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54668B - 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54668B
CN104654668B CN201410855754.5A CN201410855754A CN104654668B CN 104654668 B CN104654668 B CN 104654668B CN 201410855754 A CN201410855754 A CN 201410855754A CN 104654668 B CN104654668 B CN 1046546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damping element
cooling device
refrigeran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57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54668A (zh
Inventor
崔凯
吕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557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546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54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4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54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46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扁管,以及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第一集流管与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第一流通腔和第二流通腔;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至少包括收集部分和分配部分,第二集流管内腔填充有带有孔隙的阻尼元件,制冷剂可以通过阻尼元件流通,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分配部分;通过在分配部分设置金属泡沫抑制制冷剂在再分配前的气液分层现象,提高扁管内制冷剂的均匀性,能够提高冷却装置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装置主要由两个集流管、连通两个集流管的扁管及设在扁管间的翅片构成,扁管设置有供制冷剂通过的通道。其工作原理是:制冷剂通过集流管的进口端进入到集流管内,然后经由集流管进入到微通道扁管内,在扁管内流动的过程中与外界的空气发生热交换,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在理想的情况下,制冷剂应均匀的分配到每个扁管的微通道内,以保证冷却装置的最佳换热效率。然而实际使用中,由于制冷剂第一次经过换热区域后,在第二集流管内腔中制冷剂需要重新分配进入换热区域,制冷剂会从第二集流管一端到另一端,同时制冷剂会伴随发生气、液两相分层现象,这样气、液两相制冷剂会导致扁管中的制冷剂分配均匀度较低,从而会影响到冷却装置的换热性能。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冷剂能够在集流管长度方向分布更加均匀的,从而使扁管中制冷剂分配更加均匀、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并且加工方便的冷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内腔和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扁管,以及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第一流通腔和第二流通腔;所述第一流通腔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进流段连通,所述换热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在的系统;所述扁管至少包括第一部分扁管和第二部分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至少包括收集部分和分配部分,所述收集部分与所述第一流通腔通过所述第一部分扁管连通,所述分配部分与所述第二流通腔通过所述第二部分扁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填充有内部有很多孔隙的材料制成的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所述分配部分,所述孔隙可以有制冷剂流过。
所述阻尼元件为塑料泡沫,所述塑料泡沫包括塑料骨架以及塑料骨架之间形成的所述空隙,所述塑料骨架使得所述塑料泡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塑料泡沫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设置的固定装置与所述分配部分固定设置;所述孔隙呈无规则排布,所述孔隙相互连通设置,在所述塑料泡沫内部,制冷剂可以经过所述孔隙自所述塑料泡沫的一个表面经过所述塑料泡沫的内部流通到所述塑料泡沫的另一个表面。
所述阻尼元件为金属泡沫,所述金属泡沫包括金属骨架以及所述金属骨架之间形成所述孔隙,所述金属骨架使所述金属泡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所述金属泡沫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分配部分;所述孔隙呈无规则排布,所述孔隙相互连通设置,在所述金属泡沫内部,制冷剂可以经过所述孔隙自所述金属泡沫的一个表面经过所述金属泡沫的内部流通到所述金属泡沫的另一个表面。
所述阻尼元件呈长条状,在所述第二集流管截面方向,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的横截面的外周面与部分所述第二集流管管壁大致贴合设置,其余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的横截面的外周面与插入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所述扁管的末端贴合设置,所述阻尼元件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分配部分的长度。
所述阻尼元件还设置有至少一条供制冷剂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贯穿所述阻尼元件的内部,所述通道的出口和所述通道的入口分别位于所述阻尼元件的不同表面,所述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孔隙的流通面积。
所述通道的进口设置于所述阻尼元件的面向所述收集部分的端面上,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阻尼元件的四周面和/或者所述阻尼元件的另一端面上。
在所述阻尼元件长度方向上的任意横向截面上,所述阻尼元件的横截面的面积为A,制冷剂流通通道的总的流通面积为S,所述阻尼元件的截面面积A与所述制冷剂流通通道的总的流通面积S之比S/A大于等于0.1小于等于0.7。
所述阻尼元件的截面面积A与所述制冷剂流通通道的总的流通面积S之比S/A大于等于0.2小于等于0.5。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四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在的系统;所述第三集流管内腔至少分为相对不连通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所述第三流通腔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第四流通腔与所述第二流通腔连通;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腔填充有一带有孔隙的所述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腔的与所述第三流通腔通过所述扁管连通的分配部分;所述阻尼元件为以上所述的阻尼元件。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四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并排设置;第三集流管内腔被第二隔板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腔被第三隔板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五流通腔和第六流通腔,所述第五流通腔与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六流通腔与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连通所述冷却装置所在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冷却装置通过在第二集流管内腔设置带孔隙的阻尼元件,使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的流动受到干扰,产生紊流,使得气态和液态制冷剂进行混合,抑制了制冷剂分层现象,进而分配到扁管中的制冷剂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冷却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方向剖视的冷却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沿A-A方向剖视的冷却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冷却装置的在B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所示金属泡沫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金属泡沫的A-A剖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金属泡沫的B-B剖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金属泡沫的S/A与换热量Q以及流阻P的关系图。
图9是本发明冷却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沿C-C方向剖视的冷却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冷却装置100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00为两层多流程逆流换热器,所述两层是指冷却装置100包括沿外界换热介质流通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换热单元,多流程是指冷却装置100内的制冷剂多次流过换热单元的换热区域,逆流是指制冷剂首先经过第一层换热单元再经过第二换热单元,外界介质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述空心箭头方向)为自第二换热单元向第一换热单元;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外界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在外界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制冷剂逆向流动;本实施例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0适合应用于用作冷却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第一连接管81作为进流管,第二连接管82作为出流管。
冷却装置100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0和第二换热单元20,第一换热单元10与第二换热单元20并排设置,并且在外界换热介质流动方向上重叠设置。
第一换热单元1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扁管30以及翅片40;第一集流管1与第二集流管2平行并间隔预定距离设置,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设置有用以连通第一集流管1内腔和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多个扁管30,以及设置于相邻的第一扁管3之间以提高换热效率的翅片40;在第一换热单元10中扁管30以及翅片40所在的区域为第一换热区域101。
第二换热单元20包括第三集流管5、第四集流管6、扁管30以及翅片40;第三集流管5与第四集流管6平行并间隔预定距离设置,第三集流管5和第四集流管6之间设置用以连通第三集流管5内腔和第四集流管6内腔的多个扁管30,以及设置于相邻的扁管30之间以提高换热效率的翅片40;在第二换热单元中,扁管30和翅片40所在的区域为第二换热区域201。
第一集流管1与第三集流管5并排设置,位于换热区域上端,第二集流管2和第四集流管6并排设置,位于换热区域下端;第一集流管1内腔与第三集流管5内腔至少部分连通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描述方便,以图示中的上下描述,但是并不代表换热器的安装方向。
冷却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第一连接管81与第一集流管1内腔连通,第二连接管82与第三集流管5内腔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位于换热区域的同一侧,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都位于第一换热区域10、第二换热区域20的最左端并且都位于冷却装置100的换热器的相对上端,当然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也可以根据安装需要以及设置不同的流程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第一集流管1内腔被第一分隔板91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第一流通腔11和第二流通腔12,第三集流管5内腔被第二分隔板92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流通腔(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管81与第一流通腔11连通,第二连接管82与第三集流管5内腔的一个流通腔连通,第二流通腔12与第三集流管的另一个流通腔连通。
扁管30包括与第一流通腔11连通的第一扁管31和与第二流通腔12连通的第二扁管32。
第二集流管2内腔包括第一收集部分21和第一分配部分22;第一收集部分21与第一扁管31直接连通,用于收集自第一流通腔11经过第一扁管31输送到第二集流管2的制冷剂;第一分配部分22与第一收集腔21连通并将第一收集部分21收集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扁管32输送至第二流通腔12。本实施例中,第四集流管6与第二集流管2的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第四集流管6的结构可以与第二集流管2的结构相同。
冷却装置100工作时,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管81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一流通腔11,经过与第一流通腔11对应的第一扁管31进入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第一收集部分21,制冷剂自第一收集部分21进入第一分配部分22,第一分配部分22将制冷剂分配到对应的第二扁管32内,第二扁管32内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第二流通腔12,第二流通腔12与第三集流管5的一个流通腔连通,第三集流管5中的制冷剂通过扁管30进入第四集流管6,第一集流管6中过的制冷剂通过扁管30进入与第二连接管连通的第三集流管5的一个流通腔内,制冷剂经过第二连接管82离开冷却装置100;制冷剂进入扁管30时,与外界交换介质进行换热,翅片40用于增大换热面积;本实施例所示的冷却装置100内的制冷剂与外界交换介质换热四次,本实施例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0为四流程冷却装置。
第二集流管2内腔填充有阻尼元件,上述阻尼元件为内部带有孔隙的材料,制冷剂可以通过孔隙在阻尼元件内部流通;上述阻尼元件固定于第二流通管内腔的分配部分21;在制冷剂流动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2内腔形成气液分离现象,当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带有孔隙的阻尼元件时,受到阻尼元件的扰动影响,制冷剂的流动紊乱程度加剧,气态和液态制冷剂混合,可以抑制制冷剂的进一步分层现象,将混合比较均匀制冷剂的分配到与第二集流管2的分配部分22对应的扁管中。
本实施例中,上述阻尼元件为金属泡沫7,这样金属泡沫7可以在冷却装置100成形时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二流通管2内腔的分配部分21;当然上述阻尼元件7也可以为其他材料,比如带有气孔的塑料材料形成的塑料泡沫,只要结构与金属泡沫7的结构大致相同,安装连接大致相同,都在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塑料泡沫的阻尼元件的重量比金属泡沫轻,成本可以降低;当上述阻尼元件为塑料泡沫时,冷却装置100的成形包括:塑料泡沫成形,冷却装置100的焊接,但是与第二集流管2的分配部分22靠近的端盖暂时不焊接,将塑料泡沫填充到焊接成形的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通过在第二集流管2内腔设置凸起筋或者带孔的隔板等固定装置以及第二集流管2末端的端盖或者带孔的隔板等固定装置使得塑料泡沫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分配部分22,端盖与第二集流管2通过焊接固定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集流管2的截面方向上,金属泡沫7填满第二集流管2内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集流管2为管壁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的矩形管;金属泡沫7大致呈长方体状,包括四周外表面以及两端面,两端面分别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金属泡沫7的上表面与扁管30末端基本接触设置,金属泡沫7的其他三个外表面与第二集流管2内腔贴合设置,进入分配部分22的制冷剂与第一端面接触,进入金属泡沫7的内部继续流动,经过金属泡沫的制冷剂进入与分配部分连通的扁管中;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集流管2的截面方向,第二集流管2的截面形状大致为矩形,金属泡沫的截面形成也大致呈矩形,金属泡沫7完全填满第二集流管内腔,当然第二集流管2的截面也可以为圆形或其他形状,金属泡沫7与第二集流管内腔的形状相似设置,填满第二集流管22内腔;在第二集流管2长度方向,金属泡沫7的长度可以与分配部分22长度大致相同或者略短于分配部分22的长度;金属泡沫7包括与第一收集部分21靠近的前端面和与端盖靠近的后端面,前述的前端面与第一分隔板91的位置对齐或者在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比第一分隔板91更靠后设置;金属泡沫7的后端可以与第二集流管末端的端盖接触设置或者与端盖保持一定的距离。
金属泡沫7包括金属骨架71和孔隙72;金属骨架71使金属泡沫7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当有制冷剂通过金属泡沫7时,金属泡沫7不会产生变形;金属泡沫7的孔隙72无规则排布并且相互连通设置,制冷剂可以通过孔隙72进入金属泡沫7的内部并且自金属泡沫7一个表面流入自金属泡沫7的另一个表面流出;设置于第二集流管内腔的金属泡沫7具有质量轻,省材料,表面与体积比大,扰流性能更好等优点;本实施例中的金属泡沫可以通过发泡工艺成形,这样成形的金属泡沫7的孔隙72相对均匀,孔隙72占体积比可以达到60%-90%,可以满足制冷剂的流动。
金属泡沫7上还设置有制冷剂流通通道73,流通通道73的流通面积大于孔隙72的流通面积,通过设置流通通道73的流通面积大于孔隙72的流通面积,能够减小制冷剂的流动的阻力,并且设置流通通道73能够为制冷剂的流动导向。
具体地,流通通道73的进口731设置于分配部分22的进口处,进入分配部分22的制冷剂通过进口731的流通通道73进入金属泡沫7;使制冷剂均匀分配,同时可以降低金属泡沫7的重量。
在金属泡沫的横向截面上,流通通道73的总的流通面积为S,金属泡沫的截面面积为A,如图8为流阻P、换热量Q与S/A的关系图,通过分析,S/A的比值在0.1到0.7之间时,特别是在0.2到0.5时换热量Q和流阻P达到最优配比,既能满足换热需求又能满足制冷剂的流动需要;当S/A小于0.1时,流道的流通面积S过小,导致流阻P急剧增加,不利于制冷剂的流动,当S/A大于0.7时,换热量Q下降到最低。
金属泡沫7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冷却装置100组装时,将金属泡沫7放入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分配部分,由于金属泡沫7和第二集流管2内腔之间的摩擦力金属泡沫7不会移动,扁管的末端插入第二集流管内腔,扁管末端与金属泡沫7的上表面大致接触设置,这样进入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制冷剂要经过金属泡沫7再进入与分配部分22连通的扁管。
对应于第二换热单元20,第三集流管5的结构与第一集流管的结构大致相同,第四集流管6的结构与第二集流管2的结构大致相同,金属泡沫7在第二集流管2内腔的设置以及作用与金属泡沫(第二金属泡沫)在第四集流管6内腔中的设置以及作用大致相同。
如图9为本发明冷却装置10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00为两层多流程混流换热器,所述两层是指冷却装置100包括沿外界换热介质流通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换热单元,多流程是指冷却装置100内的制冷剂多次流过换热单元的换热区域,混流是指制冷剂首先经过第一层换热单元再经过第二换热单元,外界介质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述空心箭头方向)为自第二换热单元向第一换热单元方向,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外界介质的流动方向有顺流有逆流;本实施例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0适合应用于用作冷却循环系统中的蒸发器,第一连接管81作为进流管,第二连接管作为出流管。
冷却装置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第三集流管5以及第四集流管6,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平行设置并通过扁管30连通,第三集流管5和第四集流管6平行设置通过扁管30连通;在外界介质流动方向,第一集流管1与第三集流管5并排设置,第二集流管2与第四集流管6并排设置;第二集流管2内腔与第四集流管6内腔通过相邻管壁上的连通孔连通。
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被第一隔板91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流通腔和第二流通腔(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根据第一隔板的位置确定第一流通腔和第二流通腔)
第二集流管2的内腔被第二隔板92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根据第二隔板92的位置确定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
第三集流管5的内腔包括第二收集部分51和第二分配部分52,第二收集部分51和第二分配部分52连通设置,第二收集部分51收集与第一收集部分51连通的扁管的制冷剂并将收集的制冷剂汇集到第二分配部分52,第二分配部分52将制冷剂分配到与第二分配部分52连通的扁管内。
第四集流管6内腔被第三隔板93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五流通腔61和第六流通腔62。
图9所示的冷却装置100工作时,制冷剂自第一连接管81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内腔的第一流通腔,第一流通腔与扁管30连通,制冷剂经过与第一流通腔连通的扁管进入第二集流管2的第三流通腔,第三流通腔与第四集流管6的第五流通腔61连通,第五流通腔61内的制冷剂通过扁管与第三集流管5内腔的第二收集部分51连通,第二收集部分51与第二分配部分52连通,制冷剂经过与第二分配部分52连通的扁管进入第一集流管1的第二流通腔,制冷剂经过与第二流通腔连通的第二连接管82离开冷却装置100。
如图10所示,第三集流管5内腔包括第二收集部分51和第二分配部分52,第三集流管5内腔中填充有带有孔隙的阻尼元件7,阻尼元件7固定于第二分配部分;制冷剂在第三集流管内腔存在再分配过程,由于重力的作用,制冷剂在第三集流管内腔尤其是第二分配部分出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分层现象,第二分配部分设置有带有孔隙的阻尼元件,可以抑制气液分离现象,保证制冷剂均匀的分配到与第二分配部分连通的扁管中;其中阻尼元件7的结构以及阻尼元件与集流管内腔的配合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集流管内腔的阻尼元件7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冷却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内腔和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扁管,以及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第一流通腔和第二流通腔;所述第一流通腔与所述换热单元的进流段连通,所述换热单元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所在的系统;所述扁管至少包括第一部分扁管和第二部分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至少包括收集部分和分配部分,所述收集部分与所述第一流通腔通过所述第一部分扁管连通,所述分配部分与所述第二流通腔通过所述第二部分扁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填充有内部有很多孔隙的材料制成的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所述分配部分,所述孔隙可以有制冷剂流过;
所述阻尼元件还设置有至少一条供制冷剂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贯穿所述阻尼元件的内部,所述通道的出口和所述通道的入口分别位于所述阻尼元件的不同表面,所述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孔隙的流通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元件为塑料泡沫,所述塑料泡沫包括塑料骨架以及塑料骨架之间形成的所述孔隙,所述塑料骨架使得所述塑料泡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塑料泡沫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设置的固定装置与所述分配部分固定设置;所述孔隙呈无规则排布,所述孔隙相互连通设置,在所述塑料泡沫内部,制冷剂可以经过所述孔隙自所述塑料泡沫的一个表面经过所述塑料泡沫的内部流通到所述塑料泡沫的另一个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元件为金属泡沫,所述金属泡沫包括金属骨架以及所述金属骨架之间形成所述孔隙,所述金属骨架使所述金属泡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所述金属泡沫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分配部分;所述孔隙呈无规则排布,所述孔隙相互连通设置,在所述金属泡沫内部,制冷剂可以经过所述孔隙自所述金属泡沫的一个表面经过所述金属泡沫的内部流通到所述金属泡沫的另一个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元件呈长条状,在所述第二集流管截面方向,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的横截面的外周面与部分所述第二集流管管壁大致贴合设置,其余部分所述阻尼元件的横截面的外周面与插入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所述扁管的末端贴合设置,所述阻尼元件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分配部分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进口设置于所述阻尼元件的面向所述收集部分的端面上,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阻尼元件的四周面和/或者所述阻尼元件的另一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阻尼元件长度方向上的任意横向截面上,所述阻尼元件的横截面的面积为A,制冷剂流通通道的总的流通面积为S,所述阻尼元件的截面面积A与所述制冷剂流通通道的总的流通面积S之比S/A大于等于0.1小于等于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元件的截面面积A与所述制冷剂流通通道的总的流通面积S之比S/A大于等于0.2小于等于0.5。
8.根据权利要求1-3、5-7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四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与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与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所在的系统;所述第三集流管内腔至少分为相对不连通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所述第三流通腔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第四流通腔与所述第二流通腔连通;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腔填充有一带有孔隙的所述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固定于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腔的与所述第三流通腔通过所述扁管连通的分配部分;所述阻尼元件为以上所述的阻尼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1-3、5-7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第四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并排设置;第三集流管内腔被第二隔板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流通腔和第四流通腔,所述第四集流管内腔被第三隔板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五流通腔和第六流通腔,所述第五流通腔与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六流通腔与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连通所述冷却装置所在系统。
CN201410855754.5A 2014-12-31 2014-12-31 冷却装置 Active CN1046546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5754.5A CN104654668B (zh) 2014-12-31 2014-12-31 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5754.5A CN104654668B (zh) 2014-12-31 2014-12-31 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4668A CN104654668A (zh) 2015-05-27
CN104654668B true CN104654668B (zh) 2017-06-30

Family

ID=5324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5754.5A Active CN104654668B (zh) 2014-12-31 2014-12-31 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546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0714B (zh) * 2019-07-19 2022-04-2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76184U (zh) * 2010-09-01 2011-06-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2287970A (zh) * 2010-06-11 2011-12-2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蒸发器
CN1033831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7892A (ja) * 1993-03-08 1994-09-16 Hitachi Ltd ヒートポンプ用パラレルフロー熱交換器
CN100541108C (zh) * 2003-08-01 2009-09-16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集管箱和具有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
US20080099191A1 (en) * 2005-02-02 2008-05-01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s Incorporating Porous Inserts
CN102778165A (zh) * 2012-08-17 2012-11-14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使用该集流管的平行流蒸发器
CN202770060U (zh) * 2012-09-20 2013-03-06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空调专用平行流换热器
CN203100294U (zh) * 2012-12-14 2013-07-31 江苏炳凯富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用空调蒸发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7970A (zh) * 2010-06-11 2011-12-2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蒸发器
CN201876184U (zh) * 2010-09-01 2011-06-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33831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4668A (zh) 2015-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3126B (zh) 换热器
CN201876184U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1782298B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101782297B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102384692A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203323459U (zh) 热交换器
CN102278908A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3913019A (zh)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高性能微通道换热器
CN104879954A (zh) 热交换系统及其换热器
CN203629159U (zh) 冷媒分流装置、扁管换热器及应用其的空调、热泵热水器
CN201621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4567113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101776357B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225450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4913547A (zh) 一种带分液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CN20364256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103604254A (zh) 一种内置气液两相流分流结构
CN104654668B (zh) 冷却装置
CN105650946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1212885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9229919U (zh) 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热泵空调系统
CN204730526U (zh) 一种带分液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
CN105674629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热泵热水器
CN20527953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2

Address after: 312500 xialiquan village, Qixing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