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2757B - 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2757B
CN105142757B CN201380075910.XA CN201380075910A CN105142757B CN 105142757 B CN105142757 B CN 105142757B CN 201380075910 A CN201380075910 A CN 201380075910A CN 105142757 B CN105142757 B CN 105142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eration mode
heat exchanger
runs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59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2757A (zh
Inventor
伊藤慎
伊藤慎一
亩崎史武
滨田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2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2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2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2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42Air treating means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0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adsorbing systems
    • B01D53/0438Cooling or hea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串联地配置第1热交换器(4)、干燥剂块(7)以及第2热交换器(6)。而且,在除湿运转中交替地反复进行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使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动作,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而且,通过将第1运转模式时的减压量控制得比第2运转模式时的减压量少,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每一个中,使蒸发器(在第1运转模式下为第2热交换器(6)、在第2运转模式下为第1热交换器(4))的过热度合理,使除湿量增加。

Description

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利用由进行水分的吸附以及解吸的干燥剂材进行的吸附解吸而对除湿对象空间内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有专利文献1的例子。专利文献1是将由冷冻循环的热交换器进行的冷却和加热以及由干燥剂转动体进行的吸附解吸组合来进行除湿的技术,具有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照冷冻循环的散热器、干燥剂转动体的解吸部、冷冻循环的蒸发器、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的顺序通过的风路。
由散热器对获取到该风路内的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由干燥剂转动体的解吸部对加热了的空气进行加湿,由蒸发器将加湿了的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并进行冷却除湿,由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对冷却除湿了的空气进一步除湿,然后,使之返回除湿对象空间。而且,做成通过使干燥剂转动体旋转来连续地进行除湿运转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0305号公报(摘要、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装置中,通过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冻循环的冷却以及加热作用组合,与仅使用冷冻循环或者仅使用干燥剂材的除湿相比,能够实现更多的除湿量,成为高性能的除湿装置。然而,另一方面,存在下面那样的课题。
由于使用干燥剂转动体,所以,需要转动体的驱动部。另外,需要将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气密性地分离的密封构造,以便不会在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和解吸部之间产生空气泄漏,存在装置大型化,另外,成为高成本这样的课题。另外,由于成为使在干燥剂转动体通过后的空气再次返回干燥剂转动体的风路结构,所以,成为弯曲部多的风路结构,存在运送空气时的压力损失增加,送风机动力增加,装置的消耗电力增加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做成的,其目的是实现一种具备高的除湿能力,且不需要干燥剂转动体驱动部、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的密封构造,能够使装置简洁,可谋求紧凑化、低成本化的除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部以及第2热交换器;风路,其串联地配置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第2热交换器;和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风路内流动,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具有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通过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干燥剂材从在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以使第1运转模式的减压部的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的减压部的减压量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由制冷剂回路的冷冻循环动作产生的冷却以及加热作用组合,能够进行高除湿量的除湿。此外,做成串联地配置了第1热交换器、干燥剂材以及第2热交换器的风路结构,而且,通过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来进行除湿,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干燥剂材从在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因此,可进一步实现装置构造的简洁化,能够得到更紧凑且低成本的装置。另外,因为使第1运转模式中的减压部的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少,所以,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每一个中,能够使过热度合理,使除湿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
图3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减压部5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减压部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1以及后述的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位表示相同或者与之相当的部位,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共通。另外,说明书全文记载的构成元件的形态仅仅是示例,并非限定于这些记载。
除湿装置1在框体10内具有压缩机2、作为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3、第1热交换器4、可将阻力(减压量)变更为二个以上的减压部5、以及第2热交换器6,它们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成环状,构成制冷剂回路A。框体10内被划分为风路室20和机械室30,在机械室30中配置压缩机2以及四通阀3,其它的被配置在风路室20中。另外,在将机械室30和风路室20之间划分的壁面11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出),制冷剂配管将贯通孔(未图示出)贯通,将各元件彼此连接。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气密地保持间隙部分,以便不会经贯通孔和连接配管之间的间隙在机械室30和风路室20之间产生气流。
四通阀3对流路进行切换,以使制冷剂在图1的实线方向或者点划线方向流动,在被切换为图1的实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从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按照四通阀3、第1热交换器4、成为第一阻力(减压量)的减压部5、第2热交换器6以及四通阀3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2的冷冻循环。在该结构中,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2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动作。
另一方面,在四通阀3的流路被切换到图1的点划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从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四通阀3、第2热交换器6、成为第二阻力(减压量)的减压部5、第1热交换器4以及四通阀3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2的冷冻循环。在该结构中,第2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1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动作。作为该除湿装置1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410A。另外,制冷剂并非局限于R410A,也能够应用其它的HFC类制冷剂、HC制冷剂、CO2、NH3等自然制冷剂。在应用CO2制冷剂的情况下,在为高压在临界压力以上运转的情况下,冷凝器作为散热器动作。
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是板翅片管热交换器,做成使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翅片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另外,减压部5是开度可变且可变更阻力(减压量)的电子式膨胀阀。
风路室20具有将除湿对象空气导入内部的吸进口20a和将被除湿了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吹出口20b,由作为送风装置的送风机8运送的空气在图1的空白箭头的方向流动。风路室20被构成为矩形形状,在风路室20内形成有串联地配置了第1热交换器4、作为干燥剂材的干燥剂块7、第2热交换器6以及送风机8的风路B。因而,从吸进口20a吸入到风路B内的空气在风路B内按照第1热交换器4、作为干燥剂材的干燥剂块7、第2热交换器6、送风机8的顺序直线状地流动,此后,从吹出口20b被排放到除湿装置1外部。
干燥剂块7以固形将干燥剂材成型为矩形,由对水分进行吸附解吸的材料构成,例如应用沸石、硅胶、高分子类吸附材等。
另外,在风路室20中,在第1热交换器4以及第2热交换器6的各自的下方配置排水盘40,接收运转时产生的排水从各热交换器滴下的水。由排水盘40接收的排水经由图1的波浪线所示的水路41流入并积存在处于除湿装置1的最下部的排水箱42。
风路室20还具备计量除湿装置1的吸进空气的温湿度(除湿装置1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50。
另外,在除湿装置1内,还在机械室30侧设置控制除湿装置1整体的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具备CPU、RAM以及ROM等,在ROM中存储控制程序。控制装置60进行后述的除湿运转的控制(四通阀3的与温湿度传感器50的检测信号相应的切换等)、送风机8的转速控制、压缩机2的转速控制、减压部5的开度控制等各种控制。
接着,对除湿装置1的除湿运转动作进行说明。除湿运转具有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是通过四通阀3的流路切换来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并对除湿对象空气进行除湿的运转。下面,按顺序对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第1运转模式:冷冻循环的动作)
首先,对四通阀3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的实线的情况下的第1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第1运转模式中的冷冻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在由压缩机2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由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经四通阀3流入第1热交换器4。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流动的空气散热,在将空气加热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1热交换器4流出。从第1热交换器4流出了的液体制冷剂在成为第一阻力(减压量)的减压部5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此后,制冷剂流入第2热交换器6,从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吸热,在将空气冷却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此后,制冷剂经四通阀3被吸入压缩机2。
(第1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接着,根据图2,对第1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2的曲线是表示饱和空气的曲线,饱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是100%。
除湿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2、A点)流入到除湿装置1后,由第1热交换器4加热,温度上升,且相对湿度降低(图2、B点)。此后,空气虽然流入干燥剂块7,但是,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所以,被干燥剂块7保持的水分被解吸(放出),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增加。另一方面,从流入到干燥剂块7的空气夺取与解吸相伴的解吸热,空气的温度降低,成为低温且高湿度的状态(图2、C点)。此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6并被冷却。另外,制冷剂回路A运转,以使第2热交换器6内的制冷剂温度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空气由第2热交换器6冷却且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绝对湿度低的状态(图2、D点)。此后,空气流入送风机8,从吹出口20b向除湿装置1外部被排放。
(第2运转模式:冷冻循环的动作)
接着,对作为四通阀3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的点划线的情况的第2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第2运转模式中的冷冻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在由压缩机2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且高压的气体。由压缩机2排放的制冷剂经四通阀3流入第2热交换器6。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散热,在将空气加热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热交换器6流出。从第2热交换器6流出了的液体制冷剂在开度调整为第二阻力(减压量)的减压部5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此后,制冷剂流入第1热交换器4,从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吸热,在将空气冷却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此后,制冷剂经四通阀3被吸入压缩机2。
(第2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接着,根据图3,对第2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温湿图,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3的曲线是表示饱和空气的曲线,饱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是100%。
除湿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3、A点)在流入到除湿装置1后,由第1热交换器4冷却。另外,制冷剂回路A运转,以使第1热交换器4内的制冷剂温度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空气由第1热交换器4冷却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高相对湿度的状态(图3、E点)。此后,空气虽然流入干燥剂块7,但是,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高,所以,水分被干燥剂块7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减少,进一步被除湿。另一方面,流入到干燥剂块7的空气由伴随着吸附而产生的吸附热加热,空气的温度上升,成为高温且低湿度的状态(图3、F点)。此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6,并被加热,成为高温(图3、G点)。此后,空气流入送风机8,从吹出口20b向除湿装置1外部被排放。
这样,在第1运转模式中,在第1热交换器4中由制冷剂的冷却进行的除湿的基础上,还实施由干燥剂块7的吸附进行的除湿。因而,比较图2和图3可知,第2运转模式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能够确保更多的除湿量,本除湿装置1中的主要的除湿在第2运转模式下实施。
另外,若比较流入在第1运转模式下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6的空气(图2、C点)和流入在第2运转模式下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4的空气(图3、A点)的相对湿度,则还是图2C点的情形相对湿度高。因此,各运转模式的每一个为使除湿量为最大所需要的减压部5的阻力(减压量)在各个运转模式下不同。尤其是由于第1运转模式中的图2C点是高湿,所以,即使蒸发温度和通过空气的温度差少,也可以进行除湿。因而,在第1运转模式中,通过使减压部5的阻力(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少,使冷冻循环的效率上升,由此可确保多的除湿量。另一方面,在第2运转模式中,通过使减压部5的阻力(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大,确保需要的除湿量。
图4是表示图1的减压部的图。在图4中,实线表示第1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点划线表示第2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的流动。
这里,如上所述,由电子膨胀阀5a构成减压部5,通过电子膨胀阀5a的开度调整,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下,使减压部5中的阻力(减压量)不同。具体地说,在从第1运转模式切换到第2运转模式时,使减压部5的开度小,使减压量增加,在从第2运转模式切换到第1运转模式时,使减压部5的开度大,使减压量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1中,使第1、第2运转模式交替地反复。例如,在持续地实施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由于干燥剂块7所含的水分量存在上限,所以,若运转一定以上的时间,则水分不再被干燥剂块7吸附,除湿量降低。因此,在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成为上限附近的阶段,切换为第1运转模式,实施将水分从干燥剂块7放出的运转。在实施第1运转模式不久,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适度地减少了的时点,再次切换为第2运转模式。这样,通过交替地实施第1、第2运转模式,依次进行干燥剂块7的吸附解吸作用,维持由干燥剂的吸附解吸作用产生的除湿量增加的效果。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构成将干燥剂材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冷冻循环的加热·冷却作用组合的高性能的除湿装置1时,直线地构成风路B。在以往的装置中,由于是使用干燥剂转动体的结构,所以,需要使空气向干燥剂转动体的吸附部和解吸部通风,不得不构成具有弯曲部的风路,与这部分相应地使得运送空气时的压力损失变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直线地构成风路B,能够使运送空气时的压力损失小。因而,与这部分相应地能够使得运送空气的送风机8的消耗电力少,做成更高效率的装置。
另外,可将冷冻循环构成为,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下,使减压部5中的阻力(减压量)不同,通过像上述那样,使第1运转模式下的减压部5的阻力(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少,而使除湿量在各运转模式下最大。因而,可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每一个中,使蒸发器(第1运转模式下为第2热交换器6、第2运转模式下为第1热交换器4)的过热度合理,使除湿量增加。
在以往的使用干燥剂转动体的结构中,需要用于对干燥剂转动体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其固定构造等,装置结构复杂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是静置型,所以,不需要对干燥剂材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另外,风路结构简单。因而,可紧凑化,能够使装置结构简洁,能够做成低成本的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风路B构成为矩形。因此,在被安装在风路B中的第1热交换器4、第2热交换器6以及干燥剂块7的每一个与风路B的形状相匹配地做成矩形的外形构造的情况下,能够更高密度地安装在矩形风路B内。
即,在以往的装置中,由于使用干燥剂转动体,所以,在矩形形状的风路B中配置圆形的转动体。因而,在转动体配置部分,在四角会产生死区,不能紧凑地构成风路。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通过使用矩形的干燥剂块7,能够无死区地配置,所以,可进行高密度安装。其结果,能够紧凑地构成风路B(紧凑地构成风路室20)。
另外,在以往的装置中,需要由吸附部和解吸部将风路分开,需要将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气密地分离的密封构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风路B为一个,通过四通阀3的切换,能够切换干燥剂块7的吸附和解吸,因此,不需要以往的密封构造,能够使装置结构简略化,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另外,在将被安装于风路B的第1热交换器4、第2热交换器6以及干燥剂块7的每一个像上述那样与风路B的形状相匹配地做成外形为矩形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像上述那样能够得到紧凑化的效果而优选,但是,并非一定限定于矩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运转模式中,相对于被运送的空气,接着由第1热交换器4进行的除湿、由干燥剂块7进行的除湿,实施由第2热交换器6进行的加热。因此,除湿装置1的吹出空气成为高温且水分量少的状态(图3、G点),能够使相对湿度为例如20%以下的低相对湿度。这样的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是适合干燥用途的空气,若使该空气直接吹到洗涤物等被干燥物,则能够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能够实现更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另外,由于第1运转模式下的吹出空气与第2运转模式下的吹出空气相比为低温·高湿度,所以,在将本除湿装置1用于被干燥物的干燥的情况下,希望仅在第2运转模式时,使吹出空气吹到被干燥物。因而,为了对应这样的用途,也可以做成在除湿装置1的吹出口20b设置可变更吹出风向的叶片,能够将第1运转模式下的吹出方向和第2运转模式下的吹出方向调整为另外的方向的结构。而且,只要仅在第2运转模式时,调整叶片使来自吹出口20b的吹出空气吹到被干燥物即可,据此,能够进一步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并不被限定于上述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例如可像下述那样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变形例1:除湿装置1的构成元件)
在图1中,表示了制冷剂回路A的切换使用了四通阀3的结构,但是,只要为切换制冷剂回路A的流路的结构,则并非特别限定于四通阀,也可以使用其它的阀。例如,也可以做成使用4个作为二通阀的电磁阀,在将压缩机2的排放侧以及吸入侧的每一个和第1热交换器4连接的部分、还有将压缩机2的排放侧以及吸入侧的每一个和第1热交换器4连接的部分配置电磁阀的结构。而且,只要通过各电磁阀的开闭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制冷剂回路A、冷冻循环即可。
(变形例2:减压部5的结构)
在上述中,说明了由电子膨胀阀5a构成减压部5的例子,但是,就减压部5而言,可以考虑各种各样的减压构件。
图5是表示图1的减压部的变形例的图。在图5中,实线箭头表示第1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的流动,点划线箭头表示第2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5(a)的减压部5具有并联地连接第1流路51和第2流路52的结构。在第1流路51中串联地配置由毛细管或者开度固定的膨胀阀构成的第1元件5b,和仅在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第1流路51的第1元件5b流通的、由止回阀或者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2元件5c。另外,在第2流路52中配置由止回阀或者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3元件5d。
通过这样构成,在第1运转模式下,制冷剂如实线箭头所示,由第1元件5b以及第3元件5d减压,且在第1流路51和第2流路52这两者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运转模式下,如点划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仅在第2流路52侧流动,在这里,由第3元件5d减压。通过该结构,第1运转模式下的阻力(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少。
图5(b)的减压部5具有并联地连接第1流路53和第2流路54的结构。在第1流路53中串联地配置由温度式膨胀阀构成的第1元件5e,和仅在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第1流路53的第1元件5e流通的、由止回阀或者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2元件5f。另外,在第2流路54中串联地配置由温度式膨胀阀构成的第3元件5g,和仅在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第2流路54的第3元件5g流通的、由止回阀或者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4元件5h。
在该结构中,第1流路53的第1元件(温度式膨胀阀)5e根据在第1运转模式下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的出入口的温度差进行开度控制,第2流路54的第3元件(温度式膨胀阀)5g根据在第2运转模式下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4的出入口所设置的温度差进行开度调整。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运转模式下的阻力(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少。
另外,虽未图示出,但是,也可以做成这些各元件的组合等。总之,只要将减压部5构成为第1运转模式下的阻力(减压量)比第2运转模式少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减压部5被构成为与第2运转模式相比,第1运转模式的减压量少,但是,若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则也可以以不同的指标为基准。
例如,将减压部5控制成,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下,在减压部5通过时的制冷剂流路的截面积(开度)在第1运转模式的情形下大,据此,使减压量在第1运转模式的情形下小,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能够通过下面的(1)~(4)的控制,实施相同的控制。
(1)虽未图示出,但将减压部5控制成,第1运转模式下的第2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饱和温度比第2运转模式下的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饱和温度高(为了使饱和温度高,需要使减压量少)。
(2)将减压部5控制成,第1运转模式下的压缩机2的吸入部制冷剂温度和第2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饱和温度的温度差、和第2运转模式下的压缩机2的吸入部制冷剂温度和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饱和温度的温度差之差小(在吸入过热度的模式之间的差接近的情况下,根据向蒸发器流入的空气决定减压量,流入空气的焓高的第1运转模式下的减压量少)。
(3)将减压部5控制成,压缩机2的排放温度在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下差小(在排放温度的模式之间的差小的情况下,也是根据向蒸发器流入的空气来决定减压量)。
(4)将减压部5控制成,第1运转模式下的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和第1热交换器4出口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差与第2运转模式下的第2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和第2热交换器6出口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差之差小(在控制成冷凝器的过冷却度的模式之间的差小的情况下,根据向蒸发器流入的空气来决定减压量)。
(变形例3: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虽然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也可以为预先确定的时间,但是,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存在与空气条件、除湿装置1的运转状态相应的合理值。因而,也可以根据空气条件、除湿装置1的运转状态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以能够以该合理值运转。
在第1运转模式下,因为从干燥剂块7放出水分,所以,到从干燥剂块7放出适度的量的水分、残存在干燥剂块7的水分量成为适量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成为合理值。若在水分量比适量多地残留在干燥剂块7的状态下,结束第1运转模式,向第2运转模式切换,则在第2运转模式下,干燥剂块7能够吸附的水分量会被抑制,第2运转模式下的除湿量降低。反之,若使第1运转模式过长,则在第1运转模式的后半程,几乎不能从干燥剂块7将水分解吸的状态持续,向实现比第1运转模式高的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切换迟缓。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总计的除湿量也降低。
在第2运转模式下,因为干燥剂块7吸附水分,所以,向干燥剂块7的吸附水分量成为适量的时间为合理值。不受存在仍能够由干燥剂块7进行吸附的余地的影响,在将运转切换到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为高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变短,在按总计来看时,除湿量降低。反之,若使第2运转模式过长,则在第2运转模式的后半程,干燥剂块7不能吸附的状态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也是除湿量降低。
干燥剂块7的保持水分量的变化由流入干燥剂块7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若流入高相对湿度的空气,则干燥剂块7内的水分难以被放出,反之,水分吸附量变多。另外,若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干燥剂块7,则干燥剂块7内的水分容易被放出,反之,水分吸附量变少。
遵循上述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决定方法1或者决定方法2的方法来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但是,在除湿运转中,将第1运转模式以及第2运转模式作为一个周期,反复进行该周期,但是,一个周期的时间(也就是,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的合计时间)总是相同。因而,在下面说明的决定方法中,就某种意义来说决定一个周期内的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时间分配。另外,各运转时间的决定在除湿运转开始时进行。下面,按顺序对各决定型式进行说明。
(决定方法1)
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与该相对湿度相应地决定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
预先确定成为吸进空气的基准的相对湿度(下面,称为基准相对湿度),且预先通过实验、模拟等求出在该基准相对湿度的吸进空气在风路B通过了的情况下能够成为高除湿量的各运转模式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而且,与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基准相对湿度的大小关系相应地像下面说明的那样,从各运转模式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适宜地增减,决定各运转模式各自的运转时间。
根据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温湿度传感器50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在该相对湿度比预先设定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第1运转模式下的来自干燥剂块7的水分放出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放出量少,另外,第2运转模式下的干燥剂块7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吸附量多。因而,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相反,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第1运转模式下的来自干燥剂块7的水分放出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放出量多,另外,第2运转模式下的干燥剂块7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吸附量少。因而,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这样,通过调整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可恰当地调节干燥剂块7的水分保持量,无论吸进空气的状态为怎样的状态,也总是能够实现高除湿量。另外,在实际的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基准相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当然只要按各自的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来运转即可。
(决定方法2)
与除湿运转开始时的制冷剂回路A的运转状态相应地决定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
制冷剂回路A的运转状态根据吸进空气的状态变动。具体地说,在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在各运转模式下,在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通过前后的空气的湿度差与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低的情况相比扩大。即,因为促进蒸发器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所以,成为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与之相应地上升的运转。反之,在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因为蒸发器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被抑制,所以,成为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下降的运转。
由于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和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存在上面那样的关系,所以,通过将该关系应用到上述决定方法1,能够与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相应地决定第1、第2运转模式各自的运转时间。另外,由于高压压力也与冷冻循环的低压的上升相应地上升,所以,最终,能够与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相应地决定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
即,在除湿运转开始时,计量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较计量所得到的计量低压值(或者计量高压值)和预先确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在计量低压值(或者计量高压值)比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高的情况下,判定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与上述决定方法1同样,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长,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短。
另一方面,在计量低压值(或者计量高压值)比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低的情况下,判定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与上述决定方法1同样,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短,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基准运转时间长。
另外,低压压力、高压压力的计量也可以在冷冻循环的低压部、高压部设置压力传感器来计量,也可以计量在冷冻循环中成为气液二相部的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温度,通过该温度推算低压。
这样,根据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高压压力,也与上述决定方法1(基于吸进空气的信息的方法)同样,可恰当地调节干燥剂块7的水分保持量。而且,无论吸进空气的状态为怎样的状态,也总是能够实现高除湿量。
(结霜时的运转切换)
顺便提及,若在吸进空气为低温的情况下实施第2运转模式,则在第1热交换器4将低温空气冷却。因而,若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表面的温度在0℃以下,则在翅片表面产生结霜。若维持该状态使运转持续,则结霜增长,将翅片之间的空气流路堵塞,其结果,成为送风量降低,不能恰当地实施除湿装置1的运转的状态。
因此,也可以是在第2运转模式中,在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运转状态推测为在第1热交换器4产生结霜的情况下,即使在预先设定的运转时间结束前(或者由上述决定方法1、决定方法2决定的运转时间结束前),也结束第2运转模式,向第1运转模式切换。另外,在第1运转模式中,因为第1热交换器4作为冷凝器动作,所以,制冷剂为高压且高温,因此,能够加热融解结霜。
结霜状态可根据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来判定,例如,在第2运转模式下,在运转中,在低压压力比规定值低的时间持续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表面温度为0℃以下的状态长时间持续,结霜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像上述那样,结束第2运转模式,向第1运转模式切换。另外,低压压力的计量方法与上述的手段相同,只要在冷冻循环的低压部设置压力传感器,或计量在低压成为气液二相部的第1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温度即可。
另外,结霜状态的判定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法,也可以计量第1热交换器4的翅片表面温度本身,在该温度在0℃以下持续运转一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结霜状态。
这样,只要在第2运转模式下判别为结霜状态的情况下,向第1运转模式切换,则不存在维持着结霜状态进展地运转的情况,能够避免因送风量降低造成的除湿量降低,实现可靠性更高的除湿装置1。
作为该除湿装置1的制冷剂,如上所述,除R410A外,还能够应用其它的HFC类制冷剂、HC制冷剂、CO2、NH3等自然制冷剂。作为除湿装置1的制冷剂,除这些制冷剂外,也可以使用气体比热容比高于R410A的R32。在将R32作为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将制冷剂作为用于除霜的热气来利用时的加热能力,能够提前将第1热交换器4或者第2热交换器6产生的霜、冰融解。另外,上述那样的效果不是仅在作为制冷剂使用R32时的效果,例如,即使在使用气体比热容比高于R410A的R32和HFO123yf的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提高将制冷剂作为热气来利用时的加热能力,能够提前将第1热交换器4或者第2热交换器6产生的霜、冰融解。
另外,由于在将R32作为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前结束结霜时的融霜,所以,可提前开始第1运转模式下的流入干燥剂块7的空气的解吸反应。因而,由于可增加除湿量增加的时间比例,所以,到到达目标除湿量为止所需要的运转时间缩短,可节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50得到的吸进空气的状态求出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但是,只要是能够推算相对湿度的装置,则也可以使用其它的传感构件。例如,也可以采用直接计量相对湿度的传感器、由计量露点温度的传感器推算相对湿度等手段。温湿度传感器50作为本发明的状态检测装置发挥功能。另外,用于低压压力、高压压力的计量的检测传感器也像上述那样相当于本发明的状态检测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除湿装置;2:压缩机;3:四通阀;4:第1热交换器;5:减压部;5a:电子膨胀阀;5b:第1元件;5c:第2元件;5d:第3元件;5e:第1元件;5f:第2元件;5g:第3元件;5h:第4元件;6:第2热交换器;7:干燥剂块;8:送风机;10:框体;11:壁面;20:风路室;20a:吸进口(吸入吹出口);20b:吹出口(吸入吹出口);30:机械室;40:排水盘;41:水路;42:排水箱;50:温湿度传感器;51:第1流路;52:第2流路;53:第1流路;54:第2流路;60:控制装置;A:制冷剂回路;B:风路。

Claims (9)

1.一种除湿装置,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部以及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
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上述风路内流动,
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具有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通过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上述减压部具有并联地连接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结构,
在上述第1流路串联地配置由毛细管或者开度固定的膨胀阀构成的第1元件,和仅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上述第1流路的上述第1元件流通的、由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2元件,
在上述第2流路配置由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3元件,
在上述除湿运转时,使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上述减压部的减压量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上述减压部的减压量少。
2.一种除湿装置,具备:
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部以及第2热交换器;
风路,其串联地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能够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的干燥剂材以及上述第2热交换器;和
送风装置,其被设置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在上述风路内流动,
所述除湿装置进行除湿运转,上述除湿运转具有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通过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对被上述干燥剂材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且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动作,上述干燥剂材从在上述风路通过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上述减压部具有并联地连接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结构,
在上述第1流路串联地配置由温度式膨胀阀构成的第1元件,和仅在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上述第1流路的上述第1元件流通的、由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2元件,
在上述第2流路串联地配置由温度式膨胀阀构成的第3元件,和仅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上述第2流路的上述第3元件流通的、由可开闭的阀构成的第4元件,
在上述除湿运转时,使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上述减压部的减压量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上述减压部的减压量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制冷剂是气体比热容比高于R410A的制冷剂。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从上述除湿对象空间被吸入到上述风路内的吸进空气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
根据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状态,决定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是检测相对湿度的装置,
预先设定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为预先设定了的基准相对湿度时的上述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上述基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上述吸进空气的相对湿度比上述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上述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
根据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状态,决定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各自的运转时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是检测上述制冷剂回路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的装置,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预先决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高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
当在除湿运转开始时,由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低压压力或者高压压力比预先决定的低压基准值或者高压基准值低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且将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设定得比上述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按照每个预先设定的时间来切换上述第1运转模式和上述第2运转模式。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具备检测上述第1热交换器中的结霜的结霜检测装置,
当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中,由上述结霜检测装置检测到结霜的情况下,即使是在上述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结束前,也向上述第1运转模式切换。
CN201380075910.XA 2013-04-24 2013-04-24 除湿装置 Active CN105142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2126 WO2014174622A1 (ja) 2013-04-24 2013-04-24 除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2757A CN105142757A (zh) 2015-12-09
CN105142757B true CN105142757B (zh) 2017-11-28

Family

ID=51791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5910.XA Active CN105142757B (zh) 2013-04-24 2013-04-24 除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4544B2 (zh)
EP (1) EP2990092B1 (zh)
JP (1) JP5963952B2 (zh)
CN (1) CN105142757B (zh)
AU (1) AU2013387943B2 (zh)
TW (1) TWI541476B (zh)
WO (1) WO20141746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116776A (ko) * 2015-03-31 2016-10-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제습장치
CN108472578B (zh) * 2015-12-28 2020-12-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6969435A (zh) * 2017-03-08 2017-07-21 林智勇 空气能吸湿机
CN108571788B (zh) * 2017-03-09 2021-01-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除湿机及控制方法
CN111213010A (zh) * 2017-10-20 2020-05-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20200985A (ja) * 2019-06-10 2020-1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ユニット、及び調湿システム
CN111089354B (zh) * 2019-12-09 2021-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系统、新风除湿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550A (zh) * 2011-10-27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3296A (en) * 1979-10-15 1982-08-10 Karl Wojcik Solar heating system
SG135972A1 (en) * 1993-11-12 2007-10-29 Sanyo Electric Co Air conditioner
JPH09142139A (ja) * 1995-09-22 1997-06-03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1162412A4 (en) * 1999-03-02 2003-03-12 Daikin Ind Ltd COOLING DEVICE
JP3835102B2 (ja) * 2000-01-25 2006-10-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運転制御装置
US6364942B1 (en) * 2000-03-06 2002-04-0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Dehumidifier using non-rotating desiccant material
CN1209590C (zh) * 2002-01-24 2005-07-06 顾雏军 一种新型结构的冷暖空调器
JP3807320B2 (ja) 2002-02-06 2006-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KR100484802B1 (ko) * 2002-07-03 2005-04-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두 개의 압축기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의 제상운전방법
KR100484869B1 (ko) * 2003-01-13 2005-04-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운전제어방법
WO2005098326A1 (ja) * 2004-03-31 2005-10-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4649967B2 (ja) 2004-12-01 2011-03-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3864982B2 (ja) * 2005-05-30 2007-0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5045088B2 (ja) * 2006-12-15 2012-10-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脱臭装置
JP5422881B2 (ja) * 2007-09-27 2014-0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358951B2 (ja) * 2008-01-08 2013-1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4676992B (zh) * 2008-05-15 2017-07-11 Xdx创新制冷有限公司 减少除霜的浪涌式蒸汽压缩传热系统
JP5355540B2 (ja) * 2010-12-17 2013-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20140208783A1 (en) * 2013-01-30 2014-07-31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550A (zh) * 2011-10-27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74622A1 (ja) 2014-10-30
TWI541476B (zh) 2016-07-11
TW201441559A (zh) 2014-11-01
EP2990092B1 (en) 2018-03-28
EP2990092A1 (en) 2016-03-02
US20160018152A1 (en) 2016-01-21
EP2990092A4 (en) 2016-11-30
JPWO2014174622A1 (ja) 2017-02-23
JP5963952B2 (ja) 2016-08-03
AU2013387943A1 (en) 2015-11-05
CN105142757A (zh) 2015-12-09
US11624544B2 (en) 2023-04-11
AU2013387943B2 (en) 201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8726B (zh) 除湿装置
CN105142757B (zh) 除湿装置
CN103889550B (zh) 除湿装置
CN105143779B (zh) 除湿装置
JP58549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7751204U (zh) 环境试验箱除湿、制冷系统
JP6374807B2 (ja) 除湿乾燥装置
CN106659965A (zh) 除湿装置
CN105899882B (zh)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8549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11075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106975A (zh) 除湿装置
CN105940269B (zh)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9990065980A (ko) 에어컨디셔너의 제습장치
WO2015136653A1 (ja) 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