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3437B -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63437B
CN104863437B CN201510087806.3A CN201510087806A CN104863437B CN 104863437 B CN104863437 B CN 104863437B CN 201510087806 A CN201510087806 A CN 201510087806A CN 104863437 B CN104863437 B CN 1048634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stop
configuration
inertia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78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63437A (zh
Inventor
弗朗切斯科·昆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Closur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Closur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Closures Inc filed Critical Magna Closur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6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3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63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3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8Lever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包括:支承本体;关闭组件,适于与闩锁撞针配合,且能够呈现关闭构型和打开构型;打开机构,能够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闩锁构型中,使关闭组件处于关闭构型,在非闩锁构型中,使关闭组件从关闭构型移动至打开构型;及惯性杆,配装至支承本体且能够自由地相对于支承本体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第二位置;闩锁包括止挡杆,止挡杆能够在释放位置与稳定止挡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中,允许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在稳定止挡位置中,防止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惯性杆和止挡杆以下述方式联接:惯性杆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止挡杆从释放位置移动至稳定止挡位置。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背景技术
在下列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术语“门”广义地说用于指示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任何构件,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分别打开和关闭通往车辆的内舱室的进口,并且因此除了仅以示例的方式在说明中所指的车辆的侧门之外,门还包括行李箱盖、发动机盖和后箱盖。
如已知的,车辆的门通常包括框架状顶部和盒状底部,该框架状顶部限定窗户框架,当可移动窗户升起时,窗户框架由可移动窗户关闭,盒状底部包括通过端部边缘在一个端部处结合的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并且在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之间限定有腔体,该腔体在窗户降下时通常容置窗户,并且还通常容置固定至面板的各种零部件——比如闩锁和窗户调节装置。
已知的闩锁基本上包括:
固定至车辆的门的支承本体;
固定至车辆的门的框架的撞针;
关闭组件,关闭组件由支承本体承载并且适于以能够释放的方式接合与固定的门框成一体的撞针;以及
释放机构,该释放机构操作性地连接至杆的外部把手并且能够被选择性地致动以将关闭组件从撞针释放。
更详细地,关闭组件包括:
棘轮,所述棘轮限定了敞开的圆筒形座部;以及
棘爪。
棘轮被朝向打开位置弹性地加载,在打开位置中,棘轮能够使撞针与棘轮的座部之间进行接合和断开接合。此外,棘轮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移动,在关闭位置中,棘轮保持撞针,并且防止撞针与关闭组件断开接合。
棘爪被朝向棘轮弹性地加载以用于将棘轮保持在关闭位置,并且棘爪可以由释放机构移动离开棘轮,从而允许棘轮弹性地返回至打开位置。
根据文献EP-A-1371799已知一种闩锁,其中,释放机构包括:
延伸杆,该延伸杆操纵性地连接至门的外部把手;以及
释放杆,该释放杆铰接至延伸杆并且当门的外部把手被拉动时,释放杆能够从闩锁位置和非闩锁位置移动。
当棘轮处于关闭位置时,释放杆处于闩锁位置并且与棘爪断开接合。
当外部把手被拉动并且释放杆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时,释放杆的端部使棘爪远离棘轮,因此允许棘轮返回到打开位置。
释放机构还包括惯性致动杆,该惯性致动杆操作性地联接至释放杆以用于将释放杆固定在闩锁位置。
惯性致动杆设置成在特定条件下保持释放杆。
更详细地,惯性杆铰接至闩锁的框架并且包括用于选择性地将释放杆接合在闩锁位置的止动凸部。
在通常情况下,惯性杆设置在释放位置,在释放位置中,止动凸部与释放杆偏离,以便在外部把手致动的情况下允许释放杆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在碰撞的情况下,惯性杆从释放位置移动至止挡位置,在止挡位置中,止动凸部阻挡释放杆并且防止释放杆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该闩锁作为已知的闩锁的替代物。
由以下所述的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来实现该目的,
所述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支承本体包括板;
关闭组件,关闭组件包括棘轮,棘轮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配合,其中棘轮能够移动至关闭构型和打开构型,在关闭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接合,并且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打开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断开接合;
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棘爪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棘爪将棘轮止挡在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棘爪允许棘轮在打开构型与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其中,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棘爪一起移动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打开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棘轮停留在关闭构型,在非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接合以使棘轮从关闭构型移动至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杆,惯性杆配装至支承本体并且能够相对于支承本体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挡杆,止挡杆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
释放位置,在释放位置中,止挡杆允许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以及
稳定止挡位置,在稳定止挡位置中,止挡杆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防止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惯性杆和止挡杆以下述方式联接:在使用中,惯性杆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止挡杆从释放位置移动至稳定止挡位置。
本发明还涉及如在下面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该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支承本体包括板;
关闭组件,关闭组件包括棘轮,棘轮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配合,其中棘轮能够在关闭构型与打开构型之间旋转,在关闭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接合,并且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打开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断开接合;
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棘爪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棘爪将棘轮止挡在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棘爪允许棘轮在打开构型与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其中,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棘爪一起旋转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打开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棘轮停留在关闭构型,在非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接合以使棘轮从关闭构型移动至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致动止挡机构,惯性致动止挡机构能够在惯性作用下从释放构型移动至稳定止挡构型,在释放构型中,惯性致动止挡机构允许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在稳定止挡构型中,惯性致动止挡机构防止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打开机构包括:
第一杆,第一杆操作性地连接至门的外部把手,并且在使用中在第一闩锁位置与第一非闩锁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闩锁位置中,第一杆使关闭组件停留在关闭构型,在第一非闩锁位置中,第一杆使关闭组件移动至打开构型;以及
第二杆,第二杆操作性地连接至门的内部把手,并且第二杆在使用中在第二闩锁位置与第二非闩锁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闩锁位置中,第二杆使关闭组件停留在关闭构型,在第二非闩锁位置中,第二杆使关闭组件移动至打开构型;
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中,第二杆从第二闩锁位置至第二非闩锁位置的移位使惯性致动止挡机构从稳定止挡构型移动返回至释放构型。
本发明还涉及如在下面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该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支承本体包括板;
关闭组件,关闭组件包括棘轮,棘轮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配合,其中棘轮能够在关闭构型与打开构型之间移动,在关闭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接合,并且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打开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断开接合;
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棘爪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棘爪将棘轮止挡在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棘爪允许棘轮在打开构型与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其中,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棘爪一起旋转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打开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棘轮停留在关闭构型,在非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接合以使棘轮从关闭构型移动至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致动止挡机构,惯性致动止挡机构能够相对于支承本体在惯性作用下从释放构型移动至稳定止挡构型,在释放构型中,惯性致动止挡机构允许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在稳定止挡构型中,惯性致动止挡机构防止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打开机构包括:
第一杆,第一杆铰接至支承本体并操作性地连接至门的外部把手,并且第一杆在使用中能够在第一闩锁位置与第一非闩锁位置之间旋转,在第一闩锁位置中,第一杆使关闭组件停留在关闭构型,在第一非闩锁位置中,第一杆使关闭组件移动成打开构型;以及
第二杆,第二杆铰接至支承本体并操作性地连接至门的内部把手,并且第二杆在使用中能够在第二闩锁位置与第二非闩锁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闩锁位置中,第二杆使关闭组件停留在关闭构型,在第二非闩锁位置中,第二杆使关闭组件移动成打开构型;
其特征在于,止挡杆在设定在稳定止挡位置时防止第一杆从第一闩锁位置移动至第一非闩锁位置。
本发明还涉及如在下面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该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支承本体包括板;
关闭组件,关闭组件包括棘轮,棘轮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配合,其中棘轮能够在关闭构型与打开构型之间旋转,在关闭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接合,并且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打开构型中,棘轮与闩锁撞针断开接合;
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棘爪铰接至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棘爪将棘轮止挡在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棘爪允许棘轮在打开构型与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其中,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棘爪一起旋转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打开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棘轮停留在关闭构型,在非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与棘爪杆接合以使棘轮从关闭构型移动至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杆,惯性杆配装至支承本体并且能够相对于支承本体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挡杆,止挡杆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
释放位置,在释放位置中,止挡杆允许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以及
稳定止挡位置,在稳定止挡位置中,止挡杆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防止打开机构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惯性杆和止挡杆以下述方式联接:在使用中,惯性杆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止挡杆从释放位置移动至稳定止挡位置;
止挡杆绕轴线铰接并且能够在垂直于轴线的平面内在释放位置与稳定止挡位置之间移动。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通过示例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三种优选的、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为具有根据本申请的闩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车辆的门的示意性图示;
图2为在机动车辆的正常操作期间的图1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其中示出了处于闩锁位置的闩锁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一位置的惯性杆的示例实施方式以及处于释放位置的止挡杆;
图3为图1和图2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处于非闩锁位置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一位置的惯性杆以及处于释放位置的止挡杆;
图4为图2至图3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处于非闩锁位置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二位置的惯性杆以及处于稳定止挡位置的止挡杆;
图5和图6为图1至图4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在止挡杆返回到释放位置期间的复位操作;
图7为闩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的俯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其中示出了处于非闩锁位置的闩锁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一位置的惯性杆以及处于释放位置的止挡杆;
图8为图7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其中示出了处于非闩锁位置的闩锁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二位置的惯性杆以及处于稳定止挡位置的止挡杆;
图9为图7和图8的闩锁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其中示出了在止挡杆返回到释放位置期间的复位操作;
图10为闩锁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例的俯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其中示出了处于非闩锁位置的闩锁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一位置的惯性杆以及处于释放位置的止挡杆;
图11为图10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其中示出了处于非闩锁位置的闩锁的打开机构、处于第二位置的惯性杆以及处于稳定止挡位置的止挡杆;
图12和图13为图10和图11的闩锁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在止挡杆返回到释放位置期间的复位操作;
图14为从第一视角截取的图10至图13的闩锁的更大比例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
图15为从第一视角截取的图10至图13的闩锁的更大比例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以及
图16为从第二视角截取的图10至图13的闩锁的更大比例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3的门2的闩锁1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仅部分地示出)。
门2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分别打开和关闭通向机动车辆3的内舱室的进口。
门2包括框架状顶部和盒状底部4,框架状顶部对窗户框架进行限定,当窗户升高时,窗户框架由可移动窗户关闭,盒状底部4包括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在一个端部处通过端部边缘进行结合,并且在外部面板和内部面板之间限定有腔体,该腔体通常在窗户被降下时容置窗户并且该腔体通常容置固定至面板的各种零部件,比如闩锁1和窗户调节装置。
更详细地,闩锁1基本上包括(图2至图6):
以已知的方式固定至门2的支承本体11;
关闭组件12,该关闭组件12由支承本体11承载并且与一体地装载至机动车辆3的固定部的撞针8接合;以及
打开机构13,该打开机构13可以由使用者操作以使撞针8与关闭组件12断开接合。
此外,支承本体11基本上包括容置关闭组件12的空心壳14(在图2至图6中仅部分地示出)。
壳14仅参照板15和壁16而示出,该壁16从板15突出并且基本上与壁16正交。
关闭组件12包括:
棘轮20,该棘轮20围绕与板15所放置的平面正交的轴线A铰接至板15;
棘爪21,该棘爪21围绕与板15所放置的平面正交的轴线B铰接至板15,并且其与轴线B平行且错开;以及
棘爪杆26,该棘爪杆26与棘爪21同轴并且能够围绕轴线B与棘爪21成角度地移动。
更精确地,棘轮20包括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呈U形形状的座部17,该座部17由一对齿22、23定边界并且构造成用于接收撞针8。
此外,由弹簧19将棘轮20朝向打开位置(未示出)加载,在打开位置中,座部17面对方向C,撞针8沿着方向C可以进入或离开该座部17。
弹簧19介于板15与棘轮20之间,并且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弹簧19为围绕轴线A缠绕的螺旋弹簧。
特别地,弹簧19围绕销18缠绕,销18关于轴线A延伸。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C与轴线A、B正交。
在撞针8的作用下并且由于门2的关闭,棘轮20在沿第一旋转方向(参照图2至图6的逆时针方向)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图2)时围绕轴线A旋转。
棘爪21又包括:
板30,该板30围绕轴线B铰接至板15并且放置在与轴线B正交的平面上;
齿31,该齿31由板30限定。
此外,棘爪21由未示出的弹簧朝向下述位置弹性地加载:在该位置中,齿31与棘轮20的齿23相接触并且将棘轮20的齿23止挡在关闭位置(图2)。
棘爪杆26包括臂33,附加部32在齿31的相反侧从臂33正交地突出。
附加部32适于接收由打开机构13执行的动作,从而使棘爪21围绕轴线B沿第二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移动并且使棘轮20自由地围绕轴线A沿第一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朝向打开位置旋转。
打开机构13包括:
外部杆40,该外部杆40(例如,外部杆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杆)围绕轴线D铰接并且以未示出的方式操作性地连接至门2的外部把手6(图1中示出并且在图2至图6中仅示意性地示出);
内部杆41,该内部杆41(例如,内部杆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杆)围绕轴线D铰接并且以未示出的方式操作性地连接至门2的内部把手5(在图2至图6中仅示意性地示出)。
打开机构13能够在下述构型之间移动:
闩锁构型,在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13与棘爪21和棘爪杆26断开接合,并且使得棘爪21和棘轮20两者之间接合(图2和图4至图6);以及
非闩锁构型,在非闩锁构型中,打开机构13与棘爪21和棘爪杆26接合,并且使得棘爪21和棘轮20断开接合并且使棘轮20返回到打开位置(图3)。
更详细地,内部杆41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
闩锁位置(图2和图4至图6),在闩锁位置中,内部杆41与棘爪杆26断开接合,使得棘爪杆26和棘爪21能够将棘爪21和棘轮20弹性地保持在关闭位置;以及
非闩锁位置(图3),在非闩锁位置中,内部杆41与棘爪杆26互相作用,从而使得棘爪杆26围绕轴线B沿第二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使棘爪21与棘轮20彼此断开接合,并且使得棘轮20返回至打开位置。
当内部杆41处于非闩锁位置时,打开机构13处于非闩锁构型。
当内部杆41处于闩锁位置时,打开机构13处于闩锁构型。
特别地,当内部把手5被拉动(flexed)时,内部杆41从闩锁位置移位至非闩锁位置。
内部把手5被朝向非拉动位置弹性地加载并且在碰撞期间和平行于方向C定向的加速的情况下保持处于非拉动位置。
此外,内部杆41被朝向相对应的闩锁位置弹性地加载。
外部杆40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
闩锁位置(图2和图4至图6),在闩锁位置中,外部杆40与棘爪杆26断开接合,从而将棘爪21和棘轮20保持在关闭位置;以及
非闩锁位置(图3),在非闩锁位置中,外部杆40与棘爪21直接地或间接地互相作用,从而使棘爪21围绕轴线B沿第二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得棘爪21和棘轮20彼此断开接合并且使得棘轮20返回到打开位置。
特别地,当外部把手6被拉动时,外部杆40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此外,外部杆40被朝向相对应的闩锁位置弹性地加载。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外部杆40、内部杆41彼此联接。
特别地,在外部把手6的作用下,外部杆40的从相对应的闩锁位置至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的移动使内部杆41从相对应的闩锁位置移动至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因此,棘爪21与棘轮20断开接合,因此,棘轮20可以朝向打开位置移动。
详细地,外部杆40放置在与轴线D正交的平面上并且包括:
主要部分42,该主要部分42围绕轴线D铰接至支承本体11;
臂43,该臂43从主要部分42突出并且具有操作性地连接至外部把手6的端部44;以及
臂45,该臂45相对于臂43以倾斜的方式从主要部分42突出并且限定齿46。
外部杆40还包括从主要部分42突出的齿65。
闩锁1还包括弹簧47,弹簧47介于支承本体11与外部杆40之间并且适于朝向闩锁位置弹性地加载外部杆40。
详细地,弹簧47围绕从主要部分42突出的销围绕轴线D缠绕并且具有连接至支承本体11和外部杆40的臂43的相反的两端部。
在已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主要部分42为圆筒形的。
当外部把手6作用在端部44上时,外部杆40沿第一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从闩锁位置旋转至非闩锁位置。
内部杆41放置在与轴线D正交的平面上并且叠置至外部杆40。
内部杆41特别地包括:
主要部分51,该主要部分51围绕轴线D铰接至支承本体11并且与轴线D正交地放置;
一对齿52,一对齿52由主要部分51限定并且在一对齿52之间限定敞开的狭槽;
臂53,该臂53对操作性地连接至内部把手5的端部附加部54进行限定;以及
臂55,该臂55限定了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的齿56和齿57。
当外部杆40、内部杆41在相对应的闩锁位置中并且棘爪21与棘轮20接合而处于关闭位置(图2和图4至图6)时,齿56与棘爪杆26的附加部32间隔开。
当外部杆40、内部杆41在相对应的闩锁位置时,齿56接触和推动棘爪杆26的在棘轮20的相反侧的附加部32,从而使得棘轮20旋转到打开位置(图3)。
齿56由一对弯曲表面58a、58b定边界,并且齿57由平坦的表面59定边界。
闩锁1还包括介于棘爪杆26与内部杆41之间的弹簧35。
而且更精确地,弹簧35围绕与轴线A、B、D平行的轴线缠绕,并且包括相反的端部36、37。
端部36配装至内部杆41的臂55,而端部37配装至棘爪杆26的齿31。
闩锁1还包括槽38和销39,该销39在槽38内侧滑动并且平行于轴线A、轴线B、轴线D延伸。
当外部杆40在外部把手6(参照图2)的致动下沿第一方向——参照图2和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销39与槽38接合并且能够与外部杆40的臂45接触。
此外,销39介于内部杆41的齿52之间。因此,销39在槽38内的移动使得内部杆41沿第一方向——参照图1和图4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闩锁1还包括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该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构造成在由于机动车辆3的碰撞尤其是侧部碰撞而加速的情况下防止打开机构13意外地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该加速度基本上具有沿方向C的主要分量。
更详细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包括固定至支承本体11的惯性杆50。
惯性杆50围绕轴线E铰接至支承本体11并且能够围绕轴线E旋转。
由于机动车辆3的碰撞,特别地在平行于方向C定向且参照图2至图6的向下的加速的情况下,惯性杆50由于其质量而围绕轴线E沿第二方向——参照图2至图6的顺时针方向——从第一位置(图2、图3和图6)旋转至第二位置(图4和图5中所示)。
特别地,惯性杆50在与轴线E正交的平面中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轴线E相对于轴线D设置在轴线A、轴线B的相反侧。
特别地,轴线E与轴线A、轴线B和轴线D平行。
惯性杆50又包括臂61和销62,该臂61(例如,该臂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惯性杆的主体)围绕轴线E铰接至支承本体11,该销62从臂61突出并且设置在臂61的相对于轴线E的相反侧。
参照图2至图6,臂61设置在内部杆41、外部杆40的平行于轴线A、轴线B和轴线D行进的下方,并且销62从臂61平行于轴线A、轴线B、轴线D和轴线E向上突出,并且达到外部杆40的高度。
外部杆40参照图1至图4设置在惯性杆50的上方。
当惯性杆50处于第一位置时,销62与外部杆40的从闩锁位置至非闩锁位置的轨迹分离。以这种方式,外部杆40可以从闩锁位置旋转至非闩锁位置(图2和图3)。
当惯性杆50处于第二位置时,销62抵靠外部杆40的齿65,因此防止了外部杆40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图4)。
惯性杆50的臂61在轴线E的相反侧和在内部杆41侧限定稍端63(例如,该稍端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惯性杆的抵接表面),稍端63的功能将在本说明的前述内容中变得清晰。
在已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惯性杆50由市售的已知的ZAMAK(锌基压铸合金)材料制成,即具有锌基金属合金和铝、镁和铜的合金元素的合金的组合。
有利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还包括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的止挡杆80:
释放位置(图2、图3、图5和图6),在释放位置中,其允许打开机构13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以及
稳定止挡位置(图4),在稳定止挡位置中,其间接地防止了打开机构13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惯性杆50和止挡杆80以下述方式联接:惯性杆50的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使得止挡杆从释放位置移动至稳定止挡位置。
更详细地,止挡杆80在设定处于稳定止挡位置时将惯性杆50止挡在第二位置,并且惯性杆50在设定处于第二位置时防止打开机构13从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止挡杆80围绕轴线F铰接至支承本体11并且当惯性杆5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止挡杆80沿第二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从释放位置旋转至稳定止挡位置。
止挡杆80在与轴线F正交的平面中在释放位置与稳定止挡位置之间旋转。
还重要地指出:止挡杆80为实心杆,该止挡杆80由刚性材料制成。换言之,止挡杆80与弹簧不同。
止挡杆80包括:
-主要板81,该主要板81(例如,该主要板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止挡杆的主体)放置在与轴线F正交的平面上;以及
-销82,该销82从主要板81与轴线F平行地突出。
主要板81还包括一对壁,所述一对壁彼此倾斜且附接(incident)并且限定了中空翼片83(例如,该翼片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止挡杆的抵接表面)。翼片83设置在惯性杆50侧并且在销82的相反侧。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止挡杆80包括:
-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围绕轴线F铰接至支承本体11;以及
-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反,并且限定翼片83。
轴线F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与轴线A、轴线B、轴线D和轴线E平行。
轴线F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介于轴线D与轴线A、轴线B之间。
闩锁1包括介于止挡杆80与惯性杆50之间的弹簧90。
止挡杆80具有可忽略不计的质量,使得止挡杆80的位置不受在碰撞期间沿方向C的加速的影响。
弹簧90朝向第一位置对惯性杆50预加载并且朝向释放位置(图2)对止挡杆80预加载。
详细地,弹簧90包括:
主要部分91,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呈圆筒形的主要部分91固定至支承本体11并且围绕平行于轴线A、轴线B、轴线D、轴线E、轴线F的轴线缠绕;
臂92,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该臂92固定至惯性杆50的臂61,固定至销62;以及
臂93,该臂93与臂92相反,固定至止挡杆80的主要板81。
当惯性杆50由于平行于方向C作用的加速度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弹簧90的弹性作用使止挡杆80移动至稳定止挡位置。
当止挡杆80处于稳定止挡位置时,销82与内部杆41的齿57略微地分离(图4)。
此外,止挡杆80在设定在稳定止挡位置时将惯性杆50保持在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中,销62插入外部杆40的从闩锁位置至非闩锁位置的轨迹内。
换言之,止挡杆80在设定在稳定止挡位置时通过惯性杆50的插入而间接地防止外部杆40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此外,当止挡杆80处于稳定止挡位置并且惯性杆50处于第二位置时,惯性杆50的稍端63与止挡杆80的翼片83接合。以这种方式,防止了惯性杆5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图4)之间回弹。
参照图5和图6,内部把手5的致动使止挡杆80从稳定止挡位置移动回至释放位置。
特别地,当内部把手5进行致动时,内部杆41沿第一方向——在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内部杆41的齿57的表面59沿第一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推动销82和止挡杆80,并且随后齿56的表面58b与棘爪杆26的附加部32相接触。
止挡杆80在弹簧的作用下返回到释放位置并且与惯性杆50断开接合。
惯性杆50在弹簧90的作用下围绕轴线E沿第一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在弹簧90的作用下到达第一位置为止。
在本说明的下文中描述了闩锁1的操作,从闩锁1将门2锁定至框架4的构型(图2)开始描述。
在该构型中,棘轮20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棘爪21被弹性地加载成使棘轮20处于关闭位置,其中,棘爪21的齿31与棘轮20的齿23相接触。
此外,打开机构13的外部杆40、内部杆41被弹簧47加载到相对应的闩锁位置中,其中,外部杆40、内部杆41不与棘爪杆26接合。
更精确地,当外部杆40、内部杆41处于相对应的闩锁位置时,齿56的表面58a与棘爪21的附加部32成角度地间隔开。
最后,惯性杆50和止挡杆80由弹簧90以稳定的方式分别保持在第一位置和释放位置中。
因此,惯性杆50的销62与外部杆40的齿65断开接合。止挡杆80的销82与内部杆41的齿57分离。
当外部把手6被拉动时,外部杆40在不与销62进行干涉的情况下沿第一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中所示。
因此,齿56与销39相接触,这又使得内部杆41围绕轴线D沿第一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于内部杆41的沿第一方向的旋转,齿56与棘爪杆26的附加部32相接触。因此,棘爪杆26和棘爪21抵抗弹簧的作用围绕轴线B沿第二方向——在图2和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与棘轮20断开接合。
因此,棘轮20可以围绕轴线A沿第二方向并且在弹性19的作用下弹性地旋转直到到达座部17与方向C对准的打开位置(未示出)为止。
在机动车辆3的碰撞的情况下,尤其是相对于门2的侧向冲击的情况下,支承本体11经受沿方向C沿第一方向(图4中的向下方向)和第二方向(图4中的向上方向)两者定向的加速。
由于这种加速,惯性杆50围绕轴线E沿第二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稳定的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因此趋向于弹簧90。
弹簧90的弹性作用使止挡杆80围绕轴线F沿第二方向——参照图2至图6的顺时针方向——从释放位置旋转至稳定止挡位置。
当惯性杆50到达第二位置并且止挡杆80到达稳定止挡位置时,惯性杆50的稍端63与止挡杆80的翼片83接合,如图4中所示。
以这种方式,防止惯性杆50返回到释放位置并且防止惯性杆50在释放位置与稳定止挡位置之间回弹。
此外,当惯性杆50到达第二位置时,销62抵靠外部杆40的齿65,从而防止在由于机动车辆3的碰撞所导致的加速的情况下外部杆40沿第一方向——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从闩锁位置意外地旋转至非闩锁位置。
因此,止挡杆80使惯性杆50保持处于第二位置,因此避免了由于碰撞产生的加速使得棘爪21和棘轮20意外释放。
在机动车辆3的碰撞之后,能够通过简单地致动内部把手5将棘轮20布置在打开构型中。
事实上,内部把手5的致动使得内部杆41围绕轴线D沿第二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于内部杆41的旋转,齿56的表面58b移动越过止挡杆80的销82,并且齿57的表面59与棘爪杆26的附加部32接合(图5)。
因此,止挡杆80从稳定止挡位置朝向释放位置移动返回。同时,棘爪杆26和棘爪21沿第二方向——沿图2至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棘爪21与棘轮20断开接合,该棘轮20到达打开位置。
止挡杆80围绕轴线F从稳定止挡位置至释放位置的旋转由于弹簧90的弹性作用而使惯性杆50围绕轴线E沿第一方向——在图2至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换言之,连接至内部把手5的内部杆41的致动使得止挡杆80从稳定止挡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
参照图7至图9,1’总体上指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闩锁。
闩锁1’与闩锁1类似并且下文中仅就其两者区别进行描述;在可能的情况下,闩锁1、1’的相应的或等同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
闩锁1’的惯性杆50’与闩锁1的惯性杆50的不同在于,其不再包括销62。
闩锁1’的惯性杆50’与闩锁1的惯性杆50的不同还在于,臂61包括槽63’。
槽63’定形状为以轴线E为圆心的圆弧。
槽63’在轴线D侧由抵接表面64’定界并且在相反侧敞开,抵接表面64’由臂61限定。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槽63’为限定在惯性杆50’的臂61的内侧的凹口(relief)。
止挡杆80’与止挡杆80的不同在于包括:
销100’,该销100’围绕轴线F铰接至支承本体11;以及
三个臂101’、102’、103’,所述三个臂101’、102’、103’相对于轴线F从销100’突出。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当止挡杆80’处于释放位置(图7)时,在围绕轴线F沿第二方向——顺时针方向——行进的情况下,臂101’在臂102’之前,并且臂102’在臂103’之前。
在已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臂101’、102’和102’、103’以大致90度成角度地间隔开,并且臂103’、101’以大致180度成角度地间隔开。
臂101’指向惯性杆50’。
此外,臂101’包括与槽63’接合的元件104’。元件104’限定臂101’的相对于轴线F相反的端部。
当惯性杆50’处于第一位置并且止挡杆80’处于释放位置时,元件104’与外部杆40的从相对应的闩锁位置至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的轨迹断开接合(图7)。
当惯性杆5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图8)时,槽63’的表面64’使得元件104’沿第一方向——在图7至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因此,使得臂101’和止挡杆80’沿第一方向——在图7至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当惯性杆50’处于第二位置并且止挡杆80’处于稳定止挡位置时,元件104’抵靠外部杆40的齿56并且插入外部杆40的从相对应的闩锁位置至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的轨迹内(图8)。
臂102’朝向棘爪杆26和棘爪21延伸。
臂101’和臂102’包括彼此邻近的相对应的表面105’、106’并且表面105’、106’在惯性杆50’侧限定翼片107’。
当惯性杆50’处于第一位置并且止挡杆80’处于释放位置(图7)时,内部杆41的齿57与臂101’的表面105’相接触,并且齿56与臂102’的表面106’断开接触。
当惯性杆50’处于第二位置并且止挡杆80’处于止挡稳定位置(图8)时,内部杆41的齿45抵靠臂102’的表面106’。
臂103’在惯性杆50’的相对于轴线F的相反侧延伸。
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在于还包括用弹簧90’替换弹簧90。
更详细地,弹簧90’介于支承本体11与止挡杆80’的臂103’之间。
此外,弹簧90’朝向释放位置或者朝向稳定止挡位置对止挡杆80’进行预加载。
换言之,弹簧90’为双稳定型的。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弹簧90’包括圆筒形主要部分91’和一对臂,圆筒形主要部分91’围绕平行于轴线A、B、D、E、F的轴线缠绕,一对臂具有分别固定至臂103’和支承本体11的相对应的端部92’、93’。
最后,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还在于,当止挡杆80’设定在稳定止挡位置时,惯性杆50’能够在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弹回。此外,内部把手5的致动和内部杆41沿第一方向的旋转使得惯性杆50’移动回到第一位置。
闩锁1’的操作与闩锁1类似,并且仅对其与闩锁1的操作不同的情况进行描述。
特别地,在机动车辆3的正常运行期间并且当棘轮20处于关闭位置时,弹簧90’使止挡杆80’保持处于释放位置并且惯性杆50’被保持处于第一位置(图7)。
此外,臂101’的元件104’与槽63’的表面64’相接触。
在这种构型中,内部杆41的齿57’与臂101’的表面105’相接触,并且齿56与臂102’的表面106’断开接合。
以这种方式,内部杆41的从闩锁位置至非闩锁位置的旋转不与止挡杆80’干涉。
因此,当外部把手6被致动时,外部杆40、内部杆41从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旋转至相对应的闩锁位置。
在机动车辆3的碰撞的情况下,尤其在对门2的侧向碰撞的情况下,支承本体11经受沿方向C沿第一方向(在图7至图9中的向下)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在图7至图9中的向上)两者定向的加速。
由于这种加速,惯性杆50’围绕轴线E沿第二方向——在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稳定的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旋转。
因此,表面64’向下推动元件104’,因此使得止挡杆80’沿第一方向——在图7至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直至稳定止挡位置。弹簧90’使止挡杆80’稳固地保持在稳定止挡位置。
在此阶段(图8),内部杆41的齿56抵靠臂102’的表面106’。
此外,元件104’抵靠外部杆40的齿65。因此,止挡杆80’插入外部杆40的从闩锁位置至非闩锁位置的轨迹内。
以这种方式,止挡杆80’防止了下述情况:在由机动车辆3的碰撞所导致的加速的情况下打开机构13意外地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当止挡杆80’处于稳定止挡位置时,惯性杆50’可以在由于碰撞所致的加速度的取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回弹。
然而,惯性杆5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回弹不影响止挡杆80’的位置。这是由于下述事实:当惯性杆50’沿第一方向——图7至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返回时,槽63’能够相对于元件104’移动。
在机动车辆3的碰撞之后,能够通过简单地致动内部把手5使棘轮20移位到打开构型。事实上,内部把手5的致动使得内部杆41围绕轴线D沿第一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齿57使得臂102’沿第二方向——参照图9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因此,使得止挡杆80’沿第二方向——参照图9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齿56的表面58a与棘轮杆26的附加部32接合并且使得棘爪杆26和棘爪21围绕轴线B沿第二方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棘爪21与棘轮20断开接合,该棘轮20能够到达打开位置。
同时,止挡杆80’在弹簧90’的弹性作用下到达释放位置。
由于元件104’抵靠表面64’,则止挡杆80’的围绕轴线F沿第二方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稳定止挡位置至释放位置的旋转使得惯性杆50’围绕轴线E沿第一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朝向第一位置旋转。
参照图10至图15,1”总体上指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闩锁。
闩锁1”与闩锁1类似并且下文中仅就其两者区别进行描述;在可能的情况下,闩锁1、1”的相应的或等同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
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在于,止挡杆80”从释放位置(图10中所示)通过下述阶段移动至稳定止挡位置(图11中所示):
沿轴线G”从释放位置至中间位置的平移;以及
随后围绕轴线G”沿第一方向(图14和图15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从中间位置旋转至稳定止挡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特别地,惯性杆50”的围绕轴线E沿第二方向——图10至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使得止挡杆80”平行于轴线G”从释放位置平移至中间位置。
止挡杆80”的围绕轴线G”的沿第一方向的随后的旋转由弹簧90”引起,如在本说明的下列描述中更详细描述的。
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还在于,当止挡杆80”处于稳定止挡位置时,止挡杆80”抵靠由支承本体11限定的壳体130”。
在已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轴线G”与轴线A、B、D、E正交并且与方向C平行且错开。
最后,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在于,内部杆41包括另外的齿59”,另外的齿59”围绕轴线D成角度地介于齿52与臂55之间。
更详细地,止挡杆80”与止挡杆80的不同在于包括:
毂部120”,该毂部120”可以相对于支承本体11沿着轴线G”滑动并且可以相对于支承本体11围绕轴线G”旋转;
臂121”和臂122”,臂121”和臂122”从毂部120”突出并且在毂部120”的第一侧;以及
臂123”,该臂123”在毂部120”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从毂部120”突出。
惯性杆50”和外部杆40、内部杆41设置在轴线G”的第一侧。
棘轮20设置在轴线G”的第二侧。
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臂121”、122”、123”与毂部120”形成一体。
臂121”在内部杆41和惯性杆50”的一侧包括表面126”和附加部127”(图16)。
表面126”相对于附加部127”并且关于轴线G”位于径向内部。
附加部127”比表面126”更靠近内部杆41和惯性杆50”。
当惯性杆50设定在第一位置时,表面126”与惯性杆50的销62”成角度地间隔开。
在由机动车辆3的门2的碰撞导致的平行于方向C加速的情况下,当惯性杆50到达第二位置时,臂121”被惯性杆50的销62”以平行于轴线G”的方式接触和推动。
臂122”能够与毂部120”一起围绕轴线G”在下述位置之间旋转:
升高位置,在升高位置中,臂122”设置在外部杆40的上方,并且因此与外部杆40断开接合(图10和图14);以及
降低位置,在降低位置中,臂122”与外部杆40的齿65相接触,并且插入外部杆40的从非闩锁位置至闩锁位置的轨迹内(图11和图15)。
特别地,当毂部120”平行于轴线G”在释放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移动时,臂122”设置在升高位置中。
此外,当毂部120”在围绕轴线G”自中间位置沿第一方向——在图14和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到达稳定止挡位置时,臂122”设置在降低位置。
当臂121”位于降低位置(图11和图15)并且内部把手5不被拉动时,内部杆41的齿59”与臂121”断开接合。从该位置开始,内部杆5的致动使得内部杆41沿第一方向——在图11和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齿59”与臂121”接合,并且使臂121”从相对应的降低位置升高到相对应的升高位置(图12)。
臂123”能够与毂部120”一起围绕轴线G”在下述位置之间旋转:
降低位置,在降低位置中,臂123”设置在壳体130”的下方;以及升高位置,在升高位置中,臂123”由弹簧90”弹性地加载成抵靠壳体130”。
特别地,当毂部120”平行于轴线G”在释放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移动时,臂123”被设定在降低位置中。
此外,当止挡杆80”在围绕轴线G”自中间位置沿第一方向——在图14和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已经到达稳定止挡位置时,臂123”被设定在升高位置中。
壳体130”容置止挡杆80”。
壳体130”又包括(图14和图15):
沿轴线G”间隔开的一对板131a”、131b”;以及
导引部132”,该导引部132”平行于轴线G”在板131a”与板131b”之间延伸并且以能够沿着轴线G”滑动且围绕轴线G”成角度的方式支承毂部120”。
特别地,板131a”设置在棘爪杆26和棘爪21的一侧。板131b”沿轴线G”设置在板131a”的相反侧。
在从板131a”开始并且平行于轴线G”朝向板131b”行进的情况下,臂121’在臂122’之前。
壳体130”还包括(图14和图15)板133”,板133”在板131a”与板131b”之间延伸并且平行于轴线A、B、D、E与板15间隔开。
板133”又包括(图14):
主要部分134”,该主要部分134”沿轴线G”在板131a”与板131b”之间延伸并且叠置至毂部120”;以及
附加部135”,该附加部135”在毂部120”的第二侧从部分134’突出并且叠置至臂123”。
特别地,附加部135”在臂123”侧和板15侧由下述表面定边界:
相对于轴线G”倾斜的表面138”;
相对于轴线G”倾斜的表面139”;以及
介于表面138”与表面139”之间的肩部141”。
表面139”沿轴线G”设置在板131b”侧,并且介于表面138”和板131b”之间。
表面138”、139”相对于支承本体11的板15的平面倾斜。
表面139”比表面138”更靠近板5和毂部120”。
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还在于,弹簧90”沿方向G”延伸并且介于壳体130”与毂部120”之间。
特别地,弹簧90”介于板131b”与毂部120”的轴向端壁140”之间(图14和图15)。
此外,弹簧90”为轴向弹簧和扭转弹簧。
特别地,弹簧90”在毂部120”上施加沿着轴线G”定向的且朝向止挡杆80”的释放位置——即,朝向板131b”——的平移弹性预加载。
此外,弹簧90”在毂部120”上施加围绕轴线G”定向的且朝向止挡杆80”的稳定止挡位置——即,朝向壳体130”的表面139”——的并且沿第一方向——参照图14和图15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弹性预加载扭矩。
以这种方式,当毂部120”沿着轴线G”前进并且使弹簧90”压缩时,弹簧90”沿着轴线G”在毂部120”上朝向板131b”施加作用力,并且使得围绕轴线G”沿第一方向(图14和图15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而到达臂123”抵接表面139”的位置。
相反地,当毂部120”沿第二方向(图14和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稳定止挡位置旋转至中间位置时,弹簧90”朝向释放位置延伸且推动止挡杆80”。
最后,闩锁1”与闩锁1的不同还在于,当止挡杆80”设定在稳定止挡位置时,惯性杆50”可以在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回弹。此外,内部把手5的致动和内部杆41沿第一方向的旋转使得惯性杆50’移动返回到第一位置。
闩锁1”的操作与闩锁1类似并且仅就其与闩锁1的操作的区别进行描述。
特别地,在机动车辆3的正常运行期间并且当棘轮20处于关闭位置时,弹簧90”延伸并且将止挡杆80”保持在释放位置,同时惯性杆50”被保持在第一位置,如图10中所示。
在这种构型中,惯性杆50”的销62”与止挡杆80”的臂121”的表面126”断开接合。臂122”处于升高位置,在升高位置中,臂122”与外部杆40断开接合且间隔开并且不与外部杆40的从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至非闩锁位置的移动干涉。臂123”处于降低位置,在降低位置中,臂123”与壳体130”的表面139”间隔开(图4)。
因此,当外部把手6被致动时,外部杆40、内部杆41从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旋转至相对应的闩锁位置。
当闩锁1”经受沿方向C沿第一方向(在图10至图13中的向下)和第二方向(在图10至图13中的向上)两者定向的加速时,惯性杆50”围绕轴线E沿第二方向——在图10至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稳定的第一位置(图10)旋转至第二位置(图11)。
因此,惯性杆50”的销62”平行于轴线G”朝向板131b”推动臂121”的表面126”(图16)。
以这种方式,止挡杆80”平行于轴线G”从释放位置滑动至中间位置。
同时,弹簧90”被压缩并且在止挡杆80”上施加围绕轴线G”定向的且沿第一方向——图14和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的弹性扭矩。
因此,当止挡杆80”处于中间位置且臂123”不再与表面138”接触时,止挡杆80”沿第一方向旋转直到到达稳定止挡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臂123”处于升高位置并且由壳体130”的表面139”稳定地阻挡。臂122”处于降低位置,在降低位置中,臂122”与齿65接合并插入外部杆40的从相对应的闩锁位置至相对应的非闩锁位置的轨迹内,如图13中所示。臂122”还与内部杆41的齿59”间隔开。
以这种方式,止挡杆80”防止打开机构13”在由机动车辆3的碰撞导致的加速的情况下意外地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稳定止挡位置由于下述事实而稳定:表面139”对抗弹簧90”的弹性作用,并且牢固地将止挡杆80”保持在稳定止挡位置。
在机动车辆3的碰撞之后,能够通过致动内部把手5使棘轮20移位至打开构型。内部把手5的致动造成沿第一方向——在图12和图13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以这种方式,内部杆41的齿59”抵抗弹簧90”的作用(图16)使止挡杆80”的臂122’从相对应的降低位置旋转至相对应的升高位置,在升高位置中,臂122”与外部杆40断开接合。
因此,齿56的表面58a与棘爪杆26的附加部32接合,并且使得棘爪杆26和棘爪21围绕轴线B(参见图12和图13中的虚线)沿第二方向——在图12和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棘爪21与棘轮20断开接合,因此棘轮20到达打开位置。
内部杆41的齿59”的旋转使得整个止挡杆80”围绕轴线B沿第二方向——图14和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从稳定止挡位置旋转至中间位置。因此,臂121”围绕轴线B从相对应的降低位置旋转至相对应的升高位置,并且臂123”围绕轴线B从相对应的升高位置旋转至相对应的降低位置,在降低位置中,臂123”与壳体130”的表面139”断开接合。
在这个阶段处,弹簧90”平行于轴线G”延伸并且将整个止挡杆80”推动到相对应的释放位置(图10)。
当止挡杆80”处于稳定止挡位置时,惯性杆5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自由回弹。
止挡杆80”的在内部杆41的作用下从稳定止挡位置至释放位置的移位使得惯性杆50”围绕轴线E朝向第一位置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闩锁1、1’、1”的优点在下文描述中将变得明显。
特别地,当惯性杆50、50’、50”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第二位置时,止挡杆80、80’、80”能够在释放位置与稳定止挡位置之间移动。
以这种方式,止挡杆80、80’、80”在下述方面是有效的:在沿方向C定向的且源自机动车辆3的碰撞的加速的作用下,止挡杆80、80’、80”以稳定的方式防止外部杆40意外地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并且因此防止整个打开机构13意外地从闩锁位置移动至非闩锁位置。
因此,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能够在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定向加速时都以稳定的方式将外部杆40固定在相对应的闩锁位置,并且因此将整个打开机构13固定在相对应的闩锁位置。
此外,将外部杆40固定——并且因此,将整个打开机构13固定——在相对应的闩锁位置不再依赖于在惯性杆50与外部杆40之间的同步性,如在本说明开始部分中讨论的已知解决方案中的那样。
因此,当与本说明开始部分中讨论的已知解决方案相比较时,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的操作特别是可重复的。
弹簧90、90’、90”在以稳定的方式将止挡杆80、80’、80”保持在稳定止挡位置的方面是有效的。
此外,可以通过简单地拉动内部把手5使得内部杆41旋转来使止挡杆80、80’、80”从稳定止挡位置移动返回至释放位置。
止挡杆80、80’围绕轴线F、F’进行铰接并且在横向于轴线F、F’的平面中能够在所述释放位置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之间移动。
以这种方式,止挡杆80、80’易于移动和控制。
清楚地,能够在不脱离限定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的范围的情况下改变如文中描述和说明的闩锁1、1’、1”。

Claims (25)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3)的门(2)的闩锁(1、1’、1”),所述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11),所述支承本体(11)包括板(15);
关闭组件(12),所述关闭组件(12)包括棘轮,所述棘轮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8)配合,其中所述棘轮能够移动至关闭构型和打开构型,在所述关闭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接合,并且所述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断开接合;
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所述棘爪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所述棘爪将所述棘轮止挡在所述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所述棘爪允许所述棘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与所述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其中,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所述棘爪一起移动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13),所述打开机构(13)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所述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所述棘轮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非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接合以使所述棘轮从所述关闭构型移动至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杆(50、50’、50”),所述惯性杆(50、50’、50”)配装至所述支承本体(11)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本体(1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挡杆(80、80’、80”),所述止挡杆(80、80’、80”)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
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止挡杆(80、80’、80”)允许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以及
稳定止挡位置,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中,所述止挡杆(80、80’、80”)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防止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
所述惯性杆(50、50’、50”)和所述止挡杆(80、80’、80”)以下述方式联接:在使用中,所述惯性杆(50、50’、50”)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所述止挡杆(80、80’、80”)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装置(90、90’、90”),所述弹性装置(90、90’、90”)连接至所述止挡杆(80、80’、80”)并且对所述止挡杆(80、80’、80”)朝向所述稳定止挡位置弹性地加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机构(13)包括:
第一杆(40),所述第一杆(40)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门(2)的外部把手(6),并且所述第一杆(40)在使用中从第一闩锁位置移动至第一非闩锁位置,在所述第一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一杆(40)使所述关闭组件(12)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一杆(40)使所述关闭组件(12)移动到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第二杆(41),所述第二杆(41)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门(2)的内部把手(5),并且所述第二杆(41)在使用中从第二闩锁位置移动至第二非闩锁位置,在所述第二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杆(41)使所述关闭组件(12)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杆(41)使所述关闭组件(12)移动到所述打开构型;
所述止挡杆(80、80’、80”)在设定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时防止所述第一杆(40)从所述第一闩锁位置移位至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
在使用中,所述第二杆(41)从所述第二闩锁位置至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的移位使所述止挡杆(80、80’、80”)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移动返回至所述释放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80、80’、80”)绕第一轴线(F、F’)铰接并且能够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F、F’)的平面内在所述释放位置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介于所述止挡杆与所述惯性杆之间;
所述弹性装置构造成将所述惯性杆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摆动转变为所述止挡杆从所述释放位置至所述稳定止挡位置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包括:
绕第一轴线铰接的主体(81);以及
从所述止挡杆的主体(81)突出的销(82);
所述止挡杆的销(82)适于由在使用中从所述第二闩锁位置行进至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的所述第二杆(41)的作用而移位,从而使所述止挡杆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移动返回至所述释放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的主体(81)限定了抵接表面(83),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并且所述惯性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挡杆的抵接表面(83)与所述惯性杆的抵接表面(63)接合,从而将所述惯性杆阻挡在所述第二位置;
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释放位置并且所述惯性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止挡杆的抵接表面(83)与所述惯性杆的抵接表面(63)断开接合,以允许所述惯性杆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41)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闩锁位置至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的移动使所述止挡杆的抵接表面(83)与所述惯性杆的抵接表面(63)断开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杆构造成在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打开机构(13)相接触并且防止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非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闩锁构型;
所述止挡杆构造成在设置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时将所述惯性杆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从而间接地防止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非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闩锁构型。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杆包括:
主体(61);
从所述惯性杆的主体(61)突出的销(62);以及
由所述惯性杆的主体(61)限定的抵接表面(63);
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惯性杆的销(62)与所述第一杆(40)从所述第一闩锁位置至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的轨迹脱离,并且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时,所述惯性杆的销(62)插入所述轨迹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杆和所述止挡杆以下述方式联接:当所述止挡杆到达所述稳定止挡位置时,所述惯性杆被阻挡在所述第二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杆和所述止挡杆以下述方式联接:所述惯性杆从所述第二位置至所述第一位置的移动使所述止挡杆停留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介于所述支承本体(11)与所述止挡杆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双稳型弹簧;
所述双稳型弹簧对所述止挡杆朝向下述位置加载:
所述释放位置;或
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3、4和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杆限定敞开的槽(63’)并且所述止挡杆包括设置在所述槽(63’)内侧的元件(104’);
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时,所述元件(104’)插入所述第一杆(40)从相对应的第一闩锁位置至相对应的第一非闩锁位置的轨迹内;
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元件(104’)与所述第一杆(40)从相对应的第一闩锁位置至相对应的第一非闩锁位置的所述轨迹分离;
当所述惯性杆在使用中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槽(63’)与所述元件(104’)一起移动,从而使所述止挡杆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当所述惯性杆在使用中从所述第二位置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槽(63’)和所述元件(104’)能够彼此相对地移动,从而使所述止挡杆停留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绕第一轴线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11)并且包括:
第一臂(101’),所述第一臂(101’)承载所述元件(104’);
第二臂(103’),所述弹性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二臂(103’)。
17.根据权利要求3或12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惯性杆在使用中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止挡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本体(11)沿第二轴线(G”)从所述释放位置滑动至中间位置,并且能够绕所述第二轴线(G”)从所述中间位置旋转至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介于所述支承本体(11)与所述止挡杆之间;
所述弹性装置构造成在所述止挡杆上施加沿所述第二轴线(G”)的作用力和绕所述第二轴线(G”)的扭矩两者;
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G”)定向的所述作用力对所述止挡杆朝向所述释放位置预加载;
绕所述第二轴线(G”)定向的所述扭矩对所述止挡杆朝向所述稳定止挡位置预加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本体(11)包括壳体(130”),所述壳体(130”)至少部分地容置所述止挡杆并且限定抵接表面(139”),由所述壳体(130”)限定的抵接表面(139”)将所述止挡杆稳定地阻挡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杆包括:
毂部(120”),所述毂部(120”)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本体(11)沿所述第二轴线(G”)滑动并且绕所述第二轴线(G”)旋转;
第一臂(121”),所述第一臂(121”)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毂部(120”),并且适于在所述惯性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惯性杆接触;
第二臂(122”),所述第二臂(122”)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毂部(120”),并且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二臂(122”)能够绕所述第二轴线(G”)在第一断开接合角度位置与第一接合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断开接合角度位置中,所述第二臂(122”)与所述第一杆(40)从所述第一闩锁位置至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的轨迹脱开,在所述第一接合角度位置中,所述第二臂(122”)插入所述第一杆(40)的所述轨迹内;以及
第三臂(123”),所述第三臂(123”)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毂部(120”),并且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三臂(123”)能够在第二断开接合位置与第二接合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二断开接合位置中,所述第三臂(123”)与由所述壳体(130”)限定的抵接表面(139”)分离,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中,所述第三臂(123”)被所述弹性装置推压抵靠在由所述壳体(130”)限定的抵接表面(139”)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机构(13)的所述第二杆(41)包括齿(59”):
当所述止挡杆处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杆(41)处于所述第二闩锁位置时,所述齿(59”)与所述第二臂(122”)断开接合;以及
当所述第二杆(41)处于所述第二闩锁位置时,所述齿(59”)与所述第二臂(122”)接合并且在使用中使所述第二臂(122”)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合角度位置移动返回至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断开接合角度位置,并且使所述止挡杆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移动返回至所述中间位置。
22.一种用于机动车辆(3)的门(2)的闩锁(1、1’、1”),所述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11),所述支承本体(11)包括板(15);
关闭组件(12),所述关闭组件(12)包括棘轮,所述棘轮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8)配合,其中所述棘轮能够在关闭构型与打开构型之间旋转,在所述关闭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接合,并且所述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断开接合;
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所述棘爪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所述棘爪将所述棘轮止挡在所述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所述棘爪允许所述棘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与所述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其中,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所述棘爪一起旋转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13),所述打开机构(13)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所述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所述棘轮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非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接合以使所述棘轮从所述关闭构型移动至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能够在惯性作用下从释放构型移动至稳定止挡构型,在所述释放构型中,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允许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在所述稳定止挡构型中,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防止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
所述打开机构(13)包括:
第一杆(40),所述第一杆(40)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门(2)的外部把手(6),并且在使用中在第一闩锁位置与第一非闩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一杆(40)使所述关闭组件(12)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一杆(40)使所述关闭组件(12)移动至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第二杆(41),所述第二杆(41)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门(2)的内部把手(5),并且所述第二杆(41)在使用中在第二闩锁位置与第二非闩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杆(41)使所述关闭组件(12)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杆(41)使所述关闭组件(12)移动至所述打开构型;
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中,所述第二杆(41)从所述第二闩锁位置至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的移位使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从所述稳定止挡构型移动返回至所述释放构型。
23.一种用于机动车辆(3)的门(2)的闩锁(1、1’、1”),所述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11),所述支承本体(11)包括板(15);
关闭组件(12),所述关闭组件(12)包括棘轮,所述棘轮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8)配合,其中所述棘轮能够在关闭构型与打开构型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接合,并且所述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断开接合;
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所述棘爪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所述棘爪将所述棘轮止挡在所述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所述棘爪允许所述棘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与所述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其中,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所述棘爪一起旋转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13),所述打开机构(13)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所述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所述棘轮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非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接合以使所述棘轮从所述关闭构型移动至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本体在惯性作用下从释放构型移动至稳定止挡构型,在所述释放构型中,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允许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在所述稳定止挡构型中,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防止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非闩锁构型;
所述打开机构(13)包括:
第一杆(40),所述第一杆(40)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并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门(2)的外部把手(6),并且所述第一杆(40)在使用中能够在第一闩锁位置与第一非闩锁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一杆(40)使所述关闭组件(12)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一杆(40)使所述关闭组件(12)移动成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第二杆(41),所述第二杆(41)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并操作性地连接至所述门(2)的内部把手(5),并且所述第二杆(41)在使用中能够在第二闩锁位置与第二非闩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杆(41)使所述关闭组件(12)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第二非闩锁位置中,所述第二杆(41)使所述关闭组件(12)移动成所述打开构型;
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致动止挡机构(49)在设定在所述稳定止挡构型时防止所述第一杆(40)从所述第一闩锁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非闩锁位置。
24.一种用于机动车辆(3)的门(2)的闩锁(1、1’),所述闩锁包括:
支承本体(11),所述支承本体(11)包括板(15);
关闭组件(12),所述关闭组件(12)包括棘轮,所述棘轮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适于与闩锁撞针(8)配合,其中所述棘轮能够在关闭构型与打开构型之间旋转,在所述关闭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接合,并且所述棘轮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中,所述棘轮与所述闩锁撞针(8)断开接合;
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棘爪,所述棘爪铰接至所述支承本体的板并且能够在所述棘爪将所述棘轮止挡在所述关闭构型的位置与所述棘爪允许所述棘轮在所述打开构型与所述关闭构型之间旋转的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其中,所述关闭组件还包括能够与所述棘爪一起旋转的棘爪杆;
打开机构(13),所述打开机构(13)能够选择性地在闩锁构型与非闩锁构型之间移动,在所述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断开接合以使所述棘轮停留在所述关闭构型,在所述非闩锁构型中,所述打开机构(13)与所述棘爪杆接合以使所述棘轮从所述关闭构型移动至所述打开构型;以及
惯性杆(50、50’),所述惯性杆(50、50’)配装至所述支承本体(11)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本体(11)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挡杆(80、80’),所述止挡杆(80、80’)能够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
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止挡杆(80、80’)允许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以及
稳定止挡位置,在所述稳定止挡位置中,所述止挡杆(80、80’)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防止所述打开机构(13)从所述闩锁构型移动至所述非闩锁构型;
所述惯性杆(50、50’)和所述止挡杆(80、80’)以下述方式联接:在使用中,所述惯性杆(50、50’)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所述止挡杆(80、80’)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至所述稳定止挡位置;
所述止挡杆(80、80’)绕第一轴线(F、F’)铰接并且能够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F、F’)的平面内在所述释放位置与所述稳定止挡位置之间移动。
25.一种机动车辆,包括:
门,所述门具有外部把手(6)和内部把手(5);以及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闩锁(1、1’、1”)。
CN201510087806.3A 2014-02-24 2015-02-25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Active CN104863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TO2014A000153 2014-02-24
ITTO20140153 2014-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3437A CN104863437A (zh) 2015-08-26
CN104863437B true CN104863437B (zh) 2019-12-20

Family

ID=50487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7806.3A Active CN104863437B (zh) 2014-02-24 2015-02-25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1126B2 (zh)
CN (1) CN104863437B (zh)
DE (1) DE1020150020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23261A1 (de) * 2012-11-29 2014-06-05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chloss
US9605450B2 (en) 2014-05-20 2017-03-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closure system including speed-based latch release
US10072448B2 (en) 2014-05-29 2018-09-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handle
US10240370B2 (en) 2015-04-03 2019-03-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release linkage bypass device
DE102015114634A1 (de) * 2015-09-02 2017-03-02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7209376A1 (de) * 2016-06-07 2017-12-07 Magna Closures Inc. Fahrzeugverschluss-Verriegelungsanordnung mit Doppelklinken-Verriegelungsmechanismus
DE102016112182A1 (de) * 2016-07-04 2018-01-04 Kiekert Ag Schließ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385592B2 (en) 2016-08-15 2019-08-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atch internal mechanism
JP6809995B2 (ja) * 2017-07-19 2021-01-06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サイドドア用ラッチ装置
EP3816377B1 (en) * 2017-10-03 2024-04-17 Volvo Car Corporation Hood latch crash opening prevention
US11414903B2 (en) 2018-03-01 2022-08-16 Magna Closures Inc. Power operated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an inside/outside backup mechanism having integrated splitter box arrangement
US20190301212A1 (en) * 2018-03-27 2019-10-03 Magna BOCO GmbH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latch mechanism having a dual-pawl configuration
JP6972452B2 (ja) * 2018-12-05 2021-11-2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10914098B2 (en) * 2019-05-30 2021-02-09 Digilock Asia Ltd. Enclosure latch system
SE544846C2 (en) * 2019-09-26 2022-12-13 Assa Abloy Ab Automatic bolt lock device with blocking member and magnet, and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71799A2 (en) * 2002-06-13 2003-12-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 latch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oor
CN101319587A (zh) * 2008-06-30 2008-12-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门门锁装置
DE602005004198T2 (de) * 2004-05-05 2009-01-15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Öffnungsvorrichtung eines Flügels eines Kraftfahrzeug mit mit erhöhter Sicherheit bei einem Aufprall,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r Öffnungsvorrichtung auf dem Flügel
CN102913055A (zh) * 2012-11-13 2013-02-06 无锡忻润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滑门直连式外开传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7948B2 (zh) * 1972-02-21 1980-07-24
GB2275727A (en) 1993-03-03 1994-09-07 Ford Motor Co Vehicle door with inertia responsive latch
US6042159A (en) * 1997-08-01 2000-03-28 Adac Plastics, Inc. Door handle assembly
US6554331B2 (en) * 2000-12-11 2003-04-29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Outside door handle for a motor vehicle
US8038185B2 (en) * 2005-08-01 2011-10-18 Magna Closures Inc Locking device
KR100737001B1 (ko) * 2005-10-07 2007-07-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도어핸들어셈블리의 안전기구
US8196975B2 (en) * 2007-08-14 2012-06-12 Magna Closures Inc Safety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latch systems
US8029032B1 (en) * 2008-02-01 2011-10-04 Lei Yang Automotive door handle assembly with directly coupled-inertia activated mechanism
WO2009111525A2 (en) * 2008-03-04 2009-09-11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Dual-member inertia-activated locking mechanism for vehicle door handle assembly
DE202009017667U1 (de) 2009-12-26 2011-05-05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anordnung
DE202010010577U1 (de) 2010-07-23 2011-11-04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1010816A1 (de)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US9410345B2 (en) 2011-03-16 2016-08-09 Ansei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DE202012002175U1 (de) 2012-03-06 2013-06-12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
US8727402B2 (en) * 2012-09-27 2014-05-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formation driven blocking mechanism for an automobi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71799A2 (en) * 2002-06-13 2003-12-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 latch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oor
DE602005004198T2 (de) * 2004-05-05 2009-01-15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Öffnungsvorrichtung eines Flügels eines Kraftfahrzeug mit mit erhöhter Sicherheit bei einem Aufprall,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r Öffnungsvorrichtung auf dem Flügel
CN101319587A (zh) * 2008-06-30 2008-12-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门门锁装置
CN102913055A (zh) * 2012-11-13 2013-02-06 无锡忻润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滑门直连式外开传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5002049A1 (de) 2015-08-27
US20150240537A1 (en) 2015-08-27
CN104863437A (zh) 2015-08-26
US10151126B2 (en)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3437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CN10500313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US11293206B2 (en) Lock device for opening/closing device
EP1724424B1 (en) Vehicle door lock
JP6155488B2 (ja) 複数パーツを備えた爪部を有するロック装置
US20140097624A1 (en) Mechanically initiated speed-based latch device
JP6507407B2 (ja) 車両トランクリッド用ラッチ装置
EP3075929A1 (en) Door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US10920463B2 (en) Side door occupant latch with manual release and power lock
US10641018B2 (en) Latch with spring for bell crank lever
US9784022B2 (en) Latch assembly
US10934746B2 (en) Lock for a motor vehicle door leaf
JP5471921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のストッパ構造
JP5849658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EP2886758B1 (en) Latch buffer assembly
WO2015182598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EP2592210B1 (en) Locking assembly for windows or doors
JP7265105B2 (ja) リッドロック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US11384563B2 (en) Spring retaining assembly for vehicle latch actuator mechanism
KR101929683B1 (ko) 창호잠금장치용 키퍼
CN110651094B (zh) 车辆用闩锁装置
JP648644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5640297B2 (ja) ダイアル錠の開扉防止機構
KR200355904Y1 (ko) 미서기창 잠금장치용 키퍼
JP5950846B2 (ja) リモコン収納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