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9005A -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9005A
CN104769005A CN201280076705.0A CN201280076705A CN104769005A CN 104769005 A CN104769005 A CN 104769005A CN 201280076705 A CN201280076705 A CN 201280076705A CN 104769005 A CN104769005 A CN 104769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methyl
butyl
reaction
orga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7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9005B (zh
Inventor
周明杰
管榕
李满园
黄佳乐
黎乃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Oceans King Light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Oceans King Lighting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Oceans King Lighting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69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9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9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9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5/02Polythioethers
    • C08G75/10Polythioethers from sulfur or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and aldehydes or keto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0/00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e.g. quantum computing or single electron log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5/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derived from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imides
    • C08G61/12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derived from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imides derived from five-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8G61/12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derived from five- or six-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ther than imides derived from five-member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ith a five-membered ring containing one sulfur atom in the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3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sulfur or selene, e.g. polythioph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51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system of two or more relevant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condensed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7D453/00 or C07D455/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10Definition of the polymer structure
    • C08G2261/12Copolymers
    • C08G2261/124Copolymers altern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10Definition of the polymer structure
    • C08G2261/14Side-groups
    • C08G2261/141Side-chains having aliphatic units
    • C08G2261/1412Saturated aliphatic uni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2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hetero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22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hetero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non-condensed
    • C08G2261/3223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hetero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non-condensed containing one or more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heteroatom, e.g. thiop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4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partially-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44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partially-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6Oligomers, i.e. comprising up to 10 repeat units
    • C08G2261/364Oligomers, i.e. comprising up to 10 repeat units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40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 C08G2261/41Organometallic coupling reactions
    • C08G2261/414Stille re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50Physical properties
    • C08G2261/52Luminescence
    • C08G2261/526Luminescence used as active layer in las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90Appl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90Applications
    • C08G2261/91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90Applications
    • C08G2261/92TFT appl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90Applications
    • C08G2261/95Use in organic luminescent di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441Heterocyclic
    • C09K2211/1483Heterocyclic contain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s heteroato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excitation, e.g. pumping, e.g. by electron beams
    • H01S5/041Optical pu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3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36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40Organic transistors
    • H10K10/46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
    • H10K10/462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 H10K10/484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nnel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3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comprising bulk heterojunctions, e.g.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of donor and acceptor material domai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20Carbon compounds, e.g. carbon nanotubes or fullerenes
    • H10K85/211Fullerenes, e.g. C60
    • H10K85/215Fullerenes, e.g. C60 comprising substituents, e.g. PCB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And Polymers With Carbon-To-Carbon Bonds (AREA)

Abstract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共聚物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光存储、有机非线性材料或有机激光中的应用。

Description

说明书 发明名称: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尤其涉及一种含瘗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无机太阳能电池无法比拟的一些优点, 如成本低廉, 制作工 艺简单, 产品重量轻, 可大面积柔性制备等优点而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人 们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十年里,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高了, 能量转换效率接近 10%。
尽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是, 到目前为止, 有机太阳 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比无机太阳能电池还是要低很多。 因此, 要想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 的商业化, 开发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对于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近年来在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和器件制造工艺上的进步,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已取得很大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合成新型的 P-型共轭聚合物, 它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a ) 良好的溶解性, 有利于溶剂加工, 实现工业化生产; (b)对整个 太阳光光语有宽而强的吸收; (c)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有利于载流子传输。 其中如何拓宽聚 合物材料的光吸收范围, 使其光吸收范围最大程度地覆盖整个太阳光光语将是研究的重点。 在半导体聚合物骨架中选择合适的单体, 有利于将聚合物的光吸收范围拓宽到红外、 近红 外光区。 但是, 具体如何选择, 是现有技术未能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瘗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是苯并 二噻吩类单体与噻吩并吡咯二酮类单体系列的共聚物, 将其吸收带边沿推向红光及近红外 区, 以更好的匹配太阳光的发射光谱。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瘗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制备 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瘗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在聚合 物太阳能电池, 有机电致发光,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有机光存储, 有机非线性材料和有机 激光等领域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瘗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其具 有以下结构:
其中, 、 R2分别选自 H或〔!至 ^的烷基; R3、 R4分别选自 11、 〔!至 ^的烷基、 Ci至 C16烷氧基或 d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R5选自 Ci至 C16的烷基; n为 8至 82之间 的一自然数。
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中, 所述烷基为直链烷基、 支链烷基或环烷基, 所述烷氧 基为直链烷氧基或支链烷氧基。
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中, n为 9至 60之间的一自然数。
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中, 与 R2相同, 和 /或, R3与 R4相同。
所述的苯并二瘗喻类共聚物中, 、 R2、 R3、 、 R5选自以下一种组合:
与 为 R3与 R4为甲基, R5为正丁基; 或者, Ri、 R2、 R3、 R4均为 H, R5为甲 基; 或者, 为乙基, R2为戊基, R3为 H, R4为 3-甲基瘗喻基, R5为 2-甲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丙基; R3为 12烷基; R4为乙氧基; R5为 2,4-二甲基 -3-乙基庚基; 或者, Ri为丁基, R2为 12烷基, R3为 14烷氧基, R4为辛基, R5为 2,2,4-三甲基戊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辛氧基; R4为 H; R5为 16烷基; 或者, 为己基; R2为 H; R3为 2-甲基噻喻基; R4为 H; R5为辛基; 或者, 为 16烷基; R2为 H; R3为甲氧基; 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Ri为 H; R2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己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甲基; 为 H; R5为 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 R4相同, 均为 H; R5为丁基。
本发明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瘗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制 备方法, 其包括以下步骤,
在无氧的环境下,
放入溶剂 ,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回流反应如下所示:
其中, 、 R2分别选自 H或〔!至 ^的烷基; R3、 R4分别选自 11、 〔!至 ^的烷基、 Ci至 C16烷氧基或 d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R5选自 Ci至 C16的烷基; n为 8至 82之间 的一自然数; 其中, Ml和 M2的摩尔比为 1:1至 1.5:1; 所述溶剂选自甲苯、 四氢呋喃、 苯、 N,N-二甲基甲酰胺其中一种或多种; 所述催化剂为有机钯催化剂或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 配体的混合物, 其摩尔添加量为原料 M2的 0.01%〜5%; 其中, 有机钯催化剂是 Pd2(dba)3、 Pd(PPh3)4或 Pd(PPh3)2Cl2,所述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按摩尔比为 1:2至 1:20; 所述有机膦配体包括 P(o -Tol)3或三环己基膦; 反应温度为 60°C至 120°C, 反应时间为 12 至 72小时。
所述的制备方法中, 釆用以下步骤合成 Ml:
Sl、 将化合物 A用适量二氯甲烷溶解后, 在氮气保护下, 通过注射器逐滴加入到含有 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含 4-二甲氨基吡啶的无水二氯甲烷中, 化合物 A : 1,3-二环己基碳 二亚胺 :4-二甲氨基吡啶的摩尔比为 3 :3 : 1, 反应 8至 24小时, 得到化合物 B, 其反应式如 下:
S2、 将化合物 B和化合物 C以摩尔比 1: 1加入至溶剂中, 所述溶剂为乙醇或丙醇, 加热至 78〜100°C进行回流反应, 再加入还原剂, 所述还原剂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其与 化合物 B的 尔比为 5:1 ; 当反应液变为墨绿色后再继续反应 10分钟, 得到化合物 D;
S3、 在氮气保护下, 将化合物 D溶解于无水四氢呋喃, 溶液冷却至 -78°C , 緩慢加入 含有正丁基锂的正己烷溶液,其中,正丁基锂(n-BuLi )与 D的摩尔比为 1 :2.5 ,然后在 -78°C 下搅拌反应 2小时后, 再加入三甲基氯化锡试剂, 其中, 三甲基氯化锡(Me3SnCl ) 与 D 的摩尔比为 2.5: 1 , 保温反应 0.5小时后恢复到室温, 继续反应 24小时, 得到化合物 Ml ; 其反应
所述的制备方法中, 所述烷基为直链烷基、 支链烷基或环烷基, 所述烷氧基为直链烷 氧基或支链烷氧基; 并且, n为 9至 60之间的一自然数。
所述的制备方法中, 与 相同, 和 /或, R3与 R4相同; 或者, 、 R2、 R3、 、 R5 选自以下一种组合: 与 为 R3与 R4为甲基, R5为正丁基; 或者, Ri、 R2、 R3、 R4 均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乙基, R2为戊基, R3为 H, R4为 3-甲基瘗喻基, R5为 2- 甲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丙基; R3为 12烷基; R4为乙氧基; R5为 2,4-二甲基 -3- 乙基庚基; 或者, 为丁基, R2为 12烷基, R3为 14烷氧基, R4为辛基, R5为 2,2,4-三甲 基戊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辛氧基; R4为 H; R5为 16烷基; 或者, 为 己基; R2为 H; R3为 2-甲基噻喻基; R4为 H; R5为辛基; 或者, 为 16烷基; R2为 H; R3为甲氧基; R4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 R2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Ri、 R2相同, 均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己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 为甲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 R4相同, 均为 H; R5为丁 基。
本发明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釆用了任一上述的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噻吩类共聚物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 聚合物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聚 合物有机光存储、 聚合物有机非线性材料或聚合物有机激光中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在半导体聚合物骨架中选择合适的单体, 有利于将聚合物的光吸收范围拓 宽到红外、 近红外光区, 本发明釆用的策略是在聚合物骨架中引入富电子的给体单元和缺 电子的受体单元, 通过给受体中这种 "推 -拉电子" 的相互作用, 降低共轭聚合物的能隙, 使其吸收带向红外及近红外低能波段移动。 本发明釆用苯并二噻吩类衍生物, 两个噻喻通 过苯环稠环在一个平面内, 增强了其平面性和刚性结构, 具有较高的光、 热和环境稳定性。 位于中心的苯环降低了两侧噻吩环的富电子数, 使其具有较低的最高已占轨道(HOMO ) 能级。 其具有扩展的共轭大 π键体系, π键之间的 π - π堆叠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因 此, 其在有机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能够用于研制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机太 阳能电池。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还包括以下几项:
1.合成苯并二瘗喻类单体 Ml , 噻吩并吡咯二酮类单体 M2的路线比较简单且成熟, 易通过引入烷基提高产物的溶解性和分子量, 以实现可旋涂的聚合物或可旋涂的寡聚物;
2.苯并二 p塞喻类单体 Ml是一种优异的给体材料, p塞喻并吡咯二酮类单体 M2是一种 非常优异的受体材料, 由单体 Ml、 M2构成的聚合物能够形成一种给体 -受体结构, 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材料的能带隙, 从而扩大太阳光吸收范 围, 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3.本发明釆取的 Stille反应(施蒂勒偶联反应 )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聚合反应, 产率高, 且条件温和, 易于控制。
【附图说明】
图 1是为实施例 9制得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 2是为实施例 10制得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 3是为实施例 11制得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首先是通过在苯环 上再稠环一个环戊二烯的环内酮结构, 增强了稠环体系的平面度和共轭度, 从而提高了其 载流子迁移率; 同时, 本申请在环戊二烯酮的两侧引入了 p塞喻环, 并在噻吩上的 3, 4位引 入烷基等修饰来提高其溶解性。 然后, 本发明还通过苯并噻吩类单体与强的受体单元噻吩 并吡咯二酮共聚, 形成一种 "弱给体-强受体" 的共聚物分子, 有利于降低分子的光学能隙, 扩大材料的光吸收范围, 提高材料对太阳光的利用率。
一个例子是, 所述的一种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具有以下结构:
上式中, 、 R2相同或不同, 、 R2为 H或 至〔16的烷基, 包括直链烷基或支链烷 基, 或者还可以为环烷基等; R3、 R4相同或者不同, R3、 R4为 H或 C!至 C16的烷基、 d 至 C16烷氧基、或者 d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R5为 C!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者支链烷基, 或者还可以为 d至 C16的环烷基等, 例如 R5为 4-羟基环己基; n为 8至 82之间的自然数。 例如, 、 R2、 R3、 R4与 R5相同, 例如 、 R2、 R3、 R4与 R5均为 H或者 CH3或者乙基等 Ci至 C16的烷基。
又一个例子是, 一种制备上述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制备方 法, 其制备方法如下: 6
即, 将下列两种原
Ml M2
放入溶剂中,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回流反应, 即得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 类共聚物。 其中, Ml和 M2的摩尔比为 1 : 1至 1.5:1 ; 例如, Ml和 M2的摩尔比为 1.12:1、 1.2:1、 1.3:1、 1.35:1、 1.4:1或者 1.48:1等。
例如, M2为 1, 3-二溴 -5-丁基 -4H-噻吩 [3, 4-c]吡咯 -4, 5-二酮或者 1, 3-二溴 -5- ( 2-乙基 辛烷)—4^噻吩[3,4-0 |吡咯-4,5-二酮等, 根据 R5而定, 其制备方法为现有技术, 请参考文 献 J. Mater. Chem., 2012, 22, 14639 - 14644。
优选的, 在无氧的环境下, 将上述两种原料 Ml和 M2放入溶剂中,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回流反应。 例如, 在氮气环境下或者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上述反应。 例如, 充氮气。
其中, 、 R2分别选自 H或 至 的烷基; 例如, 、 R2分别选自 H或 至〔16 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 例如氢基、 甲基、 乙基、 丙基、 正戊基、 2-甲基丁基、 异丁基、 4- 甲基庚基等。 括号内表示该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重复结构单元, *号表示延伸到下一重复 结构单元。
R3、 R4分别选自 11、 至 ^的烷基、 至 C16烷氧基或 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例如, R3、 R4分别选自 H、 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 至 C16直链烷氧基或支链 烷氧基, 或 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例如氢基、 正戊基、 异丁基、 4-甲基庚基、 2-甲基 4-乙基壬基、 异丙氧基、 正戊氧基、 噻喻基、 2-甲基噻喻基、 3-乙基瘗 喻基等。
R5选自 C!至 C16的烷基; 例如, R5选自 C!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或环烷基, 例 如甲基、 乙基、 正戊基、 异丁基、 4-甲基庚基、 2-甲基 4-乙基壬基等。
例如, 、 R2、 R3、 R4与 R5相同, 例如 、 R2、 R3、 R4与 R5均为 H或者 CH3或者乙 基等 d至 C16的烷基。
n为 8至 82之间的一自然数; 例如, n为 8、 9、 10、 11、 15或 55、 60、 65、 72、 81、 82等, 又如, n为 9至 60之间的一自然数, 例如, n为 10至 50之间的一自然数, 例如, n 为 15至 45之间的一自然数, 例如, n为 18、 20、 24、 25、 26、 27、 29、 31、 33、 35、 36、 38、 42等。 通常, 根据后续的产品应用, 来控制反应物的配比和 /或反应时间, 从而控制其 聚合度。
所述的溶剂为甲苯、 四氢呋喃、 苯、 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反应溶剂足 量, 足量通常是指完全溶解、 完全支持反应等。 例如, 所述溶剂为甲苯、 四氢呋喃、 苯、 N,N-二甲基甲酰胺, 或者, 所述溶剂为甲苯与四氢呋喃摩尔比为 1:1至 1.5:1的混合溶剂, 又如, 所述溶剂为甲苯与四氢呋喃、 苯摩尔比为 1:1:1至 2:1:2的混合溶剂等, 通常来说, 优选甲苯、 四氢呋喃、 苯、 N,N-二甲基甲酰胺的摩尔比为 1:1:1:1的混合溶剂或者甲苯与苯 的摩尔比为 1:1的混合溶剂。 通常, 该反应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 例如, 在氮气环境下 完成; 或者, 充入氮气或者惰性气体等。
所述的催化剂为有机钯催化剂或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其摩尔添加量为 原料 M2的 0.01%〜5%。 有机钯催化剂是 Pd2(dba)3、 Pd(PPh3)4或 Pd(PPh3)2Cl2; 所述的有机 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按摩尔比为 1:2〜20。 例如, 所述催化剂为有机钯催化剂或 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 其摩尔添加量为原料 M2的 0.01%〜5%; 有机膦配体 包括 P(o-Tol)3、 或三环己基膦)或两者的组合; 例如, 催化剂的摩尔添加量为原料 Μ2的 0.1%、 0.12%、 0.2%、 0.3%、 0.45%、 0.67%、 0.8%、 1.1%、 2.3%等; 其中, 有机钯催化剂 是 Pd2(dba)3、 Pd(PPh3)4或 Pd(PPh3)2Cl2 , 所述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按摩尔比 为 1:2至 1:20; 例如, 所述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按摩尔比为 1:2.5、 1:3、 1:5、 1:6.8、 1:8、 1:9、 1:11、 1:14、 1:18或、 1:19.5等。 又如, Pd2(dba)3与 P(o-Tol)3的摩尔比为 1:3或 1: 2。
反应温度为 60°C ~120°C, 反应时间为 12〜72h。 例如, 反应温度为 61°C、 65 V、 72°C、 78°C、 80.5°C、 87°C、 91°C、 105°C或 119°C等; 又如, 反应时间为 12.5小时、 14小时、 22 小时、 24小时、 28小时、 37小时、 44小时、 49小时、 56小时、 64小时或 71小时等。 优 选的, 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相匹配, 反应温度高则反应时间相对减少, 根据充分反应的实 际情况进行选择即可。
其中, 原料 Ml的合成步骤如下:
步骤一: 将化合物 A用适量二氯甲烷溶解后, 在氮气保护下, 通过注射器逐滴加入到 DCC ( 1, 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DMAP (4-二甲氨基吡啶)的无水二氯甲烷中, 摩尔比为 A: DCC: DMAP=3 :3 : 1, 反应过夜, 得到产物, 即化合物 B, 其反应式如下:
例如,反应时间为 8至 24小时,例如,化合物 A: DCC: DMAP的摩尔比为 3.5: 3: 1、 3 :3 : 1.5、 或者, 2 :2.2: 1等; 又如, 反应时间为 8.5小时、 9小时、 11小时、 15.5小时、 18小时或 22小时等。
步骤二: 将化合物 B和化合物 C以摩尔比 1.0 : 1.0加入至溶剂中, 加热至 78〜100°C 回流, 再将适量氢氧化钾 /氢氧化钠, 其与 B的摩尔比为 5:1, 当反应液变为墨绿色后再反 应 8至 12min, 优选 10 min, 得到产物, 即化合物 D; 其中, 溶剂为乙醇、 丙醇等, 其反
例如, 化合物 B与化合物 C的摩尔比为 1:1, 加入到乙醇、 丙醇或两者的混合物中, 例如, 乙醇与丙醇摩尔比为 1:1、 2:1、 1:2等。 加热至 78〜100°C进行回流反应, 例如, 均 匀加热至 80°C、 85°C、 90°C、 91°C、 96°C或者 99°C进行回流反应; 在加热前、 加热过程 中或者加热达到 78°C以上时, 加入还原剂; 优选的, 加热达到 78 °C以上时再加入还原剂, 例如氢 化钠, 其与化合物 B的摩尔比为 5:1。
步骤三: 在氮气保护下, 将化合物 D 的无水四氢呋喃溶液冷却至 -78 °C , 緩慢加入 n-BuLi (正丁基裡) 的正己烷溶液, 摩尔比为 n-BuLi: D = 1 : 2.5 , 加毕, 在 -78°C下搅拌 反应 2小时后,再加入三甲基氯化锡试剂,摩尔比为 Me3SnCl: D = 2.5: 1, 保温反应 0.5 小 时后
上述各例中, 与 相同, 并且 R3与 R4相同; 又如, 与 相同, R3与 R4不相同; 或者, 与 R2不相同, R3与 R4相同。 又如, Ri、 R2、 R3、 R4、 R5选自以下一种组合: 与 为 R3与 R4为甲基, R5为正丁基; 或者, Ri、 R2、 R3、 R4均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乙基, R2为戊基, R3为 H, R4为 3-甲基瘗喻基, R5为 2-甲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丙基; R3为 12烷基; R4为乙氧基; R5为 2,4-二甲基 -3-乙基庚基; 或者, 为丁基, R2为 12烷基, R3为 14烷氧基, R4为辛基, R5为 2,2,4-三甲基戊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辛氧基; R4为 H; R5为 16烷基; 或者, 为己基; R2为 H; R3为 2-甲基噻喻基; R4为 H; R5为辛基; 或者, 为 16烷基; R2为 H; R3为甲氧基; 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Ri为 H; R2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己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甲基; 为 H; R5为 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 R4相同, 均为 H; R5为丁基。
例如, 所述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具有以下结构:
上式中: 、 R2相同或不同地表示为 H或 至 C16的烷基, R3 、 R4相同或者不同地 表示为 d至 C16的烷基, Ci至 C16烷氧基, 或者 d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R5表示为 d 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者支链烷基; n = 8-60之间的自然数。
例如, 、 R2分别选自 H或 C!至 C16的烷基; 例如, 、 R2分别选自 H或 C!至 C16 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 例如氢基、 甲基、 乙基、 丙基、 正戊基、 2-甲基丁基、 异丁基、 4- 甲基庚基、 癸基、 直链或支链 12烷基、 直链或支链 16烷基等。 括号内表示该苯并二噻吩 类共聚物的重复结构单元, *号表示延伸到下一重复结构单元。
R3、 R4分别选自 11、 至 ^的烷基、 至 C16烷氧基或 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例如, R3、 R4分别选自 H、 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 至 C16直链烷氧基或支链 烷氧基, 或 至 C16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例如氢基、 正戊基、 异丁基、 4- 甲基庚基、 2-甲基 4-乙基壬基、 异丙氧基、 正戊氧基、 噻喻基、 2-甲基噻喻基、 3-乙基噻吩 基等。
R5选自 C!至 C16的烷基; 例如, R5选自 C!至 C16的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 例如甲基、 乙基、 正戊基、 异丁基、 4-甲基庚基、 2-甲基 4-乙基壬基等。
例如, 上述各例中, 所述烷基部分和全部氟化的烷基取代。
同上所述, n为 8至 82之间的一自然数。 通常地, 根据后续的产品应用, 来控制反应 物的配比和 /或反应时间, 以控制其聚合度。
上述各例中, 与 相同, 并且 R3与 R4相同; 又如, 与 相同, R3与 R4不相同; 或者, 与 不相同, R3与 R4相同。
又如, 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中, 与 为 R3与 R4为甲基, R5为正丁基; 或者, 、 R2、 R3、 R4均为 H, R5为甲基。
例如, 为乙基; R2为戊基; R3为 H; R4为 3-甲基噻喻基; R5为 2-甲基丁基。 例如, R2为正戊基或异戊基, 即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均可, 下同。
又如, 、 R2相同, 均为丙基; R3为 12烷基; R4为乙氧基; R5为 2,4-二甲基 -3-乙基 庚基。
又如, 为丁基, R2为 12烷基, R3为 14烷氧基, R4为辛基, R5为 2,2,4-三甲基戊基。 下面再结合制备方法详细给出几个具体的实施例。
实施例 1、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 p塞喻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
其中,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辛氧基; R4为 H; R5为 16烷基, 如图所示为 2-己 基癸基; n = 60。
上述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制备步骤如下:
一、 1 ,3-二 (2-噻喻)丙酮的制备:
首先,用无水处理过的 70 mL二氯甲烷将 7.6 g、36.8 mmol的 DCC , 1.23g、 10 mmol的 DMAP 溶解, 在氮气保护下, 将溶有 5 g、 35.2 mmol的 2-噻吩乙酸的 70 mL二氯甲烷溶液逐滴加入至 上述反应液中, 反应过夜。 反应结束后, 将反应液过滤, 并用正己烷重结晶两次, 再经柱层 析分离纯化得到产品。
MALDI-TOF-MS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语,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质荷比 (m/z)为 222.3 (M+).
例如, 使用氯化钙或碳酸钾对二氯甲烷进行无水处理, 搅拌后放置过夜, 然后蒸馏。 二、 2, 7-二辛氧基苯并 [l, ,]二噻吩 -4 , 5-二酮的制备:
取 25.4 g (即 60 mmol ) 4, 4'-二 (2-辛氧基)噻喻加入至干燥的 400 mL 1 ,2-二氯乙烷中, 即 加入至盛有 400mL 1 ,2-二氯乙烷中或加入至盛有 400mL经过干燥处理的 1 ,2-二氯乙烷中, 下 同; 再将 3 mL (即 34.5 mmol ) 乙二酰氯在 5天内分三次加入至反应瓶中, 并在氩气保护下回 流反应 15天。 反应结束后,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在水箱里冷冻过夜, 过滤得红色固体, 依 次用正己烷和乙醇洗涤得产物。
MALDI-TOF-MS (; m/z)为 477.0 (M+).
例如, 第 1天加入 1 mL乙二酰氯, 第 3天加入 1 mL乙二酰氯, 第 5天加入 1 mL乙二酰氯; 或者, 第 1天加入 1 mL乙二酰氯, 第 2天加入 0.5mL乙二酰氯, 第 5天加入 1.5mL乙二酰氯; 或 者, 第 1天加入 0.5 mL乙二酰氯, 第 3天加入 1 mL乙二酰氯, 第 5天加入 1.5 mL乙二酰氯。
三、 2,5-二辛氧基 -7,9-二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在 250 mL的单口瓶中依次加入 1.2 g、 5.4 mmol的 1,3-二( 2-噻吩) 丙酮, 2.7 g、 5.4 mmol 的 2,7-二辛氧基 -4,5-二酮, 40 mL乙醇, 加热至回流。 再将少量氢氧化钾用 2 mL乙醇溶解, 并用注射器逐滴加入至反应瓶中。 当反应液变成墨绿色后再反应 10 min停止反应, 并将反应 液倒入到水水浴中。 过滤, 用乙醇、 热的正己烷多次洗涤, 干燥得到固体产物。 例如, 正己 烷的温度与反应温度相同, 或者正己烷的温度为反应温度 ± 5 °C ; 又如, 按摩尔比, 氢氧化钾 的用量为 1,3-二 ( 2-噻吩) 丙酮的 5倍。
MALDI-TOF-MS (m/z): 679.0 (M+).
四、 2, 5-二辛氧基 -7, 9-二(2-三甲基锡 -5-噻吩)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6.79 g、 10 mmol的 2,5-二辛氧基 -7,9-二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120 mL无水 THF冷却至 -78°C , 緩慢加入 5 mL、 12 mmol的正 丁基锂的 2.5 M正己烷溶液。 加毕, 在 -78 °C下保温反应 2 h后力口入 4.5 mL、 15 mmol的三 甲基氯化锡, 保温反应 0.5h后自然恢复到室温, 继续反应 24 h后停止反应。 加入 50mL正 己烷稀释, 反应液緩慢倒入到水水中, 萃取得到的有机相分别用 5%的 NaHC03, 饱和 NaCl 溶液水洗, 无水硫酸键干燥, 过滤, 旋蒸, 再进行减压蒸馏, 蒸出过量的三甲基氯化锡, 得到产品。
MALDI-TOF-MS (m/z): 1004.6 (M+).
五、 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5 g、 0.5 11^101的2,5-二辛氧基-7,9-二(2-三甲基锡-5-噻吩) -811-环 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27g、 0.5mmol的 1, 3-二溴 -5- ( 2-己基癸烷) -4H-噻吩 [3, 4-c]吡咯 -4, 5-二酮 (如上述反应式的对应结构式所示, 下同)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甲苯 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拌 15 min后, 迅速加入催化剂 Pd2(dba)3和 P(o-Tol)3至反应瓶 中; 其中, Pd2(dba)323 mg, 0.025 mmol, 5% mol; P(o-Tol)3152 mg, 0.5 mmol; Pd2(dba)3 与 P(o-Tol)3摩尔比为 1: 20。
通氮气室温搅拌 15 min后, 加热至 80°C回流, 搅拌反应 72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 至室温,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反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 拌约 4h^, 逐渐有固体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 解, 用中性氧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催化剂 Pd2(dba)3 ,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 将 其滴入甲醇溶剂中并搅拌数小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 而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的单分散性。
釆用凝胶渗透色语(GPC,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 法测量分子量, GPC: Mn = 67320, 分子量分布系数(PDI ) = 1.5。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为己基; R2为 H; R3为 2-甲基塞喻基; R4为 H; R5为辛基, 例如 1-正辛基; n = 55。
上述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制备步骤如下:
一、 二(4-二己基 -2-噻吩)
首先, 用无水处理过的 70 mL二氯甲烷将 7.6 g DCC, 1.23 g DMAP溶解, 在氮气条件下, 将溶有 7.6 g 4-己基 -2-噻吩乙酸的 60 mL二氯甲烷溶液逐滴加入至上述反应液中, 反应过夜。 反应结束后, 将反应液过滤, 并用正己烷重结晶两次, 再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产品。
MALDI-TOF-MS (m/z): 391 (M+).
二、 2, 7-二(2-甲基 -5-噻吩)苯并 [l,2-b:4,3-b,]二噻吩 -4, 5-二酮的制备:
取 21.5 g、 60 mmol的 4, 4'-二 [2- ( 2-甲基 -5-噻吩) ]噻喻力。入至 350 mL干燥的 1,2-二氯乙 烷中, 再将 3 mL、 34.5 mmol的乙二酰氯在 5天内分三次加入至反应瓶中, 并在氩气保护下回 流反应 15 day。 反应结束后,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在水箱里冷冻过夜, 过滤得红色固体, 依次用正己烷和乙醇洗涤得产物。 MALDI-TOF-MS (m/z): 413.0 (M+).
三、 2,5-二 (2-甲基 -5-噻喻) -7,9-二 (4-己基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在 250 mL的单口瓶中依次加入 2.1g、 5.4 mmol的二( 4-己基 -2-噻吩)丙酮, 2.2 g (5.4 mmol) 2, 7-二(2-甲基 -5-噻吩)苯并 [l,2-b:4,3-b,]二噻吩 -4, 5-二酮, 60 mL乙醇, 加热至回流。 再将 少量氢氧化钾用 2 mL乙醇溶解, 并用注射器逐滴加入至反应瓶中。 当反应液变成墨绿色后再 反应 lO min停止反应, 并将反应液倒入到水水浴中。 过滤, 用乙醇、 热的正己烷多次洗涤, 干燥得到固体产物。
MALDI-TOF-MS (m/z): 765.0 (M+).
四、 2,5-二 (2-甲基 -5-噻吩) -7,9-二 (4-己基 -2-三甲基锡 -5-噻吩)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将 7.65g、 lOmmol的的 2,5-二 (2-甲基 -5-噻喻) -7,9-二 (4-己基 -2-噻喻) -8H- 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150 mL无水 THF冷却至 -78°C , 緩慢加入 5 mL、 12 mmol的正丁基锂的正己烷溶液(2.5 M )。 加毕, 在 -78°C下保温反应 2 h后加入 4.5 mL、 15 mmol的三甲基氯化锡, 保温反应 0.5h后自然恢复到室温, 继续反应 24 h后停止反应。 加入 50 mL正己烷稀释,反应液緩慢倒入到水水中,萃取得到的有机相分别用 5%的 NaHC03, 饱和 NaCl溶液水洗, 无水硫酸键干燥, 过滤, 旋蒸, 再进行减压蒸馏, 蒸出过量的三甲基 氯化锡, 得到产品。 MALDI-TOF-MS (m/z): 1093 (M+).
五、 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82g、 0.75 mmol的 2,5-二 (2-甲基 -5-噻喻) -7,9-二 (4-己基 -2-三甲基锡 -5- 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21g、0.5mmol的 1, 3-二溴 -5-辛基 -4H-噻吩 [3, 4-c]吡咯 -4, 5-二酮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四氢呋喃的反应瓶中, 即加入至盛有 10 mL无水四 氢呋喃的反应瓶中或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处理过的四氢呋喃的反应瓶中,反应混合物通氮气 搅拌 15 min后,迅速加入催化剂 14 mg、 0.015 mmoK 3% mol的 Pd2(dba)3和 68 mg、 0.225 mmol 的 P(o-Tol)3至反应瓶中, 其中, Pd2(dba)3 与 P(o-Tol)3摩尔比为 1: 15。 通氮气室温搅拌 15 min 后, 加热至 60 °C下回流, 搅拌反应 60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减压蒸馏的 方法将反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h^,逐渐有固体 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氧化铝过层 析柱, 除去催化剂 Pd2(dba)3 ,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 将其滴入甲醇溶剂中并搅 拌数小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的 单分散性。
GPC: Mn = 56540, PDI = 1.8。
实施例 3、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为 16烷基; R2为 H; R3为甲氧基; R4为 H; R5为甲基; n = 35。
一、 2,5-二甲氧基苯 -7,9-二 (4-十六烷基 -5-三甲基锡 -2-噻吩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合成方法参考前面实施例 1中步骤一到步骤四。
MALDI-TOF-MS (m/z): 1241 (M+).
二、 含 p塞吩并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74 g、 0.6 mmol的 2,5-二甲氧基苯 -7,9-二 (4-十六烷基 -5-三甲基锡 -2- 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16g、0.5mmol的 1, 3-二溴 -5-甲基 -4H-噻吩 [3, 4-c]吡咯 -4, 5-二酮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 DMF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拌 15 min 后,迅速加入催化剂 Pd2(dba)3和 P(o-Tol)3至反应瓶中; 其中, Pd2(dba)30.046 mg, 0.00005 mmol, 0.01% mol; P(o-Tol)30.0304 mg, 0.0001 mmol; Pd2(dba)3 与 P(o-Tol)3摩尔比为 1 : 2。 通氮气室 温搅拌 15 min后, 加热至 120 °C回流, 搅拌反应 48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 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反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 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h^, 逐渐有固体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 氧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催化剂 Pd2(dba)3,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 将其滴入甲醇 溶剂中并搅拌数小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聚合 物分子量的单分散性。
GPC: Mn = 37905 , PDI = 1.8„
实施例 4、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为 R2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 2-乙基辛基; n = 30。
一、 2,5-二 (十六烷氧基) -7,9-二 (3-甲基 -5-三甲基锡 -2-噻吩)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合成方法参考前面实施例 1中步骤一到步骤四。
MALDI-TOF-MS (m/z): 1241 (M+).
二、 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62 g、 0.5 mmol的 2,5-二(十六烷氧基) -7,9-二 (3-甲基 -5-三甲基锡 -2- 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23g、 0.5mmol的 1, 3-二;臭 -5-( 2-乙基辛烷) -4H-噻吩 [3, 4-c]吡咯 -4, 5-二酮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 DMF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 拌 15 min后, 迅速加入催化剂 0.046 mg、 0.00005 mmoK 0.01% mol的 Pd2(dba)3和 0.0304 mg、 0.0001 mmol的 P(o-Tol)3至反应瓶中, 其中, Pd2(dba)3 与 P(o-Tol)3摩尔比为 1 : 2。 通氮气室温 搅拌 15 min后, 加热至 120 °C回流, 搅拌反应 48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减 压蒸馏的方法将反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h^,逐 渐有固体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氧 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催化剂 Pd2(dba)3 ,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 将其滴入甲醇溶 剂中并搅拌数小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聚合物 分子量的单分散性。
GPC: Mn = 36150, PDI = 1.8。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 R2相同, 均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乙基; n = 20。
一、 2,5-二 (十六烷基) -7,9-二 (3, 4-二甲基 -5-三甲基锡 -2-噻吩)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合成方法参考前面实施例 1中步骤一到步骤四。
MALDI-TOF-MS (m/z): 1237 (M+).
二、 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62 g、 0.5 mmol的 2,5-二(十六烷基) -7,9-二 (3, 4-二甲基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17g、 0.5mmol的 1, 3-二;臭 -5-乙基 -4H- p塞吩 [3, 4-c]吡咯 -4, 5-二酮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苯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拌 15 min后, 迅速加入催化剂 28.9 mg, 0. 025 mmol, 5% mol的四三苯基磷钯至反应瓶中。 通氮气室 温搅拌 15 min后, 加热至 80°C下回流, 搅拌反应 24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 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反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 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h^, 逐渐有固体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 氧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催化剂四三苯基磷钯,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 将其滴入 甲醇溶剂中并搅拌数小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 聚合物分子量的单分散性。
GPC: Mn = 21780, PDI = 2.2。
实施例 6、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己基; R4为 H; R5为丁基; n = 15。
一、 2,5-二己基 -7,9-二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 制备:
合成方法参考前面实施例 1中步骤一到步骤四。
MALDI-TOF-MS (m/z): 900 (M+).
二、 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45g、 0.5 mmol的 2,5-二己基 -7,9-二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 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18g、 0.5mmol的 1, 3-二溴 -5-丁基 -4H-噻吩 [3, 4-c]吡咯 -4, 5- 二酮加入至盛有 10 mL干燥甲苯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拌 15 min后, 迅速加入催 化剂 3.5 mg, 0.005 mmol, l% mol 的 Pd(PPh3)2Cl2至反应瓶中。 通氮气室温搅拌 15 min后, 加热 至 110°C下回流, 搅拌反应 24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反 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h^,逐渐有固体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氧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 催化剂 Pd(PPh3)2Cl2,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 将其滴入甲醇溶剂中并搅拌数小 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的单分散 性。
GPC: Mn = 11700, PDI = 2.2。
实施例 7、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甲基; R4为 H; R5为丁基; n = 10。
一、 2,5-二甲基 -7,9-二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 制备:
合成方法参考前面实施例 1中的步骤一到步骤四。
MALDI-TOF-MS (m/z): 760 (M+).
二、 含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38g、 0.5mmol的 2,5-二甲基 -7,9-二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 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18g、 0.5mmol的 1, 3-二溴 -5-丁基 -4H-噻吩 [3, 4-c]吡咯 -4, 5- 二酮加入至盛有 10mL干燥甲苯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拌 15 min后, 迅速加入催化 剂 11.6 mg、 0.01 mmoK 2% mol的四三苯基磷钯至反应瓶中。 通氮气室温搅拌 15 min后, 加热 至 110°C下回流, 搅拌反应 24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反 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h^,逐渐有固体沉淀析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氧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 催化剂四三苯基磷钯,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将其滴入甲醇溶剂中并搅拌数小 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的单分散 性。
GPC: Mn = 12680, PDI = 2.2。
实施例 8、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结构如下的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
其中, 、 R2相同, 均为 H; R3、 R4相同, 均为 H; R5为丁基; n = 8。
一、 7,9-二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的制备:
合成方法参考前面实施例 1中步骤一到步骤四。
MALDI-TOF-MS (m/z): 732 (M+).
二、 含 p塞吩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 将 0.37g、 0.5 mmol的 7,9-二 (5-三甲基锡 -2-噻喻) -8H-环戊二烯苯并
[l,2-b:4,3-b,]二噻吩 -8-酮和 0.18g、 0.5mmol的 1, 3-二溴 -5-丁基 -4H-噻吩 [3, 4-c]吡咯 -4, 5-二酮加 入至盛有 10 mL干燥苯的反应瓶中, 反应混合物通氮气搅拌 15 min后, 迅速加入催化剂 0.29 mg、 0.00025 mmoK 0.05% mol的四三苯基磷钯至反应瓶中。 通氮气室温搅拌 15 min后, 加热 至 80°C下回流, 搅拌反应 12 h。 反应停止后, 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反 应液蒸干至约 5 ml左右, 将其滴入到 300 ml无水甲醇中不断搅拌约 4 h^ , 逐渐有固体沉淀析 出, 经过抽滤、 烘干后得到固体粉末。 再将固体粉末用氯仿溶解, 用中性氧化铝过层析柱, 除去催化剂四三苯基磷钯, 最后将聚合物溶液旋蒸至剩 5ml左右,将其滴入甲醇溶剂中并搅拌 数小时, 最后将聚合物收集烘干。 用索氏抽提器将聚合物抽提, 从而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的单 分散性。
GPC: Mn = 4896, PDI = 2.3。
并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 类共聚物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 聚合物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聚合物 有机光存储、 聚合物有机非线性材料或聚合物有机激光中的应用。 下面给出几个具体的实 施例。
实施例 9、对以上述实施例 1的共聚物, 即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 物为活性层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其结构如图 1所示。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 器件结构为 玻璃 /ITO/PEDOT:PSS/活性层 /A1, 其中 ITO (氧化铟锡)是方块电阻为 10-20 Ω/口的氧化铟锡, PEDOT为聚 (3,4-亚乙二氧基噻喻), PSS 为聚(苯乙烯磺酸); ITO 玻璃经过超声波清洗后, 用氧 -Plasma 处理, 在 ITO 上涂上 PEDOT:PSS, 上述实施例 1的共聚物作为电子给体材料和 PCBM作为电子受体材料釆用旋 涂技术, 金属铝电极通过真空蒸镀技术制备, 得到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实施例 10、 对含有上述实施例 2的共聚物, 即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 共聚物为发光层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其结构如图 2所示。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 ITO/本发明的共聚物/ LiF/Al, 在一个玻璃基片上沉积一层方 块电阻为 10-20 Ω/口的氧化铟锡( ITO ) , 作为透明阳极, 通过旋涂技术在 ITO上制备一层 上述实施例 2中的共聚物, 作为发光层, 再在此发光层上真空蒸镀 LiF, 作为緩冲层, 最后 蒸镀金属 A1, 作为器件的阴极。
实施例 11、 对含有上述实施例 3的共聚物, 即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 类共聚物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其结构如图 3所示。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 釆用高掺杂的硅片 (Si )作为衬底, 450 nm厚的 Si02作为 绝缘层, 源电极(S ) , 漏电极(D ) 均釆用金作为电极, 将上述实施例 3的共聚物为有机 半导体层旋涂到十八烷基三氯硅烷 ( OTS )修饰的 Si02上。
申请人相信,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说明书, 足以理解本发明如何实施, 并足以判 断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都可以实施并取得所述的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据此 判断和证明上述各例的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可以用于上述各用 途。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 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并且, 上面列出的各个技术特征, 其相互组合所 能够形成各个实施方案, 应被视为属于本发明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

  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 p塞喻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结 其中, 、 R2分别选自 H或〔!至 的烷基;
    R3、 R4分别选自 11、 至 ^的烷基、 至 C16烷氧基或 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R5选自 至〔16的烷基;
    n为 8至 82之间的一自然数。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烷基为直链烷 基、 支链烷基或环烷基, 所述烷氧基为直链烷氧基或支链烷氧基。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n为 9至 60之间的 一自然数。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与 相同, 和 / 或, R3与 R4相同。
    5、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 其特征在于, 、 R2、 R3、 R4、 R5选自以下一种组合:
    与 为 R3与 R4为甲基, R5为正丁基; 或者,
    、 R2、 R3、 R4均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乙基, R2为戊基, R3为 H, R4为 3-甲基噻喻基, R5为 2-甲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丙基; R3为 12烷基; R4为乙氧基; R5为 2,4-二甲基 -3-乙基庚基; 或者,
    Ri为丁基, R2为 12烷基, R3为 14烷氧基, R4为辛基, R5为 2,2,4-三甲基戊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辛氧基; R4为 H; R5为 16烷基; 或者, 为己基; R2为 H; R3为 2-甲基噻喻基; R4为 H; R5为辛基; 或者, 为 16烷基; R2为 H; R3为甲氧基; R4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 R2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己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甲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 R4相同, 均为 H; R5为丁基。
    6、 一种含 p塞喻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 p塞喻类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在无氧的环境下,
    入溶剂中,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回流反应如下所示:
    其中, 、 R2分别选自 H或〔!至 的烷基;
    R3、 R4分别选自 11、 至 ^的烷基、 至 C16烷氧基或 至 C16烷基取代的噻喻基;
    R5选自 至 的烷基;
    n为 8至 82之间的一自然数;
    其中, Ml和 M2的摩尔比为 1 :1至 1.5:1 ;
    所述溶剂选自甲苯、 四氢呋喃、 苯、 N,N-二甲基甲酰胺其中一种或多种;
    所述催化剂为有机钯催化剂或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膦配体的混合物,其摩尔添加量为原 料 M2的 0.01%〜5%;
    其中, 有机钯催化剂是 Pd2(dba)3、 Pd(PPh3)4或 Pd(PPh3)2Cl2 , 所述有机钯催化剂与有机 膦配体的混合物按摩尔比为 1 :2至 1 :20; 所述有机膦配体包括 P(o -Tol)3或三环己基膦; 反应温度为 60°C至 120°C , 反应时间为 12至 72小时。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釆用以下步骤合成 Ml :
    Sl、 将化合物 A用适量二氯甲烷溶解后, 在氮气保护下, 通过注射器逐滴加入到含有 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和含 4-二甲氨基吡啶的无水二氯甲烷中, 化合物 A : 1,3-二环己基碳 二亚胺: 4-二甲氨基吡啶的摩尔比为 3 : 3 : 1 , 反应 8至 24小时, 得到化合物 B, 其反应式 如下:
    S2、 将化合物 B和化合物 C以摩尔比 1: 1加入至溶剂中, 所述溶剂为乙醇或丙醇, 加热至 78〜100°C进行回流反应, 再加入还原剂, 所述还原剂为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 其与 化合物 B的 尔比为 5:1 ; 当反应液变为墨绿色后再继续反应 10分钟, 得到化合物 D;
    S3、 在氮气保护下, 将化合物 D溶解于无水四氢呋喃, 溶液冷却至 -78°C , 緩慢加入 含有正丁基裡的正己烷溶液, 其中, 正丁基锂与 D的摩尔比为 1 :2.5 , 然后在 -78°C下搅拌 反应 2小时后, 再加入三甲基氯化锡试剂, 其中, 三甲基氯化锡与 D的摩尔比为 2.5: 1 , 保温反应 0.5小时后恢复到室温, 继续反应 24小时, 得到化合物 Ml ; 其反应式如下: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烷基为直链烷基、 支链烷 基或环烷基, 所述烷氧基为直链烷氧基或支链烷氧基; 并且, n为 9至 60之间的一自然数。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与 R2相同, 和 /或, R3与 R4 相同; 或者, 、 R2、 R3、 R4、 R5选自以下一种组合:
    与 为 R3与 R4为甲基, R5为正丁基; 或者,
    、 R2、 R3、 R4均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乙基, R2为戊基, R3为 H, R4为 3-甲基噻喻基, R5为 2-甲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丙基; R3为 12烷基; R4为乙氧基; R5为 2,4-二甲基 -3-乙基庚基; 或者,
    Ri为丁基, R2为 12烷基, R3为 14烷氧基, R4为辛基, R5为 2,2,4-三甲基戊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辛氧基; R4为 H; R5为 16烷基; 或者,
    为己基; R2为 H; R3为 2-甲基噻喻基; R4为 H; R5为辛基; 或者,
    为 16烷基; R2为 H; R3为甲氧基; R4为 H; R5为甲基; 或者,
    为 R2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甲基; R3为 16烷氧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己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为甲基; R4为 H; R5为丁基; 或者,
    、 R2相同, 均为 H; R3、 R4相同, 均为 H; R5为丁基。
    10、 权利要求 1至 5任一所述的含 p塞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在聚 合物太阳能电池、 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 聚合物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聚合物有机光存储、 聚合物有机非线性材料或聚合物有机激光中的应用。
CN201280076705.0A 2012-11-30 2012-11-30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4769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85685 WO2014082310A1 (zh) 2012-11-30 2012-11-30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9005A true CN104769005A (zh) 2015-07-08
CN104769005B CN104769005B (zh) 2016-09-07

Family

ID=50827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705.0A Active CN104769005B (zh) 2012-11-30 2012-11-30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28204B2 (zh)
EP (1) EP2927259B1 (zh)
JP (1) JP6096314B2 (zh)
CN (1) CN104769005B (zh)
WO (1) WO201408231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596A (zh) * 2015-09-14 2015-11-2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降低氧化铟锡/金属电极对有机激光增益层产生的光损耗的方法
CN110582905A (zh) * 2017-03-31 2019-12-17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有机半导体激光元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6312B2 (ja) * 2012-11-30 2017-03-15 オーシャンズ キング ライティング サイエンス ア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シーオー.,エルティーディー チエノ[3,4−b]チオフェンユニットを含有するベンゾジチオフェン系共重合体、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4769003B (zh) * 2012-11-30 2016-10-12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吡啶并[2,1,3]噻二唑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957964A (zh) * 2016-05-03 2016-09-2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柔性有机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4507336B (zh) * 2022-01-18 2023-08-22 常州大学 一种含氟近红外吸收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0973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Basf Se Annellated Dithiophene Copolymers
CN10234455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苝四羧酸二酰亚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28943B1 (ko) * 2007-04-13 2012-03-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옥시피롤기를 포함하는 헤테로고리 화합물 및 이를이용한 유기 전자 소자
CN102460758B (zh) * 2009-04-06 2015-04-01 肯塔基州研究基金会大学 半导体化合物和包含该半导体化合物的设备
JP5685778B2 (ja) * 2009-09-04 2015-03-18 ソルベイ ユーエスエイ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光電池およびジケトンベースのポリマーを含む、有機電子素子およびポリマー
JP2011168747A (ja) * 2010-02-22 2011-09-01 Kyoto Univ 共役系高分子、該共役系高分子を用いた有機薄膜太陽電池
WO2012124627A1 (ja) * 2011-03-11 2012-09-20 株式会社クラレ π電子共役系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
JP2012207104A (ja) * 2011-03-29 2012-10-2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ヨウ素化縮合チオフェン化合物を用いたコ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ヨウ素化ジオキソピロロチオフェン化合物
US20140061538A1 (en) * 2011-05-16 2014-03-06 Merck Patent Gmbh Conjugated polymers
CN104769003B (zh) * 2012-11-30 2016-10-12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吡啶并[2,1,3]噻二唑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0973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Basf Se Annellated Dithiophene Copolymers
CN10234455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苝四羧酸二酰亚胺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永舫: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高效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 《高分子通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596A (zh) * 2015-09-14 2015-11-2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降低氧化铟锡/金属电极对有机激光增益层产生的光损耗的方法
CN105098596B (zh) * 2015-09-14 2019-04-16 深圳硅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氧化铟锡/金属电极对有机激光增益层产生的光损耗的方法
CN110582905A (zh) * 2017-03-31 2019-12-17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有机半导体激光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7259A1 (en) 2015-10-07
WO2014082310A1 (zh) 2014-06-05
EP2927259B1 (en) 2018-08-01
US20150307663A1 (en) 2015-10-29
JP6096314B2 (ja) 2017-03-15
EP2927259A4 (en) 2016-08-24
CN104769005B (zh) 2016-09-07
JP2015535547A (ja) 2015-12-14
US9328204B2 (en) 2016-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9002B (zh) 含噻吩并[3,4-b]噻吩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769005A (zh) 含噻吩并吡咯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2562197B1 (en) Copolymer comprising anthracene and benzoselenadiazole, preparing method and uses thereof
CN104769003B (zh) 含吡啶并[2,1,3]噻二唑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453228B (zh) 含芴、蒽和苯并二噻吩单元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53599A (zh) 芴类共聚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045812B (zh) 一种含硫代噻唑-二噻吩并吡咯-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769004B (zh) 含异吲哚啉-1,3-二酮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477143B (zh) 一种含芴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134307B (zh) 苝四羧酸二酰亚胺-芴-噻吩并[3,4-b]吡嗪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6096315B2 (ja) イソインドリン−1,3−ジケトンユニットを含有するベンゾジチオフェン系共重合体、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02206330B (zh) 含二噻吩噻咯类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45815B (zh) 一种含丙二腈-二噻吩并吡咯-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045814B (zh) 一种含硫代噻唑-咔唑-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848969A (zh) 一种含噻唑并噻唑-二苯并噻吩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4045817B (zh) 一种含茚酮-二噻吩并吡咯-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443142B (zh) 含芴、蒽和二噻吩并噻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477144B (zh) 一种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19505B (zh) 含吡咯吲哚并二噻吩-二噻吩并苯并噁二唑共轭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65345A (zh) 含苯并噻二唑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045811B (zh) 一种含丙二烯缩硫脲-二噻吩并吡咯-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045816B (zh) 一种含丙二腈-咔唑-苯并二噻吩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848968A (zh) 一种含噻吩并吡咯二酮-二苯并噻吩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3665346A (zh) 含萘二噻二唑单元的苯并二噻吩类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