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1229A - 标签卷 - Google Patents

标签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1229A
CN104871229A CN201380066688.7A CN201380066688A CN104871229A CN 104871229 A CN104871229 A CN 104871229A CN 201380066688 A CN201380066688 A CN 201380066688A CN 104871229 A CN104871229 A CN 104871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back side
overlay
adhesive portion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66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友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BEL LLC
Well Cor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BEL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BEL LLC filed Critical LANBEL LLC
Publication of CN104871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1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8Fastening or securing by means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 G09F3/10Fastening or securing by means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label itself by an adhesive lay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22Features for removal or adhesion, e.g. tab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25Carrier web
    • G09F2003/0229Carrier roll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3Adhesiv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3Adhesive
    • G09F2003/0247Non-strippable anti-stick coating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 G09F2003/0264Shapes or borders
    • G09F2003/0266Shapes other than rectangul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752Laterally noncoextensiv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在使其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被附着体上的多个标签连结起来而形成的标签卷,其中,能够连续地抽出标签。一种标签卷(L),其通过将在使其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被附着体上的多个标签(10)连结起来而构成,其中,标签(10)具有标签基部(2)和设于标签基部(2)的表面的外涂敷层(3),在标签基部(2)的背面形成有粘接部(4a)和非粘接部(4b),带状标签体(8)以将多张标签(10)的表、背面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在形成于各标签基部(2)背面的粘接部(4a)的预定区域粘接相邻配置的后续标签(10)表面的外涂敷层(3),标签(10)彼此连结,粘接部(4a)的预定区域的面积大于形成在背面的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的50%。

Description

标签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签卷,例如涉及一种将后述的带状标签体卷绕成卷状而构成的、不使用剥离纸的标签卷;前述的带状标签体是通过将在使标签的一部分自商品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商品上的多个商品宣传用的标签连结而形成的。
背景技术
不使用剥离纸(分隔件)的无分隔件类型的标签的废弃物较少,有助于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被广泛地用作用于粘贴在商品等被附着体上的标签。该无分隔件标签存在各种形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将后述的带状标签体8以成卷状的方式卷绕于管状的芯7而成的标签卷W;前述的带状标签体8通过连结多个无分隔件标签1而形成为带状(参照图11)。
具体地讲,如图11的(a)所示,标签卷W通过后述的带状标签体8卷绕成卷状而形成;前述的带状标签体8是通过将无分隔件标签(以下简称作“标签”)1逐张错开地重叠而连结形成的。另外,标签1包括:标签基部2,其具有印刷有商品名称等的印刷部;外涂敷层(剥离层)3,其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表面;以及粘接部(粘合材料层)4,其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背面(参照图11的(b))。
此外,也提出了一种在贴标机(标签粘贴装置)上安装上述标签卷W,在被附着体上自动粘贴标签的做法。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安装上述那样的标签卷W,自该标签卷W剥下标签1而自动粘贴在被附着体上的标签粘贴装置。该标签粘贴装置包括:带式输送机,其用于使被附着体移动;标签支承部,其用于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标签卷W;以及标签粘贴机构,其用于将标签1自支承于标签支承部的标签卷W保持带状态地抽出,自该带状态逐张剥下标签1而在被附着体上粘贴标签。
此外,近年来,陈列在店铺中的商品广泛使用以使标签的一部分自商品突出的状态来粘贴的商品宣传用的标签。例如,专利文献3所述的标签(局部胶黏POP标签)在其表面形成有印刷有宣传语等的印刷部,在该标签的背面形成有可贴附在商品上的粘接部和不可贴附在商品上的非粘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205804公报
专利文献2:WO 2010/101101 A1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77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图12所示,上述以往技术的标签卷W具有这样的技术课题:在拉伸其顶端部并将标签1保持带状(带状标签体8)地抽出的过程中,带状标签体8有时会在中途中断。即,标签卷W有时无法连续地抽出标签1。因此,在上述标签粘贴装置安装并使用了标签卷W的情况下,会引起标签1频繁地中断、并使自动粘贴处理频繁地中断的事态。
因此,本案发明人在对上述课题进行了查明原因的研究的情况下,发现无法自标签卷连续地抽出标签的主要原因在于,构成标签卷的标签和相邻粘接于该标签的后续标签的接合力(同层之间的标签接合力)小于该标签与配置在粘接于该标签背面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的接合力(上下层之间的标签接合力)。即,在同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小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的情况下,在拉伸标签卷W的前端部(前端标签1)时,连结于前端标签1的后续标签1不自下层的带状标签体8B剥下而残留,而发生与前端标签1分开的现象(发生无法自标签卷W连续地抽出标签1的现象)。
因而,在标签卷W中,只要设置相对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相互的接合力增强同层之间的标签1相互的接合力的结构,在抽出标签1的过程中,就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8在中途中断,能够连续地抽出标签1。而且,若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8在中途中断的标签卷,则利用了标签粘贴装置所进行的标签粘贴处理的作业效率上升。
但是,在现实状况中,对于标签卷W而言具有相对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增强同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的结构的装置并非是众所周知的。此外,只要能够将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在使标签的一部分自商品突出的状态下粘贴于商品的商品宣传用的标签”安装于标签粘贴装置并自动粘贴在商品上,就很便利。但是,在现实状况中,并不存在将上述那样的“商品宣传用的标签”逐张错开地重叠而形成卷状的东西,无法进行使用了上述那样的标签粘贴装置对“商品宣传用的标签”的自动粘贴。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一种将在使其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被附着体上的多个标签连结起来而形成的标签卷,其中,能够连续地抽出标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本发明是一种标签卷,其通过卷绕带状标签体而构成,该带状标签体通过将多个标签连结起来而形成,该标签在使其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粘贴于被附着体,该标签卷的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具有标签基部和设于该标签基部的表面的外涂敷层,在所述标签基部的背面形成有能够贴附在所述被附着体上的粘接部和不能贴附在所述被附着体上的非粘接部,所述带状标签体以将多张所述标签的表、背面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在形成于各标签基部背面的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粘接相邻配置的后续标签表面的外涂敷层,从而使所述标签相互连结,所述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的面积大于形成在所述背面的粘接部的全部面积的50%。
如此,本发明的标签卷通过在标签背面的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粘接相邻配置的后续标签表面的外涂敷层而形成标签彼此连结的带状标签体、并通过将该带状标签体卷绕成卷状而构成,因此,能够实现不采用剥离纸的标签卷。此外,利用上述结构,在拉伸标签卷的开头标签并抽出带状标签体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在中途中断,能够提升标签的粘贴作业的作业性。即,采用本发明,由于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在中途中断,因此,能够在贴标机(标签粘贴装置)上安装上述标签卷,并在商品上自动粘贴标签。另外,以下表示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在中途中断的理由。
像上述那样,在标签卷中,在“相邻粘接的同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F1”小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F2”时,在抽出带状标签体的过程中发生带状标签体在中途中断的状况。此外,“接合力F1”和“接合力F2”的大小关系与“同层的标签彼此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和“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彼此的粘接区域S2的面积”的大小关系相对应。具体地讲,若“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粘接区域S2的面积”,则“接合力F1>接合力F2”,若“粘接区域S1的面积”小于“粘接区域S2的面积”,则“接合力F1<接合力F2”。因此,在本发明中,以与粘接在标签背面的同层的后续标签粘接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形成在该标签背面的粘接部的全部面积的50%的方式将在同层之间相邻的标签彼此粘接。在如此构成时,即使背面的粘接部中的、除“与同层之间的后续标签粘接的粘接区域S1”之外的区域全部粘接于下层标签,“粘接区域S1的面积”也大于“粘接区域S2的面积”,能够满足“接合力F1>接合力F2”的必要条件。
还期望的是,相邻的标签以所述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的面积是形成在所述背面的粘接部的全部面积的80%以下的方式彼此连结。通过如此构成(即,预定区域的面积是形成在背面的粘接部的全部面积的50%~80%),除了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在中途中断之外,还能够确保标签粘贴装置用于自标签卷逐张剥下标签的“剥离量”。
还期望的是,所述标签在形成有所述粘接部的区域的侧面部中的、至少配置在相邻粘接于该标签的前方标签背面的粘接部的部位形成有侧面涂敷层。
这样,在本发明中,由于在标签的侧面部设有侧面涂敷层,因此,即使形成标签背面的粘接部的粘合胶自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也能够利用侧面涂敷层覆盖粘合胶。由此,采用本发明,能够防止由自标签的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的粘合胶的影响引起的相邻的标签彼此胶黏,其结果,能够防止标签难以自标签卷剥离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将本发明的标签卷安装于标签粘贴装置来利用的情况下,标签自标签卷剥离不良的发生减少,能够提高标签向被附着体的自动粘贴处理的成品率。另外,在标签的侧面部中的一部分形成有侧面涂敷层的原因在于,由自标签背面溢出的粘合胶引起的“相邻配置的标签彼此的胶黏”是由溢出到配置在相邻连结的前方标签的背面的部分(侧面部的一部分)的粘合胶引起的。
还期望的是,所述侧面涂敷层在形成有所述粘接部的区域的侧面部整体范围内形成。如此,只要在标签的侧面部的形成有粘接部的区域的侧面部整体范围内形成有侧面涂敷层,就能够防止粘合胶自标签卷的侧面部溢出的现象发生,其结果,能够防止垃圾、灰尘附着在标签卷的侧面部。
还期望的是,所述侧面涂敷层由与所述外涂敷层相同的材料形成。如此,由于侧面涂敷层能够由UV漆、水性漆等用于形成外涂敷层的材料形成(不必置办特别的材料),因此,能够抑制产品成本。
还期望的是,所述外涂敷层具有表面粗糙度不同的第1外涂敷部和第2外涂敷部,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2外涂敷部大的所述第1外涂敷部形成于在同层之间所述标签彼此接触的第1接触区域,所述第2外涂敷部形成于在上下层之间所述标签彼此接触的第2接触区域。还期望的是,所述第1外涂敷部和第2外涂敷部由从UV漆、水性漆、有机硅剥离剂中选择的相同材质的外涂敷剂构成,所述第1外涂敷部通过涂抹1次所述外涂敷剂而形成,所述第2外涂敷部通过涂抹2次所述外涂敷剂而形成。
这样,在本发明中,在标签表面的外涂敷层设有表面粗糙度不同的第1外涂敷部、第2外涂敷部。而且,表面粗糙度比第2外涂敷部大的第1外涂敷部配置于在同层之间标签彼此接触的第1接触区域。此外,第2外涂敷部配置于在上下层之间标签彼此接触的第2接触区域。由此,在抽出标签的情况下,在上下层之间粘接的标签彼此间与在同层之间粘接的标签彼此间相比更易于分开(易于剥离)。即,与以往技术的标签卷相比,本发明的标签卷能够相对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增强在同层之间粘接的标签彼此的接合力。其结果,在拉伸标签卷的顶端并自标签卷保持带状地抽出标签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标签在中途中断。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将在使其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被附着体上的多个标签连结起来而形成的标签卷,其中,能够连续地抽出标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的标签的示意图,(a)是表示标签的背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将标签粘贴在商品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a)是表示构成标签卷的带状标签体的平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标签卷的截面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自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背面溢出的粘合胶的状态的示意图,(a)是表示标签的截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粘合胶自标签溢出来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用于说明自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溢出的粘合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卷的示意图,(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平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自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背面溢出的粘合胶的状态的示意图,(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的截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粘合胶自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背面溢出来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形成侧面涂敷层的工序的示意图,(a)是表示使版朝向标签缘部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将版按压于标签缘部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使版离开标签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标签卷的示意图,(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平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截面的示意图,(c)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标签卷的变形例的示意图,(a)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标签的背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以往技术的由不使用剥离纸的标签构成的标签卷的示意图,(a)是表示标签卷的外观的示意图,(b)是表示构成标签卷的标签相互的连结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自以往技术的标签卷将标签保持带状状态地抽出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标签卷。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卷L是通过将在使标签10的一部分自商品(被附着体)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商品上的多个商品宣传用的无分隔件型的标签(所谓“注意标签”)10连结而形成的,由于其不使用剥离纸,因此成为有助于减少废弃物的结构。首先,使用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以往技术相同的结构和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8A表示上层侧的带状标签体,附图标记8B表示下层侧的带状标签体。
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L通过这样的方式构成:将多张标签10以表、背面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各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a上粘接相邻配置的标签10表面的外涂敷层3,由此形成标签10相互连结的带状标签体8,并将该形成的带状标签体8以成卷状的方式卷绕于芯7。
具体地讲,构成标签卷L的各标签10包括:标签基部2,其具有印刷有商品的宣传语、性能等的印刷部;以及外涂敷层3,其设于标签基部2的表面(参照图3的(b))。此外,标签基部2的背面侧的下端侧成为能够贴附在商品上的粘接部4a,该标签基部2的背面侧的上端侧成为不能贴附在商品上的非粘接部4b(参照图2、图3的(a))。而且,如图2的(b)所示,标签10设为使其一部分(非粘接部4b)突出的状态,将粘接部4a贴附在商品(被附着体)P上而使用。
上述外涂敷层3承担保护标签10的印刷部的功能和易于剥下粘接在标签10表面的另一个标签10的功能。此外,印刷部既可以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表面,也可以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背面。例如,在标签基部2是透明薄膜等的情况下,印刷部无论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表面,还是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背面,都能够从标签10的表面目测识别印刷部。
另外,标签基部2例如由厚度尺寸是“30μm~80μm”的聚酯薄膜(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尺寸是“50μm~90μm”的聚丙烯薄膜、厚度尺寸是“40μm~80μm”的合成纸等形成。此外,通过在标签基部2的表面涂覆外涂敷剂而形成外涂敷层3。该外涂敷剂例如可以使用UV漆、水性漆等。另外,外涂敷层3的厚度尺寸例如形成为“1μm~2μm”。
此外,标签基部2的背面侧的粘接部4a和非粘接部4b例如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形成。
具体地讲,首先,在标签基部2的整个背面区域涂覆橡胶类热熔胶、UV固化型丙烯酸类热熔胶等,在标签基部2整个背面区域形成胶面。其次,对于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整个背面区域的胶面中的上端侧区域实施涂覆漆、树脂等形成非粘接的薄膜的除胶处理,使上端侧区域的胶面非粘合化。被进行了该除胶处理的上端侧区域成为非粘接部4b,未进行除胶处理的背面的下端侧区域成为粘接部4a。另外,也可以不利用除胶处理,而利用仅在标签基部2背面中的成为粘接部4a的区域涂覆橡胶类热熔胶、UV固化型丙烯酸类热熔胶等的方法在标签基部2的背面侧形成粘接部4a和非粘接部4b。该粘接部4的厚度尺寸例如形成为“15μm~20μm”。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标签基部2背面的粘接部4a形成在标签基部2的下端侧,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粘接部4a的形成位置根据标签10的用途适当地设定。此外,粘接部4a的大小根据标签10的用途适当地设定。例如,粘接部4a形成为标签基部2的背面整个区域的“20%~50%”左右的大小。
此外,如图3的(b)所示,带状标签体8通过按顺序进行如下操作而形成:使形成于第2标签10b(第1标签10a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外涂敷层3的顶端侧附着在形成于第1标签10a的背面的粘接部4a的后端侧的预定区域,进而使形成于第3标签10c(第2标签10b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外涂敷层3的顶端侧附着在形成于第2标签10b的背面的粘接部4a的后端侧的预定区域。此外,各标签10中的、形成在其背面的粘接部4a与后续标签10的外涂敷层3的重叠部分成为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粘接区域S1。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标签10以构成上层侧的带状标签体8A的各标签10均为与粘接在其背面的同层的后续标签10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与配置在自身的下一层的带状标签体8B的粘接区域S2的面积的方式彼此连结。另外,构成带状标签体8A的各标签10满足“粘接区域S1的面积>粘接区域S2的面积”的情况是指,至少,与粘接在标签10背面的同层的后续标签10粘接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形成在其背面的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的50%是必要条件。
利用上述结构,在标签卷L中,“相邻粘接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F1”大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F2”。其结果,在拉伸标签卷L的开头标签10抽出带状标签体8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8在途中中断。因而,采用第1实施方式,能够在贴标机(标签粘贴装置)上安装上述标签卷L,在商品P上自动粘贴标签。即,采用第1实施方式,能够对在使其一部分自商品突出的状态下粘贴在商品上的商品宣传用的标签(注意标签)10进行自动粘贴,能够实现标签(注意标签)10粘贴作业的高效化。
具体地讲,“接合力F1”和“接合力F2”的大小关系与“同层的标签10彼此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和“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粘接区域S2的面积”的大小关系相关联。即,若“粘接区域S1的面积”与“粘接区域S2的面积”相同,则成为“接合力F1=接合力F2”。此外,若“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粘接区域S2的面积”,则成为“接合力F1>接合力F2”,若“粘接区域S1的面积”小于“粘接区域S2的面积”,则成为“接合力F1<接合力F2”。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签10以与粘接在标签10背面的同层的后续标签10粘接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形成在其背面的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的50%的方式彼此连结。在这样构成时,即使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a中的、除“与同层的后续标签粘接的粘接区域S1”之外的区域全部粘接于下层的标签10,“粘接区域S1的面积”也大于“粘接区域S2的面积”,能够满足“接合力F1>接合力F2”的必要条件。
另外,期望的是相邻的标签10以与粘接在标签10背面的同层的后续标签10粘接的粘接区域S1的面积是形成在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的80%以下的方式彼此连结。通过这样构成(即,粘接区域S1的面积是形成在背面的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的50%~80%),除了能够防止带状标签体8在中途中断之外,还能够确保标签粘贴装置用于自标签卷逐张剥下标签10的“剥离量”。
并且,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图12所示的以往技术相比,能够减少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到标签10的外周缘部的粘合胶(形成粘接部4a的粘合胶)的量。即,采用第1实施方式,由于溢出到标签10的外周缘部的粘合胶的量变少,因此,能够防止由该粘合胶引起相邻的标签10彼此胶黏。其结果,采用第1实施方式,能够防止标签10难以自标签卷L剥离的现象产生。
以下,参照图4说明溢出到标签10的外周缘部的粘合胶所产生的影响。另外,图4是用于说明自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背面溢出的粘合胶的状态的示意图,(a)是表示标签下端侧的截面的示意图,(b)是表示粘合胶自标签溢出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用于说明自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溢出的粘合胶的状态的示意图。
构成标签卷L的带状标签体8施加预定的张力而被卷绕成卷状。因此,带状标签体8承受来自配置在自身的上层的带状标签体8的按压力,并且承受来自配置在自身的下层的带状标签体8的反作用力(针对所述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即,构成标签卷L的各标签10成为被配置在自身的上下层的标签10以预定压力夹持的状态。其结果,在构成标签卷L的各标签10中,形成其背面的粘接部4a的粘合胶由于所述预定压力的影响而时效变化,发生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的现象(如图4的(a)~图4的(b)地变化)。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例子(图4的(c)所示的例子)中,在标签10a的背面重叠有2张标签10b、标签10c,在各标签10形成有2层台阶部。此外,各标签10的背面的粘接部4a被台阶部分割成多层水平区域(3个水平区域E1、E2、E3)。此外,在以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SA的50%”的方式将相邻的标签10彼此粘接时,形成于标签10a背面的水平区域E1、E2、E3均小于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SA的50%。
因而,通过使上述粘接区域S1的面积大于“粘接部4a的全部面积SA的50%”,不仅是自标签10的前端侧的外周缘部溢出的粘合胶变少,自标签10的后端侧的外周缘部溢出的粘合胶的量也变少。其结果,在第1实施方式中,除了能够防止由粘合胶引起相邻的标签10彼此胶黏(参照附图标记B1)之外,还能够防止由该粘合胶引起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胶黏(参照附图标记B2)。因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标签10难以自标签卷L剥离的现象产生。此外,采用第1实施方式,能够防止由于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的粘合胶的缘故而发生的标签10在中途中断。
接着,使用图5、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第2实施方式是通过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标签卷L的结构追加了侧面涂敷层的结构而成的。因此,以下,详细地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简化相同结构的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和相当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标签10的侧面部中的、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的侧面部设有通过涂敷(或者涂覆)UV漆、水性漆等外涂敷剂(剥离剂)而形成的侧面涂敷层21。
具体地讲,如图5所示,标签10在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的侧面部的整体(整周)范围内设有涂敷(或者涂覆)外涂敷剂而形成的侧面涂敷层21。该侧面涂敷层21从标签10的侧面部的下端朝向上端延伸,进一步选的是从侧面部的上端延伸设置到标签10的表面缘部。此外,侧面涂敷层21由与外涂敷层外涂敷层3相同的材料形成。如此,对于形成侧面涂敷层21而原封不动地使用形成外涂敷层3所采用的材料,因此能够抑制产品成本。
而且,采用上述结构,如图6的(a)、图6的(b)所示,即使形成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的粘合胶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形成在侧面部的侧面涂敷层21也以贴紧所述溢出来的粘合胶的方式变形,并覆盖溢出来的粘合胶。因此,即使形成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a的粘合胶自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覆盖粘合胶的侧面涂敷层21也对于上层侧的标签20的粘接部4a作为剥离层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防止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的粘合胶与相邻粘接的标签10的粘接部4a胶黏。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消除相邻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变大的主要原因,其结果,在自标签卷L抽出标签10时能够防止标签10难以剥离的现象。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标签10的侧面部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侧面涂敷层21,因此,除了能够防止由该粘合胶的影响引起的相邻的标签10彼此胶黏之外,还能够防止由溢出的粘合胶的影响引起的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胶黏。其结果,能够防止由于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来的粘合胶的缘故而发生的“在将标签10以保持着带状体的状态抽出时,带状标签体8在中途中断的现象”。此外,采用第2实施方式,由于在标签10的侧面部中的、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的侧面部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侧面涂敷层21,因此,能够防止粘合胶自标签卷L的侧面部溢出的现象产生,其结果,能够防止垃圾、灰尘附着在标签卷L的侧面部。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在标签10的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的侧面部中的、配置在相邻连结的前方标签10的背面的部分形成有侧面涂敷层21。
如此构成的原因在于,相邻配置的标签10彼此的胶黏是由溢出到标签10的侧面部中的、配置在相邻连结的前方标签10的背面的部分(侧面部的一部分)的粘合胶引起的。在该结构中,也能够防止由自标签10的背面溢出到外周缘部的粘合胶的影响引起的相邻的标签10彼此胶黏,其结果,能够防止标签10难以自标签卷L剥离的现象。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侧面涂敷层21例如能够利用使用凸版印刷用的版和液态墨(本实施方式中是液态的外涂敷剂)进行的凸版印刷方式而形成。
在此,使用图7说明利用凸版印刷方式形成侧面涂敷层21的方法。图7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形成侧面涂敷层的工序的示意图,(a)是表示使版朝向标签缘部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将版按压于标签缘部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使版离开标签的状态的示意图。
另外,图中的附图标记40表示由橡胶、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版,该版40的墨的涂敷面形成为“3mm~5mm”左右。此外,附图标记30表示液态的外涂敷剂。此外,附图标记50表示用于照射紫外线的UV照射装置。此外,在标签基部2的背面的下端侧区域形成有粘接部4a,在该标签基部2的表面形成有外涂敷层3(为了便于说明,图中省略了外涂敷层3)。此外,在图中,附图标记1表示在形成侧面涂敷层21之前的标签,附图标记10表示已形成有侧面涂敷层21的标签。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侧面涂敷层21的前工序中,进行标签印刷、外形脱模以及除渣(除去周围的无用部分的除渣)。具体地讲,对标签印刷、外形脱模以及除渣结束的标签1,将涂敷有液态的外涂敷剂(UV有机硅剂等)30的版40配置在横跨了标签1的表面缘部(与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相对应的表面缘部)和该表面缘部的外侧区域的位置,将该版40按压于标签1的缘部(参照图7的(a)、图7的(b))。之后,使版40离开标签1(参照图7的(c))。由此,在标签10的侧面部涂覆有外涂敷剂30。接着,利用UV照射装置50向涂覆的外涂敷剂30照射紫外线,使涂覆的外涂敷剂固化。由此,在标签10的侧面部形成外涂敷层21。另外,版40由弹性材料形成。此外,被按压有版40的标签1的厚度尺寸(包含标签基部2、外涂敷层3以及粘接层4的厚度尺寸)形成为“50μm~120μm”左右。因此,在将版40按压于标签1的缘部时,版40的涂敷面弹性变形,涂敷面抵接于标签1的侧面部,由此,在标签1的侧面部涂敷有外涂敷剂30。
另外,在图7中,版40形成为在标签1侧面部(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的侧面部)的一侧印刷外涂敷剂30的形状,但这只是一例子。版40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在标签1侧面部中的、形成有粘接部4a的区域的整个区域范围内印刷外涂敷剂30的形状。例如,版40也可以形成为其涂敷面覆盖标签1的外周缘部的形状(在标签1是圆形的情况下是半圆形)。
接着,使用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另外,第3实施方式是对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的标签卷L的结构将外涂敷层3的结构变形而成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第1、第2实施方式是相同的。因此,以下,详细地说明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简化相同结构的说明。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和相当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外涂敷层3成为具有第1外涂敷部3a和表面粗糙度比第1外涂敷部3a小的(表面光滑的)第2外涂敷部3b的结构(参照图8的(a))。该第1外涂敷部3a例如通过在标签基部2的一端侧涂覆1次外涂敷剂而形成。此外,第2外涂敷部3b通过在标签基部2的另一端侧涂覆2次外涂敷剂而形成。
具体地讲,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8的(a)所示,在标签10的表面形成有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采用该结构,在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上分别粘接相同的粘合度的粘接物(标签等粘接物),在拉伸剥下该已粘接的粘接物的情况下,与粘接在第2外涂敷部3b上的粘接物相比,粘接在第1外涂敷部3a上的粘接物被拉伸时的摩擦力更大,难以被剥下。另外,如图8的(c)所示,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也可以仅形成在粘接部4a形成面的背侧面。
此外,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的形成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也可以利用印刷标签10所采用的多色印刷机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利用多色印刷机在标签基部2的整个表面区域涂覆外涂敷剂(1次涂抹)。其次,利用多色印刷机在涂抹了1次外涂敷剂的标签10的后端侧的“预先决定好的2次涂抹区域”再次涂覆外涂敷剂(2次涂抹)。由此,标签10的表面中的、涂抹了1次外涂敷剂的区域成为第1外涂敷部3a,涂抹了2次外涂敷剂的区域成为第2外涂敷部3b。另外,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的形成方法也可以不是涂抹2次外涂敷剂的方法,而是通过分别涂抹涂覆后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2种外涂敷剂(例如重剥离有机硅剂、轻剥离有机硅剂)而形成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此外,也可以通过针对每个区域分别改变构成标签基部2的表面的材质而形成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8。具体地讲,如图8的(b)所示,带状标签体8通过按顺序进行如下操作而形成:使形成于第2标签10b(第1标签10a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第1外涂敷部3a附着在形成于第1标签10a的背面的粘接部4a的后端侧区域,进而使形成于第3标签10c(第2标签10b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第1外涂敷部3a附着在形成于第2标签10b的背面的粘接部4a的后端侧区域(各标签10的第1外涂敷部3a配置于在同层之间标签1彼此接触的区域(第1接触区域))。另外,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粘接区域(第1接触区域)的面积成为与标签10表面的形成有第1外涂敷部3a的区域的面积相同的大小。因此,在从表面观察带状标签体8时,各标签10(除了配置在开头的标签10之外)的第1外涂敷部3a中的、成为粘接部4a形成面的相反(背侧)面的第1外涂敷部3a成为被相邻连结的前方标签10覆盖的状态。
而且,在将上述带状标签体8以成卷状的方式卷绕于芯7时,在上下层之间标签10彼此粘接。即,如图8的(b)所示,构成带状标签体8的各标签10的形成在其背面的粘接部4a的前端侧区域(该区域成为第2接触区域)与配置在该标签10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10的第2外涂敷部3b重叠粘接(各标签10的第2外涂敷部3b配置于在上下层之间标签1彼此接触的第2接触区域)。
如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标签10表面形成有表面粗糙度不同的2种外涂敷部(第1外涂敷部3a、第2外涂敷部3b)。而且,在标签卷L中,相邻连结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间,在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a上重叠地粘接有与该标签10相邻的后续标签10表面的第1外涂敷部3a。此外,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间,在标签10背面的粘接部4b上重叠地粘接有配置在该标签10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10表面的第2外涂敷部3b。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重叠地粘接于表面粗糙度比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重叠的第1外涂敷部3a小的第2外涂敷部3b。利用该结构,第3实施方式的标签卷L能够相对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增强相邻粘接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因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拉伸标签卷L的顶端并抽出标签10的情况下,在上下层之间粘接的标签10彼此间比相邻粘接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间更易于分开(易于剥离)。其结果,采用第3实施方式,在自标签卷L抽出标签10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标签10在中途中断。
另外,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与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的接合力的关系也取决于“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大小,因此能够在考虑到“第1接触区域”和“第2接触区域”的大小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设定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的表面粗糙度。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形成第1外涂敷部3a、第2外涂敷部3b的外涂敷剂例如可以使用UV漆、水性漆、有机硅剥离剂等。而且,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也可以由从UV漆、水性漆、有机硅剥离剂中选择的相同材质的外涂敷剂构成。另外,外涂敷层3(第1外涂敷部3a、第2外涂敷部3b)的厚度尺寸例如形成为“1μm~2μm”,粘接层4的厚度尺寸例如形成为“15μm~20μm”。
另外,为了核实“重叠地粘接于第1外涂敷部3a的标签的接合力”的大小和“重叠地粘接于第2外涂敷部3b的标签的接合力”的大小,进行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的剥离力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试验。
具体地讲,同时制作标签A和标签B,该标签A具备在由挤出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形成的厚度尺寸是“60μm”的基材2的表面涂抹1次有机硅(有机硅剥离剂)而形成的外涂敷层3,该标签B具备在该基材2的表面涂抹2次有机硅(有机硅剥离剂)而形成的外涂敷层3。而且,对标签A、B分别进行外涂敷层3的面状态、剥离性能、表面粗糙度的检查。另外,标签A是通过在基材2的表面印刷有机硅(“网纹辊(アニロックス)400线、涂覆量约12g/m2”)而形成的。此外,标签B是通过在涂抹了1次有机硅的标签A的表面再次印刷有机硅(网纹辊400线、涂覆量约6g/m2)而形成的。此外,针对各项目分别进行20次上述测量试验。
基于检查的结果,针对标签A、B的外涂敷层3的面状态、剥离制性能得到了下述表1所示的结果。另外,有机硅涂覆量、剥离力表示测量值的平均值。此外,对于固化状态和万能笔排斥性(日文:マジックハジキ)而言,在全部样本中成为同样的结果。
[表1]
在此,表1所示的有机硅的涂覆量是指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计算出的值,标签A是“1.3(g/m2)”,标签B是“1.8(g/m2)。此外,固化状态是指将赛璐玢带(注册商标)按压在标签A、B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判断赛璐玢带的粘合下降程度,标签A、B的固化状态均良好。此外,万能笔排斥性是指利用万能笔在标签A、B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引(画)线,目测识别墨的排斥情况而进行的,标签A、B的墨排斥均良好。即,“涂抹了1次有机硅的标签A”和“涂抹了2次有机硅的标签B”的表面均固化、光滑。
此外,表1所示的剥离力是利用测量装置(株式会社A&D公司制、台式材料试验机(STA-1225))测量到的值。具体地讲,利用上述测量装置测量以“0.3mm/min”剥下粘贴在标签A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的标签10时的剥离力和以“0.3mm/min”剥下粘贴在标签B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的标签10时的剥离力。另外,在剥离力的测量中,对在预定条件下保存了1天的标签A、B和在预定条件下保存了7天的标签A、B进行了测量。在该测量中,能够确认剥离粘贴于标签A的外涂敷层3的标签10的剥离力大于剥离粘贴于标签B的外涂敷层3的标签10的剥离力。而且,使用电子显微镜对于标签A、B分别观察了外涂敷层3的表面,发现标签B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比标签A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光滑。
根据上述剥离力和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结果,能够确认到粘贴在标签A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的标签10与粘贴在标签B的外涂敷层3的表面(有机硅面)的标签10相比更难以被剥离。
接着,使用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标签卷的示意图,(a)是从背面观察到的第4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示意图,(b)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的截面的示意图。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将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的粘接部4a的结构变形而成的,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和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标签基部2背面的下端区域的粘接部4a以被分割成弱粘接部4a1和粘合力比弱粘接部4a1大(强)的强粘接部4a2的方式而形成。具体地讲,标签10的背面的粘接部4a被形成在其一端侧(前端侧区域)的弱粘接部4a1和形成在其另一端侧(后端侧区域)的强粘接部4a2分割成2个区域。
另外,在标签10的背面形成弱粘接部4a1和强粘接部4a2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如下那样形成。具体地讲,首先,利用众所周知的粘接层形成方法在标签基部2背面的下端区域涂覆粘合胶。其次,利用多色印刷机在标签10背面的前端侧区域以呈网状的方式印刷漆等。由此,以呈网状的方式印刷漆而减弱了粘合力的部位成为弱粘接部4a1,没有印刷漆的部位成为强粘接部4a2。
而且,第4实施方式的带状标签体8通过按顺序进行如下操作而形成:使第2标签10b(第1标签10a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外涂敷层3附着在形成于第1标签10a背面的后端侧区域的强粘接部4a2,进而使形成在第3标签10c(第2标签10b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外涂敷层3附着在形成于第2标签10b背面的后端侧区域的强粘接部4a2。由此,标签卷L的各标签10的强粘接部4a2配置于在同层之间标签10彼此接触的区域。另外,在从背面观察带状标签体8时,各标签10的背面强粘接部4a2成为被相邻连结的后续标签10覆盖的状态。
而且,在将上述带状标签体8以成卷状的方式卷绕于芯7时,在上下层之间标签10粘接。具体地讲,构成带状标签体8的各标签10的形成在其背面的前端侧区域的弱粘接部4a1与配置在该标签10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10的外涂敷层3重叠粘接。由此,标签10的弱粘接部4a1配置在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接触的区域。
如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标签10的背面形成有粘合力不同的2种粘接部(弱粘接部4a1、强粘接部4a2)。而且,在标签卷L中,相邻连结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在标签10背面的强粘接部4a2上重叠地粘接有与该标签20相邻的后续标签10表面的外涂敷层3。此外,上下层的标签10彼此在上层标签10背面的弱粘接部4a1上重叠地粘接有形成在配置于该上层标签20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10的表面的外涂敷层3。
即,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重叠地粘接于粘合力比相邻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重叠地粘接的强粘接部4a2弱的弱粘接部4a1。因此,在拉伸标签卷L的顶端并抽出标签10的情况下,在上下层之间粘接的标签10彼此间比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间更易于分开(易于剥离)。其结果,采用第4实施方式,在自标签卷L抽出标签10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标签10在中途中断。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标签卷L的结构中,也可以形成有第3实施方式的外涂敷层3的结构(包括“第1外涂敷部3a、第2外涂敷部3b”的结构)。
具体地讲,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各标签10的标签基部2的表面形成有第1外涂敷部3a和第2外涂敷部3b。此外,在标签基部2背面的下端区域形成有弱粘接部4a1和强粘接部4a2。另外,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标签卷的截面一部分的示意图。
而且,带状标签体8通过按顺序进行如下操作而形成:使形成于第2标签10b(第1标签10a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前端侧的第1外涂敷部3a附着在形成于第1标签10a背面的后端侧区域的强粘接部4a2,进而使形成于第3标签10c(第2标签10b的后续标签)的表面的前端侧的第1外涂敷部3a附着在形成于第2标签10b背面的后端侧的强粘接部4a2。
而且,在将上述带状标签体8以成卷状卷绕于芯7时,在上下层之间标签10彼此粘接。具体地讲,构成带状标签体8的各标签10的形成在其背面下端区域的前端的弱粘接部4a1重叠地粘接于配置在该标签10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10的第2外涂敷部3b。
如此,在本变形例中,在标签10的表面形成有表面粗糙度不同的2种外涂敷部(第1外涂敷部3a、第2外涂敷部3b)。此外,在标签10的背面形成有粘合力不同的2种粘接部(弱粘接部4a1、强粘接部4a2)。而且,在标签卷L中,相邻连结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在标签10背面的强粘接部4a2上重叠地粘接有与该标签10相邻的后续标签10表面的第1外涂敷部3a。此外,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在上层标签10背面的弱粘接部4a1上重叠地粘接有形成在配置于该上层标签10的下一层的下层标签10的表面的第2外涂敷部3b。
即,上下层之间的标签10相互间通过表面粗糙度比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重叠的第1外涂敷部3a小的(表面光滑的)第2外涂敷部3b和被实施了减弱粘合力的处理的弱粘接部4a1重叠而粘接。此外,同层之间的标签10相互间通过表面粗糙度比第2外涂敷部3b大的(表面较粗的)第1外涂敷部3a和未被实施减弱粘合力的处理的强粘接部4a2重叠而粘接。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第3、第4实施方式相比,在上下层之间粘接的标签10彼此间比相邻地粘接的同层之间的标签10彼此间更易于分开(易于剥离)。其结果,采用本变形例,在自标签卷L抽出标签10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标签10在中途中断。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第1~第4实施方式),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图1中,在标签10的下端侧区域形成有粘接部4a,但其终究只是一个例子。此外,标签10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标签10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状(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星形形状、椭圆形状等。
附图标记说明
L、标签卷;1、标签;10、标签;2、标签基部;3、外涂敷层;3a、第1外涂敷部;3b、第2外涂敷部;4、粘接部;4a1、弱粘接部;4a2、强粘接部;4b、非粘接部;7、芯;8、带状标签体;8A、上层侧的带状标签体;8B、下层侧的带状标签体;21、侧面涂敷层;30、外涂敷剂;40、版;50、UV照射装置;60、辊涂机;61、墨涂敷机构。

Claims (7)

1.一种标签卷,其通过卷绕带状标签体而构成,该带状标签体通过将多个标签连结起来而形成,该标签在使其一部分突出的状态下粘贴于被附着体,该标签卷的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具有标签基部和设于该标签基部的表面的外涂敷层,
在所述标签基部的背面形成有能够贴附在所述被附着体上的粘接部和不能贴附在所述被附着体上的非粘接部,
所述带状标签体以将多张所述标签的表、背面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在形成于各标签基部背面的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粘接相邻配置的后续标签表面的外涂敷层,从而使所述标签相互连结,
所述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的面积大于形成在所述背面的粘接部的全部面积的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卷,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标签以所述粘接部的预定区域的面积小于形成在所述背面的粘接部的全部面积的80%的方式彼此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标签卷,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在形成有所述粘接部的区域的侧面部中的、至少配置在相邻粘接于该标签的前方标签背面的粘接部的部位形成有侧面涂敷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涂敷层在形成有所述粘接部的区域的侧面部整体范围内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标签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涂敷层由与所述外涂敷层相同的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标签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涂敷层具有表面粗糙度不同的第1外涂敷部和第2外涂敷部,
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2外涂敷部大的所述第1外涂敷部形成于在同层之间所述标签彼此接触的第1接触区域,
所述第2外涂敷部形成于在上下层之间所述标签彼此接触的第2接触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标签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涂敷部和所述第2外涂敷部由从UV漆、水性漆、有机硅剥离剂中选择的相同材质的外涂敷剂构成,
所述第1外涂敷部通过涂抹1次所述外涂敷剂而形成,
所述第2外涂敷部通过涂抹2次所述外涂敷剂而形成。
CN201380066688.7A 2012-12-18 2013-10-24 标签卷 Pending CN1048712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5431 2012-12-18
JP2012275431A JP6195439B2 (ja) 2012-12-18 2012-12-18 ラベルロール
PCT/JP2013/078782 WO2014097735A1 (ja) 2012-12-18 2013-10-24 ラベルロ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1229A true CN104871229A (zh) 2015-08-26

Family

ID=50978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6688.7A Pending CN104871229A (zh) 2012-12-18 2013-10-24 标签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48446A1 (zh)
EP (1) EP2937851A4 (zh)
JP (1) JP6195439B2 (zh)
CN (1) CN104871229A (zh)
CA (1) CA2892244A1 (zh)
WO (1) WO20140977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7741A (zh) * 2015-12-17 2016-03-23 竹林伟业科技发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区型物流标签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66642B2 (en) * 2017-04-07 2020-09-08 F.R. Drake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packaging and dispensing food product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70147A (en) * 1937-01-21 1939-08-22 John D Lane Package of gummed bands or stickers
EP0460649A1 (en) * 1990-06-06 1991-12-11 Ron Linnewiel Cluster of a plurality of precut individual self-adhesive labels
US5324078A (en) * 1992-12-28 1994-06-28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Removable linerless label zigzag and shingled constructions
JPH11249571A (ja) * 1998-03-04 1999-09-17 Sasaki Insatsu:Kk ノーセパレータラベル
US6379790B1 (en) * 1993-12-27 2002-04-30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Die-cut linerless label production
JP2004004933A (ja) * 2003-08-01 2004-01-08 Osaka Sealing Printing Co Ltd ラベル
WO2010082533A1 (ja) * 2009-01-13 2010-07-22 ランベル合同会社 感熱ラベルとその感熱ラベルを用いたロール体
EP2404836A1 (en) * 2009-03-04 2012-01-11 Lanbel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utomatic label application device and automatic label application method
US20120114891A1 (en) * 2010-11-04 2012-05-10 Lyn David Smith Sticky note and post it note in a rolled for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2496A (en) * 1995-11-03 1998-07-21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Linerless label identification
US20060263594A1 (en) * 2005-05-23 2006-11-23 Ward/Kraft Optional liner based pressure sensitive intermediate assembly
JP2007065089A (ja) * 2005-08-29 2007-03-15 Sato Corp 商品ラベ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方法
DE102009043362A1 (de) * 2009-09-29 2011-04-07 X-Label Gmbh - Holding Etikettenstapel und Verfahren zum Aufbringen von Selbstklebeetiketten an Produktbehältern
JP3177283U (ja) 2012-05-16 2012-07-26 株式会社友功社 部分糊付けpopラベル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70147A (en) * 1937-01-21 1939-08-22 John D Lane Package of gummed bands or stickers
EP0460649A1 (en) * 1990-06-06 1991-12-11 Ron Linnewiel Cluster of a plurality of precut individual self-adhesive labels
JPH04232986A (ja) * 1990-06-06 1992-08-21 Linnewiel Ron 接着ラベルのクラスタ
US5324078A (en) * 1992-12-28 1994-06-28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Removable linerless label zigzag and shingled constructions
US6379790B1 (en) * 1993-12-27 2002-04-30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Die-cut linerless label production
JPH11249571A (ja) * 1998-03-04 1999-09-17 Sasaki Insatsu:Kk ノーセパレータラベル
JP2004004933A (ja) * 2003-08-01 2004-01-08 Osaka Sealing Printing Co Ltd ラベル
WO2010082533A1 (ja) * 2009-01-13 2010-07-22 ランベル合同会社 感熱ラベルとその感熱ラベルを用いたロール体
JP5061326B2 (ja) * 2009-01-13 2012-10-31 ランベル合同会社 感熱ラベルを用いたロール体
EP2404836A1 (en) * 2009-03-04 2012-01-11 Lanbel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utomatic label application device and automatic label application method
US20120114891A1 (en) * 2010-11-04 2012-05-10 Lyn David Smith Sticky note and post it note in a rolled for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7741A (zh) * 2015-12-17 2016-03-23 竹林伟业科技发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区型物流标签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92244A1 (en) 2014-06-26
JP2014119630A (ja) 2014-06-30
JP6195439B2 (ja) 2017-09-13
WO2014097735A1 (ja) 2014-06-26
EP2937851A1 (en) 2015-10-28
EP2937851A4 (en) 2016-07-06
US20150348446A1 (en)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3088B2 (en) Labe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abel
US2009018861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labels to containers
CN104871229A (zh) 标签卷
CN105398208A (zh) 一种不干胶标签的印刷系统
US9972225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band-shaped label set and label roll
CN105139754A (zh) 识别标签及其制造方法
US9767715B2 (en) Removable fragrance sampler
JP6012354B2 (ja) ラベルロール及びラベル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11946885U (zh) 便携易开启胶带
CN202054779U (zh) 电子产品表面保护膜撕开装置
CN206721088U (zh) 一种防伪封压胶带
KR20200030445A (ko) 라벨 스티커
CN214955672U (zh) 一种仿真纹理纸印刷不干胶标签
CN209641221U (zh) 具有吸附功能的防伪标贴
KR200302770Y1 (ko) 광고겸용 점착테이프가 부착된 일회용비닐장갑
CN221040352U (zh) 一种方便粘贴的荧光码防伪标签
CN220065034U (zh) 一种具有易撕结构的防伪不干胶标签
CN210984032U (zh) 一种无底标签纸
JP5980482B2 (ja) ラベルの加工方法
JP5985325B2 (ja) ラベルロール
CN208964222U (zh) 一种标签移位装置
CN202120511U (zh) 一种可移除胶的标签纸
CN201660155U (zh) 一种新型防伪封箱胶带
EP3312825A1 (en) Peel and reveal label
WO2014024580A1 (ja) ラベルロ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