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8371B - 吸气量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吸气量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8371B
CN104948371B CN201510142531.9A CN201510142531A CN104948371B CN 104948371 B CN104948371 B CN 104948371B CN 201510142531 A CN201510142531 A CN 201510142531A CN 104948371 B CN104948371 B CN 1049483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surface
pass portion
throttle
hol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25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48371A (zh
Inventor
小衫祐介
市川哲太
森田绅郎
森田绅一郎
稻川良治
稻垣大地
小岛洋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D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D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ihin Doc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48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8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8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8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气量调节装置。吸气量调节装置(1)具备旁通部(9)。旁通部(9)具有位于绕开节气门主体(3)的吸气通道(2)的旁通部(8)上面的气门导孔(10),以及与气门导孔(10)螺合的怠速调整螺钉(11)。气门导孔(10)的插入怠速调整螺钉(11)的一侧沿节气门主体(3)和旁通部主体(9)之间的第一接合面(18)平行延伸。包含第一接合面(18)的平面不与固定在阀轴(4)上的节气门传感器(7)交叉。该吸气量调节装置能够简单地形成适合各种内燃机的旁通装置,并且不易在旁通部分产生巢(空洞)。

Description

吸气量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整内燃机的吸气量的吸气量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当中,这种吸气量调节装置具备:设置有吸气通道的节气门主体,旋转自如地受节气门主体支承的阀轴,固定在阀轴上并开闭吸气通道的节气门,以及以绕开节气门的方式两端向吸气通道开口的旁通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吸气量调节装置中,在阀轴的一端固定有用于操作节气门的操作杆,在阀轴的另一端联结有用于检测节气门的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
在节气门主体上设置有:介于旁通部途中设置的气门导孔,与气门导孔螺合的怠速调整螺钉,以及相对气门导孔的开口面积对应于怠速调整螺钉的螺合位置发生变化的可变孔。通过这些气门导孔、怠速调整螺钉、可变孔等,构成了调整通过旁通部的怠速吸气量的旁通装置。
旁通部由上游侧旁通部和下游侧旁通部构成。上游侧旁通部的上游侧端部在吸气通道的节气门的上游侧开口,上游侧旁通部的下游侧端部形成向气门导孔开口的导入孔。下游侧旁通部的上游侧端部形成可变孔,下游侧端部在吸气通道的节气门的下游侧开口。
从节气门传感器一侧看时,怠速调整螺钉被配置在比节气门传感器更靠吸气通道的上游一侧。并且,从上游一侧看时,怠速调整螺钉被配置在与节气门传感器重合的位置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3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吸气调节装置,怠速调整螺钉螺合的气门导孔、向气门导孔开口的导入孔以及相对气门导孔的开口面积发生变化的可变孔被设置在节气门主体上。因此,要将气门导孔、导入孔、可变孔等布置设置成适合各种内燃机的形态时,用于成型的模具变得复杂,这些布置受到了限制。
另外,由于旁通部也形成于节气门主体,形成旁通部的部分厚度增加。因此,在对节气门主体成型时,在旁通部部分有可能产生巢(空洞)。
鉴于现有技术的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形成适合各种内燃机的旁通装置且在旁通部部分不易产生巢(空洞)的吸气量调节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吸气量调节装置具备设置了吸气通道的节气门主体、旋转自如地受所述节气门主体支承的阀轴、固定在所述阀轴上并开闭所述吸气通道的节气门、为了操作所述节气门而固定在所述阀轴一端的操作杆、与所述阀轴的另一端联结并检测该节气门的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以绕开所述节气门的形式两端向所述吸气通道开口的旁通部、以及通过与所述节气门主体是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旁通部主体,
所述旁通部主体上设置有介于所述旁通部设置的气门导孔、与气门导孔螺合的怠速调整螺钉、以及相对所述气门导孔的开口面积对应于所述怠速调整螺钉的螺合位置发生变化的可变孔,
所述旁通部由上游侧旁通部和下游侧旁通部构成,所述上游侧旁通部形成有上游侧端部在所述吸气通道的节气门的上游侧开口、下游侧端部形成为向所述气门导孔开口的导入孔,所述下游侧旁通部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所述可变孔、下游侧端部在所述吸气通道的节气门的下游侧开口,
该吸气量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从与下述平面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节气门主体上具有位于所述节气门传感器和所述操作杆之间的第一接合面,所述平面包含所述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阀轴的中心轴线,该第一接合面上开口有上游通路和下游通路,所述上游通路是所述上游侧旁通部的位于所述节气门主体内的部分,所述下游通路是所述下游侧旁通部的位于该节气门主体内的部分,
所述旁通部主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面,
所述可变孔形成为从所述第二接合面通向所述气门导孔的通路上的所述气门导孔一侧的开口部,
在所述气门导孔的被插入所述怠速调整螺钉的一侧沿所述第一接合面朝向所述节气门传感器一侧延伸,
第一接合面被配置成包含该第一接合面的平面不与所述节气门传感器交叉。
根据本发明,包含可变孔的怠速吸气量调节装置设置在与节气门主体是不同的部件、即旁通部主体上,所述可变孔向与怠速调整螺钉螺合的气门导孔的开口面积发生变化。因此,由于节气门主体和旁通部主体是通过不同的模具形成,能够以相对吸气量调节装置所适用的内燃机的排气量是最佳的布局的形式,简单地形成气门导孔和可变孔。
另外,由于形成旁通部的节气门主体和旁通部主体的各个厚度并不厚,在对旁通部主体和节气门主体进行成型时,旁通部部分不易产生巢(空洞)。
此外,气门导孔的插入怠速调整螺钉的一侧与节气门主体的第一接合面成平行的方向开口,并且,由于包含第一接合面的表面不与节气门传感器交叉的形式配置所述第二接合面,节气门传感器不会造成障碍,所以能够简单地调整怠速调整螺钉。特别是将吸气量调节装置以节气门主体的阀轴与车宽方向成平行的方式搭载到自动二轮车上时,怠速调整螺钉变得简单。
另外,由于采用与节气门主体是不同部件构成的旁通部主体,并且通过上述方式构成气门导孔或第一接合面,能够采用用于调整旁通吸气量的各种旁通装置。例如,能够采用利用电机驱动用于调整旁通吸气量的阀体的旁通装置或者利用电磁(solenoid)驱动的旁通装置取代上述节气门主体构成的旁通装置。
在本发明中,从所述节气门传感器一侧看时,所述怠速调整螺钉被配置成位于所述节气门传感器在所述吸气通道的方向上的尺寸范围内。
根据上述特征,从节气门传感器一侧看时,与怠速调整螺钉位于吸气通道方向上的节气门传感器的横向的以往的情形相比,能够在吸气通道的方向上实现吸气量调节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所述吸气量调节装置还具备密封部件和具有外螺纹部的紧固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之间,并使所述上游侧旁通部及所述下游侧旁通部与大气之间保持气密,在所述第一接合面上设置第一孔和包围该第一孔的开口的第一内侧环状壁,所述第一孔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
在所述旁通部主体上设置有由贯穿孔和外侧环状壁构成的筒状部,所述贯穿孔从所述第二接合面向其相反一侧的表面贯穿,所述外侧环状壁包围所述贯穿孔的所述表面一侧的开口,
所述筒状部中插入所述第一内侧环状壁,所述紧固部件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在所述外螺纹部的螺合时用于将所述筒状部夹在所述第一接合面和该抵接面之间进行紧固,
在所述第一接合面上,在比所述密封部件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面的外缘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孔及包围所述第二孔的开口的第二内侧环状壁,
所述旁通部主体上设置覆盖所述第二孔及所述第二内侧环状壁的覆盖部。
根据上述特征,在将构成其他大的旁通装置的旁通部主体取代上述旁通部主体来安装到节气门主体上时,除了能够利用第一接合面的第一孔以及第一内侧环状壁以外,还能够利用第二孔以及第二内侧环状壁。由此,由于紧固部位增加,能够将更大的旁通部主体以充分的强度设置到相同的节气门主体上。
在不使用第二孔及第二内侧环状壁的情况下,第二孔及第二内侧环状壁被覆盖部覆盖,能够防止水等顺着第二内侧环状壁进入到第二孔。因而,能够避免因在第二孔中积水而生锈从而导致对密封构件造成坏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气量调节装置的正视图,以截面形式表示怠速吸气量调整机构部分。
图2是图1的吸气量调节装置的平视图。
图3的(A)是图2的A–A线截面图,(B)是B–B线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吸气量调节装置上的怠速吸气量调整机构部分的另一例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吸气量调节装置
2 吸气通道
3 节气门主体
4 阀轴
5 节气门
6 操作杆
7 节气门传感器
8,38 旁通部
9,37 旁通主体
10,39 气门导孔
11 怠速调整螺钉
12,43 可变孔
13,45 导入孔
14,46 上游侧旁通部
15,44 下游侧旁通部
16 中心轴线
17 中心轴线
18 第一接合面
19 第二接合面
20 上游通路
21 下游通路
22 密封部件
23 外螺纹部
24 紧固部件
25 内螺纹部
26 第一孔
27 第一内侧环状壁
28 表面
29 贯穿孔
30 外侧环状壁
31 筒状部
32 抵接面
33 外缘
34 第二孔
35 第二内侧环状壁
36 覆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吸气量调节装置1具备设置有吸气通道2的节气门主体3,受节气门主体3旋转自如地支承的阀轴4,以及,固定于阀轴4并开关吸气通道2的节气门5。
在阀轴4一端上固定有用于操作节气门5的开度的操作杆6。在阀轴4的另一端上联结有检测节气门5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7。节气门主体3以阀轴4与车宽方向成平行的方式搭载在吸气量调节装置1所适用的车辆上。
另外,吸气量调节装置1设置有旁通部8。旁通部8以绕开节气门5的方式,两端向节气门5开口。即,旁通部8的一端相对吸气通道2在节气门5的上游侧开口,另一端相对吸气通道2在节气门5的下游侧开口。
另外,吸气量调节装置1具备以与节气门主体3是不同构件的形式构成的旁通主体9。旁通主体9构成调整通过旁通部8的怠速吸气量的旁通装置。
旁通部主体9上设置有介于旁通部8设置的气门导孔10,与气门导孔螺合的怠速调整螺钉11,以及,相对气门导孔10的开口面积对应于怠速调整螺钉11的螺合位置发生变化的可变孔12。上述气门导孔10,怠速调整螺钉11以及可变孔12构成了上述旁通装置。
旁通部8由上游侧旁通部14和下游侧旁通部15构成。上游侧旁通部14形成有上游侧端部在吸气通道2的节气门5的上游侧处开口、下游侧端部向气门导孔10开口的导入孔13。所述下游侧旁通部15的上游侧端部形成可变孔12,下游侧端部在吸气通道2的节气门5的下游侧开口。从与下述平面垂直的方向看时,即在图2上,节气门主体3上设置有位于节气门传感器7和操作杆6之间的第一接合面18。所述平面包含吸气通道2的中心轴线16以及阀轴4的中心轴线17。旁通部主体9具备与第一接合面18接合的第二接合面19。由于旁通部主体9几乎位于第一接合面18之上,在图2中,旁通部主体9位于节气门传感器7和操作杆6之间。
在第一接合面18上开口有上游通路20和下游通路21。上游通路20是上游侧旁通部14的位于节气门主体3内的部分。下游通路21是下游侧旁通部15的位于节气门主体3内的部分。可变孔12形成为从第二接合面19通向气门导孔10的通路上气门导孔10一侧的开口部。
在气门导孔10的被插入怠速调整螺钉11的一侧沿第一接合面18朝向节气门传感器7一侧延伸。第一接合面18被配置成包含该第一接合面18的平面不与节气门传感器7交叉。从节气门传感器7一侧以侧面形式看时,怠速调整螺钉11被配置在节气门传感器7在吸气通道2的方向上的尺寸内。第一接合面18和第二接合面19之间设置有将上游侧旁通部14及下游侧旁通部15与大气之间保持成气密的密封部件22。
如图3的(A)所示,第一接合面18和第二接合面19通过具有外螺纹部23的紧固部件24进行接合。作为紧固部件24例如可以采用螺丝。第一接合面18上设置有第一孔26和第一内侧环状壁27。第一孔26具有与外螺纹部23螺合的内螺纹部25。第一内侧环状壁27包围第一孔26。内螺纹部25也可以设置成到达第一内侧环状壁27的范围内。
旁通部主体9上设置有筒状部31。筒状部31由贯穿孔29和外侧环状壁30构成。贯穿孔29从旁通部主体9的第二接合面19起向该第二接合面19的相反一侧的表面28贯穿,外侧环状壁30包围贯穿孔29的表面28一侧的开口。另外,在图2中表示有在旁通部9上的适当的位置上配置的两个外侧环状壁30以及两个紧固部件24。
筒状部31中插入有第一内侧环状壁27。紧固部件24具有抵接面32。在将外螺纹部23螺合到内螺纹部25时,所述抵接面32将筒状部31夹在第一接合面18和抵接面32之间从而进行紧固。
通过下述方式将旁通部9安装到节气门主体3上。即,将旁通部9的第二接合面19配置到节气门主体3上,使得第二接合面19与配置了密封部件22的节气门主体3的第一接合面18接触,并且将紧固部件24的外螺纹部23螺合到第一孔26的内螺纹部25上。通过该螺合,筒状部31被夹在紧固部件24的抵接面32和第一接合面18之间并被紧固。这样,旁通部主体9被可靠地紧固在节气门主体3上。另外,如图3的(B)所示,在第一接合面18上进一步还设置有第二孔34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第二孔34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设置在比密封部件22更靠近第一接合面18的外缘33的一侧。第二孔34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除了在这两者内侧没有配置紧固部件24以外,其余的与第一孔26及第一内侧环状壁27相同。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旁通部9上设置有覆盖第一孔34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的覆盖部36。
在该构成中,在调整搭载有吸气量调节装置1的内燃机的怠速转数时,改变怠速调整螺钉11的螺合量,从而选择可变孔12的开口面积。由此,通过旁通部8的吸气量被适当地进行设定,从而获得对应了吸气量的怠速转数。
这时,气门导孔10的怠速调整螺钉11一侧沿节气门主体3的第一接合面18向与第一接合面18平行的方向开口,并且,由于包含第一接合面18的表面不与节气门传感器7交叉,节气门传感器7不会对怠速调整螺钉11的操作造成障碍。所以,能够简单并准确地改变怠速调整螺钉11的螺合量。
另外,在制造吸气量调节装置1时,具有与怠速调整螺钉11螺合的气门导孔10和相对气门导孔10的开口面积发生变化的可变孔12的旁通部主体9通过和节气门主体3不同的部件构成。
因此,气门导孔10和可变孔12以相对吸气量调节装置1所适用的内燃机的排气量是最佳的布置的形式简单地被形成。并且,由于形成旁通部8的厚度不用太厚,能够使旁通部主体9和节气门主体3成型,而不会在旁通部8部分产生巢(空洞)。
图4是能够取代图1的旁通部主体9而安装到节气门主体3上的旁通部主体37部分的截面图。该旁通部主体37构成调整怠速吸气的量的旁通装置。
旁通部主体37具有:介于旁通部38设置的气门导孔39,以相对气门导孔39滑动自如但不能旋转的方式进行嵌合的旁通阀40,以及经由螺丝机构41驱动旁通阀40的电机42。
另外,可变孔43向气门导孔39开口。可变孔43通过旁通阀40开闭,并且开口面积根据旁通阀40的驱动位置发生变化。可变孔43被设置成贯穿孔,该贯穿孔从旁通部主体37的第二接合面19向气门导孔39竖直贯穿。可变孔43与下游侧通路21连接,与下游侧通路21一起构成旁通部38的下游侧部分、即下游侧旁通部44。
另外,在旁通部主体37上设置用于从旁通部38的上游通路20向导入气门导孔39导入怠速吸气的导入孔45。导入孔45被设置成贯穿孔,该贯穿孔从旁通部主体37的第二接合面19向气门导孔39竖直贯穿。导入孔45与上游侧通路20一起构成旁通部38的上游侧部分、即上游侧旁通部46。
另外,与图1中的旁通部主体9相同,旁通部主体37上设置有第二接合面19及筒状部31(参照图3)。所以,与图1中的旁通部主体相同,旁通部主体37通过紧固部件24将筒状部31紧固到该紧固部件24和第一接合面18之间,从而将旁通部主体37固定到节气门主体3上。
但是,旁通部主体37比图1中的旁通部主体9重,在将旁通部主体固定到节气门主体3上时,进一步还使用到节气门主体3的第二孔34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即,在旁通部主体37上,在于该第二孔34对应的位置上也设置有由贯穿孔29及外侧环状壁30构成的筒状部31。
并且,与上述情况相同,通过将紧固部件24的外螺纹部23螺合到第二孔34上设置的内螺纹部上,旁通部主体37的筒状部37被紧固在第一结合面18和抵接面32之间。由此,旁通部主体37被以适当的强度固定在节气门主体3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节气门主体3是不同部件的旁通部主体9或旁通部主体37上设置有气门导孔10或气门导孔39、可变孔12或可变孔43。因此,能够以相对吸气量调节装置1所适用的内燃机的排气量是最佳布置的形式形成气门导孔10或气门导孔39和/或可变孔12或可变孔43。
另外,形成旁通部8或旁通部38的节气门主体3以及旁通部主体9或旁通部主体37的厚度并不太厚,因而在对旁通部主体9或旁通部37以及节气门主体3成型时,不容易在旁通部8或旁通部38部分中产生巢(空洞)。所以,能够制造质量更高的吸气量调节装置1。
此外,气门导孔10的插入怠速调整螺钉11的一侧沿节气门主体3的第一接合面18平行的方向开口。由于以包含第一接合面18的表面不与节气门传感器7交叉的方式配置第一接合面18,能够简单地调整怠速调整螺钉11。另外,能够让图4所示那样的具有电机42及旁通阀40的旁通部主体37取代旁通部主体9,进行简单的安装。
另外,由于采用与节气门主体3是不同部件的旁通部主体9或旁通部主体37,并且通过上述方式构成气门导孔10或气门导孔39以及第一接合面18,能够采用各种旁通装置作为调整旁通吸气量的机构。
例如,能够采用图4所示的旁通装置或者利用电磁驱动的旁通装置取代通过图1的节气门主体3构成的旁通装置。其中,图4所示的旁通装置利用电机42驱动用于调整旁通吸气量的旁通阀40。
另外,由于从节气门传感器7一侧的侧面看时,怠速调整螺钉11被配置在节气门传感器7在吸气通道2方向上的尺寸内,与怠速调整螺钉位于吸气通道方向上的节气门传感器的横向的以往的情形相比,能够在吸气通道2的方向上实现吸气量调节装置1的小型化。
此外,由于通过上述方式构成了节气门主体3的第一接合面18以及旁通部主体9的第二接合面19,能够将图4的旁通部主体37取代图1的旁通部主体9,利用第一接合面18的第二孔34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简单地将旁通部主体37安装在节气门主体3上。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在使用图1的旁通部主体9时水等顺着覆盖部36及第二内侧环状壁35进入第二孔34。因此,能够避免因在第二孔34中积水而生锈,从而导致对密封构件22造成坏的影响。

Claims (1)

1.一种吸气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有吸气通道的节气门主体;
旋转自如地受所述节气门主体支承的阀轴;
固定在所述阀轴上并开闭所述吸气通道的节气门;
为了操作所述节气门而固定在所述阀轴一端的操作杆;
与所述阀轴的另一端联结并检测该节气门的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
以绕开所述节气门的形式两端向所述吸气通道开口的旁通部;以及
由与所述节气门主体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旁通部主体,
在所述旁通部主体上设置有介于所述旁通部设置的气门导孔、与该气门导孔螺合的怠速调整螺钉、以及与所述气门导孔相对的开口面积对应于所述怠速调整螺钉的螺合位置发生变化的可变孔,
所述旁通部由上游侧旁通部和下游侧旁通部构成,所述上游侧旁通部形成为上游侧端部在所述吸气通道的所述节气门的上游侧开口、下游侧端部向所述气门导孔开口的导入孔,所述下游侧旁通部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所述可变孔、下游侧端部在所述吸气通道的所述节气门的下游侧开口,
从与包含有所述吸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阀轴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节气门主体具有位于所述节气门传感器和所述操作杆之间的第一接合面,上游通路和下游通路在该第一接合面上开口,所述上游通路是所述上游侧旁通部的位于所述节气门主体内的部分,所述下游通路是所述下游侧旁通部的位于该节气门主体内的部分,
所述旁通部主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面,
所述可变孔形成为从所述第二接合面通向所述气门导孔的通路上的所述气门导孔一侧的开口部,
在所述气门导孔的被所述怠速调整螺钉插入的一侧沿所述第一接合面朝向所述节气门传感器一侧延伸,
所述第一接合面被配置成包含该第一接合面的平面不与所述节气门传感器交叉,
所述吸气量调节装置还具备密封部件和具有外螺纹部的紧固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面和所述第二接合面之间,并使所述上游侧旁通部及所述下游侧旁通部与大气之间保持气密,
在所述第一接合面上,第一孔以及包围所述第一孔的开口的第一内侧环状壁与所述节气门主体一体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孔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一内侧环状壁由与所述第一接合面垂直且向所述旁通部主体侧延伸的面构成,
在所述旁通部主体上设置有由贯穿孔和外侧环状壁构成的筒状部,所述贯穿孔从所述第二接合面向所述第二接合面的相反侧的表面贯穿,所述外侧环状壁由与所述第二接合面垂直且向从所述第二接合面朝向所述相反侧的表面的方向延伸的面构成,并且所述外侧环状壁包围所述贯穿孔的所述表面一侧的开口,
在所述筒状部中插入所述第一内侧环状壁,
所述紧固部件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在所述外螺纹部的螺合时用于将所述筒状部夹在所述第一接合面和该抵接面之间进行紧固,
在所述第一接合面上,第二孔及包围所述第二孔的开口的第二内侧环状壁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二内侧环状壁由与所述第一接合面垂直且向所述旁通部主体侧延伸的面构成,
在所述旁通部主体上设置有覆盖部,该覆盖部在所述第二接合面侧具有:
与所述第二接合面平行且从所述旁通部主体侧覆盖所述第二孔的面;以及
由与所述第二接合面垂直的面构成且在圆周方向上覆盖所述第二内侧环状壁的内壁面。
CN201510142531.9A 2014-03-28 2015-03-27 吸气量调节装置 Active CN1049483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9039 2014-03-28
JP2014069039A JP6259697B2 (ja) 2014-03-28 2014-03-28 吸気量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8371A CN104948371A (zh) 2015-09-30
CN104948371B true CN104948371B (zh) 2019-03-08

Family

ID=54163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2531.9A Active CN104948371B (zh) 2014-03-28 2015-03-27 吸气量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9697B2 (zh)
CN (1) CN10494837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9891A (zh) * 2001-08-31 2004-11-24 株式会社京浜 发动机的进气量控制装置
CN101139941A (zh) * 2006-09-07 2008-03-1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正时链轮固定机构
CN101469652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吸气通路结构
CN102362062A (zh) * 2009-03-23 2012-02-22 株式会社京浜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
JP2013087733A (ja) * 2011-10-20 2013-05-13 Keihin Corp エンジンの吸気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12318A (ja) * 2004-10-14 2006-04-27 Keihin Corp 燃料噴射装置における摺動絞り弁型のスロットルボデー
JP5342287B2 (ja) * 2009-03-23 2013-11-1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エンジンのアイドル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9891A (zh) * 2001-08-31 2004-11-24 株式会社京浜 发动机的进气量控制装置
CN101139941A (zh) * 2006-09-07 2008-03-12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正时链轮固定机构
CN101469652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吸气通路结构
CN102362062A (zh) * 2009-03-23 2012-02-22 株式会社京浜 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
JP2013087733A (ja) * 2011-10-20 2013-05-13 Keihin Corp エンジンの吸気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48371A (zh) 2015-09-30
JP6259697B2 (ja) 2018-01-10
JP2015190399A (ja) 2015-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4662B2 (en) Bypass-intake-flow control apparatus
JP4376017B2 (ja) 電子制御式スロットル制御装置
US10024279B2 (en)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cooling efficiency of engine room in vehicle
US11008951B2 (en) Low pressure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a multi-cylinder light-duty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4177950A (ja) フラップ装置および吸気システム
CN104948371B (zh) 吸气量调节装置
ITBO20120312A1 (it) Valvola a farfalla per un motore a combustione interna provvista di una sede valvola metallica costampata all'interno di un corpo valvola in materiale plastico
US20190078518A1 (en) Intake control apparatus
US7815167B2 (en) Valve for adjusting the air flow rat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325045B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intake air quantity of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01253325B (zh) 发动机用进气装置
ITMI20061273A1 (it) Regolatore per un organo di regolazione
JP2007071086A (ja) エンジン用吸気装置
JP6398855B2 (ja) バルブ装置の製造方法
EP1867852A2 (en) Engine intake system
KR101145630B1 (ko) 엔진의 흡기 시스템
CN102272429B (zh) 节气门装置
CN212154955U (zh) 进气控制装置
US20190128193A1 (en) Electric air flow control device
JP3971619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451025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量制御装置
ITFI20110003U1 (it) "dispositivo di mandata d'aria per motori a combustione interna"
EP3832084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1053348Y (zh) 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US10557420B2 (en) Fresh air supply devic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1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IHI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