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9523B -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9523B
CN102869523B CN201180015014.5A CN201180015014A CN102869523B CN 102869523 B CN102869523 B CN 102869523B CN 201180015014 A CN201180015014 A CN 201180015014A CN 102869523 B CN102869523 B CN 1028695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center row
tire
central block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50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9523A (zh
Inventor
C·米诺利
F·蒙塔纳罗
A·阿斯卡内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relli Tyre SpA
Original Assignee
Pirelli Tyre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relli Tyre SpA filed Critical Pirelli Tyre SpA
Publication of CN102869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9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9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9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60C11/042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60C11/047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the groove bottom comprising stone trapping protection elements, e.g.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轮胎(1),所述轮胎具有胎面,所述胎面包括中央部分(L1)和两个胎肩部分(L2,L3),其中,中央部分(L1)具有分别由横向槽(16,17)纵向分开的中央块体(32,33)的至少一个第一中央行(9)和至少一个第二中央行(10)以及中央侧向块体(34,35)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向行(11)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向行(12);具有“Z字形”进程的第一圆周槽(4)将第一中央行的中央块体(32)与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33)轴向地分开,所述第一圆周槽包括第一倾斜段(4a),所述第一倾斜段与多个第二反向倾斜段(4b)交替;第一和第二段(4a,4b)在每个中央块体(32,33)上均限定第一倾斜侧部和第二反向倾斜侧部,并且第一中央行的每个块体(32)均相对于第二中央行的块体(33)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中央行中的每个块体的倾斜侧部和反向倾斜侧部分别面向第二中央行的两个不同的块体(33)的倾斜侧部或反向倾斜侧部。

Description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特别涉及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背景技术
用于与重载车辆一起使用的轮胎通常需要具有卓越的牵引、方向性和可控性特性。
这种轮胎通常需要的其它特性是减轻的和/或尽可能均匀的磨损,以便增加轮胎的里程性能并且降低行驶期间的噪音和振动。
而且,某些类型的用于与重载车辆一起使用的轮胎尤其需要具有在积雪覆盖的路面或光滑的路面上的牵引和可控性特性。
以上提及的特性部分相互冲突矛盾。具体地,实际上非常难以确保在干燥和湿地面上的关于牵引、车辆行驶性能、可控性和方向性的卓越的轮胎性能,而同时又没有对轮胎的里程和噪音/振动的性能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
US 4258769描述了一种子午线轮胎,所述子午线轮胎具有设计成满足以下条件的胎面花纹:
1)W1=(5%-9%)TW
2)W2=(0.5%-2.5%)TW
3)60%BW>A并且A>20%TW
4)B2=(1.0-2.0)B1
其中,W1是宽圆周槽的宽度,TW是胎面带的宽度,W2是窄圆周槽的宽度,BW是有效带束宽度,A是胎面带中央部分的宽度,B1是面向胎面带中央部分的胎面带侧部分,并且B2是面向两个胎肩部分的胎面带侧部分。
JP6143934描述了一种具体用于安装在卡车、公共汽车等上的轮胎,所述轮胎在靠近胎面带的两个边缘部处设置有Z字形圆周槽。胎肩部分的整个圆周具有大致以相等的间隔布置的空隙。毗邻空隙的中心之间的间隔PV大于圆周槽的Z字形节距的长度PS。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已经观察到,与先前技术的胎面相比,为了增加用于这种车辆的胎面的牵引,方便的是增加块体数量,尤其是增加胎面带的中央部分中的块体数量。
本申请人还已经观察到,大量块体,特别在胎面带的中央部分中的大量块体,改进了特别在湿、积雪覆盖和/或泥土地面上的牵引,但是却能够引起变形和低可控性感知度,尤其对于安装在转向轴上的轮胎。
而且,过多的块体,尤其在胎面带的中央部分中的过多的块体,可能会增大轮胎噪音。实际上,产生噪音的主要原因是块体边缘连续相继地撞击路面。
本申请人还已经注意到,在先前技术的轮胎中,为了增加块体强度且不产生上述变形和低可控性感知度,通常优选的是,通过减小分离块体的槽的深度而周向地将块体相互约束在一起。
这种选择通常是由于需要首先改进操纵性,尤其是在中央部分中的操纵性。然而,本申请人已经注意到的是,将圆周部分的块体相互约束一方面提供了更高的强度,并且因此提供了更好的操纵性,但是另一方面却有助于在块体横向边缘处产生不均匀的磨损的现象,并且显著降低了轮胎牵引,尤其是在使用寿命的第二部分中的轮胎牵引。
本申请人已经发现,通过这样的胎面花纹能够解决以上讨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问题,所述胎面花纹在其大部分中央部分中包括至少四个块体行,所述块体行中的那些靠近赤道面的块体行具有减小的尺寸,优选地具有在轴向和周向上均减小的尺寸。中央行的块体被深槽所限定,以便自由移动,但却布置成作为单个块体在胎印区域中工作。
替代地,在胎肩区域中,胎面具有设有相关轴向尺寸的块体,所述块体优选地沿着周向相互约束。
更加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这样的胎面的轮胎,所述胎面包括两个胎肩部分L2、L3和横跨赤道面X-X的中央部分L1。
在上述方面中,本发明可以具有下文描述的优选特征中的至少一个。
优选地,胎肩部分L2、L3可以各自具有至少一个胎肩块体行,所述胎肩块体行包括多个胎肩块体。
适当地,中央部分L1可以具有:中央块体的至少一个第一中央行和至少一个第二中央行,所述第一和第二中央行包括多个中央块体;和侧向块体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向行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向行,所述第一和第二侧向行包括多个侧向块体。
优选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的平均宽度l1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5%。
适当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分别被横向槽纵向地分开。
有利地,具有Z字形进程的第一圆周槽将第一中央行的中央块体与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轴向分开,所述第一圆周槽包括多个第一倾斜段,所述多个第一倾斜段与多个第二段交替布置,所述第二段相对于第一倾斜段反向倾斜。
优选地,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反向倾斜段可以在第一和第二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上限定第一倾斜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相对于第一侧部反向倾斜。第一倾斜侧部和第二反向倾斜侧部适于形成中央块体的凸出部分。
有利地,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相对于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面向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并且使得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面向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中央块体与第二中央行中的第一块体不同。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关于槽或所述槽的段的短语“反向倾斜的”可以解释为这种状态:给定参照槽的预定倾角,反向倾斜通过相反的倾角来表示。
参照之前的定义,“相反的倾角”指的是这样状态:给定形成介于0°和90°之间的角的直线或直线的倾斜段,其相反的倾角限定了形成介于90°和180°之间的角的直线或直线的反向倾斜段,反之亦然。
参照槽的延伸方向的相对于轮胎赤道面的倾角,对于槽的每一点和/或直线的每一点而言,所述倾角将被称作这样的角,所述角由从平行于赤道面的平面开始直到与通过所述点的直线相切的方向为止的顺时针旋转所限定。
如果没有特殊声明,则槽的“延伸部”指的是沿着所述槽的进程测量得到的槽长度。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圆周槽和/或横向槽的宽度可以参考槽自身的径向外边缘部的宽度来进行检测。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将进一步应用以下定义:
轮胎的“赤道面”指的是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并且将轮胎分成两个对称等同部分的平面。
“圆周”方向指的是根据轮胎的旋转方向基本定向的方向,或者在任何情况下相对于轮胎的旋转方向仅略微倾斜的方向。
“轴向方向”或“轴向地”指的是平行于轮胎的旋转轴线或在任何情况下相对于轮胎的旋转轴线仅略微倾斜的方向。
“胎面带宽度”指的是在轮胎的横截面中胎面带的径向外轮廓的轴向外边缘之间的距离。
块体的“平均宽度”指的是形成块体的轴向外侧部的可能的相对的段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距离的算术平均值。
块体的“平均高度”指的是形成块体的横向布置的侧部的可能的段的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距离的算术平均值。
槽的“平均宽度”指的是在不同深度处并且沿着槽的整个深度测量得到的宽度的算数平均值。
轮胎的“节距”指的是这样的一组槽和橡胶部分,所述一组槽和橡胶部分布置成形成花纹部分,所述花纹部分沿着胎面带的圆周延展部不间断地并且基本相同地重复。节距沿着胎面带的圆周延展部可以具有不同的圆周长度。
优选地,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均可以相对于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布置成使得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面向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并且使得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面向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周向地毗邻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有利地,第一圆周槽的第一倾斜段可以根据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1的方向延伸,其中,角α1介于0°和90°之间。优选地,α1小于45°。优选地,α1大于5°,例如等于大约15°。
有利地,第一圆周槽的第二反向倾斜段可以根据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2的延伸方向延伸,其中α2介于90°和180°之间。优选地,α2大于130°。优选地,α2小于175°,例如等于大约165°。
第一圆周槽具有小于3mm的宽度。
为第一圆周槽选择这样的宽度以及选择所述第一圆周槽的第一和第二段这样的倾角有助于中央块体在胎印区域中的相互作用。
在胎印区域中,中央行的中央块体更加靠近从而紧密地相互啮合,并且在这个部分中用作具有更高强度并且适于提升轮胎操纵性的单个块体。
优选地,第一圆周槽可以具有大于10mm的深度。
适当地,第一横向槽将第一和第二中央块体行的中央块体沿着圆周方向分开。
第一圆周槽可以沿着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3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角α3大于50°,优选地大于70°,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90°,例如等于大约80°。
有利地,第一和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块体平均宽度l1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块体平均高度H1之间的比介于0.6和0.8之间的范围内,例如等于0.7。
如上所述,中央块体可以具有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1,所述平均宽度l1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5%。优选地,平均宽度l1小于宽度L的14%。优选地,平均宽度l1大于宽度L的7%。
为了将块体设置在胎面带的具有确定刚度的特定加压区域中,中央行的块体可以基本具有多边形且优选地为大体凸多边形的形状。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大体凸多边形指的是这样的多边形,所述多边形的侧边中的任意一个的延伸部均基本不会横穿多边形自身的表面。
为了实用目的,上述中央行的块体还可以具有小凹陷部(例如,至多1-2mm,或者作为百分比,至多为块体自身的较大尺寸的不足5%),从而在任何情况中均保持足够的刚度,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优选地,中央行的中央块体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适当地,胎面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圆周槽,以用于将第一和第二中央行的中央块体与第一和第二侧向行的侧向块体分开。
为了增加操纵性,第二圆周槽可以具有大体波状的进程。
适当地,第二圆周槽可以具有小于10mm的宽度。
优选地,第二圆周槽可以具有大于12mm的深度。
有利地,第二横向槽可以将第一和/或第二侧向行的侧向块体分开。
为了提供具有强度并且同时在进入或离开胎印区域时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移动性的侧向块体,以用于减轻引起“胎根和胎趾”磨损现象的可能性,第二横向槽可以具有随着深度减小的宽度。
适当地,第二横向槽可以具有大于12mm的最大深度。
有利地,第二横向槽可以具有宽度的根据深度变化的“阶梯式”进程。
详细地,第二槽可以具有这样的宽度,所述宽度具有不连续性,优选地随着沿着径向方向朝向轮胎的旋转轴线移动而突然变窄。
这种选择优选地结合了为块体提供强度并且同时在进入或离开胎印区域时为块体提供沿着圆周方向的移动性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横向槽可以根据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4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角α4大于50°,优选地大于70°,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90°,例如等于大约80°。
优选地,中央块体沿着圆周方向可以具有大体伸长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向块体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2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高度H2之间的比可以介于0.8和1之间,例如等于大约0.9。
适当地,侧向块体的平均宽度l2可以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20%。优选地,平均宽度l2小于宽度L的16%。优选地,平均宽度l2大于宽度L的10%。
适当地,胎面可以包括两个第三圆周槽,以用于将上述中央部分L1与胎肩部分L2、L3分开。
优选地,第三圆周槽可以具有大体波状的进程。
适当地,第三圆周槽可以具有大于10mm的宽度。
优选地,适于将上述中央部分L1与胎肩部分L2、L3分开的圆周槽的深度可以大于10mm,优选地大于15mm,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30mm,例如等于18mm。
适当地,上述圆周槽的槽宽度和槽深度之间的比可以介于0.75和0.85之间。
为上述圆周槽设置相关的宽度和深度以及上述比的选择除了提供良好的排水特性之外,还允许在运转期间使产生在胎肩部分L3、L2上的压力和产生在中央部分L1上的压力分离。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案转化成胎肩部分L3、L2的更为均匀的磨损,并且转化成中央部分L1中“胎根和胎趾磨损”的明显减轻。
在一些实施例中,适于将上述中央部分L1与胎肩部分L2、L3分开的圆周槽可以设置有用于保护槽底部的保护元件,例如,从槽自身底部突出的一系列元件。
优选地,胎肩横向槽可以将上述胎肩部分L2、L3的胎肩块体周向分开。
适当地,胎肩横向槽的深度可以小于12mm,优选地介于3mm和12mm之间,例如等于6mm。
适当地,胎肩部分L2、L3的胎肩块体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块体平均宽度l3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高度H3之间的比可以介于0.9和1.1之间,优选地介于0.95和1.05之间,例如等于1。
此外,为了提高抵抗这些轮胎部分所承受的应力的能力,胎肩块体的平均宽度l3可以大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5%。优选地,平均宽度l3大于宽度L的16%。优选地,宽度l3小于宽度L的25%。
优选地,横向槽分别在胎肩、第二和第一行中可以具有这样的平均深度,所述平均深度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向赤道面X-X轴向移动而增大。
使上述横向槽具有随着沿着赤道面X-X的方向移动而增大的平均宽度的选择允许在轮胎的整个寿命期间保持卓越的牵引特性,同时,允许根据季节气候变化调整需要的特性。
实际上,在秋季或冬季期间,这些轮胎常常安装在重载车辆上,所述秋季或冬季的特征在于充沛的降雨和降雪。
在此期间,所述轮胎将应当能够在湿或积雪覆盖的地面条件下工作;因此不仅需要在中央部分中设置平均深度的槽,而且需要在整个胎面带上设置平均深度的槽。
当气候条件良好的季节来临并且天气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轮胎需要在中央部分中具有良好的牵引特性并且在胎肩部分中具有良好的强度特性。
因此,因正常生命周期所产生磨损和圆周槽的深度渐变允许轮胎适应上述需求。
优选地,第一、第二和第三圆周槽可以分别具有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向赤道面X-X轴向移动而减小的平均宽度。
圆周槽的平均宽度根据圆周槽将要承担的任务而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向赤道面X-X轴向移动而变化。
第三圆周槽具有用于承担排水功能并且用于分离产生在胎肩部分L2、L3上的压力和产生在中央部分L1上的压力之间的可能的协同作用的相关宽度。
使第二圆周槽具有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第三圆周槽的宽度的中等宽度的选择允许所述槽承担排水功能,从而与此同时避免捕获石头的可能性。相反,为这些圆周槽选择太小的宽度则可能导致胎面的中央部分整体硬化,从而有损行驶舒适性,并且具有引发不期望的磨损现象的风险。
最后,为第一圆周槽选择更小的宽度有助于允许中央块体在胎印区域中协作。
为了在压力高度分布在运转中产生更大应力的那些轮胎部分中的情况下实现更为平衡的压力分布,胎肩块体的平均宽度l3大于中央块体的平均宽度l1。
有利地,块体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和胎面带宽度L之间的比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向赤道面轴向移动而减小。
为了提高在湿地面的情况下的地面附着力,中央块体行和/或侧向块体行和/或胎肩块体行可以具有多个轮胎沟槽。
轮胎沟槽可以具有介于1mm和10mm之间的深度,以及小于2mm的宽度。
本发明的轮胎在干和湿路面上具有卓越的行驶性能,并且在其整个寿命期间具有良好的牵引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卓越的牵引和方向性特性使得所述轮胎尤其适于安装在转向轮和牵引轮上。
此外,本发明的轮胎还具有低噪音和均匀磨损的特性。本发明的轮胎的低噪音特征使得所述轮胎还适于安装在公共汽车的后轮上,而不会引起由于由车体部分产生的放大效应而将不期望的噪音传递到车厢中并且传递到乘客的风险,所述车体部分覆盖公共汽车中的后轮胎。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呈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势,在下文中,所述实施例用于指示性目的而非限制目的,其中:
图1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制造的胎面的轮胎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轮胎的胎面的平面图;
图3是图2的轮胎的胎面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轮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用1总体表示根据本发明用于车辆的轮胎,具体为将要用于重载车辆的转向轮和牵引轮的轮胎。
在以下描述中并且在随附权利要求中,术语“重载车辆”指的是属于在“Consolidated Resol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Vehicles(R.E.3)(1997)”,附录7第52-59页的“Classification anddefinition of power-driven vehicles and trailers”中限定的类别M2~M3、N2~N3以及O2~O4,诸如卡车、货车、拖拉机、公共汽车、厢式货车以及这种类型的其它车辆。
如图4充分所示,轮胎1包括胎体结构102,所述胎体结构102包括至少一个,优选地两个胎体帘布层103,所述胎体帘布层103由结合在弹性体基体中的增强帘线形成,所述增强帘线通常由金属制成。
胎体帘布层103具有与相应的钢丝圈104相结合的相对的端部边缘103a。所述钢丝圈104布置在轮胎1的通常称作“胎圈”的区域105中。
弹性体填充件106被施加到钢丝圈104的径向外周边缘上,所述弹性体填充件106占据限定在胎体帘布层103和胎体帘布层103的相应的端部边缘103a之间的空间。钢丝圈104保持轮胎1牢固地固定到为此设置在车轮车辋中的固定座部,从而防止在运转期间胎圈105从该座部中脱出。
在胎圈105处,可以设置特定的增强结构(未示出),所述特定的增强结构的作用是更好地向轮胎1传递转矩。
在相对于胎体帘布层102的径向外部位置中,设置有带束结构109,所述带束结构109优选地包括若干带束层(在这个具体示例中示出了三层109i;109ii;109iii),所述若干带束层相互径向叠置并且具有通常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帘线,所述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1的圆周延展方向交叉定向和/或基本上平行。
同样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胎面带2被施加在相对于带束结构109的径向外部位置中。
在胎体结构102的侧表面上,还施加有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相应侧壁111,每个侧壁111均从胎面带2的相对的侧边缘100a中的一个延伸至相应的环形结构104,以用于固定到胎圈105。
参照图1-3,胎面带2包括中央部分L1和两个胎肩部分L2、L3。
两个第三圆周槽3、3′使横跨赤道面X-X布置的中央部分L1在视觉上与胎肩部分L2、L3分开。
第三圆周槽3、3′主要用于确保排放胎印区域中的水,尤其是当轮胎在直线路径上行进时。
为此,第三圆周槽3、3′可以具有大于10mm的宽度。优选地,第三圆周槽3、3′的宽度可以大于13mm,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20mm,例如等于15mm。
有利地,圆周槽3、3′的深度可以大于10mm,优选地大于15mm,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30mm,例如等于18mm。
优选地,圆周槽3、3′的槽宽度和槽深度之间的比介于0.75和0.85之间。
设置第三圆周槽3、3′具有相关宽度和深度以及上述比的选择方案除了提供了良好的排水特性之外,还允许在运转期间使在胎肩部分L3、L2上产生的压力和在中央部分L1上产生的压力分离。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案转化成胎肩部分L3、L2更为均匀的磨损以及中央部分L1中的“胎根和胎趾磨损”的显著减少。
更为优选地,如下文充分解释的那样,第三圆周槽3、3′具有波状进程。槽3、3′的波状进程增加了轮胎的侧向刚度,从而提供了更好的操纵性。
仍然参照图1-3中示出的优选实施例,第三圆周槽3、3′可以设置有用于保护槽底部的保护元件,所述保护元件通常称作“石头排出件”。在附图示出的实施例中,石头排出件形成为从槽底部突出的一系列元件7。突出元件7成形为并且相互间隔开成保护槽底部并且避免捕获可以导致破裂或不均匀磨损的碎石或小石头。
详细地,第三圆周槽3、3′的石头排出件可以由多个突出元件7形成,优选地所有所述突出元件7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优选地,在图1-3示出的实施例中,突出元件7的高度可以与第三圆周槽3、3′的深度相关。详细地,突出元件7的高度介于槽深度的35%和60%之间,例如等于槽深度的大约45%。
此外,突出元件7可以根据波状进程布置。
优选地,突出元件7可以布置成相距介于它们的沿着圆周方向的最大尺寸的0.5和1.5倍之间的距离,例如布置成彼此相距等于1倍的距离。
仍然参照图1-3的实施例,中央部分L1具有:中央块体的第一和第二中央行9、10,所述第一和第二中央行9、10包括多个中央块体32、33;和侧向块体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向行11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向行12,所述第一和第二侧向行11、12包括多个侧向块体34、35;替代地,胎肩部分L2;L3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胎肩块体行13、14,所述胎肩块体行13、14包括相应的多个胎肩块体22、27。
参照图1-3的实施例,将首先描述胎肩部分L2、L3,并且仅在之后呈现中央部分L1的详细描述。
详细地,胎肩部分L2具有胎肩块体行13,所述胎肩块体行13包括多个胎肩块体22,所述多个胎肩块体22被胎肩横向槽23相互分开。
胎肩横向槽23大体具有恒定宽度,并且更加优选地具有介于14mm和28mm之间,例如等于22mm的宽度。
胎肩横向槽23大体上由两段形成,这两段中的第一段23a(即,轴向靠外的一段)具有比第二段23b更小的延伸部。
此外,第一段23a沿着相对于赤道面X-X倾斜且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5的方向延伸,而第二段沿着相对于所述第一段23a倾斜的方向延伸,以便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6。优选地,胎肩横向槽23的第一段23a与赤道面X-X形成小于90°且优选地大于10°的角α5,而胎肩横向槽23的第二段形成大于90°且优选地小于120°的角α6。
胎肩横向槽23的第一段23a和第二段23b的双重倾斜允许获得更长的触地边缘,从而有利于轮胎的牵引,尤其在湿地面上的牵引。
参照图2,胎肩横向槽的第一段23a和第二段23b的倾斜在每个胎肩块体22中形成上顶端56和下顶端55。优选地,对于每个胎肩块体22而言,上顶端56沿着与下顶端55基本相同的方向定向。
胎肩块体行13中的胎肩块体22的所有上顶端56和下顶端55皆沿着相同方向指向。
此外,胎肩横向槽23的深度优选地小于12mm,优选地介于3mm和12mm之间,例如等于6mm。
选择使横向槽23具有减小的深度允许“约束”胎肩块体22,从而确保相对于侧应力和扭应力的更高强度,并且确保显著减小由轮胎在滚动时所引起的振动(行驶的舒适性方面的优势)。
根据图1-3示出的实施例,胎肩块体22基本具有紧凑的形状。换言之,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块体平均宽度l3与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高度H3之间的比可以介于0.9和1.1之间,优选地介于0.95和1.05的范围内,例如等于1。
此外,为了提高抵抗这些轮胎部分所承受的应力的能力,胎肩块体22的平均宽度l3大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5%。优选地,平均宽度l3大于宽度L的16%。优选地,平均宽度l3小于宽度L的25%。
就胎肩部分L3的胎肩块体27的行14而言,指出的是,除了顶端55、56的定向之外,胎肩块体27的行14整体与胎肩块体22的行13类似,并且简单地通过旋转所述胎肩块体22的行13180°获得所述胎肩块体27的行14。
此外,不考虑至多为轮胎的整个圆周延展部的约3%-5%的小的圆周偏移,行14中的胎肩块体27基本布置在与行13中的胎肩块体22的圆周位置对应的圆周位置中。行14中的胎肩块体27也被整体与行13的横向槽23类似的胎肩横向槽28分开。
如上所述,可以指出的是,属于同一行的胎肩块体22、27的顶端55、56具有相同的圆周定向,而根据图1-3示出的实施例中的内容,两个不同的行(即,行13和14)的顶端55、56具有相反的圆周定向。
胎肩块体22以及胎肩块体27至少部分具有由折线限定的周长,所述折线适于限定多个侧部。
具体地,胎肩块体22、27的端部的两个侧部,即,侧部24和24′面向并且限定槽3、3′。换言之,块体22、27的轴向内端部的沿着圆周方向的序列,具体地侧部24和24′,分别限定了第三圆周槽3和3′的轴向外侧壁。
如上所述,第三圆周槽3优选地具有波状进程,即,其侧壁具有被胎肩横向槽23中断的大体波状进程。
为此,如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中,胎肩块体22的面向并且限定第三圆周槽3的侧部24可以由根据波状进程布置的一系列段形成。
类似地,就第三圆周槽3′而言,能够注意到的是,所述第三圆周槽3′的波状进程被胎肩横向槽28中断,并且,胎肩块体27的侧部24′可以由根据波状进程布置的一系列段形成。
为了增加在积雪覆盖的道路上的牵引以及湿道路上的排水能力,如在图1-3示出的示例中,胎肩块体22、27可以设置有轮胎沟槽30。
轮胎沟槽30的深度可以介于1mm和10mm之间,例如等于3mm,并且其宽度介于0mm和2mm之间。
如上所述,第三圆周槽3将中央部分L1与胎肩部分L2分开,而第三圆周槽3′将中央部分L1与胎肩部分L3分开。
中央部分L1设计成在轮胎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保持高牵引能力。为此,如在下文中充分解释的那样,中央部分L1具有多个块体行,并且与胎肩块体行相比,中央部分L1的块体行中的块体沿着圆周方向受到更少地约束。
详细地,在图1-3示出的实施例中,中央部分L1具有:四个圆周块体行9、10、11、12,其中两行为中央块体32、33,而另两行为侧向块体34、35。
侧向块体行11、12相对于中央块体行9、10向外布置,使得圆周槽5将侧向块体行11与中央块体行9分开,而圆周槽5′将侧向块体行12与中央块体行10分开。
在图1、2的实施例中,侧向块体34的第一侧向行11插置在第三圆周槽3和第二圆周槽5之间,而侧向块体35的第二侧向行12插置在第二圆周槽5′和第三圆周槽3′之间。
如在下文中充分描述的那样,第一圆周槽4将中央圆周块体32、33的行9、10沿着轴向方向相互分开,所述第一圆周槽4具有大体Z字形的进程。
在图1-3的实施例中,中央块体32的行9由此插置在第一圆周槽4和第二圆周槽5之间。
类似地,中央块体33的行10插置在圆周槽4和圆周槽5′之间。
此外,第一中央横向槽16将第一中央行9的中央块体32沿着圆周方向相互分开,并且第一中央横向槽17将第二中央行10的中央块体33沿着圆周方向相互分开。
优选地,在诸如图1-3中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央横向槽16没有与第一中央横向槽17周向对齐,与之相反,所述第一中央横向槽16相对于所述第一中央横向槽17周向错开。
优选地,第一中央横向槽16相对于第一中央横向槽17错开大约节距的1/3。
第一中央横向槽16以及第一中央横向槽17沿着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3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角α3大于50°,优选地大于70°,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90°,例如等于大约80°。
如上所述,第一圆周槽4具有“Z字形”进程,所述“Z字形”进程由相对于赤道面X-X倾斜的多个段限定。
详细地,第一圆周槽4由一系列第一倾斜段4a和一系列第二段4b形成,所述第二段4b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段4a反向倾斜。
优选地,第一大体倾斜的段4a与第二反向倾斜的段4b交替布置。
适当地,如在图1-3的实施例中所示,第一圆周槽4的第一倾斜段4a倾斜,以便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1,其中,α1小于90°,优选地小于45°。优选地,α1大于5°。例如,所述角α1等于大约15°。
类似地,圆周槽4的第二段布置成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2,其中,α2大于90°,优选地大于130°。优选地,α2小于175°。例如,α2可以等于大约165°。
在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能够注意到的是,第一圆周槽4的“Z字形”进程分别被中央横向槽16、17中断。
圆周槽4的第一段4a和第二段4b的相对的倾斜在每个中央块体32、33中产生了侧向顶端57。
根据未示出的某些实施例,在不悖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前提下,侧向顶端57能够是倒圆的。
详细地,圆周槽4的第一段4a和第二段4b的相对的倾斜产生了侧向顶端57,所述侧向顶端57由中央块体的面向槽4的两个轴向内侧边的会合形成。
优选地,第一中央行9中的中央块体32的顶端57基本沿着同一方向定向,第二中央行10中的中央块体33的顶端57全部沿着同一方向定向。
优选地,第二中央圆周行10中的中央块体33的顶端57相对于第一中央圆周行9中的中央块体32的顶端57相反定向。
根据本发明的相关方面,第一倾斜段4a和第二反向倾斜段4b在第一中央圆周行9和第二中央圆周行10中的每个块体32、33上限定了适于形成凸出部分的第一倾斜侧部和第二反向倾斜侧部。
第一中央行9中的每个块体32均相对于第二中央行10中的块体33布置成使得第一中央行9中的块体32的倾斜侧部和反向倾斜侧部分别面向第二中央行10的两个不同块体33的倾斜侧部或反向倾斜侧部。
优选地,第一中央行9中的每个块体32均相对于第二中央行10中的块体33布置成使得第一中央行9中的块体32的倾斜侧部和反向倾斜侧部分别面向第二中央行10的沿着圆周毗邻的两个块体33的倾斜侧部或反向倾斜侧部。
第一圆周槽4的宽度小于3mm。
优选地,第一圆周槽4的宽度大于0.2mm。例如,所述宽度可以等于2mm。
有利地,第一圆周槽4的深度大于10mm,优选地介于12mm和22mm之间,例如等于18mm。
本申请人已经发现的是,第一圆周槽4的高度转向的进程和极度减小的宽度连同中央块体32、33的相互布置致使胎印区域中的轴向毗邻的中央块体相互聚集(pack),使得它们相互倚靠,从而减小了侧向运动。上述聚集产生了更好的抗磨损能力和更准确的驾驶精度。
本申请人确实已经发现的是,第一圆周槽4的深度和第一横向槽16、17的深度允许中央块体32、33在进入或离开胎印区域时弯曲,这有利于轮胎牵引。
有利地,为了提供更高的强度,行9的中央块体32以及行10的中央块体33可以大体具有多边形且优选地是凸多边形的形状。
此外,仍然为了赋予块体强度,中央块体32、33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1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高度H1之间的比介于0.6和0.8之间,例如等于大约0.7。
此外,中央块体32、33的平均宽度l1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5%,优选地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4%。优选地,平均宽度l1大于宽度L的7%。
实际上,本申请人已经发现的是,中央块体的尺寸以及它们沿着圆周方向的挠性允许显著改进花纹的对比噪音,尤其是进入和离开胎印区域时产生的噪音,而同时又没有削弱牵引能力。
行10的中央块体33的形状和尺寸与行9中的块体32的形状和尺寸整体上类似,并且所述行10中的中央块体33通过旋转所述行9的中央块体32180°获得。
第一中央行9的中央块体32相对于第二中央行10的中央块体33周向地错置。
在图1-3的实施例中,侧向块体的第一侧向行11插置在第三圆周槽3和第二圆周槽5之间,而侧向块体35的第二侧向行12插置在第二圆周槽5′和第三圆周槽3′之间。
横向槽18、19将侧向块体34以及侧向块体35相互分开。
第二横向槽18以及第二横向槽19根据相对于赤道面X-X倾斜的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二横向槽18以及第二横向槽19根据适于与赤道面X-X形成角α4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角α4大于50°,优选地大于70°,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90°,例如等于大约80°。
第二横向槽18不具有与第二横向槽19的圆周位置对应的圆周位置,相反,所述第二横向槽18相对于所述第二横向槽19错置。
第二横向槽18的最大深度大于12mm,优选地小于25mm,例如等于18mm。
在保持深度不变的情况下,横向槽18沿着它们的延伸部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
详细地,横向槽18基本由两部分形成,所述两部分的宽度随着径向向内(即,朝向轮胎的旋转轴线)移动而逐渐不同。
详细地,在第一部分中,优选地,槽18的宽度不大于大约12mm,例如等于大约10mm。上述第一部分限定在起始于胎面带的径向外表面且介于0mm和6mm之间的深度处。
在具有介于大约6mm和大约18mm之间的深度的第二部分中,槽18的宽度不大于大约3mm,例如等于大约2mm。
适当地,上述第二横向槽18、19的第一部分(即,径向最靠外的部分)的槽宽度和槽深度之间的比可以介于1.5和2之间。
根据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第二侧向圆周行11的侧向块体34具有与第二侧向圆周行12的侧向块体35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详细地,第二侧向圆周行11中的侧向块体34以及第二侧向圆周行12中的侧向块体35可以大体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伸长的形状。
侧向块体34、35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2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高度H2之间的比介于0.8和1之间,例如等于大约0.9。
此外,侧向块体34、35的平均宽度l2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20%,优选地小于胎面带的总宽度L的16%。优选地,平均宽度l2大于宽度L的10%。
侧向块体34以及侧向块体35具有大体四边形形状,其相对的侧部相互平行。
在附图示出的实施例中,侧向块体32的两个相对的侧部面向两个相对的第二横向槽18,而其余两个相对的侧部分别面向圆周槽3和5。
类似地,仍然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能够注意到的是,侧向块体35的两个相对的侧部面向两个相对的横向槽19,而其余两个相对的侧部分别面向圆周槽3′、5′。
如上所述,优选地,第三圆周槽3、3′分别具有大体波状的进程。这意味着第三圆周槽3、3′的侧壁分别具有大体波状的进程。第三圆周槽3的大体波状进程被第二侧横向槽18中断,第三圆周槽3′的大体波状进程被第二侧横向槽19中断。
为此,如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那样,侧向块体34的面向并且限定第三圆周槽3的侧部和侧向块体35的面向并且限定第三圆周槽3′的侧部可以由根据波状进程布置的一系列段形成。
详细地,侧向块体34的面向且限定第三圆周槽3的侧部和侧向块体35的面向且限定圆周槽3′侧部可以由三段形成,即,两个相互平行但轴向错置的段,和一个连接所述两个段的中间段。
将侧向块体34、35的至少一个侧部设置为具有波状进程的选择允许增加抓着表面,从而有利于牵引。
能够注意到的是,根据本发明,中央块体32、33和侧向块体34、35可以设置有轮胎沟槽30。
轮胎沟槽30的深度可以介于1mm和10mm之间,例如等于3mm,并且轮胎沟槽30的宽度可以介于0.2mm和2mm之间。
优选地,轮胎沟槽30具有至少两个延伸方向。
优选地,胎面具有相应的胎肩、第二和第一横向槽,所述第二和第一横向槽的深度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轴向移动到赤道面X-X而增加。
实际上,本申请人相信,这种选择有利于轮胎的牵引,而同时又不会对噪音水平和使用寿命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所述选择允许轮胎特性根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调整。
如先前所述,实际上,在秋季或冬季期间,这种轮胎通常安装在重载车辆上。在此期间,这些轮胎应当能够在湿或积雪覆盖的地面条件下工作:因此不仅需要在中央部分中设有平均深度的槽,而且需要在整个胎面带上设置平均深度的槽。
当气候条件良好的季节来临并且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需要中央部分中的良好牵引特性和胎肩部分中的良好强度特性。
因此,由于正常使用周期所造成的深度渐变和磨损允许根据上述需求调整轮胎。
优选地,第一、第二和第三圆周槽分别可以具有这样的平均宽度,所述平均宽度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轴向移动到赤道面X-X而减小。
根据圆周槽将要承担的任务,圆周槽的平均宽度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轴向移动到赤道面X-X而发生变化。
第三圆周槽具有相关宽度,以用于承担排水功能,并且用于分离产生在胎肩部分L2、L3上的压力和产生在中央部分L1上的压力之间的可能的协同效应。
将第二圆周槽设置为具有在任何情况下均小于第三圆周槽的宽度的中等宽度的选择允许所述槽实施排水功能,并且同时避免捕获石头的可能性。相反,为这些圆周槽选择太小的宽度可能会导致胎面的中央部分整体变硬,从而有损行驶舒适性并且具有引起不期望磨损的风险。
最后,为第一圆周槽选择更小的宽度有助于允许中央块体32、33在胎印区域中配合。
此外,优选地,胎面块体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和胎面带的宽度L之间的比随着从胎肩部分L2、L3轴向移动到赤道面(X-X)而减小。
已经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在仍然保持在本发明的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的保护范围内的前提下,可以对详细描述的实施例作出多种修改。

Claims (12)

1.一种轮胎(1),所述轮胎具有胎面(2),所述胎面包括两个胎肩部分(L2,L3)和横跨赤道面(X-X)的中央部分(L1),其中:
每个所述胎肩部分(L2;L3)均具有至少一个胎肩块体行(13;14),所述胎肩块体行包括多个胎肩块体(22;27);
所述中央部分(L1)具有:中央块体的至少一个第一中央行(9)和至少一个第二中央行(10),所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包括多个中央块体(32;33);和侧向块体的至少一个第一侧向行(11)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向行(12),所述第一侧向行和第二侧向行包括多个侧向块体(34;35);
所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9;10)的中央块体(32;33)的平均宽度l1小于所述胎面的总宽度L的15%;所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9;10)的中央块体(32;33)分别被第一横向槽(16;17)纵向分开;
具有“Z字形”进程的第一圆周槽(4)将所述第一中央行(9)的中央块体(32)与所述第二中央行(10)的中央块体(33)轴向分开,所述第一圆周槽包括多个第一倾斜段(4a),所述第一倾斜段与多个第二段(4b)交替,所述第二段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段(4a)反向倾斜;
所述第一圆周槽(4)的宽度小于3mm,并且所述第一圆周槽的深度大于10mm;
所述第一倾斜段(4a)和反向倾斜的所述第二段(4b)在所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上均限定第一倾斜侧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侧部反向倾斜的第二侧部,所述第一倾斜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适于形成所述中央块体的凸出部分;
所述第一中央行(9)的每个中央块体(32)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央行(10)的中央块体(33)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面向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并且使得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面向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与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央行(9)的每个中央块体(32)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央行(10)的中央块体(33)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面向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并且使得所述第一中央行的每个中央块体的第二侧部面向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二中央块体周向地毗邻所述第二中央行的第一中央块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9;10)的中央块体(32;33)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块体平均宽度l1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块体平均高度H1之间的比介于0.6和0.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央行和第二中央行(9;10)的中央块体(32;33)具有大体凸多边形的形状。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横向槽(18;19)将所述侧向块体(34;35)周向分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向槽(18;19)的宽度随着深度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肩横向槽(23;28)将所述胎肩部分(L2;L3)的胎肩块体周向分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横向槽(23;28)的深度小于12mm。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部分(L2;L3)的胎肩块体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3和沿着圆周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高度H3之间的比介于0.9和1.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块体(23;28)的沿着轴向方向测量得到的平均宽度l3大于胎面带的宽度L的15%。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第二横向槽和第一横向槽各自的平均深度随着从所述胎肩部分(L2;L3)向所述赤道面(X-X)轴向移动而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周槽、第二圆周槽和第三圆周槽各自的平均宽度随着从所述胎肩部分(L2;L3)向所述赤道面(X-X)轴向移动而减小。
CN201180015014.5A 2010-03-31 2011-03-29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Active CN1028695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RM20100150 2010-03-31
ITRM2010A000150 2010-03-31
US36039810P 2010-06-30 2010-06-30
US61/360,398 2010-06-30
PCT/IB2011/000667 WO2011121421A1 (en) 2010-03-31 2011-03-29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9523A CN102869523A (zh) 2013-01-09
CN102869523B true CN102869523B (zh) 2015-09-09

Family

ID=4279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5014.5A Active CN102869523B (zh) 2010-03-31 2011-03-29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52714B1 (zh)
JP (1) JP2013523520A (zh)
CN (1) CN102869523B (zh)
WO (1) WO2011121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5983B2 (ja) * 2010-08-10 2013-04-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71398B2 (ja) * 2011-01-11 2015-08-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08352B1 (fr) * 2013-07-09 2017-01-13 Michelin & Cie Bande de roulement pour poids lourd a bruit reduit
CN104044405A (zh) * 2014-06-30 2014-09-17 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 载重汽车驱动轮胎胎面花纹
DE102015205006A1 (de) * 2015-03-19 2016-09-2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346932B2 (ja) * 2016-12-07 2018-06-2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360699B1 (en) * 2017-02-08 2019-12-0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ire an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368063B2 (ja) * 2018-04-03 2018-08-0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11066A1 (de) * 1976-03-15 1977-09-22 Bridgestone Tire Co Ltd Luftreifen fuer schwerfahrzeuge
US6105643A (en) * 1996-01-25 2000-08-2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On/off road radial pneumatic light truck or automobile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3934A (ja) 1992-11-05 1994-05-2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56173B2 (ja) * 2003-01-21 2009-04-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US7762297B2 (en) * 2004-11-18 2010-07-2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4783004B2 (ja) * 2004-11-19 2011-09-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989023B2 (ja) * 2004-11-19 2012-08-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4886288B2 (ja) * 2005-12-08 2012-02-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64706B2 (ja) * 2008-06-25 2013-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11066A1 (de) * 1976-03-15 1977-09-22 Bridgestone Tire Co Ltd Luftreifen fuer schwerfahrzeuge
US6105643A (en) * 1996-01-25 2000-08-2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On/off road radial pneumatic light truck or automobile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52714B1 (en) 2017-01-04
CN102869523A (zh) 2013-01-09
EP2552714A1 (en) 2013-02-06
JP2013523520A (ja) 2013-06-17
WO2011121421A1 (en)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9523B (zh) 用于重载车辆车轮的轮胎
CN107150557B (zh) 轮胎
EP2373497B1 (en) Pneumatic tyre
EP3040216B1 (en) Pneumatic tire
JP7056150B2 (ja) タイヤ
CN101903193B (zh) 用于车轮的轮胎
CN109414964B (zh) 用于重型车辆车轮的轮胎
US20100307651A1 (en)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CN105711342A (zh) 充气轮胎
US9796215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EP2748017B1 (en) Winter tyre
EP3124291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2971159A (zh) 用于重载车轮的轮胎
EP3663104A1 (en) Pneumatic tire
RU2717113C2 (ru) Протектор шины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EP2939853B1 (en) Pneumatic tire
WO2020012279A1 (en)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CN104837651B (zh) 用于提升重载车轮用轮胎的性能的方法和重载车轮用轮胎
US10239357B2 (en) Tread for the tire of a farm tractor
US11951776B2 (en) Pneumatic tire
AU2018402887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160288581A1 (en) Tire
EP2265450B1 (en) Heavy- load vehicle tire
CN112996673A (zh) 用于农业车辆的胎面
US12005742B2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