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1065B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1065B
CN103931065B CN201280055275.4A CN201280055275A CN103931065B CN 103931065 B CN103931065 B CN 103931065B CN 201280055275 A CN201280055275 A CN 201280055275A CN 103931065 B CN103931065 B CN 103931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rmination
fusing department
grounding electrode
spark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52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31065A (zh
Inventor
片冈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31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1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31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10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arthed electr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3/00Sparking plu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part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16Means for dissipating hea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9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ark Plug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使端头的热量高效地向内层传导,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火花塞(1)具备:具有在轴线(CL1)方向上延伸的轴孔(4)的绝缘子(2)、插入设置在轴孔(4)中的中心电极(5)、设置在绝缘子(2)的外周的主体配件(3)、固定在主体配件(3)的前端部的接地电极(27)、以及接合在接地电极(27)的前端部且与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33)的端头(32)。接地电极(27)具有外层(27A)以及设置在外层(27A)的内部且由以铜为主成分的金属构成的内层(27B)。端头(32)通过包含构成本身的金属和构成外层(27A)的金属的熔融部(35)接合在接地电极(27)上。熔融部(35)与内层(27B)接触,且含铜成分。

Description

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等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内燃机等燃烧装置中所使用的火花塞例如具备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电极、设置在中心电极的外周的绝缘体、组装在绝缘体的外周的筒状的主体配件、以及基端部接合在主体配件的前端部上的接地电极。接地电极以其前端部与中心电极相对的方式本身的大致中间部分弯折地配置,由此在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与接地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
此外,公知有在接地电极中形成火花放电间隙的部位设置由贵金属合金等构成的端头,提高耐久性及引燃性的技术。一般情况下,端头通过电阻焊接或激光焊接形成,通过由构成接地电极的金属和构成端头的金属构成的熔融部接合在接地电极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此外,提出了通过外层、以及设置在该外层的内部且由热导性比构成上述外层的金属优良的金属形成的内层构成接地电极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通过该方法,能够将端头的热量经由内层迅速向主体配件侧传导,能够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
但是,端头如上所述通过熔融部接合在接地电极上,可是熔融部与接地电极相比,一般情况下热导性稍差。因此,在将端头的热量经由熔融部向内层侧传导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将端头的热量充分散去的可能性。因此,提出了将端头与内层接触,不经由熔融部而将端头的热量直接向内层传导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79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51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357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为了使端头与内层接触,需要增大端头相对于接地电极的埋没量,端头被设为比较长、体积大的端头。因此,端头的受热量增大,虽然将端头与内层接触,但存在无法充分散去端头的热量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花塞,能够将端头的热量高效地向内层传导,能够更切实地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以下,分项说明适合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各结构。另外,根据需要对所对应的结构记载特有的作用效果。
结构1.本结构的火花塞,具备:绝缘体,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孔;中心电极,插入设置在上述轴孔中;筒状的主体配件,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接地电极,固定在上述主体配件的前端部;以及柱体的端头,接合在上述接地电极的前端部,与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间隙,上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上述接地电极具有外层、以及设置在该外层的内部且由以铜为主成分的金属构成的内层,上述端头通过包含构成本身的金属和构成上述外层的金属的熔融部接合在上述接地电极上,上述熔融部与上述内层接触,并且含有铜成分。
另外,从更切实地防止端头从接地电极剥离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是,将熔融部中含有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设置在下述结构2中记载的位置,从将端头的热量进一步高效地向内层传导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是,将上述高含铜部设置在后述的结构3中所记载的位置。
结构2.本结构的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1中,在与上述端头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着上述中心轴投影了上述熔融部与上述端头的边界部分以及上述熔融部时,上述熔融部中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位于偏离了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位置。
结构3.本结构的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1中,在与上述端头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着上述中心轴投影了上述熔融部与上述端头的边界部分以及上述熔融部时,上述熔融部中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与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重合。
结构4.本结构的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1至3的任一项中,在包含上述轴线且与上述接地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剖面上,上述熔融部的重心部分的铜的含量为5质量%以上。
另外,“剖面上的熔融部的重心”是指,熔融部的剖面上的所谓的“图心”,在求出上述重心时,不需要考虑成分浓度分布及重量。
结构5.本结构的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1至4的任一项中,上述熔融部没有从上述端头的形成上述间隙的面露出。
发明效果
根据结构1的火花塞,端头通过熔融部接合在接地电极上,上述熔融部构成为,与以热导性优良的铜为主成分的内层接触,且含有铜成分。因此,能够提高熔融部的热导性,能够将端头的热量经由熔融部高效地向内层传导。其结果,能够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能够实现提高火花塞的耐久性。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1,不需要为了使端头与内层接触而将端头设得过长,能够将端头的体积抑制为比较小。其结果,能够降低端头的受热量,与上述作用效果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此外,能够防止比较昂贵的端头的使用量增大,因此还能够抑制成本增大。
根据结构2的火花塞,在熔融部设置有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熔融部的热导性,能够将端头的热量进一步高效地向内层传导。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2,沿着端头的中心轴投影了熔融部与端头的边界部分及熔融部时,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位于偏离了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位置。即构成为,在熔融部中与上述边界部分对应的部位(对端头的接合性特别做出贡献的部位)没有形成高含铜部。因此,高含铜部中的热膨胀和收缩的影响难以涉及到熔融部中与上述边界部分对应的部位(对端头的接合性特别做出贡献的部位)。由此,能够充分减小在端头与熔融部之间产生的热应力差,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相对于熔融部的接合强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切实地抑制氧向边界部分侵入(边界部分的氧化皮的发展),能够在端头处实现优良的耐剥离性。
根据结构3的火花塞,在熔融部中形成有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3,沿着端头的中心轴投影了熔融部与端头的边界部分及熔融部时,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重合。即构成为,高含铜部位于熔融部中与端头接合的部位的附近。因此,能够将端头的热量进一步迅速向熔融部传导。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能够实现更优良的耐久性。
根据结构4的火花塞,在熔融部的重心部分,铜的含量为5质量%以上。因此,能够显著提高熔融部的热导性,能够将端头的热量非常高效地向内层传导。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能够实现耐久性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结构5的火花塞,耐消耗性比端头差的熔融部不向端头的形成上述间隙的面(放电面)露出。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发挥因设置了端头而产生的耐消耗性的提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火花塞的结构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2是表示火花塞的前端部的结构的局部剖切放大主视图。
图3是表示高含铜部等的接地电极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与端头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投影了熔融部与端头的边界部分及熔融部时的、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和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投影图。
图5是表示高含铜部的形成位置的其他例子的接地电极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高含铜部的形成位置的其他例子的接地电极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高含铜部的形成位置的其他例子的投影图。
图8是表示试样1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试样2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机上燃烧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1是表示散热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熔融部的结构的接地电极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熔融部的结构的接地电极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熔融部的结构的接地电极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端头的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端头等的结构的图,(a)是放大剖视图,(b)是放大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电极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火花塞1的局部剖切主视图。另外,在图1中,将火花塞1的轴线CL1方向设为附图中的上下方向,将下侧设为火花塞1的前端侧,将上侧设为后端侧来进行说明。
火花塞1由呈筒状的作为绝缘体的绝缘子2、保持该绝缘子2的筒状的主体配件3等构成。
绝缘子2众所周知烧制氧化铝等形成,在其外形部具备形成于后端侧的后端侧主体部10、比该后端侧主体部10在前端侧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大径部11、比该大径部11在前端侧形成为直径比其细的中间主体部12、比该中间主体部12在前端侧形成为直径比其细的长腿部13。此外,绝缘子2中的大径部11、中间主体部12及大部分的长腿部13容纳在主体配件3的内部。并且,在中间主体部12与长腿部13的连接部形成有锥状的台阶部14,通过该台阶部14,绝缘子2卡定于主体配件3。
此外,在绝缘子2中,沿着轴线CL1贯通形成有轴孔4,在该轴孔4的前端侧插入并固定有中心电极5。该中心电极5通过由热导性优良的金属〔例如铜、铜合金、纯镍(Ni)〕构成的芯部5A、及由以Ni为主成分的Ni合金构成的外皮部5B构成。此外,中心电极5整体上呈棒状(圆柱状),其前端面平坦地形成,并且从绝缘子2的前端突出。此外,在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设置有由预定的贵金属合金(例如铂合金、铱合金)构成的圆柱状的贵金属部31。
此外,在轴孔4的后端侧,以从绝缘子2的后端突出的状态插入并固定有端子电极6。
此外,在轴孔4的中心电极5与端子电极6之间,配置有圆柱状的电阻体7。该电阻体7的两端部经由导电性的玻璃密封层8、9与中心电极5和端子电极6分别电连接。
此外,上述主体配件3由低碳钢等金属形成为筒状,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将火花塞1安装于燃烧装置(例如内燃机、燃料电池改性器等)的安装孔的螺纹部(外螺纹部)15。此外,在螺纹部15的后端侧朝向外周侧突出形成有基座部16,在螺纹部15后端的螺纹颈17嵌入有环状的衬垫18。此外,在主体配件3的后端侧,设置有用于在将主体配件3安装于上述燃烧装置时供扳手等工具卡合的剖面六边形状的工具卡合部19,并且设置有用于在后端部保持绝缘子2的铆接部20。
此外,在主体配件3的内周面,设置有用于卡定绝缘子2的锥状的台阶部21。并且,绝缘子2相对于主体配件3从其后端侧朝向前端侧插入,在本身的台阶部14卡定于主体配件3的台阶部21的状态下,将主体配件3的后端侧的开口部向径向内侧铆接,即形成上述铆接部20,从而固定于主体配件3。另外,在上述台阶部14、21之间夹设有圆环状的密封片22。由此,保持燃烧室内的气密性,防止进入到暴露于燃烧室内的绝缘子2的长腿部13与主体配件3的内周面的间隙中的燃料气体向外部泄漏。
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基于铆接的密闭,在主体配件3的后端侧,在主体配件3与绝缘子2之间夹设有环状的环构件23、24,在环构件23、24之间填充有滑石(Talc)25的粉末。即,主体配件3经由密封片22、环构件23、24及滑石25保持绝缘子2。
此外,如图2所示,在主体配件3的前端部26上设置有棒状的接地电极27。接地电极27的基端焊接在主体配件3上,并且在中间部分弯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电极27为由外层27A及内层27B构成的2层构造。外层27A由Ni合金〔例如Inconel600、Inconel601(均为注册商标)〕或铁(Fe)合金形成,内层27B由以比上述Ni合金、Fe合金良好的热导电性金属即铜为主成分的金属形成。
此外,在接地电极27的前端部,接合有由耐消耗性优良的金属(例如含有Pt、Ir、Pd、Rh、Ru及Re等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等)构成的柱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柱状)的端头32。端头32以其一部分比接地电极27(外层27A)的中心电极5侧的面27S向内层27B侧埋没的状态,通过包含构成本身的金属和构成外层27A的金属的熔融部35接合在接地电极27上。此外,在中心电极5的前端部(贵金属部31)及端头32的前端面32F之间,形成有作为间隙的火花放电间隙33,在该火花放电间隙33,在大致沿着轴线CL1的方向上进行火花放电。
此外,上述熔融部35是通过从接地电极27的前端面27F侧(端头32的侧面侧)对接地电极27与端头32的接触部位照射激光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光纤激光)或高能的电子束来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内层27B的前端比较靠近上述前端面27F,并且调节激光束等的输出、照射位置,从而在形成熔融部35时,使内层27B也和端头32及外层27A一起熔融。因此,熔融部35包含铜成分,在与内层27B相邻的部位具备含有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35C(图2中标有散点模样的部位)。另外,熔融部35内的高含铜部35C的形成位置例如能够通过使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来确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含铜部35C构成为,越接近内层27B,含有越多的铜成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高含铜部35C构成为,沿着接地电极27的中心轴CL3,比端头32与熔融部35的边界部分BD位于接地电极27的基端侧。即,如图4所示,在与端头32的中心轴CL2正交的平面VS,沿着端头32的中心轴CL2投影了上述边界部分BD和熔融部35时,高含铜部35C的投影区域PA1(图4中标有斜线的部位)位于偏离了边界部分BD的投影区域PA2(图4中标有散点模样的部位)的位置。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也可以将高含铜部35C设置于与边界部分BD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即,如图7所示构成为,在与端头32的中心轴CL2正交的平面VS上,沿着上述中心轴CL2投影了上述边界部分BD和熔融部35时,高含铜部35C的投影区域PA1(图7中标有斜线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边界部分BD的投影区域PA2(图7中标有散点模样的部位)重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调整激光束等的输出及照射位置,并将熔融部35中的内层27B的熔融量设得比较大,使熔融部35含有比较大量的铜。具体地说,在包含轴线CL1且与接地电极2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剖面上,熔融部35的重心部分的铜的含量被设为5质量%以上。另外,铜的含量例如可以使用SEM-EDS对上述剖面进行分析来测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如上所述从接地电极27的前端面27F侧(端头32的侧面侧)照射激光束等,防止熔融部35向构成火花放电间隙33的端头32的前端面32F露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熔融部35与以热导性优良的铜为主成分的内层27B接触,且含有铜成分。因此,能够提高熔融部35的热导性,能够将端头32的热量经由熔融部35向内层27B高效地传导。其结果,能够提高端头32的耐消耗性,能够实现提高火花塞1的耐久性。
此外,熔融部35具有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35C。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熔融部35的热导性,能够将端头32的热量进一步高效地向内层27B传导。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32的耐消耗性。
此外,在构成为高含铜部35C的投影区域PA1位于偏离了边界部分BD的投影区域PA2的位置的情况下,高含铜部35C中的热胀冷缩的影响难以涉及到熔融部35中与上述边界部分BD对应的部位(对端头32的接合性特别做出贡献的部位)。由此,能够充分减小在端头32与熔融部35之间产生的热应力差,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32相对于熔融部35的接合强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切实地抑制氧向边界部分BD侵入(边界部分BD的氧化皮的发展),能够在端头32处实现优良的耐剥离性。
另一方面,在构成为高含铜部35C的投影区域PA1的至少一部分与边界部分BD的投影区域PA2重合的情况下,能够将端头32的热量进一步迅速向熔融部35传导。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32的耐消耗性,能够实现更优良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熔融部35的重心部分,铜的含量为5质量%以上。因此,能够显著提高熔融部35的热导性,能够将端头32的热量非常高效地向内层27B传导。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端头32的耐消耗性,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此外,构成为耐消耗性比端头32差的熔融部35不向端头32的前端面32F露出。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发挥因设置了端头32而产生的耐消耗性的提高效果。
接着,为了确认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获得的作用效果,制作如图8所示熔融部形成为上述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位于偏离了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位置的火花塞的试样(试样1)、以及如图9所示熔融部形成为上述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重合的火花塞的试样(试样2),并对各试样进行机上燃烧试验。机上燃烧试验的概要如下所述。即,在大气氛围下用燃烧器对试样加热2分钟以使端头前端面的温度达到1000℃之后,缓慢冷却1分钟,将此作为1循环,实施1000循环。并且,在1000循环结束之后观察接地电极的剖面,计测在熔融部与端头的边界部分形成的氧化皮(例如图8、9中用粗线表示的部位)的长度SL相对于该边界部分的长度L的比例(氧化皮比例)。图10表示两个试样的试验结果。另外,各试样中,作为接地电极,都使用剖面矩形状且厚度为1.5mm、宽度为2.8mm的接地电极。此外,作为端头,使用由铂合金构成的外径为0.9mm的圆柱状的端头。
如图10所示,熔融部形成为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位于偏离了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位置的试样1中,氧化皮比例非常小,可知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端头剥离。认为这是由于,高含铜部的热膨胀的影响难以涉及到熔融部中与上述边界部分对应的部位,端头与熔融部之间产生的热应力差充分减小。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从提高端头的耐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构成为,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位于偏离了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位置。
另外,试样2中氧化皮比较容易发展,但是与试样1相比,能够将端头的热量迅速向熔融部传导,能够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因此,从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的观点考虑,可以说优选构成为,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重合。即,上述两种结构可以根据火花塞的使用环境等选择性地使用。
接着,将端头的外径设为0.9mm或1.6mm,且变更激光束的输出及照射位置等,从而在包含轴线且与接地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剖面上变更熔融部的重心部分处的铜的含量,由此制作了各种火花塞的试样,并对各试样进行散热性能评价试验。散热性能评价试验的概要如下所述。即,在使用由单一Ni合金形成、没有设置内层的接地电极时,在端头前端面的温度为950℃的条件下用燃烧器对各试样的端头加热。并且,使用辐射温度计测定加热时的端头前端面的温度。图11表示该试验的试验结果。另外,在图11中,用圆圈标记来表示将端头的外径设为0.9mm的试样的试验结果,用三角标记来表示将端头的外径设为1.6mm的试样的试验结果。此外,各试样中,作为接地电极,都使用剖面矩形状且厚度为1.5mm、宽度为2.8mm的接地电极。此外,端头由铂合金形成。
如图11所示,很明显将熔融部的重心部分的铜的含量设为5质量%以上的试样的端头前端面的温度显著降低。认为这是由于,通过将熔融部的重心部分的铜的含量设为5质量%以上,熔融部的热导性显著提高,热量从端头向接地电极(内层)非常高效地传导。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从进一步提高端头的散热,进一步提高端头的耐消耗性的观点考虑,可以说更优选的是,在包含轴线且与接地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剖面上,将熔融部的重心部分的铜的含量设为5质量%以上。
另外,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例如也可以如下实施。当然,也可以是没有在以下例示的其他应用例、变更例。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从接地电极27的前端面27F侧(端头32的侧面侧)对接地电极27与端头32的接触部位照射激光束等,形成熔融部35。而也可以如图12所示,通过从接地电极27的中心电极5侧的面27S侧(端头32的前端面32F侧)对接地电极27与端头32的接触部位照射激光束等,使内层27B熔融,形成含铜的熔融部45。
此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通过从上述前端面27F侧(端头32的侧面侧)和上述面27S侧(端头32的前端面32F侧)双方对接地电极27与端头32的接触部位照射激光束等,形成含铜的熔融部55。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来自至少一侧的激光束等的照射来使内层27B熔融即可。
此外,图14所示,在照射来自上述面27S侧(端头32的前端面32F侧)的激光束等时,也可以朝向端头32的中心轴CL2侧照射激光束等来形成熔融部65。在这种情况下,熔融部65中更多地熔融有端头32的构成金属,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端头32的热膨胀系数与熔融部65的热膨胀系数之差。其结果,能够降低端头32与熔融部65之间所产生的热膨胀差,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头32的耐剥离性。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头32为圆柱状,但端头32的形状不限于此。因此,例如如图15所示,端头42也可以为长方体状。
(c)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头32相对于接地电极27的接合方式为一例,例如如图16(a)、(b)所示,也可以将端头52配置成其一部分比接地电极27的前端面27F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因接地电极27阻碍火焰核生长,能够提高引燃性。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地电极27为具有外层27A及内层27B的二相构造,但也可以将接地电极27设为三层构造或四层以上的多层构造。因此,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内层27B的内部设置有良热导性的金属(例如纯Ni或纯Fe等)形成的芯部27C,将接地电极27设为三层构造。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工具卡合部19为剖面六边形状,但关于工具卡合部19的形状,不限于这种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Bi-HEX(变形12边)形状〔ISO22977:2005(E)〕等。
标号说明
1…火花塞
2…绝缘子(绝缘体)
3…主体配件
4…轴孔
5…中心电极
27…接地电极
27A…外层
27B…内层
33…火花放电间隙(间隙)
35…熔融部
35C…高含铜部
BD…边界部分
CL1…轴线
CL2…(端头的)中心轴
PA1…(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
PA2…(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
VS…平面

Claims (5)

1.一种火花塞,具备:
绝缘体,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孔;
中心电极,插入设置在上述轴孔中;
筒状的主体配件,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
接地电极,固定在上述主体配件的前端部;以及
柱体的端头,接合在上述接地电极的前端部,与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间隙,
上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
上述接地电极具有外层、以及设置在该外层的内部且由以铜为主成分的金属构成的内层,
上述端头通过包含构成本身的金属和构成上述外层的金属的熔融部接合在上述接地电极上,该熔融部通过激光束或电子束形成,
上述熔融部与上述内层接触,并且含有铜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端头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着上述中心轴投影了上述熔融部与上述端头的边界部分以及上述熔融部时,上述熔融部中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位于偏离了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端头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着上述中心轴投影了上述熔融部与上述端头的边界部分以及上述熔融部时,上述熔融部中含20质量%以上的铜的高含铜部的投影区域与上述边界部分的投影区域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在包含上述轴线且与上述接地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剖面上,上述熔融部的重心部分的铜的含量为5质量%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熔融部没有从上述端头的形成上述间隙的面露出。
CN201280055275.4A 2011-12-08 2012-12-03 火花塞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31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8547 2011-12-08
JP2011268547A JP5216131B2 (ja) 2011-12-08 2011-12-08 スパークプラグ
PCT/JP2012/007748 WO2013084468A1 (ja) 2011-12-08 2012-12-03 スパークプラ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1065A CN103931065A (zh) 2014-07-16
CN103931065B true CN103931065B (zh) 2015-12-23

Family

ID=48573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527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31065B (zh) 2011-12-08 2012-12-03 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96193B2 (zh)
EP (1) EP2790280B1 (zh)
JP (1) JP5216131B2 (zh)
CN (1) CN103931065B (zh)
WO (1) WO20130844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22791A (ja) * 2013-07-16 2015-02-0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86265B1 (ja) * 2015-05-22 2016-09-0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7216802B2 (ja) * 2020-01-10 2023-02-0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11621544B1 (en) 2022-01-14 2023-04-04 Federal-Mogul Ignition Gmbh Spark plug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837852B1 (en) 2022-07-27 2023-12-05 Federal-Mogul Ignition Gmbh Spark plug electrode with electrode tip directly thermally coupled to heat dissipating co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8707A2 (en) * 1991-06-13 1992-12-16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with a platinum tip on its outer electr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2478B2 (ja) * 1996-09-26 2004-02-0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H11111426A (ja) * 1997-10-02 1999-04-23 Denso Corp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19327B2 (ja) 2000-04-03 2010-0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94272A (ja) * 2001-02-08 2005-10-20 Denso Corp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4271379B2 (ja) 2001-02-08 2009-06-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3702838B2 (ja) 2001-02-08 2005-10-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95064B2 (ja) 2003-10-31 2009-07-1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7011560B2 (en) * 2003-11-05 2006-03-14 Federal-Mogul World Wide, Inc. Spark plug with ground electrode having mechanically locked precious metal feature
EP2033285B1 (en) * 2006-06-19 2012-11-21 Federal-Mogul Corporation Spark plug with fine wire ground electrode
JP4438794B2 (ja) 2006-12-27 2010-03-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30747B2 (ja) * 2007-03-29 2011-07-2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308057A1 (en) * 2007-06-18 2008-12-18 Lykowski James D Electrode for an Ignition Device
JP4912459B2 (ja) * 2007-09-18 2012-04-1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617388B1 (ja) * 2009-08-03 2011-01-2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996723B2 (ja) * 2010-07-02 2012-08-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8707A2 (en) * 1991-06-13 1992-12-16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with a platinum tip on its outer electr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0280A4 (en) 2015-08-12
EP2790280B1 (en) 2019-01-23
EP2790280A1 (en) 2014-10-15
JP2013120701A (ja) 2013-06-17
CN103931065A (zh) 2014-07-16
US20140265817A1 (en) 2014-09-18
WO2013084468A1 (ja) 2013-06-13
JP5216131B2 (ja) 2013-06-19
US8896193B2 (en) 2014-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9811B (zh) 内燃机用火花塞及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CN103931065B (zh) 火花塞
US8624473B2 (en) Spark plug
EP2226911B1 (en) Spark plu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705129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KR101513325B1 (ko) 내연 엔진용 스파크 플러그
CN104638520A (zh) 火花塞以及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US11456578B2 (en) Spark plug
JP2015011906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923011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7786657B2 (en) Spark plu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9129645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9837796B2 (en) Spark plug
CN101904065A (zh) 火花塞
CN102918728B (zh) 火花塞
JP5986592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227465B2 (ja) 高周波プラズマ点火プラグ
CN105745798A (zh) 火花塞
JP2009158408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6293107B2 (ja) 点火プラグ
JP2010165698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0165698A5 (zh)
CN105706317A (zh) 火花塞
JP2017111983A (ja) 点火プラ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