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3011A - X射线诊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X射线诊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3011A
CN105073011A CN201480019132.7A CN201480019132A CN105073011A CN 105073011 A CN105073011 A CN 105073011A CN 201480019132 A CN201480019132 A CN 201480019132A CN 105073011 A CN105073011 A CN 105073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gnostic bed
top board
height
ray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91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3011B (zh
Inventor
笠冈隼人
纲田恒司
二瓶嘉代子
市川勉
石井诚
有川信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3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3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3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30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87Motor-assisted position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X射线诊断装置具备拍摄部、诊视床、移动机构、转动机构以及动作控制部。拍摄部以使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相对置的方式保持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所述X射线管向被检体照射X射线,所述X射线检测器检测透射了所述被检体的X射线。诊视床具备用于放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移动机构使所述诊视床沿铅垂方向以及长边方向的至少一方移动。转动机构在保持了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与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动作控制部与所述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维持所述诊视床的最下点的高度。

Description

X射线诊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X射线诊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X射线诊断装置是,使患者放置在诊视床所具备的顶板上,通过夹着该患者对置配置的X射线照射部和X射线检测部来进行X射线图像的透视、拍摄。在上述那样的X射线诊断装置中,有的X射线诊断装置具有以与顶板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使诊视床转动而进行立起放倒运动,进而使诊视床沿铅垂方向升降的功能。在此,顶板的短边方向是相对于在顶板上放置的患者的体轴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通常,在这样的X射线诊断装置中,通过在诊视床的立起放倒动作中同时在铅垂方向进行升降动作,从而避免诊视床与地板的干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61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X射线诊断装置中,在诊视床的立起放倒时,转动轴附近的诊视床、患者的部位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被维持,但位于远离转动轴的位置上的诊视床、患者的部位的高度较大地变化。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使得能够进行适应更多的用途的诊视床的立起放倒运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施方式的X射线诊断装置具备拍摄部、诊视床、移动机构、转动机构以及动作控制部。拍摄部以使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相对置的方式保持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所述X射线管向被检体照射X射线,所述X射线检测器检测透射了所述被检体的X射线。诊视床具备用于放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移动机构使所述诊视床沿铅垂方向以及长边方向的至少一方移动。转动机构在保持了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与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动作控制部与所述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维持所述诊视床的最下点的高度。
此外,实施方式的X射线诊断装置具备拍摄部、诊视床、移动机构、转动机构、位置指定部以及动作控制部。拍摄部以使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相对置的方式保持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所述X射线管向被检体照射X射线,所述X射线检测器检测透射了所述被检体的X射线。诊视床具备用于放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移动机构使所述诊视床沿铅垂方向以及长边方向的至少一方移动。转动机构在保持了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与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位置指定部将与所述转动的轴相比在所述被检体的下肢侧的所述顶板上的位置指定为关注位置。动作控制部与所述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维持所述诊视床的最下点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1。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2。
图4是实施方式中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顶板的概略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输入画面的概略图。
图7是用于表示以往的诊视床的动作的顶板概略图。
图8是用于表示实施方式的诊视床的动作的顶板概略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立起放倒角度和诊视床的上升量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
图10是变形例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通过动作控制部,与诊视床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以便维持诊视床的最下点的高度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通过动作控制部,与诊视床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以便维持诊视床的关注位置的高度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结构,使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框图、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立体图、图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侧视图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具备X射线控制部1、X射线照射部2、X射线检测部3、图像数据生成部4、存储部5、输入部6、系统控制部7、显示部8、保持部9、诊视床10、作为诊视床10的结构要素的顶板11、支柱部12、动作控制部13。保持部9作为用于使诊视床10动作的动作机构,具备诊视床升降机构14、诊视床转动机构15。诊视床10除了用于放置作为被检体的患者P的顶板11之外,还具备支柱部移动机构16、支柱部转动机构17、顶板移动机构18。支柱部12具备X射线照射部进退机构19。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顶板11的短边方向为X轴方向,相对于X轴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为Y轴方向,铅垂方向为Z轴方向。在此顶板11的短边方向是相对于在顶板11上放置的患者的体轴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
X射线控制部1按照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控制例如由X射线照射部2照射的X射线的能量、照射时间、X射线的照射范围。
X射线照射部2具备未图示的X射线管和未图示的X射线光圈。未图示的X射线管例如以基于X射线控制部1的控制的能量、照射时间来产生X射线。未图示的X射线光圈按照X射线控制部1的控制,调整图3所示那样的X射线的照射范围100的大小。由未图示的X射线管产生且通过未图示的X射线光圈而调整了照射范围100的X射线对在顶板11上放置的患者P进行照射。
X射线检测部3如图3所示那样由检测透射了患者P的X射线的X射线检测器构成。X射线检测部3生成基于所检测到的X射线的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至图像数据生成部4。
图像数据生成部4生成基于从X射线检测部3接收到的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生成部4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发送至存储部5。
存储部5例如是硬盘等存储部件,存储从图像数据生成部4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存储部5按照系统控制部7的控制,将所存储的图像数据转发至显示部8。此外,存储部5存储规定的输入画面。
输入部6例如具备鼠标、键盘等输入部件。操作者使用鼠标、键盘等输入部件,例如在显示部8上显示的规定的输入画面中的输入栏中输入信息。此外,输入部6具备例如杆、开关等输入部件。操作者使用杆、开关等,向例如诊视床转动机构15输入用于使诊视床10立起放倒的信息。输入部6对X射线控制部1、系统控制部7、动作控制部13,发送基于操作者输入的信息的输入信息。
系统控制部7按照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将在存储部5中存储的图像数据转发至显示部8。此外,系统控制部7使显示部8显示存储部5所存储的规定的输入画面。
显示部8显示基于从存储部5转发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此外,显示部8按照系统控制部7的控制,显示规定的输入画面。
保持部9如前述那样具备诊视床升降机构14和诊视床转动机构15,经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和诊视床转动机构15来保持诊视床10。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使诊视床转动机构15能够沿Z轴方向进行升降的方式保持诊视床转动机构15。诊视床升降机构14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诊视床转动机构15沿Z轴方向进行升降。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使诊视床10能够以与X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而进行立起放倒运动的方式保持诊视床10。另外,该轴相当于图2中的转动轴a。诊视床转动机构15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诊视床10以转动轴a为中心沿箭头B的方向转动而进行立起放倒运动。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动轴a例如是通过顶板11的上表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的直线。以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将转动轴a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设为h,将转动轴a的高度h定义为诊视床10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此外,将基于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设为Θ,将顶板11的上表面为水平的情况下的立起放倒角度Θ设为基准角度(Θ=0)。
诊视床10如前述那样具备支柱部移动机构16、支柱部转动机构17、顶板移动机构18。诊视床10经由支柱部移动机构16和支柱部转动机构17来支撑支柱部12。支柱部移动机构16以使支柱部12能够沿顶板11的长边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支撑支柱部12。另外,顶板11的长边方向是在顶板11上放置的患者的体轴方向,是图2中的箭头C的方向。支柱部移动机构16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支柱部12沿箭头C的方向移动。支柱部转动机构17以使支柱部12能够以与X轴平行的未图示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撑支柱部12。另外,该未图示的轴伴随着由支柱部移动机构16进行的支柱部12的移动,沿顶板11的长边方向移动。支柱部转动机构17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支柱部12以与转动轴a平行的未图示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诊视床10经由顶板移动机构18来支撑顶板11。顶板移动机构18以使顶板11能够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支撑顶板11。顶板移动机构18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沿图2中的箭头D的方向移动。
支柱部12具备X射线照射部进退机构19,经由X射线照射部进退机构19来支撑X射线照射部2。支柱部12以使X射线检测部3与X射线照射部2相对置的方式支撑X射线检测部3。由此,在X射线诊断装置中具备拍摄部,该拍摄部中,通过支柱部12以使X射线照射部2与X射线检测部3相对置的方式保持X射线照射部2与X射线检测部3,所述X射线照射部2由向作为被检体的患者P照射X射线的X射线管构成,所述X射线检测部3由检测透射了患者P的X射线的X射线检测器构成。并且,通过诊视床转动机构15,在保持了诊视床10和拍摄部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与拍摄部和顶板11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而转动诊视床10和拍摄部。
X射线照射部进退机构19以使X射线照射部2能够沿X射线检测部3的方向进退的方式支撑X射线照射部2。即,X射线照射部进退机构19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X射线照射部2沿图2中的箭头E的方向进退。
动作控制部13按照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对由支柱部移动机构16进行的支柱部12的移动、由支柱部转动机构17进行的支柱部12的转动、由顶板移动机构18进行的顶板11的移动、由X射线照射部进退机构19进行的X射线照射部2的进退这样的各动作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关于对上述的各结构进行的控制的细节,由于与本实施方式没有直接相关而省略。
动作控制部13基于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采取第一控制方式。在第一控制方式中,动作控制部13基于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对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和由诊视床转动机构15进行的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运动分别独立地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动作控制部13基于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采取第二控制方式。在第二控制方式中,动作控制部13基于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对由诊视床转动机构15进行的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进行控制。此外,与此同时,动作控制部13根据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和基于后述的基本函数的后述的控制用函数,对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进行控制。另外,若简单地说明后述的控制用函数,则控制用函数是用于与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配合而进行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的函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控制方式和第二控制方式例如通过操作者向输入部6输入信息而切换。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动作,以图4的流程图为主体,且使用图5至图9进行说明。以后,将使诊视床10立起放倒以使图5所示的顶板11的平面图中的患者P的足部变低的方向设为顺倾斜方向,此时的基于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立起放倒角度Θ设为正的值。另一方面,将使诊视床10立起放倒以使患者P的头部变低的方向设为逆倾斜方向,此时的基于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立起放倒角度Θ设为负的值。
在步骤S1中,开始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运动。在步骤S1中,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为基准角度。在步骤S1中,动作控制部13以第一控制方式来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及诊视床转动机构15。
在步骤S2中,操作者将患者放置到顶板11上。作为放置患者的进程,首先,操作者使用例如作为输入部6的输入部件而设置的杆或开关,输入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90°那样的信息。输入部6将基于操作者输入的信息的输入信息发送至动作控制部13。动作控制部13按照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控制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使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90°。诊视床转动机构15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诊视床10沿顺倾斜方向转动进行立起放倒运动,以使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90°。若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90°,则操作者使患者在与顶板11的上表面垂直地设置的如图2所示那样的踏板101之上立起。若患者在踏板101之上立起,则操作者例如使用作为输入部6的输入部件而设置的杆或开关,输入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基准角度那样的信息。输入部6将基于操作者输入的信息的输入信息发送至动作控制部13。动作控制部13按照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控制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使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基准角度。诊视床转动机构15按照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诊视床10转动来进行立起放倒运动,以使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基准角度。另外,在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为基准角度时,顶板11相对于地面23水平。以后,将此时的转动轴a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h设为H0。
在步骤S3中,系统控制部7使显示部8显示用于设定存储部5所存储的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的输入画面。
图6是用于设定在显示部8上显示的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的输入画面102的概略图。输入画面102例如具有用于输入关注部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输入栏103a、用于输入关注部位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的输入栏103b、用于输入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的输入栏103c。
在步骤S4中,操作者经由输入部6将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输入至如图6所示那样的输入栏103a、输入栏103b、输入栏103c。
如前述那样,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顶板11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顶板11具有表示以转动轴a的位置为中心位置的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刻度20、与刻度20对应的数值21。数值21表示离转动轴a的位置的距离,例如在数值21的值为+50的情况下,与该数值21对应的刻度20表示:处于以顶板11上放置的患者P的从足部朝向头部的方向从转动轴a的位置离开50cm的位置上。像这样,在顶板11上,作为表示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信息,能够示出包含刻度或数值之中的至少一方的信息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了消除在诊视床的逆立起放倒时患者的不安感,说明以患者的头部为关注部位的情况。首先,操作者基于顶板11具有的刻度20以及数值21,决定关注部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操作者例如在将关注部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从转动轴a的位置离开L1的位置的情况下,将+L1这样的值经由输入部6输入至输入栏103a。接着,操作者决定关注部位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操作者例如在将关注部位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设定为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在垂直上方向上离开L2的位置的情况下,将+L2这样的值经由输入部6输入至输入栏103b。最后,操作者决定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操作者例如在将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设定为从地面23离开H的位置的情况下,将H这样的值经由输入部6输入至输入栏103c。输入部6将基于上述操作者输入的值的输入信息发送至动作控制部13。若由操作者进行的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的输入作业完成,则流程转移至步骤S5。
在步骤S5中,动作控制部13基于在步骤S4中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控制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以使该时刻的关注部位的高度成为在步骤S4中设定的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H。若沿上述例进行说明,则该时刻的关注部位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为H0+L2。动作控制部13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使诊视床转动机构15升降H-(H0+L2)。诊视床升降机构14按照来自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使诊视床转动机构15升降H-(H0+L2)。若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结束,则关注部位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成为H。
在步骤S6中,操作者例如按下作为输入部6的输入部件而设置的开关,输入用于将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方式从第一控制方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方式的信息。输入部6将基于操作者输入的信息的输入信息发送至动作控制部13。动作控制部13若接收到用于从第一控制方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方式的输入信息,则根据在步骤S4中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所涉及的输入信息和基于基本函数的函数控制用函数,成为对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进行控制的方式、即第二控制方式。
以下,说明基本函数以及控制用函数的细节。
图7是假设维持转动轴a的高度而使诊视床10进行立起放倒运动的情况下的顶板11的主视图。在图7中,由点划线描绘的顶板11a是立起放倒前的状态的顶板11,由实线描绘的顶板11b是立起放倒后的状态的顶板11。如图7所示,立起放倒前的关注部位22a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为H,关注部位22a位于相对于从患者的足部朝向头部的方向从转动轴a的位置离开L1、且相对于顶板11a的上表面向垂直上方向离开L2的位置。将转动轴a的位置至关注部位22a的距离定义为R,将关注部位22a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角度定义为α,则R和α如以下数学式来表现。
【数学式1】
R = L 1 2 + L 2 2 , α = tan - 1 ( L 2 L 1 ) ... ( 1 )
上述立起放倒前的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为基准角度,若将该立起放倒角度Θ设为Θ1,则关注部位22a的位置移动到关注部位22b的位置,其高度降低由以下数学式来表现的量。
【数学式2】
R×sinα+R×sin(θ1-α)···(2)
另一方面,图8是维持关注部位的高度而使诊视床10立起放倒运动的情况下的顶板11的主视图。在图8中,由点划线描绘的顶板11c为立起放倒前的状态的顶板11,由实线描绘的顶板11d为维持了关注部位的高度而立起放倒后的状态的顶板11。另外,如图8所示,立起放倒前的关注部位22c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为H,关注部位22c位于相对于从患者的足部朝向头部的方向从转动轴a的位置离开L1、且相对于顶板11c的上表面向垂直上方向离开L2的位置。此外,R和α如数学式(1)那样表现。
若从上述的立起放倒前的状态维持关注部位22c的高度且将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设为Θ1,则转动轴a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与立起放倒前相比升高由数学式(2)表现的量。
从而,在维持关注部位的高度的同时使诊视床10立起放倒的情况下的转动轴a相对于地面23的高度h由如下数学式来表现。
【数学式3】
h=H+R×sin(θ-α)···(3)
另外,由数学式(3)表现的h的函数相当于前述的基本函数。此外,通过将在数学式(1)中加入在步骤S4中操作者输入的L1和L2而得到的R以及α、和在步骤S4中操作者输入的H,加入数学式(3)中,从而得到仅将立起放倒角度Θ设为变量的函数h(Θ)。另外,该函数h(Θ)相当于控制用函数。
此外,图9是表示在使关注部位的高度维持的情况下的立起放倒角度Θ和基于诊视床升降机构14的诊视床10的上升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如图9所示,在定义了某个单位长度r时,R=2r的情况与R=r的情况相比需要增大诊视床10相对于立起放倒角度Θ的上升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使关注部位的高度维持的情况下的立起放倒角度Θ和基于诊视床升降机构14的诊视床10的上升量之间的关系由如图9所示那样的曲线来表现,并不是例如专利第4461666号中的立起放倒角度和顶板升降高度之间的关系那样由直线来表现。
在步骤S7中,操作者使用例如作为输入部6的输入部件而设置的杆,输入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期望的角度那样的信息。输入部6将基于操作者输入的信息的输入信息发送至动作控制部13。动作控制部13按照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输入信息,控制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使立起放倒角度Θ成为期望的角度。此外,同时,动作控制部13基于从输入部6接收到的表示立起放倒角度Θ的输入信息和上述控制用函数h(Θ),对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升降进行控制。诊视床转动机构15按照来自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而使诊视床10转动从而进行立起放倒运动。此外,诊视床升降机构14按照来自动作控制部13的控制而使诊视床转动机构15升降。
在步骤S8中,结束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动作。另外,在步骤S8之后,例如进行通常的X射线图像的拍摄。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X射线诊断装置基于以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为变量的诊视床10的高度的函数h(Θ)来控制诊视床10的高度h,能够在维持由操作者设定的关注部位的高度的同时进行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动作。由此,例如,在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动作时,为了防止滑落而护理人员搀扶患者的情况下,通过将搀扶患者的部位附近设为关注部位,从而搀扶患者的高度成为一定,护理人员易于扶住患者。此外,例如,在诊视床10的周围配置有周边设备的情况下,将诊视床10的该周边设备附近设为关注部位,从而能够在立起放倒时防止诊视床10等的结构和该周边设备之间的干扰。进而,例如,在关注部位为放置在顶板11上的患者的头部附近的情况下,能够消除患者对于在逆立起放倒时头部附近的高度下降的情况而感到的较强的不安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者向输入部6输入数值从而指定了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但作为变形例之一,也可以从显示部8上显示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等指定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
图10是在显示部8上显示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该概略图例如预先被存储在存储部5中,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7的指示,在使用图4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流程中向步骤S3的转移时显示在显示部8上。此时,操作者经由例如输入部6所具备的鼠标,通过光标24来指定在显示部8上显示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中的期望的部位,从而指定关注部位的位置、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动作控制部13基于在显示部8上显示的X射线诊断装置的概略图中的通过光标24而指定的关注部位的位置和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14和诊视床转动机构15。在上述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显示部8是与输入部6成为一体的触摸面板,操作者对显示部8进行触摸从而指定关注部位的位置、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由此,操作者能够更加有感觉地指定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操作者任意定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的方案,但也可以是预先准备几个关注部位的位置、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的模式,操作者经由输入部6选择期望的模式那样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显示部8上显示与图5所示那样的各刻度20对应的按钮作为输入画面,操作者经由鼠标等按下按钮,从而表示与被按下的按钮对应的刻度20的位置的信息作为表示关注部位的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信息而被发送至动作控制部13。由此,能够通过更简便的输入来指定关注部位的位置以及使关注部位维持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于立起放倒角度Θ来决定转动轴a的高度的方案,但也可以基于立起放倒角度Θ的变化量来决定转动轴a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说明了保持部9具备诊视床升降机构14和诊视床转动机构15的情况,但只要是保持部9经由诊视床升降机构14和诊视床转动机构15而保持诊视床10那样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诊视床10自身具备电机等的动作机构,通过该动作机构而使诊视床10升降和/或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决定关注部位的位置时,操作者输入关注部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和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的方案,但操作者输入的也可以仅是关注部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此时,关注部位相对于顶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成为规定的高度。另外,也可以是该规定的高度能够由操作者经由输入部6进行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转动轴a处于顶板11的上表面上的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心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转动轴a也可以不在顶板11的上表面。此时,例如关注部位相对于顶板11的高度与转动轴a的高度之差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L2。或者,转动轴a也可以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心。在该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地,关注部位在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成为从转动轴a到关注部位的距离。
进而,以下方案也是本实施方式的范畴,即:在关注部位相对于顶板11的高度与转动轴a相对于顶板11的高度相同,例如保持部9具备使诊视床10沿顶板11的长边方向移动的未图示的诊视床移动机构的情况下,通过该诊视床移动机构移动诊视床10以使关注部位的位置成为转动轴a的位置之后进行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在该变形例中,关注部位的位置处于诊视床10的转动的中心位置,所以即使不进行诊视床10的升降,关注部位的高度也不变化,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或者,也可以是保持部9除了诊视床升降机构14和诊视床转动机构15之外,还具备使诊视床10沿水平且相对于转动轴a垂直的方向移动的诊视床水平移动机构,进行诊视床10的升降、转动、水平移动。也就是说,在X射线诊断装置中,不限于诊视床升降机构14,能够具备使诊视床10沿铅垂方向以及长边方向的至少一方移动的移动机构。其中,优选在X射线诊断装置中具备至少使诊视床10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使诊视床10升降,来维持由于诊视床10的转动而沿铅垂方向升降的关注部位的高度,能够通过诊视床10的水平移动,来维持由于诊视床10的转动而沿顶板11的水平方向移动的关注部位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由此,即使使诊视床10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关注部位的位置。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第二控制方式中动作控制部13同时控制诊视床10的转动和升降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例如以微量地交替进行转动和升降来维持关注部位的高度的方式,控制诊视床10的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不是通过动作控制部13来控制诊视床10的动作以使患者P的关注部位的高度维持为一定,而是通过动作控制部13控制诊视床10的动作以使诊视床10的关注位置的高度维持为一定。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点,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仅说明诊视床10的控制方法。
图11是表示通过动作控制部13,与诊视床转动机构15连动地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便维持诊视床10的最下点的高度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
如图11所示,能够相互连动地控制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及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使诊视床10的最下点的高度被维持为规定的高度Hbed1。若进行这样的控制,则由于在诊视床10和地板之间始终形成一定的空隙,所以能够防止在诊视床10和地面之间的物体的夹入。另外,规定的高度Hbed1能够通过输入部6的操作来指定。此外,也可以准备规定的高度Hbed1的预设值。
在诊视床10的最下点的高度设为一定的情况下,也与将关注部位的高度设为一定的情况相同,能够定义以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为变量的诊视床10的最下点的高度的函数。该情况下,能够定义用于l利用诊视床1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等几何学的形状信息来几何学地求得诊视床10的最下点的高度的函数。即,若诊视床10为没有倾斜的状态,则如图11的中央所示那样诊视床10的下表面成为最下点。另一方面,若是诊视床10倾斜的情况,则如图11的左右所示那样根据倾斜方向而成为高度较低的一侧的诊视床10的下表面的端部成为最下点。并且,能够基于诊视床10的厚度以及长度、诊视床10的立起放倒角度Θ以及诊视床10的升降方向上的控制值,来几何学地算出诊视床10的下表面的端部的高度。此外,在诊视床10没有倾斜的状态下的诊视床10的下表面的高度也能够通过诊视床10的升降方向上的控制值和诊视床10的厚度而几何学地算出。
图12是表示通过动作控制部13,与诊视床转动机构15连动地控制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便维持诊视床10的关注位置的高度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
如图12所示,还能够相互连动地控制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及诊视床升降机构14,以使诊视床10的关注位置的高度被维持为规定的高度Hbed2。通过这样的控制,也能够防止在诊视床10和地面之间的物体的夹入。能够通过例如输入部6的操作将强诊视床10的关注位置指定为光标24的位置。即,能够在输入部6中,设置作为指定关注位置的位置指定部的功能。
此时,只要能够将关注位置指定为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即可,关注位置的指定以及诊视床10的控制变得非常容易。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与将患者P的关注部位和顶板11之间的距离设为零的情况实质上相同的计算,来算出诊视床10的关注位置的高度Hbed2。此外,还能够参照在顶板11上示出的表示顶板11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刻度或数值等信息来指定关注位置。另外,图12示出了优选的一例,该例子为,为了防止在诊视床10和地面之间的物体的夹入,相对于诊视床10与包含X射线照射部2以及X射线检测部3的拍摄部一起转动的轴,将患者P的下肢侧的顶板11上的位置指定为关注位置。
关于关注位置的高度Hbed2,也能够通过输入部6的操作来指定。换言之,能够从输入部6向动作控制部13输入用于指定关注位置的高度Hbed2的信息。并且,动作控制部13能够对由诊视床转动机构15以及诊视床升降机构14进行的诊视床10的转动以及升降进行控制,以使关注位置在基于输入部6输入的用于指定关注位置的高度Hbed2的信息的高度下,维持为一定。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没有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意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中,且被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6)

1.一种X射线诊断装置,其中,具备:
拍摄部,以使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相对置的方式保持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所述X射线管向被检体照射X射线,所述X射线检测器检测透射了所述被检体的X射线,
诊视床,具备用于放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
移动机构,使所述诊视床沿铅垂方向以及长边方向的至少一方移动;
转动机构,在保持了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与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以及
动作控制部,与所述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维持所述诊视床的最下点的高度。
2.一种X射线诊断装置,其中,具备:
拍摄部,以使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相对置的方式保持X射线管和X射线检测器,所述X射线管向被检体照射X射线,所述X射线检测器检测透射了所述被检体的X射线,
诊视床,具备用于放置所述被检体的顶板;
移动机构,使所述诊视床沿铅垂方向以及长边方向的至少一方移动;
转动机构,在保持了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以与所述顶板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所述诊视床和所述拍摄部;
位置指定部,将与所述转动的轴相比在所述被检体的下肢侧的所述顶板上的位置指定为关注位置;以及
动作控制部,与所述转动机构连动地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便维持所述关注位置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X射线诊断装置,其中,
具备输入部,所述输入部能够输入用于指定所述关注位置的高度的信息,
所述动作控制部控制由所述转动机构以及所述移动机构进行的所述诊视床的转动以及升降,以使所述关注位置在基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用于指定所述关注位置的高度的信息的高度下被维持为一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X射线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位置指定部将所述关注位置指定为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X射线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顶板示出表示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X射线诊断装置,其中,
表示所述顶板的长边方向上的位置的信息包含刻度或数值之中的至少一方。
CN201480019132.7A 2013-04-01 2014-03-27 X射线诊断装置 Active CN1050730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6320A JP6162456B2 (ja) 2013-04-01 2013-04-01 X線診断装置
JP2013-076320 2013-04-01
PCT/JP2014/058948 WO2014162982A1 (ja) 2013-04-01 2014-03-27 X線診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3011A true CN105073011A (zh) 2015-11-18
CN105073011B CN105073011B (zh) 2019-03-08

Family

ID=51658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9132.7A Active CN105073011B (zh) 2013-04-01 2014-03-27 X射线诊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62456B2 (zh)
CN (1) CN105073011B (zh)
WO (1) WO2014162982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78436Y (zh) * 1996-04-03 1998-04-15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X线床上球管型遥控诊视床的可控转体装置
US6628978B1 (en) * 1998-03-27 2003-09-30 Hitachi, Ltd. Biomagnetism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biomagnetism measurement using the device
US6651279B1 (en) * 2002-11-26 2003-11-25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in a patient positioning platform
CN1663532A (zh) * 2004-03-03 2005-09-07 西门子公司 成像断层造影设备
JP2008054749A (ja) * 2006-08-29 2008-03-13 Toshiba Corp X線診断装置、及び、操作ガイド方法
JP4329355B2 (ja) * 2003-02-21 2009-09-09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X線撮影装置
JP4360266B2 (ja) * 2004-05-06 2009-11-11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放射線診断装置
CN102933152A (zh) * 2011-05-23 2013-02-13 株式会社东芝 X射线诊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6744A (ja) * 1998-01-30 1999-08-03 Toshiba Corp X線診断装置
JP4269307B2 (ja) * 2002-10-03 2009-05-27 東芝医用システム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X線診断装置
JP2012050525A (ja) * 2010-08-31 2012-03-15 Fujifilm Corp X線画像撮影システムおよびx線画像撮影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78436Y (zh) * 1996-04-03 1998-04-15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X线床上球管型遥控诊视床的可控转体装置
US6628978B1 (en) * 1998-03-27 2003-09-30 Hitachi, Ltd. Biomagnetism measurem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biomagnetism measurement using the device
US6651279B1 (en) * 2002-11-26 2003-11-25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in a patient positioning platform
JP4329355B2 (ja) * 2003-02-21 2009-09-09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X線撮影装置
CN1663532A (zh) * 2004-03-03 2005-09-07 西门子公司 成像断层造影设备
JP4360266B2 (ja) * 2004-05-06 2009-11-11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放射線診断装置
JP2008054749A (ja) * 2006-08-29 2008-03-13 Toshiba Corp X線診断装置、及び、操作ガイド方法
CN102933152A (zh) * 2011-05-23 2013-02-13 株式会社东芝 X射线诊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62456B2 (ja) 2017-07-12
CN105073011B (zh) 2019-03-08
JP2014200329A (ja) 2014-10-27
WO2014162982A1 (ja) 2014-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81068B2 (en) X-ray image diagnosing apparatus
JP6351017B2 (ja) 放射線治療用動体追跡装置、放射線治療用照射領域決定装置および放射線治療装置
EP3501602B1 (en) Radiation therapy system
US7545911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therapy facility having such a device
US20160082596A1 (en) Mobile medical apparatus
CN102525524A (zh) 用于定位像扫描的定位装置和方法
JP2010167267A (ja) X線診断装置
CN106175810A (zh) 一种成像装置及方法、pet/ct成像装置
US10828001B2 (en) X-ray imaging apparatus
CN104010573A (zh) X射线诊断装置以及x射线诊断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415254A (zh) X射线ct装置
CN106714691A (zh) 移动的x射线设备
US10307128B2 (en) X-ray imaging device
CN105073011A (zh) X射线诊断装置
JP5954442B2 (ja) 放射線撮像装置
CN103607953A (zh) X射线诊断装置
US20190021689A1 (en) X-ray imaging apparatus
JP2023142507A (ja) X線撮影装置およびx線撮影装置用位置決め支援ユニット
US10058291B2 (en) Radiographic apparatus
CN107569783A (zh) 放射治疗设备
CN102846331A (zh) 一种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和方法
JP7309377B2 (ja) X線診断装置、医用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175816A (zh) 一种病床装置、pet/ct成像装置及方法
JP6115641B2 (ja) X線透視装置およびx線透視方法
WO2018193985A1 (ja) 撮影順序決定支援方法、撮影順序決定支援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それを搭載したx線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12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