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2849B - 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02849B
CN105102849B CN201480002554.3A CN201480002554A CN105102849B CN 105102849 B CN105102849 B CN 105102849B CN 201480002554 A CN201480002554 A CN 201480002554A CN 105102849 B CN105102849 B CN 1051028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ley
axial
dust cover
mountain portion
link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5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02849A (zh
Inventor
长町知宜
须藤晋
须藤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guo Products Co., Ltd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Wells Fargo an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Wells Fargo and Co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02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28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028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28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8Covers for protection or appeara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50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members, by means of a sealing without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e.g. fluid-tight sealings for transmitting motion through a wall
    • F16J15/5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members, by means of a sealing without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e.g. fluid-tight sealings for transmitting motion through a wall by means of sealing bellows or diaphrag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16J3/041Non-metallic bello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3/00Diaphragms; Bellows; Bellows pistons
    • F16J3/04Bellows
    • F16J3/041Non-metallic bellows
    • F16J3/043Non-metallic bellows with particular means for limiting 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ling Device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罩部件和缓冲装置。防尘罩(50)(罩部件)沿缓冲冲击的悬架装置的轴向设置,被形成为筒状且能够在轴向伸缩或者弯曲。并且,防尘罩(50)具有:山部(51),其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外侧突出;谷部(52),其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连结部(53),其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将山部(51)和谷部(52)连结,并在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的至少任一者上,设置有在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55)及在轴向形成的轴向凸部的至少一者。由此,能够抑制罩部件伸缩时的接触音的产生。

Description

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为了对具有悬架装置(suspension)的液压缓冲装置中的活塞杆、缸的外周进行覆盖保护而使用罩部件。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波纹管体(罩部件)从其剖面看来,除了两末端的安装部分,由山部和谷部连续地构成。此外,例示了该波纹管体(罩部件)是在弹簧的内侧覆盖缸的周围的物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7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随着设置在悬架装置上的活塞杆的移动,罩部件在轴向伸缩。此时,由于构成罩部件的部分彼此接触,从而有可能产生接触音。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罩部件伸缩时的接触音的产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该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罩部件,其沿缓冲冲击的缓冲装置的轴向设置,并被形成为筒状且能够在所述轴向伸缩或者弯曲,其中,所述罩部件具有:山部,其在所述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外侧突出;谷部,其在所述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连结部,其在所述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将所述山部和所述谷部连结,在所述山部、所述谷部及所述连结部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在所述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及在所述轴向形成的轴向凸部的至少一者。
另外,为了该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缓冲装置,其中,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缸,其收纳液体;活塞,其被收纳在所述缸内,使被输入的振动衰减;活塞杆,其在一侧的前端具有所述活塞;及罩部件,其是在轴向较长的筒状的部件,在所述轴向配置有:山部群,其具有多个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山部;谷部群,其具有多个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谷部;及连结部群,其具有多个将所述山部和所述谷部连结的连结部,所述罩部件在所述山部和所述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或者弯曲,在所述山部群、所述谷部群及所述连结部群的至少一者上,具有在所述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及在所述轴向形成的轴向凸部的至少一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罩部件伸缩时的接触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悬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a)是示出悬架装置的压缩状态的图,(b)是示出悬架装置的伸展状态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的整体概略外观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的轴向凹部的图。
图5(a)~(c)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的山侧径向凹部和谷侧径向凹部的图。
图6(a)~(d)是说明参考例的防尘罩的伸缩时的举动的示意图。
图7(a)是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的放大剖视图,(b)是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的放大剖视图。
图8(a)是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的放大剖视图,(b)是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的放大剖视图。
图9(a)和(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的图。
图10(a)和(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的图。
图11(a)和(b)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防尘罩的图。
图12(a)~(c)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的防尘罩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变形例3的防尘罩的图。
图14(a)~(d)是用于说明变形例4的防尘罩的图。
图15(a)~(d)是用于说明变形例5的防尘罩的图。
图16(a)~(c)是用于说明变形例6的防尘罩的图。
图17(a)~(c)是用于说明变形例9的防尘罩的图。
图18是变形例9的防尘罩的侧视图。
图19(a)和(b)是变形例9的防尘罩的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防尘罩的图。
图21是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整体的轴向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的轴向剖面的放大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被最大压缩的状态的图。
图24(a)是对于图21及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随着从径向内侧去往径向外侧而将壁厚渐渐减薄的防尘罩的轴向剖面的放大图。(b)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防尘罩被最大压缩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缸、20…活塞杆、50(250、350、450、550、650)…防尘罩、51(251、351、451)…山部、52(252、352、520)…谷部、53(253、353)…连结部、55…轴向凹部、56…轴向凸部、70…山侧径向凹部、80…谷侧径向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悬架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悬架装置100包括:缸10,其内置有衰减装置(未图示);活塞杆20,其对被收纳在该缸10内的活塞(未图示)进行支承;及弹簧30,其配置在该活塞杆20的外侧。活塞杆20是圆筒状或圆柱状的部件,在圆筒或圆柱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侧安装有活塞,在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安装有螺母21。以下,将活塞杆20的圆筒或圆柱的轴向简单称为“轴向”。另外,将轴向的下侧称为“一侧”,将轴向的上侧称为“另一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装置100(缓冲装置)具有:缸10,其收纳油(液体);活塞,其被收纳在缸10内,并使被输入的振动衰减;活塞杆20,其在一侧的前端具有活塞;及防尘罩50(罩部件),其为在轴向长的筒状的部件,并在轴向配置有:山部群,其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山部51;谷部群,其具有多个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谷部52;及连结部群,其具有多个将山部51和谷部52连结的连结部53。并且,防尘罩50在山部51和谷部52的排列方向伸缩或者弯曲,在山部群、谷部群及连结部群的至少任一者上具有沿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55及沿轴向形成的轴向凸部56的至少一者。在实施方式1中,在山部群上具有在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55。
悬架装置100包括:下弹簧座31,其安装在缸10的外周并支承弹簧30的一侧;及上弹簧座32,其安装在活塞杆2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外周并支承弹簧30的另一侧。在弹簧30的一侧与下弹簧座31之间介在有下座橡胶35,在弹簧30的另一侧与上弹簧座32之间介在有上座橡胶36。
悬架装置100包括设置在缸10的下部的车轮侧安装部40。另一方面,在上弹簧座32上,安装有用于将该悬架装置100安装到车身的螺栓33。
另外,悬架装置100包括:缓冲橡胶41,其被压入在从缸10伸出的活塞杆20的外周;及缓冲橡胶杯42,其配置在该缓冲橡胶41的外周部。另外,悬架装置100包括在缸10的活塞杆20的滑动部安装的缓冲止挡帽43。在该缓冲止挡帽43上安装有帽板43a,该帽板43a在悬架装置100的最大压缩时与缓冲橡胶41碰撞。
另外,悬架装置100包括防尘罩50,该防尘罩50的另一侧的端部安装在缓冲橡胶杯42的外周,并且一侧的端部安装于下弹簧座31,并将该另一侧的端部与一侧的端部间的缸10及活塞杆20的外周覆盖。防尘罩50的一侧的端部例如由紧固环(未图示)及螺钉紧固于下弹簧座31。
另外,悬架装置100包括:多个(在实施方式1中是2个)安装橡胶61,其在活塞杆20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配置,吸收振动;圆筒状的安装套环62,其配置在多个安装橡胶61的内侧;及上垫片63、下垫片64,其从上下夹着多个安装橡胶61。多个安装橡胶61之中的上侧的安装橡胶61插入到以从该上弹簧座32的另一侧的端部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上弹簧座32的凹陷中。一侧的安装橡胶61的另一侧的端部及外周由配置在上弹簧座32的一侧的安装橡胶杯65覆盖。
防尘罩50是波纹管状的部件,如图1及图2所示,另一侧覆盖缓冲橡胶杯42的外周,并能且一侧安装于下弹簧座31。并且,防尘罩50配置在弹簧30与缸10及活塞杆20之间,覆盖缸10及活塞杆20的外周。此外,对于防尘罩50,在后详细说明。
图2(a)是示出悬架装置100的压缩状态的图,图2(b)是示出悬架装置100的伸展状态的图。
悬架装置100通过变化为图2(a)所示的压缩状态及图2(b)所示的伸展状态,并利用弹簧30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或者利内置有缸10的衰减装置对弹簧30的伸缩振动进行减振,从而发挥缓冲冲击而不使路面的凹凸传递到车身的作为缓冲装置的功能、和将车身压向路面的功能。由此,提高车辆的乘坐感觉、操纵稳定性。另外,随着悬架装置100的伸缩动作,防尘罩50的波纹管状的部分也在轴向伸缩。
〔防尘罩50〕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的情况下,将图3所示的防尘罩50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径向”,将中心轴线50a侧称为径向的“内侧”,将与中心轴线50a相反的相反侧称为径向的“外侧”。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罩部件)沿缓冲冲击的悬架装置100(缓冲装置)的轴向设置,并被形成为筒状且能够在轴向伸缩或者弯曲。并且,如图3所示,防尘罩50具有:山部51,其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外侧突出;谷部52,其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连结部53,其在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将山部51和谷部52连结,在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沿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55及沿轴向形成的轴向凸部56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山部51上设置有沿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55)。
以下,详细说明防尘罩50。
防尘罩50具有:多个山部51及多个谷部52,其在中心轴线50a方向交替地配置;及连结部53,其将山部51和谷部52连结。另外,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具有:轴向凹部55,其沿轴向设置;及径向凹部(后述的山侧径向凹部70、谷侧径向凹部80),其沿径向设置。
并且,防尘罩50在这些多个山部51的排列方向及多个谷部52的排列方向(中心轴线50a的方向)自由伸缩。另外,防尘罩50在与中心轴线50a交叉的方向自由弯曲。在该防尘罩50安装于悬架装置100的状态下,防尘罩50的中心轴线50a以与活塞杆20的圆筒或圆柱的中心轴线重合的方式配置。因此,防尘罩50的多个山部51及多个谷部52在活塞杆20的圆筒或圆柱的轴向排列,防尘罩50在该轴向伸缩(参照图2)。
(轴向凹部55)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轴向凹部55的图。此外,图4是在与防尘罩50的轴向大致正交的径向进行剖切的剖面中观察的(径向剖视)剖视图。
如图3所示,轴向凹部55被形成于山部51。具体而言,轴向凹部55是在轴向排列地配置的山部51,通过沿着防尘罩50的轴向从一侧到另一侧进行切口而设置的。在实施方式1中,轴向凹部55是通过在山部51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进行凹陷而形成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的意思是大致轴向,也可以是相对于防尘罩50的轴向倾斜的方向。
如图4所示,在防尘罩50的轴向排列地设置的多个山部51之中的一个山部51,设置有多个轴向凹部55。如图4所示,在防尘罩50的周向,实施方式1的轴向凹部55设置在多个部位(在实施方式1中是4个部位)。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轴向凹部55在周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周向在4个部位设置有轴向凹部55,所以,各轴向凹部55被配置为具有大致90°的角度。因此,在一个山部51的周向,相邻于一个轴向凹部55的一个的轴向凹部55与另一个轴向凹部55之间的、在防尘罩50的山部51的周向长度相同(例如,轴向凹部55A与轴向凹部55B之间的山部51的周向长度轴向凹部55A与轴向凹部55D之间的山部51的周向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意思不仅包含长度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包含大致相同的情况。
另外,如图4所示,轴向凹部55在径向剖视图中被形成为具有曲线部的大致三角形状。在实施方式1中,各轴向凹部55的周向的长度(幅度)分别被形成为相同。即,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轴向凹部55的形状分别被构成为相同的形状。
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例如在沿防尘罩50的轴向排列地设置的多个山部51之中的一个山部51与不同于该一个山部51的其他山部51中,各自设置的轴向凹部55被形成为在周向的位置(相位)相同。因此,如图3所示,在防尘罩50的轴向排列的多个轴向凹部55沿着直线状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的意思不仅包含完全笔直的情况,也包含大致直线的情况。另外,“相同的位置”的意思不仅包含周向的位置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包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情况。
(径向凹部(山侧径向凹部70、谷侧径向凹部80))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的图。此外,图5(a)是在防尘罩50的轴向剖切的剖面中观察的(轴向剖视)剖视图。另外,图5(b)是图5(a)的Vb部的放大图,图5(c)是图5(a)的Vc部的放大图。
如图5(a)所示,山部51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径向凹部),其从该山部51的顶51v(将相邻的连结部53的外表面延长的情况下互撞的部位)向内侧(中心轴线50a侧)凹陷;及连接部75,其将山侧径向凹部70和连结部53连接。即,在山部51形成有朝向与该山部51所突出的径向外侧相反的相反侧凹陷的山侧径向凹部70。
如图5(a)所示,谷部52具有:谷侧径向凹部80(径向凹部),其从该谷部52的底52a(将相邻的连结部53的内表面延长的情况下互撞的部位)向与内侧(中心轴线50a侧)相反的相反侧凹陷;及连接部85,其将谷侧径向凹部80和连结部53连接。即,在谷部52形成有朝向与该谷部52所突出的径向内侧相反的相反侧凹陷的谷侧径向凹部80。
如图5(a)所示,连结部53是呈大致直线状的部位,通过将其一个端部53p与山部51的连接部75连接,并将另一个端部53q与谷部52的连接部85连接,从而将山部51和谷部52连结。
并且,防尘罩50在整个周向除了形成有后述的轴向凹部55的部分,被形成为图5(a)所示的截面形状。
如图5(b)所示,山部51的山侧径向凹部70在由与中心轴线50a平行的平面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U字状,具有:该U字的2个侧边的前端部即缘部71;该U字的底部72;及处于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的侧部73。如图5(b)所示,连接部75将山侧径向凹部70的外侧和连结部53连接。
如图5(b)所示,缘部71是呈大致半圆状的部位。底部72是中心角呈大致180度的圆弧状的部。换言之,底部72是呈半圆周状的部位。侧部73是将缘部71和底部72的一个的端部连接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
连接部75是将缘部71、底部72及侧部73的外侧的部位与连结部53连接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此外,从顶51v起到连接部75与连结部53的连接部、换言之是到连结部53的一个端部53p的长度被设定为后述的Lm0。该连接部75与连结部53的连接部是山部51与连结部53的交界。
如图5(c)所示,谷部52的谷侧径向凹部80在由与中心轴线50a平行的平面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山形状(倒U字状),具有:该山形状的下端即下端部81;该山形状的顶部82;及处于下端部81与顶部82之间的侧部83。如图5(c)所示,连接部85将谷侧径向凹部80的外侧和连结部53连接。
如图5(c)所示,下端部81是呈大致半圆状的部位。顶部82是中心角呈大致180度的圆弧状的部位。换言之,顶部82是呈半圆周状的部位。侧部83是将下端部81和顶部82的一个端部连接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
连接部85是将下端部81、顶部82及侧部83的外侧的部位与连结部53连接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此外,从底52a起到连接部85与连结部53的连接部、换言之是到连结部53的另一个端部53q的长度被设定为后述的LbO。该连接部85与连结部53的连接部是谷部52与连结部53的交界。
(防尘罩50的制造方法)
防尘罩50的材料例如能够例示由橡胶、弹簧钢材、橡胶(热塑性弹性体、弹性体)及布、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TPE)、聚丙烯(PP)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构成的合成树脂。另外,作为成形防尘罩50的方法,能够例示将树脂放入到至少具有形成轴向凹部55的模具部的金属模具中,并使树脂以与金属模具的内侧相符的形状膨胀的吹塑成形、注塑成形、压缩成形等。
此处,说明参考例的防尘罩90的伸缩时的接触音的产生。
图6是说明参考例的防尘罩90的伸缩时的举动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参考例的防尘罩90具有:山部91,其向径向外侧突出;谷部92,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连结部93,其将山部91和谷部92连结。
并且,在防尘罩90例如在轴向压缩时,从图6(a)所示的伸展状态起转移到图6(b)所示的开始收缩的状态。并且,如图6(b)所示,对于防尘罩90的连结部93作用张力。此时,如图6(C)所示,连结部93在轴向截面中例如朝向防尘罩90的轴向的另一侧以连结部93彼此在轴向远离的方向翘曲的方式变形。换言之,防尘罩90以在连结部93间形成轴向的空间的方式变形。然后,如图6(d)所示,连结部93欲复原到初始的状态,防尘罩90的轴向的连结部93彼此欲在轴向向接近的方向急剧地反转。换言之,防尘罩90以将在(图6(C)中所示的)连结部93间形成的空间压溃的方式在轴向变形。通过该连结部93的所谓的反转动作,一个连结部93与另一个连结部93接触,一个连结部93以敲打另一个连结部93的方式进行作用。结果,在防尘罩90的伸缩时有可能产生大的接触音。
与之相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更具体而言,被形成为波纹管状的轴向凹部55(换言之,在周向局部的凹部))随着波纹管状的防尘罩50的伸缩,能够将连结部53的轴向的所谓的反转动作在周向分割(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为4个)。其结果是,轴向凹部55能够使连结部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在整个周向分割地进行,使被在周向分割的连结部53降低接触音的产生。作为结果,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能够抑制连结部53整体的接触音的产生。
另外,从其他观点说明具有轴向凹部55的防尘罩50所带来的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抑制效果。轴向凹部55(换言之,周向的局部的凹部)能够对上述的连结部53的轴向的反转动作所伴随的连结部53的半径方向的(扩张·收缩的)形状变形进行吸收。作为结果,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能够使连结部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缓和。即,防尘罩50能够对反转动作所伴随的连结部53的形状变形进行吸收,能够抑制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产生。
而且,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由此,防尘罩50能够缩短径向的大小,能够使防尘罩50的刚性提高,并且,能够减小反转动作时变形量。另外,防尘罩50通过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从而能够缩短防尘罩50的全长。作为其结果,能够减少产生接触音的连结部53的数量。由于以上的理由,防尘罩50通过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从而能够抑制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产生。
并且,在防尘罩50上形成的轴向凹部55所带来的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抑制效果、与径向凹部(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所带来的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抑制效果相叠加,防尘罩50能够进一步抑制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产生。
此处,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罩50所具有的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所带来的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抑制效果,从(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所带来的)(A)防尘罩50的半径方向大小的减小、及(B)防尘罩50的伸缩时的伸缩方向长度的减小的观点,进行以下详细说明。
一边对第1比较例、第2比较例进行比较,一边详细说明防尘罩50的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所带来的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抑制效果。
(A)关于防尘罩50的半径方向大小的减小所伴随的接触音的产生的抑制
图7(a)是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的放大剖视图。图7(b)是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放大剖视图。
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同样,具有多个山部951、谷部952、连结部953。但是,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不同,在山部951中,没有形成从顶951v向内侧凹陷的部位,在谷部952中,没有形成从底952a向外侧突出的部位。
此外,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将如下距离设定为相同:从中心轴线950a、50a到顶951v、51v的距离Ro1、RoO;从中心轴线950a、50a到底952a、52a的距离Ri1、RiO;连结部953、53的长度Lr1、LrO;从顶951v、51v到山部951、51的端部的距离Lm1、LmO;及从底952a、52a到谷部952、52的端部的距离Lb1、LbO。
另外,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将如下距离设定为相同:相邻的山部951间、山部51间的距离(顶951v间、顶51v间的距离Lo1,LoO);相邻的谷部952间、谷部52间的距离(底952a间、底52a间的距离Li1、LiO);连结部953相对于中心轴线950a的倾斜θr1、连结部53相对于中心轴线50a的倾斜θrO。
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在山部51、谷部52形成有从顶51v向内侧凹陷的山侧径向凹部70、从底52a向外侧突出的谷侧径向凹部80。因此,如图7(a)及图7(b)所示,从中心轴线50a到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最外侧的部位即山部51的缘部71的前端的距离RmaxO小于从中心轴线950a到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的最外侧的部位即山部951的前端的距离Rmax1(RmaxO<Rmax1)。另外,到最内侧的部位即谷部52的下端部81的前端的距离RminO大于到最内侧的部位即谷部952的前端的距离Rmin1(RminO>Rmin1)。
即,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通过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从而与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相比,能够使半径方向的大小减小。
由于以上的理由,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由于能够使半径方向的大小减小,所以,能够使刚性比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的刚性高,作为结果,能够使连结部53的反转动作难以发生。另外,防尘罩50通过使半径方向的大小缩短,从而能够使上述的连结部53的反转动作所带来的轴向的变形量减小。
即,防尘罩50通过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从而能够使连结部53的反转动作本身难以发生,能够抑制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产生。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中薄壁的连结部53、连接部75及连接部85的合计的长度比在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中从薄壁的部位即山部951的前端到谷部952的前端的长度短。另外,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中,山部51的山侧径向凹部70与连接部75相交的部位、及谷部52的谷侧径向凹部80与连接部85相交的部位都比连结部53的壁厚厚。
由此,薄壁的连结部53等的缩短化、及山部51、谷部52的厚壁化能够使防尘罩50的(吹塑成形时的)壁厚的偏差减小。作为结果,防尘罩50能够将连结部53的反转动作所导致的接触音的产生在轴向抑制得更均匀。
(B)关于防尘罩50的伸缩时的伸缩方向长度的减小所伴随的接触音的产生的抑制
图8(a)是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的放大剖视图,图8(b)是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放大剖视图。
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相对于第1比较例的防尘罩950以下的点不同。
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相邻的山部51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相邻的顶51v间的距离)Lo0大于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的相邻的山部1051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相邻的顶1051v间的距离Lo3)(实施方式1的山部51间的距离Lo0>第2比较例的山部1051间的距离Lo3)。
同样,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相邻的谷部52间的距离、即相邻的底52a间的距离LiO大于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的相邻的谷部1052间的距离、即相邻的底1052a间的距离Li3。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全长与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的全长(未图示)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使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山部51、谷部52、连结部53的数量少于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的山部1051、谷部1052、连结部1053的数量(实施方式1的山部51、谷部52、“连结部53”的数量<第2比较例的山部1051、谷部1052、“连结部1053”的数量)。
即,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由于能够减少能成为接触音的产生源的连结部53的数量,因此,与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相比,难以产生接触音。
此外,与防尘罩50的山部51、谷部52的数量的减少相对应,在防尘罩50最收缩时,防尘罩50的伸缩方向的长度减小。结果,根据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最收缩的状态下的全长的长度比第2比较例的防尘罩1050的最收缩的状态下的全长的长度短。
<实施方式2>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的图。此外,图9(a)示出防尘罩2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图9(b)示出防尘罩250的轴向的局部剖视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山部51形成有轴向凹部55的防尘罩50,但是,对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山部51及谷部52,并非必须形成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
如图9(a)及图9(b)所示,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具有:山部251,其向径向外侧突出;谷部252,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连结部253,其将山部251和谷部252连结。并且,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在山部251及谷部252上都不具有山侧径向凹部70或谷侧径向凹部80。在这样的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中,如图9(a)所示,也可以在防尘罩250的轴向设置有轴向凹部55。
并且,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在沿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251设置有轴向凹部55。由此,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不使所谓的贴紧长度(使防尘罩250最收缩的状态下的防尘罩250的全长)变化,就能够防止防尘罩250的伸缩所伴随的声音的产生。
<实施方式3>
图1O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的图。此外,图10(a)示出防尘罩3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图10(b)示出防尘罩350的轴向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仅在山部351形成有山侧径向凹部70。也可以在这样的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上设置轴向凹部55。
图10(a)及图10(b)所示,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具有:山部351,其向径向外侧突出;谷部352,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连结部353其将山部351和谷部352连结。并且,如图10(a)所示,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在沿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351设置有轴向凹部55。另外,通过在山部351设置山侧径向凹部70,从而防尘罩350(更具体而言,蛇纹部分)的刚性提高,并且,实质上能够缩短山部351与谷部352间的连结部353的长度。因此,难以发生蛇纹部分的伸缩所伴随的连结部3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并且,能够减小在连结部353的轴向进行反转动作时的(反转)变形量(换言之,轴向的翘曲量)。
另外,山侧径向凹部70能够减少轴向的山部351的数量、谷部352的数量、及将山部351和谷部352连结的连结部353的数量。即,由于伴随着防尘罩350的伸缩而进行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的连结部353的数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连结部353彼此的接触部位。此外,其细节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详细说明的相同。
并且,上述的山侧径向凹部70所带来的连结部353的反转动作的减少、连结部353的反转动作量的减小、及连结部353的数量的减少所带来的防止因防尘罩350的伸缩而造成的声音的产生的效果、与轴向凹部55所带来的对连结部353的轴向的反转动作在周向的分割所带来的防止因防尘罩350的伸缩而造成的声音的发生的效果相叠加,能够进一步防止波纹管状的防尘罩350的伸缩所伴随的声音的产生。
<变形例>
在以下的变形例1~9中,以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作为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变形例1]关于轴向凹部55的形成位置)
图1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防尘罩50的图。图11(a)示出变形例1的防尘罩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另外,图11(b)示出变形例1的防尘罩50的纵剖视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防尘罩50中,在山部51设置有轴向凹部55,但是,例如,如图11(a)所示,也可以在山部51、谷部52、及将山部51和谷部52连结的连结部53设置轴向凹部(山部轴向凹部551、谷部轴向凹部552、连结部轴向凹部553)。
在变形例1的防尘罩50中,如图11(b)所示,轴向凹部55包括:山部轴向凹部551,其形成在山部51;谷部轴向凹部552,其形成在谷部52;及连结部轴向凹部553,其形成在连结部53。在防尘罩50上,在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形成有轴向凹部5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防尘罩50上在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51称为山部群51G,将在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谷部52称为谷部群52G,将在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连结部53称为连结部群53G。
另外,构成在周向配置的一个轴向凹部55的山部轴向凹部551、谷部轴向凹部552及连结部轴向凹部553在防尘罩50的周向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即,轴向凹部55在沿轴向并列设置的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的周向(实质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因此,如图11(a)所示,在防尘罩50整体上,轴向凹部55在轴向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由此,与仅在山部51形成有轴向凹部55的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相比,变形例1的防尘罩50的形成有轴向凹部55的部位变多。因此,在变形例的防尘罩50的蛇纹部分的周向局部地形成的轴向凹部55在轴向构成列地形成在蛇纹部分的整体。由此,轴向凹部55能够更容易地将变形例1的防尘罩50的伸缩所伴随的连结部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在防尘罩50的周向分割。其结果是,连结部53能够在整个周向使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缓和,能够使由于在轴向排列的连结部53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声音减小。因此,变形例的防尘罩50能够减小贴紧长度,并且能够更积极地防止防尘罩50的伸缩所伴随的声音的产生。
([变形例2]关于防尘罩50整体的轴向凹部55的形成)
图12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的防尘罩50的图。图12(a)示出在相对于轴向具有恒定的角度的状态下大致直线状设置有轴向凹部55的防尘罩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另外,图12(b)示出对于防尘罩50设置有向左旋转方向及右旋转方向交替地弯曲的轴向凹部55的防尘罩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而且,图12(c)示出在防尘罩50的轴向不连续地设置有轴向凹部55的防尘罩50的整体概略外观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在轴向排列设置的山部51区别地进行说明时,以将最上层的山部51称为“山部51a”、将第2层的山部51称为“山部51b”的方式在末尾附加字母序列来进行区别。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中,对于在轴向排列地并列设置的山部51沿着防尘罩50的轴向(伸缩方向)设置有轴向凹部55,但是,如图12(a)及图12(b)所示,轴向凹部55也可以不沿着防尘罩50的轴向(伸缩方向)形成。
例如,轴向凹部55可以在相对于防尘罩50的轴向具有恒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也可以相对于防尘罩50向周向的顺时针方向CW及周向的逆时针方向CCW交替地弯曲地形成。
图12(a)所示的防尘罩50在沿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51形成有轴向凹部55。在周向的位置A形成有被形成在最上层的山部51a的轴向凹部55。在周向与最上层的轴向凹部55的位置A相比较向顺时针方向CW旋转的位置B,形成有被形成在第2层的山部51b的轴向凹部55。在周向与第2层的轴向凹部55的位置B相比较向顺时针方向CW旋转的位置C形成有被形成在第3层的山部51C的轴向凹部55。总之,从最上层的山部51a到最下部的山部51,沿顺时针方向CW呈大致直线状形成有轴向凹部55。
另外,图12(b)所示的防尘罩50在沿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51形成有轴向凹部55。总之,相对于防尘罩50向周向的顺时针方向CW及逆时针方向CCW交替地弯曲地形成有轴向凹部55。
更具体而言,从轴向观察,从最上层的山部51a到第4层的山部51d,在顺时针方向CW呈大致直线状形成有轴向凹部55。从第4层的山部51d到第7层的山部51g,在逆时针方向CCW呈大致直线状形成有轴向凹部55。从第7层的山部51g到第10层的山部51j,在顺时针方向CW呈直线状形成有轴向凹部55。从第10层山部51j到第12层的山部511,在逆时针方向CCW呈大致直线状形成有轴向凹部55。
利用上述的构成,图12(a)及图12(b)所示的变形例的防尘罩50不使贴紧长度大幅度变化,就能够防止防尘罩50的伸缩所伴随的声音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的图12(a)及图12(b)所示的变形例的防尘罩50(更详细而言,山部51)上形成的轴向凹部55“呈直线状”斜行,但是,也可以“呈曲线状”斜行。
另外,如图12(c)所示,也可以在防尘罩50的轴向排列的多个山部51断续地设置轴向凹部55。更具体而言,在最上层的山部51a不形成轴向凹部55,在第2层的山部51b形成轴向凹部55。另外,在第3层的山部51c不形成轴向凹部55,但是,在第4层的山部51d形成轴向凹部55。总之,并非在轴向在所有的山部51形成轴向凹部55,而是也可以在轴向排列的多个山部51之中的几个山部51形成轴向凹部55。
([变形例3]关于轴向凸部56的形成)
图13是用于说明变形例3的防尘罩50的图。
在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中,在山部51设置有轴向凹部55,但是也可以,例如不设置轴向凹部55,如图13所示,在山部51设置轴向凸部56。
如图13所示,变形例3的防尘罩50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轴向凸部56。轴向凸部56被形成为具有曲线部的大致三角形状。并且,在变形例3的防尘罩50中,对于在轴向并列设置的所有的山部51,沿着防尘罩50的轴向(伸缩方向)设置有轴向凸部56。
由此,在轴向呈列状形成的轴向凸部56能够将蛇纹部的伸缩所伴随的连结部的轴向的形状变形在周向分割。另外,“内部是空洞的”轴向凸部56形成对连结部53的半径方向的伸缩进行吸收的空间。结果,能够缓和连结部53的轴向的形状变形。因此,内部是空洞的轴向凸部56能够使蛇纹部的伸缩所伴随的连结部53的急剧的轴向的反转动作缓和,能够减小因在轴向排列的连结部53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声音。因此,图13所示的变形例3的防尘罩50不使贴紧长大幅度变化,就能够防止防尘罩50的伸缩所伴随的接触音的产生。
此外,在图13所示的防尘罩50上形成的轴向凸部56使内部为空洞,但是,也可以内部形成防尘罩50的实体部。即使在轴向凸部56在内部不具有空间而由实体部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防尘罩50的蛇纹部分的伸缩所伴随的连结部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在防尘罩50的周向分割,并能够减小防尘罩50的伸缩所伴随的(更具体而言,因连结部53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声音。
([变形例4]关于轴向凹部55的形状)
图14是用于说明变形例4的防尘罩50的图。
首先,说明轴向凹部5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山部51设置的轴向凹部55在径向剖视图中被形成为具有曲线部的大致三角形状,但是,例如,也可以形成图14(a)~图14(d)所示那样的轴向凹部55。
如图14(a)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凹部55也可以被形成为设置在山部51的大致四边形状。此外,也可以在轴向凹部55的四边形状的顶点部(角部)形成圆部,也可以使四边形状的边的长度各不相同。
如图14(b)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凹部55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山部51设置的大致圆弧状。此外,轴向凹部55的圆弧的开口角度、曲率及大小等不限定于图14(b)所示的形状。
如图14(c)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凹部55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山部51设置的大致梯形状。此外,轴向凹部55不限于梯形,也可以被形成为其他多边形状。另外,也可以在轴向凹部55的梯形的顶点部(角部)形成圆部,也可以使梯形的边的长度各不相同。
如图14(d)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凹部55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山部51设置的、与例如实施方式1不同在顶点不具有曲线部的大致三角形状。此外,也可以使三角形的边的长度各不相同。
([变形例5]关于轴向凸部56的形状)
图1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5的防尘罩50的图。
接下来,说明轴向凸部56的形状。在上述的变形例3的防尘罩50中,在径向剖视图中,在山部51形成有具有曲线部的大致三角形状的轴向凸部56,但是,例也可以形成图15(a)~图15(d)所示那样的轴向凸部56。
总之,对于轴向凸部56的形状,也与轴向凹部55同样,也可以形成向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的半径方向突出的大致三角形、大致四边形、丸形、及大致梯形等多边形状的轴向凸部56。以下,详细说明轴向凸部56。
如图15(a)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凸部56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山部51设置的大致四边形。此外,也可以在轴向凸部56的四边形的顶点部(角部)形成圆部,也可以使四边形的边的长度各不相同。
如图15(b)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凸部56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山部51设置的大致圆弧状。此外,轴向凸部56的圆弧的开口角度、大小等不限定于图15(b)所示的形状。
如图15(c)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凸部56也可以被形成为在山部51设置的大致梯形状。此外,轴向凸部56不限于梯形,也可以被形成为其他多边形状。另外,也可以在轴向凸部56的梯形的顶点部(角部)形成圆部,也可以使梯形的边的长度各不相同。
如图15(d)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轴向凸部56也可以被形成为设置在山部51、并与例如实施方式1不同、在顶点不具有曲线部的大致三角形状。此外,也可以使轴向凸部56的三角形的边的长度各不相同。
上述的图14(a)~图14(d)及图15(a)~图15(d)所示那样的轴向凹部55、轴向凸部56都示出了形成在山部51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形成在连结部53或者谷部52。
另外,轴向凹部55、轴向凸部56也可以即使在轴向是相同的形状,而大小不同。
而且,轴向凹部55也可以在沿轴向连续的各个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的形成不同形状的轴向凹部55。例如,也可以在最上层的山部51形成大致三角形状的轴向凹部55,并在第2层的山部51形成大致五边形的轴向凹部55。另外,也可以在山部51形成大致三角形状的轴向凹部55,并在谷部52或者连结部53形成大致五边形状的轴向凹部55。
轴向凸部56也同样,也可以在沿轴向连续的各个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形成不同形状和/或大小的轴向凸部56。
([变形例6]关于轴向凹部55及轴向凸部56的形成位置)
图16是用于说明变形例6的防尘罩50的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中,在径向剖视图中,以周向的大致90°的间隔等间隔地配置有4个轴向凹部55。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图16(a)~图16(c)所示那样的周向位置(间隔)形成轴向凹部55。
如图16(a)所示,在径向剖视图中,在谷部52形成有轴向凹部55。轴向凹部55在周向以大致90°的间隔形成有4个。
另外,相邻的轴向凹部55也可以在周向不等间隔地形成。例如,如图16(b)所示,轴向凹部55以防尘罩50的中心轴线50a为中心形成在点对称的位置。第1轴向凹部55a与第2轴向凹部55b以防尘罩50的中心轴线50a为中心配置在点对称的位置。第3轴向凹部55c与第4轴向凹部55d以防尘罩50的中心轴线50a为中心形成在点对称的位置。此处,第1轴向凹部55a与第3轴向凹部55c的周向间隔、和第2轴向凹部55b与第4轴向凹部55d的周向间隔大致相同。另外,第1轴向凹部55a与第4轴向凹部55d的周向间隔、和第2轴向凹部55b与第3轴向凹部55c的周向间隔大致相同。
但是,第1轴向凹部55a与第3轴向凹部55c的周向间隔、和第1轴向凹部55a与第4轴向凹部55d的周向间隔不同。同样,第1轴向凹部55a与第3轴向凹部55c的周向间隔、和第2轴向凹部55b与第3轴向凹部55c的周向间隔也不同。
此外,如图16(b)所示,轴向凹部55的位置也可以不需要以防尘罩50的中心轴线50a为中心形成在点对称的位置,而是使在周向相邻的轴向凹部55的间隔不同。
如图16(c)所示,轴向凹部55在径向剖视图中分别设置在山部51和谷部52。形成在山部51的轴向凹部55、与形成在谷部的轴向凹部55在周向形成在同相位的位置。
此外,在图16(c)中,分别形成在山部51和谷部52的轴向凹部55在径向剖视图中形成在同相位,但是,也可以使相位不同。另外,也可以使分别形成在山部51和连结部53的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的相位、或者分别形成在连结部53和谷部52的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的相位分别相同,也可以使其分别不同。也可以使形成在山部51和谷部52的轴向凹部55的个数不同。另外,在图16(c)中,在山部51和谷部52两者上形成有轴向凹部55,但是,也可以在山部51设置轴向凹部55,并在谷部52设置轴向凸部56。
此外,图16(a)~图16(c)所示的防尘罩50是在防尘罩50的山部51形成有轴向凹部55的实施方式,但是,形成有轴向凸部56的防尘罩50也同样,也可以将形成位置变更到周向的其他位置。
([变形例7]关于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1中,如果着眼于在1个山部51形成的轴向凹部55,轴向凹部55在轴向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但是,轴向凹部55也可以不是直线状。虽然并未图示,但是,相对于防尘罩50的轴线,轴向凹部55也可以是斜行的形状,也可以是轴向的一部在周向隆起的形状。例如,轴向凹部55也可以呈直线状隆起,也可以呈曲线状隆起。关于该形状,对于轴向凸部56也同样。
([变形例8]关于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的个数)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防尘罩50的山部51、谷部52、连结部53形成的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的个数不限于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1所示出的4个,例如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
([变形例9]关于防尘罩50的轴向长度等)
图1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图。此外,图17(a)示出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主视图,图17(b)是从图17(a)所示的箭头XVIIb观察的俯视图,图17(c)是从图17(a)所示的箭头XVIIc观察的仰视图。此外,关于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后视图,与图17(a)所示的主视图相同。
图18是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侧视图。此外,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左视图与右视图相同。
图19是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剖视图。此外,图19(a)示出图17(a)所示的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XIXa-XIXa剖面线的轴向剖视图,图19(b)示出图17(a)所示的变形例9的防尘罩50的XIXb-XIXb剖面线的径向剖视图。
如图17、图18及图19所示,作为防尘罩50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于山部51及谷部52(所谓的蛇纹部分)的轴向长度等。例如,如图17所示,对于轴向长度长的变形例9的防尘罩50,也能够应用上述的其他变形例。
(关于向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的应用)
作为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9,以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在山部51和谷部52形成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的防尘罩50)为基本构成,说明了上述的轴向凹部55的形成位置、防尘罩50整体的轴向凹部55的形成、轴向凸部56的形成、轴向凹部55及轴向凸部56的形状、轴向凹部55及轴向凸部56的形成位置等的变形例。但是,上述的变形例1~9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对于山部51及谷部52没有设置山侧径向凹部70及谷侧径向凹部80的形态)、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仅在山部51设置山侧径向凹部70的形态)。
总之,不仅仅在山部51设置轴向凹部55,也可以在谷部52或者连结部53的1个部位设置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也可以在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的任意2个部位设置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另外,也可以在山部51、谷部52及连结部53这3个部位设置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另外,轴向凹部55(或者轴向凸部56)的形状、大小、位置不限于实施方式2的防尘罩250或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也可以变更。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对于在谷部52(252、352)设置有例如轴向凸部56或者轴向凹部55的防尘罩等,当然也能够应用变形例1~9。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山部51与谷部52连续的波纹管状的防尘罩50的山部51形成山侧径向凹部70、并在谷部52形成谷侧径向凹部80、而且沿轴向形成轴向凹部55等,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来进行应用。本发明的防尘罩50不限于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例如,也能够在汽车(2轮车、4轮车等)、自行车、建筑机械等、液压机械等中应用于防止灰尘的侵入的部位。另外,对于悬架装置,也不限于图1及图2所示的在防尘罩50的外周配置有弹簧30的悬架装置,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将弹簧30与衰减装置并列配置、并在防尘罩50的外周未配置弹簧30的悬架装置。
<实施方式4>
图2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防尘罩450的图。此外,图20示出防尘罩450的轴向的局部剖视图。
在中心轴线50a方向的剖视图中,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的山部51(更详细而言,山侧径向凹部70)的形状是U字状,但是,不特别限定于该形状。
例如,如实施方式4的防尘罩450所示,也可以使(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剖视图中的)防尘罩450的山部451的形状为大致V字状。
以下,详细说明山部451的形状。
如图20所示,实施方式4的防尘罩450的山部451具有:山侧径向凹部470;及连接部475,其将该山侧径向凹部470和连结部53连接。
山侧径向凹部470具有:2个缘部471,其从连结部53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底部472,其在双方的缘部471之间,且被构成为比缘部471靠半径方向内侧;及侧部473,其将缘部471和底部472连接。另外,连接部475是将山侧径向凹部470的缘部471和连结部53连接的部位。
总之,在中心轴线50a方向的剖视图中,山侧径向凹部470是大致V字状。
在悬架装置100是压缩状态时,(与底部472连接的)对置的2个侧部473以底部472为中心向对置的侧部473侧移动、并接近。即,防尘罩450能够极力排除2个侧部473之间的无用的空间,能够缩短防尘罩450整体的轴向长度。
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4的防尘罩4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同样)能够抑制连结部53整体的接触音的产生,并且能够使连结部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缓和。而且,由于防尘罩450被构成为以与中心轴线50a平行的平面剖切的情况下的山侧径向凹部470的截面形状是大致V字状,且使压缩状态下的轴向长度缩短,所以,能够吸收连结部53的反转动作所伴随的形状变形,并抑制连结部53的接触音的产生。
此外,实施方式4的防尘罩450的山部451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实施方式3的防尘罩350)。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具有半径方向长度不同的2个谷部。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1是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整体的轴向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的轴向剖面的放大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被最大压缩的状态的图。
如图21、图22所示,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的谷部520包括:第1谷部521;及第2谷部522,其比第1谷部521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
更具体而言,第1谷部521具有:底部521a;及连接部521b,其将底部521a和连结部353连接。另外,第2谷部522具有:底部522a;及连接部522b,其将底部522a和连结部353连接。
另外,第2谷部522(的底部522a)比第1谷部521(的底部521a)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更具体而言,从中心轴线50a到第2谷部522的底部522a的前端的长度Rmin522比从中心轴线50a到第1谷部521的底部521a的前端的长度Rmin521长。
第1谷部521与第2谷部522在中心轴线50a方向交替地配置。即,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在中心轴线50a方向重复地具有:在中心轴线50a方向以第1谷部521、连结部353、山部351、连结部353、第2谷部522、连结部353、山部351、连结部353的顺序构成的组。
如图23所示,由于第2谷部522的径向长度长,所以,防尘罩550能够在第2谷部522的径向内侧(第1谷部521彼此之间)形成空间S。第1谷部521的轴向的膨起的一部分进入该第2谷部52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S中。总之,第2谷部522(更详细而言,第2谷部52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S)能够吸收第1谷部521的轴向的长度。
另外,第2谷部522的轴向长度L522本身也比第1谷部521的轴向长度L521短。
即,第2谷部522本身的轴向长度L522短、与第2谷部522对第1谷部521的轴向长度的吸收相叠加,(在将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在轴向压缩的情况下)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能够实现防尘罩550整体的轴向长度的缩短化。
通过该防尘罩550的轴向长度的缩短化,(在将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在轴向压缩的情况下)具有半径方向长度不同的谷部(第1谷部521、第2谷部522)的防尘罩550的轴向长度比例如由半径方向长度相同的谷部构成的防尘罩的轴向长度短。
具有以上的构成的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同样)能够抑制连结部353整体的接触音的产生,并且,能够使连结部3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缓和。而且,防尘罩550由于被构成为具有半径方向长度不同的谷部(第1谷部、第2谷部),并且,使压缩状态下的轴向长度缩短,所以,能够吸收连结部353的反转动作所伴随的形状变形,并抑制连结部353的接触音的产生。
此外,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的构成(更具体而言,在谷部520应用有距中心轴线50a的半径方向长度不同的2个谷部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
另外,不限于使谷部的径向长度不同,也可以使山部的径向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在谷部和山部这两者分别设置径向的长度不同的第1谷部、第2谷部、第1山部、第2山部。
另外,对于谷部的径向长度的大小关系,也可以设置径向长度不同的3个以上的谷部。对于山部的径向长度的大小关系也同样,也可以设置径向长度不同的3个以上的山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5中,径向的不同的第1谷部与第2谷部被构成为在轴向交替,但是,不一定需要交替地构成。
<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的防尘罩650与其他实施方式的防尘罩的不同点在于,采用了随着从中心轴线50a侧即径向内侧去往外周侧即径向外侧而使壁厚渐渐减薄的构成。
图24(a)是对于图21及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防尘罩550随着从径向内侧去往径向外侧而使壁厚渐渐减薄的防尘罩650的轴向剖面的放大图。图24(b)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防尘罩650被最大压缩的状态的图。
如图24(a)、图24(b)所示,实施方式6的防尘罩650以随着从径向内侧(中心轴线50a侧)去往径向外侧(外周侧)而使壁厚渐渐减薄的方式成形。更具体而言,山部351的山侧径向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72被形成得比第1谷部521的底部521a的壁厚t521a、第2谷部522的底部522a的壁厚t522a薄。
如图24(b)所示,在防尘罩650被最大压缩的状态下,(在径向外侧具有壁厚薄的部分的)防尘罩650的轴向长度L351比例如使防尘罩650的壁厚相同的情况下的轴向长度短。
通过具有以上的构成,从而实施方式6的防尘罩650(与实施方式1的防尘罩50同样)能够抑制连结部353整体的接触音的产生,并且,能够使连结部353的轴向的急剧的反转动作缓和。而且,防尘罩650由于被构成为随着从中心轴线50a侧即径向内侧去往外周侧即径向外侧而使壁厚渐渐减薄、且使压缩状态下的轴向长度缩短,所以,能够吸收连结部353的反转动作所伴随的形状变形,并抑制连结部353的接触音的产生。
此外,实施方式6的防尘罩650所示的随着从径向内侧去往径向外侧而使壁厚渐渐减薄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1~5的防尘罩50~550。

Claims (6)

1.一种罩部件,其沿缓冲冲击的缓冲装置的轴向设置,并被形成为筒状且能够在所述轴向伸缩或者弯曲,并且,
所述罩部件具有:
山部,其在所述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外侧突出;
谷部,其在所述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向径向内侧突出;及
连结部,其在所述轴向设置有多个并将所述山部和所述谷部连结,
其中,
在所述山部设置有在所述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部件,其中,
所述轴向凹部形成在多个所述山部,任一个所述山部的所述轴向凹部都在周向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并在所述轴向呈直线状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部件,其中,
一个所述山部具有多个所述轴向凹部,
在所述山部的周向相邻的一个轴向凹部与另一个轴向凹部之间的周向长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部件,其中,
在所述山部及所述谷部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朝向与突出的径向相反的相反侧凹陷的径向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部件,其中,
所述谷部包括第1谷部、及比所述第1谷部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第2谷部。
6.一种缓冲装置,
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缸,其收纳液体;
活塞,其被收纳在所述缸内,使被输入的振动衰减;
活塞杆,其在一侧的前端具有所述活塞;及
罩部件,其是在轴向较长的筒状的部件,在所述轴向配置有:山部群,其具有多个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山部;谷部群,其具有多个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谷部;及连结部群,其具有多个将所述山部和所述谷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罩部件在所述山部和所述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或者弯曲,
其中,
在所述山部群具有在所述轴向形成的轴向凹部,任一个所述山部的所述轴向凹部都在周向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并在所述轴向呈直线状配置。
CN201480002554.3A 2014-03-20 2014-10-22 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Active CN1051028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9262 2014-03-20
JP2014-059262 2014-03-20
PCT/JP2014/078049 WO2015141047A1 (ja) 2014-03-20 2014-10-22 カバー部材および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02849A CN105102849A (zh) 2015-11-25
CN105102849B true CN105102849B (zh) 2017-05-10

Family

ID=54144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554.3A Active CN105102849B (zh) 2014-03-20 2014-10-22 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02849B (zh)
WO (1) WO20151410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9004713B1 (pt) * 2016-09-30 2022-10-18 Honda Motor Co., Ltd Componente de resina, método de moldagem e dispositivo de moldagem para o mesmo
CN110508332B (zh) * 2019-08-21 2021-12-07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一种组合式柔性净气舱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5203U (ja) * 1982-11-12 1984-05-22 マツクス・フアクタ−株式会社 リキツドフアンデ−シヨン用コンパクト
JPS59152285U (ja) * 1983-03-30 1984-10-12 キヨ−ラク株式会社 蛇腹ダクト
CN102829126A (zh) * 2011-06-14 2012-12-19 株式会社昭和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1681Y1 (zh) * 1970-12-28 1973-12-05
DE4233319C2 (de) * 1992-10-05 1996-08-14 Continental Ag Hohlkörper, insbesondere Schutzbalg für die Kolbenstange eines Stoßdämpfers
JPH10267124A (ja) * 1997-03-24 1998-10-09 Fukoku Bussan Kk ジャバラ体
JP2003004084A (ja) * 2001-06-22 2003-01-08 Bridgestone Corp ダストカバー
JP3122007U (ja) * 2006-03-14 2006-06-01 有限会社 ラグナ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ブーツ
CN201196243Y (zh) * 2008-05-07 2009-02-18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伸缩型防尘罩
WO2013072958A1 (ja) * 2011-11-15 2013-05-23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保護カバー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5203U (ja) * 1982-11-12 1984-05-22 マツクス・フアクタ−株式会社 リキツドフアンデ−シヨン用コンパクト
JPS59152285U (ja) * 1983-03-30 1984-10-12 キヨ−ラク株式会社 蛇腹ダクト
CN102829126A (zh) * 2011-06-14 2012-12-19 株式会社昭和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41047A1 (ja) 2015-09-24
CN105102849A (zh) 2015-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9126B (zh) 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CN107000474A (zh) 非充气轮胎
CN105102849B (zh) 罩部件和缓冲装置
CN105437900B (zh) 碰撞制动器盖
CN105722690B (zh) 非充气轮胎
US9470316B2 (en) Protective cov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755278B (zh) 非充气轮胎
JP5700896B1 (ja) カバー部材および緩衝装置
JP2019506329A (ja) 非空気式タイヤ
CN107206841A (zh) 非充气轮胎
CN105593032B (zh) 非充气轮胎
CN105658991B (zh) 隔振装置
CN102713392B (zh) 波纹管、管和新鲜空气设备
CN106103130A (zh) 非充气轮胎
CA2752333A1 (en) Dust cover structure of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09982915A (zh) 具有受转向壳体的套筒保护的弹性阻尼器的转向拉杆
NO134648B (zh)
CN105683610B (zh) 盖构件
CN105102865B (zh) 防尘罩
US20170321779A1 (en) Cylinder device and cover member
KR101476705B1 (ko) 차량용 조향시스템의 벨로우즈 구조
KR101791657B1 (ko) 타이어의 보형물의 구조
CN104129226B (zh) 婴儿车用车轮以及婴儿车
RU2770051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ое колесо
JP2727111B2 (ja) 空気式防舷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0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Patentee after: Fuguo Produc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Corp.

Patentee before: Fuguo Product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