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4856A - 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4856A
CN104934856A CN201510126091.8A CN201510126091A CN104934856A CN 104934856 A CN104934856 A CN 104934856A CN 201510126091 A CN201510126091 A CN 201510126091A CN 104934856 A CN104934856 A CN 1049348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ark plug
insulator
distanc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60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34856B (zh
Inventor
河出卓也
山村直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34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4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34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48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4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electrodes in insulation, e.g. by embed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5/00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ark gaps, e.g. ignition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9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火花塞及点火系统。目的在于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火花塞的中心电极包括轴部、电极头部以及接合部,该电极头部与轴部的前端部接合,该接合部将轴部和电极头部接合在一起。在此,“内侧缘与中心电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3mm以上,该内侧缘为小径部的内周面的靠轴线方向前端侧的边缘,该小径部为绝缘体的收纳电极头部的部分中的、内径最小的部分”,或者,“自第2距离减去第1距离而得到的差为0mm以上”。

Description

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点燃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等,应用有点火系统。作为点火系统,例如,应用有具备火花塞和向火花塞供给电能的电源的系统。作为火花塞,例如应用有如下这样的火花塞,该火花塞具备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电极、设于中心电极外周的绝缘体、设于绝缘体外周的筒状的主体金属外壳以及基端部与主体金属外壳的前端部相接合的接地电极。在接地电极的前端部与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当电源向间隙供给电能时,在间隙产生火花放电。利用火花放电,将混合气体点燃。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73487号
然而,近年来,从降低燃油消耗率的观点来看,正在进行对各种内燃机(例如稀薄燃烧发动机、直喷式发动机等)的开发。随着内燃机开发的进行,期望进一步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但是,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并不容易。
本发明的主要的优点在于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做成的,其能够作为以下的应用例来实现。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应用例1
一种火花塞,其中,
该火花塞具有:
绝缘体,其为筒状,且该绝缘体具有沿轴线贯通的轴孔;
中心电极,其配置于上述轴孔的靠前端侧的部位;以及
接地电极,其为棒状,且在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部分与上述接地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中心电极包括轴部、电极头部以及接合部,该电极头部与上述轴部的前端部接合,该接合部将上述轴部和上述电极头部接合在一起,
上述接合部的靠前端侧的一端配置于比小径部的内侧缘靠上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后端侧的位置,该小径部为上述绝缘体的收纳上述电极头部的部分中的、内径最小的部分,该内侧缘为上述小径部的内周面的靠轴线方向前端侧的边缘,
上述内侧缘与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3mm以上。
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火花放电通过绝缘体的表面,因此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应用例2
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内侧缘与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之间的上述距离为0.35mm以上。
采用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火花放电通过绝缘体的表面。
应用例3
根据应用例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将自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端面的边缘朝向与上述轴线垂直的方向离开5mm的位置设为第1位置,
将上述绝缘体的上述内侧缘上的位置设为第2位置,
将在含有上述轴线的剖面中,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与下述直线相交的位置设为第3位置,直线通过上述第1位置且该直线的一处与上述绝缘体的比上述轴线靠上述第1位置侧的轮廓的、靠前端侧的部分相切,
将上述第3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1距离,
将上述接合部的上述靠前端侧的一端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2距离,
此时,自第2距离减去第1距离而得到的差为0mm以上。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由气流引起火花放电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火花放电到达接合部,因此,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应用例4
一种火花塞,其中,
该火花塞具有:
绝缘体,其为筒状,且该绝缘体具有沿轴线贯通的轴孔;
中心电极,其配置于上述轴孔的靠前端侧的部位;以及
接地电极,其为棒状,且在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部分与上述接地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中心电极包括轴部、电极头部以及接合部,该电极头部与上述轴部的前端部接合,该接合部将上述轴部和上述电极头部接合在一起,
上述接合部的靠前端侧的一端配置于比小径部的内侧缘靠上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后端侧的位置,该小径部为上述绝缘体的收纳上述电极头部的部分中的、内径最小的部分,该内侧缘为上述小径部的内周面的靠轴线方向前端侧的边缘,
将自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端面的边缘朝向与上述轴线垂直的方向离开5mm的位置设为第1位置,
将上述绝缘体的上述内侧缘上的位置设为第2位置,
将在含有上述轴线的剖面中,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与下述直线相交的位置设为第3位置,直线通过上述第1位置且该直线的一处与上述绝缘体的比上述轴线靠上述第1位置侧的轮廓的、靠前端侧的部分相切,
将上述第3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1距离,
将上述接合部的上述靠前端侧的一端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2距离,
此时,自第2距离减去第1距离而得到的差为0mm以上。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由气流引起火花放电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火花放电到达接合部,因此,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应用例5
根据应用例4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差为0.3mm以上。
采用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火花放电到达接合部。
应用例6
根据应用例4或5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内侧缘与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3mm以上。
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火花放电通过绝缘体的表面,因此,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应用例7
根据应用例1~6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中心电极中的比上述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mm以上。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由气流引起火花放电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火花放电到达接合部。另外,能够抑制火花放电通过绝缘体的表面。由此,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应用例8
根据应用例1~7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电极头部的形状为沿上述轴线延伸的大致圆柱状,
上述电极头部的外径为0.7mm以上。
采用该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由电极头部的消耗引起的间隙扩张,因此,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应用例9
一种点火系统,其中,
该点火系统具备:
火花塞,其为应用例1~8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以及
电源电路,其用于向上述火花塞的上述间隙供给电能,
自上述电源电路向上述间隙供给电能,从而在上述间隙产生火花放电,
在一次点火冲程中,产生火花放电时的上述电源电路的输出能量为100mJ以上。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并且,能够通过使用来自电源电路的输出能量提高点火性。
另外,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通过搭载点火系统的内燃机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点火系统的一例子的概略图。
图2是火花塞的一例子的剖视图。
图3是间隙g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4是绝缘体10和中心电极20各自的前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2评价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第3评价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第2实施例的火花塞100b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例:
图1是点火系统的一例子的概略图。在图中示出有点火系统900、内燃机700、电池510和内燃机700的控制装置500。点火系统900包括安装于内燃机700的火花塞100和向火花塞100供给电能的电源电路600。图示的火花塞100的总数为一个,但实际上,在内燃机700的N个(N为1以上的整数)气缸上分别安装有一个火花塞100。另外,来自电源电路600的电能借助未图示的配电器供给至各火花塞100。另外,也可以在一个气缸上安装有多个火花塞100。另外,也可以不使用配电器而自电源电路600向火花塞100供给电能(例如直接点火)。
电源电路600向火花塞100供给电能,从而在火花塞100的后述的间隙处产生火花放电。电源电路600具备:芯体640;初级线圈620,其缠绕于芯体640;次级线圈630,其缠绕于芯体640,且次级线圈630的匝数多于初级线圈620的匝数;以及点火器650。
初级线圈620的一端连接于电池510,初级线圈620的另一端连接于点火器650。另外,次级线圈630的一端连接于初级线圈620的靠电池510侧的一端,次级线圈630的另一端连接于火花塞100的端子金属件40。
点火器650为所谓的开关元件,例如为含有晶体管的电路。点火器65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500的控制信号,对初级线圈620与电池510之间的导通进行开闭控制。当点火器650使导通打开时,电流自电池510流向初级线圈620,而在芯体640的周围形成磁场。然后,当点火器650使导通关闭时,在初级线圈620中流动的电流被切断,磁场发生变化。其结果,在初级线圈620内因自感而产生电压,在次级线圈630内因互感而产生比较高的电压。该高电压(即电能)自次级线圈630被供给至火花塞100的间隙,从而在间隙中产生火花放电。
另外,电源电路600在一次点火冲程中能够向一个火花塞100输出100mJ以上的能量。在此,一次点火冲程的意思是内燃机700的一个气缸的一个周期的动作中的点火冲程。在通过一个周期的动作而产生一次火花放电的情况下,为了进行一次火花放电而输出的能量与进行一次点火冲程所输出的能量相对应。在通过一个周期的动作而产生多次火花放电的情况下,为了进行各火花放电而输出的能量的总量与一次点火冲程的输出能量相对应。另外,输出能量表示自电源电路600输出的能量。实际上,由将电源电路600和火花塞100连接起来的线缆导致能量衰减,从而火花塞100所接受的能量会变得小于输出能量。
接着,说明火花塞100的结构。图2是火花塞的一例子的剖视图。图示的线CL表示火花塞100的中心轴线。图示的剖面为含有中心轴线CL的剖面。以下,还将中心轴线CL称为“轴线CL”,将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将以中心轴线CL为中心的圆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CL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称为“周向”。将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中的、图2中的上方称为前端方向D1,将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中的、图2中的下方称为后端方向D1r。前端方向D1为自后述的端子金属件40朝向电极20、30的方向。另外,将图2中的前端方向D1侧称为火花塞100的前端侧,将图2中的后端方向D1r侧称为火花塞100的后端侧。
火花塞100具备绝缘体10(以下称为“绝缘电瓷10”)、中心电极20、接地电极30、端子金属件40、主体金属外壳50、导电性的第1密封部60、电阻体70、导电性的第2密封部80、前端侧密封件8、滑石9、第1后端侧密封件6以及第2后端侧密封件7。
绝缘体10为大致圆筒状的构件,该绝缘体10具有贯通孔12(以下也称为“轴孔12”),该贯通孔12沿中心轴线CL延伸并且贯通绝缘体10。绝缘体10通过烧制氧化铝而形成(也能够采用其他的绝缘材料)。绝缘体10具有自前端侧朝向后端方向D1r依次排列的腿部13、第1缩外径部15、前端侧主体部17、凸缘部19、第2缩外径部11以及后端侧主体部18。第1缩外径部15的外径随着自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去而逐渐减小。在绝缘体10的第1缩外径部15的附近(在图1的例子中为前端侧主体部17)形成有缩内径部16,该缩内径部16的内径随着自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去而逐渐减小。第2缩外径部11的外径随着自前端侧朝向后端侧去而逐渐减小。
在绝缘体10的轴孔12的前端侧插入有沿中心轴线CL延伸的棒状的中心电极20。中心电极20具备轴部27和第1电极头部28,该第1电极头部28为以中心轴线CL为中心、沿中心轴线CL延伸的大致圆柱状。轴部27具有自前端侧朝向后端方向D1r依次排列的腿部25、凸缘部24以及头部23。腿部25的前端(即,轴部27的前端)接合有第1电极头部28(例如,激光焊接)。第1电极头部28的前端侧的部分在绝缘体10的前端侧露出在轴孔12外。凸缘部24的前端方向D1侧的面被绝缘体10的缩内径部16支承。另外,轴部27具有外层21和芯部22。外层21由抗氧化性优于芯部22的材料、即在内燃机的燃烧室内暴露于燃烧气体中的情况下消耗较少的材料(例如纯镍、含有镍和铬的合金等)形成。芯部22由热传导率高于外层21的材料(例如纯铜、铜合金等)形成。芯部22的后端部自外层21露出,形成中心电极20的后端部。芯部22的其他的部分被外层21覆盖。但是,也可以是芯部22的整体被外层21覆盖。另外,第1电极头部28使用针对放电的耐久性优于轴部27的材料(例如铱(Ir)、铂(Pt)等贵金属、钨(W)、含有从这些金属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合金)形成。
在绝缘体10的轴孔12的后端侧插入有端子金属件40的一部分。端子金属件40使用导电性材料(例如低碳钢等金属)形成。
在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在端子金属件40与中心电极20之间配置有用于抑制电噪声的大致圆柱形状的电阻体70。电阻体70例如使用含有导电性材料(例如碳粒子)、陶瓷粒子(例如ZrO2)、玻璃粒子(例如SiO2-B2O3-Li2O-BaO系的玻璃粒子)在内的材料形成。在电阻体70与中心电极20之间配置有导电性的第1密封件60,在电阻体70与端子金属件40之间配置有导电性的第2密封部80。密封部60、80例如使用含有与电阻体70的材料中所含的粒子相同的玻璃粒子、金属粒子(例如Cu)在内的材料形成。中心电极20和端子金属件40借助电阻体70和密封部60、80电连接。
主体金属外壳50为大致圆筒状的构件,该主体金属外壳50具有贯通孔59,该贯通孔59沿中心轴线CL延伸并且贯通主体金属外壳50。主体金属外壳50使用低碳钢材料形成(还能够采用其他的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在主体金属外壳50的贯通孔59内插入有绝缘体10。主体金属外壳50固定于绝缘体10的外周。在主体金属外壳50的前端侧,绝缘体10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腿部13的前端侧的部分)露出在贯通孔59外。在主体金属外壳50的后端侧,绝缘体10的后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端侧主体部18的后端侧的部分)露出在贯通孔59外。
主体金属外壳50具有自前端侧朝向后端侧依次排列的主体部55、座部54、变形部58、工具卡合部51以及压紧部53。座部54是凸缘状的部分。在主体部55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与内燃机(例如汽油发动机)的安装孔螺纹接合的螺纹部52。在座部54与螺纹部52之间套入有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环状的垫片5。
主体金属外壳50具有配置于比变形部58靠前端方向D1侧的位置的缩内径部56。缩内径部56的内径随着自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去而逐渐减小。在主体金属外壳50的缩内径部56与绝缘体10的第1缩外径部15之间夹持有前端侧密封件8。前端侧密封件8为铁制的字母O形形状的环(还能够采用其他的材料(例如铜等金属材料))。
工具卡合部51的形状为供火花塞扳手卡合的形状(例如六棱柱)。另外,压紧部53配置于比绝缘体10的第2缩外径部11靠后端侧的位置,并形成主体金属外壳50的后端(即,后端方向D1r侧的一端)。压紧部53朝向径向的内侧弯曲。在压紧部53的前端方向D1侧,在主体金属外壳50的内周面与绝缘体10的外周面之间朝向前端方向D1依次配置有第1后端侧密封件6、滑石9以及第2后端侧密封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后端侧密封件6、7为铁制的字母C形形状的环(还能够采用其他的材料)。
在制造火花塞100时,压紧部53以向内侧弯折的方式被压紧。而且,压紧部53被朝向前端方向D1侧按压。由此,变形部58发生变形,借助密封件6、7和滑石9,使绝缘体10在主体金属外壳50内被朝向前端侧按压。前端侧密封件8在第1缩外径部15与缩内径部56之间被按压,从而将主体金属外壳50与绝缘体10之间密封。由此,主体金属外壳50固定于绝缘体10。
接地电极30具备棒状的轴部37和以中心轴线CL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第2电极头部38。轴部37的一端接合于主体金属外壳50的前端57(即,前端方向D1侧的一端57)(例如电阻焊)。轴部37自主体金属外壳50的前端57朝向前端方向D1延伸,然后朝向中心轴线CL弯曲,从而到达前端部31。在前端部31的外表面中的与中心电极20相对的部分接合有第2电极头部38(例如激光焊接)。在第2电极头部38的后端面39(即,后端方向D1r侧的面39)与第1电极头部28的前端面29(即,前端方向D1侧的面29)之间形成间隙g。轴部37具有形成轴部37的表面的母材35和埋设在母材35内的芯部36。母材35使用抗氧化性优异的材料(例如含有镍和铬的合金)形成。芯部36使用热传导率高于母材35的材料(例如纯铜)形成。第2电极头部38使用针对放电的耐久性优于轴部37的材料(例如,铱(Ir)、铂(Pt)等贵金属、钨(W)、含有从这些金属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合金)形成。
图3是绝缘体10、中心电极20和接地电极30各自的处在间隙g附近的部分的剖视图。在图中,示出有含有中心轴线CL的剖面。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心电极20的腿部25的靠前端方向D1侧的部分焊接有第1电极头部28。图中的接合部230为在焊接时熔融的部分。接合部230与腿部25和第1电极头部28相接触,且将腿部25和第1电极头部28接合起来。在本实施例中,腿部25与第1电极头部28之间的交界整周地被激光焊接。
另外,接合部230配置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面10h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而且,第1电极头部28自贯通孔12内向外突出。即,中心电极20中的、配置于贯通孔12外(即,比绝缘体10的前端面10h靠前端方向D1侧)的部分仅为第1电极头部28的一部分。因而,能够抑制在中心电极20中的除第1电极头部28以外的部分产生火花放电。
另外,中心电极20的腿部25的前端部分配置于绝缘体10的腿部13处的贯通孔12内。中心电极20的腿部25的外径略小于绝缘体10的腿部13处的贯通孔12的内径。例如,以使自绝缘体10的腿部13处的贯通孔12的内径减去中心电极20的腿部25的外径所得到的差值在0.01mm以上且0.2mm以下的范围内的方式,构成绝缘体10的腿部13和中心电极20的腿部25。另一方面,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小于中心电极20的腿部25的外径。在第1电极头部28的侧面28s与贯通孔12的内周面12s之间形成有间隙。像这样,绝缘体10的前端部分离开第1电极头部28,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电极头部28产生的火花放电与绝缘体10相接触。
图中的箭头G1表示在间隙g的附近的气体的流动(即,内燃机的气缸内的气体的流动)(以下称为“气流G1”)。该气流G1为沿着与中心轴线CL大致垂直的方向穿过间隙g的气流。这样的气流G1能够在各种内燃机的气缸内产生。在间隙g产生的火花放电能够被该气流G1朝向下风向吹动。图中的放电路径P1~P6是表示火花放电的路径的例子。第1路径P1为火花放电未被气流G1吹动的情况下的路径的例子,为与自第2电极头部38的后端面39到第1电极头部28的前端面29的中心轴线CL大致平行的路径。第2路径P2~第6路径P6为火花放电被气流G1吹动的情况下的路径的例子。这些路径P2~P6的形状均为朝向下风向的方向(图3中的右方)侧突出的拱状。路径的序号(即,标注于路径的附图标记的数字)越大,则该路径的位置距中心轴线CL越远。
图中的距离DPp表示第6路径P6处的火花放电被气流G1吹动的程度,即,表示第6路径P6朝向下风向的方向突出的程度。具体而言,距离DPp为放电路径(在此为第6路径P6)上的位置中距中心轴线CL最远的位置P6x与中心电极20的前端面29(即,第1电极头部28的前端面29)的边缘29e之间的、在与中心轴线CL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该距离DPp越大,则放电路径上的火花放电被气流G1吹动的程度越大。其他的放电路径(例如放电路径P1~P5)也同样地能够指定距离DPp。以下,将这样的距离DPp称为“流动距离DPp”。
近年来,为了提高内燃机的性能(例如燃烧效率),有加快气流G1的流速的趋势。气流G1的流速越快,则流动距离DPp越容易变大。然而,在气流G1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火花放电容易中断。在此,通过利用电源电路600增大在一次点火冲程供给至火花塞100的电能,能够抑制火花放电中断。例如,如上所述,电源电路600在一次点火冲程中能够输出100mJ以上的能量。由此,即使在气流G1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火花放电中断。其结果,即使在气流G1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点火性的降低。另外,能够实现较大的流动距离DPp。例如,在流速为10m/sec的情况下,流动距离DPp能够达到5mm。
图3所示的端E1、E2为放电路径的两端。第1端E1为中心电极20的表面上的一端,第2端E2为接地电极30的表面上的一端。由于放电路径难以以大角度弯折,因此,流动距离DPp越大,则第1端E1与第2端E2之间的、在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越大。如第4路径P4~第6路径P6所示,在流动距离DPp较大的情况下,第1端E1能够向中心电极20的侧面(在此,为第1电极头部28的侧面28s)移动。而且,流动距离DPp越大,第1端E1越向后端方向D1r侧移动。另外,在图3中,全部的放电路径P1~P6的第2端E2位于第2电极头部38的后端面39的边缘39e。但是,第2端E2能够向第2电极头部38的侧面38s移动。
如第6路径P6所示,在流动距离DPp特别大的情况下,放电路径会与绝缘电瓷10的前端面10h相接触。在该情况下,可能导致绝缘体10的前端产生消耗。因而,优选的是,放电路径离开绝缘体10。另外,在接合部230配置于比图3中的位置靠前端方向D1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放电路径的第1端E1能够位于接合部230之上。接合部230针对放电的耐久性比第1电极头部28针对放电的耐久性低的情况较多。假设放电路径的第1端E1位于接合部230之上,则可能导致中心电极20的消耗进展较快。因而,优选的是,接合部230配置于比放电路径的第1端E1能够到达的位置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
B.评价试验
B-1.第1评价试验:
进行评价来自电源电路600(图1)的输出能量、火花塞100(图3)的结构和放电路径之间的关系的试验。首先,说明用于指定火花塞100的结构的参数。图4是绝缘体10和中心电极20各自的前端部分的剖视图。在图中示出了含有中心轴线CL的剖面。
在图中,示出了4个位置P、R、S、U和直线Lpr。第1位置P为自中心电极20的前端面29(即,第1电极头部28的前端面29)的边缘29e朝向与中心轴线CL垂直的方向(径向的外侧)离开了规定的距离DP(以下称为“基准距离DP”)的位置。第2位置R为绝缘体10的轴孔12的靠前端方向D1侧的边缘、即内侧缘10re上的位置。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2位置R与绝缘体10的前端面10h的靠内周侧的边缘的位置相同。直线Lpr为通过第1位置P且一处与绝缘体10的轮廓(比中心轴线CL靠第1位置P侧的轮廓)的靠前端侧的部分相切的直线。即,该直线Lpr不与绝缘体10的轮廓相交叉地与绝缘体10接触。在图4的实施例中,直线Lpr为通过第1位置P与第2位置R的直线。第3位置S为直线Lpr与中心电极20的表面(比中心轴线CL靠第1位置P侧的表面)相交的位置。
这样的第1位置P、第3位置S以及基准距离DP是通过假设有能够与绝缘体10相接触的放电路径(例如图3中的第6路径P6)来进行设定的。第1位置P对应于放电路径上的位置中距中心轴线CL最远的位置(例如图3中的第6路径P6上的位置P6x)。基准距离DP对应于流动距离DPp(图3)。第3位置S对应于放电路径的第1端E1(图3)。延伸至第1位置P附近的放电路径能够在例如第2位置R处与绝缘体10相接触。另外,这样的放电路径能够在例如第3位置S处与中心电极20相接触。
第4位置U为接合部230(特别是接合部230的外表面)的靠前端方向D1侧的一端的位置。在图4的例子中,第3位置S配置于比第4位置U靠前端方向D1侧的位置、即第1电极头部28的表面之上。但是,根据中心电极20的结构,第3位置S能够配置于接合部230或腿部25的表面之上。
以下,采用5mm作为基准距离DP。5mm为在气流G1(图3)的流速相比于以往的内燃机较快且流速为10m/sec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的流动距离DPp。如下所述,在采用该基准距离DP的情况下,以第3位置S位于比第4位置U靠前端方向D1侧的位置的方式构成火花塞100,由此,即使在放电路径上火花放电被气流G1较大程度地吹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接合部230的消耗(即,中心电极20的消耗)。
另外,在图4中示出有突出长度L、第1距离Da、第2距离Db以及分开距离T。突出长度L为中心电极20中的比绝缘体10的前端(在图4的例子中与前端面10h相同)靠前端方向D1侧的部分在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即,突出长度L为中心电极20中的自绝缘体10向前端方向D1侧突出来的部分的长度。该突出长度L越长,越能够在气流G1(图3)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抑制火花放电与绝缘体10相接触。
第1距离Da为第2位置R与第3位置S之间的、在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第2距离Db为第2位置R与第4位置U之间的、在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在图4的例子中,第4位置U配置于比第3位置S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因而,自第2距离Db减去第1距离Da的差(Db-Da)大于0。另外,如下所述,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火花放电与接合部230相接触。
分开距离T为内侧缘10re与中心电极20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分开距离T为在与中心轴线CL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在图4的例子中,分开距离T为内侧缘10re与第1电极头部28的侧面28s之间的距离。如下所述,该分开距离T越大,越能够抑制火花放电通过绝缘体10的表面。
使用根据上述参数而指定的结构彼此不同的多种火花塞100的样品进行评价试验。评价试验使用图1所示的点火系统900(电源电路600和火花塞100)与电池510进行来进行。火花塞100的样品配置在有气流G1(在此为空气的流动)穿过间隙g的环境下。在该状态下,电源电路600向火花塞100供给电能,而在火花塞100的间隙g产生火花放电。以下的表1示出了试验条件的序号、来自电源电路600的输出能量(单位为mJ)、接合部230相对于绝缘体10的位置、分开距离T、火花放电是否产生了移动、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的评价结果、沟流的可能性的评价结果以及距离的差(Db-Da)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评价了从1号到9号的9种条件。另外,以下的参数在9种条件中共通。
气流G1的流速:10m/sec
突出长度L:1mm
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0.7mm
基准距离DP:5mm
表1
来自电源电路600的输出能量表示在一次点火冲程输出的能量。在本评价试验中,设为在一次点火冲程进行一次放电。即,表1的能量为为了进行一次放电而输出的能量。如表1所示,从1号到9号的输出能量分别为80(mJ)、90(mJ)、100(mJ)、100(mJ)、100(mJ)、100(mJ)、150(mJ)、200(mJ)、100(mJ)。
接合部230相对于绝缘体10的位置能够从“外侧”和“内侧”中选择。“外侧”表示接合部2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在此,为前端面10h、即第2位置R)靠前端方向D1侧的位置。即,“外侧”表示第4位置U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靠前端方向D1侧的位置。“内侧”表示接合部230的整体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即,“内侧”表示第4位置U位于比绝缘体10的前端(在此为第2位置R)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
分开距离T为图4所说明的分开距离T。如表1所示,从1号到9号的分开距离T分别为0.1(mm)、0.1(mm)、0.1(mm)、0.1(mm)、0.3(mm)、0.45(mm)、0.3(mm)、0.3(mm)、0.3(mm)。分开距离T的调整不是通过改变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来进行的,而是通过调整贯通孔12的内径来进行的。
火花放电是否产生了移动表示是否气流G1使火花放电产生了移动。在本评价试验中,使用高速照相机拍摄了规定的试验次数(在此为100次)的放电的路径。而且,从拍摄得到的图像中指定了流动距离DPp。在此,在至少一次放电的流动距离DPp为5mm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火花放电发生了移动。在全部的放电的流动距离DPp都不到5mm的情况下,判断为火花放电没有发移动。
火花飞向接合部230是指火花放电向接合部230移动。在上述试验次数的放电之后,将火花塞解体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合部230的表面进行观察,从而按照如下方式对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即,A评价表示没有观察到放电痕迹的情况。B评价表示观察到了放电痕迹的情况。
沟流表示火花放电与绝缘体10相接触的情况,即表示火花放电通过绝缘体10的表面的情况。按照如下方式对沟流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即,A评价表示没有因上述试验次数的放电而在绝缘体10的表面上(特别是在前端面10h上)形成0.05mm以上的深度的槽的情况。B评价表示在绝缘体10的表面上(特别是在前端面10h上)形成有0.05mm以上的深度的槽的情况。
距离差Db-Da是自图4中的第2距离Db减去图4中的第1距离Da而得到的差。如表1所示,在接合部230相对于绝缘体10的位置为“外侧”的1号到3号中,省略了距离差Db-Da。另外,从4号到8号的距离差Db-Da为0mm。9号的距离差Db-Da为-0.1mm。距离差Db-Da为负值,表示第3位置S位于比第4位置U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在9号的条件中,第3位置S位于接合部230的表面上。
另外,如表1所示,在4号到8号的条件之间,无论分开距离T的大小如何,距离差Db-Da均为0mm。如从图4可以明确的那样,在不改变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而使分开距离T变大时,由于第2位置R接近第1位置P,因此,第3位置S向后端方向D1r侧移动。其结果,第1距离Da变大。在本评价试验中,在第1距离Da变大的情况下,通过将第1电极头部28朝向后端方向D1r侧延长,从而使第4位置U(即,接合部230)向后端方向D1r侧移动。由此,以4号到8号的各种分开距离T实现了4号到8号各个样品的距离差Db-Da=0mm。
如表1中的1号和2号所示,在输出能量小于100mJ的情况(具体为80mJ、90mJ)下,没有产生由气流引起的火花放电移动,火花飞向接合部的可能性为A评价,沟流的可能性也为A评价。其原因在于,由于输出能量较小,因此,火花放电在流动距离DPp变大之前中断。
如3号到9号所示,在输出能量大于100mJ的情况下,产生了由气流引起的火花放电移动。其原因在于,较大的输出能量能够抑制火花放电中断,其结果,能够实现较大的流动距离DPp。
在产生了由气流引起的火花放电移动的3号到9号中的、接合部230配置于绝缘体10外侧的3号中,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为B评价。另一方面,在接合部230配置于绝缘体10内侧的4号到9号中,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为A评价。由此,通过将接合部230配置在绝缘体10的贯通孔12的内侧,能够降低火花放电到达接合部230的可能性。另外,如9号所示,即使在距离差Db-Da为负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为A评价。由此,可以推断,通过将接合部230配置在绝缘体10的内侧,无论距离差Db-Da的大小如何都能够降低火花放电到达接合部230的可能性。
另外,在发生了由气流引起的火花放电移动的3号到9号中的、分开距离T为0.1mm的3号和4号中,沟流的可能性为B评价。另外,在分开距离T为0.3mm以上的5号到9号中,沟流的可能性为A评价。由此,通过增大分开距离T,能够降低沟流的可能性。另外,沟流的可能性为A评价的分开距离T为0.3(mm)、0.45(mm)。能够采用从这些值中任意选择的值作为分开距离T的优选范围(下限以上、上限以下)的下限。例如,能够采用0.3mm以上的值作为分开距离T。而且,能够采用这些值中的、下限以上的任意值作为上限。例如,能够采用0.45mm以下的值作为分开距离T。另外,可以推断的是,并不限定于已评价的分开距离T,而是分开距离T越大,越能够降低沟流的可能性。因而,可以推断的是,能够采用大于0.45mm的值作为分开距离T。另外,为了使火花塞小型化,优选的是分开距离T较小。例如优选的是分开距离T为1mm以下。
B-2.第2评价试验:
图5是表示第2评价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横轴表示分开距离T(单位为mm),纵轴表示沟流比例Ra(单位为%)。使用与第1评价试验相同的点火系统900(图1)进行第2评价试验。火花塞100的样品与第1评价试验相同地配置在有气流G1穿过间隙g的环境下。按照如下方式算出沟流比例Ra。首先,使用高速照相机拍摄100次的放电的路径。然后,通过观察拍摄得到的图像,计算放电路径通过了绝缘体10的表面(特别是前端面10h)的放电的次数。计算得到的次数相对于100次的比例为沟流比例Ra。在该评价试验中,使用了分开距离T不同的6种样品。评价的分开距离T为0.15(mm)、0.2(mm)、0.25(mm)、0.3(mm)、0.35(mm)、0.4(mm)这6个值。另外,以下的参数在6种样品中共用。
气流G1的流速:10m/sec
突出长度L:1mm
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图4):0.7mm
电源电路600的输出能量:100mJ
距离差Db-Da:0mm
基准距离DP:5mm
如图5所示,在分开距离T为0.25mm以下的情况下,沟流比例Ra相对较高(70%以上)。在分开距离T为0.3mm以上的情况下,沟流比例Ra相对较低(20%以下)。由此,在分开距离T为0.3m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沟流比例Ra。另外,在分开距离T为0.35mm以上的情况下,沟流比例Ra大致为0%。由此,优选的是,分开距离T为0.3mm以上,特别优选的是分开距离T为0.35mm以上。
B-3.第3评价试验:
图6为表示第3评价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横轴表示距离差Db-Da(单位为mm),纵轴表示火花飞散比例Rb(单位为%)。使用与第1评价试验相同的点火系统900(图1)进行第3评价试验。火花塞100的样品与第1评价试验相同地配置在有气流G1穿过间隙g的环境下。按照如下方式算出火花飞散比例Rb。首先,使用高速照相机拍摄100次的放电的路径。然后,通过观察拍摄得到的图像,来计算观测到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放电的次数。计算得到的次数相对于100次的比例为火花飞散比例Rb。在该评价试验中,使用了距离差Db-Da不同的8种样品。评价的距离差Db-Da为-0.3(mm)、-0.2(mm)、-0.1(mm)、0(mm)、0.1(mm)、0.2(mm)、0.3(mm)、0.4(mm)这8个值。通过调整第2距离Db来对距离差Db-Da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第1电极头部28中的比绝缘体10的前端(在此为前端面10h)靠后端方向D1r侧的部分的长度、即调整第4位置U来对第2距离Db进行调整。另外,以下的参数在8种样品中共用。
气流G1的流速:10m/sec
突出长度L:1mm
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图4):0.7mm
电源电路600的输出能量:100mJ
分开距离T:0.4mm
基准距离DP:5mm
如图6所示,在第2距离Db-Da为-0.1m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将火花飞散比例Rb抑制在80%以下。另外,在第2距离Db-Da为-0.1mm以下的情况下,火花飞散比例Rb相对较高(80%以上)。在距离差Db-Da为0mm以上的情况下,火花飞散比例Rb相对较低(20%以下)。由此,在距离差Db-Da为0m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火花飞散比例Rb。另外,在距离差Db-Da为0.3mm以上的情况下,火花飞散比例Rb大致为0%。由此,优选的是,距离差Db-Da为0mm以上,更优选的是距离差Db-Da为0.3mm以上。另外,能够采用所评价的距离差Db-Da中的、上述优选的下限值以上的任意值作为距离差Db-Da的上限。例如,能够采用0.4mm以下的值作为距离差Db-Da。另外,可以推断的是,大于所评价的值的最大值(即,0.4mm)的距离差Db-Da也能够实现良好的火花飞散比例Rb。另外,为了抑制第1电极头部28的折损,优选的是,第1电极头部28的长度较小,进一步而言距离差Db-Da较小。例如,优选的是,距离差Db-Da为3mm以下。
C.第2实施例:
图7是第2实施例的火花塞100b的概略图。在图中,示出了火花塞100b中的、与图4中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与图4的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仅在于:在绝缘体10b的前端部(腿部13b的前端部)形成有内径随着朝向前端方向D1侧去而逐渐变大的扩内径部14。火花塞100b的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例的火花塞100的结构相同。以下,对火花塞100b的要素中的、与火花塞100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在第2实施例中,通过形成扩内径部14,而省略了绝缘体的前端面10h(图4)。取而代之,在图7的剖面中,绝缘体10b具有形成尖尖的顶点的前端10p。在图7的例子中,绝缘体10b的前端10p与扩内径部14的前端相同。突出长度L为中心电极20中的比绝缘体10b的前端10p靠前端方向D1侧的部分在与中心轴线CL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
在图中,示出有4个位置P、R、S、U和直线Lprb。第1位置P和第4位置U分别与图4中的第1位置P和第4位置U相同。直线Lprb为通过第1位置P且一处与绝缘体10b的轮廓(比中心轴线CL靠第1位置P侧的轮廓)的靠前端侧的部分相切的直线。在图7的实施例中,直线Lprb为通过第1位置P和前端10p的直线。第3位置S为直线Lprb与中心电极20的表面(比中心轴线CL靠第1位置P侧的表面)相交的位置。另外,根据扩内径部14相对于中心轴线CL的倾斜程度,还存在有直线Lprb通过扩内径部14的后端(后述的第2位置R)的情况。
第2位置R是以下所述那样。在图7的实施例中,轴孔12b的直径根据在前端方向D1上的位置而发生变化(特别是扩内径部14)。在此,将绝缘体10b的收纳第1电极头部28的部分中的、内径最小的部分称为小径部。在将第1电极头部28和绝缘体10b向与中心轴线CL垂直的方向投影的情况下,绝缘体10b的收纳第1电极头部28的部分为绝缘体10b中的、从第1电极头部28的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一端28er向前端方向D1侧延伸的部分。另外,在图7的例子中,绝缘体10b的收纳第1电极头部28的部分中的、比扩内径部14靠后端方向D1r侧的部分10q与小径部相对应(以下称为小径部10q)。
在第1电极头部28的侧面28s产生放电的情况下,该小径部10q的内周面的靠前端方向D1侧的边缘10qe与中心电极20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对沟流和火花飞向接合部230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在边缘10qe距第1电极头部28的侧面28s较近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通过绝缘体10的边缘10qe的放电(即,沟流)。相反地,在边缘10qe距第1电极头部28的侧面28s较远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沟流。因而,能够采用小径部10q的边缘10qe作为分开距离T的基准。另外,在边缘10qe距接合部230较近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情况。因而,能够采用边缘10qe作为距离Da、Db的基准。
由此,在绝缘体10b的内径根据在前端方向D1上的位置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用小径部10q的靠前端方向D1侧的缘、即内侧缘10qe的位置作为成为距离T、Da、Db的基准的第2位置R。如图7的实施例所示,通过将第4位置U配置在比这样的第2位置R靠后端方向D1r侧的位置,能够抑制火花飞向接合部230。另外,可以推断的是,能够将分开距离T的上述优选的范围和距离差Db-Da的上述优选的范围分别应用于图7那样的实施例。另外,在图4所示的第1实施例中,绝缘体10的收纳第1电极头部28的部分10r的整体与小径部相对应。而且,形成轴孔12的内周面的靠前端方向D1侧的边缘(图4中的第2位置R)与内侧缘相对应。
C.变形例:
(1)可以推断的是,沟流的可能性主要受到分开距离T的较大影响。可以推断的是,相比于分开距离T的影响,其他的参数(例如距离差Db-Da、外径Dd等)的影响较小。因而,可以推断的是,在分开距离T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无论其他的参数如何,都能够抑制沟流。
另外,可以推断的是,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主要受到距离差Db-Da的较大影响。可以推断的是,相比于距离差Db-Da的影响,其他的参数(例如分开距离T、外径Dd等)的影响较小。因而,可以推断的是,在距离差Db-Da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无论其他的参数如何,都能够抑制火花飞向接合部230。
另外,以满足分开距离T在上述优选范围内的第1条件和距离差Db-Da在上述优选范围内的第2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方式构成火花塞,能够进一步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而且,与没有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相比,在火花塞未满足第1条件和第2条件中的任一条件而仅满足另一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2)在上述的各评价试验中,突出长度L为1mm,但突出长度L能够采用除1mm以外的各种值。例如,也可以采用小于1mm的值(例如0.5mm)。另外,也可以采用大于1mm的值(例如2mm)。通常,突出长度L越大,越能够降低沟流的可能性和火花飞向接合部230的可能性。因而,优选的是,突出长度L为1mm以上。另外,为了抑制第1电极头部28的折损,优选的是,突出长度L较短。例如,优选的是,突出长度L采用为5mm以下的值。可以推断的是,无论是在哪一种情况下,通过将分开距离T设定在上述优选范围内,都能够降低沟流的可能性。另外,可以推断的是,通过将距离差Db-Da设定在上述优选范围内,能够抑制火花飞向接合部230。
(3)在上述的各评价试验中,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为0.7mm,但外径Dd能够采用除0.7mm以外的各种值。例如,也可以采用小于0.7mm的值(例如0.3mm)。另外,也可以采用大于0.7mm的值(例如1mm)。通常,第1电极头部28的外径Dd越大,越能够抑制由电极头部的消耗引起的间隙g扩张。因而,优选的是,外径Dd为0.7mm以上。另外,为了抑制火花塞变大,优选的是,外径Dd较小。例如,优选的是,外径Dd为4mm以下。可以推断的是,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通过将分开距离T设定在上述优选范围内,都能够降低沟流的可能性。另外,可以推断的是,通过将距离差Db-Da设定在上述优选范围内,能够抑制火花飞向接合部230。
(4)火花塞1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2、图3、图4、图7所示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结构。例如,也可以在腿部25与第1电极头部28之间的整个交界形成接合部230。另外,也可以省略接地电极30的第2电极头部38。
(5)电源电路6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结构,可以采用能够向火花塞施加放电用的高电压的其他各种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所谓的电容放电式点火。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来自电源电路600的针对一个火花塞的一次点火冲程的输出能量,能够采用适合于内燃机的任意的值。例如,表1的评价试验中所评价的输出能量为80mJ、90mJ、100mJ、150mJ、200mJ。这些输出能量中的任一者都能够实现火花飞向接合部的可能性为A评价和沟流的可能性为A评价。因而,可以推断的是,在包含这些输出能量的广泛范围内,能够实现适当的点火和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在此,一次点火冲程中的针对一个火花塞的输出能量越大,越能够提高在严峻的条件下(例如在气流G1的流速较快的情况下)的点火性。例如,输出能量可以为100mJ以上,也可以为150mJ以上,还可以为200mJ以上。但是,为了提高火花塞的寿命,优选的是输出能量较小。例如,优选的是,输出能量为600mJ以下。另外,也可以从上述的评价的值中选择输出能量的上限值。例如,输出能量可以为200mJ以下,也可以为150mJ以下。另外,控制装置500可以根据内燃机700的运转条件而使电源电路600的输出能量发生变化。
以上,根据实施例、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能够在不偏离其主旨以及技术方案的范围内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当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5、垫片;6、第1后端侧密封件;7、第2后端侧密封件;8、前端侧密封件;9、滑石;10、10b、绝缘体(绝缘电瓷);10h、前端面;10p、前端;11、第2缩外径部;12、贯通孔(轴孔);12s、内周面;13、腿部;14、扩内径部;10r、10q、小径部;10re、10qe、内侧缘;15、第1缩外径部;16、缩内径部;17、前端侧主体部;18、后端侧主体部;19、凸缘部;20、中心电极;21、外层;22、芯部;23、头部;24、凸缘部;25、腿部;27、轴部;28、第1电极头部;28s、侧面;28er、一端;29、前端面;29e、边缘;30、接地电极;31、前端部;35、母材;36、芯部;37、轴部;38、第2电极头部;39、后端面;40、端子金属件;50、主体金属外壳;51、工具卡合部;52、螺纹部;53、压紧部;54、座部;55、主体部;56、缩内径部;57、前端;58、变形部;59、贯通孔;60、第1密封部;70、电阻体;80、第2密封部;100、100b、火花塞;230、接合部;500、控制装置;510、电池;600、电源电路;620、初级线圈;630、次级线圈;640、芯体;650、点火器;700、内燃机;900、点火系统;G1、气流;CL、中心轴线(轴线);T、分开距离;P、第1位置;R、第2位置;S、第3位置;U、第4位置;g、间隙;L、突出长度;Lpr、Lprb、直线。

Claims (8)

1.一种火花塞,其中,
该火花塞具有:
绝缘体,其为筒状,且该绝缘体具有沿轴线贯通的轴孔;
中心电极,其配置于上述轴孔的靠前端侧的部位;以及
接地电极,其为棒状,且在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部分与上述接地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中心电极包含轴部、电极头部以及接合部,该电极头部与上述轴部的前端部接合,该接合部将上述轴部和上述电极头部接合在一起,
上述接合部的靠前端侧的一端配置于比小径部的内侧缘靠上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后端侧的位置,该小径部为上述绝缘体的收纳上述电极头部的部分中的、内径最小的部分,该内侧缘为上述小径部的内周面的靠轴线方向前端侧的边缘,
上述内侧缘与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3m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内侧缘与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之间的上述距离为0.35mm以上。
3.一种火花塞,其中,
该火花塞具有:
绝缘体,其为筒状,且该绝缘体具有沿轴线贯通的轴孔;
中心电极,其配置于上述轴孔的靠前端侧的部位;以及
接地电极,其为棒状,且在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部分与上述接地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中心电极包含轴部、电极头部以及接合部,该电极头部与上述轴部的前端部接合,该接合部将上述轴部和上述电极头部接合在一起,
上述接合部的靠前端侧的一端配置于比小径部的内侧缘靠上述轴线的方向上的后端侧的位置,该小径部为上述绝缘体的收纳上述电极头部的部分中的、内径最小的部分,该内侧缘为上述小径部的内周面的靠轴线方向前端侧的边缘,
将自上述中心电极的靠前端侧的端面的边缘朝向与上述轴线垂直的方向离开5mm的位置设为第1位置,
将上述绝缘体的上述内侧缘上的位置设为第2位置,
将在含有上述轴线的剖面中,上述中心电极的表面与下述直线相交的位置设为第3位置,直线通过上述第1位置且该直线的一处与上述绝缘体的比上述轴线靠上述第1位置侧的轮廓的、靠前端侧的部分相切,
将上述第3位置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1距离,
将上述接合部的上述靠前端侧的一端与上述第2位置之间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2距离,
此时,自第2距离减去第1距离而得到的差为0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差为0.3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中心电极中的比上述绝缘体的前端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在与上述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电极头部的形状为沿上述轴线延伸的大致圆柱状,
上述电极头部的外径为0.7m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电极头部的形状为沿上述轴线延伸的大致圆柱状,
上述电极头部的外径为0.7mm以上。
8.一种点火系统,其中,
该点火系统具备:
火花塞,其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以及
电源电路,其用于向上述火花塞的上述间隙供给电能,
自上述电源电路向上述间隙供给电能,从而在上述间隙产生火花放电,
在一次点火冲程中,产生火花放电时的上述电源电路的输出能量为100mJ以上。
CN201510126091.8A 2014-03-22 2015-03-20 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Active CN104934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9351A JP6041824B2 (ja) 2014-03-22 2014-03-22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点火システム
JP2014-059351 2014-03-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4856A true CN104934856A (zh) 2015-09-23
CN104934856B CN104934856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686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6091.8A Active CN104934856B (zh) 2014-03-22 2015-03-20 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70687A1 (zh)
EP (1) EP2922158B1 (zh)
JP (1) JP6041824B2 (zh)
CN (1) CN1049348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8355A (zh) * 2020-12-25 2021-06-15 潍柴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火花塞及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7632B2 (ja) * 2016-04-11 2019-08-0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CN109870581B (zh) * 2017-12-04 2021-05-04 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量检测HBsAg的试剂盒及方法
JP2019121590A (ja) * 2018-01-10 2019-07-2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10418788B2 (en) * 2018-01-10 2019-09-17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4813A1 (en) * 1995-11-16 1997-05-21 Ngk Spark Plug Co., Ltd A spark plug for us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30085643A1 (en) * 1999-12-13 2003-05-08 Yoshihiro Matsubara Spark plug
CN1599163A (zh) * 2003-09-16 2005-03-23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增强的点燃空气-燃料混合物性能的火花塞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91457A (en) * 1944-02-01 1945-12-25 Mallory & Co Inc P R Spark plug electrode construction
US4841925A (en) * 1986-12-22 1989-06-27 Combustion Electromagnetics, Inc. Enhanced flame ignition for hydrocarbon fuels
EP0287080B1 (en) * 1987-04-16 1992-06-17 Nippondenso Co., Ltd. Spark plug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JP2805781B2 (ja) * 1988-12-29 1998-09-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H0272577A (ja) * 1988-09-06 1990-03-12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プラグ
US5947093A (en) * 1994-11-08 1999-09-07 Igni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Llc. Hybrid ignition with stress-balanced coils
JPH09219274A (ja) * 1995-12-06 1997-08-19 Denso Corp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3713612B2 (ja) * 1996-04-25 2005-11-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EP0803950B2 (en) * 1996-04-25 2005-12-21 NGK Spark Plug Co. Ltd. A spark plug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250258A (ja) * 2006-03-14 2007-09-27 Denso Corp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028508B2 (ja) * 2010-06-11 2012-09-1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963775B2 (ja) * 2011-01-13 2016-08-03 フェデラル−モーグル・イグニション・カンパニーFederal−Mogul Ignition Company コロナ形成の位置が制御されたコロナ点火器
EP2782198B1 (en) * 2011-11-18 2019-01-09 NGK Spark Plug Co., Ltd. High-frequency plasma spark plu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4813A1 (en) * 1995-11-16 1997-05-21 Ngk Spark Plug Co., Ltd A spark plug for us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30085643A1 (en) * 1999-12-13 2003-05-08 Yoshihiro Matsubara Spark plug
CN1599163A (zh) * 2003-09-16 2005-03-23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增强的点燃空气-燃料混合物性能的火花塞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8355A (zh) * 2020-12-25 2021-06-15 潍柴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火花塞及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41824B2 (ja) 2016-12-14
EP2922158A1 (en) 2015-09-23
US20150270687A1 (en) 2015-09-24
CN104934856B (zh) 2017-04-12
JP2015185285A (ja) 2015-10-22
EP2922158B1 (en) 202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4856A (zh) 火花塞及点火系统
CN102227855B (zh) 等离子流火花塞
EP2782198B1 (en) High-frequency plasma spark plug
EP2566000A1 (en) Ignition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the ignition apparatus
CN102714398B (zh) 火花塞
CN103138160A (zh) 火花塞
CN102948024B (zh) 等离子流火花塞
CN105098604A (zh) 火花塞
JP5140718B2 (ja)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点火プラグ
JP2016031814A (ja) プラズマジェットプラグ
WO2013065742A1 (ja)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JP6612499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CN201061082Y (zh) 内燃机火花塞
CN101978566A (zh) 火花塞
CN105659452B (zh) 火花塞
US20090096345A1 (en) Uniquely design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spark plug that will produce two independent ignition sparks between the spark plug electrodes for each single electrical ignition coil discharge
CN106025802A (zh) 一种多电极火花塞
JP5604392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CN204205283U (zh) 火花塞
JP598024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EP3676921B1 (en) Corona igniter electrode firing end tip with precious metal rive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5392490B2 (ja) 点火プラグ
JP730770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1044268A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プラグ
WO2020081926A1 (en) Optimized barrier discharge device for corona igni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