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7651A - 用于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和重载车轮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用于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和重载车轮用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37651A CN104837651A CN201380064701.5A CN201380064701A CN104837651A CN 104837651 A CN104837651 A CN 104837651A CN 201380064701 A CN201380064701 A CN 201380064701A CN 104837651 A CN104837651 A CN 104837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le
- variant part
- tire
- wall
- circumfer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改变相邻胎块之间形成的约束而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胎面(2)的轮胎(1),所述胎面包括跨过赤道面(X-X)的中央环形部分(L1)和在相对于中央环形部分(L1)轴向相反侧上定位的两个胎肩环形部分(L2,L3)。中央环形部分通过相应第一周向沟槽(3,4)与每个胎肩环形部分分开。中央环形部分(L1)包括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3,4,5,6,7)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20)、和适于限定两个周向连续胎块(20)的至少一个横向细缝(8)。胎块设有适于限定在相邻胎块中的相互约束的相应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并且设有沿周向方向结合在第一变形部上的第二变形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和重载车轮用轮胎。
背景技术
在轮胎的技术领域中,申请人的文献WO 2009077807、WO2009077808和WO 2012001488,以及文献US 20070187014、JP2000-025419涉及重载车轮用轮胎。
发明内容
旨在用于重载车辆上的轮胎通常被要求具有出色的牵引、可转向性和可控制性特征。
这种类型的轮胎被要求的另一特征是受限和/或尽可能均匀的磨损,从而提升轮胎在里程数方面的性能且在轮胎运行时减小其噪音和震动。
上述特征彼此部分地冲突。具体地,依据申请人的经验,在不以某种程度影响在磨损、里程数和运行噪音/震动方面的轮胎性能的情况下,难于确保在牵引、干燥地面和潮湿地面上的路面抓持、可控制性和可转向性方面的出色轮胎性能。
特别地,旨在于重载车辆上使用以用于例如在柏油公路(例如,高速公路或快车道)上的中途和长途运输的轮胎被要求具有非常低的滚动阻力且磨损均匀。
申请人已经观察到,为了尤其在旨在于例如高速公路上使用的重载车辆用轮胎中减小滚动阻力且提供磨损均匀性,便利的是限制隔开胎块的横向沟槽的宽度,以增大"橡胶到地面的量"。
而且,申请人已经观察到,为了在旨在用于这种类型的车辆的胎面中获得在潮湿地面上的良好牵引和排水特征,便利的是提供横向细缝,所述横向细缝具有高深度和轮廓,所述轮廓允许相邻胎块的适当相互啮合和当轮胎移动时在着地区域处细缝的适当敞开和闭合。
然而,申请人己经观察到,大量深的横向细缝的形状使得在相邻胎块中限定用于相互啮合的部分,这样可在一方面有利于改进在牵引、装载和侧向稳定性方面的轮胎性能,但是在另一方面除了在里程数方面的轮胎性能恶化以外,可能导致胎面带中过多磨损和/或不均匀磨损现象、以及恼人的震动和噪声。
申请人相信,由于在主要当胎块在所谓的轮胎着地区域中与地面取得接触或脱离接触时横向细缝敞开和闭合期间相邻胎块的壁的连续相互摩擦,造成以不可忽略的程度出现胎面带中的过多磨损和/或不均匀磨损现象、以及恼人的震动和噪声。
申请人已经提出,以上讨论的相互冲突的问题能够通过胎面花纹克服,所述胎面花纹在中央区域中包括由优选地深细缝周向隔开的至少一排胎块,并且其中所述胎块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其适于在相邻胎块中限定相互约束的相应部分;和沿周向方向结合到所述第一变形部上的第二变形部。
己经观察到,第二变形部在不阻碍其相互敞开和闭合运动的情况下抵消所述胎块沿径向方向的相互滑动。由于相邻胎块沿径向方向的相互约束减小了在滚动时以及在径向外表面经过着地区域时胎块的径向外表面的失准,由此保持牵引并且改进磨损均匀性。
申请人已经发现,为了避免不均匀磨损现象,第二变形部相对于其所处的胎块壁适当地居中布置、具有沿横向方向的受限延伸部并且根据预定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滚动方向定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提升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制造具有胎面的轮胎,所述胎面包括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和适于将两个周向相邻胎块隔开的至少一个横向细缝,所述细缝包括在周向相邻胎块之间的相互约束表面;
其中,选定所述相互约束表面的设置、周向定向、以及轴向、径向和周向延伸,以便控制在轮胎滚动时所述胎块的对准、相互移位和磨损均匀性。
依据申请人的观点,通过在数量、尺寸等等方面适当地结合和改变所述相互约束表面的设置、定位、延伸和相对于周向方向的定向,可以实现例如在牵引、装载、在干燥和潮湿地面上的驾驶性、排水方面的性能提升,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小和磨损均匀性的提高。
申请人已经发现,第二变形部的中央位置防止或大大减小细缝部分中的径向外表面的失准,在细缝部分中这个现象更加明显,并且同时细缝部分沿横向方向的延伸的限制没有很大程度卡锁细缝的相对壁,以允许相对壁有助于可控制性、排放和牵引。
具体地,已经发现,第二变形部的相反于滚动方向的延伸方向允许增加:胎块侧向壁的强度,这抵消不均匀磨损现象的触发;和壁本身的不规则形状,这增加胎块的相对壁之间的相互约束的有效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胎面的轮胎,所述胎面包括跨过赤道面的中央环形部分和在相对于所述中央环形部分的轴向相反两侧上定位的两个胎肩环形部分,所述中央环形部分与每个胎肩环形部分通过相应的第一周向沟槽隔开。
优选地,中央环形部分可以包括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和适于将两个周向相邻胎块隔开的至少一个横向细缝。
优选地,每个胎块由此借助于两个连续细缝由两个相对壁周向地限界,所述两个相对壁以相对于所述轮胎的赤道面的基本横向路线以及从所述细缝的底部到所述胎块的径向最外表面的基本径向路线延伸。
优选地,在第一胎块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有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适于与至少一个相邻胎块一起限定第一相互约束部分。
所述第一变形部与设置于周向相邻于第一胎块的第二胎块的面对壁上的对应第一变形部一起限定第一约束部。所述第一约束部至少沿周向方向作用。换言之,这个第一约束部趋于阻碍所述第一和第二胎块沿周向方向彼此分开。
优选地,在第一胎块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变形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变形部适于与至少一个相邻胎块一起限定第二相互约束部分。
所述第二变形部与设置于周向相邻于所述第一胎块的第二胎块的面对壁上的对应的第二变形部一起限定第二约束部。所述第二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换言之,这个第二约束部趋于阻碍所述第一和第二胎块的面对壁沿径向方向的相互滑动。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至少在第一变形部上延伸,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变形部位于胎块的相同壁部分处。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可以以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的轴向延伸部的70%小的轴向延伸部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上的中央部分中延伸。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可以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第一变形部上周向延伸。
换言之,第二变形部具有基本周向延伸部,并且发展成基于形成有第二变形部的壁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限定凹部或凸起。
有利地,第二变形部可以轴向延伸而具有位于不同径向深度的路线。
·"细缝"指的是浅沟槽,例如具有不大于3mm宽度的沟槽。
·变形部的"宽度"指的是沿与所考虑的壁的路线相同的方向测量的变形部的最大延伸。
·变形部的"深度"指的是沿与所考虑的壁的路线垂直的方向测量的变形部的最大延伸。
·变形部的"脊"指的是变形部距变形部本身源自的表面最远的部分。这个表面可以是所述胎块的壁或变形部的其上结合有另一变形部的表面。
·轮胎的"赤道面"意味着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且将轮胎分成两个对称等同部分的平面。
·"周向"方向指的是总体根据轮胎的旋转方向指向的方向,或者在任意情况下相对于轮胎的旋转方向仅仅略微倾斜的方向。
·"轴向"方向或"轴向地"指的是平行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或者在任意情况下相对于轮胎的旋转轴线仅仅略微倾斜的方向。
·"径向"方向或"径向地"指的是基本正交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
周向沟槽和/或细缝的宽度可以将沟槽和/或细缝本身的径向外边缘的宽度作为参照而进行测量。
有利地,第二变形部可以具有比胎块的横向壁的轴向延伸部的10%大的轴向延伸部。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具有比细缝的最大深度(h)的30%小的宽度。
有利地,在第一胎块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变形部,所述第三变形部具有一起从第一胎块的横向壁的轴向端部朝向所述横向壁的中央区域减小的深度,其中,所述第三变形部具有比细缝的最大深度(h)的30%小的最大径向延伸部。有利地,第三变形部可以与设置于周向相邻于第一胎块的第二胎块的面对壁上的对应第三变形部一起限定第三约束部,所述第三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
申请人已经发现,第三变形部的设置和该路线改进在着地区域中相邻胎块的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地,第三变形部提供抵抗在接近于纵向沟槽的胎块部分中胎块沿相对壁的径向方向相互滑动的约束部。而且,第三变形部弥补由于纵向沟槽造成的胎面带中的间隙而缺失的结构性约束。
为了不在很大程度上卡锁在着地区域中相邻胎块沿相对壁的径向方向的运动,便利地第三变形部具有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壁的轴向延伸部的50%小的轴向延伸部。
有利地,第三变形部具有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的轴向延伸部的5%大的轴向延伸部。
优选地,第三变形部可以具有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壁的轴向延伸部的10%和30%之间的轴向延伸部。
优选地,第三变形部至少在第一变形部上延伸,使得第一和第三变形部定位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相同横向壁部分处。
便利地,第三变形部至少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上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周向延伸。
优选地,第三变形部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上沿轴向方向延伸,使得第三和第二变形部不具有轴向重叠区段。
根据申请人,这种选择代表以下之间的最佳权衡:提供当进入和离开着地区域时抵抗两个相邻胎块沿相对壁的径向方向的相互滑动的约束的需求,以及不过度卡锁胎块的运动的相反需求。胎块的相邻壁的滑动的过度阻碍实际上会引起轮胎性能的恶化。
有利地,为了获得相互约束部分的均匀分布,两对第三变形部设置于两个周向相邻胎块的每个相对横向壁上。
优选地,每对第三变形部可以相对于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的中央部分相反于另一对地定位。
有利地,每对第三变形部具有两个基本等同的第三变形部,所述第三变形部定位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所述第三变形部所处的横向壁的不同径向深度处。
有利地,第二变形部的脊可以定位在细缝的最大深度(h)的30%和70%之间的径向深度处。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的脊被彼此相反而大致形成角部的至少两个倾斜部分限定。
便利地,第二变形部可以包括脊,所述脊定位在相对于细缝的最大径向深度的一半的径向外位置处。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的脊可以具有等于或大于胎块的整个横向壁的轴向延伸部的大约20%的延伸部。
便利地,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包括沿周向方向在相对于与胎块横向壁垂直的平面的相反两侧上延伸的至少两个底切部分。
优选地,两个底切部分可以在横向细缝的整个深度上径向延伸。
便利地,周向排的胎块的每个横向壁可以具有轴向成并列关系的两个第一变形部。
附加地,设置于胎块横向壁上的两个第一变形部可以具有沿周向方向的相互相反定向。换言之,胎块横向壁可以具有从所述壁突伸的第一变形部和在所述壁中限定凹部的第一变形部。
优选地,位于两个周向连续细缝的基本对应位置中的第一变形部周向具有相同定向。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车轮用轮胎的胎面带,所述胎面带包括跨过赤道面(X-X)的中央环形部分(L1)和在相对于所述中央环形部分(L1)的轴向相反两侧上定位的两个胎肩环形部分(L2、L3),所述中央环形部分与每个胎肩环形部分通过相应的周向沟槽隔开,其中,所述中央环形部分包括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和适于限定两个周向连续胎块的至少一个横向细缝。
以上参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胎面带做出的说明也可以重复用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胎面带。
本发明的轮胎在其整个服务寿命期间在干燥和潮湿地面上具有出色的运行性能、以及良好的牵引。
本发明的轮胎的出色牵引和可转向性特征使其特别适于装配在重载车辆的牵引轮上。
而且,本发明的轮胎也具有均匀磨损特征和低滚动阻力的特征,这使其也适于装配到旨在于在高速公路或公路上长距离行驶的重载车辆的车轮上。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呈现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剖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部分的平面图;
-图3和4示出了能够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中使用的可相互约束的胎块部分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示出图2的胎面的强调胎块部分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6示出在模具中可用以在胎面中生成如图2中的细缝并且如图3和图4中所示成形相邻胎块壁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根据本发明的车轮用轮胎、尤其旨在用于重载车辆的牵引车轮或转向车轮的轮胎整体上以1表示。
在下面的说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术语"重载车辆"指的是属于在"车辆结构的强化标准(Consolidated Resol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Vehicles)(R.E.3)(1997)",附件7,52-59页"机动车辆和拖车的分类和定义(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power-driven vehicles andtrailers)"中定义的M2-M3、N2-N3和02-04类的车辆,例如卡车、运货汽车、拖拉机、公共汽车、货车、和这种类型的其他车辆。
轮胎1包括胎体结构102,所述胎体结构包括由结合到弹性体基体内的增强帘线(典型地由金属制成)形成的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103、优选两个胎体帘布层103。
胎体帘布层103具有与相应的胎圈环104相接合的相对端边缘103a。胎圈环104位于轮胎1的通常称为"胎圈"的区域105中。
占据在胎体帘布层103与胎体帘布层103的相应端边缘103a之间限定的空间的弹性体填料106被施加到胎圈环104的外周边缘上。胎圈环104保持将轮胎1牢固地固定到为此目的布置在车轮轮辋上的锚定座上,由此防止胎圈105在操作期间离开该锚定座。
在胎圈105处,可设有具有改进向轮胎1传输扭矩的功能的特定增强结构(未示出)。
在相对于胎体帘布层102的径向外位置中设有带束层结构109,所述带束层结构优选地包括若干带束层(在这个具体示例中示出三层109i、109ii、109iii),这些带束层从下到上径向布置并且具有典型地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帘线,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1的周向扩展方向交叉定向和/或基本平行于所述周向扩展方向。
同样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胎面带2被施加到相对于带束层结构109的径向外位置。
在胎体结构102的侧向表面上,还施加有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相应的胎侧111,每个胎侧从胎面带2的相反侧向边缘100a中的一个延伸直到用于锚固到胎圈105的相应的环形结构104。
参照图1-2,胎面带2包括中央部分L1和两个胎肩部分L2;L3。
跨过赤道面X-X布置的中央部分L1通过两个第一周向沟槽3、4与胎肩部分L2、L3视觉上隔开。
第一周向沟槽3、4主要设置用于确保水从着地区域排出,特别是当轮胎在直线路线上运行时。
为此目的,第一周向沟槽3、4可以具有大于2mm的宽度。优选地,第一周向沟槽3、4的宽度可以大于3mm、在任意情况下小于20mm、优选地小于15mm、例如等于7mm。
有利地,第一周向沟槽3、4的深度可以大于10mm、优选地大于15mm、在任意情况下小于30mm、例如等于18mm。
给第一周向沟槽3、4提供相关深度的选择允许实现良好的排水特征。
更优选地,第一周向沟槽3、4周向上不具有笔直路线,而是具有弯曲路线。
换言之,第一周向沟槽3、4优选地以形成折线的路线在轮胎1的整个周向扩展部上延伸,其中,存在平行于赤道面X-X的第一周向部分和相对于赤道面X-X倾斜的第二周向部分。第二部分延伸以便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以这种方式,有利地增加了胎面带2沿轮胎的前进方向的牵引。
朝向赤道面X-X轴向移动,胎面带具有相对于两个第一周向沟槽3、4轴向向内定位的两个第二周向沟槽5、7。
第二周向沟槽5、7可以具有大于第一周向沟槽3、4的宽度。
优选地,第二周向沟槽5、7具有大于2mm的宽度。优选地,第二周向沟槽5、7的宽度可以大于3mm、在任意情况下小于25mm、例如等于12mm。
有利地,第二周向沟槽5、7的深度可以大于10mm、优选地大于15mm、在任意情况下小于30mm、例如等于18mm。
给第二周向沟槽5、7提供相关深度和宽度的选择允许实现良好的排水特征。
更优选地,第二周向沟槽5、7以及第一周向沟槽3、4周向上不具有笔直路线,而是具有弯曲路线。
换言之,第二周向沟槽5、7优选地以形成折线的路线在轮胎1的整个周向扩展部上延伸,其中,存在平行于赤道面X-X的第一周向部分和相对于赤道面X-X倾斜的第二周向部分,所述第二周向部分将所述第一部分彼此连接。以这种方式,有利地增加了胎面带2沿轮胎的前进方向的牵引。
第三周向沟槽6可以优选地跨过轮胎的赤道面X-X定位。
第三周向沟槽6具有基本"z字形"路线,包括与多个第二部分6b交替的多个第一倾斜部分6a,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倾斜部分6a反向倾斜。
优选地,胎面带2的最大深度(并且由此周向沟槽3、4、5、6、7的最大深度和下文描述的横向细缝8的最大深度)介于大约10mm与大约25mm之间,该深度更优选地等于大约22mm。
中央部分L1设计为在轮胎的整个服务寿命期间提供低滚动阻力和磨损均匀性。
详细地,在图1-2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中央部分L1具有四个周向排9、10、11、12的胎块,即,两个周向排9、10的中央胎块20和两个周向排11、12的侧向胎块21。
周向排11、12的侧向胎块21相对于周向排9、10的中央胎块向外定位,使得每个周向排11(相应的12)的侧向胎块21通过周向沟槽5(相应的7)与周向排9(相应的10)的中央胎块隔开。
在图1、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周向排11的侧向胎块21介于第一周向沟槽3与第二周向沟槽5之间,而第二周向排12的侧向胎块21介于第一周向沟槽4与第二周向沟槽7之间。
在图1-2的实施例中,排9的中央胎块20由此介于第二周向沟槽5与第三周向沟槽6之间。
类似地,中央排10的中央胎块20介于第二周向沟槽7与第三周向沟槽6之间。
而且,第一和第二中央周向排9、10的中央胎块20以及第一和第二侧向周向排11、12的胎块21沿周向方向通过横向细缝8彼此隔开。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在图1-2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周向排9、10、11、12的中央胎块20(或相应的侧向胎块21)的横向细缝8没有与周向排的轴向相邻胎块的横向细缝8周向对准,而是相对于它们周向交错。
横向细缝8相对于轮胎1的赤道面X-X倾斜延伸。优选地,周向排9、10的中央胎块20的横向细缝8具有彼此相反的倾度。而且,周向排11、12的侧向胎块21的横向细缝8具有彼此相反的倾度。
另外,周向排9的中央胎块20的横向细缝8具有与侧向周向排11的侧向胎块21的横向细缝8基本相同的倾度,而周向排10的中央胎块20的横向细缝8具有与侧向周向排12的侧向胎块21的横向细缝8基本相同的倾度。
详细地,图2的胎面带2的周向排9、10、11、12的中央胎块20(或相应的侧向胎块21)的横向细缝8相对于轮胎1的赤道面X-X的倾角范围在90°与140°之间(绝对值)。
在图2的胎面花纹中,所有周向排的胎块20、21的横向细缝8除了上述倾度以外具有相同的形状。为了简单陈述和阅读方便,在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中,将明确参照周向排9的中央胎块20的横向细缝8描述这些横向细缝的形状,应当理解的是,所陈述的也能够应用于胎面带2的中央部分L1的其余周向排10、11、12的胎块的横向细缝8。
如具体在图3和图4中可见的,由横向细缝8限定的胎块20包括具有预定径向延伸(或深度)h和预定轴向延伸(或宽度)l的横向壁209。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横向壁209的轴向延伸(或宽度)l与细缝8本身的轴向延伸相同。
优选地,深度h介于胎面带2的最大深度的20%与100%之间。宽度l优选地小于或等于55mm。
横向壁209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所述第一变形部适于与周向相邻且形成细缝8本身的胎块20一起限定相互啮合或约束的相应部分。
第一变形部限定相对于胎块壁的基本横向路线的显著偏离部(例如,凸起或凹部)。换言之,图3中示出的在第一胎块20上的第一变形部302、303与在与第一胎块20周向相邻的第二胎块20(例如图4中所示)的面对壁209上的对应第一变形部302或303一起限定第一约束部。第一约束部至少沿周向方向作用。换言之,该第一约束部趋于阻碍第一和第二胎块20沿周向方向分开。
优选地,在图3和4中的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横向壁209具有两个第一变形部302、303,每个第一变形部适于与设置于与第一胎块20周向相邻的第二胎块20的面对壁209上的对应第一变形部302、303相互作用,以用于在两个周向相邻胎块20中限定相互啮合的相应部分。
详细地,在图3和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变形部302、303基本以并列关系轴向布置。
设置于胎块20的相同横向壁209上的两个第一变形部302、303还可以具有沿周向方向的相反定向。换言之,胎块20的横向壁209可以具有从壁209突出的第一变形部和在壁209中限定凹部的第一变形部。
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两对周向连续的胎块20的基本对应位置中定位的第一变形部302、303可以具有周向相同的定向。
每个变形部302、303包括在相对于与胎块20的横向壁209垂直的平面M的相反两侧上延伸的两个底切部分304(沿周向方向)。
更优选地,两个底切部分304沿轴向方向相对于所述平面M对称地延伸。
底切部分304优选地在横向细缝8的整个径向延伸部上径向延伸。
底切部分304在离开轮胎的着地区域时阻碍横向细缝8超出一定限度地敞开。在以下时候达到这种限度:当在横向细缝8的敞开期间、即当周向相邻的胎块20远离于彼此移动,设置在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上的啮合部分与设置在周向相邻胎块20的面对横向壁209上的啮合部分相接触从而相互阻碍它们自身且阻止横向细缝8的进一步敞开时。
如图3和4所示,每个底切部分304优选地由基本S形表面部分T限定,以避免出现边缘,所述边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不期望的应力集中、不均匀磨损问题以及在从模具中提取细缝时的问题。
仍然参照图3和4,两个底切部分304包括相对于细缝8的主表面109以相应角度α1和α2倾斜的两个侧向壁306。优选地,角度α1和α2具有相同的宽度。更优选地,该宽度介于大约40°与80°之间。
侧向壁306通过与胎块20的横向壁209基本平行的平坦表面部分17而轴向相连。换言之,从细缝8的径向外端部朝向径向内端部移动,在平坦表面部分17与胎块20的横向壁209之间的距离d5保持为基本相同。
换言之,第一变形部302、303的平坦表面部分17在横向细缝8的整个径向延伸上基本保持在相同深度处。
第一变形部302、303优选地具有在胎面带的径向最外表面处测量的小于或等于大约8mm的深度。
在胎面带的径向最外表面处,第一变形部302、303的深度能够被同化为距离d5。优选地,第一变形部302、303的所述深度等于或大于2mm,甚至更优选地所述深度在大约2mm和大约6mm之间。
第一变形部302以及第一变形部303基本是拼图的形状。
优选地,第一变形部302、303在横向细缝8的整个深度上径向延伸。
第一变形部302、303的最大宽度d4优选地介于大约5mm与大约40mm之间,并且在从横向细缝8的径向外端部朝向径向内端部移动时改变。两个侧向壁306之间的宽度d2在胎块壁209处具有优选地介于最大宽度d4的大约30%与90%之间的值。
在实施例中,第一变形部302、303的最大宽度d4从横向细缝8的径向外端部朝向径向内端部径向移动时减小。
在至少一个横向细缝8中,在面对横向细缝8的相对横向壁209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适于在周向相邻胎块20中限定另外的相互约束的相应部分的至少一个第二变形部202。
第二变形部限定相对于胎块壁的基本径向路线的显著偏离部(例如,凸起或凹部)。
详细地,在第一胎块20上的第二变形部202与在与第一胎块20周向相邻的第二胎块20的面对壁上的对应第二变形部202一起限定第二约束部。第二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
换言之,该第二约束部趋于阻碍第一和第二胎块20的面对横向壁209沿径向方向的相互滑动。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202至少在第一变形部302或303上延伸,使得第一变形部302、303和第二变形部202位于胎块20的相同壁部分处。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202在相同横向细缝8的两个第一变形部302、303上轴向延伸。在图3和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变形部202以比胎块壁的轴向延伸的70%小的轴向延伸在胎块壁上的中央部分中延伸。
优选地,第二变形部202以范围在胎块20的横向壁209的轴向延伸的20%和60%之间的轴向延伸在胎块壁上的中央部分中延伸。
换言之,第二变形部不延伸到横向壁209的轴向外边缘,而是维持被界限在横向壁的中央部分中。
第二变形部202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上周向延伸,所述方向由图2、3、4中的箭头F指示。
图2的胎面带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在图5中示出。具体地,在视图的下面部分示出胎块的两个放大部分,用于强调第二变形部202在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上延伸,从第一胎块的横向壁209沿由箭头F指示的相反于滚动方向的方向突伸。
考虑被细缝8分开的两个周向相邻中央胎块20,第二变形部202将从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突伸,该中央胎块参考轮胎的滚动方向首先进入着地区域,而形成在周向相邻中央胎块20的相对壁上的第二变形部202将限定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中的凹部,该中央胎块参考轮胎的滚动方向其次进入着地区域。
第二变形部202轴向延伸而遵循位于不同径向深度处的路线。
第二变形部20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脊213,所述脊例如由彼此相反而大致形成顶点216的至少两个倾斜部分215限定。
可选地,两个倾斜部分215能够会聚为倒圆端部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脊213延伸而遵循位于不同径向深度处的路线。换言之,从相同脊213的一轴向外端部朝向另一轴向外端部轴向移动,注意到的是脊213并且特别是其顶点216位于不同的径向深度处。
具体地,如在图中示出的示例所示,脊213定位在这样的径向深度处,所述径向深度在胎块20的横向壁209的轴向最中央部分处(即,基本在横向壁209的中心线处)比在轴向最外部分处小。
优选地,在胎块20的横向壁209的轴向中央部分中,第二变形部202的脊213定位在相对于细缝8的最大径向深度h的一半的径向外位置处。
便利地,在所述轴向中央部分中,第二变形部202的脊213可以位于比横向细缝8的最大深度h的大约40%小的径向深度处。
第二变形部202特别是其脊213的该路线的选择改进了位于着地区域中的相邻中央胎块20的相对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一方面,在更需要这种相互作用的区域(即,胎块侧向壁的中央区域)中提供了相邻胎块20的相对壁之间的较大啮合,另一方面,使得预定区域(在该预定区域中与第一变形部302、303的协同作用使相互啮合必要较小)、或者其中过多阻碍相对壁的滑动将导致轮胎性能退化的区域保持更自由(freer)。
仍然参照图3和4,能够注意到,在至少一个横向细缝8中,更准确地在面对横向细缝8的相对横向壁209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变形部402,所述第三变形部适于在周向相邻胎块20中限定另外的相互约束的相应部分。
第三变形部限定相对于胎块壁的基本径向路线的显著偏离部(例如,凸起或凹部)。
详细地,在第一胎块20上的第三变形部402与在第二胎块20的周向相邻于第一胎块20的面对壁上的对应第三变形部402一起限定第二约束部。第三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
换言之,作为由第二变形部202产生的第二个约束的该第三约束部趋于阻碍所述第一和第二胎块20的面对横向壁209沿径向方向的相互滑动,但是与设置第二变形部的区域相比处于胎块侧向壁的不同区域。
第三变形部402在胎块的横向壁209上轴向延伸。在这个壁上,第三变形部402呈现为基本沿周向方向相对于胎块的横向壁209偏离。
具体地,第三变形部402如图3所示基本沿周向方向从胎块的横向壁209突伸,并且如图4所示限定在相邻中央胎块20的相对横向壁209中的凹部。
详细地,第三变形部402在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上延伸,从胎块的横向壁209突伸且互补地形成在胎块的横向壁209中的凹部,所述凹部周向面对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方向由图3、4和5中的箭头F指示。
考虑被细缝8分开的两个周向相邻中央胎块20,第三变形部402将从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突伸,该中央胎块参考轮胎的滚动方向首先进入着地区域,而在周向相邻中央胎块20的相对壁上形成的第三变形部402将限定中央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中的凹部,该中央胎块参考轮胎的滚动方向其次进入着地区域。
第三变形部402具有一起从胎块横向壁的轴向端部朝向同一壁的中央区域减小的深度。
优选地,参照图3和4中示出的实施例,第三变形部402的深度具有在胎块侧向壁209的轴向外边缘处的最大值且当远离所述边缘轴向移动时减小。
第三变形部的深度趋于在第一变形部302、303开始之前基本变成零。
优选地,第三变形部402在胎块20的横向壁209上轴向延伸。在图3和4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变形部402以比胎块壁209的轴向延伸的50%小的轴向延伸在胎块壁的侧向部分中延伸。
第三变形部402以比胎块壁209的轴向延伸的5%大的轴向延伸在胎块壁的侧向部分中延伸。
优选地,第三变形部402具有在胎块壁209的轴向延伸的10%和30%之间的轴向延伸。
如图3和4所示,第三变形部402沿轴向方向在胎块的横向壁209上延伸,使得第三变形部402和第二变形部202不具有轴向重叠区段。
优选地,为了确保在横向壁209的轴向外边缘处的良好分布且尤其相互约束的效果,两对第三变形部402设置于胎块20、21的每个相对横向壁上。
每对第三变形部具有以并列关系布置且沿径向方向隔开的两个第三变形部402。
在胎块20、21的每个相对横向壁上,每对第三变形部402相对于胎块壁的中央部分相反于另一对定位。详细地,如图3和4所示,每对第三变形部相对于第一变形部302、303相反于另一对定位。
优选地,每对第三变形部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尺寸。
为了完整,在图5中示出元件500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元件可以布置在模具中以在轮胎中生成横向细缝8(图2和5中所示),并且适于成形相邻胎块20的壁209(如图2、3和5中所示)。
如己知的,在轮胎的制造周期中,构想的是在获得生胎的构建工艺之后,执行旨在根据期望的几何构型(通常特征在于特定的胎面花纹)稳定轮胎结构的模制和硫化工艺。
在模制和硫化操作期间,将生胎推动抵靠模具腔体的内壁并且稳定成赋予给生胎的几何构型,以进一步进行交联。
在这个步骤中,生胎也与用于在轮胎的胎面带2中生成横向细缝8的元件500相互作用。
再次回到胎面带2,就考虑胎肩部分L2、L3而言,在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胎肩部分L2具有包括通过胎肩横向沟槽23彼此隔开的多个胎肩胎块22的胎肩胎块排13。
类似地,在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胎肩部分L3具有包括通过胎肩横向沟槽26彼此隔开的多个胎肩胎块25的胎肩胎块排14。
排14的胎肩胎块27优选地相对于排13的胎肩胎块22周向交错地布置。
在图2的胎面花纹中,不考虑胎肩横向沟槽23(相应的26)的倾度,胎块的排13(相应的14)基本相同。为了简单陈述和阅读方便,在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中,将描述周向排13的胎肩胎块23,应当理解的是,所描述的也适用于胎面带2的侧向部分L3的周向排14的胎肩胎块25。
胎肩横向沟槽23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并且甚至更优选地宽度在14mm和28mm之间、例如等于22mm。
胎肩横向沟槽23沿相对于赤道面X-X倾斜的方向延伸,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度α3。
优选地,横向沟槽23与赤道面X-X形成小于90°、优选大于15°、例如等于大约75°的角度α3。
而且,胎肩横向沟槽23的最大深度优选大于10mm、优选小于25mm、例如等于18mm。
胎肩横向沟槽23在它们轴向最中央部分处深度减小,以便限定双台阶路线。
优选地,在深度减小处,胎肩横向沟槽23具有小于10mm的深度。
在轴向最中央部分中保持横向沟槽23的深度较小的选择允许确保抵抗侧向和扭曲应力的较大强度。
为了增大在覆雪路面上的牵引和在潮湿路面上的排水,胎肩胎块22、25可以设有如在图1-3中所示情况下的细缝30。
细缝30可以具有1和5mm之间的深度(例如,等于2mm)、以及0和2mm之间的宽度。
己经参照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很多修改能够在详细描述的实施例中进行,而仍然保留在由下面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具有胎面(2)的轮胎(1),所述胎面包括跨过赤道面(X-X)的中央环形部分(L1)和在相对于中央环形部分(L1)的轴向相反两侧上定位的两个胎肩环形部分(L2,L3),中央环形部分通过相应的第一周向沟槽(3,4)与每个胎肩环形部分分开,其中,中央环形部分(L1)包括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3,4,5,6,7)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20,21)、和适于将两个周向连续胎块(20,21)隔开的至少一个细缝(8);每个胎块借助于两个连续细缝(8)由两个相对的壁周向限界,所述壁以相对于轮胎(1)的赤道面(X-X)的基本横向路线以及从细缝(8)的底部到胎块(20,21)的径向最外表面的基本径向路线延伸;在第一胎块(20,21)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与在周向相邻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第二胎块(20,21)的面对壁上设置的对应的第一变形部(302,303)一起限定第一约束部;所述第一约束部至少沿周向方向作用;
-至少一个第二变形部(202)设置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
-所述第二变形部(202)与在周向相邻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所述第二胎块(20,21)的面对壁上设置的对应的第二变形部(202)一起限定第二约束部,所述第二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
-所述第二变形部(202)至少在所述第一变形部(302;303)上延伸,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变形部位于胎块的相同壁部分处;
-所述第二变形部(202)轴向延伸而具有位于细缝(8)的不同径向深度处的路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变形部以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的轴向延伸部的70%小的轴向延伸部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的中央部分中延伸;
-所述第二变形部在所述第一变形部上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周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第二变形部(202)具有比胎块壁(209)的轴向延伸部的10%大的轴向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第二变形部(202)具有比细缝(8)的最大深度(h)的30%小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在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变形部(402),所述第三变形部的深度一起从第一胎块的横向壁(209)的轴向端部朝向所述横向壁的中央区域减小,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变形部具有比细缝的最大深度(h)的30%小的最大径向延伸部;
-所述第三变形部(402)与在周向相邻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所述第二胎块(20,21)的面对壁上设置的对应第三变形部(402)一起限定第三约束部,所述第三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1),其中,第三变形部(402)具有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壁的轴向延伸部的50%小的轴向延伸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1),其中,第三变形部(402)具有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壁(209)的轴向延伸部的5%大的轴向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第三变形部(402)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209)上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周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第三变形部(402)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20)上沿轴向方向延伸,使得第三和第二变形部不具有轴向重叠区段。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两对第三变形部(402)设置于第一和/或第二胎块(20,21)的每个相对横向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1),其中,每对第三变形部(402)相对于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209)的中央部分与另一对相反地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轮胎(1),其中,每对第三变形部(402)具有两个基本等同的第三变形部(402),所述第三变形部定位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20,21)的壁(209)的所述第三变形部所处的横向部分的不同径向深度处。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第二变形部(202)的脊(213)定位在细缝(8)的最大深度(h)的30%和70%之间的径向深度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1),其中,第二变形部(202)的脊(213)由彼此相反而大致形成角部(216)的至少两个倾斜部分(214;215)限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轮胎(1),其中,第二变形部(202)包括脊(213),所述脊定位在相对于细缝(8)的最大径向深度的一半的径向外位置处。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包括沿周向方向在相对于与胎块(20,21)的横向壁垂直的平面的相反两侧上延伸的至少两个底切部分(30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底切部分(304)在横向细缝(8)的整个深度上径向延伸。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16任一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周向排的胎块(20,21)的每个横向壁具有轴向成并列关系的两个第一变形部(302,303)。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1),其中,设置于胎块横向壁上的所述两个第一变形部(302,303)具有沿周向方向相互相反的定向。
19.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轮胎(1),其中,位于两个周向连续细缝(8)的基本对应位置中的第一变形部(302,303)周向具有相同的定向。
20.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轮胎(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具有在胎面带的径向外表面上测量的、小于或等于大约8mm的深度。
21.一种用于车轮用轮胎的胎面带,所述胎面带包括跨过赤道面(X-X)的中央环形部分(L1)和在相对于中央环形部分(L1)的轴向相反两侧上定位的两个胎肩环形部分(L2,L3),中央环形部分通过相应的第一周向沟槽(3,4)与每个胎肩环形部分分开,其中,中央环形部分(L1)包括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3,4,5,6,7)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20,21)、和适于将两个周向连续胎块(20,21)隔开的至少一个细缝(8);每个胎块借助于两个连续细缝(8)由两个相对的壁周向限界,所述壁以相对于轮胎(1)的赤道面(X-X)的基本横向路线和从细缝(8)的底部到胎块(20,21)的径向最外表面的基本径向路线延伸;在第一胎块的相对横向壁(20,21)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变形部(302,303)与在周向相邻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第二胎块(20,21)的面对壁上设置的对应的第一变形部(302,303)一起限定第一约束部;所述第一约束部至少沿周向方向作用;
-至少一个第二变形部(202)设置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相对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
-所述第二变形部(202)与在周向相邻于所述第一胎块(20,21)的所述第二胎块(20,21)的面对壁上设置的对应的第二变形部(202)一起限定第二约束部,所述第二约束部至少沿径向方向作用;
-所述第二变形部(202)至少在所述第一变形部(302;303)上延伸,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变形部定位在胎块的相同壁部分处;
-所述第二变形部(202)轴向延伸而具有定位在细缝(8)的不同径向深度处的路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变形部以比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的轴向延伸部的70%小的轴向延伸部在第一和/或第二胎块的横向壁上的中央部分中延伸;
-所述第二变形部在所述第一变形部上沿与轮胎的滚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周向延伸。
22.一种用于提升轮胎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制造具有胎面的轮胎,所述胎面包括:
布置在介于两个周向沟槽之间的至少一个周向排中的多个胎块、和适于将两个周向相邻胎块隔开的至少一个横向细缝,所述细缝包括在周向相邻胎块之间的相互约束表面;
选定所述相互约束表面的设置、周向定向、以及轴向、径向和周向延伸,以便控制在轮胎滚动时所述胎块的对准、相互移位和磨损均匀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TRM2012A000519 | 2012-10-30 | ||
ITRM20120519 | 2012-10-30 | ||
US201361758520P | 2013-01-30 | 2013-01-30 | |
US61/758,520 | 2013-01-30 | ||
PCT/IB2013/002402 WO2014068385A1 (en) | 2012-10-30 | 2013-10-29 |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and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37651A true CN104837651A (zh) | 2015-08-12 |
CN104837651B CN104837651B (zh) | 2017-05-24 |
Family
ID=47428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64701.5A Active CN104837651B (zh) | 2012-10-30 | 2013-10-29 | 用于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和重载车轮用轮胎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914445B1 (zh) |
CN (1) | CN104837651B (zh) |
BR (1) | BR112015009572B1 (zh) |
WO (1) | WO201406838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78780A (zh) * | 2016-02-09 | 2018-11-09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19381B1 (ko) * | 2014-08-19 | 2016-05-10 |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 스노 타이어의 트레드 커프 |
EP3984779A1 (en) * | 2016-12-19 | 2022-04-20 | Nokian Renkaat Oyj | A pneumatic tire, a tread band, and a tread block comprising a sipe, and a lamella plate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E102017212710A1 (de) * | 2017-07-25 | 2019-01-31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Laufstreifenprofil eines Fahrzeugreifens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5859A (zh) * | 2003-06-16 | 2006-07-19 | 米其林技术公司 | 具有至少一个插入单元的轮胎胎面 |
US20070187014A1 (en) * | 2001-07-09 | 2007-08-16 |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 Tire tread provided with incisions |
CN101213097A (zh) * | 2005-07-05 | 2008-07-02 | 米其林技术公司 | 包括带切口的胎面花纹的行驶胎面 |
CN101903193A (zh) * | 2007-12-19 | 2010-12-01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轮的轮胎 |
CN101903192A (zh) * | 2007-12-19 | 2010-12-01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轮的轮胎 |
WO2012001488A1 (en) * | 2010-06-30 | 2012-01-05 | Pirelli Tyre S.P.A. |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
CN102476560A (zh) * | 2010-11-26 | 2012-05-3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载重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83297B2 (ja) | 1998-07-15 | 2007-02-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2013
- 2013-10-29 CN CN201380064701.5A patent/CN104837651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29 EP EP13819066.5A patent/EP2914445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0-29 WO PCT/IB2013/002402 patent/WO201406838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0-29 BR BR112015009572-0A patent/BR112015009572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87014A1 (en) * | 2001-07-09 | 2007-08-16 |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 Tire tread provided with incisions |
CN1805859A (zh) * | 2003-06-16 | 2006-07-19 | 米其林技术公司 | 具有至少一个插入单元的轮胎胎面 |
CN101213097A (zh) * | 2005-07-05 | 2008-07-02 | 米其林技术公司 | 包括带切口的胎面花纹的行驶胎面 |
CN101903193A (zh) * | 2007-12-19 | 2010-12-01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轮的轮胎 |
CN101903192A (zh) * | 2007-12-19 | 2010-12-01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轮的轮胎 |
WO2012001488A1 (en) * | 2010-06-30 | 2012-01-05 | Pirelli Tyre S.P.A. |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
CN102476560A (zh) * | 2010-11-26 | 2012-05-3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载重轮胎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78780A (zh) * | 2016-02-09 | 2018-11-09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
CN108778780B (zh) * | 2016-02-09 | 2020-09-22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
US11498369B2 (en) | 2016-02-09 | 2022-11-15 | Pirelli Tyre S.P.A. |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5009572A2 (pt) | 2017-07-04 |
EP2914445B1 (en) | 2018-12-05 |
CN104837651B (zh) | 2017-05-24 |
BR112015009572B1 (pt) | 2020-10-27 |
WO2014068385A1 (en) | 2014-05-08 |
EP2914445A1 (en) | 2015-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71159B (zh) | 用于重载车轮的轮胎 | |
EP3505369B1 (en) | Tire | |
EP2655094B1 (en) |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 |
US10780745B2 (en) | Incised tread for civil engineering tire | |
CN102869523B (zh) |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 |
CN102686416B (zh) | 具有低滚动摩擦的轮胎 | |
CN103930285B (zh) | 用于摩托车的轮胎 | |
CN109291739B (zh) | 用于车轮的轮胎 | |
CN108472999B (zh) | 用于农业车辆的轮胎胎面 | |
EP2934919B1 (en) |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 |
CN104837651A (zh) | 用于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和重载车轮用轮胎 | |
CN110789277A (zh) | 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轮胎 | |
CN109562652B (zh) | 重型卡车轮胎胎面和重型卡车轮胎 | |
CN108778780B (zh) |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 |
CN103370214A (zh) | 具有不对称槽以减少异物滞留的胎面花纹 | |
AU2014222852B2 (en) | Improved civil engineering tire tread | |
US10239357B2 (en) | Tread for the tire of a farm tractor | |
EP2265450B1 (en) | Heavy- load vehicle tire | |
CN112996673A (zh) | 用于农业车辆的胎面 | |
CN110325378B (zh) | 车辆充气轮胎 | |
CN110461624B (zh) | 胎面具有含底切侧面的凹槽和增强元件的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