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7803A - 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47803A
CN104847803A CN201510083788.1A CN201510083788A CN104847803A CN 104847803 A CN104847803 A CN 104847803A CN 201510083788 A CN201510083788 A CN 201510083788A CN 104847803 A CN104847803 A CN 104847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ing ring
spline
transmission part
inclination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37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47803B (zh
Inventor
大森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298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5216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298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5216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47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7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47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78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在该接合构造中,将齿轮的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将螺母与形成于轴上的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齿轮与轴接合。具有将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并被夹持在齿轮和螺母之间的第1垫圈和第2垫圈,在第1、第2垫圈上,形成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并相互抵接的第1倾斜面。第1、第2垫圈通过螺母的接合力使各自的第1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外周花键和内周花键的齿面高强度地卡合并牢固地固定在轴上,因此,齿轮的圆周方向的晃动被第1、第2垫圈阻止而难以传递到螺母,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母的松动。

Description

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将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并在形成于所述轴上的螺纹部上对螺纹部件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所述传动部件与所述轴接合。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的是,在将传动齿轮与轴进行花键卡合并从轴端侧利用螺母进行接合时,将形成于在传动齿轮与螺母之间夹持的垫圈的内周上的突起与形成于轴的外周上的卡合槽进行卡合,并且,使螺母的薄壁部变形而与所述卡合槽卡合。根据该构造,当传动齿轮由于花键的晃动而要相对于轴进行相对旋转时,其扭矩通过传动齿轮与垫圈之间的滑动被吸收,从而不会传递到螺母,防止了螺母的松动。
此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的是,从轴端侧利用螺栓将与轴键结合的正时带轮和曲轴带轮接合,并且,通过锯齿状的凹凸将曲轴带轮和正时带轮相互卡合。根据该构造,通过锯齿状的凹凸的卡合使曲轴带轮和正时带轮成为一体,从而防止在两者之间产生滑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596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587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为了防止螺母松动,需要使垫圈的突起与轴的卡合槽之间不存在圆周方向的晃动,但是,当将突起强硬地压入卡合槽而使其塑性变形以防止产生晃动时,负荷集中于突起上,不仅针对磨损和变形的耐久性降低,而且,由于作用于突起以及卡合槽间的摩擦力,螺母的紧固扭矩被消耗,接合力可能减小。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虽然能够使正时带轮和曲轴带轮一体而在轴上不能相对旋转,但是,无法消除正时带轮和曲轴带轮相对于轴在圆周方向上的晃动,因此,可能由于所述晃动而使螺母松动。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可靠地防止对与轴进行花键卡合的传动部件进行接合的螺纹部件的松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在该接合构造中,将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将螺纹部件与形成于所述轴上的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所述传动部件与所述轴接合,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第1特征在于,具有将内周花键与所述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并被夹持在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螺纹部件之间的第1垫圈和第2垫圈,在与所述传动部件抵接的所述第1垫圈上,在朝向所述螺纹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与所述螺纹部件抵接的所述第2垫圈上,在朝向所述传动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第1、第2垫圈通过所述螺纹部件的接合力使各自的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1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2特征:在所述第1、第2垫圈的所述侧面上,在多个节距的范围内连续形成有由具有相同圆周方向宽度的所述倾斜面、凸部、所述倾斜面和凹部构成的凹凸部,使所述内周花键的凸部的中心或凹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凹凸部的所述凸部的中心或所述凹部的中心偏移,从而在所述第1、第2垫圈中的一个垫圈的所述凹凸部的所述凸部与所述第1、第2垫圈中的另一个垫圈的所述凹凸部的所述凹部之间形成间隙。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1或第2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3特征:通过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作用于所述第2垫圈上的扭矩的方向与所述螺纹部件的接合时的旋转方向相同。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2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4特征:在所述第1、第2垫圈的所述侧面之间,在比相互抵接的所述倾斜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间,所述螺纹部件和所述第2垫圈的接触部的径向外端的半径小于所述凹凸部的径向内端的半径。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1或第2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5特征:所述第1、第2垫圈是能够互换的相同形状的部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1或第2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6特征:在所述第1、第2垫圈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当所述定位标记在轴向上对齐时,所述第1、第2垫圈的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在该接合构造中,将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将螺纹部件与形成于所述轴上的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所述传动部件与所述轴接合,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第7特征在于,具有将内周花键与所述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并被夹持在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螺纹部件之间的止转部件,在所述传动部件的朝向所述止转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止转部件的朝向所述传动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止转部件通过所述螺纹部件的接合力使各自的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7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8特征:在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止转部件的所述侧面上,在多个节距的范围内连续形成有由具有相同圆周方向宽度的所述倾斜面、凸部、所述倾斜面和凹部构成的凹凸部,使所述内周花键的凸部的中心或凹部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凹凸部的所述凸部的中心或所述凹部的中心偏移,从而在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止转部件中的一个所述部件的所述凹凸部的所述凸部前端与另一个所述部件的所述凹凸部的所述凹部底部之间形成间隙。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7或第8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9特征:通过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作用于所述止转部件的扭矩的方向与所述螺纹部件的接合时的旋转方向相同。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除了具有所述第7或第8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第10特征:在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止转部件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当所述定位标记在轴向上对齐时,所述传动部件和所述止转部件的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另外,实施方式的外螺纹12g和内螺纹12h与本发明的螺纹部对应,实施方式的齿轮15与本发明的传动部件对应,实施方式的螺母18和螺栓19与本发明的螺纹部件对应,实施方式的第1倾斜面a和第2倾斜面c与本发明的倾斜面对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将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将螺纹部件与形成于轴上的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传动部件与轴接合。此时,具有将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并被夹持在传动部件和螺纹部件之间的第1垫圈和第2垫圈,在与传动部件抵接的第1垫圈上,在朝向螺纹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与螺纹部件抵接的第2垫圈上,在朝向传动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因此,第1、第2垫圈通过螺纹部件的接合力使各自的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第1垫圈的内周花键和第2垫圈的内周花键在相反方向上按压轴的外周花键的齿面,第1、第2垫圈被牢固地固定在轴上。其结果是,传动部件相对于轴在圆周方向上的晃动被第1、第2垫圈阻止,晃动难以传递到螺母,能够通过简单且耐久性高的构造可靠地防止螺母的松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第1、第2垫圈的侧面,在多个节距的范围内连续形成有具有由相同圆周方向宽度的倾斜面、凸部、倾斜面和凹部构成的凹凸部,使内周花键的凸部的中心或凹部的中心相对于凹凸部的凸部的中心或凹部的中心偏移,从而在第1、第2垫圈中的一个垫圈的凹凸部的凸部与第1、第2垫圈中的另一个垫圈的凹凸部的凹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在轴上组装第1、第2垫圈时,能够实现相互抵接的倾斜面的相位的微调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通过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作用于第2垫圈的扭矩的方向与螺纹部件的接合时的旋转方向相同,因此,能够通过作用于螺纹部件和第2垫圈之间的摩擦力辅助第2垫圈相对于第1垫圈的相对旋转。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第1、第2垫圈的侧面之间,在比相互抵接的倾斜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间,螺纹部件和第2垫圈的接触部的径向外端的半径小于凹凸部的径向内端的半径,因此,第1、第2垫圈通过螺纹部件的接合负荷以使所述空间变小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第1、第2垫圈的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密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第1、第2垫圈是能够互换的相同形状的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种类,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防止第1、第2垫圈的误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在第1、第2垫圈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当定位标记在轴向上对齐时,第1、第2垫圈的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因此,在轴上组装第1、第2垫圈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使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相位对准作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将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将螺纹部件与形成于轴上的螺纹部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传动部件与轴接合。此时,具有将内周花键与轴的外周花键卡合并被夹持在传动部件和螺纹部件之间的止转部件,在传动部件的朝向止转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止转部件的朝向传动部件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因此,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通过螺纹部件的接合力使各自的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和止转部件的内周花键在相反方向上按压轴的外周花键的齿面,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被牢固地固定在轴上。其结果是,消除了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相对于轴在圆周方向上的晃动,晃动难以传递到螺母,能够通过简单且耐久性高的构造可靠地防止螺母的松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在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的侧面上,在多个节距的范围内连续形成有由具有相同圆周方向宽度的倾斜面、凸部、倾斜面和凹部构成的凹凸部,使内周花键的凸部的中心或凹部的中心相对于凹凸部的凸部的中心或凹部的中心偏移,从而使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中的一个所述部件的凹凸部的凸部前端与另一个所述部件的凹凸部的凹部底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在轴上组装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时,能够实现用于使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相互抵接的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的相位的微调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9特征,通过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作用于止转部件的扭矩的方向与螺纹部件的接合时的旋转方向相同,因此,能够通过作用于螺纹部件和止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辅助止转部件相对于传动部件的相对旋转。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0特征,在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当定位标记在轴向上对齐时,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的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因此,在轴上组装传动部件和止转部件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使倾斜面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相位对准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齿轮对于轴的接合部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图1的3-3线圆周方向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与图1对应的图。(第2实施方式)
图6是与图3对应的图。(第3实施方式)
图7是与图3对应的图。(第4实施方式)
图8是齿轮对于轴的接合部的剖视图。(第5实施方式)
图9是图8的9-9线剖视图。(第5实施方式)
图10是图8的10-10线圆周方向剖视图。(第5实施方式)
图11是图8的11-11线剖视图。(第5实施方式)
图12是与图8对应的图。(第6实施方式)
图13是与图10对应的图。(第7实施方式)
图14是与图10对应的图。(第8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2:轴
12f:轴的外周花键
12g:外螺纹(螺纹部)
12h:内螺纹(螺纹部)
15:齿轮(传动部件)
15a:传动部件的内周花键
15b:凹凸部
15c:定位标记
16:第1垫圈
16a:第1垫圈的内周花键
16b:凹凸部
16c:定位标记
17:第2垫圈
17a:第2垫圈的内周花键
17b:凹凸部
17c:定位标记
18:螺母(螺纹部件)
19:螺栓(螺纹部件)
20:止转部件
20a:止转部件的内周花键
20b:凹凸部
20c:定位标记
a:凹凸部的第1倾斜面(凹凸部的倾斜面)
b:凹凸部的凸部
c:凹凸部的第2倾斜面(凹凸部的倾斜面)
d:凹凸部的凹部
e:内周花键的凸部
f:内周花键的凹部
x:凹凸部的凸部或凹部的中心
y:内周花键的凸部或凹部的中心
α: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根据图1~图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汽车用的变速器的一部分,轴12经由滚珠轴承1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1上。轴12具有大径部12a、经由段部12b而与大径部12a连续的中径部12c、经由段部12d而与中径部12c连续的轴端侧的小径部12e,在中径部12c上形成有外周花键12f,在小径部12e上形成有外螺纹12g。滚珠轴承13具有外圈13a、内圈13b、被夹在外圈13a和内圈13b之间的多个螺栓13c…,外圈13a与变速箱11的开口部11a嵌合并通过钳夹14被卡定,内圈13b与轴12的中径部12c嵌合并被卡定在段部12b上。
在中径部12c的外周花键12f上,从轴端侧起卡合有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第1垫圈16的内周花键16a、第2垫圈17的内周花键17a,通过与小径部12e的外螺纹12g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母18而在轴向上接合。此时,螺母18的接合力经由第2垫圈17、第1垫圈16、齿轮15和滚珠轴承13的内圈13b而被轴12的段部12b支承。本实施方式的外螺纹12g和螺母18是左旋螺纹。
如图1~图3所示,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是能够互换的相同部件,以使具有相同形状的侧面相互对置的方式逆向配置。在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形成在圆周方向上周期性地波状起伏地凹凸部16b、17b。凹凸部16b、17b通过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而形成,凸部b在轴向上最突出,凹部d在轴向上最凹陷。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长度(中心角)均为p/4,将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长度合计后得到的节距p相当于中心角60°。
凹凸部16b、17b仅在第1、第2垫圈16、17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当以使凹凸部16b、17b彼此对置的方式将第1、第2垫圈16、17安装在轴12上时,在其径向内侧部分处形成空间α(参照图1)。而且,螺母18和第2垫圈17的接触部的径向外端的半径R1被设定为小于凹凸部16b、17b的径向内端(即空间α的径向外端)的半径R2。
另一方面,第1、第2垫圈16、17的内周花键16a、17a的节距q是凹凸部16b、17b的节距p的1/4(q=p/4)。而且,第1、第2垫圈16、17的内周花键16a、17a的凸部e和凹部f的圆周方向中心y相对于凹凸部16b、17b的凸部b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中心x偏移(参照图2)。其结果是,在将第1、第2垫圈16、17组装到轴12的外周花键12f时,能够在第1垫圈16的凹凸部16b的凸部b与第2垫圈17的凹凸部17b的凹部d之间形成间隙。而且,在第1垫圈16的外周面和第2垫圈17的外周面分别设有定位标记16c、17c(参照图3)。
接着,对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为了将齿轮15与轴12接合,首先将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然后,将以使凹凸部16b、17b彼此对置的方式重合的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的内周花键16a、17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最后,将螺母18与轴12的外螺纹部12g进行螺纹结合而接合。在使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重合时,使它们的外周面上设置的定位标记16c、17c的相位在轴向上一致,由此,以第1垫圈16的第1倾斜面a和第2垫圈17的第1倾斜面a各抵接一半的方式被定位。
如图3所示,当通过螺母18的接合力将第1、第2垫圈16、17的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按压时,第1垫圈16在从轴端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施力(参照图3的箭头A),第2垫圈17在从轴端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施力(参照图3的箭头B),因此,第1垫圈16的内周花键16a的齿面和第2垫圈17的内周花键17a的齿面被按压在轴12的外周花键12f的不同齿面上,由此,第1、第2垫圈16、17牢固地与轴12结合。此时,螺母18和轴12的外螺纹12g是当将螺母18向从轴端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紧固的左旋螺纹,因此,通过根据螺母18的接合扭矩而被拉向该螺母18的第2垫圈17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辅助基于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实现的第1、第2垫圈16、17的相对旋转,能够实现第1、第2垫圈16、17的顺利的相对旋转。
由于无法避免在轴12的外周花键12f与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之间存在少量的圆周方向的晃动,因此,当由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而使齿轮15相对于轴12在圆周方向上晃动时,该晃动经由摩擦力传递到螺母18,螺母18可能逐渐松动。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齿轮15相对于轴12在圆周方向上晃动,齿轮12所摩擦接触的第1、第2垫圈16、17也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牢固地啮合,因此,齿轮15的圆周方向的晃动被第1、第2垫圈16、17截断而不会传递到螺母18,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母18的松动。
不过,如果第1、第2垫圈16、17在凹凸部16b、17b的相位一致的状态下重合,即,以凸部b、b彼此抵接的方式、或凸部b与凹部d密合而抵接的方式重合,则无法实现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无法发挥防止螺母18的松动的功能,因此,在轴12上安装第1、第2垫圈16、17时需要调整相位。此时,使内周花键16a、17a的凸部e的中心或凹部f的中心在周方向上相对于凹凸部16b、17b的凸部b的中心或凹部d的中心偏移,在第1垫圈16的凹凸部16b的凸部b于第2垫圈17的凹凸部17b的凹部d之间形成间隙(参照图2),因此,能够使第1、第2垫圈16、17的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此外,如果轴12的外周花键12f和第1、第2垫圈16、17的内周花键16a、17a的节距q过大,则有时无法使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1、第2垫圈16、17的由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构成的凹凸部16b、17b的节距p设定为内周花键16a、17a的节距q的4倍或4倍以上,因此,在轴12上组装第1、第2垫圈16、17时,能够细微调整第1、第2垫圈16、17的相位,从而更可靠地使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此外,在第1、第2垫圈16、17的凹凸部16b、17b之间,在比相互抵接的第1倾斜面a、a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间α,由于螺母18和第2垫圈17的接触部的径向外端的半径R1小于凹凸部16b、17b的径向内端的半径R2,因此,第1、第2垫圈16、17通过螺母18的接合负荷以使所述空间α变小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使第1、第2垫圈16、17的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密合。
此外,在第1、第2垫圈16、17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16c、17c,当定位标记16c、17c在轴向上对齐时(参照图3),第1、第2垫圈16、17的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因此,在轴12上组装第1、第2垫圈16、17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使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相位对准作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第2垫圈16、17不具有进行塑性变形的部分,因此,螺母18的紧固扭矩不会被所述塑性变形消耗而使接合力降低,能够反复拆装而不需要更换第1、第2垫圈16、17,比较经济。
此外,第1、第2垫圈16、17是能够互换的相同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种类,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而且能够防止第1、第2垫圈16、17的误装。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母18与设于轴12上的外螺纹12g进行螺纹结合来接合齿轮15,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栓19与设于轴12上的内螺纹12h进行螺纹结合来接合齿轮15。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第2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6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凹凸部16b、17b具有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但在第3实施方式中,凹凸部16b、17b仅具有形成为锯齿状的第1倾斜面a和非倾斜面g,第1、第2垫圈16、17以第1倾斜面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方式被组装在轴12上。
通过第3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4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7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凹凸部16b、17b仅具有形成为三角形状的第1倾斜面a和第2倾斜面c,第1、第2垫圈16、17以第1倾斜面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方式被组装在轴12上。
通过第4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5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8~图11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示出汽车用的变速器的一部分,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轴12经由滚珠轴承1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1上,该轴12具有大径部12a、经由段部12b而与大径部12a连续的中径部12c、经由段部12d而与中径部12c连续的轴端侧的小径部12e,在中径部12c上形成有外周花键12f,在小径部12e上形成有外螺纹12g,并且,滚珠轴承13具有外圈13a、内圈13b、被夹在外圈13a和内圈13b之间的多个螺栓13c……,外圈13a与变速箱11的开口部11a嵌合并通过钳夹14被卡定,内圈13b与轴12的中径部12c嵌合而被卡定在段部12b上。
在中径部12c的外周花键12f上,从轴端侧起卡合有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20a,通过与小径部12e的外螺纹12g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母18而在轴向上接合。此时,螺母18的接合力经由止转部件20、齿轮15和滚珠轴承13的内圈13b而被轴12的段部12b支承。本实施方式的外螺纹12g和螺母18是左旋螺纹。
如图8~图10所示,在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形成在圆周方向上周期性地起伏的凹凸部15b、20b。凹凸部15b、20b通过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在圆周方向上交替连续而形成,凸部b在轴向上最突出,凹部d在轴向上最凹陷。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长度(中心角)均为p/4,将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长度合计后得到的节距p相当于中心角60°。
另一方面,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15a、20a的节距q是凹凸部15b、20b的节距p的1/4(q=p/4)。而且,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15a、20a的凸部e和凹部f的圆周方向中心y相对于凹凸部15b、20b的凸部b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中心x偏移(参照图9)。其结果是,在将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组装到轴12的外周花键12f时,能够在齿轮15的凹凸部l5b的凸部b与止转部件20的凹凸部20b的凹部d之间形成间隙。而且,在齿轮15的外周面和止转部件20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15c、20c(参照图10)。
接着,对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将齿轮15与轴12接合时,首先将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然后,将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20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最后,将螺母18与轴12的外螺纹部12g进行螺纹结合而接合。在将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组装到轴12时,使它们的外周面上设置的定位标记15c、20c的相位在轴向上一致,由此,以齿轮15的第1倾斜面a与止转部件20的第1倾斜面a各抵接一半的方式被定位。
如图10所示,当通过螺母18的接合力将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按压时,齿轮15在从轴端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施力(参照图10的箭头A),止转部件20在从轴端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施力(参照图10的箭头B),因此,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的齿面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20a的齿面被按压在轴12的外周花键12f的不同齿面上,由此,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牢固地与轴12结合。此时,螺母18和轴12的外螺纹12g是当将螺母18向从轴端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紧固的左旋螺纹,因此,通过根据螺母18的接合扭矩而被拉向该螺母18的止转部件20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辅助基于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的抵接而实现的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相对旋转,能够实现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顺利的相对旋转。
由于无法避免在轴12的外周花键12f与齿轮15的内周花键15a之间存在少量的圆周方向的晃动,因此,当由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而使齿轮15相对于轴12在圆周方向上晃动时,该晃动经由摩擦力传递到螺母18,螺母18可能逐渐松动。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齿轮15相对于轴12在圆周方向上晃动,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也通过凹凸部15b、20b彼此的啮合而相互结合,并且,相对旋转的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15a、20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牢固地啮合,因此,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被固定在轴12上,能够可靠地防止螺母18的松动。
不过,如果在凹凸部15b、20b的相位一致的状态下将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组装到轴12上,即,以凸部b、b彼此抵接的方式或凸部b与凹部d密合而抵接的方式重合,则无法实现第1倾斜面a、a的仅一部分彼此抵接,无法发挥防止螺母18的松动的功能,因此,在轴12上安装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时需要调整相位。此时,如果轴12的外周花键12f、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15a、20a的节距q过大,则有时无法使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由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构成的凹凸部15b、20b的节距p是内周花键15a、20a的节距q的4倍,并且,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内周花键15a、20a的凸部e和凹部f的圆周方向中心y相对于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凹凸部15b、20b的凸部b和凹部d的圆周方向中心x偏移(参照图2),因此,在轴12上组装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时,能够细微调整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相位,从而更可靠地使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此外,在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15c、20c,当定位标记15c、20c在轴向上对齐时(参照图10),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因此,在轴12上组装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使第1倾斜面a、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相位对准作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不具有进行塑性变形的部分,因此,螺母18的紧固扭矩不会被所述塑性变形消耗而使接合力降低,能够反复拆装而不需要更换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比较经济。
【第6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2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母18与设于轴12上的外螺纹12g进行螺纹结合来接合齿轮15,但在第6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栓19与设于轴12上的内螺纹12h进行螺纹结合来接合齿轮15。
第6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第6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7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3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5实施方式中,凹凸部15b、20b具有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和凹部d,但在第7实施方式中,凹凸部15b、20b仅具有形成为锯齿状的第1倾斜面a和非倾斜面g,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以第1倾斜面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方式被组装在轴12上。
通过第7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8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4对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8实施方式是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凹凸部15b、20b仅具有形成为三角形状的第1倾斜面a和第2倾斜面c,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以第1倾斜面a的一部分彼此抵接的方式被组装在轴12上。
通过第8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母18和螺栓19是左旋螺纹,但也可以是右旋螺纹。
此外,本发明的传动部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齿轮15,也可以是链轮或滑轮等任意的传动部件。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将第1、第2垫圈16、17或者齿轮15和止转部件20的由第1倾斜面a、凸部b、第2倾斜面c及凹部d构成的凹凸部16b、17b;15b、20b的节距p设定为内周花键16a、17a;15a、20a的节距的4倍,但是,优选的是,如果设定为4倍以上的任意的值,则更容易进行相位调整。

Claims (10)

1.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在该接合构造中,将传动部件(15)的内周花键(15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将螺纹部件(18、19)与形成于所述轴(12)上的螺纹部(12g、12h)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所述传动部件(15)与所述轴(12)接合,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将内周花键(16a、17a)与所述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并被夹持在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螺纹部件(18、19)之间,
在与所述传动部件(15)抵接的所述第1垫圈(16)上,在朝向所述螺纹部件(18、19)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a、c),在与所述螺纹部件(18、19)抵接的所述第2垫圈(17)上,在朝向所述传动部件(15)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a、c),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通过所述螺纹部件(18、19)的接合力使各自的所述倾斜面(a、c)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的所述侧面上,在多个节距的范围内连续形成有由具有相同圆周方向宽度的所述倾斜面(a)、凸部(b)、所述倾斜面(c)和凹部(d)构成的凹凸部(16b、17b),
使所述内周花键(16a、17a)的凸部(e)的中心(y)或凹部(f)的中心(y)相对于所述凹凸部(16b、17b)的所述凸部(b)的中心(x)或所述凹部(d)的中心(x)偏移,从而在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中的一个垫圈的所述凹凸部(16b)的所述凸部(b)与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中的另一个垫圈的所述凹凸部(17b)的所述凹部(d)之间形成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倾斜面(a、c)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作用于所述第2垫圈(17)的扭矩的方向与所述螺纹部件(18、19)的接合时的旋转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的所述侧面之间,在比相互抵接的所述倾斜面(a、c)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间(α),所述螺纹部件(18、19)和所述第2垫圈(17)的接触部的径向外端的半径小于所述凹凸部(16b、17b)的径向内端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是能够互换的相同形状的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16c、17c),当所述定位标记(16c、17c)在轴向上对齐时,所述第1垫圈(16)和第2垫圈(17)的所述倾斜面(a、c)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7.一种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在该接合构造中,将传动部件(15)的内周花键(15a)与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将螺纹部件(18、19)与形成于所述轴(12)上的螺纹部(12g、12h)进行螺纹结合,从而将所述传动部件(15)与所述轴(12)接合,该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的特征在于,
具有止转部件(20),该止转部件(20)将内周花键(20a)与所述轴(12)的外周花键(12f)卡合,并被夹持在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螺纹部件(18、19)之间,
在所述传动部件(15)的朝向所述止转部件(20)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a、c),在所述止转部件(20)的朝向所述传动部件(15)的侧面形成有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a、c),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止转部件(20)通过所述螺纹部件(18、19)的接合力使各自的所述倾斜面(a、c)的一部分彼此抵接而相对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止转部件(20)的所述侧面上,在多个节距的范围内连续形成有由具有相同圆周方向宽度的所述倾斜面(a)、凸部(b)、所述倾斜面(c)和凹部(d)构成的凹凸部(15b、20b),
使所述内周花键(15a、20a)的凸部(e)的中心(y)或凹部(f)的中心(y)相对于所述凹凸部(15b、20b)的所述凸部(b)的中心(x)或所述凹部(d)的中心(x)偏移,从而在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止转部件(20)中的一个部件的所述凹凸部(15b、20b)的所述凸部(b)的前端与另一个部件的所述凹凸部(15b、20b)的所述凹部(d)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倾斜面(a、c)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作用于所述止转部件(20)的扭矩的方向与所述螺纹部件(18、19)的接合时的旋转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止转部件(20)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定位标记(15c、20c),当所述定位标记(15c、20c)在轴向上对齐时,所述传动部件(15)和所述止转部件(20)的所述倾斜面(a、c)的一部分彼此抵接。
CN201510083788.1A 2014-02-19 2015-02-16 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47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9853A JP2015152168A (ja) 2014-02-19 2014-02-19 伝動部材の締結構造
JP2014029852A JP2015152167A (ja) 2014-02-19 2014-02-19 伝動部材の締結構造
JP2014-029852 2014-02-19
JP2014-029853 2014-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7803A true CN104847803A (zh) 2015-08-19
CN104847803B CN104847803B (zh) 2018-09-11

Family

ID=53847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378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47803B (zh) 2014-02-19 2015-02-16 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4780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7345A (zh) * 2018-02-27 2018-06-1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连接结构
CN108343680A (zh) * 2018-02-27 2018-07-3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与输入轴的连接装置
CN108361291A (zh) * 2018-02-27 2018-08-0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连接结构
CN108361292A (zh) * 2018-02-27 2018-08-0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与输入轴连接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65426U (zh) * 1987-10-15 1989-04-26
JPH07158722A (ja) * 1993-12-08 1995-06-20 Suzuki Motor Corp プーリ間の締結力維持装置
CN2423440Y (zh) * 2000-03-06 2001-03-14 张式沂 一种防松螺栓螺母及垫圈
JP2003287042A (ja) * 2002-03-29 200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軸の固定支持構造
US6966735B1 (en) * 1999-06-14 2005-11-22 Masaki Yamazaki Screw mechanism
CN200978869Y (zh) * 2006-06-29 2007-11-21 松宏国际有限公司 防松防盗螺丝组件
CN101598168A (zh) * 2009-07-21 2009-12-09 北京群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防松防盗螺栓结构体
CN202991792U (zh) * 2012-12-24 2013-06-12 福建省晋江市励精汽配有限公司 一种防松垫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65426U (zh) * 1987-10-15 1989-04-26
JPH07158722A (ja) * 1993-12-08 1995-06-20 Suzuki Motor Corp プーリ間の締結力維持装置
US6966735B1 (en) * 1999-06-14 2005-11-22 Masaki Yamazaki Screw mechanism
CN2423440Y (zh) * 2000-03-06 2001-03-14 张式沂 一种防松螺栓螺母及垫圈
JP2003287042A (ja) * 2002-03-29 200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軸の固定支持構造
CN200978869Y (zh) * 2006-06-29 2007-11-21 松宏国际有限公司 防松防盗螺丝组件
CN101598168A (zh) * 2009-07-21 2009-12-09 北京群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防松防盗螺栓结构体
CN202991792U (zh) * 2012-12-24 2013-06-12 福建省晋江市励精汽配有限公司 一种防松垫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67345A (zh) * 2018-02-27 2018-06-1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连接结构
CN108343680A (zh) * 2018-02-27 2018-07-3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与输入轴的连接装置
CN108361291A (zh) * 2018-02-27 2018-08-0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连接结构
CN108361292A (zh) * 2018-02-27 2018-08-0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与输入轴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7803B (zh)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7803A (zh) 传动部件的接合构造
US7736256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s applying assist power to rotary member surrounding tie rod connecting bar
JP6911892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
KR101732287B1 (ko) 기어 장치
KR20050086727A (ko) 유성식 차동 나사형 회전-직선운동 변환장치
US8888374B1 (en) Bearing with antiskid design
US20080276739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2483096B (zh) 用于夹紧轴毂连接的夹紧系统和方法及转矩传递系统
CN1934375A (zh) 用于无间隙正齿轮组的齿轮
EP2890916B1 (en) Belt drive system
KR102016955B1 (ko) 코너 모듈
EP3135568B1 (en) Sprocket wheel
JP2008215534A (ja) 車両用遊星歯車装置
FI2739881T4 (fi) Vinohammastuksella varustettu hammaspyörä ja hammaspyörän segmentti
JP6859039B2 (ja) 歯車装置
US3410112A (en) Spider for flexible coupling
CN101797870A (zh) 定速接头与机动车轮毂轴承单元之间的耦接件
CN104736888A (zh) 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JP5208526B2 (ja) 自動車両用駆動システム
US9556932B2 (en) Reduction gear
TWI635971B (zh) 配合花轂組件結合之棘輪環結構
JP4984093B2 (ja) 動力伝達機構
JP2007154984A (ja) 動力伝達機構
JP2015152167A (ja) 伝動部材の締結構造
US20170227116A1 (en) Gea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