。在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S7:“是”),通过充电数据表的充电状态数据“停止”而执行放电禁止处理(S8)。然后,执行与电池3的种类相应的充电处理(S9)。即,在图20中,使第一充电部1121和第二充电部1122中的某一方为工作状态,并且使另一方为关闭状态。当开始充电时,判定是否为满充电(S10)。若不是满充电(S10:“否”),则从S7起再次执行。另一方面,在为满充电的情况下(S10:“是”),通知已满充电,或执行停止充电的充电结束处理以防止过充电(S11)。之后,结束本例行程序。
另一方面,在不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S7:“否”),执行充电禁止处理(S12)。即,在图20中,使第一充电部1121和第二充电部1122为关闭状态。然后,在检测出放电电压时(S13),参照充放电表来执行电压变换处理(S14)。即,如果判定为电池3是锂离子电池,则通过将第一降压部1246设定为工作状态来将电池3的电力经由第一降压部1246输出到驱动部件5。此外,也可以通过控制部128的AD转换器来检测放电电压的电压值,根据电压值来在第一降压部1246、第二降压部1247以及稳定化部1245之间切换。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如银锌电池那样放电电压分多个阶段变化的电池3中,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压处理。
之后,判定放电电压是否为放电界限(S15)。如果不是放电界限(S15:“否”),则从S7起再次执行。如果是放电界限(S15:“是”),则通过将包括第一降压部1246的全部变压部124设定为停止状态来执行放电禁止处理(S16)。之后,结果本例程。
在以上的详细说明中,为了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而以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详细说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其它的实施方式,应尽可能广地解释其应用范围。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以及语法是为了准确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使用的,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解释。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发明的概念而容易地推想出包含于本发明的概念的其它结构、系统、方法等。因而,权利要求应视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包含等同的结构。另外,为了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本发明的效果,期望充分参考业已公开的文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源电路基板;3:电池;4:受电部;5:驱动部件;6:便携式设备;7:充电装置;8:充电系统;9:耳背式助听器;10:电源模块;61:受电模块;71:供电模块;73:控制部;74:显示部;111:整流/稳定化部;112:充电部;124:变压部;125:识别部;126:充电控制部;127:充放电控制部。

Claims (18)

1.一种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变压部,其以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的充电电力;
充电部,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上述电池进行充电;
识别部,其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以及
充电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电池的种类对上述充电部进行控制来切换上述充电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充电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充电部:
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一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不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二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进行充电的充电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识别部基于放电电压来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探测部,其探测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以及
切换控制部,其仅在通过上述探测部探测出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时,将上述变压部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装置形成为集成电路装置。
6.一种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变压部,其以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的充电电力;
充电部,其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对上述电池进行充电;
识别部,其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以及
充放电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电池的种类对上述变压部和上述充电部进行控制来切换充放电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充放电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充电部:
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一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不进行充电的充放电方式,若上述电池的种类是二次电池,则控制上述充电部使得上述充电部为进行充电的充放电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识别部基于上述放电电压来识别上述电池的种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探测部,其探测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以及
切换控制部,其仅在通过上述探测部探测出上述外部电力向上述充电部的输入时,将上述变压部从工作状态切换为停止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装置形成为集成电路装置。
11.一种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以及受电模块,其通过非接触方式被从外部供给电力,将该电力作为上述外部电力输出到上述充电部。
12.一种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以及受电模块,其利用谐振现象被从外部供给电力,将该电力作为上述外部电力输出到上述充电部,其中,上述电路装置配置于利用上述谐振现象形成的磁场强度比其它部位的磁场强度小的磁场空间。
13.一种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作为上述外部电力而输出到上述充电部的受电模块以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电池。
14.一种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源模块以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的上述电池。
15.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便携式设备;以及
充电装置,其具有将电力供给到上述受电模块的供电模块。
16.一种人体佩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
17.一种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
18.一种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变压部,其以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压来输出各种电池的充电电力;
充电部,其能够通过从外部供给的外部电力的输入来以任意的充电方式对上述电池进行充电;
识别部,其识别上述电池的充电规格;以及
充电控制部,其根据由上述识别部识别出的上述电池的充电规格对上述充电部进行控制来切换上述充电方式。
CN201480022559.2A 2013-12-27 2014-12-24 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Pending CN1051445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285A JP2015126691A (ja) 2013-12-27 2013-12-27 回路装置、携帯機器、及び充電システム等
JP2013-272285 2013-12-27
PCT/JP2014/084036 WO2015098908A1 (ja) 2013-12-27 2014-12-24 回路装置、携帯機器、及び充電システム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4541A true CN105144541A (zh) 2015-12-09

Family

ID=53478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2559.2A Pending CN105144541A (zh) 2013-12-27 2014-12-24 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56665A1 (zh)
EP (1) EP3089313A4 (zh)
JP (1) JP2015126691A (zh)
KR (1) KR20160105287A (zh)
CN (1) CN105144541A (zh)
SG (1) SG11201508099SA (zh)
TW (1) TWI591926B (zh)
WO (1) WO201509890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901A (zh) * 2016-10-21 2017-02-15 于弼君 一种智能终端的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N107707016A (zh) * 2017-09-29 2018-02-16 深圳市亿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电池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可插拔式加固型计算机
CN108594137A (zh) * 2018-07-02 2018-09-28 深圳市瑞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锂电的识别装置和方法
CN110829551A (zh) * 2018-08-29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效率提高的无线电池充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35084B1 (ko) * 2016-03-31 2016-06-30 주식회사 핀크래프트엔지니어링 전압 및 전류 제어를 통한 멀티 충전이 가능한 충전 장치
JP2018069463A (ja) * 2016-10-24 2018-05-1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29732B2 (ja) * 2017-03-31 2021-09-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補聴器
WO2018181512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補聴器
JP6939080B2 (ja) * 2017-05-17 2021-09-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方法
JP2020035173A (ja) * 2018-08-30 2020-03-05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警報器
JP6571300B1 (ja) * 2019-02-19 2019-09-04 日清工業有限公司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ストロボ装置の充電制御方法
US12042043B2 (en) 2020-06-11 2024-07-23 Kohler Co. Temperature tracking mirro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1514A (en) * 1994-09-01 1998-09-01 Fujitsu Limited Charging-and-discharging control device, a battery pack,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charge and discarge control
JP2000261974A (ja) * 1999-03-10 2000-09-22 Sony Corp 電池駆動式電子機器
CN103348558A (zh) * 2011-01-20 2013-10-09 株式会社东芝 半导体设备、电力传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充电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及充电方法
JP2013239692A (ja) * 2012-04-17 2013-11-28 Nitto Denko Corp 磁界空間の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47381B2 (ja) * 1994-11-10 2006-02-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池内蔵の電子装置の電源制御回路
JP3234760B2 (ja) * 1995-11-30 2001-12-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装置
JP2001035542A (ja) * 1999-07-26 2001-02-09 Nec Saitama Ltd 電池パックの検出方法及び移動端末
US6700352B1 (en) * 1999-11-11 2004-03-02 Radiant Power Corp. Dual capacitor/battery charger
JP2003339127A (ja) * 2002-05-21 2003-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停電電源装置
KR20060082547A (ko) * 2005-01-12 2006-07-1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휴대폰 충전기를 이용한 디지털 이미지 처리 장치 내 2차전지 충전 장치 및 그를 채용한 디지털 이미지 처리 장치
JP2010068639A (ja) * 2008-09-11 2010-03-25 Seiko Epson Corp 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電源装置
WO2010082609A1 (ja) * 2009-01-14 2010-07-2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保護監視回路及び電池パック
DE102009028322A1 (de) * 2009-08-07 2011-02-10 Robert Bosch Gmbh Ladevorrichtung zum Aufladen eines Akkupacks
US9356659B2 (en) * 2011-01-18 2016-05-31 Mojo Mobility, Inc. Charger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112012005842T5 (de) * 2012-02-08 2014-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nergie-Umwandlungsvorrichtung
JP2013206090A (ja) * 2012-03-28 2013-10-07 Nec Computertechno Ltd 電源制御装置、それを使用する情報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源制御方法
JP6059522B2 (ja) * 2012-04-17 2017-01-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給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磁界空間の形成方法
JP2013239279A (ja) 2012-05-14 2013-11-28 Panasonic Corp 電池電源システム
US9060233B2 (en) * 2013-03-06 2015-06-16 iHear Medical, Inc. Rechargeable canal hearing device and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01514A (en) * 1994-09-01 1998-09-01 Fujitsu Limited Charging-and-discharging control device, a battery pack,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charge and discarge control
JP2000261974A (ja) * 1999-03-10 2000-09-22 Sony Corp 電池駆動式電子機器
CN103348558A (zh) * 2011-01-20 2013-10-09 株式会社东芝 半导体设备、电力传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充电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及充电方法
JP2013239692A (ja) * 2012-04-17 2013-11-28 Nitto Denko Corp 磁界空間の形成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901A (zh) * 2016-10-21 2017-02-15 于弼君 一种智能终端的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N107707016A (zh) * 2017-09-29 2018-02-16 深圳市亿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电池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可插拔式加固型计算机
CN107707016B (zh) * 2017-09-29 2023-12-15 深圳市亿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双电池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可插拔式加固型计算机
CN108594137A (zh) * 2018-07-02 2018-09-28 深圳市瑞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锂电的识别装置和方法
CN108594137B (zh) * 2018-07-02 2023-09-12 深圳市瑞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锂电的识别装置和方法
CN110829551A (zh) * 2018-08-29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效率提高的无线电池充电
US11289936B2 (en) 2018-08-29 2022-03-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battery charging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05287A (ko) 2016-09-06
WO2015098908A1 (ja) 2015-07-02
US20160056665A1 (en) 2016-02-25
JP2015126691A (ja) 2015-07-06
TW201532364A (zh) 2015-08-16
TWI591926B (zh) 2017-07-11
EP3089313A4 (en) 2017-08-09
EP3089313A1 (en) 2016-11-02
SG11201508099SA (en) 2015-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4541A (zh) 电路装置、便携式设备以及充电系统等
US20210313837A1 (en) Portable device, charging system, and power source circuit substrate
US20160365751A1 (en) Power source device for portable apparatus, portable apparatus, and charging device
CN105594230B (zh) 助听器以及助听器充电系统
CN105009407A (zh) 便携式设备及其充电设备、便携式设备充电系统
CN105393427A (zh) 电路基板及具备该电路基板的便携式设备
CN105637899B (zh) 助听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928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