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8889B -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38889B CN104838889B CN201510266794.0A CN201510266794A CN104838889B CN 104838889 B CN104838889 B CN 104838889B CN 201510266794 A CN201510266794 A CN 201510266794A CN 104838889 B CN104838889 B CN 1048388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ia cocos
- mycelia
- parts
- bag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属于多孔菌科栽种技术领域。具体步骤:挑取麦粒大小的茯苓肉接入PDA的培养基,培养得到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接入原种培养基得到茯苓菌丝引,然后通过配制玉米粒、果树枝条的栽培料,培育出菌丝丰满、粗壮的茯苓菌种,在松树蔸上环挖凹槽,并将茯苓菌种接入凹槽外周,用海带固定菌袋,覆土培养,合理灭菌、杀蚁、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定期查看菌情,及时采收茯苓。整个发明方法操作简单,利用海带含盐量大的特点,提高生物学效率,同时为茯苓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得到个体大、产量高、质量好的茯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孔菌科栽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学名为Wolfiporia cocos(Schw.)Ryv.et Gilbn.为多孔菌科目,茯苓的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药效功能。茯苓的入药部位为真菌的干燥菌核,其具有丰富的营养,含有大量的多糖、多种微量元素、卵磷脂,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药用价值很高,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和保健品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茯苓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目前市场茯苓的来源主要是人工栽种,茯苓的栽种有干段木栽种和树蔸栽种两种。现有的树蔸栽种方法工序繁琐、操作复杂、耗用松木多、占用耕地大且有严重的病虫灾害,普遍存在菌丝数量虽多但个体小且发育不良直接影响菌核质量或出现不接菌核的问题,最终导致生物学效率较低。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通过培育旺盛的且存活率高的茯苓菌丝引,形成体大、质量好的菌核,提高茯苓菌种接种成活率,在树桩上环挖凹槽作为接种口得到优质高产的茯苓,缩短茯苓的栽培期,提高生物学效率,同时提高松树蔸的利用率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挑取麦粒大小的茯苓肉接入PDA的培养基放入25~30℃的培养箱内培养3~5天长出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接入添加有重量份数为85~90份的棉壳、7~12份的麦麸、0.5~1.5份的白糖、0.5~1.5份的石灰、0.5~1.5份的过磷酸钙的原种培养基,培养15~20天,得到茯苓菌丝引;
步骤B:将重量份数为35~40份的果树枝条粉碎至3~4mm粒径,混合重量份数为38~45份的玉米粒、18~22份的醋糟、0.5~1份的红糖、0.5~1份的豆渣,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43~1.56的固体培养料,装入聚乙烯袋制成茯苓栽培菌袋,将所述茯苓栽培菌袋送入60~70℃的摇床内,转速为180r/min,并采用波长为240~260nm的紫外照射,振荡15~30min,取出振荡过的菌袋放入37℃的孵箱内保温12~16h,重复振荡、保温三次后冷却,得到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
步骤C:将步骤A得到的茯苓菌丝引接入步骤B得到的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内,采用阶梯升温法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得到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
步骤D:将松树蔸锄深使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在地面下10~20cm的树桩上环挖一个高度为25cm、向内延伸4cm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上部的树桩圆周上间隔剥皮,用无水乙醇对所述凹槽消毒;
步骤E:将步骤C中得到的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撕一个高10cm宽5cm的开口,然后将菌袋间隔5~8cm依次摆放在所述凹槽上,并用海带缠绕菌袋的外表面,将菌袋捆绑在所述凹槽上使菌袋的开口部位紧贴所述凹槽的外周,在海带周围覆盖新鲜松针叶,然后覆土至原地面高度,保持土壤温度为20~30℃,土壤湿度为20~40%;
步骤F:覆土后10~15天,每天21点到次日6点,在覆土处盖一层稻草,采收前7~10天,拨开树桩剥皮处的覆土,在剥皮处沿纵向喷洒重量份数为20~30份维生素、15~25份葡萄糖和50~60份水的混合液,然后再重新覆土培养至采收。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还包括:
步骤G:在茯苓的整个生长期内,每隔一周向覆土处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每7~10天,拨开覆土检查菌情,以便及时补缺,如生长1~2个月后不见树桩凹槽处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茯苓形成菌核后,如发现茯苓漏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
步骤H:每两个月采收一批成熟茯苓,并更换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重复步骤E和步骤F,重复更换菌袋培养直到所述凹槽开始腐朽,将采收的成熟茯苓洗净、蒸煮后,剥皮,将苓皮和苓肉单独暴晒至足干。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步骤A中的原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数的棉壳粉粹至3~4mm粒径,然后放入蔗糖水中浸泡,在100r/min的转速下搅拌1~2h后沥干,将上述重量份数的麦麸用武火翻炒20~30min,冷却后与沥干的棉壳和上述重量份数的白糖、石灰、过磷酸钙混合,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25~1.43,装入广口瓶在常压100℃下灭菌10h~12h,冷却至室温。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步骤B中的果树枝条为苹果、橘子和葡萄的枝条修剪后剥去外皮后的枝条,步骤B中的玉米粒经过前处理:将重量份数为75份玉米粒加入清水中煮沸10min后沥干、粉碎至3~4mm粒径,将重量份数为10份黄瓜、10份番茄、30份胡萝卜榨汁后过滤得滤液,将粉碎后的玉米粒与滤液混合,并置于旋转蒸发仪上,在100℃水浴下旋干。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步骤B中的茯苓栽培菌袋在装袋前先在所述固体培养料上部铺设一层厚度为1~2cm的甘蔗渣,然后装袋。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步骤C所述的阶梯升温法的具体方式为:将接入茯苓菌丝引的茯苓栽培菌袋在18~22℃下培养6~8天,然后在23~25℃下培养15~20天,最后在26~28℃下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在步骤E前13~15天,每隔6~8天在地面树桩外周沿径向10~20cm处翻地一次,并在地面上撒石灰粉,每隔4~6天在所述地面树桩外周沿径向30~40cm处翻地一次,并在地面上撒上重量比为1:3的灭蚁药和黄土,在步骤E前5~7天,在所述地面树桩外周沿径向50~60cm处挖1~2m的深坑,并将辣椒杆埋于所述深坑中后覆土。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步骤H中每次补放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前,用无水乙醇溶液对所述凹槽消毒,然后在所述凹槽中覆盖步骤B中所述的固体培养料。
优选的是,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所述的松树蔸为上年秋、冬季砍伐松木留下的松树蔸,并保留有直径为20厘米以上、高出地面10~20cm的树桩。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通过配制棉壳原种培养料和玉米粒、果树枝条的栽培料,培育出菌丝丰满、粗壮的茯苓菌种,在松树蔸上环挖凹槽,并将茯苓菌种接入凹槽外周,通过合理调节生长环境为茯苓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得到个体大、产量高、质量好的茯苓;
第二、培养料中固体颗粒过大不能够直接通过搅拌来湿润且容易刺破塑料袋,过小容易导致培养料中颗粒之间的孔隙度过低,氧气不足,影响菌丝蔓延速度,原种培养料中的棉壳和栽培料中的主料粉碎粒径控制在3~4mm为宜;
第三、原种培养料以棉壳为主,将粉粹的棉壳放入蔗糖水中浸泡吸收糖分,搅拌作用提高棉壳吸水速度和均匀性,武火翻炒对麦麸除水同时提高麦麸中纤维素等有效物质的活性,一定比例的棉壳、麦麸、白糖、石灰和过磷酸钙为茯苓菌丝生长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保证茯苓菌丝引的成活率和质量;
第四、栽培料以果树枝条和玉米粒作为栽培料的主料,玉米粒煮沸、粉碎、加入蔬菜汁里旋蒸,100℃下旋蒸出来的玉米粒,能够吸收更多的蔬菜汁中的维生素,促进茯苓菌丝的繁殖生长,且提高菌丝的成活率,用果树枝条和玉米粒代替松树屑等栽培料简化工艺且减少环境污染,配合一定比例的醋糟、豆渣,能够满足菌丝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加水调配成相对密度为1.43~1.56的固体培养料一方面保证了培养料的含水量,另一方面使得培养料不具有流动性,将栽培菌袋经过同时加热、振荡、紫外照射,然后保温,并重复振荡、保温的操作,以使菌袋达到高效灭菌的状态;
第五、在树桩上环挖一个高度为25cm、向内延伸4cm的凹槽,使得能够同时栽种多个菌袋,提高松树蔸的利用率,在菌袋中部撕一个高10cm宽5cm的开口,保证茯苓菌种完全紧贴于凹槽处能够更好的吸收营养,保留菌袋既可以避免栽培料的扩散,还可以对菌丝提供保护,用海带捆绑菌袋能够固定菌袋防止菌袋滑落,同时因其盐含量较高,能够吸取培养料的营养,将吸取的培养料营养和自身营养引流到树桩上,为茯苓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培养个体大、壮实的茯苓,覆盖新鲜松针叶为营养传递提供介质,每天21点到次日6点,在覆土处盖一层稻草保持夜间土壤温度,采收前7~10天在剥皮处纵向喷洒20~30份维生素、15~25份葡萄糖和50~60份水的混合液促进茯苓的最后成熟;
第六、每隔一周向覆土处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保持土壤湿度;
第七、甘蔗渣质地比较松软,兼具良好的持水性能,在固体培养料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2cm的甘蔗渣,在栽培菌袋灭菌之后体积膨胀,培养料变得较硬实,甘蔗渣的存在能够保证培养料有足够的孔隙度,满足菌丝蔓延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对培养丰满、粗壮的茯苓菌丝有促进作用;
第八、在树桩凹槽外周由里到外依次撒石灰粉、1:3的灭蚁药和黄土、埋入辣椒杆,石灰粉对土壤提前消毒,在能够达到灭蚁效果的前提下,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黄土能够吸收灭蚁药中的吡唑毒性化合物,稀释灭蚁药的毒性,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辣椒杆有驱赶白蚁的作用;
第九、步骤H中每次补放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前,所述凹槽中覆盖步骤B中的所述固体培养料,及时补充上一批茯苓生长所消耗的营养,保证每批茯苓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挑取麦粒大小的茯苓肉接入PDA的培养基放入25℃的培养箱内培养3天长出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接入添加有重量份数为85份的棉壳、7份的麦麸、0.5份的白糖、0.5份的石灰、0.5份的过磷酸钙的原种培养基培养15天,得到茯苓菌丝引,其中棉壳为在蔗糖水中浸泡过的棉壳,麦麸经过武火翻炒,原种培养基经过10h在常压100℃下的灭菌,棉壳、麦麸、白糖、石灰和过磷酸钙为茯苓菌丝生长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保证茯苓菌丝引的成活率和质量;
步骤B:将重量份数为35份的果树枝条粉碎至3mm粒径,混合重量份数为38份的玉米粒、18份的醋糟、0.5份的红糖、0.5份的豆渣,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43的固体培养料,在固体培养料上部铺设一层厚度为1cm的甘蔗渣保证培养料有足够的孔隙度,满足菌丝蔓延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促进茯苓菌丝生长丰满、粗壮,然后将其装入聚乙烯袋制成茯苓栽培菌袋,其中玉米粒经过煮沸、粉碎、在蔬菜汁中浸泡的前处理,从而吸收大量的蔬菜汁中的维生素,促进茯苓菌丝的繁殖生长提高菌丝的成活率,将所述茯苓栽培菌袋送入60℃的摇床内,转速为180r/min,并采用波长为240nm的紫外照射,振荡15min,取出振荡过的菌袋放入37℃的孵箱内保温12h,重复振荡、保温三次后冷却,以使菌袋达到高效灭菌的状态;
步骤C:将步骤A得到的茯苓菌丝引接入步骤B得到的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内,将接入茯苓菌丝引的茯苓栽培菌袋在18℃下培养6天,然后在23℃下培养15天,最后在26℃下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
步骤D:选取上年秋、冬季砍伐松木留下的保留有直径为20厘米以上、高出地面10cm树桩的松树蔸,将所述松树蔸锄深使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在地面下10cm的树桩上环挖一个高度为25cm、向内延伸4cm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上部的树桩圆周上间隔剥皮,用无水乙醇对所述凹槽消毒;
步骤E:在菌袋放入凹槽上前13天,在树桩凹槽外周沿径向由里到外依次撒石灰粉、1:3的灭蚁药和黄土、埋入辣椒杆,石灰粉对土壤提前消毒,在能够达到灭蚁效果的前提下,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黄土能够吸收灭蚁药中的吡唑毒性化合物,稀释灭蚁药的毒性,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辣椒杆有驱赶白蚁的作用,将步骤C中得到的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撕一个高10cm宽5cm的开口,然后将菌袋间隔5cm依次摆放在所述凹槽上,保证茯苓菌种完全紧贴于凹槽处能够更好的吸收营养,保留菌袋避免栽培料的扩散,同时对菌丝提供保护,用海带缠绕菌袋的外表面,利用海带对营养物质的引流作用为茯苓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培养个体大、壮实的茯苓菌核,将菌袋捆绑在所述凹槽上使菌袋的开口部位紧贴所述凹槽的外周,在海带周围覆盖新鲜松针叶促进培养料营养的传递,然后覆土至原地面高度,保持土壤温度为20℃,土壤湿度为20%;
步骤F:覆土后10天,每天21点到次日6点,在覆土处盖一层稻草保持夜间土壤的温度,采收前7天,拨开树桩剥皮处的覆土,在剥皮处沿纵向喷洒重量份数为20份维生素、15份葡萄糖和50份水的混合液促进茯苓的最后成熟,然后再重新覆土培养至采收;
步骤G:在茯苓的整个生长期内,每隔一周向覆土处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保持土壤湿度,每7天,拨开覆土检查菌情,以便及时补缺,如生长1个月后不见树桩凹槽处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茯苓形成菌核后,如发现茯苓漏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出现烂茯苓;
步骤H:每次补放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前,用无水乙醇溶液对所述凹槽消毒,然后在所述凹槽中覆盖步骤B中的所述固体培养料,及时补充上一批茯苓生长所消耗的营养,保证每批茯苓的品质,每两个月采收一批成熟茯苓,并更换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重复步骤E和步骤F,重复更换菌袋培养直到所述凹槽开始腐朽,将采收的成熟茯苓洗净、蒸煮后,剥皮,将苓皮和苓肉单独暴晒至足干。
<实施例2>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挑取麦粒大小的茯苓肉接入PDA的培养基放入30℃的培养箱内培养5天长出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接入添加有重量份数为890份的棉壳、12份的麦麸、1.5份的白糖、1.5份的石灰、1.5份的过磷酸钙的原种培养基培养20天,得到茯苓菌丝引,其中棉壳为在蔗糖水中浸泡过的棉壳,麦麸经过武火翻炒,原种培养基经过10h在常压100℃下的灭菌,棉壳、麦麸、白糖、石灰和过磷酸钙为茯苓菌丝生长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保证茯苓菌丝引的成活率和质量;
步骤B:将重量份数为40份的果树枝条粉碎至4mm粒径,混合重量份数为45份的玉米粒、22份的醋糟、1份的红糖、1份的豆渣,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56的固体培养料,在固体培养料上部铺设一层厚度为2cm的甘蔗渣保证培养料有足够的孔隙度,满足菌丝蔓延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促进茯苓菌丝生长丰满、粗壮,然后将其装入聚乙烯袋制成茯苓栽培菌袋,其中玉米粒经过煮沸、粉碎、在蔬菜汁中浸泡的前处理,从而吸收大量的蔬菜汁中的维生素,促进茯苓菌丝的繁殖生长提高菌丝的成活率,将所述茯苓栽培菌袋送入70℃的摇床内,转速为180r/min,并采用波长为260nm的紫外照射,振荡30min,取出振荡过的菌袋放入37℃的孵箱内保温16h,重复振荡、保温三次后冷却,以使菌袋达到高效灭菌的状态;
步骤C:将步骤A得到的茯苓菌丝引接入步骤B得到的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内,将接入茯苓菌丝引的茯苓栽培菌袋在22℃下培养8天,然后在25℃下培养20天,最后在28℃下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
步骤D:选取上年秋、冬季砍伐松木留下的保留有直径为20厘米以上、高出地面20cm树桩的松树蔸,将所述松树蔸锄深使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在地面下20cm的树桩上环挖一个高度为25cm、向内延伸4cm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上部的树桩圆周上间隔剥皮,用无水乙醇对所述凹槽消毒;
步骤E:在菌袋放入凹槽上前13天,在树桩凹槽外周沿径向由里到外依次撒石灰粉、1:3的灭蚁药和黄土、埋入辣椒杆,石灰粉对土壤提前消毒,在能够达到灭蚁效果的前提下,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黄土能够吸收灭蚁药中的吡唑毒性化合物,稀释灭蚁药的毒性,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辣椒杆有驱赶白蚁的作用,将步骤C中得到的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撕一个高10cm宽5cm的开口,然后将菌袋间隔8cm依次摆放在所述凹槽上,保证茯苓菌种完全紧贴于凹槽处能够更好的吸收营养,保留菌袋避免栽培料的扩散,同时对菌丝提供保护,用海带缠绕菌袋的外表面,通过海带对营养物质的引流作用为茯苓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培养个体大、壮实的茯苓菌核,将菌袋捆绑在所述凹槽上使菌袋的开口部位紧贴所述凹槽的外周,在海带周围覆盖新鲜松针叶促进培养料营养的传递,然后覆土至原地面高度,保持土壤温度为30℃,土壤湿度为40%;
步骤F:覆土后15天,每天21点到次日6点,在覆土处盖一层稻草保持夜间土壤的温度,采收前10天,拨开树桩剥皮处的覆土,在剥皮处沿纵向喷洒重量份数为30份维生素、25份葡萄糖和60份水的混合液促进茯苓的最后成熟,然后再重新覆土培养至采收;
步骤G:在茯苓的整个生长期内,每隔一周向覆土处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保持土壤湿度,每10天,拨开覆土检查菌情,以便及时补缺,如生长2个月后不见树桩凹槽处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茯苓形成菌核后,如发现茯苓漏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出现烂茯苓;
步骤H:每次补放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前,用无水乙醇溶液对所述凹槽消毒,然后在所述凹槽中覆盖步骤B中的所述固体培养料,及时补充上一批茯苓生长所消耗的营养,保证每批茯苓的品质,每两个月采收一批成熟茯苓,并更换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重复步骤E和步骤F,重复更换菌袋培养直到所述凹槽开始腐朽,将采收的成熟茯苓洗净、蒸煮后,剥皮,将苓皮和苓肉单独暴晒至足干。
<实施例3>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挑取麦粒大小的茯苓肉接入PDA的培养基放入28℃的培养箱内培养4天长出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接入添加有重量份数为88份的棉壳、10份的麦麸、1份的白糖、1份的石灰、1份的过磷酸钙的原种培养基培养18天,得到茯苓菌丝引,其中棉壳为在蔗糖水中浸泡过的棉壳,麦麸经过武火翻炒,原种培养基经过10h在常压100℃下的灭菌,棉壳、麦麸、白糖、石灰和过磷酸钙为茯苓菌丝生长提供均衡、充足的营养,保证茯苓菌丝引的成活率和质量;
步骤B:将重量份数为38份的果树枝条粉碎至3.5mm粒径,混合重量份数为42份的玉米粒、20份的醋糟、0.8份的红糖、0.8份的豆渣,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50的固体培养料,在固体培养料上部铺设一层厚度为1.5cm的甘蔗渣保证培养料有足够的孔隙度,满足菌丝蔓延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促进茯苓菌丝生长丰满、粗壮,然后将其装入聚乙烯袋制成茯苓栽培菌袋,其中玉米粒经过煮沸、粉碎、在蔬菜汁中浸泡的前处理,从而吸收大量的蔬菜汁中的维生素,促进茯苓菌丝的繁殖生长提高菌丝的成活率,将所述茯苓栽培菌袋送入65℃的摇床内,转速为180r/min,并采用波长为254nm的紫外照射,振荡23min,取出振荡过的菌袋放入37℃的孵箱内保温14h,重复振荡、保温三次后冷却,以使菌袋达到高效灭菌的状态;
步骤C:将步骤A得到的茯苓菌丝引接入步骤B得到的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内,将接入茯苓菌丝引的茯苓栽培菌袋在20℃下培养7天,然后在24℃下培养18天,最后在27℃下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
步骤D:选取上年秋、冬季砍伐松木留下的保留有直径为20厘米以上、高出地面15cm树桩的松树蔸,将所述松树蔸锄深使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在地面下15cm的树桩上环挖一个高度为25cm、向内延伸4cm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上部的树桩圆周上间隔剥皮,用无水乙醇对所述凹槽消毒;
步骤E:在菌袋放入凹槽上前13天,在树桩凹槽外周沿径向由里到外依次撒石灰粉、1:3的灭蚁药和黄土、埋入辣椒杆,石灰粉对土壤提前消毒,在能够达到灭蚁效果的前提下,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黄土能够吸收灭蚁药中的吡唑毒性化合物,稀释灭蚁药的毒性,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辣椒杆有驱赶白蚁的作用,将步骤C中得到的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撕一个高10cm宽5cm的开口,然后将菌袋间隔6cm依次摆放在所述凹槽上,保证茯苓菌种完全紧贴于凹槽处能够更好的吸收营养,保留菌袋避免栽培料的扩散,同时对菌丝提供保护,用海带缠绕菌袋的外表面,通过海带对营养物质的引流作用为茯苓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培养个体大、壮实的茯苓菌核,将菌袋捆绑在所述凹槽上使菌袋的开口部位紧贴所述凹槽的外周,在海带周围覆盖新鲜松针叶促进培养料营养的传递,然后覆土至原地面高度,保持土壤温度为25℃,土壤湿度为30%;
步骤F:覆土后12天,每天21点到次日6点,在覆土处盖一层稻草保持夜间土壤的温度,采收前8天,拨开树桩剥皮处的覆土,在剥皮处沿纵向喷洒重量份数为25份维生素、20份葡萄糖和55份水的混合液促进茯苓的最后成熟,然后再重新覆土培养至采收;
步骤G:在茯苓的整个生长期内,每隔一周向覆土处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保持土壤湿度,每8天,拨开覆土检查菌情,以便及时补缺,如生长1.5个月后不见树桩凹槽处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茯苓形成菌核后,如发现茯苓漏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出现烂苓现象;
步骤H:每次补放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前,用无水乙醇溶液对所述凹槽消毒,然后在所述凹槽中覆盖步骤B中的所述固体培养料,及时补充上一批茯苓生长所消耗的营养,保证每批茯苓的品质,每两个月采收一批成熟茯苓,并更换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重复步骤E和步骤F,重复更换菌袋培养直到所述凹槽开始腐朽,将采收的成熟茯苓洗净、蒸煮后,剥皮,将苓皮和苓肉单独暴晒至足干。
上述实施例得到的茯苓将实验检测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产率提高了40%,其中茯苓菌丝的接种成功率较常规技术提高了30%,茯苓的生物学效率高达90%,经试验测定本发明得到的茯苓中的三萜酸高达150mg/L。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
Claims (9)
1.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挑取麦粒大小的茯苓肉接入PDA的培养基放入25~30℃的培养箱内培养3~5天长出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接入添加有重量份数为85~90份的棉壳、7~12份的麦麸、0.5~1.5份的白糖、0.5~1.5份的石灰、0.5~1.5份的过磷酸钙的原种培养基,培养15~20天,得到茯苓菌丝引;
步骤B:将重量份数为35~40份的果树枝条粉碎至3~4mm粒径,混合重量份数为38~45份的玉米粒、18~22份的醋糟、0.5~1份的红糖、0.5~1份的豆渣,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43~1.56的固体培养料,装入聚乙烯袋制成茯苓栽培菌袋,将所述茯苓栽培菌袋送入60~70℃的摇床内,转速为180r/min,并采用波长为240~260nm的紫外照射,振荡15~30min,取出振荡过的菌袋放入37℃的孵箱内保温12~16h,重复振荡、保温三次后冷却,得到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
步骤C:将步骤A得到的茯苓菌丝引接入步骤B得到的灭菌后的茯苓栽培菌袋内,采用阶梯升温法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得到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
步骤D:将松树蔸锄深使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在地面下10~20cm的树桩上环挖一个高度为25cm、向内延伸4cm的凹槽,在所述凹槽上部的树桩圆周上间隔剥皮,用无水乙醇对所述凹槽消毒;
步骤E:将步骤C中得到的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撕一个高10cm宽5cm的开口,然后将菌袋间隔5~8cm依次摆放在所述凹槽上,并用海带缠绕菌袋的外表面,将菌袋捆绑在所述凹槽上使菌袋的开口部位紧贴所述凹槽的外周,在海带周围覆盖新鲜松针叶,然后覆土至原地面高度,保持土壤温度为20~30℃,土壤湿度为20~40%;
步骤F:覆土后10~15天,每天21点到次日6点,在覆土处盖一层稻草,采收前7~10天,拨开树桩剥皮处的覆土,在剥皮处沿纵向喷洒重量份数为20~30份维生素、15~25份葡萄糖和50~60份水的混合液,然后再重新覆土培养至采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G:在茯苓的整个生长期内,每隔一周向覆土处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每7~10天,拨开覆土检查菌情,以便及时补缺,如生长1~2个月后不见树桩凹槽处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茯苓形成菌核后,如发现茯苓漏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
步骤H:每两个月采收一批成熟茯苓,并更换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重复步骤E和步骤F,重复更换菌袋培养直到所述凹槽开始腐朽,将采收的成熟茯苓洗净、蒸煮后,剥皮,将苓皮和苓肉单独暴晒至足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原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数的棉壳粉粹至3~4mm粒径,然后放入蔗糖水中浸泡,在100r/min的转速下搅拌1~2h后沥干,将上述重量份数的麦麸用武火翻炒20~30min,冷却后与沥干的棉壳和上述重量份数的白糖、石灰、过磷酸钙混合,加水调配至相对密度为1.25~1.43,装入广口瓶在常压100℃下灭菌10h~12h,冷却至室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果树枝条为苹果、橘子和葡萄的枝条修剪后剥去外皮后的枝条,步骤B中的玉米粒经过前处理:将重量份数为75份玉米粒加入清水中煮沸10min后沥干、粉碎至3~4mm粒径,将重量份数为10份黄瓜、10份番茄、30份胡萝卜榨汁后过滤得滤液,将粉碎后的玉米粒与滤液混合,并置于旋转蒸发仪上,在100℃水浴下旋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茯苓栽培菌袋在装袋前先在所述固体培养料上部铺设一层厚度为1~2cm的甘蔗渣,然后装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的阶梯升温法的具体方式为:将接入茯苓菌丝引的茯苓栽培菌袋在18~22℃下培养6~8天,然后在23~25℃下培养15~20天,最后在26~28℃下培养至菌袋内长满菌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前13~15天,每隔6~8天在地面树桩外周沿径向10~20cm处翻地一次,并在地面上撒石灰粉,每隔4~6天在所述地面树桩外周沿径向30~40cm处翻地一次,并在地面上撒上重量比为1:3的灭蚁药和黄土,在步骤E前5~7天,在所述地面树桩外周沿径向50~60cm处挖1~2m的深坑,并将辣椒杆埋于所述深坑中后覆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H中每次补放新鲜长满菌丝的茯苓栽培菌袋前,用无水乙醇溶液对所述凹槽消毒,然后在所述凹槽中覆盖步骤B中所述的固体培养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茯苓的栽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松树蔸为上年秋、冬季砍伐松木留下的松树蔸,并保留有直径为20厘米以上、高出地面10~20cm的树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66794.0A CN104838889B (zh) | 2015-05-24 | 2015-05-24 |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66794.0A CN104838889B (zh) | 2015-05-24 | 2015-05-24 |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38889A CN104838889A (zh) | 2015-08-19 |
CN104838889B true CN104838889B (zh) | 2017-05-31 |
Family
ID=53839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66794.0A Active CN104838889B (zh) | 2015-05-24 | 2015-05-24 |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388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61023A (zh) * | 2016-05-24 | 2016-09-28 | 重庆市康地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在松树伐桩上种植茯苓菌种的生物灭迹方法 |
CN109804893A (zh) * | 2017-11-21 | 2019-05-28 | 丹阳市陵口镇庙头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 一种茯苓专用的培养土 |
CN109362529B (zh) * | 2018-09-05 | 2021-03-02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 应用于矿山高边坡的防护材料 |
CN110651663A (zh) * | 2019-11-12 | 2020-01-07 | 吴丽娟 | 一种绿色富硒茯苓的生产方法 |
CN112772283B (zh) * | 2020-12-29 | 2023-08-04 | 四川三点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菌种营养包、食用菌种植方法及营养包播种装置 |
CN113711848B (zh) * | 2021-09-14 | 2023-03-28 | 安庆师范大学 | 一种茯苓栽培用混合土壤、茯苓栽培方法 |
CN116636423B (zh) * | 2023-07-26 | 2023-09-26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茯苓菌种的高效培育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2761A (zh) * | 2005-07-29 | 2006-02-15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 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 |
CN101491194A (zh) * | 2009-02-27 | 2009-07-29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 |
CN102523922A (zh) * | 2012-01-13 | 2012-07-04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培养茯苓子实体的培养方法 |
CN104146899A (zh) * | 2014-07-22 | 2014-11-19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一种番茄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4472207A (zh) * | 2014-10-31 | 2015-04-01 | 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 一种仿野生茯苓种植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88860B1 (ko) * | 2009-06-26 | 2012-10-08 | 경상북도(농업기술원) | 비닐봉지를 이용한 복령의 토양 비매립 대량 생산방법 |
-
2015
- 2015-05-24 CN CN201510266794.0A patent/CN10483888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2761A (zh) * | 2005-07-29 | 2006-02-15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 一种培育茯苓的方法 |
CN101491194A (zh) * | 2009-02-27 | 2009-07-29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高效环保茯苓的栽培方法 |
CN102523922A (zh) * | 2012-01-13 | 2012-07-04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培养茯苓子实体的培养方法 |
CN104146899A (zh) * | 2014-07-22 | 2014-11-19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一种番茄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4472207A (zh) * | 2014-10-31 | 2015-04-01 | 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 一种仿野生茯苓种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三种制作茯苓菌种材料对比试验;何华奇等;《中药材》;19970131;第20卷(第01期);1-2 * |
松树蔸原地种植茯苓高产栽培技术;廖潍;《广西农业科学》;20041231;第35卷(第06期);514 * |
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要点;王克勤等;《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0831;第03卷(第08期);13-14 * |
茯苓菌种选育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屈直等;《西南农业学报》;20071231;第20卷(第03期);556-559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38889A (zh) | 2015-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38889B (zh) | 一种茯苓的栽种方法 | |
CN105993613B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多季种植方法 | |
CN104920074B (zh) | 一种利用菌类栽培改良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 |
CN101897273B (zh) | 一种鸡腿菇栽培方法及栽培基质 | |
CN106258483B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多层基料种植方法 | |
CN101843195B (zh) | 桑枝竹荪生产方法 | |
CN102524036B (zh) | 一种花生芽的培育方法 | |
CN106258485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羊肚菌高效种植方法 | |
CN107455141A (zh) | 一种大球盖菇的栽培方法 | |
CN103283575A (zh) | 富硒花生芽的培育方法 | |
CN106856978A (zh) | 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法 | |
CN105340554A (zh) | 一种枸杞的种植方法 | |
CN105594567A (zh) | 一种铁皮石斛的种植方法 | |
CN103314785A (zh) | 一种苎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 |
CN103503696B (zh) | 以整棒玉米芯生料为基质栽培草菇的方法 | |
CN101874445A (zh) | 有机韭菜的栽培方法 | |
CN106856971A (zh) | 一种大棚西瓜高产种植方法 | |
CN106386102A (zh) | 提高哈密瓜产量的种植方法 | |
CN106258484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松乳菇高效种植方法 | |
CN108293756A (zh) | 一种抗病性强高产量的葛根种植方法 | |
CN107371691A (zh) | 有机富硒、高糖铁皮石斛的栽培方法 | |
CN107417443A (zh) | 一种富硒猕猴桃肥料以及猕猴桃的高产种植法 | |
CN106305132A (zh) |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黑虎掌高效种植方法 | |
CN105900662A (zh) | 一种有机韭菜无土半水培的种植方法 | |
CN109122036A (zh) | 一种茶树套种双孢菇的种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