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1390A -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1390A
CN104891390A CN201510279592.XA CN201510279592A CN104891390A CN 104891390 A CN104891390 A CN 104891390A CN 201510279592 A CN201510279592 A CN 201510279592A CN 104891390 A CN104891390 A CN 104891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unbalance loading
fork truck
moment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95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91390B (zh
Inventor
赵玉兰
王成振
贠海涛
董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2795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913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91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1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91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1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7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17/00Safety devices, e.g. for limiting or indicating lifting forc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获取设置在叉车门架左侧的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 和设置在门架右侧的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计算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计算第一变量和第二变量;根据下述公式计算与第一检测值和第二检测值对应的偏载距离;根据偏载距离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应用本发明,可以实现叉车负载偏载的及时、准确自动检测。

Description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运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车辆检测技术,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叉车作为工业运输车辆,是指对成件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车辆。
叉车在装载货物时,如果货物出现偏载,在装卸及运输时货物容易错位滑落,造成货物损坏及安全事故,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人身伤亡。
当货物存放在货叉的高处或者要装载的货物没有规则的形状时,人的肉眼很难判断出货物是否偏载及偏载程度,为安全埋下了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实现叉车负载偏载的及时、准确自动检测。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a、获取设置在叉车门架左侧的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设置在门架右侧的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
步骤b、根据公式L'=L-L0和R'=R-R0分别计算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R';
步骤c、根据公式X1=L'+R'和X2=L'-R'分别计算第一变量X1和第二变量X2
步骤d、根据下述公式计算与第一检测值L和第二检测值R对应的偏载距离P:P=f1(T)(X2+b)+f2(T),T=A+B*X1
步骤e、根据偏载距离P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
其中,L0和R0分别为叉车空载时第一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T为负载的载荷力矩,A、B、b为确定的常数,f1(T)、f2(T)为确定的函数。
如上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所述常数A和B采用下述方法确定:
步骤f1:在叉车的货叉上放置重心及载荷力矩T已知的已知负载;
步骤f2:改变已知负载的重心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P,获取在同载荷力矩T、不同偏载距离P时所述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根据所述公式L'=L-L0、R'=R-R0和X1=L'+R'计算不同的偏载距离P时已知负载对应的第一变量X1,并计算同载荷力矩T下已知负载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建立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f3: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重复步骤f2,计算不同载荷力矩T下已知负载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并建立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f4:采用线性关系式表示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确定A和B。
如上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在所述步骤f3中,通过改变负载重量和/或负载重心与叉车门架的距离来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
如上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所述函数f1(T)和f2(T)采用下述方法确定:
步骤g1:在叉车的货叉上放置重心及载荷力矩T已知的已知负载;
步骤g2:改变已知负载的重心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P,获取在同载荷力矩T、不同偏载距离P时所述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根据所述公式L'=L-L0、R'=R-R0和X2=L'-R'计算同载荷力矩T下、不同的偏载距离P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
步骤g3:采用线性关系式P=k(X2+b)+C表示偏载距离P与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确定与载荷力矩T对应的参数k、C;
步骤g4: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重复步骤g2和g3,获得多组载荷力矩与参数k、C的对应关系;
步骤g5:采用S函数进行曲线拟合,获得参数k与载荷力矩T的函数k=f1(T)和参数C与载荷力矩T的函数C=f2(T)。
如上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所述常数b为叉车上的负载未偏载时所述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与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的差值。
如上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在所述步骤e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后,将所述偏载状况显示在叉车的显示屏上。
如上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在所述步骤e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达到报警状况时,发出声或/和光报警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叉车门架上设置两个载荷传感器,利用特定的处理方法对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处理,得到叉车负载的偏载情况,从而实现了对叉车负载偏载的自动检测,且检测方法及时、准确,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根据检测结果直观、准确地了解负载是否发生偏载,提高了叉车运输货物的安全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叉车偏载检测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简要说明本发明的检测结构和原理:
本发明的叉车包括有门架、左右两个货叉、动力操作单元及车辆主控单元,在门架的左、右两侧上分别设置第一载荷传感器和第二载荷传感器。对于第一载荷传感器和第二载荷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板电连接,数据采集板接收两个载荷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等处理后,将数字信号传输至车辆主控单元。车辆主控单元对接收的数字信号采用特定的处理方法(具体参见图1实施例的描述),将得到叉车上的负载是否偏载以及偏载时的偏载方向、偏载程度等偏载状况。其中,载荷传感器优选采用应变式载荷传感器来实现。以采用应变载荷传感器来说,当叉车货叉上装载一定重量的负载时,负载对叉车门架产生力矩使得门架产生微小形变,第一载荷传感器和第二载荷传感器能够检测并输出与力矩对应的应变信号。相同重力的负载、在其重心与两个货叉中心间的偏载距离不同时,产生的力矩不同,载荷传感器会输出不同的应变信号。因此,通过建立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与偏载距离之间的关系,即可根据载荷传感器的实时检测值及该对应关系得到当前偏载距离。
请参见图1,该图所示为本发明叉车偏载检测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实现叉车偏载检测的方法包括下述各步骤:
步骤11:获取左、右两个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
如上所描述,左、右两个载荷传感器是指设置在叉车门架左侧的第一载荷传感器和设置在门架右侧的第二载荷传感器,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是指经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等处理后的值。将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记为第一检测值L,将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记为第二检测值R。
步骤12:根据检测值计算对应的标定值。
步骤11获取到第一检测值L和第二检测值R之后,根据公式L'=L-L0和R'=R-R0分别计算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R'。
其中,L0和R0分别为叉车空载时第一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具体来说,在叉车空载时,由于货叉自身的重量,第一载荷传感器和第二载荷传感器都会有检测值,该检测值记为相应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对于同一叉车,两个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是固定的。而且,每辆叉车的初始化标定值在进行叉车实际检测前已经获得并存储起来。
步骤13:根据标定值计算第一变量和第二变量。
步骤12计算出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R'之后,根据公式X1=L'+R'和X2=L'-R'分别计算第一变量X1和第二变量X2。也即,第一变量X1是两个标定值之和,第二变量是两个标定值之差。
步骤14:根据第一变量和第二变量计算偏载距离。
具体来说,是根据下述公式计算与第一检测值L和第二检测值R对应的偏载距离P:P=f1(T)(X2+b)+f2(T),T=A+B*X1
上式中,T为叉车上放置的负载的载荷力矩,A、B、b均为确定的常数,f1(T)、f2(T)为确定的函数。对于同一叉车,这些常数和函数是固定的。那么,根据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出与第一变量X1和第二变量X2一一对应的偏载距离P。又由于第一变量X1和第二变量X2与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一一对应。因此,所计算出的偏载距离P直接反映了叉车上当前放置的负载的重心相对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也即反映了当前负载的偏载情况。A、B、b、f1(T)及f2(T)的确定方法可以参考后面的描述。
步骤15:根据偏载距离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
在步骤14计算出当前的偏载距离之后,根据预先设定并存储的偏载距离与偏载状况的对应关系,即可获知当前计算出的偏载距离所反映的负载的偏载情况。譬如,P<-75,对应的偏载状况为负载左偏;-75≤P≤-25,对应的偏载状况为负载微左偏;-25<P<25,表示负载在中间位置,未偏置;25≤P≤75。对应的偏载状况为负载微右偏;P>75,对应的偏载状况为负载右偏。
为方便工作人员及时、直观地了解到负载的当前放置状况,在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后,优选将偏载状况显示在叉车的显示屏上。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当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达到报警状况时,发出声或/和光报警信号,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停止运输、处理偏载情况。
采用上述方法,只需要在叉车门架上设置两个载荷传感器,根据两个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即可计算出反映负载偏载状况的偏载距离,检测结构简单,处理速度快,从而实现了对叉车负载的自动、快速、准确检测。而且,将偏载状况通过显示屏显示、声/光报警等进行提示,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根据检测结果直观、准确地了解负载是否发生偏载,提高了叉车运输货物的安全性。
对于步骤14采用的公式中的参数A、B、b及f1(T)及f2(T)的确定,采用试验的方法来实现。
对于参数b,作为公式中的基准差,为叉车上的负载未偏载时、两个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的差值。该差值优选采用多次试验取平均值的方法来获得。具体来说,在叉车上放置不发生偏载的负载,获取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R,根据公式L'=L-L0和R'=R-R0分别计算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R',然后计算两个标定值的差值;改变负载的力矩,但保持负载不偏载,再次获取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并计算两个标定值的差值。采用该方法获得多个差值,然后求多个差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参数b的取值。
对于公式T=A+B*X1中的参数A和B,是反映第一变量X1与负载的载荷力矩T的关系的参数,而负载的载荷力矩T可以根据负载的重量和负载重心与叉车门架的距离来计算得到。因此,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来确定参数A和B:
步骤f1:在叉车的货叉上放置重心及载荷力矩T已知的已知负载。其中,载荷力矩T的计算方法为:T=W*S,W为负载的重量,S为中心距,是指负载重心到门架前侧的距离。负载的重量W可以通过称重得到,中心距S可以通过测量距离得到。
步骤f2:改变已知负载的重心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P,获取在同载荷力矩T、不同偏载距离P时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根据公式L'=L-L0、R'=R-R0和X1=L'+R'计算不同的偏载距离P时已知负载对应的第一变量X1,并计算同载荷力矩T下已知负载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建立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两个货叉的中心位置对于一个叉车而言是固定的、能够得到的,那么,在负载的重心位置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得改变偏载距离P。
步骤f3: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重复步骤f2,计算不同载荷力矩T下已知负载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并建立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变负载重量和/或负载重心与叉车门架的距离来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
步骤f4:采用线性关系式表示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确定A和B。
通过绘制载荷力矩T与第一变量的平均值的曲线,发现两者呈现线性关系,因此,用线性关系式表示两者的关系。然后,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进行曲线拟合,确定出线性关系式中的参数A和B的值。
采用上述求取第一变量平均值的方法确定参数A和B,误差小,参数值准确。
对于公式P=f1(T)(X2+b)+f2(T)中的两个函数f1(T)和f2(T),反映了偏载距离P与第二变量X2的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来确定:
步骤g1:在叉车的货叉上放置重心及载荷力矩T已知的已知负载。
步骤g2:改变已知负载的重心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P,获取在同载荷力矩T、不同偏载距离P时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根据所述公式L'=L-L0、R'=R-R0和X2=L'-R'计算同载荷力矩T下、不同的偏载距离P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载荷力矩T和偏载距离P的含义及获取方法参见上面的记载。
步骤g3:采用线性关系式P=k(X2+b)+C表示偏载距离P与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确定与载荷力矩T对应的参数k、C。
通过绘制偏载距离P与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的曲线,发现两者呈现线性关系。因此,用线性关系式表示两者的关系。然后,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进行曲线拟合,确定出线性关系式中的参数k、C,而且,该参数k、C是与载荷力矩T相对应的。
步骤g4: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重复步骤g2和g3,获得多组载荷力矩与参数k、C的对应关系。同样的,可以通过改变负载重量和/或负载重心与叉车门架的距离来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
步骤g5:采用S函数进行曲线拟合,获得参数k与载荷力矩T的函数k=f1(T)和参数C与载荷力矩T的函数C=f2(T)。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a、获取设置在叉车门架左侧的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设置在门架右侧的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
步骤b、根据公式L'=L-L0和R'=R-R0分别计算第一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L'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标定值R';
步骤c、根据公式X1=L'+R'和X2=L'-R'分别计算第一变量X1和第二变量X2
步骤d、根据下述公式计算与第一检测值L和第二检测值R对应的偏载距离P:P=f1(T)(X2+b)+f2(T),T=A+B*X1
步骤e、根据偏载距离P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
其中,L0和R0分别为叉车空载时第一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的初始标定值,T为负载的载荷力矩,A、B、b为确定的常数,f1(T)、f2(T)为确定的函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数A和B采用下述方法确定:
步骤f1:在叉车的货叉上放置重心及载荷力矩T已知的已知负载;
步骤f2:改变已知负载的重心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P,获取在同载荷力矩T、不同偏载距离P时所述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根据所述公式L'=L-L0、R'=R-R0和X1=L'+R'计算不同的偏载距离P时已知负载对应的第一变量X1,并计算同载荷力矩T下已知负载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建立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f3: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重复步骤f2,计算不同载荷力矩T下已知负载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并建立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f4:采用线性关系式表示载荷力矩T与所对应的所有第一变量的平均值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确定A和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f3中,通过改变负载重量和/或负载重心与叉车门架的距离来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函数f1(T)和f2(T)采用下述方法确定:
步骤g1:在叉车的货叉上放置重心及载荷力矩T已知的已知负载;
步骤g2:改变已知负载的重心与叉车两个货叉的中心的偏载距离P,获取在同载荷力矩T、不同偏载距离P时所述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L和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R,根据所述公式L'=L-L0、R'=R-R0和X2=L'-R'计算同载荷力矩T下、不同的偏载距离P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
步骤g3:采用线性关系式P=k(X2+b)+C表示偏载距离P与所对应的第二变量X2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确定与载荷力矩T对应的参数k、C;
步骤g4:改变已知负载的载荷力矩T,重复步骤g2和g3,获得多组载荷力矩与参数k、C的对应关系;
步骤g5:采用S函数进行曲线拟合,获得参数k与载荷力矩T的函数k=f1(T)和参数C与载荷力矩T的函数C=f2(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数b为叉车上的负载未偏载时所述第一载荷传感器的第一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与所述第二载荷传感器的第二检测值对应的标定值的差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e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后,将所述偏载状况显示在叉车的显示屏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偏载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e判定叉车的偏载状况达到报警状况时,发出声或/和光报警信号。
CN201510279592.XA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Active CN104891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9592.XA CN104891390B (zh)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9592.XA CN104891390B (zh)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1390A true CN104891390A (zh) 2015-09-09
CN104891390B CN104891390B (zh) 2017-02-22

Family

ID=54024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9592.XA Active CN104891390B (zh)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91390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8410A (zh) * 2017-08-23 2017-10-27 惠安县惠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分拣叉车
CN107311080A (zh) * 2017-08-23 2017-11-03 惠安县惠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叉车检测货物重心的货物分拣方法
CN110316681A (zh) * 2018-03-30 2019-10-11 马尼托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 铰接式自行作业的机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10658824A (zh) * 2019-10-15 2020-01-07 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运输车的运动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和运输车
CN111825023A (zh) * 2020-07-07 2020-10-27 马敏全 一种利用叉车判断货物重心并安全转运货物的方法
CN114105057A (zh) * 2021-12-01 2022-03-0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叉车侧翻预警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65838A1 (de) * 1990-07-11 1992-01-15 STEINBOCK BOSS GmbH Fördertechnik Lastaufnahmefahrzeug mit Kippsicherung
JP2000159499A (ja) * 1998-11-25 2000-06-13 Komatsu Forklift Co Ltd フォークリフトトラックのチルト制御装置
CN202880777U (zh) * 2012-01-12 2013-04-17 燕山大学 具有防偏载功能的叉车秤重装置
CN203392819U (zh) * 2013-08-12 2014-01-15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重型平板运输车偏载保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65838A1 (de) * 1990-07-11 1992-01-15 STEINBOCK BOSS GmbH Fördertechnik Lastaufnahmefahrzeug mit Kippsicherung
JP2000159499A (ja) * 1998-11-25 2000-06-13 Komatsu Forklift Co Ltd フォークリフトトラックのチルト制御装置
CN202880777U (zh) * 2012-01-12 2013-04-17 燕山大学 具有防偏载功能的叉车秤重装置
CN203392819U (zh) * 2013-08-12 2014-01-15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重型平板运输车偏载保护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美俊,郑志达,张辑,于季刚: "基于模糊修正的叉车自动称重系统研究",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
杨明贵,邹卫东,刘芳辉: "叉车自动称重装置偏载受力的研究", 《哈尔滨电工学院学报》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8410A (zh) * 2017-08-23 2017-10-27 惠安县惠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分拣叉车
CN107311080A (zh) * 2017-08-23 2017-11-03 惠安县惠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叉车检测货物重心的货物分拣方法
CN107298410B (zh) * 2017-08-23 2019-02-22 龙岩市惠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分拣叉车
CN110316681A (zh) * 2018-03-30 2019-10-11 马尼托意大利有限责任公司 铰接式自行作业的机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10658824A (zh) * 2019-10-15 2020-01-07 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运输车的运动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和运输车
CN111825023A (zh) * 2020-07-07 2020-10-27 马敏全 一种利用叉车判断货物重心并安全转运货物的方法
CN114105057A (zh) * 2021-12-01 2022-03-0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叉车侧翻预警装置及方法
CN114105057B (zh) * 2021-12-01 2024-03-26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叉车侧翻预警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1390B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1390A (zh) 一种叉车偏载检测方法
CA3051368C (en) Pressure based load sensing system
EP2697149A1 (en)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volume
CN105173945B (zh) 电梯轿厢载人空间检测方法
US8921717B2 (en) Weight magnitude and weight position ind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827183B (zh) 物流箱以及物流箱系统
EP2265540A1 (en) Lift truck
CN104019941A (zh) 一种测定客车质心位置的测控装置及测定方法
KR101676329B1 (ko) 운반화물의 오버사이즈 측정장치
CN112816049A (zh) 偏载检测方法、装置及搬运设备
JP4596826B2 (ja) トラックスケール
CN207748804U (zh) 一种叉车安全提示装置及叉车
JP6096558B2 (ja) 測定システム
CN103318764A (zh) 集装箱超偏载检测系统
CN202383831U (zh) 行进中货车超重监控取证系统
CN110702197A (zh) 一种铁路货车称重测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EP214419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material flows
US20230392973A1 (en) Intelligent digital load cell transducer
CN210774305U (zh) 一种铁路货车称重测量系统
Zhao et al. Electronic truck scale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cheating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the voltage signal
CN212620877U (zh) 一种叉车作业考试中货物状态检测系统
KR102656131B1 (ko) 화물차의 적재량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TWI648522B (zh) 叉車秤感測系統與方法
Zhao et al. Truck Position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the Photoelectric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CN116256047A (zh) 一种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车的称重方法和称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