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91627A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1627A
CN104691627A CN201410690439.1A CN201410690439A CN104691627A CN 104691627 A CN104691627 A CN 104691627A CN 201410690439 A CN201410690439 A CN 201410690439A CN 104691627 A CN104691627 A CN 104691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wall part
longitudinal wall
fore
af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904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91627B (zh
Inventor
桒原和秀
定直宪太郎
新美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91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1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91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16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身侧部构造。从上方承受到负荷的翼子板支架能够以足够短的冲程吸收负荷,而且,在对翼子板支架施加负荷的期间里,按时间序列看在哪个时间都能够稳定地吸收相同的负荷,而且,能够谋求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空间。构成为:翼子板支架包括纵壁部,该纵壁部具有沿着车身侧面延伸的前侧面部和从该前侧面部的后端向车身内侧后方延伸的倾斜部,该纵壁面的上端设有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的上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下端设有下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上部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下部平面部安装在前围侧板上,从翼子板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延设部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纵壁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延设部的下部固定在上部平面部上。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通过翼子板支架(fender bracket)将翼子板安装在前围侧板上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能够通过翼子板支架将翼子板安装在前围侧板上的车身侧部构造。
在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中,例如,在从上方对翼子板和前车盖的交界附近施加负荷的情况下,翼子板朝向车身下方变形并吸收负荷。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利用在上下方向上尽量短的变形行程可靠地吸收该负荷。因此,也可以考虑在翼子板支架上设置多个脆弱部而使变形容易,但翼子板是决定汽车前方部分的印象的重要的外板,需要以维持着所需要的刚性的状态安装在正确的位置。而且,优选的是,在对保护板架翼子板支架施加负荷的期间里,按时间序列看在任何时间都同样稳定地吸收负荷,优选的是,在吸收负荷的期间里不会吸收突出的峰值的负荷。
出于这样的原因,以往,使从车身前方看呈字母Z形的翼子板支架折叠地变形,或者使翼子板支架倒伏地变形,在确保变形冲程的同时吸收负荷。但是,在这些方法中,若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则会引起压弯而快速变形,翼子板支架在吸收负荷的期间里会吸收峰值的负荷,因此,存在在施加负荷的期间里无法稳定地吸收负荷的不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地吸收负荷,也可以考虑追加其他部件、或者谋求提高翼子板支架自身的刚性,但需要使翼子板支架的变形初期的刚性和变形后期的刚性均等。即,由于翼子板支架的安装刚性与变形初期的变形容易度相关,因此,为了稳定地吸收负荷,需要调整这三个刚性,即翼子板支架自身的刚性以及变形初期的刚性和变形后期的刚性。但是,使翼子板支架的变形初期的刚性和变形后期的刚性均等或者调整这些刚性通常较为困难。此外,在将所述翼子板支架折叠成字母Z形的方法中,有可能随着其变形而使翼子板支架进入到发动机室的内侧。因此,无法在翼子板支架的变形区域内配置发动机室的部件,存在妨碍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空间的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67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通过翼子板支架将翼子板支承在前围侧板上,在从上方对翼子板施加负荷的情况下,使翼子板支架变形而吸收负荷。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翼子板支架的变形是使其上部部分向下方弯曲地进行的,但也认为与之相伴的是翼子板支架和前围侧板向车内侧弯折地变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认为无法在翼子板支架和前围侧板的变形区域内配置发动机室的部件,会妨碍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空间。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侧部构造:从上方承受到负荷的翼子板支架能够以足够短的变形冲程吸收负荷,而且,在对翼子板支架施加负荷的期间里,按时间序列看在哪个时间都能够稳定地吸收相同的负荷,此外,能够谋求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空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设为这样的结构: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通过翼子板支架将翼子板安装在前围侧板上,其中,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纵壁部,该纵壁部具有沿着车身侧面延伸的前侧面部和从该前侧面部的后端向车身内侧后方延伸的倾斜部,该纵壁部的上端设有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的上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下端设有下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上部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下部平面部安装在所述前围侧板上,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延设部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纵壁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延设部固定在所述上部平面部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设为这样的结构:将所述长孔的上边到所述纵壁部和所述上部平面部的交界处的上部前后方向边的长度设置为等于或者大于所述上部平面部的所述翼子板的安装部到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长度,并且,在所述纵壁部的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前后端附近形成从所述上部平面部向车身下方延伸的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使该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在所述纵壁部承受负荷而弯折时作为折弯点。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如下,设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纵壁部还包括从所述倾斜部的后端向车身后方延伸形成的后侧面部,使所述前侧面部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后侧面部位于车身外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如下,设为这样的结构:在位于所述长孔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肋;上述第1加强肋从所述前侧面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所述倾斜部并向车身内侧突出;上述第2加强肋从所述倾斜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所述后侧面部并向车身外侧突出。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如下,设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纵壁部的形状是将相对于下部前后方向边的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设置为使其位于车身前方而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该下部前后方向边形成该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平面部的交界,在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后端附近,使所述长孔的后端部、所述倾斜部的上端部以及所述上部平面部的翼子板安装部在侧视时为重叠状态。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设为这样的结构: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通过翼子板支架将翼子板安装在前围侧板上,其中,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纵壁部,该纵壁部具有沿着车身侧面延伸的前侧面部和从该前侧面部的后端向车身内侧后方延伸的倾斜部,该纵壁部的上端设有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的上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下端设有下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上部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下部平面部安装在所述前围侧板上,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延设部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纵壁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延设部固定在所述上部平面部上,因此,在从上方对所述翼子板施加负荷的情况下,所述翼子板安装部向车身外侧突出,同时,所述翼子板支架的长孔的上边相对于其下边向车身外侧错位,该上边和下边互相叠合,同时所述翼子板支架溃变,因此,所述翼子板支架能够以足够短的变形冲程吸收负荷,而且,在对翼子板支架施加负荷的期间里,按时间序列看在哪个时间都能够稳定地吸收相同的负荷,而且,能够谋求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空间。
在本发明中,设为这样的结构:将所述长孔的上边到所述纵壁部和所述上部平面部的交界处的上部前后方向边的长度设置为等于或者大于所述上部平面部的所述翼子板的安装部到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长度,并且,在所述纵壁部的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前后端附近形成从所述上部平面部向车身下方延伸的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使该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在所述纵壁部承受负荷而弯折时作为折弯点,因此,在所述翼子板支架变形时,使所述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成为所述纵壁部弯折时的开端(折弯点),能够使所述翼子板支架以此处为起点地向下方变形。
在本发明中,设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纵壁部还包括从所述倾斜部的后端向车身后方延伸形成的后侧面部,使所述前侧面部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后侧面部位于车身外侧,因此,由所述纵壁部的所述前侧面部和所述倾斜部形成台阶形状,利用该台阶形状,能够在谋求提高所述纵壁部的刚性的同时,可靠地使所述上部平面部的翼子板安装部向车身外侧的突出。
在本发明中,设为这样的结构:在位于所述长孔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肋;上述第1加强肋从所述前侧面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所述倾斜部并向车身内侧突出;上述第2加强肋从所述倾斜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所述后侧面部并向车身外侧突出,从而能够减小所述倾斜部的车身前后方向线上的高度差,将该线作为所述纵壁部的折线,由此,能够控制为:在所述翼子板支架承受到负荷时,引发所述纵壁部下侧向车身内侧倒伏,在所述长孔的上边发生压弯而降低时,该上边和下边不接触。
在本发明中,设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纵壁部的形状是将相对于下部前后方向边的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设置为使其位于车身前方而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该下部前后方向边形成该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平面部的交界,在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后端附近,使所述长孔的后端部、所述倾斜部的上端部以及所述上部平面部的翼子板安装部在侧视时为重叠状态,因此,能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的上下角部之间的所述倾斜部可靠地承受负荷,能够有效地吸收承受到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前方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车身前方观察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车身上方观察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地表示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局部剖切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翼子板支架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翼子板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车身侧方观察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翼子板支架的主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所应用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特别是表示翼子板支架向车身下方变形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1是与图10对应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10、翼子板;11、延设部;12、凸缘部;20、翼子板支架;21、纵壁部;22、上部平面部;22a、翼子板安装部;22b、车灯安装部;22c、车身外侧边缘部;23、下部平面部;24、前侧面部;25、倾斜部;25a、上端部;26、后侧面部;27、下部前后方向边;28、上部前后方向边;29、长孔;29a、后端部;29b、上边;29c、下边;30、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30a、下端;31、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31a、下端;32、第1加强肋;33、第2加强肋;34、35、凹部;40、前围侧板;41、凸缘部;42、加强件;51、前车盖;52、前车灯;53、前围板;54、发动机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通过翼子板支架20将翼子板10安装在前围侧板40上。在此,翼子板10包括从其上端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延设部11和从该延设部的下端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2。前围侧板40包括从其上端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设置的凸缘部41。翼子板支架20是包括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21、在该纵壁部的上端设有的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的上部平面部22、以及在该纵壁部的下端设有的朝向车身外侧方向延伸的下部平面部23的结构。翼子板支架20中,其下部平面部23固定在前围侧板40的凸缘部41上,在其上部平面部22上固定有翼子板10的凸缘部12。此时,翼子板10的延设部11配置固定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此,参照图7~图9对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进行详细的说明。
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包括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沿着车身侧面延伸的前侧面部24、从该前侧面部的后端向车身内侧后方延伸的倾斜部25、以及从该倾斜部的后端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的后侧面部26,使前侧面部24位于比后侧面部26靠车身外侧的位置。倾斜部25从上部平面部22沿着大致车身上下方向延伸到下部平面部23。纵壁部21形成为使上部前后方向边28位于相对于下部前后方向边27向车身前方错位的位置而成的平行四边形,该上部前后方向边2形成该纵壁部和上部平面部22的交界,该下部前后方向边27形成该纵壁部和下部平面部23的交界。在纵壁部21的上部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29。翼子板支架20是在上部前后方向边28的后端附近使长孔29的后端部29a、倾斜部25的上端部25a以及翼子板安装部22a(螺栓贯穿孔)在侧视时为重叠状态的结构。在此,在将从纵壁部21的长孔29的上边29b到上部前后方向边28的长度设为A,将从上部平面部22的翼子板安装部22a到上部前后方向边28的长度设为B的情况下,长度A等于或者大于长度B(参照图6)。而且,在纵壁部21的上部前后方向边28的前后端附近,从该上部平面部22朝向车身下方地分别延伸设有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30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31。该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30的下端30a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31的下端31a位于长孔29的车身上下方向位置附近。另外,翼子板支架20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其纵壁部21的车身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附近设有第1加强肋32和第2加强肋33;上述第1加强肋32从前侧面部24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倾斜部25,向车身内侧突出;上述第2加强肋33从该倾斜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后侧面部26,向车身外侧突出。另外,在图7~图9中,附图标记22b是配设在上部平面部22的车体前方侧的车灯安装部,附图标记34、35是跨越下部前后方向边27从倾斜部25或者后侧面部26到下部平面部23地形成为楔形的凹部。
在前围侧板40上附设有加强件42,由该前围侧板的凸缘部41和加强件42形成闭合截面,由此,翼子板支架20不会整体倒伏地从下方被支承。
在此,图1、图6、图11中的附图标记51是前车盖,图1中的附图标记52是前车灯,图2中的附图标记53是前围板,图2、图5、图6、图11中的附图标记54是发动机室。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上方对翼子板10之上或者翼子板10和前车盖51的交界附近施加了负荷的情况下,由于翼子板10的延设部11和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在车身上下方向上以大致一条直线状排列,因此,施加在翼子板10上的负荷能够被原封不动地传递到翼子板支架20。此时,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的长孔29附近为脆弱部,而且,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30的下端30a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31的下端31a成为弯折时的开端(折弯点),翼子板支架20开始以此为起点地向下方溃变。即,只要在长孔29附近的纵壁部21上存在成为弯折变形的开端的部分,此处就成为起点,因此,能够在长孔29的上边29b下方的位置可靠地引起弯折。与之相伴,翼子板10的纵壁部11和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均像箭头C(参照图6)那样开始旋转。由此,翼子板支架20的上部平面部22的上侧面被翼子板支架20的长孔29的上边29b带着开始趋向车身外侧,翼子板安装部22a向车身外侧突出。翼子板安装部22a向外侧突出的结果是,能够减少该翼子板安装部22a向车身内侧的移动。同时,翼子板支架20的长孔29的上边29b相对于其下边29c向车身外侧错位,上边29b和下边29c在这样保持错位的状态下互相叠合,同时翼子板支架20进一步溃变。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翼子板支架20整体向车身内侧倒伏些许,但是减少了翼子板安装部22a向车身内侧的移动,在该翼子板安装部22a向大致下方进行冲程的同时,翼子板支架20溃变。因此,能够在不使翼子板支架20向车身内侧大幅度地突出的情况下,以较短的变形冲程吸收负荷,而且,在对翼子板支架20施加负荷的变形过程中,按时间序列看在哪个时间都能够稳定地吸收相同的负荷。另外,从翼子板支架20的长孔29的上边29b到上部前后方向边28的长度A越长,即长孔29的上边29b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越低的位置,则越易于引起所述那样的上部平面部22的旋转现象。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12而言,通过设为使前侧面部24位于比后侧面部26靠车身外侧的位置的结构而成为俯视时呈台阶形状,能够提高该翼子板支架20的静态刚性,因此,能够补充由长孔29所导致的刚性下降。此时,由于上部平面部22的翼子板安装部22a附近的车身外侧边缘部22c成为弯曲形状,因此,能够提高该翼子板安装部附近的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前侧面部24到倾斜部25地形成长孔29,因此,在翼子板支架20承受到负荷的时候,比长孔29靠上方的部分相对于比该长孔29靠下方的部分向车身外侧错位,溃变为向车身外侧凸出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上设置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第1加强肋32和向车身外侧突出的第2加强肋33,能够缩小连结该第1加强肋32和第2加强肋33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线D上的由倾斜部25所引起的高度差。因此,该线D成为折线,能够控制为:在翼子板支架20承受到负荷时,引发纵壁部21的下侧部分向内侧倒伏,使长孔29的下边29c向内侧错位,在长孔29的上边29b发生压弯而降低时,上边29b和下边29c不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部21形成为使上部前后方向边28相对于下部前后方向边27向车身前方错位而成的平行四边形,而且,将纵壁部21设为在上部前后方向边28的后端附近使长孔29的后端部29a、倾斜部25的上端部25a以及翼子板安装部22a在侧视时为重叠状态的结构,将纵壁部21设为利用斜面部25将该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的上下角部之间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连接起来的结构,从而能够可靠地承接来自上方的负荷。即,由于来自翼子板10的负荷的大部分施加到翼子板安装部22a上,因此,为了利用翼子板支架20整体承接该负荷,做成使纵壁部21成为平行四边形且而以其上下角部为中心地承受负荷的构造是有利的,在变形的同时吸收承受到的负荷这一点也是有利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的下部设置凹部34、35而以该凹部34、35为首地设为变形的起点。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纵壁部21设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包括前侧面部24、倾斜部25以及后侧面部26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至少包括前侧面部和倾斜部即可,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翼子板支架20的纵壁部21的车身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附近设有第1加强肋32和第2加强肋33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并不一定必须是纵壁部21的车身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附近,只要是比长孔29靠下方的适当位置,就可以是任何位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通过翼子板支架将翼子板安装在前围侧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纵壁部,该纵壁部具有沿着车身侧面延伸的前侧面部和从该前侧面部的后端向车身内侧后方延伸的倾斜部,该纵壁部的上端设有朝向车身内侧方向延伸的上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下端设有下部平面部,该纵壁部的上部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下部平面部安装在所述前围侧板上,从所述翼子板的上部向下方延伸的延设部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纵壁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延设部的下部固定在所述上部平面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长孔的上边到所述纵壁部和所述上部平面部的交界处的上部前后方向边的长度设置为等于或者大于所述上部平面部的所述翼子板的安装部到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长度,并且,在所述纵壁部的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前后端附近形成从所述上部平面部向车身下方延伸的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使该第1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和/或第2上部纵方向边部的下端在所述纵壁部承受负荷而弯折时作为折弯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还包括从所述倾斜部的后端向车身后方延伸形成的后侧面部,使所述前侧面部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后侧面部位于车身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长孔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肋;上述第1加强肋从所述前侧面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所述倾斜部并向车身内侧突出;上述第2加强肋从所述倾斜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到所述后侧面部并向车身外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的形状是将相对于下部前后方向边的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设置为使其位于车身前方而形成的平行四边形,该下部前后方向边形成该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平面部的交界,在所述上部前后方向边的后端附近,使所述长孔的后端部、所述倾斜部的上端部以及所述上部平面部的翼子板安装部在侧视时为重叠状态。
CN201410690439.1A 2013-12-09 2014-11-25 车身侧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91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4266A JP6238127B2 (ja) 2013-12-09 2013-12-09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254266 2013-1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1627A true CN104691627A (zh) 2015-06-10
CN104691627B CN104691627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185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9043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91627B (zh) 2013-12-09 2014-11-25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38127B2 (zh)
CN (1) CN104691627B (zh)
DE (1) DE10201401831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1914A (zh) * 2017-10-12 2018-04-10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悬浮车顶的车身结构
CN110065534A (zh) * 2018-01-24 2019-07-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构造
CN110758570A (zh) * 2018-07-26 2020-02-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结构
CN114475447A (zh) * 2022-02-11 2022-05-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扶手箱支架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7518B2 (ja) * 2015-08-28 2019-04-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304505B2 (ja) 2015-11-06 2018-04-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7738695A (zh) * 2017-10-17 2018-02-27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翼子板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8110A (zh) * 2008-07-30 2010-0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JP4455532B2 (ja) * 2006-04-27 2010-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2096735A (ja) * 2010-11-04 2012-05-24 Suzuki Motor Corp 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および車体前部構造
EP2540597A2 (en) * 2011-06-29 2013-01-0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reinforced area for the mounting of hood hinges
CN103171629A (zh) * 2011-12-22 2013-06-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9937B2 (ja) * 2012-08-07 2017-02-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5532B2 (ja) * 2006-04-27 2010-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638110A (zh) * 2008-07-30 2010-0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JP2012096735A (ja) * 2010-11-04 2012-05-24 Suzuki Motor Corp 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および車体前部構造
EP2540597A2 (en) * 2011-06-29 2013-01-0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reinforced area for the mounting of hood hinges
CN103171629A (zh) * 2011-12-22 2013-06-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1914A (zh) * 2017-10-12 2018-04-10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悬浮车顶的车身结构
CN107891914B (zh) * 2017-10-12 2019-06-18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悬浮车顶的车身结构
CN110065534A (zh) * 2018-01-24 2019-07-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构造
CN110065534B (zh) * 2018-01-24 2021-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构造
CN110758570A (zh) * 2018-07-26 2020-02-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结构
CN110758570B (zh) * 2018-07-26 2022-04-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结构
CN114475447A (zh) * 2022-02-11 2022-05-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扶手箱支架和车辆
CN114475447B (zh) * 2022-02-11 2024-03-2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扶手箱支架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8127B2 (ja) 2017-11-29
DE102014018313A1 (de) 2015-06-11
CN104691627B (zh) 2017-04-12
JP2015112918A (ja) 201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1627A (zh) 车身侧部构造
US10118648B2 (en) Motor vehicle rear
US9422007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CN104968558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9505361B2 (en) Vehicle bumper
US9714052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9254801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8870224B2 (en)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US10137934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7097858A (zh) 车身结构
CN106043458A (zh)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US20150344074A1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220185373A1 (en) Cross member and vehicle frame
US10286776B2 (en) Air deflector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JP2016043725A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CN109421821A (zh) 包括底盖加强构件的底盖组件
US20160121831A1 (en) Frontal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s
US10393003B2 (en) Stamped aerodynamic deflector for vehicle muffler
KR20120045894A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US8936276B1 (en) Automotive frame rail design to manage an offset, frontal applied load
US9580106B2 (en) Automotive frame rail reinforcing member to manage an offset, frontal applied load
US10988182B2 (en) Vehicle structure
CN105799790A (zh) 内挡泥板
US10040494B2 (en) Aerodynamic floor pan for a vehicle
JP2016124320A (ja) 自動車用ロアア−ムの衝撃吸収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