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4117A - 吸引导管 - Google Patents

吸引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4117A
CN104884117A CN201380064925.6A CN201380064925A CN104884117A CN 104884117 A CN104884117 A CN 104884117A CN 201380064925 A CN201380064925 A CN 201380064925A CN 104884117 A CN104884117 A CN 104884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tube
main body
tube main
base end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49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泽圭
日和秀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m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84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1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5Excision instruments
    • A61B17/3207Atherectomy devices working by cutting or abrading; Simila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on-vascular ob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38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a guide wire
    • A61B2017/22039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a guide wire eccentr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79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suction of debr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217/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 A61B2217/002Auxiliary appliance
    • A61B2217/005Auxiliary appliance with suction drainage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025/0183Rapid exchange or monorail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61M25/0052Localized reinforcement, e.g. where only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atheter is reinforced, for rapid exchange guidewire po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8Strength or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良好的吸引导管。吸引导管(10)具备:主管(14),其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腔(17);以及引导管(15),其在与主管(14)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引导管(15)具有:引导管主体(50),该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从主管(14)的前端突出;以及前端尖部构件(44),其设于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并具有比引导管主体(50)的外径大的外径,前端尖部构件(44)与主管(14)分离。

Description

吸引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血管中吸引并去除血栓、游离于血管内的粉瘤等的碎片(异物)的吸引导管。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公知有用于将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栓等异物吸引并去除的吸引导管。吸引导管具备主管,该主管在内部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腔。在使用吸引导管吸引血管内的血栓时,首先,治疗实施者将吸引导管插入到血管内并使其移动,由此使形成于主管的前端的开口部到达血栓存在的治疗对象位置。然后,使用安装于主管的基端部的吸引器具使吸引腔形成负压,由此借助该腔吸引并去除血栓。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吸引导管,该吸引导管具备主管以及引导管,该引导管与主管的前端部的外侧接合且在内部具有引导线腔。在将该吸引导管搬运至体内的治疗对象位置时,沿着预先插入体内的引导线进行搬运。具体来说,在使引导线插入到引导线腔的状态下将导管搬运至治疗对象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5326号公报
在引导管配置于主管的外侧的上述的吸引导管中,主管与引导管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并配置。因而,在沿着引导线搬运吸引导管时,在主管的与配置有引导管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与引导线至少分离主管的外径量的状态。在将引导线配置于弯曲的血管内的情况下,引导线有时沿着弯曲的血管的血管壁配置在血管的外周侧或者内周侧。此时,若沿着该引导线搬运吸引导管,则吸引导管的前端侧开口部中的与配置有引导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有可能与血管壁发生干扰,导致吸引导管的插入性降低。尤其是在跨越留置于血管内的支架而插入吸引导管的情况下,吸引导管的前端侧开口部有可能与支架发生干扰,使吸引导管的插入性明显降低。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朝向弯曲的血管插入的插入性良好的吸引导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吸引导管具备:主管,其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腔;以及引导管,其在与该主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且具有供引导线插入的引导线腔,所述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管具有:引导管主体,该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从所述主管的前端突出;以及前端尖部构件,其设于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并具有比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所述前端尖部构件与所述主管分离。
根据本发明,所述引导管具有前端尖部构件,该前端尖部构件设于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具有比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即使引导线沿着血管的弯曲部的血管壁配置在血管的外周侧或者内周侧,通过向设有前端尖部构件的引导管插入引导线,也可以朝向血管的中心侧配置引导线。具体来说,由于前端尖部构件具有比引导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因此引导线朝向血管的中心侧配置前端尖部构件的壁厚量。由此,通过使比前端尖部构件靠基端侧的引导管沿着引导线,能够抑制吸引导管的前端侧开口部与血管之间的干扰或者与支架之间的干扰。因此,能够使吸引导管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另外,所述前端尖部构件与所述主管分离。因此,能够在前端尖部构件与主管之间形成未设置前端尖部构件的区域。由于引导管的前端部中的未设置前端尖部构件的区域比设有前端尖部构件的区域柔软,因此,能够抑制引导管的前端部向引导线追随的追随性降低。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本发明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管主体具有形成该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以及比该前端侧引导管主体更靠基端侧的基端侧引导管主体,该前端侧引导管主体由比该基端侧引导管主体柔软的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由与基端侧引导管主体相比较柔软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形成。由此,能够更柔软地形成引导管的前端部中的未设置前端尖部构件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引导管的前端部向引导线追随的追随性降低。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本发明的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尖部构件具有随着从前端朝向基端侧而外径增大的锥形区域。
根据本发明,前端尖部构件具有随着从前端朝向基端侧而外径增大的锥形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前端尖部构件与血管的钩挂。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简要整体侧视图。
图2(a)是示出导管主体的结构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该结构的侧视图。
图3(a)是示出吸引导管的前端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该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导管主体的结构的横剖视图,(a)示出图2(a)的A-A线剖面,(b)示出图2(a)的B-B线剖面,(c)示出图2(a)的C-C线剖面,(d)示出图2(a)的D-D线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吸引导管的结构的简要整体侧视图。如图1所示,吸引导管10设为1m~2m的长度尺寸,具备导管主体11、以及安装于该导管主体11的基端部的头部12。导管主体11具备主管14、以及设于该主管14的前端侧的引导管15,上述各管14、15通过熔接进行接合而形成。在主管14的内部具有吸引腔17,在引导管15的内部具有供引导线插入的引导线腔18。
在头部12的内部具有通向主管14的吸引腔17的流体通路12a。在头部12处,作为吸引器具而连接注射器,使用注射器向吸引腔17赋予负压,由此能够借助该腔17进行血栓的吸引等。其中,作为所述吸引器具,除注射器之外还使用电动式的真空泵等。
接下来,使用图2、图3以及图4对导管主体1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a)是示出导管主体11的结构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该结构的侧视图。图3(a)是示出导管主体11的前端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b)是示出导管主体11的前端部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导管主体11的结构的横剖视图,(a)示出图2(a)的A-A线剖面,(b)示出图2(a)的B-B线剖面,(c)示出图2(a)的C-C线剖面,(d)示出图2(a)的D-D线剖面。其中,纵剖面是导管主体11的与长边方向(轴线方向)平行的剖面,横截面是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
导管主体11是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将主管14与引导管15熔接而成的。主管14具备基端侧主管21以及设于比基端侧主管21更靠前端侧的前端侧主管22,主管14通过利用熔接将基端侧主管21以及前端侧主管22彼此接合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熔接”不仅是指通过将作为接合对象的各构件的材料彼此熔融而使其接合(熔接)的情况,也包括作为接合对象的各构件被热收缩管覆盖并进行加热等,由此使各构件中的一方的构件熔融并与另一方的构件接合的情况。
基端侧主管21构成主管14中的从基端部朝向前端侧的规定范围。基端侧主管21形成为管状,在其内部具有在长边方向整个范围内连续延伸的内腔21a。基端侧主管21具有由含合成树脂的多种材料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具体来说,基端侧主管21具有:引导管配置区域24,其构成从该基端侧主管21的前端部朝向近位侧的规定范围,在该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外周侧配置引导管15;以及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其构成比引导管配置区域24更靠基端侧的区域,在该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的外周侧未配置引导管15。在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中,基端侧主管21形成为由特氟隆(注册商标)等氟树脂的内层27、聚酰胺弹性体的外层28、以及金属制的编织体31的中间层29(相当于加强层)构成的三层构造(参照图4(d))。
编织体31是用于加强基端侧主管21的加强体,使用该编织体31形成的中间层29成为编织层。如图2(b)所示,编织体31通过将不锈钢制的线材编结成网眼状而形成。外层28的树脂进入到编织体31中的多个线材之间,编织体31在树脂进入的部分与内层27熔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a)以及图4中,出于方便,以编织体31的线材间的间隙被填埋的状态示出中间层29。
另一方面,在引导管配置区域24中,未设置内层27、外层28、中间层29中的外层28,形成为由内层27与中间层29构成的双层构造(参照图4(c))。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基端侧主管21的中间层29的外周侧设置后述的外层60,外层60的树脂进入编织体31中的多个线材之间,编织体31在树脂进入的部分与内层27熔接。
前端侧主管22通过聚酰胺弹性体形成为管状,成为单一层构造(参照图4(a)参照)。即,与基端侧主管21不同,前端侧主管22不具有编织体31,因此形成为与基端侧主管21相比刚性小且柔软。在前端侧主管22的内部,具有在长边方向整体范围内连续延伸的内腔22a。该内腔22a在其基端侧与基端侧主管21的内腔21a连通,通过上述的各内腔21a、22a而形成有吸引腔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的各内腔21a、22a的直径几乎相同,因此在主管14的长边方向整体范围内,吸引腔17的直径(腔径)几乎恒定。其中,也可以使上述的各内腔21a、22a的直径不同,换句话说,也可以使内腔21a的直径大于或小于内腔22a的直径。
内腔22a在前端侧开口部33开口,该前端侧开口部33形成于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用于将血栓等异物收入到吸引腔17。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侧端面相对于主管22的轴线方向倾斜,前端侧开口部33以随着从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朝向基端侧而末端扩展的方式沿着该倾斜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前端侧开口部33沿着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前端侧开口部33的开口面积,能够提高异物的吸引性能。具体来说,前端侧开口部33形成为,在从侧面观察吸引导管10时,从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朝向前端侧凸的弯曲部与朝向基端侧凸的弯曲部相连,整体形成平缓的S字状的弯曲部,并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前端侧开口部33的形状形成为,以随着从主管14的前端朝向基端侧而末端扩展的方式相对于前端侧主管22(主管14)的轴线方向倾斜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吸引导管10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直线状倾斜,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从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朝向基端侧凸的弯曲部与朝向前端侧凸的弯曲部相连。
如图4(a)所示,在前端侧主管22中包围内腔22a的周壁部37(由聚酰胺弹性体构成的树脂层)的厚度在周向上不同。具体来说,周壁部37在如后所述那样配置引导管15的部位是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37a,在相对于内腔22a与厚壁部37a相反一侧的部位是形成为薄壁的薄壁部37b。
前端侧主管22的基端部熔接在基端侧主管21的前端部。前端侧主管22的基端侧形成为与除此以外的部位相比直径扩大的扩径部35,在该扩径部35的内侧(内腔22a)插入有基端侧主管21的前端侧。以下,将该插入的部分称为插入部39(参照图2(a)、图4(b))。然后,在该插入状态下,通过熔接将基端侧主管21与前端侧主管22接合。
在此,扩径部35中的扩径是基于前端侧主管22的伸缩性的,通过使前端侧主管22沿径向伸长而形成有扩径部35。另外,在扩径部35中,周壁部37中的薄壁部37b相对于内腔22a的轴线朝径向的外侧进行位移,另一方面,厚壁部37a不相对于内腔22a的轴线在径向上进行位移。因此,在前端侧主管22的周壁部37中的扩径部35与除此以外的部位的分界部,在薄壁部37b侧形成有台阶部38,另一方面,在厚壁部37a侧未形成该台阶部。
引导管15由引导管主体50与前端尖部构件44构成,该引导管主体50沿与主管14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前端部50a从主管14的前端朝前端侧延伸,该前端尖部构件44设于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具有比引导管主体50的外径大的外径。
引导管主体50形成为管状,在其内部具有在长边方向整个范围内延伸的内腔(引导线腔18)。引导管主体50设置为,在主管14的轴线方向上跨过基端侧主管21以及前端侧主管22两者而延伸。另外,引导管主体50设置为其前端部50a比主管14(前端侧主管22)进一步向前端侧延伸的状态。
引导管主体50相对于基侧主管21配置在其外周侧,相对于前端侧主管22配置在其内部(详细来说比其外周面靠内侧)。具体来说,引导管主体50设为,相对于前端侧主管22沿轴线方向贯穿该前端侧主管22的厚壁部37a(参照图4(a))。在该引导管主体50的配置状态下,该引导管主体50的内腔向与主管14的吸引腔17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吸引腔17、引导线腔18在相对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以下,将上述的吸引腔17、引导线腔18的排列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以及轴线方向各自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
前端尖部构件44具有比引导管主体50的外径大的外径。具体来说,前端尖部构件44在前端尖部构件44的轴线方向的中途具有形成为前端尖部构件中的最厚壁的最大外径部44a,该最大外径部44a的外径设定为引导管主体50的外径的1.5~3倍。另外,前端尖部构件44的最大外径部44a的外径设定为前端侧主管14的最大外径的1/4~1/2。另外,在前端尖部构件44上,形成有随着从前端朝向基端侧而外径增大的锥形区域44b。具体来说,以使最大外径部44a位于比前端尖部构件44的轴线方向中央更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方式,在最大外径部44a的前端侧形成有锥形区域44b。
前端尖部构件44设为与主管14分离。由此,在前端尖部构件44的基端与前端侧主管22之间形成仅具有引导管主体50的区域。前端尖部构件44是通过将聚酰胺弹性体的管部覆盖于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并对该管部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的。前端尖部构件44使用与形成前端侧引导管的材料相比更柔软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说,前端尖部构件44使用与肖氏D硬度40相当的聚酰胺弹性体形成。另外,前端尖部构件44的前端比引导管主体50a的前端进一步向前端侧延伸。由前端尖部构件44形成的前端侧引导线开口部44c的内腔具有与引导线腔18的内径几乎相同的直径,前端侧引导线开口部44c的内腔与引导线腔18无高度差地连通。
引导管主体50由形成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比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靠基端侧的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构成。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由比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柔软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说,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由与肖氏D硬度59相当的聚酰胺弹性体形成,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由与肖氏D硬度72相当的聚酰胺形成。上述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在其内侧分别具有沿长边方向整个区域连续并延伸的内腔40a、42a、41a,上述的各内腔40a、42a、41a彼此连通。然后,通过上述各内腔40a、42a、41a形成引导线腔18。此外,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与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彼此的轴线分别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且配置为彼此的端面相互对接的状态,在该配置状态下,该端面彼此通过熔接而接合。
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通过熔接与前端侧主管22接合。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的一部分埋设于前端侧主管22的周壁部37中的厚壁部37a,在该埋设状态下熔接于前端侧主管22。在这种情况下,与后述的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相同,在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中,详细来说在该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的包围内腔40a的周壁部中,其一部分未埋设于前端侧主管22而形成为非埋设部,该非埋设部设为一部分向前端侧主管22的内腔22a突出。利用该非埋设部划分出前端侧主管22的内腔22a与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的内腔40a。另外,在该结构中,第一方向X上从内腔22a的中心部P1(轴线位置)到前端侧引导管40的分离距离小于从内腔22a的中心部P1到周壁部(薄壁部37b)的分离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配置在比前端侧主管22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不从该外周面突出。
前端侧引导管40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全长)比前端侧主管2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全长)短。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设置为包含形成有前端侧开口部33的区域。具体来说,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配置为使其近位端部与前端侧开口部33的基端对位的状态,在该配置状态下,前端侧引导管40比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部进一步向前端侧延伸,形成有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
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既可以由一个管构件形成,也可以使用两个以上的管构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从前端侧起由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以及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均由与肖氏D硬度72相当的聚酰胺形成。
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通过熔接与基端侧主管21接合。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以与该基端侧主管21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朝向配置在基端侧主管21的引导管配置区域24中的外周面(中间层29的外周面)。在此,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外周面与第二管配置部相当。
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全长)比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相同方向的长度短,配置为使其基端部与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基端部对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基端侧主管21(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一部分向前端侧延伸,该延伸的部分形成为插入到前端侧主管22的扩径部35的上述插入部39。
如图4(c)所示,在引导管配置区域24中,基端侧主管21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被外层60覆盖。外层60由聚酰胺形成,分别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以及基端侧主管21熔接。由此,基端侧主管21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经由该外层60而相互熔接。
外层60沿着基端侧主管21的外周面形成,形成从外侧包围该基端侧主管21的层。外层60的厚度在周向上不同,具体来说,在配置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一侧的部位是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37a,在相对于基端侧主管21与厚壁部37a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是形成为薄壁的薄壁部37b。而且,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在外层60中埋设于厚壁部37a。
在外层60的基端侧,周向上配置有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一侧的部位延伸至引导管非配置区域25中的外层28,与该外层28熔接。而且,在上述部位形成有沿轴线方向贯通的基端侧引导线开口部56。该基端侧引导线开口部56形成在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进一步说是引导管15)的基端开口对应的位置,能够穿过该基端侧引导线开口部56将引导线从引导管15的引导线腔18引出。
需要说明的是,基端侧主管21的引导管配置区域24中的上述插入部39没有被外层60覆盖,在其外周侧如上所述那样配置并熔接有前端侧主管22。然后,前端侧主管22的近位端部与外层60的远位端部熔接为使端面彼此相互对接的状态。
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通过熔接与前端侧主管22通过接合。如图4(a)所示,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一部分埋设于前端侧主管22的周壁部37中的厚壁部37a,并在该埋设状态下熔接于前端侧主管22。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中,详细来说在该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包围内腔42a的周壁部47中,其一部分没有埋设于前端侧主管22,形成为非埋设部47a,该非埋设部47a设为一部分向前端侧主管22的内腔22a突出。利用该非埋设部47a划分出前端侧主管22的内腔22a与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内腔42a。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第一方向X上从内腔22a的中心部P1(轴线位置)到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分离距离小于从内腔22a的中心部P1到周壁部37(薄壁部37b)的分离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配置在比前端侧主管22的外周面靠内侧的位置,不从该外周面突出。
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全长)比前端侧主管2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全长)短。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配置为使其基端部与前端侧主管22的基端部对位的状态,在该配置状态下,使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前端部与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侧开口部33的基端对位,比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进一步向基端侧退避。
另外,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基端侧的局部与基端侧主管21在轴线方向上重复,该重复部位中的外周面与基端侧主管21(详细来说是插入部39)的外周面抵接。然后,在该抵接状态下,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基端侧主管21相互熔接。具体来说,如图4(b)所示,在该重复部位,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基端侧主管21均处于被前端侧主管22的周壁部37覆盖的状态,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基端侧主管21分别与该周壁部37熔接。即,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基端侧主管21经由周壁部37而熔接。
接着,对导管主体11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在导管主体11的轴线方向(长边方向)上的并排设置有主管14与引导管15的区域中,关于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尺寸,第一方向X的宽度尺寸W1大于第二方向Y的宽度尺寸W2。因而,在主管14与引导管15的并排设置区域中,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形成为在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椭圆形状。
具体来说,在导管主体11中,若在引导管15(详细来说是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一部分埋设于主管14(详细来说是前端侧主管22)的前端部分、以及比前端部分更靠基端侧且引导管15(详细来说是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配置在主管14(详细来说是基端侧主管21)的外侧的基端部分,比较宽度尺寸的尺寸比W1/W2,则前端部分的尺寸比W1/W2小于基端部分的尺寸比率W1/W2。因而,本导管主体11形成为与前端部分相比基端部分更接近正圆的椭圆形状。
若在上述结构的导管主体11的前端侧观察并排设置有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的部位,根据图4(a)与图4(c)显而易见,该导管主体11形成为具有各个不同的剖面构造的结构,具有图4(a)的剖面的部位是“前端侧管51”,具有图4(c)的剖面的部位是“基端侧管52”。在这种情况下,前端侧管51构成为具有前端侧主管22、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与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基端侧管52构成为具有基端侧主管21、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与外层60。
在此,在前端侧管51中,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被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周壁部47分隔,该周壁部47相当于“腔隔壁部”。而且,该腔隔壁部(周壁部47)设为朝向吸引腔17(内腔22a)的中心部P1突出。另外,在基端侧管52中,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被基端侧主管21(内层27以及中间层29)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周壁部48分隔,上述基端侧主管21(内层27以及中间层29)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周壁部48相当于“腔隔壁部”。而且,该腔隔壁部(基端侧主管21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周壁部48)设为不朝向吸引腔17(内腔21a)的中心部P1突出。
在该结构中,各引导管40、41、42相对于吸引腔17的位置不同。即,由于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同轴配置,因此彼此的内腔40a、41a、42a的中心部P2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相同位置,与之相对,前端侧主管22的内腔22a的中心部P1(参照图4(a))与基端侧主管21的内腔21a的中心部P1(参照图4(b)~(d))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略微不同。详细来说,在第一方向X上,内腔22a的中心部P1比内腔21a的中心部P1偏向引导线腔18的中心部P2侧。如此,通过使各引导管40、41、42相对于吸引腔17的位置不同,在前端侧管51与基端侧管52处,如上所述,尺寸比率W1/W2不同。
以上,根据详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获得以下的优异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引导管15具有前端尖部构件44,该前端尖部构件44设于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具有比引导管主体50的外径大的外径。即便引导线沿着血管的弯曲部的血管壁配置在血管的外周侧或者内周侧,也可以通过向设有前端尖部构件44的引导管15插入引导线而将引导线朝向血管的中心侧配置前端尖部构件44的壁厚量。由此,通过使比前端尖部构件44靠基端侧的引导管15沿着引导线,能够抑制前端侧开口部33与血管或者支架发生干扰。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10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前端尖部构件44与主管14相分离。因而,能够在前端尖部构件44与主管14的前端侧开口部33之间形成未设有前端尖部构件44的区域。由于引导管15的前端部中的未设有前端尖部构件44的区域比设有前端尖部构件44的区域柔软,因此,能够抑制引导管15的前端部向引导线追随的追随性降低。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10朝向弯曲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引导管主体50的前端部50a由与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相比较柔软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形成。由此,能够将引导管15的前端部中的未设有前端尖部构件44的区域形成得更柔软,因此能够抑制引导管15的前端部向引导线追随的追随性降低。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10朝向弯曲的血管插入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利用比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柔软的材料形成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设为包括形成有前端侧开口部33的区域。由此,能够使形成有前端侧开口部33的区域形成为容易在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变形。因而,即便在前端侧开口部33与血管或者支架发生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形成有前端侧开口部33的区域变形,使该血管或者支架通过,能够使吸引导管10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由比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柔软的聚酰胺弹性体形成,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由聚酰胺形成。通常,在由柔软的聚酰胺弹性体形成管的情况下,与由聚酰胺形成管的情况相比,引导线相对于管内表面的滑动阻力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占据引导管配置区域24的大部分的、从前端侧开口部33的基端到基端侧的区域,配置与引导线之间的滑动阻力比较小的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5,在引导管配置区域24中的从前端侧开口部33的基端到前端侧的区域,配置有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因此,能够抑制引导线的操作性的降低,使吸引导管10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的前端尖部构件44具有随着从前端朝向基端侧而外径增大的锥形区域44b,因此,能够抑制前端尖部构件44与血管之间的钩挂。因而,能够使吸引导管10朝向弯曲血管想入的插入性变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在导管主体11的轴线方向(长边方向)上,在成为主管的前端侧的前端侧管51中,将分隔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的腔隔壁部(具体来说是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的周壁部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周壁部47)设为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因此,与在该前端侧管51中,腔隔壁设为不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并排的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尺寸W1、即最大宽度尺寸。因此,能够抑制朝向体内插入的插入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在基端侧管52中,由于将腔隔壁部(具体来说是基端侧引导管41的周壁部48以及基端侧主管21(内层27以及中间层29))设为不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因此在该基端侧管52中,吸引腔17的开口面积不因腔隔壁部而减窄。因此,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朝向体内插入的插入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吸引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在导管主体11的基端侧管52中,在包围吸引腔17的周壁部(基端侧主管21(内层27以及中间层29)以及外层28)埋设编织体31,由此形成中间层29(编织层),在前端侧管51中,采用在包围吸引腔17的周壁部37不形成编织层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导管主体11的基端侧的刚性,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前端侧的柔软性。在此,在该结构中,由于在基端侧管52中的包围吸引腔17的周壁部埋设有编织体31,因此,难以形成使腔隔壁部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的结构。基于这点,在上述结构中采用如下结构:在基端侧管52中的编织层的外侧配置引导线腔18,在不具有编织层的前端侧管51使腔隔壁部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具有编织层的导管主体11中,能够理想地实现抑制朝向体内插入的插入性能的降低并且抑制吸引性能降低这样的上述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关于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的宽度尺寸的尺寸比W1/W2,由于使前端侧管51的尺寸比W1/W2小于基端侧管52的尺寸比W1/W2,因此导管主体11的横截面形状成为,在前端侧管51比在基端侧管52更接近正圆。在这种情况下,在导管主体11的前端侧,关于导管主体11的弯曲性,能够减小向该导管主体11作用朝向第一方向X的弯曲力的情况下的弯曲性、以及作用朝向第二方向Y的弯曲力的情况下的弯曲性的差异。因此,对于具有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这两个腔的导管主体11,能够提高朝向体内插入的插入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在导管主体11的前端侧管51,在主管14(前端侧主管22)的周壁部37埋设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在该埋设状态下使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向吸引腔17的内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以不埋设于周壁部37的状态配置在吸引腔17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进一步说是引导管15)相对于周壁部37的接合强度。由此,即便在朝向引导管15插入引导线时对引导管15施加过度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产生该引导管15从周壁部37脱落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导管10中,导管主体11构成为具备腔隔壁部设置为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的前端侧管51、以及腔隔壁部设置为不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的基端侧管52,上述的前端侧管51、基端侧管52通过将端部彼此相互热熔接而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在制造导管主体11时,首先单独制造前端侧管51与基端侧管52,之后通过热熔接将前端侧管51与基端侧管52接合,由此能够制造导管主体11。由此,能够理想地制造前端部分与基端部分结构不同的上述导管主体11。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将腔隔壁部设置为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突出的结构,使用图4(a)所示的结构,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是,在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周壁部47,使埋设于前端侧主管22的部分与未埋设的部分(非埋设部47a)的比率与图4(a)不同,在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周壁部47,将周向的一半以上设为非埋设部47a。在这种情况下,非埋设部47a越大,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P1突出的突出量越大,若在前端侧主管22的外周部观察,第一方向X的宽度尺寸W1减小,接近正圆。换句话说,尺寸比W1/W2接近1。
另外,并非仅利用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周壁部47构成分隔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的腔隔壁部,也可以利用前端侧主管22(在进行管熔接时熔融的前端侧主管22的熔融树脂)与周壁部47构成腔隔壁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以及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全部埋设于前端侧主管22内的结构,并且形成使腔隔壁部朝向吸引腔17的中心部突出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导管主体11中主管14与引导管15并排设置的区域(并排设置区域)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尺寸W1,在相同区域中,与前端部分(前端侧管51)相比,基端部分(近位侧管52)的宽度尺寸W1较小,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使基端部分的宽度尺寸W1比前端部分的宽度尺寸W1小,或者将宽度尺寸W1设为在前端部分与基端部分相同。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引导管15中,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同轴配置,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以使上述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的中心部P2在第一方向X上处于略微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管14中,以使基端侧主管21的中心部P1与前端侧主管22的中心部P1在第一方向X上处于略微不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上述的基端侧主管21、前端侧主管22,但也可以对其进行变更,将基端侧主管21、前端侧主管22配置在同轴上。
也可以将前端侧管51以及基端侧管52中的至少任一者形成为具有吸引腔17与引导线腔18这两者的单一的管。
在基端侧主管21中,作为设于包围吸引腔17的周壁部的加强体,也能够使用编织体以外的构件。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基端侧主管21的周壁部设置使用比前端侧主管22的树脂材料(聚酰胺弹性体)硬(刚性大)的树脂材料而成的高刚性树脂体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基端侧主管21的周壁部埋设高刚性树脂体而形成加强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熔接分别进行基端侧主管21与前端侧主管22的接合、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第一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2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接合、基端侧主管21与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接合、以及前端侧主管22与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0及第二基端侧引导管主体41的接合,但也可以通过使用粘合剂、溶剂的粘合来进行上述接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吸引导管;14…主管;15…引导管;17…吸引腔;18…引导线腔;40…前端侧引导管主体;44…尖部构件;44b…尖部构件的锥形区域;45…基端侧引导管主体;50…引导管主体。

Claims (4)

1.一种吸引导管,具备:主管,其具有用于吸引异物的吸引腔;以及引导管,其在与该主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且具有供引导线插入的引导线腔,
所述吸引导管的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管具有:引导管主体,该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从所述主管的前端突出;以及前端尖部构件,其设于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并具有比所述引导管主体的外径大的外径,
所述前端尖部构件与所述主管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管主体具有形成该引导管主体的前端部的前端侧引导管主体、以及比该前端侧引导管主体更靠基端侧的基端侧引导管主体,
该前端侧引导管主体由比该基端侧引导管主体柔软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尖部构件具有随着从前端朝向基端侧而外径增大的锥形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管的前端侧,分隔所述吸引腔与所述引导线腔的腔隔壁部设为朝向该吸引腔的中心部突出。
CN201380064925.6A 2012-12-14 2013-11-18 吸引导管 Pending CN1048841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3263A JP6391910B2 (ja) 2012-12-14 2012-12-14 吸引カテーテル
JP2012-273263 2012-12-14
PCT/JP2013/081021 WO2014091881A1 (ja) 2012-12-14 2013-11-18 吸引カテーテ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4117A true CN104884117A (zh) 2015-09-02

Family

ID=50934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4925.6A Pending CN104884117A (zh) 2012-12-14 2013-11-18 吸引导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91910B2 (zh)
CN (1) CN104884117A (zh)
WO (1) WO2014091881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2911A (zh) * 2016-08-04 2019-01-04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及抽吸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09890451A (zh) * 2016-09-30 2019-06-14 尼普洛株式会社 导管
CN110300611A (zh) * 2017-02-17 2019-10-01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
CN113368367A (zh) * 2016-02-24 2021-09-10 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柔性增强的神经血管导管
US11766539B2 (en) 2019-03-29 2023-09-26 Incept, Llc Enhanced flexibility neurovascular catheter
US11819228B2 (en) 2019-12-18 2023-11-21 Imperative Car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eating a pulmonary embolism
US11850349B2 (en) 2018-07-06 2023-12-26 Incept, Llc Vacuum transfer tool for extendable catheter
US12042160B2 (en) 2018-05-01 2024-07-23 Incept, Llc Catheter having angled tip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1869B2 (en) 2014-03-01 2019-04-30 Rex Medical, L.P. Atherectomy device
US10433868B2 (en) 2014-12-27 2019-10-08 Rex Medical, L.P. Artherectomy device
US10463389B2 (en) 2014-12-27 2019-11-05 Rex Medical, L.P. Atherectomy device
DE202015002060U1 (de) * 2015-03-17 2015-11-25 Gerhard-Friedrich Horak Infusions- und Aspirations- Catheter (IAC) (Katheter zur Entfernung von Thromben und Applikation von Medikamenten)
CN104874033A (zh) * 2015-05-28 2015-09-02 上海慧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血栓抽吸导管
CN105056372B (zh) * 2015-07-24 2017-12-05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引流管
US11253292B2 (en) 2015-09-13 2022-02-22 Rex Medical, L.P. Atherectomy device
US10307175B2 (en) 2016-03-26 2019-06-04 Rex Medical, L.P Atherectomy device
JP2018019976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株式会社カネカ 吸引カテーテル及び吸引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CN109414529B (zh) * 2016-08-04 2021-04-20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及抽吸导管的制造方法
WO2018025859A1 (ja) * 2016-08-04 2018-02-08 株式会社カネカ 吸引カテーテル及び吸引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6900A1 (en) * 2002-12-17 2004-06-17 Pedro Silva Two-lumen catheter for distal protection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d peripherical intervention
US20070219466A1 (en) * 2006-01-06 2007-09-20 Tremulis W S Atraumatic Catheter Tip
CN101056667A (zh) * 2004-09-30 2007-10-17 科维蒂恩股份公司 三管腔导管
JP2009082566A (ja) * 2007-10-01 2009-04-23 Kaneka Corp カテーテル
CN101652155A (zh) * 2007-04-03 2010-02-17 尼普洛株式会社 血栓吸引导管
US20120071838A1 (en) * 2010-09-22 2012-03-22 Control Medical Technology, Llc Rapid exchange aspiration catheters with lumens configured for optimized flow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6900A1 (en) * 2002-12-17 2004-06-17 Pedro Silva Two-lumen catheter for distal protection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d peripherical intervention
CN101056667A (zh) * 2004-09-30 2007-10-17 科维蒂恩股份公司 三管腔导管
US20070219466A1 (en) * 2006-01-06 2007-09-20 Tremulis W S Atraumatic Catheter Tip
CN101652155A (zh) * 2007-04-03 2010-02-17 尼普洛株式会社 血栓吸引导管
JP2009082566A (ja) * 2007-10-01 2009-04-23 Kaneka Corp カテーテル
US20120071838A1 (en) * 2010-09-22 2012-03-22 Control Medical Technology, Llc Rapid exchange aspiration catheters with lumens configured for optimized flow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68367A (zh) * 2016-02-24 2021-09-10 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柔性增强的神经血管导管
CN113368367B (zh) * 2016-02-24 2024-03-29 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柔性增强的神经血管导管
CN109152911A (zh) * 2016-08-04 2019-01-04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及抽吸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09152911B (zh) * 2016-08-04 2021-04-27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及抽吸导管的制造方法
CN109890451A (zh) * 2016-09-30 2019-06-14 尼普洛株式会社 导管
CN110300611A (zh) * 2017-02-17 2019-10-01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
CN110300611B (zh) * 2017-02-17 2022-03-04 株式会社钟化 抽吸导管
US12042160B2 (en) 2018-05-01 2024-07-23 Incept, Llc Catheter having angled tip
US11850349B2 (en) 2018-07-06 2023-12-26 Incept, Llc Vacuum transfer tool for extendable catheter
US11766539B2 (en) 2019-03-29 2023-09-26 Incept, Llc Enhanced flexibility neurovascular catheter
US11819228B2 (en) 2019-12-18 2023-11-21 Imperative Car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eating a pulmonary embol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91881A1 (ja) 2014-06-19
JP2014117369A (ja) 2014-06-30
JP6391910B2 (ja) 2018-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4117A (zh) 吸引导管
CA2980156C (en) Braided crescent ribbon catheter reinforcement
CN101107023B (zh) 导管插入装置
CN104602616B (zh) 导向工具
KR101121060B1 (ko) 마이크로카테터
US20200155797A1 (en) Junction structure and catheter having the junction structure
CN103027725A (zh) 用于可植入设备的输送系统
WO2015101333A1 (zh) 一种导引导管
CN102908713B (zh) 吸引导管
CN102908717A (zh) 导管及导管的制造方法
EP2228091A1 (en) Double lumen tubing with improved kinking resistance
CN104428031B (zh) 具有增强的流动特征的多内腔导管
US9901712B2 (en) Cathe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941053A (zh) 多腔导管
JP2006297063A (ja) 血栓吸引カテーテル
CN111467649B (zh) 微导管
CN110300611B (zh) 抽吸导管
CN104998333A (zh) 用于身体小脉管应用的多腔导管
CN113164273B (zh) 支架输送装置
JP2014138641A (ja) スリット弁付きカテーテル
US10980986B2 (en) Balloon catheter and balloon cathete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13131470U (zh) 微导管
JP5662139B2 (ja) 血管アクセスデバイス
JP5979720B2 (ja) ガイドワイヤ成形器具
JPH04261666A (ja) 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