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6212A -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6212A
CN104796212A CN201410030558.4A CN201410030558A CN104796212A CN 104796212 A CN104796212 A CN 104796212A CN 201410030558 A CN201410030558 A CN 201410030558A CN 104796212 A CN104796212 A CN 104796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node
time
slot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305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6212B (zh
Inventor
尚迎春
王磊
王会涛
施社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4100305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96212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PCT/CN2014/082843 priority patent/WO2015109795A1/zh
Priority to JP2016548042A priority patent/JP6235158B2/ja
Priority to KR1020167022162A priority patent/KR101708605B1/ko
Priority to EP14879808.5A priority patent/EP3098982B1/en
Priority to US15/113,277 priority patent/US1023103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796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6212A/zh
Priority to US16/245,297 priority patent/US1112894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6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6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7Arrangements for networking
    • H04B10/275Ring-typ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6Provisions for optical burst or packe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3Network aspects, e.g. central monitoring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52Synchronisation amo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nodes, e.g. time triggered protocol [T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22Synchronisation for 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58Changing or combining different scheduling modes, e.g. multimode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2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reservation actions during 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6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e.g. in-call renegotiation requested by the user or requested by the network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network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75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with photonic or opt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H04Q2011/0083Testing;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提供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包括:主节点测量OBTN的网络环长,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及时隙保护间隔;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及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从节点根据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主节点根据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向从节点发送数据帧及带宽地图;从节点根据带宽地图及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控制,并向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主节点根据带宽请求生成新的带宽地图,并将新的带宽地图发送至从节点。

Description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突发传送网(OBTN,OpticalBurst Transport Network)、节点和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光突发传送网(OBTN,Optical Burst Transport Network)是一种粒度基于光路交换(OCS,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和光分组交换(OPS,Optical PacketSwitching)之间的光传输技术,关键思想是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和电子控制的灵活性,将控制通道与数据通道进行分离。数据通道则采用基于光突发(OB,Optical Burst)为交换单位的数据帧进行全光交换技术,而控制通道中的控制帧和数据帧一一对应,也在光域中传输,但在节点处被转换到电域处理,以接收和更新相应控制信息,为连续收发方式。可以理解的,可以有不止一个的数据通道,也可以有不止一个的控制通道,当多个数据通道的突发出现输出竞争的时候,可以使用一段固定长度的光纤延迟线(FDL,Fiber Delay Line)对每个数据通道中的突发进行延迟;当数据帧和控制帧通道同时到达某一节点时,或节点收到控制帧后没有足够时间按照控制帧的指示进行数据帧的收发控制时,可使用FDL对数据通道进行延时,延迟时间恰好等于每个节点处理控制帧的时间,以此来弥补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时延差异以解决竞争问题。因此,OBTN可实现对各种流量场景的动态适应和良好支持,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网络灵活性;同时,保留光层高速大容量和低成本的优点,且适用于星形/树形/环形各种网络拓扑。
但是,目前OBTN技术中,使用FDL将会使环长达到某一个固定的长度,在节点中也需要延时光纤以使数据帧和控制帧达到特定的关系,且需要将光突发包设置为固定长度,保护间隔也设置为固定长度,从而会使网络的设计复杂化,带来高昂的成本,其长度控制比较繁琐,也不足以使网络维护稳定,在网络环长变化时非常不易于搭建和调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OBTN、节点和传输方法,能简化网络设计,克服FDL带来的问题,降低OBTN网络的搭建成本,实现OBTN网络的灵活组建,且不会对网络的通流量产生较大限制,能充分利用网络的通流量,有利于提升网络的运行速率和效率,提高网络的通流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突发传送网OBTN的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主节点测量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
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向从节点发送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带宽地图以及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并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生成新的带宽地图,并将所述新的带宽地图发送至所述从节点。
根据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一方面,所述主节点测量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包括:测量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
其中,测量所述OBTN数据通道环长包括:所述OBTN中的任一节点在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光突发OB包;所述主节点测量连续两次接收所述OB包之间的第一时间差,并以所述第一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
测量所述OBTN控制通道环长包括:将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的帧头和所述主节点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帧的帧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根据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所述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所述测试控制帧包括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信息;
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获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其中,所述时间间隔包括所述延时。
根据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包括:
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之后,测量接收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或者,将所述第二时间差和所述第一时间差的差值作为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根据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包括:
所述从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的延时,作为所述从节点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之间的基准延时;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
所述从节点根据其它节点测量本节点发送时隙的偏差确定自身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节点,所述主节点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光突发传送网OBTN的网络环长;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计算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第一训练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训练单元进行的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发送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带宽请求;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生成新的带宽地图;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新的带宽地图。
根据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二方面,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
其中,所述测量单元测量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包括:连续两次接收到两次接收所述OB包之间的时间差,并以所述时间差为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其中,所述OB包为所述OBTN中的任一节点在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向所述主节点发送的;
所述测量单元测量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包括:将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的帧头和所述主节点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帧的帧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根据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所述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所述测试控制帧包括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训练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并获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其中,所述时间间隔包括所述延时。
根据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训练单元用于,
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之后,测量接收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或者,将所述第二时间差和所述第一时间差的差值作为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从节点,所述从节点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第二训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收发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带宽地图以及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带宽请求;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新的带宽地图。
根据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结合第三方面,所述第二训练单元用于,
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的延时,作为所述从节点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之间的基准延时;
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
根据其它节点测量本节点发送时隙的偏差确定自身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
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突发传送网OBTN,所述OBTN包括:第三方面中任一种所述的主节点、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方面中任一种所述的从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OBTN、节点和传输方法,通过主节点对网络环长的检测、以及对网络中节点的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能简化网络设计,降低OBTN网络的搭建成本,实现OBTN网络的灵活组建,且不会对网络的通流量产生较大限制,有利于提升网络的运行速率和效率,提高网络的通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BTN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BTN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节点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从节点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BTN中数据帧传输情况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从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装置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节点装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BTN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由A、B、C和D四个节点组成的单向环形拓扑结构的OBTN中,可以设置节点A为主节点,其余的节点B、节点C、节点D为从节点,黑色实线圈表示光纤环路结构的示意,圈内的虚线箭头表示数据通道以及数据帧的传输方向;圈外的虚线箭头表示控制通道以及控制帧的传输方向,示例性的,在图1中,数据通道配置两个波长λ1和λ2,控制通道配置一个波长λc,可以理解的,该图仅用于示例性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并不作为任何限定作用。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突发传送网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光突发传送网的传输方法包括:
S201:主节点测量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
示例性的,本步骤可以在OBTN初始化时进行,具体的,测量OBTN的网络环长可以包括:测量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其中,测量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的步骤可以包括:
令某一个节点(如主节点或从节点)给主节点发送OB包,主节点等待并连续两次接收此OB包;
测量此OB包第一次和第二次到达主节点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数据通道的环长为t1和t2的第一时间差tL1,即tL1=t2-t1
相应的,在得到数据通道的环长后,主节点可以根据该环长计算OB的时隙长度,OB的时隙长度包括:OB包长T和OB包之间的保护间隔T1。数据通道环长tL1是OB的时隙长度的整数倍,即tL1=(T+T1)×N,其中,N表示整数倍,即OBTN环长总共包含的时隙个数为N。而数据帧也是由多个OB的时隙组成的。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一个数据帧包括十个OB的时隙,而数据通道的环长为四个数据帧的长度,即N为40。
需要说明的是,在OBTN正常工作之后,主节点仍需要实时的进行环长检测,以监控网络环长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环长为时隙长度的整数倍。
测量控制通道环长则具体可以包括:
主节点在某一时刻t3发送控制帧的帧头,控制帧在环网中的每个节点依次传递之后,主节点在时刻t4接收到此控制帧的帧头,则控制通道的环长就为t4和t3第二时间差tL2,即tL2=t4-t3;也就是说,可将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的帧头和所述主节点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帧的帧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由于控制通道和数据通道相互独立,使用不同的波长,且控制通道中传送的是连续的光信息包,而不再是OB包,且控制通道在每个从节点都需要进行光电光的处理和逻辑上的判断之后,再依次传递。可以理解的,第二时间差应该大于第一时间差。
S202: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
其中,所述测试控制帧中携带有所述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等信息;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本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S2021:主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节点A向节点B发送的测试数据帧的长度为十个OB时隙,每个时隙的长度为T+T1,其中,T1为时隙保护间隔,T为OB包长;并且主节点在正常工作时也以此发送数据帧。其中,数据帧的帧头为虚拟的,具体可以为数据帧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
S2022:主节点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可选的,主节点在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之后,测量接收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具体的,主节点在发送测试数据帧以外,还会发送测试控制帧,主节点可以对两个帧从发送到接收所用的传输时间分别进行测量,并且可以得到两个传输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例如,这个时间差可以是主节点同时发送等长的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之后,计算接收测试控制帧和接收测试数据帧的延时;也可以是主节点在不同的时间发送等长的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之后,直到分别接收测试控制帧和接收测试数据帧所用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可选的,主节点也可以将步骤S201中所得到的第二时间差tL2和第一时间差tL1的差值作为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通道会有光电转化处理和逻辑上的判断等动作,因此,测试控制帧在OBTN网络上传输所花费的时间要大于测试数据帧在OBTN网络上传输所花费的时间。
S2023:主节点可以获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其中,所述时间间隔包括所述延时;
具体的,主节点可以将步骤S2022所得到的延时作为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中的一个时间,并且可以理解的,所述延时在所述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此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中还可以包括网络中节点的光开关的动作时间、控制帧内从开始到带宽地图传递完成所持续的时间长度等零碎的时间,才构成了完整的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
S203: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
示例性的,本步骤也可以在OBTN初始化的过程中进行。如图4所示,本步骤具体可以包括:
S2031:从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帧头(即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的延时,作为所述从节点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之间的基准延时;
在本实施例中,节点B可以接收由主节点即节点A发送的测试控制帧和测试数据帧,并将接收到的测试控制帧的帧头与接收到的测试数据帧的帧头之间的延时,作为节点B在正常工作时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的基准延时;且节点B将所述测试控制帧转发给下一个节点C,并保持控制帧在本节点接收和发送间的延迟为一固定值;
而节点C也可以接收由节点B转发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和由节点A发送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并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的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的帧头之间的延时,作为节点C在正常工作时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的基准延时;且节点C将所述测试控制帧转发给下一个节点D,并保持控制帧在本节点接收和发送间的延迟为一固定值;
后续的节点均可以按照节点B或者节点C的方式得到该节点在正常工作时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的基准延时,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S2032: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携带的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等信息确定接收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节点B可以从测试控制帧中获取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使得节点B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接收到控制帧的帧头,依据控制帧和数据帧的时延计算数据帧第一个时隙到达的时刻,再依据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以便能够准确地接收到数据帧的各个时隙。可以理解的,后续的节点均可以如节点B一样,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当接收到控制帧帧头的时候,确定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S2033:从节点根据其它节点测量本节点发送时隙的偏差确定自身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
由于节点发送数据时隙时在节点内部处理时会有一定的延迟,导致从节点依据接收到时隙的时间来发送时隙会与主节点发送的时隙间产生偏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节点B向节点C发送测试数据帧突发时隙的时候,发送某一数据帧中的某一个时隙的大致位置Tbin会与理想时隙位置(节点A发送该时隙在此刻的时间位置Tain)有所不同,而节点C可以测量节点B发送的此时隙偏差Tain-Tbin,并将此偏差上报至节点A,以使得节点A将此偏差Tain-Tbin通过控制帧反馈给节点B,此时节点B可以根据Tbin和Tain之间差别调整自身发送数据帧各时隙准确位置的时刻,以使得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节点B均能在准确的时隙位置发送突发时隙。
后续的节点均可以按照节点B的方式得到该节点在正常工作时发送数据帧中各时隙的准确时刻,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S2034: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
具体的,以上步骤S2031至S2034使得从节点完成与主节点发送的数据帧同步训练和时隙收发同步训练,后续可以根据训练的结果正常实现基于OB包的时隙同步传输。
S204: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向从节点发送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示例性的,在经过了OBTN初始化过程,也就是步骤S201至步骤S203之后,OBTN网络就可以正常工作了;当OBTN正常工作的时候,主节点可以向OBTN的下游节点发送数据帧和控制帧,在本实施例中,主节点A的下游节点为从节点B,节点A向节点B发送数据帧和控制帧,控制帧中包括节点A生成的带宽地图,用于指示从节点对所述数据帧的收发进行控制,例如,带宽地图可以指示各节点可以和/或不可以接收数据帧中某个或某些波长上的某个或某些时隙,从节点可以和/或不可以将数据写入数据帧中某个或某些波长上的某个或者某些时隙等等,这些从节点可以进行接收或者写入的时隙也可以表示主节点为从节点所分配的带宽情况。
S205: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带宽地图以及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并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
示例性的,从节点接收控制帧帧头之后,不仅可以根据步骤S203中得到的基准时延在接收控制帧帧头基准时延之后,接收数据帧,而且还可以根据步骤S203中,所述测试控制帧包括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对数据帧的各个时隙在准确的时间位置上进行准确的接收。
在接收控制帧之后的基准时延中,从节点可以对控制帧中的控制信息进行读取,例如可以读取控制帧中的带宽地图,并根据带宽地图的指示,确定本节点对数据帧中的哪些时隙进行接收,以及可以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写入哪些时隙当中,从而实现对所述数据帧的收发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由于带宽地图还表示了主节点为从节点所分配的带宽情况,因此,从节点可以根据当前本节点的流量分布状况向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用来请求主节点下一次或下几次发送数据帧的时候,能够提供更多或更合适的带宽。
具体的,如图5所示的数据帧传输情况,数据帧中OB时隙的数目为10,为了说明简便,图5中针对节点B和节点C截取了前6个时隙进行说明,其中,K表示帧的序号:
对于节点B,在第K+3帧中波长λ1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1、4、6个时隙为节点B需要接收的时隙,为节点A发送给节点B的数据时隙;在此帧的波长λ2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2、3、5个时隙时节点B需要接收的,分别为节点C、节点D、节点A发送给节点B的数据时隙;因此在主节点A在生成带宽地图中,会生成指示节点B接收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1、4、6个时隙和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3、5个时隙;
当第K+3帧传递经过节点B后,各时隙的使用状况如图5中第K+2帧上的分布所示,节点B已完成接收上述时隙中发送给节点B的数据之后,可以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写入到数据帧中的时隙中,而带宽地图也能够指示节点B可以写入数据的时隙序号;例如,节点B将要发送给节点A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1个时隙以及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5个时隙;将要发送给节点D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4、6个时隙;将要发送给节点C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3个时隙;
由节点B对数据帧的接收和发送可以看出,节点A为节点B分配了6个收发时隙,节点B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向节点A发送带宽请求以请求更多或更合适的带宽,或节点对间更合适的带宽。
对于节点C,在第K+2帧中,在波长λ1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2、5个时隙为节点C需要接收的,分别为节点A和节点D发送的时隙;在波长λ2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3、4、6个时隙时节点C需要接收的;因此在主节点A在生成带宽地图中,会生成指示节点C接收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5个时隙和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3、4、6个时隙;
当第K+2帧经过节点C后,各时隙的使用状况如第K+1帧上的分布所示,节点C完成接收上述时隙中的数据之后,可以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写入到数据帧中的时隙中,而带宽地图也能够指示节点C可以写入数据的时隙序号;例如,节点C将要发送给节点D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5个时隙以及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1个时隙;将要发送给节点B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3个时隙;
同理,节点C也可以向节点A发送带宽请求以请求更多或更合适的带宽。
节点D对所述数据帧的收发进行控制,并向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的过程与节点B和节点C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时隙的重用度更高,一个时隙被本节点下路接收后,本节点还能继续使用同一个时隙发送数据,从而提升了网络的传输速率,提高网络的通流量。
S206: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生成新的带宽地图,并将所述新的带宽地图发送至所述从节点。
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节点A接收到各从节点发送的带宽请求之后,可以根据当前整个网络资源状态和各从节点的带宽请求,通过动态带宽分配(DBA,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算法,为各节点进行波长和时隙分配,生成新带宽地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OBTN的传输方法,通过主节点对网络环长的检测以及网络中节点的帧同步和时隙同步训练,使得网络中的节点中无需FDL,使网络的设计简单化,降低OBTN网络的搭建成本,实现OBTN网络的灵活组建,并且不会对网络的通流量产生较大的限制,有利于提升网络的运行速率和效率,提高网络的通流量,充分发挥光网络的有效速率。
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节点60,可以应用在OBTN中,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OBTN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节点60可以包括:
测量单元601,用于测量OBTN的网络环长,其中,网络环长可以包括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计算单元602,用于根据测量单元601的测量结果中的数据通道环长计算数据帧长度、时隙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以及时隙保护间隔等;
第一发送单元603,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其中,所述测试控制帧中携带有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
第一训练单元604,根据第一发送单元603发送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
第一发送单元603还用于,根据第一训练单元604进行的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发送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第一接收单元605,用于接收带宽请求;
生成单元606,用于根据所述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生成新的带宽地图;
第一发送单元603还用于,发送所述新的带宽地图。
示例性的,测量单元601可以在OBTN初始化时测量OBTN的网络环长,具体的,测量单元601可以测量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其中,测量单元601测量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的步骤可以包括:
令某一个节点(如主节点或从节点)给主节点60发送OB包,测量单元601等待并连续两次接收此OB包;
测量单元601测量此OB包第一次和第二次到达主节点60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数据通道的环长为t1和t2的第一时间差tL1,即tL1=t2-t1
相应的,在得到数据通道的环长后,计算单元602可以根据该环长计算OB的时隙长度,OB的时隙长度包括:OB包长T和OB包之间的保护间隔T1。数据通道环长tL1是OB的时隙长度的整数倍,即tL1=(T+T1)×N,其中,N表示整数倍,即OBTN环长总共包含的时隙个数为N。而数据帧也是由多个OB的时隙长度组成的。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一个数据帧包括十个OB的时隙,而数据通道的环长为四个数据帧的长度,即N为40。
需要说明的是,在OBTN正常工作之后,主节点60仍需要实时的进行环长检测,以监控网络环长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环长为时隙长度的整数倍。
测量单元601测量控制通道环长则具体可以包括:
主节点60在某一时刻t3发送控制帧的帧头,控制帧在环网中的每个节点依次传递之后,测量单元601在时刻t4接收到此控制帧的帧头,则控制通道的环长就为t4和t3第二时间差tL2,即tL2=t4-t3
由于控制通道和数据通道相互独立,使用不同的波长,且控制通道中传送的是连续的光信息包,而不再是OB包,且控制通道在每个从节点都需要进行光电光的处理和逻辑上的判断之后,再依次传递。可以理解的,第二时间差应该大于第一时间差。
示例性的,第一发送单元603根据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具体的可以为,第一发送单元603发送的测试数据帧的长度为10个OB时隙,每个时隙的长度为T+T1,其中,T1为时隙保护间隔,T为OB包长;并且第一发送单元603在正常工作时也以此发送数据帧,可以理解的,数据帧的帧头为虚拟的,具体可以为数据帧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
第一训练单元604用于,在所述第一发送单元603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之后,测量接收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或者,将测量单元601测试得到tL2和tL1的差值来作为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具体的,第一发送单元603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之后,第一训练单元604对两个帧从发送到接收所用的传输时间分别进行测量,并且可以得到两个传输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例如,这个时间差可以是第一发送单元603同时发送等长的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之后,第一训练单元604计算接收测试控制帧和接收测试数据帧的延时;也可以是第一发送单元603在不同的时间发送等长的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之后,第一训练单元604直到分别接收测试控制帧和接收测试数据帧所用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通道会有光电转化处理和逻辑上的判断等动作,因此,测试控制帧在OBTN传输所花费的时间要大于测试数据帧在OBTN传输所花费的时间。
具体的,所述延时可以作为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中的一个时间,并且可以理解的,所述延时在所述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此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中还可以包括网络中节点的光开关的动作时间、控制帧内从开始到带宽地图传递完成所持续的时间长度等零碎的时间,才构成了完整的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
示例性的,在经过了OBTN初始化过程,OBTN就可以正常工作了;当OBTN正常工作的时候,第一发送单元603可以向OBTN的下游节点可以发送数据帧和控制帧,在本实施例中,主节点A的下游节点为从节点B,节点A向节点B发送数据帧和控制帧,控制帧中包括生成单元606生成的带宽地图,用于指示从节点对所述数据帧内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例如,带宽地图可以指示各节点可以和/或不可以接收数据帧中某个或某些波长上的某个或某些时隙,从节点可以和/或将数据写入数据帧中某个或某些波长上的某个或者某些时隙等等,这些从节点可以进行接收或者写入的时隙也可以表示主节点60为从节点所分配的带宽情况。
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单元605接收到各从节点发送的带宽请求之后,生成单元606可以根据当前整个网络资源状态和各从节点的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通过DBA算法,为各节点进行波长和时隙分配,生成新带宽地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节点60,通过主节点60对网络环长的检测以及网络中各节点的帧同步和时隙同步训练,使得网络中的节点中无需FDL,使网络的设计简单化,降低OBTN网络的搭建成本,实现OBTN网络的灵活组建,并且不会对网络的通流量产生较大的限制,有利于提升网络的运行速率和效率,提高网络的通流量,充分发挥光网络的有效速率。
参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从节点70,可以应用在OBTN中,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OBTN的结构如图1所示,从节点70可以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第二训练单元702,用于根据第二接收单元701接收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
第二接收单元701还用于,接收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收发控制单元703,用于根据第二接收单元701接收的所述带宽地图以及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所述数据帧中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
第二发送单元704,用于发送带宽请求;
第二接收单元701还用于,接收新的带宽地图。
示例性的,第二训练单元702可以用于:
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帧头(即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的延时,作为所述从节点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之间的基准延时;
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训练单元702可以从测试控制帧中获取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使得从节点70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接收到控制帧的帧头,依据控制帧和数据帧的时延计算数据帧第一个时隙到达的时刻,再依据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以便能够准确地接收到数据帧的各个时隙;
根据其它节点测量本节点发送时隙的偏差确定自身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在本实施例中,以节点B为例,节点B向节点C发送测试数据帧突发时隙的时候,突发时隙内部包含有数据帧号、时隙号、发送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等信息,发送某一数据帧中的某一个时隙的大致位置Tbin会与理想时隙位置(节点A发送该时隙在此刻的时间位置Tain)有所不同,而节点C可以测量节点B发送的此时隙偏差Tain-Tbin,并将此偏差上报至节点A,以使得节点A将此偏差Tain-Tbin通过控制帧反馈给节点B,此时节点B可以根据Tbin和Tain之间差别调整自身发送数据帧各时隙准确位置的时刻,以使得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节点B均能在准确的时隙位置发送突发时隙。
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和时隙保护间隔,以及所述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的时隙;在本实施例中,当从节点经过帧同步和时隙同步的训练之后,可以根据训练结果、所述测试控制帧中携带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和时隙保护间隔,以及所述调整后的准确发送时刻向OBTN中的下一个节点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时隙和测试控制帧,以使得下一个节点按照完成帧同步和时隙同步的训练。
示例性的,在OBTN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二接收单元701在接收数据帧的时隙时,可以根据基准时延在接收控制帧帧头基准时延之后,确定数据帧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并且根据前述的当前控制帧中携带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对数据帧的各个时隙在准确的时间位置上进行准确的接收。
在接收控制帧之后的基准时延中,从节点70可以对控制帧中的控制信息进行读取,例如可以读取控制帧中的带宽地图,并根据带宽地图的指示,确定本节点对数据帧中的哪些时隙进行接收,以及可以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写入哪些时隙当中,从而实现收发控制单元703对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由于带宽地图还表示了主节点为从节点所分配的带宽情况,因此,从节点70可以根据当前自身的流量分布状况通过第二发送单元704向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用来请求主节点下一次或下几次发送数据帧的时候,能够提供更多或更合适的带宽。
具体的,如图5所示的数据帧传输情况,数据帧中OB时隙的数目为10,为了说明简便,图5中针对节点B和节点C这两个从节点截取了前6个时隙进行说明:
对于节点B,在第K+3帧中波长λ1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1、4、6个时隙为节点B需要接收的时隙;在此帧的波长λ2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2、3、5个时隙时节点B需要接收的时隙;因此在主节点A在生成带宽地图中,会生成指示节点B的收发控制单元703接收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1、4、6个时隙和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3、5个时隙;
当第K+3帧传递经过节点B后,各时隙的使用状况如图5中第K+2帧上的分布所示,节点B已完成接收上述时隙中的数据之后,可以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写入到数据帧中的时隙中,而带宽地图也能够指示节点B可以写入数据的时隙序号;例如,节点B的收发控制单元703将要发送给节点A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1个时隙以及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5个时隙;将要发送给节点D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4、6个时隙;将要发送给节点C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3个时隙;
由节点B对数据帧的接收和发送可以看出,节点A为节点B分配了6个收发时隙,节点B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通过第二发送单元704向节点A发送带宽请求以请求更多或更合适的带宽,或节点对间更合适的带宽。
对于节点C,在第K+2帧中,在波长λ1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2、5个时隙为节点C需要接收的时隙;在波长λ2的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帧中,第3、4、6个时隙时节点C需要接收的;因此在主节点A在生成带宽地图中,会生成指示节点C的收发控制单元703接收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5个时隙和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3、4、6个时隙;
当第K+2帧经过节点C后,各时隙的使用状况如第K+1帧上的分布所示,节点C完成接收上述时隙中的数据之后,可以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写入到数据帧中的时隙中,而带宽地图也能够指示节点C可以写入数据的时隙序号;例如,节点C的收发控制单元703将要发送给节点D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1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2、5个时隙以及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1个时隙;将要发送给节点B的数据填入到波长λ2的数据通道所发送数据帧中的第3个时隙;
同理,节点C也可以通过第二发送单元704向节点A发送带宽请求以请求更多或更合适的带宽。
节点D对所述数据帧的收发进行控制,并向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的过程与节点B和节点C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时隙的重用度更高,一个时隙被本节点下路接收后,本节点还能继续使用同一个时隙发送数据,从而提升了网络的传输速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从节点70,可以根据主节点发送的测试数据帧以及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以及时隙同步训练,使得网络中的节点中无需FDL,使网络的设计简单化,降低OBTN网络的搭建成本,实现OBTN网络的灵活组建,并且不会对网络的通流量产生较大的限制,有利于提升网络的运行速率和效率,提高网络的通流量,充分发挥光网络的有效速率。
参见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BTN节点装置80示意图,可以概括的说明前述实施例中的主节点60和从节点70的具体结构的示意,图中粗实线为光信号,细实线为电信号,虚线部分为只存在于主节点60内的部分,当如图8所示的节点装置80不包括虚线部分时,则可以表示从节点70。
在节点装置80内,包括分波器801、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合波器803、光突发交换单元804、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同步处理单元807以及带宽地图分配单元808等。
其中,分波器801将控制通道波长λc和数据通道波长λd分开;
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用于接收控制通道波长中的数据,并依据其中的数据产生数据收发控制,同时生成新的控制帧;
合波器803将控制通道波长λc和数据通道波长λd合波,并将它们共同输出到线路侧光链路中传输;
光突发交换单元804实现光突发包的交换,包括上下路控制和光导通、光衰断和/或光衰减控制,以实现不同波长基于时隙的突发包交换控制;
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实现线路侧数据的突发接收和突发发送;
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实现将客户侧的数据收发缓存,并按照控制与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交互数据;
同步处理单元807实现突发交换的时隙同步和时钟同步等功能;
带宽地图分配单元808实现全网各节点间带宽请求的统计并进行带宽地图分配的计算。
分波器801分离开的控制通道波长λc和数据通道波长λd分别送给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和光突发交换单元804。在主节点,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接收λc传来的数据,并按照其中带宽地图的信息,对光突发交换单元804、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同步处理单元807进行控制,并将各从节点通过λc上传的带宽请求和本节点的带宽请求传递给带宽地图分配单元808。在从节点,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接收λc传来的数据,并分离出主节点下发给本节点的带宽地图信息,按照其中带宽地图的信息,对光突发交换单元804、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同步处理单元807进行控制,并将本节点的带宽请求添加到λc的消息字段中,传递给下一节点,直到传递给主节点。
同步处理单元807,依据环长的检测结果,计算出帧长、时隙数和保护间隔的长度,并检测出各波长的时隙同步状态,确保本节点在正确的时间点上下突发时隙。如果上下突发时隙的时刻有偏差,则通过同步处理单元807的检测,给予纠正后可实现时隙的同步功能。并且,能实现时钟的传递功能,即依据控制通道传递系统的时钟,并将此时钟作为数据通道收发的参考时钟。具体是:在主节点,其依据本地的时钟发送给控制通道生成和本节点的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并作为这些收发单元的参考时钟;在从节点,其依据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恢复的时钟作为时钟,发送给控制通道生成和本节点的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并作为这些收发单元的参考时钟。
光突发交换单元804和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依据带宽地图分配的信息,以及同步处理单元807控制,实现在正确波长上和正确时隙上的收发或时隙的通断、光功率调整的控制等。其中,光突发交换单元804接收线路侧光链路上的数据波长λd,并根据带宽地图的分配信息,对各波长和各时隙进行上下路、通断、光功率调整等控制,实现波长和时隙的光突发交换功能;而突发接收和发送单元805,则需要实现光突发包的选择接收和可调发送,收发受同步处理单元807控制,需严格在正确的时隙上进行,并把收发的突发数据与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进行交互。
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缓存客户侧的收发数据,并根据需要发送给其它节点的缓存数据量产生带宽请求,然后将带宽请求信息发送给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
带宽地图分配单元808处于主节点中,在从节点中无这一单元。带宽地图分配单元808从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处接收各节点的带宽请求,并根据光突发交换网中可分配的资源(如波长数、时隙数等)及分配规则(如可调发送、选择接收、各节点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及收发的端口数量等)进行带宽地图分配计算,并将计算的最终结果发给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
可以理解的,在节点装置80中,控制通道收发和处理单元802、客户侧业务处理单元806、同步处理单元807以及带宽地图分配单元808具体可以通过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可编程逻辑芯片(FPGA)等进行实现,具体的硬件实现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节点装置90的示意图,所述节点装置90包括光放大器901、第一分波器902、控制通道接收和处理单元903、控制通道生成和发送单元904、时钟处理单元905、光突发接收机906、快速可调谐突发发射机907、第二分波器908、快速可调光衰减器(VOA,Variable OpticalAttenuator)阵列909、光耦合器(OC,Optical Coupler)910、合波器911、光突发解帧和组帧单元912、流量监控单元913、客户侧业务接入处理单元914、DBA单元和环长统计单元915、检测与控制单元916、故障检测单元917等,各单元具体工作方式如下所述:
光放大器901,具体可为普通模式光放大器,或突发模式光放大器。如果选择普通模式光放大器,则需要对光功率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维持光功率稳定而不出现短时间内较大的光功率抖动,从而实现对突发信道中的光功率放大,以使OBTN网络的光信号能传递更长的距离,且弥补各分光单元造成的光功率损耗;同时,如果控制信道采用1510nm波长传递时,光放大器901将内部携带的1510nm波长的光信号进行分波和合波,来实现控制通道的上下路。
控制通道接收和处理单元903,用于实现控制通道的信号接收和处理,处理包括时钟恢复、带宽地图信息提取、带宽请求信息提取等,也可能包括其它控制和报警等信息。不管控制信道采用1510nm波长还是1550nm波长,都能实现接收,传递的速率可选为10.709Gbps。当节点装置90为从节点70时,将恢复出的时钟传递给时钟处理单元905;当节点装置90为主节点60时,不需要将恢复出的时钟传递给时钟处理单元905。
控制通道生成和发送单元904,用于实现控制通道的信号重新生成和发送;所述控制通道生成和发送单元904接收客户侧业务接入处理单元914生成的业务信息,并接收流量监控单元913生成的流量监控信息。在每一个节点,发送的时钟为时钟处理单元905输出的时钟。
时钟处理单元905,用于实现控制通道传递时钟的功能,并将此时钟作为数据通道收发的参考时钟。当节点装置90为主节点60时,依据本地的时钟发送给控制通道生成和发送单元904和光突发接收机906、快速可调谐突发发射机907,作为这些收发单元的参考时钟;当节点装置90为从节点70时,依据控制通道接收和处理单元恢复的时钟作为时钟,发送给控制通道生成和发送单元904和光突发接收机906、快速可调谐突发发射机907,作为这些收发单元的参考时钟。
光突发接收机906,用于实现OBTN线路侧突发信号的接收。采用宽谱接收器,能接收1550nm波长段的各个波长的突发光信号,速率优选为10.709Gbps,且内部的放大器能实现突发包的放大。
快速可调谐突发发射机907,用于实现OBTN线路侧信号发送。采用50GHz或100GHz波长间隔的快速可调谐激光器,实现突发的10.709Gbps的光信号发送,达到可调谐波长发送的目的。
快速可调光衰减器(VOA,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阵列909,实现突发OB的通断控制及光功率控制。每一个VOA通断控制速度小于1us,实现OB包上下路的快速通断选择,以达到光开关的目的。同时,可通过对各OB时隙的光功率衰减,达到准确控制OB包光功率的目的。如果快速可调谐突发发射机907具有光功率可调的功能,则其后的VOA可以省略。
分波器、光耦合器910、合波器911,分别实现波长分离、信号光功率的均分或合成和波长的汇聚功能。其中,分波器可以包括第一分波器902和第二分波器908,前者实现1510nm波长和1550nm波长段的波长分开,后者实现1550nm波长段的波长按50GHz或100GHz间隔分开。
光突发解帧和组帧单元912,用于将业务以突发包形式进行封装和解封装。完成线路侧业务的收发和OB包的组包解包。在接收时,依据收到数据中的光突发单元OBU定界符,找到完整的OBU,然后再按照OBU的定义进行解封装以还原出数据;在发送时,依据OBU的定义,进行突发包的封装;
流量监控单元913,用于将收发的业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流量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各节点客户侧收发的业务量和线路侧收发的业务量整体上呈大致对等的状态,既不产生拥塞,又能实现业务等级等的管理。
客户侧业务接入处理单元914,用于将客户侧的业务按照目的节点、业务等级等进行排队等操作。所述客户侧业务接入处理单元914将业务按照目的节点、业务等级排队后,将各队列的深度等业务信息上报给控制通道生成和发送单元904,以形成带宽请求上报给主节点。
DBA单元和环长统计单元915,根据带宽报告进行带宽地图分配的计算,并测量网络的环长,计算出相关的帧长、时隙保护间隔等属性参数。这一功能单元只有主节点60才有,从各从节点70上传的带宽报告中,进行带宽需求的裁剪,并实现DBA时隙、波长分配的计算;并进行环长的测量,进而计算出数据帧长、时隙保护间隔等属性参数,实现环长为帧长的整数倍。
检测与控制单元916,根据带宽地图信息实现对数据通道收发控制。当节点装置90为从节点70时,根据主节点60下发的带宽地图,实现对数据通道上OB包的上下路控制,并实现对数据的适配和成帧操作;同时,还需要检测数据帧和控制帧之间的偏差时间,以及OB时隙的准确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确定收发OB的准确时间。而主节点60更需根据这一功能单元,检测数据帧是否会出现重叠,是否需要调整控制帧的发送起始时刻。
故障检测单元917,用于实现对网络和节点工作状态以及对光功率的监控。检测各OB的光功率的大小以及OB的时间位置是否异常,以及系统的时钟传递等异常等。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OBTN网络100,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包括:
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主节点60以及至少一个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从节点70。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光突发传送网OBTN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主节点测量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数据帧长度、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
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向从节点发送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带宽地图以及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并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带宽请求;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生成新的带宽地图,并将所述新的带宽地图发送至所述从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测量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包括:测量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
其中,测量所述OBTN数据通道环长包括:所述OBTN中的任一节点在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向所述主节点发送光突发OB包;所述主节点测量连续两次接收所述OB包之间的第一时间差,并以所述第一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
测量所述OBTN控制通道环长包括:将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的帧头和所述主节点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帧的帧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所述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所述测试控制帧包括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信息;
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获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其中,所述时间间隔包括所述延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包括:
所述主节点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之后,测量接收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或者,将所述第二时间差和所述第一时间差的差值作为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包括:
所述从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的延时,作为所述从节点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之间的基准延时;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
所述从节点根据其它节点测量本节点发送时隙的偏差确定自身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
6.一种主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光突发传送网OBTN的网络环长;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计算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时隙长度以及时隙保护间隔;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第一训练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帧同步训练和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训练单元进行的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发送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带宽请求;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带宽请求进行带宽分配计算,生成新的带宽地图;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新的带宽地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和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
其中,所述测量单元测量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包括:连续两次接收到两次接收所述OB包之间的时间差,并以所述时间差为所述OBTN的网络环长;其中,所述OB包为所述OBTN中的任一节点在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向所述主节点发送的;
所述测量单元测量所述OBTN的数据通道环长包括:将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的帧头和所述主节点接收到的所述控制帧的帧头之间的第二时间差,作为所述OBTN的控制通道环长。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主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计算出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向所述从节点发送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所述测试控制帧包括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时隙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训练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并获取所述主节点发送控制帧比发送数据帧提前发送的时间间隔;其中,所述时间间隔包括所述延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训练单元用于,
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之后,测量接收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或者,将所述第二时间差和所述第一时间差的差值作为所述测试控制帧和所述测试数据帧回到主节点的延时。
10.一种从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节点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测试数据帧和测试控制帧;
第二训练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和所述测试控制帧进行所述帧同步训练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数据帧以及携带有带宽地图的控制帧;
收发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带宽地图以及所述帧同步训练的结果和所述时隙同步训练的结果对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收发进行控制;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带宽请求;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新的带宽地图。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从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训练单元用于,
将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控制帧帧头与接收到的所述测试数据帧帧内第一个时隙的起始位置的延时,作为所述从节点接收控制帧与接收数据帧之间的基准延时;
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保护间隔和所述时隙长度确定所述数据帧中各时隙的时间位置;
根据其它节点测量本节点发送时隙的偏差确定自身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
根据所述测试控制帧中的所述数据帧长度,所述数据帧内时隙数,所述时隙长度以及所述发送时隙的准确时刻发送所述测试数据帧。
12.一种光突发传送网OBTN,其特征在于,所述OBTN包括:
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主节点、以及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从节点。
CN201410030558.4A 2014-01-22 2014-01-22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Active CN1047962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0558.4A CN104796212B (zh) 2014-01-22 2014-01-22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JP2016548042A JP6235158B2 (ja) 2014-01-22 2014-07-23 光バーストトランスポート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伝送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KR1020167022162A KR101708605B1 (ko) 2014-01-22 2014-07-23 광 버스트 전송망, 노드, 전송방법 및 컴퓨터 저장매체
EP14879808.5A EP3098982B1 (en) 2014-01-22 2014-07-23 Optical burst transport network, n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PCT/CN2014/082843 WO2015109795A1 (zh) 2014-01-22 2014-07-23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传输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5/113,277 US10231037B2 (en) 2014-01-22 2014-07-23 Optical burst transport network, n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16/245,297 US11128940B2 (en) 2014-01-22 2019-01-11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an optical burst transport network, slave nod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30558.4A CN104796212B (zh) 2014-01-22 2014-01-22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6212A true CN104796212A (zh) 2015-07-22
CN104796212B CN104796212B (zh) 2019-07-05

Family

ID=53560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30558.4A Active CN104796212B (zh) 2014-01-22 2014-01-22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231037B2 (zh)
EP (1) EP3098982B1 (zh)
JP (1) JP6235158B2 (zh)
KR (1) KR101708605B1 (zh)
CN (1) CN104796212B (zh)
WO (1) WO201510979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4508A1 (zh) * 2014-11-12 2016-05-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时隙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CN107222923A (zh) * 2017-05-17 2017-09-29 清华大学 时钟同步方法及装置
WO2022184129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时隙分配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097427A (zh) * 2023-08-03 2023-11-2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光时隙交换网络中的时间同步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6212B (zh) * 2014-01-22 2019-07-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CN105744385B (zh) 2014-12-10 2020-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7710712B (zh) * 2015-06-19 2020-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8604195B (zh) * 2016-02-04 2021-07-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母站装置、子站装置、进程移交管理方法和进程执行方法
JP6418194B2 (ja) * 2016-03-30 2018-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411910B2 (en) * 2016-11-23 2019-09-10 DeGirum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control synchronized ring network architecture
EP3451591B1 (de) * 2017-09-01 2020-03-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kommunikationsnetzwerks in ringtopologie sowie derartiges kommunikationsnetzwerk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62064A1 (en) * 2007-12-21 2009-06-25 Masahiko Mizutani Network system and optical line terminal
CN101895367A (zh) * 2009-05-22 2010-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EP2387181A1 (en) * 2010-05-11 2011-11-16 Intune Networks Limited Control layer for multistage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2783178A (zh) * 2012-05-15 2012-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传送网的数据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13187474A1 (ja) * 2012-06-13 2013-12-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光スイッチノード、マスターノードおよびノ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8582B1 (en) * 2002-03-26 2004-05-18 Martisse Networks Synchronization system for all optical slotted ring dynamic networks
US20050147411A1 (en) * 2002-03-28 2005-07-07 Matisse Networks Optical reservation-based network switch fabrics
IES20040413A2 (en) 2004-06-18 2005-12-29 Intune Technologie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distributed wavelength (lambda) routed (dlr) network
CN100372280C (zh) 2005-11-04 2008-02-27 清华大学 突发光纤传输系统的突发时间特性和误码率测试装置
CN100542180C (zh) * 2007-04-12 2009-09-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级数据链路控制通道带宽动态调整中的方法及装置
CN101621714B (zh) 2008-06-30 2013-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节点、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01729371B (zh) 2008-10-31 2012-0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及用于业务传输的装置
CN101959083B (zh) 2009-07-21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设备
CN104702397B (zh) * 2013-12-05 2019-07-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btn时隙长度调整方法、装置及节点
CN104796212B (zh) * 2014-01-22 2019-07-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62064A1 (en) * 2007-12-21 2009-06-25 Masahiko Mizutani Network system and optical line terminal
CN101895367A (zh) * 2009-05-22 2010-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EP2387181A1 (en) * 2010-05-11 2011-11-16 Intune Networks Limited Control layer for multistage optical burst swi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3026729A (zh) * 2010-05-11 2013-04-03 英特尤恩网络有限公司 用于多级光突发交换系统的控制层和方法
CN102783178A (zh) * 2012-05-15 2012-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传送网的数据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13187474A1 (ja) * 2012-06-13 2013-12-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光スイッチノード、マスターノードおよびノード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4508A1 (zh) * 2014-11-12 2016-05-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时隙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CN105656587A (zh) * 2014-11-12 2016-06-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时隙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CN105656587B (zh) * 2014-11-12 2019-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时隙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US10419201B2 (en) 2014-11-12 2019-09-1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lementing timeslot synchronization
CN107222923A (zh) * 2017-05-17 2017-09-29 清华大学 时钟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7222923B (zh) * 2017-05-17 2020-01-21 清华大学 时钟同步方法及装置
WO2022184129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时隙分配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097427A (zh) * 2023-08-03 2023-11-2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光时隙交换网络中的时间同步方法和系统
CN117097427B (zh) * 2023-08-03 2024-05-1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光时隙交换网络中的时间同步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49898A1 (en) 2019-05-16
EP3098982B1 (en) 2018-09-05
US10231037B2 (en) 2019-03-12
WO2015109795A1 (zh) 2015-07-30
JP6235158B2 (ja) 2017-11-22
EP3098982A4 (en) 2016-12-07
CN104796212B (zh) 2019-07-05
US11128940B2 (en) 2021-09-21
KR20160110455A (ko) 2016-09-21
JP2017511624A (ja) 2017-04-20
KR101708605B1 (ko) 2017-02-20
US20170006362A1 (en) 2017-01-05
EP3098982A1 (en)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96212A (zh)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节点和传输方法
CN10189536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KR101310905B1 (ko) 광 네트워크 단말, 그의 시간 동기화 방법, 광 회선 단말 및 그의 네트워크 관리 방법
JP6243050B2 (ja) 光バースト伝達網におけるノードによるタイムスロット同期のトレーニング方法、ノード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
CN101959083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设备
CN102547491A (zh) 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和无源光网络系统
US11855756B2 (en) Status control method,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4601429A (zh) 网络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KR101357646B1 (ko) 통합형 수동광네트워크 맥 처리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통합형 수동광네트워크 광라인종단 시스템
CN105530201B (zh) 一种无源光网络中上行带宽分配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EP147396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WDM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leaving of optical signals for efficient wavelenth utilization
CN102325280A (zh) 万兆以太无源光网络再生光模块及万兆以太光网络系统
JP6829023B2 (ja) 通信装置、情報通知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173044B2 (ja) 光バースト送受信網における上り帯域使用方法
CN114844804B (zh) 网络测量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985220B1 (ko) 광 버스트 전송 네트워크의 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Li et al. Flexible low-latency metro-access converged network architecture based on optical time slice switching
Horvath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NG-PON2 transmission convergence layer into OPNET modeler
Horvath et al. Simulations of grant allocation in NG-PON2 networks using OPNET modeler
CN101686417B (zh) 分布式控制型被动光网络系统与频宽控制方法
JP5456546B2 (ja) 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光通信方法
JP7348129B2 (ja) 通信装置、情報通知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Anitha et al. MS 3 F: Maximizing Bandwidth and Data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in SUCCESS-HPON Architecture for WDM-PON Using AI Techniques
CN105792030B (zh) 一种光突发传送网业务跨环的实现方法和相应的主节点
JP2021040323A (ja) 通信装置、情報通知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