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4213A - 蓄冷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蓄冷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4213A
CN105004213A CN201510493276.2A CN201510493276A CN105004213A CN 105004213 A CN105004213 A CN 105004213A CN 201510493276 A CN201510493276 A CN 201510493276A CN 105004213 A CN105004213 A CN 105004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space
header
heat exchang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932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4213B (zh
Inventor
林弘永
吴光宪
池容准
全永夏
金镇爀
李德浩
宋埈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o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422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29102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438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29103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476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2032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filed Critical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04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4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4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4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7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the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al partitions being separate elements attached to header bo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4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vehicles having a combustion engine and electric drive means, e.g.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6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 B60H1/007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a vehicle driving condition, e.g. speed the input being a stationary vehicle position, e.g. parking or stop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2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atent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4Header boxes formed by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28D1/0435Combination of units extending one behind the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20/0004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20/0004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 F28D2020/0013Particular heat storage apparatus the heat storage material being enclosed in elemen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l with 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5Evapo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该蓄冷热交换器包括:一对集管箱;多个管,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布置成三排,所述多个管在其相对的侧部连接到集管箱。蓄冷介质储存在设置于中间排的管中,制冷剂通过设置在前排和后排的管而循环。因此,蓄冷介质可有效地储存从制冷剂传递的冷能。当车辆的发动机停止时,蓄冷热交换器可将储存的冷能排放到车辆的乘客舱中,因此防止乘客舱的温度快速地升高,从而为用户产生令人舒适的空气调节状况,并使再次冷却乘客舱所需的时间和能量最小化。

Description

蓄冷热交换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3月30日、申请号为201280021777.5(国际申请号为PCT/KR2012/002378)、发明名称为“蓄冷热交换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冷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涉及这样一种蓄冷热交换器,该蓄冷热交换器包括一对集管箱和三排管,每个集管箱包括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布置的三排部件,所述三排管在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集管箱,其中,蓄冷介质储存在设置于中间排的管中,制冷剂在前排管和后排管中循环,以使制冷剂的冷能可有效地储存在蓄冷介质中,当车辆的发动机处于停止状态时,冷能排放到车辆的乘客舱中,因此防止乘客舱的温度快速地升高,从而为用户产生令人舒适的空气调节状况,并使再次冷却乘客舱所需的时间和能量最小化。
背景技术
近来,全世界对环境和能量的关注日益增加,这导致在汽车工业鼓励对提高燃料效率进行研究。对于减少重量和尺寸并提高性能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在稳步进行,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具体地说,对于一起使用发动机动力和电能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研究和开发日益增加。
多种混合动力车辆使用怠速停止/运行系统,其中,当车辆(例如)在等待交通信号灯改变并操作变速器重新启动发动机的同时停止时,发动机自动停止。然而,由于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还使用发动机操作空调设备,所以当发动机停止时,压缩机也停止,而使蒸发器的温度升高,导致用户感觉不舒适。此外,即使在室温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也容易蒸发。因此,如果在压缩机不操作的时间段期间制冷剂蒸发,则即使发动机重新启动,以及压缩机和蒸发器再次操作,也要花费相对长的时间来将冷空气供应到乘客舱,其原因是需要压缩蒸发的制冷剂并使制冷剂再次液化。另外,这样产生总的能耗增加的问题。
为了努力提高空气调节效率,在第2000-205777号日本专利特许公布(题目:蓄冷热交换器)中提出了现有技术。该技术在图1中示出。
如图1所示,蓄冷热交换器90包括管91,每个管91具有双管式结构且被一体地构造,使得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通道91e以及蓄冷介质腔室91f和91f’限定在双层管91中。流体通道94形成在管91之间,从而可在经过流体通道94的流体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传递。
然而,在图1的传统蓄冷热交换器中,制造双层管包括接合多个板材。频繁地发生缺陷接合。双层式结构使管的制造变得困难。缺陷接合的问题伴随着制冷剂与蓄冷介质混合的问题。另外,即使存在缺陷接合的部分,找到这样的部分也是极其困难的。
此外,虽然传统蓄冷热交换器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制冷剂流动所沿的通道设置在双管式结构的内部位置,而储存蓄冷介质的蓄冷介质腔室设置在双管式结构的外部位置,所以使得蓄冷介质从制冷剂接收冷能,但是该双管式结构使经过双管式结构外部并与蓄冷介质腔室接触的空气和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效率降低。此外,设置在双层管外部的翅片也只与蓄冷介质腔室接触,而不与制冷剂通道直接连接。另外,该双管式结构限制了可储存蓄冷介质的空间的尺寸,从而使热交换效率降低。
图2示出了另一传统技术,示出了具有三排结构且蓄冷介质储存在中间排的板型蓄冷热交换器80。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用于储存蓄冷介质的部件设置在均通过接合板82而形成的前排管81和后排管81之间。该传统技术具有使制冷剂的冷能储存在蓄冷介质中的效率得到提高的优点,但是考虑到板型蓄冷热交换器的特性,难以为储存蓄冷介质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蓄冷介质的量不足,从而难以确保令人满意的冷能储存性能。此外,耐用性和抗腐蚀性相对低,从而降低了蓄冷热交换器的寿命。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用于储存蓄冷介质的单独部件设置在前排管和后排管之间,从而可有效地储存制冷剂的冷能,当车辆的发动机处于停止状态时,储存的冷能排放到乘客舱中,因此防止乘客舱的温度快速地升高,从而为用户产生令人舒适的空气调节状况,并使再次冷却乘客舱所需的时间和能量最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该蓄冷热交换器使用相同高度的管,以使介于这些管之间的每个翅片可一体地形成,因此提高制造蓄冷热交换器的生产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蓄冷介质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的中部,从而可在空调运转之后立即开始空气调节,并且与板型蓄冷热交换器可储存的蓄冷介质的量相比,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可储存的蓄冷介质的量增加,从而可提高冷能的储存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挡板安装在集管箱中的预定位置并分隔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所有空间,从而可防止位于第一排管和第三排管中的制冷剂与储存在第二排管中的蓄冷介质混合,通过挡板形成的连通通道限定制冷剂在第一排和第三排之间流动所沿的路径,从而便于形成连通通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系统,该蓄冷系统可保持储存在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部件中的蓄冷介质处于适合于储存冷能的功能的状态,该蓄冷系统可提高蓄冷热交换器的冷能储存性能和热交换性能。
技术方案
在一个总的方面,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包括: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在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设置,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中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分隔件,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中的空间相对于横向被分隔成包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三个空间;多个管,相对于横向布置成三排,所述多个管包括:制冷剂管,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循环,每个制冷剂管在其相对的端部连接到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空间或位于第三排的第三空间;蓄冷管,蓄冷管在其相对的端部连接到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空间,在蓄冷管中储存蓄冷介质;翅片,介于所述多个管之间;入口管和出口管,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个设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上,以使制冷剂通过入口管流入蓄冷热交换器以及通过出口管从蓄冷热交换器流出。
此外,制冷剂经过孔可以形成在至少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的第二空间的横向相对的侧壁中的每个侧壁的预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间与第三空间连通,从而允许制冷剂在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之间流动。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可包括:分隔装置,用于将在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之间流动的制冷剂与储存在蓄冷管中的蓄热介质隔离。
第二空间可相对于高度方向被分隔装置分隔成主要第二空间和形成在主要第二空间上方的次要第二空间,其中,主要第二空间可与蓄冷管连通,制冷剂经过孔可设置在次要第二空间中。
所述蓄冷热交换器可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分,在第一热交换部分中制冷剂沿着与第一空间连通的管循环;第二热交换部分,在第二热交换部分中制冷剂沿着与第三空间连通的管循环;蓄冷部分,在蓄冷部分中蓄冷介质储存在与主要第二空间连通的管中。
分隔装置可包括单独的平坦构件,所述平坦构件沿着纵向延伸,以使第二空间相对于高度方向被分隔成多个部分,其中,所述平坦构件的横向相对的边缘可弯曲,以使所述平坦构件安装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的第二空间中。
分隔装置可具有将制冷剂经过孔彼此连接的管的形状。
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个可连接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间或第三空间或者连接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间或第三空间。
入口管或出口管可与第一集管箱的次要第二空间或第二集管箱的次要第二空间连通。
制冷剂经过孔可包括:流入分支孔,形成在与入口管连通的次要第二空间中;流出分支孔,形成在与出口管连通的次要第二空间中。
流入分支孔可形成在设置于一区域的分隔件中,在所述一区域,吸入到入口管中的制冷剂分支进入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流出分支孔可形成在设置于一区域的分隔件中,在所述一区域,经过第一热交换部分和第二热交换部分的制冷剂被吸入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中并被排放到出口管中。
流入分支孔可包括与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流入分支孔以及与第三空间连通的第二流入分支孔,流出分支孔可包括与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流出分支孔以及与第三空间连通的第二流出分支孔,其中,第一流入分支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入分支孔,第二流入分支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入分支孔,第一流出分支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出分支孔,第二流出分支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出分支孔。
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可包括:管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蓄冷热交换器的相对于纵向的一侧的外表面上,所述管连接件包括:第一管连接件,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的次要第二空间连通,以使制冷剂流过所述第一管连接件,所述第一管连接件连接到入口管;第二管连接件,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另外一个中的次要第二空间连通,以使制冷剂流过所述第二管连接件,所述第二管连接件连接到出口管。
第一管连接件和第二管连接件可被构造为使得入口管和出口管在彼此相邻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设置。
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可包括:第一管,设置在第一集管箱的外部,沿着纵向与第一集管箱平行地设置;第二管,设置在第二集管箱的外部,沿着纵向与第二集管箱平行地设置;主要第一分支管和次要第一分支管,从第一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间,而所述次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三空间;主要第二分支管和次要第二分支管,从第二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间,而所述次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三空间,其中,第一管连接到入口管或出口管,第二管连接到入口管或出口管中的另外一个,以使制冷剂流入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一个或者从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另外一个流出。
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可包括:分隔装置,设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所述分隔装置用于相对于纵向分隔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以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的每个中限定分隔部分,其中,制冷剂经过孔设置在第二空间中,位于由所述分隔装置限定的分隔部分中,制冷剂流过设置在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分隔部分对应的位置的制冷剂管和蓄冷管,所述分隔部分由所述分隔装置限定且在所述分隔部分中具有制冷剂经过孔。
所述分隔装置可被构造为使得设置在与所述分隔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管的行数是至少一行并且是管的总行数的25%或更小值。
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可包括:密封挡板,设置在与每个开口相邻的位置,所述开口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每个的相对的端部;或者端盖,密封每个开口。
蓄冷介质注入孔可形成在第二空间中,以使蓄冷介质通过蓄冷介质注入孔被注入到第二空间中。
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可通过将集管结合到箱盖板而形成,集管和箱盖板中的每个通过压制而形成,其中,分隔件设置在集管或箱盖板中,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的空间被分隔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通过将分隔装置与集管或箱盖板一体地压制,使分隔装置沿着纵向形成在第二空间中。
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可通过一体地压制集管和箱盖板而形成,集管和箱盖板限定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可通过将分隔装置与集管或箱盖板一体地压制,使分隔装置沿着纵向形成在第二空间中。
布置成三排的管可被同时一体地压制。
介于布置成三排的管之间的翅片可被一体地形成。
在另一个总的方面,一种蓄冷系统具有所述蓄冷热交换器,所述蓄冷系统包括:储蓄器,储存蓄冷介质;循环泵,使蓄冷介质在所述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管和储蓄器之间循环;控制单元,控制循环泵;循环管,将所述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管、储蓄器和循环泵彼此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用于储存蓄冷介质的单独部件设置在前排管和后排管之间。因此,可有效地储存制冷剂的冷能。当车辆的发动机处于停止状态时,储存的冷能排放到乘客舱中,因此防止乘客舱的温度快速地升高,从而为用户产生令人舒适的空气调节状况,并使再次冷却车辆的乘客舱所需的时间和能量最小化。
此外,蓄冷热交换器使用相同高度的管,以使介于这些管之间的每个翅片可一体地形成,因此提高制造蓄冷热交换器的生产率。
另外,蓄冷介质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的中部。因此,可在空调运转之后立即开始空气调节。与板型蓄冷热交换器可储存的蓄冷介质的量相比,在该蓄冷热交换器中可储存的蓄冷介质的量增加,从而可提高冷能的储存性能。
此外,挡板安装在集管箱中的预定位置并分隔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所有空间,从而可防止位于第一排管和第三排管中的制冷剂与储存在第二排管中的蓄冷介质混合。此外,通过挡板形成的连通通道限定制冷剂在第一排和第三排之间流动所沿的路径,从而便于形成连通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包括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系统可保持储存在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部件中的蓄冷介质处于适合于储存冷能的功能的状态。此外,蓄冷系统可提高蓄冷热交换器的冷能储存性能和热交换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给出的优选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双管式结构的传统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是传统板型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3至图5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分解透视图和主视图;
图6和图7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和主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9至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热交换介质循环所沿的路径的多个实施例的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6至图18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分解透视图和主视图;
图19和图20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和主视图;
图21至图2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热交换介质循环所沿的路径的多个实施例的视图;
图2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包括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系统的构造的视图;
图30至图32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分解透视图和主视图;
图33和图34分别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和主视图;
图3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6至图3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热交换介质循环所沿的路径的多个实施例的视图。
[主要元件的详细说明]
1:蓄冷系统2:储蓄器
3:循环泵4:控制单元
5:循环管10:蓄冷热交换器
100,200:第一集管箱,第二集管箱
110:集管120:箱盖板
130:开口
310,320,330: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
321:主要第二空间322:次要第二空间
340:制冷剂经过孔
350:流入分支孔
351,352:第一流入分支孔,第二流入分支孔
360:流出分支孔
361,362:第一流出分支孔,第二流出分支孔
370:分隔件380:蓄冷介质注入孔
390:止动件400:管
410,430:制冷剂管420:蓄冷管
440:翅片510,520:入口管,出口管
610:分隔装置620:挡板
630:密封挡板640:插入槽
650:结合槽660:端盖
710,720,730:第一热交换部分,第二热交换部分,蓄冷部分
741,742:第一流动路径,第二流动路径
800:管连接件
810,820:第一管连接件,第二管连接件
910,920:第一管,第二管
911,912:主要第一分支管,次要第一分支管
921,922:主要第二分支管,次要第二分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包括第一集管箱100、第二集管箱200、管400、翅片440、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
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蓄冷热交换器10的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且彼此平行。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的内部空间被设置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并沿着纵向延伸的分隔件370相对于横向分成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包括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
管400沿着横向布置成三排。管400包括:制冷剂管410和430,分别在制冷剂管410和430的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并允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410和430循环;蓄冷管420,在蓄冷管420的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二空间320,蓄冷介质储存在蓄冷管420中。
优选地,蓄冷热交换器10被构造为使得布置成三排的管400具有相同的高度、宽度和形状。
此外,当制造蓄冷热交换器10时,布置成三排的管400可通过同时被压制而形成且可彼此一体地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便于蓄冷热交换器10的制造和装配。
翅片440介于管400之间,其中,每个翅片440介于布置成三排的管400中对应的两个管之间且一体地形成,从而可通过翅片440进行蓄冷管420与制冷剂管410和430之间的热交换。此外,翅片440的一体式结构便于其制造。
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还可包括挡板620,挡板620设置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每个中,以控制制冷剂的流动。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经过孔34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间320的横向相对的侧壁中的每个侧壁的预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间310可与第三空间330连通,从而允许制冷剂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之间流动。蓄冷热交换器10还包括单独的分隔装置610,该分隔装置610将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之间流动的制冷剂与储存在蓄冷管420中的蓄热介质隔离。
因此,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可通过制冷剂管410和430循环,而不与储存在蓄冷管420中的蓄热介质混合。
如示出了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的实施例的图4和图5所示,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可通过将集管110和箱盖板120彼此结合而形成。这里,集管110和箱盖板120中的每个具有一体式结构。沿着纵向延伸的分隔件370设置在集管110或箱盖板120中,以使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
如图5所示,分隔件370可从集管110的内部空间突出。可选地,分隔件370可设置在箱盖板120中。
集管110和箱盖板120中的每个可通过冲压工艺而形成。集管110和箱盖板120彼此钎焊在一起,而形成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
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中,管插入孔111通过切割或冲压工艺而形成在集管110中,以使管400穿过管插入孔111插入到集管110中。制冷剂经过孔340形成在设置于集管110或箱盖板120中的分隔件370中的每个中。在这种状态下,集管110和箱盖板120彼此结合,从而形成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
此外,如示出了蓄冷热交换器10的另一实施例的图6和图7所示,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形成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每个的集管110和箱盖板120被一体地压制成单个结构,这三个一体地压制的结构布置成三排然后彼此结合。
即,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每个通过使对应的集管110和箱盖板120一体地形成而形成。分别限定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的结构布置成三排且彼此结合,从而形成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
此外,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可通过一体地压制集管110、箱盖板120和分隔件370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中,制冷剂经过孔340可通过单独的工艺而形成在将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的分隔件370中的每个中。
用于将限定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的结构彼此结合的方法可以是焊接,除了焊接之外,还可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
具有上述特征的蓄冷热交换器可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9中实施。
实施例1
如图3至图7所示,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可包括分隔装置610,分隔装置610包括沿着纵向延伸并相对于高度方向将第二空间320分隔成两个部分的平坦构件,其中,第二空间320被分隔装置610分隔成与蓄冷管420连通的主要第二空间321和允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经过孔340循环的次要第二空间322。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装置610的横向相对的边缘弯曲,以使分隔装置610可安装在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间320中。分隔装置610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第二空间320中,即,分隔装置610纵向地插入到第二空间320中。
优选地,分隔装置610的长度与第二空间320的长度相同。
此外,不是必须使分隔装置610具有使其相对的边缘弯曲的U形。换句话说,分隔装置610可具有任何形状,只要分隔装置610可将第二空间320分隔成两个单独的空间即可。
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本实施例中,分隔装置610使主要第二空间321与次要第二空间322隔离,以使制冷剂可通过制冷剂经过孔340而在第一空间310、次要第二空间322和第三空间330之间经过。
类似地,如图14所示,蓄冷热交换器10可被构造为使得分隔装置610包括与从箱盖板120的内表面突出的分隔件370一体地形成的平坦部分。
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这种情况下,箱盖板120可与分隔件370和分隔装置610一体地压制。
可选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个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集管110、箱盖板120、分隔装置610和分隔件370通过压制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经过孔340可通过单独的工艺而形成在设置于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相应分隔件370的预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通过制冷剂经过孔340而彼此连通。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的分隔装置610可包括管状的分隔装置610,该管状的分隔装置610将制冷剂经过孔340彼此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将形成在第二空间320的横向相对的侧壁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彼此连接的管状的分隔装置610形成制冷剂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之间循环的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第二空间320中使用分隔装置610,从而可容易地形成制冷剂循环的通道。
实施例3
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进入蓄冷热交换器10所经过的入口管510或制冷剂从蓄冷热交换器10排放所经过的出口管520与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一个连通,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中的另一个与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另一个连通。
优选地,入口管510设置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前排的那一个上,而出口管520设置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后排的另一个上。
在蓄冷热交换器10中,根据入口管510、出口管520和挡板620的位置,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410和430循环所沿的路径可进行各种改变。图9至图13示出了制冷剂循环所沿的路径的不同示例。在下文中,出于解释的目的,将进行如下假设:设置在图中的上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一集管箱100;设置在图中的下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二集管箱200;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按顺序布置。
现在,将解释在图9中示出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路径。
图9示出了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不同侧上的情况。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的对应的制冷剂管410向下运动。接下来,制冷剂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410再次向上运动。之后,制冷剂通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
接下来,制冷剂沿着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的对应的制冷剂管430向下运动。制冷剂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然后再次向上运动并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之后,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连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换句话说,蓄冷热交换器10被构造为使得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空间310中然后通过第三空间33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这里,分隔装置610用于防止制冷剂与储存在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间320的蓄冷管420中的蓄冷介质混合。
因此,在蓄冷热交换器10中,通过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相对侧的第一排管400和第三排管400循环的制冷剂的冷能被传递到设置于第二排管400中的蓄冷介质并储存在所述蓄冷介质中。因此可提高蓄冷性能,从而可有效地保持令人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
现在,将解释图10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10示出了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相同侧上的情况。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410向下运动,然后通过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进入第二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
之后,制冷剂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然后再次向上运动并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连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现在,将解释图11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图11示出了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另一示例。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410向下运动,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再次向上运动,然后通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
接下来,制冷剂沿着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的对应的制冷剂管430向下运动。之后,制冷剂沿着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流动,再次向上运动,然后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连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现在,将解释图12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图12示出了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另一示例。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41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动,然后流回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流入第三空间330。
之后,制冷剂沿着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三空间330的对应的制冷剂管43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动,然后再次到达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连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在图13中示出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示例与图12的示例类似,但是在图13的示例中,制冷剂经过孔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这与图12的示例不同。
实施例4
参照图15,在根据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蓄冷介质储存在蓄冷管420中,其中,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二空间32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间320中(蓄冷管420的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二空间32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间320),蓄冷介质注入孔380形成在除了具有分隔装置610和制冷剂经过孔340的第二空间320之外的那部分第二空间320中,以使蓄冷介质通过蓄冷介质注入孔380被注入到对应的第二空间320中。
蓄冷介质注入孔380被止动件390关闭。在蓄冷介质注入到第二空间320中之后,蓄冷介质注入孔380被止动件390密封。根据需要,在注入之后,蓄冷介质注入孔380可通过焊接等方式被永久地密封。
实施例5
如图17至图2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包括分隔装置610,分隔装置610包括沿着纵向延伸并相对于高度方向将每个第二空间320分隔成两个部分的平坦构件。蓄冷热交换器10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分710,在第一热交换部分710中制冷剂沿着与第一空间310连通的管400循环;第二热交换部分720,在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制冷剂沿着与第三空间330连通的管400循环;蓄冷部分730,在蓄冷部分730中蓄冷介质储存在与主要第二空间321连通的管400中。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入口管510或出口管520与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一个的次要第二空间322连通,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中的另一个与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另一个的次要第二空间322连通。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6至图26描述一些情况,图16至图26进行如下假设:设置在图中的上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一集管箱100;设置在图中的下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二集管箱200。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经过孔340包括形成在与入口管510连通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流入分支孔350以及形成在与出口管520连通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流出分支孔360。
即,流入分支孔35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的分隔件370中,以使通过入口管510被吸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制冷剂通过流入分支孔350分支进入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
此外,流出分支孔360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的分隔件370中,以使通过第一热交换部分710和第二热交换部分720循环的制冷剂在通过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之前,从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通过流出分支孔360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
流入分支孔350包括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第一流入分支孔351以及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连通的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出分支孔360包括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第一流出分支孔361以及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连通的第二流出分支孔362。
如图21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部分710中循环所沿的第一流动路径741与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循环所沿的第二流动路径742独立地形成。通过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中的每个形成的循环路径的类型是相同类型的路径。
现在,将参照图21解释制冷剂的流动。
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连通的入口管510流入蓄冷热交换器10。被吸入到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制冷剂中的一些制冷剂通过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入第二热交换部分720,其余制冷剂通过第一流入分支孔351流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
被吸入到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的制冷剂沿着对应的管400向下流动,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然后在设置于第三空间330中的挡板620的引导下再次向上流动。
之后,制冷剂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在设置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中的挡板620的引导下再次向下流动,然后到达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从而完成在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循环。接下来,制冷剂通过第二流出分支孔362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
被吸入到第一热交换部分710中的制冷剂也以与被吸入到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类似的上下Z字形方式流动,然后通过第一流出分支孔361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之后,所述制冷剂与通过第二流出分支孔362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的制冷剂一起通过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这样,在蓄冷热交换器10中,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形成独立的循环路径,从而提高沿着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循环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当车辆处于怠速停止/运行状态时,蓄冷部分730将储存的冷空气排放到车辆的乘客舱中,因此防止乘客舱的温度快速地升高,从而降低操作压缩机的功耗并有助于提高燃料效率。
如图23所示,蓄冷热交换器10可被构造为使得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部分710中循环所沿的第一流动路径741与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循环所沿的第二流动路径742独立地形成,其中,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中的每个形成相对于彼此类型不同的循环路径。
现在,将参照图23解释制冷剂的流动。
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连通的入口管510流入蓄冷热交换器10。被吸入到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制冷剂中的一些制冷剂通过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入第二热交换部分720,其余制冷剂通过第一流入分支孔351流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
被吸入到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的制冷剂沿着对应的管400向下流动,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然后在设置于第三空间330中的挡板620的引导下再次向上流动。
之后,制冷剂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在设置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中的挡板620的引导下再次向下流动,然后到达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从而完成在第二热交换部分720中循环。接下来,制冷剂通过第二流出分支孔362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
同时,进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的制冷剂向下流动,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通过第一流出分支孔361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之后,所述制冷剂与通过第二流出分支孔362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的制冷剂一起通过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形成独立的循环路径(制冷剂沿着所述独立的循环路径循环且同时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然而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形成不同类型的循环路径,以使蓄冷部分730的冷能可有效地传递到制冷剂。此外,所述独立的循环路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独立的循环路径彼此相交,从而可保持总的温度分布均匀。
如图24所示,蓄冷热交换器10可被构造为使得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中的每个形成单个路径形式而非形成Z字形路径,从而可防止工作流体的压力降低,以及蓄冷热交换器10可被构造为使得作为独立的循环路径的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彼此相交以保持总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蓄冷热交换器10可被构造为使得第一流入分支孔351、第二流入分支孔352、第一流出分支孔361和第二流出分支孔362中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孔(即,多孔),从而如图25和图26所示那样形成制冷剂的流动路径。
现在,将解释在图25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的流动。
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连通的入口管510流入蓄冷热交换器10。被吸入到次要第二空间322中的制冷剂中的一些制冷剂通过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入第二热交换部分720,其余制冷剂通过第一流入分支孔351流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第一流入分支孔351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中,位于沿着纵向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使制冷剂可被分配到第一热交换部分710的两个部分。
通过对应的一个第一流入分支孔351进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的一些制冷剂沿着对应的管400向下流动,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然后在设置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中的挡板620的引导下再次向上流动。
之后,到达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的制冷剂与通过另一个第一流入分支孔351进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的其余制冷剂混合,混合的制冷剂在设置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中的挡板620的引导下再次向下流动,到达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从而完成在第一热交换部分710中循环。接下来,制冷剂通过第一流出分支孔361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
进入第二热交换部分720的制冷剂也以与进入第一热交换部分710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类似的上下Z字形方式流动,然后通过第二流出分支孔362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接下来,所述制冷剂与通过第一流出分支孔361进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的制冷剂一起通过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如图26所示,第二流出分支孔362可包括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间322中且位于沿着纵向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的两个第二流出分支孔362。在这种情况下,流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的制冷剂在通过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之前,沿着这两个第二流出分支孔362分支成两股并进入次要第二空间322。
实施例6
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具有与第五实施例(图21)的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相同的第一流动路径741和第二流动路径742,然而如图22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出口管520设置在与入口管510相邻的位置,位于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便于HVAC(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布局和组装,从而可有效地使用车辆中的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如图28所示,蓄冷热交换器10还可包括管连接件800,管连接件800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相对于纵向位于一侧的外表面上,并包括第一管连接件810和第二管连接件820。第一管连接件810与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连通,所以制冷剂流过第一管连接件810。入口管510设置在第一管连接件810上。第二管连接件820与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另一个连通,所以制冷剂流过第二管连接件820。出口管520设置在第二管连接件820上。
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这种情况下,第一管连接件810和第二管连接件820被构造为使得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彼此相邻且彼此平行地设置。
此外,管连接件800只与次要第二空间322连通,而不与主要第二空间321连通,以使制冷剂可与蓄冷介质隔离。
管连接件800的第一管连接件810和第二管连接件820中的每个可被构造为使得第一管连接件810和第二管连接件820中的每个的形状是其中限定空间的箱,或者可选地,第一管连接件810和第二管连接件820中的每个通过将单独的板结合到蓄冷热交换器而形成。
实施例7
如图27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第一管910设置在第一集管箱100的上表面上并沿着第一集管箱100的纵向延伸。此外,至少一个主要第一分支管911和至少一个次要第一分支管912从第一管910分支,并分别与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连通。
第一管910连接到入口管510,以使制冷剂通过入口管510被吸入到第一管910中。吸入的制冷剂分支成两股,一股通过主要第一分支管911进入第一空间310,另一股通过次要第一分支管912进入第三空间330。
优选地,设置多个主要第一分支管911和多个次要第一分支管912。
按照相同的方式,第二管920设置在第二集管箱200的下表面之下并沿着第二集管箱200的纵向延伸。此外,至少一个主要第二分支管921和至少一个次要第二分支管922从第二管920分支,并分别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连通。
第二管920连接到出口管520。因此,经过第一热交换部分710并到达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的制冷剂通过主要第二分支管921被排放到第二管920中。
另外,经过第二热交换部分720并到达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的制冷剂通过次要第二分支管922被排放到第二管920中。最终,经过次要第二分支管922的制冷剂与经过主要第二分支管921的制冷剂混合,然后,混合的制冷剂通过出口管520被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实施例8
如图30至图39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中,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分别连接到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
具体地说,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包括分隔装置610,分隔装置610设置在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中,相对于纵向分隔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每个,以在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每个中限定单独分隔部分。此外,制冷剂经过孔340形成在第二空间320的单独分隔部分的横向相对的侧壁中的每个侧壁的预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间310可与第三空间330连通,从而制冷剂可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之间流动。
此外,在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流过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分别设置在前排和后排的第一排制冷剂管410和第三排制冷剂管430。蓄冷介质储存在设置于第一排管410和第三排管430之间的第二排管420中,其中,制冷剂流过设置在与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的单独分隔部分对应的位置的所有第一排管、第二排管和第三排管400,其中,所述单独分隔部分由分隔装置610限定并在所述单独分隔部分中具有制冷剂经过孔340。
因此,制冷剂可从第一排制冷剂管410,通过设置在由分隔装置610限定的单独分隔部分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流入第三排制冷剂管430。在这样的制冷剂流动过程期间,可防止制冷剂与储存在第二排管420中的蓄冷介质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在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中由分隔装置610限定并具有制冷剂经过孔340的单独分隔部分中存在一行管400,则难以形成分隔结构。如果管400的总行数中25%或更多的管位于单独分隔部分,则可储存蓄冷介质的空间的尺寸过度减小,而劣化蓄冷性能。因此,优选的是,分隔装置610的位置被确定为使得设置在与单独分隔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管400的行数是至少一行并且是管400的总行数的25%或更小值。
如图33和图3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可被构造为使得开口13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每个的相对的端部,密封挡板630设置在与每个开口130相邻的位置以密封开口130,分隔装置610具有与密封挡板630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插入槽64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外表面的预定部分,以使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中的每个可通过对应的插入槽640插入到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中。在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插入和安装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之后,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例如)钎焊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对应的部分。
优选地,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具有相同的形状,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中的每个具有结合槽650,结合槽650安装在集管110和箱盖板120的装配件中限定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的外侧壁上,换句话说,结合槽650安装在布置成三排的装配件之间的接合表面上。
当然,在集管110和箱盖板120一体地形成且分隔件370将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彼此分开的情况下,在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中的每个中,结合槽650可凹入与对应的分隔件370的高度对应的深度,以使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可通过结合槽650安装在分隔件370上。
此外,在集管110和箱盖板120一体地形成且分隔件370将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彼此分开的情况下,第一集管箱100和/或第二集管箱200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在集管110和箱盖板120彼此装配之前,密封挡板630和分隔装置610设置在集管110或箱盖板120中并固定到集管110或箱盖板120,而无需使插入槽640单独地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外表面中。
同时,如图30所示,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可包括端盖660,端盖660密封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每个的相对的端部的开口13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410和430循环所沿的路径可根据入口管510、出口管520和挡板620的位置而进行各种改变。图36至图39示出了制冷剂循环所沿的路径的不同示例。在下文中,出于解释的目的,将进行如下假设:设置在图中的上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一集管箱100;设置在图中的下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二集管箱200;第一排制冷剂管410、第二排蓄冷管420和第三排制冷剂管430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按顺序布置;第一空间310、第二空间320和第三空间330也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按顺序布置。
现在,将解释在图36中示出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路径。
在图36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通过连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第一排制冷剂管410向下运动,通过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流入第二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
之后,制冷剂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再次向上运动,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连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这里,分隔装置610安装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二空间320中,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间320中的分隔装置610位于相同的位置,从而可防止蓄冷介质与制冷剂混合。
换句话说,图36的蓄冷热交换器10被构造为使得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中并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排放。这里,归因于分隔装置610设置在第二空间320中从而可防止蓄冷介质与制冷剂混合,制冷剂可从第一空间310通过制冷剂经过孔340流入第三空间330,而不会产生与蓄冷介质混合的问题。
因此,在蓄冷热交换器10中,通过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相对侧的制冷剂管410和430而循环的制冷剂的冷能传递到设置在第二排蓄冷管420中的蓄冷介质并储存在所述蓄冷介质中。因此可提高蓄冷性能,从而可有效地保持令人舒适的空气调节环境。
现在,将解释图37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图37示出了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另一示例。制冷剂通过连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制冷剂管410向下运动。之后,制冷剂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再次向上运动,然后通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流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
接下来,制冷剂沿着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的第三排制冷剂管430向下流动。之后,制冷剂经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再次向上运动,然后进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连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现在,将解释图38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图38示出了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另一示例。制冷剂通过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连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热交换器10中。吸入的制冷剂沿着对应的制冷剂管41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动,然后再次到达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间31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中的制冷剂经过孔340流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
之后,制冷剂沿着其相对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间330的对应的制冷剂管43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动,然后到达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接下来,制冷剂通过连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间330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热交换器10的外部。
在图39中示出的蓄冷热交换器10的示例与图38的示例类似,但是在图39的示例中,Z字形流动路径的往返数量小于图38的示例中Z字形流动路径的往返数量,并且制冷剂经过孔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这与图39的示例不同。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蓄冷热交换器10中,制冷剂的循环路径可根据设置在第一空间310和第三空间330中的挡板620、制冷剂经过孔、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的位置而改变。
实施例9
如图29所示,包括具有上述构造的蓄冷热交换器10的蓄冷系统1包括储蓄器2、循环泵3、控制单元4和循环管5。储蓄器2储存蓄冷介质。循环泵3使蓄冷介质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蓄冷管420和储蓄器2之间循环。控制单元4控制循环泵3。循环管5将蓄冷热交换器10的蓄冷管420、储蓄器2和循环泵3彼此连接。
蓄冷系统1包括蓄冷热交换器10,蓄冷系统1中的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10外部的元件用于使储存在蓄冷管420中的蓄冷介质循环。
在蓄冷系统1中,为了使储存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蓄冷部分730中的蓄冷介质循环,控制单元4接收关于温度和流速的信息并操作循环泵3,以使储存在蓄冷部分730中的蓄冷介质从蓄冷部分730排放,同时位于储蓄器2中的新鲜的蓄冷介质充入蓄冷部分730。
循环管5连接到设置在蓄冷热交换器10的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中间那一排中的第二空间320。
因此,具有上述构造的蓄冷系统1可保持蓄冷介质的状态适合于蓄冷功能,从而提高蓄冷热交换器10的蓄冷性能和热交换性能。
虽然为了说明目的而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修改、增加和替代。

Claims (11)

1.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在彼此分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设置,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中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分隔件,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中的空间相对于横向被分隔成包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三个空间;
多个管,相对于横向布置成三排,所述多个管包括:制冷剂管,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循环,每个制冷剂管在其相对的端部连接到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空间或位于第三排的第三空间;蓄冷管,所述蓄冷管在其相对的端部连接到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空间,在蓄冷管中储存蓄冷介质;
翅片,介于所述多个管之间;
入口管和出口管,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个设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上,以使制冷剂通过入口管流入蓄冷热交换器以及通过出口管从蓄冷热交换器流出,
其中,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设置有分隔装置,所述分隔装置用于相对于纵向分隔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以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中的每个中限定分隔部分,
在位于被分隔装置分隔开的区域中的第二空间的横向相对的侧壁中的每个侧壁的预定部分中形成有制冷剂经过孔,以使第一空间与第三空间连通,从而允许制冷剂在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之间流动,
制冷剂流过设置在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分隔部分对应的位置的制冷剂管和蓄冷管,所述分隔部分由所述分隔装置限定且在所述分隔部分中具有制冷剂经过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分隔装置被构造为使得设置在与所述分隔部分对应的位置的管的行数是至少一行并且是管的总行数的25%或更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个连接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间或第三空间或者连接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间或第三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包括:
第一管,设置在第一集管箱的外部,并沿着纵向与第一集管箱平行地设置;
第二管,设置在第二集管箱的外部,并沿着纵向与第二集管箱平行地设置;
主要第一分支管和次要第一分支管,从第一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间,而所述次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三空间;
主要第二分支管和次要第二分支管,从第二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间,而所述次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三空间,
其中,第一管连接到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一个,第二管连接到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另外一个,以使制冷剂流入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一个或者从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另外一个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所述蓄冷热交换器还包括:
密封挡板,设置在与每个开口相邻的位置,所述开口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的相对的端部;或者
端盖,密封每个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在第二空间中形成有蓄冷介质注入孔,以使蓄冷介质通过蓄冷介质注入孔被注入到第二空间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通过将集管结合到箱盖板而形成,集管和箱盖板中的每个通过压制而形成,
其中,所述分隔件设置在集管或箱盖板中,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中的空间被分隔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个通过一体地压制集管和箱盖板而形成,集管和箱盖板限定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布置成三排的管被同时一体地压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介于布置成三排的管之间的翅片被一体地形成。
11.一种蓄冷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所述蓄冷系统包括:
储蓄器,储存蓄冷介质;
循环泵,使蓄冷介质在所述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管与储蓄器之间循环;
控制单元,控制循环泵;
循环管,将所述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管、储蓄器和循环泵彼此连接。
CN201510493276.2A 2011-05-04 2012-03-30 蓄冷热交换器 Active CN105004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42240 2011-05-04
KR1020110042240A KR101291028B1 (ko) 2011-05-04 2011-05-04 축냉 증발기
KR10-2011-0043890 2011-05-11
KR1020110043890A KR101291030B1 (ko) 2011-05-11 2011-05-11 축냉 열교환기
KR10-2011-0047659 2011-05-20
KR1020110047659A KR101320329B1 (ko) 2011-05-20 2011-05-20 축냉 증발기
CN201280021777.5A CN103534548B (zh) 2011-05-04 2012-03-30 蓄冷热交换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1777.5A Division CN103534548B (zh) 2011-05-04 2012-03-30 蓄冷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4213A true CN105004213A (zh) 2015-10-28
CN105004213B CN105004213B (zh) 2017-11-28

Family

ID=471079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93276.2A Active CN105004213B (zh) 2011-05-04 2012-03-30 蓄冷热交换器
CN201280021777.5A Active CN103534548B (zh) 2011-05-04 2012-03-30 蓄冷热交换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1777.5A Active CN103534548B (zh) 2011-05-04 2012-03-30 蓄冷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555687B2 (zh)
EP (1) EP2705318B1 (zh)
JP (1) JP5732592B2 (zh)
CN (2) CN105004213B (zh)
WO (1) WO201215076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3498A (zh) * 2018-03-29 2018-09-0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真空磁悬浮列车的相变储热系统
WO2019219076A1 (zh) * 2018-05-17 2019-11-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1322796A (zh) * 2018-12-14 2020-06-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5726B2 (ja) * 2008-12-26 2014-06-1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JP5910415B2 (ja) * 2012-08-22 2016-04-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EP2948723B1 (en) * 2013-01-25 2019-01-09 Hanon Systems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cold reserving par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4218191A (ja) * 2013-05-09 2014-11-20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蓄冷熱交換器
WO2015004720A1 (ja) * 2013-07-08 2015-0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3759574A (zh) * 2013-12-10 2014-04-30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车用平行流蒸发器的双半月分体式集分流管
CN103759473B (zh) * 2013-12-10 2016-08-24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平行流蒸发器
CN103759569A (zh) * 2013-12-10 2014-04-30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车用平行流蒸发器的分流腔嵌入式集分流管
CN103759571A (zh) * 2013-12-10 2014-04-30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车用平行流蒸发器的整体式集分流管
CN103759573A (zh) * 2013-12-10 2014-04-30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车用平行流蒸发器的分流腔组合式集分流管
CN103759570A (zh) * 2013-12-10 2014-04-30 柳州五菱宝马利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平行流蒸发器的集分流管
KR102170312B1 (ko) * 2014-02-07 2020-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217525B2 (ja) * 2014-05-23 2017-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KR102224130B1 (ko) * 2014-08-29 2021-03-0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증발기
WO2016032255A1 (ko) * 2014-08-29 2016-03-03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증발기
CN105588372A (zh) * 2014-11-14 2016-05-18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多层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JP6540190B2 (ja) * 2015-04-21 2019-07-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US10179498B2 (en) * 2015-05-30 2019-01-15 Air International Inc. Storage evaporator hav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for use i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727810B1 (ko) * 2015-07-27 2017-04-18 에스피엑스플로우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용 모듈유닛
KR101837046B1 (ko) * 2015-07-31 2018-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627538B2 (ja) * 2016-01-29 2020-0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JP6746234B2 (ja) * 2017-01-25 2020-08-2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10670342B2 (en) * 2017-04-10 2020-06-02 Hanon Systems Cold reserving heat exchanger
KR102173338B1 (ko) * 2017-04-10 2020-11-04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증발기
US11125510B2 (en) * 2017-12-29 2021-09-21 Vito Nv Storage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R3087880B1 (fr) * 2018-10-24 2020-09-25 Air Liquide Procede pour la fabrication d'une serie d'au moins un premier et un deuxieme echangeurs de chaleur
KR20200080158A (ko) * 2018-12-26 2020-07-06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JP6750700B1 (ja) * 2019-03-20 2020-09-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US20220243986A1 (en) * 2019-06-04 2022-08-04 Pranav Vikas India Pvt Limited Ccf heater core assembly
CN213421945U (zh) * 2020-09-17 2021-06-11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17474A (ko) * 2002-08-21 2004-02-27 진성냉기산업주식회사 냉동차량의 축냉시스템
KR20070111390A (ko) * 2006-05-17 2007-11-2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축냉부를 구비한 증발기
CN101405555A (zh) * 2006-03-09 2009-04-08 贝洱两合公司 带有蓄冷器的热交换器
JP2010070071A (ja) * 2008-09-19 2010-04-02 Showa Denko Kk 蓄冷熱交換器
WO2010074016A1 (ja) * 2008-12-26 2010-07-0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KR20110034145A (ko) * 2009-09-28 2011-04-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축냉 열교환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4660A (en) 1958-04-03 1960-08-17 Ferguson Superheaters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s
US3878888A (en) * 1973-12-07 1975-04-22 George H Seidl Heat exchanger
JPS63184377U (zh) * 1987-05-15 1988-11-28
JPH0755379A (ja) * 1992-02-18 1995-03-03 Nippondenso Co Ltd 熱交換器
DE4330214B4 (de) * 1993-09-07 2005-02-17 Behr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
JPH10267585A (ja) * 1997-01-27 1998-10-09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CA2287343C (en) 1997-04-23 2004-11-30 Insilco Corporation Manifold incorporating baffl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FR2780152B1 (fr) * 1998-06-23 2001-03-30 Valeo Climatisation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3972501B2 (ja) 1999-01-18 2007-09-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熱用熱交換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001408A (ja) * 2003-06-09 2005-01-06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734021B2 (ja) 2004-05-11 2011-07-27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6322699A (ja) 2005-04-20 2006-11-30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WO2007090606A1 (de) * 2006-02-10 2007-08-16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äger mit kältespeicher
KR101291029B1 (ko) * 2007-08-29 2013-08-01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일체형 축냉 열교환기
JP4945399B2 (ja) * 2007-10-16 2012-06-0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4881276B2 (ja) 2007-10-19 2012-02-22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JP2009299923A (ja) * 2008-06-10 2009-12-24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JP5264442B2 (ja) * 2008-11-28 2013-08-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175167A (ja) * 2009-01-30 2010-08-12 Showa Denko Kk 蓄冷熱交換器
US20100223949A1 (en) 2009-03-06 2010-09-09 Showa Denko K.K. Evaporator with cool storage function
JP5408017B2 (ja) 2009-06-05 2014-02-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JP5737837B2 (ja) * 2009-10-16 2015-06-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5674388B2 (ja) * 2009-12-25 2015-02-25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JP5664063B2 (ja) * 2010-09-21 2015-0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凝縮器
JP5920175B2 (ja) * 2012-11-13 2016-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6183100B2 (ja) * 2013-09-25 2017-08-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17474A (ko) * 2002-08-21 2004-02-27 진성냉기산업주식회사 냉동차량의 축냉시스템
CN101405555A (zh) * 2006-03-09 2009-04-08 贝洱两合公司 带有蓄冷器的热交换器
KR20070111390A (ko) * 2006-05-17 2007-11-2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축냉부를 구비한 증발기
JP2010070071A (ja) * 2008-09-19 2010-04-02 Showa Denko Kk 蓄冷熱交換器
WO2010074016A1 (ja) * 2008-12-26 2010-07-0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KR20110034145A (ko) * 2009-09-28 2011-04-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축냉 열교환기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3498A (zh) * 2018-03-29 2018-09-0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真空磁悬浮列车的相变储热系统
CN108513498B (zh) * 2018-03-29 2020-03-06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真空磁悬浮列车的相变储热系统
WO2019219076A1 (zh) * 2018-05-17 2019-11-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US11268767B2 (en) 2018-05-17 2022-03-08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eat exchanger
CN111322796A (zh) * 2018-12-14 2020-06-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
CN111322796B (zh) * 2018-12-14 2021-1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05318A4 (en) 2015-05-20
JP5732592B2 (ja) 2015-06-10
EP2705318B1 (en) 2016-08-24
US20170096043A1 (en) 2017-04-06
EP2705318A1 (en) 2014-03-12
US20140069136A1 (en) 2014-03-13
CN103534548A (zh) 2014-01-22
US9555687B2 (en) 2017-01-31
US10220673B2 (en) 2019-03-05
WO2012150768A1 (en) 2012-11-08
CN103534548B (zh) 2016-05-25
CN105004213B (zh) 2017-11-28
JP2014513265A (ja) 2014-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4213A (zh) 蓄冷热交换器
US7726387B2 (en) Heat exchangers
US7823406B2 (en) Heat exchanger
US9127892B2 (en) Evaporator
EP2660549B1 (en) Heat exchanger
US9410745B2 (en) Heat exchanger
JP4734021B2 (ja) 熱交換器
JP5264507B2 (ja) 蓄冷器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KR101786965B1 (ko) 헤더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US7886811B2 (en) Evaporator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same
KR101462173B1 (ko) 열교환기
JP5585543B2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US8302427B2 (en) Evaporator
KR10149215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17058123A (ja) 特に車両のための熱交換器
KR20130096819A (ko) 축냉 열교환기
JP4625687B2 (ja) 熱交換器
US20140374076A1 (en) Heat exchanger
KR101320329B1 (ko) 축냉 증발기
JP2005308386A (ja) 熱交換器
KR101170610B1 (ko) 축냉 열교환기
KR101291030B1 (ko) 축냉 열교환기
JP2008256234A (ja) エバポレータ
KR101291028B1 (ko) 축냉 증발기
JP4574321B2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Hanang Beijing Grea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Applicant befor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