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3395B - 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3395B
CN104743395B CN201410829002.1A CN201410829002A CN104743395B CN 104743395 B CN104743395 B CN 104743395B CN 201410829002 A CN201410829002 A CN 201410829002A CN 104743395 B CN104743395 B CN 104743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ver body
rotation
rotary shaft
cur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90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3395A (zh
Inventor
近藤寿
近藤一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43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3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3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33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03G15/6576Decurling of sheet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卷曲消除装置是消除记录介质的卷曲的卷曲消除装置,具备第一辊、第二辊、罩体、辊驱动部、罩体旋转驱动部、壳体、凸轮构件。罩体具有在可以朝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按压状态下枢轴支撑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的枢轴支撑部。凸轮构件绕罩体的旋转轴相对于罩体独立可旋转地安装且具有圆形孔。在凸轮构件的圆形孔的内径部形成有第一凹部~第三凹部,与罩体的旋转相应地改变与第一辊的枢轴支撑部的外径部卡合的凹部。由此,无需复杂的结构,便可切换对记录介质的卷曲矫正方向以及卷曲矫正力,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是涉及调整卷曲矫正力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等上设置有消除记录介质的卷曲(curl)的卷曲消除装置。该卷曲消除装置具有可弹性变形的软质辊和与软质辊不同的硬质的硬质辊,在该两辊形成的狭缝之间矫正记录纸的卷曲。另外,有人提出一种用于卷曲矫正的结构,其为了与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对应地,确保适当的卷曲矫正,改变软质辊以及硬质辊相对于通过狭缝部的记录纸的位置关系、或该狭缝部之间两辊的按压力。
发明内容
如上述的卷曲消除装置那样,改变软质辊以及硬质辊的位置关系切换卷曲矫正方向的机构、或通过改变狭缝部之间两辊的按压力来改变卷曲矫正力机构的结构庞大,致使装置大型化。因此,招致搭载该卷曲消除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构思而成,其目的在于,无需设计成大的结构,便可切换对记录介质的卷曲矫正力,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卷曲消除装置,是消除记录介质的卷曲的卷曲消除装置,具备:
第一辊,绕第一旋转轴旋转,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第二辊,绕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向平行的第二旋转轴旋转,且与所述第一辊不同形成为硬质,通过在抵接所述第一辊而形成的狭缝部夹持记录介质来矫正该记录介质的卷曲;
罩体,具有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之两端在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间距离的按压状态下、分别支撑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中对应的辊的所述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部和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上从该凸缘部的外侧面突出且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且绕所述旋转轴旋转;
辊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旋转;
罩体旋转驱动部,经由所述旋转轴使所述罩体绕所述旋转轴旋转;
控制部,驱动控制所述罩体旋转驱动部;
壳体,具有将所述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所述狭缝部的导向部,且可旋转地枢轴支撑所述罩体;和
凸轮构件,相对于所述凸缘部的表面能够相对旋转地安装,是具有周向上内径不同的形状的导向孔的环状的凸轮构件,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各所述枢轴支撑部穿过所述导向孔,依据所述罩体绕旋转轴的旋转量改变夹持所述各枢轴支撑部的外径部的所述导向孔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卷曲消除装置。
根据上述各本发明,通过罩体的旋转动作,可改变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的轴间距离、相对于记录介质的该两辊的上下关系,无需设计成复杂的结构,便可切换对记录介质的卷曲矫正方向以及卷曲矫正力,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公开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正面断面图;
图2是显示卷曲消除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显示从卷曲消除装置移除上壳体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4是显示卷曲消除装置的内部构成的侧断面图;
图5是显示罩体的斜视图;
图6是显示卷曲消除装置的内部构成的侧断面图,显示了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处于第二起始位置的状态;
图7是显示凸轮构件的突出部以及壳体的卡止部的构成的、罩体以及壳体的侧断面图;
图8显示了各传递齿轮安装在罩体的旋转轴方向端部的状态;
图9是显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内部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10(A)是显示从壳体侧看罩体以及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0(B)是图10(A)中C-C线的断面图;
图10(C)是图10(A)中B-B线的断面图;
图10(D)是图10(A)中A-A线的断面图;
图10(E)是罩体以及壳体的侧面图;
图11(A)是显示从壳体侧看罩体以及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B)是图11(A)中C-C线的断面图;
图11(C)是图11(A)中B-B线的断面图;
图11(D)是图11(A)中A-A线的断面图;
图11(E)是罩体以及壳体的侧面图;
图12(A)是显示从壳体侧看罩体以及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B)是图12(A)中C-C线的断面图;
图12(C)是图12(A)中B-B线的断面图;
图12(D)是图12(A)中A-A线的断面图;
图12(E)是罩体以及壳体的侧面图;
图13(A)是显示从壳体侧看罩体以及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3(B)是图13(A)中C-C线的断面图;
图13(C)是图13(A)中B-B线的断面图;
图13(D)是图13(A)中A-A线的断面图;
图13(E)是罩体以及壳体的侧面图;
图14(A)是显示从壳体侧看罩体以及壳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4(B)是图14(A)中C-C线的断面图;
图14(C)是图14(A)中B-B线的断面图;
图14(D)是图14(A)中A-A线的断面图;
图14(E)是罩体以及壳体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正面断面图。
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兼具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以及传真功能多个功能的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在装置本体11上具备操作部47、图像形成部12、定影装置13、送纸部14、原稿供应部6以及原稿读取部5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情况下,基于通过上述原稿读取动作生成的图像数据或存储在内设HDD的图像数据等,图像形成部12在从送纸部14送出的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12的图像形成单元12M、12C、12Y以及12Bk分别具备感光体鼓121、带电装置123、曝光装置124、显影装置122、一次转印辊126、外周面上具有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像保持面的中间转印带125、将中间转印带125的表面上形成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记录纸上的二次转印辊210。定影装置13通过热辊以及压辊的热压接,将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P上。结束定影处理而完成彩色图像形成的记录纸P排出至排出托盘151。
另外,在装置本体11的内部,在记录纸P的运送方向的定影装置13的下游侧的纸张运送路径190上设置有卷曲消除装置8。纸张运送路径190的运送辊对19朝卷曲消除装置8运送记录纸P。通过卷曲消除装置8内具备的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后述)之间的狭缝部N的按压,矫正记录纸P的卷曲。
接着,对卷曲消除装置8进行说明。图2是显示卷曲消除装置8的斜视图,图3是显示从卷曲消除装置8移除上壳体的状态的斜视图,图4是显示卷曲消除装置8的内部构成的侧断面图。
卷曲消除装置8构成具备壳体(housing)81、罩体(casing)82、辊驱动部83、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单元。
壳体81具有上壳体81A以及下壳体81B。下壳体81B构成壳体81的下部,其设置在罩体82的下方。上壳体81A构成壳体81的上部,其设置成覆盖罩体82的上方。罩体82设置成可以相对于上壳体81A以及下壳体81B以旋转轴820为中心旋转。下壳体81B具有向罩体82引导记录纸P的内侧导向部8121。构成上壳体81A的下部的外侧导向部8122和下壳体81B的内侧导向部8121构成纸张运送路径190的一部分,将从定影装置13通过运送辊对19运送来的记录纸P引导至设置在罩体82的内部导向构件822。
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保持在罩体82的内部。通过由上述的外侧导向部8122以及内侧导向部8121构成的纸张运送路径190,将进入该外侧导向部8122与内侧导向部8121之间的记录纸P引入罩体82。在罩体82上形成有用于将这样运送来的记录纸P引入罩体82内的第一辊21与第二辊22之间的狭缝部N的内部导向构件822。
第一辊21由罩体82枢轴支撑,可以以第一旋转轴211为中心旋转。罩体82上形成有作为第一旋转轴211方向端部的侧壁部的凸缘部823。枢轴支撑部710设置在该凸缘部823上,第一辊21借助枢轴支撑部710由罩体82可旋转地枢轴支撑。第一辊21是通过将软质的构件安装在第一旋转轴211上形成的辊。
合成树脂等柔软的弹性构件作为上述软质的构件,安装在第一辊21上。该弹性构件由橡胶、发泡构件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在第一辊21的第一旋转轴211上,沿其轴向以固定间隔配置有多个弹性构件。该各弹性构件的配置间隔,依据施加卷曲矫正处理的片体的宽度尺寸确定。
第二辊22由罩体82枢轴支撑,可以以与上述第一旋转轴211的轴方向平行的第二旋转轴221为中心旋转。第二辊22借助设置在凸缘部823上的枢轴支撑部720,由罩体82可旋转地枢轴支撑。第二辊22与第一辊21不同由硬质的构件形成。
第二辊22由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其是在第二旋转轴221的轴向的全长范围内具有相同外径的外周面的长条状的辊。第一旋转轴211与第二旋转轴221平行配置。本实施形态中,第一辊21的直径设定为大于第二辊22的直径。伴随着按压软质的第一辊21的外周面的第二辊22的旋转驱动,第一辊21朝第二辊22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从动旋转。
接下来利用图5对罩体82进行说明。图5是显示罩体82的斜视图。
罩体82呈在第一旋转轴211以及第二旋转轴221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可以以与第一旋转轴211以及第二旋转轴221平行的旋转轴820为中心旋转。如上所述,第一旋转轴211由设置在罩体82的凸缘部823上的上述枢轴支撑部710枢轴支撑,第二旋转轴221由凸缘部823的枢轴支撑部720枢轴支撑。另外,罩体82具有上述内部导向构件822。
罩体82上设置有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枢轴支撑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和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枢轴支撑第二辊22的枢轴支撑部720。例如,枢轴支撑部710以及枢轴支撑部720为轴承等轴承构件。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以可朝第二辊22与第一辊21的轴间距离变大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罩体82上。第一辊21压接第二辊22。因此,在第一辊21的上述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在第一辊21以及枢轴支撑部710上施加有使其朝远离枢轴支撑部720和第二旋转轴221的方向移动的力。枢轴支撑部710在上述弹力的作用下在罩体82的径向上受到外侧的作用力,通过凸轮构件3限制朝该径向上的作用力,确定该径向上的位置。但是,即使在枢轴支撑部710、720之间的间隔扩展至最大的情况下,仍保持第一辊21与第二辊22的外形部分之间的挤压状态。
另外,如图3所示,辊驱动部83以及罩体旋转驱动部84配置在面向罩体82的长度方向(第一旋转轴211以及第二旋转轴221的轴向)的一端部的位置的装置本体11上。
第二辊22的第二旋转轴221可接受旋转驱动力的供应,其经由后述多个齿轮与辊驱动部83连接。辊驱动部83具有例如步进马达。第二辊22在从辊驱动部83供应的旋转驱动力的作用下绕第二旋转轴221旋转。
在第二辊22的外周部分的按压下,由多个弹性构件构成的第一辊21的外周部分受压,向第一辊21的径向内侧即第一旋转轴211侧塌陷。
由此,接触第二辊22的第一辊21的周面变成凹状弹性变形的变形面,形成弯曲的狭缝部N。通过使记录纸P经过该狭缝部N,矫正相对于该狭缝部N的弯曲方向反向弯曲的记录纸P的卷曲。在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后述的第一起始位置(home position)以及第二起始位置时,运送辊对19以及纸张运送路径190将记录纸P运送至第一辊21与第二辊22之间的狭缝部N。
上述图4显示了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第一起始位置的状态。图4所示第一起始位置中,从第一旋转轴211以及第二旋转轴221的轴向的侧面观看,第二辊22位于图4所示上方,第一辊21位于图4所示下方。处于该第一起始位置的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中,第一辊21的外周面处于向图4下方弯曲的状态,因此,通过使向上方卷曲的记录纸P经过具有向下方弯曲的变形面的该两辊的狭缝部N,向上方的记录纸P的弯曲量减少。在来自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旋转驱动力的作用下,通过保持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罩体82旋转,可以颠倒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上下关系。
图6是显示卷曲消除装置8的内部构成的侧断面图,其显示了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第二起始位置的状态。该第二起始位置中,第二辊22位于下方,第一辊21位于上方。处于该第二起始位置的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中,第一辊21的外周面处于朝图6上方弯曲的状态,通过使向下方卷曲的记录纸P经过具有向上方弯曲的变形面的该两辊的狭缝部N,向下方的记录纸P的弯曲量减少。
接着,参照上述图5、图7以及图8,对罩体82上的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枢轴支撑进行说明。图7是显示凸轮构件3的突出部33以及壳体81的卡止部的构成的、罩体82以及壳体81的侧断面图。图8显示了各传递齿轮安装在罩体82的旋转轴方向端部的状态。此外,图8显示了从与图3相反的方向看罩体82的状态。
在形成在罩体82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两端部上的凸缘部823上,分别设置有凸轮构件3。图5显示了罩体82的旋转轴820的延伸方向(以下称旋转轴方向)的一端部侧的凸轮构件3。凸轮构件3相对于罩体82独立,以可以绕罩体82的旋转轴820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罩体82的上述端部。凸轮构件3上形成有从该旋转轴820方向看位于中央部的圆形孔(导向孔)30。
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穿过凸轮构件3的圆形孔30。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以及第二辊22的枢轴支撑部720的外径部分别抵接圆形孔30的内径部311部分。在上述挤压的作用下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相互排斥导致的朝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的径向外侧的移动,被圆形孔30的内径部311限制。凸轮构件3形成为圆形孔30的内径部311在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直径不同的形状的轮状。因此,如果凸轮构件3相对于罩体82独立绕上述旋转轴820旋转,在该旋转的作用下可改变第一旋转轴211以及第二旋转轴221的各旋转轴间距离。
凸轮构件3以相对于罩体82在周向(与罩体82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罩体82的凸缘部823上。凸缘部823上设置有朝第一旋转轴211的旋转轴方向突出的形状的2个突出部821。突出部821的外周缘部8210为圆弧状,且是顺沿凸轮构件3的圆形孔30的内径部311的形状的形状。2个突出部821的外周缘部8210配置在抵接凸轮构件3的内径部311的位置。因此,使突出部821的外周缘部8210接触内径部311的内缘的方式,将凸轮构件3安装在凸缘部823上,即,将突出部821嵌入内径部311的方式,凸轮构件3安装在凸缘部823上时,形成凸轮构件3的内径部311在突出部821的外周缘部8210上滑动的状态,凸轮构件3对于凸缘部823以及罩体82相对旋转。
此外,在将罩体82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如上述的图3所示,在安装凸轮构件3的凸缘部823部分,安装有覆盖凸轮构件3以及凸缘部823的帽825。通过遮盖该帽825,凸轮构件3不会脱离凸缘部823可以顺畅地旋转。
另外,在凸轮构件3的圆形孔30的内径部311上,设置有与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卡合的凹部320。
凹部320在内径部311的周向不同的位置上具有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2、第三凹部323。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2以及第三凹部323形成有相互不同的深度。通过第一凹部321、第二凹部322以及第三凹部323分别与枢轴支撑部710卡合,使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不同的状态下,保持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
另外,上述径向上可以移动的构件不限于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也可以为第二辊22的枢轴支撑部720,还可以为枢轴支撑部710以及枢轴支撑部720两者。
此外,上述各凹部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多于或少于上述所示的凹部的数量的凹部,或者可以不设置凹部,以内径部311的直径在周向上的各位置不同的方式形成圆形孔30,通过改变枢轴支撑部710的外径接触的内径部311的周向位置,改变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
虽然枢轴支撑部710以在上述径向上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罩体82上,但枢轴支撑部710以在凸轮构件3的周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方式设置在罩体82上。因此,如果凸轮构件3相对于罩体82独立绕上述旋转轴820相对旋转,那么枢轴支撑部710以及枢轴支撑部720相对于凸轮构件3的周向上的内径部311的位置发生变动。因此,伴随着该旋转,与枢轴支撑部710卡合的凹部320与上述变动后的位置相应地改变。即,可以通过相对于罩体82独立的凸轮构件3的相对旋转,改变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
另外,在凸轮构件3的外径部上设置有在径向上朝外突出的突出部33。突出部33与壳体81的形成在面向罩体82的轴方向两端部的部分上的后述的卡止部812卡合。突出部33具有通过与该卡止部812的卡止使凸轮构件3的周向上的旋转(绕旋转轴820的旋转)相对于罩体82的绕旋转轴820的旋转独立停止的功能。
在壳体81上,在面向罩体82的轴方向两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可以使凸轮构件3的突出部33如上述那样周向旋转的轨道部811。该轨道部811上设置有在突出部33沿上述周向旋转时与突出部33卡止,限制突出部33的该旋转动作的卡止部812。由此,罩体82与凸轮构件3一同绕上述旋转轴820旋转,突出部33在该方向上旋转至与卡止部812卡止时,凸轮构件3的旋转停止,罩体82继续该旋转,罩体82以及保持在罩体82上的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相对于凸轮构件3独立继续旋转。
再次回到图5,第二辊22的第二旋转轴221从罩体82的轴向一端部突出设置。如图5所示,第二旋转轴221形成为在旋转轴方向的侧面视图中一部分轴向切除的半月状的圆弧形状。
辊驱动部83具备步进马达830(图3)。步进马达830安装在上述装置本体11的面向罩体82的一端部的位置的装置本体11上,其驱动轴831突出至罩体82侧。该驱动轴831传递来的旋转驱动力,借助由装置本体11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撑的第一驱动齿轮832以及第二驱动齿轮833,传递给设置在罩体82的旋转轴方向的端部的第一传递齿轮851。在罩体82侧,传递给第一传递齿轮85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二传递齿轮852,传递至与第二辊22的第二旋转轴221共转的第三传递齿轮853,在该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的作用下,第二辊22绕第二旋转轴221旋转。
这样,在辊驱动部83传递来的旋转驱动力的作用下,第二辊22旋转,如上所述,第一辊21的外周面与第二辊22的外周面抵接,伴随着该第二辊22的旋转,第一辊21从动旋转。
而且,装置本体11上设置有罩体旋转驱动部84。罩体旋转驱动部84具备步进马达840。步进马达840安装在上述装置本体11的面向罩体82的一端部的位置的装置本体11上,其驱动轴841突出至罩体82侧。该驱动轴841与由装置本体11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撑的第四驱动齿轮844啮合。
第四驱动齿轮844与如上述那样设置在安装在装置本体11上的罩体82的外周部分上的齿轮826啮合。由此,将从罩体旋转驱动部84供应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罩体82,罩体82绕其旋转轴820旋转。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9是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内部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控制单元10。控制单元1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OM以及专用硬件电路等构成,负责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的动作控制。
原稿读取部5具备具有受控制单元10的控制的光照射部以及CCD传感器等的读取机构163。原稿读取部5通过光照射部照射原稿,通过CCD传感器接收反射光,读取原稿图像。
图像处理部31根据需要对原稿读取部5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例如,为了提高通过图像形成部12对原稿读取部5读取的图像进行图像形成后的质量,图像处理部31进行阴影修正等预先确定的图像处理。
图像存储器32暂时存储原稿读取部5读取得到的原稿图像的数据,其是暂时保存作为图像形成部12的打印对象的数据的区域。
图像形成部12对原稿读取部5读取得到的印刷数据、从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接收的印刷数据等进行图像形成。
操作部47在图像形成装置1可实行的各种动作以及处理的范围内接收操作者的指示。操作部47具备具有液晶显示器的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473。
传真通信部71具备省略图示的编码/解码部、调制解调部以及NCU(NetworkControl Unit),进行利用公用电话线路网络的传真的发送。
如上所述,辊驱动部83是驱动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旋转的机构,具备上述步进马达830、第一驱动齿轮832、第二驱动齿轮833以及驱动器。辊驱动部83通过控制部100驱动控制。
罩体旋转驱动部84是驱动罩体82旋转的机构,具备步进马达840、第四驱动齿轮844以及驱动器。罩体旋转驱动部84通过控制部100控制。
驱动马达70是赋予图像形成部12的运送辊对19等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源。
控制部100负责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的动作控制。控制部100进行辊驱动部83、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驱动控制。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4,对使卷曲消除装置8的罩体82旋转以改变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时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0(A)是显示从壳体81侧看罩体82以及壳体81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0(B)是图10(A)中C-C线的断面图,图10(C)是图10(A)中B-B线的断面图,图10(D)是图10(A)中A-A线的断面图,图10(E)是罩体82以及壳体81的侧面图。图11至图14中各(A)~(E)也是如此。但是,图10至图14中各(A)~(E)显示了罩体82的不同旋转状况的状态。
例如,将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图10(A)~(E)所示状态时的罩体82的旋转方向位置,设定为第一起始位置。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该第一起始位置的状态时,通过运送辊对19以及纸张运送路径190将记录纸P运送至第一辊21与第二辊22之间的狭缝部N,矫正该记录纸P的卷曲。图10(A)~(E)所示状态下,第一辊21位于图10的上侧,第二辊22位于图10的下侧,矫正图10中向下的卷曲。
而且,在改变由卷曲消除装置8进行的记录纸P的卷曲矫正方向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确定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旋转方向,驱动罩体82旋转,使得罩体82朝图10(B)所示箭头方向旋转。控制部100控制输出给步进马达840的驱动脉冲数,使步进马达840旋转成使得罩体82朝上述箭头方向相应地仅旋转180度。由此,罩体82、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状态改变为图11(A)~(E)所示的第二起始位置。与第一起始位置相比,第二起始位置下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上下关系颠倒。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该第二起始位置状态时,将记录纸P运送至第一辊21与第二辊22之间的狭缝部N以矫正卷曲。在图11(A)~(E)所示状态下,第一辊21位于图11的下侧,第二辊22位于图11的上侧,矫正图11中向上的卷曲。
另外,在改变第一辊21与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100驱动罩体旋转驱动部84,使罩体82朝图10(B)所示的箭头方向例如从图10(A)~(E)所示的第一起始位置旋转至图11(A)~(E)所示状态。如图11(B)、(D)所示,继续朝该方向的旋转时,凸轮构件3的突出部33被下壳体81B侧的卡止部812卡止。通过该卡止,停止凸轮构件3的该方向上的旋转,不受罩体82的旋转的影响。即,凸轮构件3相对于罩体82的凸缘部823的表面旋转。但是,控制部100之后继续驱动罩体旋转驱动部84,从罩体旋转驱动部84给罩体82供应同方向旋转的旋转驱动力。
此时,通过突出部33与卡止部812的卡止,停止凸轮构件3的同方向的旋转动作,但是罩体82相对于凸轮构件3独立旋转,罩体82以及保持在该罩体82的凸缘部823上的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继续同方向的旋转。在罩体82旋转至图12(A)~(E)所示状态的时间点,控制部100停止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旋转驱动。
即,在图10(A)~(E)所示状态下,形成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陷入第一凹部321并与第一凹部321卡合的状态,但如果罩体82以及凸轮构件3旋转,凸轮构件3的突出部33卡止在卡止部812上,凸轮构件3停止旋转时,仅罩体82、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在凸轮构件3的内径部311上滑动旋转,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位置相对于凸轮构件3的内径部311发生改变。例如,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从与第一凹部321卡合的状态移动至第三凹部323,例如,如图12(A)~(E)所示,形成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陷入第三凹部323卡合的状态。
即,控制部100控制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步进马达840使其仅旋转为了使得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脱离第一凹部321而与第三凹部323卡合所需,朝上述图10(B)所示的旋转方向上罩体82以及凸轮构件3的旋转相对应的量。此外,控制部100可以通过驱动步进马达840旋转所需的旋转量,使罩体82旋转至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与第二凹部322卡合的状态,使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与第二凹部322卡合。
控制部100在驱动步进马达840以形成如上述那样图12(A)~(E)所示状态后,再使步进马达840反向(图12(B)所示箭头G方向)旋转,使罩体82朝其当时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直到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变为上述第一或第二起始位置中任一的姿势。例如,控制部100驱动步进马达840旋转,使罩体82旋转,直到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变为图13(A)~(E)所示第一起始位置SW(第一辊21位于下侧,第二辊22位于上侧)的姿势。
此外,如上述的图3所示,遮光板8251设置在帽825上。遮光板8251形成为在帽825的外周缘附近沿罩体82的长度方向突出、且周向延伸的平板状。另外,从罩体82的径向两侧非接触地夹着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处于上述第一起始位置SW时的遮光板8251的位置,设置一侧具有发光部、另一侧具有接收部的光遮断器(传感器)828(图3)。此外,该光遮断器828设置成不干涉伴随罩体82的旋转移动的遮光板8251。由此,光遮断器828的发光部处于始终发光的状态,遮光板8251位于发光部与接收部之间,接收部没有接收到发光部发出的光时,可视为检测到第一辊21、第二辊22以及罩体82处于第一起始位置SW。
或者,控制部100驱动步进马达840旋转,使罩体82旋转,直到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变为图14(A)~(E)所示第二起始位置(第一辊21位于上侧,第二辊22位于下侧)的姿势。
即,控制部100分别完整地存储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从与第一凹部321~第三凹部323中任一个卡合的状态改变为与其他的凹部卡合的状态时,从各凹部移动到其他的凹部所需的旋转量以及旋转方向、与该其他的凹部的卡合后到达第一起始位置或第二起始位置用于使罩体82旋转所需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而且,控制部100基于操作者指示的内容,使罩体旋转驱动部84旋转与该指示对应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
另外,如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例如从第三凹部323改变至与第一凹部321卡合的情况下那样,与上述所示的的情况相比使枢轴支撑部710在内径部311反向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沿相反的旋转方向进行与上述同样的旋转控制。
如上述那样,凸轮构件3依据绕罩体82的旋转轴820的旋转量,改变夹持各枢轴支撑部710、720的外径部的圆形孔30的位置。
即,根据上述实施形态,通过使凸轮构件3相对于保持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各枢轴支撑部710、720的罩体82独立地绕上述旋转轴820旋转,依据上述罩体82绕旋转轴820的旋转量改变夹持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各枢轴支撑部710、720的外径部的上述圆形孔(导向孔)30的位置。因此,能够改变上述两辊21、22的轴间距离。由此,改变狭缝部N的两辊21、22产生的按压力,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改变卷曲矫正力的机构。
根据上述所示的结构以及控制,能夠以与形成在凸轮构件3上的凹部320的数量(本实施形态中第一凹部321~第三凹部323三个)对应的多个阶段,改变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由此,可以改变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形成的挤压强度(两辊产生的按压力),可以调整卷曲矫正力。
此外,上述实施形态中,显示了控制部100驱动控制罩体旋转驱动部84来改变卷曲消除装置8的卷曲矫正力的形态,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形态。例如,不利用控制部100进行的罩体旋转驱动部84的驱动控制,而是可以这样:操作者通过手动使罩体82相对于凸轮构件3独立绕其旋转轴方向旋转,切换第一辊21的枢轴支撑部710与第一凹部321~第三凹部323中任一个的卡合。该情况下,凸轮构件3的突出部33不是必要的构件。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实施形态,通过罩体82的旋转动作,可改变第一辊21以及第二辊22的轴间距离,无需复杂的结构,切换对记录纸P的卷曲矫正力,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的形态的结构,可以采用各种变形。利用图1至图14通过上述各实施形态显示的构成以及处理,仅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本发明的构成以及处理不限于此。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趣旨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清楚地知道本发明的各种修正形态和变更形态。另外,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记载的举例说明的实施形态。

Claims (5)

1.一种卷曲消除装置,是消除记录介质的卷曲的卷曲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辊,绕第一旋转轴旋转,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第二辊,绕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向平行的第二旋转轴旋转,且与所述第一辊不同形成为硬质,通过抵接所述第一辊而形成的狭缝部夹持所述记录介质来矫正该记录介质的卷曲;
罩体,具有于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的两端、在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间距离的按压状态下、分别支撑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中对应的辊的所述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部、和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上从该凸缘部的外侧面突出且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的第三旋转轴,且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旋转;
辊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旋转;
罩体旋转驱动部,经由所述第三旋转轴使所述罩体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旋转;
控制部,驱动控制所述罩体旋转驱动部;
壳体,具有将所述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的所述狭缝部的导向部,且可旋转地枢轴支撑所述罩体;和
凸轮构件,相对于所述凸缘部的表面能够相对旋转地安装,是具有周向上内径不同的形状的导向孔的环状的凸轮构件,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各枢轴支撑部穿过所述导向孔,依据所述罩体绕第三旋转轴的旋转量改变夹持所述各枢轴支撑部的外径部的所述导向孔的位置,
在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导向孔上,在所述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形成有在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中至少一者的所述枢轴支撑部的所述外径部卡合并改变所述轴间距离的状态下保持所述枢轴支撑部的多个凹部,
所述凸轮构件的外径部上具有径向朝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壳体上具有在所述罩体与所述第一辊、第二辊及凸轮构件为一体地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方向旋转时、与所述突出部卡合、使所述凸轮构件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方向的旋转停止而所述罩体、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继续旋转的卡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驱动所述罩体旋转驱动部,使所述罩体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方向旋转,直到所述突出部抵达所述卡止部的位置,而且于所述抵达后在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枢轴支撑部自保持的所述凹部脱离后旋转至保持在配置在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其他的凹部上为止的时间点,停止驱动所述罩体旋转驱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曲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罩体旋转至脱离保持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枢轴支撑部的所述凹部且保持在所述其他的凹部的时间点停止所述罩体旋转驱动部的驱动后,驱动所述罩体旋转驱动部使所述罩体反向旋转,使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位置变为预先确定的起始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曲消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备两个所述起始位置,在两个所述起始位置,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相互间的位置关系颠倒。
5.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记录介质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和
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的所述的卷曲消除装置。
CN201410829002.1A 2013-12-27 2014-12-26 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433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3387A JP5934177B2 (ja) 2013-12-27 2013-12-27 カール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73387 2013-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3395A CN104743395A (zh) 2015-07-01
CN104743395B true CN104743395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481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900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43395B (zh) 2013-12-27 2014-12-26 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85751B2 (zh)
JP (1) JP5934177B2 (zh)
CN (1) CN1047433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9318B2 (ja) * 2018-12-25 2023-04-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5896A (en) * 1981-12-02 1984-10-09 Xerox Corporation Curling/decurling method and mechanism
US4924269A (en) * 1987-10-28 1990-05-0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Original illuminating apparatus
CN102009866A (zh) * 2009-09-04 2011-04-13 株式会社理光 传送装置以及包括该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2508B2 (ja) 2001-03-30 2005-06-2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61481B2 (ja) * 2001-04-27 2004-09-0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用紙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6489A (ja) * 2004-07-28 2006-02-09 Kyocera Mita Corp デカール装置
JP2009029554A (ja) * 2007-07-25 2009-02-12 Kyocera Mita Corp カール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62047B2 (en) 2010-03-25 2014-10-1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curl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17309B2 (ja) 2010-03-25 2014-02-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5896A (en) * 1981-12-02 1984-10-09 Xerox Corporation Curling/decurling method and mechanism
US4924269A (en) * 1987-10-28 1990-05-0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Original illuminating apparatus
CN102009866A (zh) * 2009-09-04 2011-04-13 株式会社理光 传送装置以及包括该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85751B2 (en) 2016-03-15
CN104743395A (zh) 2015-07-01
JP2015127255A (ja) 2015-07-09
JP5934177B2 (ja) 2016-06-15
US20150185677A1 (en) 2015-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8997B2 (en) Belt rotating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655684B (zh)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37214B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43395B (zh) 卷曲消除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070001A1 (en) Steering Mechanism for Belt Unit
US20170279993A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20050219645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document conveyance device
JP20080520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152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74279B2 (ja) 無端ベル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17323A (ja)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0768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装置
JP2018180514A (ja) ベルト片寄補正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ベルト片寄補正方法
US9388001B2 (en) Sheet conveyor and image reader having the same
JP5896770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31905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10996597B2 (en) Belt offset correction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307500A (ja) 加熱ローラ支持装置、定着装置、電子写真装置
US20110222942A1 (en) Conveying roll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ing method of image formed sheet
JP2006036489A (ja) デカール装置
CN107203114B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0310921A (ja) 像担持ドラム支持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204633880U (zh) 具有校正功能的扫描装置
JP2019095547A (ja) ローラ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553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原稿押さ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