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2148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2148B
CN104902148B CN201510089050.6A CN201510089050A CN104902148B CN 104902148 B CN104902148 B CN 104902148B CN 201510089050 A CN201510089050 A CN 201510089050A CN 104902148 B CN104902148 B CN 1049021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main body
imaging device
apparatus main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90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2148A (zh
Inventor
铃木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2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2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2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21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G03B11/043Protective lens closures or lens caps built into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在一端上设置有成像透镜的装置主体;能够相对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盖体,盖体设置有显示器;以及相对装置主体可移动地支持盖体的支持机构。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成像透镜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成像透镜打开。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4年3月7日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2014-045476的权益,它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成像装置的技术领域,其中成像透镜设置在装置主体中,并且通过盖体来打开/关闭成像透镜。
背景技术
一些类型的各种成像装置(例如视频摄像机和静止照相机)包括设置有成像透镜的装置主体和设置有显示器的壳体,并且使壳体相对装置主体可旋转(参见例如JP2005-189601A和JP2013-254007(美国专利申请公开US20130321691))。
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可以通过将壳体旋转到关闭位置来在不用于摄影时保护显示器,而通过将壳体旋转到打开位置从而视觉上识别显示器以便摄影,可以改进摄影期间的可用性。
此外,通过使显示器朝向外侧的同时将壳体旋转到关闭位置,可以重放在关闭位置拍摄的图像。
另外,通过在摄影期间将壳体旋转到预定位置,可以使成像透镜朝向的方向和显示器朝向的方向不同,从而可以以各种摄影状态(例如高角度摄影、低角度摄影、自拍等)对被摄体进行摄影。
发明内容
然而,在JP2005-189601A和JP2013-254007中描述的成像装置中,需要将专用盖等附接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以保护在成像装置未用于摄影时不需要的成像透镜,而部件的数量相应地增加并使得尺寸减小更困难。
因此,期望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装置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来减小尺寸。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在一端上设置有成像透镜的装置主体;能够相对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盖体,盖体设置有显示器;以及相对装置主体可移动地支持盖体的支持机构。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成像透镜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成像透镜打开。
因此,在关闭位置通过用设置有显示器的盖体覆盖成像透镜来保护成像透镜。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显示器可以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显示器可以打开。
因此,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显示器与成像透镜一起关闭。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支持机构可以包括旋转机构。盖体可以经由旋转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因此,盖体通过相对装置主体旋转而移动。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支持机构可以包括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点轴和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点轴。盖体可以利用第一支点轴作为支点围绕第一支点轴旋转,并且也可以利用第二支点轴作为支点围绕第二支点轴旋转。
因此,盖体相对装置主体沿两个不同方向旋转。
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支持机构可以包括滑动机构。盖体可以经由滑动机构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因此,盖体通过相对装置主体滑动而移动。
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支持机构还可以包括旋转机构。盖体可以经由旋转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因此,通过相对装置主体滑动和旋转这两种方式,盖体沿不同方向移动。
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在关闭位置,盖体可以处于相对状态和非相对状态之一,其中相对状态是显示器朝向装置主体侧以与成像透镜相对的状态,而非相对状态是显示器朝向装置主体侧的相反侧的状态。成像装置还可以包括当盖体处于非相对状态时设定重放模式的控制单元。
因此,无需任何特别的操作,通过盖体移动到关闭位置来设定重放模式。
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根据盖体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移动,主电源可以接通。
因此,无需执行接通主电源的操作。
在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装置主体的设置有成像透镜的面可以形成为透镜布置面。盖体的设置有显示器的面可以形成为显示器布置面。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透镜布置面的外周和显示器布置面的外周可以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因此,在关闭位置盖体不突出到装置主体的外侧。
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盖体可以形成盖体的厚度方向与显示器的厚度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
因此,成像透镜通过平板形状的盖体而打开/关闭。
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盖体的设置有显示器的面可以形成为显示器布置面。操作按钮可以布置在显示器布置面上。
因此,在视觉上识别显示图像的显示器的同时能够对操作按钮进行操作。
在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电池插入的电池插入孔可以形成在装置主体中。打开和关闭电池插入孔的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被支持的罩体可以设置在装置主体中。
因此,电池插入孔可以在需要时打开/关闭。
在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罩体可以是相对装置主体可旋转的。
因此,罩体通过旋转来相对装置主体移动。
在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罩体相对装置主体的可旋转方向与盖体相对装置主体的可旋转方向可以是相同的方向。
因此,旋转盖体的操作方向与旋转罩体的操作方向一致。
在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装置主体上可以形成电池插入孔的面设定为电池插入面。罩体的关闭电池插入孔的面可以设定为相对面。当罩体位于关闭位置时,电池插入面的外周和相对面的外周可以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因此,在关闭位置罩体不突出到装置主体的外侧。
在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罩体可以形成罩体的厚度方向与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
因此,通过平板形状的罩体来打开/关闭电池插入孔。
在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能够使手指插入的操作凹部可以形成在罩体中。
因此,用户通过将手指插入操作凹部,可以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罩体。
在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投影透镜可以设置在装置主体中。投影透镜可以是能够使图像从该投影透镜被投影的。
因此,成像装置可以用作投影仪。
根据第十九实施例的成像装置还可以包括:在盖体处于关闭状态的同时盖体和装置主体被竖直地放置时设定从投影透镜投影图像的投影模式的控制单元。
因此,无需任何特别的操作,通过盖体和装置主体定向为竖直地定位来设定投影模式。
在根据第二十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曲面形状的涂覆面部分和近似平板形状的握持面部分可以形成在装置主体的外周面上。
因此,在摄影期间通过将手掌贴着握持面部分,涂覆面部分可以用手指包住。
根据本技术,在关闭位置通过用设置有显示器的盖体覆盖成像透镜来保护成像透镜,因此,不需要保护成像透镜的专用部件,从而可以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来使装置尺寸减小。
另外,此处描述的效果不必需被限制,并且效果可以是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图33结合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且图1是示出盖体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盖体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是从与图2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的、示出盖体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一侧的侧视图;
图5是俯视图;
图6是另一侧的侧视图;
图7是正视图;
图8是背视图;
图9是底视图;
图10是示出罩体(cover body)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状态的背视图;
图11是通过分解盖体和支持机构而示出的透视图;
图12是从与图11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的、通过分解盖体和支持机构而示出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在打开位置盖体利用第二支点轴作为支点而沿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在打开位置盖体利用第二支点轴作为支点而沿另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罩体旋转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在罩体旋转后电池插入孔打开的状态和电池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以正常摄影模式进行摄影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设定了低角度摄影模式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设定了高角度摄影模式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设定了自拍模式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1是示出设定了重放模式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2是示出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23是示出每个模式中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4与图25至图28结合地示出第一变型例,且图24是通过分解盖体和支持机构而示出的透视图;
图25是示出盖体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6是示出盖体滑动到打开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7是示出盖体利用支点轴作为支点而沿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8是示出盖体利用支点轴作为支点而沿另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9与图30至图33结合地示出第二变型例,且图29是示出盖体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0是示出设定了投影模式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1是示出盖体旋转180度并且盖体的一部分和装置主体的一部分放置在安装面上以用作投影仪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2是示出盖体旋转180度并且盖体的一部分和装置主体的一部分放置在安装面上以用作投影仪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
图33是示出盖体旋转任意角度并且盖体的一部分和装置主体的一部分放置在安装面上以用作投影仪的状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构成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省略这些构成元件的重复解释。
下面示出的实施例是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装置对视频摄像机的应用。然而,本技术的应用的范围不限于视频摄像机,而可以应用于例如静止照相机。
在随后的描述中,假设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表示在视频摄像机摄影时从摄影者看的方向。因此,被摄体侧是前方。下面描述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是为了方便,而实现本技术不限于这些方向。
<成像装置的结构>
首先,将描述成像装置的结构(参见图1至图16)。
如图1至图9中示出的,成像装置1包括形成沿前后延伸的形状的装置主体2、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的前端上的盖体3以及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的后端上的罩体4。
装置主体2包括外表面形成为透镜布置面5的前表面、形成为电池插入面6的后表面以及位于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外周面7。透镜布置面5形成圆形,并且电池插入面6具有形成包括圆面和外凸形状的平滑曲面的形状的外周。
外周面7包括形成外凸曲面形状的涂覆面部分7a和朝侧向的近似平板形状的握持面部分7b。握持面部分7b占外周面7的约1/3。握持面部分7b形成在除装置主体2的前端以外的部分,而侧向突出以延续到握持面部分7b的前侧的突起部分8设置在装置主体2的前端上。
变焦钮9布置在装置主体2的顶面上。通过操作变焦钮9可以对将被摄影的图像进行变焦。
成像透镜10设置在装置主体2的透镜布置面5侧(前端)上,并且成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多个透镜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在装置主体2内,而后文描述的成像器件(例如CCD(电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布置在这些透镜的后方。本说明书中的光轴方向是入射侧的透镜的光轴方向,而更具体地,是成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
电池11插入的电池插入孔6a形成在电池插入面6的一端上(参见图10)。电池11通过电池插入孔6a插入,并且插入的电池11布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多个透镜的侧方。
在前方和侧方开口的布置凹部2a形成在装置主体2的前端上,而在前方开口的连接孔2b形成在布置凹部2a中(参见图11和图12)。
盖体3经由作为旋转机构发挥功能的支持机构12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上。支持机构12包括连接部分13和从连接部分13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14。
连接部分13包括前表面13a、后表面13b、作为平面的第一侧面13c以及作为圆面的第二侧面13d,并且第一侧面13c形成矩形。在连接部分13中,第一侧面13c的沿纵向的两端和第二侧面13d的沿周向的两端连接。在第一侧面13c上开口的支持孔13e形成在连接部分13中。
突出部分14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第一支点轴14a。
支持机构12通过突出部分14插入布置凹部2a和第一支点轴14a插入连接孔2b而连接到装置主体2,并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而相对装置主体2围绕第一支点轴14a可旋转。
上文示出了第一支点轴14a设置在支持机构12中并且第一支点轴14a插入的连接孔2b形成在装置主体2中的例子,但是相反地,连接孔可以形成在支持机构12中,而插入连接孔的第一支点轴可以设置在装置主体2中。
盖体3经由支持机构12在装置主体2的成像透镜10关闭的关闭位置(参见图1)和成像透镜10打开的打开位置(参见图2和图3)之间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上。
盖体3形成近似圆盘形状,并且厚度方向的两侧的面形成为前侧外表面15和显示器布置面16(参见图11和图12)。在盖体3中,周面(外周面)17的一部分形成为平面部分17a,而周面17除平面部分17a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圆面部分17b。盖体3形成为使得圆面部分17b的直径与装置主体2中的透镜布置面5的直径相同。
盖体3设置有从平面部分17a突出的第二支点轴3a。通过使第二支点轴3a可以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来设置第二支点轴3a。
显示器18设置在盖体3的显示器布置面16侧上。例如,录制按钮19和重放按钮20布置为在显示器布置面16上在显示器18周围的操作按钮。
盖体3通过第二支点轴3a插入支持孔13e而连接到支持机构12,并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经由支持机构12而相对装置主体2围绕第二支点轴3a可旋转。
在盖体3处于关闭位置时,显示器18通过朝向装置主体2侧而处于与成像透镜10相对的状态(参见图1)。
在关闭位置,支持机构12的第一侧面13c和盖体3的平面部分17a位于沿左右方向彼此相对的位置,而支持机构12的第二侧面13d和盖体3的圆面部分17b位于连续的位置(参见图1和图7)。因此,由盖体3和支持机构12的连接部分13形成圆盘状形状,并且圆盘状形状的外周与装置主体2中的透镜布置面5的外周一致。
如上文描述的,在关闭位置,装置主体2的透镜布置面5的外周和盖体3的显示器布置面16的外周沿前后方向(光轴方向)一致,因此,在关闭位置盖体3不突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侧,从而可以使成像装置1尺寸更小。
盖体3形成盖体的厚度方向与显示器18的厚度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因此成像透镜10通过平板形状的盖体3而打开/关闭,从而可以使成像装置1尺寸更小。
通过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盖体3在成像透镜10关闭的关闭位置和成像透镜10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当盖体3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时成像装置1的主电源接通,而当盖体3从打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时成像装置1的主电源断开。
从而,在成像装置1中,当盖体3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时主电源接通,因此不需要执行操作以接通主电源,从而可以改进成像装置1的可用性,并且也不需要提供电源按钮,因此可以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来减小成像装置1的制造成本。
在盖体3处于关闭位置时成像透镜10和显示器18关闭(参见图1),而在盖体3处于打开位置时成像透镜10和显示器18打开(参见图2和图3)。
在处于打开位置时,使盖体3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相对装置主体2可旋转(参见图13和图14)。因此,盖体3可以围绕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点轴14a旋转并且也可以围绕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点轴3a旋转。盖体3能够围绕第二支点轴3a旋转例如360度。
上文示出了第二支点轴3a设置在盖体3中并且第二支点轴3a插入的支持孔13e形成在支持机构12中例子,但是相反地,支持孔可以形成在盖体3中,而插入支持孔的第二支点轴3a可以设置在支持机构12中。
罩体4在形成在装置主体2的电池插入面6上的电池插入孔6a关闭的关闭位置(参见图8)和电池插入孔6a打开的打开位置(参见图10)之间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上。罩体4通过沿着装置主体2向前后延伸的连接轴21连接,并围绕连接轴21旋转。
罩体4形成与装置主体2的电池插入面6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板状,并且罩体4的厚度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罩体4的前表面形成为相对面22,而罩体4的后表面形成为后侧外表面23。操作凹部23a形成在后侧外表面23上。
用户可以通过将手指插入操作凹部23a来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罩体4(参见图15)。因此,可以容易地旋转罩体4以改进操作性。在罩体4旋转到打开位置时可以将电池11插入电池插入孔6a或从电池插入孔6a移除(参见图16),而在罩体4旋转到关闭位置时电池插入孔6a和插入电池插入孔6a中的电池11关闭(参见图8)。
因为打开/关闭电池插入孔6a的罩体4设置在成像装置1中,所以可以在需要时打开/关闭电池插入孔6a,并可以防止电池11从装置主体2掉落并且也可以保护电池11。
因为通过罩体旋转而使罩体4相对装置主体2移动,所以通过罩体4的简单操作来打开/关闭电池插入孔6a,从而可以改进成像装置1的可用性,并且也可以容易地执行将电池11插入装置主体2的工作和将电池11从装置主体2内移除的工作。
另外,罩体4配置为可以沿与盖体3的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因此旋转盖体3的操作方向与旋转罩体4的操作方向一致,使得可以通过改进的操作性来改进成像装置1的可用性。
罩体4位于关闭位置,使得相对面22沿前后方向与电池插入面6相对。在关闭位置,罩体4的外周与电池插入面6的外周一致。
从而,在关闭位置罩体4的外周与电池插入面6的外周一致,因此在关闭位置罩体4不突出到装置主体2的外侧,从而可以使成像装置1尺寸更小。
罩体4形成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因此通过平板形状的罩体4来打开/关闭电池插入孔6a,从而可以使成像装置1尺寸更小。
另外,在成像装置1中,旋转机构被设置为支持机构12,并且盖体3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上。
从而,盖体3通过相对装置主体2旋转而移动,因此通过盖体3的简单操作来打开/闭合成像透镜10和显示器18,从而可以改进可用性。
另外,设置了在成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支点轴14a和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点轴3a,且盖体3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来围绕第一支点轴14a旋转,并且也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来围绕第二支点轴3a旋转。
从而,盖体3相对装置主体2沿两个不同方向旋转,因此增加了显示器18的朝向的灵活度,从而可以实现可用性的进一步改进。
<使用状态>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1的每个使用状态。成像装置1的使用状态包括摄影状态和重放状态。对于摄影状态,设定正常摄影模式、高角度摄影模式、低角度摄影模式或自拍模式,而对于重放状态,设定重放模式。另外,成像装置1可以配置为使得仅识别(检测)摄影模式和重放模式并设定能够进行摄影或重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摄影模式,通过由用户旋转盖体3以将显示器18的方向设定为期望的方向,可以设定正常摄影状态、高角度摄影状态、低角度摄影状态或自拍状态。
通过盖体3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来设定正常摄影模式(参见图17)。此时,用户通过将手70放在装置主体2上并用手指72、72、…包住涂覆面部分7a,然后将手掌71贴着外周面7的握持面部分7b来进行摄影。
因为手掌71贴着的近似平板形状的握持面部分7b和用手指72、72、…包住的曲面形状的涂覆面部分7a形成在放置手70以便摄影的装置主体2上,所以确保了装置主体2的稳定握持状态,因此使摄影更容易,并且也可以容易地确定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平摇(pan)/俯仰(tilt))。
变焦钮9布置在装置主体2的外周面7上,因此可以在确保了装置主体2的稳定握持状态的同时操作变焦钮9,从而可以实现变焦钮9的操作性的改进。
通过在打开位置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旋转盖体3使得显示器18倾斜地朝上来设定低角度摄影模式(参见图18)。通过如上文描述在打开位置旋转盖体3能够进行低角度摄影,因此通过简单的操作增加了摄影的选择范围,从而可以改进成像装置1的可用性。
通过在打开位置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旋转盖体3使得显示器18倾斜地朝下来设定高角度摄影模式(参见图19)。通过如上文描述在打开位置旋转盖体3能够进行高角度摄影,因此通过简单的操作增加了摄影的选择范围,从而可以改进成像装置1的可用性。
通过在打开位置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旋转盖体3使得显示器18朝向前方来设定自拍模式(参见图20)。此时,装置主体2的方向被设定使得成像透镜10朝向摄影者。通过在打开位置旋转盖体3能够进行自拍,因此通过简单的操作增加了摄影的选择范围,从而可以改进成像装置1的可用性。
在自拍模式中,进行将被显示在显示器18中的图像的反转控制,并在显示器18中重放正确地垂直朝向的图像。在自拍模式中,除了将被显示在显示器18中的图像的垂直反转控制之外,也可以进行左右反转控制。通过进行图像的左右反转控制,摄影者能够更容易地明白物理关系,从而改进可用性。
在上文描述的正常摄影模式、高角度摄影模式、低角度摄影模式以及自拍模式中,通过操作设置在盖体3中的录制按钮19来对被摄体进行摄影。
录制按钮19布置在设置了显示器18的显示器布置面16上,因此在视觉上识别显示被摄体的显示器18的同时可以操作录制按钮19,可以容易地执行摄影操作,从而可以实现成像装置1的操作性的改进。
通过在打开位置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旋转盖体3使得显示器18朝向前方,然后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将盖体3从打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来设定重放模式(参见图21)。因此,在重放模式中,盖体3被设定为显示器18通过朝向装置主体2的相反侧从而不与成像透镜10相对的非相对状态。
在重放模式中,进行将被显示在显示器18中的图像的反转控制,并在显示器18中重放正确地垂直朝向的图像。
另外在成像装置1中,在显示器18通过朝向装置主体2的相反侧从而不与成像透镜10相对的非相对状态下将盖体3旋转到关闭位置,设定不能操作录制按钮19的状态,并且也设定可以在显示器18上显示重放图像的状态。
从而,无需执行任何特别的操作来设定重放模式,因此可以容易地设定重放模式,并且在图像重放时未使用的成像透镜10由盖体3关闭,因此可以保护成像透镜10。
在重放模式中,通过操作设置在盖体3上的重放按钮20,拍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18上。
重放按钮20布置在设置了显示器18的显示器布置面16上,因此在视觉上识别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器18的同时可以操作重放按钮20,可以容易地执行重放操作,从而可以实现成像装置1的操作性的改进。
上文示出了通过操作录制按钮19或重放按钮20来执行预定功能的例子,但是例如显示器18也可以配置为形成为例如触摸板的操作屏,使得在对显示器18执行各预定操作后,根据操作来执行例如摄影和重放的各功能。
<成像装置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1的内部结构(电路结构)(参见图22)。
在成像装置1内设置有成像单元50、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1、编码/解码单元52、显示单元53、介质驱动器54、输入单元55、控制单元56、总线57、加速度传感器58以及旋转角度传感器59。除了总线57之外的各单元经由总线57相互连接,以在各单元之间交换各种数据或控制信号。
成像单元50包括:透镜单元,具有包括成像透镜10的各透镜;成像器件(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通过光电转换将经由透镜单元获得的被摄体光转换为电信号(成像信号);采样保持/自动增益控制(ACG)电路,对由成像器件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增益调整或对成像信号的波形进行整形;以及视频A/D转换器,并且成像单元50获得作为数字数据的拍摄图像数据。
成像单元50具有基于控制单元56的控制来调整焦距(焦点)、视角(变焦)、快门速度、光圈等的功能。
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1对由成像单元50获得的拍摄图像数据执行各种图像信号处理,例如灰度校正处理、阴影校正(shading correction)处理、高域(high area)校正(轮廓校正)处理、相机抖动补偿处理等。
编码/解码单元52对已经由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1执行了图像信号处理的拍摄图像数据执行压缩处理,并对已经执行了压缩处理的拍摄图像数据执行解压缩处理。作为压缩/解压缩模式,对静止图像执行基于预定静止图像格式(例如联合图像专家组(JPEG)格式)的压缩/解压缩处理,而对运动图像执行基于预定运动图像格式(例如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格式或增强视频编解码高分辨率(AVCHD)格式)的压缩/解压缩处理。
显示单元53具有显示器18,并基于控制单元56的控制显示各种信息(例如拍摄图像)。
介质驱动器54包括针对例如闪速存储器的半导体存储器或者例如磁盘、光盘、磁光盘等的记录介质的记录和重放电路/机构。介质驱动器54基于控制单元56的控制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由编码/解码单元52获得的各种数据(例如运动图像格式或静止图像格式的压缩的拍摄图像数据),或者读取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例如压缩的拍摄图像数据的各种数据。
输入单元55包括用于摄影者将各种操作输入到成像装置1的操作单元(例如变焦钮9、录制按钮19、重放按钮20等),并检测用户的输入操作,以将根据输入操作的信息(操作输入信息)传递到控制单元56。如果触摸板被设置为操作单元,则触摸板被包括于输入单元55中。
控制单元56由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并通过执行根据储存在例如ROM中的程序的处理来控制整个成像装置1。
例如,在对静止图像进行摄影时,控制单元56进行控制以根据输入到输入单元55的操作来使编码/解码单元52对从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1输入的拍摄图像数据执行静止图像压缩处理,并使介质驱动器54将由上述处理获得的压缩的拍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
在对运动图像进行摄影时,控制单元56进行控制以根据输入到输入单元55的操作来使编码/解码单元52对从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1输入的拍摄图像数据执行运动图像压缩处理,并使介质驱动器54将由上述处理获得的压缩的拍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
另外,控制单元56也进行控制以使显示单元53(显示器18)显示基于在摄影状态由图像信号处理单元51获得的拍摄图像数据的图像作为直通图像。
加速度传感器58检测重力加速度。例如,三轴传感器被用作加速度传感器58,而已知可以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58得到的加速度检测信号的DC分量检测重力作用的方向,并可以根据加速度检测信号的AC分量检测振动。当由加速度传感器58检测到重力作用的方向时,例如,由控制单元56检测成像装置1的姿势,从而根据检测到的姿势控制显示在显示器18上的图像的朝向。
旋转角度传感器59由旋转式编码器等构成,并检测盖体3相对装置主体2的旋转角度。分别检测围绕第一支点轴14a的旋转角度和围绕第二支点轴3a的旋转角度,作为盖体3相对装置主体2的旋转角度。当由旋转角度传感器59检测到盖体3的旋转角度时,例如,由控制单元56根据盖体3的旋转角度来控制显示在显示器18上的图像的朝向。另外,旋转角度传感器59仅可以检测盖体3的两个位置(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机械开关或光开关来检测位置。
<各模式中的控制处理>
接下来,将参考图23中的流程图来描述各模式中的控制处理。基于加速度传感器58或旋转角度传感器59的检测结果,控制单元56执行各模式中的控制处理。根据存储在例如ROM中的程序来执行每项控制处理。此外,例如以固定间隔执行控制处理。
在随后的描述中,盖体3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的旋转方向被定义为第一旋转方向,而盖体3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的旋转方向被定义为第二旋转方向。
下面示出的摄影模式是包括正常摄影模式、高角度摄影模式以及低角度摄影模式的模式。
在控制处理开始的状态下主电源断开(步骤S1)。然而,成像装置1包括子电源,而此时子电源接通以执行步骤S1中的处理。
在步骤S2中,当检测到盖体3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旋转时,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接通主电源(步骤S3)。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接通主电源,并同时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正常摄影模式(步骤S4)。在成像装置1中,替代步骤S1和S2,可以设置当盖体3旋转到打开位置时机械地接通电源开关的功能。相反地,可以设置当盖体3旋转到关闭位置时机械地断开电源开关的功能。
在设定了正常摄影模式时,盖体3可以沿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而在随后的步骤S5中,控制单元56基于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盖体3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的旋转角度θ执行控制处理。在步骤S5中,当盖体3沿第一旋转方向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状态、即显示器18正好朝向后方的状态被定义为参考位置时,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作为预定阈值的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S6中的控制处理。
在步骤S6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位于打开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维持正常摄影模式的设定(步骤S4)。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无需由控制单元56进行特别的控制而维持正常摄影模式的设定。在步骤S6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位于打开位置,则盖体3正在向关闭位置旋转或已经旋转到关闭位置,而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断开主电源(步骤S7)。通过主电源断开,控制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5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步骤S8中的控制处理。在步骤S8中,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自拍模式。
在设定了自拍模式时,盖体3可以沿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而在随后的步骤S9中,控制单元56基于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θ执行控制处理。
在步骤S9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正常摄影模式。
另一方面,在步骤S9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随后的步骤S10中的控制处理。
在步骤S10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位于关闭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维持自拍模式的设定(步骤S8)。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无需由控制单元56进行特别的控制而维持自拍模式的设定。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位于关闭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随后的步骤S11中的控制处理。在步骤S11中,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重放模式。
在设定了重放模式时,可以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盖体3,而在随后的步骤S12中,控制单元56基于盖体3沿第一方向的旋转位置进行控制。
在步骤S12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位于关闭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维持重放模式的设定(步骤S1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无需由控制单元56进行特别的控制而维持重放模式的设定。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位于关闭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随后的步骤S13中的控制处理。在步骤S13中,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自拍模式。
在设定了自拍模式时,盖体3可以沿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而在随后的步骤S14中,控制单元56基于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盖体3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的旋转角度θ执行控制处理。
在步骤S14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随后的步骤S15中的控制处理,而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随后的步骤S16中的控制处理。
在步骤S15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位于关闭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维持自拍模式的设定(步骤S1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无需由控制单元56进行特别的控制而维持自拍模式的设定。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位于关闭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重放模式。
在步骤S16中,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正常摄影模式。
在设定了正常摄影模式时,盖体3可以沿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而在随后的步骤S17中,控制单元56基于旋转到打开位置的盖体3利用第二支点轴3a作为支点的旋转角度θ执行控制处理。
在步骤S17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设定自拍模式(步骤S13)。
另一方面,在步骤S17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相对参考位置沿第二方向的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θ,则在随后的步骤S18中,控制单元56基于盖体3沿第一方向的旋转位置执行控制处理。
在步骤S18中,如果检测到盖体3位于打开位置,则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维持正常摄影模式的设定(步骤S1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无需由控制单元56进行特别的控制而维持正常摄影模式的设定。在步骤S18中,如果没有检测到盖体3位于打开位置,则盖体3正在向关闭位置旋转或已经旋转到关闭位置,而控制单元56执行控制处理以断开主电源(步骤S7)。通过主电源断开,控制处理结束。
<变型例>
以下将描述根据成像装置1的变型例的成像装置1A和成像装置1B(参见图24至图33)。
下面示出的成像装置1A与上文描述的成像装置1的不同仅在于盖体通过滑动而移动,因此将仅详细描述与成像装置1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对其它单元附加与对成像装置1中的类似单元附加的参考标号相同的参考标号而省略其它单元的描述。
下面示出的成像装置1B与上文描述的成像装置1的不同仅在于设置了用于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因此将仅详细描述与成像装置1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对其它单元附加与对成像装置1中的类似单元附加的参考标号相同的参考标号而省略其它单元的描述。
首先,将描述成像装置1A(参见图24至图28)。
成像装置1A包括例如形成近似长方体形状的装置主体2A、可移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并且形成近似矩形的盖体3A以及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并且形成近似矩形的罩体4A。然而,装置主体2A、盖体3A和罩体4A的形状不限于近似长方体形状或近似矩形,而各自可以形成与成像装置1的装置主体2、盖体3或罩体4的形状类似的形状。
在前方开口的引导槽2c、2c垂直隔开地形成在装置主体2A的透镜布置面5A上(参见图24)。引导槽2c、2c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形成在透镜布置面5A的上端和下端。
侧向开口的支持孔3b形成在盖体3A中。通过作为滑动机构和旋转机构发挥功能的支持机构12A,盖体3A可滑动地和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
支持机构12A形成为棒。支持机构12A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被引导突出部分12a、12a和侧向突出的支点轴12b,并且被引导突出部分12a、12a设置在纵向的两端上。
通过将被引导突出部分12a、12a插入引导槽2c、2c,支持机构12A沿左右方向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
上文示出了在支持机构12A中设置了被引导突出部分12a、12a和被引导突出部分12a、12a插入的引导槽2c、2c形成在装置主体2A中的例子,但是在支持机构12A中也可以形成被引导槽,而插入被引导槽的引导突出部分可以设置在装置主体2A中。
盖体3A经由支持机构12A在装置主体2A的成像透镜10关闭的关闭位置(参见图25)和成像透镜10打开的打开位置(参见图26)之间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
盖体3A通过支点轴12b插入支持孔3b而连接到支持机构12A,并利用支点轴12b作为支点经由支持机构12A而相对装置主体2A围绕支点轴12b可旋转(参见图27和图28)。
上文示出了支点轴12b设置在支持机构12A中和支点轴12b插入的支持孔3b形成在盖体3A中的例子,但是相反地,支持孔可以形成在支持机构12A中,而插入支持孔的支点轴可以设置在盖体3A中。
如上文描述的,盖体3A相对装置主体2A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滑动,并且当盖体3A从关闭位置滑动到打开位置时成像装置1A的主电源接通,而当盖体3A从打开位置滑动到关闭位置时成像装置1A的主电源断开。
从而,在成像装置1A中,当盖体3A从关闭位置滑动到打开位置时主电源接通,因此不需要执行操作以接通主电源,从而可以改进成像装置1A的可用性,并且也不需要提供电源按钮,因此可以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来减小成像装置1A的制造成本。
罩体4A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或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
通过在滑动罩体4A时使罩体4A可以沿与盖体3A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滑动,滑动盖体3A的操作方向和滑动罩体4A的操作方向一致,使得可以通过改进的操作性来改进成像装置1A的可用性。
如上文所述,在成像装置1A中,盖体3A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且盖体3A通过相对装置主体2A滑动而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通过盖体3A的简单的操作来打开/关闭成像透镜10和显示器18,从而可以实现可用性的改进。
此外,盖体3A围绕支点轴12b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2A上,且盖体3A通过相对装置主体2A滑动和旋转这两种方式移动到不同位置,因此增加了显示器18的朝向的灵活度,从而可以实现可用性的改进。
上文示出了盖体3A和罩体4A各自沿左右方向滑动的例子,但是盖体3A和罩体4A的滑动方向不限于左右方向,而可以是上下方向或倾斜方向。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1B(参见图29至图33)。
成像装置1B形成与成像装置1相同的形状,并包括装置主体2B、盖体3以及罩体4(参见图29)。
装置主体2B具有布置在外周面7的后端的投影透镜24。因此,成像装置1B能够通过从投影透镜24投影拍摄图像来在屏幕等上显示这些图像,并且也作为投影仪发挥功能。
当成像装置1B用作投影仪时,例如,装置主体2B成为竖直朝向的,使得成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成为上下方向,而成像装置1B以罩体4位于装置主体2B上方的朝向被放置在例如桌子的安装面100上(参见图30)。
在成像装置1B中,当装置主体2B成为竖直朝向使得成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成为上下方向时,设定不能操作录制按钮19和重放按钮20而可以从投影透镜24投影图像的投影模式。
通过以这样的状态将成像装置1B放置在安装面100上,光被水平地投影以能够在屏幕等上显示重放图像。
此外,通过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将盖体3相对装置主体2B旋转180°,并将盖体3的一部分和装置主体2B的一部分放置在安装面100上,成像装置1B可以用作投影仪(参见图31和图32)。
通过以这样的状态将成像装置1B放置在安装面100上,光被以向上的状态投影以能够在屏幕等上显示拍摄图像。
另外,通过利用第一支点轴14a作为支点将盖体3相对装置主体2B旋转任意角度,并将盖体3的一部分和装置主体2B的一部分放置在安装面100上,成像装置1B也可以用作投影仪(参见图33)。在这样的情况下,期望具有图像处理功能和图像的光学水平校正功能,使得不以倾斜的状态投影图像。
通过以这样的状态将成像装置1B放置在安装面100上,光被以倾斜向上的状态投影以能够在屏幕等上显示拍摄图像。
如上文描述的,在成像装置1B中,投影透镜24设置在成像主体2B中,并且能够从投影透镜24投影拍摄图像。
因此,成像装置1B可以用作投影仪,从而可以通过扩展的用途来改进成像装置1B的可用性。
另外,在成像装置1B中,根据使装置主体2B纵置从而盖体3和装置主体2B被竖直地放置、使得成像透镜10的光轴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朝向,能够自动设定投影模式,从而可以容易地设定投影模式,并可以实现可用性的改进。
另外,上文描述的成像装置1B可以配置为通过将投影透镜24设置在外周面7上来使成像装置可以用作投影仪。
<总结>
如上文描述的,在成像装置1、1A、1B中,具有显示器18的盖体3、3A相对装置主体2、2A、2B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盖体3、3A移动到关闭位置后成像透镜10关闭,而在盖体3、3A移动到打开位置后成像透镜10打开。
因此,在关闭位置通过用设置有显示器18的盖体3、3A覆盖成像透镜10来保护成像透镜10,因此,不需要保护成像透镜10的专用部件,从而可以通过减少部件的数量来使装置尺寸减小。
另外,在盖体3、3A移动到关闭位置后显示器18关闭,而在盖体3、3A移动到打开位置后显示器18打开。
因此,在关闭位置显示器18与成像透镜10一起关闭,不需要关闭显示器18和成像透镜10的各自的专用部件,使得可以通过进一步减少部件的数量来使装置尺寸减小。
可以自动地设定上文描述的各模式,或者能够对一部分模式或所有模式启用包括接通电源和断开电源的人工设定。
可以自动地设定上文描述的各模式,或者能够对一部分模式或所有模式启用包括接通电源和断开电源的人工设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存在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化。
<本技术>
此外,本技术也可以被配置如下。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在一端上设置有成像透镜的装置主体;
能够相对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盖体,盖体设置有显示器;以及
相对装置主体可移动地支持盖体的支持机构,其中
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成像透镜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成像透镜打开。
(2)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显示器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显示器打开。
(3)根据(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包括旋转机构,以及
盖体经由旋转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4)根据(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包括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点轴和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点轴,以及
盖体利用第一支点轴作为支点围绕第一支点轴旋转,并且盖体也利用第二支点轴作为支点围绕第二支点轴旋转。
(5)根据(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包括滑动机构,以及
盖体经由滑动机构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6)根据(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还包括旋转机构,以及
盖体经由旋转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7)根据(4)或(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在关闭位置,盖体处于相对状态和非相对状态之一,其中相对状态是显示器朝向装置主体侧以与成像透镜相对的状态,而非相对状态是显示器朝向装置主体侧的相反侧的状态,以及
成像装置还包括当盖体处于非相对状态时设定重放模式的控制单元。
(8)根据(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根据盖体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移动,主电源接通。
(9)根据(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装置主体的设置有成像透镜的面形成为透镜布置面,
盖体的设置有显示器的面形成为显示器布置面,以及
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透镜布置面的外周和显示器布置面的外周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10)根据(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盖体形成盖体的厚度方向与显示器的厚度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
(11)根据(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盖体的设置有显示器的面形成为显示器布置面,以及
操作按钮布置在显示器布置面上。
(12)根据(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电池插入的电池插入孔形成在装置主体中,以及
打开和关闭电池插入孔的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被支持的罩体设置在装置主体中。
(13)根据(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罩体相对装置主体可旋转。
(14)根据(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罩体相对装置主体的可旋转方向与盖体相对装置主体的可旋转方向是相同的方向。
(15)根据(12)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装置主体上形成电池插入孔的面设定为电池插入面,
罩体的关闭电池插入孔的面设定为相对面,以及
当罩体位于关闭位置时,电池插入面的外周和所述相对面的外周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16)根据(12)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罩体形成罩体的厚度方向与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
(17)根据(12)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能够使手指插入的操作凹部形成在罩体中。
(18)根据(1)至(17)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投影透镜设置在装置主体中,以及
投影透镜能够使图像从该投影透镜被投影。
(19)根据(18)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在盖体处于关闭状态的同时盖体和装置主体被竖直地放置时设定从投影透镜投影图像的投影模式的控制单元。
(20)根据(1)至(19)的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曲面形状的涂覆面部分和近似平板形状的握持面部分形成在装置主体的外周面上。

Claims (18)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在一端上设置有成像透镜的装置主体;
能够相对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盖体,盖体设置有显示器;
相对装置主体可移动地支持盖体的支持机构;
设置在装置主体中的投影透镜,该投影透镜能够使图像从该投影透镜被投影;以及
在盖体处于关闭状态的同时盖体和装置主体被竖直地放置时设定从投影透镜投影图像的投影模式的控制单元,
其中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成像透镜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成像透镜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显示器关闭,而当盖体位于打开位置时显示器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包括旋转机构,以及
盖体经由旋转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包括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点轴和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点轴,以及
盖体利用第一支点轴作为支点围绕第一支点轴旋转,并且盖体也利用第二支点轴作为支点围绕第二支点轴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包括滑动机构,以及
盖体经由滑动机构可滑动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支持机构还包括旋转机构,以及
盖体经由旋转机构可旋转地被支持在装置主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在关闭位置,盖体处于相对状态和非相对状态之一,其中相对状态是显示器朝向装置主体侧以与成像透镜相对的状态,而非相对状态是显示器朝向装置主体侧的相反侧的状态,以及
成像装置还包括当盖体处于非相对状态时设定重放模式的控制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根据盖体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移动,主电源接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装置主体的设置有成像透镜的面形成为透镜布置面,
盖体的设置有显示器的面形成为显示器布置面,以及
当盖体位于关闭位置时,透镜布置面的外周和显示器布置面的外周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盖体形成盖体的厚度方向与显示器的厚度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盖体的设置有显示器的面形成为显示器布置面,以及
操作按钮布置在显示器布置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电池插入的电池插入孔形成在装置主体中,以及
打开和关闭电池插入孔的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被支持的罩体设置在装置主体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罩体相对装置主体可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罩体相对装置主体的可旋转方向与盖体相对装置主体的可旋转方向是相同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装置主体上形成电池插入孔的面设定为电池插入面,
罩体的关闭电池插入孔的面设定为相对面,以及
当罩体位于关闭位置时,电池插入面的外周和所述相对面的外周沿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罩体形成罩体的厚度方向与成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一致的平板形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能够使手指插入的操作凹部形成在罩体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曲面形状的涂覆面部分和近似平板形状的握持面部分形成在装置主体的外周面上。
CN201510089050.6A 2014-03-07 2015-02-27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21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5476 2014-03-07
JP2014045476A JP2015169829A (ja) 2014-03-07 2014-03-07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2148A CN104902148A (zh) 2015-09-09
CN104902148B true CN104902148B (zh) 2019-08-13

Family

ID=54018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905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2148B (zh) 2014-03-07 2015-02-27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25806B2 (zh)
JP (1) JP2015169829A (zh)
CN (1) CN1049021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15005B1 (en) * 2016-02-23 2017-04-04 Daniel Wunderli IC (InCognito) camera
JP7043236B2 (ja) * 2017-12-01 2022-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D910584S1 (en) * 2018-04-27 2021-02-16 Sony Corporation Combine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projector
CN115209010A (zh) * 2021-08-24 2022-10-18 寒武纪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可读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92A (zh) * 1994-10-21 1996-12-25 索尼公司 摄像机
US6453122B1 (en) * 1999-10-06 2002-09-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amera capable of being held stably
CN1929553A (zh) * 2005-09-07 2007-03-14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数字图像处理设备和显示图像的方法
CN102012609A (zh) * 2009-09-07 2011-04-13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可同时保护镜头组与显示器的摄像装置
CN102420937A (zh) * 2010-09-27 2012-04-18 索尼公司 摄像设备、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6245B1 (en) * 1999-03-08 2003-04-29 Larry Allan Holmberg Game hunting video camera
US7508439B2 (en) * 2003-11-21 2009-03-24 Olympus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having a movable image display screen
JP2005189601A (ja) 2003-12-26 2005-07-14 Sony Corp カメラ
JP4657977B2 (ja) * 2006-05-17 2011-03-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331244B2 (ja) 2012-06-05 2018-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92A (zh) * 1994-10-21 1996-12-25 索尼公司 摄像机
US6453122B1 (en) * 1999-10-06 2002-09-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amera capable of being held stably
CN1929553A (zh) * 2005-09-07 2007-03-14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数字图像处理设备和显示图像的方法
CN102012609A (zh) * 2009-09-07 2011-04-13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可同时保护镜头组与显示器的摄像装置
CN102420937A (zh) * 2010-09-27 2012-04-18 索尼公司 摄像设备、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25806B2 (en) 2016-12-20
JP2015169829A (ja) 2015-09-28
CN104902148A (zh) 2015-09-09
US20150256724A1 (en) 2015-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68307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192940B2 (ja) 撮影機器及び連携撮影方法
JP694294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902148B (zh) 成像装置
JP5383356B2 (ja) 撮像装置、情報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45547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158646A (zh) 成像控制设备、成像设备、成像控制方法及程序
JP598886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TWI477887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JP7005324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8808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sting fixed-focus image-capturing device to focus
US20100110211A1 (en) Image presentation angle adjustment method and camera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9660734A (zh) 一种全景照片拍摄方法及装置
JP6312426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053925A (ja) 撮影装置
CN103973948B (zh) 摄像设备
CN108989713A (zh) 影像处理方法、电子装置及非暂态电脑可读取记录媒体
JP2007333929A (ja) 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KR100751097B1 (ko) 가속도 센서를 이용한 파노라마 영상 촬상 장치
JP2017085466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094741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1230951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11114802A (ja) 撮像装置
JP2017085338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JP5424725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