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4884A - 一种健身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健身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4884A
CN104784884A CN201510179266.1A CN201510179266A CN104784884A CN 104784884 A CN104784884 A CN 104784884A CN 201510179266 A CN201510179266 A CN 201510179266A CN 104784884 A CN104784884 A CN 104784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 slab
bench
fitness equipment
fixed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792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伍青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 Huihong
Original Assignee
Wu Huiho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 Huihong filed Critical Wu Huihong
Priority to CN2015101792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84884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84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48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健身器,包括主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长凳,以及与长凳一端铰接的长板;长板可以以铰接处为中心围绕着长凳旋转,长凳和长板都大致一块而成,其长度都能支撑一个人的身躯或腿;长板与一抵抗及回复装置接触,抵抗及回复装置能够在锻炼者使用本健身器时产生一个作用力,其作用力能帮助锻炼者缓慢下降和协助回升,长板随作用力上下摆动;抵抗及回复装置固定于主支架上,其包括一力传递装置和一力平衡装置。本发明可达到拉伸脊椎、扩充椎间盘间隙,并锻炼脊椎周围肌肉的目的,而且结构简单,患者可以自行操作,且在锻炼脊椎的过程中没有过度拉伸牵引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健身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健身及康复器材领域,主要是对人体脊椎拉伸、扩充脊椎椎间盘间隙,并使脊椎周围的肌肉得到锻炼的健身器,是一个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两种锻炼效果--脊椎的拉伸及锻炼脊椎相关的肌肉的健身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脊椎通常处于直立姿势,因此椎间盘长期处于受压迫状态,椎间盘间隙就会逐渐变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椎间盘突出可导致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疼痛感,严重时椎间盘还会破裂。目前,公知的处理椎间盘压迫的方法是牵引——静止地拉伸脊椎,通常是颈部或腰部,或使用重物,或使用昂贵的医疗设备如脊椎解压系统,并且必须由医务人员操控,患者不能自己操控,而且有过度牵引、带来韧带的拉伤的风险;另一种拉伸脊椎的装置是倒立器,患者双脚被绑起来,被倒立悬挂在装置上,虽然患者可以自行操控,但倒立会引起头部不适,适应人群有限;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静止地拉伸脊椎,脊椎周围的肌肉难以得到锻炼的。
传统锻炼脊椎周围肌肉的方法一般是小燕飞、五点支撑等,但这些方法不能起到拉伸脊椎的作用,难以让椎间盘得到扩充,且这些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现有的方法不能同时对脊椎进行拉伸和锻炼其周围的肌肉,必须采用多种装置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结构复杂,既不便于移动又消耗过多理疗和锻炼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健身器,该健身器解决了一般脊椎锻炼装置不能在同一时进行拉伸脊椎、扩充脊椎椎间盘间隙,并锻炼脊椎周围肌肉的问题,使两种锻炼二合为一。本发明的健身器既克服了现有椎间盘压迫治疗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患者不能自己操控,且操作上有过度牵引风险的缺陷,又节省装置,节省理疗或锻炼时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健身器,其包括主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长凳,以及与所述长凳一端铰接的长板,长板可以以铰接处为中心围绕着长凳旋转,长凳和长板都大致一块而成,其长度都能支撑一个人的身躯或腿;所述长板与一抵抗及回复装置接触,所述长板在锻炼者的身躯或腿部的主动作用下,引发抵抗及回复装置产生一种被动的作用力:抵抗力或回复力就作用在长板上,所述长板随这些作用力的变化而上下摆动,帮助锻炼者的身躯或腿部缓慢下降和协助回升。当所述长板往下摆动时,抵抗及回复装置产生抵抗力;当所述长板往上运动时产生回复力。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可安装在所述长板的上方或下方,也可以安装在所述长板的旁边,或端部,也可以安装在铰接处。
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固定于所述主支架上,其包括一力传递装置和一力平衡装置,所述力传递装置包括一曲杆,所述曲杆一端固定于一回转轴上,且与所述回转轴相对于所述主支架同步转动,曲杆另一端与所述长板底部可滑动连接;
所述力平衡装置包括一重锤杆和固定在所述重锤杆一端的重锤,所述重锤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回转轴上,且与之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还包括起始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回转轴上,且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起始定位装置;所述曲杆通过所述不同的起始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上的不同位置,所述曲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长板可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为第一扇形平板,所述起始角度定位装置为绕所述第一扇形平板圆心均匀分布的起始角度定位孔,所述曲杆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曲杆通过定位销穿过所述连接孔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定位孔内。
所述曲杆的两端成垂直角度,但不在同一平面上,故优选地,所述曲杆可以包括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和滑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杆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回转轴上,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杆平行于所述回转轴;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杆上设置有抵于所述长板底部并能沿所述长板底部滑动的所述滑动装置;所述第二杆垂直于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三杆,且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三杆不在同一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上的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上设置有可与所述重锤杆相交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所述重锤杆转动中触碰到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时,停止转动并带动回转轴停止转动,所述长板达到最大下压角度。
优选地,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为第二扇形平板,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为定位杆,所述第二扇形平板上设置有绕其圆心均匀分布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所述定位杆通过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固定在所述第二扇形平板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重锤杆包括第四杆和第五杆,所述第四杆第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回转轴上,且与所述回转轴同步转动,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杆固定连接;所述重锤放置于所述第五杆上。
优选地,所述重锤为放置在所述第五杆上的铁饼。
优选地,所述力平衡装置也可以采用弹簧装置,重力块机构装置,液压,气压等其他力装置。
优选地,所述回转轴水平固定于第三支架上,所述第三支架上还设置有一可抵持于所述第四杆上的垂直杆。
优选地,所述长凳底面与所述长板底面通过双铰链活动连接,双铰链的第一轴能让所述长板围绕着固定长凳的一端旋转,双铰链的第二轴允许长板旋转至固定的长凳之上,长板和长凳重叠,使健身器在不被使用时节省空间。所述双铰链也可安装在长凳与长板上面或侧面。
优选地,所述主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扶手,所述侧扶手的一端分别通过一枢轴栓固定于所述长凳底部,且两侧的所述侧扶手另一端均可绕所述枢轴栓向外旋转,旋转角度为自与所述长凳的长度方向平行向外旋转至与所述长凳的长度方向垂直。
优选地,所述两侧的所述侧扶手另一端还分别设置有坐起扶手,所述坐起扶手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侧扶手上,另一端可绕连接点在垂直方向做180°旋转。
本发明健身器的有益效果是,患者或锻炼人士仰卧或俯卧在长凳或长板上,身躯或腿往下压长板,当长板下摆至低于水平线时,人的脊椎处于拉伸状态,当长板摆至高于水平线时,人的脊椎恢复到压缩状态,脊椎周围的肌肉在身躯或腿控制长板上下摆动时得到锻炼,达到了拉伸脊椎和锻炼脊椎周围肌肉的目的。而且该健身器结构简单、患者可以自行操作,简单安全,且在锻炼脊椎的过程中没有过度拉伸牵引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健身器优选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健身器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健身器的抵抗及回复装置的正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健身器回转轴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健身器的插销的放大剖视图;
图4-2是本发明健身器第六根杆所在位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健身器的抵抗及回复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健身器的第三支架的俯视剖面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健身器的双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健身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1是本发明健身器的长凳、长板底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健身器的扶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健身器的折叠脚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健身器不被使用且横放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1A是本发明健身器不被使用且直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健身器抵抗及回复装置为弹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图12的左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健身器抵抗及回复装置为重力块机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健身器的第一种锻炼方式示意图;
图14A是图14的锻炼方式中使用坐起扶手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健身器的第二种锻炼方式示意图;
图16是图14和15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健身器的第三种锻炼方式示意图;
图17A是图17的锻炼方式中使用坐起扶手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健身器的第四种锻炼方式示意图;
图19是图17和18的俯视图。
编号说明:抵抗及回复装置14、长凳16、长板18、双铰链20、固定叶片20C和20D、延伸环20E、延伸孔20F、环20B、铁杆20A、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垫子24、扶手26、坐起扶手26A、侧扶手26B、枢轴栓26C、伸缩杆28、导杆28A、固定栓28B、小孔28D、凸块28C和28E、金属板30、滑轮31、折叠脚33、支杆33A、插销33B、第三支架40、垂直杆40A、垂直杆40B、水平杆40C、水平杆40D、水平杆40E、水平杆40F、垂直杆40G、回转轴41、曲杆42、滑动装置42A、第三杆42B、第二杆42C、第一杆42D、定位销42E、第一扇形平板44、重锤杆46、第四杆46A、第五杆46B、插销46B-1、重锤46C、弹簧片46D、第二扇形平板48、定位杆48A、第四支架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健身器(也可称脊椎及其肌肉健身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支撑并安置人的身体部分,即长凳16或长板18,第二部分为抵抗及回复装置14。
安置人的身体部分装置包括主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长凳16、与所述长凳16的一端铰接的长板18,以及连接长凳16和长板18的双铰链20。长板18与一抵抗及回复装置接触,所述长板在锻炼者的身躯或腿部的主动作用下,引起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14产生一种被动的作用力,长板18在这些作用力下绕其铰接端上下摆动。
健身器主支架的作用在于固定和支撑本健身器,并保持长凳16处于平衡状态,主支架可以由支架组成,也可由平板围成中空结构。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支架包括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第四支架50。健身器在使用时,第四支架50置于地面,起平衡固定作用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顶端与长凳16两端底部固定在一起,支撑起长凳16,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23底端分别固定在第四支架50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凳16一端的底部与所述长板18一端的底部通过双铰链20活动连接(如图7和图8-1所示),双铰链20的固定叶片20C和20D分别固定连接在长凳16第二端底部和长板18第一端底部,长板18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可以绕第一端旋转。除本实施例中的双铰链20外,其也可以采用铰接轴等常用的铰接结构,而不限于图示的带固定叶片的双铰链结构。
如图1、图7所示,双铰链20两端的延伸环20E上分别设置有延伸孔20F,第一支架22上设置有两个环20B,且环20B位置在两个延伸孔20F内侧,当铁杆20A穿过两个延伸孔20F以及环20B时,双铰链20便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22上,此时健身器处于可被使用状态;当抽出铁杆20A时,长板18可以旋转至长凳16顶部,与长凳16重叠在一起,这时健身器处于收藏状态,不被使用。
为增加使用舒适度、以防使用者身体被长凳16和长板18之连接处的缝隙夹住,在长凳16和长板18的连接处上面覆盖一块垫子24,参见图1所示。
在具体实施例中,抵抗及回复装置14固定于所述主支架上,其包括一力传递装置和一力平衡装置,力传递装置包括曲杆42,所述曲杆42一端固定于回转轴41上,且与所述回转轴41相对于所述主支架同步转动,曲杆42另一端与长板18底部可滑动连接;所述力平衡装置包括重锤杆46和固定在重锤杆46一端的重锤46C,重锤杆46的另一端固定于回转轴41上,且与之同步转动。
故第二部分,抵抗及回复装置14,可以说由回转轴41,第三支架40,曲杆42,重锤杆46,起始角度调节装置(本实施例为第一扇形板44),和最大角度调节装置(本实施例为第二扇形板48)等部件组成。
主支架旁边设置有第三支架40,在图4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支架40又分为垂直杆40A和垂直杆40B,回转轴41设置在垂直杆40A和垂直杆40B的顶端,且垂直于垂直杆40A以及垂直杆40B,以保证回转轴41支撑力和回转的平稳性。所述回转轴41安置在第三支架40上,曲杆42一端间接固定于回转轴41上,与所述回转轴41同步转动,另一端即自由端与所述长板18底部可滑动连接;所述重锤杆46直接固定于所述回转轴41上,且与41同步转动。重锤杆46的另一端可放置重锤46C,例如铁饼。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之一中,使用者平躺于长凳16上时,腿部置于长板18上(如图14)。当腿部向下压长板18时,长板18的底部压曲杆42的自由端,曲杆42带动回转轴41转动;而回转轴41的转动又带动与之固定的重锤杆46转动,重锤杆46另一端的重锤46C(本实施例为铁饼)并被举起一定高度;在重锤46C的重力作用下,重锤杆46对回转轴41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当长板18下降至往下倾斜状态时,这时长凳16与长板18的交角大于180度,这时起到两个作用:第一,由于长板18倾斜,人的腿或身躯在板上也往下倾斜,这时人的脊椎被拉伸,椎间盘扩大,第二个作用是抵抗及回复装置此时提供给长板18一个抵抗力,这抵抗力令到人体必须付出力以抵抗之,这时人的脊椎周围的肌肉及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当腿部或身躯停止往下用力,人的腿或身躯有意识往上抬起时,在重锤46C作用下,长板18会自动回复至初始或接近初始的位置;此时长板18往上升,这时也有两个作用:第一,人的脊椎从被拉伸状态回复到正常(即被压缩)状态,第二,重锤46C在重力作用下,带动回转轴41转动,回转轴41又带动曲杆42转动,曲杆42此时给长板18一个回复力,这回复力能帮助人的腿或身躯往上抬,从而达到锻炼脊椎周围肌肉和腿部肌肉,又避免造成腰椎损伤的作用。如此往复,可达到锻炼的效果。
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与长板18的底部为可滑动连接,主要是长坂18向下转动时,可减小与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接触端的摩擦,以保证运动的平稳性和健身器的使用寿命;其结构可采用滚轮、滚珠等常用的滑动或滚动连接结构。
为了调节长板18的起始角度,可采用位置调节装置限定长板18的起始位置。故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还包括起始角度调节装置,该起始角度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回转轴41上,且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起始角度定位装置;所述曲杆42通过所述不同的起始角度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上的不同位置,所述曲杆42的另一端与所述长板18可滑动连接。所述起始角度定位装置可以为常见的定位卡槽、定位凸轮、定位孔与定位销组合的常见位置调节装置。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4-1所示,起始角度调节装置为第一扇形平板44,所述起始角度定位装置为绕该第一扇形平板44圆心均匀分布的起始角度定位孔,曲杆42上设置有连接孔,曲杆42通过定位销42E穿过所述连接孔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定位孔内。第一扇形平板44固定于回转轴41上,且可随回转轴41绕固定点转动。当曲杆42上的连接孔固定于不同的起始角度定位孔内时,曲杆42位于第一扇形平板44的不同位置,由于长板18、曲杆42和回转轴41以及重锤46C之间的连接和平衡作用,长板18将位于不同的起始角度。
如图2、图3、图4所示,曲杆42的两端成垂直角度,但不在同一平面上,曲杆42的一端套在回转轴41上,且可在41上转动,曲杆42通过定位销42E与起始角度定位调节装置(即第一扇形平板44)固定连接,从而使曲杆42可与回转轴41同时转动,曲杆4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上装有滑动装置,可在长板18底部滑动。
曲杆42包括第一杆42D、第二杆42C、第三杆42B和滑动装置42A,其中所述第一杆42D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回转轴4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杆42D的第一端套在所述回转轴41上),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42C的第一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杆42C平行于所述回转轴41;所述第二杆42C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属第三杆42B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杆42B上设置有抵于所述长板底部并能沿所述长板底部滑动的所述滑动装置42A。滑动装置42A的作用主要是在长板18与曲杆42的接触过程中,减小与曲杆42接触端的摩擦,以保证长板18运动的顺畅平稳和健身器的使用寿命,其结构可采用滚轮、滚珠等常用的滑动或滚动连接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选取轮子作为滑动装置。第一杆42D上设置有所述的连接孔,定位销42E穿过该连接孔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定位孔内。当定位销42E穿过第一杆42D的连接孔固定于不同的起始角度定位孔内时,滑动装置42A使长板18处于不同的起始角度。
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上的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上设置有可与所述重锤杆46相交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所述重锤杆46转动中触碰到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时,停止转动并带动回转轴41停止转动,所述长板18达到最大下压角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抵抗及回复装置包括重锤杆46和固定于所述重锤杆46一端的重锤46C,所述重锤杆46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回转轴41上,且与之同步转动。最大下落角度位置调节装置上设置有可阻止所述重锤杆46继续摆动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所述重锤杆46转动中触碰到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时,停止转动并带动回转轴41停止转动,与回转轴41固定的曲杆42停止转动,并抵住长板18,使长板18无法继续向下转动,从而长板18达到最大下压角度。该结构有利于防止脊椎过度弯曲,造成脊椎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为第二扇形平板48,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为定位杆48A,第二扇形平板48上设置有绕其圆心均匀分布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所述定位杆48A通过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插置在所述第二扇形平板48平面上(图4-2所示)。当定位杆48A插置在不同的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内时,可在不同的高度挡住重锤杆46,从而使长板18达到最大下压角度。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和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的结构可设置为多种,只要能达到控制重锤杆46或重锤46C的最大摆动角度,或控制回转轴41的回转角度等,均可达到控制长板18的最大下压角度。
所述重锤杆46包括第四杆46A和第五杆46B,所述第四杆46A第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回转轴41上,且与所述回转轴41同步转动,第二端与所述第五杆46B中部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杆46B与所述回转轴41平行;所述重锤46C放置于第五杆46B上,并与之同步摆动。
当定位杆48A插入第二扇形平板48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时,第四杆46A上摆到定位杆48A的高度时将被卡住而无法再往上摆。在第四杆46A与定位杆48A接触处可设置弹簧片46D,以缓冲两根杆的碰撞。为了使定位杆48A在插入通孔48K时不容易松脱,可以在定位杆48A上设置一小弹簧片(本实施例见图4-2)或者小弹珠,也可以在定位杆48A的末端设置一小通孔,再在小通孔处插入插销。
所述重锤46C可以为各种重物,如铁球、铁块等,本实施例中选取铁饼为重锤46C,且铁饼放置在所述第五杆46B上。所述第五杆46B两端分别设置有通孔,铁饼放置推入第五杆46B后,插销46B-1可以插入所述通孔以防止铁饼滑离第五杆46B。
为限定铁饼在运动过程中的最低点位置,同时避免铁饼在运动过程中与地面产生碰撞,第三支架40上还设置一垂直杆40G,所述垂直杆40G与所述第四杆46A在同一平面且位于所述第四杆46A的下部,在第四杆46A下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垂直杆40G顶端会抵住第四杆46A以阻止其继续下摆。如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杆40F连接垂直杆40G和水平杆40E,水平杆40C稳定抵抗及回复装置,水平杆40D连接抵抗及回复装置与主支架中的第四支架50。第三支架4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
本具体实施例在使用方法之一中(图14),使用者上身躺在长凳16上,下半身放在长板18上时,长板18将因为受到重力及腿部的下压力往下摆动;如图3所示,在摆动过程中滑动装置42A,即实施例中的轮子,抵持于长板18的底部,并随着长板的下压而滑动并转动,在图3中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由于压力的作用,第二杆42C、第三杆42B也顺时针转动,第一杆42D也绕回转轴41顺时针转动,并同时带动回转轴41旋转;回转轴41又带动第四杆46A顺时针转动,当第四杆46A往上转动到定位杆48A的位置时,被定位杆48A挡住无法再往上转动,致使长板18无法再往下摆动。当使用者停止用力或放松时,铁饼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下落,第四杆46A和第五杆46B随铁饼的下降而反向转动,转动方向即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由于第四杆46A固定于回转轴41上,故将带动回转轴41反向转动,又,第一杆42D固定于回转轴41上,故第一杆42D随回转轴的转动而反向转动,第二杆42C、第三杆42B随第一杆42D的转动而向上抬起;滑动装置42A,即图示中的小轮,在滑动过程中给长板18一定的向上推力将长板18顶回起始位置,从而达到长板18的自动回复效果。
当使用者的身体循环用力下压和放松时,长板18依次下降和回复上升,如此反复。长板18在下降过程中,使用者身体特别是椎间盘处于逐渐拉伸的状态,长板18上升过程,使用者的脊椎恢复到压缩状态,同时脊椎周围的肌肉在身躯或腿控制长板上下摆动时得到锻炼,以此达到锻炼脊椎及其周围肌肉的效果,使用简单、安全。
在抵抗及回复装置作用下,对于使用者在使用健身器时有如下好处:
第一,长板18下降至低于水平线时,椎间盘处于拉伸的状态,长板18在水平线之上时,椎间盘处于压缩的状态;
第二,在长板18下降时,带动抵抗及回复装置之中的重锤46C上升,为身躯或腿部的用力提供了一定的阻力(抵抗力),以达到锻炼脊椎周围肌肉及腿部肌肉的目的;
第三,利用重锤46C的重力,抵抗及回复装置为长板18提供了向上转动至起始位置的回复力,同时也为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向上扶助力,让使用者不至于因身体自身重量过大,无法自行上升至起始状态而造成身体损伤或劳损,起到缓和运动状态的作用。
所述主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扶手26B,所述侧扶手26B的一端分别通过一枢轴栓26C固定于所述长凳16底部,且两侧的所述侧扶手26B另一端均可绕所述枢轴栓26C向外旋转,旋转角度为自与所述长凳16的长度方向平行向外旋转至与所述长凳16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两侧的所述侧扶手26B另一端还分别设置有坐起扶手26A,所述坐起扶手26A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侧扶手26B上,另一端可绕连接点在垂直方向做180°旋转。
如图8、图9所示,所述健身器第一部分,即安置人的身体部分可以设置扶手26,还可在健身器的前第一支架22两侧可以设置扶手26,扶手26包括坐起扶手26A、侧扶手26B以及枢轴栓26C。侧扶手26B第一端固定在枢轴栓26C上,可以沿水平方向作90°旋转;如图8所示,当侧扶手26B与长凳16垂直时,可供使用者健身时作为扶手使用;侧扶手26B与长凳16平行时,扶手26被藏在长凳16底部。坐起扶手26A的一端与所述侧扶手26B活动连接,所述坐起扶手26A的连接端可绕所述侧扶手26B的一端作垂直方向180°旋转以供使用者使用;需要使用坐起扶手26A时,可以将其旋转至与长凳16上方,如图9中的实线所示;不需要使用坐起扶手26A时,可以将其旋转至长凳16的下方,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
为了使健身器在使用时重心保持稳定,可在长板18的底部设置延伸物,如长条状铁块或者铁杆等。在本实施例中,该延伸物为一伸缩杆28,图8所示的状态为伸缩杆28被拉至最长的状态。当健身器不使用时,可以将伸缩杆28第一端推回至第一支架22底部,伸缩杆28会穿过尺寸比其大且空心的导杆28A。另外,伸缩杆28第一端设置有一个小孔28D,当伸缩杆28第一端被推回至长凳16底部时,为防止伸缩杆28滑出,可以将固定栓28B插入小孔28D来固定住伸缩杆28。为防止伸缩杆28滑离导杆28A,保证伸缩杆28一直被导杆28A套住,可以在伸缩杆28两端各设置一凸块28C和28E,两凸块高度比导杆28A高度大。
长板18底部可以固定安装一块金属板30(如图8-1所示),以防滑动装置42A在滑动过程中产生摩擦而损坏长板18。因此金属板30安装的位置与所述滑动装置42A在所述长板18的底部滑动的区域重合,且金属板30的面积大于所述滑动装置42A在所述长板18的底部滑动的区域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为保持健身器在使用过程中两侧平衡,第四支架50两侧设置至少一对位置相对应的折叠脚33。在本实施例中,两对折叠脚分别靠近第一支架22以及第二支架23。图10实线示意折叠脚33被打开时的形状,可使健身器使用时保持稳定;图10虚线示意折叠脚33被收回时的形状,可节省空间。支杆33A使折叠脚加固在第一支架22以及第二支架23两侧,插销33B固定连接了折叠脚33与支杆33A,使折叠脚33处在打开或关闭状态。
可于第二支架23上设置四个小轮31,为将健身器的第一部分,也就是支撑及安置人的身体部分收藏时,直立移动提供方便。健身器不被使用时,长板18、扶手26、伸缩杆28、折叠脚33将被收藏起来,如图11所示。图11A展示了健身器直立移动时的状态。
本健身器处于不使用状态时,方便移动,且占用空间小,使用时又可以方便打开,相比于专门去做理疗或特地去健身室使用锻炼脊椎椎间盘的器材,能更节省时间且便捷。
抵抗及回复装置也可以采用弹簧装置(图12及图12A),重力块机构装置(图13所示),液压,气压等其他力装置。
使用所述健身器的参考方式如图14-图19所示。
图14是使用者的第一种锻炼方式:人仰卧,身躯在长凳上,腿在可摆动的长板上,腿上下摆动(长板18及腿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如图中虚实线所示);图14A是第一种锻炼方式中使用坐起扶手26A的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坐起扶手26A未往上旋转时的状态。
图15、是使用者的第二种锻炼方式:人俯卧,身躯在长凳上,腿在可摆动的长板上,腿上下摆动(长板18及腿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如图中虚实线所示),图16是第一、二种锻炼方式的俯视图。
图17是使用者的第三种锻炼方式:人仰卧,腿在长凳上,身躯在可摆动的长板上,身躯上下摆动(长板18及身躯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如图中虚实线所示)。图17A是第三种锻炼方式中使用坐起扶手26A的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坐起扶手26A未往上旋转时的状态。
图18是使用者的第四种锻炼方式:人俯卧,腿在长凳上,身躯在可摆动的长板上,身躯上下摆动(长板18及身躯下降到最低位置时如图中虚实线所示)。图19是第三、四种锻炼方式的俯视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健身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长凳(16),以及与所述长凳(16)一端铰接的长板(18),所述长板(18)可以以铰接处为中心围绕着所述长凳(16)旋转,所述长凳(16)和长板(18)都大致一块而成,长度都能支撑一个人的身躯或腿,
所述长板(18)与一抵抗及回复装置(14)接触,所述长板(18)在锻炼者的身躯或腿的主动作用下绕其铰接端上下摆动,并且引发抵抗及回复装置产生一种被动的作用力—抵抗力或回复力,所述长板(18)往下运动时产生抵抗力,所述长板(18)往上运动时产生回复力;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14)可安装在所述长板(18)上,或所述长板(18)下,也可以在所述长板(18)旁边,或端部,也可以在铰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14)固定于所述主支架上,其包括一力传递装置和一力平衡装置,所述力传递装置包括一曲杆(42),所述曲杆(42)一端固定于一回转轴(41)上,且与所述回转轴(41)相对于所述主支架同步转动,所述曲杆(42)另一端与所述长板(18)底部可滑动连接;
所述力平衡装置包括一重锤杆(46)和固定在所述重锤杆(46)一端的重锤(46C),所述重锤杆(46)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回转轴(41)上,且与之同步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14)还包括起始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回转轴(41)上,且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起始定位装置;所述曲杆(42)通过所述不同的起始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上的不同位置,所述曲杆(42)的另一端与所述长板(18)可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始角度调节装置为第一扇形平板(44),所述起始角度定位装置为绕所述第一扇形平板(44)圆心均匀分布的起始角度定位孔,所述曲杆(42)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曲杆(42)通过定位销(42E)穿过所述连接孔固定于所述起始角度定位孔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抗及回复装置(14)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上的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上设置有可与所述重锤杆(46)相交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所述重锤杆(46)转动中触碰到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时,停止转动并带动回转轴(41)停止转动,所述长板(18)达到最大下压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下落角度调节装置为第二扇形平板(48),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装置为定位杆(48A),所述第二扇形平板上设置有绕其圆心均匀分布的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所述定位杆(48A)通过所述最大下落角度定位孔固定在所述第二扇形平板(48)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凳(16)与所述长板(18)通过双铰链(20)活动连接,所述双铰链(20)的第一轴能让所述长板(18)可以围绕着固定的所述长凳(16)的一端旋转,所述双铰链(20)的第二轴允许所述长板(18)旋转至固定的所述长凳(16)之上,所述长板(18)和所述长凳(16)重叠,使健身器在不被使用时节省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板(18)和所述长凳(16)之间的摆动角度能大于180度,所述长板(18)能摆动至水平线之上,也能摆动至水平线之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扶手(26B),所述侧扶手(26B)的一端分别通过一枢轴栓(26C)固定于所述长凳(16)底部,且两侧的所述侧扶手(26B)另一端均可绕所述枢轴栓(26C)向外旋转,旋转角度为自与所述长凳(16)的长度方向平行向外旋转至与所述长凳(16)的长度方向垂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健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的所述侧扶手(26B)另一端还分别设置有坐起扶手(26A),所述坐起扶手(26A)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侧扶手(26B)上,另一端可绕连接点在垂直方向做180°旋转。
CN201510179266.1A 2015-04-14 2015-04-14 一种健身器 Pending CN1047848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79266.1A CN104784884A (zh) 2015-04-14 2015-04-14 一种健身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79266.1A CN104784884A (zh) 2015-04-14 2015-04-14 一种健身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4884A true CN104784884A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50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79266.1A Pending CN104784884A (zh) 2015-04-14 2015-04-14 一种健身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8488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5561A1 (zh) * 2015-04-14 2016-10-20 伍慧红 一种健身器
CN108126850A (zh) * 2017-12-29 2018-06-08 大连纳思达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喷漆机器人系统
CN115212530A (zh) * 2022-07-11 2022-10-21 金陵科技学院 一种具有大众健身及体操教学训练多功能倒立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9272B1 (en) * 2001-05-11 2005-09-06 Qingping Wu Bend and stretch abdominal and lower back exercise machine
CN202909378U (zh) * 2012-10-26 2013-05-01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健身椅
CN203458751U (zh) * 2013-09-02 2014-03-05 吴基华 舒筋板凳
CN204815526U (zh) * 2015-04-14 2015-12-02 伍慧红 一种健身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9272B1 (en) * 2001-05-11 2005-09-06 Qingping Wu Bend and stretch abdominal and lower back exercise machine
CN202909378U (zh) * 2012-10-26 2013-05-01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健身椅
CN203458751U (zh) * 2013-09-02 2014-03-05 吴基华 舒筋板凳
CN204815526U (zh) * 2015-04-14 2015-12-02 伍慧红 一种健身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5561A1 (zh) * 2015-04-14 2016-10-20 伍慧红 一种健身器
CN108126850A (zh) * 2017-12-29 2018-06-08 大连纳思达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喷漆机器人系统
CN108126850B (zh) * 2017-12-29 2024-05-31 大连纳思达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喷漆机器人系统
CN115212530A (zh) * 2022-07-11 2022-10-21 金陵科技学院 一种具有大众健身及体操教学训练多功能倒立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15526U (zh) 一种健身器
CN203841872U (zh) 一种腰、颈椎综合理疗康复床
US20080020911A1 (en) Squatting apparatus without spinal column compression
DE102007032148B4 (de) Trainingsgerät, insbesondere zum Trainieren der Rückenmuskulatur
US9375599B1 (en) Assisted apparatus for lower back exercise
CN104905934B (zh) 一种偏瘫站立训练床
CN104784884A (zh) 一种健身器
CN208193522U (zh) 一种健美操训练者劈腿训练设备
CN204246289U (zh) 多功能颈肩腰背痛防治仪
CN208274929U (zh) 一种神经内科用康复装置
CN208212397U (zh) 一种骨科康复锻炼装置
CN207520512U (zh) 无配重腹肌训练器材
CN111298376B (zh) 一种脑瘫综合康复护理训练辅具
CN109758340B (zh) 一种下肢运动康复用仿人体运动康复装置
CN100431645C (zh) 心血管脊柱锻炼器
CN213859257U (zh) 一种支撑臂可调节的腰部助力外骨骼
CN108836782A (zh) 一种多功能腰间盘突出康复器
CN105616051B (zh) 多功能颈肩腰背痛防治仪
CN203458746U (zh) 腰背肌功能训练辅助器
CN109513185B (zh) 一种户外体育健身旋转倒立机
CN109107097B (zh) 一种多维度健腹机
RU2026699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ренировки мышц
CN219701003U (zh) 一种平衡感训练装置
CN206837362U (zh) 腰椎问题预防及康复锻炼器的手脚协调运动机构
CN108939444A (zh) 一种儿童康复用手臂锻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