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6747B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26747B CN104626747B CN201410643175.4A CN201410643175A CN104626747B CN 104626747 B CN104626747 B CN 104626747B CN 201410643175 A CN201410643175 A CN 201410643175A CN 104626747 B CN104626747 B CN 1046267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printer
- unit
- print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087 paper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414 Extremitie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682 ON-OFF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131688 Coracias garru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4 Surface Pri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06028 chimer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59 degra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56 tonic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167 toxic age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40 toxic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发明的打印机(1)具备被固定在滚筒单元(8)上部的滚筒上部单元(20)。滚筒上部单元(20)与滚筒单元(8)分离,在滚筒面(8a)的上部具备安装于在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横框部(22a~22e)的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通过它们来抑制沿着滚筒面(8a)输送的连续纸张(P)的浮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片状的介质从滚筒面浮起的星形轮的支撑构造以及具备星形轮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为了防止沿着滚筒面被输送的片状的介质从滚筒面浮起,有使用在外周缘以一定间距形成突起的星形轮的打印机。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这种打印机。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喷墨记录装置),在搭载打印头群的打印头单元搭载有棘轮(星形轮),通过该棘轮(星形轮)来限制介质从输送带浮起。此外,专利文献2的打印机在打印头单元的罩壳上搭载有棘轮(星形轮)。介质沿着与打印头单元对置的支撑构件(滚筒)被输送。驱动辊的辊面在支撑构件的表面露出,棘轮(星形轮)与驱动辊对置地配置。介质在被棘轮(星形轮)推压于驱动辊的状态下被输送。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架设于杆状的支架间的可动轴上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了星形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支架被安装为能够以搭载于装置上侧部分的主轴为中心上下转动,但由于设置有从下侧支撑可动轴的固定式的臂,因此若提起装置的上侧部分则星形轮连同可动轴一起提起从而输送路径被敞开。此外,若关闭装置的上侧部分,则星形轮的突起接触到放置在纸张输送带的输送面上的纸张,纸张的浮起被限制。
专利文献1:JP专利第4274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9-262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平4-164766号公报
在此,在具备超过记录纸的宽度的大型的印刷头,且使该印刷头停止在记录纸上的状态下进行印刷的行式打印头方式的打印机中,将印刷头搭载在托架上的打印头单元原本就大型。若进一步将星形轮搭载于大型的打印头单元,则打印头单元更加大型化,支撑印刷头的托架的构造复杂化。此外,由于打印头单元大型化,因此需要对托架进行驱动的托架电动机的高输出化,成为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将星形轮搭载于打印头单元的情况下,当使打印头单元从滚筒上避让时星形轮也一起移动。因此,有无法将星形轮的位置始终保持固定的担忧。
此外,为了去除卡纸、或者进行其他维护等,打印机的输送路径要能够开闭。但是,利用星形轮来按压介质的打印机,在由于卡纸等而印刷中断的情况下,存在即使输送路径敞开星形轮仍然保持露出的状态的情况。在该状态下,存在去除卡纸或其他维护的操作性下降等问题点。
专利文献3构成为当输送路径敞开时由支架来覆盖星形轮。具体而言,安装有星形轮的可动轴,能够在形成于支架的长孔内移动,因此若打开上侧单元,则支撑部支架因自重而下降,从而移动到星形轮的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覆盖星形轮使得手不会接触星形轮。
但是,专利文献3的构造虽然能够防止星形轮的露出,但覆盖星形轮的构件(支架)的构造复杂,部件构成变得复杂。此外,在这种构成中,支架的回旋位置对星形轮所产生的按压力造成影响,有纸张(介质)的按压力发生变动的担忧。按压力的变动成为纸张输送负荷(介质输送负荷)的变动主要原因,因此有输送精度下降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鉴于这种问题点,提出一种打印机,能够避免限制介质浮起的星形轮所引起的打印头单元的大型化伴随的弊病,且能够将星形轮相对于滚筒的位置关系保持固定。
进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出一种打印机,在设置当将输送路径敞开时对抑制介质浮起的星形轮的露出进行阻碍的覆盖构件之际,能够以简单的部件构成,并且,不对介质输送产生影响地进行构成。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滚筒单元,其具备支撑片状介质的滚筒面;打印头单元,其搭载有在所述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头,且能够移动到使该印刷头与所述滚筒面对置的印刷执行位置、以及使该印刷头从所述印刷执行位置避让的避让位置;和滚筒上部单元,其重叠于所述滚筒面上而配置,且与所述滚筒单元分离,在该滚筒上部单元被搭载星形轮。
本发明的打印机,像这样不将限制介质从滚筒面浮起的星形轮搭载于打印头单元,而是重叠于滚筒面上而配置,并搭载于与滚筒单元分离的滚筒上部单元。这样,通过使星形轮与打印头单元分离,从而能够避免因使打印头单元在印刷执行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的动作而导致星形轮相对于滚筒面的位置精度下降。此外,由于能够避免星形轮及其支撑构件所导致的打印头单元的大型化,因此能够避免打印头单元的支撑构造的复杂化,同时能够避免对打印头单元进行驱动的托架电动机的高输出化所导致的成本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滚筒上部单元具备支撑所述星形轮的多个支撑框架,若所述打印头单元被定位于所述印刷执行位置,则所述印刷头的墨水喷嘴面,相对于被所述多个支撑框架以及所述星形轮包围的间隙,被定位于重叠在所述滚筒面上这样的位置。这样,通过设置多个支撑框架,从而能够遍及滚筒面整体地配置星形轮,能够遍及滚筒面整体地抑制介质的浮起。此外,不会因星形轮及其支撑框架而妨碍到墨水向介质的喷吐。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打印头单元具备使所述印刷头接近以及离开所述滚筒面的印刷头升降机构,所述印刷头具备形成有所述墨水喷嘴面的打印头前端部,若所述印刷头升降机构使所述印刷头向所述印刷头与所述滚筒面维持着规定间隔的滚筒间隔保持位置下降,则所述打印头前端部进入所述间隙。这样一来,能够使滚筒上部单元与打印头单元不发生干扰地调节滚筒间隔。此外,当使打印头单元移动到避让位置时,能够使打印头单元上升而避免与滚筒上部单元的干扰。
在此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多个支撑框架上,在介质输送方向上,于不重合的位置安装有所述星形轮。这样一来,当输送介质时,能够避免介质上的相同位置被多个星形轮连续按压。因此,能够避免在介质上留下星形轮的印迹。
在此,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星形轮的外周缘形成有突起,在所述滚筒上部单元,搭载有当所述星形轮上的所述突起的前端远离所述介质时与该前端接触的轮清洁器。这样一来,能够去除附着在刚刚印刷之后的介质上的墨水等所形成的星形轮的污垢。因此,能够避免附着在星形轮上的墨水等所导致的介质的污垢。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轮清洁器是具备圆筒状的外周面的旋转体,该旋转体被配置为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突起的前端接触,且被支撑为伴随所述星形轮的旋转而进行从动旋转。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由于清洁而妨碍星形轮的旋转。此外,能够将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全周作为清洁面来利用。
在此情况下,优选:在所述滚筒上部单元,设置有朝向所述滚筒面对所述星形轮施力的施力构件,所述旋转体被支撑为当所述星形轮向所述施力构件所产生的施力方向移动时追随所述星形轮的移动而移动。这样一来,能够维持用星形轮来按压介质的状态。此外,能够维持轮清洁器(旋转体)始终与星形轮的突起的前端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滚筒上部单元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框架。这样一来,能够将滚筒上部单元保持在决定的位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滚筒单元,其能够移动到使所述滚筒面与所述印刷头以规定间隔对置的打印头对置位置、以及比该打印头对置位置更远离所述印刷头的敞开位置;和覆盖构件,当所述滚筒单元位于所述敞开位置时,该覆盖构件位于比所述星形轮更向所述滚筒面侧突出的覆盖位置,当所述滚筒单元位于所述打印头对置位置时,该覆盖构件位于比所述星形轮更远离所述滚筒面的避让位置。
本发明具备与滚筒单元的开闭动作连动地移动到防止星形轮的露出的覆盖位置、和不妨碍与星形轮的接触的避让位置的覆盖构件。因此,当敞开了介质输送路径时,能够避免星形轮露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为:若所述滚筒单元从所述打印头对置位置移动到所述敞开位置,则所述覆盖构件因自重而下降到所述覆盖位置为止,当所述滚筒单元从所述敞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打印头对置位置时,所述覆盖构件被所述滚筒单元从所述覆盖位置推起到所述避让位置。这样一来,无需另外设置使覆盖构件移动的机构,能够简化部件构成,能够成为省空间的构成。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覆盖构件被支撑为能够以一端为中心而上下转动。这样一来,能够简化覆盖构件的支撑构造。
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为:所述覆盖构件还具备覆盖框架,当所述覆盖构件移动到避让位置时,所述支撑框架进入所述覆盖框架的凹部。这样一来,无需在滚筒上部单元的外部确保覆盖框架的避让空间。因此,能够成为省空间的构成。
在此,在本发明中,优选:具备锁定机构,当所述覆盖构件移动到所述覆盖位置时,该锁定机构将该覆盖构件锁定在不能向所述避让位置侧移动的状态。这样一来,能够防止覆盖构件被手推动而使星形轮露出。
具体而言,可以使所述锁定机构为如下构成:具备:锁定构件,其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覆盖构件,且能够转动到锁定位置以及锁定解除位置,该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构件的一端从所述覆盖构件向所述滚筒单元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向,该锁定解除位置朝向所述一端不从所述覆盖构件向所述滚筒单元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向;施力构件,其朝向所述锁定位置对所述锁定构件施力;和锁定构件抵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滚筒上部单元上与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一端对置的位置。这样一来,当覆盖构件移动到覆盖位置时,能够通过施力构件使锁定构件转动,且使锁定构件与锁定构件抵接部相抵接。由此,能够使覆盖构件不能向所述避让位置侧移动。
此外,优选:所述锁定机构相对于所述滚筒面被配置在与介质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这样一来,锁定机构不会在通过滚筒单元的敞开动作而敞开的空间露出。因此,能够避免在作业中无意地解除锁定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式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行式喷墨打印机的内部机构的简要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介质输送机构的说明图。
图4是滚筒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取下了输送带的滚筒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取下了输送带的滚筒单元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滚筒单元之上配置了滚筒上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在滚筒单元之上配置了滚筒上部单元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上部单元主体部的说明图。
图10是打印头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滚筒单元侧观察打印头单元的仰视图。
图12是打印头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将上部单元主体部在打印机宽度方向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14是第2星形轮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
图15是第1星形轮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滚筒单元的开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滚筒单元的开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滚筒上部单元主体部以及覆盖构件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覆盖框架的说明图。
图20是锁定机构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虽然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装卷筒纸来进行印刷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但也能够应用于在其他形态的介质上进行印刷的打印机。
整体构成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式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其内部机构的简要纵向剖视图。如图1所示,行式喷墨打印机1(以下,简称“打印机1”),具备整体呈长方体形状的打印机框体2。在打印机框体2的前面2a,在其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操作部3,在另一侧形成有排纸口4。在排纸口4的下侧,设置有维护用的开闭盖5。以下,在本说明书中,用符号X来表示打印机前后方向,用符号Y来表示打印机宽度方向。此外,用符号X1来表示打印机前方,用符号X2来表示打印机后方。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框体2的内部,在打印机后方X2侧配置卷筒纸收纳部6。此外,在打印机前方X1侧的上部配置打印头单元7,在其下侧配置滚筒单元8。打印头单元7具备作为行式喷墨头的印刷头71。在印刷头71形成喷吐墨水液滴的墨水喷嘴列。墨水喷嘴列遍及包含从装在卷筒纸收纳部6中的卷筒纸9被陆续放出的连续纸张P的最大宽度在内的长度而形成。此外,滚筒单元8具备与印刷头71的喷嘴面对置的水平的滚筒面8a。滚筒面8a由后述的输送带81的水平带部分81a构成。
在打印机框体2的内部,从卷筒纸收纳部6的卷筒纸9拉出的连续纸张P,沿着一点划线所示的介质输送路径10,经由印刷头71的印刷位置,朝向在打印机框体2的前面2a开口的排纸口4输送,并从排纸口4排出。介质输送路径10具备:朝向打印机后方X2侧向斜上方延伸的第1路径部分10a;从第1路径部分10a的上端向打印机前方X1转换方向而直至到达滚筒面8a为止缓缓下降的第2路径部分10b;和从滚筒面8a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朝向打印机前方X1侧水平地延伸的第3路径部分10c。印刷头71的印刷位置设置于第3路径部分10c的中途位置。
在卷筒纸收纳部6的底部,配置有介质供给辊11。介质供给辊11被保持在始终从下侧与装在卷筒纸收纳部6中的卷筒纸9相抵接的状态。介质供给辊11通过供给电动机(未图示)被旋转驱动,由此从卷筒纸9向第1路径部分10a陆续放出连续纸张P。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卷筒纸9安装于旋转轴,并由供给电动机对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从而来陆续放出连续纸张P。
在介质输送路径10中,在从第1路径部分10a向第2路径部分10b转换方向的位置,配置有对连续纸张P赋予反张力的拉杆12。在拉杆12的前端形成圆弧状外周面,并在此架设连续纸张P。拉杆12被安装为能够围绕预先决定的转动中心13而转动。在拉杆12上,在离开转动中心13的位置安装弹簧构件(未图示)。弹簧构件被打印机框体框架支撑,使拉杆12向打印机后方X2侧施力。即,拉杆12向使连续纸张P的张力增加的方向被施力。另外,也可以取代转动式的拉杆12而使用滑动式的拉杆。
在拉杆12的转动中心13,配置旋转编码器14。旋转编码器14能够无极或多级地检测拉杆12的转动位置,例如可以使用光学式电位计等光学式传感器、或者磁式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通过利用旋转编码器14来检测拉杆12的转动位置,从而能够监视连续纸张P的张力变动,并进行输送控制以将张力保持在恰当值。
在拉杆12的打印机前方X1侧,沿着第2路径部分10b配置纸张导向部15。纸张导向部15呈朝向打印机前方X1缓缓下降的形状,从拉杆12朝向滚筒面8a对连续纸张P进行引导。
在介质输送路径10上,沿着第3路径部分10c设置带式的介质输送机构16。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介质输送机构16的说明图。介质输送机构16具备:配置在第3路径部分10c的下侧的无端带即输送带81;架设着输送带81的多个导向辊82a~82e;驱动输送带81的带驱动辊82f;和使带驱动辊82f旋转的输送电动机(未图示)。输送带81被导向辊82a推压在带驱动辊82f上。通过使带驱动辊82f旋转,从而输送带81沿着经由导向辊82a~82e的路径而移动。
在带驱动辊82f的旋转轴上安装有检测其旋转量的编码器(未图示)。
输送带81的架设在导向辊82b、82c之间的部分成为沿着第3路径部分10c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带部分81a。夹紧辊17a、17b从与打印头单元7相同的一侧被推压在水平带部分81a中的输送方向(即,打印机前后方向X)的上游端以及下游端。
介质输送机构16将连续纸张P夹在夹紧辊17a、17b与水平带部分81a之间进行输送。
在滚筒单元8,搭载对沿着滚筒面8a输送的连续纸张P进行检测的纸检测器18。纸检测器18的检测位置,在第3路径部分10c设置于印刷头71的印刷位置的上游侧(即,打印机后方X2侧)。如图2所示,连续纸张P从装在卷筒纸收纳部6中的卷筒纸9沿着介质输送路径10的第1路径部分10a被拉出,并被架设于拉杆12,被设置为使其前端沿着第2路径部分10b而延伸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介质供给辊11进行供给动作,进而,通过介质输送机构16进行输送动作,来进行使连续纸张P的开头到达印刷头71的印刷位置的伸头动作。然后,通过介质输送机构16,进行在从印刷位置朝向排纸口4的正进给方向上以一定速度进行连续输送的输送动作。与该输送动作同步地驱动印刷头71,以在通过印刷位置的连续纸张P的表面实施印刷。
滚筒单元
图4是滚筒单元8的立体图,图5是取下了输送带81的滚筒单元8的立体图。此外,图6是取下了输送带的滚筒单元8的说明图,图6(a)是俯视图,图6(b)(c)是从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一侧以及另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6(d)是从打印机前面侧观察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在滚筒单元8中,在与打印头单元7对置的上表面,4条输送带81的水平带部分81a被架设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水平带部分81a是架设在配置于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前方X1侧的端部的导向辊82b、和配置于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附近的导向辊82c之间的输送带81的部分。此外,在比导向辊82c更靠打印机后方X2侧配置导向辊82d。输送带81在导向辊82c、82d之间,被架设为从水平带部分81a的上游端朝向打印机下方侧倾斜的状态。
滚筒单元8具备由板金构件等构成的单元主体部83。单元主体部83具备构成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一侧的侧面以及另一侧的侧面的侧框架83a、83b。侧框架83a、83b支撑着架设输送带81的导向辊82a~82e、以及驱动输送带81的带驱动辊82f(参照图3)的两端。此外,在单元主体部83的内部搭载输送电动机。
在侧框架83a、83b的上端缘,平行地安装第1侧板84a和第2侧板84b。第1侧板84a和第2侧板84b是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水平地延伸的矩形的板金构件。在长度方向(即,打印机前后方向X)的两端的两处,第1侧板84a通过固定螺丝88被螺固于侧框架83a。另一方面,第2侧板84b被安装为以设置于单元主体部83的主轴83c为中心摇动,且被定位为与第1侧板84a平行的姿势之后,在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两处,通过固定螺丝88被螺固于侧框架83b。
如图5、图6所示,第1侧板84a和第2侧板84b支撑着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平行地延伸的5条支撑辊85a~85e的两端。5条支撑辊85a~85e、以及导向辊82b、82c、82d都具备支撑输送带81的辊体86b和可旋转地安装辊体86b的主轴86a。在滚筒单元8的上表面,形成4列将多个辊体86b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排列为1列而成的列,在各列架设水平带部分81a。在滚筒单元8的上表面,在未配置主轴86a以及辊体86b的间隙配置夹持器87。
4条水平带部分81a之中配置在最接近第1侧板84a的位置的水平带部分81a与其相邻的水平带部分81a之间设置有间隙,上述纸检测器18的检测部在该间隙中靠近打印机后方X2的位置露出。作为纸检测器18,可以使用光学传感器等。纸检测器18从水平带部分81a的间隙检测连续纸张P。
滚筒开闭机构
图16、图17局部性地示出打印机1的内部机构,图16是表示滚筒单元8的开闭状态的侧视图,图17是其立体图。在图16、图17中,(a)表示滚筒单元8位于与印刷头7对置的打印头对置位置8A的状态,(b)表示位于一边将滚筒单元向打印机前方X1拉出一边使其下降的敞开位置8B的状态。滚筒开闭机构40具备对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前方X1侧的部位进行支撑的连杆机构41、和对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部位进行支撑的导向机构42。在以下的说明中,右侧以及左侧表示朝向打印机后方X2侧观察打印机1时的右侧以及左侧。
连杆机构41是具备由配置在滚筒单元8的右侧的第1右侧连杆45a以及第2右侧连杆45b构成的右侧连杆45、和由配置在滚筒单元8的左侧的第1左侧连杆(图示省略)以及第2左侧连杆(图示省略)构成的左侧连杆(图示省略)的平行连杆机构。左侧连杆与右侧连杆45左右对称地形成。在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前方X1侧的部位,安装与打印机宽度方向Y平行地延伸的上侧主轴43a、43b。此外,在打印机框体2的底部,安装与打印机宽度方向Y平行地延伸的下侧主轴44a、44b。第1右侧连杆45a将上侧主轴43a与下侧主轴44a的右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第2右侧连杆45b将上侧主轴43b与下侧主轴44b的右侧的端部彼此连结。此外,第1左侧连杆(图示省略)将上侧主轴43a与下侧主轴44a的左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第2左侧连杆(图示省略)将上侧主轴43b与下侧主轴44b的左侧的端部彼此连结。各连杆与各主轴的连结部构成了铰链接合部。
导向机构42具备:沿着打印机框体2的右侧的侧面配置的右侧框架47A;沿着打印机框体2的左侧的侧面配置的左侧框架47B(参照图17(b));和安装于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部位的导向轴48。右侧框架47A固定在打印机1的装置框架上。右侧框架47A的下端部分呈随着朝向打印机前方X1而下降的圆弧形状。在该圆弧状部分,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面形成圆弧状导向槽49。左侧框架47B与右侧框架47A左右对称地形成,按照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与右侧框架47A的圆弧状导向槽49对置的方式形成左侧框架47B的圆弧状导向槽49。导向轴48的左右端部被插入圆弧状导向槽49、49。
如图16(a)、图17(a)所示,当滚筒单元8位于打印头对置位置8A时,构成右侧连杆45以及左侧连杆的4条连杆成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起立姿势。此外,导向轴48位于圆弧状导向槽49、49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在此,若滚筒单元8向打印机前方X1侧被拉出,则连杆机构41的右侧连杆45以及左侧连杆以下端为中心倒向打印机前方X1侧。由此,滚筒单元8维持使滚筒面8a朝向打印机上方的姿势不变,沿着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移动到敞开位置8B为止。此时,关于导向机构42,使导向轴48追随连杆机构41的动作而沿着圆弧状导向槽49、49移动,一边支撑着滚筒单元8的后端部分一边使滚筒单元8的后端部分沿着圆弧状的移动轨迹移动。
如图16、图17所示,当滚筒单元8从打印头对置位置8A移动到敝开位置8B时,配置在滚筒单元8的上部的滚筒上部单元20位于同一位置不动。因此,在敞开位置8B,滚筒单元8与滚筒上部单元20的间隙拉开得较大,介质输送路径10的第3路径部分10c向打印机前方X1侧较大地敞开。由此,用户能够伸入手等,来进行将堵塞在滚筒上部单元20与滚筒单元8之间的堵纸除掉等的作业。
滚筒间隔的形成
在此,在滚筒单元8与打印头单元7之间,配置有3个球体19(参照图7、图8)。滚筒单元8从下侧与该球体19相抵接,打印头单元7从上侧与该球体19相抵接,由此将印刷头71的喷嘴面与滚筒面8a的间隙(滚筒间隔)维持在固定的尺寸。在滚筒单元8侧,与球体19的抵接部形成于第1侧板84a、第2侧板84b。即,如图4~图6所示,在第1侧板84a的上端缘,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两处形成滚筒侧抵接部89a、89b。滚筒侧抵接部89a、89b是从第1侧板84a的上端缘大致直角地弯曲并向滚筒面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延伸的水平板。此外,在第2侧板84b的上端缘,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央的一处形成滚筒侧抵接部89c。滚筒侧抵接部89c是从第2侧板84b的上端缘大致直角地弯曲并向滚筒面8a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水平板。3个球体19从上侧与滚筒侧抵接部89a、89b、89c一个一个地相抵接。
图7是表示在滚筒单元8之上配置了滚筒上部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8是在滚筒单元8之上配置了滚筒上部单元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a)是俯视图,图8(b)(c)是从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一侧以及另一侧观察的侧视图,图8(d)是图8(a)的Z-Z剖视图(球体保持部的剖视图)。而且,图9是滚筒上部单元中的上部单元主体部的说明图,图9(a)是立体图,图9(b)是从滚筒单元8侧观察的仰视图。如图2所示,在滚筒单元8与打印头单元7之间,配置滚筒上部单元20。球体19被保持于该滚筒上部单元20。
如图7~图9所示,滚筒上部单元20作为整体呈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滚筒上部单元20具备:在滚筒单元8的上表面,重叠于与滚筒面8a不接触的上方(滚筒面上)而配置的薄型的上部单元主体部20A;和安装在上部单元主体部20A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的固定框架20B。滚筒上部单元20借助固定框架20B被固定于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框架(打印机主体框架)。
上部单元主体部20A具备:沿着滚筒单元8的侧框架83a、83b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纵框部21a、21b;和与设置于滚筒单元8的5条支撑辊85a~85e重叠地配置的5条横框部22a~22e(支撑框架)。横框部22a~22e在与连续纸张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平行地延伸,其两端与纵框部21a、21b连结。如图9所示,纵框部21a、21b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与最靠打印机后方X2侧的横框部22e相比更向打印机后方X2侧突出,在此安装固定框架20B。
在上部单元主体部20A,形成保持3个球体19的三处的球体保持部23a~23c。球体保持部23a~23c形成在与上述的滚筒侧抵接部89a~89c重叠的位置,在沿着纵框部21a的两处形成有球体保持部23a、23b,在纵框部21b上的一处形成有球体保持部23c。如图8(d)所示,球体保持部23a具备:在打印机上下方向上贯通纵框部21b的贯通部24a;和被安装为对配置于贯通部24a的球体19以自由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的金属丝制的支撑构件24b。此外,球体保持部23b、23c的构造也与此相同。
图10是打印头单元的立体图,图11是从滚筒单元8侧观察打印头单元7的仰视图。如图2、图10所示,打印头单元7具备:印刷头71;搭载印刷头71的内托架72;和以能够在打印机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保持内托架72的外托架73。在打印头单元7的打印机前方X1侧、以及打印机后方X2侧,配置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2条托架轴74a、74b。外托架73被安装为相对于2条托架轴74a、74b能够滑动。
如图2所示,在打印头单元7的上部,设置将内托架72朝向滚筒面8a按压来使内托架72下降的按压机构79A。按压机构79A通过未图示的按压电动机来驱动。另外,在图10中省略了按压机构79A的图示。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外托架73与内托架72之间,设置对内托架72向上方(远离滚筒面8a的方向)施力的4条盘簧79B。若按压机构79A所产生的按压状态被解除,则内托架72通过盘簧79B的作用力而向上方被拉起。即,由按压机构79A以及盘簧79B,构成使印刷头71接近以及离开滚筒面8a的印刷头升降机构79。
图12是打印头单元7的动作说明图,图12(a)表示打印头单元7位于避让位置7B的状态,图12(b)(c)表示打印头单元7位于印刷执行位置7A的状态。打印头单元7构成为能够在使印刷头71与滚筒面8a对置的印刷执行位置7A、和使印刷头71从滚筒单元8上避让的避让位置7B之间移动。在本方式中,由于在滚筒单元8上配置有滚筒上部单元20,因此,在印刷执行位置7A与避让位置7B之间移动的动作,如图12(b)所示,在使内托架72以及印刷头71上升到与滚筒上部单元20不发生干扰的位置为止的状态下进行。此外,当从印刷头71喷吐墨水来进行印刷时,如图12(c)所示,在使内托架72以及印刷头71下降而使内托架72与保持于滚筒上部单元20的球体19相抵接的状态下进行。
外托架73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托架电动机的驱动力而沿着托架轴74a、74b移动。于是,在与滚筒单元8对置的第1位置73A(参照图12(b)(c))和从滚筒单元8上避让的第2位置73B(参照图12(a))之间移动。此外,当外托架73位于第1位置73A时,搭载了印刷头71的内托架72相对于外托架73在打印机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在将球体19推压于滚筒侧抵接部89a、89b、89c的滚筒间隔保持位置72A(参照图12(c))、和印刷头71以及内托架72与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不发生干扰的上升位置72B(参照图12(b))之间移动。
如图11所示,印刷头71具备第1打印头71a、第2打印头71b、第3打印头71c、第4打印头71d这4个打印头。在各打印头,形成喷吐CMYK这4色的墨水中的任意一者的墨水喷嘴。在搭载有印刷头71(第1打印头71a~第4打印头71d)的内托架72的下端面,形成打印头侧抵接部75a、75b、75c。打印头侧抵接部75a、75b、75c形成在当外托架73移动到与滚筒单元8对置的第1位置73A而打印头单元7移动到印刷执行位置7A时与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中的球体保持部23a~23c重叠的三处。
如图12(c)所示,将打印头单元7定位于印刷执行位置7A,通过印刷头升降机构79的按压机构79A使内托架72下降到滚筒间隔保持位置72A为止。于是,三处的打印头侧抵接部75a、75b、75c从上侧与保持于上部单元主体部20A的3个球体19相抵接,将这些球体19推压于滚筒侧抵接部89a、89b、89c。由此,印刷头71的喷嘴面(后述的墨水喷嘴面77a~77d)与滚筒面8a的间隔(滚筒间隔)被保持为与球体19的直径相应的规定尺寸。如后述那样,打印头单元7以及滚筒上部单元20构成为能够彼此不发生干扰地使内托架72以及搭载于内托架72的印刷头71下降到滚筒间隔保持位置72A为止。
星形轮
在滚筒上部单元20的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上,除了安装球体19之外,还安装限制连续纸张P从滚筒面8a浮起的星形轮。
如图9所示,在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上,安装如下两种星形轮:被安装为从横框部22a~22e向打印机前方X1侧或者打印机后方X2侧突出的第1星形轮25A;和被安装为从横框部22a~22e向其正下方突出的第2星形轮25B。
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中的5条横框部22a~22e之中、除了两端的2条之外的3条横框部22b~22d的每一条上,第1星形轮25A被安装在与4条水平带部分81a重叠的四处。这4个第1星形轮25A以向打印机前方X1侧突出的姿势、和向打印机后方X2侧突出的姿势这两种姿势被安装,以这两种姿势被安装的第1星形轮25A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交替地排列。另一方面,在两端的2条横框部22a、22e上,第1星形轮25A分别被安装在两处。即,在最靠打印机前方X1侧的横框部22a上,向打印机后方X2侧突出的姿势的第1星形轮25A被安装在两处。此外,在最靠打印机后方X2侧的横框部22e上,向打印机前方X1侧突出的姿势的第1星形轮25A被安装在两处。
另一方面,在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中的5条横框部22a~22e中的每一条上分别安装各5个第2星形轮25B。即,在3条横框部22b~22d的每一条上,在最接近纵框部21b的第1星形轮25A的旁边的一处安装1个第2星形轮25B。然后,在剩余的3个第1星形轮25A的轮间,分别安装各2个第2星形轮25B。此外,在两端的2条横框部22a、22e上也分别安装5个第2星形轮25B。
在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上,像这样在与滚筒面8a重叠的范围内搭载有许多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通过这些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遍及滚筒面8a整体地限制了其浮起。此外,横框部22a~22e上的第1星形轮25A的安装位置,被设定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连续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观察时不重合。即,在图9(b)中,第1星形轮25A乍一看似乎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以一定间隔直线状地排列为4列,但实际上,其位置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稍微错开。此外,横框部22a~22e上的第2星形轮25B的安装位置也同样地设定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连续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观察时不重合。即,在图9(b)中,第2星形轮25B乍一看似乎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以一定间隔直线状地排列为5列,但实际上,其位置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稍微错开。这样一来,当输送连续纸张P时,能够避免连续纸张P上的相同位置被多个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连续按压。因此,能够避免在连续纸张P上留下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印迹。
星形轮的安装构造
图13是将上部单元主体部20A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切断的剖视图(图9(a)的Z1-Z1剖视图)。此外,图14是第2星形轮25B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图14(a)是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切断的剖视图(图13的区域B的部分放大图),图14(b)是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切断的剖视图(图9(a)的Z2-Z2剖视图)。此外,图15是第1星形轮25A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图15(a)是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切断的剖视图(图13的区域A的部分放大图),图15(b)是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切断的剖视图(图9(a)的Z3-Z3剖视图)。
如图9(a)、图13所示,在横框部22b上,在作为第1星形轮25A的安装位置的四处,形成有第1安装部26。第1安装部26是在第1星形轮25A突出的一侧开口的凹部。此外,在横框部22b上,在作为第2星形轮25B的安装位置的五处,形成有第2安装部27。第2安装部27是在打印机上下方向(即,相对于滚筒面8a垂直的方向)上贯通横框部22b的大致矩形剖面的贯通孔。在其他横框部22a、c~22e上,也在第1星形轮25A以及第2星形轮25B的安装位置,同样地形成第1安装部26以及第2安装部27。
在此,参照图9(a)、图13、图14等,对第2星形轮25B向第2安装部27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第2安装部27的一端(下端)面向滚筒面8a而开口,将第2星形轮25B配置为一部分从该开口向滚筒面8a侧突出。第2星形轮25B具备有规定厚度的圆形的主体部41、和从该主体部4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薄板部42。如图14(b)所示,在薄板部42的外周缘,在圆周方向上以一定的角度间隔形成突起43。突起43的前端43a为尖的形状,在第2星形轮25B的外周缘向径向外侧辐射状地突出。如图9(a)所示,在横框部22b的打印机前后方向X的两面,形成有从第2安装部27的下侧(滚筒面8a侧)的开口缘向上延伸的槽状的切口部27a。
第2星形轮25B被安装为将外周缘插入切口部27a的状态。
如图14(a)所示,在第2星形轮25B上,形成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贯通主体部41的径向中心的中心孔41a,在该中心孔41a安装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卷簧44。卷簧44的两端与第2安装部27的面向滚筒面8a一侧的开口缘卡合,通过卷簧44来支撑第2星形轮25B。此外,第2星形轮25B通过安装于卷簧的扭簧45(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滚筒面8a侧被施力。因此,第2星形轮25B的突起43的前端43a被维持在与滚筒面8a上的连续纸张P弹性地接触的状态。
在第2安装部27中,在第2星形轮25B的上侧(滚筒面8a的相反侧)配置轮清洁器50B。轮清洁器50B具备: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旋转轴51;与旋转轴51同轴地被安装的圆筒状的支撑体52;和在支撑体52的外周面上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所形成的凹部52a中遍及全周地被安装的规定厚度的清洁构件53。作为清洁构件53,使用发泡树脂等弹性原料。旋转轴51、支撑体52、以及清洁构件53被组装为一体,轮清洁器50B构成了以旋转轴51为中心一体旋转的旋转体。
在第2安装部27的上部,设置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内壁面,在该内壁面形成一对槽部27b,该一对槽部27b对旋转轴51的两端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且自由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撑。旋转轴51的两端被插入槽部27b,轮清洁器50B被配置为处于载置在第2星形轮25B上的状态。因此,轮清洁器50B通过其自重,使清洁构件53的外周面53a推压于第2星形轮25B的突起43的前端43a。
在该状态下,若第2星形轮25B从动于沿着滚筒面8a输送的连续纸张P而旋转,则被推压于突起43的前端43a的轮清洁器50B进行从动旋转。由此,与连续纸张P接触后的突起43的前端43a依次与清洁构件53的外周面53a接触,附着在突起43的前端43a的墨水等污垢被除去。第2星形轮25B通过扭簧45的作用力,被支撑为能够随着连续纸张P的凹凸等而上下移动,而即使第2星形轮25B向扭簧45所产生的施力方向移动,轮清洁器50B也能够通过其自重追随第2星形轮25B的移动而移动。因此,清洁构件53推压于突起43的前端43a的状态被维持,能够始终进行清洁。
接着,参照图9(a)、图13、图15等,对第1星形轮25A向第1安装部26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9(a)所示,第1安装部26为向打印机前方X1侧或者打印机后方X2侧凹下的槽状的凹部,如图15所示,在第1安装部26安装星形轮支撑构件46。星形轮支撑构件46具备:沿着第1安装部26的凹部底面26a延伸的第1臂部46a和从第1臂部46a的下端(滚筒面8a侧的端部)向凹部底面26a的相反侧突出的第2臂部46b所构成的弯曲形状构件、和将2个弯曲形状构件连结为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的状态的主轴46c。在第1安装部26的滚筒面8a侧的端部,设置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内壁面,在该一对内壁面之间可旋转地架设有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主轴46c。
星形轮支撑构件46被配置为2条第2臂部46b从第1安装部26突出,在2条第2臂部46b之间,通过未图示的主轴,可旋转地安装第1星形轮25A。第1星形轮25A为与第2星形轮25B同样的构成,具备上述主体部41以及薄板部42,且在外周缘形成向径向外侧辐射状地突出的突起43。在第1臂部46a的上端与凹部底面26a之间配置盘簧47(施力构件)。星形轮支撑构件46通过盘簧47的作用力而以主轴46c为中心摇动,安装于第2臂部46b前端的第1星形轮25A向滚筒面8a侧被施力。因此,第1星形轮25A的突起43的前端43a被维持在与滚筒面8a上的连续纸张P弹性地接触的状态。
在第1安装部26,相对于第1星形轮25A而在斜上侧配置轮清洁器50A。轮清洁器50A具备:由与上述轮清洁器50B的清洁构件53相同的原料构成的圆筒状的清洁构件54;和安装于在清洁构件54的径向中心所形成的中心孔的支撑体55。在支撑体55设置向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两侧突出的旋转轴55a。在星形轮支撑构件46,在连接第1臂部46a与第2臂部46b的角部,形成承载旋转轴55a的凹部48。凹部48的底面成为随着朝向第1星形轮25A侧而向滚筒面8a侧下降的倾斜面。通过将旋转轴55a配置在凹部48的底面上,从而由于轮清洁器50A的自重,在第1星形轮25A上从斜上侧将清洁构件54的外周面54a推压于第1星形轮25A的突起43的前端43a。
在该状态下,若第1星形轮25A从动于沿着滚筒面8a输送的连续纸张P而旋转,则推压于突起43的前端43a的轮清洁器50A进行从动旋转。由此,与连续纸张P接触后的突起43的前端43a依次接触清洁构件54的外周面54a,附着在突起43的前端43a上的墨水等污垢被除去。第1星形轮25A通过盘簧47的作用力被支撑为能够随着连续纸张P的凹凸等而上下移动,而即使第1星形轮25A向盘簧47所产生的施力方向移动,轮清洁器50A也能够因其自重追随第1星形轮25A的移动而在沿着凹部48的底面的方向上移动。因此,通过自重将清洁构件54推压于突起43的前端43a的状态得到维持。
打印头前端形状
如图11所示,在打印头单元7的与滚筒面8a对置的面上,在被内托架72包围的矩形的区域内,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以一定间隔排列4个印刷头71(第1打印头71a~第4打印头71d)的打印头前端部76。
这4个打印头前端部76为同一形状,呈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细长的形状。形成了墨水喷嘴列的4组墨水喷嘴面77a~77d被形成在各打印头前端部76。4组墨水喷嘴面77a~77d分别呈与打印机宽度方向Y平行地延伸的细长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在各打印头前端部76,将墨水喷嘴面77a和77c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隔开规定间隙配置为1列,按照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与该列相邻的方式,将墨水喷嘴面77b和77d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隔开规定间隙配置为1列。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观察时,墨水喷嘴面77a~77d按照墨水喷嘴面77a、77b、77c、77d的顺序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分别各错开一定尺寸而配置,在打印头前端部76,在包含连续纸张P的最大宽度在内的范围整体内配置有墨水喷嘴。在打印头前端部76的打印机前方X1侧的侧面,在未配置墨水喷嘴面77a、77c的间隙的两处形成有凹部76a。此外,在打印头前端部76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侧面,在未配置墨水喷嘴面77b、77d的间隙的两处形成有凹部76a。
当打印头单元7被定位在与滚筒单元8对置的印刷执行位置7A时,印刷头71(第1打印头71a~第4打印头71d)上的4个打印头前端部76,如图9(b)中1点划线所示,被定位在与被横框部22a~22e包围的间隙一致的位置。此外,在横框部22a~22e的间隙,形成于打印头前端部76的凹部76a按照嵌合的方式定位于第1星形轮25A突出的位置。即,4个打印头前端部76,被定位于在相对于滚筒面8a垂直的方向(换言之,与连续纸张P的输送方向以及连续纸张P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被横框部22a~22e以及第1星形轮25A包围的间隙一致的位置,且被定位为与滚筒面8a上的连续纸张P对置。
打印头单元7,在印刷执行位置7A,使内托架72以及印刷头71下降到滚筒间隔保持位置72A为止。此时,4个打印头前端部76不发生干扰地进入被横框部22a~22e以及第1星形轮25A包围的间隙。此时,由于第2星形轮25B被配置在横框部22a~22e的正下方,因此第2星形轮25B不会与打印头前端部76发生干扰。
因此,能够使滚筒上部单元20与打印头单元7不发生干扰地使印刷头71以及内托架72下降从而将滚筒间隔保持在固定的尺寸。而且,从4个打印头前端部76向包含连续纸张P的最大宽度在内的范围整体分别喷吐4色的墨水,从而能够在连续纸张P的全部区域进行印刷。
此外,当使打印头单元7移动到避让位置7B时,能够在避免与滚筒上部单元20的干扰的同时,使打印头单元7上升。
覆盖构件
图18是上部单元主体部20A以及覆盖构件50的剖视图,图18(a)是图17(a)的A-A剖视图,图17(b)是图14(b)的B-B剖视图。在滚筒上部单元20的下侧,按照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与滚筒上部单元20重叠的方式配置覆盖构件50。覆盖构件50具备:按照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与滚筒上部单元20的纵框部21a、21b重叠的方式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纵框架部51a、51b;和在纵框架部51a、51b之间在打印机宽度方向Y上平行地延伸的5条覆盖框架52a~52e。覆盖构件50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可旋转地安装于上部单元主体部20A的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因此,覆盖构件50在该打印机后方X2侧的端部能够以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旋转中心线53为中心而上下旋转。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覆盖构件50直接安装于打印机1的装置框架。
当滚筒单元8位于打印头对置位置8A时,覆盖构件50在滚筒上部单元20的下侧成为水平的姿势。这是覆盖构件的避让位置50A。此外,当滚筒单元8位于敞开位置8B时,因自重而向下侧转动,成为打印机前方X1侧的端部朝向斜下侧倾斜的姿势。这是覆盖构件50的覆盖位置50B。在覆盖构件50的下侧,设置有限制向覆盖位置50B的下侧转动的未图示的位置限制构件。
当滚筒单元8从敞开位置8B移动到打印头对置位置8A时,覆盖构件50被滚筒单元8向上侧推起而移动到避让位置50A。即,在覆盖构件50的打印机前方X1侧的外框部分(由纵框架部51a、51b或者覆盖框架52a构成的部分),设置有向下侧突出的未图示的突起。另一方面,在滚筒单元8,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与该突起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抵接部。当滚筒单元8从敞开位置8B移动到打印头对置位置8A时,抵接部与突起相抵接而覆盖构件50被向上侧推起,覆盖构件50移动到避让位置50A。当位于打印头对置位置8A时,滚筒单元8通过抵接部支撑覆盖构件50使其不下降。
如图18所示,覆盖框架52a~52e被配置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与滚筒上部单元20的横框部22a~22e(支撑框架)重叠。覆盖框架52a~52e分别呈具有底部54a以及从其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两端向上侧立起的侧面部54b、54c的向上的凹型的剖面形状(参照图19)。在避让位置50A,覆盖框架52a~52e上升到底部54a从下侧与横框部22a~22e相抵接的位置为止,在被底部54a以及侧面部54b、54c包围的向上的凹部空间内收容横框部22a~22e的下侧部分。而且,在该状态下,第1、第2星形轮25A、25B的外周部在覆盖框架52a~52e的下侧露出。即,在避让位置50A,覆盖框架52a~52e被收纳在比第1、第2星形轮25A、25B更远离滚筒面8a的位置。因此,覆盖框架52a~52e不会妨碍记录纸P的通过以及第1、第2星形轮25A、25B的防止记录纸P浮起的功能。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覆盖框架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覆盖框架52a~52e分别在与第2星形轮25B上下重叠的底部54a的位置、以及与第1星形轮25A发生干扰的侧面部54b、54c的位置形成切口55a或者开口55b。第1星形轮25A从切口55a露出到覆盖框架52a~52e的外部,第2星形轮25B从开口55b露出。因此,能够不使第1、第2星形轮25A、25B与覆盖框架52a~52e发生干扰地,使覆盖构件50移动到避让位置50A。像这样,使覆盖框架52a~52e盖在横框部22a~22e上来进行避让的构造,无需在滚筒上部单元20的外部确保使覆盖框架52a~52e避让的空间。因此,省空间。
另一方面,在覆盖位置50B,覆盖框架52a~52e的底部54a向第1、第2星形轮25A、25B的下侧突出。因此,防止了第1、第2星形轮25A、25B在移动到敞开位置8B的滚筒单元8上侧的敞开得较大的空间露出。
锁定机构
在覆盖构件50以及滚筒上部单元20,设置有将覆盖构件50锁定为不能从覆盖位置50B向避让位置50A侧移动的状态的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60具备:在纵框架部51a、51b各自的打印机X1侧的端部分别安装了各1个的锁定杆61(锁定构件);对锁定杆61进行施力的扭簧64(施力构件);和在滚筒上部单元20的纵框部21a、21b被设置于与锁定杆61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重叠的部位的锁定杆抵接部63(锁定构件抵接部)。
图20是锁定机构60的部分放大图,图20(a)是图18(a)的区域C的部分放大图,图20(b)是图18(b)的区域D的部分放大图。图18(a)、图20(a)示出了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图18(b)、图20(b)示出了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锁定杆61是直线状的构件,被安装为能够以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主轴62为中心而转动。锁定杆61的一端65a随着朝向前端侧而变细。扭簧64被安装于主轴62,其一方的弹簧脚与纵框架部51a(51b)卡合,另一方的弹簧脚与锁定杆61的一端65a卡合。锁定杆61通过扭簧64在使一端65a向上方旋转的方向(图20(a)所示的E方向)上被施力。
当覆盖构件50位于避让位置50A时,锁定杆61被锁定杆抵接部63从上侧按压,转动到使一端65a朝向打印机前方X1的转动位置。这是锁定杆61的锁定解除位置61A。此外,当覆盖构件50位于覆盖位置50B时,锁定杆61通过在与纵框部21a(21b)之间形成间隙从而能够向上侧转动,转动到使一端65a朝向滚筒单元8的相反侧的转动位置为止。这是锁定杆61的锁定位置61B。在锁定位置61B,锁定杆61的一端65a从纵框部21a(21b)向上侧即滚筒单元8的相反侧突出,从下侧碰撞到锁定杆抵接部63。因此,即使想要将覆盖构件50向上方抬起,锁定杆61的一端65a也与锁定杆抵接部63相抵接而无法抬起。即,覆盖构件50被锁定在不能从覆盖位置50B向避让位置50A移动的状态。
如图16(b)、图17(b)所示,在滚筒单元8的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两侧设置有凸轮部84,其上端面成为凸轮面84a。若滚筒单元8朝向打印头对置位置8A上升,则锁定杆61的另一端65b被凸轮面84a推向打印机后方X2侧,锁定杆61与扭簧64所产生的施力方向反向地转动。当滚筒单元8被定位于打印头对置位置8A时,锁定杆61转动到锁定解除位置61A为止。在锁定解除位置61A,锁定杆61成为不从纵框部21a(21b)向上方(即滚筒单元8的相反侧)突出的横向的姿势,不会妨碍覆盖构件50向避让位置50A的移动。
锁定机构60设置在覆盖构件50的纵框架部51a、51b和滚筒上部单元20的纵框部21a、21b上,且配置在滚筒面8a的打印机宽度方向Y的外侧、即与介质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即,锁定机构60不会在通过滚筒单元8的敞开动作而扩展出的空间露出。因此,能够防止当用户向移动到敞开位置8B的滚筒单元8的上侧的敞开得较大的空间伸入手等时,锁定杆61被手推到而解除锁定、第1、第2星形轮25A、25B露出的情况。
本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本方式打印机1具有:能够移动到使印刷头71与滚筒面8a对置的印刷执行位置7A、和使印刷头71从印刷执行位置7A避让的避让位置7B的打印头单元7;和重叠于滚筒面8a上而配置,且与滚筒单元8分离的滚筒上部单元20。而且,在滚筒上部单元20搭载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来限制连续纸张P从滚筒面8a浮起。像这样,通过使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与打印头单元7分离,从而能够避免由于使打印头单元7在印刷执行位置7A与避让位置7B之间移动的动作而导致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相对于滚筒面8a的位置精度下降。此外,能够避免与搭载了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滚筒上部单元20一体化而导致的打印头单元7的大型化,因此能够避免打印头单元7的支撑构造的复杂化,同时能够避免对打印头单元7进行驱动的托架电动机的高输出化所引起的成本提高。
此外,在本方式中,在滚筒上部单元20,搭载有与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上的突起43的前端43a接触的轮清洁器50A、50B。因此,通过除去附着在刚刚印刷之后的连续纸张P上的墨水等所形成的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污垢,从而能够避免附着在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上的墨水等所引起的连续纸张P的污垢。
进而,在本方式中,轮清洁器50A、50B是具备圆筒状的外周面53a、54a的旋转体,被配置为外周面53a、54a与突起43的前端43a接触。由此,伴随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旋转而进行从动旋转,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清洁动作而妨碍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旋转。此外,能够将轮清洁器50A、50B的外周面53a、54a的全周作为清洁面来利用。
此外,在本方式中,虽然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朝向滚筒面8a被施力,但轮清洁器50A、50B被支撑为能够通过自重追随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移动而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突起43的前端43a和清洁面保持在始终接触的状态。
而且,在本方式中,搭载了球体19、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等的滚筒上部单元20还与滚筒单元8分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为了实施卡纸去除作业或维护等而打开打印机前面的开闭盖5将滚筒单元8向打印机前方拉出的动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堵塞在滚筒面8a上的连续纸张P的去除作业等。
此外,在本方式的打印机1中,具备与滚筒单元8的开闭动作连动地向覆盖第1、第2星形轮25A、25B的覆盖位置50B和从覆盖位置50B远离滚筒面8a的避让位置50A移动的覆盖构件50。因此,能够避免当卡纸时等使滚筒单元8移动到敞开位置8B而将介质输送路径10的第3路径部分10c敞开时,第1、第2星形轮25A、25B露出。此外,由于不需要使滚筒上部单元20和覆盖构件50成为复杂的构造,因此能够简化部件构成,安装也容易。进而,由于覆盖构件50不会成为第1、第2星形轮25A、25B的位置精度或按压力的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介质输送负荷的影响也较少,且能够避免成为输送精度的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本发明中,覆盖构件50通过自重而下降到覆盖位置50B为止,当返回避让位置50A时,通过从敞开位置8B移动到打印头对置位置8A的滚筒单元8将覆盖构件50推起到避让位置50A为止。因此,无需另外设置使覆盖构件50移动的机构,是部件构成简单,并且省空间的构成。此外,覆盖构件50被支撑为能够以一端为中心上下转动,支撑构造也简单。
进而,在本发明中,当将滚筒单元8敞开时,通过锁定机构60将覆盖构件50锁定在覆盖位置50B。因此,能够防止覆盖构件50被手推动。此外,由于锁定机构60被配置为不在敞开的空间露出,因此能够避免在作业中无意地解除锁定的状况。
另外,虽然上述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行式喷墨打印机的方式,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串行方式的打印机。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方式中,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被配置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观察时不重合,但也可以仅将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一部分配置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X上观察时不重合。例如,也可以配置为5条横框部22a~22e之中相邻的横框部上的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的安装位置不重叠。
在上述方式中,搭载了第1星形轮25A、第2星形轮25B这两种星形轮,但也可以仅使用任意一种。此外,星形轮的构成和其安装构造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也可以将其他构成的星形轮搭载于上部单元主体部20A。
上述方式是通过与球体19的抵接来维持滚筒间隔的方式的打印机1,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通过其他方法来维持滚筒间隔的方式的打印机。
Claims (15)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滚筒单元,其具备支撑片状介质的滚筒面;
打印头单元,其搭载有在所述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头,且能够移动到使该印刷头与所述滚筒面对置的印刷执行位置、以及使该印刷头从所述印刷执行位置避让的避让位置;和
滚筒上部单元,其在被定位于所述印刷执行位置的所述打印头单元与所述滚筒面之间配置为重叠于所述滚筒面上,且与所述滚筒单元分离,并具有星形轮以及支撑所述星形轮的支撑框架,
若所述打印头单元被定位于所述印刷执行位置,则所述印刷头的墨水喷嘴面被定位于与被多个所述支撑框架以及所述星形轮包围的间隙以及所述滚筒面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单元具备使所述印刷头接近以及离开所述滚筒面的印刷头升降机构,
所述印刷头具备形成有所述墨水喷嘴面的打印头前端部,
若所述印刷头升降机构使所述印刷头向所述印刷头与所述滚筒面维持着规定间隔的滚筒间隔保持位置下降,则所述打印头前端部进入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星形轮在介质输送方向上以不重合的位置被安装在多个所述支撑框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星形轮的外周缘形成有突起,
在所述滚筒上部单元,搭载有当所述星形轮上的所述突起的前端远离所述介质时与该前端接触的轮清洁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清洁器是具备圆筒状的外周面的旋转体,
该旋转体被配置为所述外周面与所述突起的前端接触,且被支撑为伴随所述星形轮的旋转而进行从动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滚筒上部单元,设置有朝向所述滚筒面对所述星形轮施力的施力构件,
所述旋转体被支撑为当所述星形轮向所述施力构件所产生的施力方向移动时追随所述星形轮的移动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上部单元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单元能够移动到使所述滚筒面与所述印刷头以规定间隔对置的打印头对置位置、以及比该打印头对置位置更远离所述印刷头的敞开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机具有覆盖构件,当所述滚筒单元位于所述敞开位置时,该覆盖构件被配置在比所述星形轮更向所述滚筒面侧突出的覆盖位置,当所述滚筒单元位于所述打印头对置位置时,该覆盖构件被配置在比所述星形轮更远离所述滚筒面的避让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滚筒单元从所述打印头对置位置移动到所述敞开位置,则所述覆盖构件因自重而下降到所述覆盖位置为止,
当所述滚筒单元从所述敞开位置移动到所述打印头对置位置时,所述覆盖构件被所述滚筒单元从所述覆盖位置推起到所述避让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构件被支撑为能够以一端为中心而上下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构件还具备覆盖框架,
当所述覆盖构件移动到避让位置时,所述支撑框架进入所述覆盖框架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机具备锁定机构,当所述覆盖构件移动到所述覆盖位置时,该锁定机构将该覆盖构件锁定在不能向所述避让位置侧移动的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
锁定构件,其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覆盖构件,且能够转动到锁定位置以及锁定解除位置,该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构件的一端从所述覆盖构件向所述滚筒单元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向,该锁定解除位置朝向所述一端不从所述覆盖构件向所述滚筒单元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向;
施力构件,其朝向所述锁定位置对所述锁定构件施力;和
锁定构件抵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滚筒上部单元上与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一端对置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相对于所述滚筒面被配置在与介质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83932.4A CN107097539B (zh) | 2013-11-12 | 2014-11-06 | 打印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33738A JP6287087B2 (ja) | 2013-11-12 | 2013-11-12 | プリンター |
JP2013-233738 | 2013-11-12 | ||
JP2013-266622 | 2013-12-25 | ||
JP2013266622A JP6295649B2 (ja) | 2013-12-25 | 2013-12-25 | プリンター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83932.4A Division CN107097539B (zh) | 2013-11-12 | 2014-11-06 | 打印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26747A CN104626747A (zh) | 2015-05-20 |
CN104626747B true CN104626747B (zh) | 2017-01-04 |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20804B2 (ja) | 記録装置 | |
CN103796836B (zh) | 液体喷射头的维护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打印机 | |
JP588384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ITRM940540A1 (it) | "macchina per avvolgimento a torsione" | |
CN104786651B (zh) |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41753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398215B (zh) | 记录装置 | |
US20100259580A1 (e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309127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4626747B (zh) | 打印机 | |
CN106042667B (zh) | 打印机 | |
CN100434278C (zh) | 成像设备 | |
CN103625117A (zh) | 头清洗装置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 |
JP2009028972A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4065261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07097539A (zh) | 打印机 | |
JP454368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287087B2 (ja) | プリンター | |
CN102431304A (zh) | 液体排放设备 | |
JP5150614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600064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502557A (ja) | プリンタ | |
JP504975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4487951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6064523A (ja) | ワイパー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ならびにワイピング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