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34027A - 剪刀 - Google Patents

剪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34027A
CN105034027A CN201510312040.4A CN201510312040A CN105034027A CN 105034027 A CN105034027 A CN 105034027A CN 201510312040 A CN201510312040 A CN 201510312040A CN 105034027 A CN105034027 A CN 105034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part
blade
scissors
cutting
connect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120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若林充
小堺哲男
阿部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l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us Corp filed Critical Pl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34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34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BHAND-HELD CUTTING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6B13/00Hand shears; Scissors
    • B26B13/28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BHAND-HELD CUTTING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6B13/00Hand shears; Scissors
    • B26B13/06Hand shears; Sciss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la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cissors And Nip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轻便感觉的更顺畅切割的剪刀。一种剪刀,包括两个切割部件。每个切割部件包括具有刀刃的刀片110、具有握把的手柄、以及连结区域120。切割部件的连结区域120使用连结组件可枢转地连结在一起,使得切割部件能够可枢转地移动。每个刀刃都是弯曲的,使得当切割部件从在切割部件之间形成30°的角度的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时候,刀刃之间的角度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为凹部的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非接触部分140延伸在连结组件下方。

Description

剪刀
相关申请的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2014年5月2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095126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入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剪刀。
背景技术
剪刀和剪子长久以来在不同地方,例如在办公场所、厨房、理发店和美容店等用于不同的目的。裁缝剪子、布料剪子、手工剪刀以及食品剪刀都是实例。(术语“剪刀”是剪刀、剪子和任意其他具有相似外观、功能和构造的切割/剪切工具的统称。)
典型的剪刀包括两个切割部件,这两个切割部件利用连结组件连结在一起,使得两个切割部件可以在连结组件上开合。每个切割部件包括刀片、手柄、和连结区域。刀片和手柄彼此相对地横跨连结区域。上述两个切割部件利用切割部件的连结区域中的连结组件连结在一起。剪刀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拇指和手指放置在切割部件的手柄中。然后他或她从打开位置闭合枢转的切割部件,以切割夹在刀刃之间的物品。
剪刀的基本功能是切割被夹的物品,由于女性和儿童也使用剪刀,因此具有更顺畅切割的剪刀需求量大,其可以在切割期间施加较小的力而使用。
为了提供这样的剪刀,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
本发明人已经研究了是什么使得剪刀使用者在打开或闭合切割部件的时候感觉他或她的手更费劲,并发现了一些原因。
一个原因在于切割部件之间摩擦力增大。通常具有板状形状的两个切割部件可枢转地移动,两刀片保持相互接触,且其间没有任何间隙,从而切割夹在刀刃之间的物品。如果在切割部件之间或者在切割部件上存在物质,则物质会增加它们之间的摩擦力。比如,切割胶带之后,粘性残留物会积聚在办公剪刀的切割部件(多个切割部件)上。当剪刀用于食物的时候,粘性凝胶或者类似材料可能会被捕获在切割部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利用较小的力来切割物品。
为了减少切割部件之间由于有东西俘获在切割部件之间而引起的摩擦力,已知可以在切割部件的刀片的相对表面中提供称为“内隙(ひぞこ)”的较浅凹磨区域。刀片中的凹磨区域用以接收捕获在切割部件的刀片之间的任意异物或者不想要的物质。由此,滑动相抵的切割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可被抑制到一定程度,即使是当不想要的物质捕获在切割部件的刀片之间的时候也是如此。
然而,优选地,切割部件可以利用使用者所施加的较小力开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轻便感觉的更顺畅切割的剪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剪刀,所述剪刀包括两个切割部件和用于将所述切割部件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组件,每个切割部件具有:在其远侧的刀片,刀片包括沿着其前侧的刀刃;在其近侧的手柄,该手柄包括握把;以及位于刀片和手柄之间的连结区域,所述刀片具有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彼此相对,其中刀片的在刀刃之后的内表面的至少80%的区域具有非接触部分,所述非接触部分延伸到连结区域中,其中非接触部分不与由切割部件的刀刃的运动形成的假想表面接触。
如上所述,刀片的在刀刃之后的内表面的至少80%的区域具有非接触部分,且非接触部分不与由切割部件的刀刃的运动形成的假想表面接触。因此,两个切割部件的刀刃之间不会发生接触的问题,但是切割部件的内表面之间(即在其中两个切割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中设有非接触部分的区域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如果不想要的物质出现在切割部件之间,物质较少可能导致切割部件之间摩擦力增大。使用者可以顺畅地移动切割部件,感觉轻便。与没有这种非接触部分的剪刀相比,非接触部分减少了切割部件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区域。据此,与切割部件的整个内表面都相互接触(即使是切割部件之间没有物质时)的情况相比,使用者可以更为顺畅地移动本申请的剪刀的切割部件,并且感觉更轻便。
此外,本发明剪刀中的非接触部分延伸到切割部件的连结区域中。连结区域利用上述连结组件连结在一起。据此,切割部件的每个连结区域包括连结组件所穿过的孔。具有一定表面区域的板状部件设置在该孔周围。形成相应连结区域的板状部件通常相互接触,且它们的内表面(通常是整个内表面)位于上述假想表面的延伸部上。若非如此,切割部件的相对移动会产生侧隙(backlash)。连结区域相互抵接,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摩擦力。应当注意,剪刀的连结组件用作支点,手柄用作为负载点,而连结区域作为作用点。因为连结区域靠近连结组件,所以摩擦力大大增加了需要施加到负载点上的力。利用连结区域的内表面中形成的非接触部分,切割部件的连结区域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切割部件因此可以顺畅地移动,感觉轻便。
非接触部分可仅仅延伸至一不到(shortof)在连结区域中使用连结组件将切割部件连结在一起的位置。因为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在将连结区域连结在一起的位置处是平整的,所以具有这种构造的剪刀较少可能在使用连结组件将连结区域连结在一起时产生侧隙。
另一方面,非接触部分可以延伸超过在连结区域中使用连结组件将切割部件连结在一起的位置。利用这种构造,连结区域的内表面的较小区域相互抵接,减少了连结区域之间的摩擦力。
连结区域的内表面在没有形成非接触部分的区域相互接触。连结区域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可以是平整的,或者定位在某个平面上。当连结区域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完全平整的时候,这些平整表面与后述的假想表面的延伸部平齐。另一个方面,当连结区域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并非平整的时候,连结区域的与其对应部分接触的区域定位在某个平面上。那么接触可能不是平面接触。连结区域的这些接触部分与后述的假想表面的延伸部平齐。尽管连结区域的内表面可以是弯曲的或者如下所述成一角度,但是,由于内表面具有上述结构,两个连结区域能够在没有任何侧隙的情况下可枢转地移动。
在本申请中,切割部件的“内表面”是指两个切割部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切割部件的“外表面”是指与切割部件的相应内表面相对的表面。在本申请中,切割部件的“前侧”是指每个切割部件的刀刃的那侧。切割部件的“后侧”是指与前侧相对的那侧。在本申请中,非接触部分的“长度”是指沿着切割部件的纵向方向的长度。非接触部分的“宽度”是指在切割部件的前侧到后侧的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本申请的剪刀的切割部件的每个刀刃可以是直刀刃。根据本申请的剪刀的切割部件的每个刀刃可以是弯曲的,使得当切割部件从在切割部件之间形成30°的角度的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时候,刀刃之间的角度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
在切割部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以切割物品的时候,剪刀的切割部件之间的角度是变化的。关于这点,本发明人根据进行的研究发现,切割的顺畅程度是基于切割部件之间的角度而变化的。当剪刀的切割部件打开得很宽(它们之间为较大的角度)以切割靠近刀片根部的物品时,该物品可能会从刀片滑走。有时候很难利用较小的力来切割物品。
本申请中切割部件的刀片的刀刃都是弯曲的,这样当切割部件从在切割部件之间形成30°的角度的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时候,刀刃之间的角度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即便是当切割部件之间的角度从30°逐渐减小的时候,刀刃之间的角度也不会变化太大。据此,当切割部件从30°的角度开始闭合的时候,不管切割部件之间的角度如何,使用者都可以容易地移动切割部件,感觉轻便,这也有利于剪刀的轻便感。
非接触部分可以是形成在切割部件的内表面中的凹部。非接触部分可在宽度方向延伸到刀片的后侧。当非接触部分是形成在切割部件的内表面中的凹部时,其与已知的被称为“内隙”的凹磨区域相似。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内隙”被限制在刀片的内表面的区域中。本申请的非接触部分因此与“内隙”不同。另一方面,当非接触部分延伸到刀片的后侧时,该非接触部分完全不同于“内隙”。刀刃从非接触部分朝着上述假想表面升高。
当非接触部分为凹部时,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的横跨非接触部分的横截面轮廓朝向与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弯曲,该横截面沿着垂直于切割部件的长度的方向截取。可替代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的横跨非接触部分的横截面轮廓被限定为具有朝向与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的倒置矩形U状形状,该横截面沿着垂直于切割部件的长度的方向截取。此外,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的横跨非接触部分的横截面轮廓被限定为具有朝向与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的V形形状,该横截面沿着垂直于切割部件的长度的方向截取。它们可以轻易地在切割部件中通过机械切割或者压制切割部件而形成。
当非接触部分延伸在连结区域外侧并超过使用连结组件将切割部件的连结区域连结在一起的位置时,连结区域之间可能会出现侧隙。当非接触区域延伸到连结区域外侧时,由于非接触部分形成为凹部,较少可能会出现侧隙。
根据本申请,与剪刀的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可以是平整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非接触部分的位置处,切割部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并不相互平行。这种剪刀可以通过对切割部件的内表面进行机械切割以形成非接触部分而制成。
根据本申请,与剪刀的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可以平行于上述内表面。这种剪刀可以通过压制切割部件的内表面以形成非接触部分而制成。当切割部件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相互平行且非接触部分延伸超过使用连结组件将连结区域连结在一起的位置时,连结区域是弯曲的或者成一角度(即,连结区域的一部分向外突起),这样可能很难将连结组件稳定地固定到连结区域。
在这些情况下,一调整部件附接到连结区域,调整部件包括顶部表面以及与连结区域的外表面接触的基部表面,该基部表面具有与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对应的轮廓,顶部表面是平整的且平行于假想表面,连结组件在从顶部到基部的方向上穿过调整部件。调整部件有助于将连结组件稳定地固定到连结区域。
此外,代替使用调整部件,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可以具有包括与假想表面平行的底部表面的孔,该底部表面横跨连结组件所穿过的孔延伸。这种构造也有助于将连结组件稳定地固定到连结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位于其闭合位置;
图2为图1中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位于其打开位置;
图3为图1中剪刀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中剪刀的切割部件主体的平面图;
图5为图1中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打开约30°的角度;
图6为图1中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打开约10°的角度;
图7为图1中剪刀的切割部件主体的平面图,其中示出了对应于非接触部分的区域;
图8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9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10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11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12为横截面图,显示了图1中剪刀的连结组件的结构;
图13为横截面图,显示了图1中剪刀的连结组件的另一结构;
图14为横截面图,显示了图1中剪刀的连结组件的又一结构;
图15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17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图18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及
图19为根据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切割部件主体的平面图,其中示出了对应于非接触部分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详细进行描述。
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相同或者相似部件的详细说明可以省略。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平面图,其中下述的切割部件分别位于其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而图3是同一剪刀的侧视图。
剪刀具有两个切割部件100。
每个切割部件100包括位于其远侧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以及位于其近侧的手柄130。
两个切割部件100在连结区域120中可枢转地连结在连结组件200处。换句话说,切割部件100可以在连结组件200上彼此抵靠地滑动。后面将描述使用连结组件200将两个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连结在一起的方式。
刀片110由比如金属制成。每个细长板状的刀片110包括刀刃111。刀刃111在刀片100的前侧上沿着刀片的整个长度延伸。位于图1和2中顶部的切割部件100的刀刃111被形成为在从后侧到前侧的方向上渐缩。虽然没有在图1和2中示出,但是另一个切割部件100的刀刃也以类似的方式形成。
连结区域120为与刀片110一体成型的板状部,用以连接刀片110和手柄130。连结区域120具有一定表面面积,使得两个切割部件100可以在连结区域120中使用连结组件200连结在一起。每个连结区域的内表面可以是平整的或者不平整的。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的相对内表面因此至少部分地相互接触或者相互抵接。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可以是平整的,或者可以定位在某个平面上。当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完全平整的时候,这些平整表面与后述的假想表面的延伸部平齐。另一方面,当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不是平整的时候,连结区域120的与其对应部分接触的区域定位在某个平面上。连结区域120的这些接触部分与后述假想表面的延伸部平齐。尽管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可以如下所述的那样弯曲或者成一角度,但是由于内表面具有上述结构,两个连结区域120能够在没有任何侧隙的情况下可枢转地移动。
每个手柄130具有握把131,握把使得剪刀使用者可以握住剪刀。这个实施方式中的握把131具有环或圈的形状。当使用者使用剪刀的时候,他/她将拇指放置在一个握把131中,并且将食指和中指放置在另一个握把131中。每个握把131具有适合于此目的的尺寸及形状。这个实施方式中的两个握把131在尺寸和形状上是相同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每个切割部件100的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被制造成单个部件。构成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的材料延伸到手柄130的握把131。切割部件100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以及延伸到握把131的部分彼此一体成型,如图4所示。图4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被称作切割部件主体101。
刀片110的刀刃111可以是直刀刃或者弯曲刀刃。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刀片110的刀刃111是连续弯曲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这种弯曲的设计使得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使用者利用较小的力就能够切割物品。
弯曲的形状以这样的方式确定:当两个切割部件100从角度为约30°的打开位置可枢转地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刀刃111形成从27°到43°的角度。
比如,图5示出了切割部件100打开约30°的角度的剪刀。这个角度由在连结组件200的中心和相应切割部件100的尖部之间延伸的假想线限定,在图5中以字母“a”表示。角度“a”被认为是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当角度“a”为图5所示的约30°时,这种情况可以被说成是切割部件100相对于彼此以约30°打开。在同一附图中所示出的另一角度“α”是位于两个切割部件100的刀刃111之间的角度。角度“α”由当切割部件100打开时,两个刀刃111在两个刀刃111相交的位置处的两条切线限定。刀刃角度“α”等于或者稍小于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a”。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角度“α”为28°,但并不局限于此。
图6显示切割部件100打开约10°的角度的剪刀。更特别地,图6中的角度“b”约为10°。切割部件100的刀刃111之间的角度“β”明显大于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角度“β”等于30°。
切割部件100的每个刀刃111的曲率被确定为,不管切割部件100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处于0°(剪刀闭合)到30°之间的哪个角度,两个刀刃111之间的角度都落入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不管切割部件100的相对位置在0°(剪刀闭合)到30°中的任意哪个角度,两个刀刃111之间的角度可恒定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某一个角度。可替代地,当切割部件100在0°到30°之间的范围内彼此抵靠地移动的时候,两个刀刃111之间的角度可以是浮动的,但是该角度在上述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
两个切割部件100在各个刀片110的相对内表面中具有非接触部分140。非接触部分140占刀片110的表面面积的至少80%。非接触部分140可以只设置在刀片110中。可替代地,非接触部分140可设置在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两者中。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刀刃111“之后”,即形成在刀刃111和切割部件100的后侧之间。非接触部分140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它们不接触由刀刃111在两个切割部件100在连结组件200上可枢转地移动时的运动形成的假想表面。非接触部分140通常是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的凹入凹部或者中空区域。然而,非接触部分140可以具有除凹入以外的轮廓,如下所述。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图7中虚线所示的范围内。该非接触部分140延伸穿过跨越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之间的范围。在这个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分140包括利用切割区域120中的连结组件200将两个切割部件100连结在一起的位置。
图8到11显示了刀片110以及其中形成的非接触部分140的横截面图的示例。更特别地,图8到11中每个图都是沿着一平面截取的放大横截面图,该平面垂直于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的二等分线并且经过刀片110在切割部件100打开时相交的点。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刀片110相交的上述点位于刀片110的长度的大约一半处。每个横截面图显示了朝着切割部件100的枢转轴线径向观察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的横截面轮廓也以相似的方式限定。在图8到11中,假想表面以“S”表示。
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具有从紧接在刀刃111的尖部之后的位置跨越到刚好不到(justshortof)刀片110的后侧的位置的宽度。非接触部分140为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的凹部或者中空区域,并且其横截面具有朝向刀片110的外表面缓缓弯曲的轮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刀刃111所在的区域,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是指切割部件主体101的连结区域120和刀片110的外表面;下文同此规定)平行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是指切割部件主体101的连结区域120和刀片110的内表面;下文同此规定)。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也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更特别地,切割部件主体101的中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起,即沿着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到外表面的方向突起。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具有从紧接在刀刃111的尖部之后的位置跨越到刚好不到刀片110的后侧的位置的宽度。非接触部分140为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的凹部或者中空区域,并且其横截面具有朝向刀片110的外表面的由两条线段限定的V形轮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刀刃111所在的区域,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平行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像钝脊一样向外突起,切割部件主体101因此具有钝的V形横截面。
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具有从在刀刃111的尖部稍微靠后的位置跨越到稍微不到刀片110的后侧的位置的宽度。非接触部分140为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的凹部或者中空区域,并且其横截面具有朝向刀片110的外表面的矩形U状轮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刀刃111所在的区域,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平行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后侧处的台阶,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是平整的。
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具有从紧接在刀刃111的尖部之后的位置跨越到刀片110的后侧(外端)的宽度。换句话说,在宽度方向上,非接触部分140的外末端到达刀片110的外端(或者,在一些情况下,到达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的外端)。在这种情况下,图7中虚线的外部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轮廓一致。从切割部件100的前侧到后侧,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在朝着外表面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假想表面“S”,但这也不是必须的。非接触部分140的横截面的内表面轮廓可以利用一个或多个线段来限定,但是在这里是弯曲的。在这个示例中,除了具有刀刃111的区域,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平行于刀片110的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结果,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向外弯曲,如同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一样。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的连结组件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中的非接触部分140延伸到切割部件主体101的连结区域120,两个切割部件100利用连结组件200在该连结区域中连结在一起,如图7所示。
切割部件101的外表面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中的非接触部分140对应的区域中平行于其内表面。
当非接触部分140具有如图10所示的横截面时,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在与连结区域120中的连结组件200对应的位置处是平整的,两个切割部件主体101在该连结区域中利用连结组件200连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当非接触部分140具有如图8或9所示的横截面时,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不是平整的。外表面在与连结区域120中的连结组件200对应的位置处是弯曲的(图8)或者成一角度的(图9),两个切割部件主体101在该连结区域利用连结组件200连结在一起。当非接触部分140具有如图11所示的横截面时,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是平整的,但是该外表面在与连结组件200对应的位置处相对于假想表面倾斜。
当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在与连结组件200对应的位置处与假想表面平行并且是平整的时候,可以使用公知的连结组件而不用进行任何像连结组件200那样的改变。
对可以使用的连结组件200的示例进行描述。连结组件200包括第一连结组件210和第二连结组件220(图12)。第一连结组件210具有盘形第一头部211和阴螺纹212。第一头部211抵接一个切割部件100的外表面。阴螺纹212垂直于第一头部211延伸。阴螺纹212具有中空圆柱状并具有螺纹内表面。阴螺纹212插入到形成于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中的孔121之中。更特别地,两个切割部件100的孔121在重叠的连结区域120中相互时齐。孔121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是圆形孔,其内径与阴螺纹212的外径对应,但并不局限于此。此外,阴螺纹212的内径比第一头部211的外径要小。
第二连结组件220包括盘形第二头部221和阳螺纹222。第二头部221抵接另一个切割部件100的外表面。阳螺纹222垂直于第二头部221延伸。阳螺纹222为中空圆柱状并具有螺纹外表面。阳螺纹222与阴螺纹212的内表面螺纹啮合。第二头部221的外径比阴螺纹的内径要大。
通过使得第二连结组件220的阳螺纹222的外表面与第一连结组件210的阴螺纹的内表面螺纹啮合,两个切割部件110被保持在第一连结组件210的第一头部211和第二连结组件220的第二头部222之间,并被允许在连结组件200上可枢转第移动。
由例如树脂材料制成的圆形保护环230附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头部211周围。
如上所述,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在连结组件200所穿过的相应孔周围可以是弯曲的或者成一角度。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公知的连结组件在外加某一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作连结组件200。
在这种情况下,连结组件200包括与上述相似的第一连结组件210和第二连结组件220。然而,因为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在与连结组件200对应的位置(即,在上述孔121周围)处并不是平整的,所以一个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的外表面与第一头部211之间或者另一个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的外表面与第二头部221之间存在小的间隙,这会形成侧隙。当非接触部分140如图11所示那样形成的时候,类似的侧隙问题也会发生。每个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在连结区域120中是平整的,但是相对于假想表面是倾斜的。结果,枢转连结区域的外表面与连结组件之间也产成了小的间隙,这会产生侧隙。
为了避免这种侧隙,连结组件可以具有比如,如图13中所示的调整部件240。图13是带有非接触部分140的剪刀的横截面图,每个非接触部分140均具有图8中所示的横截面(从剪刀的尖部径向地透视观察)。
调整部件240设置在切割部件100的对应外表面上。每个调整部件240为环形部件,具有第一表面241和第二表面242。第一表面241可紧密地配合切割部件100的外表面。可替代地,第一表面241可用来吸收由于外表面的弯曲或者成角度轮廓而产生的上述小间隙(或者消除上述小间隙的影响)。第二表面242平行于假想表面。每个调整部件240具有与形成在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中的相邻孔121连通的孔243。通过使得第一连结组件210的第一头部211和第二连结组件220的第二头部221抵接调整部件240的相应第二表面242,可以防止上述侧隙。
消除侧隙的另一种方法是不使用调整部件240,而是切割并移除切割部件100的在连结区域120中的孔121周围的部分,从而提供具有图14所示的底表面122的圆形槽口。与上述调整部件240的第二表面242一样,槽口底表面122平行于假想平面。通过使得第一连结组件210的第一头部211和第二连结组件220的第二头部211抵接相应槽口底表面122,可以避免上述侧隙。
上述剪刀基本上可以以与普通剪刀相同的方式制造,但是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上述非接触部分140可以通过在模具中压制而形成,该模具时应于非接触部分140的形状,只要使用具有平行面的普通板材来作为切割部件主体101的材料。
在具有上述槽口底表面122的剪刀中,每个槽口形成在切割部件主体101例如被压制为在形成孔121的位置周围设置连结区域120的弯曲或成角度表面之后。
接着,对上述剪刀的操作和使用方式进行描述。
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拇指和手指放入手柄130的握把中,从而在连结组件200上打开和闭合切割部件100,就如使用普通剪刀的情况一样。然后将待切割的物品放到打开的刀片110之间。利用刀片110的刀刃111切割物品,这些刀片彼此抵靠地滑动到它们的重叠(闭合)位置。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包括平整区或者多个平整区。这些内表面(除了非接触部分140,如果在连结区域120中有非接触部分140)在其平整区处彼此抵接。结果,即便当刀刃111仅仅是刀片111相互接触的区域,刀刃111也能够顺畅地在假想表面上移动。
由于刀片110的刀刃111如上所述是弯曲的,不管刀片110之间的角度多大,刀片110的刀刃111之间的角都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结果,使用者可以在他或她的手感觉更轻便的情况下使用剪刀。
因为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刀片110的相应内表面中,所以刀片110之间的摩擦力较少可能会增大,即便是当不想要的物质捕获在刀片110之间的时候也是如此。此外,由于刀片110的内表面在对应于非接触部分140的位置处并不相互接触,所以这个实施方式中的刀片110之间的摩擦力比在其内表面上不具有任何非接触部分140的刀片110之间的摩擦力要小。这种没计也提供了剪刀的更顺畅使用,使用者的手感觉更轻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每个非接触部分140横跨刀片110延伸到连结区域120内的某一位置,两个切割部件100利用连结组件200在该连结区域中连结在一起。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比不具有上述构造的普通剪刀来说要小。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据此减小,从而实现了剪刀的更顺畅使用,使用者的手感觉更轻便。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那些切割部件相似的两个切割部件。这两个切割部件连结在一起并能够在连结组件上可枢转地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切割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之处在于,每个切割部件包括刀片、连结区域以及手柄,且刀片具有弯曲刀刃,手柄具有握把。非接触部分形成在相应切割部件上,且没置非接触部分的区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切割部件主体的横截面形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切割部件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在连结区域和刀片中相互平行,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应外表面和内表面不相互平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15到18显示了刀片110以及形成在刀片110中的非接触部分140的横截面图。图15到18的每个横截面图均以与图8到11中的横截面图相似的方式沿一平面截取,并且显示了朝着切割部件100的枢转轴线径向观察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的横截面轮廓也以相似方式限定。图15到18中,假想表面用“S”表示。
在图15中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的形状,即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轮廓,与图8中所示的相同。相反,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与图8中的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平行于假想表面“S”。
相似地,图16、17和18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的形状,即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轮廓,分别与图9、10和11中所示的相同,不同在于图16到18中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平行于假想表面“S”。
第二实施方式的每个非接触部分横跨连结组件所穿过的孔延伸,如同第一实施方式。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典型的连结组件可以不进行任意改进或者不外加元件而使用,因为相应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如上所述是平整的。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剪刀基本上按照与普通剪刀相同的方式制造,但是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前述非接触部分140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珩磨或者研磨而形成,只要使用具有平行面的普通板材来作为制造切割部件主体101的材料。
接着,对上述剪刀的操作和使用方式进行描述。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使用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使用方式并没有不同。
第二实施方式中刀片110的弯曲设计也使得更顺畅地使用剪刀,使用者的手感觉更轻便,如同第一实施方式那样。
此外,通过使用非接触部分140而获得了摩擦力减小的效果,特别是当不想要的物质捕获在刀片110之间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一样的。非接触部分140对包括了手感在内的剪刀可用性的贡献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剪刀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剪刀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切割部件相似的两个切割部件。这两个切割部件连结在一起并能够在连结组件上可枢转地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的切割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之处在于,每个切割部件包括刀片、连结区域和手柄,且刀片具有弯曲刀刃,手柄具有握把。非接触部分形成在相应切割部件中,且每个切割部件主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相互平行,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剪刀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之间的不同指出仅在于非接触部分的覆盖范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相应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中,并横跨相应孔121延伸,连结组件200穿过该孔以将切割部件100连结在一起。然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部分140并不包括对应于相应孔121的位置。更特别地,每个非接触部分140从刀片110延伸到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就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但是其在到达对应于连结区域120中的连结组件200的位置之前终止(图19)。
第三实施方式的剪刀的每个非接触部分不到达连结组件所穿过的孔的位置。因为相应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在时应于连结组件的位置处是平整的,所以如图12所示的典型连结组件不外加元件或者不进行任何改进就可以使用。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的制造工序和重要方面与有关第一实施方式所描述的那些相似。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的操作和使用方式与有关第一实施方式所描述的那些相似。
如上所述,非接触部分140并不到达与连结组件120对应的位置。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具有这样较短的非接触部分的剪刀可能会稍重,且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相比,当使用者使用剪刀时,需要他或她施加更大的力。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的剪刀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的剪刀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不同之处在于非接触部分的覆盖范围。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非接触区域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到第三实施方式和第一实施方式中非接触区域之间的关系上。
更特别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和刀片110中的每个非接触部分140不到达与连结区域中的连结组件200对应的位置(图19),如同第三实施方式中那样。
第四实施方式中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并不相互平行。而是,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平行于上述假想表面。图12中所示的典型连结组件因此可以不外加元件或者不做任何改进而使用。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的制造工序和重要方面与有关第二实施方式所描述的那些相似。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的操作和使用方式与有关第二实施方式所描述的那些相似。
如上所述,非接触部分140不到达与连结组件120对应的位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具有这样较短的非接触部分的剪刀可能会稍重,且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剪刀相比,在使用者使用剪刀时,需要他成她施加更大的力。

Claims (15)

1.一种剪刀,包括:
两个切割部件,每个切割部件包括:
在切割部件的远侧的刀片,所述刀片包括沿着刀片的前侧的刀刃,
在切割部件的近侧的手柄,所述手柄包括握把,和
位于所述刀片和所述手柄之间的连结区域,
所述刀片具有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彼此相对,其中刀片的在刀刃之后的内表面的至少80%的区域具有非接触部分,所述非接触部分延伸进入到连结区域中;以及
连结组件,用于将切割部件可枢转地连结在一起,其中,
所述非接触部分不与由切割部件的刀刃的运动形成的假想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刀,其中非接触部分未延伸到在连结区域中利用连结组件将切割部件连结在一起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刀,其中非接触部分延伸超过在连结区域中利用连结组件将切割部件连结在一起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剪刀,其中非接触部分是形成在切割部件的内表面中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刀,其中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的横跨非接触部分的横截面的轮廓朝向一外表面弯曲,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所述横截面沿着垂直于切割部件的长度的方向截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刀,其中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的横跨非接触部分的横截面的轮廓被限定为具有朝向一外表面的倒置矩形U状形状,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所述横截面沿着垂直于切割部件的长度的方向截取。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刀,其中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的横跨非接触部分的横截面的轮廓被限定为具有朝向一外表面的V形形状,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所述横截面沿着垂直于切割部件的长度的方向截取。
8.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剪刀,其中非接触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到刀片的后侧。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剪刀,其中与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是平整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剪刀,其中与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平行于该同一切割部件的内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剪刀,其中一调整部件附接到所述连结区域,所述调整部件包括预部表面以及与连结区域的外表面接触的基部表面,所述基部表面具有与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对应的轮廓,所述预部表面是平整的并平行于所述假想表面,所述连结组件在顶部到基部的方向上穿过所述调整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剪刀,其中所述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具有孔,该孔具有与所述假想表面平行的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横跨连结组件所穿过的孔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剪刀,其中所述两个切割部件的每个刀刃均是弯曲的,使得当切割部件从在切割部件之间形成30°的角度的打开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时候,刀刃之间的角度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
14.一种制造权利要求9所述的剪刀的方法,包括通过机械切割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而形成每个非接触部分。
15.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剪刀的方法,包括通过压制所述切割部件的内表面而形成每个非接触部分。
CN201510312040.4A 2014-05-02 2015-04-30 剪刀 Pending CN105034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5126A JP2015211743A (ja) 2014-05-02 2014-05-02
JP2014-095126 2014-05-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34027A true CN105034027A (zh) 2015-11-11

Family

ID=53008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12040.4A Pending CN105034027A (zh) 2014-05-02 2015-04-30 剪刀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14460A1 (zh)
EP (1) EP2939801A1 (zh)
JP (1) JP2015211743A (zh)
CN (1) CN10503402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0861A (zh) * 2017-09-20 2017-12-29 张家港海霸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毛发剪
CN108284458A (zh) * 2018-02-07 2018-07-17 东莞市港荣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剪刀及剪刀刀刃的设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9200B1 (ja) * 2015-06-08 2016-09-07 株式会社近正 鋏の軸部の構造
EP3507045A1 (de) * 2016-10-28 2019-07-10 Lukas Hydraulik GmbH Schermesser und schneidgerät
US10967444B2 (en) * 2016-10-28 2021-04-06 Lukas Hydraulik Gmbh Shear blade for a cutting tool
GB2572438A (en) * 2018-03-29 2019-10-02 Carl Kammerling International Ltd A Cutter
US11865734B2 (en) * 2021-08-04 2024-01-09 Chao Wei Slide cutting shears
US20230172771A1 (en) * 2021-12-07 2023-06-08 Leon Ali Lawson Gauze cutting shear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4276A (en) * 1995-05-17 1997-06-03 Shang Gu Enterprise Co., Ltd. High branch pruning shears structure
US5749147A (en) * 1996-04-26 1998-05-12 Hasegawa Hamono Kabushiki Kaisha Gripping scissors
CN2377051Y (zh) * 1999-05-01 2000-05-10 冯世界 一种新型剪刀
CN1276281A (zh) * 2000-07-17 2000-12-13 叶文雅 一种可剪少量发的特型剪刀
CN101863042A (zh) * 2009-04-17 2010-10-20 国誉株式会社 剪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5904C (zh) * 1950-12-06
US2741843A (en) * 1952-11-01 1956-04-17 Acme Shear Company Pivot connection for the blades of scissors or shears
GB774767A (en) * 1955-10-21 1957-05-15 Fred Maeder Improvements in scissors
US3066412A (en) * 1961-06-16 1962-12-04 Melton Manning Moses Scissors handle construction
DE2027862C3 (de) * 1970-06-06 1975-04-17 Huthmann, Max Peter, 4960 Stadthagen Schere
JPS5296482A (en) * 1976-02-09 1977-08-13 Shichirou Ashizawa Scissors
US4104794A (en) * 1977-08-15 1978-08-08 The Raymond Lee Organization, Inc. Scissors
JPS61170472U (zh) * 1985-04-15 1986-10-22
JPH0294776U (zh) * 1989-01-17 1990-07-27
JPH0647414Y2 (ja) * 1989-01-25 1994-12-07 合資会社炭竈刃物製作所 鋏における回動中心部の構造
JPH077885Y2 (ja) * 1989-03-15 1995-03-01 株式会社サントク 理髪鋏の軸着装置
GB8913543D0 (en) * 1989-06-13 1989-08-02 Burntstone Ceramic Limited Cutting blade and device
US5860215A (en) * 1996-08-07 1999-01-19 Roskam; Scott H. Scissors using a reversed handle orientation with a levered handle
JP3016069B2 (ja) * 1996-11-28 2000-03-06 クロバー株式会社 ハサミ
JP3047242U (ja) * 1997-09-18 1998-04-10 キクスイシザー有限会社 美理容はさみ
JP5458337B2 (ja) * 2009-04-17 2014-04-02 コクヨ株式会社 用具の柄
JP2013240399A (ja) * 2012-05-18 2013-12-05 Plus Corp
CN202805222U (zh) * 2012-05-30 2013-03-20 彭月桂 一种新型剪刀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4276A (en) * 1995-05-17 1997-06-03 Shang Gu Enterprise Co., Ltd. High branch pruning shears structure
US5749147A (en) * 1996-04-26 1998-05-12 Hasegawa Hamono Kabushiki Kaisha Gripping scissors
CN2377051Y (zh) * 1999-05-01 2000-05-10 冯世界 一种新型剪刀
CN1276281A (zh) * 2000-07-17 2000-12-13 叶文雅 一种可剪少量发的特型剪刀
CN101863042A (zh) * 2009-04-17 2010-10-20 国誉株式会社 剪刀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0861A (zh) * 2017-09-20 2017-12-29 张家港海霸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毛发剪
WO2019056398A1 (zh) * 2017-09-20 2019-03-28 张家港海霸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毛发剪
CN108284458A (zh) * 2018-02-07 2018-07-17 东莞市港荣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剪刀及剪刀刀刃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11743A (ja) 2015-11-26
EP2939801A1 (en) 2015-11-04
US20150314460A1 (en) 2015-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34027A (zh) 剪刀
TWI608914B (zh) 辦公用剪刀
RU2714560C2 (ru) Неподвижный нож, набор ножей и бытовой прибор для стрижки волос
US20110240049A1 (en) Scissors with bent distal portions
CN103419217B (zh) 剪刀
KR100725800B1 (ko) 미용 및 유사 용례에 적합한 마모없는 가위
US8621754B2 (en) Hairdressing scissors
US9174267B2 (en) Wire looping tool
KR101978257B1 (ko) 만곡형상 블레이드 구비형 헤어 커터
US10123605B2 (en) Hair cutting device
CN107520861B (zh) 一种毛发剪
CN108367443B (zh) 具有平缓的力曲线的切割工具
CN219311326U (zh) 曲线剪刀
WO2020222489A3 (ko) 이미용 가위
JP2020130824A (ja) ニッパー式爪切り
TWI522218B (zh) 剪刀
TWI375613B (zh)
CN210256238U (zh) 曲线剪刀
JP6329928B2 (ja) 枝切り鋏
TWM591908U (zh) 曲線剪刀
JP4787878B2 (ja) 理美容鋏
TWM267044U (en) Cutting scissors
JP3068046U (ja) シザ―ズカット用複式はさみ
JP2020022608A (ja) 理髪用鋏
JP2011217831A (ja) 理髪用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