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3612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3612A
CN104903612A CN201380068018.9A CN201380068018A CN104903612A CN 104903612 A CN104903612 A CN 104903612A CN 201380068018 A CN201380068018 A CN 201380068018A CN 104903612 A CN104903612 A CN 104903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gate
path
cylinder body
b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0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3612B (zh
Inventor
寺冈崇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03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3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F16F9/49Stops limiting fluid passage, e.g. hydraulic stops or elastomeric elements inside the cylinder which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fluid da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缓冲器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阻尼通路、旁通路、闸门、施力构件以及一端固定于缸体且另一端与闸门相对的控制弹簧,在活塞相对于缸体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向压缩侧室侧位移时,闸门被控制弹簧推压而将旁通路关闭,控制弹簧是另一端侧为小径的圆锥螺旋弹簧,在控制弹簧的小径侧端安装有与缸体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导向环。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背景技术
对于运货车、卡车这样的以运送人、货物为目的的车辆,根据载货的多少、重量的不同而载重发生变化。对于这样的车辆,若组装于悬架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保持不变,则根据载重的轻重的不同而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发生变化。例如,在将缓冲器的阻尼特性设定为最适合载重较重的情况的情况下,若载重较轻,则会由于阻尼力过多而导致车辆的乘坐舒适度恶化。相反地,在将缓冲器的阻尼特性设定为最适合载重较轻的情况的情况下,若载重较重,则会由于阻尼力过少而导致车辆的乘坐舒适度恶化。
因此,开发出一种通过感应载重而使阻尼特性自动变化的缓冲器。这样的缓冲器例如构成为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在缸体内,并且将缸体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缸体内并且与活塞连结;伸长侧端口、压缩侧端口,其设于活塞;伸长侧叶片阀,其用于开闭伸长侧端口;压缩侧叶片阀,其用于开闭压缩侧端口;活塞螺母,其安装于活塞杆的顶端;旁通路,其自活塞螺母的侧方开口并且经由活塞杆内使伸长侧室与压缩侧室连通;闸门,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活塞螺母的外周,用于开闭旁通路;弹簧,其用于向打开旁通路的方向对闸门施力;以及控制弹簧,其一端固定于缸体,另一端与闸门相对。
对于所述缓冲器,在载重较轻的情况下,闸门不与控制弹簧抵接,旁通路处于开放状态,因此缓冲器输出较低的阻尼力。相反地,在载重较重的情况下,活塞的位置向下方下沉,控制弹簧推压闸门而将旁通路关闭,因此缓冲器输出较高的阻尼力。像这样,所述缓冲器能够自动调节阻尼特性以适应载重(例如,参照JP2000-225823A)。
发明内容
所述缓冲器能够根据装载于车辆的货物的重量实现最适当的阻尼特性,并且使用控制弹簧作为用于机械地检测载重的结构。然而,控制弹簧是筒状的螺旋弹簧,若与缸体的内周相干涉,则会划伤缸体的内表面。
若作为活塞的滑动面的缸体内表面被划伤,则会由于出现于缸体的划痕而使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以绕过活塞的外周的方式连通。在该情况下,缓冲器无法发挥目标阻尼特性,而有可能使车辆的乘坐舒适度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目标阻尼特性并且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的缓冲器。
采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在所述缸体内,并且将所述缸体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所述缸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连结;阻尼通路,其设于所述活塞,用于连通所述伸长侧室和所述压缩侧室;旁通路,其绕过所述阻尼通路并且经由所述活塞杆内使所述伸长侧室与所述压缩侧室连通;闸门,其以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用于开闭所述旁通路;施力构件,其用于向打开所述旁通路的方向对所述闸门施力;以及控制弹簧,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缸体,另一端与所述闸门相对,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向所述压缩侧室侧位移时,所述闸门被所述控制弹簧推压而将所述旁通路关闭,所述控制弹簧是所述另一端侧为小径的圆锥螺旋弹簧,在所述控制弹簧的所述小径侧端安装有与所述缸体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导向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缓冲器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缓冲器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缓冲器S构成为包括:缸体1;活塞2,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在缸体1内,并且将缸体1内划分成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活塞杆3,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缸体1内,并且与活塞2连结;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该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为阻尼通路,都设于活塞2,用于连通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旁通路B,其绕过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并且经由活塞杆3内使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连通;闸门4,其以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活塞杆3,用于开闭旁通路B;螺旋弹簧5,其为施力构件,用于向打开旁通路B的方向对闸门4施力;控制弹簧6,其是一端固定于缸体1的圆锥螺旋弹簧;以及导向环7,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在缸体1内,并且安装于控制弹簧6的小径侧端,与闸门4的图1中的下端相对。缓冲器S例如安装在车辆(未图示)的车体与车轴之间,通过产生阻尼力来抑制车体的振动。伸长侧室R1是车体与车轴远离而缓冲器S进行伸长动作时被压缩的室,压缩侧室R2是车体与车轴靠近而缓冲器S进行收缩动作时被压缩的室。
另外,缓冲器S还包括用于覆盖缸体1的外周的有底筒状的外筒10。在缸体1和外筒10这两者的图1中的上端的开口端安装有环状的头部构件11,缸体1的下端由阀体12封堵。并且,由外筒10与缸体1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贮存室R。在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内填充有工作油等液体,在贮存室R内封入有该液体和气体。
活塞杆3的图1中的上端由头部构件11轴支承为滑动自如,并且向缸体1外突出,缓冲器S是所谓的单杆多筒缓冲器。活塞杆3与外筒10之间由层叠于头部构件11的环状的密封构件13严密地密封。
缓冲器S是所谓的单杆缓冲器,因此活塞杆3随着缓冲器S的伸缩而进出于缸体1内的体积通过自贮存室R向缸体1内供给液体或者自缸体1向贮存室R排出液体来进行填补。
因此,在用于封堵缸体1的图1中的下端的阀体12设有排出通路12a和吸入通路12b,该排出通路12a能够自缸体1向贮存室R排出液体,该吸入通路12b能够自贮存室R向缸体1内供给液体。
在排出通路12a设有基阀14,该基阀14仅容许液体自缸体1向贮存室R流动,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在缓冲器S进行收缩动作时使缸体1内的压力上升。在吸入通路12b设有止回阀15,该止回阀15仅容许液体自贮存室R向缸体1内流动,在缓冲器S进行伸长动作时开阀而能够向缸体1内吸入液体。
贮存室R设在外筒10与缸体1之间,除此之外,也可以与缸体1相对独立地设置、形成贮存室。另外,填充在伸长侧室R1、压缩侧室R2和贮存室R内的液体除工作油以外,例如也能够使用水、水溶液这样的液体。另外,也可以将缓冲器S设定为不是单杆而是双杆。
活塞杆3在图1中的下端侧形成有小径部3a,在小径部3a的前端外周形成有螺纹部3b。另外,在活塞杆3设有在小径部3a的顶端开口并且沿活塞杆3的轴向设置的纵孔3c以及在小径部3a的外周开口并且贯穿纵孔3c的第一横孔3d和第二横孔3e。
活塞2形成为环状,并且在内周侧插入活塞杆3的小径部3a。另外,如所述那样,在活塞2设有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该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为阻尼通路,用于连通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伸长侧活塞通路2a利用层叠于活塞2的图1中的下表面的伸长侧叶片阀16开闭。压缩侧活塞通路2b利用层叠于活塞2的图1中的上表面的压缩侧叶片阀17开闭。
伸长侧叶片阀16形成为环状,内周固定于活塞杆3的小径部3a,外周侧能够挠曲。在伸长侧叶片阀16为挠曲状态时,将伸长侧活塞通路2a打开。压缩侧叶片阀17形成为环状,内周固定于活塞杆3的小径部3a,外周侧能够挠曲。在压缩侧叶片阀17为挠曲状态时,将压缩侧活塞通路2b打开。
伸长侧叶片阀16在缓冲器S进行伸长动作时在伸长侧室R1的上升的压力的作用下发生挠曲而开阀,从而将伸长侧活塞通路2a打开,并对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室R2移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并且,在缓冲器S进行收缩动作时,将伸长侧活塞通路2a关闭。与伸长侧叶片阀16相反地,压缩侧叶片阀17在缓冲器S进行收缩动作时将压缩侧活塞通路2b打开,并对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移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并且,在伸长动作时,将压缩侧活塞通路2b关闭。
即,伸长侧叶片阀16是在缓冲器S进行伸长动作时产生伸长侧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部件,压缩侧叶片阀17是在缓冲器S进行收缩动作时产生压缩侧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部件。
另外,即使在伸长侧叶片阀16和压缩侧叶片阀17分别将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关闭的状态下,也由于未图示的周知的阻尼孔、节流孔而使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连通。阻尼孔、节流孔例如是通过在伸长侧叶片阀16的外周和压缩侧叶片阀17的外周设置缺口而形成的,或者设于活塞2。
在活塞杆3的小径部3a的外周且是伸长侧叶片阀16的图1中的下方层叠有用于限制伸长侧叶片阀16的挠曲量的环状的阀挡29。另外,在活塞杆3的小径部3a的外周且是压缩侧叶片阀17的图1中的上方层叠有用于限制压缩侧叶片阀17的挠曲量的环状的阀挡18。
在活塞杆3的小径部3a,在图1中的阀挡18的上方,自阀挡18侧起依次层叠组装有:壳体19,其为有底筒状,在底部贯穿有小径部3a;环状的隔离件20,其呈筒状,安装于小径部3a的外周;伸长侧阻尼阀21;分隔构件22,其为环状,安装于小径部3a的外周并且与壳体19的开口端相嵌合;以及压缩侧阻尼阀23。
隔离件20包括:凸缘20a,其设于图1中的上端的内周,与小径部3a的外周相嵌合;以及通孔20b,其连通内周侧和外周侧。若在壳体19的底部层叠隔离件20并将壳体19和隔离件20固定于小径部3a,则隔离件20与设于活塞杆3的第一横孔3d相对,纵孔3c和壳体19内经由通孔20b连通。
分隔构件22为环状,嵌合于小径部3a的外周并且外周的图1中的下端嵌合于壳体19的开口端,将壳体19内和伸长侧室R1划分开。另外,分隔构件22包括伸长侧端口22a和压缩侧端口22b,通过伸长侧端口22a和压缩侧端口22b使壳体19内和伸长侧室R1连通。
伸长侧阻尼阀21为环状的叶片阀,层叠于分隔构件22的图1中的下表面,内周固定于小径部3a的外周。伸长侧阻尼阀21将伸长侧端口22a的图1中的下端关闭,并且通过外周侧挠曲而将伸长侧端口22a打开。即,伸长侧阻尼阀21仅容许液体自伸长侧室R1向壳体19内流动,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压缩侧阻尼阀23为环状的叶片阀,层叠于分隔构件22的图1中的上表面,内周固定于小径部3a的外周。压缩侧阻尼阀23将压缩侧端口22b的图1中的上端关闭,并且通过外周侧挠曲而将压缩侧端口22b打开。即,压缩侧阻尼阀23仅容许液体自壳体19内向伸长侧室R1流动,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在活塞杆3的小径部3a的外周依次组装压缩侧阻尼阀23、分隔构件22、伸长侧阻尼阀21、隔离件20、壳体19、阀挡18、压缩侧叶片阀17、活塞2、伸长侧叶片阀16、阀挡29和环状的止挡件33之后通过螺纹结合于螺纹部3b的活塞螺母24进行固定。
在活塞杆3的小径部3a的图1中的压缩侧阻尼阀23的上方安装有用于支承衬垫(日文:クッション)30的环状的衬垫止挡件31,该衬垫30用于限制缓冲器S的伸长极限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垫止挡件31也能够与所述各构件一起由活塞螺母24固定,因此不需要对衬垫止挡件31进行焊接等费时费力的加工便能够将衬垫止挡件31固定于活塞杆3。
活塞螺母24为有底筒状,包括筒部24a和底部24b,作为闸门保持构件发挥作用。活塞螺母24构成为包括:螺纹部24c,其设于筒部24a的内周,用于与设于活塞杆3的小径部3a的外周的螺纹部3b螺纹结合;凸缘24d,其设于筒部24a的图1中的下方的外周;以及透孔24e,其设在比筒部24a的螺纹部24c靠图1中的上方的位置,用于连通筒部24a的内周侧与外周侧。
在将活塞螺母24螺纹结合于活塞杆3的螺纹部3b而将组装于活塞杆3的所述各构件固定于活塞杆3的状态下,透孔24e与活塞杆3的第二横孔3e相对,纵孔3c和压缩侧室R2经由透孔24e连通。活塞螺母24具有底部24b,因此自活塞杆3的图1中的下端开口的纵孔3c除经由透孔24e以外不会直接与压缩侧室R2连通。
如所述那样,设于活塞杆3的纵孔3c经由壳体19内、伸长侧端口22a和压缩侧端口22b与伸长侧室R1连通,并且经由透孔24e与压缩侧室R2连通。即,伸长侧端口22a、压缩侧端口22b、壳体19内、第一横孔3d、纵孔3c、第二横孔3e和透孔24e形成旁通路B,该旁通路B绕过作为阻尼通路的伸长侧活塞通路2a和压缩侧活塞通路2b使伸长侧室R1与压缩侧室R2连通。透孔24e形成旁通路B的出口端。
在活塞螺母24的筒部24a的外周以沿活塞杆3的轴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闸门4。即,闸门4借助活塞螺母24安装于活塞杆3。
闸门4为筒状,构成为包括图1中的上端侧的小径筒部4a、下端侧的大径筒部4b以及连通小径筒部4a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节流通路4c。闸门4以小径筒部4a与活塞螺母24的筒部24a的外周的比凸缘24d靠图1中的上方的部位滑动接触并且大径筒部4b与凸缘24d的外周滑动接触的方式安装于活塞螺母24的外周。
闸门4以小径筒部4a配置在活塞螺母24的比凸缘24d靠图1中的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活塞螺母24,因此闸门4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的界限通过凸缘24d与小径筒部4a的内周下端之间的抵接限制,而不会自活塞螺母24脱落。另外,在闸门4移动至与层叠在阀挡29的图1中的下方并且由活塞螺母24固定于活塞杆3的环状的止挡件33的图1中的下表面抵接时,闸门4相对于活塞螺母24继续朝向图1中的上方的移动被限制。止挡件33能够利用于调节活塞螺母24相对于活塞杆3的轴向位置,该位置根据层叠于活塞2的伸长侧叶片阀16和压缩侧叶片阀17以及层叠于分隔构件22的伸长侧阻尼阀21和压缩侧阻尼阀23这四者的层叠个数而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止挡件33,但也可以省略止挡件33而利用阀挡29限制闸门4朝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的界限。
在闸门4相对于活塞螺母24沿轴向移动而通过小径筒部4a将设于活塞螺母24的透孔24e完全覆盖时,旁通路B被关闭。另外,在小径筒部4a位于比透孔24e靠图1中的下方的位置的状态下,透孔24e与压缩侧室R2连通,旁通路B被打开。
另外,在闸门4的内周与活塞螺母24的外周之间形成有储油室C,该储油室C的容积因小径筒部4a的内周的图1中的下端与活塞螺母24的凸缘24d的图1中的上表面彼此远离/靠近而扩大/缩小。储油室C经由闸门4的小径筒部4a的内周与活塞螺母24的筒部24a之间的滑动间隙以及节流通路4c与压缩侧室R2内连通。节流通路4c设在不与透孔24e直接相对的位置。
闸门4被作为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5朝向图1中的下方施力。具体而言,螺旋弹簧5以压缩状态安装在闸门4的大径筒部4b的外周的图1中的上端与阀挡29之间,始终朝向图1中的下方对闸门4施力。
在闸门4不与后述的控制弹簧6抵接的状态下,使活塞螺母24的凸缘24d与小径筒部4a的内周的图1中的下端抵接,而将闸门4定位在无法继续相对于活塞螺母24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的最下方。像这样,在闸门4对储油室C最大程度压缩的状态下,闸门4不与透孔24e相对,旁通路B被打开。
旁通路B的出口端设于活塞螺母24,因此闸门4借助活塞螺母24安装于活塞杆3,但在不需要活塞螺母24而在活塞杆3设置旁通路B的出口端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闸门4以能够沿活塞杆3的轴向滑动的方式直接安装于活塞杆3。
控制弹簧6是一端即图1中的下端扩径的圆锥螺旋弹簧,该一端被压入缸体1的内周,并固定于缸体1的下端。在控制弹簧6的另一端、即图1中的上端的内周安装有导向环7。
导向环7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构成为包括:压入部7a,其为筒状,其被压入控制弹簧6的图1中的上端的内周;引导部7b,其自压入部7a的一端向外侧突出,与缸体1的内周滑动接触并且被支承在控制弹簧6的小径侧端、即图1中的上端;以及多个缺口7c,其沿周向隔开等间隔地设于引导部7b。
导向环7的压入部7a的内径被设定为比活塞螺母24的筒部24a的图1中的下端的外径大,从而导向环7与活塞螺母24互不干涉。而且,导向环7的引导部7b的图1中的上端与闸门4的大径筒部4b的图1中的下端相对。在引导部7b设置缺口7c是为了防止在引导部7b与闸门4抵接时由于引导部7b和闸门4而在压缩侧室R2的图1中的下方形成封闭空间从而妨碍缓冲器S进行动作。
因而,若缓冲器S进行收缩直到导向环7的引导部7b与闸门4的大径筒部4b抵接为止而且控制弹簧6相对于活塞螺母24向图1中的上方顶起闸门4而使闸门4的小径筒部4a覆盖透孔24e,则旁通路B被阻断。
在活塞2相对于缸体1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向压缩侧室R2侧位移时,闸门4与导向环7抵接。规定位置能够通过控制弹簧6的长度和闸门4的长度进行调节。相反地,在导向环7不与闸门4抵接的情况下,不存在控制弹簧6推压闸门4的情况,因此能够如所述那样维持螺旋弹簧5向图1中的下方下压闸门4的状态,从而将旁通路B打开。
导向环7与缸体1的内周滑动接触,控制弹簧6的图1中的上端沿径向定位在缸体1内。由此,即使缓冲器S被作用有振动等,控制弹簧6的上端也不会振动,从而能够防止控制弹簧6与缸体1的内周相干涉。另外,引导部7b的形状也可以不是环状,只要是能够相对于缸体1沿径向定位控制弹簧6的上端的形状即可。
接着,说明缓冲器S的动作。
首先,在导向环7不与闸门4抵接的状态下,即在活塞2相对于缸体1向压缩侧室R2侧在到规定位置为止的范围内行进(日文:ストローク)的情况下,闸门4不被控制弹簧6推压,因此旁通路B始终处于开放状态。
随着缓冲器S的伸缩,液体在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之间往复移动。在该情况下,旁通路B被维持为开放状态,因此在伸长动作时,液体不仅打开伸长侧叶片阀16经过作为阻尼通路的伸长侧活塞通路2a而且还打开伸长侧阻尼阀21经由旁通路B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室R2移动。
相反地,在收缩动作时,液体不仅打开压缩侧叶片阀17经过作为阻尼通路的压缩侧活塞通路2b而且还打开压缩侧阻尼阀23经由旁通路B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移动。
像这样,在活塞2相对于缸体1向压缩侧室R2侧在到规定位置为止的范围内行进的情况下,液体不仅经由作为阻尼通路的伸长侧活塞通路2a、压缩侧活塞通路2b而且还经由旁通路B在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之间往复移动,因此缓冲器S能够发挥较低的阻尼力。
若应用有缓冲器S的车辆装载有较多的载货而载重较大并且活塞2相对于缸体1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向压缩侧室R2侧位移,则控制弹簧6顶起闸门4,而将旁通路B关闭。
在该情况下,在缓冲器S进行伸长动作时,液体打开伸长侧叶片阀16仅经过作为阻尼通路的伸长侧活塞通路2a自伸长侧室R1向压缩侧室R2移动。另外,在收缩动作时,液体打开压缩侧叶片阀17仅经过作为阻尼通路的压缩侧活塞通路2b自压缩侧室R2向伸长侧室R1移动。因而,缓冲器S发挥比在旁通路B开放的状态下输出的阻尼力高的阻尼力。即,缓冲器S在载重增大时能够自动增大阻尼力,从而能够自动调节阻尼特性。
另外,在缓冲器S进行伸缩时,特别是在活塞2相对于缸体1向图1中的上方移动的伸长动作时,控制弹簧6离开闸门4而不推压闸门4,在收缩动作时,控制弹簧6推压闸门4,在这样的状况下,闸门4反复成为被控制弹簧6向图1中的上方推压的状态和被螺旋弹簧5向图1中的下方推压的状态。因而,形成在闸门4与活塞螺母24之间的储油室C反复进行扩大/缩小。
储油室C经由闸门4的小径筒部4a的内周与活塞螺母24的筒部24a之间的滑动间隙以及节流通路4c与压缩侧室R2内连通,因此滑动间隙和节流通路4c抑制液体急剧的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储油室C的扩大/缩小,还能够抑制闸门4相对于活塞螺母24的急剧的位移。
因而,在因载重而使活塞2相对于缸体1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向压缩侧室R2侧位移时,在缓冲器S以此时的活塞位置为中心振动的情况下,旁通路B由闸门4闭塞为常态。即,即使因缓冲器S的伸长动作而闸门4被螺旋弹簧5推压,也由于闸门4的位移缓慢而能够抑制旁通路B开放,从而能够抑制阻尼特性发生改变而使阻尼力降低。
另外,在因载重较轻而活塞2相对于缸体1位于比规定位置靠伸长侧室R1侧的范围并且缓冲器S以该活塞位置为中心振动的情况下,旁通路B开放为常态。即,即使因缓冲器S的收缩动作而闸门4被控制弹簧6推压,也由于闸门4的位移缓慢而能够抑制旁通路B闭塞,从而能够抑制阻尼特性发生改变而使阻尼力增大。
采用缓冲器S,控制弹簧6是另一端侧为小径的圆锥螺旋弹簧,因此即使在压缩时发生扩径也不与缸体1相干涉。另外,在控制弹簧6的小径侧端安装有与缸体1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导向环7,因此能够防止控制弹簧6发生振动而其外周与缸体1的内周相干涉。像这样,在缓冲器S的情况下,作为供活塞2滑动的滑动面的缸体1的内周不会被划伤,因此不会由于出现于缸体1的内周的划痕而使伸长侧室R1和压缩侧室R2以跨过活塞2的方式连通,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目标阻尼力,能够使车辆的乘坐舒适度良好。
另外,导向环7为合成树脂制,控制弹簧6隔着导向环7地推压闸门4,因此能够避免控制弹簧6与闸门4直接抵接,从而能够减轻接触音。在不需要减轻接触音的情况下,只要以避免与缸体1相干涉的方式将导向环7安装于控制弹簧6即可,因此也能够通过控制弹簧6直接推压闸门4。
另外,在旁通路B设有伸长侧阻尼阀21和压缩侧阻尼阀23,因此能够以在载重较轻的状态下旁通路B开放而缓冲器S发挥较低的阻尼力的状态将伸长动作时的阻尼特性和收缩动作时的阻尼特性设定为彼此独立。因而,能够实现适合车辆的阻尼特性,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另外,通过将闸门保持构件设为活塞螺母24,从而能够在通过活塞螺母24将伸长侧叶片阀16和压缩侧叶片阀17固定于活塞杆3的同时将闸门4也组装于活塞杆3,组装加工非常简单。
另外,导向环71的构造也可以为图2所示的缓冲器S1那样。除导向环71以外的构件使用与缓冲器S相同的构件,由于说明重复,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导向环71构成为包括:联合部71a,其为筒状,插入在控制弹簧6内;引导部71b,其自联合部71a的一端向外侧突出,与缸体1的内周滑动接触并且被支承于控制弹簧6的小径侧端;以及抵接部71c,其自联合部71a的另一端向内侧突出,与闸门4的图2中的下端相对。
抵接部71c为环状,内径被设定为比活塞螺母24的图2中的下端的外径大,从而导向环71与活塞螺母24互不干涉。
另外,在引导部71b设有缺口71d。这是为了防止在引导部71b与闸门4抵接时由于引导部71b和闸门4而在压缩侧室R2的图2中的下方形成封闭空间从而妨碍缓冲器S1进行动作。
通过这样,与缓冲器S相比,能够相对于缸体1将控制弹簧6配置在图2中的上方。因而,能够缩短缸体1的图2中的下方侧,若是确保相同的行程长度,则能够使缓冲器S1的全长短于缓冲器S的全长。
另外,闸门41的构造也可以为图3所示的缓冲器S2那样。除闸门41以外的构件使用与缓冲器S相同的构件,由于说明重复,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闸门41为筒状,在中间部的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1a。更详细而言,闸门41构成为包括图3中的上端侧的小径筒部41b、与小径筒部41b相连的图3中的下方侧的大径筒部41c、自大径筒部41c的图3中的上端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1a以及连通小径筒部41b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节流通路41d。
闸门41以小径筒部41b与活塞螺母24的筒部24a的外周的比凸缘24d靠图3中的上方的部位滑动接触并且大径筒部41c与凸缘24d的外周滑动接触的方式安装于活塞螺母24的外周。
像这样,在缓冲器S2中,在闸门41的中间部的外周设有凸缘部41a,以与导向环7的引导部7b抵接。更详细而言,能够通过使压入部7a的内周与大径筒部41c的外周滑动接触或者将压入部7a的内径设定得比大径筒部41c的外径大来使导向环7与凸缘部41a抵接。
通过这样,与缓冲器S相比,能够相对于缸体1将控制弹簧6配置在图3中的上方。因而,能够缩短缸体1的图3中的下方侧,若是确保相同的行程长度,则能够使缓冲器S2的全长短于缓冲器S的全长。
螺旋弹簧5安装在大径筒部41c与小径筒部41b之间的台阶部41e同阀挡29之间,因此凸缘部41a设于大径筒部41c的外周,但在将施力构件设为安装在小径筒部41b的图3中的上端与阀挡29之间的碟形弹簧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小径筒部41b的外周设置凸缘部41a。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所述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2年12月2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281971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7)

1.一种缓冲器,其中,
该缓冲器包括:
缸体;
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在所述缸体内,并且将所述缸体内划分成伸长侧室和压缩侧室;
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在所述缸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连结;
阻尼通路,其设于所述活塞,用于连通所述伸长侧室和所述压缩侧室;
旁通路,其绕过所述阻尼通路并且经由所述活塞杆内使所述伸长侧室与所述压缩侧室连通;
闸门,其以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用于开闭所述旁通路;
施力构件,其用于向打开所述旁通路的方向对所述闸门施力;以及
控制弹簧,其一端固定于所述缸体,另一端与所述闸门相对,
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向所述压缩侧室侧位移时,所述闸门被所述控制弹簧推压而将所述旁通路关闭,
所述控制弹簧是所述另一端侧为小径的圆锥螺旋弹簧,
在所述控制弹簧的所述小径侧端安装有与所述缸体的内周滑动接触的导向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导向环为合成树脂制,
所述控制弹簧隔着所述导向环推压所述闸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在所述旁通路还设有伸长侧阻尼阀和压缩侧阻尼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导向环包括:
联合部,其为筒状,插入在所述控制弹簧内;
引导部,其自所述联合部的一端向外侧突出,与所述缸体的内周滑动接触并且被支承于所述控制弹簧的小径侧端;以及
抵接部,其自所述联合部的另一端向内侧突出,与所述闸门的端部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闸门为筒状,在中间部的外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所述控制弹簧使所述导向环与所述凸缘部抵接而推压所述闸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该缓冲器还包括闸门保持构件,该闸门保持构件为有底筒状,设于所述活塞杆的顶端,
在所述闸门保持构件的筒部设有所述旁通路的出口端,
在所述闸门保持构件的外周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用于开闭所述旁通路的所述出口端的所述闸门,在所述闸门与所述闸门保持构件之间设有储油室,该储油室的容积因所述闸门与所述闸门保持构件之间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而扩大/缩小,
在所述闸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储油室和所述压缩侧室的节流通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阻尼通路是设于所述活塞的伸长侧活塞通路和压缩侧活塞通路,
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伸长侧叶片阀,其层叠于所述活塞并且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用于开闭所述伸长侧活塞通路的出口端;以及
压缩侧叶片阀,其层叠于所述活塞并且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用于开闭所述压缩侧活塞通路的出口端,
利用所述闸门保持构件将所述压缩侧叶片阀、所述活塞和所述伸长侧叶片阀固定于所述活塞杆。
CN201380068018.9A 2012-12-26 2013-12-18 缓冲器 Active CN1049036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971 2012-12-26
JP2012281971A JP5936128B2 (ja) 2012-12-26 2012-12-26 緩衝器
PCT/JP2013/083845 WO2014103821A1 (ja) 2012-12-26 2013-12-18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3612A true CN104903612A (zh) 2015-09-09
CN104903612B CN104903612B (zh) 2016-06-15

Family

ID=51020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018.9A Active CN104903612B (zh) 2012-12-26 2013-12-18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76477B2 (zh)
EP (1) EP2940344B1 (zh)
JP (1) JP5936128B2 (zh)
KR (1) KR101662472B1 (zh)
CN (1) CN104903612B (zh)
WO (1) WO20141038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2250A (zh) * 2016-06-23 2017-02-15 爱思恩梯大宇汽车部件(昆山)有限公司 变位可变型减震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8550B2 (ja) * 2013-09-19 2017-04-05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US10167921B2 (en) * 2016-05-13 2019-01-01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Hydraulic damper with a hydro-mechanical compression stop assembly
WO2021166214A1 (ja) 2020-02-21 2021-08-2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圧力緩衝装置
KR20240003265A (ko) * 2022-06-30 2024-01-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고 조절 장치
CN117450207B (zh) * 2023-11-13 2024-04-19 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底座阀门总成及具有其的减震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2580A (zh) * 2007-04-05 2010-02-17 雅固拉国际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流体缓冲器
CN101846152A (zh) * 2009-03-23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压缓冲器
WO2011071120A1 (ja) * 2009-12-11 2011-06-16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42112A (en) * 1951-07-05 1956-04-17 Houdaille Hershey Corp Telescopic shock absorber construction
DE8130523U1 (de) * 1981-10-20 1982-02-17 Boge Gmbh, 5208 Eitorf Zweirohrschwingungsdämpfer zur Aufnahme von Führungskräften insbesondere in Kraftfahrzeugen
US5303804A (en) * 1988-10-20 1994-04-19 Robert Bosch Gmbh Shock absorber for damping courses of motion of a vehicle
JPH06101735A (ja) * 1992-09-17 1994-04-12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5551541A (en) * 1993-03-18 1996-09-03 Fichtel & Sachs Ag Shock absorber
JPH08326824A (ja) * 1995-05-29 1996-12-10 Kayaba Ind Co Ltd 位置依存型油圧緩衝器
JP3790634B2 (ja) * 1999-02-04 2006-06-28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積載量感応型油圧緩衝器
DE19945632B4 (de) 1999-09-23 2005-11-03 Thyssenkrupp Bilstein Gmbh Vorrichtung zur Erhöhung der Dämpfung
FR2806770B1 (fr) * 2000-03-24 2002-08-23 Jean Perret Ets Amortisseur hydraulique avec reglage du type d'amortissement
JP4517373B2 (ja) * 2007-06-27 2010-08-04 Smc株式会社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4902483B2 (ja) * 2007-09-28 2012-03-2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
JP5758119B2 (ja) * 2010-03-03 2015-08-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DE102010002937B3 (de) * 2010-03-17 2011-06-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hubabhängiger Dämpfkraft
JP5859813B2 (ja) * 2010-12-28 2016-02-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101254286B1 (ko) * 2011-06-03 2013-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이중 습동 피스톤 밸브
KR101254287B1 (ko) * 2011-06-09 2013-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가변유로를 갖는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JP5960034B2 (ja) * 2012-11-21 2016-08-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懸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2580A (zh) * 2007-04-05 2010-02-17 雅固拉国际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流体缓冲器
CN101846152A (zh) * 2009-03-23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压缓冲器
WO2011071120A1 (ja) * 2009-12-11 2011-06-16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2250A (zh) * 2016-06-23 2017-02-15 爱思恩梯大宇汽车部件(昆山)有限公司 变位可变型减震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26092A (ja) 2014-07-07
US20160195153A1 (en) 2016-07-07
CN104903612B (zh) 2016-06-15
KR101662472B1 (ko) 2016-10-04
EP2940344A4 (en) 2016-10-12
EP2940344B1 (en) 2019-06-05
JP5936128B2 (ja) 2016-06-15
EP2940344A1 (en) 2015-11-04
US9476477B2 (en) 2016-10-25
WO2014103821A1 (ja) 2014-07-03
KR20150087417A (ko)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3612A (zh) 缓冲器
EP3092420B1 (en) Multi-stage shock absorber
CN104565176B (zh) 减震器用活塞阀组件
US9086111B2 (en) Valve assembly of shock absorber
JP5680591B2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バルブ構造
JP5553870B2 (ja) 周波数及び圧力感応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6462341B2 (ja) 緩衝器
CN103836108B (zh) 压力缓冲设备和悬挂设备
US11473645B2 (en) Hydraulic shock-absorber with hydraulic stop member and adjustment device
US9776468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5452708A (zh) 带有依赖频率的被动阀的减震器
US20160263960A1 (en) Shock absorber
JP5827871B2 (ja) 油圧緩衝器
TWM575838U (zh) 具有液壓碰撞止動件的減震器
WO2017175784A1 (ja) 緩衝器
JP2012052630A (ja) 緩衝装置
JP2009156418A (ja)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調整構造
JP2014005923A5 (ja) 減衰バルブ
JP6779027B2 (ja) 緩衝器及び緩衝器の製造方法
CN104154163A (zh) 具有安装在杆导向件的附加阀的阻尼力可变震动吸收装置
CN106122344B (zh) 减振器
JP5438487B2 (ja) 緩衝装置
JP2009008150A (ja)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調整構造
KR102152027B1 (ko) 쇽업소버
JP6108532B2 (ja) 緩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KAYAB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