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1690A -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1690A
CN104821690A CN201510046893.8A CN201510046893A CN104821690A CN 104821690 A CN104821690 A CN 104821690A CN 201510046893 A CN201510046893 A CN 201510046893A CN 104821690 A CN104821690 A CN 104821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oling device
main part
cover
fa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468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21690B (zh
Inventor
李昇埈
植松秀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nu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nu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nuc Corp filed Critical Fanu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21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1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21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1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wherein gaseous cooling medium circulates between the machine casing and a surrounding mant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该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罩,其具有能够容纳电动机的筒状的主体部;以及风扇马达,其以能向主体部的内侧送风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罩还具有自主体部的内周面突出而能够抵接于电动机的抵接部,抵接部使主体部与电动机之间形成送风用的间隙。

Description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风扇马达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风扇马达的电动机中,通过自冷却风扇经由形成于定子的通风口向定子内部进行送风来冷却电动机。在这样的冷却构造中,风扇马达大多通过螺栓等结合构件安装于电动机的与负荷相反的一侧。与此相关,在JP-B-3672124中记载有一种电动机,其具有覆盖电动机的外框的马达罩和安装于马达罩的风扇马达。在JP-B-3672124的电动机中,通过将马达罩螺纹结合于电动机的外框,从而将风扇马达安装于电动机。
另外,在采用具有所述那样的通风口的冷却构造时,由于定子的一部分经由通风口暴露到电动机的外部,因此,有可能在定子上附着有异物而使电动机的可靠性降低。例如,在将电动机安装于各种机械加工装置的情况下,在机械加工中使用的切削液能够进入到电动机的内部而附着在定子上。另外,在采用风扇马达由螺栓等结合构件固定于电动机的固定构造时,机械加工装置等负荷装置侧的振动会经由电动机直接传递到风扇马达,因此,风扇马达有可能因振动而破损。更具体而言,风扇马达通常具有机种固有的共振频率,因此,在该共振频率包含在负荷装置侧的振动的频带内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风扇马达的疲劳破坏。
此外,为了提高JP-B-3672124那样的安装构造中的风扇马达的防振性,只好在风扇马达与电动机之间设置防振构件,因此,会大幅限制电动机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在为了将风扇马达安装于电动机而使用螺栓或螺钉等的情况下,相对于电动机装卸风扇马达需要花费劳力和时间,因此,会使在将风扇马达自某一电动机换装于另一电动机时的作业者的负担变大。
要求一种能够防止风扇马达因自电动机传递过来的振动而破损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
发明内容
采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该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罩,其具有能够容纳电动机的筒状的主体部;以及风扇马达,其以能向主体部的内侧送风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罩还具有自主体部的内表面突出而能够抵接于电动机的抵接部,抵接部使主体部与电动机之间形成送风用的间隙。
采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抵接部具有形成风扇马达的送风路径的中空部分。
采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抵接部与主体部一体地形成。
采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抵接部由振动吸收材料形成。
采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第4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主体部包含相当于筒状体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第1部分和能够自第1部分拆下且相当于筒状体的周向上的除该一部分以外的余下的部分的第2部分,抵接部设于第1部分和第2部分这两部分上。
采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任意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冷却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罩的主体部的连接器,连接器具有用于将自风扇马达延伸的引线的端部接合于连接器的软钎焊部、用于覆盖软钎焊部的绝缘管、以及用于进一步覆盖绝缘管的绝缘材料部。
采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第6技术方案中任意一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冷却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罩的主体部的连接器,连接器具有用于将自风扇马达延伸的引线的端部接合于连接器的软钎焊部,主体部具有用于将软钎焊部与风扇马达的送风路径隔离开的壁部。
采用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第1技术方案~第7技术方案中任意一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风扇马达借助用于容纳电动机的罩的主体部和使主体部与电动机之间形成送风用的间隙的抵接部而安装于电动机。因而,采用第1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能够防止电动机的振动直接传递至风扇马达,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因电动机的振动而破损。
采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能够防止风扇马达的冷却风的流动被设于冷却装置的罩的抵接部阻断。
采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由于不需要使冷却装置的罩的抵接部相对于主体部独立地形成的工序和将抵接部接合于主体部的工序,因此能够简化罩的制造工序。
采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电动机的振动被抵接部吸收,因此能够抑制振动自电动机向风扇马达传播。
采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通过将冷却装置的罩的主体部中的第2部分自第1部分拆下,从而使第1部分的内部空间暴露,因此能够简化将冷却装置安装于电动机的安装工序。
采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风扇马达的引线的软钎焊部被绝缘管和绝缘材料部双重覆盖,因此能够防止进入到冷却装置内的异物导致风扇马达产生绝缘劣化。
采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和第8技术方案,由于风扇马达的引线的软钎焊部与风扇马达的送风路径隔离,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的冷却风所带来的异物导致风扇马达产生绝缘劣化。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另外,所述各部分的尺寸、形状、材质等只不过是一个例,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效果而能够采用多种尺寸、形状、材质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冷却装置安装于电动机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自电动机的负荷侧观察图2的状态的冷却装置时的主视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应用了抵接部的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与图3同样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的冷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安装于电动机的安装工序的第1图。
图9是用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安装于电动机的安装工序的第2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安装于电动机的安装工序的第3图。
图11是表示电动机在安装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前后的力矩特性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应用了罩的第1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与图1同样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应用了罩的第2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与图3同样的主视图。
图14是沿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应用了罩的第3变形例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与图3同样的主视图。
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将图1的冷却装置中的连接器连同风扇马达一起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8是自一周缘部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的罩的主体部时的立体图。
图19是自另一周缘部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中的罩的主体部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的记载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技术范围、用语的意义等。
参照图1~图19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例示的冷却装置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例的冷却装置1包括:罩2,其具有能够容纳电动机的筒状的主体部20;以及风扇马达3,其以能向主体部20的内侧送风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20。并且,本例的罩2具有自主体部20的内周面IP突出而能够抵接于电动机的外周面的多个抵接部4。更具体而言,本例的罩2具有设于主体部20的一周缘部20E1的附近的4个抵接部4,所述抵接部4以在主体部2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以下,有时将筒状的主体部20的周向简称作周向,将筒状的主体部20的半径方向简称作半径方向。另外,本例的冷却装置1包括与用于向风扇马达3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源(未图示)相连接的连接器5。如图1所示,本例的连接器5安装于冷却装置1的罩2的主体部20。此外,在图1中,将筒状的主体部20的高度方向作为X方向,将图中的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并将与X方向和Z方向这两个方向均垂直的方向作为Y方向。其他附图中的X、Y、Z方向也表示与所述方向相同的方向。
图2是表示将图1的冷却装置1安装于电动机M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本例的电动机M是将由转子和定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动力作为驱动轴R的旋转运动而输出的旋转式马达。由于电动机M会在运转中发热,因此,冷却装置1通过自风扇马达3朝向电动机进行送风来冷却电动机M。此外,电动机M的发热主要由在定子中产生的铜损和铁损等电能损失、以及作用于转子的摩擦所导致的机械损失等引起。如图2所示,在本例的电动机M的负荷侧的侧部LS上设有用于将电动机M安装于各种负荷装置(未图示)的凸缘部FL。自电动机M的负荷侧的侧部LS突出的驱动轴R与负荷装置侧的被驱动轴相连结。
图3是自电动机M的负荷侧观察图2的状态的冷却装置1时的概略主视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在图3和图4中,为了方便,省略了电动机M的凸缘部FL。如图3和图4所示,罩2的主体部20为了能够容纳电动机M而具有比电动机M的外部尺寸大的内部尺寸。并且,通过使罩2的抵接部4抵接于电动机M,从而在主体部20与电动机M之间形成送风用的间隙G。即,由风扇马达3产生的冷却风通过该间隙G向主体部20的外部流出。如图3所示,本例的电动机M具有与驱动轴R平行地延伸的棱柱状的外部形状(更具体而言为八棱柱状),罩2的主体部20具有与电动机M相同的棱柱状的内部形状。并且,由于在罩2的主体部20与电动机M之间等间隔地配置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的4个抵接部4,因此,主体部20与电动机M之间呈大致同心状配置。
如图3所示,本例的罩2的抵接部4具有能够与电动机M的外周面OP面接触的接触部41、自接触部41的周向上的两端部朝向主体部20的内周面IP延伸的一对侧壁部42、以及自一对侧壁部42的各自的前端部朝向周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凸缘部43。即,本例的抵接部4在与主体部20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具有帽子状(日文:ハット状)的截面。这样,本例的罩2的抵接部4具有位于隔着接触部41与电动机M相反的一侧的中空部分HP,该中空部分HP形成风扇马达3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同时参照图4)。本例的罩2的抵接部4能够通过例如对各种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相对于主体部20独立地形成并能够在一对凸缘部43处焊接或粘接于主体部20的内周面IP。另外,如图4所示,本例的风扇马达3以与电动机M的与负荷相反的一侧的侧面AS相对的方式安装于罩2的主体部20。由此,风扇马达3的通过送风用的间隙G的冷却风会如图中的箭头A40所示那样自电动机M的与负荷相反的一侧的侧面AS朝向负荷侧的侧面LS流动。但是,罩2的主体部20的供风扇马达3安装的安装位置未必限定于图4的例,风扇马达3也可以例如以与电动机M的外周面OP相对的方式安装于罩2的主体部20。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冷却装置1中,风扇马达3经由用于容纳电动机M的罩2的主体部20和用于使主体部20与电动机M之间形成送风用的间隙G的抵接部4而安装于电动机M。因而,采用本例的冷却装置1,能够防止电动机M的振动直接传递至风扇马达3,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3因电动机M的振动而破损。尤其是,即使在风扇马达3的固有共振频率包含在自电动机M的负荷装置传递至电动机M的振动的频带内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风扇马达3因该振动而发生疲劳破坏。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的罩2中的抵接部4的变形例。图5是与图3同样的主视图,其示出应用了本例的抵接部4的冷却装置1。另外,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在图5和图6中,与图3和图4同样省略了电动机M的凸缘部FL。在本例的冷却装置1中,采用了由各种振动吸收材料、例如防振橡胶形成的抵接部4。如图5和图6所示,本例的冷却装置1的罩2中的抵接部4的配置与在图3和图4中例示的抵接部4的配置相同。因而,在本例的冷却装置1中,电动机M的振动被抵接部4吸收,因此能够抑制振动自电动机M向风扇马达3传播。与在图3和图4中例示的抵接部4同样,本例的抵接部4也能够具有形成风扇马达3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的中空部分。此外,本例的抵接部4能够粘接于罩2的主体部20的内周面IP和电动机M的外周面OP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面上。
参照图7进一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的详细构造。图7是图1的冷却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所示,本例的冷却装置1中的罩2的主体部20包含相当于筒状体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第1部分21和相当于筒状体的周向上的除该一部分以外的余下的部分的第2部分22。如图7所示,第2部分22利用4根螺钉SC1与第1部分21相结合。另外,本例的罩2的主体部20包含配置于第1部分21与风扇马达3之间的第3部分23,在第3部分23上形成有具有与风扇马达3相对应的形状的送风用的开口部OP。如图7所示,第3部分23利用5根螺钉SC2与第1部分21相结合,风扇马达3利用两根螺栓BL与第3部分23相结合。即,第3部分23作为将风扇马达3安装于第1部分21的安装部件发挥作用。另外,如图7所示,本例的连接器5利用4根螺钉SC3与第3部分23相结合。如上所述,本例的冷却装置1的各部分利用螺钉或螺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组装起来。尤其是,本例的冷却装置1的罩2中的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能够利用4根螺钉SC1容易地进行装卸,由此,能够使后述的冷却装置1的安装工序简化。此外,在本例的罩2的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上分别设有两个抵接部4。
图8~图10是用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安装于电动机M的安装工序的图。图8是表示将冷却装置1安装于电动机M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本例的安装工序中,首先,将使罩2的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相结合的4根螺钉SC1拆下,接着,将罩2的第2部分22自第1部分21拆下。由此,使第1部分21的内部空间暴露,因此,能够易于将电动机M配置于第1部分21的内部空间。接着,如图9所示,通过将电动机M配置于第1部分21的内部空间,从而能够使第1部分21的抵接部4抵接于电动机M。接着,通过使电动机M沿X方向移动,从而以使电动机M的与负荷相反的一侧的侧面AS靠近风扇马达3的方式将电动机M定位。接着,如图10所示,通过将第2部分22和4根螺钉SC1配置于第1部分21并将这些螺钉SC1以规定的拧紧力矩(例如,8Nm)拧紧,从而将第2部分22再次安装于第1部分21。由此,自罩2的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的各自的抵接部4对电动机M的外周面OP作用规定的接触面压,因此,能够将冷却装置1的罩2固定于电动机M。
如上所述,本例的冷却装置1能够通过罩2的第2部分22的螺纹结合而简单地安装于电动机M。因而,使用者能够易于将安装于某一电动机的冷却装置1换装于另一电动机。由此,能够提高新安装有冷却装置1的电动机的力矩特性。图11是表示电动机M在安装本例的冷却装置1前后的力矩特性的图表。图中的实线表示安装冷却装置1之前的连续额定力矩,图中的虚线表示安装冷却装置1之后的连续额定力矩。此外,图表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电动机M的最大力矩。通过对图11的实线和虚线进行比较可知,在所有的转速中,安装冷却装置1之后的连续额定力矩(虚线)为安装冷却装置1之前的连续额定力矩(实线)的大致1.4倍~1.5倍。这样,电动机M的力矩特性因冷却装置1而得到大幅提升,因此,例如,在负荷装置侧要求更高的力矩特性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安装有冷却装置1的现有的电动机M,而不必购入新的电动机。由于冷却装置通常比电动机主体廉价,因此,在现有的电动机M上安装冷却装置1来进行使用的选择方案在成本方面非常有优势。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的罩2的第1变形例。图12是与图1同样的立体图,其示出应用了本例的罩2的冷却装置1。如图12所示,本例的罩2中的抵接部4是通过对主体部20进行凹槽加工(日文:ディンプル加工)而与主体部20一体地形成的。通过采用像这样与主体部20一体地形成的抵接部4,从而不再需要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使抵接部4相对于主体部20独立地形成的工序和利用焊接或粘接将抵接部4接合于主体部20的工序,因此能够简化罩2的制造工序。此外,在本例的罩2的主体部20上形成有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4组抵接部4,各组分别包含彼此相邻的两个抵接部4。即,在本例的主体部20上形成有合计8个抵接部4。如图12所示,彼此相邻的两个抵接部4在被两者夹在中间的区域中具有中空部分HP,与在图3和图4中例示的中空部分HP同样,该中空部分HP形成风扇马达3的送风路径的一部分。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的罩2的第2变形例。图13是与图3同样的主视图,其示出应用了本例的罩2的冷却装置1。另外,图14是沿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在图13和图14中,与图3和图4同样省略了电动机M的凸缘部FL。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例的罩2的主体部20上形成有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4个抵接部4,各个抵接部4具有自主体部20的周缘部20E1的内周面IP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44和与自突出部44的前端部沿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能够与电动机M的外周面OP面接触的延伸部45。在主体部20的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上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抵接部4,所述抵接部4能够通过例如对各种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分别与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一体地形成。在本例的罩2中,也能够防止电动机M的振动直接传递到风扇马达3,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3因电动机M的振动而破损。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的罩2的第3变形例。图15是与图3同样的主视图,其示出应用了本例的罩2的冷却装置1。另外,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在图15和图16中,与图3和图4同样省略了电动机M的凸缘部FL。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例的罩2的主体部20上形成有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4个抵接部4,各个抵接部4自主体部20的周缘部20E1的内周面IP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在主体部20的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上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抵接部4,所述抵接部4能够通过例如对各种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分别与第1部分21和第2部分22一体地形成。
如图15所示,在本例的电动机M的外周面OP上的与抵接部4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主体部20的内周面IP突出的4个突起部PR。所述突起部PR在周向上的位置与罩2的抵接部4在周向上的位置一致。另外,如图16所示,电动机M的突起部PR在X方向上自罩2的抵接部4分开规定距离,在突起部PR与抵接部4之间配置有第1振动吸收构件VA1。本例的第1振动吸收构件VA1由防振橡胶那样的振动吸收材料形成,并粘接于罩2的抵接部4和电动机M的突起部PR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另外,如图16所示,电动机M的与负荷相反的一侧的侧面AS在与X方向的相反的方向上自罩2的第3部分23分开规定距离,多个第2振动吸收构件VA2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侧面AS与所述罩2的第3部分23之间。本例的第2振动吸收构件VA2由防振橡胶那样的振动吸收材料形成,并粘接于罩2的第3部分23和电动机M的侧面AS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在本例的罩2中,也能够防止电动机M的振动直接传递至风扇马达3,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3因电动机M的振动而破损。并且,在本例中,由于电动机M的振动被第1振动吸收构件VA1和第2振动吸收构件VA2吸收,因此能够抑制振动自电动机M向风扇马达3传播。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中的连接器5的构造。图17是将图1的冷却装置1中的连接器5连同风扇马达3一起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在本例的连接器5的风扇马达3侧的端部51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自风扇马达3延伸的引线LW的前端部的凹部52,引线LW的前端部利用软钎焊而接合于位于凹部52的底面的导电部。在此,能够利用热收缩管那样的绝缘管(未图示)来覆盖将引线LW与连接器5接合起来的软钎焊部。然而,在将本例的电动机M安装于各种机械加工装置的情况下,有时机械加工用的切削液会成为雾沫状而进入到冷却装置1内。另外,在更恶劣的环境下,也存在切削液以液状直接进入到冷却装置1内的情况。因此,在本例的连接器5上设有绝缘材料部53,该绝缘材料部53以将凹部52的一部分或全部闭塞的方式填充到凹部52中。绝缘材料部53能够由各种树脂材料形成。由此,被绝缘管覆盖的软钎焊部被绝缘材料部53进一步覆盖,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3因切削液而发生绝缘劣化,结果能够提高风扇马达3的可靠性。
另外,本例的冷却装置1中的罩2的主体部20具有用于防止风扇马达3因所述切削液而发生绝缘劣化的附加的构造。图18是自一周缘部20E1侧观察本例的主体部20时的立体图,图19是自另一周缘部20E2侧观察本例的主体部20时的立体图。如上所述,风扇马达3利用第3部分23安装于另一周缘部20E2。为了方便,在图18和图19中省略了主体部20的第2部分22。如图18所示,连接器5的靠风扇马达3侧的端部51嵌入到第3部分23的安装孔而配置于主体部20的内部。并且,在本例的第3部分23上设有与连接器5的端部51相邻的壁部231。由图18和图19可知,连接器5的端部51隔着第3部分23的壁部231位于与风扇马达3相反的一侧。因而,连接器5的端部51的软钎焊部利用壁部231而与风扇马达3的送风路径隔离。由此,防止风扇马达3的冷却风所带来的切削液或切削液的雾沫损伤软钎焊部,因此能够防止风扇马达3因切削液而发生绝缘劣化,结果能够提高风扇马达3的可靠性。具有所述壁部231的第3部分23能够通过例如对各种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而容易地形成。

Claims (8)

1.一种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
罩,其具有能够容纳电动机的筒状的主体部;以及
风扇马达,其以能向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送风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罩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突出而能够抵接于电动机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使所述主体部与电动机之间形成送风用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具有形成所述风扇马达的送风路径的中空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由振动吸收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含相当于筒状体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第1部分和能够自所述第1部分拆下且相当于筒状体的周向上的除该一部分以外的余下的部分的第2部分,
所述抵接部设于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这两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罩的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具有用于将自所述风扇马达延伸的引线的端部接合于所述连接器的软钎焊部、用于覆盖所述软钎焊部的绝缘管、以及用于进一步覆盖所述绝缘管的绝缘材料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罩的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具有用于将自所述风扇马达延伸的引线的端部接合于所述连接器的软钎焊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将所述软钎焊部与所述风扇马达的送风路径隔离开的壁部。
8.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机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
CN201510046893.8A 2014-01-31 2015-01-29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Active CN104821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7536 2014-01-31
JP2014017536A JP5845295B2 (ja) 2014-01-31 2014-01-31 電動機の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1690A true CN104821690A (zh) 2015-08-05
CN104821690B CN104821690B (zh) 2020-02-07

Family

ID=535771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5809.2U Active CN204497914U (zh) 2014-01-31 2015-01-29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CN201510046893.8A Active CN104821690B (zh) 2014-01-31 2015-01-29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5809.2U Active CN204497914U (zh) 2014-01-31 2015-01-29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1241B2 (zh)
JP (1) JP5845295B2 (zh)
CN (2) CN204497914U (zh)
DE (1) DE102015100981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805A (zh) * 2017-09-21 2019-03-29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冷却用风扇单元、电动机以及排气部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5295B2 (ja) * 2014-01-31 2016-01-20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冷却装置
JP6450711B2 (ja) * 2016-05-25 2019-01-0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バランス構造を有する電動機及び該電動機を備える工作機械
US20170341083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Blue Sky Innovation Group, Inc. Grinder with enhanced cooling
JP6438518B2 (ja) * 2017-04-04 2018-12-1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
US11139718B2 (en) * 2017-07-21 2021-10-05 Siemens Industry, Inc. Electric machine with auxiliary blower mounting arrangement and/or modular exhaust assembly
CN110071585B (zh) * 2018-01-23 2021-01-19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及其散热装置
DE102018211200A1 (de) * 2018-07-06 2020-01-09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mit einem Gehäusekörp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wobei die Vorrichtung einen Kühlkörper aufweist
FR3108002B1 (fr) * 2020-03-06 2023-04-21 Alstom Transp Tech Moteur comprenant un ventilateur intégré
CN113037013B (zh) * 2021-03-01 2022-03-29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一种发电机组件
FR3138742A1 (fr) * 2022-08-08 2024-02-09 Safran Electrical & Power Système de nacelle pour une machine électriqu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676U (ja) * 1982-09-29 1984-04-09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
JPH10174368A (ja) * 1996-12-05 1998-06-26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CN1302470A (zh) * 1998-04-02 2001-07-04 布鲁克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
US20050104458A1 (en) * 2003-11-14 2005-05-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Hous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with auxiliary ventilation
CN101079566A (zh) * 2006-05-25 2007-11-28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无刷马达
CN202663218U (zh) * 2009-02-18 2013-01-09 西门子公司 电机的壳体
CN204497914U (zh) * 2014-01-31 2015-07-22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17189A1 (de) * 1984-05-09 1985-11-14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Schallmindernde umkleidung fuer eine rippengekuehlt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H0210786Y2 (zh) * 1984-09-28 1990-03-16
JP2799030B2 (ja) * 1990-02-15 1998-09-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装置付き回転機
JP2837101B2 (ja) * 1994-11-04 1998-12-1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空冷式電動機
JPH09219954A (ja) * 1995-12-08 1997-08-19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JP3672124B2 (ja) 1996-01-12 2005-07-1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JP3917476B2 (ja) * 2002-06-25 2007-05-23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掘削機用電動モータの冷却装置
DE10334608B3 (de) * 2003-07-29 2005-03-17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eines Elektromotors
DE102004048461A1 (de) * 2004-10-05 2006-04-27 Siemens Ag Gehäuse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4787351B2 (ja) * 2009-11-09 2011-10-0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ロータに発生する熱を放熱する放熱円盤を備えた誘導式電動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676U (ja) * 1982-09-29 1984-04-09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
JPH10174368A (ja) * 1996-12-05 1998-06-26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CN1302470A (zh) * 1998-04-02 2001-07-04 布鲁克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
US20050104458A1 (en) * 2003-11-14 2005-05-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Housing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with auxiliary ventilation
CN101079566A (zh) * 2006-05-25 2007-11-28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无刷马达
CN202663218U (zh) * 2009-02-18 2013-01-09 西门子公司 电机的壳体
CN204497914U (zh) * 2014-01-31 2015-07-22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805A (zh) * 2017-09-21 2019-03-29 发那科株式会社 电动机冷却用风扇单元、电动机以及排气部单元
US11088596B2 (en) 2017-09-21 2021-08-10 Fanuc Corporation Motor cooling fan unit, motor, and exhaust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1690B (zh) 2020-02-07
JP2015144539A (ja) 2015-08-06
CN204497914U (zh) 2015-07-22
JP5845295B2 (ja) 2016-01-20
DE102015100981B4 (de) 2017-05-11
DE102015100981A1 (de) 2015-08-20
US20150222160A1 (en) 2015-08-06
US9531241B2 (en) 201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97914U (zh) 电动机的冷却装置和电动机
CN103368288B (zh) 具有有效的内部冷却的电机
CN105283672B (zh) 用于离心式压缩机的振动隔离安装件
KR102043361B1 (ko) 밀봉 구조, 이 밀봉 구조를 구비한 진공펌프용 모터 및 진공펌프
US10439476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03573630B (zh) 马达驱动压缩机
CN103206385B (zh) 湿式涡轮机
KR102552016B1 (ko) 모터용 로터 조립체
JP6864019B2 (ja) 流体コンプレッサー
CN104871407A (zh) 电机
CN104074765A (zh) 马达驱动压缩机
CN104185943A (zh) 旋转电机
JP2009112094A (ja)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相間絶縁シート及び電動圧縮機
JP2016192877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圧縮機
CN105680615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ES2589317T3 (es) Compresor cerrado
JP2019190458A (ja) 流体コンプレッサーを備えるヒートポンプ
CN105121793A (zh) 用于轴向分离式涡轮机的密封装置
JP6935443B2 (ja) 流体コンプレッサーを備える加熱、換気及び空気調節システム
CA2772140A1 (en) Electric motor with integrated electrical components in the b flange
US9941766B2 (en) Penetrator power connector for an integrated rotary machine
CN105099087A (zh) 塑封定子总成及塑封盘管电机
CN105186760A (zh) 电机轴承安装结构及电机
CN107612224B (zh) 一种循环冷却型防爆电机
JP2010125948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