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466A -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 Google Patents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466A
CN105026466A CN201480006071.0A CN201480006071A CN105026466A CN 105026466 A CN105026466 A CN 105026466A CN 201480006071 A CN201480006071 A CN 201480006071A CN 105026466 A CN105026466 A CN 105026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sebum
methyl
monomer
absor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60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466B (zh
Inventor
阪下贞二
田口聪
河合佑美
长友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Nito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Nitoms Inc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6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10Esters; Ether-esters
    • C08K5/11Esters; Ether-esters of acyclic polycarboxylic ac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3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3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J2333/0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855Of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 Y10T428/31935Ester, halide or nitrile of addition polym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其具有使附着在薄膜表面的皮脂污垢由该薄膜自身除去的新型功能。将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覆盖物品的表面、用于防止皮脂附着在该表面。前述薄膜的特征在于,将附着在该薄膜表面的皮脂吸收到该薄膜内,且在该薄膜内使其扩散。

Description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在皮脂附着这样的状态下使用的物品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详细而言,涉及覆盖例如平板型信息终端、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的触摸屏表面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本申请基于2013年1月25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012472号要求优先权,其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例如,笔记本电脑(PC)等便携式PC、电子书等平板型信息终端、智能手机等手机、便携式游戏机、各种PDA(便携式信息终端)等便携式终端等便携式设备具有便携的性质,但其表面容易附着手垢、化妆品、皮脂等污垢。其中,由于皮脂比灰尘难以擦去,以指纹痕迹等形态残留在上述表面,因此不美观。根据其程度带来不干净的印象。便携式设备的显示器(由液晶面板、有机电致发光(EL)面板形成的显示部)上附着上述皮脂时,还存在变得无法看清显示内容、可视性降低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普及广泛的触摸屏方式的便携式设备通过使用者用指尖直接触碰还起到输入部的功能的显示部/输入部来进行操作,因此皮脂污垢更容易附着的上述问题明显。上述皮脂附着不仅存在于便携式设备而且还存在于门柄、吊带、陈列橱等。
为了应对如上所述的皮脂污垢,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通过调整薄膜的表面特性而使附着在该薄膜表面的指纹等皮脂污垢不明显的技术。然而,由于上述现有技术不抑制指纹等污垢的附着、残留,因此经时皮脂的附着量增加,外观变差、可视性降低无法避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2004-3618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发明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使附着在薄膜表面的皮脂污垢由该薄膜自身除去的新型功能的薄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覆盖物品的表面、用于防止皮脂附着在该表面的薄膜(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前述薄膜的特征在于,将附着在该薄膜表面的皮脂吸收到该薄膜内,且在该薄膜内使其扩散。根据所述皮脂吸收扩散薄膜,附着在该薄膜表面的皮脂被吸收到该薄膜内并在该薄膜内扩散。因此,薄膜表面的皮脂量减少,最终变得几乎不明显。典型地,薄膜表面能够再现为皮脂附着前的状态。总而言之,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使附着在薄膜表面的皮脂污垢通过该薄膜自身吸收而被除去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尤其对皮脂具有吸收扩散性,但不排除对皮脂以外的污垢(例如汗、手垢、化妆品等)具有吸收扩散性。
在此处公开的优选的一个方案中,薄膜的雾度值为10%以下。这样的低雾度值的薄膜的透明性优异,因此适合例如由液晶面板、有机电致发光面板形成的显示面(显示器)、陈列橱等要求能够辨认被粘物的用途。
在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优选的一个方案中,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包含丙烯酸类树脂。另外,前述丙烯酸类树脂优选为热塑性丙烯酸类树脂。这样的组成容易赋予薄膜皮脂吸收扩散性,而且薄膜成形性优异。在另一个方案中,前述丙烯酸类树脂优选为交联的丙烯酸类树脂。这种构成也容易赋予皮脂吸收扩散性,而且聚集性优异,因此可以成为表面的触感良好的薄膜。另外,更优选上述薄膜以相对于前述丙烯酸类树脂100质量份为5~150质量份的比例包含增塑剂。根据这样的组成,容易实现具有优异的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薄膜。
此处公开的薄膜的优选的一个方案是用于保护便携式设备的显示面。通过将此处公开的薄膜适用于便携式设备的显示面的保护用途,可以适宜地发挥上述薄膜所具有的皮脂吸收扩散作用,可以避免由于皮脂的附着而无法看清显示内容的缺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用此处公开的任一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覆盖表面的物品。由于该物品用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覆盖表面,因此附着在上述薄膜表面的皮脂污垢经时减少,可以变得美观。根据本发明,进而可以提供具有触摸屏方式的显示部/输入部的表面被此处公开的任一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覆盖的便携式设备。触摸屏方式的显示部/输入部可由使用者用指尖直接触碰来进行操作,因此皮脂污垢容易附着在显示面,其缺点比较大。此处公开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可以优选适用于具有这样的触摸屏方式的显示部/输入部的便携式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的皮脂吸收扩散作用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的使用方案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拍摄关于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评价试验中皮脂刚刚附着后的平板型信息终端的表面的图像。
图5是拍摄关于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评价试验中皮脂附着起25小时后的平板型信息终端的表面的图像。
图6是表示例1~4中刚刚附着后(初期)和附着起25小时后的皮脂的附着状态变化的对比图像。
图7是表示例1~4中刚刚附着后(初期)和附着起25小时后的替代皮脂的附着状态变化的对比图像。
图8是表示例5~8中刚刚附着后(初期)和附着起25小时后的皮脂的附着状态变化的对比图像。
图9是表示例5~8中刚刚附着后(初期)和附着起25小时后的替代皮脂的附着状态变化的对比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除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事项、对本发明的实施必要的事项可以基于本领域中的现有技术而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来充分理解。本发明可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和该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另外,在以下附图中,在起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处附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有时可以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此处公开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以下,也简称为薄膜。)为覆盖物品的表面、用于防止皮脂附着在该表面的薄膜。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薄膜10为如图1所示的单层薄膜,用于覆盖便携式设备等物品1的表面1A。薄膜10通过覆盖物品1的表面1A来防止皮脂等污垢附着在表面1A。薄膜10以可剥离的弱的粘附力(例如粘合力)粘贴在物品1的表面1A。另外,薄膜10的表面10A在外表面露出。由此,使用者例如用空手保持物品1时,使用者的皮脂附着在薄膜10的表面10A而不是物品1的表面1A。薄膜10经过例如如上所述的过程而具有将附着在薄膜10的表面10A的皮脂(未图示)吸收到薄膜10内且在薄膜10内使其扩散的性质(皮脂吸收扩散特性)。
一边参照图2一边说明上述皮脂吸收扩散特性。如图2示意性的所示,当使用者(未图示)的指尖F触碰覆盖物品1的表面1A的薄膜10的表面10A时,存在于指尖F的皮脂20移动到薄膜10的表面10A,从而该表面10A附着皮脂20。通过使用物品1等而重复如上所述的操作时,在表面10A上附着大量的皮脂20,例如以指纹痕迹等形态残留在表面10A而变得不美观。若想用抹布等擦掉如此附着在薄膜10的表面10A的皮脂20,则变成涂散开那样的擦拭,难以以令人满意的水平去除,变得不便。另外,例如,表面1A为便携式设备的显示器(由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形成的显示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看不清显示器的显示内容、可视性降低的担心。尤其是表面1A为便携式设备的触摸屏的情况下,由于指尖F的接触操作可能会频繁进行,因此皮脂20的附着的程度会变得非常高。
但是,由于此处公开的薄膜10具有如上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特性,因此如图2示意性地所示,附着在薄膜10的表面10A的皮脂20被吸收到薄膜10内。而且,进一步在薄膜10内扩散。因此,薄膜10的表面10A的皮脂量一直减少被薄膜10的内部吸收的量,最终在薄膜10的表面10A处皮脂20变得几乎不明显。因此,薄膜10的表面10A可以再现为皮脂附着前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皮脂吸收扩散薄膜例如为粘贴在触摸屏表面的透明薄膜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由于皮脂的吸收会不会引起薄膜自身的可视性(透过性)降低的疑问,但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虽然没有必要弄清其原因,但认为例如以附着在薄膜表面的程度的皮脂量是不足以降低薄膜的透明性。即,从透明性的观点考虑,认为薄膜的皮脂吸收容许量大。另外认为,由吸收到薄膜内的皮脂其自身的性质不太会阻碍薄膜的透明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薄膜直接配置在物品的表面,但不限定于此。在薄膜和物品表面之间,根据目的也可以配置例如粘接剂层、锚固层、基材(优选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材等片状透明基材)等。另外,薄膜不限于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具有由不同组成的多个薄膜(典型地为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形成的多层结构(例如为2层或3层以上的结构)的层叠薄膜。另外,例如也可以为在基材(优选地,例如为PET片材等片状透明基材)的单面或双面层叠此处公开的薄膜(皮脂吸收扩散薄膜)的结构。
此处公开的薄膜的至少一侧的面(优选为与物品相对的面)显示基于JISZ0237规定的180°剥离试验的测定值为0.001N/25mm以上的粘合力是优选的。由此,薄膜可以适宜地粘贴在物品上。上述粘合力更优选为0.01N/2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2N/25mm以上,特别优选为0.05N/25mm以上。另外,从达到使用目的后的剥离性、重新粘贴时的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上述粘合力设定为不足1N/25mm。上述粘合力更优选为0.5N/2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N/2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1N/25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合力也可以实质上为0N/25mm。
上述薄膜的另一侧的面(优选为,在外表面露出的面)的粘合力也可以采用与上述一侧的面同样的粘合力,但从触感等观点出发,显示低于上述一侧的面的粘合力是优选的。例如,也可以将上述另一侧的面的粘合力设定为0.02N/25mm以下(例如为0.01N/25mm以下,典型地为0.005N/25mm以下)。
上述粘合力的测定具体地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将薄膜切成长方形片状来准备试验片。优选将试验片的长度制成100~200mm左右,优选将宽度制成15~30mm左右。宽度不为25mm时,由实际的宽度和25mm的比算出(换算)[N/25mm]即可。也可以对试验片的测定对象面的相反侧的面用厚度25μm左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进行支承。通过使2kg的辊往复一次使准备的试验片的测定对象面粘贴在不锈钢(SUS304)板上。将其在23℃、RH50%的环境下保持30分钟后,使用拉伸试验机,根据JIS Z0237,在23℃、RH50%的环境下,在剥离角度180°、拉伸速度300mm/分钟的条件下测定粘合力[N/25mm]。对拉伸试验机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拉伸试验机。例如,可以使用岛津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的“TENSILON”进行测定。
另外,此处公开的薄膜的雾度值优选为15%以下。这样低雾度值的薄膜的透明性优异,因此适宜地用于例如由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形成的显示面(显示器)、陈列橱等要求能够辨认被粘物的用途。上述雾度值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特别优选为3%以下。此处“雾度值(%)”是指,向作为对象的薄膜照射可见光时,扩散透射光相对于总透射光的比例。也称为浊度(haze value)。雾度值Th(%)可由式:Th=Td/Tt(此处Td为散射光透光率,Tt为总透光率。)表示。上述雾度值使用以往公知的雾度仪并根据JIS K7136测定即可。作为雾度仪,可以使用例如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株式会社制造的“HAZEM ETER HM-150”。在后述实施例中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此处公开的薄膜可由丙烯酸类树脂组合物、橡胶组合物(例如天然橡胶组合物)、聚氨酯树脂组合物、有机硅树脂组合物等树脂组合物形成。从与被粘物的粘接性、成本的观点出发,上述薄膜优选由橡胶组合物、丙烯酸类树脂组合物形成,从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由丙烯酸类树脂组合物形成。
此处公开的薄膜典型地可以为粘弹性体。优选至少在常温(典型地为23℃,优选为0~40℃,更优选为-20~50℃)下显示粘弹性的粘弹性体。这样的粘弹性体易于形成皮脂吸收扩散薄膜。从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观点出发,上述粘弹性体在上述温度(典型地为23℃,优选为0~40℃,更优选为-20~50℃)下的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满足G’>G”是更优选的。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上述粘弹性体的储能模量优选为1MPa以下,更优选为0.9MPa以下。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通过使用以往公知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Rheometric Scientific公司制造的“ARES”),一边对测定试样(例如以φ7.9mm冲裁的试样)施加频率1Hz的剪切应变,一边以升温速率5℃/分钟测定规定的温度范围(例如-70℃~100℃)的值来求出即可。
其中,从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观点出发,上述粘弹性体作为基础聚合物(聚合物成分中的主成分、主要的薄膜成分),含有丙烯酸类树脂是优选的。丙烯酸类树脂还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丙烯酸类树脂可由包含具有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主要单体的单体原料合成。此处主要单体是指占总单体成分的50质量%以上的单体成分。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包括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同样地,“(甲基)丙烯酰基”表示包括丙烯酰基和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基”表示包括丙烯基和甲基丙烯基。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优选地使用由式:
CH2=CR1COOR2
所表示的化合物。此处,上述式中的R1为氢原子或甲基。另外,R2为碳数1~20的烷基(以下,有时将这样的碳数的范围表示为“C1-20”。)。从粘弹性体的储能模量等观点出发,优选具有C1-14(例如C1-10)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烷基可以为直链状或支链状。
作为上述具有C1-20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十一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三酯、(甲基)丙烯酸十四酯、(甲基)丙烯酸十五酯、(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十七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九酯、(甲基)丙烯酸二十酯等。这些(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仅将1种单独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具有C4-9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优选的例子,可以举出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丙烯酸异壬酯。其中,更优选BA、2EHA,特别优选2EHA。
总单体成分中的主要单体的配混比例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上。对主要单体的配混比例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设定为99质量%以下(例如为98质量%以下,典型地为95质量%以下)。丙烯酸类树脂也可以为实质上仅由主要单体聚合而成的树脂。
以提高轻剥离性等各种性质为目的,用于聚合上述丙烯酸类树脂所使用的单体原料可以包含主要单体以及可与主要单体共聚的副单体。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副单体不仅包含单体而且还包含低聚物。作为这样的副单体,可以举出具有官能团的单体(以下,也称为含官能团单体。)。上述含官能团单体可以出于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导入交联点、提高丙烯酸类树脂的聚集力为目的而进行添加。作为这样的含官能团单体,可以举出含羧基的单体、含酸酐基的单体、含羟基(hydroxyl group)的单体、含酰胺基的单体、含氨基的单体、含环氧基(缩水甘油基)的单体、含烷氧基的单体、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其中,从能够适宜地在丙烯酸类树脂中导入交联点或能够更加提高丙烯酸类树脂的聚集力考虑,优选含羧基、羟基、环氧基等官能团的单体,更优选含羧基的单体或含羟基的单体。
作为含羧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甲基)丙烯酸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羧基戊酯等烯属不饱和单羧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等烯属不饱和二羧酸等。其中,优选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特别优选丙烯酸。
作为含酸酐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上述烯属不饱和二羧酸等的酸酐等。
作为含羟基(hydroxyl group)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类;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乙烯醇、烯丙醇、2-羟基乙基乙烯基醚、4-羟基丁基乙烯基醚、二甘醇单乙烯基醚等不饱和醇类等。
作为含酰胺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
作为含氨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等。
作为含环氧基(缩水甘油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
作为含烷氧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
作为含烷氧基甲硅烷基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等。
作为构成丙烯酸类树脂的单体而使用上述含官能团单体时,在用于聚合丙烯酸类树脂的总单体成分中以1~10质量%(例如为2~8质量%,典型地为3~7质量%)配混上述含官能团单体(优选为含羧基的单体)是优选的。
另外,作为副单体,以提高丙烯酸类树脂的聚集力等为目的,也可以包含上述含官能团单体以外的单体。作为这样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系单体;苯乙烯、取代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等。
对聚合上述单体或其混合物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一般的聚合方法。作为这样的聚合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悬浮聚合。其中,优选溶液聚合。对聚合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适宜地选择以往公知的单体供给方法、聚合条件(温度、时间、压力等)、单体以外的使用成分(聚合引发剂,表面活性剂等)来进行。例如作为单体供给方法,可以将总单体混合物一次性供给到反应容器中(一次性供给),也可以慢慢地滴加来供给(连续供给),也可以分为几份每隔规定时间供给各份的量(分批供给)。上述单体或其混合物也可以以一部分或全部溶解于溶剂而成的溶液或者在水中乳化而成的分散液的形式供给。
作为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例示出例如2,2’-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系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等过氧化物系引发剂、苯基取代乙烷等取代乙烷系引发剂、过氧化物与抗坏血酸钠的组合等将过氧化物与还原剂组合成的氧化还原系引发剂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可根据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单体的种类(单体混合物的组成)等来适宜地选择,通常相对于总单体成分100质量份,从例如0.005质量份~1质量份左右的范围选择是合适的。聚合温度例如可以设定为20℃~100℃(典型地为40℃~80℃)左右。
另外,优选在树脂组合物中配混交联剂。由此,聚集性提高,薄膜表面的触感变得良好。例如,作为丙烯酸类树脂的交联剂,可以举出硬脂酸锌、硬脂酸钡等有机金属盐;环氧系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等作为优选例子。也可以使用噁唑啉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系交联剂、三聚氰胺系交联剂。这些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其中,从能够与羧基适宜地交联而且容易获得良好的操作性(典型地为轻剥离性)、进而耐酸性也优异考虑,优选环氧系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特别优选并用环氧系交联剂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对交联剂的配混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为了实现期望的粘合力、触感,可以设定为相对于基础聚合物(例如丙烯酸类树脂)100质量份为0.01~10质量份(例如为0.05~5质量份,典型地为0.1~5质量份)左右。并用环氧系交联剂(CE)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CI)时,优选将其质量比(CE/CI)设定为0.01~1(例如为0.05~0.5,典型地为0.1~0.4)。
另外,在采用溶剂系粘树脂组合物的情况下,作为所使用的溶剂,可以举出己烷、庚烷、矿油精(mineral spirit)等脂肪族烃;环己烷等脂环式烃;甲苯、二甲苯、溶剂油、四氢化萘、双戊烯等芳香族烃;丁醇、异丁醇、环己醇、2-甲基环己醇、十三醇等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丙酮、甲乙酮等酮类等来作为优选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对所使用(合成)的基础聚合物(例如丙烯酸类树脂)的分子量(Mw:重均分子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适宜地使用大约30万~100万左右的重均分子量(Mw)的聚合物(例如丙烯酸类树脂)。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构成薄膜的丙烯酸类树脂也可以为热塑性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其典型例子,可以举出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作为上述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可以优选地使用具有至少一个丙烯酸酯嵌段(以下,也称为Ac嵌段。)和至少一个甲基丙烯酸酯嵌段(以下,也称为MAc嵌段。)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例如,优选Ac嵌段和MAc嵌段交替配置而成的结构的嵌段共聚物。优选Ac嵌段和MAc嵌段的总嵌段数为3以上(例如为3~5)。
上述Ac嵌段典型地将丙烯酸烷基酯作为主要单体(即占有构成该嵌段的单体单元的中50质量%以上的成分)是优选的。也可以为上述单体单元中75质量%以上(例如90质量%以上)为丙烯酸烷基酯。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构成上述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所包含的Ac嵌段(在具有2个以上Ac嵌段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中,可以是它们中的至少1个Ac嵌段,或者是全部的Ac嵌段。)的单体单元实质上仅包含1种或2种以上(典型地为1种)的丙烯酸烷基酯。或者,Ac嵌段也可以为丙烯酸烷基酯与其它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的共聚物。
作为构成Ac嵌段的丙烯酸烷基酯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正庚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丙烯酸壬酯、丙烯酸异壬酯、丙烯酸癸酯、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十八酯等。例如,构成Ac嵌段的单体可以优选地采用实质上为BA单独的结构、2EHA单独的结构、有BA和2EHA这2种构成的结构等。
上述MAc嵌段典型地优选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主要单体。也可以为构成上述Mac的总单体成分中75质量%以上(例如90质量%以上)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构成上述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所包含的MAc嵌段(在具有2个以上MAc嵌段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中,可以是它们中的至少1个MAc嵌段,或者是全部的MAc嵌段。)的单体单元实质上仅包含1种或2种以上(典型地为1种)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者,MAc嵌段也可以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与其它单体(例如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
作为构成MAc嵌段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举出烷基的碳数为1~20(优选为1~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其具体例子,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等。
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构成MAc嵌段的单体中50质量%以上(可以为75质量%以上,或者实质上为全部。)是烷基的碳数为1~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其中,作为优选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乙酯(EMA)。例如,上述单体单元可以优选地采用实质上为MMA单独的结构、EMA单独的结构、由MMA和EMA这2种构成的结构等。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可以为如AB型、ABA型、ABAB型、ABABA型等那样,由聚集力、弹性优异的硬结构的聚合物形成的A嵌段和由粘性优异的柔软结构的聚合物形成的B嵌段以交替配置的方式共聚而成的嵌段聚合物。包含这样结构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作为基础聚合物的薄膜可以成为高度地兼具聚集力、弹性和粘性的粘弹性薄膜。另外,所述组成的粘弹性体可以作为热熔型粘弹性体来优选使用。可以优选地采用分子的两端配置有A嵌段的结构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ABA型、ABABA型等)。由于所述结构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容易成为聚集性和热塑性平衡良好的嵌段共聚物,故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具有2个以上A嵌段的情况下,这些A嵌段的单体组成、分子量(聚合度)、结构等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对于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具有2个以上B嵌段的情况下的所述B嵌段也是同样。
作为上述A嵌段,可以优选采用如上所述的MAc嵌段。作为上述B嵌段,可以优选采用如上所述的Ac嵌段。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为MAc嵌段-Ac嵌段-MAc嵌段(ABA型)结构的三嵌段共聚物。例如,在这样的三嵌段共聚物中,可以优选采用2个MAc嵌段为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单体组成的嵌段。
对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中包含的MAc嵌段的质量(在包含2个以上MAc嵌段时为它们的总质量)和Ac嵌段的质量(在包含2个以上Ac嵌段时为它们的总质量)的比例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将MAc嵌段/Ac嵌段的质量比设定为4/96~90/10(通常为7/93~80/20,优选为10/90~70/30,例如为20/80~50/50)的范围。MAc嵌段的比例较多时,存在粘合力降低、容易获得轻剥离性的倾向。Ac嵌段的比例较多时,存在皮脂吸收扩散性提高的倾向。
作为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通常可以适宜地采用重均分子量(Mw)为3×104~30×104左右的物质。优选Mw为3.5×104~25×104左右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更优选为4×104~20×104(例如5×104~15×104)。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的Mw过小时,有时存在例如聚集性容易降低或者轻剥离性降低。Mw过大时,存在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的热塑性不足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的Mw是指,对于将该共聚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例如四氢呋喃(THF))制备而成的试样,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求出的聚苯乙烯换算值。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也可以由丙烯酸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单体(其它单体)共聚而成。作为上述其它单体,可以例示出具有烷氧基、环氧基、羟基、氨基、酰胺基、氰基、羧基、酸酐基等官能团的乙烯基化合物;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含乙烯基的杂环化合物等。或者,还可以举出丙烯酰基键合有氟化烷基的结构的丙烯酸烷基酯、氟化丙烯酸烷基酯、以及氟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上述其它单体例如可以以调整薄膜的特性(粘着特性、成形性等)为目的来使用,将其含量设定为构成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的总单体成分的20质量%以下(例如为10质量%以下,典型地为5质量%以下)是合适的。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实质上不含有上述其它单体。
这样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可由公知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234146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323072号公报)容易地合成,或者容易地获得市售品。作为上述市售品的例子,可以举出Kuraray Co.,Ltd.生产的商品名“LA聚合物”系列(例如,LA2140e,LA2250等产品编号的聚合物)、KANEKA Co.,Ltd.生产的商品名“NABSTAR”等。作为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可以优选采用利用活性聚合法的方法。根据活性聚合法,能够维持丙烯酸类聚合物原本的耐候性,并且通过活性聚合法独有的优异的结构控制能够合成热塑特性优异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另外,能够将分子量分布控制得狭窄,从而能够抑制由低分子量成分的存在导致的聚集性的不足、实现轻剥离性优异的粘弹性体(进而薄膜)。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薄膜含有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时,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除了上述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以外,以粘着特性的控制等为目的,还可以含有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以外的成分作为任意成分。作为上述任意成分的例子,可以举出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以外的聚合物、低聚物。将这些聚合物、低聚物(以下,也称为任意聚合物。)的配混量设定为每100质量份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为50质量份以下是合适的,优选设定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设定为5质量份以下。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薄膜可以实质上不含有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以外的聚合物。
另外,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树脂组合物优选包含增塑剂。通过含有增塑剂使轻剥离性更加提高。另外,由于组合物的粘度降低,从而薄膜形成性提高。进而,通过含有增塑剂,从而皮脂吸收扩散性提高。
作为增塑剂的例子,可以举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邻苯二甲酸酯、或者己二酸二辛脂、己二酸二异壬酯等己二酸酯、或者偏苯三酸三辛酯等偏苯三酸酯、癸二酸酯等。另外,增塑剂中还包含操作油等软化剂。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其中,优选己二酸酯。
对增塑剂的配混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相对于基础聚合物(例如丙烯酸类树脂)100质量份,例如设定为1质量份以上是合适的。上述配混量优选为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上。另外,将上述配混量设定为150质量份以下是合适的,优选为12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下。从兼具皮脂吸收扩散性和其它的表面保护特性(例如耐擦拭性、触感)的观点出发,增塑剂的配混量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为120质量份以下(例如为30~120质量份,典型地为30~100质量份)是优选的。
在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树脂组合物(或者粘弹性体、薄膜)中还可以配混增粘剂、润滑性赋予剂、表面活性剂、链转移剂、填充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等)、防老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等在表面保护薄膜领域中公知的各种添加成分。使这些非必须成分的添加成分的种类、配混量与这种薄膜中的通常的种类以及配混量相同即可。
由此处公开的树脂组合物形成薄膜时,对其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应用使用模涂机、凹印辊涂布机等以往公知的涂覆手段将树脂组合物赋予在平坦的基材上(典型地为涂覆)进行干燥的方法。或者,通过使用以往公知的挤出成形机挤出成形为薄膜状也可以形成薄膜。
此处公开的薄膜的厚度可根据目的适宜地选择而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为具有10μm~10mm(例如为10μm~5mm,典型地为10μm~3mm)的厚度的薄膜。从获得皮脂吸收扩散性、薄膜强度的观点考虑,将薄膜的厚度设定为大约10μm以上(例如为30μm以上,典型地为50μm以上)是优选的。另外,在重视轻量化、小型化等的情况下,将上述薄膜的厚度设定为1000μm以下(例如为300μm以下,典型地为100μm以下)是优选的。
另外,也可以在薄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实施有机硅系剥离剂的涂覆等粘合力调整处理、以滑动性的赋予等为目的的以往公知的各种表面处理。
此处公开的薄膜所适用的物品只要是在皮脂附着那样的状态下使用的物品即可,在该范围内不受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举出门柄、吊带(hangingstrap)、开关罩、键盘罩、橱窗玻璃、玻璃桌、陈列橱等。另外,作为成为此处公开的薄膜的适用对象的物品的优选例,可以举出各种便携式设备。此处,便携式设备是指可便携式的设备,不限定于特定的设备。例如,可以举出笔记本型PC、电子书等平板型信息终端;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手机、便携式游戏机、电子记事簿等PDA(便携式信息终端)等便携式设备。由于它们在日常中通过携带来使用,因此容易附着灰尘、手垢、化妆品、皮脂这样的污垢。另外,根据皮脂污垢的附着程度,有可能带来不干净的印象。进而,在这些便携式设备之中,例如有在玻璃制或合成树脂制的表面具有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面的设备,若上述显示面附着皮脂污垢,则显示面所显示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使用不便。具有这样的显示面的便携式设备可成为此处公开的薄膜的优选的使用对象,作为此处公开的薄膜的优选的使用方案,可以举出如图3所示的覆盖平板型信息终端1的触摸屏2的表面那样的使用方案。对于这样的具有触摸屏方式的显示部/输入部的物品(典型地为电子设备),由于使用者用手指直接触碰显示面,因此上述皮脂污垢更容易附着。因此,可成为此处公开的薄膜的优选的使用对象。作为这样的物品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上述便携式设备以及电视、车辆导航、银行ATM(AutomatedTeller Machine)等。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相关的具体例所示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特别提及,以下说明中的“份”和“%”为质量标准。
<薄膜A的制作>
将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和丙烯酸(AA)以质量比为2EHA:AA=95:5的方式投入三口烧瓶中(溶剂使用甲苯),在氮气气流下添加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氧化苯甲酰,升温至60℃反应2小时,进一步升温至80℃反应1小时,从而制备重均分子量(Mw)为大约50万~60万的丙烯酸类树脂的溶液。接着,相对于所述丙烯酸类树脂溶液的聚合物固体成分100份,混合增塑剂(己二酸二异壬酯:“Mono-sizer W-242”,DIC株式会社制品)30份、环氧系交联剂(三菱瓦斯化学公司生产的“TETRAD-C”)0.1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生产的“coronate-L”)2份,制得丙烯酸类树脂组合物。将由上述获得的丙烯酸类树脂组合物涂覆到平坦面(剥离处理完毕)之后,在50℃下进行24小时的老化处理,从而制备具有约80μm的厚度的薄膜A。
<薄膜B的制作>
将市售制品所使用的溶剂系丙烯酸类树脂组合物(NITOMS Inc.制)涂覆到平坦面(剥离处理完毕)之后,在50℃下进行24小时的老化处理,从而制备薄膜B。
<薄膜C的制作>
混合市售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热塑性丙烯酸类树脂A)100份(固体成分)和增塑剂(己二酸二异壬酯:“Mono-sizer W-242”,DIC株式会社制品)30份,进行挤出成形,从而制备具有约50μm的厚度的薄膜C。
<薄膜D的制作>
除了相对于丙烯酸类树脂100份(固体成分)将增塑剂的配混量增加到100份以外,与薄膜C同样地操作制得薄膜D。
<薄膜E的制作>
混合市售的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热塑性丙烯酸类树脂B)100份(固体成分)和增塑剂(己二酸二异壬酯:「Mono-sizer W-242」,DIC(株式会社)制品)30份,进行挤出成形,从而制备具有约50μm的厚度的薄膜E。
[皮脂吸收扩散性的评价]
准备平板型信息终端(iPad(商标):Apple Inc.制品),用清洁器细致地清洁其显示面(铝硅酸玻璃制的表面)之后,并排粘贴各例子中所述薄膜。各例子中所使用的薄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例1为空白,为没有薄膜的被粘物暴露面。另外,保护薄膜F、G均为吸引人的语句为不易附着指纹痕迹的市售的平板型信息终端用保护薄膜。对于上述平板型信息终端的显示面或显示面上的各薄膜,在目视下使同等程度的皮脂或替代皮脂附着之后,在干燥器内30℃下保存。然后,目视观察从附着皮脂起25小时后的表面状态,用下述标准进行评价。作为替代皮脂,使用了丙三醇单油酸酯(花王公司生产的商品名“RHEODOL MO-60”)。将结果示于表1和图4~9。
<评价标准>
◎:可以清楚地看到附着在表面的皮脂减少。
○:表面上的皮脂的附着状态发生变化,看到皮脂的减少。
×:没有看到表面上的皮脂的附着状态发生大的变化。
表1
表1
如表1所示的那样,发现例2、4~6的薄膜具有皮脂吸收扩散特性,与此相对,例3、7、8的现有的薄膜与没有薄膜的例1为相同的结果,没有发现皮脂吸收扩散特性。更具体地,在图4~9的拍摄图像中,尤其是如图6所示,清楚地看到例2的薄膜与相邻的例1、3相比薄膜表面上的皮脂减少。另外,尤其是如图7所示,清楚地看到例2、4的薄膜与相邻的例1、3相比薄膜表面上的替代皮脂减少。进而,尤其是如图9所示,清楚地看到例5、6的薄膜与例7、8相比薄膜表面上的替代皮脂减少。在使用皮脂的情况下也看到同样的倾向(图8)。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这些仅为举例示出,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包括以上例示的具体例的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物品(平板型信息终端)
1A   (物品的)表面
2    触摸屏
10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薄膜)
10A  (薄膜的)表面
20   皮脂

Claims (9)

1.一种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覆盖物品的表面、用于防止皮脂附着在该表面的薄膜,
所述薄膜将附着在该薄膜表面的皮脂吸收到该薄膜内,且在该薄膜内使其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中,雾度值为1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包含丙烯酸类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为热塑性丙烯酸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中,所述丙烯酸类树脂为交联的丙烯酸类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中,以相对于所述丙烯酸类树脂100质量份为5~150质量份的比例包含增塑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其用于保护便携式设备的显示面。
8.一种物品,其表面被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覆盖。
9.一种便携式设备,其具有触摸屏方式的显示部/输入部的表面被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皮脂吸收扩散薄膜覆盖。
CN201480006071.0A 2013-01-25 2014-01-16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Active CN1050264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2472 2013-01-25
JP2013012472A JP6049474B2 (ja) 2013-01-25 2013-01-25 皮脂吸収拡散フィルム
PCT/JP2014/050663 WO2014115633A1 (ja) 2013-01-25 2014-01-16 皮脂吸収拡散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466A true CN105026466A (zh) 2015-11-04
CN105026466B CN105026466B (zh) 2018-06-01

Family

ID=51227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6071.0A Active CN105026466B (zh) 2013-01-25 2014-01-16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61233A1 (zh)
JP (1) JP6049474B2 (zh)
KR (1) KR20150109355A (zh)
CN (1) CN105026466B (zh)
TW (1) TWI620661B (zh)
WO (1) WO201411563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3821A (zh) * 2016-10-07 2019-05-2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污垢消失性层叠物、使用该污垢消失性层叠物的图像显示装置和汽车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4527B2 (ja) 2014-12-24 2021-01-20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粘着クリーナー
CN109071848B (zh) * 2016-06-22 2022-02-15 Dic株式会社 蓄热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37307A1 (en) * 2003-02-05 2005-10-27 Yoshihiro Hieda Transparent laminate, pen-input image display,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CN101284944A (zh) * 2007-04-09 2008-10-15 日本油漆株式会社 耐指纹性光固化性组合物、耐指纹性膜和光学显示装置
CN101622283A (zh) * 2008-01-15 2010-01-06 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固化性组合物、固化物以及层叠体
US20120219782A1 (en) * 2009-09-18 2012-08-30 Lg Chem, Ltd. Porous structure for forming anti-fingerprint coating, method of forming anti-fingerprint coating, substrate comprising the anti-finger-print coating formed by the method, and product comprising the substr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3393A (en) * 1976-12-01 1982-02-02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Indicator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amount of sebum in hair and scalp and method therefor
JP2001353808A (ja) * 2000-06-13 2001-1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汚れ目立ち防止被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タッチパネル、それらを用いた情報端末
EP1409601A2 (en) * 2001-07-16 2004-04-21 Denk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rface protection film
JP2007058162A (ja) * 2005-07-28 2007-03-08 Nof Corp 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US8168702B2 (en) * 2008-01-30 2012-05-0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Acrylic-resin-containing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207211B2 (ja) * 2008-07-16 2013-06-12 荒川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耐指紋性向上剤、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ハードコート剤
CN102209753B (zh) * 2008-11-11 2013-07-24 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 热塑性聚合物组合物以及含有该热塑性聚合物组合物的片状成型体
EP2439230A4 (en) * 2009-06-01 2013-09-11 Tsujiden Co Ltd CURED DIGITAL IMPRESSION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ISPLAY, TOUCH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124111B2 (ja) * 2010-02-26 2017-05-10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光学部材保護フィルム、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73722B2 (ja) * 2010-03-30 2014-04-16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指紋跡汚れ防止塗料組成物及びその塗膜
JP2012022173A (ja) * 2010-07-15 2012-02-02 Daicel Value Coating Ltd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968587B2 (ja) * 2010-10-21 2016-08-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用粘着シート、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166480A (ja) * 2011-02-15 2012-09-06 Gunze Ltd 耐指紋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1972B2 (ja) * 2011-07-26 2015-04-15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プレート表面用粘着クリーナ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37307A1 (en) * 2003-02-05 2005-10-27 Yoshihiro Hieda Transparent laminate, pen-input image display,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CN101284944A (zh) * 2007-04-09 2008-10-15 日本油漆株式会社 耐指纹性光固化性组合物、耐指纹性膜和光学显示装置
CN101622283A (zh) * 2008-01-15 2010-01-06 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固化性组合物、固化物以及层叠体
US20120219782A1 (en) * 2009-09-18 2012-08-30 Lg Chem, Ltd. Porous structure for forming anti-fingerprint coating, method of forming anti-fingerprint coating, substrate comprising the anti-finger-print coating formed by the method, and product comprising the substrat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3821A (zh) * 2016-10-07 2019-05-2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污垢消失性层叠物、使用该污垢消失性层叠物的图像显示装置和汽车部件
US10815382B2 (en) 2016-10-07 2020-10-27 Nissan Motor Co., Ltd. Stain disappearing lamin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automobile component using said stain disappearing lamin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44991A (ja) 2014-08-14
TWI620661B (zh) 2018-04-11
US20150361233A1 (en) 2015-12-17
TW201441040A (zh) 2014-11-01
KR20150109355A (ko) 2015-10-01
JP6049474B2 (ja) 2016-12-21
CN105026466B (zh) 2018-06-01
WO2014115633A1 (ja) 2014-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4394B (zh) 用于光学部件粘合的压敏粘合片
CN103228748B (zh) 双面粘结片和包括该粘结片的触控面板用显示设备
JP4813509B2 (ja) 両面粘着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の固定方法
CN101955738B (zh) 双面压敏胶粘带
JP6033543B2 (ja) 光学用粘着シート
CN103834312B (zh) 平面板贴合用树脂叠层体及叠层平面板
JP5118880B2 (ja)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粘着製品、ディスプレイ
CN103249793B (zh) 具有改进的可返工性的双面粘合胶带
CN103492507B (zh) 金属面贴附用粘合片
CN101857777A (zh) 双面压敏胶粘片、双面压敏胶粘片制造方法、压敏胶粘型光学功能膜和压敏胶粘型硬涂层膜
CN104797672A (zh) 包含(甲基)丙烯酰基侧基的粘合剂、制品和方法
CN103320062A (zh) 粘合剂、粘合剂层以及粘合片
TW201739862A (zh) 黏著片材
CN103582685A (zh) 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剂层以及粘合片
EP1835003A3 (en) Double-face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and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TW201127929A (e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tape
CN105452907A (zh) 特别用于胶粘粘结移动设备中的窗的压敏胶带
CN103242748A (zh) 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带
CN105407779A (zh) 有机质污渍去除用粘合清洁器
CN103998553A (zh) 粘合剂、粘合剂层以及粘合片
CN104955371A (zh) 有机质污渍去除用粘合清洁器
CN105026466A (zh) 皮脂吸收扩散薄膜
TWI655257B (zh) 觸控式螢幕面板用非固化性橡膠類黏結劑組合物及使用其之觸控式螢幕面板用非固化性橡膠類黏結膜
WO2016104520A1 (ja) 粘着クリーナー
KR101623771B1 (ko) 저유전율을 갖는 터치스크린 패널용 점착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점착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3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NITTO DENKO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NITTO DENKO Corp.

Patentee before: Nitomu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