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34637A - 装订元件 - Google Patents

装订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34637A
CN105034637A CN201510191003.2A CN201510191003A CN105034637A CN 105034637 A CN105034637 A CN 105034637A CN 201510191003 A CN201510191003 A CN 201510191003A CN 105034637 A CN105034637 A CN 1050346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fitting projection
ring arm
chimeric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910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田隆弘
木村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34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346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42B5/08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 B42B5/1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the elements being of castellated or comb-like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42B5/08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 B42B5/1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the elements being of castellated or comb-like form
    • B42B5/103Devices for assembling the elements with the stack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165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with flexible or resilient claws or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 B42F13/2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and locked when so engaged, e.g. snap-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B42C1/12Machines for both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nd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the sheets or sign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铰接部的损伤的装订元件。装订元件(1A)在连接构成环部(2A)的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位置具备通过第一环臂部(20R)的开闭动作而嵌合的嵌合部(22R),在连接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具备通过第二环臂部(20L)的开闭动作而嵌合的嵌合部(22L),通过嵌合部(22R、22L)的凹凸形状的嵌合来承受从外部施力时等情况下的载荷,从而抑制铰接部(21R、21L)的损伤。

Description

装订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开设有孔的多张用纸装订成册的装订元件。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有用于装订出售的活页用纸、利用打孔机进行了穿孔处理的用纸的被称作活页夹的装订元件。
这样的装订元件是以背部连接形成为环状的多个环部的结构,且是利用具有挠性的铰接部连接被分割为多个的环部以使环部能够开闭的结构。
作为利用具有挠性的铰接部连接被分割为两部分的环部而成的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例子。另外,作为利用具有挠性的铰接部连接被分割为三部分的环部而成的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示的例子。
而且,作为在铰接部设置卡定机构的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3所示的例子。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0-2893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0235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表2002-502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利用具有挠性的铰接部连接被分割的环部而成的结构中,当由于利用装订元件装订成的册子落下等而对环部施加载荷时,在铰接部承受载荷,存在铰接部损伤而导致环部分离的可能性。
通过在铰接部设置卡定机构,能够承受来自一定方向的载荷,但是无法应对来自任意方向的载荷。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铰接部的损伤的装订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装订元件,具备:环背部,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第一环臂部,利用铰接部连接于环背部的一端部,并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第二环臂部,利用铰接部连接于环背部的另一端部,并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及背部,将多个环背部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连接,环部在连接第一环臂部与环背部的位置及连接第二环臂部与环背部的位置具备嵌合部,该嵌合部通过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以铰接部为支点进行开闭的动作而嵌合,嵌合部在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的、与环背部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至少一个第一嵌合凸部,在环背部的、与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与第一嵌合凸部嵌合的第一嵌合凹部,并且具备至少一个第二嵌合凸部,在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的、与环背部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与第二嵌合凸部嵌合的第二嵌合凹部,第一嵌合凸部在与第一嵌合凹部相向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具备第一凸侧承载面,第一嵌合凹部在与第一凸侧承载面相向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具备第一凹侧承载面,第二嵌合凸部在与第二嵌合凹部相向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具备第二凸侧承载面,第二嵌合凹部在与第二凸侧承载面相向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具备第二凹侧承载面,第一嵌合凸部在与第一嵌合凹部相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面上具备第三凸侧承载面,第一嵌合凹部在与第三凸侧承载面相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面上具备第三凹侧承载面。
在本发明的装订元件中,当通过闭合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的动作而使第一嵌合凸部嵌合于第一嵌合凹部时,第一嵌合凸部的第一凸侧承载面与第一嵌合凹部的第一凹侧承载面接触。另外,第一嵌合凸部的第三凸侧承载面与第一嵌合凹部的第三凹侧承载面接触。
而且,当第二嵌合凸部嵌合于第二嵌合凹部时,第二嵌合凸部的第二凸侧承载面与第二嵌合凹部的第二凹侧承载面接触。
由此,通过闭合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的动作,第一嵌合凸部及第一嵌合凹部、第二嵌合凸部及第二嵌合凹部形成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引导。
另外,在连接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与环背部的位置,因落下等冲击而从任意方向施加的载荷由任一凸侧承载面和凹侧承载面的组合所承受,从而减少了施加到铰接部的载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装订元件,通过闭合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的动作,开始嵌合部的凹凸形状的嵌合,从而形成闭合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的动作的引导,能够以准确的位置闭合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
当闭合第一环臂部及第二环臂部而形成为环状时,能够利用嵌合部的凹凸形状的嵌合来承受从外部施加了力的情况等的载荷,从而抑制铰接部等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7表示以往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的装订元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装订元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23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从搬运处理至整齐排列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4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装订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5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装订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册子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排纸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8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排纸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29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排纸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30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排纸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的排纸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装订元件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1A具备形成为环状的环部2A及连接多个环部2A的背部3A。
环部2A具备:环背部20,由背部3A连接;第一环臂部20R,连接于环背部20的一端部;及第二环臂部20L,连接于环背部20的另一端部。环部2A由环背部20、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这三个部件的组合构成为环状。
环部2A以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打开的状态被收纳于后述的用纸处理装置,通过用纸处理装置的装订动作,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闭合,从而合上册子。另外,通过手动对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进行开闭来进行用纸的增减。
图3及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以下,参照各图说明环部2A的详细情况。
环背部20具有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状。第一环臂部20R具有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状,并利用铰接部21R连接于沿着环背部20的圆弧的周向的一端部。第二环臂部20L具有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状,并利用铰接部21L连接于沿着环背部20的圆弧的周向的另一端部。
铰接部21R通过在连接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位置且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环背部20的圆弧的外周侧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具有能够变形的厚度的薄壁形状的部位而构成。
第一环臂部20R由能够变形的铰接部21R连接成能够以铰接部21R为支点而相对于环背部20旋转。由此,环部2A中,第一环臂部20R通过以铰接部21R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进行开闭。
铰接部21L与铰接部21R结构相同,通过在连接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且在第二环臂部20L及环背部20的圆弧的外周侧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具有能够变形的厚度的薄壁形状的部位而构成。
第二环臂部20L由能够变形的铰接部21L连接成能够以铰接部21L为支点而相对于环背部20旋转。由此,环部2A中,第二环臂部20L通过以铰接部21L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进行开闭。
环部2A在连接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位置且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环背部20的圆弧的内周侧具备嵌合部22R。另外,环部2A在连接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且在第二环臂部20L及环背部20的圆弧的内周侧具备嵌合部22L。
嵌合部22R具有通过以铰接部21R为支点的第一环臂部20R的旋转动作而以插拔自如的方式嵌合的凹凸形状。相同地,嵌合部22L具有通过以铰接部21L为支点的第二环臂部20L的旋转动作而以插拔自如的方式嵌合的凹凸形状。
环部2A通过闭合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的动作而开始嵌合部22R的凹凸形状的嵌合及嵌合部22L的凹凸形状的嵌合,从而引导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的开闭动作。
另外,当环部2A通过闭合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而形成为环状时,通过嵌合部22R的凹凸形状的嵌合及嵌合部22L的凹凸形状的嵌合,来承受从外部施加了力的情况等的载荷,从而抑制铰接部21R及铰接部21L等的损伤。
接着,说明能够承受载荷的嵌合部22R及嵌合部22L的详细情况。在此,在环背部20、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将呈环状的环部2A的圆弧的径向称作厚度,将呈环状的环部2A的圆弧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称作宽度。
嵌合部22R在第一环臂部20R的、与由铰接部21R连接的环背部20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第一嵌合凸部23。另外,嵌合部22R在环背部20的、与由铰接部21R连接的第一环臂部20R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与第一嵌合凸部23嵌合的第一嵌合凹部24。
而且,嵌合部22R在环背部20的、与第一环臂部20R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第二嵌合凸部25。另外,嵌合部22R在第一环臂部20R的、与环背部20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与第二嵌合凸部25嵌合的第二嵌合凹部26。
第一嵌合凸部23通过在第一环臂部20R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向环背部20方向突出的凸部而构成。第一嵌合凹部24通过在环背部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内周面侧及与第一环臂部20R相向的端部侧开口且与第一嵌合凸部23嵌合的形状的凹部而构成。
第二嵌合凸部25通过在环背部20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嵌合凹部24的两侧设置向第一环臂部20R方向突出的凸部而构成。第二嵌合凹部26通过在第一环臂部20R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嵌合凸部23的两侧设置内周面侧及与环背部20相向的端部侧开口且与第二嵌合凸部25嵌合的形状的凹部而构成。
第一嵌合凸部23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与第一嵌合凹部24相向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一凸侧承载面23a。第一嵌合凹部24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与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相向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一凹侧承载面24a。
第二嵌合凸部25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与第二嵌合凹部26相向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二凸侧承载面25a。第二嵌合凹部26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与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相向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二凹侧承载面26a。
第一嵌合凸部23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与第一嵌合凹部24相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三凸侧承载面23b。第一嵌合凹部24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与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相向的宽度方向上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三凹侧承载面24b。
此外,在本例中,由于第一嵌合凹部24与第二嵌合凸部25相邻而形成于内侧,因此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是第一嵌合凹部24的朝向内侧的面,并且由第二嵌合凸部25的朝向内侧的面构成。
当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闭合而形成环状的环部2A时,在连接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位置,在嵌合部22R,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另外,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
当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时,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另外,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
而且,当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时,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
由此,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利用在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另外,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利用在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而且,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利用在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
在嵌合部22R,由以铰接部21R为支点的开闭动作形成的第一嵌合凸部23的轨迹构成为不与第一嵌合凹部24重合,第二嵌合凸部25的轨迹构成为不与第二嵌合凹部26重合。由此,在第一环臂部20R以铰接部21R为支点进行开闭的动作中,嵌合部22R未被卡定,构成为插拔自如。
嵌合部22L是与嵌合部22R相同的结构,在第二环臂部20L,在与由铰接部21L连接的环背部20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第一嵌合凸部23和第二嵌合凹部26。
另外,嵌合部22L在环背部20的、与由铰接部21L连接的第二环臂部20L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与第一嵌合凸部23嵌合的第一嵌合凹部24和用于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嵌合凸部25。
第一嵌合凸部23、第一嵌合凹部24、第二嵌合凸部25及第二嵌合凹部26的结构也相同,在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相向的面上形成有第一凸侧承载面23a和第一凹侧承载面24a及第三凸侧承载面23b和第三凹侧承载面24b。另外,在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相向的面上形成有第二凸侧承载面25a和第二凹侧承载面26a。
当闭合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而形成环状的环部2A时,同样地,在连接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在嵌合部22L,第一嵌合凸部23也嵌入第一嵌合凹部24。另外,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
当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时,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另外,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
而且,当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时,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
由此,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利用在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另外,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利用在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而且,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利用在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
同样地,在嵌合部22L,由以铰接部21L为支点的开闭动作形成的第一嵌合凸部23的轨迹构成为不与第一嵌合凹部24重合,第二嵌合凸部25的轨迹构成为不与第二嵌合凹部26重合。由此,在第二环臂部20L以铰接部21L为支点进行开闭的动作中,嵌合部22L未被卡定,构成为插拔自如。
接着,说明在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闭合而形成环状的环部2A后为了保持环状的形态而卡定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的结构。
环部2A在沿着第一环臂部20R的圆弧的周向的前端具备第一卡定部27a。第一卡定部27a在凹型引导部27b具备卡定爪27c。
凹型引导部27b通过在第一环臂部20R的外周侧设置第一环臂部20R的前端侧及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开口的凹部而构成。卡定爪27c形成于凹型引导部27b的内侧,具有前端呈三角形状并向外侧突出的钩形。
环部2A在沿着第二环臂部20L的圆弧的周向的前端具备第二卡定部27d。第二卡定部27d在凸型引导部27e具备爪承受部27f。
凸型引导部27e通过在作为环状的环部2A的、第二环臂部20L的前端设置嵌入于第一卡定部27a的凹型引导部27b之间的形状的凸部而构成。爪承受部27f通过在凸型引导部27e设置当凸型引导部27e嵌入于第一卡定部27a的凹型引导部27b之间时供第一卡定部27a的卡定爪27c嵌入并卡定的孔部而构成。
接着,说明连接环部2A的背部3A及由背部3A连接的环部2A的环背部20的详细情况。背部3A呈直线状地延伸,每隔预定间隔一体地设有环部2A的环背部20。
环背部20具备第一狭缝28a和第二狭缝28b。第一狭缝28a通过沿环背部20的圆弧的周向设置贯通了环背部20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开口而构成,在设有背部3A的位置也形成开口。
第二狭缝28b通过在设有背部3A的位置不开口且沿环背部20的圆弧的周向在背部3A的两侧设置贯通了环背部20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开口而构成。
第一狭缝28a与第二狭缝28b设有沿着环背部20的圆弧的周向的桥28c,开口的一部分由桥28c连接。
装订元件1A在沿着背部3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侧的环部2A设有第一狭缝28a。优选第一狭缝28a至少设于沿着背部3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的各一处的环部2A,更优选设于两端侧的两处以上的环部2A。另外,优选在沿着背部3A的延伸方向的中央侧也设有第一狭缝28a。
第二狭缝28b设于除了设有第一狭缝28a的环部2A以外的环部2A。
由此,当因落下等冲击而对装订元件1A施加有载荷时,设有第一狭缝28a的部位发生变形,冲击被吸收。另外,通过设置第二狭缝28b,确保了背部3A不会因后述的装订装置的装订动作而发生变形的刚性。
<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图,在图8中,示出收纳有装订元件1A的形态。
装订元件1A以打开第一环臂部20R和第二环臂部20L的状态叠置有多个。当设为打开第一环臂部20R和第二环臂部20L的状态时,在嵌合部22R和嵌合部22L,第一嵌合凸部23从第一环臂部20R的端部及第二环臂部20L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第二嵌合凸部25从环背部20的两端部向上方突出。
设定第一嵌合凸部23和第二嵌合凸部25的形状和大小,以使其在打开第一环臂部20R和第二环臂部20L而叠置有多个装订元件1A的状态下处于上下重合的装订元件1A之间所形成的间隙E内。
由此,能够以层叠地收纳装订元件1A的形态抑制层叠方向上的高度增加,能够缩小收纳所需的空间。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剖视图,图9~图11示出闭合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的中途的形态。
另外,图12和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视剖视图,图12~图15示出闭合了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的形态。
以下,当说明闭合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的动作时,通过后述的用纸处理装置的装订动作等,使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向闭合的方向发生位移。
如图9~图11所示,当使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向闭合的方向发生位移时,在嵌合部22R,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开始嵌合,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开始嵌合。另外,在嵌合部22L也相同,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开始嵌合,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开始嵌合。
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利用在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另外,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利用在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
由此,在闭合第一环臂部20R的工序中,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形成厚度方向上的引导。因此,防止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
第二环臂部20L侧也相同,在闭合第二环臂部20L的工序中,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形成厚度方向上的引导。因此,防止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
另外,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利用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在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利用第二环臂部2LR与环背部20在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凹凸形状而嵌合。
由此,在闭合第一环臂部20R的工序中,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形成宽度方向上的引导。因此,防止第一环臂部20R在以铰接部21R为支点的旋转动作的轴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及第一环臂部20R在以铰接部21R扭转的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
第二环臂部20L侧也相同,在闭合第二环臂部20L的工序中,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形成宽度方向上的引导。因此,防止第二环臂部20L在以铰接部21L为支点的旋转动作的轴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及第二环臂部20L在以铰接部21L扭转的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12~图15所示,当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闭合时,第二卡定部27d的凸型引导部27e嵌入于第一卡定部27a的凹型引导部27b,第一卡定部27a的卡定爪27c卡定于第二卡定部27d的爪承受部27f。
如上所述,在闭合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的工序中,利用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来抑制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由此,利用第一卡定部27a与第二卡定部27d卡定的动作,抑制第一卡定部27a与第二卡定部27d的位置偏移,卡定爪27c与爪承受部27f被可靠地卡定。
当第一环臂部20R与第二环臂部20L闭合而形成环状的环部2A时,在嵌合部22R,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另外,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
当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时,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另外,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
而且,当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时,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
由此,在连接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位置因落下等冲击而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例如,将环背部20向内侧方向按压的载荷及将第一环臂部20R向外侧方向按压的载荷通过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而被承受。
另外,将环背部20向外侧方向按压的载荷及将第一环臂部20R向内侧方向按压的载荷通过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而被承受。
而且,将第一环臂部20R或环背部20沿以铰接部21R为支点的旋转动作的轴向按压的载荷通过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而被承受。
因此,因落下等冲击而从任意方向施加到连接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的位置的载荷由任一凸侧承载面与凹侧承载面的组合所承受,施加到铰接部21R的载荷减少。由此,能够防止铰接部21R损伤而使第一环臂部20R与环背部20分离。
第二环臂部20L侧也利用嵌合部22L获得相同的作用,例如,将环背部20向内侧方向按压的载荷及将第二环臂部20L向外侧方向按压的载荷通过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而被承受。
另外,将环背部20向外侧方向按压的载荷及将第二环臂部20L向内侧方向按压的载荷通过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而被承受。
而且,将第二环臂部20L或者环背部20沿以铰接部21L为支点的旋转动作的轴向按压的载荷通过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而被承受。
因此,因落下等冲击而从任意方向施加到连接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的载荷由任一凸侧承载面与凹侧承载面的组合所承受,施加到铰接部21L的载荷减少。由此,能够防止铰接部21L损伤而使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分离。
另外,装订元件1A在因落下等冲击而施加有载荷时,设有第一狭缝28a的部位发生变形,使得冲击被吸收。特别是通过在位于背部3A的延伸方向的两端的环部2A设置第一狭缝28a,在册子的角部先落下的情况下,背部3A以弯曲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吸收冲击。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要部分主视图,图17是表示以往的装订元件的使用例的主要部分主视图。在连接环臂部与环背部的位置,在不具有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嵌合部的以往的结构中,如图17所示,存在如下情况:环臂部200与环背部201因铰接部202的变形而沿厚度方向发生位置偏移,从而形成台阶部D。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由装订元件装订后的用纸的孔的开口边缘与台阶部D接触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无法顺利地翻动装订后的用纸的隐患。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由此,防止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相对于环背部20沿厚度方向发生位置偏移。
<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变形例>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变形例的装订元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1是其他变形例的装订元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1等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1A为如下结构: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具备一个第一嵌合凸部23,并且在环背部20具备一个第一嵌合凹部24,在环背部20具备两个第二嵌合凸部25,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具备两个第二嵌合凹部26。
与此相对,在图18及图19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具备一个第一嵌合凸部23,并且在环背部20具备一个第一嵌合凹部24。另外,在环背部20上与第一嵌合凹部24相邻地具备一个第二嵌合凸部25,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上与第一嵌合凸部23相邻地具备一个第二嵌合凹部26。
同样地,在图18及图19所示的结构中,当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时,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另外,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
而且,当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时,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
因此,通过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闭合的动作,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形成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引导。
另外,因落下等冲击而从任意方向施加到连接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的载荷由任一凸侧承载面与凹侧承载面的组合所承受,施加到铰接部21L、21R的载荷减少。
在图20及图21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具备两个第一嵌合凸部23,并且在环背部20具备两个第一嵌合凹部24。另外,在环背部20具备两个第二嵌合凸部25,在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具备两个第二嵌合凹部26。
同样地,在图20及图21所示的结构中,当第一嵌合凸部23嵌入于第一嵌合凹部24时,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一凸侧承载面23a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一凹侧承载面24a接触。另外,第一嵌合凸部23的第三凸侧承载面23b与第一嵌合凹部24的第三凹侧承载面24b接触。
而且,当第二嵌合凸部25嵌入于第二嵌合凹部26时,第二嵌合凸部25的第二凸侧承载面25a与第二嵌合凹部26的第二凹侧承载面26a接触。
因此,通过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闭合的动作,第一嵌合凸部23与第一嵌合凹部24及第二嵌合凸部25与第二嵌合凹部26形成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引导。
另外,因落下等冲击而从任意方向施加到连接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与环背部20的位置的载荷由任一凸侧承载面与凹侧承载面的组合所承受,施加到铰接部21L、21R的载荷减少。
<用纸处理装置的结构例>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元件所使用的用纸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在图22中,图示了用纸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
用纸处理装置4A具备搬运用纸100A的第一搬运路径40和从第一搬运路径40形成分支的第二搬运路径41,构成在中途使用纸类的搬运方向反转的被称作Z字型等的搬运路径。在此,用纸类指的是1张用纸100A、集积用纸100A而成的用纸束100B、以装订元件将用纸束100B装订成册的册子100C等的统称。
另外,用纸处理装置4A具备:打孔处理部5,在用纸100A上开孔;活页夹单元6,通过对使开设了孔的多张用纸整齐排列而成的用纸束100B进行装订,从而作成册子;排出处理部7,搬运装订后的册子100C等;及排纸积存器8,收纳册子100C等。
第一搬运路径40配置于用纸处理装置4A内的上部,具备被驱动而旋转的多个进料辊40a、与进料辊40a相向的多个引导辊40b及未图示的引导部件等,构成在供纸口40c与排出口40d之间搬运用纸的大致水平且呈直线状的搬运路径。
第一搬运路径40在从供纸口40c侧朝向排出口40d侧的搬运方向A的下游侧具备切换搬运方向的切换叶片40e,从而形成第一搬运路径40与第二搬运路径41之间的分支部40f。另外,第一搬运路径40在分支部40f的下游侧且在该分支部40f与排出口40d之间形成有反转保留部40g。
第二搬运路径41通过分支部40f从第一搬运路径40向下方形成分支,具备被驱动而旋转的进料辊41a、与进料辊41a相向的多个引导辊41b及未图示的引导部件等。
第二搬运路径41相对于第一搬运路径40的搬运方向A向反向形成分支,通过切换叶片40e的动作而与反转保留部40g连通。
切换叶片40e通过被驱动而旋转,从而在从第一搬运路径40退避的位置与向第一搬运路径40内突出的位置之间移动。
当使切换叶片40e位于从第一搬运路径40退避的位置时,在第一搬运路径40中从供纸口40c沿搬运方向A搬运的用纸100A通过切换叶片40e而向反转保留部40g搬运。
与此相对,当使切换叶片40e位于向第一搬运路径40内突出的位置时,使搬运方向反转,在第一搬运路径40中从反转保留部40g沿搬运方向B搬运的用纸100A通过切换叶片40e的引导而从第一搬运路径40被送往第二搬运路径41。
由此,第二搬运路径41构成如下搬运路径:对于在第一搬运路径40中从供纸口40c侧向排出口40d侧沿搬运方向A搬运的用纸100A,通过反转保留部40g使搬运方向朝搬运方向B反转,从第一搬运路径40向下方转向。
第一搬运路径40在反转保留部40g具备用纸检测传感器40h。用纸检测传感器40h用于检测在第一搬运路径40中沿搬运方向A搬运的用纸100A的后端是否被搬运至通过切换叶片40e的位置。
打孔处理部5配置于第二搬运路径41,具备进行用纸100A的搬运方向前端的对位的定位挡板50、进行用纸100A的左右方向上的对位的侧边对齐机构部51及对用纸100A进行开孔的打孔刀52等。
定位挡板50具有如下结构:向第二搬运路径41内突出,在与送入到打孔处理部5的用纸100A接触的位置和从第二搬运路径41退避而使用纸100A能够通过的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对打孔处理部5进行开闭。当定位挡板50向第二搬运路径41内突出时,与在第二搬运路径41中搬运的用纸100A的前端接触,从而将用纸100A的前端限制在预定位置。
侧边对齐机构部51具有如下结构:在相对于用纸100A的搬运方向的左右的一方具备侧边对齐引导件,并且在另一方具备基准引导件,侧边对齐引导件沿相对于基准引导件接近及分离的方向移动,使送入到打孔处理部5的用纸100A与基准引导件接触。
打孔刀52是在与第二搬运路径41中所搬运的用纸100A的面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结构,当通过定位挡板50与侧边对齐机构部51进行用纸100A的对位而使打孔刀52往复移动时,在用纸100A上开设预定的孔。
此外,为了回收通过以打孔刀52在用纸100A上开孔而产生的打孔废料,在打孔处理部5的下部具备打孔废料积存器53。
活页夹单元6是装订机构的一个例子,配置于打孔处理部5的下游侧,具备对以打孔处理部5开孔的多张用纸进行整理并集积的纸整理部60、收纳有装订用纸的装订元件101的装订元件积存器61及利用装订元件101对由纸整理部60整理并集积的用纸束100B进行装订的装订部62。
纸整理部60在用纸的临时保留部60a具备进行用纸的搬运方向的前端的对位的定位挡板60b、进行用纸的左右方向上的对位的侧边对齐机构部60c、使用纸与定位挡板60b接触的桨机构部60d及保持用纸束100B、册子100C等册子类的夹紧机构部60e。
定位挡板60b具有如下结构:向临时保留部60a内突出,在与送入到纸整理部60的用纸接触的位置与从临时保留部60a退避而使册子类能够通过的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对临时保留部60a进行开闭。
侧边对齐机构部60c具有如下结构:在相对于用纸的搬运方向的左右的一方具备侧边对齐引导件,并且在另一方具备基准引导件,侧边对齐引导件沿相对于基准引导件接近及分离的方向移动,使送入到活页夹单元6的用纸与基准引导件接触。
桨机构部60d具有如下结构:在圆周方向上配置有多个舌片,并具备被驱动而旋转的桨辊,用于刮入送入到纸整理部60的用纸并使其与向临时保留部60a内突出的定位挡板60b接触。此外,桨辊的旋转轴向侧边对齐机构部60c的固定侧的引导方向倾斜,桨辊对送入到纸整理部60的用纸也赋予向侧边对齐机构部60c的固定侧的引导方向接触的力。
夹紧机构部60e具有如下结构:夹持并保持被送入到纸整理部60且通过定位挡板60b、侧边对齐机构部60c、桨机构部60d进行了整齐排列的用纸束100B,使所保持的用纸束100B向预定处理位置移动。
装订元件积存器61具有如下结构:将多个装订元件1A沿上下方向叠置并收纳,且在下部具备装订元件101的取出口,并且通过与装订部62之间的配合,逐个地输送装订元件1A。
装订部62具备取出在装订元件积存器61内收纳的装订元件1A并进行装订的装订机构部62a等,通过旋转驱动而以旋转支点62b为轴进行转动,装订机构部62a在与装订元件积存器61相向的装订元件取出位置及与纸整理部60相向的用纸装订位置之间移动。
装订机构部62a具有如下结构:在与装订元件积存器61相向的位置,从装订元件积存器61取出装订元件1A并进行保持,在与纸整理部60相向的位置,利用装订元件101对由纸整理部60整齐排列地保持的用纸束100B进行装订。
活页夹单元6在从纸整理部60朝向排出处理部7的搬运路径上具备用纸检测传感器63。用纸检测传感器63是用纸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用于检测由纸整理部60整齐排列且由装订元件1A装订而成的册子100C、或者由纸整理部60整齐排列且未进行装订的用纸束100B等册子类是否向排出处理部7交接。
排出处理部7构成如下用纸处理装置4A:配置在活页夹单元6的下游侧,将活页夹单元6作为第一装置而接收册子类,并使搬运方向反转而向排纸积存器8排纸。
用纸处理装置4A具备从活页夹单元6接收册子类且切换搬运方向而搬运册子类的传送带搬运机构70及从传送带搬运机构70接收册子类且向排纸积存器8排出的传送带搬运机构74等。
传送带搬运机构70的安装有支承件70a的环状的搬运带卡挂在被驱动而旋转的一对带轮之间。传送带搬运机构70的支承件70a具有支撑册子类的端面侧的形状。当传送带搬运机构70沿预定方向被驱动而旋转时,支承件70a从引导面突出而沿搬运方向移动。
传送带搬运机构70的沿着册子类的搬运方向的一端部侧即下端侧经由第一旋转支点73a而轴支承于用纸处理装置4A的框体。
传送带搬运机构70以第一旋转支点73a为轴进行转动,在形成从活页夹单元6起的搬运路径的图22中由虚线所示的用纸接收位置及形成朝向第二排纸搬运路径11的搬运路径的图22中由实线所示的用纸排出位置之间移动。
传送带搬运机构74的安装有支承件74a的环状的搬运带卡挂于被驱动而旋转的一对带轮之间。传送带搬运机构74的支承件74a具有支撑册子类的端面侧的形状,当传送带搬运机构74沿预定方向被驱动而旋转时,该支承件74a沿搬运方向移动。
在此,传送带搬运机构74的第一排纸搬运路径10侧的带轮74b延伸至进入到第一排纸搬运路径10的位置,在移动到用纸排出位置的第一排纸搬运路径10与第二排纸搬运路径11之间进行册子类的交接。
排纸积存器8配置在排出处理部7的下游侧,且具备叠置工作台80。叠置工作台80具备能够向装置的前方拉出的托盘81,具有通过工作台升降机构80a沿上下方向升降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具备Z字形的搬运路径的用纸处理装置4A中,对于集积多张用纸100A并装订而成的册子100C或者集积多张用纸100A的用纸束100B等册子类,无需设置较大弯曲的搬运路径,通过直线状或者半径较大的曲线状的搬运路径的组合,就能够构成所希望的搬运路径。
<用纸处理装置的动作例>
接着,参照各图说明通过用纸处理装置4A来装订用纸的动作例。
用纸处理装置4A与未图示的复印机等连接,将进行了印刷等预定处理的用纸100A一张张地从供纸口40c送出。在通过装订元件1A来装订用纸的动作中,进行将用纸100A向打孔处理部5搬运的搬运处理,在通过打孔处理部5进行了穿孔处理之后,通过活页夹单元6进行整齐排列处理。
图23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4A中的从搬运处理到整齐排列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
在将用纸100A向打孔处理部5搬运的搬运处理中,第一搬运路径40的进料辊40a被驱动而旋转,使进料辊40a沿着在第一搬运路径40中将用纸100A沿搬运方向A搬运的正转方向旋转。
由此,向第一搬运路径40送出的用纸100A被夹持在被驱动而沿正转方向旋转的进料辊40a与引导辊40b之间,由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引导,在第一搬运路径40内沿从供纸口40c朝向排出口40d的搬运方向A搬运。
在第一搬运路径40内沿搬运方向A搬运的用纸100A的后端由用纸检测传感器40h检测,当判断为用纸100A通过切换叶片40e而被搬运至反转保留部40g时,暂时停止用纸100A的搬运。
在暂时停止用纸100A的搬运之后,切换叶片40e被驱动而旋转,开启从反转保留部40g朝向第二搬运路径41的搬运路径而切换搬运方向。
当对切换叶片40e进行旋转驱动而将搬运方向切换成第二搬运路径41时,使进料辊40a沿着在第一搬运路径40中将用纸100A沿搬运方向B搬运的反转方向旋转。另外,对第二搬运路径41的进料辊41a进行旋转驱动,使进料辊41a沿着在第二搬运路径41中将用纸100A向打孔处理部5搬运的方向旋转。
由此,在反转保留部40g处暂时保留的用纸100A的搬运方向发生反转而沿搬运方向B搬运,由切换叶片40e引导而从第一搬运路径40向第二搬运路径41输送。
输送到第二搬运路径41的用纸100A被夹持在进料辊41a与引导辊41b之间,由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引导,在第二搬运路径41中向打孔处理部5搬运。
在打孔处理部5中,为了进行向用纸100A开设孔的穿孔处理,使定位挡板50向用纸100A的搬运路径突出,并且驱动侧边对齐机构部51。
由此,搬运到打孔处理部5的用纸100A的前端与定位挡板50接触,侧端与未图示的基准引导件接触,从而进行对位。
当进行了用纸100A的对位后,驱动打孔刀52,在用纸100A上开设预定的孔之后,打开定位挡板50。当打开定位挡板50后,由打孔处理部5进行了开孔的用纸100A向活页夹单元6搬运。
在活页夹单元6中,首先,为了进行集积开设了孔的预定张数的用纸100A而使其整齐排列的整齐排列处理,使定位挡板60b向临时保留部60a突出,驱动侧边对齐机构部60c与桨机构部60d。
由此,由打孔处理部5进行了开孔而搬运到活页夹单元6的用纸100A的前端与定位挡板60b接触,侧端与未图示的基准引导件接触,从而进行对位。
当进行了用纸100A的对位后,关闭夹紧机构部60e。当关闭夹紧机构部60e后,对位后的用纸100A在不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被夹紧机构部60e夹持并保持。
并且,在预定张数的用纸100A整齐排列地集积于临时保留部60a之前,重复上述的搬运处理、穿孔处理及整齐排列处理。
当开设有孔的用纸100A向临时保留部60a依次搬运而预定张数的用纸100A由夹紧机构部60e整齐排列地保持时,停止一系列的搬运处理、穿孔处理及整齐排列处理。
图24及图25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4A中的装订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图24表示从装订元件积存器61取出装订元件1A的动作,图25表示通过装订元件1A来装订用纸束100B的动作。
在活页夹单元6中,装订部62在装订元件取出位置处待机,接下来,为了进行通过装订元件1A来装订预定张数的用纸100A的装订处理,驱动装订机构部62a。装订机构部62a通过预定动作来夹持收纳于装订元件积存器61的装订元件1A的图3等所示的背部3A,如图24示意性地所示那样,从装订元件积存器61取出一个装订元件1A并进行保持。
当从装订元件积存器61取出装订元件1A后,装订部62被驱动而旋转,如图25所示,使装订部62以旋转支点62b为轴进行转动而向用纸装订位置移动。
接下来,驱动夹紧机构部60e,使整齐排列地保持的用纸束100B向预定处理位置移动,驱动装订机构部62a而向关闭装订元件1A的图3等所示的第一环臂部20R及第二环臂部20L的方向按压,使第一卡定部27a与第二卡定部27d卡定,利用装订元件1A来装订用纸束100B。由此,制作出用纸束100B由装订元件1A装订而成的册子100C。
图26是表示册子100C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册子100C是通过利用装订元件1A对集积了开设有孔102的多张用纸的用纸束100B进行装订而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用纸处理装置4A而使用装订元件1A来装订用纸束100B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替代用纸处理装置4A,而由作业者利用自己的手使用装订元件1A来装订用纸束100B。
图27~图31是表示用纸处理装置4A中的排纸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说明图,图27示出使排出处理部7的传送带搬运机构70向用纸接收位置移动的动作,图28示出由传送带搬运机构70接收册子100C的动作。另外,图29示出使传送带搬运机构70向用纸排出位置移动的动作,图30示出由排出处理部7搬运册子100C的动作,图31表示将册子100C向排纸积存器8排出的动作。
当在活页夹单元6中利用装订元件101来装订用纸束100B而作成册子100C后,为了进行册子100C的排纸处理,使装订部62以旋转支点62b为轴进行转动而向装订元件取出位置移动。接下来,使传送带搬运机构70以第一旋转支点73a为轴进行转动,如图27所示,向用纸接收位置移动。
当传送带搬运机构70移动到用纸接收位置时,夹紧机构部60e打开。当夹紧机构部60e打开后,通过夹紧机构部60e保持于临时保留部60a的册子100C如图28所示依靠自重向由传送带搬运机构70形成的搬运路径落下。
从临时保留部60a落下的册子100C的后端由用纸检测传感器63检测,当判断为册子100C正常地被搬运到传送带搬运机构70时,传送带搬运机构70被驱动而旋转,如图29所示,使传送带搬运机构70以第一旋转支点73a为轴进行转动,向用纸排出位置移动。
当使传送带搬运机构70移动到用纸排出位置时,传送带搬运机构70被驱动而旋转。当对传送带搬运机构70进行旋转驱动后,支承件70a支撑册子100C而向传送带搬运机构74方向移动,将册子100C向传送带搬运机构74搬运。
当对传送带搬运机构74进行旋转驱动后,如图30所示,被传送带搬运机构70的支承件70a支撑的册子100C由支承件74a接收。接收到册子100C的支承件74c支撑册子100C而向排纸积存器8方向移动,将册子100C向排纸积存器8搬运。
当支承件74a移动至预定位置时,由传送带搬运机构74搬运的册子100C如图31所示从排出部75c向排纸积存器8排出。
当册子100C被搬运到排纸积存器8时,使叠置工作台80下降预定量,在托盘81上确保接收下一个册子100C的空间。

Claims (5)

1.一种装订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环背部,构成形成为环状的环部;
第一环臂部,利用铰接部连接于所述环背部的一端部,并构成形成为环状的所述环部;
第二环臂部,利用铰接部连接于所述环背部的另一端部,并构成形成为环状的所述环部;及
背部,将多个所述环背部以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连接,
所述环部在连接所述第一环臂部与所述环背部的位置及连接所述第二环臂部与所述环背部的位置具备嵌合部,所述嵌合部通过所述第一环臂部及所述第二环臂部以所述环背部的所述一端部的所述铰接部及所述环背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所述铰接部为支点进行开闭的动作而嵌合,
所述嵌合部在所述第一环臂部及所述第二环臂部的、与所述环背部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至少一个第一嵌合凸部,
在所述环背部的、与所述第一环臂部及所述第二环臂部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供所述第一嵌合凸部嵌合的第一嵌合凹部,并且具备至少一个第二嵌合凸部,
在所述第一环臂部及所述第二环臂部的、与所述环背部相向的一侧的端部具备供所述第二嵌合凸部嵌合的第二嵌合凹部,
所述第一嵌合凸部在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相向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具备第一凸侧承载面,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在与所述第一凸侧承载面相向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具备第一凹侧承载面,
所述第二嵌合凸部在与所述第二嵌合凹部相向的朝向外侧的面上具备第二凸侧承载面,所述第二嵌合凹部在与所述第二凸侧承载面相向的朝向内侧的面上具备第二凹侧承载面,
所述第一嵌合凸部在与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相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面上具备第三凸侧承载面,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在与所述第三凸侧承载面相向的宽度方向上的面上具备第三凹侧承载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环臂部及所述第二环臂部的宽度方向上,在一个所述第一嵌合凸部的两侧分别具备所述第二嵌合凹部,
在所述环背部的宽度方向上,在一个所述第一嵌合凹部的两侧分别具备所述第二嵌合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环臂部及所述第二环臂部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设有所述第一嵌合凸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凹部,
在所述环背部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设有所述第一嵌合凹部和所述第二嵌合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嵌合凸部与所述第二嵌合凸部具有:在打开所述第一环臂部和所述第二环臂部而叠置有多个所述装订元件的状态下处于重合的装订元件之间沿层叠方向所形成的间隙内的形状及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背部在至少位于所述背部的延伸方向的两端的所述环部具备狭缝,所述狭缝由贯通了该环背部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开口形成。
CN201510191003.2A 2014-04-21 2015-04-21 装订元件 Pending CN1050346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7252 2014-04-21
JP2014087252A JP6287532B2 (ja) 2014-04-21 2014-04-21 綴じ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34637A true CN105034637A (zh) 2015-11-11

Family

ID=53039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91003.2A Pending CN105034637A (zh) 2014-04-21 2015-04-21 装订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5445B2 (zh)
EP (1) EP2937224B1 (zh)
JP (1) JP6287532B2 (zh)
CN (1) CN10503463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84250A (zh) * 2015-02-05 2016-10-05 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具有互锁环形部件的环形装订器
JP6890950B2 (ja) * 2016-11-10 2021-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946689B2 (en) * 2018-11-08 2021-03-16 Rebecca Bradle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ecurity, binding, and labeling for a plurality of papers and covering, protecting, and concealing the recording, viewing, or using of personal, private, and nonpublic inform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9376A (ja) * 1999-03-31 2000-10-17 Ibico Trading Gmbh 背部固定用バインダ
JP2004237580A (ja) * 2003-02-06 2004-08-26 Max Co Ltd バインダー
CN1649749A (zh) * 2002-04-30 2005-08-03 美克司公司 装订夹和装订装置
CN101232998A (zh) * 2005-07-26 2008-07-30 美克司株式会社 活页夹
JP4300814B2 (ja) * 2003-02-06 2009-07-2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バインダ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90U (ja) * 1984-06-08 1986-0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ヒンジ機構
JPH0224121A (ja) 1988-07-13 1990-01-26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光学的造形法
CH692495A5 (de) * 1998-02-05 2002-07-15 Gen Binding Corp Ringbuchmechanik.
JP4103725B2 (ja) 2003-08-12 2008-06-1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バインド処理方法ならびにバインド処理装置ならびにバインダカートリッジ
US20050271459A1 (en) 2004-06-03 2005-12-08 World Wide Stationery Mfg. Co., Ltd. Interlocking ring tip formations for paired ring members of a ring binder mechanism
KR100678571B1 (ko) 2005-11-25 2007-02-02 박정우 링바인더
US20070134052A1 (en) 2005-12-12 2007-06-14 Staples The Office Superstore, Llc Ring binder mechanism
JP5023588B2 (ja) * 2006-07-19 2012-09-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綴じ部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9376A (ja) * 1999-03-31 2000-10-17 Ibico Trading Gmbh 背部固定用バインダ
CN1649749A (zh) * 2002-04-30 2005-08-03 美克司公司 装订夹和装订装置
JP2004237580A (ja) * 2003-02-06 2004-08-26 Max Co Ltd バインダー
JP4300814B2 (ja) * 2003-02-06 2009-07-2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バインダー
CN101232998A (zh) * 2005-07-26 2008-07-30 美克司株式会社 活页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37224B1 (en) 2016-10-12
JP6287532B2 (ja) 2018-03-07
US10065445B2 (en) 2018-09-04
EP2937224A1 (en) 2015-10-28
US20150298486A1 (en) 2015-10-22
JP2015205450A (ja)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0271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034637A (zh) 装订元件
JP4518925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5015225A5 (zh)
JP5949534B2 (ja)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87864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24990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37677A (ja) シート位置合わせ装置
JP2013166609A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7323A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KR20110031450A (ko) 매체 분리 장치 및 방법
JP2011111243A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中折り冊子の製造方法
JP5433382B2 (ja) 紙葉類処理システム
JP5182107B2 (ja) 紙幣収納装置
JP3943956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EP3822206A1 (en) Stack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orting
JP2011079650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5182106B2 (ja) 紙幣収納装置
JP4205716B2 (ja) 後処理装置
JP5272761B2 (ja) 紙幣収納装置
JP3926298B2 (ja) 製本機
JP6886683B2 (ja) 用紙集積装置及び方法
JP2008285278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5842685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3112677A (zh) 纸张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