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7680A - 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57680A CN104757680A CN201510178803.0A CN201510178803A CN104757680A CN 104757680 A CN104757680 A CN 104757680A CN 201510178803 A CN201510178803 A CN 201510178803A CN 104757680 A CN104757680 A CN 1047576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ia cocos
- honeysuckle
- liquid
- parts
- prepa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饮品技术领域。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茯苓30-35份、金银花30-35份、菊花10-15份、薄荷3-5份、生地10-15份、白芍2-3份、甘草3-5份、陈皮10-15。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两种制备方法,分别为固体发酵法和深层液体发酵法,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利用茯苓和金银花等原料的有效成分,且口味独特,适合饮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饮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茯苓,东汉名医张仲景即入药治病,唐朝孙思邈熬茯苓膏,以延年益寿,轻身明目,年轻不老。清朝御膳房为慈禧太后健脾开胃特制的茯苓夹饼,现已成为誉满全球的北京名吃。
针对茯苓的良好的医疗及保健价值,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已对其进行了许多的开发应用,作为药品应用,它多与其他药物配伍,众多药品、食品研制单位对其进行了开发,目前市场上用作药品的产品有桂枝茯苓丸、茯苓玉竹片、茯苓山药片等,作为保健食品有茯苓饼、茯苓膏、蚂蚁茯苓酒等。
金银花自古以来就以它的药用价值广泛而著名。其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疽疔毒等。现代研究证明,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苷等 药理活性成分,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及上呼吸道感染致病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力,另外还可增强免疫力、抗早孕、护肝、抗肿瘤、消炎、解 热、止血(凝血)、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等,其临床用途非常广泛。
金银花多用于饮品,其一为其良好的药用价值,其二为其独特的口感和清香。在市场上出现了由金银花制成的各种各样的饮品。
现有技术中,已有将茯苓和金银花配合使用的饮品和中药产品,如申请号为CN 20111039026.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金银花饮料,如申请号为CN20131056779.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吸食龟苓膏的制备方法,如申请号为CN20131052733.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中药饮料。上述三个专利中均同时采用了金银花和茯苓。但申请人在实现本发明时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口感不行;2、茯苓的药用价值利用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的茯苓采用固态发酵和液态深层发酵进行处理,达到最大的药用效果。所述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茯苓30-35份、金银花30-35份、菊花10-15份、薄荷3-5份、生地10-15份、白芍2-3份、甘草3-5份、陈皮10-15。其中,菊花优选采用杭菊。其中,茯苓采用固态发酵和液态深层发酵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固体发酵来制备茯苓金银花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新鲜茯苓经清洗、消毒、去壳和粉碎后得到茯苓颗粒,将茯苓颗粒进行固态发酵得到茯苓发酵液。其中,固态发酵的营养液的组成为:红糖2.5-3.0wt%、石膏1.5-2.0wt%、维生素B1 1-2片/L营养液、pH5-6、余量为水;茯苓颗粒与营养液的质量比为2-3。其中,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32℃,发酵时间96-120小时。
(2)将原料金银花、菊花、薄荷、生地、白芍、甘草和陈皮于30-80倍重量的水中煎煮40-60分钟,过滤得金银花液。
(3)将茯苓发酵液与金银花液按配比混合,于100-120℃条件下蒸馏取液得到茯苓金银花露。
本法采用固体发酵法,固态发酵其优势在于不使用化学原料,无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品质纯正,口味天然;它不仅有利于人体摄入、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利用深层液体发酵来制备茯苓金银花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茯苓的一代种子液以10-15%的接种量接入到液体培养基中,于28-32℃培养96-120小时,得到二代种子液。
(2)将二代种子液与金银花液按配比混合,于28-32℃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得到茯苓银花液。其中,金银花液的制备方法为:原料金银花、菊花、薄荷、生地、白芍、甘草和陈皮于30-80倍重量的水中煎煮40-60分钟,过滤得金银花液。
(3)对茯苓银花液进行高温灭菌和浓缩处理得到浓缩液。
(4)将浓缩液于100-120℃条件下蒸馏取液得到茯苓金银花露。
其中,一代种子液的制备方法为:新鲜茯苓经清洗、消毒、杀菌和做种后得到母种,将母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96-120小时(接种量为0.5-1g/L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8-32℃,得到一代种子液。
其中,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1-1.5wt%、红糖1.5-2.5wt%、磷酸二氢钾0.1-0.15wt%、硫酸镁0.05-0.1wt%、酵母15-20wt%、维生素B1 1-2片/L液体培养基、pH5-6、余量为水。
其中,在步骤(3)中,灭菌温度为180-200℃,灭菌时间为30-40分钟;浓缩方式为煎煮,煎煮至有浓郁的茯苓、金银花、菊花和薄荷香味时,过滤得到浓缩液。
其中,在前述两种方法中,消毒方式为采用体积浓度为70-75%的乙醇消毒,消毒时间为35-40分钟。
本法采用液态发酵法,液态发酵其优势在于经过复合培养能调和物质的性能、升华物质的功效;以达到口感醇厚、气味清香之精美。
其中,在深层液体发酵中采用二代种子液与金银花液共同培养,不但能使茯苓、金银花、菊花和薄荷的香味更加浓郁,且金银花和薄荷的杀菌作用有利于茯苓菌种的培养。
本发明的提供的茯苓金银花露中各原料介绍如下: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金银花,学名Lonicera japonica,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明,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苷等药理活性成分,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及上呼吸道感染致病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力,另外还 可增强免疫力、抗早孕、护肝、抗肿瘤、消炎、解热、止血(凝血)、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等,其临床用途非常广泛,可与其它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菌痢、急性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等40余种病症。
菊花,中药名。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功效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薄荷,中药名。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其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它是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
薄荷与金银花等配伍使用,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生地(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别名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地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及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同时,其有抗菌作用。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作用非常广泛。
菊花和甘草等配伍使用,具有去毒、消肿等功效。
陈皮,别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柑皮、广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本发明运用药食同源茯苓天然物质配以金银花、菊花、薄荷清热解毒、利水渗湿、祛风明目;配以生地、活血养肝、补正生精、佐以甘草、陈皮消食化滞、健脾和中;配方中的特点是运用了药食同源中的茯苓和生地两种富硒原料的优势,有效地改善了配方的功效。同时,金银花、薄荷、菊花、甘草和陈皮均具有特殊的口感和清香,无需添加额外的辅料,如糖浆和香精,配合使用口感独特,适合饮用。另外,金银花和薄荷杀菌效果显著,而生地、白芍等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本发明在于利用茯苓菌核自然发酵,不使用化学原料,无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品质纯正,口味天然;它不仅有利于人体吸入、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其作用在于: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升清降浊、渗湿和中、健脾开胃;清火降压、清风明目、消食化滞、益肾生精、养血柔肝、敏阴止汗、去腻减肥、美肤养颜、养心安神、改善睡眠、久饮之则有保护心脑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原料
1、原料组合与配比:茯苓30g、金银花30g、菊花10g、薄荷3g、生地10g、白芍2g、甘草3g、陈皮10g。
2、原料选择:茯苓选用新鲜个大、外皮红薄、无虫蛀破损的优质材料;金银花、杭菊、薄荷、生地、白芍、甘草、陈皮均选用新鲜无霉烂变质,无虫蛀,无杂质的优质材料。
二、加工工艺
方法1 茯苓固态生物发酵
1、将选择的茯苓清理泥土用清水洗尽外皮至水清为度,再取体积浓度75%的酒精清洗消毒30分钟;在无菌的条件下剥去外皮,碎为粗粒。
2、将茯苓粗颗粒拌以营养液﹙营养液成份:红糖25克、石膏15克、维生素B1 1片、pH 5.5、无菌水补足1000毫升﹚/茯苓粗颗粒2.5公斤;以拌均表面无流漓水为宜,pH值5.5,盛于无菌容器内密封,在恒温30℃的条件下,培养 100小时。以达到茯苓菌丝洁白、布满料面,菌料发软、散有茯苓香气为佳,用榨汁机取汁过滤,得茯苓发酵液。
3、按配比选用无霉变、无虫蛀的金银花、杭菊、薄荷等优质原料,去杂质清洗,加原料(金银花、菊花、薄荷、生地、白芍、甘草和陈皮)重量50倍的水,煮沸 50分钟后过滤取汁,得金银花液。
4、将茯苓发酵液与金银花液按配比混合投入蒸馏釜中以120℃蒸馏取液,得茯苓银花露。
本法采用固体发酵法,固态发酵其优势在于不使用化学原料,无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品质纯正,口味天然;它不仅有利于人体摄入、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方法2 茯苓液态深层发酵:
1营养液配比与灭菌:葡萄糖1wt%、红糖1.5wt%、磷酸二氢钾0.1wt%、硫酸镁0.05wt%、酵母15wt%、维生素B1 1片/L培养液 、pH值5。
2接种与发酵:将上述原料按比量溶化为液体投入发酵罐内高压122℃灭菌45分钟,待发酵罐内温度降至28℃后备用。
3茯苓试管母种与一级悬浮种的制作:选择个大、色红、皮薄、香气浓郁的茯苓用清水洗去表层泥土,取体积浓度75%乙醇消毒后再用无菌水冲洗,置接种箱灭菌40分钟,用无菌刀拔去茯苓表皮,取一小片子实体,于25℃条件下进行培养,提纯做种得母种。在液体培养基中接入母种一支(0.5-1g/L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100小时,作为第一代种子液。将第一代种子液按培养基体积12%的接种量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在恒温30℃的条件下培养100小时,待发酵罐内茯苓菌菌球达到90%,液体呈橘黄色,有茯苓香气为佳;得二代种子液。
4液体复合培养:待二代种子液培养成功后混合金银花液,30℃培养18小时,得茯苓银花液。金银花液的提取方法为:按配比选用无霉变、无虫蛀的金银花、杭菊、薄荷等优质(干)原料,去杂质、清洗干净,加原料(金银花、菊花、薄荷、生地、白芍、甘草和陈皮)重量50倍的水,煮沸45分钟后过滤取汁,得金银花液。
5灭菌浓缩:对步骤4得到的茯苓银花液进行高压灭菌30分钟, 灭菌温度为200℃。得到茯苓提取液,对该茯苓提取液进行灭菌处理后,反复煎熬至有浓郁的茯苓、金银花、菊花和薄荷香味时,通过过滤得到浓缩液。
6蒸馏取露:将浓缩液投入蒸馏釜中以120℃蒸馏取液,得茯苓银花露。
本法采用液体发酵法,在于利用茯苓基因转化和液态深层发酵工序而培养成茯苓真菌液质;它不仅具备茯苓菌核的物质作用,更有利于人体吸入和人体健康;茯苓发酵液与金银花提取液经过复合培养能调和物质的性能、升华物质的功效;以达到口感醇厚、气味清香之精妙;其作用在于: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升清降浊、渗湿和中、健脾开胃、清火降压、清风明目,消食化滞,益肾生精,去腻减肥,美肤养颜,久饮之则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袪疾防癌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特殊效果。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茯苓金银花露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的制备方法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其配方略有区别,其配方如表1所示:
表1
重量(g) | 配方1 | 配方2 | 配方3 | 配方4 | 配方5 |
茯苓 | 35 | 35 | 32 | 30 | 32 |
金银花 | 32 | 30 | 35 | 30 | 33 |
菊花 | 10 | 15 | 12 | 15 | 11 |
薄荷 | 3 | 4 | 4 | 5 | 3 |
生地 | 10 | 15 | 12 | 12 | 14 |
白芍 | 2 | 2.5 | 3 | 2 | 3 |
甘草 | 4 | 5 | 4 | 3 | 5 |
陈皮 | 15 | 12 | 14 | 15 | 10 |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茯苓30-35份、金银花30-35份、菊花10-15份、薄荷3-5份、生地10-15份、白芍2-3份、甘草3-5份、陈皮10-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金银花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新鲜茯苓经清洗、消毒、去壳和粉碎后得到茯苓颗粒,将茯苓颗粒进行固态发酵得到茯苓发酵液,固态发酵的营养液组成为:红糖2.5-3.0wt%、石膏1.5-2.0wt%、维生素B11-2片/L营养液、pH5-6、余量为水,茯苓颗粒与营养液的质量比为2-3,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32℃,发酵时间96-120小时;
(2)将原料金银花、菊花、薄荷、生地、白芍、甘草和陈皮于30-80倍重量的水中煎煮40-60分钟,过滤得金银花液;
(3)将茯苓发酵液与金银花液按配比混合,于100-120℃条件下蒸馏取液得到茯苓金银花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茯苓金银花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将茯苓的一代种子液以10-15%的接种量接入到液体培养基中,于28-32℃培养96-120小时,得到二代种子液;
(2)将二代种子液与金银花液按配比混合,于28-32℃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得到茯苓银花液,所述金银花液的制备方法为:原料金银花、菊花、薄荷、生地、白芍、甘草和陈皮于30-80倍重量的水中煎煮40-60分钟,过滤得金银花液;
(3)对茯苓银花液进行高温灭菌和浓缩处理得到浓缩液;
(4)将浓缩液于100-120℃条件下蒸馏取液得到茯苓金银花露。
4.根据利要求3所述的茯苓金银花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代种子液的制备方法为:新鲜茯苓经清洗、消毒、杀菌和做种后得到母种,将母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96-120小时,培养温度为28-32℃,得到一代种子液。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茯苓金银花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1-1.5wt%、红糖1.5-2.5wt%、磷酸二氢钾0.1-0.15wt%、硫酸镁0.05-0.1wt%、酵母15-20wt%、维生素B1 1-2片/L液体培养基、pH5-6、余量为水。
6.根据利要求3所述的茯苓金银花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灭菌温度为180-200℃,灭菌时间为30-40分钟;浓缩方式为煎煮,煎煮至有浓郁的茯苓、金银花、菊花和薄荷香味时,过滤得到浓缩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78803.0A CN104757680A (zh) | 2015-04-16 | 2015-04-16 | 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78803.0A CN104757680A (zh) | 2015-04-16 | 2015-04-16 | 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57680A true CN104757680A (zh) | 2015-07-08 |
Family
ID=53640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78803.0A Pending CN104757680A (zh) | 2015-04-16 | 2015-04-16 | 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5768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65165A (zh) * | 2019-04-11 | 2019-07-05 | 湖北大别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风味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753916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厦门市天德善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女贞子明目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
-
2015
- 2015-04-16 CN CN201510178803.0A patent/CN104757680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65165A (zh) * | 2019-04-11 | 2019-07-05 | 湖北大别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风味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753916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厦门市天德善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女贞子明目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4385B (zh) | 一种米酒酒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278692A (zh) | 一种清润型凉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3981061A (zh) | 金花茶保健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36793A (zh) | 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祛火作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392218B (zh) | 用天然蜂蜜和中草药酿制的营养保健酒及其制备方法 | |
KR100574236B1 (ko) | 노니열매를 이용한 노니액기스 제조방법 | |
CN102197877A (zh) | 保健饮料 | |
KR20160119999A (ko) | 동의보감 원문에 근거한 국산 유기농 공진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6967551A (zh) | 一种新鲜芦根复合酵素饮品的制备方法 | |
CN104623091A (zh) | 一种灵芝虫草养身酒 | |
CN104757680A (zh) | 一种茯苓金银花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09047A (zh) | 一种清肝护肝的绿豆中药复方饮料的配方及制备工艺 | |
CN103749839A (zh) | 一种灵芝万寿果茶 | |
CN106754154A (zh) | 桑葚保健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767402A (zh) | 一种甘草甜素生姜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5192196A (zh) | 金银花袋泡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4770519A (zh) | 一种草本凉茶 | |
CN106562159A (zh) | 一种金银花植物混合饮料及其生产工艺 | |
CN110437008A (zh) | 一种纯中药生物水溶肥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200016615A (ko) | 자인삼(刺人蔘)을 주재료로 한 건강보조식품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방법으로 제조된 건강보조식품 | |
CN108935797A (zh) | 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野生保健茶 | |
CN107279651A (zh) | 一种即溶薄荷薏苡仁植物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528129C (zh) | 沙枣护发膏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6472744A (zh) | 一种玫瑰姜枣通经专用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635631A (zh) | 一种保健果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