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9109B -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59109B
CN105059109B CN201510481229.6A CN201510481229A CN105059109B CN 105059109 B CN105059109 B CN 105059109B CN 201510481229 A CN201510481229 A CN 201510481229A CN 105059109 B CN105059109 B CN 1050591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lamp
neck
axis hole
transmis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812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59109A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HIJOY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HIJO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HIJO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HIJO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812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59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59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9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59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9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5/00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 F16H35/10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bsorbing overload or preventing damage by overlo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7/00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 F16D7/04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ratchet type
    • F16D7/048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ratchet type with parts moving radially between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89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all of the meshing gears being supported by a pair of parallel shafts, one being the input shaft and the other the output shaft, there being no countershaft involv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2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t least one reverse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93Final output elements, i.e. the final elements to establish gear ratio, e.g. dog clutches or other means establishing coupling to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齿轮和穿过传动齿轮轴孔设置的传动轴,传动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传动轴的轴向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端部可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传动轴与传动齿轮的结合与分离。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能够使传动过程中的切换顺利,以及能够有效节省能源。

Description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传动装置是把动力装置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构等的中间设备。其中,以机动车为例,传动装置的基本功用是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递给机动车的驱动车轮,以产生驱动力,使机动车能在一定速度上行驶。
如图1所示,现有的机动车中用于转向切换的传动装置包括输出齿轮1、主动齿轮2和反向齿轮组3。其中,输出齿轮1与差速器(图中未示)相连,可以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以实现机动车的向前、向后行驶。
主动齿轮2与驱动轴4相连,驱动轴4与发动机输出轴(图中未示)相连,主动齿轮2可以在驱动轴4的带动下转动,以便为输出齿轮1的转动提供原始动力。此外,主动齿轮2还可通过拨叉板5与换挡装置中的拨叉杆6相连,在拨叉杆6的带动下,主动齿轮2可以在驱动轴4上轴向移动,以分别与输出齿轮1和反向齿轮组3相啮合,从而实现输出齿轮1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也即机动车的向前、向后行驶。
反向齿轮组3的一端靠近输出齿轮1设置,并与输出齿轮1一直保持啮合状态,另一端则远离输出齿轮1设置,并处于能够与主动齿轮2相啮合的位置,反向齿轮组能够使输出齿轮1实现反向转动。
当需要使机动车处于前进状态时,操控变挡装置(图中未示),使变挡装置中的拨叉杆6通过拨叉板5带动主动齿轮2朝向靠近输出齿轮1的方向移动,并促使主动齿轮2与输出齿轮1相啮合。由此,输出齿轮1即可在主动齿轮2的带动下正向转动,使机动车处于前进状态。
当需要使机动车处于后退状态时,操控变挡装置(图中未示),使变挡装置中的拨叉杆6通过拨叉板5带动主动齿轮2朝向远离输出齿轮1的方向移动,并促使主动齿轮2与反向齿轮组3的一端相啮合。由此,便可通过主动齿轮2、反向齿轮组3带动输出齿轮1反向转动,从而使机动车处于后退状态。
如图2所示,现有的机动车中用于快慢切换的传动装置包括驱动轴21、输出轴25和两套传动齿轮组(快速传动齿轮组和慢速传动齿轮组)。其中,快速传动齿轮组包括套设在驱动轴21上的快速主动齿轮24和套设在输出轴25上的快速从动齿轮27,快速主动齿轮24和快速从动齿轮27相互啮合;慢速传动齿轮组包括套设在驱动轴21上的慢速主动齿轮22和套设在输出轴25上的慢速从动齿轮26,慢速主动齿轮22和慢速从动齿轮26相互啮合。
驱动轴21上在慢速主动齿轮22和快速主动齿轮24之间还设置有拨轮23。其中,慢速主动齿轮22和快速主动齿轮24上分别形成有结合孔,拨轮23上形成有结合爪。此外,拨轮23还可通过拨叉板(图中未示)与换挡装置中的拨叉杆(图中未示)相连,在拨叉杆的带动下,拨轮23可以在驱动轴21上轴向移动,以分别与慢速主动齿轮22和快速主动齿轮24相结合,从而实现输出轴25的慢速转动和快速转动,也即机动车的慢速、快速行驶。
当需要使机动车处于慢速行驶状态时,操控变挡装置(图中未示),使变挡装置中的拨叉杆通过拨叉板带动拨轮23朝向靠近慢速主动齿轮22的方向移动,并促使拨轮23上的结合爪与慢速主动齿轮22上的结合孔相结合。由此,输出轴25即可在驱动轴21、慢速主动齿轮22和慢速从动齿轮26的带动下转动,使机动车处于慢速行驶状态。
当需要使机动车处于快速行驶状态时,操控变挡装置(图中未示),使变挡装置中的拨叉杆通过拨叉板带动拨轮23朝向靠近快速主动齿轮24的方向移动,并促使拨轮23上的结合爪与快速主动齿轮24上的结合孔相结合。由此,输出轴25即可在驱动轴21、快速主动齿轮24和快速从动齿轮27的带动下转动,使机动车处于快速行驶状态。
上述现有的机动车用于转向切换和快慢切换的传动装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机动车用于转向切换的传动装置中,由于机动车在前进、后退的切换过程中需要主动齿轮2靠近输出齿轮1并与其相啮合,或者需要主动齿轮2靠近反向齿轮组3的一端并与其相啮合才能实现机动车向前、向后行驶的切换,而这种齿轮间的错位滑入啮合常常会因为两个齿轮的直径相差过大而出现严重的交叉碰撞和阻滞,从而导致齿轮间无法正常滑入啮合,这样也就会使得切换失败,甚至还有可能导致齿轮损坏;
2)机动车用于转向切换的传动装置中,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当输出齿轮1的相对转速高于驱动轴4的转速,也即出现“超越”现象时,输出齿轮1反而会带动驱动轴4转动,进而也就会携带发动机负荷运转,由此便使得机动车可“超越”滑行距离变短,以及油耗增加;
3)机动车用于快慢切换的传动装置中,也存在与上述情况类似的问题,即结合爪与结合孔接触时的抵触问题、以及超越行驶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换顺利且能有效节省能源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齿轮和穿过传动齿轮轴孔设置的传动轴,传动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传动轴的轴向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端部可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传动轴与传动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一种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用于驱动输出齿轮正向和反向转动,包括:驱动轴,为输出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正向转动齿轮,与输出齿轮相啮合,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相结合可驱动输出齿轮正向转动;反向齿轮组,与输出齿轮相啮合,驱动轴与反向齿轮组相结合可驱动输出齿轮反向转动;驱动轴穿过正向转动齿轮的轴孔设置,正向转动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驱动轴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端部可在容纳腔室中沿正向转动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一种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用于驱动输出轴快速和慢速转动,包括:驱动轴,为输出轴的转动提供动力;至少两套传动齿轮组,各套传动齿轮组传递的转速不同,用于实现输出轴的快速和慢速转动;每套传动齿轮组中都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套设在驱动轴上,从动齿轮套设在输出轴上,且主动齿轮与驱动轴和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中有一组为可结合与分离的;可结合与分离的主动齿轮与驱动轴或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中,轴穿过齿轮的轴孔设置,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轴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端部可在容纳腔室中沿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轴与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与现有的传动装置相比,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将两个直径相差过大而难于实现齿轮间错位滑入啮合的结构方式或爪与孔之间易发生抵触情况而难以实现齿孔结合的结构方式转换成了卡板与卡槽之间的插合、扣接,大大提高了切换的成功率和顺畅度;
2)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通过卡板与卡槽的部分扣合,使得在出现“超越”现象时,可使传动轴与传动齿轮脱离开来,避免了“超越”运行状态下仍会消耗能源,以及惯性动能的过度损失;
3)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通过卡板与卡槽的完全扣合,使得在不需要或不允许“超越”运转时,可有效避免“超越”运转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机动车用于转向切换的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机动车用于快慢切换的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轴及容纳腔室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容纳腔室内安装弹性组件后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鼓形滚珠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卡板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卡板与卡槽完全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滑动组件与反向齿轮组啮合时卡板所处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驱动轴及容纳腔室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驱动轴及容纳腔室的正向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卡板与结合卡槽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卡板上与结合齿轮相对应的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应用在快慢切换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1为图20中的滑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22为图20中的卡板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3中的滑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25为图23中的卡板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6为图23中的卡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7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8为图27中的滑动组件的剖视图;
图29为图27中的卡板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0为图27中的卡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下面结合图3至图30,分别以便于转向切换和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为例来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明。其中,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为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第四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为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如图3至图11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包括输出齿轮101和为输出齿轮101的转动提供动力的驱动轴102。其中,驱动轴102上靠近输出齿轮101的一端套设有正向转动齿轮103,正向转动齿轮103与输出齿轮101相啮合,驱动轴102可通过正向转动齿轮103带动输出齿轮101正向转动。应注意的是,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轴102上套设正向转动齿轮103的位置处设有无花键的光杆段,且正向转动齿轮103在驱动轴102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以便正向转动齿轮103可与输出齿轮101固定啮合在一起。
如图4和图10所示,驱动轴102上设置有卡板104,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边缘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105。其中,驱动轴102上的卡板104的端部可在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中沿径向移动,以便卡板104的端部可进入到卡槽105中,使得驱动轴102与正向转动齿轮103扣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正向转动齿轮103带动输出齿轮101正向转动。
如图4所示,驱动轴102上开设有容纳腔室106,卡板104设置在容纳腔室106中。其中,卡板104的一端枢轴连接在容纳腔室106的侧壁上(也即,卡板104可绕该轴转动),另一端活动设置在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中,且卡板104的底部与容纳腔室106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可为卡板104的端部在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中的径向移动提供动力。
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卡板104与容纳腔室106的底部之间的弹性组件包括轴向设置在容纳腔室106中的弹簧销轴107,以及套设在弹簧销轴107上的弹簧108,弹簧108的另一端与卡板104上靠近正向转动齿轮103的端部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鼓形滚珠109。其中,弹簧销轴107为圆平头销轴,圆平头销轴的端部直径大于杆部直径,圆平头销轴抵靠在容纳腔室106的端侧壁上,以保证弹簧108作直线伸缩,确保卡板104作径向移动的行程的准确性。
如图4和图8所示,卡板104的顶部形成有阶梯状的挡位面110,且各挡位面110的高度沿远离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方向逐渐变高。此外,驱动轴102上还套设有可移动的滑动组件111,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104的挡位面110上,并能够在各挡位面110之间来回移动,以使卡板104的端部可在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中沿径向移动。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滑动组件111与驱动轴102之间是通过内、外花键啮合在一起的,以保证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准确地与卡板104上的挡位面110抵靠在一起。此外,滑动组件111与机动车的变档机构(图中未示)相连,通过操作变档机构可使滑动组件111在卡板104上的各挡位面110之间移动(滑动组件111与机动车的变档机构的具体连接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
如图8所示,卡板104顶部的挡位面110具有三个,分别为非超越正向挡位面、超越正向挡位面和反向挡位面,其中,靠近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挡位面为非超越正向挡位面,远离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挡位面为反向挡位面,中间的为超越正向挡位面,且各挡位面110的高度沿远离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方向逐渐变高。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槽105的开口朝向驱动轴102,且在驱动轴102的转动方向上前部深度大于后部深度,卡槽105的底壁呈斜面状。卡板104上活动设置在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中的端部的形状与卡槽105的形状相配合,该端部的顶面也呈斜面状,且斜面的形状和斜向与卡槽105的底壁相一致。
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保证机动车切换到向前行驶时的平稳性和柔和性,本实施例中,正向转动齿轮103的轴孔边缘上均匀设置有四个卡槽105,且相邻的卡槽105之间设置有小型的缓冲槽114,其中,缓冲槽114的形状与卡槽105的形状近似设置,两者仅是在深度上存在区别。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缓冲槽114的深度与卡板104的端部部分进入到卡槽105中时的深度一致,以便使卡槽105与缓冲槽114之间保持合理的结构厚度,进而保证了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整体强度。
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输出齿轮101切换到正向转动时,即使发生了卡板104的端部与卡槽105两侧突起处相抵的情况,也可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并在驱动轴102转动的瞬间使卡板104的端部与卡槽105扣合在一起,保证了切换的完全成功。
如图3和图11所示,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还包括用于使输出齿轮101反向转动的反向齿轮组112。此外,本实施例中,驱动轴102上套设的滑动组件111的外圆周上形成有结合齿113,反向齿轮组112的一端与输出齿轮101相啮合,另一端可与滑动组件111外圆周上的结合齿113相互啮合或分离。由此,当需要使输出齿轮101反向转动时,可使滑动组件111外圆周上的结合齿113与反向齿轮组112的端部相啮合,驱动轴102便可通过滑动组件111带动反向齿轮组112转动从而使得输出齿轮101反向转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中的“转向切换”操作进行描述:
当需要使输出齿轮101正向转动时。操作变档机构,使滑动组件111朝向正向转动齿轮103移动,也即,使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104上的靠近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挡位面(非超越正向挡位面或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此时,卡板104的端部便可在弹性组件(弹簧销轴107、弹簧108、鼓形滚珠109)的作用下进入到卡槽105中。由此,驱动轴102与正向转动齿轮103便扣合在一起,进而驱动轴102便可通过正向转动齿轮103带动输出齿轮101正向转动。
当需要使输出齿轮101反向转动时。操作变档机构,使滑动组件111朝向远离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方向移动,也即,使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104上的远离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挡位面(反向挡位面)上。此时,在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的压力下,卡板104的端部便会从卡槽105中移出,而滑动组件111上的结合齿113便可与反向齿轮组112的一端相啮合。由此,驱动轴102即可通过滑动组件111、反向齿轮组112来带动输出齿轮101反向转动。
本发明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将两个直径相差过大而难于实现齿轮间错位滑入啮合的结构方式转换成了机械结构之间的插合、扣接,大大提高了输出齿轮正转和反转切换的成功率和顺畅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中的“非超越”和“可超越”操作进行描述:
当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位于卡板104上最靠近正向转动齿轮103的挡位面(非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时,卡板104的端部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完全进入到卡槽105中(也即,卡板104端部的斜面状顶面上的较低一端与驱动轴102轴中心线的距离大于驱动轴102的半径),此时,驱动轴102通过正向转动齿轮103带动输出齿轮101正向转动。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输出齿轮101的相对转速高于驱动轴102的转速,也即发生“超越”现象时,由于卡板104的端部完全进入到卡槽105中,便无法从卡槽105中移出,使得驱动轴102与正向转动齿轮103之间一直保持扣合状态。进而,输出齿轮101便会通过正向转动齿轮103和驱动轴102驱动发动机运转,进而迫使机动车减速并为机动车提供辅助制动,保证了在特殊情况下(如下坡时)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
当滑动组件111的轴孔内沿位于卡板104上中间的挡位面上(超越结合挡位面)时,卡板104的端部部分进入到卡槽105中(也即,卡板104端部的斜面状顶面上的较低一端与驱动轴102轴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驱动轴102的半径),此时,驱动轴102仍是通过正向转动齿轮103带动输出齿轮101正向转动。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超越”现象时,由于卡板104的端部只是部分进入到卡槽105中,卡板104的端部便可从卡槽105中移出(由于卡槽105的形状、卡板104端部的形状、以及弹性组件的设置),使得驱动轴102与正向转动齿轮103之间的扣合解除。进而,输出齿轮101便会仅带动正向转动齿轮103接近零负荷转动,大大降低了机动车在“超越”滑行时惯性能量的损耗,同时也避免了发动机出现超怠速状况而浪费燃油。
本发明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通过卡板与卡槽的部分扣合,使得在出现“超越”现象时,可使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脱离开来,输出齿轮仅带动正向转动齿轮接近零负荷转动,避免了“超越”运行状态下仍会消耗能源,以及惯性动能的过度损失;而通过卡板与卡槽的完全扣合,使得在不需要或不允许“超越”运转时,可有效避免“超越”运转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如图12至图17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卡板的结构不同。下面仅就该区别点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的部分不再详述。
如图12所示,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包括输出齿轮201、为输出齿轮201的转动提供动力的驱动轴202、以及实现输出齿轮201反向转动的反向齿轮组212。
其中,驱动轴202上靠近输出齿轮201的一端套设有正向转动齿轮203,正向转动齿轮203与输出齿轮201相啮合,驱动轴202可通过正向转动齿轮203带动输出齿轮201正向转动;驱动轴202上远离输出齿轮201的一端套设有结合齿轮215,结合齿轮215与反向齿轮组212的一端相啮合,反向齿轮组212的另一端与输出齿轮201相啮合,驱动轴202可通过结合齿轮215带动反向齿轮组212转动而使得输出齿轮201反向转动。
如图13和图16所示,驱动轴202上设置有卡板204,正向转动齿轮203的轴孔边缘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205,结合齿轮215的轴孔内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结合卡槽216。其中,驱动轴202上的卡板204的一个端部可在正向转动齿轮203的轴孔中沿径向移动,以便卡板204的端部进入到卡槽205中,使得驱动轴202与正向转动齿轮203扣合在一起,进而便可带动输出齿轮201正向转动;驱动轴202上的卡板204的另一个端部可在结合齿轮215的轴孔中沿径向移动,以便卡板204的端部可进入到结合齿轮215的结合卡槽216中,使得驱动轴202与结合齿轮215扣合在一起,进而便可带动输出齿轮201反向转动。
如图13至图15所示,驱动轴202上开设有容纳腔室206,卡板204设置在容纳腔室206中。其中,卡板204的上部(肩窝部)枢轴连接在容纳腔室206的侧壁上,卡板204的一端活动设置在正向转动齿轮203的轴孔中,另一端活动设置在结合齿轮215的轴孔中。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轴202上的卡板204与容纳腔室206的侧壁之间的连接位置靠近结合齿轮215的一侧,且卡板204的底部与容纳腔室206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设置在靠近正向转动齿轮203的一侧。应注意的是,如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卡板204的底部与容纳腔室206的底部之间的弹性组件包括径向设置的弹簧208,容纳腔室206的底部形成有容纳孔,容纳腔室206的侧壁上沿着容纳孔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弧形凹槽,弹簧208的一端设置在容纳孔中,弹簧208的另一端通过弧形凹槽限位,且弹簧208的另一端与卡板204的端部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端部直径大于杆部直径的半圆球销轴217。
如图13所示,卡板204的顶部形成有阶梯状的挡位面210,且各挡位面210的高度沿远离正向转动齿轮203的方向逐渐变低,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卡板204顶部的挡位面210为三个,分别为非超越正向挡位面、超越正向挡位面和反向挡位面,其中,靠近正向转动齿轮203的挡位面为反向挡位面,靠近结合齿轮215的挡位面为非超越正向挡位面,中间的为超越正向挡位面。
如图12所示,驱动轴202上套设有可移动的滑动组件211,滑动组件21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204的挡位面210上,并能够在挡位面210上沿驱动轴202的轴向移动,以使卡板204的两个端部分别在正向转动齿轮203和结合齿轮215的轴孔中沿径向移动。
如图16和图17所示,结合齿轮215的轴孔内沿上的结合卡槽216的开口朝向驱动轴202,结合卡槽216的形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呈矩形(即开口段),第二部分呈V形(即底壁),卡板204上与结合卡槽216相对应的端部的形状与结合卡槽216的形状阴阳匹配。此外,结合齿轮215的轴孔内沿上设置有多个结合卡槽216,且相邻的结合卡槽216紧密相连,故而即使出现相邻结合卡槽216之间的尖部与卡板204端部的顶尖部相抵时,也可通过轻微的碰撞使两者之间自动相互让位而完成结合卡槽216与卡板204的顺畅啮合。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卡槽205的形状及功能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不再详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中的“转向切换”操作进行描述:
当需要使输出齿轮201正向转动时。操作变档机构,使滑动组件211朝向结合齿轮215移动,也即,使滑动组件21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204的顶面上靠近结合齿轮215的挡位面(非超越正向挡位面或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此时,卡板204的一个端部便可进入到正向转动齿轮203上的卡槽205中,而卡板204的另一个端部则与结合齿轮215上的结合卡槽216分离。由此,驱动轴202与正向转动齿轮203便扣合在一起,进而驱动轴202便可通过正向转动齿轮203带动输出齿轮201正向转动。
当需要使输出齿轮201反向转动时。操作变档机构,使滑动组件211朝向正向转动齿轮203的方向移动,也即,使滑动组件21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204的顶面上靠近正向转动齿轮203的挡位面(反向挡位面)上。此时,卡板204的端部便可进入到结合齿轮215上的结合卡槽216中,而卡板204的另一个端部则与正向转动齿轮203上的卡槽205分离。由此,驱动轴202与结合齿轮215便扣合在一起,进而驱动轴202便可通过结合齿轮215、反向齿轮组212来带动输出齿轮201反向转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中的“非超越”和“可超越”操作进行描述:
当滑动组件211的轴孔内沿位于卡板204上最靠近结合齿轮215的挡位面(非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时,卡板204的一个端部完全进入到正向转动齿轮203的卡槽205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另一个端部与结合齿轮215的结合卡槽216分离,此时,驱动轴202通过正向转动齿轮203带动输出齿轮201正向转动。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输出齿轮201的相对转速高于驱动轴202的转速,也即发生“超越”现象时,由于卡板204的一个端部完全进入到卡槽205中,便无法从卡槽205中移出,使得驱动轴202与正向转动齿轮203之间一直保持扣合状态。进而,输出齿轮201便会通过正向转动齿轮203和驱动轴202驱动发动机运转,进而迫使机动车减速并为机动车提供辅助制动,保证了在特殊情况下(如下坡时)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
当滑动组件211的轴孔内沿位于卡板204上中间的挡位面(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时,卡板204的一个端部部分进入到正向转动齿轮203的卡槽205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另一个端部与结合齿轮215的结合卡槽216分离,此时,驱动轴202仍是通过正向转动齿轮203带动输出齿轮201正向转动。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输出齿轮201的相对转速高于驱动轴202的转速,也即发生“超越”现象时,由于卡板204的端部只是部分进入到卡槽205中,卡板204的端部便可从卡槽205中移出,使得驱动轴202与正向转动齿轮203之间的扣合解除。进而,输出齿轮201便会仅带动正向转动齿轮203接近零负荷转动,大大降低了机动车在“超越”滑行时惯性能量的损耗,同时也避免了发动机出现超怠速状况而浪费燃油。
如图18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卡板304自由设置在容纳腔室306中。下面仅就该区别点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的部分不再详述。
具体来说,卡板304与容纳腔室306之间为自由设置,也即,卡板304与容纳腔室306之间不相互连接。卡板304的一个端部活动设置在正向转动齿轮303的轴孔中,卡板304底部形成有导向圆柱,容纳腔室306的底面形成有容纳孔,导向圆柱与容纳腔室306的底面之间沿驱动轴304的径向设置有弹性组件(也即,弹簧308),其中,弹簧308至少为两个,且分开设置,弹簧308的一端套箍在导向圆柱上,另一端插入到容纳孔中并与容纳孔底面相抵靠,由此可推动卡板304上活动设置在正向转动齿轮303的轴孔中的端部沿正向转动齿轮303的径向移动,以插入到卡槽305中。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及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19至图22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如图19所述,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用于驱动输出轴快速和慢速转动,包括输出轴401、驱动轴402和传动齿轮组等。其中,驱动轴402为输出轴401的转动提供动力;传动齿轮组至少为两套,且各套传动齿轮组传递的转速不同,用于实现输出轴401的快速和慢速转动;每套传动齿轮组中都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套设在驱动轴402上,从动齿轮套设在输出轴401上,且主动齿轮与驱动轴402和从动齿轮与输出轴401中有一组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顺次设置的五套传动齿轮组。其中,第一套传动齿轮组中,从动齿轮412与输出轴401为可结合与分离的;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主动齿轮421与驱动轴402为可结合与分离的;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从动齿轮432与输出轴401为可结合与分离的;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主动齿轮441与驱动轴402为可结合与分离的;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从动齿轮452与输出轴401为可结合与分离的。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可对应于一档,第二套传动齿轮组可对应于三档,第三套传动齿轮组可对应于四档,第四套传动齿轮组可对应于五档,第五套传动齿轮组可对应于二档
进一步,上述可结合与分离的齿轮与轴中,轴穿过齿轮的轴孔设置,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轴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端部可在容纳腔室中沿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轴与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进一步,卡板在容纳腔室中沿轴的轴向设置,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与卡板端部的底部相抵靠,可推动卡板的端部沿齿轮的径向移动,卡板的顶部形成有阶梯状的挡位面,轴上套设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顶部的挡位面上并可在阶梯状的挡位面上往复移动,以使卡板的端部沿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
进一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卡板的一端枢轴连接在容纳腔室的侧壁上,另一端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弹性组件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轴向设置,弹性组件的端部与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的底部相抵靠,可推动卡板的该端部沿传动齿轮的径向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具体来说,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弹簧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轴向设置,弹簧的端部设置有鼓形滚珠,弹簧通过鼓形滚珠与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的底部相抵靠。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可作为第二套传动齿轮组和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滑动组件;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可作为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和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滑动组件;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42可作为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的滑动组件。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及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类似,在此不再详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中的“快慢切换”和“可超越”操作进行描述:
第一套传动齿轮组的分离状态: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第一套传动齿轮组中的卡板413的分离挡位面上,卡板413与第一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12分离,即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处于分离状态。
第一套传动齿轮组的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3驱使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朝向第一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12移动,并使从动齿轮42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13的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1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13与从动齿轮412部分结合,即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处于超越结合状态。
第一套传动齿轮组的非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3继续驱使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朝向第一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12移动,并使从动齿轮42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13的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1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13与从动齿轮412完全结合,即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处于非超越结合状态。
第二套传动齿轮组的分离状态: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卡板423的分离挡位面上,卡板423与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21分离,即第二套传动齿轮组处于分离状态。
第二套传动齿轮组的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4驱使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朝向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21移动,并使主动齿轮43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23的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2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23与主动齿轮421部分结合,即第二套传动齿轮组处于超越结合状态。
第二套传动齿轮组的非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4继续驱使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朝向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21移动,并使从主动齿轮43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23的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2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23与主动齿轮421完全结合,即第二套传动齿轮组处于非超越结合状态。
第三套传动齿轮组的分离状态: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卡板433的分离挡位面上,卡板433与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32分离,即第三套传动齿轮组处于分离状态。
第三套传动齿轮组的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3驱使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朝向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32移动,并使从动齿轮42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33的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3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33与从动齿轮432部分结合,即第三套传动齿轮组处于超越结合状态。
第三套传动齿轮组的非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3继续驱使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22朝向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32移动,并使从动齿轮42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33的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3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33与从动齿轮432完全结合,即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处于非超越结合状态。
第四套传动齿轮组的分离状态: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卡板443的分离挡位面上,卡板443与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41分离,即第四套传动齿轮组处于分离状态。
第四套传动齿轮组的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4驱使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朝向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41移动,并使主动齿轮43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43的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4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43与主动齿轮441部分结合,即第四套传动齿轮组处于超越结合状态。
第四套传动齿轮组的非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4继续驱使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31朝向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441移动,并使从主动齿轮431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43的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4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43与主动齿轮441完全结合,即第四套传动齿轮组处于非超越结合状态。
第五套传动齿轮组的分离状态: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4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的卡板453的分离挡位面上,卡板453与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52分离,即第五套传动齿轮组处于分离状态。
第五套传动齿轮组的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5驱使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42朝向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52移动,并使从动齿轮44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53的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5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53与从动齿轮452部分结合,即第五套传动齿轮组处于超越结合状态。
第五套传动齿轮组的非超越结合状态:通过拔杈板405继续驱使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42朝向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从动齿轮452移动,并使从动齿轮442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453的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卡板453在弹簧作用力下向上旋转,卡板453与从动齿轮452完全结合,即第五套传动齿轮组处于非超越结合状态。
应注意的是,上述是以设有五套传动齿轮组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可以设有六套及以上套数的传动齿轮组,其原理同上。此外,也可以将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转向切换的结构应用于此,以便在同一装置中实现转向和快慢的切换。
如图19、图23至图26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对应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正向转动齿轮端,原理对应于上述第四实施例(仅有的区别是拔叉板的移动方向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9、图27至图30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对应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正向转动齿轮端(仅有的区别是本实施例中的拔叉板移动方向与第三实施例中的滑动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反),原理对应于上述第五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将两个直径相差过大而难于实现齿轮间错位滑入啮合的结构方式或爪与孔之间易发生抵触情况而难以实现齿孔结合的结构方式转换成了卡板与卡槽之间的插合、扣接,大大提高了切换的成功率和顺畅度。
此外,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通过卡板与卡槽的部分扣合,使得在出现“超越”现象时,可使传动轴与传动齿轮脱离开来,避免了“超越”运行状态下仍会消耗能源,以及惯性动能的过度损失;同时,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通过卡板与卡槽的完全扣合,使得在不需要或不允许“超越”运转时,可有效避免“超越”运转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应注意的是,上述是以机动车上的传动装置为例,对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但应注意的是,本发明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能够根据需要应用到任何具有传动装置的领域,如船舶、飞行器等,并不一定局限于下面所述的机动车领域。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齿轮和穿过传动齿轮轴孔设置的传动轴,传动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传动轴的轴向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顶部形成有阶梯状的挡位面,传动轴上套设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顶部的挡位面上并可在阶梯状的挡位面上往复移动,使卡板的端部沿传动齿轮的径向作有限制性的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传动轴与传动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轴向设置,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位于卡板底面与容纳腔室底面之间,可推动卡板的端部沿传动齿轮的径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的一端枢轴连接在容纳腔室的侧壁上,另一端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弹性组件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轴向设置,弹性组件的端部与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的底部相抵靠,可推动卡板的该端部沿传动齿轮的径向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弹簧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轴向设置,弹簧靠近传动齿轮的端部设置有鼓形滚珠,弹簧通过鼓形滚珠与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的底部相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远离传动齿轮的端部设置有圆平头销轴,圆平头销轴的端部直径大于杆部直径,圆平头销轴抵靠在容纳腔室的端侧壁上,以保证弹簧作直线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的肩窝部枢轴连接在容纳腔室的侧壁上,一个端部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弹性组件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径向设置,弹性组件的端部与卡板的端部的底部相抵靠,可推动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沿传动齿轮的径向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弹簧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径向设置,弹簧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直径大于杆部直径的半圆球销轴,弹簧通过半圆球销轴与卡板端部的底部相抵靠。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自由设置在容纳腔室中,卡板的一个端部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弹性组件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径向设置,弹性组件的端部与卡板端部的底部相抵靠,可推动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沿传动齿轮的径向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弹簧在容纳腔室中沿传动轴的径向设置,弹簧至少为两个,且分开设置,以维持卡板的平衡。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顶部的阶梯状挡位面包括非超越结合挡位面和分离挡位面,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完全插入到卡槽中,传动轴与传动齿轮非超越式结合;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分离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从卡槽中移出,传动轴与传动齿轮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顶部的阶梯状挡位面还包括超越结合挡位面,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超越结合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部分插入到卡槽中,传动轴与传动齿轮可超越式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槽的开口朝向传动轴,且在传动轴的转动方向上前部深度大于后部深度,卡槽的底壁呈斜面状;卡板上活动设置在传动齿轮的轴孔中的端部的形状与卡槽的形状相配合,该端部的顶面呈斜面状,且斜面的形状和斜向与卡槽的底壁相一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齿轮的轴孔边缘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卡槽,且相邻的卡槽之间设置有缓冲槽。
14.一种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用于驱动输出齿轮正向和反向转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轴,为输出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
正向转动齿轮,与输出齿轮相啮合,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相结合可驱动输出齿轮正向转动;
反向齿轮组,与输出齿轮相啮合,驱动轴与反向齿轮组相结合可驱动输出齿轮反向转动;
驱动轴穿过正向转动齿轮的轴孔设置,正向转动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驱动轴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顶部形成有阶梯状的挡位面,驱动轴上套设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顶部的挡位面上并可在阶梯状的挡位面上往复移动,使卡板的端部沿正向转动齿轮的径向作有限制性的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在容纳腔室中沿驱动轴的轴向设置,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位于卡板底面与容纳腔室底面之间,可推动卡板的端部沿正向转动齿轮的径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轴上套设的滑动组件的外圆周上形成有结合齿,反向齿轮组的一端与输出齿轮相啮合,另一端可与滑动组件外圆周上的结合齿相互啮合或分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轴上远离输出齿轮的一端套设有结合齿轮,反向齿轮组的一端与输出齿轮相啮合,另一端与结合齿轮相啮合;驱动轴穿过结合齿轮的轴孔设置,结合齿轮的轴孔内沿形成有至少一个结合卡槽,驱动轴中的卡板的另一端部可在容纳腔室中沿结合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结合卡槽中或从结合卡槽中移出,实现驱动轴与结合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结合卡槽的开口朝向驱动轴,结合卡槽的形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开口段,呈矩形,第二部分为底壁,呈V形;卡板上与结合卡槽相对应的端部的形状与结合卡槽的形状阴阳匹配。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顶部的阶梯状挡位面包括非超越正向挡位面和反向挡位面,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非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完全插入到正向转动齿轮上的卡槽中,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非超越式结合;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反向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从正向转动齿轮上的卡槽中移出,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分离,并与反向齿轮组结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顶部的阶梯状挡位面还包括超越正向挡位面,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超越正向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部分插入到正向转动齿轮上的卡槽中,驱动轴与正向转动齿轮可超越式结合。
21.一种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用于驱动输出轴快速和慢速转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轴,为输出轴的转动提供动力;
至少两套传动齿轮组,各套传动齿轮组传递的转速不同,用于实现输出轴的快速和慢速转动;
每套传动齿轮组中都包括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套设在驱动轴上,从动齿轮套设在输出轴上,且主动齿轮与驱动轴和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中有一组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可结合与分离的主动齿轮与驱动轴或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中,轴穿过齿轮的轴孔设置,齿轮的轴孔边缘形成有至少一个卡槽,轴上形成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卡板,卡板的顶部形成有阶梯状的挡位面,轴上套设有滑动组件,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卡板顶部的挡位面上并可在阶梯状的挡位面上往复移动,以使卡板的端部沿齿轮的径向往复移动,以插入到卡槽中或从卡槽中移出,实现轴与齿轮的结合与分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在容纳腔室中沿轴的轴向设置,容纳腔室中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位于卡板底面与容纳腔室底面之间,可推动卡板的端部沿齿轮的径向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设置的五套传动齿轮组,
第一套传动齿轮组中,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主动齿轮与驱动轴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主动齿轮与驱动轴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从动齿轮与输出轴为可结合与分离的;
其中,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可作为第二套传动齿轮组和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滑动组件;
第二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可作为第一套传动齿轮组和第三套传动齿轮组中的滑动组件;
第四套传动齿轮组中的主动齿轮可作为第五套传动齿轮组中的滑动组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顶部的阶梯状挡位面包括非超越结合挡位面和分离挡位面,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非超越结合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完全插入到齿轮上的卡槽中,轴与齿轮非超越式结合;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分离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从齿轮上的卡槽中移出,轴与齿轮分离。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便于快慢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卡板顶部的阶梯状挡位面还包括超越结合挡位面,滑动组件的轴孔内沿抵靠在超越结合挡位面上时,卡板的端部部分插入到齿轮上的卡槽中,轴与齿轮可超越式结合。
CN201510481229.6A 2014-08-01 2015-08-03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Active CN105059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81229.6A CN105059109B (zh) 2014-08-01 2015-08-03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428.8A CN104097505A (zh) 2014-08-01 2014-08-01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2014103774288 2014-08-01
CN201510481229.6A CN105059109B (zh) 2014-08-01 2015-08-03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9109A CN105059109A (zh) 2015-11-18
CN105059109B true CN105059109B (zh) 2017-11-14

Family

ID=5166620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7428.8A Pending CN104097505A (zh) 2014-08-01 2014-08-01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201520592535.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86678U (zh) 2014-08-01 2015-08-03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201510481229.6A Active CN105059109B (zh) 2014-08-01 2015-08-03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7428.8A Pending CN104097505A (zh) 2014-08-01 2014-08-01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201520592535.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086678U (zh) 2014-08-01 2015-08-03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19074A1 (zh)
EP (1) EP3176067A4 (zh)
CN (3) CN104097505A (zh)
AP (1) AP2017009789A0 (zh)
CO (1) CO2017002077A2 (zh)
EA (1) EA201700092A1 (zh)
MA (1) MA40549A (zh)
MX (1) MX2017001443A (zh)
PE (1) PE20171494A1 (zh)
PH (1) PH12017500187A1 (zh)
WO (1) WO20160156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97505A (zh) * 2014-08-01 2014-10-15 重庆双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105083462B (zh) * 2015-07-17 2018-08-03 武君 定向齿轮传动装置、链轮传动装置及自行车
CN106717661A (zh) * 2016-11-27 2017-05-31 苏州君丰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联动切换装置
CN106717664A (zh) * 2016-11-27 2017-05-31 苏州君丰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切换装置
CN108839753B (zh) * 2018-06-07 2021-05-07 李昆平 一种变速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0043611B (zh) * 2019-05-05 2020-11-10 六安永贞匠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离合变速箱
CN110269655A (zh) * 2019-06-26 2019-09-24 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取钉功能的修补固定器
CN115739469B (zh) * 2022-12-15 2023-09-05 无锡鼎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导热金属复合材料制备专用表面化学包覆装置
CN116073584B (zh) * 2023-03-08 2023-06-20 江苏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减速比调节功能的永磁同步式减速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28763A (en) * 1960-05-18 1962-04-10 Warner Swasey Co Speed selector devices
GB1313700A (en) * 1970-10-07 1973-04-18 Ford Motor Co Gearboxes
DE3637327C1 (de) * 1986-11-03 1988-02-25 Hurth Masch Zahnrad Carl Schaltbare Reibungskupplung
US5109722A (en) * 1990-01-12 1992-05-05 The Toro Company Self-detenting transmission shift key
KR20040038060A (ko) * 2002-10-31 2004-05-08 발레오만도전장시스템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타터모터의 오버런닝 클러치
FR2914724B1 (fr) * 2007-04-06 2009-12-1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pour boite de vitesses a crabots
US7699746B2 (en) * 2007-06-28 2010-04-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One way clutch and synchronizer assembly
GB0723203D0 (en) * 2007-11-27 2008-01-09 Zeroshift Ltd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1423102A (zh) * 2008-08-26 2009-05-06 陈戈平 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脚踏力矩传感系统
CN102563045A (zh) * 2010-12-28 2012-07-11 重庆市宗田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全卸载式变挡装置
CN102182797A (zh) * 2011-04-21 2011-09-14 赵孝生 一种汽车变速器副箱同步器
CN102556275B (zh) * 2012-02-21 2014-06-04 张锷 一种自行车变速换挡装置及其前后往复蹬踏三轮自行车
CN203604620U (zh) * 2013-12-04 2014-05-21 重庆双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车前后档切换装置
CN204309598U (zh) * 2014-08-01 2015-05-06 重庆双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104097505A (zh) * 2014-08-01 2014-10-15 重庆双庆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6067A1 (en) 2017-06-07
CN105059109A (zh) 2015-11-18
MX2017001443A (es) 2018-01-12
MA40549A (fr) 2016-02-04
EP3176067A4 (en) 2018-04-25
US20170219074A1 (en) 2017-08-03
CN205086678U (zh) 2016-03-16
PH12017500187A1 (en) 2017-06-28
CN104097505A (zh) 2014-10-15
EA201700092A1 (ru) 2017-11-30
AP2017009789A0 (en) 2017-02-28
WO2016015682A1 (zh) 2016-02-04
PE20171494A1 (es) 2017-10-18
CO2017002077A2 (es)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59109B (zh) 便于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101555942A (zh) 一种六挡汽车变速器换挡机构
CN2661479Y (zh) 电动汽车用单行星排两档变速箱
CN103148116B (zh) 单边同步器
CN102893758B (zh) 一种用于联合收获机械的梭式换挡变速箱总成
CN101509551B (zh) 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系统
KR101637740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파워트레인
CN105264250B (zh) 三位置爪式离合器
CN203257996U (zh) 一种具有挡显功能的内置倒挡发动机中的减速变挡机构
CN202937796U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单轴多拨叉机构
CN103216611B (zh) 汽车变速器选换挡装置
CN103470657B (zh) 节能竞技赛车用离合器
CN103253347B (zh) 自行车双向驱动装置
CN205824146U (zh) 自动变速器
CN104797860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202670049U (zh) 一种自行车正反驱动组件
CN204309598U (zh) 便于转向切换的可超越式传动装置
CN202056292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自动换挡装置
CN203431058U (zh) 顶部活动式节能竞技赛车离合器
CN202464070U (zh) 一种自行车驱动装置
CN202100665U (zh) 三挡式电动车变速箱
TWI242521B (en) Gearbox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1865282A (zh) 具有自锁和互锁联动的倒档拔销换档系统
CN203258054U (zh) 一种内置倒挡发动机中的挡显装置
CN203770621U (zh) 一种新型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驻车制动器棘爪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