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0741A -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0741A
CN104620741A CN201510037036.1A CN201510037036A CN104620741A CN 104620741 A CN104620741 A CN 104620741A CN 201510037036 A CN201510037036 A CN 201510037036A CN 104620741 A CN104620741 A CN 104620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rice
grid
pin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370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0741B (zh
Inventor
程良鸿
严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03703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207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20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0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7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包括行走机构和设在行走机构上的机架,机架上设有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所述秧盘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网格秧盘、竖向导向机构以及促使网格秧盘定距逐步下移的步进下降驱动机构;所述播秧机构包括顶秧针、顶秧针支架、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所述顶秧针水平地设置在顶秧针支架上;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包括推动顶秧针朝网格秧盘运动的顶秧机构和推动顶秧针复位的复位机构;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为驱动顶秧针支架沿着垂直于顶秧针的运动方向往复定距移动的动力机构。本发明的播秧机具有单次装载秧盘数量多、体积小、重量轻、作业效率高、便于播秧且秧苗不会自动掉落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育苗及带土移栽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带土秧阵列播秧播种机。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水稻栽植机械主要分为两类:1.基于机械手(秧爪)撕切毯状秧根以分兜插植的传统插秧机;2.基于钵盘育秧带盘带土栽植的新型插秧机;其中,第一种水稻栽植机械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引擎高频驱动栽植作业达到高的栽植效率,其不足之处是伤根,栽植后秧苗需要渡过较长返青期,因为撕切秧根以及插秧入泥作业所需功率大,对机械材料强度要求高,机构通常比较笨重、耗材耗能成本高、在山丘稻区运作不便。第二种水稻栽植机械的优点是预分带土、栽后即活无返青期,并且每兜苗数精准可控,即适合多本秧(如常规稻)、又适合少本秧(如杂交稻)水稻带土秧栽植,特别适宜在山丘稻区运作。
对于第二种水稻栽植机械,申请公布号为CN 101878690 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插秧机”,该插秧机主要由秧盘组件、插秧器、操控机构和秧盘驱动机构构成,其中:所述秧盘组件主要包括秧盘固定框,用于放置个网格秧盘;插秧器主要包括设于网格秧盘上方的插秧杆架以及固定在插秧杆架上的多根插秧杆;所述操控机构用于驱动插秧器产生插秧动作;所述秧盘驱动机构主要用于驱动秧盘组件进行定距定位移动,以便插秧器插秧动作作用在网格秧盘的不同位置。上述插秧机中,网格秧盘水平放置,秧苗朝下,根部朝上,工作时插秧器中的插秧杆向下运动将网格秧盘中的秧苗的头部推出网格,秧苗翻转半周后根部向下掉落植入到田中。这种插秧机存在以下的不足:
1、由于秧盘水平放置,为了增加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种面积,需要在秧盘固定框上水平放置多个秧盘,但是秧盘越多,占据的水平空间就越大,插秧机的体积也就越大;而如果秧盘的数量过少,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种面积小,作业时需要停下装载秧盘次数就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2、作业时由于秧苗朝下,播秧机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摇动可能出现秧苗所受重力大于根部泥块与秧盘网格侧壁粘黏力的现象,造成部分秧苗自动向下掉落,影响正常的播种作业。
3、作业时由于秧苗朝下,根部朝上,秧苗在被插秧杆推出秧盘后,根部需要翻滚半周后才会朝下落泥,因此要求秧盘与水田之间的距离必须足够大,造成机身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该播秧机具有单次装载秧盘数量多、体积小、重量轻、作业效率高、便于播秧且秧苗不会自动掉落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包括行走机构和设在行走机构上的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秧盘组件和插秧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盘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网格秧盘、设在网格秧盘和机架之间的竖向导向机构以及促使网格秧盘定距逐步下移的步进下降驱动机构;
所述插秧机构包括顶秧针、顶秧针支架、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水平地设置在顶秧针支架上,该顶秧针的工作端部正对于网格秧盘中的网格;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包括推动顶秧针朝网格秧盘运动的顶秧机构和推动顶秧针复位的复位机构;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为驱动顶秧针支架沿着垂直于顶秧针的运动方向往复定距移动的动力机构。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中:所述顶秧机构由可连续转动的凸轮轴构成;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在顶秧针支架上的导向筒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顶秧针穿设在导向筒中,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顶秧针上,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作用在导向筒上,另一端作用在顶秧针上,且常态下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促使顶秧针中与工作端部相对的一端始终抵紧在凸轮轴上。
上述优选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常态下,顶秧针的端部抵紧在凸轮轴上,随着凸轮轴的转动,由于凸轮轴的表面为变径结构,因此会促使顶秧针在导向筒内作轴向往复运动,其中,当凸轮轴中长径部分与顶秧针接触时,顶秧针运动到最远端,完成对网格秧盘中秧苗的顶出,当凸轮轴中短径部分与顶秧针接触时,顶秧针复位到最近端;当凸轮轴周期性地连续转动时,顶秧针也会周期性的伸出和复位,实现周期性的推秧动作。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每个秧盘组件和插秧机构构成一个播秧单元,每两个播秧单元构成一个播秧模块,每个播秧模块中,两个播秧单元中的秧盘组件和插秧机构相对设置,并且两个播秧单元中的插秧机构的顶秧机构由同一个凸轮轴构成,该凸轮轴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在每个播秧单元中,所述顶秧针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顶秧针沿着凸轮轴的轴线方向等距分布。
上述优选方案中,通过一个凸轮轴同时驱动两个播秧单元中的顶秧针工作,由于凸轮轴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因此凸轮轴在转动一周过程中,每个播秧单元均可以完成两次顶秧动作,并且由于每个播秧单元中的顶秧针的数量为多个,因此在一次顶秧动作中,可以将多株秧苗顶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播秧的效率;并且,通过在一台播秧机中设置多个播秧模块,又可成倍地提高播秧的效率。此外,通过一个凸轮轴驱动两个播秧单元工作的结构,可以让播秧单元之间的距离设置得更加紧凑,再结合本发明中网格秧盘竖直放置的结构特点,使得本发明的播秧机中可设置的网格秧盘数量大为增加,从而让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种面积得到极大的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和部分齿轮,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衡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该往复式驱动框与所述顶秧针支架连接;所述部分齿轮设置在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任一状态下,部分齿轮上的齿仅与上齿条或下齿条啮合。
上述优选方案的工作原理是:所述部分齿轮按同一个方向以间歇式的方式转动,此时与部分齿轮相啮合的齿条(下面称之为工作齿条)被驱动着向前运动,部分齿轮间歇式地转动一次,与往复式驱动框连接的顶秧针支架移动一步,亦即顶秧针也移动一步,顶秧针每移动一步的距离通常为网格秧盘中一个网格的距离,使得顶秧针从与网格秧盘中某个网格相对的位置移动到与下一个网格相对的位置,以便将网格秧盘中秧苗逐一顶出。理论上,部分齿轮上的有齿部分和无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均为180°,但是为了防止出现机械卡死,所述无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应略大于180°,这是因为部分齿轮的首齿与末齿与齿条啮合行程会大于正常啮合行程,所以有齿部分少掉的圆心角行程会通过适当设计正好得到补偿,这样即不会卡死,又可以使往返行程相等。从部分齿轮与工作齿条开始啮合时起,至部分齿轮退出与工作齿条的啮合,通过合理设计部分齿轮每转动一次时上述工作齿条所移动的距离,可以保证从部分齿轮与工作齿条开始啮合至退出啮合的过程中,顶秧针支架上的顶秧针刚好完成一次单程运动,即完成对网格秧盘中一行秧苗的顶出工作;接着,网格秧盘会向下移动一格,此时顶秧针支架上的顶秧针需要反向运动,以对网格秧盘中下一行的秧苗进行逐一顶出,而此时部分齿轮会与另外一个齿条进行啮合,从而驱动往复式驱动框向反方向移动,满足了顶秧针支架上的顶秧针反向运动的要求,直至啮合退出后,顶秧针支架上的顶秧针刚好完成一次反向的单程运动,至此完成一个动作周期的动作;接着网格秧盘又向下移动一格,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动作,如此重复进行,直至整个网格秧盘中的秧苗都被顶出。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播秧机构还包括总动力机构,该总动力机构包括转盘、转轴、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其中:
所述转轴连接在转盘上;
所述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包括第一锥齿传动机构、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以及第一传动轴,其中,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转轴上、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从动齿轮设置在顶秧针驱动机构的凸轮轴上,所述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与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2∶1;
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包括第三锥齿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轴,其中,所述第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转轴上、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传动轴与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中的部分齿轮连接;其中,所述第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为部分锥齿轮。
上述总动力机构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手动转动转盘,从而带动转轴转动,再分别通过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和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将动力传递给顶秧针驱动机构的凸轮轴和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中的部分齿轮。其中,在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中,转轴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锥齿传动机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传递到凸轮轴上,由于凸轮轴转动一周时会推动顶秧针作两次顶秧动作,本发明的播秧机作业时,为了便于操作,最好是转盘转动一周,完成一次顶秧动作,这样操作者只要简单的将转盘转动一周,即可完成一次出秧,这样就要求转轴转动一周,所述凸轮轴转动半周,通过将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与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设计为2∶1,便可实现上述动作要求。在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转轴的动力通过第三锥齿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轴传递到部分齿轮上,由于部分齿轮工作时需要以间歇式的方式进行转动,并且为了确保由其驱动的顶秧针支架每移动一步的距离等于设定的长度(通常为一个网格的长度),对部分齿轮每转动一次的角度也有相应的要求,而转轴工作时是以连续转动的形式进行的,为了实现间歇式传动,本发明采用了部分锥齿传动机构,即将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为部分锥齿轮,从动齿轮设置为全锥齿轮,这样转轴转动一周过程中,只有当部分锥齿轮上的锥齿与从动齿轮啮合时才传递动力,其余时间第二传动轴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合理设计部分锥齿轮上的锥齿齿数等,即可精确控制第二传动在转轴转动一周时所转动的角度;此外,由于顶秧针的顶秧动作和顶秧针支架的移动动作需要先后进行,亦即顶秧针向前运动将秧苗顶出并退出网格秧盘后,顶秧针支架才能移动,因此凸轮轴和部分齿轮之间的动作必须协调,这就要求部分锥齿轮中锥齿设置在圆周方向的合适位置,使得凸轮轴驱动顶秧针顶出秧苗并复位后,所述部分锥齿轮进入啮合状态,驱动第二传动轴转动,最终带动顶针杆支架移动一步。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转盘和转轴设置在机架的中部,所述转轴的两侧对称的设有若干个播秧模块;转轴的每一侧设有一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和与之位于同一侧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连接,且位于转轴两侧的两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的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为同一个锥齿轮;转轴的下部设有一个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的第二传动轴向转轴的两侧延伸,并与所有播秧模块中的部分齿轮连接。
上述优选方案中,由转轴驱动位于其两侧的两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工作,每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则带动与之位于同一侧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具体地是在第一传动轴和与之相应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之间设置一个第二锥齿传动机构实现连接,并通过一个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驱动所有播秧模块中的部分齿轮,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在机架上设置多个播秧模块,以提高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秧面积,提高作业效率。播秧模块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灵活设定,通常,两个播秧模块共四个播秧单元单次装载秧盘大约可以播秧0.2~0.3亩。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由两组阻落组件构成,网格秧盘的两个竖向侧边上分别设置一组阻落组件;所述阻落组件包括活动阻挡机构和设在网格秧盘竖向侧边上的梳状挡条,其中,所述梳状挡条分为两组,两组中的梳状挡条沿竖向等距相间排列,每组中的梳状挡条一端固定,另一端朝另外一组梳状挡条延伸至超过该组梳状挡条的末端,形成相互交错状;组合在一起的两组梳状挡条中,上下相邻两个梳状挡条之间的距离等于网格秧盘中一个网格的高度;所述活动阻挡机构包括阻挡杆和推动阻挡杆作水平运动的活动机构,其中,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阻挡在位于同一侧的一组梳状挡条的下方,且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连接在一起。
上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一般状态下,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阻挡在各自的梳状挡条(以下称之为工作梳状挡条)的下方,且两组阻落组件中工作梳状挡条是位于同一侧的那组梳状挡条,形成对网格秧盘的稳定支撑;当需要让网格秧盘向下移动一格时,通过活动机构推动阻挡杆水平运动,使得两组阻落组件中阻挡杆同时作水平运动,当两个阻挡杆运动至离开工作梳状挡条的末端时,网格秧盘因失去支撑而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掉落,接着位于工作梳状挡条上方的另一组梳状挡条会与阻挡杆接触,重新实现对网格秧盘的支撑,此时网格秧盘向下移动一格,移动的距离等于上下相邻两个梳状挡条之间的距离,即等于网格秧盘中一个网格的高度;接着当需要让网格秧盘再次向下移动一格时,活动机构推动阻挡杆向反方向水平运动一次即可,如此实现网格秧盘的逐步向下运动,以便顶秧针对网格秧盘中从下到上的每一行秧苗进行逐行顶出。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活动机构由顶秧针支架以及设在机架上的滑动件构成,所述阻挡杆设置在滑动件上,两个阻落组件中的滑动件分别设置在顶秧针支架的两端部的外侧。
上述活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一般状态下,顶秧针支架带动顶秧针逐步移动将网格秧盘中的一行秧苗顶出,当该行秧苗被顶出完毕后,所述顶秧针支架运动到了行程的终点,此时顶秧针支架的端部推动滑动件朝远离网格秧盘的方向向外运动,使得阻挡杆脱离对当前工作梳状挡条的阻挡,网格秧盘向下掉落一格;接着顶秧针支架反向运动,当到达行程终点时,顶秧针支架的另一个端部再次推动另一个阻落组件中的滑动件向外运动,触发网格秧盘向下掉落。通过该结构,实现了顶秧针支架移动和网格秧盘下移两动作的联动,并且两个动作前后承接快速、连贯,使得播秧作业可以连续、高效地进行。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网格秧盘的两侧边上设有下落导槽,所述梳状挡条设置在该下落导槽上;所述网格秧盘与秧盘定位支架之间的竖向导向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的导向立柱、设在下落导槽外侧的导轨以及设在导向立柱和导轨之间的限位滑轮,其中,所述导向立柱包括与网格秧盘平行设置的纵向板和与网格秧盘垂直设置的横向板,所述限位滑轮包括纵向限位滑轮和横向限位滑轮,其中,所述纵向限位滑轮设置在纵向板上,所述横向限位滑轮设置在横向板上;所述导轨包括与网格秧盘平行设置的纵向导向板和与网格秧盘垂直设置的横向导向板;所述导轨设置于导向立柱内,且导轨中的纵向导向板与所述横向限位滑轮接触、横向导向板与所述纵向限位滑轮接触。
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梳状挡条的设置和网格秧盘作上下步进运动时的导向,其中,所述导向立柱和限位滑轮组合在一起,对导轨起到限位和导向作用,并且能够减少摩擦,使得下降运动更加顺畅。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行走机构由两组船形浮板构成,两组船形浮板位于机架的两侧;所述机架上设有拖曳扶手,该拖曳扶手位于转盘的两侧。
上述优选方案中,采用船形浮板作为机架的支撑和行走机构,不但便于拖行,而且不易陷入泥土;通过设置拖曳扶手对整个播秧机进行拖动,以变换播秧部位,将拖曳扶手位于转盘的两侧方便操控,作业时,先转动转盘一周,对当前位置进行播种,接着将播秧机拖行一定距离,再转动转盘一周,如此连续工作。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秧盘组件主要用于放置带秧苗的网格秧盘,并控制网格秧盘在作业时逐步地向下移动,其中:网格秧盘竖直放置在播秧机机架中,由于网格秧盘和机架之间设有竖向导向机构,因此网格秧盘可以从上向下移动,并且由于设有促使网格秧盘定距逐步下移的步进下降驱动机构,因此网格秧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向下移动,每次移动的距离等于一个网格的距离。
播秧机构的作用在于将网格秧盘中的秧苗顶出,使之自由地向下掉落,播种到田中,其中:顶秧针是顶出秧苗的执行部件,其工作端部正对于网格秧盘中的网格,且正对于秧苗的根部;顶秧针支架用于设置顶秧针,顶秧针可以在其上相对网格秧盘作往复运动;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的作用在于驱动顶秧针作往复运动,实现顶秧针的顶秧动作和复位动作;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的作用在于驱动顶秧针支架移动,从而带动顶秧针移动,以便让顶秧针从与网格秧盘的一个网格对应处移动到下一个网格对应处,实现对网格秧盘中各个网格中的秧苗的逐一顶出。
工作过程中,所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协调工作,具体为,一般状态下,顶秧针驱动机构驱动顶秧针作一次顶秧动作并复位,将其中一个网格中的秧苗顶出,接着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驱动顶秧针支架移动一个网格的距离,然后顶秧针驱动机构再驱动顶秧针作一次顶秧动作并复位,将另一个网格中的秧苗顶出,如此直至网格秧盘中一行秧苗均被顶出;此时步进下降驱动机构工作,驱动网格秧盘向下移动一格,移动的距离也是一个网格的距离(设网格秧盘的网格是方形的),此时网格秧盘中新一行秧苗下落到可以被顶秧针顶出的位置,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继续工作,将新一行秧苗逐一顶出,如此循环地工作。
上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在工作的同时,整个播秧机的机架需要通过行走机构不断地移动,以便变换播秧地点,使得秧苗按设定的行株距均匀地播种在田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由于网格秧盘与水平面垂直设置,因此占据的水平面面积较小,这样就可以在播秧机中设置多个网格秧盘且不会造成播秧机体积庞大,从而提高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种面积,减少了作业过程中更换秧盘的次数,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2、作业过程中,由于网格秧盘与水平面垂直设置,秧苗受根部泥块与秧盘网格侧壁粘黏力的制约,不易因为震动而自动掉落,不影响正常的播秧作业。
3、作业时秧苗水平放置,秧苗在被顶秧针推出秧盘后,根部只需翻滚90°即可朝下落泥,因此秧盘与水田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小。
4、整个播秧机体积小,并且不必使用很高强度的机械材料即可满足顶秧作业力要求,使得制造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操控和运输,可以由单人拖行和操控播秧机进行作业,尤其适用于劳动力缺乏和地形崎岖的山丘稻区运作。
5、由于网格秧盘与水平面垂直设置,并且与落入田中的秧苗列相对应,如果在不同列位置上放置育有不同品种秧苗的秧盘,就可以实现按列同时机播不同品种秧苗的功能,该功能在目前公知的播(插)秧机械中是难以实现的。并且,若将本发明结构原理的播秧机扩展应用于水稻之外的秧苗播秧(或移栽),就可以独到解决农作物隔列混种机播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顶秧针驱动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顶秧针处于复位状态)。
图3为图1中顶秧针驱动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顶秧针处于顶出状态)。
图4为图1中顶秧针驱动机构中的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顶秧针处于复位状态)。
图5为图1中顶秧针驱动机构中的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顶秧针处于复位状态)。
图6为图1中顶秧针驱动机构中的复位机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的顶秧针驱动机构中的复位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的复式驱动框和部分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的第三齿锥齿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秧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处于阻落状态)。
图13为图1中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处于下降状态)。
图14为本发明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编号分别为:1、船形浮板;2、拖曳扶手;3、机架;4、网格秧盘;5、转轴;6、转盘;7、第二传动轴;8、导向立柱;9、导轨;10、下落导槽;11、阻挡杆;12、连接件;13、顶秧针支架;14、第一传动轴;15、端板;16、导向筒;17、从动齿轮;18、凸轮轴;19、限位键;20、限位孔;21、滑轨;22、滑块;23、导向环;24、顶秧针;25、U形搭接臂;26、复位弹簧;27、连接臂;28、上齿条;29、下齿条;30、部分齿轮;31、部分锥齿轮;32、从动齿轮;33、连接孔;34、螺母;35、滑动件;36、挡板;37、梳状挡条;38、连接柱;39、纵向限位滑轮;40、横向限位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包括行走机构和设在行走机构上的机架3,所述机架3上设有秧盘组件和插秧机构。所述秧盘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3上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网格秧盘4、设在网格秧盘4和机架3之间的竖向导向机构以及促使网格秧盘4逐步地向下移动的步进下降驱动机构。所述插秧机构包括顶秧针24、顶秧针支架13、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24水平地设置在顶秧针支架13上,该顶秧针24的工作端部正对于网格秧盘4中的网格;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包括推动顶秧针24朝网格秧盘4运动的顶秧机构和推动顶秧针24复位的复位机构;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为驱动顶秧针支架13沿着垂直于顶秧针24的运动方向往复定距移动的动力机构。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所述插秧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2~图6,在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中:所述顶秧机构由可连续转动的凸轮轴18构成。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在顶秧针支架13上的导向筒16和复位弹簧26,其中,所述导向筒16的端部设有导向环23,所述顶秧针24穿设在导向筒16和导向环23中;所述顶秧针24上设有台阶结构,台阶部位处设有限位键19;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顶秧针24上,该复位弹簧26的一端作用在导向环23上,另一端作用在顶秧针24的台阶部位处,所述限位键19从设在导向筒16上的限位槽20中伸出;且常态下所述复位弹簧26的弹力促使顶秧针24中与工作端部相对的一端始终抵紧在凸轮轴18上。所述顶秧针24中与凸轮轴18相接触的一端设置成圆头形,以便减少工作时的摩擦;此外,顶秧针24中与凸轮轴18相接触的一端也可以具有平面的端板15,也可以减小磨损(图7)。常态下,顶秧针24的端部抵紧在凸轮轴18上,随着凸轮轴18的转动,由于凸轮轴18的表面为变径结构,因此会促使顶秧针24在导向筒16内作轴向往复运动,其中,当凸轮轴18中长径部分与顶秧针24接触时,顶秧针24运动到最远端,完成对网格秧盘4中秧苗的顶出,当凸轮轴18中短径部分与顶秧针24接触时,顶秧针24复位到最近端;当凸轮轴18周期性地连续转动时,顶秧针24也会周期性的伸出和复位,实现周期性的推秧动作。
参见图1~图3,上述每个秧盘组件和插秧机构构成一个播秧单元,每两个播秧单元构成一个播秧模块。每个播秧模块中,两个播秧单元中的秧盘组件和插秧机构相对设置,并且两个播秧单元中的插秧机构的顶秧机构由同一个凸轮轴18构成,且该凸轮轴18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在每个播秧单元中,所述顶秧针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顶秧针24沿着凸轮轴18的轴线方向等距分布,且顶秧针24的数量最好为网格秧盘4中一行网格的数量的1/n,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而顶秧针24之间的距离应该等于设定的株距。这样,通过一个凸轮轴18可同时驱动两个播秧单元中的顶秧针24工作,由于凸轮轴18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因此凸轮轴18在转动一周过程中,每个播秧单元均可以完成两次顶秧动作,并且由于每个播秧单元中的顶秧针24的数量为多个,因此在一次顶秧动作中,可以将多株秧苗顶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播秧的效率,并且由于顶秧针24之间的距离应该等于设定的株距,被顶出的秧苗掉落到田中后,按设定的株距植入到田中;并且,通过在一台播秧机中设置多个播秧模块,又可成倍地提高播秧的效率。此外,通过一个凸轮轴18驱动两个播秧单元工作的结构,可以让播秧单元之间的距离设置得更加紧凑,再结合本实施例中网格秧盘4竖直放置的结构特点,使得本实施例的播秧机中(在播秧机体积一定的前提下)可设置的网格秧盘4数量大为增加,从而让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秧面积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见图1、图8和图9,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和部分齿轮30,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衡设置的上齿条28和下齿条29,上齿条28和下齿条29之间通过连接件12连接在一起,该往复式驱动框通过连接臂27和U形搭接臂25与两个播秧单元中的顶秧针支架13连接,从而可以同时推动两个顶秧针支架13运动。所述顶秧针支架13的底部设有滑块22,该滑块22匹配于设在机架3上的滑轨21上,实现顶秧针支架13上的滑动导向。所述部分齿轮30设置在上齿条28和下齿条29之间,任一状态下,部分齿轮30上的齿仅与上齿条28或下齿条29啮合。上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所述部分齿轮30按同一个方向以间歇式的方式转动,此时与部分齿轮30相啮合的齿条(下面称之为工作齿条)被驱动着向前运动,部分齿轮30间歇式地转动一次,与往复式驱动框连接的顶秧针支架13移动一步,亦即顶秧针24也移动一步,顶秧针24每移动一步的距离为网格秧盘4中一个网格的距离,使得顶秧针24从与网格秧盘4中某个网格相对的位置移动到与下一个网格相对的位置,以便将网格秧盘4中秧苗逐一顶出。理论上,部分齿轮30上的有齿部分和无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均为180°,但是为了防止出现机械卡死,所述无齿部分对应的圆心角应略大于180°,这是因为部分齿轮的首齿与末齿与齿条啮合行程会大于正常啮合行程,所以有齿部分少掉的圆心角行程会通过适当设计正好得到补偿,这样即不会卡死,又可以使往返行程相等。从部分齿轮30与工作齿条开始啮合时起,至部分齿轮30退出与工作齿条的啮合,通过合理设计部分齿轮30每转动一次时上述工作齿条所移动的距离,可以保证从部分齿轮30与工作齿条开始啮合至退出啮合的过程中,顶秧针支架13上的顶秧针24刚好完成一次单程运动,即完成对网格秧盘4中一行秧苗的顶出工作;接着,网格秧盘4会向下移动一格,此时顶秧针支架13上的顶秧针24需要反向运动,以对网格秧盘4中下一行的秧苗进行逐一顶出,而此时部分齿轮30会与另外一个齿条进行啮合,从而驱动往复式驱动框向反方向移动,满足了顶秧针支架13上的顶秧针24反向运动的要求,直至啮合退出后,顶秧针支架13上的顶秧针24刚好完成一次反向的单程运动,至此完成一个动作周期的动作;接着网格秧盘4又向下移动一格,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动作,如此重复进行,直至整个网格秧盘4中的秧苗都被顶出。
参见图1和图10,本实施例的插秧机构还包括总动力机构,用于为顶秧针驱动机构和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提供动力源,该总动力机构包括转盘6、转轴5、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其中:
所述转盘6设置成方向盘结构,所述转轴5的上端连接在转盘6上,该转轴5通过轴承设置在机架3上。
所述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包括第一锥齿传动机构、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以及第一传动轴14,其中,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转轴5上、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轴14上,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轴14上、从动齿轮17设置在顶秧针驱动机构的凸轮轴18上;所述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与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从动齿轮17之间的传动比为2∶1,具体地,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传动比为1∶1,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17之间的传动比为2∶1。
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包括第三锥齿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轴7,其中,所述第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转轴5上、从动齿轮32设置在第二传动轴7上,所述第二传动轴7与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中的部分齿轮30连接;其中,所述第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为部分锥齿轮31。
上述总动力机构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手动转动转盘6,从而带动转轴5转动,再分别通过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和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将动力传递给顶秧针驱动机构的凸轮轴18和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中的部分齿轮30。其中,在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中,转轴5的动力依次通过第一锥齿传动机构、第一传动轴14和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传递到凸轮轴18上,由于凸轮轴18转动一周时会推动顶秧针24作两次顶秧动作,本实施例的播秧机作业时,为了便于操作,最好是转盘6转动一周,完成一次顶秧动作,这样操作者只要简单的将转盘6转动一周,即可完成一次出秧,相当简便,这样就要求转轴5转动一周时,所述凸轮轴18转动半周,通过将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与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设计为2∶1,便可实现上述动作要求。在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转轴5的动力通过第三锥齿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轴7传递到部分齿轮30上,由于部分齿轮30工作时需要以间歇式的方式进行转动,并且为了确保由其驱动的顶秧针支架13每移动一步的距离等于设定的长度(一个网格的长度),对部分齿轮30每转动一次的角度也有相应的要求,而转轴5工作时是以连续转动的形式进行的,为了实现间歇式传动,本发明采用了部分锥齿传动机构,即将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为部分锥齿轮31,从动齿轮32设置为全锥齿轮,这样转轴5转动一周过程中,只有当部分锥齿轮31上的锥齿与从动齿轮32啮合时才传递动力,其余时间第二传动轴7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合理设计部分锥齿轮31上的锥齿的数量,即可精确控制第二传动在转轴5转动一周时所转动的角度;此外,由于顶秧针24的顶秧动作和顶秧针支架13的移动动作需要前后进行,亦即顶秧针24向前运动将秧苗顶出并退出网格秧盘4后,顶秧针支架13才能移动,因此凸轮轴18和部分齿轮30之间的动作必须协调,这就要求部分锥齿轮31中锥齿设置在圆周方向的合适位置,使得凸轮轴18驱动顶秧针24顶出秧苗并复位后,所述部分锥齿轮31进入啮合状态,驱动第二传动轴7转动,最终带动顶针杆支架移动一步。
参见图1,所述转盘6和转轴5设置在机架的中部,所述转轴5的两侧对称的设有若干个播秧模块;转轴5的每一侧设有一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和与之位于同一侧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连接,且位于转轴5两侧的两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的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为同一个锥齿轮;转轴5的下部设有一个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的第二传动轴向转轴5的两侧延伸,并与所有播秧模块中的部分齿轮连接。由转轴驱5动位于其两侧的两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工作,每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则带动与之位于同一侧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18,具体地是在第一传动轴和与之相应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之间设置一个第二锥齿传动机构实现连接;并通过一个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驱动所有播秧模块中的部分齿轮,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在机架上设置多个播秧模块,以提高单次装载秧盘的播秧面积,提高作业效率。播秧模块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灵活设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播秧模块为两个,通过设置两个播秧模块共四个播秧单元,一次可以装载四个网格秧盘4,一次装载秧盘大约可以播秧0.2~0.3亩;并且通过转盘6和转轴5同时驱动两个播秧模块工作,操作一次可以播种四行秧苗,作业效率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秧盘组件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11,所述网格秧盘4为阵列式结构,由多个方形的网格按矩阵形式排列而成,每个网格内培育一株秧苗。
参见图11~图13,所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由两组阻落组件构成,网格秧盘4的两个竖向侧边上分别设置一组所述阻落组件。所述阻落组件包括活动阻挡机构和设在网格秧盘4竖向侧边上的梳状挡条37,其中,所述梳状挡条37分为两组,两组中的梳状挡条37沿竖向等距相间排列,每组中的梳状挡条37一端固定,另一端朝另外一组梳状挡条37延伸至超过该组梳状挡条37的末端,形成相互交错状;组合在一起的两组梳状挡条37中,上下相邻两个梳状挡条37之间的距离等于网格秧盘4中一个网格的高度。所述活动阻挡机构包括阻挡杆11和推动阻挡杆11作水平运动的活动机构,其中,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11阻挡在位于同一侧的一组梳状挡条37的下方,且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11连接在一起。该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一般状态下,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11阻挡在各自的梳状挡条37(以下称之为工作梳状挡条37)的下方,且两组阻落组件中工作梳状挡条37是位于同一侧的那组梳状挡条37,形成对网格秧盘4的稳定支撑;当需要让网格秧盘4向下移动一格时,通过活动机构推动阻挡杆11水平运动,使得两组阻落组件中阻挡杆11同时作水平运动,当两个阻挡杆11运动至离开工作梳状挡条37的末端时,网格秧盘4因失去支撑而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掉落,接着位于工作梳状挡条37上方的另一组梳状挡条37会与阻挡杆11接触,重新实现对网格秧盘4的支撑,此时网格秧盘4向下移动一格,移动的距离等于上下相邻两个梳状挡条37之间的距离,即等于网格秧盘4中一个网格的高度;接着当需要让网格秧盘4再次向下移动一格时,活动机构推动阻挡杆11向反方向水平运动一次即可,如此实现网格秧盘4的逐步向下运动,以便顶秧针24对网格秧盘4中从下到上的每一行秧苗进行逐行顶出。
参见图11~图13,所述活动机构由顶秧针支架13以及设在机架3上的滑动件35构成,所述阻挡杆11通过螺母34固定在滑动件35上,两个阻落组件中的滑动件35分别设置在顶秧针支架的两端部的外侧,滑动件35中与顶秧针支架13相对的端面上设有挡板36,以便于顶秧针支架13推动滑动件35运动。该活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是:一般状态下,顶秧针支架13带动顶秧针24逐步移动将网格秧盘4中的一行秧苗顶出,当该行秧苗被顶出完毕后,所述顶秧针支架13运动到了行程的终点,此时顶秧针支架的端部推动滑动件35朝远离网格秧盘的方向向外运动,使得阻挡杆11脱离对当前工作梳状挡条37的阻挡,网格秧盘4向下掉落一格;接着顶秧针支架13反向运动,当到达行程终点时,顶秧针支架的另一个端部再次推动另一个阻落组件中的滑动件35向外运动,触发网格秧盘4向下掉落。通过该结构,实现了顶秧针支架13移动和网格秧盘4下移两动作的联动,并且两个动作前后承接快速、连贯,使得播秧作业可以连续、高效地进行。
参见图11~图13,所述网格秧盘4的两侧边上设有下落导槽10,该下落导槽10上设有长圆形连接孔33,所述梳状挡条37通过连接柱38固定在该下落导槽10的连接孔33上。所述网格秧盘4与秧盘定位支架之间的竖向导向机构包括设在机架3上的导向立柱8、设在下落导槽10外侧的导轨9以及设在导向立柱8和导轨9之间的限位滑轮,其中,所述导向立柱8包括与网格秧盘4平行设置的纵向板和与网格秧盘4垂直设置的横向板,所述限位滑轮包括纵向限位滑轮39和横向限位滑轮40,其中,所述纵向限位滑轮39设置在纵向板上,所述横向限位滑轮40设置在横向板上;所述导轨9包括与网格秧盘4平行设置的纵向导向板和与网格秧盘4垂直设置的横向导向板;所述导轨9设置于导向立柱8内,且导轨9中的纵向导向板与所述横向限位滑轮40接触、横向导向板与所述纵向限位滑轮39接触。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梳状挡条37的设置和网格秧盘4作上下步进运动时的导向,其中,所述导向立柱8和限位滑轮组合在一起,对导轨9起到限位和导向作用,并且能够减少摩擦,使得运动更加顺畅。
参见图1,所述行走机构由两组船形浮板1构成,两组船形浮板1位于机架3的两侧;所述机架3上设有拖曳扶手2,该拖曳扶手2位于转盘6的两侧。采用船形浮板1作为机架3的支撑和行走机构,不但便于拖行,而且不易陷入泥土;通过设置拖曳扶手2对整个播秧机进行拖动,以变换播秧部位,将拖曳扶手2位于转盘6的两侧方便操控,作业时,先转动转盘6一周,对当前位置进行播秧,接着将播秧机拖行一定距离,再转动转盘6一周,如此连续工作。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参见图1~图13,秧盘组件主要用于放置带秧苗的网格秧盘4,并控制网格秧盘4在作业时逐步地向下移动,其中:网格秧盘4竖直放置在播秧机机架3中,由于网格秧盘4和机架3之间设有竖向导向机构,因此网格秧盘4可以从上向下移动,并且由于设有促使网格秧盘4定距逐步下移的步进下降驱动机构,因此网格秧盘4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向下移动,每次移动的距离等于一个网格的距离。
插秧机构的作用在于将网格秧盘4中的秧苗顶出,使之自由地向下掉落,播种到田中,其中:顶秧针24是顶出秧苗的执行部件,其工作端部正对于网格秧盘4中的网格,且正对于秧苗的根部;顶秧针支架13用于设置顶秧针24,顶秧针24可以在其上往复运动;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的作用在于驱动顶秧针24作往复运动,实现顶秧针24的顶秧动作和复位动作;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的作用在于驱动顶秧针支架13移动,从而带动顶秧针24移动,以便让顶秧针24从与网格秧盘4的一个网格对应处移动到下与一个网格对应处,实现地网格秧盘4中各个网格中的秧苗的逐一顶出。
工作过程中,所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协调工作,具体为,一般状态下,顶秧针驱动机构驱动顶秧针24作一次顶秧动作并复位,将其中一个网格中的秧苗顶出,接着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驱动顶秧针支架13移动一个网格的距离,然后顶秧针驱动机构再驱动顶秧针24作一次顶秧动作并复位,将另一个网格中的秧苗顶出,如此直至网格秧盘4中一行秧苗均被顶出;此时步进下降驱动机构工作,驱动网格秧盘4向下移动一格,移动的距离也是一个网格的距离,此时网格秧盘4中新一行秧苗下落到可以被顶秧针24顶出的位置,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继续工作,将新一行秧苗逐一顶出,如此循环地工作。
上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在工作的同时,整个播秧机的机架3需要通过行走机构不断地移动,以便变换播秧地点,使得秧苗按设定的行株距均匀地播种在田中。
实施例2
参见图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播秧模块的数量为四个,这四个播秧模块排列在机架3上,其中,转轴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播秧模块;转轴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每一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驱动两个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工作;转轴上连接一个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的第二传动轴驱动四个播秧模块中的部分齿轮。
本实施例上述以外的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实施例1进行。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总动力输入一转盘驱动所有的执行机构进行动作,通过人工动力实现播秧作业,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相当巧妙,操控也相当方便,只需简单地转动一周转盘,即可完成一个位置的播秧作业;接着将播秧机拖行一定距离,重复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各个执行机构的动力输入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通过电机取代转盘,只需设置控制电机工作的电路和操控开关,使得操控更加简便;此外,顶秧针顶出与复位机构也可以用连杆取代弹簧;还有本发明播秧机的各驱动机构都可以用其他电、液或气动驱动机构取代;另外,基于本发明结构与驱动原理的播秧机,若在底部或前后端附加诸如浇水、施肥、开沟、覆土等装置,即可以扩充功能应用于其他农作物的播秧或移栽,总之,在本发明所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用其他等效的方式来替代其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附加功能应用于其他领域,这些技术方案与扩展应用都应当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容。
上述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包括行走机构和设在行走机构上的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秧盘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网格秧盘、设在网格秧盘和机架之间的竖向导向机构以及促使网格秧盘定距逐步下移的步进下降驱动机构;
所述插秧机构包括顶秧针、顶秧针支架、顶秧针驱动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水平地设置在顶秧针支架上,该顶秧针的工作端部正对于网格秧盘中的网格;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包括推动顶秧针朝网格秧盘运动的顶秧机构和推动顶秧针复位的复位机构;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为驱动顶秧针支架沿着垂直于顶秧针的运动方向往复定距移动的动力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中:所述顶秧机构由可连续转动的凸轮轴构成;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在顶秧针支架上的导向筒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顶秧针穿设在导向筒中,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顶秧针上,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作用在导向筒上,另一端作用在顶秧针上,且常态下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促使顶秧针中与工作端部相对的一端始终抵紧在凸轮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每个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构成一个播秧单元,每两个播秧单元构成一个播秧模块;每个播秧模块中,两个播秧单元中的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相对设置,并且两个播秧单元中的播秧机构的顶秧机构由同一个凸轮轴构成,该凸轮轴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在每个播秧单元中,所述顶秧针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顶秧针沿着凸轮轴的轴线方向等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和部分齿轮,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该往复式驱动框与所述顶秧针支架连接;所述部分齿轮设置在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任一状态下,部分齿轮上的齿仅与上齿条或下齿条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机构还包括总动力机构,该总动力机构包括转盘、转轴、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以及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其中:
所述转轴连接在转盘上;
所述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包括第一锥齿传动机构、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以及第一传动轴,其中,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转轴上、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从动齿轮设置在顶秧针驱动机构的凸轮轴上,所述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与第二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2∶1;
所述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包括第三锥齿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轴,其中,所述第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设置在转轴上、从动齿轮设置在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传动轴与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中的部分齿轮连接;其中,所述第三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为部分锥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和转轴设置在机架的中部,所述转轴的两侧对称的设有若干个播秧模块;转轴的每一侧设有一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和与之位于同一侧的播秧模块中的凸轮轴连接,且位于转轴两侧的两个顶秧针驱动动力机构的第一锥齿传动机构中的主动齿轮为同一个锥齿轮;转轴的下部设有一个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该顶秧针支架驱动动力机构中的第二传动轴向转轴的两侧延伸,并与所有播秧模块中的部分齿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进下降驱动机构由两组阻落组件构成,网格秧盘的两个竖向侧边上分别设置一组阻落组件;所述阻落组件包括活动阻挡机构和设在网格秧盘竖向侧边上的梳状挡条,其中,所述梳状挡条分为两组,两组中的梳状挡条沿竖向等距相间排列,每组中的梳状挡条一端固定,另一端朝另外一组梳状挡条延伸至超过该组梳状挡条的末端,形成相互交错状;组合在一起的两组梳状挡条中,上下相邻两个梳状挡条之间的距离等于网格秧盘中一个网格的高度;所述活动阻挡机构包括阻挡杆和推动阻挡杆作水平运动的活动机构,其中,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阻挡在位于同一侧的一组梳状挡条的下方,且两组阻落组件中的阻挡杆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机构由顶秧针支架以及设在机架上的滑动件构成,所述阻挡杆设置在滑动件上,两个阻落组件中的滑动件分别设置在顶秧针支架的两端部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秧盘的两侧边上设有下落导槽,所述梳状挡条设置在该下落导槽上;所述网格秧盘与秧盘定位支架之间的竖向导向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的导向立柱、设在下落导槽外侧的导轨以及设在导向立柱和导轨之间的限位滑轮,其中,所述导向立柱包括与网格秧盘平行设置的纵向板和与网格秧盘垂直设置的横向板,所述限位滑轮包括纵向限位滑轮和横向限位滑轮,其中,所述纵向限位滑轮设置在纵向板上,所述横向限位滑轮设置在横向板上;所述导轨包括与网格秧盘平行设置的纵向导向板和与网格秧盘垂直设置的横向导向板;所述导轨设置于导向立柱内,且导轨中的纵向导向板与所述横向限位滑轮接触、横向导向板与所述纵向限位滑轮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式水稻播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机构由两组船形浮板构成,两组船形浮板位于机架的两侧;所述机架上设有拖曳扶手,该拖曳扶手位于转盘的两侧。
CN201510037036.1A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07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7036.1A CN104620741B (zh)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7036.1A CN104620741B (zh)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0741A true CN104620741A (zh) 2015-05-20
CN104620741B CN104620741B (zh) 2016-05-18

Family

ID=53200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370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20741B (zh) 2015-01-23 2015-01-23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20741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666A (zh) * 2015-06-10 2015-09-09 石河子大学 番茄自动移栽机多株取苗机械手
CN107667635A (zh) * 2017-11-14 2018-02-09 钦州学院 滚筒式插秧机
CN108966773A (zh) * 2018-07-09 2018-12-11 安徽省雷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插秧装置
CN109362295A (zh) * 2018-11-29 2019-02-2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改进型轻简阵列式播秧机
CN109479463A (zh) * 2018-11-29 2019-03-19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单向驱动的三维三联动周期步进机构
CN109601079A (zh) * 2018-11-29 2019-04-1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单向驱动的双向同步伸缩联动机构
CN113678610A (zh) * 2021-08-16 2021-11-23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增加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阵列式播秧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6216A (ja) * 1998-10-09 2000-04-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苗移植機
CN2406469Y (zh) * 1999-11-13 2000-11-22 赵吉春 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
CN202396158U (zh) * 2011-12-16 2012-08-29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水稻落摆秧机
JP2013017485A (ja) * 2012-09-24 2013-01-31 Iseki & Co Ltd 多目的機
CN103392427A (zh) * 2013-07-11 2013-11-20 扬州大学 钵体毯状苗的机械化栽秧工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6216A (ja) * 1998-10-09 2000-04-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苗移植機
CN2406469Y (zh) * 1999-11-13 2000-11-22 赵吉春 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
CN202396158U (zh) * 2011-12-16 2012-08-29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水稻落摆秧机
JP2013017485A (ja) * 2012-09-24 2013-01-31 Iseki & Co Ltd 多目的機
CN103392427A (zh) * 2013-07-11 2013-11-20 扬州大学 钵体毯状苗的机械化栽秧工艺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666A (zh) * 2015-06-10 2015-09-09 石河子大学 番茄自动移栽机多株取苗机械手
CN107667635A (zh) * 2017-11-14 2018-02-09 钦州学院 滚筒式插秧机
CN107667635B (zh) * 2017-11-14 2023-12-15 钦州学院 滚筒式插秧机
CN108966773A (zh) * 2018-07-09 2018-12-11 安徽省雷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插秧装置
CN109362295A (zh) * 2018-11-29 2019-02-2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改进型轻简阵列式播秧机
CN109479463A (zh) * 2018-11-29 2019-03-19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单向驱动的三维三联动周期步进机构
CN109601079A (zh) * 2018-11-29 2019-04-1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单向驱动的双向同步伸缩联动机构
CN109479463B (zh) * 2018-11-29 2023-06-2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单向驱动的三维三联动周期步进机构
CN109601079B (zh) * 2018-11-29 2023-10-20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单向驱动的双向同步伸缩联动机构
CN113678610A (zh) * 2021-08-16 2021-11-23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增加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阵列式播秧机
CN113678610B (zh) * 2021-08-16 2022-07-05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增加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阵列式播秧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0741B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0741A (zh)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
CN103650719B (zh) 一种钵苗移栽机
CN206620431U (zh) 一种自动扶正大蒜播种机
CN209358986U (zh) 一种播秧机的秧盘下移控制机构
CN105723896B (zh) 一种钵苗移栽机快速自动取苗投苗装置
CN201355923Y (zh) 水稻插秧机的插秧机构
CN101855962B (zh) 穴盘倒置式自动取苗分苗装置
CN104521389A (zh) 一种甘蔗种植机
CN104094712B (zh) 一种甘蔗种植机
CN204579105U (zh) 大葱移栽机快速投苗装置
CN109463082A (zh) 一种能遍历垂向平面的联动控制机构
WO2016192655A1 (zh) 一种二维宽窄间隔插秧机
CN105409364B (zh)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
CN106612807A (zh) 蔬菜钵苗非圆‑锥齿轮双行星架凸轮组合式移栽机构
CN104620740B (zh)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联动机构
CN206078023U (zh) 铺膜布管秧苗栽植机
WO2017036366A1 (zh) 一种匀转速二维宽窄插秧机
CN204350612U (zh) 一种甘蔗种植机
CN206909102U (zh) 玉米定向盘育苗播种机
CN101156516A (zh) 差动椭圆齿轮系分插机构及其用途
CN203912509U (zh) 一种甘蔗排种器
CN105165208B (zh) 一种抛秧装置及抛秧系统
CN102379180B (zh) 水稻钵苗铳插机
CN104956825B (zh) 一种甘蔗种植机
CN111052917B (zh) 一种有序抛秧机的分苗机构及分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3