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7465A - 多室容器 - Google Patents

多室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7465A
CN104837465A CN201380063856.7A CN201380063856A CN104837465A CN 104837465 A CN104837465 A CN 104837465A CN 201380063856 A CN201380063856 A CN 201380063856A CN 104837465 A CN104837465 A CN 1048374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ptacle
compartment
inner receptacle
closure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38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7465B (zh
Inventor
野上藤男
宫岛千春
村松康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 Pharm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jinomoto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jinomoto Co Inc filed Critical Ajinomoto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37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7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7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74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05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or administering blood, plasma or medical fluids ; Infusion or perfusion containers
    • A61J1/10Bag-type contai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93Containers having several compartments for products to be mix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03Accessorie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eans for transfer or mixing of fluids, e.g. for activating fluid flow, separating fluids, filtering fluid or venting
    • A61J1/202Separating means
    • A61J1/2024Separating means having peelable sea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来在输液等中使用的多室容器,目的是能够使隔室间的弱密封部的最初的开通、接着它的小型容器的弱密封部的开通的开通顺序变可靠,能够可靠地防止仅用部分的药剂进行输液的误操作。多室容器具备外袋(10)及内袋(32),外袋(10)具备作为第1隔壁的弱密封部(28),通过弱密封部(28)将外袋内部区划为收容各自的液态药剂的隔室(29、30)。内袋(32)其外周被弱密封部(38)封闭,在内部收容药剂。弱密封部(38)其整体或一部分也为将下侧隔室(30)从排出控制室(40)分离的第2隔壁。与使将隔室(29、30)分离的弱密封部(28)开通的外压相比,将使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开通的外压设定得较大。通过对于收容在外袋(10)中的液态药剂的外压,最先进行弱密封部(28)、接着进行内袋(32)的开封。

Description

多室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室容器及其密封方法,所述多室容器构成为用来在输液等中使用的由挠性(柔软)合成树脂薄膜构成的袋(袋状体),通过将内部用可剥离熔敷部分隔,将多种药剂分别收存。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术后的患者等的高卡路里输液用的输液袋,近年来广泛地采用下述结构:以合成树脂薄膜为原材料,将通过混合而有可能有随着时间的品质的变化的含有氨基酸的液态药剂和含有葡萄糖的液态药剂分离收容到被弱密封部(隔壁)区划出的独立的隔室中。在马上要输液时之前通过将一方的药液收容部分从外部用手掌等加压,使输液袋在与弱密封部的连接部处扩开变形并对弱密封部附加外压,由此,达到将隔室间分离的弱密封部的剥离及双方的药剂的混合,能够提供给输液。作为这样的2液混合型的输液袋的改良,还提出了为了持续长期连续输液的患者为了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补给而在隔室的内部收存有小型的袋状体的结构(专利文献1~3)。即,在专利文献1及2的技术中,多室容器都由容器主体和小型容器(内侧容器)构成,所述容器主体由合成树脂薄膜形成,所述小型容器(内侧容器)收容在容器主体内部,内侧容器其外周在对置面被弱密封,该弱密封部被固接(强密封)在外侧的容器主体的对置面上。因此,隔室间的弱密封开通时的容器主体的对置面的扩开、分离带来内侧容器的开封,收容在内侧容器中的药剂被与收容在隔室中的药剂混合,能够从排出口排出(输液)。
此外,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小容器被配置在隔室之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将小容器的上下构成为封闭部(弱密封),将开封部熔敷(强密封)在外侧的容器的对置面上。因此,在通过用于隔室连通的外压带来的容器扩开时,小容器的开封部被剥离、开通,收容在内侧容器中的药剂被与收容在隔室中的药剂混合,被从排出口排出。
另一方面,提出了以下结构:虽然不具备内侧容器,但除了用来将隔室区划的弱密封部(第1隔壁)以外,还接近于排出口而设置弱密封部(第2隔壁),所述弱密封部(第2隔壁)用于开通的外压值比弱密封部(第1隔壁)大,通过由第1隔壁的开通带来的药液的混合、接着它的进一步的加压,产生第2隔壁的开通,使隔室间的药剂可靠地发生混合后进行排出(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特许第4096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48228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4-3134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许第4236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3中,以弱密封部的开通通过将远离排出口侧的隔室的药液部分加压来进行为前提,因而,内侧容器设在被加压侧的隔室中,由此能够使隔室的开通与内侧容器的开封连动。进而,在制品的表面上印刷有关于需要在输液之前通过在规定部位(远离排出口侧的隔室)加压来进行开通作业的注意文字,以使得不会在未开通的原状下进行输液。但是,在以往的技术中,由于排出口侧(下侧)的隔室直接在排出口处开口,所以即使不进行开通,只要进行输液组件的穿刺就能够进行输液从下侧的隔室的排出,在此情况下,有可能进行既没有输液的混合也没有少量药剂的导入的原状下的输液。
专利文献4除了隔室间的第1隔壁以外,还在排出口的跟前设置第2隔壁,使用于第2隔壁的剥离开通的外力比第1隔壁的该力大,使开通顺序为第1隔壁、接着第2隔壁,但并不具备内侧容器,完全没有提示对于具备内侧容器的输液袋的上述问题点的解决对策。
本发明是鉴于内置有内侧容器的多室容器的以上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能够使隔室间的第1隔壁的最初的开通、接着它的排出口跟前的第2隔壁的开通的开通顺序变可靠,并且还进行内侧容器的可靠的开通,能够将仅通过一部分的药剂进行输液的误操作的可能性可靠地排除。
本发明的多室容器构成为,具备:外侧容器,由挠性薄膜形成为袋状;排出口,固接在外侧容器的外周部,用来将药剂排出;第1隔壁,在远离上述排出口侧将外侧容器的内部区划,能够通过向外侧容器的外力而开通;第2隔壁,在与上述排出口接近侧将外侧容器的内部区划,能够通过比使第1隔壁开通的外力大的向外侧容器的外力而开通;第1隔室,在第1隔壁的远离排出口侧形成在外侧容器内部,收容第1液态药剂;第2隔室,在第1隔壁和第2隔壁间形成在外侧容器内部,收容第2液态药剂;排出控制室,在第2隔室与排出口之间形成在外侧容器内部,并且与排出口连通;内侧容器,由挠性薄膜形成,配置在第2隔室的与排出口接近侧的排出控制室的内侧,收容辅助药剂,具有能够沿外周开封地构成的封闭部;和外力赋予部,沿着与第2隔室接近侧将内侧容器固接在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上,赋予用于内侧容器的上述封闭部的开通的外力。
构成内侧容器的挠性薄膜可以将凹部加热成形,所述凹部用来形成用于药剂收容的空洞部。
第2隔壁可以由与第2隔室接近侧的内侧容器的封闭部和连结部构成,所述连结部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两端部连结到外侧容器侧部,以将第2隔室和排出控制室分离。
在沿着外力赋予部的内侧容器的第2隔室侧端部,外力赋予部的内侧容器向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固接的固接部可以比内侧容器的上述封闭部朝向第2隔室侧稍稍延伸。此外,能够使得固接部实质上不覆盖内侧容器的封闭部。
可以设置辅助的外力赋予部,所述辅助的外力赋予部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与远离第2隔室侧局部地固接到外侧容器的对置面上。辅助的外力赋予部(局部的密封部)可以以夹着排出口的方式设置有一对。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室容器的密封方法,是以上的多室容器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准备在远离隔室侧外周为未密封的外侧容器,并且另一方面准备在内部收容有辅助药剂且将外周由封闭部封闭的内侧容器,将内侧容器从上述未密封部向外侧容器插入,在与隔室接近侧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与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熔敷,由此做成外力赋予部。并且,构成内侧容器的挠性薄膜具备比用于外力赋予部形成的熔敷温度高的熔敷温度的内层;此外,构成内侧容器的挠性薄膜具备比与隔室接近侧的封闭部向隔室侧伸出的伸出部;为了外力赋予部的形成,能够使用具备将伸出部也覆盖的大小的加热面的密封金属模进行外力赋予部的密封。
在多室容器的内侧容器的制造时,将平坦化的袋状薄膜薄片的宽度方向中间部能够剥离地中央密封,并将封闭的两端通过切割而开放,经由薄片开放部以沿着中央密封的方式将注液喷嘴插入,由密封金属模在薄片上能够剥离地形成侧密封及由交叉密封形成的底密封,由此区划出空洞部,在对薄片施加进给后,从注液喷嘴向空洞部注入规定量的药剂,由交叉密封进行药剂注入后的空洞部的顶侧的闭塞。这样,一边与薄片的进给适当协同作用,一边将由侧密封及交叉密封进行的在底部封闭的空洞部的区划、药剂的注入及由交叉密封进行的顶部的闭塞的各工序反复进行,将薄片构成为药剂填充部的链体。在下个工序中在做成内侧容器时作为最外表面的薄片面上可剥离地粘贴保护膜,在向外侧容器的装接时将保护膜剥离。
关于药液注入的空洞部,在密封时将薄膜在注液喷嘴的外径部(注液主体)用密封金属模加压成形,能够做成被形状固定的空洞部。
设置外力赋予部,所述外力赋予部是将内侧容器在第2隔室与排出控制室之间配置在外侧容器内部,且沿着与第2隔室接近侧将内侧容器固接在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上而成的,并且使用于开封的外压在第2隔壁比第1隔壁大,由此,能够与后续于第1隔壁开通的第2隔壁的开通连动,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开封,能够将收容在第1及第2隔室中的药剂与收容在内侧容器中的药剂可靠地混合并向排出口导入。
此外,通过使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贡献于第2隔壁的形成,由外力带来的内侧容器的开封功能不会受损,而能够实现外侧容器的被限定的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内侧容器的外表面实质上在整面(熔敷部以外)可以为向排出控制室开放的原状,在灭菌时能够通过收容在排出控制室中的少量的注射用水的蒸汽将内侧容器及排出控制室内灭菌。
通过使外力赋予部的内侧容器向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固接的固接部朝向第2隔室侧延伸,能够将开封时的因构成外侧容器的薄膜间的扩开带来的外力向内侧容器的封闭部有效率地传递,能够达到有效率的开封。
通过在远离第2隔室侧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用辅助的外力赋予部局部地固接到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上,能够使施加在第2隔壁上的外力贡献于内侧容器的有效率的开封。另一方面,内侧容器在外表面中在实质的整面中是露出于排出控制室中的原状,内侧容器的上述灭菌功能不会受损。此外,辅助的外力赋予部能够防止根据容器形状而如果内侧容器被向第2隔室侧拉入则可能发生的内侧容器的姿势的变形,适当地维持开封时的内侧容器的姿势而实现内侧容器的顺畅的开封动作。
从袋状薄膜薄片通过从进行密封、填充的药剂填充部的链体将内侧容器1个1个切出,能够进行内侧容器的有效率的制造,此外,通过在密封时将用于药剂收容的空洞部加热成形,薄片的凸面形状被固定化,不易压扁,所以能够可靠地确保用于少量的药剂的小容积部分。此外,通过保护膜,在达成向外侧容器的装接之前的期间中能够确保异物的附着防止及无菌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多室型容器的制造工序中的阶段(a)~(c)的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后续于图5的该阶段(d)~(f)的图。
图7是沿着图5(C)的VII-VII线的剖视图,是概略地表示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形成时的由密封金属模进行的内袋相对于构成外袋的树脂原材料的熔敷工序(a)、(b)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1的XIII-X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部分图,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形成时的密封金属模与外袋及内袋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多室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的多室容器的内袋的制造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21是图19的多室容器的内袋的制造装置的概略的主视图。
图22是构成图19的多室容器的内袋的薄膜的示意剖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0的XXIII-XX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24是沿着图20的XXIV-XXI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1的XXV-XX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26是沿着图20的XXVI-XXVI线的向视剖视图,图26(a)表示密封金属模的合体前的状态,图26(b)表示合体后的状态。
图27是沿着图21的XXVII-XXV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如果说明作为输液用袋实施的本发明的多室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则在图1中,10是通过充气吹胀等成形的外袋(本发明的外侧容器),以厚度200μm的聚乙烯薄膜等多层构造的合成树脂软质薄膜(本发明的挠性薄膜)为原材料。外袋10呈平坦的实质上的矩形,如图2及图3所示,构成外袋10的合成树脂软质薄膜具备一对(上下)的薄膜片12及14,通过将其外缘部整周沿着对置面不可剥离地熔敷、即强密封形成为袋状而构成。将沿着外袋10的该强密封部在图1中用附图标记16表示。在强密封部16的熔敷时,进行熔敷温度及熔敷时间的设定,以使得在将外袋10的药液收容部位从外部加压的情况下也不发生密封面的剥离,即在强密封部16维持对置薄膜面的完全固接状态。在强密封部16处,在外袋10的下部固接着排出口18,在外袋10的上部固接着混注口20,以维持流密状态。外袋10的排出口18及混注口20为了提高与构成外袋10的合成树脂软质薄膜的熔敷性,由与其同质的原材料用金属模成形。即,在外袋10以聚乙烯为原材料的情况下,将排出口18及混注口20都以聚乙烯为原材料而形成。排出口18及混注口20通过不可剥离熔敷在上下的薄膜片12及14上而与外袋10一体化。由于外袋10与排出口18及混注口20一体化,所以构成外袋10的薄膜片12及14被不可剥离地熔敷(强密封),以夹着排出口18及混注口20在整周成为液密、且与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没有切缝地连接。将强密封部16中的与排出口18、混注口20各自的熔敷部用16A、16B表示(图1)。排出口18及混注口20是能够维持其筒形状的厚壁的合成树脂的金属模成形品,其构造基本上是同样的,但如果对排出口18进行说明,则排出口18如图2所示,具备筒状主体22、帽24和橡胶栓26,筒状主体22其前端部22-1通过上述熔敷部16A与外袋10一体化,筒状主体22经由锥部22-2向外袋10的外部突出,在筒状主体22的端部夹着橡胶栓26而固接(熔敷)着帽24。橡胶栓26是用来将输液组件的针穿刺的部件。混注口20(图1)具有与排出口18同样的结构,虽然没有图示,但提供与排出口18的橡胶栓26同样的橡胶栓,能够进行混注用的针的穿刺。
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密封部(不能剥离的熔敷部)及弱密封部(可剥离的熔敷部)都通过将薄膜对置面熔敷而构成,但在截面(图2、图3、图4及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9、图12、图13、图16及图17)中,为了明确化,将强密封部及弱密封部的熔敷部位用粗线(强密封是实线,弱密封是虚线)表示。
在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的上部,形成有用来在输液时悬挂到输液架上的开口部27(图1)。
在图1中,28是将构成外袋10的上下的薄膜片12及14在对置面可剥离地熔敷而构成的弱密封部(本发明的第1隔壁)(参照图2及图3)。弱密封部28在外袋1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位遍及全宽、即直到外袋10的两侧的强密封部16以与强密封部16流密地一体连接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外袋10的内部空间被分离为上下的第1及第2隔室29、30。在第1及第2隔室29、30中分别(以分离状态)收容液态药剂,但在作为液态药剂而使用高卡路里输液用的情况下,分别是含有氨基酸的药液和含有葡萄糖的药液。在弱密封部28的熔敷时,适当地设定熔敷温度及熔敷时间,以通过将隔室29、30的药液收容部位从外部加压的情况下的与弱密封部28的连接部处的外袋10的扩开变形发生密封面的剥离。关于强密封部16及弱密封部28,由于都是相同的聚乙烯薄膜的对置面彼此,所以为聚乙烯的熔点>强密封部16的密封温度>弱密封部28的密封温度。具体而言,聚乙烯薄膜彼此的强密封部16(后述的强密封部42也是)的密封温度是150℃左右,弱密封部28的密封温度是130℃左右。
内袋32(本发明的内侧容器)在高卡路里输液用的情况下是用来收容维生素等辅助药剂的部分。内袋32呈平坦细长的矩形,收容在外袋10的内部的下侧隔室30与排出口18之间。内袋32通过后述的外力赋予部(强密封部42)连结、固接在外袋10上,连动于外袋10的内部的液压而进行开封。将固接在强密封部的内侧、与强密封部16、42重叠的内袋32的外缘在图1中用虚线32′表示。内袋32作为原材料而与外袋10同样由多层聚乙烯薄膜构成这一点与外袋10是同样的,但可以具备用于耐药性的与药剂直接接触的特殊的表面层,例如在微量或微量药剂是维生素的情况下可以在由多层聚乙烯薄膜构成的基材层之上形成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表面层(作为内袋32的内表面的层)。构成基材层的聚乙烯层和COP树脂层可以通过树脂间的较强的亲和性,在充气吹胀成形的加热下以牢固地一体化的状态成形为袋状。关于构成内袋32的多层薄膜的结构,请参照有关图19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23的说明。如图2所示,内袋32由上下的薄膜片34、36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明而仅收容一种液体,上下的薄膜片34、36被沿着整周熔敷,该熔敷部构成为弱密封部38(本发明的封闭部),在内部形成药剂收容室39,在这里收容维生素等微量药剂。由于内袋32呈矩形形状,所以弱密封部38如图1所示那样由左右两侧部38-1、38-2及上下侧部38-3、38-4构成。并且,设定熔敷温度及熔敷时间,以使用来使弱密封部38剥离开通的外力的值相比用来使隔室29、30间的弱密封部28剥离开通的外力的值适当变大。由此,通过内袋32相对于外袋10的后述固接构造,能够进行在外力作用下由弱密封部28的开通带来的隔室29、30间的药液的混合、接着由弱密封部38的开通带来的微量药剂向混合药液的导入的一系列的开通顺序的确保。由于弱密封部28的熔敷面是聚乙烯薄膜、而弱密封部38的熔敷面是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薄膜,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可剥离密封,也需要将熔敷条件单独地设定、使得用于弱密封部28的开通的外力<用于弱密封部38的开通的外力。即使是相同的可开封的弱密封部,将隔室29、30间区划的弱密封28是聚乙烯薄膜彼此,如上述那样作为温度是130℃左右,另一方面,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密封温度是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薄膜彼此的熔敷,由于原材料的熔融温度变高,所以也加上需要使用于弱密封部28的开通的外力<弱密封部38的开通的外力,虽说是弱密封,也变高为180℃左右。
排出控制室40在下侧隔室30与排出口18之间形成在外侧容器10的内部,并且总是在排出口18开口。此外,作为与内袋32的通常的位置关系,在第2隔室30与排出口18之间内袋32配置在排出控制室40的内侧。
接着,如果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袋32相对于外袋10的固接构造详细地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袋32在外袋10的全宽附近延伸,即延伸到外袋10的左右对置侧缘的稍稍跟前,换言之,内袋32其宽度比外袋10的宽度稍窄。根据在图5及图6中后述的输液袋制造工序可知,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封闭部)的上侧部38-3的两端及左右两侧部38-1、38-2其外缘部被构成外袋的薄膜片12、14夹持,在该部位,强密封部16其宽度取稍稍宽一些,构成宽幅部16-1(只要能够保持内袋32,也可以不为宽幅而为相同宽度的原状)。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的宽度方向两端通过在强密封部16的宽幅部16-1的上下薄膜片12、14间被强密封而被一体化,被下侧隔室30的下缘分隔的下侧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被液密地隔离。即,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内侧容器的与第2隔室30接近侧的弱密封部38)、和强密封部16的宽幅部16-1(构成本发明的连结部,所述本发明的连结部将内侧容器的与第2隔室30接近侧的弱密封部38在两端连结到外侧容器的对置外周侧部16上以将下侧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分离)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第2隔壁。即,下侧隔室30位于作为第1隔壁的弱密封部28与第2隔壁之间,所述第2隔壁通过将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与强密封16的宽幅部16-1一体化而构成。排出控制室40如上述那样总是在排出口18处开口,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与强密封16的宽幅部16-1一体化而构成的第2隔壁将排出控制室40的上侧分隔。并且,排出控制室40在弱密封部38的开通时起到将隔室29、30的药液与内袋32的少量药剂一起向排出口18引导的作用。使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兼用作作为下侧隔室30的下缘的第2隔壁的本实施方式的构造能够进行外袋10的被限定的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内袋32的外表面在与强密封(16、42)的熔敷部(38-3、38-1、38-2、44)以外是向排出控制室40开放的原状,所以如后述那样对于内袋32的灭菌是有利。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左右两侧部38-1、38-2也被构成宽幅部16-1的薄膜片12、14间夹持并强密封。即,与内袋32的上侧部38-3的两端熔敷而构成本发明的连结部的强密封部16(宽幅部16-1)为与其连接也强熔敷在内袋32的左右两侧部38-1、38-2上的构造。该构造通过在开通时将内袋32的左右两侧部38-1、38-2保持,在向内袋32的上侧部38-3及下侧部38-4集中地施加外力而达到其开通、能够贡献于药液的顺畅的排出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接着,如果对用来通过对于外袋10的外力使内袋32开通的、内袋32相对于外袋10的固接构造详细地说明,则内袋32其沿着外周的弱密封部38的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部38-1、38-2(图1)在构成外袋10的强密封部16(宽幅部16-1)的上下的薄膜片12及14间被强熔敷,并且上侧部38-3(图1、图3及图4)沿着整周被强密封(不可剥离地熔敷=固接)在外袋10的上下的薄膜片12及14的对置面上。用附图标记42表示将内袋32的上侧部38-3相对于外袋10的对置面强密封的强密封部,该强密封部42(本发明的外力赋予部)以与强密封部16的左右两侧部分一体连接的方式沿着整周且以与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侧部38-3上下大致重叠的方式(参照图2及图3)延伸设置。通过强密封部42,将内袋32在与第2隔室接近侧固接在外袋10的内部,并且受到通过从外部加压产生的液压而能够使内袋32达到扩开、开通。并且,内袋32关于沿着外周的弱密封部38的下侧侧部38-4(与排出口18接近侧),除了接着说明的点密封部44以外与外袋10是自由(非熔敷)的。因此,能够使内袋32的外表面上的非熔敷部在排出控制室40开口。在排出控制室40中能够填充用于输液袋的制造工序中的湿热下的灭菌的少量的水。并且,内袋32在沿着外周的弱密封部38的下侧侧部38-4(内袋32的封闭部的与第2隔室30分离侧)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被局部地强密封(所谓点密封)在外袋10的对置面上,将该局部的强密封部(本发明的辅助的外力赋予部)用44表示(也参照图2)。局部的强密封部44能够贡献于由外力带来的内袋32的整周的开通及开通时的姿势维持。作为本发明的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由于是内袋32的外表面相对于外袋10的内表面的熔敷,所以是聚乙烯彼此的熔敷,熔敷温度如上述那样是150℃左右,即使由密封金属模间夹持,作为环状聚烯烃彼此的内袋32的内表面彼此也不会被熔敷,作为将强密封部42与内袋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重叠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弱密封部38也是弱密封部的原样。
将输液袋开通时的朝向外袋10的外力向内袋32为了其开封而传递的本发明的外力赋予部由强密封部42构成,强密封部42以与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在上下重叠的方式沿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在图2及图3的剖视图中,强密封部42(将对置面间的熔敷部用粗实线表示)和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与纸面正交而实质上在全宽上延伸。在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将对置面间的熔敷部用粗点线表示)的上侧部38-3,在实质的全宽,构成内袋32的上下合成树脂薄膜片34、36的端缘部34-1、36-1沿着形成外袋10的上下合成树脂薄膜片12、14的内表面朝向隔室30内稍稍伸出,该端缘部34-1、36-1在全宽被强熔敷在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片12、14的对置面上(将强密封部42的端缘部34-1、36-1的熔敷部用42′表示),另一方面,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端缘部34-1、36-1其内表面彼此当然被分离。换言之,与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间的内表面彼此的用粗点线表示的熔敷部(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相比,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片12、14的内表面与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外表面的用粗实线表示的熔敷部(强密封部42)更向隔室(30)侧延伸。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片12、14在强密封部42(42′)被强熔敷在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隔室(30)侧的伸出部34-1、36-1上的该结构,能够将开封时的因构成外袋10的薄膜片12、14间的扩开带来的外力经由隔室侧的端缘部34-1、36-1向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特别是作为内袋32的开封的起点的上侧侧部38-3有效率地传递,能够起到使内袋32的开封可靠化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构成内袋32的内表面的树脂层是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薄膜等,是在其上将与外袋10相同原材料(聚乙烯)做成多层的构造(请与图19的实施方式关联而参照图22),但构成内袋32的内表面的树脂(环状聚烯烃类树脂等)其熔融温度与构成其上层的树脂(聚乙烯等)的熔融温度相比相当高,因此,即使将药剂收容并将外周(38)弱密封而完成的内袋32收容到外袋10的内部,通过用密封金属工具从外部夹持而将外袋10内表面与内袋32外表面之间(在实施方式中是聚乙烯薄膜彼此)强密封(42、42'、44)(密封温度为150℃左右),内袋32的内表面彼此(在实施方式中是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薄膜彼此)也不会达到熔敷,而且也不会通过密封金属工具的温度使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密封温度是180℃左右)的适当的弱密封状态受损。
图5及图6的(a)~(f)是按照顺序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输液袋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图,表示以下工序:筒状合成树脂薄膜被卷绕为卷,关于向被从卷拉出的薄片按照输液袋的轮廓形状进行强密封及弱密封并作为外袋的原材料48,向被从卷拉出的筒状聚乙烯多层薄膜薄片包括作为制品的强密封及弱密封的一部分的部位而预先实施强密封及弱密封(将筒状薄片的上下对置面熔敷),然后按照外袋10的轮廓进行修整。原材料48的外周部在各处被强密封,它为制品的强密封部16(图1)的一部分。此外,已经形成弱密封部28。将然后作为混注口的装接部位的未密封部用48-1表示。
接着的工序(b)表示已预先制造的内袋32的插入工序。内袋32如参照图1~图4已经说明那样,使外周成为弱密封部38,在内部已收存微量药剂,并且以将表背面通过可剥离的保护膜覆盖的状态提供。内袋32的宽度W1取比作为外袋的原材料48的宽度W2稍窄,作为外袋的排出口装接侧的原材料48的端部48-2是未熔敷,将内袋32在剥离了表背面的保护膜后分别切割,向端部48-2的上下薄膜片间插入到规定位置(箭头A)。关于内袋的制造工序的具体例,与图19的实施方式关联而后述。
工序(c)表示对于插入后的内袋原材料48的固接(强密封)工序,通过对置的一对加热面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密封金属模的夹持,内袋32的外周弱密封部38的内侧(隔室侧)侧部38-3被强熔敷在外袋原材料48的对置内表面上,形成强密封部42(也包括图2及图3的42′的部位),同时也形成强密封部16的将内袋32的侧部38-1、38-2固接的宽幅部位16-1。用于强密封部(42)的形成的密封金属模具有依据强密封部的大小的大小的加热面,但构成外袋10的薄膜片12、14的内表面和构成内袋32的薄膜34、36的外表面是聚乙烯薄膜彼此,如上述那样在150℃左右的温度下,被密封金属模强密封直至达到图2及图3所示的内袋32的向隔室30侧的伸出端部34-1、36-1,形成强密封部42(还有用42′表示的部位)。密封金属模当然将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向隔室30侧的伸出端部34-1、36-1的内表面彼此也加压,但由于构成内袋32的内表面的环状聚烯烃类树脂熔融温度较高,所以在加热到150℃左右的密封金属模中,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向隔室30侧的伸出端部34-1、36-1在内表面彼此不被熔敷。此外,向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也施加密封金属模的热,但弱密封部38是弱密封的原样。
图7(a)、图7(b)是示意地表示由密封金属模进行的强密封部42的形成的剖视图,金属模具备上部模102和下部模104(在图6的纸面正交方向上以全宽延伸),用被加热到上述150℃左右这样的规定温度的上下的模102、104间将外袋原材料48和内袋32夹持,将外袋原材料48和内袋32在对置面在上下的模102、104的加热下如图7(a)那样紧贴。此时,不仅是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封闭部38-3,从封闭部38-3的伸出端部34-1、36-1也被加热且加压。因而,不仅是封闭部38-3的外表面,伸出端部34-1、36-1的外表面也因为是低熔融温度而被强密封到外袋原材料48的对置内表面上。并且,由于伸出端部34-1、36-1的内表面彼此是高熔融温度层彼此,所以尽管是通过模102、104的加热下的加压,也不发生熔敷。封闭部38-3因为构成内表面的树脂薄膜层的高熔融温度(如上述那样是180℃左右),所以尽管有来自密封金属模的热,也被维持为弱密封。在经过规定熔敷时间后,上下的模102、104如图7(b)所示那样分离。通过将外袋原材料48的内表面与内袋32的外表面强熔敷(粗实线),形成强密封部42,伸出端部34-1、36-1的外表面也被强密封(用粗实线表示)在外袋原材料48的对置内表面上,封闭部38(下侧侧部38-4)是弱密封(粗虚线)的原状,能够得到图3的内袋32相对于外袋10的安装构造。另外,请注意在作图上在图3和图7中位置关系为左右相反。
在图6所示的工序(d)中,外袋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的一部分即原材料48的排出口侧的端部48-4被强密封,也形成将内袋32在排出口侧固接到外袋对置面上的点密封部44(图2),但48-5的部位作为排出口18的装接用的开口部以未密封的原状被保留。
在工序(e)中,进行排出口18向未密封部位48-5的装接及强密封,关于该动作,是在图1及图2中已经说明那样的,此外,以原材料48的状态向未密封的原状的部位48-1(也参照图5(a))插入混注口20,与排出口18同样强密封,形成强密封部16A、16B(也参照图1)。由此,封闭形成排出控制室40。在排出控制室40的封闭形成之前,为了后述的湿热下的灭菌而进行微量的蒸馏水的填充。在该状态下,原材料48的部位48-6、48-7以未密封的原状保留。
在下个工序中,从原材料48的未密封部位48-6、48-7进行各自的药液的填充(箭头 B、C)。能够同时进行药液填充。在药液填充后进行未密封部位48-6、48-7的强密封,得到填充着各自的药液的隔室29、30。(f)表示作为输液袋完成的结构(与图1的结构相同)。
将完成的输液袋然后实施通过蒸汽灭菌机的灭菌工序。输液袋的内袋32其侧部位38-1、38-2及第2隔室侧的侧部38-3通过强密封部16、42固接在外袋对置面上,但排出口侧的侧部38-4只是以点密封部44固接在外袋对置面上,内袋32在除了强熔敷部以外的其全部外表面露出在排出控制室40中,所以内袋32的外表面能够受到湿热下的灭菌。即,工序(e)中的向排出控制室40的填充水通过蒸汽灭菌机中的加热而蒸发而成为水蒸汽,充满到排出控制室40内,能够将内袋32的外表面整面地在湿热下有效率地灭菌。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输液袋中,输液时的开封是将输液袋载置在桌子等台上、将隔室29、30的药液收容部位的一方或两者从外部用手掌加压来进行的。在仅在混注口20侧的隔室29侧进行加压的情况下,外袋10在隔室29侧在与弱密封28的连接部位处被扩开,通过施加在将隔室29、30间区划的弱密封28上的外力使弱密封28最先开通。相对于此,在进行隔室29、30两者的加压或仅排出口18侧的隔室30的加压的情况下,外袋10在隔室30侧的弱密封28的连接部位及向弱密封38(上侧部38-3)的连接部位也被扩开。向弱密封38的向上侧部38-3的连接部位的力传递通过构成外袋10的合成树脂薄膜片由强密封部42固接在弱密封38的上侧部38-3上来实现。但是,如上述那样,由于为将弱密封部38剥离开通的外力>使弱密封部28剥离开通的外力,所以最初将隔室29、30间区划的弱密封28剥离,通过进一步的加压的持续,使弱密封38剥离开通。即,弱密封38以作为向外袋10的连接部位的上侧部38-3为起点被剥离开通,但通过因来自外部的加压的继续带来的构成外袋10的合成树脂薄膜片12、14的扩开,在排出控制室40侧的部位38-4也达到剥离开通。因此,能够将收容在上侧隔室29中的药液及收容在下侧隔室30中的药液、还有收容在内袋32中的药剂全部向排出口18引导,排除了药剂未混合而被输液的可能。
并且,如在图2及图3中用截面表示那样,强密封部(本发明的外力赋予部)42沿着弱密封38的上侧部38-3设置(图2及图3的纸面正交方向)。并且,构成内袋32的上下合成树脂薄膜34、36的端部34-1、36-1朝向隔室30伸出,被强密封在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12、14的内表面上直到达到向隔室30侧的伸出端部34-1、36-1,因此,因输液袋开通时的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12、14的扩开带来的外力经由追随于上下薄膜12、14扩开的构成内袋32的上下薄膜端部34-1、36-1被有效地向作为构成内袋32的上下薄膜34、36的内表面彼此的熔敷部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38-3传递,能够以此为开封的基点促进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可靠的开封。此外,通过在图1中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在左右两侧部38-1、38-2也与强密封部16(图1的宽幅部16-1)一体化的结构,当外力作用在弱密封部38上时,强密封部16受到内袋32被向外袋10的内表面对置部牵拉的力,内袋32不会被向内侧牵拉,所以能够将作为输液的流动方向的弱密封部38的上、下侧部38-3、38-4可靠地开封,将输液没有死角地向排出口18引导。进而,由于内袋32在排出控制室42侧的侧部38-4通过点密封部44强密封在外袋对置面上,所以促进了内袋32的全宽中的开通,能够将输液没有死角地向排出口18引导,且在开通时内袋32不会被向排出口分离侧拉入,所以也能够发挥适当地维持内袋32的姿势的作用。
图8及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差异点是,具备将内袋32的上下薄膜片34、36可剥离地熔敷的弱密封部60(本发明的内侧容器区划部),通过弱密封部60将内袋32的内部区划为左右的隔室62、64,能够向各个隔室62、64收容不同的辅助药剂。因此,在由外袋10中的药液的来自外部的加压下的外力赋予部(强密封部42)进行的内袋32的外周的弱密封部38的开封时,将弱密封部60也开封,能够将隔室62、64内的药剂朝向排出口18排出。
图10表示另一实施方式,外袋10的下端10-1(第2隔室侧)呈朝向排出口18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内袋32位于该外袋10的下端部10-1。内袋32沿着外周具有弱密封部38(本发明的封闭部),弱密封部38由左右侧部38-1、38-2及上下侧部38-3、38-4构成。左右侧部38-1、38-2仿形于外袋10的下端10-1 的形状而倾斜,但被熔敷在构成强密封部16的宽幅部16-1的上下薄膜上。由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与隔室30接近侧(上侧侧部38-3)和强密封16的该部位16-1形成将下侧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隔离的第2隔壁是同样的。此外,外袋10的上下薄膜片以重叠的方式被强熔敷在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侧侧部38-3上、构成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也是同样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袋32的内部被作为内侧容器区划部的弱密封部60区划为上下的隔室72、74。
图11表示再另一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内袋32其外周的弱密封部38(本发明的封闭部)的上侧部分38-3的两端从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的左右侧部相当程度地隔开间隔而截止。并且,内袋32的外周的弱密封部38的两侧部分38-1、38-2的下端也从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的下侧部隔开间隔而截止。内袋32沿着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分38-3及两侧部分38-1、38-2被强密封在外袋10的对置面上,该强密封部42构成本发明的外力赋予部,通过向外袋10的外力而弱密封部38被剥离、进行内袋32的开封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并且,强密封部42具备伸出部42-1、42-2,所述伸出部42-1、42-2越过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分38-3及两侧部分38-1、38-2的下端而延伸设置到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的下侧部(也参照图13)。伸出部42-1、42-2将构成外袋的合成树脂薄膜对置部熔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分38-3及两侧部分38-1及38-2为弱密封部38的与下侧隔室30接近侧,但通过在强密封部42设置伸出部42-1、42-2,下侧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被流密分离,即,强密封部42的伸出部42-1、42-2构成本发明的连结部,所述本发明的连结部将内侧容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的封闭部(38-1、38-2及38-3)在两端一边分离为下侧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一边连结到外侧容器的对置外周侧部(强密封部)16上。换言之,通过弱密封部38的上侧部分38-3及两侧部分38-1、38-2和强密封42的伸出部42-1、42-2协同作用,构成将第2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分离的本发明的第2隔壁。此外,内袋32被在横向上延伸的弱密封部60(本发明的内侧容器区划部)将内部分离为分别收容辅助药剂的隔室72、74(也参照图12)。
图14表示另一实施方式,具有外袋10的宽度变窄的下端部10-1A,这一点与图10的实施方式类似,但在图14中下端部10-1A被缩小为颈状,在该部位10-1处收容内袋32(将与强密封部16、42重叠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内袋32具备封闭部38(38-1、38-2、38-3及38-4),强密封部42沿着封闭部38的与下侧隔室30接近的上侧部38-3将外袋10的内表面固接在对置的内袋32(由弱密封部60区划出上下的隔室72、74)的内表面上的结构与图1及其他实施方式没有差异。此外,关于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的两端及左右的两侧部38-2在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的形成时被夹持在构成外袋10的上下的薄膜片间而得到流密构造的构造也没有差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强密封部16在与封闭部38的左右的两侧部38-2固接的固接部,宽度也维持相同。
在图14的实施方式中,内袋32被收容在外袋10的颈状的下端部10-1A,内袋32被小型化,容易提高尺寸精度。此外,封闭部38的输液流通方向上的上下侧部38-3、38-4的长度被缩短,开通时的应力更集中地施加,所以内袋32的剥离开通变得容易、可靠。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强密封部42采用了与内袋32的封闭部38的与下侧隔室30接近侧即上侧部38-3上下重叠(覆盖)或实质上重叠(覆盖)的固接(强熔敷)构造,但强密封部42可以采用不将封闭部38的上侧部覆盖的构造(强密封部42的对置熔敷部实质上仅位于隔室30侧的构造),以下,如果关于本实施方式参照图15进行说明,则图5与图1基本上是同样的,内袋32延伸到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得到下侧隔室30排出室40间的流密构造。另外,与图1不同,强密封部16不具备宽幅部16-1,内袋32的两端被构成强密封部16的上部薄膜间夹持、密封。与图1同样,封闭部(弱密封部)38具备左右的侧部38-1、38-2及上下的上下侧部38-3、38-4。通过纵向的弱密封部60,将内袋32的内部区划为左右的隔室62、64。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将外袋10的内表面固接在内袋32的对置外表面上,但强密封部42向比封闭部38-3靠隔室30侧错开,两者为几乎或全然没有覆盖的配置。即,如图16所示,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12、14和构成内袋32的上下合成树脂薄膜片34、36的强熔敷实质上仅在端缘部34-1、36-1进行。构成外袋10的合成树脂薄膜片12、14和构成内袋32的合成树脂薄膜片34、36在封闭部38-3没有被熔敷。
图17是依据图7(b)示意地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金属模进行的强密封部42的形成的剖视图,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的上下的模102、104间将外袋30和内袋32夹持,夹着外袋10,进行从构成内袋32的薄膜片34、36的封闭部38-3向第2隔室32的伸出端部34-1、36-1的加压。上下的模102、104在比伸出端部34-1、36-1靠封闭部38-3侧不进行外袋10和内袋32的对置面的加压。因而,以实质上不将封闭部38-3覆盖的方式,将伸出端部34-1、36-1熔敷到构成外袋10的上下薄膜片12、14的对置面上(伸出端部34-1、36-1的对置内表面彼此在高熔融温度层彼此中不发生熔敷),进行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的形成(图16)。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开封时的构成外袋10的薄膜片12、14间的扩开带来的外力经由隔室侧的端缘部34-1、36-1向开封部38-3有效率地传递,所以能够实现可靠的开封。并且,在与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和开封部38-3重叠的熔敷构造的比较中,在强密封部42和开封部38-3重叠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3等所示,熔敷部在上下在4处重叠,在该部位容器容易变硬,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强密封部42(粗实线)和作为弱密封的开封部38-3(粗虚线)不重叠或实质上不重叠,所以能够防止容器局部变得过硬。
图18是图8的实施方式的变形实施方式,内袋32的封闭部(弱密封部)38具备左右的侧部38-1、38-2及上下侧部38-3、38-4。但是,内袋32被小型化而左右的宽度变窄,上下侧部38-3、38-4没有达到左右两侧的强密封部16。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将外袋10的内表面在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强密封到内袋32的外表面上。强密封部42其越过了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的部分42A、42B延伸到外袋10的左右两侧的强密封部16,一体连结在这里。隔室30与排出控制室40之间的流密分离(本发明的第2隔壁的形成)通过内袋32的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经由其两侧的强密封部42的将外袋10的上下薄膜片熔敷的部分42A、42B延伸到强密封部16并一体连结在这里来进行。部分42A、42B还可以构成为将外袋10的对置内表面可剥离地熔敷的弱密封。作为外力赋予部的强密封部42根据图3及图7,为将内袋32的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覆盖那样的结构,能够确保隔室30和排出控制室40的流密分离状态。即,强密封部42如图16那样,如果是不与内袋32的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重叠的构造,则在内袋32的封闭部38的上侧部38-3与强密封部42的部分42A、42B的连接部发生漏液,丧失作为本发明的第2隔壁的功能,所以为了其功能确保,需要密封部42、38-3的重叠。
图19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多室容器,与图14的实施方式近似,但药液袋的下部的形状稍稍不同,此外,在将内袋32向外袋10内固定的外袋10的强熔敷部16-1的形态中也有差异。即,强熔敷部16-1从外袋10的外周的强密封部16朝向内袋32,宽度较窄的前端部16-1A被延伸设置到内袋32的上侧(隔室30侧)角部。并且,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中的左右两侧部38-1、38-2与上侧侧部38-3的连接部通过强熔敷部16-1固定在外袋10上。在比前端部16-1A靠排出口18侧,内袋32相对于外袋10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内袋32在下侧侧部38-4的两端、即以夹着排出口18的方式,通过点密封部44-1、44-2固定在外袋10上。即,外袋10的上下薄膜面被不可剥离地强熔敷在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中的下侧侧部38-4上由44-1、44-2表示的局部的部位。与图14的实施方式同样内袋32呈在外袋10的宽度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状,其内部被作为内侧容器区划部的弱密封部60区划为上下的隔室72、74。通过将点密封部44-1、44-2设置在两侧,在由图6(d)、图6(e)说明的排出口18的装接时,容易将构成开口部48-5的薄膜间扩开,能够更容易、可靠地进行排出口18向规定位置的插入。
接着,如果说明该第8实施方式的内袋32的制造方法,则在图20及图21中,构成内袋32的筒状薄片状原材料80被卷到通过充气吹胀等成形的卷R上。图22示意地表示构成薄片状原材料80的薄膜F的截面形状,在由多层聚乙烯薄膜构成的聚乙烯基材层F1的单面(作为内袋32的内表面的层)上形成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层F2,在另一面(作为内袋32的外表面的层)上可剥离地粘贴着由聚酰胺树脂(尼龙)构成的保护膜F3。如图20所示,在下游侧设置有用来从卷R将薄片状原材料80拉出的驱动部82-1、82-2。驱动部82-1、82-2具备适当的驱动装置,构成为,能够进行从卷R的薄片状的原材料80的期望的拉出运动的控制。另外,在原材料80的充气吹胀时,构成薄膜F的聚乙烯基材层F1、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层F2及作为保护膜的聚酰胺树脂层F3通过使用多重熔融挤压喷嘴而形成,但聚酰胺树脂层F3没有相对于基材层F1一体化之程度的亲和性,维持相互的粘附(可剥离)而进行充气吹胀。因此,在对于筒状薄片状原材料80的以下说明的内袋链体成形工序中,聚酰胺树脂层F3(保护膜)在粘附的原状下被维持。保护膜F3只要是与聚乙烯基材层亲和性较弱的树脂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聚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体等。
图23示意地表示从卷R刚拉出后的薄片状原材料80的截面形状,呈扁平而两端封闭的袋状,薄片状原材料80的对置内表面为图22中的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层F2
如图20所示,在导引辊84、85间配置有中央用密封装置(金属模)86-1、86-2,在金属模86-1、86-2的部位暂时停止的薄片状原材料78通过密封金属模86-1、86-2如图24所示那样合体而内表面(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层F2)彼此在宽度方向的中心以规定宽度被可剥离地熔敷(弱密封)。通过密封金属模86-1、86-2的开放状态下的加热面的长度量的移动及接着它的由密封金属模86-1、86-2的合体进行的密封的反复,如图21所示那样弱密封部(中央密封)80A沿着薄片状原材料78的中心线遍及全长形成,成为图19中的小袋38的弱密封部60。形成中央密封80A的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层F2彼此的弱密封温度如与图中的实施方式关联已经说明那样,是180℃左右。
在导引辊84-2的下游配置有切割机88,通过切割机88将薄片状原材料80将其宽度方向的两端缘部切除,薄片状原材料80在其两侧如图25所示那样形成开口部80B-1、80B-2。
在图20中,在切割机88的下游配置有沿着薄片状原材料8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圆形柱状的注液主体90-1、90-2 (如后述那样也作为用来对薄片赋予凸面形状的成形金属模发挥作用),注液主体90-1、90-2从两侧经由薄片状原材料80的开口部80B-1、80B-2在薄片状原材料80的内部以沿着中央密封80A的方式取插入位置(也参照图26(a))。在呈筒状的注液主体90-1、90-2中沿着其中心线越过全长嵌插固定着注液喷嘴92-1、92-2。注液喷嘴92-1、92-2的上端连接在液态药剂的供给管93-1、93-2(图21)上,药剂供给管93-1、93-2从薄片状原材料80的开口部80B-1、80B-2向外部伸出,连接在未图示的各个药剂供给源(箱及泵等)上。经由薄片状原材料80以夹着注液主体90-1、90-2的方式配置有侧用密封金属模94-1、94-2。如图26(a)所示,密封金属模94-1、94-2 在横截面中形成有大致仿形于注液主体90-1、90-2的外径的上及下半部的形状的凹面94-1A、94-1B;94-2A、94-1B。该凹面94-1A、94-1B;94-2A、94-1B如图20所示,从金属模94-1、94-2的上端面延伸到下端面。如图26所示,金属模94-1、94-2的凹面94-1A、94-1B;94-2A、94-1B的两侧呈平坦面94-1C、94-2C,该平坦面94-1C、94-2C进行薄片状原材料80的两侧的密封。如图20所示,在侧用密封金属模94-1、94-2的下方的位置(以一个药剂封闭部的长度量分离的位置)配置有交叉用的密封金属模95-1、95-2。
图26(a)表示密封金属模94-1、94-2的开放位置,图26(b)表示从图26(a)的位置使密封用金属模94-1、94-2合体的密封位置。平坦面94-1C、94-2C夹着薄片状原材料80合体(图20的左右),由此在薄片状原材料80上形成侧密封80C-1、80C-2(作为图19的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下侧部38-3、38-4),此外,密封金属模95-1、95-2合体(图20的左右),由此在薄片状原材料80上形成交叉密封80D(作为图10的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左右两侧部38-1、38-2)。此外,由于金属模94-1、94-2的凹面94-1A、94-1B;94-2A、94-1B呈大致仿形于注液主体90-1、90-2的外径的上及下半部的形状,所以薄片状原材料80被凹面94-1A、94-1B;94-2A、94-1B与注液主体90-1、90-2的外径面之间夹持,并且在作为环状聚烯烃类树脂(COP)层F2彼此的弱密封温度的180℃左右下受到加热,所以根据凹面94-1A、94-1B;94-2A、94-1B的弯曲形状而被热设置。因此,薄片状原材料80在从密封用金属模94-1、94-2出来的状态下,截面如图27所示那样根据凹面94-1A、94-1B;94-2A、94-1B的弯曲形状被固定为凸形状,形成具有与密封用金属模94-1、94-2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的空洞部80E-1、80E-2。该空洞部80E-1、80E-2为图19的内袋32的弱密封部38的上下的隔室72、74。
如果对由驱动部82-1、82-2带来的薄片状原材料80的移动、由密封用金属模94-1、94-2及95-1、95-2带来的密封动作和药剂的注入的协同进行说明,则将薄片状原材料80的移动停止,在夹着药剂供给管93-1、93-2的状态下将密封用金属模94-1、94-2如图26(b)所示那样合体,进行由面94-1D、94-2D带来的侧密封80C-1、80C-2的形成。此外,由于薄片状原材料80被凹面94-1A、94-1B;94-2A、94-1B与注液主体90-1、90-2的外径面之间夹持,所以被热设置为依据该弯曲形状的凸面形状。此外,在从密封金属模94-1、94-2向下游一个药剂封闭部的长度量的位置,密封用金属模95-1、95-2被合体而进行交叉密封80D的形成。并且,密封用金属模94-1、94-2及95-1、95-2如图20所示那样被左右分开。此时,交叉密封80D将连接到通过此次的密封用金属模95-1、95-2的合体新区划出的空洞部80E-1、80E-2的通过前次的密封用金属模95-1、95-2的合体区划出的空洞部80E-1、80E-2的底部闭塞。并且,连接的空洞部80E-1、80E-2其顶侧还打开着,注液喷嘴92-1、92-2的下端92-1A、92-2A开设有上端还开放的空洞部80E-1、80E-2(图21)。并且,向上端还开放的空洞部80E-1、80E-2通过各个药剂供给源(泵等)将药剂96-1、96-2从注液喷嘴92-1、92-2的下端92-1A、92-2A注入规定量。并且,密封用金属模94-1、94-2及95-1、95-2再次被合体,通过密封用金属模95-1、95-2的合体而形成交叉密封80D,该交叉密封80D将药剂96-1、96-2的注入完成的、通过前次的密封用金属模95-1、95-2的合体区划出的空洞部80E-1、80E-2的顶部闭塞,构成在底部、侧部及顶部的整周封闭的一个药剂封闭部,另一方面,通过密封用金属模94-1、94-2的合体而形成新的侧密封80C-1、80C-2,并且区划出上部开放的新的空洞部80E-1、80E-2,通过以下同样的作业的反复,分别构成作为图19的多室容器的内袋32的许多药剂填充部的链体M(以下称作内袋链体)。
内袋链体M如在图23中说明那样是保护膜F3粘贴在表背面上的原状,在该状态下被移送到进行图5及图6的工序的多室型容器制造设备。通过保护膜F3,能够确保移送工序中等的内袋链体M的异物附着防止及无菌状态。并且,在图5的多室容器制造工序的实施时,将内袋链体M的保护膜F3剥离,接着将交叉密封80D在中间切断,由此完全分离为一个内袋32,能够如在图5(b)中说明那样实施内袋32的插入工序。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袋(本发明的外侧容器)
12、14…构成外袋的薄膜片
16…强密封部
16-1…强密封部16的宽幅部(本发明的连结部)
18…排出口
20…混注口
28…弱密封部(本发明的第1隔壁)
32…内袋(本发明的内侧容器)
34、36…构成内袋的薄膜片
34-1、36-1…端缘部
38…内袋外周的弱密封部
38-1、38-2…弱密封部的左右两侧部
38-3、38-4…弱密封部的上下侧部
40…排出控制室
42…强密封部(本发明的外力赋予部)
42′…端缘部的熔敷部
44…点密封部(本发明的辅助的外力赋予部)
80…薄片状原材料
80A…中央密封
80B-1、80B-2…开口部
80C-1、80C-2…侧密封
80D…交叉密封
80E-1、80E-2…空洞部
82-1、82-2…驱动部
86-1、86-2…中央用密封金属模
88…切割机
90-1、90-2…注液主体
92-1、92-2…注液喷嘴
93-1、93-2…药剂注入管
94-1、94-2…侧用密封金属模
95-1、95-2…交叉用密封金属模。

Claims (22)

1.一种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侧容器,由挠性薄膜形成为袋状;
排出口,固接在外侧容器的外周部,用来将药剂排出;
第1隔壁,在远离上述排出口侧将外侧容器的内部区划,能够通过向外侧容器的外力而开通;
第2隔壁,在与上述排出口接近侧将外侧容器的内部区划,能够通过比使第1隔壁开通的外力大的向外侧容器的外力而开通;
第1隔室,在第1隔壁的远离排出口侧形成在外侧容器内部,收容第1液态药剂;
第2隔室,在第1隔壁和第2隔壁间形成在外侧容器内部,收容第2液态药剂;
排出控制室,在第2隔室与排出口之间形成在外侧容器内部,并且与排出口连通;
内侧容器,由挠性薄膜形成,配置在第2隔室的与排出口接近侧的排出控制室的内侧,收容辅助药剂,具有能够沿外周开封地构成的封闭部;和
外力赋予部,沿着与第2隔室接近侧将内侧容器固接在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上,赋予用于内侧容器的上述封闭部的开通的外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隔壁由内侧容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的封闭部和连结部构成,所述连结部将内侧容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的封闭部在两端连结到外侧容器的对置外周侧部,以将第2隔室和排出控制室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是外侧容器外周的强密封部,所述外侧容器外周的强密封部被与内侧容器的封闭部一体地熔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延伸到外侧容器的全宽附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两侧侧部被与上述连结部的连接部即外侧容器外周的强密封部一体连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是强密封部,所述强密封部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两端部和对置于它的外侧容器的外周的强密封部连接,将内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间封闭。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外力赋予部沿着内侧容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的封闭部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外力赋予部的内侧容器向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固接的固接部比内侧容器的上述封闭部朝向第2隔室侧稍稍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外力赋予部的内侧容器向外侧容器的对置内表面固接的固接部实质上没有覆盖内侧容器的封闭部。
10.如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力赋予部沿着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与第2隔室接近侧的实质的全宽延伸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隔室的排出口侧,外侧容器呈宽度被缩窄的形状,内侧容器被设置在外侧容器的宽度被缩窄的部位。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辅助的外力赋予部,所述辅助的外力赋予部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远离第2隔室侧局部地固接到外侧容器的对置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的外力赋予部夹着排出口设有一对。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内侧容器具备内侧容器区划部,所述内侧容器区划部将内侧容器内部区划为多个隔室。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内侧容器通过将挠性薄膜片在对置面彼此能够剥离地熔敷而形成能够开封的封闭部,另一方面通过将内侧容器的外表面不能剥离地熔敷到与内侧容器的外表面对置的外侧容器的内表面上而形成外力赋予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内侧容器的挠性薄膜由多层构造构成,所述多层构造具备以熔融温度低的树脂为原材料的层和以熔融温度高的树脂为原材料的层;
内侧容器的封闭部通过对置的挠性薄膜片的高熔融温度层的对置面彼此的熔敷而构成;
外力赋予部通过将挠性薄膜片的低熔融温度的层在对置面彼此熔敷到外侧容器上而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内侧容器的挠性薄膜具备被加热成形的凹部,所述凹部用来区划出用于药剂收容的空洞部。
18.一种多室容器的密封方法,是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在远离隔室侧外周为未密封的外侧容器,并且另一方面准备在内部收容有辅助药剂且将外周由封闭部封闭的内侧容器,将内侧容器从上述未密封部向外侧容器的内部插入,在与隔室接近侧将内侧容器的封闭部的挠性薄膜外表面与构成外侧容器的挠性薄膜的对置内表面熔敷,由此做成外力赋予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室容器的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
构成内侧容器的挠性薄膜是多层构造,具备熔融温度低的层和熔融温度高的层;
内侧容器的封闭部通过使一对挠性薄膜片的高熔融温度层对置且能够剥离地熔敷而构成;
通过密封金属模的一对加热面间的夹持,内侧容器的对置面不会熔敷,将外侧容器的内表面与内侧容器的低熔融温度的外表面之间熔敷而形成外力赋予部。
20.一种内侧容器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室容器的内侧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平坦化的袋状薄膜薄片的宽度方向中间部能够剥离地中央密封,并将袋状薄膜薄片的封闭的两端通过切割而开放,经由薄片开放部以沿着中央密封的方式将注液喷嘴插入,由密封金属模在薄片上能够剥离地形成侧密封及作为交叉密封的底密封,由此区划出空洞部,在对薄片施加进给后,从注液喷嘴向空洞部注入规定量的药剂,由交叉密封进行药剂注入后的空洞部的顶侧的闭塞,然后,通过底部被闭塞顶部开口的空洞部的区划、薄片移送后的药剂的注入及由交叉密封进行的顶部的闭塞的各工序的反复进行,形成在整周被封闭的药剂填充部的链体,从链体切出一个药剂填充部,由此做成内侧容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内侧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做成内侧容器时作为内侧容器最外表面的袋状薄膜薄片的表面上粘贴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在内侧容器向外侧容器装接前被剥离。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内侧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密封时,将薄膜在注液喷嘴的外径部用密封金属模加压,将形成上述空洞部的薄膜部位以呈凸面的方式加热成形。
CN201380063856.7A 2012-12-28 2013-12-27 多室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37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7303 2012-12-28
JP2012-287303 2012-12-28
PCT/JP2013/067891 WO2014103411A1 (ja) 2012-12-28 2013-06-28 複室容器
JPPCT/JP2013/067891 2013-06-28
PCT/JP2013/085066 WO2014104281A1 (ja) 2012-12-28 2013-12-27 複室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7465A true CN104837465A (zh) 2015-08-12
CN104837465B CN104837465B (zh) 2018-03-27

Family

ID=51020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385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37465B (zh) 2012-12-28 2013-12-27 多室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817492B1 (zh)
CN (1) CN104837465B (zh)
WO (2) WO201410341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3084A (zh) * 2017-11-02 2018-01-16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灭菌器密封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5644B2 (ja) * 2014-12-25 2020-04-22 エイワイファーマ株式会社 輸液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19990B1 (ko) * 2015-11-13 2020-06-05 충칭 루미 파마슈티컬 컴퍼니.,리미티드. 약품 혼합 믹서기, 경질 듀얼 포트 및 수액용 소프트 백
CN105342850B (zh) * 2015-11-13 2019-10-18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单针混药器、硬双接口及输液软袋
CN108024301B (zh) * 2016-11-04 2022-07-26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用户设备及其执行的方法
KR101964384B1 (ko) * 2017-08-25 2019-04-01 씨제이헬스케어 주식회사 의료용 수액백
JP7365256B2 (ja) 2020-02-07 2023-10-19 エイワイファーマ株式会社 複室容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7440A (en) * 1975-05-21 1978-01-10 Tuboplast France Packaging container for the extemporaneous prepa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solutions
JP2003220116A (ja) * 2002-01-31 2003-08-05 Ajinomoto Faruma Kk 薬液容器
JP2005152618A (ja) * 2003-10-28 2005-06-16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医療用複室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5288022A (ja) * 2004-04-05 2005-10-20 Terumo Corp 医療用複室容器
JP2009119114A (ja) * 2007-11-16 2009-06-04 C I Kasei Co Ltd 薬剤容器、及び薬剤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01668506A (zh) * 2007-04-27 2010-03-10 味之素株式会社 多室容器
CN101754741A (zh) * 2007-07-19 2010-06-23 株式会社大塚制药工厂 多室袋
CN202236306U (zh) * 2011-08-30 2012-05-30 北京锐业制药有限公司 多层共挤输液用双室袋
CN102727380A (zh) * 2011-04-15 2012-10-17 上海武彬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固液双室输液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3421A (en) 1992-05-03 1995-06-13 Otsuka Pharmaceutical Factory, Inc. Containers having plurality of chambers
JPH07323488A (ja) * 1994-05-31 1995-12-12 Tokan Kogyo Co Ltd バッグ状容器の製造方法
SE9601348D0 (sv) * 1996-04-10 1996-04-10 Pharmacia Ab Improved containers for parenteral fluids
US5928213A (en) * 1996-05-13 1999-07-27 B. Braun Medical, Inc. Flexible multiple compartment medical container with preferentially rupturable seals
JP2003062038A (ja) * 2001-08-23 2003-03-04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薬液収容小袋付き薬液容器
JP5141949B2 (ja) * 2007-07-12 2013-02-13 味の素株式会社 複室容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7440A (en) * 1975-05-21 1978-01-10 Tuboplast France Packaging container for the extemporaneous preparation of multi-component solutions
JP2003220116A (ja) * 2002-01-31 2003-08-05 Ajinomoto Faruma Kk 薬液容器
JP2005152618A (ja) * 2003-10-28 2005-06-16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医療用複室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5288022A (ja) * 2004-04-05 2005-10-20 Terumo Corp 医療用複室容器
CN101668506A (zh) * 2007-04-27 2010-03-10 味之素株式会社 多室容器
CN101754741A (zh) * 2007-07-19 2010-06-23 株式会社大塚制药工厂 多室袋
JP2009119114A (ja) * 2007-11-16 2009-06-04 C I Kasei Co Ltd 薬剤容器、及び薬剤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02727380A (zh) * 2011-04-15 2012-10-17 上海武彬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固液双室输液容器
CN202236306U (zh) * 2011-08-30 2012-05-30 北京锐业制药有限公司 多层共挤输液用双室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3084A (zh) * 2017-11-02 2018-01-16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灭菌器密封结构
CN107583084B (zh) * 2017-11-02 2023-04-25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灭菌器密封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99563A (ko) 2015-08-31
WO2014103411A1 (ja) 2014-07-03
KR101817492B1 (ko) 2018-01-11
CN104837465B (zh) 2018-03-27
WO2014104281A1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7465A (zh) 多室容器
US20210292073A1 (en) Packaged products, inserts and compartments for aseptic mixing of substances, along with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EP1779831B1 (en) Sealed article having drug stored therein
AU2007245199A1 (en) A tear and spill resistant package for dispensing liquids in a controlled manner
US20080105581A1 (en) Liquid Holder Linked Body,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Holder Linked Body Into Which A Liquid Has Been Infuse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Liquid Holder Linked Body Into Which A Liquid Has Been Infused
KR101405072B1 (ko) 수액백용 포트 부재, 및 수액백
CN102355880A (zh) 具有插入部分的柔性容器
WO2004047714A1 (en) Multiple-chamber medical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6564491B2 (ja) 複室容器
KR20100040290A (ko) 복실 용기
CN102556380B (zh) 医疗用袋的制造方法和医疗用袋
JP7021303B2 (ja) 医療用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CN1964689A (zh) 具有液态涂敷密封的贮液器
JP4500974B2 (ja) 医療用薬液封入用の可撓性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675502B2 (ja) 液体収容バッグ
JP3839624B2 (ja) 複室容器
JPWO2004033330A1 (ja) 吊具形成構造及び該構造を有する薬剤容器
JP5456587B2 (ja) 医療用複室容器、薬剤入り医療用複室容器、該医療用複室容器の製造方法
JP3892162B2 (ja) 投与用薬液容器
JP5088390B2 (ja) 医療用薬液封入用の可撓性容器用ロール
JP5781661B2 (ja) 医療用容器の製造方法
JPH07299117A (ja) 輸液バッグ
JP2012024343A (ja) 医療用複室容器、薬剤入り医療用複室容器、該医療用複室容器の製造方法
JPH1119184A (ja) 薬剤を収納した医療用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S59501943A (ja) 層状熱可塑性物品および製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EA pharmaceutical KK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central Beijing a chome 15-1

Applicant before: Ajinomoto K. 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