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14987A -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 Google Patents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14987A
CN105114987A CN201510611967.8A CN201510611967A CN105114987A CN 105114987 A CN105114987 A CN 105114987A CN 201510611967 A CN201510611967 A CN 201510611967A CN 105114987 A CN105114987 A CN 105114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furnace
combustion
furnace body
bleed hole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119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税英
赵雅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Y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119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149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114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14987A/zh
Priority to PCT/CN2016/099843 priority patent/WO201705027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00Stoves or ranges in which the fuel or energy supply is not restricted to solid fuel or to a type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F24C3/00 - F24C9/00; Stoves or ranges in which the type of fuel or energy supply is not specified
    • F24C1/16Stoves or ranges in which the fuel or energy supply is not restricted to solid fuel or to a type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F24C3/00 - F24C9/00; Stoves or ranges in which the type of fuel or energy supply is not specified with special adaptation for travelling, e.g. collapsibl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属于燃烧炉领域,燃烧炉包括燃烧炉炉体,燃烧炉炉体包括燃烧炉上盖和带有燃烧空腔的炉体本体,燃烧炉上盖设置在炉体本体上方,燃烧空腔的开口朝上,燃烧炉上盖的中部设置有与燃烧空腔连通的通道,炉体本体的侧壁沿竖直方向分为上部侧壁和下部侧壁,炉体本体的下部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通入空气的一级引气孔,燃烧炉上盖的侧壁设置有二级引气孔,一级引气孔和二级引气孔均为通孔。通过设计的引气孔的位置,使得燃烧空腔的顶部与燃烧空腔的底部的氧气含量高于燃烧空腔中部,使得燃料分级燃烧,放热的过程较慢,充分混合氧气并完全燃烧,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炉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背景技术
当下,户外风日益盛行,登山、探险、游玩之际往往少不了野炊,野炊增加了户外活动的趣味,人们在合作备餐的过程中能够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做饭通常情况下需要高温加热,而在户外容易获得的高温就是火焰。在野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挖坑或者叠砖来制作一个简单的灶台,并通过引燃树枝或者其他的可燃物来燃烧放热。在风大环境下,火焰也容易被风吹灭,或引发山火。
在此背景下,市面上出现了便携式燃烧炉。便携式燃烧炉体积小易携带,省去了制作灶台的步骤。
但是,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燃烧炉由于体积小,提供的火力不够,热利用效率比较低,使用现有的便携式燃烧炉进行加热费时费力;而使用酒精、液化气等易燃危险品作为燃料虽然火力强劲,但在携带的过程中十分不安全,也不够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以提高现有燃烧炉的热利用效率。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燃烧炉炉体,包括燃烧炉上盖和带有燃烧空腔的炉体本体,所述燃烧炉上盖设置在所述炉体本体上方,所述燃烧空腔的开口朝上,所述燃烧炉上盖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燃烧空腔连通的通道,所述炉体本体的侧壁沿竖向分为上部侧壁和下部侧壁,所述炉体本体的下部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通入空气的一级引气孔,所述燃烧炉上盖的侧壁设置有二级引气孔,所述一级引气孔和所述二级引气孔均为通孔。
通过在炉体本体的下部侧壁上设置的一级引气孔和燃烧炉上盖设置的二级引气孔,使得燃烧炉内发生燃烧时,炉底和炉口的氧气更充足,炉体中部处在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燃烧物在炉内燃烧,沉入炉体,底部进入空气,可燃物燃烧,并散发热量。可燃物在炉体的底部和炉体的中部主要进行第一级燃烧,一部分完全燃烧,一部分产生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等,再在燃烧炉上盖区域与新进入的空气混合燃烧。整个放热过程较慢,可以大幅提高热能利用率。这种燃烧方式积累的温度相对于直接燃烧而言更高。由于进风的面积较少,热量的散发更慢,更有利于温度不断升高,使得进入的空气在进入过程中变为高温气体,更可以让可燃物中的水分蒸发,减少潮湿环境下树枝等燃料产生的黑烟。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引气孔包括第一引气孔,经过所述第一引气孔进入所述燃烧空腔的空气呈环形或螺旋形流动。
第一引气孔的中心线与炉体本体的中心线异面,使得进入炉体本体的空气并不是直接吹向炉体中心,而是具备沿炉体的周面方向的分量。多个第一引气孔引入的空气进入燃烧空腔后,会带动燃烧空腔的气流螺旋上升,进而使得火焰也随着气流螺旋上升而不是直接冒到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下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向所述燃烧空腔内部凹陷的槽道,所述槽道竖向设置,所述第一引气孔设置在所述槽道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引气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炉体本体的中心线异面,所述槽道的横截面形状为“V”形或弧形。
沿炉体本体的侧壁设置有向燃烧空腔内部凹陷的槽道,使得炉体内部在加入了大量可燃物后,在内凹的槽道附近会形成小的空隙,通过空隙还可以继续往燃烧空腔内加入颗粒状的可燃物。同时,设置向内部凹陷的槽道有利于设置第一引气孔,从而方便引入螺旋向上或者环形的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槽道为至少两个且关于所述燃烧空腔的中心线旋转对称。
槽道均匀分布有利于槽道上的第一引气孔引入的气流共同配合,形成螺旋状的气流,带动火焰呈螺旋状上升,提高炉内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引气孔还包括第二引气孔,所述第二引气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燃烧空腔的中心线共面,所述第二引气孔设置在所述下部侧壁上。
第二引气孔配合第一引气孔可以增加炉体底部的进气量,避免因第一引气孔的进气量不足导致燃烧空腔内的火焰熄灭。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炉上盖为圆台形,所述燃烧炉上盖的顶部内径小于底部内径,所述燃烧炉上盖的底部与所述上部侧壁的顶部连接。
内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的燃烧炉上盖,其顶部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底部通道的截面面积,而在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流量一定时,流体在通道截面面积小的区域内的流速大于在通道截面面积大的区域内的流速。在一级进气孔和二级进气孔的进气量一定时,火焰在炉体本体的上升速度较小,在燃烧炉上盖的收窄处时速度突然增大,可以将火焰引出,将热量定向排出到待加热的物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炉上盖的顶部为落料台面,所述落料台面为从上到下内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
落料台面有利于在填料时将本应散落在燃烧炉上盖的燃烧原料引入到燃烧空腔内,方便使用者向燃烧空腔内添加燃料。
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热筒和隔热盖,所述隔热筒的顶壁与所述燃烧炉上盖连接,所述隔热筒的底部与所述隔热盖连接,所述隔热盖设置在所述炉体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炉体本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隔热盖与所述炉体本体之间通过隔热支架连接,所述隔热筒与所述炉体本体之间形成进气空腔,所述隔热盖设置有用于放置进气扇的进气开口,所述进气扇将空气带入所述进气空腔内,并使空气通过所述一级引气孔和/或所述二级引气孔进入所述燃烧空腔。
隔热筒用于减少热量的散失,隔热筒与炉体本体之间形成的进气空腔方便进气扇带动的空气从进气空腔内通过一级引气孔和二级引气孔进入燃烧空腔。空气在进气空腔内逐渐变为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在燃烧炉中更容易与可燃气体混合燃烧。通过调节进气扇的功率,即可以控制燃烧空腔内的氧气含量和燃烧发热的速度。
一种燃烧炉,包括炉头组件、燃烧炉隔离外壳、燃烧炉配风系统、燃烧炉支撑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炉炉体,所述燃烧炉炉体设置在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内,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的顶部设置有出火开口,所述炉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出火开口上方,所述炉头组件包括火头罩和锅架,所述火头罩与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连接,所述锅架设置在所述火头罩上,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的底部与底盖固定连接,所述底盖设置有配风通道,所述燃烧炉支撑装置与所述底盖连接,所述燃烧炉配风系统包括进气扇,所述进气扇设置在所述配风通道内。
通过进气扇增加对燃烧空腔的供气速度,通过火头罩和锅架调整待加热容器的位置,使得火焰能均匀地对容器进行加热,支腿可以提高地面对燃烧炉的支撑效果,同时能保证进气扇下方有一定的进风距离,避免地面挡住配风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炉支撑装置包括支腿,所述支腿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所述锅架与所述火头罩转动连接。
支架与支腿的转动连接使得整个燃烧炉在不工作的时候尺寸可以缩小,便于放置在汽车或是登山包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炉体本体的下部侧壁上设置的一级引气孔和燃烧炉上盖上设置的二级引气孔,使得燃烧炉内发生燃烧时,炉底和炉口的氧气更充足,炉体中部处在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燃烧空腔不同区域的氧气含量有差别,使得燃烧分为多段进行,延缓了燃料的放热过程,热量的散失更慢,利于温度不断升高,热量的利用率更高。燃烧空腔的温度不断攀升,将燃料蕴含的水分蒸发,减少树枝等材料燃烧产生的黑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燃烧炉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炉体本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变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燃烧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
炉体本体101;燃烧炉上盖102;落料台面103;隔热罩104;槽道105;二级引气孔106;第一引气孔107;第二引气孔108;隔热支架109;隔热盖110;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炉头组件300;燃烧炉支撑装置400;燃烧炉配风系统500。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的燃烧炉的热利用率较低,在使用时非常麻烦,需要不断添加可燃物。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炉体本体和燃烧炉上盖的燃烧炉炉体,炉体本体的下部侧壁设置有一级引气孔,燃烧炉上盖的侧壁设置有二级引气孔,引气孔的设置位置使得燃烧空腔的各个区域的氧气含量不一致,燃料可以实现多级燃烧,提高了燃烧炉的热利用效率。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燃烧炉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炉体本体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变形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燃烧炉炉体,包括炉体本体、燃烧炉上盖、隔热罩和隔热盖。
炉体本体101设置在燃烧炉上盖102下方,燃烧炉上盖102的顶部为落料台面103,隔热罩104的顶壁与落料台面103连接,且从侧向围住燃烧炉上盖102和炉体本体101,隔热罩104与燃烧炉上盖102和炉体本体101之间形成进气空腔,隔热罩104的底部与隔热盖110连接,隔热盖110与炉体本体101之间通过隔热支架109连接。
炉体本体101的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分为上部侧壁和下部侧壁,下部侧壁开设有一级引气孔。
燃烧炉上盖102固定在炉体本体101的上方,燃烧炉上盖102的中部设置有与燃烧空腔连通的通道,用于引出火焰。燃烧炉上盖102上设置有二级引气孔106,二级引气孔106用于向燃烧空腔输送空气。
一级引气孔包括第一引气孔107和第二引气孔108,第一引气孔107引入到燃烧空腔内的空气呈环形或者螺旋形流动。
一级引气孔处在燃烧空腔的底部,二级引气孔106处在燃烧空腔的顶部,使得燃烧炉内发生燃烧时,炉底和炉口的氧气更充足,炉体中部处在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燃烧物在炉内燃烧,沉入炉体,底部进入空气,可燃物燃烧,并散发热量。可燃物在炉体的底部和炉体的中部主要进行第一级燃烧,产生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等,再在燃烧炉上盖102区域与新进入的空气充分混合后再次燃烧。多级燃烧能使经过加热后的高温氧气与燃烧空腔中的可燃气体充分混合燃烧,增大放热量,进而提高火力。由于进风的面积较少,热量的散发更慢,更有利于温度不断升高,使得炉体本体101内处于高温环境,进入的空气也转化为高温空气。高温环境使得投入的可燃物蕴含的水分得到快速蒸发,使得树枝等燃料产生的黑烟更少。
为了令进入燃烧空腔的空气呈环形或者螺旋形流动,第一引气孔107的中心线应当与炉体本体101的中心线异面,且各个第一引气孔107引入的气流的运动应当在水平面上是沿同一旋转方向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运动。
无论燃烧空腔内的气流流动是沿环形还是螺旋形,由于燃烧放热,使周围的空气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工作状态下燃烧空腔内的气流应该是做螺旋上升的流动。
火焰跟随气流做旋转上升运动,与空气混合地更加充分;气流呈螺旋形流动热量的浪费较少,热量流失更慢;火焰的活动路径增加,与加热物体的接触时间变长,热利用更高,旋转的火焰火力均匀,热利用效率高。
请参阅图2,炉体本体101的侧壁上设置有四个凹向燃烧空腔内部的槽道105,第一引气孔107设置在槽道105的侧壁上,槽道105的横截面为“V”形。
在向内凹的槽道105上开孔,可以轻松实现第一引气孔107的中心线与炉体本体101的中心线异面的要求,使得第一引气孔107引入的气流在燃烧空腔内呈环形或螺旋形流动。
为了确保风向统一,本发明实施例一设置了四个截面为“V”形的槽道105。每个槽道105都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四个第一侧壁关于燃烧空腔的中心线旋转对称,四个第二侧壁亦关于燃烧空腔的中心线旋转对称,四个槽道105均匀地分布在炉体本体101的侧壁上。
第一引气孔107全部设置在四个第一侧壁上,或是全部设置在四个第二侧壁上。
请参阅图3,还可以将槽道105的数量和形状进行改变,如三个弧形槽道105。
槽道105沿竖向设置。
竖向设置在炉体本体101的侧壁上的“V”形的槽道105除了便于加工第一引气孔107以外,在燃烧空腔加入了大量可燃物后,由于填充量大,不易于继续向内进行添加。而“V”形槽道105的外形可以顶开燃料,并在槽道105的侧壁附近形成空隙,通过空隙使用者可以继续往燃烧空腔内添加颗粒状的燃料,同时空隙也能令所有燃料均能很好地和进入炉膛的高温氧气进行混合燃烧。
凹槽的数量不定,为了保证螺旋风的效果更加明显,可以适当增加凹槽的数量,增加第一引气孔107的数量,或调整第一引气孔107的角度。
此外,第一引气孔107还可以通过增加炉体的侧壁厚度,并通过在侧壁上倾斜打孔来制作。通过足够的厚度来引导穿过第一引气孔107的风不会直接吹向炉体中心,而是沿环形或是螺旋形路径进入炉内。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炉体本体101的底部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引气孔108,第二引气孔108用于增加进气量,第二引气孔108的中心线可以与燃烧空腔的中心线共面,也可以与第一引气孔107的方向保持一致。
燃烧炉上盖102设置在炉体本体101的顶部,燃烧炉上盖102的形状为中空的圆台形。
燃烧炉上盖102的内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中间通道的截面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燃烧炉上盖102的中空结构使燃烧空腔的火焰可以从燃烧炉上盖102的中间通道冒出。
在进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即一级引气孔和二级引气孔106引入空气的速度一定时,燃烧空腔内的气体排量一定。燃烧空腔的截面尺寸大于燃烧炉上盖102的中间通道的顶部尺寸,空气在燃烧炉上盖102的中间通道的顶部的流速大于在燃烧空腔内的流速。
根据这一特点,上小下大的通道使得火焰在燃烧炉上盖102的顶部突然窜起,令火苗可以伸出较大的高度,使火焰充分接触到燃烧炉上盖102上方的待加热物品。
燃烧炉上盖102上设置有二级引气孔106,工作时,燃烧空腔的顶部区域氧气含量较燃烧空腔中部区域的氧气含量更高。
燃烧炉上盖102的顶部为落料台面103,落料台面103的中间区域掏空,以供火苗冒出。炉体本体101内的燃烧空腔和燃烧炉上盖102的中部通道贯通。
落料台面103的顶壁为漏斗形,顶壁由四周向中间的掏空区域逐渐向下凹陷。
漏斗状的顶壁使得使用者从上方向下加料时,将本应散落在燃烧炉上盖102顶部的燃烧原料因重力影响,沿着漏斗式的斜面落入燃烧空腔内。方便使用者向燃烧空腔内添加燃料。
隔热罩104从侧向包围住了炉体本体101和燃烧炉上盖102。隔热罩104的顶部与落料台面103连接,隔热罩104的侧壁与炉体本体101、燃烧炉上盖102之间留有间隙,隔热筒的底部与隔热盖110连接,隔热盖110设置在炉体本体101的下方且与炉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隔热盖110与炉体本体101之间通过隔热支架109连接,隔热盖110的中部设置有进气开口。
隔热罩104的侧壁为全封闭结构,隔热罩104与炉体本体101之间的留下的空隙为进气空腔,进气空腔的入口为底部的进气开口,进气空腔的出口为设置在炉体本体101上的一级引气孔和二级引气孔106。
为了提高进气空腔的空气进入速度,在燃烧炉可以在进气开口处安装设计一个进气扇,进气扇可以加速向进气空腔内注入新鲜空气,提供的风压可以确保燃烧空腔内的火苗不会从引气孔散出,而是集中通过中间通道向上放的待加热物喷涌而去。
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可以控制空气的燃烧炉的进气速度,进而控制内部的火力大小。
隔热罩104进一步阻止了炉体本体101的热散失,将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控制在隔热罩104的内部,大幅度减少了热量的流失。整个进气空腔的温度高,进入进气空腔的空气,会快速转化成高温气体,让燃烧更加充分。
燃烧炉上盖102、炉体本体101和隔热罩104两两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实现,或是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4,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燃烧炉,包括炉头组件300、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燃烧炉配风系统500、燃烧炉支撑装置400和燃烧炉炉体,燃烧炉炉体设置在燃烧炉隔离外壳200内,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的顶部设置有出火开口,炉头组件300设置于出火开口上方,炉头组件300包括火头罩和锅架,火头罩与燃烧炉隔离外壳200连接,锅架转动设置在火头罩上,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的底部设置有配风通道,底部支腿固定在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的底部,配风系统包括进气扇,进气扇设置在配风通道内。
底部支腿与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的底部转动连接,锅架与燃烧炉隔离外壳200的顶部转动连接。
底部支腿与锅架均为可转动的,使得燃烧炉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将底部支腿和锅架折叠起来,减少整体的占用空间,便于携带或是装在汽车的后备箱或背包内。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炉上盖和带有燃烧空腔的炉体本体,所述燃烧炉上盖设置在所述炉体本体上方,所述燃烧空腔的开口朝上,所述燃烧炉上盖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燃烧空腔连通的通道,所述炉体本体的侧壁沿竖向分为上部侧壁和下部侧壁,所述炉体本体的下部侧壁上设置有用于通入空气的一级引气孔,所述燃烧炉上盖的侧壁设置有二级引气孔,所述一级引气孔和所述二级引气孔均为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引气孔包括第一引气孔,经过所述第一引气孔进入所述燃烧空腔的气流呈环形或螺旋形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向所述燃烧空腔内部凹陷的槽道,所述槽道竖向设置,所述第一引气孔设置在所述槽道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引气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炉体本体的中心线异面,所述槽道的横截面形状为“V”形或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为至少两个且关于所述燃烧空腔的中心线旋转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引气孔还包括第二引气孔,所述第二引气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燃烧空腔的中心线共面,所述第二引气孔设置在所述下部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炉上盖为圆台形,所述燃烧炉上盖的顶部内径小于底部内径,所述燃烧炉上盖的底部与所述上部侧壁的顶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炉上盖的顶部为落料台面,所述落料台面为从上到下内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炉炉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筒和隔热盖,所述隔热筒的顶壁与所述燃烧炉上盖连接,所述隔热筒的底部与所述隔热盖连接,所述隔热盖设置在所述炉体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炉体本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隔热盖与所述炉体本体之间通过隔热支架连接,所述隔热筒与所述炉体本体之间形成进气空腔,所述隔热盖设置有用于放置进气扇的进气开口,所述进气扇将空气带入所述进气空腔内,并使空气通过所述一级引气孔和/或所述二级引气孔进入所述燃烧空腔。
9.一种燃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头组件、燃烧炉隔离外壳、燃烧炉配风系统、燃烧炉支撑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炉炉体,所述燃烧炉炉体设置在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内,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的顶部设置有出火开口,所述炉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出火开口上方,所述炉头组件包括火头罩和锅架,所述火头罩与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连接,所述锅架设置在所述火头罩上,所述燃烧炉隔离外壳的底部与底盖固定连接,所述底盖设置有配风通道,所述燃烧炉支撑装置与所述底盖连接,所述燃烧炉配风系统包括进气扇,所述进气扇设置在所述配风通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炉支撑装置包括支腿,所述支腿与所述底盖转动连接,所述锅架与所述火头罩转动连接。
CN201510611967.8A 2015-09-23 2015-09-23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Pending CN1051149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11967.8A CN105114987A (zh) 2015-09-23 2015-09-23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PCT/CN2016/099843 WO2017050270A1 (zh) 2015-09-23 2016-09-23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11967.8A CN105114987A (zh) 2015-09-23 2015-09-23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14987A true CN105114987A (zh) 2015-12-02

Family

ID=54663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11967.8A Pending CN105114987A (zh) 2015-09-23 2015-09-23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14987A (zh)
WO (1) WO201705027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50270A1 (zh) * 2015-09-23 2017-03-30 成都原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CN108050507A (zh) * 2017-12-24 2018-05-18 浙江惠文美炉具有限公司 一种强制引入燃烧用空气的生物质炉
FR3060102A1 (fr) * 2016-12-09 2018-06-15 Dominique Masse Systeme de cuisson utilisant plusieurs types d'energies, autorisant quatre modes de cuissonet a risque de brulure diminue
CN114263972A (zh) * 2021-12-31 2022-04-01 厦门易辰达机械有限公司 无烟取暖炉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215U (zh) * 1989-12-06 1990-07-11 何其忠 多孔多次进风炉芯
CN2074871U (zh) * 1990-07-22 1991-04-10 师志刚 立体供氧快旺火燃煤气煤炉
US20100083946A1 (en) * 2008-10-07 2010-04-08 Cedar Jonathan M Portable combustion device utilizing thermoelectrical generation
CN103644578A (zh) * 2013-12-30 2014-03-19 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野营炉
CN104654363A (zh) * 2015-02-10 2015-05-27 成都乐马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式野营柴火炉
CN104896523A (zh) * 2015-06-17 2015-09-09 成都乐马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野营燃柴炉
CN204943579U (zh) * 2015-09-23 2016-01-06 成都原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7191Y (zh) * 1994-06-02 1996-01-10 王崧 一种便携式旅游野炊炉
US6293274B1 (en) * 1999-07-21 2001-09-25 Stove In A Can, Inc. Portable, self-contained stove and system
JP2001241665A (ja) * 2000-02-28 2001-09-07 Kosei Shoji Kk 固形燃料燃焼装置
CN102966979B (zh) * 2012-12-04 2015-06-17 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野营炉
CN104501215A (zh) * 2014-11-12 2015-04-08 宁波市鄞州健坤燃气生物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便携式充电节能燃烧炉
CN105114987A (zh) * 2015-09-23 2015-12-02 成都原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9215U (zh) * 1989-12-06 1990-07-11 何其忠 多孔多次进风炉芯
CN2074871U (zh) * 1990-07-22 1991-04-10 师志刚 立体供氧快旺火燃煤气煤炉
US20100083946A1 (en) * 2008-10-07 2010-04-08 Cedar Jonathan M Portable combustion device utilizing thermoelectrical generation
CN103644578A (zh) * 2013-12-30 2014-03-19 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野营炉
CN104654363A (zh) * 2015-02-10 2015-05-27 成都乐马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式野营柴火炉
CN104896523A (zh) * 2015-06-17 2015-09-09 成都乐马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野营燃柴炉
CN204943579U (zh) * 2015-09-23 2016-01-06 成都原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50270A1 (zh) * 2015-09-23 2017-03-30 成都原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FR3060102A1 (fr) * 2016-12-09 2018-06-15 Dominique Masse Systeme de cuisson utilisant plusieurs types d'energies, autorisant quatre modes de cuissonet a risque de brulure diminue
CN108050507A (zh) * 2017-12-24 2018-05-18 浙江惠文美炉具有限公司 一种强制引入燃烧用空气的生物质炉
CN114263972A (zh) * 2021-12-31 2022-04-01 厦门易辰达机械有限公司 无烟取暖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50270A1 (zh) 2017-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9923B (zh) 一种高效三环火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07334729U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低焰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5114987A (zh)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CN105114988A (zh) 便携式燃烧炉
CN203464343U (zh) 聚能炉灶
CN104534470A (zh) 一种燃烧器
CN206958923U (zh) 一种多层通道分火器及应用该分火器的燃烧器
CN205669808U (zh) 一种高效三环火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08687794U (zh) 一种燃气灶燃烧器及其燃气灶
CN204943579U (zh) 燃烧炉炉体及燃烧炉
CN106287818A (zh) 一种阴燃炉及阴燃系统
CN105266646A (zh) 一种风道式烧烤炉
CN202485052U (zh) 新型双效节能环保炉灶燃烧器
CN205065808U (zh) 便携式燃烧炉
CN109869767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03464339U (zh) 具有双供风系统的生物质炊事炉
CN109307267A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低焰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8224489A (zh) 一种高效环保燃烧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204678404U (zh) 一种节能燃气炉
CN210861099U (zh) 一种具有提高燃烧效率的燃烧器
CN203718774U (zh) 一种不辣眼睛的炒灶预混中空炉头
CN102954497B (zh) 便携式生物质炊事炉
CN202852900U (zh)
CN104154537A (zh) 一种前端配氧燃气涡流燃烧装置
CN204026754U (zh) 安全节能大锅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