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42763B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42763B
CN104742763B CN201410831724.0A CN201410831724A CN104742763B CN 104742763 B CN104742763 B CN 104742763B CN 201410831724 A CN201410831724 A CN 201410831724A CN 104742763 B CN104742763 B CN 1047427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shion
shank
seat
backrest
s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317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42763A (zh
Inventor
中村光政
会田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42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2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42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42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在具有小腿靠垫支柱和支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避免小腿靠垫支柱与支腿的干涉,并且紧凑地进行配置。其具有坐垫框架(F1),该坐垫框架(F1)包括:左右一对坐垫侧框架(85);将所述框架彼此结合在一起的坐垫前构件(86)和坐垫后构件(87);以及架设在两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间支承部件(91),支腿(37)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的坐垫侧框架的内侧面上的左右一对臂(93);和将两臂结合在一起的横向部件(94),在坐垫前构件上安装有左右一对支柱支承部(141),被贯穿插入支柱支承部中的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135)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中间支承部件和对应的臂之间。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机动车等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具有小腿靠垫(ottoman)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公知将小腿靠垫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座椅坐垫的前部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小腿靠垫具有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通过将这些小腿靠垫支柱插入到在座椅坐垫的框架上安装的左右一对筒形的支柱支承部中,由此,小腿靠垫被安装于座椅坐垫。在这样的小腿靠垫的安装结构中,通过变更小腿靠垫支柱相对于支柱支承部的插入长度,由此能够变更小腿靠垫相对于座椅坐垫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93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专利公开2009/035118号公报
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存在具有下述部分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座椅靠背,其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地板转动;座椅坐垫,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座椅靠背;以及支腿,其以能够在收纳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座椅坐垫的下表面(例如,专利文献2)。在将专利文献1这样的小腿靠垫的安装结构应用于这样的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情况下,支柱支承部与支腿的干涉、或者被支柱支承部支承的小腿靠垫支柱与支腿的干涉成为问题。如果为了避免这些干涉而使支柱支承部及小腿靠垫支柱与支腿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则存在座椅变得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背景,其课题在于,在具有小腿靠垫支柱和支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避免小腿靠垫支柱与支腿的干涉,并且紧凑地进行配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S,其具有:座椅底座26,其设置于地板4;座椅靠背S2,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底座;座椅坐垫S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支腿37,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并通过与所述座椅底座抵接而将所述座椅坐垫支承在能够落座的位置;以及小腿靠垫S4,其被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坐垫具有坐垫框架F1,该坐垫框架包括:左右一对坐垫侧框架85,它们沿着所述座椅坐垫的左右侧部延伸,在基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坐垫前构件86,其将所述坐垫侧框架的末端部彼此结合在一起;坐垫后构件87,其在比所述坐垫前构件靠基端侧的位置将左右的所述坐垫侧框架结合在一起;以及中间支承部件91,其架设在所述坐垫前构件和所述坐垫后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所述支腿具有:左右一对臂93,它们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左右的所述坐垫侧框架的内侧面上的一端;和横向部件94,其将所述臂的另一端彼此结合在一起,所述支腿能够在所述横向部件与所述座椅底座卡合的使用位置、和所述横向部件向后方转动而沿着所述座椅坐垫的下表面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坐垫前构件上安装有前后延伸的筒形的左右一对支柱支承部141,所述小腿靠垫具有被贯穿插入所述支柱支承部中的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135,所述小腿靠垫支柱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间支承部件和对应的所述臂之间。
根据该结构,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中间支承部件和对应的臂之间,因此能够减小座椅坐垫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即,能够将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中间支承部件以及左右一对臂配置在沿上下方向重合的位置(从左右侧观察时重合的位置)。由此,小腿靠垫支柱和支腿避免了互相干涉,并且被紧凑地配置。特别是,在小腿靠垫以沿着座椅坐垫的下表面的方式进行收纳的座椅中,座椅下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变大,因此本发明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小腿靠垫支柱的后端与相对于所述支柱支承部的插入位置无关地配置在比所述臂的所述一端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小腿靠垫支柱与臂的干涉。
另外,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臂的所述一端的朝向所述坐垫侧框架的内侧面的部分处接合有支架95,该支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坐垫侧框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用于将臂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坐垫侧框架上的支架与小腿靠垫支柱的干涉。
另外,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小腿靠垫具有小腿靠垫主体部,该小腿靠垫主体部以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小腿靠垫支柱,且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向前方突出的最展开位置、和配置在所述座椅坐垫的下方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小腿靠垫支柱具有被配置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小腿靠垫主体部与所述坐垫前构件之间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小腿靠垫主体部能够转动,在小腿靠垫主体部配置于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小腿靠垫支柱与小腿靠垫主体部的干涉。另外,通过将小腿靠垫支柱配置在处于收纳位置的小腿靠垫主体部与座椅坐垫之间,由此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能够实现交通工具用座椅整体的紧凑化。
另外,在上述的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支柱支承部接合在所述坐垫前构件的下部。
根据该结构,落座于座椅的乘客的腿经由座椅坐垫被坐垫前构件支承,因此乘客的腿被舒服地支承。如果假设支柱支承部被设置在坐垫前构件的上部,则乘客的腿可能会隔着座椅坐垫感到因支柱支承部引起的凹凸,从而产生不适感。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在具有小腿靠垫支柱和支腿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避免小腿靠垫支柱与支腿的干涉,并且紧凑地进行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右侧视图。
图4是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底座的俯视图。
图5是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俯视图。
图6是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后视图。
图7是从前方下侧观察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8是承座的概要剖视图。
图9是放倒机构的概要图。
图10是翻起机构的概要图。
图11是小腿靠垫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小腿靠垫的角度调整机构的概要图。
图13是小腿靠垫的锁止机构的概要图。
图14是车辆用座椅的动作说明图。
图15是车辆用座椅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小腿靠垫支柱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小腿靠垫支柱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1把持部件与小腿靠垫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S:座椅;S1:座椅坐垫;S2:座椅靠背;S3:头枕;S4:小腿靠垫;F:座椅框架;F1:坐垫框架;F2:靠背框架;F3:头枕框架;F4:小腿靠垫框架;P:衬垫;P1:座椅坐垫衬垫;P2:座椅靠背衬垫;P3:头枕衬垫;P4:小腿靠垫衬垫;SK:表皮;2:滑动机构;3:放倒机构;4:地板;5:翻起机构;6:角度调节机构;17:轨道锁定部件;26:座椅底座;28:连杆机构;31:第1轨道用绳索;34:承座;37:支腿;45:管框架;46:靠背侧框架;63:放倒用绳索;68:把手;85:坐垫侧框架;86:坐垫前构件;87:坐垫后构件;91:中间支承部件;93:臂;94:横向部件;118:第1把持部件;125:前端面;127:索环;130:基础构件;131: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2:小腿靠垫前构件;134:小腿靠垫補助构件;135:小腿靠垫支柱(连结部件);138:基础构件衬垫;141:支柱支承部;142:支承件;143:凹部;146:卡定槽;147:卡定部件;148:操作部;204:内孔;205:引导孔;207:贯穿孔;210:通路;215:切口部;216:表皮;218:卡合部;220:通路;A:内孔(支柱支承部)的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落座于座椅S上的人为基准来确定左右。另外,在对各部位等说明方向时,以座椅S处于落座状态时作为基准。对于左右设置成一对的结构,标记共用的标号,在指定左右时,在结构的名称上附加左或右的文字。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S被用作机动车的后部座位(包括第2排和第3排),并且具有座椅坐垫S1、座椅靠背S2、头枕S3以及小腿靠垫(腿垫)S4。
一并如图2所示,座椅框架F被内置于座椅坐垫S1、座椅靠背S2、头枕S3、小腿靠垫S4。座椅框架F具有:坐垫框架F1,其构成座椅坐垫S1的框架;靠背框架F2,其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头枕框架F3,其构成头枕S3的框架;以及小腿靠垫框架F4,其构成小腿靠垫S4的框架。
座椅坐垫衬垫P1、座椅靠背衬垫P2、头枕衬垫P3和小腿靠垫衬垫P4分别安装于坐垫框架F1的落座面侧、靠背框架F2的靠背面侧、头枕框架F3、和小腿靠垫框架F4的支承面侧,且被表皮SK覆盖。各衬垫P由聚氨酯泡沫体等具有弹性的缓冲件形成。各表皮SK由合成皮革或布料等形成。也可以是,在坐垫框架F1的底面侧、靠背框架F2的背面侧和小腿靠垫框架F4的反面侧,安装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罩,坐垫框架F1的底面、靠背框架F2的背面和小腿靠垫框架F4的反面由这些罩部件限定。
靠背框架F2经由滑动机构2和放倒机构3被安装于机动车的地板4。由此,靠背框架F2能够相对于地板4滑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滑动机构2转动(倾倒)。坐垫框架F1经由翻起机构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靠背框架F2。头枕框架F3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于靠背框架F2。小腿靠垫框架F4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坐垫框架F1。另外,小腿靠垫框架F4具有角度调节机构6,能够进行角度调节。
如图3所示,地板4具有:设置有滑动机构2的高位部11;和在高位部11的前侧且下方形成的低位部12。在低位部12与高位部11之间形成有壁部13,该壁部13从低位部12立起并到达高位部11,如果以高位部11作为基准,则可以说低位部12在地板4上形成为凹部。地板4的表面被由通过针刺制法制造的无纺布等构成的内装材料覆盖。地板4的低位部12的表面或者被设在内装材料上的地毯覆盖。
如图4~图7所示,相对于1个座椅S设置有左右一对滑动机构2。各滑动机构2具有:下轨道15;以能够移位的方式安装于下轨道15上的上轨道16;以及相对于下轨道15固定上轨道16的轨道锁定部件17。滑动机构2可以应用公知的各种机构。各下轨道15以沿左右方向互相隔开距离并分别沿前后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地板4的高位部11(图3)。各下轨道15通过螺栓紧固等与地板4接合。上轨道16以能够沿着下轨道15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卡合。
在各下轨道15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锁定孔(未图示)。轨道锁定部件1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轨道16,且能够卡合于多个锁定孔中的至少一个。轨道锁定部件17与任意的锁定孔卡合,由此限制上轨道16和滑动部件21相对于下轨道15的移动。轨道锁定部件17被作为施力构件的弹簧(未图示)向与锁定孔卡合的一侧施力。因此,在通常时,被弹簧施力的轨道锁定部件17维持与锁定孔的卡合,滑动部件21的移动受到限制。当由于乘客的操作而使得轨道锁定部件17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转动时,轨道锁定部件17与锁定孔的卡合被解除,上轨道16能够移动。
在左右的上轨道16上分别接合有滑动部件21。左右的滑动部件21是通过焊接等对压力加工成的多个金属板进行接合而构成的部件。左右的滑动部件21在上轨道16上前后延伸。左右的滑动部件21的前端彼此通过滑块前构件23结合,左右的滑动部件21的后端彼此通过滑块后构件24结合,左右的滑动部件2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彼此通过滑块中间构件25结合。各构件23、24、25由金属管形成,通过焊接或螺栓紧固等与各滑动部件21接合,且互相平行地左右延伸。由此,左右的滑动部件21和各构件构成了形成为框形的座椅底座26。座椅底座26和左右的上轨道16成一体地相对于下轨道15前后移动。
左右的轨道锁定部件17通过连杆机构28(图4~图6)互相连结。连杆机构28能够在锁定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在通常时,受到对轨道锁定部件17施力的弹簧的作用力而成为锁定状态。连杆部件在锁定状态下允许被弹簧施力的左右的轨道锁定部件17与锁定孔的卡合。当由于乘客的操作而使得连杆机构28从锁定状态变成解除状态时,连杆机构28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维持为使左右的轨道锁定部件17从锁定孔脱离的状态。以下内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作为力传递构件的第1轨道用绳索31和第2轨道用绳索32的一端卡定于连杆机构28。连杆机构28被第1轨道用绳索31和第2轨道用绳索32中的至少一方牵拉而成为解除状态。
如图4和图8所示,在滑块前构件23和滑块中间构件25上架设有承座34。承座34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力成型等而形成,承座34在前端部被焊接于滑块前构件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在后端部被焊接于滑块中间构件2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在承座34的上部形成有支承槽35,该支承槽35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到达承座34的左右两端。支承槽35朝向上方且朝向前侧开口。支承槽35支承后述的支腿37。
卡定爪4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承座34。卡定爪41以与支承槽35的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在图8中的实线所示的从支承槽35的侧部突入支承槽35内的突入位置、和图8中的假想线所示的退至支承槽35的外部的后退位置之间转动。在承座34与卡定爪41之间夹装有作为施力构件的扭转弹簧42,卡定爪41被向突入位置施力。卡定爪41在突入位置卡定后述的支腿37的横向部件94,阻止横向部件94从支承槽35脱离。并且,卡定爪41的外侧部分、即卡定爪41在处于突入位置时朝向支承槽35的开口端侧的部分形成为倾斜面。
以下内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作为力传递构件的卡定爪用绳索43的一端卡定于卡定爪41。通过牵拉卡定爪用绳索43,卡定爪41从突入位置向后退位置转动。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靠背框架F2具有:管框架45,其形成为纵长的长方形的框状;和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其通过焊接等与管框架45的上下延伸的左右侧边部的下部接合。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力加工等而形成。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具有以对管框架45的左右侧边部的下部的外侧面进行抱持的方式弯曲的凹面,并且通过焊接等与管框架45的左右的侧边部接合。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的下部比左右侧边部的下端向下方伸出。另外,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的一部分延伸至管框架45的下边部,并通过焊接等接合。另外,在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与管框架45的下边部之间架设有通过焊接等接合的加强板47,实现了对靠背框架F2的加强。加强板47的上部与靠背侧框架46和管框架45协作形成中空状的立体结构,并且加强板47的下部沿着靠背侧框架46向下方延伸。
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的下部具有朝向左右方向的侧面。左靠背侧框架46的下部的左侧面与左滑动部件21的右侧面对置,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如图5~图7所示,右靠背侧框架46的下部的左侧面与安装在右滑动部件21上的放倒机构3的右侧面对置,并经由放倒机构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右滑动部件21连结。左右的靠背侧框架46的转动轴被配置成互相同轴。
放倒机构3能够将右靠背侧框架46相对于右滑动部件21的转动(倾倒)角度维持在任意的位置。另外,放倒机构3具有解除杆51,当解除杆51(图7)被操作时,能够变更右靠背侧框架46相对于右滑动部件21的转动角度。这样的放倒机构3可以应用公知的各种机构。
如图9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放倒机构3具有:下板52,其与右滑动部件21接合;上板53,其与右侧框架的下部接合,配置成与下板52对置,且能够相对于下板52旋转;连结轴54,其贯穿下板52和上板53的旋转中心;凸轮板55,其被配置在形成于上板53与下板52之间的内部空间中,且与连结轴54一体地旋转;多个锁定部件56,它们配置在内部空间中;以及作为施力构件的扭转弹簧57,其对凸轮板55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锁定部件56与在下板52上形成的引导槽58卡合,且被配置成能够沿下板52的径向移动。锁定部件56在径向内侧部分具有凸轮部,在径向外侧部分具有外齿59,锁定部件56在移动至径向外侧时,与在上板53的形成内部空间的内周面上遍及周向地形成的内齿61卡合。凸轮板55与锁定部件56卡合,凸轮板55在向一个旋转方向旋转时使锁定部件56向径向外侧移动,凸轮板55在向另一个旋转方向旋转时使锁定部件56向径向内侧移动。连结轴54的一端贯穿上板53和右靠背侧框架46,并在其端部与沿径向延伸的解除杆51(图3、图7)接合。
关于放倒机构3,在通常时,凸轮板55被扭转弹簧57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锁定部件56向径向外侧移动,锁定部件56的外齿59与上板53的内齿61卡合。由此,下板52和上板53的相对旋转通过锁定部件56被禁止。即,放倒机构3由于扭转弹簧57的作用力而成为上板53相对于下板52的转动被禁止的锁定状态。当解除杆51由于乘客的操作而向解除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连结轴54和凸轮板55克服扭转弹簧57的作用力而向另一个旋转方向旋转时,锁定部件56向径向内侧移动,锁定部件56的外齿59与上板53的内齿61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下板52和上板53能够相对旋转。作为力传递构件的放倒用绳索63(图3、图7)的一端被卡定于解除杆51上。通过牵拉放倒用绳索63,使得解除杆51向解除方向转动。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支承把手单元65的支架66通过焊接等接合于管框架45的右侧边部的上端部。把手单元65具有:向上方且向后方开口的壳体67;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67内的把手68。如图1、图2所示,座椅靠背衬垫P2和其外表面的表皮SK的与把手单元65对应的部分被切除。由此,把手68在座椅靠背S2的上端右部露出,能够供乘客操作。
在把手68上连结着卡定爪用绳索43的另一端和放倒用绳索63的另一端,所述卡定爪用绳索43的一端卡定于卡定爪41(图8),所述放倒用绳索63的一端卡定于解除杆51(图3)。卡定爪用绳索43和放倒用绳索6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筒状的外管抱持。关于抱持卡定爪用绳索43的卡定爪用外管71,省略了详细的配置图,主要参照图5进行说明,所述卡定爪用外管71的一端被固定于承座34,且向右滑动部件21侧延伸,并且沿着右靠背侧框架46和管框架45的右侧边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卡定爪用外管71的另一端被固定于支架66。如图3所示,抱持放倒用绳索63的放倒用外管72的一端被固定于右靠背侧框架46的右侧面,并且沿着右靠背侧框架46和管框架45的右侧边部向上方延伸,所述放倒用外管72的另一端被固定于支架66。卡定爪用外管71和放倒用外管72通过捆扎带等被捆扎于管框架45的右侧边部。
当乘客拉拽把手68而使把手68向一个转动方向转动时,卡定爪用绳索43被向把手68侧拉拽,卡定爪41(图8)从突入位置向后退位置转动,卡定爪41对支腿37的锁定被解除。同时,放倒用绳索63被向把手68侧拉拽,解除杆51(图3)向解除方向转动,放倒机构3的锁定被解除。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承臂靠75的臂靠支架76通过焊接等接合在管框架45的左侧边部。臂靠支架76从管框架45的左侧边部向前方突出。臂靠75以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臂靠支架76。
如图2和图5所示,在管框架45的上边部接合有用于支承头枕S3的一对头枕保持部78。头枕保持部78形成为筒状,在头枕保持部78的内部插入有作为树脂制的筒形部件的支承件79。作为头枕框架F3的一部分的一对头枕支柱80经由支承件79插入头枕保持部78中,由此,头枕S3被安装于管框架45的上边部。
在管框架45的适当部位焊接有由金属棒形成的多个辅助框架82。辅助框架82包括下述这样的框架等:架设在左右的侧边部之间的框架;配设成从左侧边部向左侧伸出的框架;以及配设成从右侧边部向右侧伸出的框架。辅助框架82对管框架45的间隙进行弥补,并支承座椅靠背衬垫P2。
如图2和图5所示,坐垫框架F1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坐垫侧框架85;将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的前端之间连结起来的坐垫前构件86;以及将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的后部之间连结起来的坐垫后构件87。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力加工等而形成的框架,其主面朝向左右,且缘部以向左右外侧突出的方式弯起。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的后端部相对于前后延伸的前部弯曲,并且向后方且上方倾斜地延伸。坐垫后构件87被设置于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的弯曲部。
左坐垫侧框架85的后端部以其右侧面与左靠背侧框架46的左侧面的上部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靠背侧框架46。
如图6所示,在右靠背侧框架46的上部形成有紧固座88,该紧固座88向右侧突出,且该紧固座88的突出端形成为平面状。支承板89通过螺栓紧固等接合于紧固座88。在右靠背侧框架46上的紧固座88的下方形成有凹部90,在该凹部90与支承板89之间形成间隙。支承板89是主面朝向左右且上下延伸的金属板,支承板89的上端部接合于紧固座88。支承板89的下部配置成与右靠背侧框架46的右侧面之间隔开距离。右坐垫侧框架85的后端部被配置在右靠背侧框架46与支承板89之间,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板89。左右的坐垫框架的转动轴分别向左右延伸,且配置成彼此同轴。
返回图2和图5,在坐垫前构件86和坐垫后构件87上架设有前后延伸的中间支承部件91。中间支承部件91是在坐垫框架F1的中央部从下方支承座椅坐垫衬垫P1和乘客的臀部的部件,优选具有弹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支承部件9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力成型等而形成的板(中间板),该中间支承部件91的主面朝向上下,该中间支承部件91在前端部焊接于坐垫前构件8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在后端部焊接于坐垫后构件87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中间支承部件9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是坐垫前构件86的1/3左右。在中间支承部件91的适当的部位设置有加强筋或用于减轻重量的减重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中间支承部件91可以由例如异形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另外,中间支承部件91可以沿宽度方向设置多个。
一并如图7所示,在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支腿37。支腿37具有:左右一对臂93,它们在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并向另一端部延伸;和横向部件94,其将左右的臂93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支腿37的外形形成为大致U字形。左右的臂93的大部分和横向部件94是通过将金属管弯折成大致U字状而形成的。左右的臂93的一端部由焊接在管上的支架95形成,并且在支架95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支架95被设置在臂93的一端部的面对坐垫侧框架85的一侧(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没有设置在臂93的一端部的中间支承部件91侧(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在臂93与中间支承部件91之间确保了空间。从左右侧观察(图3),支腿37能够在由假想线所示的收纳位置和由实线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收纳位置,横向部件94接近中间支承部件91的下表面,并且臂93沿着坐垫侧框架85,在所述使用位置,臂93从坐垫侧框架85向下方突出。支腿37在使用位置和收纳位置的任何状态下都配置在形成座椅坐垫S1的底面的罩的外侧。
当支腿37处于使用位置时,如图8所示,支腿37能够突入承座34的支承槽35中。通过使支腿37卡定于支承槽35,由此,座椅坐垫S1被支腿37从下方支承而配置于落座面(上表面)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落座位置。另外,支腿37通过被卡定于支承槽35,而限制了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的转动。即,通过使支腿37卡定于支承槽35,由此确定了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的转动位置。
在将支腿37的横向部件94插入支承槽35时,以横向部件94按压卡定爪41的倾斜面,从而使卡定爪41克服扭转弹簧42的作用力从突入位置转动至后退位置。当横向部件94被插入支承槽35时,卡定爪41由于扭转弹簧42的作用力向突入位置转动。卡定爪41在突入位置将横向部件94卡定,阻止横向部件94从支承槽35脱离。在欲使管部从支承槽35脱离时,乘客操作把手68(图1),经由卡定爪用绳索43使卡定爪41位于后退位置。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右坐垫侧框架85与支承板89之间夹装有翻起机构5。翻起机构5是这样的装置:其在座椅坐垫S1转动至落座位置的上方侧的规定的位置处,将右坐垫侧框架85相对于支承板89固定,从而固定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的转动位置。这样的翻起机构5可以应用公知的各种机构。
如图10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翻起机构5具有:卡合凹部101,其由在支承板89的下端部的缘部形成的切口构成;锁定部件102,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右坐垫侧框架85的右侧面,且能够在卡合于卡合凹部101的由假想线表示的卡合位置、和从卡合凹部101脱离的由实线表示的解除位置之间移位;作为施力构件的橡胶件(未图示),其设置于锁定部件102与右坐垫侧框架85之间,对锁定部件102向卡合位置施力;凸轮部件103,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右坐垫侧框架85的右侧面,且在由实线表示的第1位置和由假想线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1位置,该凸轮部件103与锁定部件102卡合从而使锁定部件102位于解除位置,在所述第2位置,该凸轮部件103解除与锁定部件102的卡合;以及作为施力构件的拉伸螺旋弹簧104,其设置于凸轮部件103与右坐垫侧框架85的右侧面之间,对凸轮部件103向第2位置施力。
设置有至少1个以上的卡合凹部101。卡合凹部101中的1个形成于这样的位置:当座椅坐垫S1在能够转动范围内位于向上方转动的极限位置(称作翻起位置)时,即当座椅坐垫S1的落座面(上表面)与座椅靠背S2的支承面(前表面)最接近时,能够与锁定部件102卡合。当座椅坐垫S1位于翻起位置时,右坐垫侧框架85的前部与管框架45的右侧边部大致平行。其它卡合凹部101可以形成于这样的位置:在座椅坐垫S1的落座位置与翻起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下,能够与锁定部件102卡合。由此,对于翻起机构5,当使右坐垫侧框架85相对于支承板89向上方转动时,被拉伸螺旋弹簧104施力的锁定部件102在规定的旋转位置处与卡合凹部101卡合,从而将右坐垫侧框架85维持在规定的角度。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当右坐垫侧框架85相对于支承板89向下方转动时,卡合凹部101维持与锁定部件102的卡合,从而阻止右坐垫侧框架85相对于支承板89的转动,但是,当右坐垫侧框架85相对于支承板89向上方转动时,卡合凹部101允许锁定部件102脱离,从而允许右坐垫侧框架85相对于支承板89的转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锁定部件102与某个卡合凹部101卡合后,右坐垫侧框架85也能够向上方转动,如果使右坐垫侧框架85进一步向上方转动,则锁定部件102与下一个卡合凹部101卡合,即使凸轮部件103处于由假想线表示的第2位置,也能够使右坐垫侧框架85上跳至所希望的角度。
在凸轮部件103由于乘客的操作而克服拉伸螺旋弹簧104的作用力转动至由实线表示的第1位置时,锁定部件102移动至解除位置而无法与卡合凹部101卡合。作为力传递构件的第1翻起用绳索106和第2翻起用绳索107的一端与凸轮部件103连接。第1翻起用绳索106被筒状的第1翻起用外管10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抱持,第2翻起用绳索107被筒状的第2翻起用外管10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抱持。
第1翻起用外管108的一端以开口朝向凸轮部件103侧的方式安装在右坐垫侧框架85的右侧面。如图3和图5所示,第1翻起用外管108从一端开始沿着右坐垫侧框架85的右侧面向前方延伸,并穿过右坐垫侧框架85的前端下部延伸至右坐垫侧框架85的左侧。在右坐垫侧框架85的前端的下部接合有支架111,第1翻起用外管108的另一端以开口朝向后方的方式固定于支架111。第1翻起用绳索106的另一端被固定于支腿37的右臂93的端部。如图10所示,当支腿37处于由假想线表示的收纳位置时,第1翻起用绳索106的另一端(右臂93的端部)接近第1翻起用外管108的另一端而使得第1翻起用绳索106松弛,当支腿37处于由实线表示的使用位置时,第1翻起用绳索106的另一端(右臂93的端部)远离第1翻起用外管108的另一端而牵拉第1翻起用绳索106。即,当支腿37位于使用位置时,凸轮部件103被第1翻起用绳索106牵拉而位于在图10中由实线表示的第1位置,锁定部件102位于同样由实线表示的解除位置。
第2翻起用外管109的一端以开口朝向凸轮部件103侧的方式安装在右坐垫侧框架85的右侧面。如图3和图5所示,第2翻起用外管109从一端开始穿过右坐垫侧框架8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下部延伸至右坐垫侧框架85的左侧,然后沿着右坐垫侧框架85的左侧面延伸至右坐垫侧框架85的转动轴附近。然后,如图3和图6所示,第2翻起用外管109从右坐垫侧框架85的转动轴附近绕到右靠背侧框架46的后方,并沿着在右靠背侧框架46的左侧配置的加强板47延伸至右靠背侧框架46的转动轴附近。第2翻起用外管109的另一端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固定于突出部112(图6),该突出部112以从加强板47的左侧面朝向内侧突出的方式与加强板47一体形成。第2翻起用绳索107卡定于下板52(图9)的左侧面,该下板52被安装于右滑动部件21上。并且,突出部112作为对第2翻起用外管109的另一端进行固定的固定部发挥功能,并且突出地形成至在左右方向上与右滑动部件21重叠的位置,当右靠背侧框架46向后方转动时,突出部112抵接于右滑动部件21,由此作为对右靠背侧框架46的朝向后方的进一步的转动进行限制的止动件发挥功能。
第2翻起用绳索107的另一端与第2翻起用外管109的另一端的位置被设定成:随着座椅靠背S2从相对于地板4立起的状态前倾,第2翻起用绳索107的另一端离开第2翻起用外管109的另一端。由此,座椅靠背S2越是向前倾,第2翻起用绳索107就越是被向另一端侧牵拉,当座椅靠背S2的前倾达到规定的角度以上时,凸轮部件103(图10)被第2翻起用绳索107牵拉而位于在图10中由实线表示的第1位置,锁定部件102位于同样由实线表示的解除位置。即,第1翻起用绳索106和第1翻起用外管108、以及第2翻起用绳索107和第2翻起用外管109分别构成了解除翻起机构5的锁定的翻起锁定取消机构113。
第1翻起用绳索106和第2翻起用绳索107这2个绳索与凸轮部件103连接,因此,凸轮部件103在第1翻起用绳索106和第2翻起用绳索107中的至少一方被向另一端侧牵拉的状态下位于第1位置,锁定部件102位于解除位置。换而言之,在第1翻起用绳索106和第2翻起用绳索107都松弛的状态下,即座椅靠背S2的前倾角度为规定的值以下(即,立起的状态)且支腿37位于收纳位置时,凸轮部件103处于在图10中由假想线表示的第2位置,锁定部件102能够与卡合凹部101卡合。
接下来,对第1轨道用绳索31和第2轨道用绳索32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第1轨道用绳索31被筒状的第1轨道用外管11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抱持,第2轨道用绳索32被筒状的第2轨道用外管11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抱持。第1轨道用外管114和第2轨道用外管115的一端卡定于连杆机构28的不动部,第1轨道用绳索31和第2轨道用绳索32的一端卡定于连杆机构28的可动部。并且,在其他例子中,第1轨道用外管114和第2轨道用外管115的一端可以卡定于滑块中间构件25或滑块后构件24。
第1轨道用外管114从一端开始向右靠背侧框架46的左侧面延伸,然后如图6所示这样沿着右靠背侧框架46的左侧面向上方延伸至右坐垫侧框架85的转动轴附近。然后,第1轨道用外管114绕到右靠背侧框架46的后方并到达右靠背侧框架46的右侧面,从右坐垫侧框架85的转动轴附近延伸至右坐垫侧框架85的左侧面。然后,如图5所示,第1轨道用外管114沿着右坐垫侧框架85的左侧面向前方延伸至坐垫后构件87,通过中间支承部件91的下方向左斜前方延伸,并延伸至与左坐垫侧框架85的前端下部接合的支架117。第1轨道用外管114的另一端以开口朝向前方的方式卡定于支架117。第1轨道用绳索31的另一端从第1轨道用外管114的另一端向前方突出,在第1轨道用绳索31的另一端上安装有第1把持部件118。第1轨道用绳索31、第1轨道用外管114和第1把持部件118构成了对滑动机构2进行锁定解除的操作部件。
第2轨道用外管115从一端开始形成为环形,同时向后方延伸,延伸至与滑块后构件24接合的支架121。第2轨道用外管115的另一端以开口朝向后方的方式卡定于支架121。第2轨道用绳索32的另一端从第2轨道用外管115的另一端向后方突出,在第2轨道用绳索32的另一端上安装有第2把持部件122。第2轨道用绳索32、第2轨道用外管115和第2把持部件122构成了对滑动机构2进行锁定解除的操作部件。
第1把持部件118和第2把持部件122是含有织布或带子、绳子等的把持带,且具有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把持部件118和第2把持部件122是将带状的捆扎带折回而形成为环状。如图1和图7所示,在座椅坐垫衬垫P1(图2)的前部形成有供第1把持部件118前后贯穿的通路(未图示),在座椅坐垫衬垫P1的前端面125的表皮SK上安装有索环127,该索环127限定了供第1把持部件118贯穿的孔。由此,第1把持部件118的末端部通过索环127后从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突出。
乘客把持第1把持部件118,将其按照从座椅坐垫S1拉出的方法进行牵拉,由此能够牵拉第1轨道用绳索31。另外,乘客把持第2把持部件122,将其向后方牵拉,由此能够牵拉第2轨道用绳索32。通过牵拉第1轨道用绳索31和第2轨道用绳索32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连杆机构28从锁定状态成为解除状态,左右的轨道锁定部件17从各锁定孔脱离,上轨道16能够相对于下轨道15移动。即,安装在上轨道16上的座椅S能够相对于地板4前后移动。
如图2、图5和图11所示,小腿靠垫框架F4具有:左右延伸的基础构件130;左右一对小腿靠垫侧框架131,它们的基端部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基础构件130的左端和右端,且它们从基端部向末端部延伸;以及小腿靠垫前构件132,其左右延伸,将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末端部彼此连结,该小腿靠垫框架F4形成为长方形的框形。在基础构件130与小腿靠垫前构件132之间架设有连结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多个小腿靠垫補助构件134。基础构件130和小腿靠垫前构件132由金属管形成。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力成型等而形成,它们的主面分别朝向左右,且它们的缘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弯折。在基础构件130上,沿左右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135。左右的小腿靠垫支柱135由实心的金属棒形成,在左右方向上互相隔开距离,且互相平行地延伸。
在基础构件130上包覆有筒状的基础构件衬垫138(图1)。基础构件衬垫138的外表面被表皮SK覆盖。小腿靠垫衬垫P4(图2)的外形呈大致长方形,小腿靠垫衬垫P4被安装成覆盖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除基端部外的末端侧、小腿靠垫前构件132、小腿靠垫補助构件134,且外形形成为长方形。小腿靠垫S4的表皮SK被设置成覆盖小腿靠垫衬垫P4、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除基端部外的末端侧、小腿靠垫前构件132、小腿靠垫補助构件134。在从小腿靠垫衬垫P4和表皮SK突出的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基端部,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与基础构件130的连接部被由树脂等形成的罩139(图1)覆盖而被隐藏。
如图11所示,在坐垫前构件86上设置有对一对小腿靠垫支柱135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支柱支承部141。支柱支承部141形成为截面是四边形的两端开口的筒形。支柱支承部141在坐垫前构件86上被设置在与左坐垫侧框架85和中间支承部件91的左缘之间相对应的部分、以及与右坐垫侧框架85和中间支承部件91的右缘之间相对应的部分。支柱支承部141被配置成轴线在坐垫前构件86的下方向前后延伸,支柱支承部141的上部突入在坐垫前构件86的下部形成的前后延伸的凹部143中,并在凹部143中通过焊接等被接合。在各支柱支承部141插入有作为树脂制的筒形部件的支承件142。左右的小腿靠垫支柱135被插入支承件142的内孔中,该支承件142被安装于支柱支承部141。由此,小腿靠垫框架F4被安装于坐垫框架F1。
在2个小腿靠垫支柱135中的至少一方的侧面,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定槽1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小腿靠垫支柱135上形成有卡定槽146。如图1所示,支承件142的前端部被配置在座椅坐垫S1的表皮SK的外表面。返回图11,卡定部件147以能够移位的方式收纳于支承件142的前端部。卡定部件147能够在突入支承件142的内孔内的突入位置、和从内孔脱离的后退位置之间移位,卡定部件147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向突入位置施力。卡定部件147的一端部从支承件142的前端部的侧部向外侧突出,构成了可供乘客操作的操作部148(图8)。乘客将操作部148相对于支承件142压入,由此能够使卡定部件147从突入位置向后退位置移位。卡定部件147将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卡定槽146卡定,由此维持小腿靠垫支柱135相对于支承件142的位置。
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能够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在收纳位置(参照图14的(A1))与最展开位置(参照图15的(D3)的假想线)之间转动。在收纳位置与最展开位置之间设定有临时收纳位置(参照图15的(D1))。在收纳位置,小腿靠垫S4的大部分被配置在座椅坐垫S1的下方,小腿靠垫S4的反面与座椅坐垫S1的下表面对置。在临时收纳位置,小腿靠垫S4被保持成从基础构件130大致铅直地下垂的状态。在最展开位置,小腿靠垫S4相对于座椅坐垫S1向前方突出,小腿靠垫S4的支承面朝向与座椅坐垫S1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方向。
在基础构件130的右端部与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之间夹装有角度调节机构6(图5)和锁止机构165(图5)。从左侧观察小腿靠垫S4时,角度调节机构6允许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绕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向最展开位置侧的旋转),并且,在临时收纳位置与最展开位置之间的角度范围内,禁止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绕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向收纳位置侧的旋转)。另外,在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的旋转到达最展开位置后,角度调节机构6允许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绕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直至到达收纳位置为止。这样的角度调节机构6可以应用公知的各种机构。
如图12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角度调节机构6具有:棘齿151,其一体地固定于基础构件130的外周部;爪体152,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左侧面,能够与所述棘齿151卡合;扭转弹簧153,其设在爪体152与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的左侧面之间,对爪体152向棘齿151侧施力;凸轮体154,其以能够同轴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基础构件130;以及突起155,其设置于基础构件130。另外,在基础构件130与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之间设置有对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总是向收纳位置侧施力的扭转螺旋弹簧156。通过使爪体152与棘齿151卡合,由此阻止了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收纳位置侧的旋转。并且,当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最展开位置侧旋转时,爪体152能够从所卡合的棘齿151脱离,并能够与相邻的棘齿151卡合。
凸轮体154具有:大径部157,其比棘齿151的突出端向基础构件130的径向外侧突出;和小径部158,其比棘齿151的齿底圆向基础构件130的径向内侧凹陷。爪体152在与凸轮体154的小径部158对置时能够与棘齿151卡合,爪体152在与凸轮体154的大径部157对置时与大径部157抵接从而无法与棘齿151卡合。爪体152在与凸轮体154的小径部158对置时抵接于小径部158与大径部157的边界部,并与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最展开位置侧的旋转相对应地使凸轮体154旋转。当随着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最展开位置侧的旋转而成为最展开位置附近的规定的角度时,突起155卡合于凸轮体154的第1止动面161,由此限制了凸轮体154相对于基础构件130的旋转。由此,爪体152相对于凸轮体154相对旋转并上抬至大径部157的外周上。在该状态下,爪体152无法与棘齿151卡合,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能够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收纳位置侧转动。
在爪体152上抬至大径部157的外周上而使得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收纳位置侧转动的期间,凸轮体154从爪体152受到摩擦力,与爪体152和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一起相对于基础构件130旋转。当随着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收纳位置侧的旋转而使得爪体152越过面对棘齿151的范围时,突起155卡合于凸轮体154的第2止动面162,由此,凸轮体154相对于基础构件130的旋转受到限制。由此,爪体152相对于凸轮体154相对旋转,爪体152从大径部157的外周上移动至面对小径部158的位置。在该状态下,爪体152能够再次与棘齿151卡合,当右小腿靠垫侧框架131相对于基础构件130向最展开位置侧转动时,爪体152与棘齿151卡合。
锁止机构165具有节度感地将小腿靠垫S4保持在规定的转动位置,即以比其前后的转动位置大的保持力将小腿靠垫S4半锁定。锁止机构165构成为在临时收纳位置和收纳位置这两处部位保持小腿靠垫S4。这样的锁止机构165可以应用公知的各种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基础构件130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166,在小腿靠垫侧框架131上以能够滑动且能够卡合于凹部166的方式设置有半锁定部件167,利用施力构件168对半锁定部件167向基础构件130侧施力。凹部166和半锁定部件167的卡合面形成为曲面或倾斜面。当小腿靠垫S4处于临时收纳位置和收纳位置时,该锁止机构165使半锁定部件167和凹部166互相卡合,当在基础构件130和小腿靠垫侧框架131上施加有规定的转动载荷时,该锁止机构165解除半锁定部件167和凹部166的卡合。该转动载荷被设定为比基于小腿靠垫S4的自重所产生的转动载荷或基于扭转螺旋弹簧156的作用力所产生的转动载荷大的值。
接下来,参照图14和图15,对如以上这样构成的座椅S所能够取得的动作和姿势进行说明。
图14的(A1)示出了座椅S的下述这样的使用状态:座椅靠背S2处于使用位置,座椅坐垫S1处于落座位置,小腿靠垫S4处于收纳位置。在该状态下,当乘客操作把手68(图1)而解除对支腿37的锁定、并如箭头所示这样把持座椅坐垫S1而使其向座椅靠背S2侧弹起时,能够如(A2)所示这样使座椅坐垫S1的落座面转动至沿着座椅靠背S2的前表面的上极限位置(翻起位置)。在该状态下,支腿37处于从座椅靠背S2的底面突出的使用位置,翻起机构5的凸轮部件103(图10)被第1翻起用绳索106牵拉,因此,锁定部件102位于解除位置,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的转动位置没有被固定。当乘客将支腿37沿着箭头的方向放倒而使其移动至收纳位置时,如(A3)所示,能够锁定翻起机构5,座椅坐垫S1的转动位置被固定,座椅S被保持成座椅坐垫S1处于翻起位置的翻起姿势。
接下来,在(B1)所示的与(A1)相同的状态下,当乘客操作把手68(图1)而解除对支腿37的锁定和对放倒机构3的锁定时,能够将座椅靠背S2向前方放倒。并且,在该状态下,翻起机构5是无法锁定的状态,座椅靠背S2与座椅坐垫S1的相对角度能够变更。当座椅靠背S2向前方转动时,如(B2)所示,支腿37从承座的支承槽35(图8)脱开并向前方移动。另外,通过使座椅靠背S2以向前方放倒的方式转动,由此,支腿37被放倒,座椅S如(B3)所示这样成为座椅坐垫S1、座椅靠背S2和小腿靠垫S4被收纳于地板4的低位部12的压低姿势。在该状态下,支腿37被配置在收纳位置,因此,第1翻起用绳索106(图10)松弛,但由于座椅靠背S2前倾了规定的角度以上,因此翻起机构5的凸轮部件103被第2翻起用绳索107牵拉,锁定部件102位于解除位置,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的转动位置没有被固定。
并且,在如(A3)这样使座椅S处于翻起姿势时,乘客操作把手68而解除对放倒机构3的锁定,并如虚线箭头所示这样将座椅靠背S2与座椅坐垫S1一起向前方放倒,由此也能够使座椅S变化为(B3)的压低姿势。
在使处于压低姿势的座椅S返回使用状态时,如(C1)所示,乘客操作把手68而解除对放倒机构3的锁定,并使座椅靠背S2如箭头所示这样向立起的方向转动。此时,由于翻起机构5没有施加锁定,因此,如(C2)所示,座椅坐垫S1没有与座椅靠背S2一起立起,而是以被座椅靠背S2拉拽着滑动的方式向后方移动,支腿37的末端卡合于地板4的壁部13或座椅底座26。如(C3)所示,如果乘客保持该状态使座椅靠背S2向后方转动,则支腿37卡挂于地板4的壁部13或座椅底座26而被拉起,从而移动至使用位置。如果乘客进一步使座椅靠背S2向后方转动,则支腿37的横向部件94(图8)一边将卡定爪41推开一边突入承座34的支承槽35中,如(C4)所示,座椅靠背S2被固定在使用位置,并且,座椅坐垫S1被固定在落座位置。由于支腿37被拉起,且座椅坐垫S1的底面从地板4离开,因此,小腿靠垫S4没有卡合于地板4的壁部13,当座椅S成为(C4)所示的落座状态时,小腿靠垫S4借助于扭转螺旋弹簧156的作用力和锁止机构165的保持力被保持在收纳位置。
乘客能够使小腿靠垫S4从(C4)所示的状态向箭头方向转动,并能够如(C5)所示这样移动至小腿靠垫S4垂下的临时收纳位置。小腿靠垫S4被锁止机构165保持在临时收纳位置。由于小腿靠垫S4的角度调节机构6在收纳位置与临时收纳位置之间不对小腿靠垫S4的角度进行保持,因此能够使小腿靠垫S4向任意的方向自由转动。因此,通过使小腿靠垫S4从(C5)的状态再次向箭头方向转动,由此能够伴随着扭转螺旋弹簧156的作用力使小腿靠垫S4移动至(C6)所示的面对座椅坐垫S1的底面的收纳位置。
如图15的(D1)所示,当乘客使小腿靠垫S4从处于临时收纳位置的状态向箭头所示的方向进一步转动时,如(D2)所示,小腿靠垫S4借助角度调节机构6以与乘客的转动操作相对应的所希望的转动角度(展开位置)被固定(禁止向临时收纳位置侧旋转)。另外,乘客能够操作卡定部件147(图11)来解除小腿靠垫支柱135相对于座椅坐垫S1的锁定,将小腿靠垫S4移动至前后方向的所希望的位置并固定在该位置。当小腿靠垫S4的使用结束时,使小腿靠垫S4向(D2)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并移动至在(D3)中由虚线所示的最展开位置,由此能够解除基于角度调节机构6实现的固定。当基于角度调节机构6实现的固定被解除时,小腿靠垫S4借助于自重和扭转螺旋弹簧156的作用力向下方转动而被保持在临时收纳位置。
当小腿靠垫S4处于临时收纳位置时,在使座椅S从使用状态向压低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如(E1)所示,乘客操作把手68(图1)来解除对支腿37的锁定和对放倒机构3的锁定,把持座椅靠背S2如箭头所示这样使其向前方转动。此时,如(E2)所示,小腿靠垫S4的末端抵接于地板4的低位部12,座椅坐垫S1向前斜下方移动,由此朝向后斜上方的力从地板4施加于小腿靠垫S4的末端,从而使小腿靠垫S4向收纳位置侧转动。在如(E3)所示这样将座椅靠背S2完全放倒的座椅S的压低状态下,小腿靠垫S4受到扭转螺旋弹簧156的作用力而位于收纳位置,并且被锁止机构165保持。因此,如在图14的(C)中示出的一系列的动作这样,当乘客进行了使座椅S从压低状态返回使用状态的操作时,即使座椅S返回使用状态,小腿靠垫S4依然是被保持于收纳位置的状态。
返回图15,对座椅S能够取得的姿势进一步进行说明。如(F1)所示,当座椅坐垫S1处于翻起位置时,乘客操作把手68来解除对放倒机构3的锁定,由此能够使座椅靠背S2与座椅坐垫S1一起向前方转动。座椅靠背S2和座椅坐垫S1在使把手68返回的位置被固定。例如,能够如(F2)所示,在座椅靠背S2和座椅坐垫S1直立的位置处使放倒机构3锁定。另外,也能够如(F3)所示,在座椅靠背S2比直立位置向前方转动了的前倾位置处使放倒机构3锁定。当然,在(F1)~(F3)所示的任意状态下,乘客都能够操作第1把持部件118来解除对滑动机构2的锁定,使座椅靠背S2和座椅坐垫S1前后移动。
或者,如(G1)所示,当座椅S处于翻起姿势时,乘客能够将支腿37转动至使用位置而解除对翻起机构5的锁定,并如(G2)所示这样使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相对转动。乘客通过使支腿37返回收纳位置,能够将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锁定在任意的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乘客还能够操作把手68来解除对放倒机构3的锁定,使座椅靠背S2与座椅坐垫S1一起向前方转动,以(G3)所示的前倾姿势固定座椅S。并且,在使座椅S的姿势变化为(G3)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从(F3)的状态开始操作支腿37而解除对翻起机构5的锁定,使座椅坐垫S1向前方转动。
(小腿靠垫的周围的详细结构)
以下,对小腿靠垫S4的安装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11所示,坐垫前构件86由横截面为圆形的金属管形成。坐垫前构件86在左右方向上的与中间支承部件91的左侧缘和支腿37的左臂93的右侧缘之间相对应的部分的下部、以及与中间支承部件91的右侧缘和支腿37的右臂93的左侧缘之间相对应的部分的下部,分别形成有前后延伸的凹部143。凹部143的前端和后端到达坐垫前构件86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左右一对凹部143是通过利用压力等使坐垫前构件86的下部凹陷而形成的。如图11和图17所示,坐垫前构件86的上部形成为圆周面。坐垫前构件86的形成有凹部143的部分的横截面是下部为平面状的半圆形。即,凹部143的底部形成为平面。
在各凹部143中接合有支柱支承部141。支柱支承部141形成为两端开口的截面为四边形的筒形。支柱支承部141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上部突入凹部143中的方式配置。支柱支承部141的上表面与凹部143的底面面接触,并通过焊接与坐垫前构件86接合。支柱支承部141的上部和凹部143形成为彼此互补的形状,因此支柱支承部141的上部和凹部143的接触面积大,能够较大地确保焊接量。详细来说,支柱支承部141的上表面和凹部143的底面分别形成为平面,面接触的面积被确保得较大。另外,由于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形成有凹部143,并使支柱支承部141的上部突入,因此,能够抑制接合部的高度,从而能够紧凑地形成座椅坐垫S1。
左右的支柱支承部141从各凹部143开始互相平行地向前方和后方突出。另外,如图17所示,从左右侧观察,各支柱支承部141以前端相对于后端配置在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呈直线状延伸。另外,从左右侧观察,当座椅坐垫S1处于落座位置时,各支柱支承部141与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的前部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也可以是,从左右侧观察,当座椅坐垫S1处于落座位置时,各支柱支承部141倾斜地配置成相对于被中间支承部件91和左右的坐垫侧框架85支承的座椅坐垫衬垫P1的下表面的上下对应的部分平行、或者越是朝向后方上下的距离越大。如果这样配置,则支承于支柱支承部141的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末端部(后端部)被配置成从座椅坐垫衬垫P1的下表面离开,因此,即使在乘客落座于座椅坐垫S1而使得座椅坐垫衬垫P1向下方挠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座椅坐垫衬垫P1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接触。由此,不会损害乘坐舒适感。
如图11和图16所示,插入支柱支承部141中的支承件142在外表面具有凹凸,该支承件142被没有晃动地插入支柱支承部141中。支承件142的前端部的宽度形成得比支柱支承部141宽,该支承件142的前端部抵接于支柱支承部141的前端面,该支承件142的后端部通过支柱支承部141向后方突出。在支承件142的后端部形成有爪203,通过使爪203卡合于支柱支承部141的后端面,支承件142被固定于支柱支承部141。关于插入支柱支承部141中的支承件142的内孔204,其截面为圆形,其轴线呈直线状延伸。内孔204的轴线被配置成与支柱支承部141的轴线同轴。内孔204的直径形成得比小腿靠垫支柱135的直径稍大。
在支承件142的前端部内形成有引导孔205,该引导孔205沿着与内孔204垂直的方向延伸。引导孔205的一端在支承件142的外表面开口。卡定部件147是在中央形成有贯穿孔207的板状部件,该卡定部件147被插入引导孔205中。卡定部件147在其一端部具有操作部148,该操作部148从引导孔205突出至外部,且被配置在支承件142的外表面。卡定部件147以能够沿插入方向和拔出方向移位的方式安装于引导孔205,该卡定部件147的拔出在规定的位置被未图示的止动件限制。在卡定部件147与支承件142之间,设置有对卡定部件147向拔出方向施力的作为施力构件的压缩螺旋弹簧209。如图7和图17所示,支承件142的前端部通过通路210向前方延伸,该通路210以贯穿座椅坐垫衬垫P1和表皮SK的方式形成,卡定部件147的操作部148被配置在表皮SK的外表面侧、即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由此,乘客能够容易地操作操作部148。
如图16所示,卡定部件147的贯穿孔207的直径被形成为支承件142的内孔204的直径以上的大小。在通常时,卡定部件147被压缩螺旋弹簧209施力,贯穿孔207的缘部按压小腿靠垫支柱135的侧面。当卡定部件147的操作部148克服压缩螺旋弹簧209的作用力被乘客按压时,贯穿孔207和内孔204一致,卡定部件147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侧面离开。即,卡定部件147解除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卡合。
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卡定槽146沿着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比配置在最末端侧的卡定槽146靠末端侧的部分,形成有形状与卡定槽146不同的锁定槽211。各卡定槽146沿周向延伸规定的长度,各卡定槽146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上的基端侧的侧壁部和末端侧的侧壁部成为倾斜面213。由此,关于卡定槽146,随着从底部朝向开口端侧,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上,卡定槽146的宽度向基端侧和末端侧变宽。锁定槽211沿周向延伸规定的长度,锁定槽211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上的基端侧的侧壁部和末端侧的侧壁部形成为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即肩面214。
卡定部件147的贯穿孔207的内缘根据小腿靠垫支柱135相对于支柱支承部141的插入长度而突入卡定槽146或锁定槽211中,与卡定槽146或锁定槽211卡合。通过卡定部件147与卡定槽146或锁定槽211的卡合,来维持小腿靠垫支柱135相对于支柱支承部141的插入长度。即,维持小腿靠垫S4相对于座椅坐垫S1的位置。卡定槽146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倾斜面213,因此,如果在卡定部件147卡合于卡定槽146的状态下对小腿靠垫支柱135向插入方向或拔出方向施加规定的值以上的载荷,则卡定部件147在卡定槽146的倾斜面213上滑动而从卡定槽146脱离,小腿靠垫支柱135能够向插入方向或拔出方向移动。即,卡定槽146与卡定部件147的卡合能够以规定的载荷保持小腿靠垫支柱135的位置。
另一方面,锁定槽211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是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肩面214,因此,在卡定部件147卡合于锁定槽211的状态下,即使对小腿靠垫支柱135向插入方向或拔出方向施加载荷,卡定部件147也无法从锁定槽211脱离。通过使设置得比各卡定槽146靠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末端侧的锁定槽211和卡定部件147卡合,能够防止小腿靠垫支柱135从支柱支承部141完全拔出。在卡定部件147卡合于锁定槽211的情况下,乘客通过克服压缩螺旋弹簧209将卡定部件147的操作部148压入,来解除卡定部件147与锁定槽211的卡合,从而乘客能够调节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插入长度、即小腿靠垫S4的位置。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末端部(后端部)的长度优选被设定为:与插入长度无关,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末端部(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总是配置得比支腿的臂部的端部靠前方。
如图11和图17所示,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在座椅坐垫S1处于落座位置的状态下朝向下方弯曲成大约直角。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在上下延伸的部分的前侧部(弯曲部的外周侧部分)通过焊接接合于小腿靠垫S4的基础构件130的侧面。即,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沿着基础构件130的切线方向延伸,并在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长度焊接于基础构件130。基础构件130可以在焊接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部分具有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侧部对应的凹部143。由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截面是圆形,因此凹部143例如可以形成为半圆形的凹面。凹部143可以通过利用压力等使基础构件130凹陷而形成。
如图17所示,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除了基端部之外的其他部分呈直线状延伸。在图17中,以虚线表示小腿靠垫S4的收纳位置。当小腿靠垫S4处于收纳位置时,小腿靠垫支柱135被配置在由小腿靠垫前构件132、小腿靠垫補助构件134、小腿靠垫衬垫P4等构成的小腿靠垫S4的主体部与坐垫前构件86之间。
如图5所示,左小腿靠垫支柱135在中间支承部件91的左侧缘与左臂93的右侧缘之间前后延伸,右小腿靠垫支柱135在中间支承部件91的右侧缘与右臂93的右侧缘之间前后延伸。另外,小腿靠垫支柱135形成为这样的长度:在相对于支柱支承部141和支承件142的插入长度变得最长的状态(称作最大插入状态)下,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末端部不与支腿37的横向部件94发生干涉。即,小腿靠垫支柱135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支腿37处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最大插入状态下的小腿靠垫支柱135和支腿37的横向部件94不互相重合。由此,小腿靠垫支柱135与支腿37的收纳位置、使用位置无关地被配置成不与支腿37发生干涉。另外,当支腿37处于收纳位置时,左右的小腿靠垫支柱135被配置于从左右观察时在大范围内与左右的臂93重合的位置,因此左右的小腿靠垫支柱135在座椅坐垫S1的厚度方向上被紧凑地配置。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小腿靠垫S4的基础构件130上包覆有基础构件衬垫138。基础构件衬垫138在与小腿靠垫支柱135对应的部分具有可供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通过的切口部215,基础构件衬垫138被安装成从周向卷绕于基础构件130。基础构件衬垫138具有:设在其外表面侧的表皮216;和分别安装在表皮216的周向上的两端部的卡合部218。各卡合部218是能够互相卡合的钩,通过使各卡合部218互相卡合,由此,基础构件衬垫138形成为筒状并覆盖基础构件130。互相卡合的两个卡合部218相对于基础构件130配置在下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卡合部218也可以配置在基础构件130的朝向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侧的一侧(后侧)。换而言之,两个卡合部218在基础构件130上配置于与焊接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附近。由此,基础构件衬垫138的接合部即两个卡合部218被配置在乘客难以看到的位置,提高了美观性。另外,当乘客将腿放置于小腿靠垫S4时,避免了基础构件衬垫138的接合部(两个卡合部218)与腿的接触,提高了舒适性。并且,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卡合部218应用面紧固件或按扣等其他卡合构件,来代替钩。
如果将本实施方式的座椅S设定为机动车的后部右席的座椅S,则在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的、配置着左支承件142的前端部的部分的左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在表皮SK上接合有索环127。并且,如果将本实施方式的座椅S设定为机动车的后部左席的座椅,则索环127可以配置在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的、配置着右支承件142的前端部的部分的右侧。索环127出于对形成于表皮SK的孔进行加强的目的而被使用,该索环127在周缘部处与形成于表皮SK的孔的边缘接合,并在中央部具有贯穿孔。索环127构成了这样的拉出孔:该拉出孔供构成操作部件的端部的第1把持部件118从座椅坐垫S1中拉出。索环127可以是树脂的成型品。座椅坐垫衬垫P1具有通路220,该通路220沿着将第1轨道用外管114的卡定于支架117的另一端和索环127呈直线状连结的线段。通路220形成为前后延伸的贯穿孔。第1把持部件118通过在座椅坐垫衬垫P1上形成的通路220和索环127的贯穿孔,其端部伸出至座椅坐垫S1的外部。
如图17所示,各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向下方弯曲,在该基端部接合有基础构件130,因此,基础构件130被配置在支承件142的前端部的下方。因此,如图1和图18所示,索环127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基础构件130的上方。因此,伸出至座椅坐垫S1的外部的第1把持部件118通过沿水平方向延伸而能够延伸至安装有基础构件衬垫138的基础构件130的上方。由此,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载置在小腿靠垫S4的上表面上。
由于基础构件130构成了小腿靠垫S4的转动轴,因此,即使小腿靠垫S4转动而成为展开状态,也能够维持基础构件130的位置。因此,从配置在基础构件130的上方的索环127中拉出的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与小腿靠垫S4的展开位置无关地延伸至小腿靠垫S4的上方。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S,座椅坐垫S1及座椅靠背S2的尺寸、和座椅坐垫S1相对于座椅靠背S2的转动位置被确定为,使得在翻起位置,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配置在座椅靠背S2的上表面的上方。在翻起位置,由于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配置在座椅靠背S2的上表面的上方,因此,索环127也配置在座椅靠背S2的上表面的上方。
对如以上这样构成的座椅S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轨道用绳索31连接的第1把持部件118从设置在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的索环127开始突出至小腿靠垫S4的基础构件130的上方,因此,乘客能够容易地把持操作部件,而不会受小腿靠垫S4阻挡。另外,乘客对操作部件的牵拉操作能够在远离小腿靠垫S4的位置进行,因此,小腿靠垫S4不会阻碍操作。
小腿靠垫S4通过小腿靠垫支柱135安装于坐垫前构件86,左右的小腿靠垫侧框架131和小腿靠垫衬垫P4能够以基础构件130作为转动中心旋转。由于索环127配置在基础构件130的上方,因此,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容易地突出至包括基础构件130在内的小腿靠垫S4的上方。由于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延伸至作为转动中心的基础构件130的上方,因此,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与小腿靠垫S4的转动(展开状态)无关地延伸至小腿靠垫S4的上方。
由于基础构件130安装于向下方弯曲的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因此,基础构件130相对于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被配置成偏向下方。因此,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容易地突出至小腿靠垫S4的上方。另外,能够将索环127在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上配置得更靠下方。
如果将本实施方式的座椅S用作机动车的后部右席,则第1把持部件118容易供落座于后部左席的乘客操作,并且还容易供落座于驾驶席或副驾驶席的乘客操作。另外,落座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S上的乘客通过右侧的出入口上下,因此,位于乘客的左侧的第1把持部件118不会妨碍乘客的上下。另外,能够防止第1把持部件118意外地勾挂于乘客,从而防止了意外的操作。
小腿靠垫支柱135通过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被支承于坐垫构件,索环127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小腿靠垫支柱135(支柱支承部141)与坐垫侧框架85之间,因此,第1轨道用绳索31和第1把持部件118以通过小腿靠垫支柱135与坐垫侧框架85之间的方式被配置,从而能够使座椅坐垫S1紧凑。
第1把持部件118在坐垫前构件86的下方通过,因此,能够防止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客的载荷施加于第1把持部件118,从而能够防止第1把持部件118破损。另外,第1把持部件118不会由于乘客的载荷而被夹持在坐垫前构件86与座椅坐垫衬垫P1之间,第1把持部件118的操作变得顺畅。
当座椅坐垫S1处于翻起位置时,索环127处于座椅靠背S2的上方,因此,乘客容易从座椅S的后方把持第1把持部件118进行操作。由此,对于座椅坐垫S1处于翻起位置的座椅S,处于座椅S的后方的后备箱中的乘客能够把持着第1把持部件118使座椅S前后滑动移动。
第1把持部件118形成为具有挠性的带状部件,因此,该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避开小腿靠垫S4朝向小腿靠垫S4的上方容易地突出。另外,由于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沿着小腿靠垫S4的上表面,因此被稳定性良好地支承于小腿靠垫S4。另外,即使在乘客将腿放置于小腿靠垫S4而将第1把持部件118夹入乘客的腿与小腿靠垫之间的情况下,由于第1把持部件118是扁平的带状,因此乘客不容易感到不舒服。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索环127设在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使第1把持部件118通过索环127,因此,第1把持部件118能够在索环127的贯穿孔的缘部弯曲。因此,乘客能够沿着与第1把持部件118在座椅坐垫S1内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牵拉第1把持部件118。由此,可牵拉第1把持部件118的角度范围变大,第1把持部件118的操作性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135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中间支承部件91和对应的臂93之间,因此能够减小座椅坐垫S1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由此,小腿靠垫支柱135和支腿37避免了互相干涉,并且被紧凑地配置。
在支柱支承部141横穿坐垫前构件86的下方的部分,支柱支承部141成为嵌入形成于坐垫前构件86的凹部143中的形态,因此,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变小。由此,座椅坐垫S1的厚度变小。另外,即使在形成有凹部143的部分,坐垫前构件86的上部也被维持为圆周面,因此能够确保高的刚性,并且不容易给落座于座椅S上的乘客的腿带来不适感。
另外,通过使凹部143的底面形成为平面,使支柱支承部141的上部形成为平面,且使它们形成为彼此互补的形状,由此,凹部143和支柱支承部141的上部互相紧密接触,能够使面接触的面积较大,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焊接量。由此,支柱支承部141与坐垫前构件86的接合部的刚性得到提高。
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基端部以越是朝向基端侧就越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曲,并且在其上下延伸的部分的前侧部与基础构件130接合。由此,能够使基础构件130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接合部处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焊接量,基础构件130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接合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另外,小腿靠垫支柱135没有跨越基础构件130的上方,因此,在乘客将腿载置于小腿靠垫S4上时,能够避免乘客的腿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接触。另外,通过变更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前端部的弯曲形状、或基础构件130相对于小腿靠垫支柱135的前端部的接合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设定基础构件130(小腿靠垫S4)相对于座椅坐垫S1的上下方向位置。
在小腿靠垫支柱135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支柱支承部141进退的座椅S上,卡定部件147的操作部148被配置于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因此,落座的乘客能够容易地操作操作部148。由此,乘客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进行小腿靠垫S4的位置调节。
由于基础构件衬垫138被安装于基础构件130,因此,基础构件130能够舒适性良好地支承乘客的腿。由于基础构件衬垫138的卡合部218相对于基础构件130配置在下方或座椅坐垫S1侧,因此能够避免与载置于小腿靠垫S4上的乘客的腿接触,不会损害舒适性。另外,卡合部218被配置在乘客难以看到的位置,因此,不会损害小腿靠垫S4的美观性。
自此结束对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本实施方式,能够大幅地实施变形。例如,作为操作部件的第1把持部件118不仅延伸至小腿靠垫S4的上方,也可以通过小腿靠垫S4的左右方向向前方延伸。在小腿靠垫S4在左右方向上比座椅坐垫S1小的情况下,从前方观察,在座椅坐垫S1的前端面125上,在左或右端部形成有没有被小腿靠垫S4覆盖的部分。也可以将索环127设置在该没有被小腿靠垫S4覆盖的部分。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凹部143形成在坐垫前构件86的下部,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凹部143形成在坐垫前构件86的上部,并将支柱支承部141配置成前后跨越坐垫前构件86的上侧。

Claims (5)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该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座椅底座,其设置于地板;座椅靠背,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底座;座椅坐垫,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支腿,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并通过与所述座椅底座抵接而将所述座椅坐垫支承在能够落座的位置;以及小腿靠垫,其被安装于所述座椅坐垫,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坐垫具有坐垫框架,该坐垫框架包括:左右一对坐垫侧框架,它们沿着所述座椅坐垫的左右侧部延伸,在基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坐垫前构件,其将所述坐垫侧框架的末端部彼此结合在一起;坐垫后构件,其在比所述坐垫前构件靠基端侧的位置将左右的所述坐垫侧框架结合在一起;以及中间支承部件,其架设在所述坐垫前构件和所述坐垫后构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所述支腿具有:左右一对臂,它们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左右的所述坐垫侧框架的内侧面上的一端;和横向部件,其将所述臂的另一端彼此结合在一起,所述支腿能够在所述横向部件与所述座椅底座卡合的使用位置、和所述横向部件向后方转动而沿着所述座椅坐垫的下表面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
在所述坐垫前构件上安装有前后延伸的筒形的左右一对支柱支承部,
所述小腿靠垫具有被贯穿插入所述支柱支承部中的左右一对小腿靠垫支柱,
所述小腿靠垫支柱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间支承部件和对应的所述臂之间,
所述小腿靠垫具有:小腿靠垫主体部,该小腿靠垫主体部以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小腿靠垫支柱,且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向前方突出的最展开位置、和配置在所述座椅坐垫的下方的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和角度调节机构,该角度调节机构构成为在临时收纳位置与所述最展开位置之间的角度范围内以所希望的转动角度固定所述小腿靠垫主体部,另一方面,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临时收纳位置之间不对所述小腿靠垫主体部的转动角度进行保持,其中,所述临时收纳位置被设定在所述收纳位置和所述最展开位置之间,
所述小腿靠垫支柱具有被配置在处于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小腿靠垫主体部与所述坐垫前构件之间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腿靠垫支柱的后端与相对于所述支柱支承部的插入位置无关地配置在比所述臂的所述一端靠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的所述一端的朝向所述坐垫侧框架的内侧面的部分处接合有支架,该支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坐垫侧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的所述一端的朝向所述坐垫侧框架的内侧面的部分处接合有支架,该支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坐垫侧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支承部接合在所述坐垫前构件的下部。
CN201410831724.0A 2013-12-27 2014-12-26 交通工具用座椅 Active CN104742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577A JP6189746B2 (ja) 2013-12-27 2013-12-27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3-272577 2013-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42763A CN104742763A (zh) 2015-07-01
CN104742763B true CN104742763B (zh) 2017-10-20

Family

ID=53583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31724.0A Active CN104742763B (zh) 2013-12-27 2014-12-26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89746B2 (zh)
CN (1) CN1047427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68372B2 (en) * 2015-04-14 2018-01-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ing seatback panel
JP7186250B2 (ja) * 2021-01-27 2022-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0629A (ja) * 2000-10-18 2002-04-23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オットマン装置
CN1390724A (zh) * 2001-06-08 2003-0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安全带的固定结构
CN1461711A (zh) * 2002-05-27 2003-12-17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惯性锁紧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易折叠座椅
CN101351357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翻起下潜式汽车用可调座椅
JP2009067309A (ja) * 2007-09-14 2009-04-02 T S Tec Kk 車両シート
DE102011006523A1 (de) * 2010-04-05 2012-02-16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Fahrzeugsitz
CN103313875A (zh) * 2010-12-28 2013-09-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框架及包括该座椅框架的车用收起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6339U (ja) * 1983-08-19 1985-03-1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リラツクスシ−ト
JP3878099B2 (ja) * 2002-09-19 2007-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配列構造
DE10355819B4 (de) * 2003-11-28 2008-08-21 Keiper Gmbh & Co.Kg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DE102005001877A1 (de) * 2005-01-14 2006-07-27 Deon Ag Möbel, insbesondere Sitzmöbel
JP4176118B2 (ja) * 2006-07-31 2008-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727222B2 (ja) * 2010-12-28 2015-06-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該シートフレームを備えた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0629A (ja) * 2000-10-18 2002-04-23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オットマン装置
CN1390724A (zh) * 2001-06-08 2003-0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安全带的固定结构
CN1461711A (zh) * 2002-05-27 2003-12-17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惯性锁紧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易折叠座椅
CN101351357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翻起下潜式汽车用可调座椅
JP2009067309A (ja) * 2007-09-14 2009-04-02 T S Tec Kk 車両シート
DE102011006523A1 (de) * 2010-04-05 2012-02-16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Fahrzeugsitz
CN103313875A (zh) * 2010-12-28 2013-09-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框架及包括该座椅框架的车用收起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9746B2 (ja) 2017-08-30
JP2015127156A (ja) 2015-07-09
CN104742763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8475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565847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54471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8210612B2 (en) Tension fabric lumbar support system
JP590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7829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7380025A (zh) 车辆座椅
CN103802702B (zh) 座椅
CN105936225A (zh) 用于隐藏车辆中的儿童安全座椅锚固件的可移动嵌入件
CN103358948A (zh) 车辆座椅
CN104742763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7107791A (zh) 车用座椅
CN100581871C (zh) 一种可折叠和可存放的车座椅
CN103373252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4002711B (zh) 搁脚凳装置以及车辆座椅
CN100400334C (zh) 用于车辆座椅双折叠的锁定装置
JP706859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421655A (zh) 座椅安全带总成
CN107380024B (zh) 车辆扶手
CN104884299B (zh) 车用座椅
JP201512715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12394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76239B2 (ja) 背もたれ付き椅子
JP733295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26252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