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6333A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56333A CN104756333A CN201380056477.5A CN201380056477A CN104756333A CN 104756333 A CN104756333 A CN 104756333A CN 201380056477 A CN201380056477 A CN 201380056477A CN 104756333 A CN104756333 A CN 1047563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insulator
- main metal
- axis
- t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6—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joint between insulation and body, e.g. using c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8—Mounting, fixing or sealing of sparking plugs, e.g. in combustion cha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更可靠地防止筒部的破裂,且使绝缘体、中心电极的散热性能有效提高,抑制绝缘体等过热。火花塞(1)具备筒状的绝缘子(2)和具有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21)的主体配件(3)。绝缘子(2)具有卡定于突部(21)的被卡定面(21A)的卡定部(14)和从卡定部(14)的后端向后端侧延伸的中间主体部(12)。主体配件(3)具有位于突部(21)的外周侧且螺纹直径为10mm以下的螺纹部(15)和位于中间主体部(12)的外周侧的筒部(17)。在包含轴线CL1的剖面中,设通过被卡定面(21A)的中心CP且沿着与轴线CL1正交的方向的主体配件(3)的厚度为A(mm),沿着与轴线CL1正交的方向的筒部(17)的主体配件(3)的最小厚度为B(mm)时,满足A≤1.70及B≥1.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内燃机等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一般地,火花塞具备:绝缘体,具有沿着轴线延伸的轴孔;中心电极,插入设置于上述轴孔的前端侧;主体配件,设置于上述绝缘体的外周;接地电极,设置于上述主体配件的前端部,在与上述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并且,通过在火花放电间隙施加预定的电压,从而在火花放电间隙产生火花放电,来引燃混合气等。
另外,绝缘体具备形成于其前端部的较小径的长腿部和连接于该长腿部的后端的锥形的卡定部。进一步,主体配件在其外周具备:对于内燃机等安装用的螺纹部、形成于比该螺纹部靠后端侧的凸缘状的基座部及形成于上述螺纹部及基座部间的圆筒状的筒部(螺纹颈)。此外,主体配件在其内周面具备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以上述卡定部直接或经由密封片等间接的与上述突部卡定的状态来固定主体配件及绝缘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另外,伴随混合气等的燃烧,长腿部、中心电极的前端部所受的热主要经由长腿部、中心电极传导至卡定部侧,且从卡定部传导至突部侧。
然而近年来,为了实现发动机布局的自由度的提高等,要求火花塞(主体配件)的小径化。在这样的小径化的火花塞中,不得不使配置于主体配件的内周侧的绝缘体、中心电极的内径(体积)变小,因此热传导路径变窄,有散热性能降低的担忧。散热性能降低的话,长腿部、中心电极会过热,有招致绝缘体(长腿部)的耐力降低、以绝缘体(长腿部)的前端部为热源的预点火的发生及中心电极的快速消耗、变形等的担忧。因此,认为能够通过使主体配件的厚度变小,确保主体配件的内径更大,来实现绝缘体等的外径(体积)的增大,进而实现绝缘体、中心电极的过热防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3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单纯使主体配件的厚度变小的情况下,为了对内燃机等螺合螺纹部,在向主体配件施加紧固扭矩时,有在筒部产生破裂的担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花塞,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筒部的破裂,且使绝缘体、中心电极的散热性能有效提高,能够抑制绝缘体等的过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以下,分项对适用于解决上述目的的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根据需要对对应的结构附记特有的作用效果。
结构1.
本结构的火花塞具备:
筒状的绝缘体,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孔;
中心电极,插入设置于上述轴孔的前端侧;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设置于上述绝缘体的外周,具有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
上述绝缘体具有:
卡定部,对于作为上述突部的后端侧面的被卡定面直接或者间接卡定;及
中间主体部,从上述卡定部的后端向后端侧延伸,
在上述主体配件的外周部具有:
安装用的螺纹部,位于上述突部的外周侧;
基座部,位于比上述螺纹部靠后端侧,向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及
筒部,位于上述螺纹部及上述基座部间的上述中间主体部的外周侧,具有比上述基座部更小的直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的螺纹直径为10mm以下,
在包含上述轴线的剖面中,
设通过上述被卡定面的中心且沿着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主体配件的厚度为A(mm),
沿着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筒部的上述主体配件的最小的厚度为B(mm)时,满足
A≤1.70及B≥1.20。
另外,“通过上述被卡定面的中心且沿着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主体配件的厚度”是指从螺纹部的有效直径减掉被卡定面的中心的主体配件的内径的值的一半。
从绝缘体的卡定部传递到突部的热通过主体配件被传导到安装有火花塞的装置(例如内燃机等)。在此,迅速进行对于上述装置的热传导,从而使绝缘体、中心电极所受的热迅速被引导向主体配件等。
在这一点上,根据上述结构1,与从绝缘体的卡定部传递到突部的热的热传导路径相对于上述装置的长度相当的厚度A为1.70mm以下。因此,能够使从卡定部传导到突部的热有效地传导至上述装置侧。其结果,能够迅速引导绝缘体、中心电极的前端部所受的热,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绝缘体、中心电极的过热。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1,螺纹部的螺纹直径为10mm以下,由于厚度A为1.70mm以下,因此能够使主体配件的内径较大。由此,能够使配置于主体配件的内周侧的绝缘体等的外径(体积)增大,进而能够扩大沿着绝缘体等的热的传导路径。其结果,能够使绝缘体等的热更迅速传导至上述装置侧,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体等的过热防止效果。
此外,在使厚度A为1.70mm以下的情况下,在将火花塞安装到上述装置时等有筒部破裂的担忧,但根据上述结构1,使筒部的主体配件的厚度B为1.20mm以上。因此,能够充分提高筒部的机械强度。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筒部的破裂。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结构1,满足A≤1.70mm及B≥1.20mm,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筒部的破裂,且有效提高绝缘体、中心电极的散热性能。
结构2.本结构的火花塞根据上述结构1,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具备从上述被卡定面的前端向前端侧延伸且具有固定的内径的直面,
设沿着上述轴线的上述直面的长度为C(mm)时,满足
C≥A。
认为从卡定部传导到突部的热以主体配件中的突部的被卡定面为中心被放射状地被传导。在此,热难以传递到位于主体配件中的距被卡定面与厚度A相同长度的范围外的部位。这是因为,在热传递到上述范围外的部位前,较多的热被引导至比上述范围外的部位更接近被卡定面的上述装置侧。另一方面,主体配件中的位于上述范围内的部位容易变成较高温度。
在该点的基础上,根据上述结构2,以满足C≥A的方式构成,以在直面的局部形成位于上述范围外的部分(即,抑制了从卡定部传导至突部的热所导致的高温化且容易成为较低温度的部分)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使从绝缘体传导至直面的热量显著增大,能够实现绝缘体等的散热性能的进一步的提高。
结构3.本结构的火花塞根据上述结构1或2,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具备从上述被卡定面的前端向前端侧延伸且具有固定的内径的直面,
在沿上述轴线方向1.6mm以上的范围中,上述直面与上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
另外,“具有固定的内径的直面”是指不仅包含具有严格固定的内径的直面,也包含沿着轴线稍微倾斜(例如,在包含轴线的剖面中,直面的外形线与轴线所成角中的锐角的角度小于10°),内径稍微变化的直面(以下相同)。
根据上述结构3,直面具备与绝缘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且热非常容易从绝缘体传导至自身的部分,且该部分的长度为1.6mm以上。因此,能够使从绝缘体传导到直面的热进一步增大。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
结构4.本结构的火花塞,根据上述结构1至3中任一项,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具有在上述轴线方向前端侧前端变细的锥形的前端侧面,
在包含上述轴线的剖面中,设上述的端侧面的外形线与正交于上述轴线的直线所成的角中的锐角的角度为θ(°)时,满足
θ≥60。
根据上述结构4,能够使上述前端侧面大范围接近绝缘体。因此,能够使绝缘体的热更有效地传导至前端侧面,能够使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火花塞的结构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2(a)是主体配件中的卡定绝缘子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b)是筒部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主体配件中的卡定绝缘子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突部的前端侧面的角度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角度θ与100℃达到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火花塞1的局部剖切主视图。并且,在图1中,将火花塞1的轴线CL1方向作为附图的上下方向,将下侧作为火花塞1的前端侧,将上侧作为后端侧进行说明。
火花塞1由筒状绝缘体的绝缘子2和保持绝缘子2的筒状的主体配件3等构成。
众所周知,绝缘子2通过烧结氧化铝等而形成,在其外形部具备:形成于后端侧的后端侧主体部10;在比该后端侧主体部10靠前端侧沿直径方向向外突出形成的大径部11;在比该大径部11靠前端侧形成为比其细径的中间主体部12;和在比该中间主体部12靠前端侧形成为比其更细径的长腿部13。此外,绝缘子2中,大径部11、中间主体部12、及大部分的长腿部13容纳于主体配件3的内部。并且,在中间主体部12与长腿部13之间,朝向前端侧形成前端变细的锥形的卡定部14,上述中间主体部12从卡定部14的后端向后端侧延伸。并且,绝缘子2通过卡定部14卡定于主体配件3。
此外,在绝缘子2中沿着轴线CL1方向贯通形成有轴孔4,在该轴孔4的前端侧插入、固定中心电极5。中心电极5由内层5A和外层5B构成,其中,内层5A由导热性优异的金属〔例如,铜、铜合金、纯镍(Ni)等〕构成,外层5B由以Ni为主成分的合金构成。另外,中心电极5整体形成为棒状(圆柱状),其前端部分从绝缘子2的前端突出。
此外,在轴孔4的后端侧,以从绝缘子2的后端突出的状态插入、固定端子电极6。
进一步,在轴孔4的中心电极5与端子电极6之间配置有圆柱状的电阻体7。该电阻体7的两端部经由导电性的玻璃密封层8、9分别与中心电极5和端子电极6电连接。
此外,上述主体配件3由低碳钢(例如S25C等)等金属形成为筒状,在其外周面形成用于将火花塞1安装到预定的装置(例如内燃机、燃料电池改质器等)的螺纹部(外螺纹部)15。另外,在比螺纹部15靠后端侧向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基座部16,在螺纹部15及基座部16之间形成圆筒状的筒部17。筒部17位于上述中间主体部12的外周侧,在筒部17的外周嵌入环状的衬垫18。并且,在主体配件3的后端侧设置有:将主体配件3安装到上述装置时,用于卡合扳手等工具的剖面六边形的工具卡合部19。另外,在主体配件3的后端部设置有向直径方向内侧弯曲的压紧部2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火花塞1的小型化(小径化),采取主体配件3小径化,螺纹部15的螺纹直径为10mm以下。
另外,在主体配件3的内周设置有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以轴线CL1为中心的呈环状的突部21。并且,绝缘子2相对于主体配件3从其后端侧向前端侧插入,以自身的卡定部14经由圆环状的密封片22卡定到上述突部21的后端侧面即被卡定面21A的状态,将主体配件3的后端侧开口部压紧到直径方向内侧,即通过形成上述压紧部20,被固定到主体配件3上。并且,通过设置于卡定部14及被卡定面21A之间的上述密封片22,保持燃烧室内的气密性,以使进入到暴露于燃烧室内的绝缘子2的长腿部13与主体配件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燃料气体不泄露到外部。
并且,为了使压紧所产生的密闭更完善,在主体配件3的后端侧,主体配件3与绝缘子2之间介入环状的环构件23、24,在环构件23、24间填充有滑石(talc)25的粉末。即,主体配件3通过密封片22、环构件23、24及滑石25来保持绝缘子2。
另外,在主体配件3的前端部26接合有接地电极27,其自身的中间部分被弯折,自身的前端侧侧面与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相对。此外,在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和接地电极27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火花放电间隙28,在该火花放电间隙28中,在大致沿轴线CL1的方向进行火花放电。
然而,在螺纹部15的螺纹直径较小的情况下,通常,不得不使长腿部13、中心电极5的外径变小。然而,在使长腿部13、中心电极5的外径变小的情况下,将长腿部13、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所受的热传导至主体配件3的路径变窄。因此,长腿部13、中心电极5变得过热,有绝缘子2(长腿部13)的耐力降低,发生以绝缘子2(长腿部13)的前端部为热源的预点火及发生中心电极5的快速消耗、变形等的担忧。
鉴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设通过被卡定面21A的中心CP且沿着与轴线CL1正交的方向的主体配件3的厚度为A(mm),以满足A≤1.70的方式构成。即,主体配件3的壁厚为较小,绝缘子2等的热经由主体配件3被迅速地传导至上述装置侧。另外,通过使主体配件3的壁厚较小,能够使长腿部13、中心电极5的外径(体积)变大(即,使长腿部13、中心电极5的散热良好)。另外,厚度A是指从螺纹部15的有效直径减掉上述中心CP中的主体配件3的内径的值的一半。
另一方面,使主体配件3的壁厚过小的话,筒部17的机械强度变得不充分,在为了将火花塞1安装到上述装置而在工具卡合部19施加紧固力矩时,在位于螺纹部15及工具卡合部19间的筒部17中有产生破裂的担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设沿着与轴线CL1正交的方向的筒部17的主体配件3的最小厚度为B(mm)时,以满足B≥1.20的方式构成。即,筒部17构成为具有充分的机械强度。
并且,如图2(a)所示,突部21具备从被卡定面21A的前端向前端侧延伸并具有固定的内径的直面21B。直面21B与长腿部1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较小(例如0.5mm以下),长腿部13、中心电极5的受热不仅经由密封片22的路径,还通过沿着直面21B与长腿部13之间的空间的路径被传导至主体配件3。另外,直面21B具有固定的内径是指不仅包含直面21B具有严格内径的情况,也包含直面21B稍微倾斜(例如,在包含轴线CL1的剖面中,直面21B的外形线与轴线CL1所成的角中的锐角的角度在10°以下),内径稍微变化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沿着轴线CL1的直面21B的长度为C(mm)时,以满足C≥A的方式构成。即,经由密封片22传导到突部21的热导致主体配件3中的位于从被卡定面21A的与厚度A相同长度的范围内的部位〔图2(a)中标有点状图案的部位〕容易变成较高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满足C≥A的方式构成直面21B,从而在直面21B的局部形成抑制传导到突部21热所导致的高温化并容易变为低温的部分〔图2(a)中粗线所示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沿着轴线CL1方向1.6mm以上的范围中,直面21B与绝缘子2(长腿部1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即,直面21B具备与长腿部13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且从长腿部13的热非常容易传导至自身的部分,且该部分的长度L充分大。
进一步,如图4所示,突部21具有沿着轴线CL1方向前端侧前端变细的锥形的前端侧面21C。并且,在包含轴线CL1的剖面中,设前端侧面21C的外形线与正交于轴线CL1的直线X所成的角中的锐角的角度为θ(°)时,以满足θ≥60的方式构成。并且,优选的是角度θ为80°以下。
如上详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主体配件3的厚度A为1.70mm以下,因此能够使从卡定部14传导到突部21的热有效地传导至上述装置侧。其结果,能够迅速引导绝缘子2、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所受的热,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绝缘子2、中心电极5的过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部15的螺纹直径为10mm以下,但由于厚度A为1.70mm以下,因此能够使主体配件3的内径较大。由此,能够使配置于主体配件3的内周侧的绝缘子2等的外径(体积)增大,进而能够扩大沿着绝缘子2等的热的传导路径。其结果,能够使绝缘子2等热更迅速地传导至上述装置侧,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子2等过热防止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17中的主体配件3的厚度B为1.20mm以上。因此,能够充分提高筒部17的机械强度,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筒部17的破裂。
进一步,以满足C≥A的方式构成,以在直面21B的局部形成容易成为较低温的部分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使从绝缘子2传导至直面21B的热量显著增大,能够实现绝缘子2等的散热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直面21B与绝缘子2(长腿部1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的部位的沿着轴线CL1的长度L为1.6mm以上。因此,能够使从绝缘子2传导到直面21B的热量进一步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
另外,由于角度θ为60°以上,能够使上述前端侧面21C大范围接近绝缘子2。因此,能够使绝缘子2的热进一步有效地传导至前端侧面21C,能够使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
接着,为了确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效果,通过变更主体配件中的在内周配置有中间主体部的部位的内径(第一内径;mm)与主体配件的突部的最小内径(第二内径;mm),制作各种各样变更了主体配件的厚度A(mm)的火花塞的样品,对各样品进行散热性能评价试验。散热性能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下。即,将样品安装到金属制的套管上,使用预定的热风枪加热长腿部的前端部与中心电极的前端部,测定筒部的温度达到100℃的时间(100℃达到时间)。并且,在各样品中,算出相对于厚度A为1.78mm的基准样品(为表1的样品7,相当于比较例)的100℃达到时间的测定的100℃达到时间的比例(改善比例)。在此,改善比例为0.92以下的样品作为绝缘子等散热性能优异而给予“○”的评价,另一方面,改善比例为0.92以上1.00以下的样品作为散热性能稍差而给予“△”的评价,改善比例比1.00大的样品作为散热性能差而给予“×”的评价。
在表1示出了该试验的结果。并且,各样品的螺纹部的螺纹直径为10mm,直面的长度C比厚度A小。
[表1]
如表1所示,可以明确厚度A为1.70mm以下的样品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认为这是由于厚度A为1.70mm以下,因此绝缘子等的热经由主体配件被迅速地传导至套管侧。
接着,通过变更上述第一内径,制作各种各样变更了上述筒部的厚度B(mm)的火花塞的样品,对各样品进行筒部强度试验。筒部强度试验的概要如下。即,通过由预定的螺丝紧固试验机施加紧固扭矩,对于铁制的套管安装样品,且安装后也继续施加紧固扭矩。并且,测定筒部中产生破裂时的紧固扭矩(破裂时扭矩)。在此,破裂时扭矩为25N·m以上的样品作为筒部具有充分的机械强度而给予“○”的评价,另一方面,裂时扭矩小于25N·m的样品作为筒部的机械强度不充分而给予“×”的评价。
表2示出了该试验的结果。并且,各样品的螺纹部的螺纹直径为10mm,筒部的外径约为9mm。另外,安装样品时的旋转数为4rpm。
[表2]
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厚度B为1.20mm以上的样品的筒部的机械强度充分大,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筒部的破裂。
根据上述两试验的结果,可以说为了实现防止筒部的破裂,且使绝缘子、中心电极的散热性能有效提高,优选以满足A≤1.70mm及B≥1.20mm的方式构成。
接着,制作各种各样变更了上述直面的长度C的火花塞的样品,且对各样品进行上述散热性能评价试验。另外,在该试验中,厚度A为1.70mm或1.65mm。另外,在厚度A为1.70mm的样品中,以表1的样品8(与表3的样品22相同的结构)的100℃达到时间为基准,算出各样品的改善比例。另外,在厚度A为1.65mm的样品中,以表1的样品9(与表4的样品27相同的结构)的100℃达到时间为基准,算出各样品的改善比例。进一步,改善比例为0.95以下的样品作为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性能而给予“○”的评价,另一方面,改善比例为0.95以上1.00以下的样品作为散热性能的提高效果稍小而给予“△”的评价,改善比例超过1.00的样品作为缺乏散热性能的提高效果而给予“×”的评价。表3示出了厚度A为1.70mm的样品的试验结果,表4示出了厚度A为1.65mm的样品的试验结果。
[表3]
[表4]
如表3及表4所示,确认了长度C在厚度A以上的样品能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认为这是由于在直面的局部形成有抑制从绝缘子等传导来的热导致的高温化的部分,其结果,从绝缘子传导至直面的热量变得非常大。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可以说为了实现散热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优选的是以满足C≥A的方式构成。
接着,在长腿部的基端部形成平行部,且变更该平行部的沿着轴线的长度与直面的长度C,从而制作各种各样变更了直面与绝缘子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的部位的沿轴线的长度L的火花塞的样品,其中,该平行部的外周面与直面平行延伸。并且,对制作的样品进行上述散热性能评价试验。
另外,在该试验中,在长度C为1.05mm的样品中,以表4的样品25(与表5的样品31相同的结构)的100℃达到时间为基准,算出各样品的改善比例,另外,在长度C为1.65mm的样品中,以表4的样品28(与表6的样品41相同的结构)的100℃达到时间为基准,算出各样品的改善比例。进一步,在长度C为1.85mm为样品中,以表4的样品29(与表7的样品51相同的结构)的100℃达到时间为基准,算出各样品的改善比例。
此外,在本试验中,改善比例为0.97以下的样品作为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散热性能而给予“○”的评价,另一方面,改善比例为0.97以上1.00以下的样品作为散热性能的提高效果稍小而给予“△”的评价,改善比例超过1.00的样品作为缺乏散热性能的提高效果而给予“×”的评价。表5示出了长度C为1.05mm的样品的试验结果,表6示出了长度C为1.65mm的样品的试验结果,表7示出了长度C为1.85mm样品的试验结果。
[表5]
[表6]
[表7]
如表5~7所示,明确了直面与绝缘子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的部位的沿轴线的长度L为1.6mm以上的样品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性能。认为这是由于距离为0.22mm以下,从绝缘子向直面的容易热传导的部位充分长,从而绝缘子的热被有效地引导向主体配件。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从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的观点看,可以说在沿轴线方向1.6mm以上的范围中,更优选的是直面与绝缘子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
接着,在包含轴线的剖面中,制作各种各样变更了突部的前端侧面的外形线与正交于轴线的直线所成的角中的锐角的角度θ(°)的火花塞的样品,对各样品进行上述散热性能评价试验。图5示出了表示角度θ与100℃达到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并且,各样品的厚度A为1.65mm,长度C为1.65mm,上述长度L为1.6mm。
如图5所示,发现通过使角度θ为60°以上,100℃达到时间显著减小,绝缘子的热被极有效地引导向主体配件。认为这是由于上述前端侧面大范围接近绝缘子,绝缘子的热变得容易被引导向前端侧面。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可以说为了使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更优选使角度θ为60°以上。
另外,也可以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而由例如如下来实施。当然,也可以是未在以下例示的其他的应用例、变更例。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部14经由密封片22间接的卡定于卡定面21A,但卡定部14也可以直接卡定于卡定面21A。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主体配件3的前端部26接合接地电极27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化,但也可以适用于削出主体配件的局部(或者预先焊接到主体配件的前端配件的局部)的方式来形成接地电极的情况(例如日本特开2006-236906号公报等)。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具卡合部19为剖面六边形状,但工具卡合部19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Bi-HEX(变形12角)形状(ISO22977:2005(E))等。
标号说明
1 火花塞
2 绝缘子(绝缘体)
3 主体配件
4 轴孔
5 中心电极
12 中间主体部
14 卡定部
15 螺纹部
16 基座部
17 筒部
21 突部
21A 被卡定面
21B 直面
21C 前端侧面
CL1 轴线
Claims (4)
1.一种火花塞,具备:
筒状的绝缘体,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孔;
中心电极,插入设置于上述轴孔的前端侧;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设置于上述绝缘体的外周,具有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
上述绝缘体具有:
卡定部,对于作为上述突部的后端侧面的被卡定面直接或者间接卡定;及
中间主体部,从上述卡定部的后端向后端侧延伸,
在上述主体配件的外周部具有:
安装用的螺纹部,位于上述突部的外周侧;
基座部,位于比上述螺纹部靠后端侧,向直径方向外侧突出;及
筒部,位于上述螺纹部及上述基座部间的上述中间主体部的外周侧,具有比上述基座部更小的直径,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纹部的螺纹直径为10mm以下,
在包含上述轴线的剖面中,
设通过上述被卡定面的中心且沿着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主体配件的厚度为A(mm),
沿着与上述轴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筒部的上述主体配件的最小的厚度为B(mm)时,满足
A≤1.70及B≥1.20。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具备从上述被卡定面的前端向前端侧延伸且具有固定的内径的直面,
设沿着上述轴线的上述直面的长度为C(mm)时,满足
C≥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具备从上述被卡定面的前端向前端侧延伸且具有固定的内径的直面,
在沿上述轴线方向1.6mm以上的范围中,上述直面与上述绝缘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22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部具有在上述轴线方向前端侧前端变细的锥形的前端侧面,
在包含上述轴线的剖面中,设上述前端侧面的外形线与正交于上述轴线的直线所成的角中的锐角的角度为θ(°)时,满足
θ≥6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1478A JP5346404B1 (ja) | 2012-11-01 | 2012-11-01 | 点火プラグ |
JP2012-241478 | 2012-11-01 | ||
PCT/JP2013/003713 WO2014068809A1 (ja) | 2012-11-01 | 2013-06-13 | 点火プラ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56333A true CN104756333A (zh) | 2015-07-01 |
CN104756333B CN104756333B (zh) | 2016-11-02 |
Family
ID=49764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56477.5A Active CN104756333B (zh) | 2012-11-01 | 2013-06-13 | 火花塞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76384B2 (zh) |
EP (1) | EP2916403B1 (zh) |
JP (1) | JP5346404B1 (zh) |
KR (1) | KR101665900B1 (zh) |
CN (1) | CN104756333B (zh) |
WO (1) | WO201406880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5156B (zh) * | 2016-08-04 | 2020-11-10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火花塞、控制系统、内燃机及内燃机系统 |
US10720759B2 (en) | 2017-03-17 | 2020-07-21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Ignition plug |
JP6611769B2 (ja) * | 2017-09-02 | 2019-11-27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点火プラグ |
DE102019126831A1 (de) | 2018-10-11 | 2020-04-16 | Federal-Mogul Ignition Llc | Zündkerze |
JP6986041B2 (ja) * | 2019-04-01 | 2021-12-22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JP6868053B2 (ja) * | 2019-05-07 | 2021-05-12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JP2021082538A (ja) * | 2019-11-21 | 2021-05-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43535A (ja) * | 1999-02-22 | 2000-09-08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US20070126330A1 (en) * | 2003-12-19 | 2007-06-0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US20080061670A1 (en) * | 2006-09-07 | 2008-03-13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US20080092838A1 (en) * | 2006-10-24 | 2008-04-24 | Denso Corporation | Spark plug with stream shaper to shape tumble vortex into desired stream in combustion chamber |
CN101904066A (zh) * | 2008-01-10 | 2010-12-01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内燃机用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1125306A1 (ja) * | 2010-04-02 | 2011-10-13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50355A (en) | 1937-06-08 | 1941-07-22 | Bruck Josef | Packing for insulators in sparking plugs |
JP3340349B2 (ja) | 1997-04-15 | 2002-11-05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JP2006236906A (ja) | 2005-02-28 | 2006-09-0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JP4676912B2 (ja) * | 2006-03-16 | 2011-04-27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
JP5363475B2 (ja) | 2008-12-25 | 2013-12-11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EP2493036B1 (en) * | 2009-10-23 | 2016-04-20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park plug |
JP5476360B2 (ja) | 2011-11-25 | 2014-04-23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点火プラグ |
US9225150B2 (en) * | 2012-07-17 | 2015-12-29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
2012
- 2012-11-01 JP JP2012241478A patent/JP5346404B1/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6-13 US US14/437,663 patent/US9276384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3 WO PCT/JP2013/003713 patent/WO201406880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13 CN CN201380056477.5A patent/CN10475633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3 EP EP13851072.2A patent/EP2916403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3 KR KR1020157011283A patent/KR10166590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43535A (ja) * | 1999-02-22 | 2000-09-08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US20070126330A1 (en) * | 2003-12-19 | 2007-06-07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US20080061670A1 (en) * | 2006-09-07 | 2008-03-13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Spark plug |
US20080092838A1 (en) * | 2006-10-24 | 2008-04-24 | Denso Corporation | Spark plug with stream shaper to shape tumble vortex into desired stream in combustion chamber |
CN101904066A (zh) * | 2008-01-10 | 2010-12-01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内燃机用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1125306A1 (ja) * | 2010-04-02 | 2011-10-13 |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295388A1 (en) | 2015-10-15 |
WO2014068809A1 (ja) | 2014-05-08 |
KR20150065801A (ko) | 2015-06-15 |
EP2916403A4 (en) | 2016-06-29 |
CN104756333B (zh) | 2016-11-02 |
US9276384B2 (en) | 2016-03-01 |
JP5346404B1 (ja) | 2013-11-20 |
EP2916403A1 (en) | 2015-09-09 |
KR101665900B1 (ko) | 2016-10-12 |
JP2014093137A (ja) | 2014-05-19 |
EP2916403B1 (en) | 2020-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56333A (zh) | 火花塞 | |
JP5041561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CN103138160B (zh) | 火花塞 | |
WO2012120757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3733450B (zh) | 火花塞 | |
JP2014167903A (ja) | 点火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4030273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CN103931065B (zh) | 火花塞 | |
CN104782006A (zh) | 火花塞 | |
JP2014107075A (ja) | 点火プラグ | |
JP2012064561A (ja) | 高周波プラズマスパークプラグ | |
WO2017098674A1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13258007A (ja) | 点火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9742157B2 (en) | Spark plug | |
CN112217098B (zh) | 火花塞 | |
JP5721680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14056654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11034959A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373447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6333135B2 (ja) | スパークプラグ | |
JP2016003794A (ja) | グロープラグ | |
CN117882257A (zh) | 火花塞 | |
JP2019029325A (ja) | 点火プラ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