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54500U - 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54500U
CN202254500U CN2011203476596U CN201120347659U CN202254500U CN 202254500 U CN202254500 U CN 202254500U CN 2011203476596 U CN2011203476596 U CN 2011203476596U CN 201120347659 U CN201120347659 U CN 201120347659U CN 202254500 U CN202254500 U CN 202254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header
micro
heat exchanger
channel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4765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峰
杨涛
徐博
汪年结
李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hanghong Air Condition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hanghong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hanghong Air Conditio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hanghong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34765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254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54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545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了公开了一种制冷剂流量分配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它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集流管上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二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通;第一端口为至少两个,并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外部的分配器连接;第一集流管内通过隔板分出至少两个第一腔室和至少一个第二腔室,各第一腔室分别与对应的各第一端口导通,第二腔室与对应的第二端口导通;第二集流管内通过分隔件分出至少两个彼此并联的流道,各流道的一端分别通过扁管与对应的各第一腔室导通,另一端分别通过扁管与对应的第二腔室导通。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CN101520282A的专利文献(下称参考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具体公开了(参见说明书第10页第3段~5段,说明书附图9):a、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b、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c、扁管,所述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通;d、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内部分别由第一分隔件分成多个室从而在微通道换热器中形成多个流路,彼此相邻的两个流路通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的连接流路中的一个连通(即所述多个流路通过连接流路彼此串联);e、所述连接流路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第二分隔件和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将第二分隔件的两侧连通以将第二分隔件一侧的流体分配到第二分隔件的另一侧。上述文献中还进一步指出,通过在至少一个连接流路内设第二分隔件和分配器,可以对在连接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分配,以充分混合制冷剂中的气体和液体,减少气相和液相分层,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参考文献(参见说明书第1页的背景技术部分的第2段,说明书附图1)还为人们阐述了微通道换热器中发生气液分层现象的具体位置(即附图1所示的连接流路8’),说明制冷剂是在距离微通道换热器入口较远处的连接流路中产生气液分层现象的。因此,对于参考文献而言,由于其旨在通过在连接流路中设分配器来提高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故这些分配器设置的位置恰好是制冷剂出现气液分层现象的区域。毫无疑问,鉴于参考文献主张在制冷剂出现气液分层现象的连接流路中设分配器,因此,在制冷剂还未出现气液分层现象的位置(比如集流管的外部)设分配器的技术手段显然是参考文献并不提倡甚至坚决反对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冷剂流量分配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
为此,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所述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通;所述第一端口为至少两个,并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外部的分配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通过隔板分出至少两个第一腔室和至少一个第二腔室,所述各第一腔室分别与对应的各第一端口导通,所述第二腔室与对应的第二端口导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通过分隔件分出至少两个彼此并联的流道,各流道的一端分别通过扁管与对应的各第一腔室导通,另一端分别通过扁管与对应的第二腔室导通。
相比于参考文件所公开的微通道换热器,本申请的微通道换热器首先将第一端口增加为至少两个,并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外部的分配器连接,然后再根据第一端口的数量和位置对第一集流管内部的隔板以及第二集流管内部的分隔件进行相应的设置,从而在微通道换热器中形成可分流作用的至少两个彼此并联的流路。本申请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当微通道换热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之前先通过分配器进行分配,分配后的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一集流管内不同的第一腔室,然后再从相应扁管的微通道中通过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此后,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二集流管内彼此并联的流道中,这两个流道内的制冷剂不重新分配,流量始终与进口均匀分配的流量相同,最后再从相应扁管的微通道中流至第一集流管内的第二腔室,最后从第二端口流出。
通过分配器可确保进入各第一腔室的制冷剂流量均匀,而第二集流管内部的分隔件可确保进入各流道的制冷剂流量均匀,使得制冷剂在换热器内部始终处于分配均匀的状态,最终通过第二腔室、第二端口流出换热器。可见,上述整个过程制冷剂流量分配均匀,避免了换热器局部过热或者蒸发不完全的现象,提高了换热面积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当微通道换热器作冷凝器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作蒸发器时的流动方向相反。开始时,由于制冷剂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之前为过热气体,不存在气液两相分层造成的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即使第二腔室的数量仅设为一个,也不会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造成影响;而当制冷剂通过扁管的微通道从第二腔室分别流至第二集流管内彼此并联的流道时,可对已经出现气液分层现象的制冷剂进行分配,使得最终流至各第一腔室的制冷剂流量均匀。可见,在整个换热过程中,由于整个过程制冷剂流量分配均匀,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性能。
作为本申请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各第一腔室分别沿第一集流管的轴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腔室位于起始处或末尾处的第一腔室的旁侧;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根据第一腔室的数量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这些U型隔板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的内侧且相邻两型隔板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
作为本申请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另一种具体结构,所述第二腔室位于第一集流管的中部,第二腔室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腔室;第二集流管中通过平面隔板分为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中设有与位于第二腔室上端的第一腔室数量相应的流道,下腔体中设有与位于第二腔室下端的第一腔室数量相应的流道。
进一步的,当位于第二腔室上端的第一腔室数量大于一个时,所述上腔体中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这些U型隔板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当位于第二腔室下端的第一腔室数量大于一个时,所述下腔体中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这些型隔板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
就上述两种具体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而言,所述第二端口和第二腔室均可设为一个。
上述的U型隔板将第二集流管中分出彼此并联的流道,在微通道换热器作冷凝器使用时起到对制冷剂进行分配的作用,相比于参考文献中所提供的分配器结构更为简单。
作为本申请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又一种具体结构,所述第二腔室的数量与第一腔室的数量一致且在第一集流管中交错排列;所述第二集流管中通过平面隔板分出与第一腔室的数量一致并且沿第二集流管轴向排列的流道。
此外,作为对上述各项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配器为毛细管分配器。
本申请所说的毛细管分配器指在分配器的各分配管路上均设有毛细管。由此,流经各分配管路中的制冷剂可由毛细管实现节流,使进入各第一腔室内的制冷剂压力保持一致,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制冷剂流量分配的均匀程度。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微通道换热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微通道换热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微通道换热器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微通道换热器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微通道换热器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中所示的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术语“左、右、上、下、内、外”为基于附图的位置关系,也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另外,本申请中所说的“相应数量”或“数量相应”,并不一定理解为数量一致,也可以理解为倍数关系。
如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第一端口4和第二端口5;第二集流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3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2,所述扁管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之间,扁管2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相通;所述第一端口4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端口4a和第一端口4b,这两个第一端口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1外部的分配器6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通过隔板7分出两个第一腔室1.1和至少一个第二腔室1.2,其中一个第一腔室1.1a与第一端口4a导通,另一个第一腔室1.1b与第一端口4b导通,第二腔室1.2的数量与第二端口5的数量均为一个,并且该第二腔室1.2a与第二端口5a导通;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通过分隔件8分出两个彼此并联的流道3.1,其中一个流道3.1a的一端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第一腔室1.1a导通,另一端则通过扁管2与第二腔室1.2a导通,另一个流道3.1b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腔室1.1b导通,另一端则通过扁管2与第二腔室1.2a导通。
在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各第一腔室1.1分别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腔室1.2位于起始处或末尾处的第一腔室1.1的旁侧;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根据第一腔室1.1的数量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801,这些U型隔板801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801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腔室1.1b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最下端,第一腔室1.1a设置在第一腔室1.1b的上端,第二腔室1.2a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最上端,因此,所述的第一腔室1.1b、第一腔室1.1a以及第二腔室1.2a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从下往上依次排列,它们之间通过隔板7相分隔;第二集流管3内仅设有一块U型隔板801,U型隔板801的内侧形成流道3.1a,外侧形成流道3.1b,流道3.1a将微通道换热器中部的数根扁管2端口导通,流道3.1b将微通道换热器上端的数根扁管2的端口与微通道换热器下端的数根扁管2的端口导通。
当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之前先通过分配器6进行次分配,均匀分配后的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然后再从相应扁管的微通道中通过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此后,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二集流管3内彼此并联的流道3.1a和流道3.1b中,此时由于U型隔板801的分隔作用,流道3.1a中的制冷剂从微通道换热器上端的数根扁管2流至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二腔室1.2a,流道3.1b中的制冷剂从微通道换热器中部的数根扁管2流至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二腔室1.2a,制冷剂在第二腔室1.2a中汇集后再从第二端口5a流出,完成换热过程。上述的分配器可确保进入各第一腔室1.1的制冷剂流量均匀,而U型隔板801可确保进入各流道3.1的制冷剂流量均匀,使得制冷剂在换热器内部始终处于分配均匀的状态。
当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作冷凝器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作蒸发器时的流动方向相反。开始时,由于制冷剂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之前为过热气体,不存在气液两相分层造成的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即使第二腔室1.2的数量仅设为一个,也不会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造成影响;而当制冷剂通过扁管的微通道从这个第二腔室1.2a流至第二集流管3中时,U型隔板801对制冷剂起分流作用,使制冷剂分别流至第二集流管3内彼此并联的流道3.1a和流道3.1b中,此过程是对已经出现气液分层现象的制冷剂进行分配,使得最终流至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的制冷剂流量均匀。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的制冷剂最后分别通过第一端口4a和第一端口4b流出微通道换热器,完成换热过程。
在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分配器6最好采用毛细管分配器。本申请所说的毛细管分配器指在分配器的各分配管路上均设有毛细管。由此,流经各分配管路中的制冷剂可由毛细管实现节流,使进入各第一腔室1.1内的制冷剂压力保持一致,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制冷剂流量分配的均匀程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节流元件来替代毛细管,比如节流阀等。
图2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与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在结构和原理上是基本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图2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将第一端口4、第一腔室1.1以及流道3.1的数量设置为3个。为此,图2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1中设有三层隔板7,从而在第一集流管1中分隔出沿第一集流管1轴向从下往上依次排列的第一腔室1.1c、第一腔室1.1b、第一腔室1.1a和第二腔室1.2a;并且,在第二集流管3中间隔设有呈内外叠置的关系两个U型隔板801,内侧的U型隔板801的内侧为流道3.1a、内侧的U型隔板801与外侧的U型隔板801之间为流道3.1b、外侧的U型隔板801的外侧为流道3.1c,流道3.1c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c和第二腔室1.2a导通,流道3.1b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b和第二腔室1.2a导通,流道3.1a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a和第二腔室1.2a导通。
由于前面已经对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鉴于图2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与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在工作方式上相同,故在此不再对图2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赘述。但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图2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相比于图1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增加了微通道换热器中并联流路的数量,因此其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更高,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换热面积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如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第一端口4和第二端口5;第二集流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3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2,所述扁管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之间,扁管2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相通;所述第一端口4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端口4a和第一端口4b,这两个第一端口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1外部的分配器6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通过隔板7分出两个第一腔室1.1和至少一个第二腔室1.2,其中一个第一腔室1.1a与第一端口4a导通,另一个第一腔室1.1b与第一端口4b导通,第二腔室1.2的数量与第二端口5的数量均为一个,并且该第二腔室1.2a与第二端口5a导通;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通过分隔件8分出两个彼此并联的流道3.1,其中一个流道3.1a的一端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第一腔室1.1a导通,另一端则通过扁管2与第二腔室1.2a导通,另一个流道3.1b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腔室1.1b导通,另一端则通过扁管2与第二腔室1.2a导通。
在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第二腔室1.2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中部,第二腔室1.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腔室1.1;第二集流管3中通过平面隔板802分为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9A中设有与位于第二腔室1.2上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相应的流道3.1,下腔体9B中设有与位于第二腔室1.2下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相应的流道3.1。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上腔体9A中设有一个流道3.1a,该流道3.1a的一端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位于第二腔室1.2a上端的第一腔室1.1a导通,另一端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二腔室1.2a导通;在下腔体9B中设有一个流道3.1b,该流道3.1b的一端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位于第二腔室1.2a下端的第一腔室1.1b导通,另一端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二腔室1.2a导通。
当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之前先通过分配器6进行分配,分配后的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然后再从相应扁管的微通道中通过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此后,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二集流管3内彼此并联的流道3.1a和流道3.1b中,此时由于平面隔板802的分隔作用,流道3.1a中的制冷剂通过对应的扁管2流至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二腔室1.2a,流道3.1b中的制冷剂通过对应的扁管2流至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二腔室1.2a,制冷剂在第二腔室1.2a中汇集后再从第二端口5a流出,完成换热过程。上述的分配器可确保进入各第一腔室1.1的制冷剂流量均匀,而平面隔板802可确保进入各流道3.1的制冷剂流量均匀,使得制冷剂在换热器内部始终处于分配均匀的状态。
当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作冷凝器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作蒸发器时的流动方向相反。开始时,由于制冷剂进入微通道换热器之前为过热气体,不存在气液两相分层造成的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即使第二腔室1.2的数量仅设为一个,也不会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造成影响;而当制冷剂通过扁管的微通道从这个第二腔室1.2a流至第二集流管3中时,平面隔板802对制冷剂起分流作用,使制冷剂分别流至第二集流管3内彼此并联的流道3.1a和流道3.1b中,此过程是对已经出现气液分层现象的制冷剂进行分配,使得最终流至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的制冷剂流量均匀。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的制冷剂最后分别通过第一端口4a和第一端口4b流出微通道换热器,完成换热过程。
基于相同的理由,在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分配器6最好采用毛细管分配器。
图4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与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在结构和原理上大致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图4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位于第二腔室1.2a上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腔室1.1a和第一腔室1.1b,这两个第一腔室1.1之间由隔板7分隔后呈上下排列关系,同时,所述上腔体9A中设有一个U型隔板801,该U型隔板801的开口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从而将上腔体9A分出内外两个流道3.1,内侧的流道3.1a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a和第二腔室1.2a导通,外侧的流道3.1b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b和第二腔室1.2a导通;位于第二腔室1.2a下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亦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腔室1.1c和第一腔室1.1d,这两个第一腔室1.1之间由隔板7分隔后呈上下排列关系,同时,所述下腔体9B中设有一个U型隔板801,该U型隔板801的开口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从而将下腔体9B分出内外两个流道3.1,内侧的流道3.1c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c和第二腔室1.2a导通,外侧的流道3.1d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的扁管2与第一腔室1.1d和第二腔室1.2a导通。
图4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相比于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增加了微通道换热器中并联流路的数量,因此其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更高。当位于第二腔室1.2上下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进一步增加时,位于上腔体9A以及下腔体9B中的U型隔板801的数量也应该相应的增加,这样,就会在上腔体9A中间隔设置至少两个U型隔板801,在下腔体9B中间隔设置至少两个U型隔板801,这些U型隔板801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801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基于对上面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图4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已经十分明显了,故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图5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第一端口4和第二端口5;第二集流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3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2,所述扁管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之间,扁管2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相通;所述第一端口4和第二端口5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端口4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1外部的分配器6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通过隔板7分出两个第一腔室1.1和两个第二腔室1.2,其中一个第一腔室1.1a与第一端口4a导通,另一个第一腔室1.1b与第一端口4b导通,其中一个第二腔室1.2a与第二端口5a导通,另一个第二腔室1.2b与第二端口5b导通;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通过分隔件8分出两个彼此并联的流道3.1,其中一个流道3.1a的一端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第一腔室1.1a导通,另一端则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第二腔室1.2a导通,另一个流道3.1b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腔室1.1b导通,另一端则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第二腔室1.2b导通。
在图5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第二腔室1.2的数量与第一腔室1.1的数量一致(均为两个)且在第一集流管1中交错排列(即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从下往上分别为第一腔室1.1b、第二腔室1.2b、第一腔室1.1a和第二腔室1.2a);所述第二集流管3中通过平面隔板802分出两个沿第二集流管3轴向排列的流道3.1,从下往上分别为流道3.1b和流道3.1a,流道3.1a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室1.1a和第二腔室1.2a导通,流道3.1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室1.1b和第二腔室1.2b导通。同样的,基于对上面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图5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已经十分明显了,故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基于相同的理由,在图5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分配器6最好采用毛细管分配器。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说的“分配器”是指用于对制冷剂起均匀分配作用的装置,除上面已经提到的毛细管分配器以及在分配器的分配管路上设其他节流元件的情况外,还可以通过在分配管路上设流量调节装置来实现制冷剂的均匀分配。

Claims (7)

1.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第一集流管(1),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设有第一端口(4)和第二端口(5);
第二集流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3)与第一集流管(1)间隔开预定距离;
扁管(2),所述扁管(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之间,扁管(2)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3)相通;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口(4)为至少两个,并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集流管(1)外部的分配器(6)连接;
所述第一集流管(1)内通过隔板(7)分出至少两个第一腔室(1.1)和至少一个第二腔室(1.2),所述各第一腔室(1.1)分别与对应的各第一端口(4)导通,所述第二腔室(1.2)与对应的第二端口(5)导通;
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通过分隔件(8)分出至少两个彼此并联的流道(3.1),各流道(3.1)的一端分别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各第一腔室(1.1)导通,另一端分别通过扁管(2)与对应的第二腔室(1.2)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腔室(1.1)分别沿第一集流管(1)的轴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腔室(1.2)位于起始处或末尾处的第一腔室(1.1)的旁侧;所述第二集流管(3)内根据第一腔室(1.1)的数量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801),这些U型隔板(801)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801)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2)位于第一集流管(1)的中部,第二腔室(1.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腔室(1.1);第二集流管(3)中通过平面隔板(802)分为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9A)中设有与位于第二腔室(1.2)上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相应的流道(3.1),下腔体(9B)中设有与位于第二腔室(1.2)下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相应的流道(3.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位于第二腔室(1.2)上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大于一个时,所述上腔体(9A)中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801),这些U型隔板(801)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801)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当位于第二腔室(1.2)下端的第一腔室(1.1)数量大于一个时,所述下腔体(9B)中间隔设有相应数量的U型隔板(801),这些U型隔板(801)的开口均位于第二集流管(3)的内侧且相邻两U型隔板(801)之间呈内外叠置的关系。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5)和第二腔室(1.2)均为一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数量与第一腔室(1.1)的数量一致且在第一集流管(1)中交错排列;所述第二集流管(3)中通过平面隔板(802)分出与第一腔室(1.1)的数量一致并且沿第二集流管(3)轴向排列的流道(3.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6)为毛细管分配器。
CN2011203476596U 2011-09-16 2011-09-16 微通道换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54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476596U CN202254500U (zh) 2011-09-16 2011-09-16 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3476596U CN202254500U (zh) 2011-09-16 2011-09-16 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54500U true CN202254500U (zh) 2012-05-30

Family

ID=46115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47659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54500U (zh) 2011-09-16 2011-09-16 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254500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5152A (zh) * 2013-05-20 2013-08-1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CN103776282A (zh) * 2014-02-20 2014-05-07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8072205A (zh) * 2016-11-08 2018-05-25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吸收器以及吸收式热泵
CN112484555A (zh) * 2020-11-30 2021-03-1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暖风芯体、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355633A (zh) * 2022-05-20 2022-11-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可变流程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US11713931B2 (en) 2019-05-02 2023-08-01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evaporator distributor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5152A (zh) * 2013-05-20 2013-08-1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
CN103776282A (zh) * 2014-02-20 2014-05-07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3776282B (zh) * 2014-02-20 2015-08-05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8072205A (zh) * 2016-11-08 2018-05-25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吸收器以及吸收式热泵
CN108072205B (zh) * 2016-11-08 2022-03-22 荏原冷热系统株式会社 吸收器以及吸收式热泵
US11713931B2 (en) 2019-05-02 2023-08-01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evaporator distributor
CN112484555A (zh) * 2020-11-30 2021-03-12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暖风芯体、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355633A (zh) * 2022-05-20 2022-11-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可变流程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5355633B (zh) * 2022-05-20 2023-08-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可变流程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8908B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225450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US10612866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201876184U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4272055B (zh) 热交换器
CN101782297B (zh) 一种热交换器
KR20170012878A (ko) 열교환기
CN203810795U (zh) 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N101419002B (zh)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CN101520282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US10161685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partitioned inlet header for enhanced flow distribution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the heat exchanger
CN102980328A (zh) 板式换热器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5518411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203629159U (zh) 冷媒分流装置、扁管换热器及应用其的空调、热泵热水器
CN201909576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制冷剂导流管
CN201954846U (zh) 带单管导流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3642562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冷暖空调器
CN202928207U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WO2022007444A1 (zh) 板管式换热器
CN11212885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KR20150081904A (ko) 모듈형 열교환기 및 그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열교환 방법
WO2014137217A1 (en) Heat exchanger inlet and outlet design
CN201583152U (zh) 一种卧式汽液分离冷凝器
CN102914088A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