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9707A - 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9707A
CN104859707A CN201510086655.XA CN201510086655A CN104859707A CN 104859707 A CN104859707 A CN 104859707A CN 201510086655 A CN201510086655 A CN 201510086655A CN 104859707 A CN104859707 A CN 104859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ve
axle
junction surface
energy absorbing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66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田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JTEKT Colum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Kiko Co Ltd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Kiko Co Ltd,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K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59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97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在转向系统中,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在二次碰撞期间通过被牵拉轴(32;71、72;71、72B)牵拉而塑性变形。第一牵拉轴(32)或多个第二牵拉轴(71、72;71、72B)设置为牵拉轴(32;71、72;71、72B)。第二牵拉轴(71、72;71、72B)中的调整轴(72;72B)或第一牵拉轴(32)被驱动以变更第一牵拉轴(32)的在二次碰撞期间与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接合从而对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进行牵拉的牵拉部、或者变更在二次碰撞期间与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接合从而对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进行牵拉的第二牵拉轴数量,使得冲击吸收载荷被改变。

Description

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US 2012/0024101 A提出了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根据销的前进/缩回位置而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改变冲击吸收载荷。更具体地,在第一状态下,处于前进位置的牵拉轴扩张且牵拉设置在第二部中的狭缝,并且因而获得冲击吸收载荷。在第二状态下,牵拉轴移位至缩回位置以解除牵拉轴与狭缝之间的干涉,从而解除与牵拉轴有关的冲击吸收载荷。
由于在第二状态下没有产生与牵拉轴有关的冲击吸收载荷,设置有不同于牵拉轴并且无论在第一状态还是第二状态下均产生冲击吸收载荷的另一冲击吸收结构。更具体地,设置有冲击吸收板,该冲击吸收板包括:板形第一部,该板形第一部的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在二次碰撞期间是固定的;以及第二部,该第二部经由折叠区域从第一部折叠、平行于第一部延伸并且设置有狭缝。在二次碰撞期间,第二部在使折叠区域移动的同时平行于第一部移动,从而吸收冲击。
在US 2012/0024101 A中,由于牵拉轴在第二状态下完全从狭缝拉出,需要不同于牵拉轴的其他冲击吸收结构。因此,转向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简化结构的转向系统,在该转向系统中,使用牵拉轴获得的冲击吸收载荷被调整。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向系统,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具有与转向构件联接的端部,所述转向轴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和缩回;转向柱,所述转向柱包括中空的下壳体和中空的上壳体,并且所述转向柱支撑所述转向轴使得所述转向轴能够旋转,所述转向柱由于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的相对运动而能够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延伸和缩回,并且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彼此配合;以及冲击吸收机构,所述冲击吸收机构在二次碰撞期间随着所述上壳体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运动而吸收冲击,其中:所述冲击吸收机构包括:牵拉轴,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牵拉轴的相对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中的一者在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以及能量吸收构件,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包括相对位置固定部,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相对位置固定部的相对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中的另一者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能量吸收构件通过被所述牵拉轴牵拉而塑性变形;第一牵拉轴或多个第二牵拉轴设置为所述牵拉轴,所述第一牵拉轴包括在牵拉轴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具有不同外径的多个牵拉部,并且所述多个第二牵拉轴具有恒定外径;所述多个第二牵拉轴包括调整轴和非调整轴,所述调整轴的位置能够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调整,所述非调整轴的位置不能够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调整;所述冲击吸收机构包括牵拉单元,所述牵拉单元包括:单元主体,所述单元主体固定至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一牵拉轴或所述调整轴,所述第一牵拉轴或所述调整轴由所述单元主体支撑并且能够在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相对运动方向相交的所述牵拉轴方向上移位;以及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容置在所述单元主体中并且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第一牵拉轴或所述调整轴;以及所述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一牵拉轴或所述调整轴,以改变所述第一牵拉轴的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能量吸收构件接合从而对所述能量吸收构件进行牵拉的牵拉部、或者改变所述多个第二牵拉轴中的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能量吸收构件接合从而对所述能量吸收构件进行牵拉的第二牵拉轴的数量,使得冲击吸收载荷被改变。
根据以上方面,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构件的第一牵拉轴的直径是可变的。替代性地,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构件的第二牵拉轴数量是可变的。因此,冲击吸收载荷能够仅在牵拉轴与能量吸收构件之间的牵拉位置处进行调整。因此,冲击吸收载荷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调整。
在以上方面中,所述单元主体可以固定至所述上壳体;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可以是设置有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的能量吸收板,并且所述能量吸收板可以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通过所述第一牵拉轴的所述牵拉部中的一个牵拉部与所述狭缝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而塑性变形、使得产生所述冲击吸收载荷;以及所述狭缝的宽度(W)可以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一牵拉轴的所述牵拉部中的每个牵拉部的外径(D1、D2),并且所述狭缝可以构成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其相对于所述下壳体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的相对位置固定部。
根据以上方面,具有狭缝的能量吸收板用作能量吸收构件。第一牵拉轴中的具有不同外径的多个牵拉部中的一个牵拉部牵拉能量吸收板的狭缝,从而调整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吸收载荷。使用牵拉部获得的冲击吸收载荷能够通过改变牵拉部中的每个牵拉部的外径来独立于彼此进行调节。因此,能够精细地设定冲击吸收载荷。
在以上方面中,可以设置有固定所述上壳体的相对于所述下壳体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位置的伸缩锁定机构;所述伸缩锁定机构可以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旋转轴插孔并且固定至车体;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由所述旋转轴插孔可旋转地支撑;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与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设置有多个第一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设置于所述能量吸收板,所述第一接合部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彼此分开;以及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所述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并且由所述凸轮按压使得所述第二接合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所述能量吸收板可以具有与所述狭缝的一端连通的限制孔,所述第一牵拉轴插入穿过所述限制孔,并且所述限制孔限制所述能量吸收板与所述第一牵拉轴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以及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可以与所述能量吸收板由单个构件一体地形成使得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从所述能量吸收板的所述限制孔朝向与所述狭缝相反的那一侧延伸。
根据以上方面,从能量吸收板延伸的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构成锁定机构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简化结构。第一牵拉轴插入穿过设置在能量吸收板中的狭缝的一端处的限制孔,并且因而限制能量吸收板与上壳体的相对运动。
在以上方面中,当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的接合被解除的伸缩锁定解除状态下执行伸缩调整时,所述能量吸收板和与所述能量吸收板成一体的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可以同所述上壳体一起移动,其中在所述能量吸收板中所述第一牵拉轴与所述限制孔接合。
根据以上方面,能量吸收板与上壳体在伸缩锁定解除状态下彼此一起移动,并且因而执行伸缩调整。
在以上方面中,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接合的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牵拉轴可以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上壳体一起相对于所述能量吸收板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牵拉轴在所述狭缝延伸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狭缝移动并且产生所述冲击吸收载荷。
根据以上方面,当在伸缩锁定状态下发生二次碰撞时,第一牵拉轴——该第一牵拉轴与上壳体一起移动——与能量吸收板的狭缝相对于彼此移动。因此,产生冲击吸收载荷。
在以上方面中,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可以包括能量吸收线,所述能量吸收线包括:作为所述相对位置固定部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由按压构件锁定,所述按压构件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上壳体一起移动;第一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沿所述相对运动方向折叠并且与所述非调整轴接合使得所述第一折叠部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被牵拉;以及第二折叠部,所述第二折叠部沿与所述第一折叠部相比相反的方向折叠并且与处于接合位置的所述调整轴接合使得所述第二折叠部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被牵拉;所述调整轴可以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能够移位至所述接合位置和脱离接合位置,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调整轴与所述第二折叠部接合,在所述脱离接合位置处所述调整轴未与所述第二折叠部接合;以及所述驱动元件可以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调整轴以在下述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非调整轴与所述第一折叠部接合从而牵拉所述第一折叠部并且所述调整轴与所述第二折叠部接合从而牵拉所述第二折叠部而使得所述能量吸收线被牵拉的状态;和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仅所述非调整轴与所述第一折叠部接合从而牵拉所述第一折叠部而使得所述能量吸收线被牵拉的状态。
根据以上方面,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线的第二牵拉轴数量是可变的。因此,在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吸收载荷是可变的。换言之,冲击吸收载荷通过在以下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来调整:作为第二牵拉轴的非调整轴和调整轴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对应的折叠部的状态;和仅非调整轴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第一折叠部的状态。
在以上方面中,当所述上壳体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移动使得执行伸缩调整时,所述上壳体可以相对于所述能量吸收线和所述按压构件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移动,所述能量吸收线的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位置经由所述第二牵拉轴而被固定,并且所述按压构件锁定所述能量吸收线的所述锁定部。
根据以上方面,上壳体相对于能量吸收线和按压构件移动,并且因而执行伸缩调整。
在以上方面中,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能量吸收线的所述锁定部可以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按压构件一起相对于所述第二牵拉轴中的至少所述非调整轴移动,使得所述能量吸收线由至少所述非调整轴牵拉并且产生所述冲击吸收载荷。
根据以上方面,能量吸收线的用作相对位置固定部的锁定部在二次碰撞期间与上壳体一起移动。因此,能量吸收线通过至少非调整轴而被牵拉并且因而产生冲击吸收载荷。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意义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示意截面图并且与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相对应;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爆炸立体图;
图4是冲击吸收机构的能量吸收板的平面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伸缩锁定机构的一部分的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一体地形成于能量吸收板;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伸缩锁定机构的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的立体图并且是从下方斜向观察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的视图;
图6A和图6B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冲击吸收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6A是沿着图5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并且示出第一牵拉部即第一牵拉轴的较大直径侧插入穿过能量吸收板的限制孔的状态,而图6B示出第二牵拉部即第一牵拉轴的较小直径侧插入穿过能量吸收板的限制孔的状态;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处于伸缩锁定解除的状态下的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当上壳体在图7中的伸缩锁定解除的状态下沿伸缩方向移位并且因而执行伸缩调整时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9是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截面图并且示出操作杆在图8中的伸缩调整被执行之后的位置处被操作并且实现伸缩锁定的状态;
图10是在第一情况——在图9的伸缩锁定状态下在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小——中、当烟火开关保持“断开”并且第一牵拉轴的第一牵拉部牵拉狭缝时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示出以下状态:在第二情况——在图9中的伸缩锁定状态下在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大——中,烟火开关变为“接通”,第一牵拉轴沿轴向方向被驱动,并且第一牵拉轴的第二牵拉部插入穿过限制孔;
图12是在第二情况——在图11中的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大——中,当第一牵拉轴的第二牵拉部牵拉狭缝时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示意截面图并且与沿着图13中的线XIV-XIV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相对应;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冲击吸收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7是冲击吸收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并且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以下状态:作为第二牵拉轴调整轴和非调整轴二者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线;
图18是冲击吸收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并且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以下状态:只有作为第二牵拉轴的非调整轴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线;以及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的示意性构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是转向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参照图1,转向系统1包括:转向轴3,该转向轴3的一端联接至转向构件2比如方向盘;以及被转向机构5,转向构件2的旋转通过转向轴3和中间轴4传递至该被转向机构5,并且该被转向机构5根据转向构件2的旋转使被转向轮(未示出)转向。
例如,齿条小齿轮机构用作被转向机构5。传递至被转向机构5的旋转转换成未示出的齿条轴的轴向运动。以这种方式,被转向轮进行转向。转向轴3包括圆筒形上轴6和圆筒形下轴7,该圆筒形上轴6和该圆筒形下轴7例如通过花键配合或锯齿配合而彼此配合以能够相对于彼此在轴向方向X(伸缩/套管伸缩方向)上滑动。当上轴6相对于下轴7在轴向方向X上滑动时,转向轴3是能够延伸以及能够缩回的。转向构件2联接至上轴6的端部使得转向构件2与上轴6彼此一起旋转。
转向系统1还包括中空转向柱10,该中空转向柱10通过多个轴承8、9支撑转向轴3使得转向轴3能够旋转。转向柱10包括位于内侧的上壳体11和位于外侧的下壳体12,该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彼此配合以能够相对于彼此在轴向方向X(伸缩方向)上滑动。当上壳体11相对于下壳体12在轴向方向X上滑动时,转向柱10是能够延伸以及能够缩回的。
上壳体11通过轴承8支撑上轴6使得上轴6能够旋转。另外,上壳体11通过轴承8联接至上轴6以使得能够与上轴6一起在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X(伸缩方向)上移动。转向系统1包括:下侧固定支架14,该下侧固定支架14固定至车体13;下侧柱支架15,该下侧柱支架15固定至下壳体12使得下侧柱支架15能够与下壳体12一起移动;以及倾斜中心轴16,该倾斜中心轴16将柱支架15联接至固定支架14使得柱支架15能够旋转。因此,转向柱10与转向轴3能够绕倾斜中心轴16旋转(倾斜)(其中倾斜中心轴16用作支点)。
转向构件2的位置能够通过使转向柱10与转向轴3绕倾斜中心轴16旋转(倾斜)来调整(即,执行所谓的倾斜调整)。转向构件2的位置也能够通过使转向轴3和上壳体11在轴向方向X(伸缩方向)上延伸或缩回来调整(执行所谓的伸缩调整)。
转向系统1包括:上侧固定支架17,该上侧固定支架17固定至车体;以及上侧柱支架18,该上侧柱支架18设置成与下壳体12成一体。如图2中示出的,柱支架18可以设置为与下壳体12分体并且固定至下壳体12的构件。替代性地,尽管未示出,柱支架18和下壳体12可以由单一材料形成,并且因而可以设置为一个单元。
如图2中示出的,转向系统1包括倾斜锁定机构19(未在图1中示出),该倾斜锁定机构19对转向柱10的下壳体12的倾斜位置进行锁定/解锁。另外,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转向系统1包括伸缩锁定机构20,该伸缩锁定机构20对上壳体11的在轴向方向X(伸缩位置)上相对于转向柱10的下壳体12的位置进行锁定/解锁。
此外,如图1中示出的,转向系统1包括冲击吸收机构30,该冲击吸收机构30在二次碰撞期间连同/随着上壳体11的相对于下壳体12在向下轴向方向X1(与壳体11、12两者在二次碰撞期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对应)上的运动而吸收冲击。如图1中示出的,伸缩锁定机构20包括:固定支架17;旋转轴21,该旋转轴21由固定支架1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操作杆22,该操作杆22与旋转轴21一起旋转;以及用于伸缩锁定的凸轮23,该凸轮23与旋转轴21一起旋转。
伸缩锁定机构20还包括: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该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设置有多个第一接合部24,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24例如是多个接合孔,第一接合部24在壳体11、12两者的相对运动方向上排列;以及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该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26,该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26是与第一接合部24接合的至少一个接合凸出部(在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第二接合部26)。伸缩锁定机构20还包括按压构件28,该按压构件28插置在凸轮23与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之间并且通过被凸轮23按压而使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朝向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按压。
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和包括在冲击吸收机构30中的能量吸收板35由单个构件一体地形成。在没有发生二次碰撞时的正常时间期间,能量吸收板35的相对于上壳体11在轴向方向X(伸缩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当驾驶者沿锁定方向旋转地操作操作杆22时,与操作杆22和旋转轴21一起旋转的凸轮23通过按压构件28使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朝向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按压。因此,第二接合部26(接合凸出部)与第一接合部24(接合孔)接合。因此,实现伸缩锁定。
当驾驶者沿解锁方向旋转地操作操作杆22时,凸轮23停止对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的按压。因而,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距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的距离通过推压机构的操作而增大,该推压机构未在图1中示出。以这种方式,第二接合部26(接合凸出部)与第一接合部24(接合孔)脱离接合,并且因而解除伸缩锁定。
如图3和图5中示出的,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包括:主体27a,该主体27a具有矩形板形状;多个第二接合部26,所述多个第二接合部26是从主体27a向下斜向延伸的多个接合凸出部;推压部27b,该推压部27b由从主体27a的四个角向下斜向延伸的弹性腿构成;以及成对的定位部27c,所述成对的定位部27c从主体27a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端部向上延伸。每个第二接合部26是被裁切并且从形成在主体27a中的对应开口的边缘凸起的弹性舌状件。如图7中示出的,每个推压部27b由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接纳。推压部27b沿某个方向推压以增大主体27a与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之间的距离。换言之,推压部27b沿使第二接合部(接合凸出部)与第一接合部24(接合孔)分离的方向推压,从而解除伸缩锁定。
成对的定位部27c通过与按压构件28的对应端部接合来限制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与按压构件28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对运动。如图3中示出的,按压构件28包括:主体28a,该主体28a具有面向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的主体27a的矩形板形状;以及成对的侧板28b,所述成对的侧板28b从主体28a向上延伸。所述成对的侧板28b中的每个侧板具有竖向长形插孔28c,旋转轴21的轴部21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穿过该竖向长形插孔28c。按压构件28的主体28a使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的主体27a朝向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按压。
旋转轴21的轴部21a在凸轮23布置在成对的侧板28b之间的状态下插入成对的侧板28b的插孔28c以及设置在凸轮23中的插孔23a中。形成在旋转轴21的轴部21a中的外花键21d花键配合至设置在凸轮23的插孔23a中的内花键(未示出)。以这种方式,旋转轴21与凸轮23彼此一起旋转。
如图7中示出的,主体28a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成对端部分别与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的对应定位部27c接合,并且因而限制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与按压构件28在轴向方向X上的相对运动。如图1中示出的,冲击吸收机构30包括:牵拉单元34和能量吸收板35,该牵拉单元34包括单元主体31、由单元主体31支撑的第一牵拉轴32以及驱动第一牵拉轴32的驱动元件33,该能量吸收板35作为在二次碰撞期间被第一牵拉轴32牵拉并因而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量的能量吸收构件。
单元主体31固定至上壳体11。第一牵拉轴32由单元主体31支撑并且能够在与上壳体11的移动方向(轴向方向X)相交的牵拉轴方向J上移位。第一牵拉轴32包括例如作为具有不同外径的多个牵拉部的第一牵拉部32a和第二牵拉部32b。第一牵拉部32a与第二牵拉部32b在牵拉轴方向J上彼此分离。
如图6A中示出的,第一牵拉部32a的外径D1设定为比第二牵拉部32b的外径D2更大(D1>D2)。如图1中示出的,单元主体31固定至上壳体11。因此,包括第一牵拉轴32的整个牵拉单元34在二次碰撞期间与上壳体11一起移动。
驱动元件33容置在单元主体31中并且在牵拉轴方向J上驱动第一牵拉轴32。更具体地,驱动元件33是通过对火药点燃来进行操作的点火装置。换言之,牵拉单元34是烟火技术开关(以下也称为烟火开关)并且连接至电子控制单元(ECU)36。ECU 36连接至冲撞传感器37,该冲撞传感器37检测车辆的碰撞。ECU 36基于来自冲撞传感器37的信号输入来将电流供给至驱动元件33,从而点燃火药。
如图1、图3和图4中示出的,能量吸收板35包括狭缝38,该狭缝38沿上壳体11在二次碰撞期间移动的移动方向X1(对应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在二次碰撞期间相对于彼此移动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狭缝38具有作为基端的第一端38a和作为敞开末端的第二端38b。能量吸收板35包括限制孔39,该限制孔39与狭缝38的第一端38a连通并且第一牵拉轴32插入至该限制孔39。
伸缩锁定机构20的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由下述延伸部构成,该延伸部从能量吸收板35——即,从能量吸收板35的限制孔39——朝向与狭缝38相反的一侧延伸。当在伸缩锁定状态下发生二次碰撞时,狭缝38用作相对位置固定部,该相对位置固定部相对于下壳体12的位置被固定。如图4中示出的,限制孔39的内径D3设定为比第一牵拉部32a——即第一牵拉轴32的较大直径侧——的外径D1更大(参见图6A)。即,建立D3>D1>D2的关系。狭缝38的宽度W(在与狭缝38的延伸方向以及能量吸收板35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设定为比第二牵拉部32b的外径D2更小(参见图6A)。即,建立W<D2<D1的关系。
如图6A和图7中示出的,在没有发生碰撞时的正常时间期间,第一牵拉部32a即第一牵拉轴32的较大直径侧插入穿过限制孔39。因此,在正常时间期间,上壳体11、牵拉单元34以及能量吸收板35中的每一者在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彼此固定。如图7和图8中示出的,在伸缩锁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即,在第一接合部24与第二接合部26彼此脱离接合的状态下),与能量吸收板35成一体的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能够与上壳体11一起在轴向方向X(伸缩方向)上移动。例如,上壳体11从图7中示出的状态沿向上轴向方向X2移动并且经受伸缩调整,以使得变位至图8中示出的状态。
当操作杆22在图8中示出的状态下沿锁定方向被旋转地操作时,第一接合部24与第二接合部26彼此接合。接着,如图9中示出的,上壳体11的在轴向方向X上的位置被固定,并且实现伸缩锁定。如果在图9中示出的伸缩锁定状态下发生二次碰撞,ECU 36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中的操作,这将在以下进行描述。
更具体地,在二次碰撞期间,在下述第一情况中,ECU 36没有对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是驱动元件33——进行操作:在第一情况中,由冲撞传感器37检测的值超过规定值(与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大的情况对应)。因此,在二次碰撞期间的第一情况中,如图10中示出的,在烟火开关“断开”的状态下,沿向下轴向方向X1移动的位于较大直径侧的第一牵拉部32a牵拉狭缝38。因此,能量吸收板35塑性变形,从而能够获得第一冲击吸收载荷。
同时,在二次碰撞期间,在下述第二情况中ECU 36对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是驱动元件33——进行操作:在该第二情况中,由冲撞传感器37检测的值等于或小于规定值(与在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小的情况对应)。因此,如图11中示出的,第一牵拉轴32在牵拉轴方向J上被驱动,并且因此,位于较小直径侧的第二牵拉部32b插入穿过限制孔39。因此,在二次碰撞期间的第二情况中,如图12中示出的,在烟火开关“接通”的状态下,沿下轴向方向X1移动的位于较小直径侧的第二牵拉部32b牵拉狭缝38。因此,能量吸收板35塑性变形,并且能够获得比在第一情况中获得的第一冲击吸收载荷更低的第二冲击吸收载荷。
再次参照图2,固定支架17是向下敞开的凹槽形构件并且对称地形成。更具体地,固定支架17包括成对的固定侧板41L、41R,所述成对的固定侧板41L、41R中的每个具有用于倾斜的长孔40,以及联接成对的固定侧板41L、41R的端部(图2中的上端)的联接板42。通过固定螺栓(未示出)固定至车体13的附接支撑件43固定至联接板42的上表面。
柱支架18是向上敞开的凹槽形构件并且对称地形成。更具体地,柱支架18包括:成对的柱侧板45L、45R,所述成对的柱侧板45L、45R中的每个具有形成为圆形孔的旋转轴插孔44;以及联接板46,该联接板46联接成对的柱侧板45L、45R的端部(图2中的下端)。联接板46可以形成为具有例如沿着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下壳体12的轮廓形状延伸的多边形横截面。
倾斜锁定机构19的局部结构构成伸缩锁定机构20的局部结构。更具体地,倾斜锁定机构19包括:旋转轴21,该旋转轴21插入穿过固定侧板41L、41R的用于倾斜的长孔40以及柱侧板45L、45R的旋转轴插孔44;以及操作杆22,该操作杆22与旋转轴21一起旋转。旋转轴21由螺栓构成,该螺栓具有:轴部21a、设置在轴部21a的一端处的头部21b以及设置在轴部21a的另一端处的螺纹部21c。操作杆22的一端固定至旋转轴21的头部21b使得操作杆22能够与旋转轴21一起旋转。
另外,倾斜锁定机构19包括螺接至旋转轴21的螺纹部21c的螺母47、旋转凸轮49以及非旋转凸轮50。旋转凸轮49和非旋转凸轮50在旋转轴21的头部21b的附近配合至轴部21a的外周并且构成凸轮机构48。旋转凸轮49联接至操作杆22使得旋转凸轮49能够与操作杆22一起旋转。旋转凸轮49包括环形板49a和突部49b。非旋转凸轮50包括环形板50a以及突部50b,该环形板50a面向旋转凸轮49的环形板49a。
非旋转凸轮50的突部50b插入穿过一个固定侧板41L的用于倾斜的长孔40,并且因而非旋转凸轮50的旋转通过用于倾斜的长孔40而被限制。非旋转凸轮50能够相对于旋转轴21的轴部21a在旋转轴21的轴向方向K上滑动。在旋转凸轮49的环形板49a和非旋转凸轮50的环形板50a的相对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中设置有凸轮凸出部。该凸轮凸出部与设置在旋转凸轮49的环形板49a和非旋转凸轮50的环形板50a中的另一个环形板中的没有设置凸轮凸出部的凸轮表面接合。由于由凸轮凸出部与凸轮表面所实现的作用,旋转凸轮49的旋转转换成非旋转凸轮50的轴向运动。非旋转凸轮50用作将一个固定侧板41L紧固至对应的柱侧板45L的紧固构件。
此外,倾斜锁定机构19包括紧固构件51和止推轴承52。紧固构件51在旋转轴21的轴部21a的另一端的附近配合至轴部21a的外周并沿着另一个固定侧板41R的外表面延伸,并且通过用于倾斜的长孔40而能够移动和被导引。止推轴承52插置在紧固构件51与螺母47之间。紧固构件51包括环形板51a以及突部51b,该环形板51a沿着所述另一个固定侧板41R的外表面延伸。紧固构件51的突部51b配合至所述另一个固定侧板41R的用于倾斜的长孔40中并且因而被限制旋转。紧固构件51在倾斜锁定期间执行将所述另一个固定侧板41R紧固至对应的柱侧板45R的功能。
当旋转轴21根据操作杆22沿锁定方向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时,旋转凸轮49促使非旋转凸轮50朝向固定支架17的一个固定侧板41L移动。因此,非旋转凸轮50与紧固构件51从外侧将固定支架17的成对的固定侧板41L、41R保持并且紧固在其之间。因此,固定支架17的成对的固定侧板41L、41R分别保持柱支架18的对应柱侧板45L、45R。因此,成对的固定侧板41L、41R分别与对应的柱侧板45L、45R处于按压接触。因此,实现倾斜锁定。
当在解除倾斜锁定的状态下执行倾斜调整时,非旋转凸轮50(紧固构件)和紧固构件51通过对应固定侧板41L、41R的用于倾斜的长孔40而分别在倾斜方向Y上被导引。旋转轴21的轴部21a插入穿过旋转轴插孔44,该旋转轴插孔44形成为柱侧板45L、45R的圆形孔。因此,在倾斜调整期间,与下壳体12成一体的柱支架18与旋转轴21一起在倾斜方向Y上移动。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构件(能量吸收板35)的第一牵拉轴32的直径是可变的。冲击吸收载荷能够仅以第一牵拉轴32与能量吸收构件(能量吸收板35)之间的牵拉位置进行调整。因此,冲击吸收载荷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调整。更具体地,具有狭缝38的能量吸收板35用作能量吸收构件。第一牵拉轴32的具有不同外径的多个牵拉部(第一牵拉部32a和第二牵拉部32b)中的一个牵拉部牵拉能量吸收板35的狭缝38,从而在二次碰撞期间调整冲击吸收载荷(参见图10和图12,在图10中第一牵拉部32a牵拉狭缝38,在图12中第二牵拉部32b牵拉狭缝38)。使用牵拉部32a、32b而获得的冲击吸收载荷能够通过改变牵拉部32a、32b的外径D1、D2中的每一者而独立于彼此进行调节。因此,能够精细地设定冲击吸收载荷。
构成伸缩锁定机构20的一部分的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与冲击吸收机构30的能量吸收板35由单个构件一体形地成。因此,能够简化结构。另外,在没有发生二次碰撞时的正常时间期间,由固定至上壳体11的单元主体31支撑的第一牵拉轴32插入穿过设置在能量吸收板35中的狭缝38的一端处的限制孔39。因此,在解除伸缩锁定的状态下的正常时间期间,能够通过使能量吸收板35、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以及上壳体11彼此一起在轴向方向X(参见图7和图8)上移动来执行伸缩调整。
当在伸缩锁定状态下发生二次碰撞时,与上壳体11一起移动的第一牵拉轴32在狭缝38的延伸方向(即,狭缝38延伸所沿的方向)上牵拉能量吸收板35的狭缝38(与相对位置固定部对应,该相对位置固定部的相对于下壳体12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能够产生冲击吸收载荷(参见图10和图12)。接下来,图13至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A。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的主要不同在于以下点。如图15中示出的,在转向系统1A的冲击吸收机构30A中,能量吸收线(金属线)60用作能量吸收构件。如图15和图16中示出的,能量吸收线60包括:作为相对位置固定部的锁定部61,在二次碰撞期间该相对位置固定部的相对于上壳体11的位置是固定的;成对的第一部62,所述成对的第一部62从锁定部61朝向两侧线性地延伸;第二部64,每个第二部64通过第一折叠部63从第一部62线性地延伸;以及第三部66,每个第三部66通过第二折叠部65从第二部64线性地延伸。
如图13和图15中示出的,导引板68一体地固定至下壳体12。成对的非调整轴71固定至导引板68,所述成对的非调整轴71中的每个非调整轴用作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线60的第二牵拉轴。另外,牵拉单元90固定至下壳体12。牵拉单元90一体地驱动成对的调整轴72,所述成对的调整轴72中的每个调整轴用作第二牵拉轴。
如图15中示出的,牵拉单元90包括:单元主体91,该单元主体91固定至下壳体12;可移动轴92(与烟火销对应),该可移动轴92通过单元主体91支撑以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以及未示出的驱动元件(具体地,点火装置),该未示出的驱动元件容置在单元主体91中。成对的联接臂93从可移动轴92的下端延伸至两侧。对应的调整轴72从联接臂93中的每个联接臂的末端以弯曲的方式向上延伸。调整轴72中的每个调整轴通过单元主体91经由可移动轴92和对应的联接臂93支撑。
由于可移动轴92的相对于单元主体91的轴向运动,调整轴72能够在接合位置(参见图15)与脱离接合位置(未示出)之间移位,在接合位置处,调整轴72与第二折叠部65接合,在脱离接合位置处,调整轴72没有与第二折叠部65接合。如图15中示出的,第一导引轴81固定至导引板68。第一折叠部63与第二部64之间的连接部保持在非调整轴71与第一导引轴81之间,并且第一导引轴81面向非调整轴71。另外,用于导引第三部66的外侧的第二导引轴82和第三导引轴83固定至导引板68。
如图13和图15中示出的,能量吸收线60的锁定部61(相对位置固定部)通过例如设置在按压构件95中的具有钩状形状的锁定部96来锁定。按压构件95在二次碰撞期间与上壳体11一体地移动。实现伸缩锁定/伸缩锁定的解除的伸缩锁定机构20A的一部分设置在按压构件95与上壳体11之间。
如图14中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伸缩锁定机构20A的一部分包括例如第一接合部101和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103。第一接合部101包括设置在按压构件95中的多个接合孔(与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对应)。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103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102,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102包括与第一接合部101接合的接合凸出部,并且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103固定至上壳体11。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103包括:主体103a,第二接合部102作为向上的弹性舌状件从该主体103a延伸;以及推压部103b,该推压部103b包括弹性腿,该弹性腿从主体103a向下斜向延伸并且由上壳体11接纳。
凸轮23和按压构件28(参见图13。在图13中,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103未示出)使与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对应的按压构件95朝向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103按压,该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设置有第一接合部101。凸轮23和按压构件28与图1和图3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凸轮和按压构件具有相同的构型。当上壳体11相对于下壳体12移动并且执行伸缩调整时,上壳体11在轴向方向X上相对于能量吸收线60和按压构件95移动。能量吸收线60的相对于下壳体12的位置通过第二牵拉轴(非调整轴71和调整轴72)固定。按压构件95锁定能量吸收线60的锁定部61。
在二次碰撞期间,在下述第一情况中,ECU 36没有致动作为驱动元件的点火装置:由冲撞传感器37检测的值超过规定值(与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大的情况对应)。因此,在二次碰撞期间烟火开关“断开”的第一情况中,能量吸收线60的锁定部61(相对位置固定部)通过按压构件95而被按压。因此,如图17中示出的,每个第一折叠部63被作为第二牵拉轴的非调整轴71牵拉,并且每个第二折叠部65被作为第二牵拉轴的调整轴72牵拉。以这种方式,能量吸收线60塑性变形,并且因而能够获得第一冲击吸收载荷。
与此相反,在二次碰撞期间,在下述第二情况中,ECU 36致动作为驱动元件的点火装置:由冲撞传感器37检测的值等于或小于规定值(与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小的情况对应)。因此,作为第二牵拉轴的每个调整轴72移位至脱离接合位置。因此,如图18中示出的,在二次碰撞期间烟火开关“接通”的第二情况中,只有作为第二牵拉轴的非调整轴71牵拉对应的第一折叠部63。因此,能量吸收线60塑性变形。以这种方式,能够获得比在第一情况中获得的第一冲击吸收载荷更低的第二冲击吸收载荷。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能量吸收线60的第二牵拉轴的数量是可变的。因此,在二次碰撞期间的冲击吸收载荷也是可变的。更具体地,冲击吸收载荷通过在作为第二牵拉轴的非调整轴71和调整轴72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对应的折叠部63、65(参见图17)的状态和仅非调整轴71在二次碰撞期间牵拉对应的第一折叠部63(参见图18)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而被调整。
另外,上壳体11相对于能量吸收线60和按压构件95移动,从而执行了伸缩调整。能量吸收线60的作为相对位置固定部的锁定部61在二次碰撞期间与上壳体11一起移动。因此,能量吸收线60至少被非调整轴71牵拉,并且产生冲击吸收载荷。
在图15中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1A的冲击吸收机构30A中,每个调整轴72平行于非调整轴71延伸。替代性地,如图19中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转向系统1B的冲击吸收机构30B中示出的,调整轴72B延伸的方向可以不与非调整轴71延伸的方向平行。成对的调整轴72B(与烟火销对应)从牵拉单元90B的单元主体91B延伸至两侧。调整轴72B中的每个调整轴在牵拉轴方向J上移动并且因而移位至接合位置和脱离接合位置,在该接合位置中,调整轴72B与能量吸收线60B的对应的第二折叠部65B接合,在该脱离接合位置中,调整轴72B没有与第二折叠部65B接合。在能量吸收线60B中,第一折叠部63和第二折叠部65B在彼此不同的平面上折叠。第二导引轴82B和第三导引轴83B导引能量吸收线60B的第三部66B的上侧。
图1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的与图15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通过与用于图15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修改。

Claims (8)

1.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具有与转向构件(2)联接的端部,所述转向轴(3)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和缩回;
转向柱(10),所述转向柱(10)包括中空的下壳体(12)和中空的上壳体(11),并且所述转向柱(10)支撑所述转向轴(3)使得所述转向轴(3)能够旋转,所述转向柱(10)由于所述下壳体(12)与所述上壳体(11)的相对运动而能够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延伸和缩回,并且所述下壳体(12)与所述上壳体(11)彼此配合;以及
冲击吸收机构(30;30A;30B),所述冲击吸收机构(30;30A;30B)在二次碰撞期间随着所述上壳体(11)相对于所述下壳体(12)的运动而吸收冲击,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机构(30;30A;30B)包括:牵拉轴,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牵拉轴的相对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中的一者在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以及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所述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包括相对位置固定部(38;61),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相对位置固定部(38;61)的相对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中的另一者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通过被所述牵拉轴牵拉而塑性变形;
第一牵拉轴(32)或多个第二牵拉轴(71、72;71、72B)设置为所述牵拉轴,所述第一牵拉轴(32)包括在牵拉轴方向上彼此分开的具有不同外径的多个牵拉部(32a、32b),并且所述多个第二牵拉轴(71、72;71、72B)具有恒定外径;
所述多个第二牵拉轴(71、72;71、72B)包括调整轴(72;72B)和非调整轴(71),所述调整轴(72;72B)的位置能够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调整,所述非调整轴(71)的位置不能够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调整;
所述冲击吸收机构(30;30A;30B)包括牵拉单元(34;90;90B),所述牵拉单元(34;90;90B)包括:单元主体,所述单元主体固定至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一牵拉轴(32)或所述调整轴(72;72B),所述第一牵拉轴(32)或所述调整轴(72;72B)由所述单元主体支撑并且能够在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的所述相对运动方向相交的所述牵拉轴方向上移位;以及驱动元件(33),所述驱动元件(33)容置在所述单元主体中并且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第一牵拉轴(32)或所述调整轴(72;72B);以及
所述驱动元件(33)驱动所述第一牵拉轴(32)或所述调整轴(72;72B),以改变所述第一牵拉轴(32)的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接合从而对所述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进行牵拉的牵拉部、或者改变所述多个第二牵拉轴(71、72;71、72B)中的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接合从而对所述能量吸收构件(35;60;60B)进行牵拉的第二牵拉轴的数量,使得冲击吸收载荷被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
所述单元主体固定至所述上壳体(11);
所述能量吸收构件是设置有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延伸的狭缝(38)的能量吸收板(35),并且所述能量吸收板(35)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通过所述第一牵拉轴(32)的所述牵拉部中的一个牵拉部与所述狭缝(38)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相对运动而塑性变形、使得产生所述冲击吸收载荷;以及
所述狭缝(38)的宽度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一牵拉轴(32)的所述牵拉部中的每个牵拉部的外径,并且所述狭缝(38)构成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其相对于所述下壳体(12)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的相对位置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
设置有固定所述上壳体(11)的相对于所述下壳体(12)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位置的伸缩锁定机构;
所述伸缩锁定机构(20)包括:固定支架(17),所述固定支架(17)设置有旋转轴插孔(40)并且固定至车体(13);旋转轴(21),所述旋转轴(21)由所述旋转轴插孔(40)可旋转地支撑;操作杆(22),所述操作杆(22)与所述旋转轴(21)一起旋转;凸轮(23),所述凸轮(23)与所述旋转轴(21)一起旋转;设置有多个第一接合部(24)的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设置于所述能量吸收板(35),所述第一接合部(24)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彼此分开;以及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所述第二接合部成形构件(27)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26)并且由所述凸轮(23)按压使得所述第二接合部(26)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合部(24)接合;
所述能量吸收板(35)具有与所述狭缝(38)的一端(38a)连通的限制孔(39),所述第一牵拉轴(32)插入穿过所述限制孔(39),并且所述限制孔(39)限制所述能量吸收板(35)与所述第一牵拉轴(32)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以及
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与所述能量吸收板(35)由单个构件一体地形成使得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从所述能量吸收板(35)的所述限制孔(39)朝向与所述狭缝(38)相反的那一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当在所述第一接合部(24)与所述第二接合部(26)之间的接合被解除的伸缩锁定解除状态下执行伸缩调整时,在所述第一牵拉轴(32)与所述限制孔(39)接合的状态下,所述能量吸收板(35)和与所述能量吸收板(35)成一体的所述第一接合部成形构件(25)同所述上壳体(11)一起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接合部(24)与所述第二接合部(26)接合的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牵拉轴(32)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上壳体(11)一起相对于所述能量吸收板(35)移动使得所述第一牵拉轴(32)在所述狭缝(38)延伸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狭缝(38)移动并且产生所述冲击吸收载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
所述能量吸收构件包括能量吸收线(60;60B),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包括:作为所述相对位置固定部的锁定部(61),所述锁定部(61)由按压构件(95)锁定,所述按压构件(95)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与所述上壳体(11)一起移动;第一折叠部(63),所述第一折叠部(63)沿所述相对运动方向折叠并且与所述非调整轴(71)接合使得所述第一折叠部(63)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被牵拉;以及第二折叠部(65;65B),所述第二折叠部(65;65B)沿与所述第一折叠部(63)相比相反的方向折叠并且与处于接合位置的所述调整轴(72;72B)接合使得所述第二折叠部(65;65B)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被牵拉;
所述调整轴(72;72B)能够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移位至所述接合位置和脱离接合位置,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调整轴(72;72B)与所述第二折叠部(65;65B)接合,在所述脱离接合位置处所述调整轴(72;72B)未与所述第二折叠部(65;65B)接合;以及
所述驱动元件(33)在所述牵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调整轴(72;72B)以在下述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非调整轴(71)与所述第一折叠部(63)接合从而牵拉所述第一折叠部(63)并且所述调整轴(72;72B)与所述第二折叠部(65;65B)接合从而牵拉所述第二折叠部(65;65B)而使得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被牵拉的状态;和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仅所述非调整轴(71)与所述第一折叠部(63)接合从而牵拉所述第一折叠部(63)而使得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被牵拉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
当所述上壳体(11)相对于所述下壳体(12)移动使得执行伸缩调整时,在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的相对于所述下壳体(12)的位置经由所述第二牵拉轴(71、72;71、72B)而被固定并且所述按压构件(95)锁定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的所述锁定部(61)的状态下,所述上壳体(11)相对于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和所述按压构件(95)在所述相对运动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向系统,其中,在所述二次碰撞期间所述能量吸收线(60;60B)的所述锁定部(61)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按压构件(95)一起相对于所述第二牵拉轴(71、72;71、72B)中的至少所述非调整轴(71)移动,使得所述能量吸收线由至少所述非调整轴(71)牵拉并且产生所述冲击吸收载荷。
CN201510086655.XA 2014-02-21 2015-02-17 转向系统 Pending CN1048597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1943A JP2015157502A (ja) 2014-02-21 2014-02-21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31943 2014-0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9707A true CN104859707A (zh) 2015-08-26

Family

ID=52477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6655.XA Pending CN104859707A (zh) 2014-02-21 2015-02-17 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39490A1 (zh)
EP (1) EP2910452A3 (zh)
JP (1) JP2015157502A (zh)
CN (1) CN104859707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4468A (zh) * 2016-04-07 2017-12-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8516009A (zh) * 2018-03-27 2018-09-1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
CN109311501A (zh) * 2016-06-17 2019-02-05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9421788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博世汽车转向系统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总成和汽车
CN109562778A (zh) * 2016-08-09 2019-04-02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9789889A (zh) * 2016-09-27 2019-05-21 Nsk美国有限公司 用于内部溃缩转向柱组件的能量吸收装置
CN109927775A (zh) * 2017-12-18 2019-06-25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CN110461685A (zh) * 2017-03-31 2019-11-15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具有能量吸收装置的转向柱
CN111348093A (zh) * 2018-12-24 2020-06-30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转向管柱的溃缩力可变的溃缩机构
US11572094B2 (en) * 2020-06-18 2023-02-07 Nsk Americas, Inc.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assembly and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11890B3 (de) * 2012-12-06 2013-12-24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983891B2 (ja) * 2013-10-30 2016-09-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473418B (zh) * 2013-10-30 2017-08-0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WO2015064392A1 (ja) * 2013-10-30 2015-05-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51007B2 (ja) * 2014-02-07 2018-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663136B2 (en) * 2014-02-20 2017-05-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having anti-rotation feature
US9616914B2 (en) 2014-02-20 2017-04-1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elescope and adaptive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
JP6192565B2 (ja) * 2014-02-21 2017-09-06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9499190B2 (en) 2014-03-06 2016-11-2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self-de-lashing power-rake mechanism
JP6270140B2 (ja) * 2014-03-24 2018-01-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4108577B3 (de) * 2014-06-18 2015-09-10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009517B3 (de) * 2014-06-25 2015-09-17 Audi Ag Lenksystem
US9522694B2 (en) 2015-02-27 2016-12-2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dial telescope bushing for steering column
DE102015216348A1 (de) * 2015-08-26 2017-03-02 Thyssenkrupp Ag Klemmvorrichtung einer verstellbaren Lenksäule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15115923A1 (de) * 2015-09-21 2017-03-23 Trw Automotive Gmbh Ein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183689B2 (en) * 2015-10-23 2019-01-22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JP6602155B2 (ja) * 2015-10-23 2019-11-06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742167B2 (ja) * 2016-06-21 2020-08-1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220872B2 (en) * 2016-07-05 2019-03-05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US10464590B2 (en) 2016-10-07 2019-11-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energy absorbing system
US10099715B2 (en) * 2016-10-14 2018-10-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ary energy absorption strap control assembly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CN110662688B (zh) * 2017-03-27 2022-07-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US10526003B2 (en) 2017-09-28 2020-01-0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hroud guidance mechanism for steering column
US10597062B2 (en) * 2017-10-09 2020-03-24 Thyssenkrupp Presta Ag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crash bracket rotation dampe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US10464592B2 (en) 2017-10-30 2019-11-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motion control assembly
JP6921720B2 (ja) * 2017-11-17 2021-08-1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905918B2 (ja) * 2017-11-17 2021-07-21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875566B2 (en) * 2018-03-22 2020-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ow release assembly for a manually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R3079197B1 (fr) * 2018-03-26 2020-05-01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Plaque d'engrenement d'un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nergi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CN113039114B (zh) * 2018-11-16 2023-02-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JP7093722B2 (ja) * 2018-12-18 2022-06-3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11186307B2 (en) * 2019-10-31 2021-11-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leve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0299B2 (ja) * 2000-08-29 2010-06-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2362378A (ja) * 2001-04-03 2002-12-18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支持機構
JP3900924B2 (ja) * 2001-04-03 2007-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支持機構
US6877775B2 (en) * 2002-05-09 2005-04-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daptive energy absorption system
FR2855140B1 (fr) * 2003-05-19 2006-05-26 Nacam Dispositif d'absorption modulable d'energie a charges pyrotechniques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4470107B2 (ja) * 2004-07-27 2010-06-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61711B2 (en) * 2006-10-26 2010-02-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activ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DE102009009577B3 (de) * 2009-02-19 2010-05-27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4468A (zh) * 2016-04-07 2017-12-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9311501A (zh) * 2016-06-17 2019-02-05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9562778A (zh) * 2016-08-09 2019-04-02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9789889A (zh) * 2016-09-27 2019-05-21 Nsk美国有限公司 用于内部溃缩转向柱组件的能量吸收装置
CN109789889B (zh) * 2016-09-27 2021-11-16 Nsk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以及在转向柱组件内吸收能量的方法
CN110461685B (zh) * 2017-03-31 2022-02-11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具有能量吸收装置的转向柱
CN110461685A (zh) * 2017-03-31 2019-11-15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具有能量吸收装置的转向柱
CN109421788B (zh) * 2017-09-04 2021-07-02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转向管柱总成和汽车
CN109421788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博世汽车转向系统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总成和汽车
CN109927775A (zh) * 2017-12-18 2019-06-25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CN109927775B (zh) * 2017-12-18 2022-07-29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CN108516009B (zh) * 2018-03-27 2020-05-0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
CN108516009A (zh) * 2018-03-27 2018-09-1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
CN111348093A (zh) * 2018-12-24 2020-06-30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转向管柱的溃缩力可变的溃缩机构
US11572094B2 (en) * 2020-06-18 2023-02-07 Nsk Americas, Inc.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assembly and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US11975756B2 (en) 2020-06-18 2024-05-07 Nsk Americas, Inc.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assembly and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10452A2 (en) 2015-08-26
US20150239490A1 (en) 2015-08-27
JP2015157502A (ja) 2015-09-03
EP2910452A3 (en)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9707A (zh) 转向系统
CN111936371B (zh) 转向装置
CN104943729B (zh) 转向装置
CN104943732A (zh) 转向装置
CN104943728A (zh) 转向装置
JP4060223B2 (ja)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663134B2 (en) Steering system
EP3115276B1 (en) Steering system
US9162701B2 (en) Steering column energy absorbing rake lock
US8931804B2 (en) Steering device
CN104943731B (zh) 转向装置
US7044503B2 (en) Collapsible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009684A (zh) 用于可折叠转向柱组件的能量吸收装置
US9669863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KR102494624B1 (ko) 자동차 조향컬럼
CN106394648B (zh) 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
CN108528517B (zh) 转向装置
CN107776649A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伸缩闩锁装置
CN110775149A (zh) 转向装置
US10981590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10775147A (zh) 转向装置
JP692156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691440B (zh) 转向装置
KR101307648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CN103328306B (zh) 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