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3165A - 除湿器 - Google Patents

除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3165A
CN104713165A CN201410449868.XA CN201410449868A CN104713165A CN 104713165 A CN104713165 A CN 104713165A CN 201410449868 A CN201410449868 A CN 201410449868A CN 104713165 A CN104713165 A CN 1047131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mentioned
air outlet
dehumid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498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3165B (zh
Inventor
朴正宅
权赫周
安承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13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3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3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3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24F2003/14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by cond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包括:壳体,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根据本发明的除湿器,增强经由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来减少冷凝温度,混合经由冷凝器的空气与向第二通道被吸入的空气并排出,因此,可以降低向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消除使用者的不便。

Description

除湿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9月5日向韩国特许厅提交申请号为10-2013-0106732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器,尤其涉及设有多个风机的除湿器。
背景技术
通常,除湿器用于对室内潮湿的空气进行除湿,通过使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降低湿度后,向室内再次排出被除湿的该空气,进而降低室内的湿度,上述热交换器由流动着制冷剂的蒸发器及冷凝器构成。
为了提高室内的湿气去除效率,除湿器有时会与独立的风扇一同使用。在风扇与除湿器一同使用的情况下,风扇可强化从除湿器排出的空气的循环,进而提高除湿效率。但是,在风扇与除湿器一同使用的情况下,将导致用于放置除湿器的室内的空间利用率下降,还存在着需要分别独立操作除湿器和风扇的不便性。
并且,从除湿器排出的空气为在冷凝器升温后向室内排出的空气,在从除湿器排出高温的空气的情况下,使用者将感到不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室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增强操作的便利性的除湿器。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向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而消除使用者的不适感的除湿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包括:壳体,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
上述第二通道可以在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与上述第一通道汇合;上述第一风扇可以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风扇之间;上述第二风扇可以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第一风扇和空气排出口之间。
本发明的除湿器可以形成有非除湿空气吸入口,上述非除湿空气吸入口使吸入到上述第二通道的空气不经由上述蒸发器及冷凝器而被吸入到上述第二风扇。
本发明的除湿器还可以包括导流构件,上述导流构件配置在上述第一风扇的排出部和壳体之间,用于引导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
本发明的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流路引导件,上述流路引导件用于划分上述第一通道的第一风扇吸入流路和第二通道的第二风扇吸入流路。
上述第一风扇可以是离心风扇或混流风扇;上述第二风扇可以包括轴流风扇。
上述空气吸入口可以包括:第一空气吸入口,空气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被吸入到上述第一通道;以及第二空气吸入口,空气通过上述第二空气吸入口被吸入到上述第二通道。
上述第二风扇可以具有与上述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并排的旋转中心轴;上述空气排出口在上述壳体沿着前后方向开口。
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包括:壳体,形成第一空气吸入口、第二空气吸入口、第一空气排出口以及第二空气排出口;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第二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第三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冷凝器以及第一风扇后,通过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
上述第三通道可以在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与上述第一通道分离;上述第二通道可以在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与上述第一通道汇合。
上述第一风扇可以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风扇之间,且上述第一风扇可以沿着上述第三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之间;上述第二风扇可以沿着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且上述第二风扇可以沿着上述第二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
本发明的除湿器还可以包括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位于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之间。
本发明的除湿器可以包括连通口,上述连通口沿着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
本发明的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流路调节机构,上述流路调节机构一边开放上述连通口一边封闭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或者,一边封闭上述连通口一边开放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
上述第二风扇可以具有与上述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并排的旋转中心轴;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可以在上述壳体沿着前后方向开口;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能够以沿着与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不同的方向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壳体。
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可以与上述第一风扇的风扇外壳相向。
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包括:壳体,形成第一空气吸入口、第二空气吸入口、第一空气排出口以及第二空气排出口;风扇,上述风扇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借助一个共用电机而旋转;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叶轮以及第二叶轮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第二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叶轮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第三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冷凝器以及第一叶轮,通过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
上述第一叶轮可以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叶轮之间,且上述第一叶轮可以沿着上述第三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之间;上述第二叶轮可以沿着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叶轮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且上述第二叶轮可以沿着上述第二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
本发明的除湿器还可以包括连通口,上述连通口沿着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之间。
本发明的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流路调节机构,上述流路调节机构一边开放上述连通口一边封闭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或者,一边封闭上述连通口一边开放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
发明的效果
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不仅可以通过增强经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来减少冷凝温度,而且由于向第二通道被吸入且未经由冷凝器的空气可以在第一通道借助冷凝器而与升温的空气混合并被排出,因此,不仅可以降低向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而且还可以消除使用者的不适。
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中的第一风扇的情况,本发明可以使大量的空气经由冷凝器,随着冷凝温度的减小,可以减少消耗电力。
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中的第一风扇的情况,本发明可以确保高风量,相比于仅设置第一风扇的情况,以进一步增加的风量,发挥风扇功能或空气净化器功能。
根据本发明,可以由一个设备兼作除湿器和风扇。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设置有除湿器的室内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可以由一个风机使除湿空气和非除湿空气同时向不同方向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3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4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9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0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3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4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9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0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和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3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和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4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五实施例的压缩机和风机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五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风机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9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30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3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简要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为简要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3为简要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4为简要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5为简要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2、冷凝器4、膨胀机构(未图示)以及蒸发器8。压缩机2可以压缩制冷剂。压缩机2沿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蒸发器8和冷凝器4之间设置,可以压缩从蒸发器8蒸发的制冷剂后向冷凝器4流动。在压缩机2被压缩的制冷剂可以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与空气热交换而被冷凝。在冷凝器4被冷凝的制冷剂可以借助膨胀机构而被膨胀,借助膨胀机构而被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与空气热交换而被蒸发。
除湿器可以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的壳体10。在壳体10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空气吸入口12、14。在壳体10可以形成至少一个空气排出口16。在除湿器可以形成一个空气吸入口12和一个空气排出口16。在除湿器也可以形成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和一个空气排出口16。除湿器可以实现通过一个空气吸入口12中的一部分区域的空气流动到蒸发器8,而通过一个空气吸入口12中的其他区域的空气不流动到蒸发器8。除湿器可以实现通过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中的一个空气吸入口12的空气流动到蒸发器8,经由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中的另一个空气吸入口14的空气不流动到蒸发器8。空气排出口16可以在壳体10沿着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以开口方式形成。壳体10可以包括底座17、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2、14的吸入板18以及形成有空气排出口16的排出板。壳体10可以包括顶板19及前板20。顶板19可以在吸入板18及前板20的上部设置。顶板19可以分别与吸入板18和前板20以相互独立的方式构成,也可以与吸入板18和前板20中的任何一个紧固。顶板19可以与吸入板18和前板20中的一个以一体化方式形成。可在壳体10的顶板19形成有空气排出口16,在壳体10的前板20形成后述的用于桶22的出入的开口部。在此情况下,顶板19可以是排出板。还可以在壳体20的前板20形成有空气排出口16,形成用于桶22的出入的开口部。在此情况下,前板可以是排出板。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桶22,用于盛放从蒸发器8的表面掉落的冷凝水。桶22可以通过在壳体10形成的开口部来出入壳体10。除湿器可以包括用于区划壳体10的内侧下部的隔板24。隔板24可以在底座17的上侧设置。隔板24可以将壳体10的内侧下部区划为用于桶22出入的桶收容室和压缩机2所在的机械室。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排水盘26,用于接收从蒸发器8掉落的冷凝水并向桶22引导。排水盘26可以在壳体10的内部。排水盘26可以水平配置在隔板24的上部。在排水盘26的上侧可以设置冷凝器4及蒸发器8。在排水盘26的上侧可以设置第一风扇30。第一风扇30、冷凝器4以及蒸发器8可以一同配置在排水盘26的上侧。
除湿器可以包括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第一通道P1可以是吸入空气后,使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后向外部排出的通道。第二通道P2可以是吸入空气后,使空气经由第二风扇40后向外部排出的通道。
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可以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可以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之间汇合。
在除湿器形成一个空气吸入口12的情况下,一个空气吸入口12中的一部分区域可以与第一通道P1相连通,一个空气吸入口12中的其他区域可以与第二通道P2相连通。在此情况下,一个空气吸入口12中的一部分区域可以成为第一通道P1的入口,一个空气吸入口12中的其他区域可以成为第二通道P2的入口。
在除湿器形成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的情况下,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中的一个第一空气吸入口12可以与第一通道P1相连通,除湿器的外部空气可以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2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在除湿器形成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的情况下,多个空气吸入口12、14中的另一个第二空气吸入口14可以与第二通道P2相连通,除湿器的外部空气可以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4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在此情况下,第一空气吸入口12可以成为第一通道P1的入口,第二空气吸入口14可以成为第二通道P2的入口。
第一风扇30可以沿着第一通道P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相比于第二风扇40,第一风扇30可以更接近冷凝器4。第一风扇30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冷凝器4相向的方式设置。第一风扇30可以设置成位于冷凝器4的前方。第一风扇30可以沿着第一通道P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第二风扇40之间,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后,可以从第一风扇30送风到第二风扇40。第一风扇30使用定压性能高的高定压风机,以便空气经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优选地,使用涡轮风机(Turbo fan)和多叶片风机(Sirocco fan)等的离心风机或混流风机(Mixed flow fan)。第一风扇30可以包括:叶轮31;电机32,使叶轮31旋转;风机外壳33,包围叶轮31并在叶轮31旋转时用于引导空气;以及节流孔34,用于引导被吸入到风机外壳33的空气。电机32可以在风机外壳33和节流孔34中的一侧设置。风机外壳33可以在前板10的后方以与前板10相向的方式设置。在风机外壳33可以形成排出部,用于向第一风扇30的外部排出从叶轮31送风的空气。风机外壳33的排出部可呈管状。风机外壳33的排出部可面向上侧方向而形成。风机外壳33的排出部可以与空气排出口16相向。节流孔34可以在风机外壳33设置,使其位于风机外壳33和冷凝器4之间。
第二风扇40可以位于第一通道P1,可沿着经由第一通道P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与第一风扇30以串联方式配置。第二风扇40可沿着经由第一通道P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在第一风扇3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设置。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可以实现多级送风。当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时,相比于第一风扇30独立被驱动的情况,更多空气可以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相比于第一风扇30,第二风扇40可以更接近空气排出口16。第二风扇40配置在第一风扇3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可以使空气流动,使得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后,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第二风扇40配置在第一风扇3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可以使空气流动,使得空气均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后,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
优选地,第二风扇40采用风量大的高风量风机。优选地,第二风扇40采用螺旋桨风机、管型轴流风机、叶片式轴流风机等的轴流风机(Axial fan)。第二风扇40可以包括叶轮41以及使叶轮41旋转的电机42。第二风扇40还可以包括设置有电机42的电机架43。第二风扇40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的上侧。第二风扇40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和顶板19之间。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导流构件44,用于引导借助第二风扇40送风的空气。在除湿器进一步包括导流构件44的情况下,导流构件4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之间。导流构件44可以引导从第一风扇30流动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导流构件4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二风扇4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导流构件44可以引导从第二风扇40流动到空气排出口16的空气。导流构件44配置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4和壳体10之间,可以引导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导流构件44可以设置成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风扇3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导流构件可以引导从第一风扇30流动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可以引导从第二风扇40流动到空气排出口16的空气。导流构件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和顶板19之间。
导流构件44可以呈中空的桶形状,在内部可以形成用于使空气经由的通道。导流构件44的下端可以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相向。导流构件44的上端可以与顶板19相向。
第二风扇40可以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内部设置,可以生成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内部到第一风扇30的内部的吸引力。
第二风扇40可以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外部设置,可以生成从第一风扇30的外部到第一风扇30的内部的吸引力。在此情况下,第二风扇40可以在壳体10或导流构件44安装,使其位于导流构件44的内部。
除湿器可以形成有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使得不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B通过,进而被吸引到第二风扇40。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位于除湿器的内部。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是第二风扇空气吸入部,用于通过第二风扇40吸入空气。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是旁通吸入部,用于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内部的空气绕开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
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形成。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内部设置第二风扇40的情况下,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使得空气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
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之间形成。在第一风扇30的外部设置第二风扇40的情况下,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和第二风扇40之间会出现缝隙,这种缝隙可以成为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
在除湿器包括导流构件44的情况下,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在第一风扇30和导流构件44之间形成。在除湿器包括导流构件44的情况下,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在导流构件44上形成。导流构件44能够以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相连通的方式形成,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在导流构件44的一侧以开口方式形成。导流构件44的下端被开放,能够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相连通,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能够是在导流构件44的前后左右外围部中的一侧形成的开口部。
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可以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或者形成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的之间,或形成于第一风扇30和导流构件44之间,或形成于导流构件44。
除湿器可以向背面吸入空气而向上侧方向排出,在此情况下,第一风扇30的旋转中心轴可处于水平状态,第二风扇40的旋转中心轴可处于垂直状态。第一风扇30的旋转中心轴通过水平配置,向前后方向吸入空气,进而向上侧方向送风。第二风扇40的旋转中心轴通过垂直配置,将位于其下侧的空气向上侧方向送风。在此情况下,从第一风扇30向上侧方向送出的空气可以向第二风扇40的上侧方向送风。
第一通道P1可以是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的空气借助经由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构成的热交换器而被除湿的通道。第一通道P1可以是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的空气被除湿后被排出的除湿通道。
第一通道P1沿着经由第一通道P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可以包括空气吸入口12和第一风扇30之间的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之间的风机连接流路P4以及第二风扇40空气排出口16之间的共用排出流路P5。第一通道P1可以包括在第一风扇30的内部形成的第一风扇内部流路。空气依次经由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第一风扇内部流路、风机连接流路P4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后,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
在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可以沿着空气借助第一风扇30而流动的方向配置蒸发器8和冷凝器4。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在空气吸入口12和节流孔34之间形成。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可以在排水盘26和后述的流路导向件28之间形成。空气可以经由排水盘26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而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
第一风扇内部流路可以在节流孔34和风机外壳33之间形成。
在第一风扇30的外部设置第二风扇40的情况下,风机连接流路P4可以位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和第二风扇40之间。在导流构件44的内部设置第二风扇40的情况下,风机连接流路P4可在导流构件44上形成。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内部设置第二风扇40的情况下,风机连接流路P4可以位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内部。共用排出流路P5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在第二风扇4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形成。共用排出流路P5可以在导流构件44上形成。
第二通道P2可以是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的通道。第二通道P2可以是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的空气绕开蒸发器8和冷凝器4后被排出的非除湿通道(或者热交换器绕开通道)。第二通道P2可以是混合空气A和空气B的通道,上述空气A是在第一通道P1经由蒸发器8的冷凝器4的空气,上述空气B是未经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的空气。第二通道P2可以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之间和第一通道P1汇合而成。第二通道P2可以沿着经由第二通道P2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包括空气吸入口14和第二风扇40之间的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以及第二风扇40和空气排出口16之间的共用排出流路P5。第二通道P2的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能够与第一通道P1的风机连接流路P4相连接。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可以沿着借助第二风扇40而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并在第二风扇40的移转位置与第一通道P1的风机连接流路P4相连接。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可以沿着经由第二通道P2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在空气吸入口14与非除湿空气吸入口46之间形成。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可以沿着经由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在顶板19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形成。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流路导向件28,位于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之间。流路导向件28可以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流路导向件28能够以区划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和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的方式配置。流路导向件28的一面可以形成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另一面可以形成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流路导向件28可以在第一风扇30配置成位于冷凝器4和蒸发器8的上侧。流路导向件28可以将排水盘26和顶板19之间上下区划成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和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流路导向件28可以在节流孔34的一面向吸入板18以突出方式配置,上述流路导向件28的上表面可以形成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上述流路导向件28的下表面可以形成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
除湿器在内部可形成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第一风扇内部流路、风机连接流路P4、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内部的空气依次经由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第一风扇30、风机连接流路P4以及第二风扇40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内部的空气依次经由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第二风扇40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依次经由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第一风扇30、风机连接流路P4、第二风扇40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剩余一部分依次经由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第二风扇40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净化单元50,用于净化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内部的空气。净化单元50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通道P1而不位于第二通道P2,还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二通道P1而不位于第一通道P1,还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通道P1及第二通道P2。净化单元可由过滤器构成,上述过滤器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等异物。净化单元50可由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等的高性能过滤器构成。净化单元50可由电气集尘器构成或由离子生成器构成。在净化单元50由电气集尘器或离子生成器构成的情况下,净化单元50可以在驱动第一风扇30时打开,可以在驱动第二风扇40时打开。净化单元50可以仅配置在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中的一个通道,可以分别配置在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还可以横跨第一通道P1及第二通道P2配置。
在净化单元50位于第二通道P2而不位于第一通道P1的情况下,流动到蒸发器8的空气可以在净化单元50中被净化后流动到蒸发器8,未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流动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不在净化单元50中被净化而流动到第二风扇40。在此情况下,第一通道P1可以作为执行空气的净化及空气的除湿的净化及除湿流路,第二通道P2可以作为将未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二风扇40引导的送风流路。
在净化单元50位于第二通道P2而不位于第一通道P1的情况下,流动到蒸发器8的空气可以不经由净化单元50而流动到蒸发器8,未经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流动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可以在净化单元50中被净化后流动到第二风扇40。第一通道P1可以作为执行空气的除湿的除湿流路,第二通道P2可以作为执行空气的净化及空气的送风的净化及送风流路。
在净化单元50位于第一通道P1并且位于第二通道P2的情况下,流动到蒸发器8的空气在净化单元50中被净化后流动到蒸发器8,未经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流动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在净化单元50中被净化后流动到第二风扇40。第一通道P1可以作为执行空气的净化及空气的除湿的净化及除湿流路,第二通道P2可以作为执行空气的净化及空气的送风的净化及送风流路。
在净化单元50仅位于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中的第二通道P2或者同时位于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的状态下,压缩机2不被驱动而第二风扇40被驱动,在此情况下,借助第二风扇40而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能够以在净化单元50中被净化的状态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不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的空气净化器。
在净化单元50仅位于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中的第一通道P1的状态下,压缩机2不被驱动而第二风扇40被驱动,在此情况下,借助第二风扇40而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能够以未被净化单元50净化的状态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不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的风扇。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输入部(未图示),用于使用者输入命令。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控制部52,用于控制在除湿器上设置的各种电子部件。控制部52可以控制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输入部可由用于远程操作除湿器的远程操作器或在壳体10上设置的控制面板构成。输入部可以接收除湿器的运行模式,控制部52根据通过输入部输入的运行模式来控制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控制部52可以设置成位于壳体10的内部。控制部52可以位于第二通道P2,可以引导经由第二通道P2的空气。控制部52可以借助经由第二通道P2的空气而散热。控制部52可以位于顶板19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控制部52可以形成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可以在控制部52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形成。
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的风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的驱动、停止,风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除湿器可以具有高风量模式和低风量模式,上述高风量模式中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全部被驱动,上述低风量模式中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中的一个风机被驱动,而另一个风机被停止。
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的风量差大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的驱动、停止,除湿器的风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有高风量模式、中风量模式以及低风量模式,上述高风量模式中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全部被驱动,上述中风量模式中仅有第一风扇30第二风扇40中的风量更大的风机被驱动,风量更小的风机被停止,上述低风量模式中仅有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中的风量更小风机被驱动,风量更大的风机被停止。
除湿器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运行模式。除湿器具有多个运行模式,并以在多个运行模式中选择的运行模式进行运转。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模式,第一模式中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二模式,第二模式中压缩机2和第一风扇30被停止,第二风扇40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中压缩机2被停止,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被一同驱动。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四模式,第四模式中压缩机2和第一风扇30被驱动,第二风扇40被停止。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五模式,第五模式中压缩机2和第二风扇40被停止,第一风扇30被驱动。
在第一模式中,吸入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并在蒸发器8中除湿后排出,可使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的温度低于经由冷凝器4和第一风扇30之间的空气的温度,可以排出高风量的空气。第一模式可以是高风量除湿模式。在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中的至少一个通道上配置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第一模式可以是高风量除湿及净化模式。
在第二模式中,吸入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后,省略与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热交换并直接排出。在第二模式中,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第一通道P1,但不与蒸发器8及冷凝器4进行热交换,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经由第二通道P2。在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的情况下,第二模式可以是低风量送风模式,当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时,第二模式可以是中风量送风模式。当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40的风量小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时,第二模式可以是低风量送风模式。在第二通道P2配置净化单元50或在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配置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第二模式可以是低风量净化模式或中风量净化模式。
在第三模式中,吸入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使上述空气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但不执行除湿而直接排出,可以排出高风量的空气。在第三模式中,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第一通道P1,但不与蒸发器8及冷凝器4进行热交换,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经由第二通道P2。第三模式可以是风量更大于第二模式的高风量送风模式。在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中的至少一个通道上配置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第三模式可以是高风量净化模式。
在第四模式中,将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在蒸发器8中除湿后排出,可以排出低于第一模式的风量的低风量的空气。第四模式可以是风量更低于第一模式的低风量除湿模式。在第一通道P1上配置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第四模式可以是低风量除湿及净化模式。
在第五模式中,吸入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并使上述空气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但不执行除湿而直接排出,可以排出风量低于第一模式的低风量的空气。第五模式可以是低风量送风模式。在第一通道P1上配置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第五模式可以是低风量净化模式。
在除湿器的前板20的后方可以一同配置第一风扇30和导流构件44。在除湿器的第一风扇30的后方可以配置冷凝器4,在冷凝器4的后方可以配置蒸发器8。在除湿器的桶22的后方可以配置隔板24,在隔板24的后方可以配置压缩机2。
以下,将说明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
首先,当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均为驱动状态时,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参照图1,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可以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可以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助经由冷凝器4的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和第二风扇40的吸引力,可以流动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可以不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进而与经过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从第一风扇30向第二风扇40送风的空气A汇合。由于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B不经由冷凝器4,因此,温度低于空气A的温度,上述空气A是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从第一风扇30向第二风扇40送出的空气。从第二风扇40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混合空气的温度会低于空气A的温度,上述空气A是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经由冷凝器4和第一风扇30之间的空气。相比于仅有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中的一个风机被驱动而另一个风机不被驱动的情况,从第二风扇40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后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会更高,相比于仅有第一风扇30被驱动而第二风扇40不被驱动的情况,除湿器可以进一步降低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温度。在除湿器不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除湿器,而在除湿器净化单元50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除湿及空气净化器。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是高风量除湿模式或高风量除湿及空气净化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停止状态、第二风扇40为驱动状态时,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参照图2,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可以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主要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相比于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的量,相对少量的空气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后,可以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可以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直接经由蒸发器8,接着,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直接经由冷凝器4,借助第二风扇40的吸入力,通过第一风扇30后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B可以无需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直接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可以与从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A汇合。未进行热交换而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A与绕开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B,可借助第二风扇40而一同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从第二风扇40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后,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可以小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均被驱动的情况下的排出风量。在除湿器不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风扇,在除湿器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空气净化器。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是低风量送风模式或者低风量空气净化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状态、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40同时驱动时,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参照图3,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被吸入到除湿器的空气的剩余部分可以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依次经由冷凝器4及第一风扇30后,可以被吸引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并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经由蒸发器8,接着,未经热交换而经由冷凝器4。未经热交换而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和第二风扇40的吸入力而流动到第二风扇40。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B可以不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直接被吸入到第二风扇40,可以与空气A汇合,上述空气A是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40的空气。未经热交换而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A与绕开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B,可以借助第二风扇40,一同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从第二风扇40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后,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能够以高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中的一个风机被驱动而另一个风机停止的情况下的风量排出。在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风扇,在不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空气净化器。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是高风量送风模式或高风量空气净化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状态、第二风扇40为停止状态时,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而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参照图4,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可以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助经由冷凝器4的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被送风到第二风扇40,可以通过第二风扇40而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可以通过空气排出口16而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在借助第一风扇30被送风后,使空气经由第二风扇40而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相比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均被驱动的情况,能够以更低的风量排出。在不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除湿器,在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除湿及空气净化器。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是低风量除湿模式或低风量除湿及空气净化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40为停止状态、第一风扇30为驱动状态时,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不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而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参照图5,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直接经由蒸发器8,接着,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直接经由冷凝器4,进而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被送风到第二风扇40,可以通过第二风扇40而通过空气排出口16送风,可以通过空气排出口16而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在借助第一风扇30被送风后,使空气经由第二风扇40而通过空气排出口16排出的空气,相比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40均被驱动的情况,能够以更低的风量排出。在不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风扇,在包括净化单元50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空气净化器。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是低风量送风模式或低风量空气净化模式。
图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9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0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二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除湿器,空气的排出方向和第二风扇140之外的其他结构和作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有关详细说明。
除湿器可以沿着前后方向排出空气,空气排出口106可以在壳体10的前方部沿着前后方向以开口方式形成。壳体10可以包括底座17、吸入板18、顶板19以及前板20,空气排出口106可以不在顶板19上形成,而是在前板20沿着前后方向以开口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前板20可以成为排出板。空气排出口106可以是形成于壳体10的前方部,并用于向前方方向排出空气的前空气排出口。空气排出口106可以在壳体10以环状形成。为了形成环状的空气排出口106,在前板20可以形成圆形的开口部20A,在圆形的开口部20A的内侧可以设置内导向部20B,上述内导向部20B用于形成环状的空气排出口106。内导向部20B可以借助至少一个支腿而以固定方式位于前板20或导流构件144。内导向部20B的外围可以与圆形的开口部20A分隔。在内导向部20B的外围和圆形的开口部20A之间,可以形成环状的空气排出口106。
第二风扇140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风扇40,两者可以仅有空气的送风方向不同,而功能相同。第二风扇140可以设置成吸入后方的空气并向前方排出。第二风扇140可以设置成位于前板20的后方。第二风扇140的旋转中心轴可以呈水平状态。第一风扇30的旋转中心轴以水平方式配置,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吸入空气并向上侧方向送风,第二风扇140在具有与第一风扇30的旋转中心轴并排的旋转中心轴的状态下,可以吸入后方的空气并向前方方向送风。第二风扇140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的前方,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的上侧前方。第二风扇140可以包括叶轮141以及使叶轮141旋转的电机142。第二风扇140还可以包括设置有电机142的电机架143。电机142可以配置成旋转轴向后方方向突出。除湿器还可以包括导流构件144,用于将借助第二风扇140送风的空气向空气排出口106引导。导流构件144可以呈中空形状。导流构件144的前面及背面可以分别采用开放形式,可以将空气向前后方向引导。导流构件144可以配置成前端与空气排出口106相向。导流构件144可以设置成后端与空气吸入口14相向,上述空气吸入口14用于吸入拟绕开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导流构件144可以分别形成用于使在第一风扇30中流动的空气流入的开口部和用于使绕开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B流入的开口部。导流构件144还可以通过一个开口部使得在第一风扇30中流动的空气A和绕开蒸发器8及冷凝器4的空气B流入。在除湿器包括导流构件144的情况下,导流构件144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和空气排出口106之间。一方面,第二风扇140可以在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的外部设置,可以产生从第一风扇30的外部向第一风扇30的内部的吸引力。第二风扇140可以在壳体10或导流构件144上设置。在壳体10设置第二风扇140的情况下,第二风扇140可以在前板20上设置。第二风扇140的电机架143可以在前板20上设置。在内导向部20B设置第二风扇140的情况下,电机架143可以在导流构件144设置。第二风扇140可以设置成位于导流构件144的内部。
本实施例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可以包括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在上述第一通道P1中,吸入空气后,使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140,并向外部排出,在上述第二通道P2中,吸入空气后,使空气经由第二风扇140并向外部排出。第一通道P1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可以包括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第一风扇内部流路、风机连接流路P4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第二通道P2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可以包括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6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5。
本实施例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可以选择实施多个运行模式。
除湿器在第一模式下,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140可以均被驱动,如图6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式,在蒸发器8中被除湿后,在冷凝器4中被加热,可以从冷凝器4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式,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被吸引到第二风扇140。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的空气A可以与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的空气B汇合,并向第二风扇140的前方方向送风。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的前方方向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口106并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排出。相比于仅有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140中的一个风机被驱动而另一个风机不被驱动的情况,向前方方向排出的空气的温度更低,并且能够以更高的风量排出空气。除湿器可以作为高风量除湿器,根据上述高风量除湿器,将借助两个风机30、140而被送风的高风量的除湿空气,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方向排出。
除湿器在第二模式下,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可以是停止状态,第二风扇140可以是驱动状态,如图7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模式,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可以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模式,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二风扇140。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的空气A与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的空气B汇合,并向第二风扇140的前方方向送出。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的前方方向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口106并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排出,除湿器可以作为将空气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方向送出的风扇。
除湿器在第三模式下,压缩机2可以是停止状态,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140可以一同被驱动,如图8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模式,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可以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模式,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并被吸引到第二风扇140。从第一风扇30向第二风扇140送出的空气A与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的空气B汇合,并可以向第二风扇140的前方方向送风。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的前方方向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口106并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排出,除湿器可以作为向前方方向送出空气的风扇。除湿器在第三模式下,相比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140中的一个风机被驱动而另一个风机被停止的情况,可以向空气排出口106排出更高风量的空气,除湿器可以作为高风量风扇,根据上述高风量风扇,将借助两个风机30、140而被送风的高风量的空气,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方向送风。
除湿器在第四模式下,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可以被驱动,第二风扇140可以停止,如图9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不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而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模式,在蒸发器8中除湿后,在冷凝器4中升温,并从冷凝器4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可以通过第二风扇140而被送风到空气排出口106,可以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排出。除湿器可以作为将除湿空气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方向排出的除湿器。
除湿器在第五模式下,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140可以是停止状态,第一风扇30可以是驱动状态,如图10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不被吸入到第二通道P2,而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从除湿器的外部被吸入到第一通道P1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模式,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140,可以通过第二风扇140被送风到空气排出口106,可以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排出。除湿器可以作为将空气向空气排出口106的前方方向排出的风扇。
图1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3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4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19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0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三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本实施例的除湿器可以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及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形成有用于排出空气的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及第二空气排出口118。
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及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在除湿器的相互不同的面上形成。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背面,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前面、上表面、下表面、右侧面、左侧面中的至少一面。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可以形成于相对第二空气吸入口114更后面的部分。当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为后吸入口时,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是前吸入口。多个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相互不同的面。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上表面,与此同时,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前面。
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及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相互不同的面。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及第二空气排出口118能够以向除湿器的相互不同的方向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在壳体10沿着前后方向以开口方式形成,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在壳体10向与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不同的方向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前面,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形成于除湿器的上表面、下表面、右侧面、左侧面、背面中的至少一面。在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形成于除湿器的上表面的情况下,可以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除湿器的上侧排出,在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形成于除湿器的背面的情况下,可以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除湿器的后方排出,在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形成于除湿器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的情况下,可以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沿着除湿器的侧方向排出。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相对于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形成于更靠前的部分,当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时,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是后空气排出口。除湿器还可以包括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用于引导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可以呈中空形状。在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以向除湿器的上侧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能够以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上下方向引导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以向除湿器的后方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能够以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前后方向引导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以向除湿器的侧方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能够以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前后方向引导的方式形成。
本实施例的除湿器可以设置成第二风扇240位于第一风扇30的前方。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风扇140,第二风扇240可以将空气向前后方向送风。第二风扇240的送风方向可以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风扇140的送风方向并排。第二风扇240可以设置成吸入后方的空气并向前方排出。在前板20的与第一风扇30相向的位置可以形成圆形的开口部20A。在前板20的圆形的开口部20A的内侧可以配置内导向部20B,用于形成环状的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与第一风扇30的前板相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与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相向。
第二风扇240可以设置成位于前板20和第一风扇30之间。第二风扇240的旋转中心轴可以呈水平状态。第二风扇240可以包括叶轮241以及使叶轮241旋转的电机242。第二风扇240还可以包括设置有电机242的电机架243。电机架243可以形成于前板20。电机架243可以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
第二风扇240的叶轮241可以设置成与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相向。第二风扇240的叶轮241可以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和第一风扇30之间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送风。
在前板20设置电机243的情况下,第二风扇240的电机242的旋转轴可以面向第一风扇30而突出,第二风扇240的叶轮241可以在前板20和第一风扇30之间旋转。
本实施例的除湿器可以包括第一通道P11,在第一通道P11中,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240后,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
本实施例的除湿器可以包括第二通道P12,在第二通道P12中,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空气,使空气经由第二风扇240后,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
本实施例的除湿器可以包括第三通道P17,在第三通道P17中,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空气,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后,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
第一风扇30可以沿着第一通道P1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第二风扇240之间。第一风扇30可以沿着第三通道P17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
第二风扇240可以沿着第一通道P1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20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第二风扇240可以沿着第二通道P12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
第一通道P11可以沿着经由第一通道P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包括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一风扇30之间的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13、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240之间的风机连接流路P14、第二风扇240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的共用排出流路P15。第一通道P11还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内部的第一风扇内部流路。
在第二通道P12中,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不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第二通道P12可以沿着通过第二通道P12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包括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二风扇240之间的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和第二风扇240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的共用排出流路P15。
在第三通道P17中,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不经由第二风扇240而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第三通道P17可以沿着通过第三通道P17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包括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一风扇30之间的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13以及第一风扇3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的独立的排出流路P18。第三通道P17还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内部的第一风扇内部流路。
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13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形成于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节流孔34之间。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3可以形成于排水盘26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
第一风扇内部流路可以形成于节流孔34和风机外壳33之间。
风机连接流路P14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30的排出部35和第二风扇240之间。风机连接流路P14可以包括连通部246。风机连接流路P14可以借助前板20和第一风扇30而形成。风机连接流路P14可以借助前板20的背面和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的前面而形成。
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形成于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二风扇240之间。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可以借助前板2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而形成。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可以形成于前板20的背面和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的前面。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而形成。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的前面而形成。
独立排出流路P18可以借助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而形成。
第一通道P11和第三通道P17可以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分支,第一通道P11与第二通道P12可以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合支。第三通道P17可以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240之间与第一通道P11分离。第二通道P12可以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在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240之间与第一通道P11合支。
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13、第一风扇内部流路、风机连接流路P14以及共用排出流路P15后,并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第一风扇吸入流路P13、第一风扇内部流路、独立排出流路P18,并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
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第二风扇吸入流路P16和共用排出流路P15后,可以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
除湿器可以形成有连通口246,用于使通过第二风扇240的空气向第一风扇30流动。连通口246可以沿着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240之间。连通口246可以成为风机连接流路P14的一部分。连通口246可以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和壳体10之间。连通口246可以形成于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和后述的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244之间。
除湿器还可以包括流路调节机构260,可以调节除湿器的内部的流路。
流路调节机构260可以包括流路调节部件262以及使流路调节部件262运行的运行机构264。流路调节机构260能够以打开/关闭连通口246的方式设置。流路调节机构260可借助打开/关闭连通口246而调节除湿器的内部的流路。流路调节机构260能够以打开/关闭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方式设置。流路调节机构260可借助打开/关闭第二空气排出口118而调节除湿器的内部的流路。
流路调节机构260可分别包括用于打开/关闭连通口246的连通口流路调节机构以及用于打开/关闭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二空气排出口流路调节机构。连通口流路调节机构和第二空气排出口流路调节机构可以分别包括流路调节部件和运行机构。当连通口流路调节机构开放连通口246时,第二空气排出口流路调节机构可以堵住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当连通口流路调节机构堵住连通口246时,第二空气排出口流路调节机构可以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
连通口246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不另行分别具有流路调节机构260,一个流路调节机构可以一边开放连通口246,一边堵住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相反地,一个流路调节机构可以一边堵住连通口246,一边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流路调节部件262处于开放连通口246的位置时,可以堵住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当位于堵住连通口246的位置时,可以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
流路调节机构260可以具有用于开放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240之间的连通口246的第一模式以及用于堵住第一风扇30和第二风扇240之间的连通口246的第二模式。第一模式可以是开放模式,第二模式可以是连通口封闭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在第一模式下可以是用于阻断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二空气排出口阻断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在第二模式下可以是用于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二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
流路调节机构260在第一模式下,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扇30不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而向第二风扇240送风。流路调节机构260在第二模式下,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从第一风扇30无法向第二风扇240流动,而是向第二空气排出口118送风。流路调节机构260的第一模式可以是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的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的第二模式可以是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的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
流路调节部件262在开放连通口246时,可以作为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连通口246引导的第一导流构件。流路调节部件262在阻断连通口246时,可以作为将从第一风扇30送风的空气向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引导的第二导流构件。流路调节部件262的两面中的一面可以作为第一导流构件,两面中的另一面可以作为第二导流构件。
当流路调节部件262堵住连通口246时,使得所在位置不堵住第一风扇3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使得通过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
当流路调节部件262开放连通口246时,使得所在位置堵住第一风扇30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使得通过第一风扇30的空气无法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即,流路调节机构262可以作为用于堵住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二空气排出口阻断机构。
流路调节部件262能够在除湿器的内部以可旋转的方式或者以可移动的方式配置。流路调节部件262可以位于堵住连通口246并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一位置,或者位于开放连通口246并堵住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二位置。
连通口246可以在除湿器的内部沿着前后方向水平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在除湿器的上部沿着上下方向垂直开放。
当垂直配置流路调节部件262时,上述流路调节部件262可以位于堵住连通口246并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的第一位置。当流路调节部件262位于第一位置时,可以引导从第一风扇30流动的空气向上侧方向排出。
当水平配置流路调节部件262时,上述流路调节部件262可以位于堵住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并开放连通口246的第二位置。当流路调节部件262位于第二位置时,可以引导从第一风扇30流动的空气向前方方向流动。
根据本实施例的除湿器,除了第一空气吸入口112、第二空气吸入口114、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第一通道P11、第二通道P12、第三通道P17、第二风扇240以及流路调节机构260之外的其他构成和作用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相同或相近,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关详细说明。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流路调节机构260的第一模式称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将流路调节机构260的第二模式称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
除湿器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运行模式。除湿器可以具有多个运行模式,以在多个运行模式中选择的运行模式运行。
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二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被停止、第二风扇40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还可以包括第三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被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还可以包括第四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40为停止。多个运行模式还可以包括第五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
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六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七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停止、第二风扇40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还可以包括第八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为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多个运行模式还可以包括第九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40为停止。多个运行模式可以包括第十模式,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除湿器的各模式的工作。
首先,当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1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模式,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可以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助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和第二风扇240的吸入力而向第二风扇240流动,从第一风扇30向第二风扇240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连通口246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模式,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进而与从第一风扇30向第二风扇240送风的空气汇合。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高风量除湿器,根据上述高风量除湿器,将借助两个风机30、240而被送风的高风量的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当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时,除湿器可以是前高风量除湿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停止,并且第二风扇240为驱动,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2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模式,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可以通过第一风扇30,通过连通口246并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模式,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进而与从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的空气汇合。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风扇,将借助一个风机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当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停止、第二风扇240为驱动时,除湿器可以是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中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小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240均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3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模式,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可以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和第二风扇240的吸入力而向第二风扇240流动,从第一风扇30向第二风扇240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连通口246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模式,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被吸引到第二风扇240,进而可以与从第一风扇30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的空气汇合。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高风量风扇,将借助两个风机30、240而被送风的高风量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为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240均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前高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240为停止,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4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而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四模式,在蒸发器8被除湿后,在冷凝器4被加热,进而可以从冷凝器4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240,通过连通口246而被送风到第二风扇24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24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将借助一个风机30而被送风的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的除湿器。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240为停止,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除湿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和第二风扇2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5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而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五模式,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从第一风扇3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240,可以通过连通口246而被送风到第二风扇240。被送风到第二风扇24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将借助一个风机3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的风扇。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和第二风扇2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240一同被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6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助经由冷凝器4的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而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可以借助第二风扇240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将借助第一风扇30而被送风的除湿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可以将借助第二风扇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除湿及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小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中风量除湿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和第一风扇30为停止、第二风扇240被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7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而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可以借助第二风扇240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将借助第二风扇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和第一风扇30为停止、第二风扇40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中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小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240一同被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8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被吸入到第二风扇240,可以借助第二风扇240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将借助第一风扇3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可以将借助第二风扇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为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40一同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旋风及前旋风模式。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由一个设备向多个方向送出非除湿空气的多功能风扇。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小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除湿器可以是后中风量旋风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240为停止,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19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而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在蒸发器8被除湿后,在冷凝器4被加热,可以从冷凝器4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被吸引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将借助第一风扇30被送风的除湿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240为停止,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2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20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而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风扇30的空气,可以借助第一风扇30的送风力而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将借助第一风扇3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2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模式。
图2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和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3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和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4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四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风机为驱动状态,并且流路调节机构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330可以包括第一叶轮331、第二叶轮332和共用电机333。共用电机333可以使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一同旋转。
在共用电机333突出有一个旋转轴,在一个旋转轴能够以分隔方式设置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
共用电机333可由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沿着相反方向突出的双轴电机构成,在第一旋转轴设置有第一叶轮331,在第二旋转轴设置有第二叶轮332,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可以借助共用电机333而一同旋转。
风机330的第一叶轮331与第二叶轮332的类型可以相同。
风机330的第一叶轮331与第二叶轮332的类型可以不同。第一叶轮331可由涡轮风机(Turbo fan)、多叶片风机(Sirocco fan)等离心风机或者混流风机(Mixed flow fan)的叶轮构成,第二风扇332可由螺旋桨风机、管型轴流风机、叶片式轴流风机等的轴流风机(Axial fan)的叶轮构成。
风机330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之间的隔壁W。隔壁W可以阻断借助第一叶轮331而流动的空气与借助第二叶轮332而流动的空气。风机330还可以包括用于包围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中的一个叶轮的风机外壳334。风机330还可以包括用于引导向风机外壳334被吸入的空气的节流孔335。除湿器的隔壁W与风机外壳334能够以独立方式构成。除湿器的风机外壳334的一部分可以作为隔壁W使用,用于阻断借助第一叶轮331而流动的空气和借助第二叶轮332而流动的空气。
在第一叶轮331为离心风机或混流风机(Mixed flow fan)的叶轮,并且第二叶轮332为轴流风机(Axial fan)的叶轮的情况下,风机外壳334可以包围第一叶轮331,节流孔335可以向风机外壳334的内部引导在第一叶轮331的旋转时流动的空气。
在第一叶轮331为轴流风机(Axial fan)的叶轮,并且第二叶轮332为离心风机或混流风机(Mixed flow fan)的叶轮的情况下,风机外壳334可以包围第二叶轮331,节流孔335可以向风机外壳334的内部引导在第二叶轮332的旋转时流动的空气。
本实施例的除湿器的风机330之外的其他构成和作用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相同或或相近,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关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可以形成一个空气排出口16、106,包括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
在本实施例中,如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可以形成第一空气吸入口112、第二空气吸入口114、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和连通口246,包括第一通道P11、第二通道P12、第三通道P17和流路调节机构260。
以下,将以如下的除湿器为例进行说明,即,在除湿器形成有第一空气吸入口112、第二空气吸入口114、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和连通口246,除湿器包括第一通道P11、第二通道P12、第三通道P17和流路调节机构260,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借助共用电机333而旋转。
在此情况下,第一叶轮331可以是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风扇30的叶轮31相对应的结构。第二叶轮332可以是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风扇240的叶轮241相对应的构成。共用电机333的除了使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一同旋转的构成之外的构成可以是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风扇30的电机32相对应的构成。风机外壳334可以是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风扇30的风机外壳33相对应的构成。节流孔335可以是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风扇30的节流孔34相对应的构成。
在第一通道P11中,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使空气依次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后,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
在第二通道P12中,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通过第二叶轮332后,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第二通道P12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在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之间与第一通道P11汇合。
在第三通道P17中,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和第一叶轮331后,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第三通道P17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在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之间与第一通道P11分离。
第一叶轮331可以沿着第一通道P1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与第二叶轮332之间。第一叶轮331可以沿着第三通道P17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
第二叶轮332可以沿着第一通道P1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叶轮331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第二叶轮332可以沿着第二通道P12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
连通口246可以沿着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之间。
以下,将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
首先,当压缩机2和风机330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21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由经由冷凝器4的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的空气,可以通过连通口246,并流动到第二叶轮33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而被吸入到第二叶轮332,进而与从第一叶轮331流动到第二叶轮332的空气汇合。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高风量除湿器,根据上述高风量除湿器,将借由两个叶轮331、332而被送风的高风量的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和风机330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前高风量除湿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风机330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22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经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并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的空气,可以通过连通口246,并流动到第二叶轮33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被吸入到第二叶轮332,与从第一叶轮331流动到第二叶轮332的空气汇合。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高风量风扇,根据上述高风量风扇,将借助两个叶轮331、332而被送风的高风量的非除湿空气,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和风机330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前高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和风机330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23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助经由冷凝器4的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的空气,可以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而被吸入到第二叶轮332,可以借助第二叶轮332而被送风到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而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向第二空气排出口118除湿空气,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非除湿空气。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和风机330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除湿及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大于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风机330为驱动,并且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时,如图24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经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并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的空气,可以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而被吸入到第二叶轮332,可以借助第二叶轮332而被送风到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非除湿空气,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非除湿空气。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流路调节机构260为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模式,并且压缩机2和风机330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旋风及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大于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图2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五实施例的压缩机和风机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6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五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风机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本实施例如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风机330设置两个叶轮331、332,上述风机330借助一个共用电机333而旋转,可以包括除湿通道P21和旋风通道P22,除了除湿通道P21和旋风通道P22之外的其他构成及作用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相同或相近,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有关详细说明。
风机330的第一叶轮331可以位于除湿通道P21。风机330的第一叶轮331可以沿着除湿通道P21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
风机330的第二叶轮332可以位于旋风通道P22。风机330的第二叶轮332可以沿着旋风通道P22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
在除湿通道P21中,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而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除湿通道P21可以沿着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包括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一叶轮331之间的除湿吸入流路P23以及第一叶轮331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的除湿排出流路P24。除湿通道P21还可以包括用于引导借助第一叶轮331而流动的空气的风机内部流路。
在旋风通道P22中,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而经由第二叶轮332并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旋风通道P22可以沿着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包括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二叶轮332之间的旋风吸入流路P25以及第二叶轮332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之间的旋风排出流路P26。
除湿通道P21和旋风通道P22可以借助位于上述除湿通道P21和旋风通道P22之间的隔壁W而被区划。隔壁W可以阻断借助第一叶轮331而流动的空气与借助第二叶轮332而流动的空气。隔壁W可以作为一面用于引导通过除湿通道P21的空气,而另一面用于引导通过旋风通道P22的空气的导流构件。风机330还可以包括用于包围第一叶轮331和第二叶轮332中的一个叶轮的风机外壳334。风机330还可以包括用于引导向风机外壳334被吸入的空气的节流孔335。风机外壳334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用于阻断借助第一叶轮331而流动的空气与借助第二叶轮332而流动的空气的隔壁W。
在除湿吸入流路P23中,蒸发器8和冷凝器4可以沿着借助第一叶轮331而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除湿吸入流路P23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形成于空气吸入口12和节流孔335之间。除湿吸入流路P23可以形成于排水盘26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空气可以经由排水盘26和流路导向件28之间而被吸引到第一叶轮331。
风机内部流路可以形成于节流孔335和风机外壳334之间。
除湿排出流路P24可以形成于风机外壳334的排出部。除湿排出流路P24可以与第二空气排出口118相连通。
旋风吸入流路P25可以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形成于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二叶轮332之间。旋风吸入流路P25可以借助前板20和风机外壳334而形成。旋风吸入流路P25可以形成于前板20的背面和风机外壳334的前面。旋风吸入流路P25可以借助风机外壳334的前面而形成。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
首先,当压缩机2和风机330为驱动时,如图25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一边经由蒸发器8,一边被除湿,接着,可以一边经由冷凝器4,一边借助经由冷凝器4的制冷剂而被升温。经由冷凝器4的空气可以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的空气,可以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被吸引到第二叶轮332,可以借助第二叶轮332而被送风到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而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除湿空气,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非除湿空气。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压缩机2和风机330为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除湿及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大于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风机330为驱动时,如图26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经由蒸发器8和冷凝器4,并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经由冷凝器4后被吸入到第一叶轮331的空气,可以被送风到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绕开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叶轮331而被吸引到第二叶轮332,可以借助第二叶轮332而被送风到第一空气排出口116,可以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而向除湿器的外部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非除湿空气,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非除湿空气。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若压缩机2和风机330被驱动,则除湿器可以是后旋风及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大于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的空气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图27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8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29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为停止状态,并且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30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并且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图3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除湿器第六实施例的压缩机和第二风扇为停止状态,并且第一风扇为驱动状态时的空气流动的图。
本实施例如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可以包括除湿通道P21和旋风通道P22,可以使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140或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240,来替代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风机330。除了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之外的除湿通道P21及旋风通道P22等其他构成及作用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相同或相近,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有关详细说明。
第一风扇30可以构成除湿通道P21的一部分,可以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冷凝器4和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之间。
第二风扇240可以位于旋风通道P22,可以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和第一空气排出口112之间。
除湿通道P21与旋风通道P22可以借助位于上述除湿通道P21和旋风通道P22之间的隔壁W而被区划。隔壁W可以阻断借助第一风扇30而流动的空气与借助第二风扇240而流动的空气。隔壁W可以作为一面用于引导通过除湿通道P21的空气,而另一面用于引导通过旋风通道P22的空气的导流构件。第一风扇30可以包括第一叶轮31、使第一叶轮31旋转的电机32以及包围第一叶轮31的风机外壳33。第一风扇30还可以包括用于引导向风机外壳33被吸入的空气的节流孔34。除湿器的隔壁W与风机外壳33能够以独立的方式构成,风机外壳33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用于阻断借助第一风扇30而流动的空气与借助第二风扇240而流动的空气的隔壁W。
以下,说明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
首先,当压缩机2、第一风扇30以及第二风扇240一同被驱动时,如图27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在蒸发器8被除湿,在冷凝器4被加热后,通过第一风扇30而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并且借助第二风扇240而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借助第一风扇30被送风的除湿空气,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借助第二风扇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除湿器可以是后除湿及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与第一风扇30为停止、第二风扇240为驱动时,如图28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而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不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借助第二风扇240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借助第二风扇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除湿器可以是前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为停止、第一风扇30及第二风扇240均为驱动时,如图29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分散并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和第二空气吸入口114。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未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借助第一风扇30而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二空气吸入口114吸入的空气,可以不经由蒸发器8、冷凝器4以及第一风扇30,而借助第二风扇240通过第一空气排出口116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借助第一风扇3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可以向第一空气排出口116的前方方向排出借助第二风扇24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除湿器可以是后旋风及前旋风模式。在此情况下,除湿器可以作为由一个设备向多个方向送出非除湿空气的多功能风扇。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两个阶段,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低风量旋风模式,若将除湿器的风量分为三个阶段,并且第二风扇240的风量大于第一风扇30的风量,则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及前中风量旋风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一风扇30为驱动、第二风扇240为停止时,如图30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而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在蒸发器8被除湿,在冷凝器4被加热后,可以通过第一风扇30而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借助第一风扇30被送风的除湿空气,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除湿模式。
一方面,当压缩机2及第二风扇240为停止、第一风扇30为驱动时,如图31所示,除湿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以不被吸入到第二空气吸入口114,而被吸入到第一空气吸入口112。从除湿器的外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可以不经热交换而依次经由蒸发器8及冷凝器4后,借助第一风扇30而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在第一空气排出口116为前空气排出口、第二空气排出口118为后空气排出口的情况下,除湿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118排出借助第一风扇30而被送风的非除湿空气,除湿器可以是后低风量旋风模式。

Claims (20)

1.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
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
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通道在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与上述第一通道汇合;
上述第一风扇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风扇之间;
上述第二风扇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第一风扇和空气排出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有非除湿空气吸入口,上述非除湿空气吸入口使吸入到上述第二通道的空气不经由上述蒸发器及冷凝器而被吸入到上述第二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构件,上述导流构件配置在上述第一风扇的排出部和壳体之间,用于引导通过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路引导件,上述流路引导件用于划分上述第一通道的第一风扇吸入流路和第二通道的第二风扇吸入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风扇为离心风扇或混流风扇;
上述第二风扇包括轴流风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吸入口包括:
第一空气吸入口,空气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被吸入到上述第一通道;以及
第二空气吸入口,空气通过上述第二空气吸入口被吸入到上述第二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风扇具有与上述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并排的旋转中心轴;
上述空气排出口在上述壳体沿着前后方向开口。
9.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有第一空气吸入口、第二空气吸入口、第一空气排出口以及第二空气排出口;
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
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第二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风扇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
第三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冷凝器以及第一风扇后,通过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通道在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与上述第一通道分离;
上述第二通道在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与上述第一通道汇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风扇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风扇之间,且上述第一风扇沿着上述第三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之间;
上述第二风扇沿着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且上述第二风扇沿着上述第二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导流构件位于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口,上述连通口沿着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路调节机构,上述流路调节机构一边开放上述连通口一边封闭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或者,一边封闭上述连通口一边开放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风扇具有与上述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并排的旋转中心轴;
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在上述壳体沿着前后方向开口;
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以沿着与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不同的方向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与上述第一风扇的风扇外壳相向。
17.一种除湿器,包括使制冷剂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上述除湿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有第一空气吸入口、第二空气吸入口、第一空气排出口以及第二空气排出口;
风扇,上述风扇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借助一个共用电机旋转;
第一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上述冷凝器、第一叶轮以及第二叶轮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
第二通道,通过上述第二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经由上述第二叶轮后,通过上述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以及
第三通道,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依次经由上述蒸发器、冷凝器以及第一叶轮,通过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叶轮沿着上述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叶轮之间,且上述第一叶轮沿着上述第三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上述冷凝器和第二空气排出口之间;
上述第二叶轮沿着第一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一叶轮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且上述第二叶轮沿着上述第二通道的空气流动方向位于第二空气吸入口和第一空气排出口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口,上述连通口沿着通过上述第一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位于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除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路调节机构,上述流路调节机构一边开放上述连通口一边封闭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或者,一边封闭上述连通口一边开放上述第二空气排出口。
CN201410449868.XA 2013-09-05 2014-09-05 除湿器 Active CN1047131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30106732 2013-09-05
KR10-2013-0106732 2013-09-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3165A true CN104713165A (zh) 2015-06-17
CN104713165B CN104713165B (zh) 2018-03-09

Family

ID=52628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49868.XA Active CN104713165B (zh) 2013-09-05 2014-09-05 除湿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89269B2 (zh)
JP (1) JP6272489B2 (zh)
KR (1) KR102193872B1 (zh)
CN (1) CN104713165B (zh)
WO (1) WO201503433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5177A (zh) * 2016-11-02 2018-08-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恒温除湿方法
CN109301109A (zh) * 2018-09-06 2019-02-01 何静 保护效果好的稳定型新能源电池箱
CN110337321A (zh) * 2017-02-23 2019-10-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10701696A (zh) * 2018-07-09 2020-01-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功能除湿机及其使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09044A (ko) * 2015-07-15 2017-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2435202B1 (ko) 2015-09-30 2022-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101828885B1 (ko) * 2016-03-02 2018-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CN106196286B (zh) * 2016-07-29 2019-03-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柜式空调及混风方法
KR102115906B1 (ko) * 2017-02-20 2020-06-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US20230213219A1 (en) * 2020-11-20 2023-07-06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Dehumidifier appliance having a coiled water conduit
WO2023218564A1 (ja) * 2022-05-11 202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8159A (ja) * 1998-07-14 2000-01-25 Corona Corp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JP2000234761A (ja) * 1999-02-15 2000-08-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CN1590903A (zh) * 2003-08-25 2005-03-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除湿机冷凝水排出切断装置
CN1699851A (zh) * 2004-05-19 2005-11-2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除湿机
JP2008200615A (ja) * 2007-02-21 2008-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CN102135296A (zh) * 2010-01-22 2011-07-27 江门金羚日用电器有限公司 移动式空气除湿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24247A (en) * 1953-09-22 1955-11-22 Gen Electric Multi-purpose air conditioner
US3938348A (en) * 1974-10-15 1976-02-17 Rickert Glenn E Ventilating and/or cooling dehumidifier
JPS5358149A (en) 1976-11-04 1978-05-25 Hitachi Ltd Moisture conditioner
SE462583B (sv) * 1988-11-25 1990-07-23 Corroventa Ab Saett och anordning foer avfuktning av luft
JP2820186B2 (ja) 1993-03-04 1998-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937090B2 (ja) 1995-09-29 1999-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KR20020018337A (ko) * 2000-09-01 2002-03-08 구자홍 공기정화기능을 갖는 제습기
JP2002188827A (ja) 2000-12-20 2002-07-05 Fujitsu General Ltd 除湿機
US6494681B2 (en) * 2000-12-29 2002-12-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mbined axial flow and centrifugal fan in an electrical motor
JP2004028382A (ja) 2002-06-24 2004-01-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JP4661171B2 (ja) * 2004-11-09 2011-03-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SE535123C2 (sv) * 2007-01-12 2012-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vfuktare
JP5228336B2 (ja) * 2007-02-23 2013-07-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型除湿装置
JP4492630B2 (ja) * 2007-03-27 2010-06-3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4781384B2 (ja) * 2008-04-11 2011-09-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13148446A (ja) 2012-01-19 2013-08-01 Konica Minolta Inc レーザレーダの製造方法及びレーザレー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8159A (ja) * 1998-07-14 2000-01-25 Corona Corp 除湿機のドレンタンク
JP2000234761A (ja) * 1999-02-15 2000-08-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CN1590903A (zh) * 2003-08-25 2005-03-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除湿机冷凝水排出切断装置
CN1699851A (zh) * 2004-05-19 2005-11-2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除湿机
JP2008200615A (ja) * 2007-02-21 2008-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CN102135296A (zh) * 2010-01-22 2011-07-27 江门金羚日用电器有限公司 移动式空气除湿机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5177A (zh) * 2016-11-02 2018-08-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恒温除湿方法
CN108375177B (zh) * 2016-11-02 2021-03-1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的恒温除湿方法
CN110337321A (zh) * 2017-02-23 2019-10-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10337321B (zh) * 2017-02-23 2021-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机
CN110701696A (zh) * 2018-07-09 2020-01-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功能除湿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0701696B (zh) * 2018-07-09 2021-09-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功能除湿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9301109A (zh) * 2018-09-06 2019-02-01 何静 保护效果好的稳定型新能源电池箱
CN109301109B (zh) * 2018-09-06 2021-05-14 绍兴市慧融臻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稳定型新能源电池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89269B2 (en) 2018-06-05
WO2015034332A4 (en) 2015-04-30
KR102193872B1 (ko) 2020-12-22
JP2016536556A (ja) 2016-11-24
CN104713165B (zh) 2018-03-09
KR20150028171A (ko) 2015-03-13
JP6272489B2 (ja) 2018-01-31
US20150082827A1 (en) 2015-03-26
WO2015034332A1 (en) 2015-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3165A (zh) 除湿器
CN107062391A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KR100966881B1 (ko) 공기청정기
CN104937359A (zh) 具有循环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
WO2017078354A1 (ko) 제습기
KR100577207B1 (ko) 붙박이 형식 환기 시스템
KR100590330B1 (ko) 환기 겸용 공기조화기
KR102193840B1 (ko) 천장형 공기순환기
CN106016572A (zh) 新风空气净化系统
KR20070078255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9246328U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CN110121622A (zh) 空气调节机
KR20180044650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403010B1 (ko) 가습 제습 복합기
CN100455910C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KR102193841B1 (ko) 천장형 공기순환기
CN109611973A (zh) 空气净化装置
KR100531088B1 (ko) 공기청정기
KR20150097149A (ko) 자동환기장치
KR100531086B1 (ko) 공기청정기
KR10236238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0476019A (zh) 调湿单元
JP6846598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50077779A (ko) 공기조화장치
JP2002005505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